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9 09:49:23 关键词: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论文

摘要: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开设的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出发,对该专业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论文

摘要: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高校教学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也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现状,梳理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思路,并就高校如何应对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挑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改革;思路;挑战

一、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设置概况与问题

1.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概况。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于一体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但是它真正起步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律等综合而成,该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顺序多沿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板块进行,中间还会穿插有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外实习等教学活动,专业教学内容复杂,涉及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造价管理、物业管理等知识体系。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和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教育和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也日渐细化。

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有:

(一)培养目标模糊。

国内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在工程经济专业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起步时间晚,在专业培养方向选择、计划制定上都深受传统基础教学思想影响,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并且,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专业课程设置都非常滞后,那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针对性差。

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涉及工程与管理多门课程知识,如工程施工、造价、建立与工程经济学知识等。只有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许多高校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上都存在交叉、重叠等现象,如许多课程中都有工程流水施工方面的知识,但是几乎所有课程中的工程流水施工知识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缺少针对。

(三)不重视实践教学。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不重视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投入成本不高,许多高校都没有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缺少校外实习平台。

二、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如今,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根本目标。结合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要加快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评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应走导向型教学改革之路,要细化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步骤,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学平台构建,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实习基地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为依托细化实践教学工作,并立足于外聘制和双师制师资建设规划扩充教师力量,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产学研团队,进行实践教学。

三、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如何应对挑战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鉴于此,高校要拓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明确高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制定专业长期发展规划。其次。高校要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增设更多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课程如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投资等,在工程策划、投资、评估、设计、施工、监理课程体系中增加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再则,高校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上也要做出一些调整,积极优化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需要,调整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与广度,与社会机构、有关部门携手构建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

2.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在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是高校必须要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按照宽口径项目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使该专业教学内容朝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专业教材编写单位在专业教材编写中科学把握项目工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相关内容重复出现,以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则要不拘一格选择合适的教材,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新知识。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讲授,还要重视项目工程管理依据和背景知识讲授和引入,详细讲解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背景和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来教学,以拓宽课程教学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加强实践教学。

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投入,兴建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验室,统一实验室管理标准、方法和措施,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通过与企业、施工单位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合作实习机制,为师生教学实践提供平台。再则,高校还要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师生参加专业服务和科研提供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工地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赛等,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完善实践项目全过程考评制度,严格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评分。高校加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合理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更要就实践内容、实践模式和实践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与业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拓宽实践交流的渠道,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方法高效得当,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但是,结合实际可知,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短缺问题越加严重,师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学历、经验足专业教师,并针对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培训,不断丰富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通过企业兼职、挂职等形式丰富实践经验,并聘请专业人员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程行业专家来校任教,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则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做好学生引导、教学总结工作,以培养学的创新思维习惯。

作者:肖何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市场营销专业论文

一、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我国各大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的发展现状上来看,多数都引进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这些理论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实践,实现企业发展的效益最大化。这也是相关的市场营销人员较为关心的重点。项目管理理论能够在营销实践中得以具体的应用,尤其现实意义,主要是针对现如今市场营销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赋予项目管理理论的新背景。从项目管理理论自身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同时期内容的丰富性较为突出,可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市场营销工作的长足发展。

二、项目管理理论在市场营销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无论从项目管理理论本身还是市场营销的基本特点方面来看,其在市场营销工作中体现出的具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接下来,笔者就从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1.市场营销实践的组织过程。从市场营销工作的组织过程上来看,其科学性和严密性较强,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情况下,市场营销的内容都是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的。第一,要从企业发展的宏观方面来制定完整的目标,然后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第二,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营销现状来对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整,进而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最后,在整个市场营销工作结束之后,要对效益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有待完善的地方进行改进。进而发挥其优势所在。在此过程中,项目管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销工作计划、实施以及完毕之后。2.市场营销时间各个环节当中的项目管理。企业在进行决策和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进行企业的宏观调控,在这一阶段就应用了项目管理理论的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计划制定。在企业制定重大战略目标之后,对于市场营销的方向存在着一定总体的定位,通过项目管理工作可以进行计划的制定和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将市场营销工作根据内容以及性质来划分成多个组成部分,对每一个部分进行细致地推敲和管理。将每个部分所使用的时间、资源以及资金等等内容进行详细地计算,然后将营销的内容落实到营销工作人员身上,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市场营销工作的协调统一,同时也可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了企业的人员参与量,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市场营销活动的具体执行。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市场营销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采取切实可行的营销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运用项目管理的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够将营销管理的效果发挥到最佳。要根据具体的市场运行的特点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特点来进行资源的采集和分配,要充分重视营销活动的协调性,将市场营销活动看做是一个主体来进行配置。不仅如此,还可以对各个部门的有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市场营销活动执行的过程中,加强对营销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进而提高营销活动的办事效率,提高营销的数量,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在营销活动中进行项目调整和风险的规避。在进行具体的市场营销活动之前,需要进行计划的制定,也就是市场营销的初步规划。但是,这种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运行情况以及实际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的计划将进行改进,进而实现营销方法的最优,增加其在市场营销工作中的作用。这一过程就是根据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来进行项目的调整以及对风险进行很好地规避。(4)市场营销实践项目的结果。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终结并不代表这市场营销的结束,我们还要总结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结果。这里的结果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就是实际工作当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过程当中的执行力如何,潜在的市场消费力量是否得到了壮大业绩是否得到了提高等;而另一方面需要总结的结果就是针对我们本次的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本身而言的,在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哪些不足和需要弥补的地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中成功的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对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分析和探讨,明白了如何在市场营销中成功的运用项目管理的一些理念,但具体到每个市场营销活动当中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的分析,合理的在市场营销实践中运用项目管理。

作者:王振国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方案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软件项目管理的课程实践方案,给出了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并在最后对课程实践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实践;培养方案;开源教学

1引言

未来5年,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将从目前的90万人增加到250万人左右,有望推动我国IT产业的更加快速发展。然而,我国IT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1软件企业现状

随着计算软件规模和复制度的增加,我国的软件企业正在从“手工作坊式”向“软件工厂式”转变。许多中小型软件企业的管理模式十分退后,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它们要么成功转型,要么在竞争中被淘汰。而转型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形成一个合理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式。根据文献[0]的论述,我国项目管理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可以预见到,我国软件企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

1.2软件人才现状

在近几年内,尽管中国软件从业人员将会大大增加,但是中国软件人才目前仍然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合理人才梯队结构[0],即中端人才过剩,高端和低端人才缺乏。从目前国内的软件高端人才数量现状与软件业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未来五年,国内软件业高端人才至少缺口20万人[0]。而且目前国内的软件高端人才中却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和“管理缺乏规范性”等问题,执行软件项目管理的能力不强。这更加重了软件企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

1.3软件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软件企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软件项目管理的培训机构。虽然这类培训一般都是费用高、时间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因为项目管理人才供不应求,这类培训仍然很有市场。

然而这类“救火式”的培养只能算是临阵磨枪。因为培训时间短,学生除了完成一些案例分析之外,很少有实践的机会,换句话说,学生在培训过程中主要获得了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项目管理的理论不能固定不变,况且项目管理课程的历史较短,其底层理论尚未定型。文献[0]详细论证后指出,项目管理底层理论已显得陈旧,需要更加广泛和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持。可见,在这种情况下,软件项目管理的培训不应只以理论为主,而需要伴以更多的实践内容。

在我国软件企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升温的情况下,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依赖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各高校应增加投入,承担起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新形势下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在各高校中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至今已经五年多了,其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完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与程序设计、算法分析、数据库设计等其他软件类课程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没有参与到一个软件项目中而去谈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然而,学生在工作之前很难有机会参与软件项目,要体验规范的软件项目管理就更加不可能。所以,为“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增置相应的课程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1.4相关研究以及本方案的特点

文献[0]提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软件项目管理培养方案,内容包括了教学与实践,但是实践的比重偏低。文献[0]则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虚拟的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的新构想,并对实践效果做了简要分析,但是并没提及项目的来源和去向,以及项目的难度问题。本文延续了笔者在文献[0]中提出的“开源教学”思想,补充了文献[0]中未提及的内容,强调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0],提出了一种新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方案,包含了情景演练和项目实践这两大重要内容,可以与文献[0]的培养方案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完整的,符合我国新形势要求的“软件项目管理”培养方案。

2实践方案概述

2.1培养目标

作为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一部分,本实践方案的目标与整个课程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即培养学生对项目管理和控制能力,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则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协同开发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领导能力,使其具有开阔视野,合作、创新的精神[0](如图1所示)。事实上,这五方面能力也必须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2.2培养模式

本实践方案强调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卡奈基・梅隆大学提出的,目的在于培养工科学生实践能力[0]。“Learning by Doing”的意思就是从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得对客观知识的最直接认识,再经过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从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这种模式将彻底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文献[0]提出了将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的教学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软件模拟了现实的软件项目管理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方便易用、仿真度高的实践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类似于游戏的方式来体验软件项目管理,能够尝试各种不同的决策以验证自己的想法。事实证明,他们以这种方式成功地将Learning by Doing的模式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

3课程实践内容

3.1情景演练

情景演练是设置于课程实践前期的实践内容,由老师或助教虚拟一个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情景,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景的设计

这种虚拟情景并非纯属虚构,而是由任课老师或助教根据实际的软件项目管理案例而设计的。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项目背景,以及情景的上下文,争取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景演练的内容则贯穿软件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组和九大知识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软件项目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演练的方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演练,每个组员扮演情景中的一个角色并完成其特殊的工作。必要情况下,需要老师或助教扮演辅助角色。演练的时间视具体情景而定,演练一个项目的收尾也许只要一两天,而演练一次项目计划的时间则至少数倍与前者。演练完成之后,学生将向上台报告演练结果,并听取老师的点评和同学的意见。

在多次情景演练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项目管理中的不同工作,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确定下一步的学习重点。

情景演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项目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仿真度高于案例分析,是下一步项目实践的必要基础。

