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论文

时间:2022-05-14 09:17:18 关键词: 环境治理 环境 治理 环境论文

摘要:农村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发展问题,实质上已经走向了复杂、多元的发展状态。农村环境关系到城市环境,农村环境问题解决不合适,将会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关系长远,影响未来。

环境治理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矿山环境治理论文

一、矿山环境受到的影响

(一)大量土地被占用和破坏

从相关数据来看,我国采矿造成的土地破坏达到了1.5万平方千米以上,基本上是我国建设用地和其它破坏用地的50%,给个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带来极大影响。而采矿带来的土地占用和破坏主要是由露天采矿、尾矿垃圾和矿渣等造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地下水和地表水遭到破坏

在进行采矿时,要将矿井的水排干才可以进煤矿开采,致使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严重破坏矿区水源系统的均衡。由于泉水干枯、水源逐步枯竭等,河水出现断流,地表水下渗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土地塌陷等情况,导致水荒现象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矿区周围的生态平衡,使矿山环境受到巨大破坏。

(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采矿会引起山体结构发生变化,使斜坡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最终出现断裂、垮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巨大人员伤亡,最终影响矿区的正常生产。

(四)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矿震等严重

由于采矿会对地质结构产生较大的扰动,使地质出现剥离现象,并且煤矿的搬运和堆积都会给地质结构地阿卡一定影响,致使大量植被和山坡土体受到破坏,而废渣和废石等会造成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地沙化和矿震等恶劣情况。例如:我国四川自贡的盐矿平均每年发生的大小不等的地震有45次左右。

(五)产生大量废水、废渣和废气

采矿时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煤粉尘和易挥发的气体,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最终产生酸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而采矿产生的废水和废液等,给水源平衡带来极大影响。

二、矿山环境治理的恢复策略

(一)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

随着环保与节能政策的不断推广和实施,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和改善,但是,矿山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进行矿山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针对性的制定和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条例,认真贯彻和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矿山工作人员和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人员对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重视,使矿山环境治理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确保矿山环境质量得到真正改善,使矿山环境质量得到完整、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管理机制建设

想要提高矿山环境治理的工作效率和实施效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管理机制的建设,将各个环节的责任制定到人头上,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有序、顺利进行。尤其是水利、林业、环保部门和安全部门的相互协调工作能力必须快速提高,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绩考核,使环境治理管理体系得到有效构建。采矿企业在进行采矿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节约生产资源,以确保矿山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三)提高矿业准入要求,规范矿业生产秩序

早期矿区的开采秩序比较换乱,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开采效率。因此,矿山环境治理必须提高矿业转入要求,对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在秉持开发与保护原则的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严禁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并且必须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惩处。为了保证国家和合法权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从而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发展,避免更多矿山环境遭到破坏。例如:让企业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在企业不履行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职责时,将其作为治理恢复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合格后才能将保证金退还企业,以保证矿山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四)加强宏观调控,健全废弃矿山矿地治理机制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关于生态补偿》的相关条例,国家加强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宏观调控,不断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健全废弃矿山矿地的治理机制,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调,促进矿山生态环境循环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在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编制治理相关方案之后,可以实行治理工程投标操作,并在工程治理完成后进行及时验收,以保证矿山环境得到真正改善。现代化建设中,矿山环境治理需要坚持“谁投入,谁得益”的原则,采取多元资本投入的形式,建立有效治理资金投入和利益补偿机制,增强本地居民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从而促进区域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恢复策略,才能取得有效成效。国家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各部门的协作和配合,以确保矿山环境治理得到真正落实。

作者:傅通晟 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264地质环境院

环境治理论文:古城水系环境治理论文

1古城水系概况及功能定位

1.1古城水系概况

研究对象:荆州古城水系,包括环绕古城的护城河,古城内北湖、西湖、洗马池及水塘等自然和人工水系。历史上,古城水系之间及与周边水系均相互连通,最终汇入长江,但随着周边建筑的侵占,大部分连通渠已消失,目前古城内水系仅有二处与护城河连通,分别位于北湖及西湖。护城河是环绕古城的无源头河流,内周长约12.2km左右,护城河宽10~50m,局部达到100m,深3~4m。其来水主要是荆州古城内和城南片区雨水以及西南部港南渠、东北部柳门泵站的间断补水;出水通道主要是东南部荆沙河节制闸,也可通过东北部荆州泵站及柳门泵站提升排出。

1.2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不仅要把护城河及相关水体建设成为荆州古城的生态风光带和黄金旅游带,更要将其建设成为古城历史的展示带,以体现独特的古城魅力,营造其“水城”氛围。研究目标:为提高环境及生态品质,打造一个形态多样、水质清洁、风景优美、与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相协调,适宜观光及安居休闲的生态水系;水域功能为Ⅲ类。技术路线:将水污染控制、水生态能力的恢复作为工程重点,在系统模型及总量目标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将污水管网建设、清淤、生态环境构建等工程内容联系起来成为整体,建立完整的水环境整治体系。最终达到水与城、城与人、人与水、水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古城水环境的现状与评估

水体现状评估包含水量、水质及水系形态这三方面。

2.1水量分析及评估

古城水系是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湖自然补水来源于降水,其自然换水周期长,湖水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加上新的污染源不断摄入,常有藻类聚集生长的问题发生。在水量分析环节引入生态需水流量概念为补水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下文将提及),生态需水流量指为维持湖泊生态和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小水流量,经计算(来自郭武等提出的换水周期法),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

2.2水质分析及评估

荆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于2013年3月6日~2013年11月7日期间,对护城河九龙渊断面进行了5次采样监测,对北湖、西湖、洗马池湖心进行了1次采样监测。护城河九龙渊段面水质受时间影响波动大,这可能受上游来水及护城河换水、降雨等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其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总氮及总磷;北湖、西湖及洗马池水质情况基本相同,为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BOD5、总氮及总磷。

2.3水系形态分析及评估

河流形态作为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的基础,研究河流形态(包含地形、地貌、断面形状、护岸等因子)对于水生生态及水生生物有重要意义。护城河历年来实施过多次河道整治工程,均是基于防洪排涝因素进行的水利工程,现其河流形态总体上呈顺直型,护岸全面进行了混凝土衬砌,形成硬质河岸,河道构造及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已完全丧失,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水体受各种胁迫严重。

2.4污染源解析

荆州古城经过一系列的水利建设,防洪体系日益完善,但水体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古城经济、旅游发展的瓶颈,其“水城”特色面临消亡危机。关于古城水系污染源的解析,主要从点源、面源、内源及水量四个方面进行。点源污染:荆州古城内已建有合流制截污干管,古城内污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处理。但城外城南、城西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护城河,是护城河水质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古城内雨天溢流中携带了一定量的污染物,也是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水体水质差的原因之一。面源污染:主要是古城外分流制区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此外,护城河两岸及古城内局部区域仍然可见裸露的生活垃圾堆,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属高浓度废水,雨期随地表径流汇入古城水系,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内源污染:护城河除老北门至关公文化园段底泥污染程度较小外,其余河段底泥厚度较深,局部河段底泥已裸露于水面以上,形成沿河堤较厚、河床相对较薄的楔形堆积;城内各水体单元中底泥厚度不一,以西湖淤积最为严重。水量问题:水面面积减少,水量得不到保证,已无水环境容量。

