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农业论文

时间:2022-05-15 10:56:39 关键词: 信息 农业 农业论文

摘要:农民在接受信息之后对其进行筛选,接受,实施,从而将原先固有的传统生产方式更换成科学的现代技术,使之提高经济收入。农业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大到国家、科研单位,小到农村合作社、服务站甚至农村信息员、农民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农业论文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信息传播学论文

1农业信息传播的意义

农民在接受信息之后对其进行筛选,接受,实施,从而将原先固有的传统生产方式更换成科学的现代技术,使之提高经济收入。农业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大到国家、科研单位,小到农村合作社、服务站甚至农村信息员、农民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2沟通的作用和环节沟通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把沟通当作一种取得信息的有效方式,通过沟通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反应敏捷、思维方式多样化。农业推广的开展即为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的过程,推广工作的效果取决于农业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农业推广工作中取得农民的信任是和农民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从农民的心理着手,和农民交流朴实热情,用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关心农民的生产情况、采用技术情况、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农民建立感情并与其做进一步的交流。让农民接受采纳新技术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最终目的,沟通的第二步便是了解农民的需求是什么?生产中碰见的难题是什么?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与农民可靠的市场信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和为其排忧解难。

3农业信息与沟通对肇东市农业的影响

3.1肇东市简介

肇东市,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有耕地面积378万亩,2010年肇东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2013年又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其中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2.3%,乡村农业信息站108个,农产品信息协会121个。

3.2农业信息的传播和获取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最终接收者,农民的理解及接受采纳新技术的行为取决于实际的成果。当前中国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科技含量少,农业市场信息闭塞,我们应当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核心重点。肇东市将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大力发动政府部门、单位对其进行投资,广大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及时获取加快了该市的农业信息化步伐。

3.3沟通是农技人员和农民之间的桥梁

据了解,肇东市五站镇东安村有500公顷地,由于平时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妇女居多,劳动力强度低,农业技术员韩晓艳表示,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有过硬的本领和知识,为了让农民信得过,先函授取得了植物保护的大专文凭,而后还参加了各种培训活动,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入基层和农民打交道,了解农民的需求,当先进的农业技术效果在地里有扎扎实实的成果,周围的乡邻就会主动过来取经。农民作为中国农业推广对象的主体,与农民的直接沟通了解对搞好农业推广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从韩晓艳身上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想要通过沟通来提高农民学习的自觉性,首要前提是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让农民产生尊敬、信赖感。其次农推人员应具有平易近人的形象,能够针对农民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沟通,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需求是什么,提供并传授相应的技术给农民。农民朋友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难题,能够给出相应的对策,解决疑问。推广工作中农技人员和农民的交流,这期间所有的环节依靠的都是“沟通”。没有沟通,推广的内容难以被农民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推广。李道亮表示农业信息传播与沟通作为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信息传播,农民可以快速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肇东市信息服务站的建立为农民了解市场、扩宽销售渠道提供了切入点。

作者:吴曼莉严峰黄瑜李远颂单位:海南大学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完善农业产业结构

1.1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导向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各个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信息闭塞,农民难以掌握全面的发展信息。因此,一些地区由于市场信息掌握不准确,造成了农产品市场短缺的现象。然而,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能够全面了解农产品生产、养殖业发展的情况,再通过综合分析选择出更加合理的生产方式,完善农业生产结构,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1.2农业信息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需要先进的生产经验、管理技术作支撑。通过利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能够更快地推广各种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生产技术,从而为现代农业合理调整生产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主要是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将先进的信息积极引入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效结合起来。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能够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宣传和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拓展现代农业的生产链,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发展中的风险,推动现代农业经济更好的发展。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扩大活动空间

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与国际市场接轨,有效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其中具体表现在:利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扩大农产品的宣传范围,让其产生相应的广告效应;农产品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营销交易、结算,有效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同时,农业信息化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生产的链条,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以更大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新品种的发展,从而有效扩大农产业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促进现代农业经济提升。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完善

农业服务体系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市场化水平。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可帮助农民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为现代农业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系统的理论依据。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帮助政府实时掌握农产业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帮助政府实时掌握农产品的市场发展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相关政策,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信息交流途径。同时,应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政府指导农产业发展,有效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确保现代农业经济正常发展,从而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增长水平。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技术进步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全面的信息、先进的技术资源都非常重要,是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条件。在农业未来发展中,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资资源将会逐渐减少,农业信息化技术所占的分量将会逐渐提高。农业信息化将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使现代农产品的市场更加规范化。一项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一条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销量,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收益。

