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5-02 04:14:20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1

广播电视在进行新闻播送之前,为了进一步保证播送新闻的整体质量,都会对新闻进行合理的编辑,所以广播电视一直都对新闻编辑工作十分看重。新闻编辑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辑和处理时,都会根据原始新闻材料的侧重点和性质进行处理和选择,并且新闻中最多的类型就是社会新闻,而社会新闻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全面性,内容和种类都十分复杂,所以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着广播电视播送新闻的质量。

(一)人为编造新闻。由于现在是属于自媒体的时代,所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提升自己新闻的关注度,会将新闻和策划拆分开来,拆成两个互不干扰的工作,新闻是新闻,但是策划却已经不是表面含义,新闻策划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人为的编造新闻,将一些本就不存在的事情进行凭空捏造,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现如今微博上的某些认证大V营销号定期的会在微博上爆料某些明星的私生活,今天某某出轨了,明天某某隐婚了,这些经过查证都会轻而易举的事实,但是有一些广播电视依然会为了吸引眼球和提升收视率进行传播,这种人为编造新闻的方式完全违背了新闻存在的初衷,还会引导一些不了解实情的观众进行传播,从而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①。(二)刻意安排事件。现如今新闻编辑都将新闻策划看成一个新闻事件的编辑和策划,也就是说新闻编辑人员会对某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编辑人员的精心策划和安排,对于新闻事件的中心思想进行重点的着墨和安排,使这件事情、这件新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曝光,并且再通过一些新闻传播手段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个事件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而且也违背了社会和公共利益。(三)盲目炒作。现如今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风气十分不好,可以说现在的广播新闻为了赚眼球和关注度,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已经不那么看重了,反而注重的是对新闻的编辑和策划,这对于观看新闻的观众来说是不公平的,并且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其实对于新闻的炒作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对于新闻的话题性和反转性看的比较重要,可以说新闻的炒作就是在反价值观的基础进行的,并且在选择炒作话题时,也会选择一些话题度高、关注度较广的新闻来进行策划和编辑,最后将炒作完成的新闻播送给观众,其中最常见的炒作手段就是煽情,将新闻的中心思想放在侧面,将故事背后的煽情点放在故事中心,这种新闻过于重视表面功夫②。

二、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施的必要性

(一)保证新闻质量。由于新闻的采集是需要记者进入群众内部,进行专访或者暗访,所以新闻的内容和种类都十分复杂,如果对新闻的原始材料不加以编辑和整理,直接在广播电视中进行播送,将会导致观众分不清新闻的重点,甚至会因为新闻内容过于繁杂,而放弃对新闻的收听和收看,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编辑素质的高低间接性地决定了最终新闻播送时的内涵和高度,所以新闻编辑素质的提升,不仅能够保证新闻的整体质量,还能够保证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最终效果。(二)吸引大众关注度。我国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进行新闻的播送,人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采集者和播送者,这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播送有着极大的冲击,所以只有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素质进行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迎合大众的新闻需求,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不仅仅是我国时事新闻的一种播送方式,还是满足人民大众对于新闻需求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须要对新闻进行有效且丰富的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大众的关注,只有获得大众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认可,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收视率,满足受众的资讯需求。比如面对各类新闻的编辑和选择方面,新闻编辑人员可以将人们更加关注的新闻热点进行着重的编辑和播送,将新闻的类别和人民大众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对大众更加关注的新闻进行着墨,而这就需要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所以素质提升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质量和水平③。

三、素质提升策略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政治水平。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工作素养,还要拥有较强的政治水平,因为新闻编辑需要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感,只有具备了责任意识,才能够对新闻负责,对大众负责。比如在进行新闻的策划和编辑时,要及时地发现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进行新闻的编辑时,要对新闻进行明确定位,同时还可以将新闻的背景和目光放在国际上,这样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新闻,从而通过客观的策划和舆论的引导,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发挥出来④。(二)科学选择新闻素材。广播电视新闻的采集是十分全面且丰富的,因为其不仅拥有专业素质较高的记者,还会有一些热心市民、热心观众和相关工作人员为其提供信息和素材,而由于现在的信息可靠性较低,所以这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其进行有效的甄别,甄别各类信息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准确性和价值,只有掌握了稿件甄别的技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价值性。对于新闻素材不可以“照单全收”,而是要科学地选择新闻素材,将具有正能量、积极性的新闻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推广,从而达到引导大众正确思想观念的作用。(三)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必须要遵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业内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其实最开始实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内部管理制度基础上,来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整体自律性和工作素养。因为广播电视新闻领域无论是新闻采集、新闻编辑还是新闻播报都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和整理时,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⑤。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工作领域都有一个业内标准和规范,所以广播电视的新闻策划工作也不例外。广播电视的新闻策划在进行新闻创新和策划工作时,必须要遵守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业内标准和规范,从而最大程度上控制广播电视新闻播送的准确度和规范性。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科学选择新闻素材,灵活创新新闻策划,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新闻播送的整体质量,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整体收视率。

作者:曹旭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注释:

①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2):165-166.