3水质水量目标

3.1水质的控制目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功能。

3.2水量的控制目标

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

4古城水环境治理对策

河湖污染的形成和加剧系由多种因素造成,需采取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同时辅以必要的管理措施,利用城市LID低影响开发技术等来实现水体的功能性要求。以护城河及其内部湖泊水质保持Ⅲ类水体为目标,考虑荆州古城发展状况,从点源、面源、内源及河湖生态构建四大方面着手,使古城水环境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各子项的规模、削减的污染物量及实施后能达到的效果均通过水利水质模型来模拟分析、评定,以确保投资带来高收益。

4.1点源污染控制工程

实施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根本是建设截污管网系统。由于古城内已实施了截污干管工程,护城河的现状点源污染主要为古城外城南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和古城内雨季溢流部分污水带来的污染负荷。该工程包括护城河外截污干管工程和古城内合流管道补充完善工程。关于古城内合流管道改造工程,我们用数学模型分析了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及合流制排水体制对护城河等水体的各自污染贡献度,同时针对古城内现状合流管道的实情,列举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不对古城内排水系统做大调整,通过完善古城内排水管道,对截流倍数小于3、重现期小于2的管道进行改造来减小溢流入河的污染物,同时再经过护城河点状人工湿地、河湖生态系统治理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后,来实现水体功能。

4.2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雨水调蓄池:由于雨水径流主要来自城南,故在南护城河外侧新建6座雨水调蓄池对雨水进行分洪调蓄,并起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调蓄池采用生态工法设计,同时为兼顾景观功能,与护城河生态护岸结合布置。LID系统的建立:本工程拟建立的LID系统主要是管理措施,如加强雨季前管道清淤及机械冲刷、控制流域范围内的径流系数、改造渗水路面、生态停车场等。沿岸陈旧垃圾堆清理:对古城水系沿岸及古城范围内裸露的陈旧垃圾进行清理,运输至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并对垃圾堆体底部污染土壤开挖回填。

4.3内源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疏浚工程应先行,此项工程的实施能促使水系通畅、水质改善。首先应通过明确疏浚范围及疏浚厚度来确定疏浚底泥量,而疏浚厚度需根据底泥监测报告及水下地形图来确定,总疏浚量为14.7万m3。疏挖方式:护城河及北湖采用机械疏浚方式,西湖采用机械及人工方式清淤,也可采用多种设备的疏挖方式,比如车载式与船载式双举清淤设备,除经济技术可行外,还能够将挖掘、输送、排出、处理等疏浚工序连续作业完成。疏浚时必须严格控制疏浚厚度,并监测对护岸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影响。底泥处理:护城河底泥经过排泥管道输送至就近水塘暂时堆放,北湖及西湖底泥采用机械运输的方式送至护城河周边水塘,由于底泥含水率高,需采用机械脱水及自然干化的方式对底泥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污泥经检测各污染物达标后,一部分作为生态驳岸绿化建设用土,一部分用作荆州园林绿化用肥。底泥的处置需做好土方平衡,并征求当地主管部门对弃土场布置的意见。余水处置:是环境疏浚的又一个环节,余水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取决于余水中污染物的组分及含量、接纳余水水体的性质等。采用以自然沉淀,经沉淀后的余水由泄水口集中排入护城河中,泄水口布置在尽量远离排泥管出口的位置,并在泄水口处设置格栅,阻止污染物在受纳水体中扩散。

4.4河湖生态构建

经计算,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后,对污染物总量有较大的控制。经水质模型及污染源削减量分析,即使污染控制工程实施后,由于不断有新的污染源(城内雨天溢流、城外径流)进入古城水系,水系流动性差,水体封闭,导致达不到Ⅲ类水体目标,古城水系将通过河湖动力系统及人工湿地处理的构建来强化自净能力,恢复持续、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消除持续增加的污染物的同时,使水体中既有污染物质逐步减量化,达到目标水质要求。

4.4.1设置动力系统

水体自净能力跟水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所谓“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动力系统是必须的。此子项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1)水系连通:

利用护城河与北湖、西湖现有2处连通渠,将护城河与古城内水系连通,同时新建渠道(类同氧化沟)将古城内北湖、西湖及洗马池连通。

(2)水体流动

推流器通过叶片的转动,加强水体横向、纵向流动,破坏静止水体较为严重的分层现象,增强水体流动性及富氧能力,加快污染物质的降解速度,是处理水质的手段之一。在护城河设置潜水推流器若干组,其主体部分位于岸边,水下部分装置结合桥梁及亲水景观平台布置。在护城河与城墙间(西湖处)新增一座提升泵站,将护城河水通过现有连通渠引入古城内水体,利用水位差自然流动经过古城内人工湿地系统,并通过另一渠道回流护城河。提升泵站规模根据人工湿地处理规模确定。

(3)提升泵站

河道、氧化沟内推流器、喷泉可以尽量采用太阳能系统供电,或者采用光电互补系统。

4.4.2人工湿地工程

(1)护城河人工湿地

结合生态驳岸整治,在护城河局部区域设置带状人工湿地,其主要功能是截污,滞留雨水、减小面源污染,对护城河水体起一定净化功能,形成河流系统生态多样性环境,同时提升古城景观层次。

(2)湖塘人工湿地

将古城内北湖、西湖及洗马池整合,构建完整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强化古城水系生态功能,水系连通渠及动力系统的构建为人工湿地的运行提供了保障。采用生态贮存塘———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挺水植物型自然湿地———水生生物塘的5个处理工艺组合,使古城水系的水环境容量得到提升。

4.4.3生态补水工程

在水生态环境的构建中,水量同水质一样重要,适当的补水是缓解污染、稀释污染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措施之一,补水量的多少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经过水量分析与评价,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结合自然补水量,7月补水量最小,12月补水量最大。补水水源来自港南渠,在进入护城河处(西南角)设置带状人工湿地对补水水源进行净化,使进入护城河的原水水质达到Ⅲ类水体要求,港南渠补水能力为2m3/s,通过荆沙河节制闸引水。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来进一步判断补水属连续补水还是间歇补水,作为水系环境治理的一个子项来全面考虑。

4.5工程目标可达性分析

通过建立古城水系水力水质模型对河湖生态系统工程的各子项建设规模及目标可达性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用数学模型验算为达到污染物目标削减量的最优子项规模组合方案。同时,由于水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拟建立一套数学模型对建成后的整个水系统运行进行实时监测,以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面貌,营造荆州历史名城的形象。

5小结

荆州古城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综合整治工程,它把截污、治污工程与河湖生态构建、生态补水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项目的实施能大大改善荆州古城水系的水质和水环境,亦使荆州的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展现古城的悠久历史风貌。

作者:景袁媛 马念 陈杰 单位: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环境治理论文:我国矿山环境治理论文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现状

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复杂性,因此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整顿力度,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学性。

1.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取得成绩

①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为了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制度依据,我国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会针对矿山环境治理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煤炭法》、《水土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关于矿山环境治理的内容,并且建立了各种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制度。②加大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为了净化矿山环境,实现生态平衡,我国政府部门设立了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用于矿山环境治理,而且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同时对于矿山环境治理的范围、参与主体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并且矿山环境治理的模式也在积极地创新,比如现在矿山环境治理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作用,将矿山治理与矿采资源主体相结合,实现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