二结束语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正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所以需要选择全新的推动农业发展的增长点。随着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业信息化的特点符合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要求,促使现代农业信息化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现代农业信息化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选择,也是缩小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必要途径,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作者:缑建芳栾奕史明映刘枫郎花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企业信息化论文

一、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含义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特点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虽然有种种的困难和不利因素,但是只要从项目管理组织上重视,确保项目管理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项目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并根据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特点,充分做好企业流程再造和项目需求分析,科学编制项目进度,就能最终保证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进度和成效。

作者:孙淑君单位:浙江滕头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农业论文:农业机械信息技术论文

1信息技术于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1.1于农业机械内部的电子应用在西方国家的大中型农机中,都应用有电子转配技术,像是内部电子监视、控制系统等等。目前,国内农业机械日趋智能化、网络化,几乎每一台大型农业机械系统内部都有一个电子控制单元,实际上就是计算机控制终端,具备了独立控制和处理信息的功能。

1.2于人机信息沟通间的交流农业机械无论如何改进,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农用机械驾驶室内仪表盘又逐渐被智能化电子显示终端取代的趋向,这将更一步有利于人机间的信息沟通。智能化电子显示终端又被称之为虚拟化的仪器显示终端,这项技术能够满足操作者的需求,借助数据处理技术,显示农机作业不同子系统的运作情况。同时,也能够动态存储显示田间作业情况,办公室工作人员可借助此系统进行有力的远程操控,便于农机更好的田间作业和农机技术应用。

1.3于农业机械群的管理与监控国外一些大型农场,已经建立了室内计算机系统与室外农作机械间的无线连接,通过无线信息交换连接建立其有效的人机管理系统。如此实现了室内管理者随时、有效监控田间作业机械的目的。同时,对于远程作业农业机械运作数据,可直接调用、存储数据库中,提升了农机作业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的效率。比如说,借助此项技术,可汇总信息处理制定科学有效地作业决策和生产方案,并适时传输到田间作业机械。而到田间作业出现故障时,农机手也可借助此分析系统,进行有针对地处理,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思考

2.1加强农机手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其现代农机应用能力和水平作为农机作业的践行者,新时代农机手必须要重视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其现代农机应用能力和水平,适应现代农业机械作业的要求。由此,各地农机培训相关部门必须要审时度势,有针对地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农机手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其现代农机应用能力和水平。此外,只有说农机手具备了信息化农业机械的应用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农机推广应用中无后顾之忧,避免了农机手因担心操作不了而不敢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尴尬境地。

2.2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于农业机械中的科研和开发,发挥其应用的现实价值就目前国内实际情况而言,电子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略有成效,科研及资金投入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国内相关部门必须要继续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于农业机械中的科研和开发,切切实实确保电子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作业中发挥其应用的现实价值。

2.3电子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要切实国内实际,实现与“三农”问题的有效衔接围绕着农业机械生产的所有技术研发,必须要符合国情,紧密贴合“三农”问题的各种实际,逐步提升农业机械在开发、销售、使用、维修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在组织管理上的水平,从而使信息技术及农业机械的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贴近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际,便于各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张立新单位: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农业站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现代农业经济论文