②魏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新闻窗,2013,02(123):189-190.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2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2010年11月启动,经历了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讨论、媒体单位实地调研、校内外专家反复分析论证等过程,于2014年6月完成。与该专业2006版的教学计划相比,2014版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了应用型专业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理论课学时。专业必修课中新增了电视专题片创作、视听语言训练2门实验课,专业必修课中实验课程合计25学分,占专业必修课程总学分(57学分)的43.8%。任意选修课中新增灯光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与艺术、影视片头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5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其他实践类课程含专业实习8周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社会实践2学分,军训2学分,新增课外创作2学分,合计18学分。实验课程与其他实践类课程合计4分,占该专业总学分(168学分)的29.1%。不仅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而且实践类课程的手段,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外创作、毕业设计等也日渐丰富。

(二)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该专业实验课程的正常开设,2003年10月,人文学院筹建了器材室,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购置了少量摄像机、功放、组合音响等急需的设备。2006年6月,学院正式成立了广播电视实验室。当年人文学院和学院各出资11万元,购买联想开天计算机31台,筹建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2007年5月,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前夕,学院采取应急措施,购买专业摄像机10台,约30万元设备。2008年11月,日元贷款项目索贝编辑机等价值66万元的专业设备到位。至此,前期投入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设备总值已经超过120万元。2011年8月,由该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下拨的专项资金300万元。2013年12月,项目完成,共新建专业实验室5间。其中,新闻编辑与播控实验室购置了索贝节目编辑工作站、节目上下载及播出控制工作站、节目播出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设备,能够完成新闻采集、素材下载、剪辑制作、节目审核、节目上载、节目播出等一整套的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室拥有苹果影视后期工作站、数据采集工作站、服务器等设备,既可以对虚拟演播室后期生成的视音频信号进行录制和编辑,也能够完成电视节目及广告作品的剪辑、特效处理、包装、渲染等;虚拟演播室主要由主控室和演播大厅构成,主要设备由图形渲染工作站、主控工作站、抠像合成色键器、演播室摄像机、蓝箱、存储设备、监视监听设备和灯光系统构成,并有虚拟演播和实景演播两个功能区,能够满足新闻、文艺、专题等各种电视栏目录制实验和电视节目主持实验的需要;配音实验室有两间,主要设备有录音工作站、配音工作站、调音台、高保真录音话筒等设备,它能够满足所有实验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录音与配音需要,能够提供兼容性高和数字化的高保真声音文件,也可以用于广播节目的录制实验。可以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平台的建设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新闻采编制作专业的办学条件,而且为相关专业进行媒体仿真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以及课外创作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实习基地建设为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学院加大了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2006年11月至2011年7月,学院分别与伊犁州、伊宁市、兵团四师、塔城、阿勒泰、克拉玛依、兵团七师、奎屯、博乐等地的媒体合作,建立了22家专业实习基地。目前,该专业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不仅为该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也为进一步加强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所边远的地方高校,尽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余年,对于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也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宏观上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已经相对稳定,并能结合本校实际形成自己的特点。就笔者观察,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对于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策划等课程,该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时,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与课上、课下的实践实训操作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课堂融入了实践课的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2.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即围绕该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以强化学生某项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如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播音、主持艺术、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视听语言训练、纪录片创作等。3.专业见习即低年级阶段的短期认知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专业见习。校内专业见习通常是指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新闻网等校内传播媒介的实践活动,对记者、编辑、播音员等工作进行初步的见习。校外专业见习主要指学生利用寒暑假就近在家庭所在地的电台、电视台或其他新闻媒体对媒体工作流程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专业见习是专业实习的热身和准备阶段,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和硬性要求。4.专业实习即高年级阶段的媒体综合实习。专业实习既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获得的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即将“上岗”就业的一次实战演练。专业实习列入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8周。在专业实习的准备阶段,一般由院系作实习动员,明确该专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习单位原则上由学生自己联系,找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院系负责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院系按实习生地域分布情况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实习小组,分别选派教师或委托媒体单位进行具体指导。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旨在提高本科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针对一些学生单纯以毕业和完成学位为功利目的,拼凑、粘贴内容空泛的论文现象,该专业要求集体开题,严把论文选题关。引导学生尽可能结合媒体尤其是新疆传媒业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毕业论文环节进行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或毕业设计的创作,将毕业设计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胆地尝试。尽管毕业设计的相关要求、评价标准还存在一些缺陷,尚不成熟,但此项举措无疑将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6.课外创作即以兴趣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创作活动。该专业曾经组织学生成立过摄影、摄像兴趣小组,参与学院校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的拍摄;也曾经依托学生社团,成立主持艺术协会,举办过多届校园主持人大赛;2008年以来,更是连续6年承办了学院大学生校园DV展;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独立创作的欲望。近年来,先后有6名学生在自治区主办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中崭露头角;2011年10月,该专业2007级学生刘毅龙拍摄的纪录片《锡伯文化的传承》荣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摄影作品展示活动DV赛项大学组二等奖;2014年5月,该专业2011级学生迪力亚尔创作的反映新疆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游牧民原生态生活的人文纪录片《游牧人家》一举夺得第九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国际分组赛西部组纪录片类金奖及“科讯杯”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总决赛“最佳音效大奖”,为学院争得了荣誉。整体观之,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文所述,该专业自办学以来,在教学计划及实践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修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化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一)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

