机械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02 11:00:26 关键词: 机械 机械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变化,机械制造行业的进步必然会促使对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要求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影响专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能力培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为培养高层次的机械专业人才奠定宝贵的基础。

机械专业论文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类专业职业技术论文

一、转变观念,践行校企合作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寻求校企深度合作确实不易。但就是因为存在一些客观困难,造成了观念上的陈旧和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表现在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安排上先理论、后实践。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只局限在实训教学的某个方面,不够深入,甚至把一些不作为归因为“条件不足”,有的把校企合作简单理解为就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联系实习见习单位;有的把校企合作当作校内产业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就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而更为关键的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师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力量,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育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趋向实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主动探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内容、形式、内涵以及实施路径,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学关系。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面对薄弱的硬件条件,更应该进一步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丰富实践案例,掌握灵活实用、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量力而行,正视差距,践行校企合作,乐于实践,善于实践。实现传授知识向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实现管理学生向培养学生的转变;实现储备知识向终身学习的转变;实现课堂讲授向实践操作的转变;实现教书向教育的转变;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变,为校企合作储备够用的软条件基础。

二、紧贴岗位,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

无论哪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因此,构建与机械类专业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机械类专业职业岗位的工装设备、工作要求、工作对象、工作内容与流程,构建柔性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内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类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针对工作岗位的实践性、适应性。具有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岗位技能要求,适应工作岗位,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是决定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条件。因此,要从课程内容着手,遵循认知规律,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诸多“知识点”,构建一条“能力线”,形成“复合职业面”,完成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二)整合课程内容,完成机械类专业“教材”向“学材”的过渡

“学材”的内容要求以职业岗位的具体任务或工作情景为主,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提示、步骤、参考资料以及具体操作环节的注意事项等[3]。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应脱离传统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对“知识点”的要求重新组合相关知识,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学校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等,设计和开发一些难度适中,能够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实际任务或模拟工作任务,保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任务获取、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到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达到学技术、炼能力的效果。

(三)突出机械类专业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理实一体化教学集“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边听、边学、边练,能有效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是适合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针对行业企业对机械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按照“理实一体化”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调整理论与实践所占时间比例,突出实践性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机械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一方面要求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截然分开,理论实践两层皮的现象,理论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必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树立以生为本、以教学效果为本的教学质量意识,保证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4];另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悉生产环节,丰富实践经验,钻研实用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双师素质,成为行家里手。

三、聚焦技能,打造“双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施者,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进得了企业”的职教双师队伍,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机械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点[5]。

四、多方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实习、就业层面上的浅层次合作;有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产、学、研、培多位一体等深层次合作。因此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产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探索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精准定位专业,实施“就业导向”型工学交替

实施“工学交替”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际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交替中成长。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将要从事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学校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从而招到企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2006年开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与兰州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组建第一届“瑞德”冠名班,实践了“1+1+1”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内集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学年在企业集中教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其中第二学年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课堂理论课教学与实训课完全在企业交叉进行,由学校、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并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教室和专业机房,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分组实施。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严格执行企业上下班制度。第三学年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学院委派专业教师常驻瑞德公司,瑞德公司委派专门辅导员,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解决学院实训条件有限、师资短缺等问题,节省了隐性成本;另一方面弥补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这种培养方式企业需要、学校乐意、学生满意,三方受益。

(二)多层次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院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校企合作。2004年以来,学院先后与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兰州海红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成功组建了12届企业订单班。2014年学院同宁波北仑区政府沟通,就建立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三方联动、三位合一”构建了政产学共谋、共赢、共发展的新型运行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进行专业层面的合作或者课程层面的补充强化,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由校企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紧贴企业岗位需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同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学生,减轻了单个企业接受学生的难度。学生的专业基础与技能训练课程在校内完成,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在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在企业就业。在“订单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充分发挥设备等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教学基地进行实战训练,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学生有了稳定的就业渠道,企业减少了岗前培训成本。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课,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双师联手”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三)产教互补,构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功能

目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存在和运营。但是无论那种形式的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其他实训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企业是技术的应用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者及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检验者,因此校企合作的基本路径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6]。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3年,2007年借助于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进一步扩大了规模。学院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定位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承接加工业务,丰富了实践教学样本和案例,营造了真实的工程环境,创造了一个完全与企业相似的生产环境,实现了“实训实体企业化”“前校后厂、产学一体”的办学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2013年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成了“数控原理实训室”“数控系统实训室”“数控维调实训室”“数控维修仿真实训室”等“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的“三真型”校内实训基地,既满足了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强化了学生的技能。“三真型”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车间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及检修规程引入到教学中,按工厂环境配备设备、工装、量具,设立真实生产性教学情境,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引入企业车间化管理模式,制订设备使用、安全作业等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在入职前提前介入企业环境和企业管理制度,提前亲身体验企业运行中需要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对与教材上不完全一样的设备进行真实操作,通过来自企业的专家培训,通过实训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真实故障排除,提高了教师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教会做、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直接为学院提供生产设备、教学资料等,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另外,校内实训实习方便了学生管理,节约了外出实践的相关费用;专业教师在校内进行岗位实践,节省了教师培训费用,降低了教学成本。而且企业可以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由于毕业生已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过生产实践,到企业后能“零距离”上岗,为企业节约人才培养成本,而且校企共建,推广企业品牌、文化,也扩大了企业和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王永仁 胡宗政 单位: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设计与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是综合多学科的一门专业技术,由于在毕业设计当中,也会运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因此也会存在很多问题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此,这就需要学生要有创新精神,从选题到框架形成都应具有创新性,而学生的表现意识并不强烈,只是停留在基础阶段,知难而退占主导思想。(四)我们都知道,该专业的重要性就在于实践,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由于这项专业没有安排较强的实践,所以在做毕业设计时也是较为空泛的,没有创新,没有实践,对此,并不能给学生进行良好的指导意义,这方面的缺憾是非常明显的。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方法措施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要在该专业当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对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首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毕业设计当中,不能以应付了事,其次,要注重课堂效率,确保教学质量,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做毕业设计工作,掌握好难易程度,调整好实践的计划,对此,我们用几方面来更为详细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基础技能,这是学校培养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基本功主要表现了对专业修养的重要水准,只有掌握好基本功才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自如的实践,所以,学生只有充分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给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但可以推动该专业的知识力量,还可以提高专业发展,但在这其中也会存在很多不良的因素,比如:我们要提倡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处理,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却抛弃了传统手工绘图的锻炼,缺乏技术性,从而导致机械设计制图的要求不够规范,也不够明确,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学生基本功技术的培养。