1.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存在的不足

①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所以矿山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落后、经验缺乏:一是我国矿山勘察后备基地比较少,造成对现有矿山资源开采过度,导致环境恶化严重;二是我国矿山资源综合开发程度不高,根据我国现有矿山资源开发情况分析,我国矿山资源开发只重视矿产资源的开采,尤其是采取的“采富弃贫”的现象比较严重,结果造成矿山资源浪费严重,对矿山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三是国家投入的环境治理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矿山环境治理的需要,由于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国在逐步提高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但是其与众多的矿山环境问题相比显得微不足道。②矿山环境治理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矿山资源开采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矿产资源管理人员受到短期利益的影响,他们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结果造成矿山开采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治理与保护,甚至一些矿产资源所有人在没有经过任何环保审批的情况下就进行矿山开采,给矿山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

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创新研究

2.1建立以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我国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治理模式,一是,企业是矿山资源的受益者,也是矿山环境的破坏者,因此企业应该承担起矿山环境的治理责任,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承担的治理责任更多的体现为经济补偿;二是,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的效率要更高。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环境破坏实施的是经济惩罚,但是具体的惩罚数额与环境的治理资金投入相比要少的多,结果形成了破坏环境成本低,治理环境成本高的现象,而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后,企业就需要承担巨额的经济费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强化环保意识。

2.2尽快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明确生态补偿主体。根据“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矿山企业应该承担矿山生态补偿,因此要明确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其次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在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后,要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制定,要根据矿山开采破坏环境的价值成本以及恢复的经济价值来确定;三是生态补偿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要局限于货币补偿形式,还可以以恢复土地功能、恢复地形地貌等形式进行生态补偿。

2.3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

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实行于20世纪90年代,其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保证金的重要性,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一是,加快保证金制度的立法。目前我国保证金的法律效力层次比较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完善,因此要将保证金作为一项独立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给予立法确定;二是完善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要将矿山开采许可证与保证金相挂钩,企业要想获得矿山开采许可证就必须要以缴纳保证金为前提;三是建立科学的信用制度。保证金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的生产,而如果不缴纳相应的保证金又不能督促企业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因此可以借鉴国外信用制度,比如通过银行担保、公司保证等其它非现金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又实现了约束作用。

2.4制定矿山环境治理激励机制

由于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需要巨大的资金,因此单靠政府部门以及矿山企业的资金是很难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因此要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激励机制,首先政府部门要将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纳入到市场机制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政府部门要将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进行公开招标,经过招标后,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经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后合格的,根据土地的用途,给予治理人土地使用证;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合作,给予各个方面的优惠支持。凡是涉及矿山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联合,出台统一的优惠政策,比如财政部门出台财政补贴制度,国土部门出台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等;最后要尽快出台关于矿山环境治理利益分配以及恢复后的土地使用政策。

作者:郭伟杰 吕航 单位: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 豫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环境治理论文:我国农村环境治理论文

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成效

1.1农村大气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工业迅速崛起,经济飞快发展,城市开始关注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并将一些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农村,使得原本环境保护设施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1.2农村农田环境问题

由于农田保护措施未做到位,很多农田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特别是在近堤坝的地方,此种灾害更为严重。此外,农田土壤被化肥农药等污染也早已为人所普遍见惯,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生产农作物少用化肥农药等,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种现象还是屡禁不止,有的地方甚至往更为恶劣的方向发展。这不仅破坏对农田的保护措施,更加不利于未来农村,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不利于农民长期生活条件的改善。

1.3农村垃圾处理问题

由村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垃圾问题如生活废弃物、污水等也在污染者农村的环境。以前一些人体排泄物以及动物排泄物被经常用于农田施肥,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以及市场需求的扩大,单纯此类的营养肥已经不能满足较大的市场需求,很少有农民会选择继续使用粪便等施肥。这些本可以成为资源的营养肥也随之变成废物。同时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对于这些“废物”的处理也没得到解决,由此产生了随意乱排乱放,造成村庄河流、小溪和村庄环境的污染。这些没有及时得到处理的生活垃圾在炎热的夏季还会发出恶臭,严重影响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活,对于人们生活质量也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

1.4当前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

“先行试点”措施的推行及产生的效应。在改革开放和“三农“建设的政策指导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也由原来只强调经济而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而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各级政府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程度的环境治理工程,并采取“先行试点”的措施。进行试点的范围涉及全国各个省市乡镇,试点项目也包罗万象,包括水环境整治试点、生态修复试点、地质环境保障工程试点等。试点后,各级组织试点地区。促进了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形成,农村建设质量组织的高水平,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解决问题得抓住重点,国家两点论与重点论环境整治理论指导下,抓住重点地区进行整治能使得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此外,近些年来,我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这样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思路,那就是“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也使得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

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2.2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及建立监督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制定和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和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此外,我国还颁布部级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6部,与环境有关的资源法9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29项,制定环境标准364项。加上地方颁布的各类法律法规基本,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已有一些监管制度,可以促进农村环保的发展。

2.3加强农村发展规划

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缺少规划而破坏环境的特点,现阶段地方已加强了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强调农村发展布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了乡镇和农村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促进工业企业污水的统一检测和排放,加大对污水处理装置的建设,进行农村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地开始兴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站以及生活垃圾转运站,特别是在较为富裕的城镇开始安排环保工人,专门进行环保工作以及环保检查。再次,在发展的布局,开始了农村生态规划,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公园,采用现代清洁型的农村发展模式。这些措施都缓解和解决了农村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建设环保意义上的新农村。

作者:徐卫兵 单位:安徽省太湖县环保局

环境治理论文:专业合作社农村环境治理论文

1农村环境问题的基本表现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污染问题,农村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问题及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内的衍生问题。农村污染是由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带来的。在种植业方面,倍增的化肥使用量,大量残留于土壤的农膜,不断增加施用量的农药都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在畜牧业方面,越来越多的鸡、鸭、猪粪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夏季蚊虫孳生,病毒传播。在城镇化建设和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农村,它们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送”来了大量污染。农民生活型活动引起污染,可从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3个方面分析。当前农民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在不断增加,其中食品消费和住房消费基本位于八大类消费的前两位,而两者也恰恰是引发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前者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之一,后者则是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构成物。农村中以散居和杂居的房屋格局为主,没有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严重污染水源。同时,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由于没有固定投放点而任意堆放。农村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的“土地红利”在不断地丧失,农用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的农用土地被征收为他用,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的破坏。人类破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难以逆转,耕地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发展少不了水,而当前水资源极其匮乏。这是由水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低和农村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引起的水污染共同造成的。据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要污染源之一。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未经合理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受到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为了生计甚至短期利益,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在内的土地的荒漠化问题严重,农用土地利用面积锐减,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的林草地的情况日益增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到气候条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最后,农药作为农业投入品的大量、广泛使用,局部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农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从山东的“毒生姜”到广东的“铬大米”,无不警醒着人类,这些都给人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2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治理困境

2.1农村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即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某人消费公共物品时,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效用。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不付费就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萨缪尔森曾定义公共产品为“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按照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农村环境符合公共物品的特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首先,农村环境具有享用的非竞争性,当农村环境质量优时,所有的农村人口获得的是同样的消费,多一个人或者是少一个人都不会影响他人的消费。农村环境的非排他性特征也很明显,因为要想排除他人免费搭车享受环境收益,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或者代价太大而不切实际。