一、信息化在国内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信息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中提供的大多是关于当前国家与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及某些农业经济学家对国家重大农业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解读,反而具有农业生产指导作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与突破相关信息较少。同时,农业信息平台上共享的农业信息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素质较低的农民与某些地方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人员不能理解。农业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农民自身、与农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及一些如农村生产合作社、农业信息中介等私营机构,不同的农业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内容的倾向性与侧重点不同,因此要求农业信息平台中提供的信息具有明确的定位与分类,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同样进入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近年来政府对于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使得人民逐渐认识到先进农业生产信息与技术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一些地方政府与农民仍然片面坚持“勤劳致富”的传统观念,忽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信息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最终使用者大部分是农民,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程度低,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生产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程度低,这也严重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四)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缺乏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农业经济想要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推进新型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技术人员大多是不具备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的政府职能部门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落实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职能机构,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新型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机构与个人及农业生产信息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起统一、规范化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并不断完善信息与传播过程中相关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农业生产专家、大众媒体与信息服务机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自身在内的综合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信息的收集与精确定位分类工作,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对于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针对性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同时还应该不断开展农业信息下乡工作、组织农业科技生产队伍进驻农村对实际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加强农民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新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二)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基地项目,积极运用先进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具有的真实直观的引导作用来进行农业经济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宣传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地项目首先就是具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农业村镇作为信息化基地,可以采用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地方企业资金与技术投入、国家农业经济政策扶持、农民自身收集等方式,为基地大部分农民安装计算机并接入农业信息共享服务网站,建立农业信息化农民专项培训队伍,帮助基地农民通过计算机获取具有农业生产指导性的农业信息,并不断完善基地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提高农业信息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一方面就是注重农业信息使用者———农民自身的信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者获取与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以保证农业信息能够最终促进农业生产与发展,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具体可以通过网上远程教育、建立统一农业生产专业信息技能培训平台,建立相关职能机构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及持证上岗工作实施严格监督;另一方面由政府做担保与引导,组建一个具有丰富农业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农业经济信息化专家队伍,同时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经济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实现传统信息服务与农业信息平台完美对接虽然互联网对于信息的收集、共享、交流等方面相比于传统媒体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受众是各地的农民,而相比于互联网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在农村的使用者数量多很多,因此现阶段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要逐步推动传统媒体与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完美结合,使得农业信息能够更高效、高质量的传播。当下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项目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纵观现阶段现代农业大国的发展趋势都是从传统的机械化农业逐步走向信息化农业。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是农业经济的信息化、产业化建设,通过建立涉及多渠道综合型的农业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开展现代信息化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等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业增收的目的。

作者:许世亮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人民政府

信息农业论文: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农业经济论文

1.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1分析思维模式的转变。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依然坚持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即以当前农业经济的现状为出发点,反向推论出问题出现的最终原因后,随后再分析问题造成的后果,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虽然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可以确保开展理论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收获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经济分析中,数据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则具备较差的数据实效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对维护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尤为注重,可以促进信息资源使用价值的有效提高。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思维模式,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农业经济分析的实效性,从而有效提高农业分析的运用价值。

1.2分析立场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在运用传统模式对农业经济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忽视客观因素的重要性,他们常常是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已有知识储备来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状况,再用这种片面的理解和认知去分析当前的农业经济问题并做出结论给出相应的建意。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农业经济发展人员对各方面问题的片面认知,由于农业经济发展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具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分析立场下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往往缺乏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运用中,不能以管理人员的主观性判断作为事物定论的依据,一定要注意定论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惟有采用有效真实的信息,才能对农业经济的分析运用产生真正的效用。因此,我们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视阈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一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分析立场,以真实信息为基本出发点,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2.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手法

2.1均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是指以农业经济发展中会出现的所有变量作为分析的基本依据,当其中的变量出现相应的变动时,农业经济发展的数据也会随之变化,直到相应变量数据与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保持一致的经济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分析的一种方法。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均衡分析法时,一定要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尤其是市场调研,了解和统计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尤其是当某一种变量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控制,并且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这一变量满足均衡条件后,对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作出改变,同时,不能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时,才能在农业经济分析中,将这一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因素,总结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有效用的发展方略。

2.2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区域内,对农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分析整体发展活动中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出现的变量间的制约和影响关系,以及分析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变量对总量的农业发展情况产生的影响。在农业经济分析中运用这一方法时,要符合相应的客观条件:在市场调研中,我们通过融合分析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弄明白总体农业经济发展相应规律性变化特点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将代表性较强的因素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综合分析不同时间段的影响因素,找到农业经济受到相关因素影响的规律,将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作为基本出发点,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状态造成影响的因素为依据,判断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分析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结束语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分析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指向性和前瞻性的重要作用。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分析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具有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农业经济分析中,不仅可以改变农业经济分析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立场,还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现代化分析理论体系,全面反映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有针对性发展方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杨诗琦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农业科技论文

一、市级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管理系统介绍

为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坚持“统一申报、公开程序、民主决策、评审论证、阳光操作”的原则,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以保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全部实行项目信息公开化、项目申报网络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专家网络评审机制,把项目立项条件、项目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等亮在明处,也可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项目申报管理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四、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