3.2项目实践

相对于先前的情景演练,项目实践更加“真刀真枪”。在项目实践中,学生仍然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软件项目。

实践的形式

在整个项目实践中,任课老师或助教扮演项目的甲方,而学生团队则为乙方,乙方按照甲方的需求完成一个实践项目。此外,任课老师或助教仍然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当一个学生团队接选定一个项目之后,他们自发地选择其中一位成员作为项目经理,然后由项目经理主持完成系统分析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职位的任命。任命的过程需要参考学生在情景演练中表现,争取让每个学生才能展现自己的特点。接下来,学生团队就可以在项目的五大过程中发挥他们所学的九大领域的知识,利用他们在案例分析和情景演练中积累的初步经验来解决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依然可以更换角色。有的学生可能会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有的重要角色(如,项目经理)可能会实行“轮岗”机制,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体验该角色的工作。

项目收尾之后,老师将组织一个报告会,让每个团队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分享经验与教训,讨论项目管理中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经验交流会使得整个项目实践得以升华,是学生的一次宝贵经历,即便是对于软件企业中的项目经理,这种经验交流也是十分难得的。

项目的来源与去向

项目的选题是项目实践中比较重要的问题。首先,所选项目必须贴近实战,这就要求不能凭空想象一个没有实际需求的项目,因为这会导致项目的范围难以界定。最好就是任课老师正在负责某个项目,可以将其中的子项目交给学生实践。但是这样做风险较大,项目经理不便由学生来担任,而且项目的时间、规模和难度也不一定适合。

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项目来源是开源社区,上面有大量的开源项目,而且资料齐全,有足够大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时间、规模和难度都适中的项目。

还有另一种情况则是学生本身有了很好的构想,希望开发某种软件,只是有待实现。这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实践项目。最后如果实现了这种新的软件,何不将其开源,从而将好的构想发扬光大呢?笔者提倡从开源社区获得实践项目,并把项目实践的成果贡献给开源社区。

3.3开源教学

笔者在文献[0]中首次提出了“开源教学”的想法,而在本软件项目管理实践方案中,“开源教学”的思想可以得到较好的体现。

当前IT行业中有许多非常成功的软件都是由开源软件发展过来;有许多软件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也都纷纷加入到开源社区之中,使得开源社区迅速成为一个巨大的免费软件项目宝库。在国外,开源社区的一大主力就是大学生。大批的学生本着学习和交流的目的在开源项目中工作,不仅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还可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软件财富。当前国外的开源社区不但带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软件人才,可谓一举两得。然而国内的开源软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急需大量的高校学生投身开源事业。

本文软件项目管理实践方案的项目实践部分提倡从开源社区中选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参加开源项目,加快我国开源事业的发展。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实践引入“开源教学”的优势主要有:

(1) 开源社区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选题空间。国内外的开源社区中都有大量的软件项目,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到开源项目中去,选择最合适的项目作为实践。

(2) 有齐全的技术资料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只要加入到开源项目,学生就可以获得详尽的项目文档,并且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开发者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 提供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学生团队完成了自己得意佳作之后,完全可以将其贡献到开源社区,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作品,以可以让其他人共同参与完善这个作品。

(4) 壮大国内开源社区,带动软件产业发展,同时培养高素质的软件人才。

在课程实践效果分析中将会给出开源项目实践与一般项目实践的对比。

4课程实践的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是本软件项目管理实践方案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能够起到督促作用,激励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实践;但更重要的是考核与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的效果,发现自己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长处与不足,对将来运用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或在软件项目管理领域深造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课程实践的考核与评价并非在实践结束之后进行,而是贯穿整个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过程。从课程实践开始,老师就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考核和评价,直到学生完成所有的实践内容。整个考核与评价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情景演练的考核、项目实践过程的考核和项目实践结果的考核。三个部分的比例如图2所示。

1. 情景演练的考核

情景演练中考核学生在特定场景中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由于每个学生可以经历多种情景,对学生的能力的考核比较全面。这个阶段的评价占学生实践总成绩的25%,在下一阶段确定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职务的时候,这个评价也起到关键作用。

2. 项目实践过程的考核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活动都会被记录,作为考核和评价的依据。如果说情景演练侧重于在多个“点”上考核学生的能力,那么项目实践过程则是在多个活动主线上考核学生。相对于情景演练,这种考核更加全面和有参考价值,占学生实践总成绩的55%。

3. 项目实践结果的考核

在项目实践的最后有一个项目报告会,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汇报项目实践的结果,并分享经验和教训。学生在报告会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实践过程中收获,这部分考核占学生实践总成绩的20%。

5课程实践效果分析

我们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的一个班中实验了这种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方案,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10人。其中A和B两组的实践项目来自开源社区,而C组则选择实验室中的实际项目作为对照。

在选题过程中,因为开源社区中项目资料丰富,A组和B组的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C组只能在实验室范围内选题,可选范围比较小。

另外,C组实践的项目是真实项目的子项目,关系到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所以C组项目经理的决策需要经老师或助教的批准,受到较多的约束,锻炼机会较少。

而从项目的结果上看,C组的项目完成效果较好,A组和B组项目则是基本达标。课程实践结束后,三组的学生均表示希望在所做的项目中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但C组因为实验室项目的保密因素,不能在原基础上进行研究。而A组和B组则可能会将实践的成果重新贡献到开源社区,让更多人参与该项目。

总体来说,参加课程实践的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部分学生能够较恰当地运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知识。开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选择开源项目的组实践结果稍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更加自由,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结束语

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新形势下的软件产业发展,各高校应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软件项目管理人才的责任。而培养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重视这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本文介绍的软件项目管理实践方案坚持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模式,以开源教学为手段,是课程实践模式的一次新的探索。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在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重点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分四批开展国际航运业务管理、船舶电子电气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等四个专业的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重点专业,依据项目管理理念成立项目组,进行建设任务书计划分解,跟踪执行情况并进行反馈修正。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项预设指标全部圆满达到,多项指标超额完成,建设成效显著。

关键词:项目管理;重点;专业建设

长期以来,专业建设按照旧有的规划模式进行,建设效益低下。由于规划建设内容过多,造成资金投人没有重点,普遍撒网;同时由于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管理,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等现象,从而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在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青岛市市校共建高职重点专业项目中,探索建立“管理对象明确、强调过程监控、落实责任机制”为特点的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在重点专业建设中实行良好的前期策划,周密有序地开展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地按步实施,以及合理的费用计划和支出。因此,专业建设效益有了大大提高。

一、市校共建重点专业建设背景

根据《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青岛市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要求,青岛市决定实施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计划。计划2013―2019年分5批进行市校共建50个重点专业,促进科研创新及成果转换,带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服务于青岛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我院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四个专业分四批获批入选青岛市高职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已顺利通过青岛市教育局审核,完成了建设任务,轮机工程技术、航海技术专业仍处在建设期。

二、以项目管理思想建设市校重点专业的思路

我校以项目管理的思路,以《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建设任务书》为主要依据,实践高职教育理念,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入手,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市高职教育的有关文件和讲话精神建设专业的基础上,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做到专事专人办;分解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做到任务细化,责任到人;建立项目进度跟踪监控机制,做到项目计划实时跟踪,及时调整;建立项目预算管理体系,确保资金有效使用;最后,建立重点专业后评估制度,总结项目经验,为以后相关工作留下宝贵的组织行为资产。

通过以上项目管理工作,我院四个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的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预期成效,现将专业建设中的具体经验分享。

三、项目管理在重点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1.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为加强我院市校共建高职重点专业的建设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按照青岛市《在青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市校共建工程管理办法》,学院成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项目组由领导小组、工作协调小组和重点专业建设办公室(教学工作部)及项目专家委员会组成。

领导小组主要由学院领导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内容、资金筹措、经费分配及人员调配等重大事项进行审定和决策,并研究制订相关保障制度及措施。项目工作协调小组由相关部门及各相关系部领导组成,主要职责是召开项目建设协调会议,沟通、交流项目建设情况,统筹、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共性问题;重点专业建设办公室由教学工作部人员及重点专业相关人员组成,办事机构设在教学工作部,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夯实基础工作,确保学院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设立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专家组成,主要负责重点专业建设符合行业及市场需求。

2.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计划分解。(1)确立重点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在项目建立开始,项目组领导、成员及专家委员会成员,共同讨论制定了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托专业与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良好合作,重点加强与山东省行业组织、青岛地区知名航运服务业企业的全面紧密合作,充分利用青岛良好的蓝色经济发展区位优势,把航运标准和航运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探索培养实践技能强、英语水平高、敬业精神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青岛社会经济和海洋运输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为国内水上交通运输类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作用。(2)将建设目标进行分解。将建设总目标分解为8个二级子项目,分别是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绩效、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发展、社会服务能力、专业整体水平。学院为进一步落实责任,明确任务,便于有效地控制项目建设进程与质量,将二级子项目进行再次分解,形成了一系列的三级子项目19个三级子项目,并将各个二级子项目及三级子项目的建设任务落实到人。

3.建立项目进度跟踪监控机制。(1)合理安排各子项目任务,以可交付成果为验收要点。在任务分解的基础上,学院对于重点专业的建设过程进行了项目进度时间安排,在两年的项目时间内设立了分年度的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设计定期进行项目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的完成情况验收表格,及时发现项目推进问题并及时解决。在设立预期目标及验收要点时,要以可交付的成果为主,这样在定期验收时,以证书、出版物、照片、报告等附件作为验收要点的鉴证材料,使得项目进度监控有理有据;在项目管理上,也更加省时省力。(2)建立多层次沟通平台,信息通畅共享。在时间安排的基础上,重点专业建设办公室每季度进行一次会议,通报项目进展;工作协调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会议,协调项目问题,推进项目进展;项目组领导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会议,进行项目重大事项的讨论与审批;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会议,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意见与建议。同时,建立FTP的共享平台,使各项建设任务的过程及成果在FTP中可以进行共享,使得好的做法可以快速地被复制应用。