(二)在当前形势下,一般毕业设计都是由老师拟定方向,由学生进行选题,在这种方法当中存在很多优点,由于老师对这项专业是较为了解熟悉的,并且可以良好的掌握难易程度和工作效率,对此,可以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意见,然而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能全面的调动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的创造积极性,因此,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拟选题,再由老师进行审定,通过在拟题时,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进而也让老师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方向,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创新与独立思考的主观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等。

(三)作为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企业锻炼实践完成毕业设计。由于在该专业领域当中主要是技术,因此,必须要注重行业的背景要求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由于在企业工作当中,可以良好的把选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进行,通过在实践过程当中,找出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深入接触企业氛围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适应性,与企业达到了一个双赢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毕业设计的质量方面却存在很多问题,怎样可以提高控制设计质量以及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高,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毕业设计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不仅是对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考核,也是解决未来工作当中实际应用的一个能力体现和重要手段,所以,毕业设计则是较为基础的知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牛金霞 王英 单位: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法论文

当前我国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方式仍多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重视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于他们发展的。职业院校在教学中更多的应该是重视应用,以实践为重心,尤其是像机械专业这样要求动手能力极高的专业,必须要根据专业的学科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项目教学法是新课标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机械专业教学有效性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市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运用项目教学嚣法进行教学的特点有:①把新知识学习自然的引入到实中践项目中,在“学”和“用”罕的相互融合下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提高学武生的综合素质。②学生在实践项目的参与过程中,了解项目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让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更是锻炼了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③在具体项目的操作中,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己去进行一些必要的选择和对各种参数进行计算,这样的过程更加快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合,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项目教学法可以让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过程中掌握与项目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师生问的动态互动,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1.项目选择

项目是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项目确定了,都市家教274才能有效的确定教学内容,所以,必须要合理的选取项目。项目选取的时候要做到: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所选取的项目最好是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所选取的项目要尽可能的涉及到多种知识,以此促进各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③所选取的项目要能使学生在完成后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④所选取的项目要有一定的评定标准。

2.提供资料在实施项目教学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项目的重要依托。这些参考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即将要参与的项目,并且明确教师对此项目所提出的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步骤。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完成项目的方法。又能避免出现因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而走弯路的现象。

3.科学分组项目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他需要学生去实际操作,尤其是很多项目是学生很难自己去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合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设定行动方案,让学生找出操作要点,并进行组内分工。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同一个项目,不仅加强了学生的间的交流,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适当指导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完成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指导,从而达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教学目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适度,要切实的做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评定每一个项目的完成都是学生通过辛苦的钻研、不断的学习才得以实现的,所以在完成项目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对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一个总结,并交流,通过经验交流,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我们可以把评定分为三层,即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组内成员完成的情况;学生的自我评定。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评定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最后,由教师对整个项目进行讲评,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分,提出改进措施。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此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一次质的飞跃。

作者:刘光武 单位:巴中化成职业中学

机械专业论文:非专业因素的机械设计论文

1实验方式与实验设计

为了更为全面的研究非专业因素对参数选择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式是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两种。单因素实验主要指的是利用随机设计样本之间的比较,统计出各个样本代表的总数据影响。一般来讲,随机设计的多样本数据不会去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这仅仅是设计一个处理性因素,但是这样的处理因素可以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水平。在实验的过程中会依照随机原则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将它们分配到同一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水平中去,之后对每一组的实验效应进行观察。同时在进行数据采样时,需要依照某个研究因素在不同水平方面上的分组,从而更好地比较此因素产生的效应。正交实验主要应用在研究多因素、多水准的环境中,只有面对一些影响相对显著的因素才采用正交统计法进行实验,一般是心理素质、学历、专业分类以及专业化的工作时间四种非专业因素。依据正交性实验的特点,会从实验的数据中抽选出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具有明显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分析,这些数据点会具有均匀、分散、齐整等特点,在实验设计中是一种具有高效率、高经济的统计分析方式。

2实验数据的分析与总结

在实验结束后,会对整体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对于一些学科门类、个人性别、心里素质、专业学历以及工作时间等单因素来讲,一般会采用对比法对实验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系统的分析之后,能够看出这类非专业的因素均对参数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每一项的影响力并不同。实验者自身的学科门类、性别等会对参数选择产生较小的影响,而个人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学历、工作时间等都会对参数选择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1)学科以及性别因素对参数选择带来的影响由于实验者自身的学科不同,因此参数变化的具体范围就会不同,其中,工学的学生在选择范围上变化过大,理学等其他专业的变化较小,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不同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对参数选择具体作用了解差异导致。同时,实验者性别对于机械参数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女性一般都是善于模仿、信任依存,而男性会发扬自身的独立性,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性,这些因素的差异主要是因为男女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等决定。

(2)工作时间与心理素质对于参数选择的影响随着工作时间的不断累积,对于参数选择的认识逐渐增加,而参数选择的变化范围并不相同,但总体趋势较为合理,产生的影响也就较为显著。根据对心理素质实验者进行实验的结果表示,心理素质对于参数的选择影响甚大,这类影响属于双向影响。如果是心理素质较好的人员可能在参数的选择上趋于合理,如果心理素质较为一般,那么参数选择可能会受到不良方面的影响。