本系统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在系统推广的过程中,只要依据不同应用区域进行少量的标准库定制工作,再藉以系统的共性平台,在示范区以外的广大区域的推广应用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申报和管理进行了整体的标准规范,同时针对公开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几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工作,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工时,高效的办公,利用公开信息的模式促进社会和群众的进一步监督,为建立整个的社会化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王旭单位: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

信息农业论文:网络化农业会计信息论文

一、完善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改善内部控制缺陷的基本前提。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中所规定,会计内部制度的构建包括明确职责、如实记录、强化监督、定期检查、相互制约等,从而确保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根据规范的会计操作程序开展会计工作[5]。这套内部控制制度同样适用在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中。农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机构设置、人员分工、责任分配等制定出一套适合农业企业自身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奖罚机制,强化监督职能,以完善的制度规范行为,为保障农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提供制度上的有力支撑。

(二)增强风险防控意识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存在如网络犯罪等信息风险,因此强化操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风险防范举措。农业企业各级领导以及财务、信息部门都应当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并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强化操作控制与保密工作,对于企业会计机密信息必须要实施严密的监督控制,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网络信息风险。

(三)强化软硬件控制规范操作流程

来自系统软硬件方面的问题时刻威胁着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因此必须强化系统软硬件控制。可考虑增设进入口令校验等方式提升操作安全性,同时提高软件的纠错能力,设定系统定期自动备份,避免因系统故障导致重要数据丢失,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同时定期检测系统漏洞,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此外会计人员在利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务必要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增加故障风险。

(四)强化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

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农业企业应当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人员会计知识与农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会计软件系统操作能力,并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奖罚机制,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因会计信息系统的引入,使得原本繁复的会计工作得到大幅简化,这种背景下,企业可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省下的精力则可投入到数据的校验与审核工作中,加强校验与审核,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二、结束语

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随着现代农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农业企业以及逐步走向了多种所有制、经营方式以及农工商并存的全新发展道路,这也为农业会计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不断完善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农业会计带来了全新的改革方向,为加快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脚步,本文首先从现阶段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中入手,提出了几点完善对策,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化建设的不断完善。

作者:郝小改 单位: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供需系统下农业科技论文

1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

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农业科技信息供给方的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作为需求方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农户而言,地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在我国表现为重资本轻劳动,而农民主要靠劳动收入,很少有资本收益,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协会缺少政府支持往往难以持续,农民缺乏参与动力。因此,需要从农民参与机制、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产业化机制、市场机制、问责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1)农民参与机制

发挥农民自主性,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与对接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监督问责制度、参与立法制度,参与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对接领域事务并且坚持民意主导,对些关系到众多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深度,尝试利用新的网络媒介参与,健全参与机制,确保参与全面性,保障公民监督权。

(2)培训经费筹措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中的需求方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是发生对接偏离的重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途径。依靠政府投入往往经费不足,经费随着某个培训项目的开展而投入,不能形成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公益性质,盈利部门不愿意大量介入,但有特定领域的企业或者社会部门进入该领域。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多方经费筹措机制,优化投资主体、投资配置、经费实施等子系统。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国民教育、医疗保健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体现国家的职能;其次,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家庭投资主要表现在对下一代的投资,包括生育投资、幼儿抚养投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知识学习方面,个体投资大多在技能学习方面;第三,企业及社会投资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农民工开展职业培训的投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捐助和赞助属于社会投资。从上述三种方式看,个人、集体和政府应共同承担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政府、集体为主承担社会保险,个人予适当付费。政府负责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农民自己负担商业保险,政府可以给予一定补贴。政府要加大投资,扩大投资主体,在制定财税方面,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信贷为辅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体系。

(3)问责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特定要素及运作庞大而复杂,必须针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环节、内容和目标展开绩效评估考核,其量化的评估考核指标使政府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第三部门评估作为实施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和作为受益者的农民,通过评价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通过制度设计规范问责操作程序,以绩效目标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民意沟通渠道。

(4)市场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可以构建市场机制来实现、调整和优化,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制度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投资者的利益,通过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寻求劳动力产权投资行为,使劳动者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建立农村所有制身份制度、人口失业制度、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来保证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适当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家创业,以此实现农业科技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5)产业化机制

政府要应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养殖种植和特色养殖种植,据此组建农业合作社,开展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各类集体农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实施符合其特征的人力资源开发措施,按照农业特色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特色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材料、机械化农具等方面的培训,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形成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组合效应,增强市场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