2.2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2.2.1公共物品供给困境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受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高,但会因搭便车等带来的收入低的因素影响,企业或个人很难成为它的有效提供者和管理者,主要由政府发挥作用。如大量关于“公地悲剧”的学术文章,都建议由“国家”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在实际中却发现,国家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公共物品陷入治理困境。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环境是公共物品,政府应当担任良好农村环境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角色。然而,中国长期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它已不适应农村环境的治理要求。再者,制定治理农村环境制度的成本高。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中指出,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需要通过制度手段。制度是复杂的,设计制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与精力。制度设计成功后,还要进行维护,继而又产生了维护成本。政府提供和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交易成本高。另外,由于农村住宅很多是散居,各个村庄之间离得距离较远,难以形成像对城市居民那样严格的管理模式。同样,由于农业生产的规范性不如工业,很难以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它的生产行为是否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农户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污的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污染源和排污量的确定都很困难。作为责任主体之一的政府功能依然很薄弱。

2.2.2农村环境的外部性

斯蒂格利茨(1997)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家厂商实施了某种对其他人有影响的行为,而且对此既不用赔偿,也不用得到赔偿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个人行为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对他人产生不利的影响称为负外部性。农村环境问题正是外部不经济的必然结果。如向环境排放污水、乱采滥伐森林、草原过度放牧、滥捕滥猎、农业使用物污染和农业废弃物污染等均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渔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鱼的储量以及对其他渔民捕捞机会的影响,因为他追求的是最大捕捞量。农场经营者不大会考虑若干年后土地盐渍化,因为他更关心的是近期内谷物的收成。牧民不会考虑他的行为会对草原承载能力的影响,因为他只关心短期内自己的经济收入。另外,农村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对称的公共产品。政府制度设计成功后,他人很容易模仿,政府需要独自承担设计成本。企业无法从环保的提供中得到足够的回报,由于自己的投入使得环境质量改善了,这个利益由周边所有人共同分享,而成本却由个人独自承担。因此,除非政府利用税收、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干预手段去鼓励私人投资,否则,企业不会主动提供环保这一公共产品。由于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3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责任主体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1第三方治理方式

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及管理方面没有发挥理想中的作用,这使公共物品陷入了治理困境。面对这种困境,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OstromandElinor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事物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所面临的困境也决定了应该寻求第三方治理的方式。根据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在农村公共事物领域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2农民专业合作社力量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为获取良好服务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组织,属于农村生产性非营利性组织。我国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它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它也明确了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有关组织,依照本法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另外,从2006年起多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据工商局统计至2012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2013年一季度,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超过73万户,实有73.0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6.04%,出资总额1.21万亿元,增长10.06%。农民专业合作社新登记注册4.3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6.90%,出资总额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如果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

3.3农民合作社的“环境”功能

3.3.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决定它的功能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循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它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它必须承担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3.3.2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解决农业污染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在家庭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以及跟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地膜、兽药。农民由于受知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并不知道市场上销售的农资质量,他们有可能购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另外,盲目地想通过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收益,导致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成本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板结,农产品质量下降。使用过后的地膜,由于清理费事就直接翻土后留在地里,而在自然环境中地膜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秸秆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破坏了环境。合作社能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为全体社员谋发展,一方面为社员统一购买质量合格,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在降低购买成本的同时保证了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统一生产标准、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避免了新的污染。在合作社内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指挥生产。测量土地的肥力决定施用的化肥量。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雨水情况和农药的效力,决定什么时间喷药以及喷洒多少农药。对于使用过后的地膜,及时清理。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把粮食作物的秸秆加工成颗粒饲料,供应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既节约了成本,实现了循环利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减少焚烧秸秆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3.3.3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护资源和生态

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决定》与实际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管理集体资产的职能。尤其是对土地资产的管理,合作社代表农民利益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浙江省第一个出台了由合作组织行使土地管理职能的规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就是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形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由于市场调节本身就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供给方是大量的个体农民,他们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弱势地位,零散的生产供求信息导致个体农民难以预测未来产品价格并作出准确的生产决策。这种分散的个体决策机制必然地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农民以当期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跟风倾向明显。当出现滞销情况时,由于很多农产品自身难储存的属性,大量的农产品腐烂,这不仅产生了污染,同时造成了包括土地、水、化肥在内的资源浪费。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及时地掌握市场信息,决定农业生产的数量,根据市场的需求灵活的确定需要向市场投放的产品数量,可以节约大量的农业资源。

3.3.4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关注“食品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的质量与饮食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采用源头管理的方式,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实行对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监督,建立可追溯体系。单一的农户条件下,出于利益的需要,农户可能会过量施用农药,往农产品中添加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而在合作社内部,农户之间是相互监督,可以避免化肥农药的滥用。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出在缺乏合作社,如果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就不会出现个体户收奶违法添加三聚氰胺了,这个教训极为深刻。

4结论

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合作组织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作为新的责任主体在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挥作用。它是农户和政府之间的中间组织,既能遵循政府的相关规定,也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任农村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在为农民增加了收入的同时,也营造了更加适合居住的生活环境。因此,政府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它的作用发挥的越来越明显。它包括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并为其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完善包括金融、税收、财务会计制度等在内的配套政策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更加有效的生产出质量安全的、生态环保的、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另外,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管理环境的能力和增强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履行自身的职责。统一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把好农产品的质量关。增强广大农户保护农村环境的意识,共同营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杨丽丽 黄宁 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环境治理论文:农村环境治理论文

1我国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概述

1.1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药、农用化肥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虽然这些产品在利用过程中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效确保了粮食增收增产,但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地下水、土壤和空气,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指导,往往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1.2居民生活带来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农村日常生活中,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燃料废弃物、生活废水、污水、生活垃圾等。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依旧使用煤炭、秸秆、木柴作为家用燃料,这些燃料的不恰当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我国农村每年有大量的生活垃圾产生,这些垃圾在排放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正常处理,往往被随意丢弃,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活居住环境,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1.3农民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实际上,很多农民并不具备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垃圾随意丢弃、农药化肥使用等都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在农民看来,这些并不是环境污染行为。同时也不具备环境保护的相关习惯,环境保护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而对农民来说,获得更多收入和更高品质生活,才是其生活和发展的方向。意识是其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指导和方向,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就会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1.4政府缺乏有关管理和系统投入

我国环境监管部门大多只配备到县区一级,大量农村地区既没有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环境监管部门,管理组织匮乏。缺乏环境保护和管理组织,只能使得大多数地区环境治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环境污染需要投入资金治理,而环境保护和监管也需要资金支持,我国日常环境保护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投入精力和资金有限,也使得环境污染加重。

1.5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和支撑点,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乡镇企业大多具有分布散乱、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程度高等特点,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危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要想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就需要我们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通过简单、有效的政策,促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开展。而治理对策在制定过程中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具体而言就是:

2.1加大政府投入、构建完善环保体系

长期以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始终不到位,这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政府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主导者,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投入,不仅能够有限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还能从实质上改变农村环境问题。首先,通过建设相关组织机构,建立环境保护的管理协调机构,从而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其次通过资金投入,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提供扎实的资金保障。最后,要广泛宣传,合理引导,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渠道培养和树立环保意识。

2.2推广科学合理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是资源利用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发展模式,而要想有效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需要我们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就需要建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实现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确保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质量保障统一进步。

2.3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农村环境问题想要有效解决,离不开农民。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只能是广大农民,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民重视经济收入,而忽视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这是环保意识缺乏的重要表现。要想从实质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就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论