4.建立项目预算管理机制。在重点专业建设任务分解时,将预算管理与项目分解相结合,学院自筹资金与市财政部资金一起,分解至19个三级子项目,建立各二级子项目的财务卡,进行预算监控管理。在每次监控监测时,除了看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外,资金使用情况也是作为重点专业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考核。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图中为项目建设中期检查时的预算完成情况。这样的图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项目预算执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加快项目进度。

5.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于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而言,建立项目的后评估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项目的后评估,可以让项目管理人员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对于未来类似项目的建设是有非凡意义的。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公室在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船舶电子电气专业通过验收后,总结了专业建设的经验,进行了项目的后评估工作,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中的不足,使更多的项目管理经验用于后续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工作。

四、结论

在重点专业建设中从项目总目标的设计、任务的分解细化、项目组的成立,到项目进度的跟踪监测、预算的管理、项目后评估,都用到了项目管理的思想及管理工具,通过科学的管理,将复杂管理事项进行梳理管控,为日后相关的教学建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及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参阅了一些作者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后提出了和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然后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了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屋;最后本文进行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均得到了改善。

1 概述

工业工程是关于系统设计和改善的学科,是管理科学与系统工程、制造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学科对世界的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认为美国正是由于工业工程才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领头羊地位。工业工程学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对于培养我国高素质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对于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具体实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制造系统相关的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管理理念及技能的培养,力求使学生成为具备工程实际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项目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学科教育的骨干课程,主要关注项目的有效规划管理、执行与控制等内容。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项目的管控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帮助企业实施项目时达成Q(质量)、D(时间)、C(成本)等多维相互制约且矛盾的目标。目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营改善等工作。据统计[1],国内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3%,吸纳了75.5% 的就业人口,创造40.3%的利税。而企业的项目管控工作,对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善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做好项目管理,可有效实现降低库存,缩短订单交货期,控制产品研发成本、生产成本,最终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的争力。因此,有效引导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好项目管理课程,让学生具备应用相关理念方法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该课程的课程建设工作也被大多数院校列为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课程理论性太强,学起来有些枯燥,兴趣不浓。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实验教学设施和手段的限制致使教师偏重理论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都难以发挥;此外大多数学生对项目没有感性确切的认知,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实际的联系,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

针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许多教师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研究。赵浩宇[2]分析了高校项目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和情景推演的教学方法;程敏[3]基于分布式认知视角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活动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项目管理课程分布式教学观的转向及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吴振华等[4]通过比较《项目管理》课程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教学方式的差异,分析了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自主学习、加强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践性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工业工程专业研究生《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董雄报等[5]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楚岩枫等[6]分析讨论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区别,从《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出发,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深度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袁华[7]指出了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析了从教师能力,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着手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以上教师的研究都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进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现代信息化技术两个角度出发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参照已有教师的改革研究成果,结合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及方法进行了探索实践,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2 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分析设计及其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

2.1 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简介

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是指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来整合项目现有的生产、物资、技术、设备、材料、财务、管理等资源及时有效的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以便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对干系人的需求及满意度进行及时的干预,以便最大限度地让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得到满足,促成项目的成功,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S着科技的发展,项目管理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人工劳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造成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引进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此外,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深化改革,促进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项目管理信息化工具进行项目管理,达到了企业简化管理流程和提高项目成功率,最终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基于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可移植性及便利性,信息化技术可以和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可以把具体的项目信息化模型在课堂里完整呈现给学生,让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空对空的填鸭式传授。

2.2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和一般管理类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会展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应做有效区分。我们认为应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以使该课程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项目管理课程,最终应对项目及其管理技术形成深入认识并掌握应用计划与控制的手法改善项目管控绩效的相关技能。课程的体系设计应紧扣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培养目标,应围绕工业工程师对项目的掌握、认知及管理改善相关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考虑及未来智能制造、数字化、信息化的普及等远景目标,我们设计了课程体系内容,并制定了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内容对应表,如表1所示。

项目管理课程就是要在企业在面临项目多维度且互相矛盾的目标抉择时,提供恰当的管控技术与手段,尽最大可能满足各个目标,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学生要想掌握这一核心能力,必须构建必要的知识脉络体系。图1中,本文给出了由各知识点构建而成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项目管理知识脉络体系。在该体系中,我们以对项目的基本认知和对项目管理的基本认知为基石,以项目外部环境的整体把控与分析及内部组织过程资产的使用及构建为支柱,以项目启动、规划、执行、控制及收尾各过程中所涉及的子过程为各层架,构筑了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屋,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全面达成企业的项目管理目标Q(质量)、D(交期)、C(成本)及满足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要搭建了这样的知识体系脉络,就可以对项目管理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认知,能够对项目管控过程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本着工业工程的问题意识,用工业工程的专业手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帮助企业提高项目成功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基于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一定要从分析与改善着手;所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理论一定要和分析与改善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是能为企业创造真金白银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信息化技术为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有了信息化技术,我们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可以对其分析,优化,改善,“实施”并确认改善效果。

2.3 信息化技术和项目管理课程的融合

信息化技术基于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快速的建立项目管控模型,可以方便的把“项目”搬进课堂,让理论教学言之有物。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可有效克服传统理论教学的空洞无物等缺点,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及有效知识体系的构建。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型构建完成后,基于该环境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项目管控的关键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任意调整项目计划模型,验证改善效果,从而深化工业工程改善意识,建立工业工程意识的项目管理理念;同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学习项目管理信息化软件,在实践环节中,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设置项目模型各环节参数,自己建模,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项目,制定计划,模拟执行,模拟改善,形成执行――模拟――改善的PDCA循环。最终形成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理论教学、实践体验与课程设计的全方位体验式学习与实践,强化、固化关键知识点,形成具有工业工程专业特色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3 结合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实践案例

本节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给出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

在讲授项目管理的进度优化环节时,资源均衡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结合信息化技术对该环节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设计。首先在建立简单的项目模型(如图2所示),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现场资源分配,信息化管理软件会实时绘制出资源需求曲线(如图3所示),让学生实时的看到资源在各任务之间的参与程度,理解资源需求曲线的绘制方法及逻辑。

在图3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未经优化的资源需求波动距离,非常不利于项目的有效管控。在讲解了资源平衡的基本概念后,就可以在信息化软件窗口中实时调整甘特图中的任务开始时间,资源需求曲线随之马上发生变化(如图4,图5所示),学生可实时看到资源平衡的动态过程。因为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知,以及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兴趣激发,大部分学生在接受该部分理论知识时都会兴趣盎然,参与讨论资源平衡的基本原则,最终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

通过对项目计划的动态调整,让学生充分对比各种进度计划下的资源需求情况,以及进一步讲解资源平衡的原则,从而让学生不仅掌握了资源均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相应的改善思路和方法,对进度优化中的关键概念也深入了解。

4 教学结果分析与讨论

笔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和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前后学习该课程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92%的同学认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育方法比传统方法更容易接受,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学生普遍反应,采用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项目管理课堂,感觉言之有物,学之有用,兴趣很浓。此外,笔者也对前后两年的考试卷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针对各知识点的得分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教学方法后学生在各知识点的得分率普遍获得提高。比较枯燥的环节各类计算部分,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后,各知识点的得分率大幅度提高,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知识体系的掌握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充分扩展。

5 结论

本文基于信息化技术对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详细设计,教学体系和内容更加贴合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采用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构建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实践体系和课程设计体系。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教学改革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浅析项目管理在康复专业社团活动中的应用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社团数量增加,广泛开展活动,但由于缺乏专业的项目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社团活动质量不能保证,影响专业社团发展,在专业建设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阐述项目管理在本校康复专业社团活动中的应用情况,提供系统化项目管理建议。

关键词: 专业社团建设 社团活动 项目管理

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托专业的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适应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校康复专业结合专业课程成立专业性社团,在校内外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得到成长与锻炼,发挥支持康复专业建设的作用。但由于管理上缺乏创新和规范,影响其作用发挥,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近年,我们尝试实施项目化管理,将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康复专业社团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于服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对康复专业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均取得一定成效。

1.康复专业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1.1立项调研不足,服务目标不明确。

活动项目在开展之前没有经过规范的实地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对受众是谁和实际需求没有充分把握,易出现“找错人,提供的服务不是受众所需”的问题。

1.2实施过程缺乏控制,易偏离目标。

活动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控制措施,出现偏离目标没有纠偏,活动效果不佳。

1.3团队分工不清,工作效率低下。

社团虽有固定的组织架构,但是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缺乏执行力和战斗力,工作效率低下,影响组织活动的质和量。

1.4评估环节缺失,难以保证活动质量。

常只满足于将活动顺利完成,不进行效果评估,也谈不上进行改进,增强活动效果。

1.5缺乏激励制度,影响成员参与积极性。

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保持对社团工作的积极状态,大多数学生因感受不到参与活动、服务社会带来的成就感,参与热情逐渐减退,导致社团整体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项目化管理概述

项目是具有明确目标或目的,需在一定时间、人力及其他资源条件约束下,依据规范完成的任务。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团队的努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手段与方法应用其中,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固有资源,达到项目活动的最终要求。它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体系,是对活动过程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1]。

将项目管理应用于康复专业社团建设中,在组织专业社团活动时,运用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进行全程规划、指导和监控,从而起到系统规划、降低风险、控制项目范围、时间和成本、提高活动质量、促进团队建设等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社团活动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有效解决康复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创新发展。

3.项目化管理在康复专业社团活动中的应用建议

3.1加强项目立项调研,分析项目可行性。

康复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因此康复专业社团的活动项目以公益服务活动为主,如关爱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等社会各界弱势群体的爱心服务活动等。开展这些服务活动之前首先针对现实需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看是否满足现实需求,其次对项目进行整体定位,明确项目的意义、目的、目标,然后全面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项目活动的资源适应性,项目组成员有没有能力完成,有没有足够时间、经费完成。另外,还要注意对场地、气候等情况变化提前考虑好应变措施,如在户外开展活动,要考虑安全、天气变化等。这些都是分析项目实施可行性时必须充分考虑的[2]。