2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政策扶持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需要合理的金融市场支撑,除个人储蓄、票据结算、发放贷款等项目外,还要办理各种中间业务,增加贷款种类,注重发展农村保险、租赁、证券、信托、投资咨询等机构,允许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发展新型的自助合作金融组织,使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充分满足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需求。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内涵丰富的农村市场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农业分工可以积累金融资源的规模,金融资源开发门类也就越多,金融资源开发结构也就逐渐优化,就可以有效防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就是要发展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经济发展受制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微观市场供求是由无数个层次的供求总和。市场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总资本存量扩大,储蓄水平相应提高,金融资源的数量增多,金融资源开发的发展空间增大。市场规模的扩张带动农村金融资源开发逐步由小变大,产生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由弱变强,效率不断提高。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金融法规、规范的金融监管是农村金融资源开发的外部要素,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受到约束,避免有害的市场投机行为,以合法手段谋取经营利润,减少金融经营过程中的外部负效用,及时控制金融风险,倡导有序的市场竞争,减少金融波动,金融机构也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创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2)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金融支持功能,依赖于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弹性的价格机制、金融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是由许许多多的买者和卖者组成,构成各个市场主体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构。金融市场中垄断行为的危害性大,风险过于集中的资本垄断一旦陷入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都受到影响,支持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保持市场竞争性。弹性的价格机制促使从事生产的最基本激励因素,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是在市场中实现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健全的价格机制是利率机制的基石,应当放松对农村商业性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进退机制是指采取必要的市场进入退出限制。制度性壁垒是政府制定的限制性规定,如注册许可、特别许可等,作为高风险行业适当限制金融机构的进入是必要的,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迫使金融业进行创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积累和盈利能力。市场准入机制就是以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为主,使制度壁垒透明化、公开化。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利用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对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金融企业进行分拆、收购,但市场强制退出是主要方式,政府强制退出是次要方式。

(3)维护农村金融市场活动

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受到金融市场创新能力、金融市场深度、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深深影响。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指的是农村金融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金融监管与调节等方面的变革,必须改善金融资源分配状况,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活力,提高金融效率。金融技术创新指的是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质条件的变革。金融产品创新指的是交易载体、金融资源分配形式的变革,金融创新是为了推动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拓宽农村金融的成长空间,提高金融调控效率。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活动在于成交量大而且稳定的买方和卖方参与市场交易,有效的金融市场活动能刺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深度。农村金融市场的高度深化,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制约着农业科技信息供需系统对接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金融商品的种类及数量都可使人找到投资组合,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信息,平抑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高效金融市场中的中介机构可以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转化为生产或消费资金,实现供求均衡。有效的金融市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孙兆刚 杨婷婷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管理农业经济论文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取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处于关键阶段,如何正确利用信息化将是促进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发展知识型农业的重要手段。然而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许多政府部门在贯彻信息化管理要求时多流于形式,使信息化无法真正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学科与资源。

(二)资源整合能力差

相比工业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在采集农业信息过程中更侧重于以点盖面,收集信息渠道过于单一,使相关的农业信息失去基本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也由此出现了“信息孤岛”现状,导致信息化经济效益逐渐减弱。尤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信息化经济管理缺少相应的规划手段,即使采集到国外一些农业信息,也很难对其充分利用,更无法在农业生产方面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三)落后的基础设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检验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只有使其自身成为市场服务主体,避免完全依托于经济管理智能,才可正确分析农业经济市场,引导农业经济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大多地方政府部门在产业化程度、农业现代化程度等方面并不高,使信息化进程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缺乏基础保障。

(四)信息化建设队伍水平较低

农信信息化的实现不仅要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还应保障具有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团队,以此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化建设队伍方面所表现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信息化建设人员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很难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而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主要为农民,但因大多农民未接受过正规的信息化指导培训,使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难以提高。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举措

(一)强化信息化建设意识

作为现代农业主要标志,信息化建设应深入到政府部门以及农民发展意识中。针对农业发展中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缺失,要求政府部门应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引导农民投身于信息化建设中,并采取相关的措施培养或鼓励更多技术型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这样才可使农业经济管理中政府部门、人才以及农民的作业充分发挥出来。