农村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发展问题,还是民生问题。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单一的发展问题,实质上已经走向了复杂、多元的发展状态。农村环境关系到城市环境,农村环境问题解决不合适,将会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因此,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关系长远,影响未来。

作者:李鹏晓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环境保护局

环境治理论文:吸附剂应用于环境治理论文

1吸附剂在气体处理中的应用

在环境治理中,吸附剂主要应用在液体处理中,但是由于其良好的吸附性能,在气体处理中也得到良好应用,其中,以气体净化和气体分离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1.1吸附剂在气体净化中的应用

气体净化中,吸附剂利用凹凸不平的表面和表面活性基团来实现对气体中污染物离子的吸附,蔡道飞等以正己烷和正庚烷为吸附质,研究了活性炭孔结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是其吸附性能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工业上投入使用较多的气体净化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分子筛、硅胶等。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活性基团越丰富,吸附效果越好,如唐炬等利用活性氧化铝和kdhF-03型分子筛吸附剂吸附由局部放电下SF6产生的SO2F2,研究发现比表面积较大(450m2/g)、活性基团较为丰富的kdhF-03型分子筛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大大优于比表面积较小(300m2/g),表面活性基团相对贫乏的活性炭。吸附剂改性不仅可以改善其对废气的处理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对废气中污染离子的吸附选择性。詹鼎昌等研究发现预处理后的活性炭可以净化苯、汽油、酒精等各种有机气体,用碱性物质处理后的活性炭可以净化各种刺激性气体和酸性气体,如氯气、光气、硫酸雾等,用硫酸铜溶液浸过的活性炭可以净化氨、硫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高阳等选取5A沸石分子筛作为脱碳吸附材料,发现其对CO2及CH4单组分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改性吸附剂以其良好的吸附性能拓展了其应用领域,如岳龙清等利用六亚甲基四胺改性活性炭,发现改性活性炭对具有放射性的甲基碘的吸附效率达94.82%,说明改性活性炭可用于对放射性离子的吸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吸附剂的改性是吸附剂在废气净化应用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1.2吸附剂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吸附剂因含活性基团的不同而对不同气体具有吸附选择性,同时在合适条件下,对所吸附气体发生解吸作用,因此其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混合气体分离中,而吸附分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气体分离技术。目前,吸附剂广泛应用于N2和CH4的分离、CO2的捕捉以及天然气脱硫等,如杨海燕研究发现13X分子筛对CH4与CO2的分离能力优于活性炭,但活性炭的再生耗能降低潜力大,这为沼气吸附去除CO2提供了依据,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和环境效益。

2结束语

综上所述,吸附剂广泛的应用在环境污染治理当中,效果良好,针对吸附剂的应用现状,特作以下展望:

(1)加强对其他绿色环保吸附剂的研究,注重吸附剂的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可加工成为污泥活性炭循环利用,是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方法,因此应多加强废弃物吸附剂的研究利用。

(2)注重多种吸附剂的复合利用,发挥不同吸附剂间的的优势。有多种吸附剂组成的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效果优于单独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因此应加强复合吸附剂的应用研究。

(3)加强吸附剂的改性研究,拓宽吸附剂的应用范围。改性吸附剂一方面可提高原吸附剂的吸附效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吸附剂的吸附选择性,因此加强吸附剂改性研究,以提高其在废水、废气、油液当中的应用效率,同时重视改性吸附剂对其他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将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政策的施行,而且有利于绿色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胡爽 单位:重庆市巴南区环境监测站

环境治理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庄环境治理论文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村庄环境治理的关系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不愿意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道路,很多地区精心设计其产业结构,对污染进行控制,对于各地的积极态度应当予以充分的认可,但实际情况却与之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新型城镇化实行的过程有所侧重,有的地区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房屋的建筑上面,在外表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楼房,但不远的隐蔽处却有一个发臭的垃圾场,这对村庄的整体环境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型城镇化与村庄整体环境的协同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只顾面子工程,而让村民从内里感到不舒服.只有真正的做到了新型城镇化与村庄环境的协同发展,社会、人文、经济才能整体普遍的提高.

2村庄环境治理现状问题分析

本文的现状分析是深入农村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数据来源分别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合肥市肥西县,池州市青阳县,南京市溧水县,天津市武清区等地的近20个村庄.主要调研方法有问卷和访谈.

2.1环境治理行政主体涉及多部门

我国目前村庄环境是由多个部门合作管理的,其中涉及国家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在做任何一项决策的时候都会经过各个部门的协商调整,大大的降低了环境治理的效率.本文所采用的调研方式主要是走基层,从走访的过程中基层政府的各个部门及职能也是大相径庭,亳州市主管环境工作的是美好办,合肥是文明办,池州是农委等等.对于治理部门和治理情况的不统一没有一个出台的政策或者方法来衡量,不利于激发各地治理的积极性.

2.2资金支持与基本设施不完备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申请财政资金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优惠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滞后,难以形成治污市场.而且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对于一些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企业非常受农村地区的欢迎而忽略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防污设施的落后导致农村出现只破坏不治理的现象,因此农村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2.3技术支持与相关指导不充分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而农村工业薄弱、经济落后,解决污染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短期内还很难达到.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逐渐重视起来,但真正深入农村的一些工作人员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还有欠缺,并且目前能深入农村研究,指导的学者、专家也非常少.因此,农村环境在一些大问题的决策方面还不能做到很准确的进行控制,导致一些污染已经发生或者正在进行.

2.4涉农企业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开始自我突破,积极招商引资,以优厚条件吸引企业落户本村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部门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与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造成的新型现代化农村污染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成为农村污染源的首要因素.因此,相关涉农企业的环保意识与企业的污染程度对当代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很难有企业能够了解并想办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毕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以经济利益最大为目标.

2.5农民环境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造成农村普遍留守老人和孩子较多,环保意识较低,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环境的危害性,也不知自己拥有何种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较容易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从问卷统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都认为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农民自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却难以改变.

3村庄环境治理现状的原因

3.1污染源多样化

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所带来的污染是复杂多样的,下表是我们将各个调研地污染源种类及比例的数据.污染源的多样化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多,处理更复杂,不是像以前那样单一的处理一项或几项污染,而是有更多的污染情况以及在此背景下各污染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污染问题,这就需要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更加系统化,整体性把握,全局意识,统筹实施。

3.2政策制度不健全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近几年才被持续关注,所以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也就相应滞后.表现为:一是政策的局部性,相关农村环境政策的数量少,针对性小,不能完全覆盖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整体情况;二是政策的滞后性,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污染也是不断变化的,而政策的出台受某些方面的影响比较缓慢,这就导致一些政策往往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滞后性;三是政策实施的效率低,由于某些原因,如农民对政策的理解性不足、执行人员的素质水平不够、执行背后的权钱交易等因素,造成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3政府单一主导,社会力量不足

从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接近1/4的人对政府工作表示不满意,很多人认为政府并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但是由我们调研走访的政府部门以及收集到的相关政策资料来看,政府部门是很重视农村环境问题的,不管是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支持方面,都做得比以前好了.那么,这就反应出农村环境治理单一依靠政府是不正确的,这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成本高,资金来源少,可持续性差,且效果不理想.农村环境管理的监督绩效工作都交由政府,不仅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其他环境主体的责任未落实.并且农民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有限,与此同时政府处理问题的周期长,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这也就造成了农民认为政府不重视环境问题的印象.