从2001年开办之初没有1名专任教师,发展到今天拥有8名专职教师,该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有所好转,且80%的专职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也有较大提升。但8名专任教师中,有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仅有3名。可以说绝大多数专职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为避免照本宣科,纯理论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加以弥补,但因为其自身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往往加上自己想当然的理解,也因此往往与媒体实际并不相符。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与媒体实践的脱节也就不可避免。即便是有一定操作能力,能够承担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他们所开设的实验课程,也往往是依托实验课教程,一般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实验教材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有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的,教师自身缺乏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必然导致学生“创造性”应用能力培养的缺失。由此观之,缺乏真正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专职教师,是目前直接影响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最为关键和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该专业也曾经倡导专职教师去媒体观摩、见习或进行专题调研,但因为目前学院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只承认学时,即课堂教学工作量或其他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工作(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师因而缺乏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的主体单一,缺乏与媒体行业的深层次合作

尽管经过十余年的摸索,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实践教学的主体比较单一。高校与媒体行业的交流还停留在依托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合作。与媒体对接、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尚未展开,人才培养脱离媒体实际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相关对策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

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界的通则和共识是新闻传播教育一定要学用结合。在国外,新闻学专业教师通常要有较长时间的媒体从业经历,很多人甚至认为,新闻从业经验而非博士学位,才是聘任一位新闻学专业教师的先决条件。但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普遍缺乏新闻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高校专业教师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一般都是硕士、博士。实际上,教师的学历层次越高,实践经验往往也越少。目前,内地高校新闻院系为解决此问题一般要求从事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新闻单位实习或在新闻单位兼职。我院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有计划地选派部分专职教师到媒体见习或在本地媒体做一些兼职工作。当然,为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媒体实践的积极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将教师去企业(含媒体)观摩、见习、兼职工作等与毕业论文指导、专业实习指导一样,折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总之,采取可行的措施,下大力气培养既熟悉媒体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双师型”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专业教师理论与媒体实践严重脱节的矛盾。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3

1.1弥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缺陷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向相应区域传输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的内容是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众对于节目的主动选择性,也无法对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随时、反复收听或观看,在新闻传播方面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在一起,能够利用新闻网站自身良好的交互性,在传播空间和时间方面的自由性和无限性,以及在传播方式方面的多样性,为受众提供主动选择的空间,产品那从而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存在的单向传播的缺陷。

1.2帮助广播电视媒体突破发展瓶颈

在发展初期,广播电视媒体凭借自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及形象化、及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广播电视媒体遭遇了发展瓶颈,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拓展空间不足。以我国的有线电视为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线电视用户已经基本趋于饱和,用户年增长率不断下降,很难有较大的提升,加上线性传播方式的限制,其覆盖面也难以有较大的发展;二是受众休闲消费方式的变化。互联网和手机新闻等的普及,使得受众上网时间不断增加,在广播电视方面消耗的时间也必然随之减少;三是自身固有优势的丧失。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闻节目中原有的地域性优势和实效性优势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将其与新闻网站相互融合,能够利用新闻网站的各种优势,实现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其长远、稳定、健康发展。

2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在广播电视媒体中融入新闻网站,最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促进其各自优势的相互融合,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从目前来看,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社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遭遇了发展瓶颈,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引入新的网络化技术,实现与新闻网站的有机融合。而对于新闻网站而言,虽然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的基础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个新闻网站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耗时相对较长,在受众群体的拓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将新闻网站与广播电视相互融合,能够继承广播电视媒体的各种资源优势,减轻网站建设的负担,提高网站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实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的相互融合,是一种互利双赢的对策,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3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发展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新闻网站好广播电视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策略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发展策略不合理,不仅无法充分发挥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各自的优势,甚至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立足社会发展,从受众的需求心理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选择恰当的发展策略。相关实践证明,在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过程中,较为有效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3.1加快融合步伐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数字化媒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是其自身也迅速出现了相应的发展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社会发展以及受众的实际需求考虑,应该立足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快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步伐,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可以在广播电视中引入相应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方便受众可以利用相应的设施,从网络上直接下载有关信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也就是当前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电视、数字化电视等;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压缩,放到相应的新闻网站上,提供给网络用户进行浏览,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的各种优势资源,构建相应的新闻网站,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3.2增强受众互动

一直以来,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播你听(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媒体与受众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无法及时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以及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意见和建议,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节目的质量也就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广播电视应该大力借鉴新闻网站的优势,增强受众互动,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迎合受众需求,在拓展受众群体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稳定发展。

3.3创新媒体形象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节目日益丰富,图像质量不断提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从根本上看,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受众的倦怠心理,造成受众群体的流失。针对这种问题,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借助网络的各种优势,对自身进行重新包装,创新媒体形象,以吸引受众的目光。例如,可以在相应的新闻网站上,进行自我形象宣传,通过电子邮箱、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对媒体进行完善,提升媒体自身形象。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4