(3)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历的人员对于参数选择产生的影响对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实验,那么在参数选择上,变化的范围应该不同,而且专业不同一定会对参数选择带来影响,但是影响的效果较小。一般来讲都是专业的不同带来数据选择要求的不同,从而产生差异。对不同学历的人员进行实验能够得知,受试验人员在学历上的差异对于参数选择的范围变化有着非常显著影响。实验表明,本科生在选择参数上趋于保守,研究生的参数选择会将范围扩大,但是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博士生却出现了反向发展,他们在进行参数选择时会将范围不断缩小。

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选择了心理素质、学历、专业以及工作时间四个非专业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数据结果,一般都会采用极差的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与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极差分析法对心理素质因素进行分析时,通常会认为其他的因素对于结果产生的影响是趋于均衡的,这就使得大家认为心理素质的差异主要是由心里素质的本身特点所引起的。如果对这四个非专业因素的研究对象进行影响力的排名,依次会是心理素质、工作时间、学历和专业。影响趋势都是心理素质越好、工作时间越长,进行参数选择就会越合理,而学历越高产生变化就会越来越不同,专业因素带来的影响总体来讲较小。

3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对非专业因素对机械设计参数选择的影响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机械设计领域,对参数进行合理化选择会因为非专业得因素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在严重的时候会对结构完整、精度把控等造成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非专业因素会间接影响到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我国的机械设计应当全面考虑参数选择的整体因素,尤其是非专业因素,从而保证我国的机械设计能够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刘强单位:重庆市大足职业教育中心

机械专业论文:中职学校专业机械制造论文

从这样的现实可以看出,在时代的需求下我们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创新,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紧跟时代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作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来说,本身发展速度就比较快,所以我们学校要跟上时展的趋势,结合社会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学。在学校专业学科教学中要抓好两部分即文化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课像语、数、外、计算机等课程,同时抓好专业课。在课时设置上要结合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来安排课时,本着“按需施教、够用适度”的原则,狠抓专业课程,同时要跟踪当前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向,对一些新技术要及时地向学生予以渗透,保证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这里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也不能放松,要予以正确、科学的引导,保证学生的人格健全。

2.引进人才,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基,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教育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要充分地重视人才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要重视人才的引进。重视人才的引进要求我们学校要和相关的高等院校加强联系,密切注意其学生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优秀的毕业生,要提前下手,保证质量。同时,我们学校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要给学校的教师尽可能多地创造“充电”提升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专业教学技能,努力向专业化优秀教师迈进。

3.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用来形容军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中职学校教员的人才流动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员水平资历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抽调有经验、有技术的骨干教师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这样,若干年以后,职业技术院校不仅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可以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或专业特色。

4.确定正确培养目标。机械专业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设置的一个综合性强的专业。该专业覆盖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模具制造与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必须在市场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为该专业确定好专业方向。根据通常的划分原则,可以分为以下4个子方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机械电力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

5.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只是有限的构成部分,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空洞的语言描述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关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CAI课件很多,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已经具备的条件。

6.重视实践教学。一方面,职业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注意一方面要在资金上保证实践车间的规模和实践器材的质量,注意及时地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实践广辟途径,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条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付出,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作者:蒋文阳单位:福建经贸学校

机械专业论文: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摘要:为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化进步,从而为培养优秀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塑造高层次型人才力量。本文旨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从而不断加深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发挥实践教学的内在潜力,强化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入程度,从而实现高等教学机械专业学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变化,机械制造行业的进步必然会促使对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要求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会影响专业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与专业的能力培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坚持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为培养高层次的机械专业人才奠定宝贵的基础。

一、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愿望,其培养方式与中等职业教学、本科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差异。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却不意味着是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却不意味着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般。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具备着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具备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核心是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并通过创新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为主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在于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主要依托,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的技能培养为其根本目标,并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主导方向,以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其引导内容,最终以多证制教学为手段。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以一切实践性教学活动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机械行业为其背景条件,并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术能力培养来对课程的内容和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另外,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生产技能的培养要坚持加强单项技能的训练,并合理制定课程内容、实验、实习以及实训等各个方面的项目活动。在单相技能训练的基础之上,应当以岗位设置或者岗位群技能的培养为其发展目标,促进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及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塑造。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教学的前瞻性和延续性,确保机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化发展,进而增强技能培养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

课程体系集中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和教学水平,促进技能培养对实现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岗位职责的能力培养为根本性目标,同时以技术应用能力为其培养主线,坚持能力知识的分解和完善。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应当坚持机械制造行业的背景条件,要保持着宽口径的发展要求。另外,应当不断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技术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扎实巩固学生的基本功。设置灵活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始终重视技能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深化改革

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体现在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促进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降低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使用频率,从而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应当改变实践教学课程中过分重视课程理论学习的现象,同时与模块各个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为学生开展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的技能培养所构建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学生既可以通过单独的实验训练得到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助于在综合实际训练中产生对设计和制造的灵感,进而得到全面的锻炼机会。另外,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实行了多证制教育,选择最能突出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多元化的资格证书内容,并为学生增设考证的内容性训练,促进学生同时具备多项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我国机械制造行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满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更为优秀的机械人才,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实践教学课程的投入力度,以便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学机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技能性人才创造条件。

作者:赵跃松 单位:大庆职业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担负着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升,工业化进程推进尤为迅速,使得机械制造专业人才需求量递增,此时,高职院校作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其教学是否发挥实效性将直接影响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目前,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如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故必须及时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方能提升该专业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工业产值发展呈现出迅猛趋势,我国逐渐以世界制造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同时,我国针对制造业未来发展制定出明确的方向与清晰的目标,可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将愈发广阔。此时,作为制造业核心的数控技术行业,其发展的顺利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制造业的兴衰,故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积极关注的重点行业。由于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补给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突显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在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教学过程实效性缺失以及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随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完成。可见,高职院校解决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迫切并且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合理性欠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合理性不足,选择课程较为固定,缺乏必要的变革调整,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无法有效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进行课程设置,致使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的知识实用性有限,形成的专业应用能力无法与社会全面对接,数控加工工艺专业技术能力欠缺。