3.2加强社团活动项目进度管理。

3.2.1制订活动进度计划。活动进度计划是项目管理的主要工具,是项目活动的运行时间表,便于对活动进行监控[3]。制订项目进度计划,首先根据项目总体目标将一项目分解成若干项具体工作,然后对所需进行的各项工作进行排序并确定时间和所需资源,使项目活动在一定时间和资源条件下顺利完成,实现项目活动既定目标。

3.2.2实施活动进度控制。在项目活动运行过程中,常会因人力、物力或其他意外情况等因素,使实施过程出现偏差。因此,在订好进度计划后,需对项目进程进行监控,以保证项目活动按预定进度目标进行。进度控制一般包括4个环节,即计划编制、计划实施、检查调整、分析总结[4]。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及时收集进度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偏差。

3.3规范设计社团活动组织。

将按职能划分部门和按项目划分部门相结合,构建矩阵式社团活动组织结构[5]。社团组织结构根据职责划分不同部门,各部门有其相应成员。在社团项目活动管理中,开展某项目活动前,先由项目负责人分析项目活动的人员需求,然后根据需求从各部门挑选各级责人,再由各级负责人组织相应成员。这样,每次项目活动都会有来自不同部门的同学,增加各部门同学间的接触,便于交流合作,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另外,各部门同学也有机会参与到不同的项目活动中,有助于同学们更全面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服务实践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在社团活动组织机构中,应按需设岗,明确职责,加强分工与合作。按社团项目活动的实际需要设置必要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按岗位职责的要求挑选适合的学生。要注意各部门或各项目团队的成员之间虽有明确的分工,更需强调合作,加强沟通交流,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目标,满足每位社团成员的心理需要。

3.4规范活动项目的激励管理。

3.4.1设置目标。设置能满足团队个体成员需要的目标,将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团队目标包含个体目标,通过实现团队目标使个体目标得以实现,从而保证激励的效果。

3.4.2以精神激励为主。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满足物质需求并不是他们需要的,所以物质奖励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只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激励,尤其通过参加活动,获得社会的认可,赢得自尊,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自我,这样的精神激励才能更有效地激励他们。

3.4.3以奖励为主。奖励可直接满足人的需求,一般不会产生负效应,是普遍使用的激励手段。而惩罚往往负效应较大,易引起挫折心理。所以,在项目活动激励中,应以奖励为主。但同时需要注意,奖励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各项活动任务的激励手段。

3.4.4按需激励。不同个体的需要是有差异的,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激励要根据激励对象需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使激励有针对性,才更有效。

3.4.5及时激励。激励要把握时效性,在项目活动管理中,不一定要等活动结束时才予以评价和激励,而应该在活动过程中只要某一阶段学生表现得比较好,活动的推进效果比较满意时,就应该及时给予激励,满足他们得到社会承认的心理需要,保持参与活动的热情,鼓励创造性表现。

3.4.6多样化激励。激励性因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所以,激励学生既可采用外在性的激励手段,如给予德育考核加分、予以学分或成绩认定、给予表彰奖励等;又可采用内在性的激励手段,如建立社会实践档案、组织相关培训增加学习机会、活动参与本身等。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重要意义,发挥活动本身的激励效果。

3.4.7公平激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和标准,明确哪些情况可以获得奖励、有哪些奖励方式、奖励实施的程序规范等,以确保激励的公平公正。

3.5规范社团活动项目的评价过程。

3.5.1评价前期的准备工作。成立由专门负责人组成的评价小组,负责评价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做好组织准备工作。与活动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者充分沟通,设计评价方案,针对不同服务岗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权重。

3.5.2评价中期的实施工作。在活涌展过程中,由专人负责全程收集和整理活动开展的各方面资料,为项目活动的中期评价提供依据,便于以后总结改进和评奖评优。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活动团队成员进行自我评价,每位成员总结参与活动的得与失、利与弊、经验与教训等方面。对活动进行社会评价,康复专业社团项目活动因其特殊的专业性质,主要是进入社区开展康复服务和康复知识宣传,所以项目活动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评价,还包括社会媒体(包括报纸、网络媒体等)对活动影响度的评价,从这两方面评价活动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出现偏差,及时查找原因进行调整。

3.5.3评价后期的总结工作。活动评价小组在对评价结果复核认可与综合评审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向项目活动指导者、资助人反馈。通过评价,挖掘优秀的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的经验,并进行推广,整体提高康复专业社团项目活动的质量。同时,每学期或学年召开总结表彰会,表现突出的团队及个人最大程度发挥项目活动评价的激励功能。

实践证明,通过对康复专业社团活动实施项目化管理,提高社团活动质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支持专业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促进我校学生活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专业社团健康持续发展。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开设的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介绍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当前高校在课程体系差异性的基础上,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和原则出发,对该专业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了“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 课程体系 保障机制

一、我国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现代项目管理专业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黄金职业” 、“金领”人才。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作采用项目管理的国际模式。项目管理作为一个崭新的职业正逐渐成为市场急需的大热门,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及其它机构青睐的对象。实行项目管理专业化,需要有专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专业教育虽有了很大发展,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步较晚,只有少数大学进行试点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在2004年的本科生招生计划中,才开始设立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次在本科阶段设立“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力图培养出一批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擅长运用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的新型专门人才。

截止2012年共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7所院校开设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但这7所院校将项目管理专业放在不同的二级学院,其中辽宁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开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中央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开设在管理科学和工程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开设在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这也体现了这些院校对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不同培养方向。通过对以上院校项目管理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除辽宁大学项目管理专业基本具备“国际项目管理”特征外,其余几所院校的模式可概括为“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相距较远。鉴于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且不同院校培养方向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二、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1.构建目标

适应学校办学特色和项目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变化的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较宽、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项目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对项目管理本科人才需求。

2.构建原则

系统性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学校办学水平的制约,又受到国家教育政策、教育观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鉴于此,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做好课程体系综合功能、课程和课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章节等三个层次的协调。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才能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少而精原则。鉴于项目管理专业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广泛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在项目管理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结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通过开设综合性或多学科的课程,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的信息。

整合项目管理九大管理内容的原则。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充分考虑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按本科层次教学规律设置相应的课程。

三、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项目管理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双平台+双模块+实践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以及“项目投融资”和“房地产经营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图1项目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1.“双平台”课程

双平台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是指同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联系的先修课程。根据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管理学科基础课应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强调项目管理专业的统一性和特色性,保证学生具备项目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素质。项目管理专业基础课应包括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项目投融资、项目策划、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专业英语等。

2.“双模块”课程

“双模块”课程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各学院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模块课程,结合专业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目标,形成2-3个专业模块。以山东财经大学项目管理本科专业为例,设置项目投融资方向和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两个方向。其中项目投融资方向设置的课程包括金融学、项目融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造价、工程项目估价等课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房屋建筑学、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投资与金融、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等课程。每个模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任一模块,模块一旦选定,模块内设置的课程必须全部修完。

3.项目管理实践课程

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的课程,包括实验课与实践教学环节,多以老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完成。实践性课程的设计是专业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设计为课程内实践和集中实践模式,课程内实践并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条件进行安排。项目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由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三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

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在系统中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部分互动、相互配合,从而实现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良性运作需要其他一系列部分的支持与合作,这就是课程体系赖以存在并向前发展的保障机制。

1.不断完善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材选用制度,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高质量的教材选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教学质量,对于教材使用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最好是近三年的国家统编教材。严格规范教材选用程序,首先由认可教师提出选用教材的建议,经项目管理教研室主任初审后,由二级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复审,最后报教务处批准列入教材订购计划,通过严格的审批历程,确保教材质量。

稳步推进项目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研究与开发。为保证项目管理本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可以结合项目管理发展动向,依据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编写项目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要经常掌握使用信息,不断改进和提高,加强同各高校间的交流和联系,扩大影响。项目管理本科专业要坚持把选用国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善师资结构

教师是决定项目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和基本保障。增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必然对本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重视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总体素质和能力。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项目管理教学的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运用为主,对于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具体项目的进行动态的分析和判断,以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更为具体、深刻的理解。为此除了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和实习考察,随时掌握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研究动态,同时也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课程到相应的公司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实习,通过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进行师资的合理配置。大部分高校的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都不长,为此该专业师资的合理配置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选拔学科带头人及主干课程带头人,同时有计划的加强青年讲师培养,利用3到5年的时间形成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合理教师梯队;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项目管理实践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改善单一的师资结构,提高项目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就项目管理专业本身而言,其启迪性和实践性非常强,仅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实际需要,也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增加实习时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此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小但适用的项目,在校内实验室由教师指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团体方式完成,既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其次,可以由学校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实习,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工作,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4.充实项目管理专业图书资料

专业知识的课外补充是必不可少的,随着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还必须配套图书资料的建设。图书资料主要是分国内和国外两大块。国内部分可以包括一些由著名教授或学者出版的项目管理专业书籍,由一些典型的项目管理案例组成的案例汇编书籍,以及一些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法规的书籍,如财务、经济、投资、招标投标、管理、造价、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等。国外部分可以包括原版的英文书籍或翻译过来的经典英文著作和英文教材,所选择的书目主要都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体系。图书资料还应包括一些项目管理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期刊杂志,以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和知识动态,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与社会体系进行良好的接触。

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管理实践,随着我国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泛,对本科专业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应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真正掌握项目管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的管理技能。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论土建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难点

摘 要:双代号网络计划工作时间参数的计算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难点。鉴于一般教材对于时间参数计算的介绍篇幅、公式都较多,学生、技术人员难于理解。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首先介绍了六个时间参数及计算步骤,最后通过几个简单的公式给出了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和工程管理技术人员的学习需要。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土建专业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集合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其理论和方法,具有从事工程施工管理、企业项目管理和其它有关工程实践的能力。同时,本课程也是目前土建施工员、质检员,乃至建造师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必考的一门课程,所以此课程在土建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知识源泉。