2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具体实施策略

2.1采访方式要灵活,从而提高采访效率

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采访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广播电视台的新闻采访工作中大多情况下都要由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进行的。此外,在新闻实时材料采集完成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工作,在广播电视台中,其新闻记者要做好对素材的构思,然后才能做好采编工作。在进行实际的采编工作时,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点,要逐步进行采编工作,广播电视台人员在进行采访工作时,要对被采访人员提出一些与中心比较贴近的问题,并要注意问题是否与事实相符合。所以,在对被采访人员进行提问时要结合自己的思路并沿着被采访者的思想启发,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这样才能使记者从被采访者讲话内容中了解到想要知道的内容;第二点,要在内容中寻找线索,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实际采访工作中一定要对细微的问题加以注意,并在细节中找出突破点,这样才能使内容更加丰富;第三点,在进行采编工作中要遵循事实,即以事实为依据,事实是新闻中的支柱,因此,在进行新闻采访中,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要充分结合自己需要的素材来进行快速思考,从而更好的解决在采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会使采编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2.2要积极发现与新闻联系的蛛丝马迹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广大人们的重要关切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新闻采编人员思维的敏捷性,还可以使采编人员与人们实际情况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更好的了解人们真正需要,了解人民群众最感兴趣的事,在这些都掌握的前提下,才得以制作出最受人们欢迎的广播电视节目。此外,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具有善于观察及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对正在发生的实事予以掌握。所以,只有保证采编人员的敏捷的思维能力、洞察力等,才可以更好确定出新闻素材的发展方向。在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新闻、敢于发现新闻,这样才可以制作出比较优秀的新闻节目,更好的掌握新闻线索。

2.3开创新思路,挖掘新闻深度

在广播电视所播出的新闻大多是在特定的时间,并且其新闻的时效性相对比较差,这样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取长补短,从新闻的价值权威性、新闻评论的深入性入手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众多的媒体对新闻的时效性十分重视,抢先播报成为竞争最好的方式,这样降低了新闻的门槛,对信息价值的挖掘明显不足,甚至还会出现新闻事件本身还没沉淀下来也见诸报端,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在新闻媒体传播上参差不齐的情况发生,使广大人们群众的信任度降低了很多。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就可以凭借着观众对其的认可度,并坚持新闻严格谨慎态度,更深度的挖掘出新闻背后的价值,从而开创出新的视角深入播报及新闻事件中。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5

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研究开始起步

电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最快的媒介,它在我国内地广泛普及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实践对于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在这个时期开始体现出来,这个阶段有关电视和电视新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出版的一些论著把主要篇幅用于介绍基础性的知识,如叶家铮的《电视传播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主要章节包括:电视具有大众传播的共性,电视传播的特性,电视观众的“角色”心理,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元,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电视传播优势,防止耗损排除噪音提高传播效益,努力缩短电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等。从其篇章结构中人们不难感觉到,这部论著更强调向读者传递电视的有关常识,帮助人们理解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

1986年10月,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在北京成立,该学会成立后确立的一项重点课题,便是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学》,1990年9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阎玉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学》。该书力求从理论上阐述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注重在科学性、学术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实践性上突出特色。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自律维权部主任赵德全后来撰文高度评价此书:“从内容上看,该书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应用研究;既有传播者研究,又有受众研究……可以说,《中国广播电视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广播电视学的理论专著,是广播电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奠基之作。”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还有许多,北京广播学院有关系所主编的第一代原创性广播电视教材于1986年推出,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辞典也在1989年问世,由北京广播学院、广电部政研室主编的首卷《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6年版)于1987年出版等。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在分析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时,曾将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949年前为“缓慢起步”阶段,而1949―1978年则是“曲折前进”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恢复成长”阶段。①其实,按照赵玉明教授列举的相关数据和事实,广播电视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在改革开放后才被社会认可的,而且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学基础及应用理论类论著均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版的。此外,现在中国广播电视理论的主要阵地《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声屏世界》等广播电视学术期刊的创刊时间均在改革开放以后。根据这些实际情形,笔者认为将这一时期定为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应该更为确切。

20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研究初步成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内地电视新闻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意识进行细分的学者,这些研究者的工作促使电视新闻研究从基础性知识介绍逐渐进展到专业化的理论体系建构层面。

暨南大学黄匡宇教授专注于研究电视新闻,尤其钟情于电视新闻语言,其第一部专著《电视新闻学》199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在我国内地率先将语言符号学引入电视学,设计出“语言符号叙述达义、非语言符号证实表意”的电视语言“双主体”结构理论。《电视新闻学》被《中国新闻年鉴》1991年版介绍为“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学术专著”。十年后,黄匡宇教授的又一力作《电视新闻语言学》推出,在此书中他对电视新闻语言符号构成系统进行了修正,将电视新闻语言的符号系统分成抽象语言系统和具象语言系统两大类。由此,黄匡宇教授初步构建了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电视传播语言框架与模式。

北京广播学院陆锡初教授则推动了国内节目主持人的研究,其专著《节目主持人概论》除了介绍有关节目主持人的知识性资料外,还论述了主持人的策划创新能力、互动意识与互动主持、采访艺术、点评艺术、有声语言、体态语言、主持能力等方面的学理问题。1998年末,陆锡初教授承担的国家教委“九五”人文社会研究专项任务――《节目主持艺术通论》一书再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侧重研究了新闻、专题、综艺板块和直播节目主持艺术的规律,对主持艺术的特性、美学内涵、节目策划和采访、评论、语言传播艺术等问题的论述有一定深度。播音是电视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认为,1994年10月,《中国播音学》的出版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形成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播音学》不仅明确了本身的学科定位,而且在理论、方法、指导思想和实践性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起点,初步建立起了中国播音学理论的严整体系。