3.4农村环境建设、管理水平不均衡

由于经济差异的存在以及上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地环境管治情况也各不相同.目前农村大都是优先投资建设的中心村,由于资金不足分批建设的原因,周边地区的环境治理得不到重视.比如有的村子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而其他村庄可能没有建设.而且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成本高,政府没有很好的发挥市场的作用,扶持相关环保产业,而且作为政府方面也非常为难,建设有先后是必然的,先建设的地区先享受,但同时一些先进的技术无法享用,后建设的地区虽然建设较晚但设备设施更为齐全.农村环境的建设管理差异非常大,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

3.5管理部门职能交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建设落后与污染控制,政府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能分散,例如合肥市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文明办主办,亳州市是由美好办主办,而池州市主要是农委负责,各个城市的管理职能各不相同,治理情况自然也大相径庭.在调研过程当中我们就看到有某些环境问题村民多次反应却被各个部门互相推辞的情况.形成了一种有的部门什么都要干,有的部门形同虚设,闲置的状态.

3.6宣传教育工作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村民都没有接受过宣传,其中一部分群众对政府的环境保护宣传甚至是一点都不知道,而在对政府的访问中,笔者了解到基层宣传工作开展的难处,大多数农民并不积极响应,觉得事不关己,久而久之,基层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也就没了信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基层政府自身的素质不足,部分村镇干部是由当地村民选举上来的,自身素质不高,更加没有带动群众共同治理村庄的想法,宣传教育在他们眼里的价值本身就不高.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环境建设对策

4.1村庄环境建设的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十年我国村庄环境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大幅度降低的,而人文素质也因为村庄环境的不断破坏而随之降低.前几十年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对于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渴望的,因此各地村镇政府大量引进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企业,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今天,人们开始反思,只有全民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才能够更高效的解决目前存在的村庄环境问题,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多元的参与主要是政府,也就是行政主体,第二个就是当地村民,或者说一切对村庄环境有影响或会被影响的群体,第三个主体就是在农村或者农村周边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

4.2村庄环境建设意见

4.2.1完善行政主体的职能整合,提高效率本文所谁说的行政主体主要是指政府等相关单位.调研发现,部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而且在一些措施方面表现出互相推诿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政府职能要想真正的高效发挥作用就一定要进行职能整合,将分管同一问题的部门整合到一起,调整组织内部结构,高效的为群众服务.另外各个地区分管环境工作的部门大相径庭,因此各地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有的注重开发,有的注重保护,不过正是这样才有了差异的存在.但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职能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村庄环境急需改善的今天,高效才能带来更大的便捷,那么,笔者认为职能整合是最好的出路.

4.2.2强化行政调控,落实涉农企业环保责任针对企业实施行政调控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对于企业的监督.具体做法可以对企业的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做一个科学的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公开透明的展示给公众.在经济圈中,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从农民的土地中获取生产资源,又在利益提升的过程当中破坏者资源,因此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列当中.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政府要强化行政调控,对企业做出详细明确的引导,并对其奖惩及限度做出明确的规定,直至企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村庄环境保护的队伍当中.

4.2.3构建绿色经济模式,实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可以有倾向性的选择可以进入农村的企业,随着村庄环境的恶化,各地区对于企业的加入也开始有所限制,而一些聪明的企业则会在村庄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发现绿色商机,综合调查的结果,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一种绿色的模式来吸引消费者,如全天候监控无毒无害的绿色蔬菜,或者是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的同时,又有效的对村庄环境进行了保护.

4.2.4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人文环境与村庄环境协同发展人类的精神与灵魂是人类能够长久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精神文明有助于村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调研了解到几项特别的做法,一是特色文化墙建设,把农村墙壁作为宣传先进文化和环境保护的有效载体,以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图画、谚语等为主要内容,用墙体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引导广大村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农村环境,共同构建环保新农村,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二是是该县部分村庄各家各户门前安置星星牌,以村民互评,村委会投票为每个家庭进行打分,从正面激励了村民保护村庄环境.

作者:吴晶晶 苏立宁 单位:安徽大学

环境治理论文:城区水环境治理论文

1城区河道防洪、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及措施

1.1满足河道行洪要求,保证城市防洪安全

石阡县城区河流防洪标准为五十年一遇,要使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单纯依靠修建防洪堤,河流水面高程将高于城区地面约1~2m,将造成河流与城区被人为阻隔,严重影响城市生态水环境及城市形象。要满足县城防洪及城市水景观要求,需采取堤防和上游水库蓄洪削峰结合的防洪治理方案,即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在沿河两岸修堤护城,并通过在石阡河干流上游修建木瓜溪水库,拦蓄上游洪峰水量,使城区河道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目标。

1.1.1防洪水库木瓜溪水库位于石阡县城上游约13km,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35km2,占县城以上集雨面积719km2的46.6%。水库正常蓄水位为550m,非溢流坝坝顶高程557.41m,最大坝高61m,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2970万m3,有效库容2800万m3,为年调节水库。

1.1.2堤防护岸满足洪水期、枯水期不同水位时河流功能要求,适应城市景观、休闲、安全等需要。考虑与周边景观及地区特点的协调,以生态型堤防护岸为主,创造出一种使得人们更觉亲近的水边空间,以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构造亲水性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区水环境。

1.2完善城市排水体系,加强污水治理

根据城区排水规划,完善排水系统。主要通过沿河两岸截污沟接纳县城污水输送至下游污水厂处理,并结合城区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清除河道内污染。

1.2.1截污沟及污水处理厂工程沿龙川河两侧修建截污干管,接纳城区污水管排入污水,河西的污水最终通过倒虹管接入河西的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管敷设在人行道下。污水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新建污水厂位于城区排水系统下游,城区北面3.00km处的北塔北—泉都矿泉水厂对岸处,修建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一座,污水厂处理规模1.8万m3/d,占地2.54hm。石阡县河东城区的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经城区污水管网收集后,采用DN700~DN400L=15.61km的截污管道重力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类标准,处理后的污水可作为城市绿化、浇洒道路、农灌等用水,也可排入龙川河作为景观用水。

1.2.2底泥清淤工程由于县城区排水管网错综复杂,尚为合流制,且无垃圾填埋场,河道中漂浮物、沉积物较多,为满足河道水环境的景观要求,避免长期淤积的底泥形成二次污染源,需清除县城区河道内底泥。底泥清淤工程结合防洪河漫滩清理一同开展。

1.3建设生态景观河流,增加水的流动性及城区水域面积

修建景观坝使县城区河道形成水景、保障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城区景观需水要求。

1.3.1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新建北塔橡胶坝与已成的泉都翻板坝在石阡县城中心区河段可形成水面面积23万m2。在北塔桥下游约360m位置新建一橡胶坝,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水深,橡胶坝正常蓄水位为447m;另对原已建泉都拦河坝改建为橡胶坝,增加汛期过水断面。橡胶坝均采用彩色橡胶坝袋,以增加城区河道景观色彩的多样化。

1.3.2沿河绿地结合防洪工程的建设,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县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堤内以草皮为主(堤外以树为主),以种植较低灌木为辅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绿地中适当设置一些亭、廊、花架等园林建筑小品工作为游人休息场所。绿化带内可采用鹅卵石等石材布置自然弯曲步道;堤内绿化带中也可以设置喷泉等以丰富园林绿化景观。