双代号网络计划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计划表达形式,其是采用箭线和节点组成的网状图表示工程的施工进度,由于其能表示各施工过程(工作)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能找出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能优化进度计划,便与计算机管理等优点,所以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学生学习双代号网络计划时,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是学生在学习《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难点。

1 双代号网络计划工作的主要时间参数

双代号网络计划主要根据各项工作的时间参数确定关键工作及关键线路。一般在各项工作持续时间确定以后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其主要包括六个时间参数:工作最早开始时间 、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工作最迟开始时间 、工作最迟完成时间 、工作总时差 及自由时差 ,一般各时间参数计算完标注在工作箭线的上侧或左侧。

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与最早完成时间 受紧前工作的影响,在所有紧前工作全部完成后才可以计算。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 与最迟完成时间 是在任务按期完成的约束下,一项工作最迟必须开始及完成的时刻。工作的总时差 是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一项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可前后移动使用。工作的自由时差 是在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约束下,一项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其可以向前移动,但不得后移。

在以上六个参数中, , ,式中 为工作的持续时间,其是一项工作从开始到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一般在绘制双代号非时标网络计划时标注在箭线的下方。

2 工作时间参数计算步骤

计算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方法很多,下面采用工作计算法进行介绍,其是以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的各项工作作为对象,计算工作的时间参数,主要步骤包括:

(1)计算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 和最早完成时间 ;

(2)确定计算工期 ;

(3)计算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和最迟开始时间 ;

(4)计算工作总时差 ;

(5)计算工作自由时差 。

在六个参数计算过程中,本文只介绍工作最早开始时间 、最迟开始时间 、总时差 与自由时差 的计算。

3 时间参数的计算

目前各类《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对于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讲解篇幅、公式都较多,不利于学生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理解。笔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用简单的公式介绍工作最早开始时间 、最迟开始时间 、总时差 及自由时差 四个时间参数的计算。

(1)最早开始时间 的计算

最早开始时间 的计算是一个加法的过程,从起始工作开始顺着箭线的方向一直计算到终结工作,如果未规定起始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令 ,则 ,计算工期 。

(2)最迟开始时间 的计算

最迟开始时间 的计算是一个减法的过程,从终结工作开始逆着箭线的方向一直计算到起始工作,首先令 ,则 ,

(3)总时差 的计算

计算完最早开始时间 和最迟开始时间 后,就可以直接利用计算结果计算工作的总时差,即 。

根据工作的总时差就可以判断关键工作,进而找出关键线路。关键工作就是没有任何机动时间可以利用的工作,任何关键工作的时间拖延都会延误工期,把所有关键工作连接起来的线路就是关键线路,它对于网络计划的工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总时差最小的工作就是关键工作,特殊的,当计算工期 等于计划工期 时,总时差等于零的工作就是关键工作。

然而,学生在通过计算总时差找关键工作过程中,往往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所以笔者在授课时,会给出一种简单的计算总时差的方法,即某工作的总时差等于关键线路总持续时间之和减去某工作所处线路总持续时间之和,如果某项工作处于多条线路,则取最小值,采用此种方法时,一般会把网络计划所有线路的总持续时间之和一一列出,如果某条线路总持续时间之和最大,此线路就是关键线路。

(4)自由时差 的计算

其计算可表述为: ,一般自由时差计算结果小于等于总时差。

4 结语

通过计算时间参数,可以确定双代号网络计划的关键工作、关键线路及计算工期等,为网络计划的优化、调整及执行提供时间依据,在进度控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相信将本文提出的时间参数计算理论应用于土建类专业教学实践的话,有助于学生和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的进一步理解,满足在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及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浅析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和运行机制

【摘要】科技项目管理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但目前科技项目存在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多头申报、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突出,项目管理不能完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基于这种现状,专业机构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今后科技管理极为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就首先介绍了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然后重点探讨了相应的运行机制及完善措施。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运行机制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科技项目的有效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已经集中在一些专业的机构上,充分利用各个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管理,能够提升其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因此,确保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高效运行也就显得极为必要。

1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介绍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状况来看,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发展趋势的必要性,但是因为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机制也不健全,所以相对应的运行现状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研究管理的角度较为单一。结合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和应用来看,其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单一性特点,这种单一性主要指很多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往往集中于工程科技项目的管理,而对于科学技术研发项目的管理和涉及并不是特别的丰富。从这方面来看,其不仅表现在具体管理职能部门的单一性管理上,而且对于当前一些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到管理中来的具体项目来说也是如此。当前绝大部分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理的项目都是工程科技项目,很少有科学技术研发项目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这两方面都体现出了单一性特点,也就限制了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及其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具体运行机制不完善。虽然当前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大体结构和运行制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具体到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落实,保障各项管理工作及其相应的研究能够高效进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地体制,各项管理运行细则不完善,这也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这一问题也表现为科技项目管理需求和实践操作的差异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对于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对项目全程监督管理机制来说,难以实现较为系统全面的监管,往往仅仅针对一些较为关键的要点和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对于全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细节却缺乏足够的关注,这也是这一机制欠缺的主要体现。

2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完善措施

结合当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具体运行状况来看,为了有效的促使其在实际管理中发挥出最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还必须要重点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上进行研究,其具体的完善措施和手段有以下几项:

(1)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进行传统职能的解放和优化,对于原有职能机构承担的相关项目日常管理进行分离,从这些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提升宏观其管理效能。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加强相关项目的具体管理和监督控制。但是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是单纯的降低政府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并不是要求政府撒手不管,而是更加倾向于宏观管理和监督层面,促使其能够在主导科技项目研究进程的同时,使科研项目管理更高效。

(2)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基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发展而言,还需要从专业性以及规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切实提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才能够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尤其是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应的管理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必须要对科技项目管理的高度重视,从专业化和标准化方面进行优化分析。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中的从业人员而言,同样需要重点加强指导和约束,促使其能够在管理实践操作中体现出较强的价值,由此可见,切实保障实践方面的管理专业化是比较核心的一点,也是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要促使相应的管理机制具备着可操作性效果,尽可能的避免管理漏洞或者是不符合实际状况问题的出现。

(3)提升专业机构管理能力。具体到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过程中来看,要想保障其能够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和缺陷,必须要首先从专业机构的管理能力入手进行分析,这种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能力主要就是由各个管理人员以及具体的一线人员决定的,由此可见,加强对于人员的建设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人员组建过程中,必须要优化选拔机制,确保相应的选拔机制能够较好的适应于当前的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根据该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构建恰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如此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该机构的运行可靠性和水平,这种选拔机制的优化必须要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充分运用竞争方式来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最终提升整个机构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技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发展而言,其已经成为了今后科技项目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是当前很多国外科技研究机构的管理机制,为了促使其在我国能够发挥出较强的积极作用,除了要加强专业机构的完善之外,还需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在物探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中的探索与实施

摘 要:本文提出参照企业工作任务书内容建立模块化教学项目课程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完成工作任务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学习方式,使项目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整合理论与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的教学模式。物探专业教学项目的探索与实施,对于专业课程模块化项目教学、有效教学、提高学习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技能模块 教学项目 任务

“依托石油、服务企业,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是石油物探学校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石油集团公司这一合作平台,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石油行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与企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建立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体系,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培养学生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将各岗位工种中的技能操作规范组合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容。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1.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1)职业描述。物探专业主要面向石油、煤矿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行业企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包括利用地球物理性质进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数字化处理、地震资料地质综合研究等。主要工作岗位有野外资料采集过程的地球物理师、解释员、处理员、技术工人等。

(2)课程模块化项目实施步骤。 第一,行业领域――进行行业、企业调研;第二,工作岗位领域―提炼核心技能;第三,课程领域―确定核心课程模块化项目、重构课程结构、编写教学指导方案、开发项目教材。

(3)物探专业人才建设的切入点。物探专业的主干专业―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施工专业;主要产品―数据记录资料;主要过程―施工生产过程;主要技术―施工技术。

(4)培养方向。服务于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煤层、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单位,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单位,从事野外一线的地震资料采集工作,室内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工作。

(5)职业目标定位。地球物理勘探的工作过程对人员技术要求不同,如图1所示。

图1

(6)就业岗位(群)。就业岗位(群)包括主要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发展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技术人员、解释员和处理员;相关工作岗位包括施工监督员、大小线查修工、钻井爆炸监督、仪器操作员和测量员;发展工作岗位包括野外资料采集物理工程师、地震勘探监理、地震数据处理工程师和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师。

2.课程建设的思路

笔者学校借鉴CBE、MES、KH等教学课程模式,参照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员工培训项目,探索创新核心技能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摆脱了以往的学科教研室结构体系下进行课程设置的“学科型”课程设置,建立了“职业型”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时,充分考虑到企业职业的需要,按照社会、行业中的职业要求安排教学课程内容,实现由职业定专业。根据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和学校教学领域覆盖的职业岗位对应的专业中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形成以职业技能为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的模块,形成模块化核心技能项目课程,组成以教师团队为主的不同工作室,建立以班主任为首席教师制的职业技能团队或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室结构,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研室结构。由首席教师牵头组建团队,进行教学与教学研究活动。同时组建与技能模块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师工作组团队。

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

学校教务部和教学督导室根据市场部与培训部提供的企业岗位用工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在东方物探、煤层气、中联煤等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进,建立了“公共课程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为主的课程设置模式,确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课程改革宗旨,以建立核心课程开发为主体的教材建设,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课程重点的体系建设。

1.公共课程模块

贯穿三个学期,教学项目内容包括:文明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和演讲、计算机软件操作、简单专业英语翻译。这些教学项目所包括的相关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的基础、工具,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能力。

2.基础技能模块

在学生入学一至四学期进行基础技能课程教学,包括电工电子技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获得野外地震资料并处理解释能力,是对接核心技能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关键课程。以“学、做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技能基础知识、实验实训所具备的技能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