在这个阶段,研究电视新闻的研究生论文也层出不穷,其中复旦大学陆晔博士的学位论文《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1994年答辩,1997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就对新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勾勒,对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和现实矛盾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21世纪初叶:电视新闻研究深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内地电视新闻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学术研究走向深入,其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术研究更加深入细化,许多学术成果尤其是专著朝着“开口小、求深度”的方向发展。

北京广播学院叶子(叶凤英)所著的《电视新闻节目研究》,2004年4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此书对各类新闻性节目,各类新闻题材报道、创作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探讨,既有国内优秀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实例,又有国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参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使该书既有扎实、系统的理论框架,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雷跃捷、张彩主编的《电视新闻频道研究》,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该书对美、英、日三国的电视新闻频道及中国台湾、香港、福建等地的电视新闻频道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涉及了各家新闻频道开办的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经费来源、频道特点、节目编排手法等内容。吴乐B、唐泽的《解构深度――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2007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起源及发展,亚洲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英美澳电视调查性报道,中外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策划等,其中突出分析了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等电视深度报道的特点,并对我国电视调查性节目发展中遇到的阻力、电视调查性栏目如何参与重大突发事故报道、调查内容的创新和调查方式的探索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水仙的《电视新闻语体研究》把电视新闻语体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语体系统明确地提出来,对其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研究。根据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主要从文本和有声语言表达两个部分,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展望与建议:专业化与协作促进繁荣

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实践活动蓬勃发展,我国内地电视新闻教育事业也迅速兴起。2002年,中国教育在线网上提供的“开设新闻传播学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名单”上只有36所高校,而2008年我国内地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已经剧增到132所,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壮大。如此局面,为我国内地电视新闻研究“更上一层楼”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条件,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值得期待。

从过去的发展历程来看,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最初全面研究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逐步进展到对于节目、语言、频道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学术研究的切入点迅速缩小,使得学术研究的深度得以不断提升。这是符合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事情,在今后我国内地的电视新闻研究活动中值得继续发扬,大而无当的“概述”、“导论”等理应逐步退出学术研究舞台,深刻阐释具体问题、有独特创见的论著应该大量涌现。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6

一、引言

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新闻主要的发展趋势。

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一)明确服务理念

新闻面临的受众各不相同,虽然各个主体对于新闻内容和新闻呈现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新闻人在利用广播电视实现新闻报道,营造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其服务受众的理念却是相同的。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劣势也逐渐凸显。因此,在服务受众中彰显人文关怀成了传统媒体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尊重新闻事实

新闻是为了还原事件真相,让受众对于一些典型的社会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尊重新闻事实就是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利用新闻的真实性渗透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全面真实地报道新闻内容,避免用断章取义、恶意篡改、心理暗示等方式扭曲新闻真相;另一方面,还应该敢于触碰社会痛点,用冷峻的新闻内容引导受众思考。

(三)关注不同主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主体都有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为凸显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人不仅要优化新闻制作过程,对于选择的新闻主题更要保持公平的态度,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话语权,让电视新闻报道不再只是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事件的主场,而是成为每一个新闻主体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是营造社会舆论的重要武器,而在新闻报道中弘扬正能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它的主要职责。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充斥社会舆论之中。为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从新闻报道的人文性出发,利用人道主义情感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正确引导受众思想。

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

(一)对弱势群体的漠视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在竞争中为获取一席之地,只能将有限的新闻资源贡献给能够产生新闻热度的新闻内容,如重大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流浪者、乡村教师、农民工等,由于他们不能为节目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只能处于“失声”的状态,而这些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正是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体现。

(二)对报道对象缺乏同情

揭露新闻事实通常伴随着公开报道对象的隐私,而一些新闻人在收集以及后期编辑、处理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对报道对象缺乏最基本的尊重与同情,常常忽视了保护报道对象隐私的问题,甚至对其造成精神上的伤害。还有一些新闻人一味地追求社会新闻的热度,不断重复进行追踪报道,而采访盘问的过程就是对报道对象造成“二次伤害”的过程。

(三)假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拓展,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假新闻也层出不穷。据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通过各种新闻渠道传播扩散的假新闻就多达6.2万条。一方面,这些假新闻侵犯了受众的知情权,在受众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煽动了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这些假新闻破坏了社会舆论环境,甚至造成了社会恐慌。

(四)传播错误的价值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不良思潮逐渐侵入舆论环境。一些广播电视新闻为提高收听率和收视率不惜迎合社会上的某些不良思潮,利用一些金钱至上、过度消费、狂热追星、暴富炫富等关键词来吸引受众眼球,更有甚者利用一些色情、暴力的内容来增加新闻内容的刺激性。这些低俗的新闻内容不仅无法体现人文关怀,还会破坏社会道德体系。