(二)合理规划农业信息资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资源未实现合理配置,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对此现状需从三方面进行完善。首先,立足于信息化发展现状,统一信息标准。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市场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制定相关的信息标准,以此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其次,信息收取渠道的开拓。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采集,相关部门应构建并拓宽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信息收集渠道,如农业市场环境中的供需变化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等。最后,信息资源有效性的检验。许多现代农业发展信息并不完全适用于各区域的农业发展,需在正确分析后在可投入使用。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设的完善要求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也可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促使先进技术对信息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对更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相关设备如计算机等也需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四)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化受有限的信息化知识影响,信息化建设更侧重于采集信息与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对此现状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农民群众应快速提高信息化知识水平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体措施首先可进行农民经济信息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尤其在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方面。其次在培养农业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还需注重引进人才,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使信息化建设质量得以提高。

三、结论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正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立足于当前发展现状,从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及信息资源整合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作者:隋殿海 单位:抚顺市东洲区委党校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水平下农业经济增长论文

一、加强农业信息化软环境的建设

(一)转变政府职能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背景是政府统筹,这样就会导致基层行政与组织的管理功能的弱化,但是信息的公共品属性比较强,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机制只有在消费具有排斥性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在非排他性的条件下,人们就会从对自己最优的角度出发来寻租,这样一来,市场机制在这类?物品或服务的提供上就失灵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就会增大,一般投资者的投入信心会受到很大影响。因而政府必须在这时起主导作用,不能单纯的以一个投资者的角色出现,而是要以信息产品供给者和信息产品的市场调节者的双重身份进入市场,既要保证公共品的有效供给,还要积极参与到整个农业生产信息化的中间环节来,在信息市场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权威性,特别是在信息的传播和方面,因此对于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常运行来讲,政府所的宏观政策。

(二)引入社会力量和进入农业市场体系

在我国,涉农的社会力量主要有农业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或合作组织、农村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和为农户服务的龙头企业等组织或力量。社会力量一直以来都被划归为第三方力量,它的特征是利益一致、合作、自愿,这种制度安排出来的组织或机构不同于以利益性为特征的市场组织,也不同于以强制性为特征的政府机构。它的自身优势是具有公益属性,不仅可以弥补市场赢利性的不足,同时由于它们本身就是农户或者利益的既得者,所以又能弥补政府理性与农户理性的对立,社会力量可以联合市场、政府与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有莫大的作用。同时,农业信息化必须进入市场才能形成经济增长。这是因为信息产品虽然具有公共品属性,但是其发展如果完全由政府或社会力量供给,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政府简单而具有垄断性质的供给方式,无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及时性和针对性需求,为此需要在供给上适当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供那些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服务。市场供给机制的引入,可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进入到农业信息化领域,从而解决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及时性问题,也使部分资金问题得到缓解。我国从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到现在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市场加政府加社会的三维组合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而且,国外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表明也是因为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信息化的进程才能顺利推进。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

农业信息服务业,是农业产业链中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农业经济信息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业社会信息服务。我国是一个拥有七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服务业潜力是十分巨大的。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应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服务的建设及利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为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建立农业信息市场多层次服务体系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这就对我国农业信息市场提出了分梯度、多层次的要求。形成以农村信息市场为根本,以区域性信息市场为主干,以国家信息市场为龙头的多级信息市场体系。信息服务业作为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要根据信息的多级市场建立所对应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应具备主动服务、动态服务,主动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涉农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其对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求之若渴,同时农民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信息技术不发展,农业生产就会随之停滞不前。农业信息服务业应把市场重点放在广阔的农村,这样既能促进农业信息产业本身的健康成长,又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大力开发农业信息产品并推向市场

虽然我国现在已有关于农业实用技术的大量多媒体信息产品进入了市场,但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市场,投放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多媒体技术与声像技术都是以计算机或其他电子手段为载体,以的文本、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为表现形式的组合。它可以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农业技术,转变成易懂、易学、易用的媒体形式,用这样新鲜大众的方式对农业科技、农业咨询和农业教育来推广。它具有易传播、易理解、易操作等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传播实用技术,普及农业科学知识的先进手段,也是农民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渠道之一。另外对于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拥有互联网、远程教育的地区,要加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开展实时教学、科学研究协作活动,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农民可以方便地在家中通过电视、电脑或其他视频设备上了解到简单易懂的各种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促使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各种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融合于多媒体技术之中,提高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未来,随着更多的农业信息产品投放农村市场,将切实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业