1.3.3滨水建筑北塔橡胶坝与下游规划北塔公园的水边设置联通的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水生动物等)。动静景观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

1.4已建硬质防洪堤改造

对已建成的硬质防洪堤实施改造,变“铜墙铁壁”为绿化墙、景观墙。如采用防洪堤顶设置种植槽,内种悬挂植物向下垂生,或利用堤脚河滩、种植槽,在下方种植攀爬植物,让其沿防洪堤顺势而上,逐步形成绿色表面;或借鉴岩石边坡绿化中常用的挂网喷播方法。

2结语

河流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承担城市景观、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本文通过对石阡县城区河道治理的研究,提出了对于城区河流的治理需按照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增强河道的防洪治涝能力和改善水环境的基本要求进行综合整治的思路,以及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供同行参考。由于工作经验与认识水平有限,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作者:苏海鹏 单位: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环境治理论文:长效机制环境治理论文

一、鄂州市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1推行环保补贴和排污权制度,鼓励企业主动治理

鄂州市政府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予以资金上的补贴,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地解决污染问题。目前许多企业不愿意主动治理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污染处理往往资金投入大,许多企业因看不到短期收益而不愿投资,大部分中小企业则没有投资污染处理的资金实力。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制度,解决企业在污染处理时的资金问题,对于没有实力进行污染处理的中小企业,可在其聚居地进行区域治理,由多家公司共同解决污染处理问题,提高污染治理效率,减轻企业负担。鄂州市也可以施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迫使污染者为追求盈利而降低治理成本,进而设法减少污染,对鄂州市目前存在的工业污染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

2深入宣传,构建以环境伦理和道德为基础的生态文化体系

简单的宣传往往能带动大家一时参与,但无法长时间延续。鄂州市在进行环境治理宣传的同时,还应做到深入宣传,构建以环境伦理和道德为基础的生态文化体系,使环境治理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不应“逢场作戏”,在积极开展全民参与的同时,更应思考怎样将使环保思想留在市民心里,在政府部门环保常态化的同时,也要做到市民环保常态化、长期化,才能真正达到宣传的效果,使环境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结语

鄂州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不免会遇到和其他工业城市一样的环境治理问题,如工业污染治理、治理与经济存在矛盾等,究其根本,是不敢打破常规思维,大刀阔斧地治理。在传统的治理方式上,更应开阔视野,建立一套长效治理机制,利用国内外先进治理经验和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治理问题,将“美丽鄂州”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作者:严泽鹏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环境治理论文:排水沟综合整治环境治理论文

1采取措施

通过对方案的比选,决定采取了以下工程措施:

1.1对排水沟进行全程清淤

因排水沟自解放后一直未能治理,全长940m淤泥很深,全部呈黑色,臭味很浓,所以将淤泥全部清除掉。结合仪征城市规划,对金斗河、红旗河等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推动城市内部水系沟通,逐步整治城市河道、沟渠,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结合城市建设的需要和《仪征市城区雨污水规划》,迁扩建真州污水处理厂,对城市道路进行配套管网的建设,配套建设污水管道,分批实施老城区雨污水分流,稳步推进城区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工作。合理建设城市雨污水管网,提高污水处理率,利用和保护好长江水资源,为沿江城市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可供利用的水环境容量;优化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尾水排放口布局,合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确保水源取水等多种功能均能得到满足。

1.2截污进行污染源控制

污染源的控制是保护水环境的先决条件,从源头控制污水排入河网是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最根本措施。根据排水沟现状,在沟两侧铺设截污管道,使周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截入管网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按照仪征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推进滨江新城雨、污水管网建设;推进中央扩大内需项目———污水管网二期工程的建设。

1.3生态驳岸

恢复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流特点的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设置植被缓冲带,有利于保护水体生态系统健康,既将水体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离,阻止水体的波浪和洪水对岸线的侵蚀,过滤有害物质,又形成了绿色生态的亲水空间,提高了城市滨水带的景观质量。生态驳岸除了具有护堤、抗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促进功能,可增强水的自净作用。

1.4引水活化工程

通过在新开支河河口设穿石桥河北路涵洞及排涝泵站换水,引长江清水进入市区,促使市区水体流动,活化水体,达到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的目的。利用长江水质较好、水量充足的水源条件,通过涵洞和泵站的优化调度,引水活化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质得以改善。当长江高潮位时,开启自排涵闸门,利用其高水位时引长江水进入红叶排水沟。在长江低潮位时,将内河水排入长江,使沟内水体能正常流动。

1.5沿河景观建设

沿排水沟两侧地段绿化景观,充分展现滨水景观特色及湿地景观风貌,根据当地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绿化植树,种植耐水湿树。在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如水杉、垂柳、枫杨、碧桃、紫叶李、迎春、石菖蒲、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睡莲、水葱等。

2结语

通过对红叶排水沟进行综合整治、水系优化,为实现城市的“水宁、水丰、水活、水净、水美”搭建平台,做到人水和谐,延续城市水脉,以水促进城市的繁荣。红叶排水沟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后,改变了该地区的乌龙沟、臭水沟的状况,展现了城市“城水相拥、文水交辉、绿水交融”的景观形象。修建“生态驳岸”,体现以人为本,营造人、水、绿、城相协调的富有情趣的亲水性生态空间。该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城市其他河道截污整治,改善城市水环境提供了经验。

作者:赵国彬 曹松宝 田万英 单位:仪征市水利工程总队

环境治理论文: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论文

1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系数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

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

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2旅游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R-squared=0.991361S.E.=0.0237D.W.=2.0724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R-squared=0.99672S.E.=4.034D.W.=2.414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3旅游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景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不仅是健康旅游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更是凸显了景区与其他景区的竞争优势。理论上,景区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旅游人数,餐饮、住宿等相关的服务产业也在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物质资源的消耗,进而造成水污染和大气的污染。从理论上说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带来相应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对近10多年来的环境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尽管随着经济的增长废气总排放量在不断快速增加,但是废气中SO2、烟尘等污染因子总量却增长缓慢,S02的排放总量却在逐年下降。所以,休闲旅游人次与生活SO2排放并不相关,与生活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也很低,但是与废气治理投入的费用在统计量上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并不能否认休闲旅游人次增加导致了废气总量的排放这一事实,只表明技术进步和废气治理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废气中环境污染物质的含量。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生活污染源废气排放量占整个排放量的比重很低,2011年生活用的SO2排放量在总排放量中仅占14.68%,生活烟尘排放量是总排放量的27.24%。事实上,休闲旅游产业CO2、SO2和烟尘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更低,短期内休闲旅游人次的增长难以改变其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因此,假设环境治理技术和费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与空气污染治理费用对工业和生活排放SO2、烟尘等治理的单位贡献是相同),休闲旅游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占生活排放量的比重是一定值,旅游中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增长比率必然约等于生活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比率。休闲旅游人次与技术不变条件下生活SO2排放量和烟尘排放量相关系数很高,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理论假设,而且为二者构建某种函数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在技术不变和空气污染治理不变条件下,休闲旅游人次的增加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其绝对量很小,比重不高,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旅游高峰期,短期内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对景区空气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旅游区高质量的大气环境是休闲者关注的重要因素,休闲旅游人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控制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的人流量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秀兵 单位:安徽省望江县环境保护局