四、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推动新闻立法,规范新闻报道

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通过立法来规范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未来新闻发展的主要趋势。立法并不等于让新闻人失去报道的自由,相反,通过构建法律体系,我们能够规范新闻内容、维护新闻记者的权利、对新闻内容的社会舆论进行反馈与追责、保护报道对象的隐私,对新闻内容人文关怀的评价标准等作出一个系统的规定。只有用法律来约束新闻人才,能够展现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二)提高新闻人的职业素养,保证新闻质量

新闻人的职业素养是影响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人文性的关键。在提高新闻人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从专业性出发,提高其新闻采集能力,并针对新闻事件进行系统策划,完整地呈现新闻内容,保证观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强化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提高其对报道对象的关怀与重视,确保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以体现新闻内容的人文关怀。

(三)注重新闻选题,做好后期编辑处理

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新闻人应该重视新闻选题。新闻选题决定了新闻内容的导向,广播电视新闻是营造社会舆论,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题中,新闻人应该将重点放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并能够从细节入手,实现对新闻的细节性报道。此外,在后期编辑处理时,工作人员应该实现对报道对象和受众的人文关怀,对涉及个人隐私,或包含血腥暴力内容的画面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发挥舆论效应,培养受众的监督意识

舆论监督是保证新闻报道内容真实有效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新闻在报道中应该从服务受众的角度出发,为受众开辟监督渠道,并根据受众反馈的信息,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新闻的人文关怀。此外,相关部门也应该建立系统的新闻监督机构,从而推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不断向前发展。

五、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它起到了给人民群众传递事件真相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切实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做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璐琪.浅谈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世界,2012(01):44-45.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29.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82-0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

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8

1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方向

1.1 重视新闻策划

新闻是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实的报道,也包括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件。这意味着,新闻内容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了已经发生的事件、已经萌发的思想,还包括对社会舆论的预先判断和引导。传统的新闻重视对事件的报道,即使是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新闻的态度也是使用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使报道详实、精细并且给受众以讨论、评价的空间,新闻单位本身是社会事件的报道者,而非制造者。在当今社会,能够对社会事件进行披露和宣传的媒介非常丰富,广播电视新闻需要通过编辑进行新闻制造,才能够在现代媒体环境中生存下来。

1.2 与新媒体融合

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另一个方向,这是因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有其特定的工作模式,包括新闻采访、新闻稿的编写、视频的制作、节目内容的整合等,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他传媒途径对新闻报道的模式比较灵活,与广播电视新闻相比简单许多,这意味着新闻本身的编辑工作减轻、新闻编辑效率提升。因此,新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更迅速、新闻内容更新的频率更高,受众的关注度也就更高。广播电视新闻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继续发展,就应该借鉴新媒体的新闻编辑模式,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促进自身编辑工作效率的提升。

1.3 新闻创新

创新是当今各行各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创新意味着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与受众互动的过程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能够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视听感受和社会影响力方面更上一层楼。而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来源于新闻编辑的各个环节,一个环节上的新想法、新做法都可能为新闻报道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编辑的过程中寻求新闻创新,也是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重要方向。

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方略

2.1 结合地方特色进行新闻策划和编辑

新闻编辑的作用不仅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还包括了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引导受众进行思考、为受众提供资讯等。新闻编辑要有所提升,要从新闻策划方面入手,即扩大新闻编辑的作用,使新闻成为受众知识面拓展的途径。这一点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并不难实现,编辑工作者需要做到的是发掘工作所在地的各种特色,将新闻报道主动化。以广州市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为例,广州市是我国一线城市,不仅经济发达,人文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也非常秀丽。但无论是外来人口还是广州本地人,都可能因为生活的忙碌忽视这些,并且,一个地方自然人文风景很好,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该地处于偏远地区,公众的关注较少,广播电视媒体就可以和地方合作,在传统节日将该地的一些特色活动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等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增加地方的曝光率,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地方的特色、风土人情、旅游资源进行宣传,让受众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这种新闻事件的策划技巧不仅能让地方得到更多的关注,还能增加媒体的点击率,拓宽受众的知识面。

2.2 灵活利用新媒体进行编辑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提升有赖于编辑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高效利用,只有这样,传统的新闻编辑才能够从信息高速传播的新媒体中脱颖而出,并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传媒优势。对新媒体进行利用是目前广州大多数广播电台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现在很多媒体正不断地进行整合,但是单一媒体的编辑在新闻事件的策划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此,编辑人员可以利用整合平台的多形式信息优势,在相应的网络上增设新的栏目,做好新闻信息的实时更新。例如,在记者接到受众线报后,编辑要策划好事件,让记者及时将现场的照片或者视频用手机传送过来,及时进行编辑审核,再上传到网络上,第一时间更新信息,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汇总,在专栏中向公众展示。做好新闻事件的跟踪播报,能够让受众感觉到像在看现场直播,能够让事件传播更加全面、直观、快速。

2.3 抓住新闻特征进行创新

对新闻进行创新是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整体实力的主要工作方向。新闻创新包括了新闻采集的创新、新闻编辑的创新以及播出形式的创新。在新闻采集方面,新闻策划和利用新媒体是主要模式,而新闻编辑的创新则关注于通过影像资料、音频资料、图像和文字的完美结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新闻的播出形式方面,应侧重于新闻报道中与受众的互动,邀请受众参与新闻播报是比较新颖的形式。总之,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挣脱传统编辑理念的束缚,对报道形式大胆创新,形成独家新闻特色,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热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优越的位置,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在新时期环境中,编辑要有自主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与现场记者保持紧密联系,对新闻事件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亲身参与,有利于编辑更好的编辑策划新闻,提升新闻质量。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重视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提升