大力的发展农业信息咨询业,有助于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户做出正确的决策。我国农业市场经济活动竞争持续加剧,农业咨询服务业将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另外,咨询服务业相对其他农业产业来看,它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是目前所有信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部门。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化我们可以信息咨询业为着力点,以市场机制为引导,以信息化和产业化为目标,逐步建立起具有生机的农业信息咨询产业自身发展机制,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水平。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三、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

(一)农村领导干部的培养

农村的领导干部作为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骨干,首先要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可以通过国家“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工程,向这批人员率先传播培训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由于农村的领导干部大部分年龄偏高,一些观念无法与时俱进,对信息化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有限,因此应完善城镇的村官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的年青人才走向农村,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有效的实施农村信息化推广工作,将更加依赖信息化意识较强的官员。

(二)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各涉农教育部门和农业机构应适当开展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教学,使各层次的涉农人员得到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培训。如加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课程,定期举办免费的农业信息技术教学班,以培训各级水平的农业信息化人才为目的。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村中学、高职高专和农业技术学校也适当开设计算机应用培训课,或者与其相关的农业信息检索与服务课程。这些院校也可以利用短期培训等方式对农业推广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和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进行信息方面的再教育。在加强人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才竞争与流动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关注农业领域。

(三)农民文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识的培养

农民作为农村信息化的主体,其文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识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基层干部和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引导农民学习一些有利于其收入和生活的信息化知识,提高其对信息的渴求度和自身的学习能力,确保农民具备阅读、网上学习、信息查询、简单的数据分析的基本素质。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并提供资金扶持他们,提升他们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技术返乡致富的能力,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孙嘉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化农业经济论文

1.信息化的应用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

从理论上来讲,农业信息化的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1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这一优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平原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北方农业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在播种、生长期都需要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和对各个不同部分的田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划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源分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在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土地、化肥、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考量,作出最准确的分析。且在传统农业作业时代,农民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对闭塞,对整体市场缺乏完善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过于盲目,没有针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劳作,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农民就会种植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因此会出现市场不需要而农产品滞余或者市场短缺而农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失当产生的后果。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户可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物尽其用。此外,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普及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播先进的种植方式。

1.3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生产必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完整生产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产品的销售基本都依靠固定渠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可以借助互联网通道开展网络销售,现在的网络销售渠道非常发达,基本上可以遍及全国各个区域,而且电商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户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规划自己的实体经营,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理论前提,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尽力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农业基础信息设备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提是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设备的完善,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首先是网络覆盖,目前,还有农村没有安装电视、网络并不顺畅,甚至网费极高,让农户望而却步,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解决农村通网难、网速慢、网费贵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户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利用系统,让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此外,和网络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缆等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农业这一专门领域,开发便农利农的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传达各类惠农信息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和使用方法等,把各类农业信息综合起来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网络,这样可以切实做到惠农惠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规划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只有技术没有人才,技术永远没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只是一无是处的机器。因此,在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注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重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又可以分多方面来讨论。其一,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的指导,农村干部是一定范围内农民的直接领导,对农业发展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从农村领导干部入手可以有效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工程;其二,要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在一定群体内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士,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三,是针对普通农户而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将信息利用技术落实到最基本的农户家庭。

2.3加大信息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整体统筹之下进行的,没有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信息化进程就没法开展下去。因此,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信息化利用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具体措施有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调节,以及及时公布相关市场变更信息等,力求能够为农户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在调节农业生产与市场、规划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从理论上来讲,农业信息化的利用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促进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及丰富农业经营模式三个层面。在具体实践时,政府仍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以及加大信息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支持,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信息化的利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王维新 单位: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

信息农业论文:现代信息技术下农业经济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尽管我国正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但是我国的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诸多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建设意识亟待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时,由于是自愿的农业生产结合,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高素质人才短缺,缺少专业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这对信息化的应用的环境是具有局限性,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只有科技含量较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行业,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水平还很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市场发育很不健全,尚无规范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农民经营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农业产出的农业产品尚处于传统的种类,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是现阶段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挡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1.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实践方式,是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经营结构,对农业的经营体系做出更好的改革,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对合作体系做出更好的规定,规范农业的经营体系,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经营方式做调整,加快农业内的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性人才,定期举办培训会,使农业内的成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2.发展农业的特色农业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土地经营者的经营集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产品的产出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经济效益高,更加优质额作物。提高生产模式和农业的生产水平,打造产品的产业品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处理,通过自身的加工和包装转换成具有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特色的农业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信息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所带来的是农业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共享,从而加速了农业经济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竞争体系,树立竞争意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同时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点就在于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新组织经营形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人员科学素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建设。