(二)教学过程实效性缺失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与研究,教学目标守旧甚至错位,对于学生学情分析不够全面,欠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处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传统,过多注重单纯理论知识传授,对于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关注不足,致使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指导实践,学生理论知识肤浅而实践能力培养滞后,从而使得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随意

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配备专业相关的实践性教学设备,由于数控技术专业相关的配套基础设备较为昂贵,因而高职院校在采购设施时,往往过于注重专业设备的价格,使得采购的专业实训设备较为陈旧,忽视了专业实训设备的实用性,同时,由于采购的设备数量有限,从而限制了数控技术专业实训课的课时,致使人数较多的班级,学生 专业实训课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严重制约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数控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我国人才市场对于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激增趋势,导致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力都较为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尤为匮乏,使得高职院校呈现出数控技术专业的部分任课教师由非数控技术专业教师担任。许多任课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实践操作能力缺乏专业性,从而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制约着数控技术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效果。

三、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课程教材体系

针对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学情,邀请社会相关企业专家参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优化整合,将部分零散的专业相关课程整合成为综合性课程,突显出数控技术实践性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性课程选择确定时,需要充分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理论课程进行甄别,有效发挥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助于明确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发展方向,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技术专业技能人才。

(二)全面提升教学过程实效性

高职院校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转变过去保守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突出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在教学前,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积极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及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提升学生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及其创新思维的能力,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任务的实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以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同时,积极发挥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利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科学渗透专业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促进融合,从而提升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实效性。

(三)合理优化教学基础设施配置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基础设施配置较为随意,缺少全面合理的规划方案,必要的实践教学设备维护更新滞后,进而严重制约着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因而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关注实践教学使用设备的合理采购,制定完备科学的采购方案,进而实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合理优化配置。在专业实训教学基础设施资金吸收上,可以有效借助政府帮扶资金,吸纳校外企业注资,发动社会力量募集建设资金,完成建设投资的有效积累;在采购数控技术专业实训教学设备时,可以较多选择小型设备,适当选择部分高档设备,同时注重考察设备应用性能的齐全性;在数控技术专业实训设备配置上,充分结合学情实际,合理进行设备配置,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合理有效的实训设备,通过合理优化专业教学基础设施配置,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师资力量匮乏问题,在促进数控技术专业任课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积极采用新老师徒结队形式,充分发挥数控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引领并帮助新教师迅速成长,实现新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师培养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大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培训经费,积极开展形式丰富的专业教师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方案,提升培训的实效性,从而提升数控技术专业“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重;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聘任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聘用方案,改变传统的聘用理念,积极吸纳社会数控技术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有效引入竞争机制,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迅猛推进,社会对于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专业输送渠道,要认识到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学校既需要关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于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选择无视或者回避,也要认真全面地分析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作者:郑爱权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

1.1课题内容要尽可能多地涉及本专业的教学内容

(1)不同于科研和工程的实际需要,毕业设计的课题首先考虑满足教学要求。因为,学生没有多少实践经验,与实际生产接触机会很少。因此,课题内容要贴近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通过毕业设计,来总结学生在大学四年内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把这些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基本上都懂,作业也都会做,考试也都不挂科,但就是不能做到应用的状态。(2)课题不能太大、太空。例如,提高机械效率的优化设计、世界先进机械的研究等,类似课题学生的经验和能力暂时还无法把握。

1.2难易程度适中、工作量适宜、适当提前毕业设计开始时间

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的毕业设计安排的是12周时间。但实际上,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用来做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一两个月甚至更少,因为在这个时间里,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去找工作,或者进入工作实习期,不能很好地保证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因此,如果课题难度太难,或者工作量太大,会造成学生失去信心,进而出现随便抄袭应付的现象。不能达到毕业设计的真正目的。所以,为了保证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所选的项目难度、工作量要适中。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可以安排在机械设计的课程结束后。这时候,学生基本具备了设计的初步知识,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课题,让部分学生开始试住做些大体跟毕业设计内容基本一致的工作,到真正毕业设计的时候,一是可以把课题做深,二是学生也不感到时间紧张,三是有可能的话还做出实物。给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空间,留够申请专利和论文的时间,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能力。近年来,我校每年有数十名学生,是用这种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的,毕业时他们已经申请好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做出了实物。从创意、设计、制造到装配调试和改进过程,对学生来说收获很大,毕业后,学生在企业很快就进入岗位角色,企业也比较欢迎这样的学生。

1.3选题要灵活

课题所涉及的行业要多种多样。例如,装备制造、矿山设备、农业机械、食品加工及特种设备等。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要求,又减少了雷同现象,指导教师也可以把难度相对大的课题,按照工艺或结构分成几个小课题再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使他们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合作,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除指导教师按照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要求命题之外,可以与企业联系,设计一些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实际应用的课题,增加项目实用性的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爱好,由自己提出课题。部分学生已经参加了工作,也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企业的行业性质和产品特点,设计有关产品。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商议共同提出课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将来或现有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

1.4减少论文在整个毕业设计课题中所占比例,增加机械结构设计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2014年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600多所大学本科学校转向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部分大学本科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将是生产一线。因此,倾向于理论研究的论文题目在课题中的比例应当减少,更多地增加和体现生产实践中实际应用的课题。同时,也是由于论文内容是学生更容易抄袭,降低了教学质量,达不到学校开展毕业设计的真正目的。

2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2.1参考资料的收集

拿到设计题目后,学生最直接想到的是从网络中搜集资料。学生无疑能够很快地找到与自己题目相关的各种资料,但涉及到具体技术问题和具体结构问题的内容,网络中可参考的资料很少,能够具体解答的更少,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很茫然,无从下手,这就是现代大学生的通病。之所以有这种惯性的思维,是由于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当造成的。在大学学期期间,学生们遇到问题后就去查找课本上的现在公式,只要套用就可以了,然后实际的设计却并非这样简单,要靠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查找相关文献。因此,在此期间建议学生到图书馆,到企业去,更广泛地搜集资料。另外,随着标准化的完善,有许多设备的设计制造都已经有了国家或行业标准和规范设计。例如,特种设备、食品加工设备、制药设备和计量设备等其设计方法和过程,甚至结构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建议学生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学会查阅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2设计方案的确定