无论是进行新闻策划、利用新媒体还是进行新闻创新,选择新闻编辑提升的手段或者对新闻编辑方向进行实践的,都是一线新闻编辑工作者,包括记者、录像工作者、剪辑工作人员等,新闻编辑提升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由这些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决定。因此,在寻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提升的过程中,要以编辑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提升为基础,不断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在薪资待遇和绩效评定标准方面进行调整,以此作为鼓励编辑工作者积极努力工作的动力。

3.2 注意新闻工作本身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9

张春梅(1977-),女,吉林通化人,通化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研究方向: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主要的任务就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并在重组后再次传播,属于一种思维的过程。在此阶段内,编辑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作为新闻编辑,应当充分学习政治知识,研究思想内涵,无论是对于新闻样式还是新闻内容,编辑都应当对其进行加工,采用特殊的编辑与排版手段,提升新闻的收听率,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一、广播电视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

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的技巧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题目以及结构的编辑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的编排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视频、文字以及图片的拼凑,而是一种艺术行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在对新闻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只有注重新闻题目以及结构编辑的技巧性,才能够创作出好的新闻。[1]因此,新闻编辑者应当考虑新闻受众听觉的规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与报纸稿件不同,其感染力更强,如此才能够弥补时间短的缺陷。因此,新闻编辑在拟定标题时,应当力求简练、直观,假如稿件的标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时,可增加副标题,以此突出文章的中心。此外,新闻编辑者还应当着重强调新鲜感,广播稿件的标题越新鲜,越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使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也能够随之增加。

广播电视新闻标记的文字通常需要运用在两个方面,即画面文字与播报文字。通常情况下,画面文字的内容较多。例如,中央新闻开始时,新闻主播介绍主要内容时,就会出现文字提示,在进行新闻画面播报时,画面下方也会出现文字,播报文字主要是指主播或者记者在播播报新闻时出现的文字。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画面文字运用较多,因此在文字处理方面也应当讲究一定的技巧。[2]首先,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文字显示的处理技巧应当清晰明了,注重文字与背景颜色的反差,突出字眼的清晰度。假如针对某一则新闻进行文字论述时,如果使用的是单纯的文字,新闻的标题就应当简洁深刻、条理清晰。但总体来说,新闻标题还应当生动形象,以此吸引受众关注。另外,在广播新闻电视中,虽然新闻本身属于一种消息的传达,但新闻也属于一种舆论工具。因此,无论是画面文字还是播报文字,广播新闻的文字都应当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选择恰当的词语。主播在播报新闻时,应注重语调与播报的重音停放,把握好播报的节奏。

三、运用模糊化技巧处理新闻稿件

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广播电视媒介的关键,但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当对特殊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如此才能够使新闻的内容更加圆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模糊处理技巧,是为了更好地从侧面反映新闻的信息,避免正面揭示带来的不利影响,处理对象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图像稿件的模糊化处理。随着电视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性,图片新闻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载体。图像通常具有直观、真实的特点,但较容易侵犯他人的权利,因此新闻编辑应当对图片稿件进行模糊处理。例如,使用马赛克以及进行侧面拍摄等,以免侵犯他人隐私。

第二,急发稿件的模糊化处理。新闻的主要特性就是时效性,因此广播电视企业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3]对于急发稿件进行模糊化处理时,新闻编辑不仅仅需要重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还应当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些新闻需要进行模糊处理。例如,对于自然灾害类的新闻传播,只需要说明时间与地点即可。

第三,道德类稿件的模糊化处理。社会道德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也是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重点话题。新闻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应当把握道德新闻的主体,关于道德利益类新闻应当谨慎对待。例如,在犯罪新闻的报道中,为了有效保护犯罪人员的隐私,编辑在模糊处理时可引用“化名”等。

第四,机密稿件的模糊化处理。广播电视新闻常常会出现本国或者他国的机密,如商业机密以及军事机密等。对于这些稿件的处理,新闻编辑可使用“据调查以及据统计”等类似的模糊语言,以免新闻播出后机密信息被窃取。

四、结语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不仅仅应当具备充分的传媒行业的严谨性,还应当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策划的水平。新闻报道创新的前提就是创新的思维,因此,新闻编辑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编辑技巧,吸引受众关注,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昌,吕鹏.中国广播电视编辑理念发展的四个时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21(05):43-44.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10

数学思想与媒介公信力的构建翟亮亮;

冲锋,端起神圣的相机!——记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图片新闻中心记者陈南

电视新闻报道增强影响力浅议孙成武;

把握受众口味炒好网络新闻这道菜王涤尘;

论政治化主题报道的思想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周剑涛;

浅析广播电视类报刊的发展趋向王虹颖;

新闻传播 浅谈网络专题赵阳;

两次国庆大阅兵徒步方阵电视构图之比较易文;

报纸新闻标题如何标新立异孙婷;

镜头前采访的优势田迎威;

比较分析名人博客与草根博客的特征弋红丽;