3.核心技能模块

安排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包括野外地震勘探施工能力、野外地震采集资料处理能力、地震资料综合地质解释能力,即根据地震地质任务进行野外施工的能力并将野外采集地震资料按处理流程转化成地震剖面,对地震剖面按资料解释流程进行地质解释确定油气藏及井位。第五学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实施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项目实训。重点针对专业岗位技能或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学校与生产单位联系,由教师带队3~4周到野外地震队生产一线各班组参观实习,熟悉各工种具体工作内容。另外利用校内实训设施―东方公司生产单位应用的软件,完成一条测线的处理流程及简单地震剖面解释,项目是生产单位的勘探项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完全一致,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第六学期安排专业生产性实训,顶岗生产。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注重专业技能的拓展、职业习惯的养成和企业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吻合,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超过50%,强调校外顶岗实习等综合能力模块训练,达到学校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1.基础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根据电路焊接地震元器件;掌握简单的数学、高等数学的运算规律;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

(2)能力:掌握触电预防与急救、基本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能力,熟悉常用仪表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数学的分析计算能力,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掌握电子元件的焊接能力。

2.专业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知识:熟悉地震勘探的工作流程,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采集数据的流程、地震组合的原理及方法、多次覆盖技术的方法,掌握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野外钻井、爆炸机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仪器接收地震记录的方法,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石油地质的相关理论。

(2)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地震勘探的能力:能根据需要完成的地震地质任务设计施工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野外施工任务,获取野外地震资料。软件应用能力包括应用解释、处理软件根据流程进行解释处理的能力。

3.综合能力模块项目训练

(1)综合能力训练一。知识―数据处理流程、资料解释流程。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GeoEast一体化软件应用,按处理流程处理测线,按解释流程进行地震剖面解释。

(2)综合能力训练二(校外: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知识―了解野外生产全过程;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熟知生产流程及工作方法。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技术报告和编制技术资料的能力;能参与施工和管理,能处理施工中发生的一般技术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通过对工作项目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详细描述,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按照项目课程类别要求,对工作领域中涉及的项目课程进行了划分并对实验、实训场地进行了建设。如表1所示。

通过对工作流程和具体任务要求的分析,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学习项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对工作项目进行分析,获得每个项目的具体工作,我们把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加以整合序化,转化成学习型课程工作任务,组成核心技能教学项目,对核心技能教学项目进行课时分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学生实践过程以真实的实训基地或仿真模拟演练为主,保持与企业工作现场一致,坚持教学项目设计标准与企业技能鉴定标准相一致、项目完成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确定职业工作,再整合典型实际工作任务和适应于教学的工作任务,最后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项目。在开发课程化系时,以下是物探专业技能模块项目课程教学课(表2)。

四、实施的成效

第一,通过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在实践工作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物探专业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环境更接近岗位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技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教师树立了以首席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资源共享,教学在整个专业团队协作过程中相互沟通,不断提高,在教学设计中献计献策、不断创新思路、开阔视野。同时,学校合理整合利用六大实训场地和一个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

第三,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改进,模块化教学中的每个子项目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由学生自主和合作完成。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习、动手实践的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的,增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石油物探学校)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项目管理沙盘模拟,使学生更系统和全面的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

【关键词】沙盘模拟工程管理实践教学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主要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技术和法学等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由此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特色鲜明、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运用能力的专业。

1.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他们仅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从在校期间对学生培养要求还是从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期望来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对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根据对本校近三年249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调查获悉,近百分之八十二的学生在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或是咨询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监理工作以及概预算或是招投标工作。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的联系起来的纽带,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为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更具有紧迫性。

2.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是训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及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一个实体工程从签订合同开始到最后完工的全过程,使学生把专业的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有效实践教学环节。在沙盘模拟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扮演角色的岗位职责编制各种工程计划并操作实施,最后通过教师应用配套软件来考核每个小组以及其成员的项目管理成果。

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环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策划阶段、执行阶段以及最后的收尾阶段。

2.1 策划阶段

策划阶段是沙盘模拟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的每个成员――项目经理、财务经理、采购经理、生产经理、经营经理各司其职做好整个工程项目的策划。

策划阶段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是沙盘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质量直接会影响工程项目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性。学生通过对工程资料的了解,运用所学的施工组织设计的知识合理选择依次施工、流水施工或平行施工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生产经理负责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以及根据进度计划编制资源需求计划;经营经理根据进度计划计算每月报量收入、班组以及施工机械进出场时间;采购经理根据进度计划编制原材料采购计划,根据经营经理的安排的班组进出场时间选择库房容量以及其他临时设施容量;财务经理根据报量收入和原材料采购计划以及经营经理提交的成本计划选择融资方式和金额,并进行盈亏分析;而项目经理负责总体指挥、控制和协调工作。

2.2 执行阶段

这个阶段是项目管理沙盘的具体操作阶段。根据策划阶段的策划表格,按照沙盘操作表逐一执行。在执行阶段各个成员一定要在清楚全局策划的基础上,以策划阶段的策划数据为指导在项目经理的统一指挥下,按沙盘操作表流程逐一进行。为了保证工程项目实施的完整性和时序性,不准跳步操作,不准多步操作,更不要盲目追求操作速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接到工程变更通知时不要慌乱,首先小组各成员一起分析变更对下一步工作的影响,然后制定应对方案并进行成本测算,核查按变更后方案对现金流的影响。当变更对施工进度计划产生影响时就要考虑对应调整劳务班组、机械进出场、材料采购等计划。

2.3 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每个小组的策划和执行成果进行点评以及对小组整个沙盘模拟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每个小组递交的策划和执行表格,运用沙盘模拟配套软件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并对每个小组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进度情况、盈利情况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下一个项目的策划和执行积累经验。

3.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教学效果

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要求学生具备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组织等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同时又必须熟练运用合同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进度管理、信息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造价管理等多门专业知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能够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主要职能不再是讲授而是是引导和服务;而学生则变成了课堂的主角,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相互学习,相互分享,以讨论的形式学习新知识,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运用到沙盘模拟中。学生把自己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运用到沙盘模拟中,并体会所带来的或好或坏的一切后果,进而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通过近三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沙盘模拟实践教学对促进学生把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有效的结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能给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校企合作,建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更直接的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增加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利用学校的专业理论优势指导企业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虽然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随着沙盘模拟的逐步推广和不断完善,其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工程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高职项目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管理就是在时间、经费和性能指标三项限制条件下,尽可能高效率地完成项目任务,从运作中改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项目管理是近几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已被广泛应用于IT、建筑、电信、石化、制药、国防、汽车制造和金融投资等行业以及政府管理等部门。目前一些高校在高职开设了项目管理及相关专业,但就业面较狭窄,专业发展方向受到极大的局限。本文结合教育资源特色和优势,就如何依托地方经济进行专业定位,以期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拓宽专业发展空间,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改善学生就业情况。

一、高职设置项目管理专业的前景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也非常频繁,对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软件开发或工程、新产品开发、生产和库存管理、金融服务、政府采购和咨询服务等。因此,所培养的项目管理人才应该适合在较宽的职业领域中工作,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不会因就业岗位变动或岗位内涵的变化而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因此,项目管理专业是非常有前景的,涵盖职业面广,其稳定性也高。

二、项目管理专业涉及领域广泛

国防、建筑和水利等大型工程是我国最早应用项目管理的行业领域,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项目管理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石化、机械、钢铁、软件、信息、物流、公共管理和现代服务等多种领域。按项目进行管理已经成为各类企业和各行各业在发展中达成的共识。项目管理具有全球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三大特点,使得项目管理受到各国和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工程领域。国内各行业的很多专家和学者对项目管理在不同领域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众多专家和学者认为项目管理作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高效的技术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更多的职业领域中,这些领域同样需要项目管理人才。

三、高校项目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项目管理及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上看,存在以下问题。

1、职业面向过于集中在建设工程领域

目前全国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本专科层次的“工程管理”专业,这些专业绝大多数均定位为依托建设工程领域,仅少量定位为依托其他领域。此外,有几十所高校以“项目管理”为名称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当中,少量的定位为依托IT类职业领域和综合项目管理,大部分仍定位为依托建设工程领域。由此可见,国内高校的项目管理专业设置绝大部分面向建设工程领域,即培养工程管理人才。这显然与项目管理专业广泛适应性的特点不符,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各领域迅猛发展的现状不相适应。一是工程管理不是项目管理的全部,只关注工程管理不利于项目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进行发展;二是没有满足其他职业领域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三是容易导致项目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较狭窄的职业领域形成过度竞争。

2、综合项目管理专业培养层次普遍偏高

在包括高职在内的本专科层次上,综合项目管理专业的开设相对稀少。截至2008年,在460多所开设项目管理及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属综合项目管理的仅为8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还没有项目管理专业的目录,所以在高职高专等专科层次开设的项目管理专业都属于“目录外招生”,还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意味。因此,专业培养层次偏高,不利于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

四、高职项目管理专业设置的思考和建议

1、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

项目管理专业的建设应紧密结合优势教育资源,细分专业方向,以相应的职业领域作为项目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根据学院既有条件,相应设置细分的专业方向:物流项目管理、物业项目管理、投资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及生产制造项目管理等方向,以不同应用领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满足全方位的顾客需求

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学校的专业建设要“好就业、就好业”。学校应确定“校企同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将企业培训体系融入专业课程等方式,强化项目管理专业建设与服务企业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专项实习、定岗实习和综合实践等,让学生深入就业目标市场,密切联系企业,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在现实中培养项目管理应用领域的知识和专项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3、以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核心

高职项目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不能只是泛泛地了解各种管理理论。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方法和工具的学习上,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不断提高。通过完成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方式,可以切实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大型外贸企业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摘 要 放眼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识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能力对本企业长足发展,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分析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入手,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构建、培养体系构建和师资队伍的构建及方面,提出了如何有效构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放眼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意味着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重要,专业人才成为决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认识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能力对本企业长足发展的重大意义。 国际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作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日益成为各企业重点骨干人才。随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及模式的探求,成为了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在外贸企业吸纳各类专业人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它需要的是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此类人才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再学习再培养,一般来说,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两方面:

1、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企业培训行为。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的,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企业系统的专业培训,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国际资格认证培训,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运行机制等各方面,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和实务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制约因素及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训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外贸企业专业型人才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及培训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训的主要任务。

(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发达国家,有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

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紧靠市场,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导向原则。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按市场规律变化而调整。

(二)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是为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培养的专业型人才,所进行的人才培养行为,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三)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是培养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四、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的构建。

研究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人才培养的外部关系。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培养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的专业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培养的内部关系,教育培训是一个大系统,通过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型人才时,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体系的构建。

培养体系的构建不是在现行培养体系之外增设新的培训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培养体系改革中要做到培训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培训师资队伍的构建。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所以,加快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第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讲师。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贸易要求的专业型人才,对企业及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系统来提高专业项目教学效率的研究

【摘 要】项目教学是职业院校每门专业课程必须配套的一门技能课程教学,本课题将在深入研究国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职教育的目前状况,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出项目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高职项目教学中,达到解决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项目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推进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软件开发;软件过程管理

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目前我国教育部明确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育“十二五”规划中明确鼓励各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办学,采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出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推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基于项目过程管理系统的项目教学法将是一种先进的项目教学法,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目前现状

1、目前没有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的项目过程管理系统

目前,有国内外很多项目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但多数都只适合大型企业,有的甚至针对特定企业定制,只适用于自身集团公司内部使用,CMM5级中的项目过程管理规范为3个关键过程域, 即:缺陷预防(DP)、技术变更管理(TCM)、过程变更管理(PCM),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软件组织和项目中如何实现持续不断的过程改进问题,其中很多要求在项目教学中很难满足,需要简化,因此如何按CMM5级中的项目过程管理规范并简化后作为系统功能来设计出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的项目过程管理系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2、基于项目过程管理系统整合原现有项目教学中的资源

传统的项目教学中存在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分散孤立存在,如何整合这些资源,使资源以后为持续改进的项目教学所用,提高老师和学生对后续教学项目的缺陷预防、技术变更和过程变更管理的能力,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3、利用项目过程管理系统解决学生团队合作流于形式,搭便车现象

项目教学通常采用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因为项目实施需要集体协作。“合作学习”是近年兴起的教育理念,该理念认为学生在合作中更能有效学习。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愿意并且能够合作,否则合作就成了走过场。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主动性不强,学习团队非常松散,“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利用项目管理系统来解决软件专业项目教学中的问题

针对以上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效率不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目标的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过程来解决项目教学中的问题,达到提高项目教学效率。

1、严格按CMM5项目过程管理流程来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功能

了解软件项目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在软件企业和高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CMM5级项目过程规范与要求和国职业教育状况的分析研究,按简化后的CMM5级项目过程管理规范标准与要求进行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的需求调研,确定项目过程管理系统应当具备的软件功能,然后针对特定的应用环境进行系统设计、实现、测试验证软件功能,系统完成后把系统应用于我校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中,应用成功后再推广至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职教育的项目教学中去。系统功能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大模块:

项目可行性分析模块:目可行性分析功能主要是对客户项目要求(主要是项目时间、成本、功能、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确定此项目的可行性。

项目立项功能模块:主要功能是一旦确定项目可行,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下达项目任务书,指定相关负责人(主要是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的开发。

项目人员申请与配置:项目是的成功很大大部分决定于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一般项目是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的,所以项目所需人员也由项目经理申请配置。

项目成果物与任务管理:项目开发最终途径是将项目分成一个个模块、子模块、叶模块,每个叶模块自动产生7个任务类型(基本设计BD、机能设计FD、详细设计DD、制造CD、单体测试UT、结合测试IT、总体测试ST),每个任务分为三个事件(作成、评审、出货),最终由每个事件担当者去完成。

项目人员日常管理:项目人员日常管理是项目进度控制的关键和主要手段,是项目按进度、按期、低成本完成的保证,包括日报、周报、月报等功能。

项目品质管理:品质管理是项目能否按期高质量完成的保证,它是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质量是生存的根本、也是项目完成的前提,离开质量谈开发是空谈,主要包括对产品中的问题的详细记载及处理进程与结果。

项目交流管理:项目交流主要是在项目中项目人员之间的交流以及项目员工与客户方面的交流,还有项目组与上级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准确及时的交流能减少项目中的返工量、少走弯路、提高员工之间的合作工作效率、减少重复性BUG的产生、提高经验和技术的重用性,主要包括项目过程中的各干系人之间的会议及交流讨论记录。

项目信息管理:项目信息管理主要是用于记录项目一些基本信息和项目总结信息,将项目信息、经验统一集中起来方便以后查看与总结,为将来的新项目顺利的进行提供经验依据和历史数据

2、基于项目管理系统严格控制学生的项目开发过程

当有了项目管理系统之后,在项目教学中一定要基于系统来严格控制学生们的项目开发过程,在系统的初期使用过程中,因为新鲜事物,总有一个适应过程,甚至在开始时不会得心用手,甚至会造成比不使用更麻烦的感觉,所以有些老师会在中途放弃使用,有些老师甚至对新事物一开始就排斥,这样会严重阻碍项目管理系统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老师培训,熟悉系统的使用,甚至出政策文件,强制老师们使用,老师在项目教学中也要严格控制流程管理,通过系统的相关功能监视学生们的项目开发情况与进度。

三、可行性

本文研究内容基于提高软件专业项目教学效率的项目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在软件企业应用并取得了很的好成果,事实证明采用项目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能大大提高软件开发过程能力,因此本课题将对于推动我省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的实际效果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工业工程专业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及与项目管理的关系,分析总结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和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关键词]工业工程 项目管理 教学研究

项目管理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技术基础必修课。怎样理解项目管理课程的性质,如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既按教学大纲讲授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对教学内容及算法进行结构化、程序化的组织,以适应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这是当前对项目管理及类似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提高各种组织的运作效率,有效地应用各种资源、能源,以便取得最大效益的学科。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成功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法,应用项目管理可提高内部运作过程效率和持续消除浪费,实现内部增值最终向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精益“一个流”生产、平衡生产线、改善布局等。研究表明,德国、日本、美国的生产技术总是处于高端水平,其成功之道就是努力运用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法。

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由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等九个领域构成。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与国际最新发展来划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四、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五、结束语

项目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结合企业实际运用项目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进行有效的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项目管理的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浅述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

摘要: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作为对项目管理人员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的综合评估证明,是一项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国际标准体系。正因为此,它得到了包括英美、法德、日俄等多个国家的互认。本文对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加以介绍,以为更多人了解IPMP及其证书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 特点 价值

引言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在全球推行的四级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体系的总称。IPMA 依据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标准,针对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不同,将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资质认证划分为四个等级,B 级是其中较高的等级,获得认证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被国际公认可以管理大型复杂项目或国际合作项目。[1]本文对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以让更多人知晓,并认识到其价值所在。

一、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途径

我国已于1991年6月成立了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它靠挂在西北工业大学,是唯一的、跨行业的项目管理专业组织,它是唯一代表中国加入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并成为其成员国组织代表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和沟通的组织。2001年7月,经国际项目管理协会认证委员会在北京“21世纪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新闻会上的授权,正式成立了IPMP中国认证委员会。IPMP中国认证委员会是代表国际项目管理认证委员会在中国行使职责的,此外,还负责在中国推行并建立认证体系,使认证体系更加完善,实现对认证程序与内容、资格评定与证书发放的管理工作。然而,在中国推行认证体系,并非将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体系和盘托出,而是按照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要求,参照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标准,在获得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认可后,经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授权,由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引进、推广。[2]随着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的诞生,为进一步方便中国人获取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已采取有力措施将认证程序、培训、考试等多个环节进行汉化,这为国人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此外,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依照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授权,负责中国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工作,IPMP中国认证委员会则在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的协调监督下组织对申请者的认证考核,对考核通过者发放证书,并进行证书的管理,同时,将通过认证者的证书编号以及姓名等有效信息到在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网站,以供查询之用。

二、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介绍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具有一套严格的认证标准,依据这一认证标准,根据项目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差异可将其资质认证分为A、B、C、D 4个等级,不同等级授予不同级别的证书和相应的头衔,但同时,不同级别的项目管理人员所支付的认证费用也不同,认证的有效时限也不同。比如:A级项目管理人员被认证的头衔为高级项目经理,他可以从事比较复杂的项目规划工作,它的认证费用为4800元,认证的有效期限为5年。而D级的项目管理人员其被认证的头衔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员,D级的项目管理人员只具备从事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用于某些实践领域,它的认证费用为1200元,其具有永久性的有效期限。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需要申请人提出认证申请,报名,IPMP中国认证委员会为申请者就近安排考试地点。IPMP认证包括笔试、案例讨论和面试等环节,规定笔试每年两次,考试时间分别为每年5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六和11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案例讨论、面试较之笔试相对灵活,可以因人员数量和情况不定期举行。为了方便国人,所有的认证环节都采取汉语形式进行。

由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所以,必须履行严格的认证程序并经历三个完整的阶段:申请履历、自我评估、考试。此外,对申请者的认证资格审查也是十分严格的,比如申请A级项目管理人员资质认证的,如果是大专以上学历,还必须具备5年以上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同时满足3年以上跨国项目或多公司参与的多项目的领导人经历。如果申请者的学历在大专学历以下,则需具备8年以上项目管理工作经验,同时满足5年以上跨国项目或多公司参与的多项目的领导人经历。对于满足相应等级报名条件要求的申请者,在提出申请时必须填写申请报名表、缴纳200元的报名费、填写IPMP申请表、提交学历证书以及个人情况证明等相关资料供审核、审查通过后继续参加考核、通过互参加认证考试、提交认证费用及1寸免冠照片、提交项目报告、面试、考试。