学生在经过了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后,根据自己的课题的要求,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然后对机构的运动部分进行初步的设计计算。此时,机构的选择,前提是要满足课题要求和机器功能的实现。但是,很多学生不重视这个过程,基本上在这个阶段都是画草图,懒于计算,导致在真正的结构设计过程中出现返工的现象。而且在方案设计时,要设计出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甚至要做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实验比较。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考虑机构是否达到生产率的要求,还要考虑机构的运动的平稳性,最终确定出更合理的方案,并绘制出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

2.3设计计算

毕业设计中的计算主要包括执行机构和原动机所需的功率、运动学计算、动力学计算。

2.3.1类比法确定执行机构所需功率

首先,确定直接参与工作的执行机构所需要的力、力矩、速度、加速度和位置等技术参数,从而计算出执行机构的功率;然后,计算出整个传动系统中的传动功率。很多种情况下,执行机构所需的功率比较容易确定,例如,起重机起吊重物所需要的力、钢筋的弯曲切断所需要的力等。然而有时,这些重要的参数无法用简单的方法来确定,因为这些参数与其机器加工的对象和加工工艺有关,例如,压球机的设计。压球机压制过程中的径向压力是要通过模型试验而测定的,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有困难。因此,这种情况下,就要去找似的工况所耗用的功率,总之就是要用类比的方法来确定执行机构所需要的功率。确定了使用功率就可以确定原动机的功率,按国家相关标准选取电机类型,如三相(或单相)交流异步电机、直流调速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其中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主要参数是根据扭矩确定的。

2.3.2运动学计算

在确定了电机转速之后,设计者需要对传动系统的各机构进行速比的分配。在速比分配的过程中,学生一般是按照课本推荐的数据来分配的,例如,带传动,课本上推荐的传动比是2~7,但在大功率带传动的机器中,小带轮基准直径确定后,如果按照传动比2~7来设计大带轮时,大带轮的直径会很大,有可能不满足实际的结构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速比的大部分应该是由减速器来承担,所以先确定减速器的型号。具体的步骤是:首先根据速比,对应的功率查到减速器型号,再根据型号(一般其主要结构参数是中心距)查得其联系尺寸。机器其余的速比部分再由其传动形式来补充。

2.3.3动力学计算

在载荷计算中有时候会遇到较复杂的力的分析,如风载荷,雪载荷,地震载荷等,学生有时候不能够很好地将这些力进行简化,做出受力分析。因此,在此时建议学生去查找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里有无所规定的计算过程要求,若设计题目属于特种设备的卷扬机,起重机设备等,国家标准里都规定有计算内容和推荐公式,以及各种参数的选择,这时学生就必须按照标准进行;若标准里没有规定的就得查阅相似情况有没有其他设计人员发表的论文或者专著等,作为计算时的参考;若没有标准规定的,没有资料的,就得做模型试验,来确定相关参数。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建议借助于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如Ansys、Creo、Adams、Recdyn等,其计算的目的是确定结构主要零件的尺寸,同时还是要保证机器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性与可靠性,为下一步的机构设计打下基础。在此阶段里,许多学生甚至个别老师误解地认为设计就是计算,也就是要把包括结构在内的所有零部件的尺寸都计算出来,才能开始绘图,其实这是错误的。计算是基础,有了基础计算数据,就可以开始绘制结构图,很多结构和一些零件的尺寸是在绘图的过程中去确定的。

2.4结构设计

作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常见机械和机构的设计与机械识图和制图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由于绘图过程相对比较繁琐,需要一定的三维透视能力,学生们害怕画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果在此之前没有进行充足的绘图训练,所画的机械图纸问题较多,与正规图纸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虽然此阶段必要的计算已经结束,但大部分学生对绘图仍然感到茫然,无从下手。这个阶段指导老师应该在与学生共同分析结构的特点、视图的合理布置、标准件和外购件的选用、润滑的选用以及安全措施的应用等,重点指导结构设计和图纸的绘制。结构设计一般从执行机构先绘出,然后,逐渐向其他部分展开,边画图边修改,直到完成整个装配图的绘制。相对于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图的绘制设计、更多的要求是视图的正确表达、尺寸及加工要求的准确标注、零件材质的合适选择、合理加工工艺性等。所以,零件图要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高。大部分毕业生觉得零件图好画,但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有许多学生仍然还是画了几张在课程设计时的零件图,比如传动轴、齿轮、带轮等,反应出学生对零件设计工作的欠缺和不自信;也有一些同学,先用三维软件建立一个三维的模型,让软件自动生成二维的工程图纸,又不加于修正,致使零件图表达不完善,不能作为实际生产用图纸。所以,在整个结构设计阶段,指导教师要不断地检查学生的进度情况,及时指出图纸表达中的错误和不合理,避免设计出现重大的返工现象。

3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和学习阶段,做好毕业设计,就是要给学生,把在学校的学习知识与就业的岗位要求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桥梁。因此,在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以及学生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科学、严谨、务实地命题;提前将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调研和实验,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广泛多渠道地搜集相关的技术资料;进行多方案设计和比较和优化,正确地按工作量要求完成绘制装配和零部件图纸;规范格式化地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师生要定时见面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避免重大返工现象。

作者:张燕燕 康红伟 张发厅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教学论文

一、构建高职现代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战略上基本达成共识:专业建设要突出重点、摁住底线,即通过一个核心样板专业(实力强、就业率高)来示范辐射,带动专业群(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关、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建设,实现整合资源、提高绩效、分层分类教学。

(一)“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组建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