环境治理论文: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论文

1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成效

2013年以来,环保部门先后组织了4次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现场检查企业320家,对80多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分别作出罚款、责令整改、停产等处理。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否决、拒批涉水建设项目72项,涉及投资额近10亿元。水利部门加大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百余次,查处水事案件50余起,查扣非法采砂设备20余台,下发整改通知百余份,有力打击了各类涉水违法行为。畜牧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关停取缔畜禽养殖场133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河道及水源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2.3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普遍迟缓

截至目前,多数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尚未启动,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缓慢。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实施初期,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等进行了排查梳理、登记造册。对一些规模小、易拆除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停取缔,但由于禁养区划定不到位、拆迁补偿费用较高等原因,对于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取缔工作进展不利,管控力度有待增强。

2.4建筑与生活垃圾治理反弹现象严重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两大顽疾,虽然多数县(市、区)已推行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但很多地方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还没有走上正轨,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普遍存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机械等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垃圾成堆成片现象明显减少,但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河段反弹现象严重。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一年多,但市、县两级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较少,实际日常生活中非法排污、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水环境的事件较多,说明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不高,广泛参与、举报投诉渠道还没有很好运行起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若仅靠政府系统效能的提高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缺少生命力和持久力,尽管短期内可以消除河流的黑臭污染,但难以换来河流长期健康的生命。

3建议

3.1以治污为重点,加快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建议以治污为重点,强化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尽快研究出台长效措施,着力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3.2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

建议未划定禁养区的县(市、区),尽快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分期分批实施关停取缔和改造措施,按期完成清理取缔任务。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减少畜禽粪污对重点流域的污染。

3.3加快垃圾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尚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沿库沿河村居,要尽快纳入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配备保洁员、乡镇设有转运站、县(市、区)建有无害化处理场。对于建筑垃圾,建议在县(市、区)城区及镇街建设一批适当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尽快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

3.4加大阻水障碍物清理力度

对于清淤清障不彻底的河段,特别是农村小支流、小沟渠等,建议抓住秋冬水少的有利时机,尽快清除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同时解决人为阻断河道、围河圈养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系畅通、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3.5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建议将公众力量融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之中,把公众变成河道环境污染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提高全社会对该项工作的知晓度,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公众真正成为河流污染治理的生力军。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意义深远、任务艰巨,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扎实推进,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水资源质量,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作者:郝善丞 单位:烟台市城市水源工程管理局

环境治理论文: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论文

1环境监测的相关分类分析

1.1监视性环境监测

这种常规性的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通常情况下,对这些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主要是通过长期、定点的监测方式,再利用相关环境监测高科技仪器设备对追踪到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比较,得到环境污染排放物的趋势,以便在后期的环境治理下采取有效的措施。

1.2定点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监测的方式主要是用于在污染事故发生的情况下,对该环境污染的区域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采取该种监测方式能够有效定位污染源具体的位置。与此同时,当环境污染中发生有害物质的扩散等现象的时候,通过使用这种定点性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对有害物质具体的扩散方向以及速度进行掌握,从而为后期环境污染区域的治理提供很好的基础。

1.3研究性环境监测

这种环境的监测方式主要应用于科研方面,为相关的环境课题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因此在进行研究性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其标准和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保证后期的环境治理能够正常的进行。

2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环境监测在整个环境治理的环节中占用重要作用,通过选择及时、适当的环境监测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整个环境监测的过程是相对比较复杂和繁琐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对于在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化学知识越来越频繁,重量法、色谱分析法、容量分析法以及电化学分析法都对环境的监测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环境污染中准确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具体来说,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环境治理的目标更加明确。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其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形式,在对这些具体不同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监测形式,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体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由于有环境监测在前期具有针对性的监测和管理,使得整个治理工作能够进行明确的范围、功能划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环境治理中的各种问题。

(2)环境监测的区域区别对待性能够促进治理工作的展开。根据区域的不同的环境监测可以分为厂区环境监测和区域环境监测。在面对具体不同的区域来说,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落实到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区域性的差别化处理。这就使得在后期环境工作的处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抓住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顺利地展开环境治理的工作。

(3)环境监测促进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在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都是提前设计和规划具体详细的监测步骤,保证环境监测的有序进行,在后期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制定和规划与之相适应的步骤展开工作,从而促进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性展开,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和环境质量。

3环境监测在提高环境治理效力上的措施分析

环境监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过程,所以对于环境监测在环境治理上的效益上的发挥,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努力从而提高环境治理的成效。具体来说根据现阶段环境污染的具体现状和环境治理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强环境监督检查

在环境监察的过程中,通过严格要求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污染源、举报地区以及具体的受污染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和检查,从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制止非法排放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采用现代化高科技、高标准的环境监测设备等仪器,严格按照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规划所在行业环境监测的具体标准和规定,从而发挥其对环境监管的作用,更好的建设高质量的环境。

3.2制定和规划环境相关的法规

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渐颁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高人员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些相关的法律使得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通过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纳入到我国五大文明的建设之中,更加提高和加强了环境治理的我国法律层面的重要性。

3.3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可以说现阶段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提高公民在环境治理上的相关意识,这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可以在每年的中国环保日举行相关的生态保护活动,可以借助相关网络新闻媒体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联系当年的世界环境主题和重点,为鼓励和引导公民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进行有力的宣传。

3.4加强生态净化绿色治理

对于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很繁琐和大规模的工程,除了要对污染源进行减少和消除之外,还需要借助生态系统对环境进行改善处理。在进行生态净化绿色治理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生物科学的相关技术,设计和研发具体的绿色治理措施,如通过生物体的吸收、分解以及转化等功能对环境污染物的浓度以及有害性物质进行降解处理。

3.5减少工农业商等领域的污染

在进行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以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研发和应用生态、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污染处理设备,促进无污染、绿色、高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和提高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4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环保的治理理念以及高科技、绿色的监测技术,使得环境的治理工作更加地高效化和绿色化。此文只是从理论的层面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环境治理的更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相关探索。

作者:刘华 陈勇 单位:重庆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中天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

环境治理论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论文

一、政府应成为公众参与的积极倡导者

广大的公民是环境问题的直接承受者,出于对自身环境利益的追求,他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发现环境问题,并加以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团体的真正介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环境问题而言,仅仅有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是完全不够的。在如今社会,政府单纯地强制管理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应该明白,加强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实现环境民主的要求,实际上,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因此政府必须明白公众参与环境的重要性与意义,从而成为个人和企业积极参与环境管理的或者响应政府号召的倡导者。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也对公众参与的某些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远未健全。企业仍然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政府凭借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企业自身进行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加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贯彻公众参与原则,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政策上,政府应该给予环保非政府组织良好的发展条件。第一要消除对非政府组织的压抑,取消过多的限制条件。明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条件,简化产生程序;第二要有针对性的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一方面是要为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制定法律规范和行为标准,另一方面是要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地位来保障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第三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资金问题,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鼓励非政府组织完善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来吸引捐款投资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手段。

二、政府应成为环境治理区域合作的积极推进者

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拥有实际权力去治理当地环境事务,因此受各个地区自身利益或政治因素影响,对于环境问题,区域间只着眼于本地事务,很少主动进行合作交流。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资源的分割和环境信息的缺乏。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环境资源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意义,打破地域分割状态,积极交流合作,分享环境保护或污染防治的经验。这个区域不仅包括国内范围,也包括国际区域。因此政府应该成为环境治理国内外合作的积极推进者。

作者:宋瑛璐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