三、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证书特点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以其严格的报名资格审查、规范的认证程序、专业认证的权威性广泛受到国际认可,它代表了当今项目管理资格认证的国际水平。国际各大公司已经逐渐将IPMP 证书作为其项目管理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国内IPMP 证书也将作为我国各大企业对项目管理人员素质考核的主要参考因素,并会逐渐演变为对项目管理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3]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证书的特点住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权威性。IPMA作为拥有30个正式会员国组织和25个非正式会员国组织,以促进国际项目管理专业交流与合作为宗旨的全球性学会,其规模、影响力和权威性在全球屈指可数,是代表全球项目管理专业发展的权威机构,其广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是任何其他资质认证所不能及的。二是对申请者从业能力的考核综合全面。它对申请者的理论知识水平、项目管理工作经验以及个人素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核,这也是IPMP证书价值的所在。具备这一资质证书的项目管理者,绝对具备综合复杂大型项目管理的能力,而不会是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一纸文凭。三是认证标准十分完善。它依据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认证。四是依水平确定项目管理专业资质级别。它依据不同的水平将项目管理人员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不同级别从事不同的项目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五是具备严格的认证程序。其对所有申请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的人员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之后经历笔试、案例讨论、面试等诸多环节,且必须通过所有环节才可以通过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获得认证证书。六是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IPMA得到了世界上比较发达的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互认,在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广泛。IPMP证书综合了世界上多数国家对项目管理的宝贵经验,且考虑到了国际项目管理的特点,符合大多数国家项目管理工作的实践。总之,IPMP证书是所有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敲门砖”和“通行证”,真可谓一证在手,终身不愁。

四、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证书的价值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证书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组织、客户都具有中阿的价值。就个人而言,随着各国对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增强,项目管理逐渐成为“黄金职业”,项目管理专业人员也成为金领职业。美国《财富》杂志曾断言:项目经理将成为21 世纪的最佳职业。国际、国内对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工资水平也在日渐升高,项目经理在时髦职业排行榜上的排名不断挺进。具备这一证书的人才,也毕竟增加更多发展的有利机遇,在国内国际人才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对客户而言,拥有这一证书意味着客户公司将获得国际规范的项目管理服务,具有优质可靠的项目管理质量。对组织来讲,必将为组织降低经营成本、转变管理方式提供动力,这也将为组织的长足发展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增添活力。同时,由于IPMP证书是通过国际标准认证的,组织拥有持有这一证书的人才也是这一组织具备良好声誉的形象标识。

讨论: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是符合全球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大潮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的,它是对从事项目管理人员全球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经理国际权威认证。它具有严格的资格审查条件和正规的认证程序,其证书具有任何其他资质证书所不具备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证书价值无论对持有该证书的个人、客户还是组织,都是有利的资源,它也是为国内外从事项目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综合考证。本文对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相关知识加以介绍,希望进一步扩大IPMP的知晓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权威资质认证,为有需之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信息:周旭,(1986.02―),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国际项目管理专业。

项目管理专业论文: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软件项目管理教学研究

摘要: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文章从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对软件项目管理教学进行研究。分析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讨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案例教学的应用,介绍实践环节教学中的“项目模拟”方法。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教学;专业能力;案例教学;项目模拟

0.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的计算机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计算机高等教育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尽快完成从知识型教育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的转变。要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首先准确地归纳出专业人才的学科或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知识作为能力培养的“载体”。在具有了良好专业能力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地学习和应用新的知识,而完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则忽视了学习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难以适应计算机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现状。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門软件工程专业课,对软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了普遍重视,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例如,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较为庞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筛选;另外,软件项目管理知识是从大量的项目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原则和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在校学生普遍缺乏真实软件项目的实践,因此以推理和分析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者大多只是在教学方法上作一些局部改进,缺乏方向性和系统性研究。笔者首先分析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应注重哪些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导向系统地探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

1.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要求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2011年3月)提出工程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必须具有10个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其中第8个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该标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具体能力要求中也明确包含了“软件过程改进和项目管理能力”。由此可见项目管理能力对工程型人才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把计算机专业的基本学科能力归纳为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能力。其中系统能力是指“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项目管理能力要求,但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和开发不是一个人的短期技术劳动,而是以项目形式实施的群体行为,涉及团队的组织和协作、进度和成本的控制、产品的规划和运营、风险的识别和规避等。因此从构建系统的动态过程来看,为了提高系统能力,不能仅注重系统开发技术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把项目管理能力归属于广义的系统能力。

以上对项目管理能力的要求作了宏观上的描述和界定,但具体到某一門课程,必须对其能力培养要求有明确的定位和详细的描述,才能对教学提供指导。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是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高等院校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一般是在软件专业的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开设,在此之前的各門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算法、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等,已基本完成了软件开发技术能力的培养。前导课程软件工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的重点一般也是技术层面的,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程活动的技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事大规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管理能力。具体来说,该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产品规划。识别市场和用户需求,对软件产品进行定义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营销策略和用户需要,制订产品计划,适时推出新版本。

(2)技术策划。根据软件产品的特点确定项目的技术路线、开发方法和过程模型等。

(3)项目工作计划和监控。制订项目的进度、成本、配置管理、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计划,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控计划的执行,通过度量和分析发现计划和实际执行的偏差并及时调整。

(4)人员组织和团队协作。组建项目团队,分配人员职责;确定项目的组织形式;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人员沟通、绩效考核和激励;解决冲突,保证项目成员的工作协调一致;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

(5)质量保证。确定产品的质量标准,通过测试、评审、缺陷预防、质量度量、过程和产品审计等手段保证软件达到质量标准。

(6)过程管理。软件过程的定义、剪裁、过程度量和监控、过程改进。

以上几种能力是一个合格的软件人才在从事软件开发(特别是大规模软件开发)时所必须具备的。

2.教学内容的选择

软件项目管理既包含传统项目管理学科的许多知识,也包含软件项目的特殊规律和方法,因此内容广泛,知识体系较为庞杂。另外,国内外各种软件项目管理教材的内容都有所差别,这就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一定困难。怎样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软件项目管理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对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筛选,按照上一节所述的能力培养要求确定了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和可选教学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及其所针对的能力培养要求见表1。

我们根据表1中所列内容编写了《软件项目管理》教材,使其更适合本科阶段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应保证完成表1中的核心内容的教学。除了这些内容外,表2所示的可选教学内容对能力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可根据课时的多少灵活选择。

3.案例教学的应用

实践证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如果只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方法进行授课,不仅非常枯燥乏味,而且无法完成专业能力的培养。管理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必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第2节所述的各项专业能力必须在分析和解决真实软件项目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加强。因此在软件项目管理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实例的讲解。此外案例教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案例教学在法律和医学领域已有长期的应用,而在管理类教育中最早应用该方法的是哈佛商学院。该方法在哈佛商学院的商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之后被逐步推广到全世界,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有关案例教学在软件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在软件项目管理教学中的使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开始。

案例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通常包含了一个组织中某个人或某些人遇到的决策、挑战、机遇、问题等。案例教学方法同时与案例的教与学有关。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前要向学生布置案例和相关阅读材料,并完成备课,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在课后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和案例的使用效果等;对于学生来说,要设身处地站在某个决策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完成资料阅读和分析、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回顾与总结等学习环节(有关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内容可参考文献[5-6])。将案例教学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在课堂和实验室的环境中实践管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担当起某个组织中某个人的职位和责任,深度参与解决真实组织中真实软件项目管理的问题,从而很好地测试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熟悉产业界的情况,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案例教学富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

但案例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建立高质量的案例库。案例必须是对已发生过的实际情况的描述,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使用一个不真实的案例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创建一个优秀的案例,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详尽的研究,制订案例计划,并在企业或组织中进行现场调研,完成案例的采编和写作。案例在使用前还必须得到当事人的许可,并经过课堂测试。因此案例库的建立是一个耗费时间和资源的工作。目前商业管理领域的案例库(例如,哈佛商学院案例库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案例库)已经比较完善,包含的案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标准。但在软件项目管理领域,目前还不存在这样完善的案例库,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动手编写案例,积极与软件产业界交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训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平台来完成案例的调研和采编。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科研方面的调研有足够的重视,但对教学方面的调研则缺少支持。此外,应借鉴成功的商业管理案例库的组织经验,在不同教师甚至不同院校之间进行案例共享,节约资源,共同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是可行的,但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案例库的建立、课程计划的制订、课堂流程的控制、课堂评估、反馈与辅导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案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4.实践环节教学

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有相当一部分课时属于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怎样选择,实践过程怎样执行,同样需要从专业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探讨。

为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训练,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应尽量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从项目立项到项目收尾的全过程)。但一些高校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采用了规模很小的项目作为实践对象,笔者认为这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不够的。小型项目和大型项目在开发方法和管理过程上通常有较大的差别。软件项目管理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在规模较大的项目中能充分体现出其作用,但对项目人员的要求会更高,而小型项目容易把问题简单化,因此在实践环节中宜采用中到大型项目。但这同时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在一門课程极为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约束下,学生很难完成一个完整的中到大型项目。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采用“项目模拟”的方式,即在软件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真实的演练,但忽略软件系统的具体技术实现过程,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软件项目的管理过程,避免过多的资源消耗。

与案例一样,作为模拟对象的软件项目也应该是真实的,是产业界软件组织曾经完成的一个真实项目,而不应是一个“设计”出来的教学项目。真实项目能够反映产业界千变万化的项目环境。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项目管理问题时,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经验,而假项目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另外,有实际的项目情况作为参照,可以更客观地判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方式是否适当。最后,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真实项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选择的项目在规模和复杂性上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此外教师在项目模拟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将实际项目情况与学生的处理方式作对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5.结语

软件项目管理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門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具有特殊性。从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可更加合理,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也能更契合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笔者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初步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申报了校级课程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但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改进。笔者深切体会到,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软件项目管理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有更强的能力,不仅要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关注产业界的进展,能够解决实际项目中的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