国内机械制造企业众多,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借助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周期,同时催生了大量综合性强的技术型产品,促进了工业4.0时代的正式到来。高职院校的发展必然要适应产业集群的需要,走专业群路线。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特色专业辐射示范、相关专业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涵盖从原材料组织搬运、产品设计、机构设计、数控加工、夹具制造、模具设计制造、电气控制、气动技术、光感技术、工业视觉、产品装配等一系列技术技能要求,并结合目前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升级,涵盖高端技术集成等技术领域。整合后组建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包括: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侧重流程控制、装调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侧重造型设计、结构设计)、数控技术(侧重工艺、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侧重模具设计与成型)、检测技术及应用(侧重产品检测、品质管理)以及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侧重现代焊接与装配)等。

(二)构建“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设定专业培养层次与目标时,离不开国家强调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总的思路。核心牵头专业设计时结合专业和社会需求,在辐射、带头功能的指引下,以培养技术能人、素质国人(生活+技能)来匹配现代产业体系,进而规划专业群发展版图。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密切依托机械装备产业,跟踪光机电气综合性前沿技术,提升人才技术技能含金量。通过多次下企业观摩和学习,结合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围绕机械装备制造业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按照工作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最终形成“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拓展模块”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条件与实训手段

(一)通过跨界合作和资源共享,拓宽专业群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适应专业群各专业内在共性需求和特色化发展的实践资源体系,通过专业群内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降低实训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开放共享专业建设全部资料,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企业培训需求,提高资源开放共享效益,

(二)深化校企共建模式,提升实践教学内涵

在专业群实践实施方面,通过校企资源互补,夯实企业职工培训、职教师资培训以及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使得专业群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设备维修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全面提高,为行业企业发展和兄弟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依托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题库,真刀真枪开展项目训练

针对职业院校来说,规范与优化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尤为重要的举措之一。以“贴近企业行业实际需求、引导教学和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湖南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首轮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工作,反响强烈。构建并优化与高职日常教学相辅相成、凸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过程监控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抽查制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

(四)构建“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为适应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结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广泛开展跨专业实践,系统设计实训体系。在专业群实践平台基础上,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以“大综合+小项目”为特征的实训体系。

三、逐步健全专业群教学体系保障发展机制

(一)校企实现资源共享,共建专业群

我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整合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联合国内知名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校企双主体”建立以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主导的专业建设组织运行构架。建立专业群校企共建制度、教师企业顶岗制度、技术研发与推广制度以及培训中心运行管理制度等。通过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技术、新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群中典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需求,强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的集约化管理,建立校内、外共享机制,对实训基地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逐步实现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

(二)完善教学评价,改进质量监控

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融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注重能力评价,建立以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评价核心的开放式多元综合评价制度。强化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负责人为主导,协调各专业相关管理资源,制定了柔性模块课程选修办法。在专业教学过程的关键点设置质量监控要素和指标,掌控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质量情况,实行教学全过程动态控制。

作者:宁朝阳 徐娟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1明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了“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顺序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起咨询和辅导的作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

上述设计和规划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种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适应团队工作模式的综合能力。该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是将技能大赛项目向课堂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应用技术型学校进行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探索的典型案例。

作者:李庆 吴亚兰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工程系

机械专业论文: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法论文

一、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在新时期,我国十分重视素质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学方法得到了创新与发展,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因此,在中职机械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对其均给予了肯定。在新课改的作用下,我国教育部门对中职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更新教学理念,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中职教师对项目教学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积极的运用与推广,使得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目前,中职机械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其专业自身存在不足,但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发展,使其教学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中职机械专业在专业教材、教学方法等均展开了研究,新的专业教材随之出现,新教材对于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不断的实践后,表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主要是其将教材内容、实际应用等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一)合作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围绕教师展开学习,一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便直接给出答案,此时,学生未能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导致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与沟通能力等均未能得到锻炼,同时学生对于学习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此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不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但在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下,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了项目安排,分别有项目预习任务书、项目任务书等,同时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对每个小组安排不同的项目任务,要求小组成员要协调完成小组的任务。在项目任务中,学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在项目任务结束后。各个小组要进行评价,可以是小组自评、可以是小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评价,在此基础上,各个小组对于自身的优点、缺点均有所了解,进而实现了对学生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协调能力与组织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性。项目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画图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学生要根据实物,以此为参照开展画图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想象与创造。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高,主要是由于画图能够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且利于知识的转换,即:理论转为技巧;同时,通过画图,学生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进而实现了学生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全方位锻炼。

(三)实践性。项目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结合,通过二者的转换,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其实践能力更加凸显。对项目教学法经过研究与分析,它主要是将理论进行了分解,使理论融入到了实践之中,在具体的项目工作中,实现了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的传授,并且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进而保证了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能力的增强。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实际的应用

(一)项目的选择。在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适合的项目,此时对于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完善的机械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还要全面了解机械专业的实践流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保证项目教学方法的高效运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的、主动的参与教学。与此同时,对于项目的选用,要坚持难易适中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保证项目的合理性与实效性,如果项目的难度过高,学生的畏难心理极易出现,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与参与的主动性;如果项目的难度过低,则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其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与解决能力等均不能得到锻炼,因此,项目的选择十分关键,教师要对机械项目形成全面的掌握,同时,要对项目进行灵活的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等展开相应的教学,此时,教学的质量才有所保障。

(二)教学的控制。项目教学法的成效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为了提高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机械专业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对项目教学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与精心的安排,学生要更新学习思路,丰富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二者要保证及时的、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上,使教师与学生形成友好型、合作型与伙伴型的关系,此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项目教学法的落实,进而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将逐渐提高。

作者:贾维东单位:盘锦市北方工业学校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专业创新教育论文

1目前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机械专业的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机械绘图、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模具制造、数控车床、PLC编程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只能盲目地学习书本中的理论,而不能融入先进的案例,就会使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逐步下降。而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教师依然采用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未能够结合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增加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出现严重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间的脱节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践性目前很多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追求理论分数高低,最终不能用其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情况,更无从谈及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应当加大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比重,改变传统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创新教育,为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条件。“工学结合”教学策略与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墨守成规,忽视教学改革在校园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未能够与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机械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较低,让学生不能够在实践实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激发起创新灵感。