三、结语

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如果想更好更快的发展,使自己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能力,就要打造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品牌,在这一方面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当前国内社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下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和广大的农业研究人员尚有漫长的探索道路探索。

作者:袁晓晖 单位:黑龙江省密山市和平乡政府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经济发展论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下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问题。尽管我国正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但是我国的信息化总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诸多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建设意识亟待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时,由于是自愿的农业生产结合,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高素质人才短缺,缺少专业的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这对信息化的应用的环境是具有局限性,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只有科技含量较少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行业,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水平还很低,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市场发育很不健全,尚无规范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农民经营的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农业产出的农业产品尚处于传统的种类,缺少市场竞争力,这是现阶段我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挡了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1.完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营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实践方式,是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经营结构,对农业的经营体系做出更好的改革,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对合作体系做出更好的规定,规范农业的经营体系,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经营方式做调整,加快农业内的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农业专业性人才,定期举办培训会,使农业内的成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2.发展农业的特色农业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是土地经营者的经营集合,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产品的产出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生产方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经济效益高,更加优质额作物。提高生产模式和农业的生产水平,打造产品的产业品牌,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的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处理,通过自身的加工和包装转换成具有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特色的农业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现代农业技术信息网络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所带来的是农业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共享,从而加速了农业经济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建立良好的竞争体系,树立竞争意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建设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信息市场,逐步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经营。同时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播放、村内电话、调频广播等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点就在于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创新组织经营形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农业人员科学素质,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建设。

三、结语

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如果想更好更快的发展,使自己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能力,就要打造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品牌,在这一方面我国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当前国内社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下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和广大的农业研究人员尚有漫长的探索道路探索。

作者:袁晓晖 单位:黑龙江省密山市和平乡政府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信息农业论文: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化论文

一、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灾害的预防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在生长时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可以提前的预防、控制到灾害带来的威胁。对于农作物灾害的预防能够降低经济损失。还可以建设一个信息化系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作出详细的记录,这样能够了解灾害出现的原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信息技术帮助生产技术和经营

信息技术对于现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形式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机械化管理有一定的帮助,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帮助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帮助传递一些农作物的信息,这样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农民真正的需求,可以将先进的技术迅速地传递给各地。因为很多地方的交通不是多么的便利,这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建立一个专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能够降低成本,帮助农民及时地生产。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实际应用

1.电子设备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在的新技术,可以监控机械设备内部出现的实时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机械的情况,但是我国现在的机械设备还不够完善,因此不断完善机械设备极为重要。而我国现在对于收割机这些小型设备的发展,还是非常顺利的。这些小型设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在不断的提高。智能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网络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当然还有就是散布式管理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智能化控制也是一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接口的信息解决和掌控能力、规范设计。

2.整体通讯技术

由于现在智能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于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电子控制的规范化、适用化都在不断地加强电子机械的发展。就像是各种机械的驾驶室是一个操作空间,但是驾驶室的电子控制设备的规范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驾驶室通过和室内电子设备终端的联系,能够显示各种机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就是这两种对接物套用的是光纤电缆或者是双绞线。另外就是机械相互间的通信联系,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机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还有就是能够准时地接收系统的多种指示,从而进行准确的操作。

3.信息技术对机械的支持

现在很多的农业设备中会装有电子设备,这可以说是一个单独的电脑智能终端,对于不同的地理进行计算和规划新的方案来进行运作。现在国外的很多大型农业机械在操作、监视、控制上都会运用电子设备。每个不同的小部件都会独立处理一些信息的能力,这样能够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农作物带来帮助,当然还能和外部进行联系,对于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麻烦进行分析、跟进。总之,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不断的进步,我国现在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各行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不论是什么样的行业,要想快速发展都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尤其是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农业,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现如今很多大型的农场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但是小型的农场还是使用传统的方式在劳动,因此要不断地加强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

作者:袁博 张连超 单位:辽中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