2机械专业创新教育相关意见

培养适合当今企业及社会需要的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充分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教育能够与人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机械专业人才。针对于此,笔者对机械专业教育创新提出几点意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机械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实践是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所以,在机械专业教育创新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根据社会需要制订学习计划,优化课程设计、课外实践与实习活动安排,彰显出机械专业本身的特色,真正做到机械专业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结合,从而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创新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已经是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因此,在高校机械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渗透到教学当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弊端,并以此来弥补实践资源不足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可以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增加计算机技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形成数控机床编程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操作、编程、加工与故障的检测等,为学生提供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直观感受力。二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进行CAI工程制造教学,将教学过程化繁为简,通过图形、影视的方式来表现微观组织、结构变化等,同时还有效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等带来有益帮助。三是可以在机械教育专业教学中加入光盘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机械设备的直观形象认识,可以购买关于现代化制造企业先进的加工设备的使用过程和设备管理的光盘,让学生真实了解设备的应用与维护,对设备本身形成强烈的直观感受,从而为其在未来的实践操作奠定扎实基础。发展合作教育教学机械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并要求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主导,以增加就业率为导向,从而为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合作教育即目前提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企业的老技术职工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为企业注入技术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最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3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机械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教育教学三方面,提出机械教育专业教育创新的相关意见。

作者:宋波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论文

1现场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真实或仿真的机械环境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为学生增加实际生产经验有着最直接的意义。为此,中职院校应该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提供必需的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现场和工作现场,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设备和物料,在真实的环境下,教师立足于课本,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设备进行正确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对操作注意事项进行明确,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产氛围中,在现场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实训教师车间化和实训学生工人化,在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2示范教学的方法

示范教学法是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示范教学法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机械设备,正确掌握操作要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示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并进行示范操作的方法。在实训课程示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操作进度,尽量把速度放慢,引导学生跟进思路,同时要注意操作顺序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实现规范操作、标准操作。另外,教师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错误操作行为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确错误操作的危害,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在进行示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工序也要不断示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习知识、增加技能、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就业需求。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将实训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为学生规定相应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的实训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实训课堂进行项目化处理,形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同时将学生划分不同的工作小组,完成小组工作任务。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在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对工作过程、工作成果的评价,确定实训成绩。

4完善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制度

在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训质量的提高。为此,建立完善的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实训成绩的评估,要本着公正、公平、客观、准确的原则进行评定,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自身的操作不足。为此,一方面,在每一次实训项目结束后就应该根据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总结为依据进行实训成绩评定。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训反馈表,对学生的出勤、生产操作、思想表现等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作为期末实训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此外,实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训状态进行观察,保证成绩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5结语

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实现就业的根本途径。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不断完善,以不断适应市场变化。

作者:张莉单位:江都中等专业学校

机械专业论文: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

1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期间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1主要表现

1)内容陈旧,缺乏兴趣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业老师的数量有限,导致一位老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同时,这个老师还有很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老师的精力有限,势必影响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等方面的投入,导致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同时,有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比较陈旧,与企业实际现场结合不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失去了毕业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与价值。2)流于形式,质量有待提高学校把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严重影响招生的规模,于是就业率就变成了老师的首要任务。如果学生毕业设计不合格,这样学生肯定不能毕业,势必影响学生的就业率。于是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基本上没有学生不及格的,无论其毕业设计做的如何,都能毕业,这样的要求导致学籍管理规定很难严格坚持执行。这样的现象,导致毕业设计流于形式,有些毕业设计的质量非常低劣。3)缺乏引导,焦虑迷茫由于毕业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心理承受能力不尽相同,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迷茫。很多学生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临近毕业,无法适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己的路如何走,自己的未来和幸福在哪里,感到前途迷茫。对于一些面试失败或者求职屡次失败的同学,面对一次次的失败,会变得焦虑不安,贫困生群体表现的更为明显。当产生心灰意冷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偏离常态的行为[1]。

1.2原因分析

上述困扰需要老师认真分析原因,正视困难,采用适当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有效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回归正常轨道,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1)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因素缺乏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毕业设计监控缺乏,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2]。2)学生方面的因素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另外,有些落实了工作的同学,只求及格,不求更好更高,平时表现懒散,不准时达到毕业设计教室、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等[3]。3)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方面的因素指导老师由于经历有限,既要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还要指导研究生,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面对扩招之后的迅速增加的学生,每个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势必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4)学生工作相关管理部门的原因缺乏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面对粗糙式的管理,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容易会仇视学校,因此,毕业时经常有学生出现散伙饭后的酒后失态、打架、闹事等问题,严重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正常生活,影响校园甚至社会的安全。

2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过程控制就是在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过程中,以教学质量为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达成教学目的。过程控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前者使学员根据专业知识,从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角度认识、理解工业生产过程,后者则是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初步具备将相对独立的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应该把切实落实教学目标、使毕业实习不流于形式,毕业设计不走过场作为控制内容。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内容,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使之较少地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更需认真研究。笔者主要针对冶金高校特点选择冶金装备的生产企业作为实习点,同时为扩大学生视野,适当安排现代化制造企业的参观见学。毕业设计则以与专业相关的硬件设计为主、以实际课题研究为主,前者的目的是克服近几年来软课题过多,硬专业不硬的问题,后者的目的使学员接受实战训练,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4]。

2.2规范实施计划,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实践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参与方多、教学场地变化多,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规范教学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效果,还有助于保证安全减少事故。笔者的建议是对各类实践性课程都制定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中明确各类参与人员的职责、任务,各个任务阶段的时间节点等内容。规范化实施计划的优点是各类人员职责明确、任务明确、实施时间明确、要求明确,这样无论对于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经验不太丰富的年轻教师,都能够很好地实施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规范实施计划并不抹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它仅仅规范了教学流程,教师仍然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发挥个性特长。

2.3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改革,建立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自每届本科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实施导师制,直至完成全部学业。学院成立由院长、书记、教研室主任、实验中心主任及辅导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导师制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在校学习期间实行“学业导师”+“素质导师”双导师制,在校企联合培养项目中实行“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其中素质导师由学院统一安排,负责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学业导师由教师担任,与学生在每学期末可进行双向选择,负责学生学习指导;企业导师由企业指定,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或实习期间的学习指导。学业导师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实验工程师或任职4年以上的优秀讲师担任;企业导师需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双导师制实施流程如下:①建立导师制实施管理系统,用于学生导师之间的选择和日常事务管理。②学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每年6月初,通过导师制实施管理系统向学生公布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个人信息、研究方向及实践(实验)能力要求;每年9月下旬,召开新生动员会,介绍实施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及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选择导师,安排为期一周的开放咨询。③从第1学期进校配备学业导师,从第5学期起配备企业导师。④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于10月中旬前填报选择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志愿,每人限报3个志愿。⑤根据学生志愿顺序,在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学院作最终调整,确定每位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每个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数不超过20人;每位企业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0人。⑥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第3学期结束前,在导师的协助下制定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个人学习计划;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对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阶段实习、毕业实习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就业、考研、考证等。

2.4提供心理辅导,让学生意识到光明的前途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建立自信,树立良好心态,寻找属于你的位置。指导学生对自身能力有正确和客观的评价认识,对自我有一个合理定位,及早进行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识自己,树立良好的心态,找到自己的优势,在求职中发挥自己优势,扬长避短,尽早实现自己的目标。学会正确处理压力,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坚持既定的目标,学会掌握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对于学生的感情问题,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分手,善待大学时代的纯真爱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渡过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期间的美好生活。引导学生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毕业活动,学校做好服务工作,以学生为本,做好毕业生离校前的教育工作[5]。

3结语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最后机会。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期间的学生与其他时间段的学生又有很大的区别,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必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期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从加强过程管理,规范实施计划,建立双导师制和加强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有效提高了毕业实习和设计的质量,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曾良才蒋国璋付连东陈新元秦明建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

机械专业论文:农业院校机械专业机械英语论文

一、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现状

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机械类常用的英语单词,能够掌握机械中常用的英语句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2005年至2008年,课程性质为学院任意选修课,1.5学分,30学时,课程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从2009年开始,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选修),1学分,学时和开设时间保持不变。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提问,课后作业练习以及期末考试。[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又要有很好的外语水平。目前,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有3人,1名在读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为34岁,均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尽管近年来我校引进的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也具备专业水平,但是在英语能力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使部分教师很难驾驭专业英语课堂。此外,由于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造成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愿承担专业英语教学任务,教学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专业英语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学生方面的问题。该课程开设时间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此时很多学生都忙于准备考研、公务员考试及就业等,请假、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来到课堂上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听课状态都较差,这表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教材方面的问题。目前在授课过程中,选用施平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机械工程专业英语》,该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机械零件与结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管理、现代制造技术、科技写作等方面。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本全面的教材,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即使是同一专业其侧重点也不同,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更为重要的是,该教材除了范文、词汇和部分范文参考译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内容,没有总结归纳,也没有课后习题。由于工科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这给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专业英语与基础外语相比,专业英语对专业性、实践性要求较高,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二者就要进行区别。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以课前预习,课上教师教学生认识专业词汇、阅读课文、课文翻译以及课后复习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将专业知识和外语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是专业英语教学整个过程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5)考核方式方面的问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平时成绩分值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课堂出勤、作业练习、回答问题及课堂表现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采用试卷形式,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词汇英汉互译、文章段落英汉互译、科技论文摘要写作等。该考核方式突出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而平时成绩则相对较弱,这就造成了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力不够,课堂散漫,往往通过考试前突击复习,强行记忆书本内容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考试过后大多数学生又都忘记了所学内容,课程形同虚设。

二、课程改革目的

按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注重引进本学科先进前沿技术,摒弃那些陈旧、不符合时展需要的内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目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

三、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建设要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外语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因此必须对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成绩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2]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专业英语开设时间为第七学期,性质为专业课模块(选修),这就可能出现部分学生选修课学分已满足毕业要求,选修该课程学生的人数不能满足正常开课规模要求而使课程被迫取消的尴尬境地。为此,应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课程性质调整为专业课模块(必修);将开设时间调整为第六学期后半学期,以避免与其他课程在时间上发生冲突。

2.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英语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这也决定了从事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一般都是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外,还要下大力气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以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例如:组织、参加专门的教学研讨与会议交流等;为教师提供去国内其他高校深造学习的机会,为骨干教师提供国外学习平台等等。

3.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首先,要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专业英语课程性质调整后,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避免在思想上出现懈怠的现象;课程时间重新安排后,避免了与学生考研及就业面试的冲突,大大降低了缺席率,保证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通过各种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大力加强专业英语知识的应用性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知识在今后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本专业前沿的、实用性强的知识,掌握专业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在考核方式上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指向进行设计,使他们体会到学习专业英语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将专业英语学习变成一种习惯。[3]4.选择适合的教材单一的选用某一本专业英语教材会出现内容过多或不足等情况,另外,还存在内容陈旧且知识面较窄、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为此,需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学时,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在课堂讲授,其余内容作为学生课下自学内容;同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在教材基础上,还应选取期刊杂志、网络以及其他书籍和本专业相关文章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5.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把基本知识塞给学生,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毫无创新性,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师起到“引路人”的作用,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6.强化考核方式

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重点强调了期末成绩的考核而相对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上课时不认真听讲、考试前突击复习,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根据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具体考核内容包括:课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表现。上述三项内容都必须达到考核合格标准后才能获得最后的总成绩,凡有一项不合格,都视为总成绩不合格,不给予学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考核采用课程设计模式。首先教师为每位学生布置任务,查阅相关英文科技文章;其次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并撰写中英文摘要;再次将英文和中文文章以手写体形式装订上交,教师进行审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成绩。[4]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外语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既懂得本专业知识,又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知识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改革方法可推广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其他专业课程中,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金中波董晓威李庆达代洪庆李宝玉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