关于电视节目策划的思考李清海;

女性图书馆员的媒介形象李青丽;

略论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定位罗筑娟;

公共关系在主持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李斯文;

浅论电视播音主持的自然美赵栗婧;

浅析当代传播方式变化如何影响我国的政治民主祁艳;

新闻写作的基本功训练金瓯;

新版《都市发现》做足做透新闻蒋立民;崔新燕;

从普利策新闻思想看其所反映的新闻传播理念贾登;

以手机短信为介质的人际传播探析谭文姬;

将新闻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李海东;

浅谈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运用李美香;金哲振;

现场采访提问技巧浅探汪磊;

举生活大旗办贴心节目——2009生活频道《都市发现》改版综论张英杰;周晓宁;

新闻媒体是开展和谐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开路先锋蔡琳琳;

浅谈人物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业务能力王跃萦;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联播》的传播李德全;

浅谈批评报道的尺度把握张国钧;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广告经营工作的几点思考韩冷;李想;

浅析政治博客与美国总统大选王虹;

哈尔滨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投放策略研究梁爽;

浅谈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张辉;王伟;

从《百家讲坛》看受众心理宋雯雯;

如何增强广播新闻的服务功能孟亚敏;

电视谈话节目对故事的再建构马连;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发展走向刍议赵亚梅;

做好驻地记者要勤念三“口诀”陈培华;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感染力包建设;

谈播音员主持人管理机制的改革孟宪林;刘国建;

旅游危机公关中的政府作用研究徐理亚;

浅谈人物通讯写作中心理描写的几种方法张淑清;

关于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协会职能的思考程天飞;

厚报时代:咋能让广告脱“厚”而出王伟;马晓红;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媒体人力资源工作的创新杨维平;杨蕾;

收视率扁平化下的节目突围攻略史云峰;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校报竞争力赵蔚;

浅析电视媒体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和功能高阳;

播音主持基本素质解析新闻传播 雷东荣;

谈谈广播新闻的“即时评”林麟;

拓展地方电视台生存空间的有效路径尹赫男;刘阳;

新媒体广播——“图文广播”的应用刘倩;

试论广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场”效应控制张莉;

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白梅;

试析新闻报道中的横向视角林海;

给新闻加“评”更精彩孙雅杰;

有偿新闻预防之我见程锁;张辉;

关于情感热线节目热播的思考高洪篪;张鹏;

地方电视台教育节目产业化可行性初探谭云峰;

电视台媒体资产管理及实际应用初探顾金萍;刘启强;

说说平民娱乐节目的魅力王威;高姗姗;

浅谈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和发展徐健民;

广播新闻主持人如何主持突发新闻事件陈菡秋;

试论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李念雪;

如何办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姜风;

音乐语言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及“”金松;

手机短信与广播结合优势谈赵静;

广播如何做到“与人同行”杜军;

数字电视互动购物平台(电视商城)运营分析丁日华;隋娜;

县级电视台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尝试陆天旺;余忆;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立场与人文关怀刘红梅;

后制播分离时代之我见贾勇哲;芦侠;

呼唤创办电视“老年频道”王世全;王巍;HttP://

整点新闻的编采技巧孙路;李霜;杨国伟;

浅谈全数字多频道硬盘播出系统的安全维护周文芳;

技术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新探杨婵;

战略管理在电视媒体中的运用与实践凌静;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及失范现象研究赵婵;

电视新闻报道应把握好三个“度”姜冬梅;张伟;

新闻传播 怎样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王海燕;

互联网时代对农广播节目的几点探索张永刚;

从《焦点访谈》看夹叙夹议的魅力赵井元;

知名品牌的公关策略曹洋;程萍;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1]。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2]。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3]。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4]。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4结论

本文首先对新媒体作了简要的概述,之后,笔者对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作了必要的分析,指出了其中两个问题:第一,互动性不足;第二,时效性滞后。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第一,打造品牌;第二,增加节目的互动性;第三,立足时效性;第四,与互联网融合。希望同归文章分析,能给读者带来些启发。

作者:郎慧 单位: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雷张豪.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47-347.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篇12

一、认知层面:不断强化和深化对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基本原则及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②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③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的广播电视媒体,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播电视媒体必须首先在认知层面上不断强化和进一步深化对党性原则、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等基本原则及重要性的认识,“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度重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兴媒体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传播理念、技术手段、节目形式与内容、经营管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及国际传播能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方面不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技术层面:以智慧广电建设为依托,不断创新传播手段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④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⑤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又一次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⑥在各种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传播手段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同时,这其中也透露出至少两个方面信息:一方面,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对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媒体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方面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媒体格局变化及媒体融合实践需要、与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目标实现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广播电视在内容制作、分发传播、用户服务、技术支撑、生态建设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化发展协同推进,智慧广电发展的广度、深度显著增强,智慧广电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广播电视在国家数字经济总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意见》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智慧广电六大体系建设:即内容生产体系建设、节目制播体系建设、传播体系建设、安全与监管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生态体系建设。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播电视创新传播手段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提出了要求。广电媒体要以智慧广电建设为依托,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5G、4K、VR等先进技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推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三、内容层面:增加高质量节目供给

内容是媒体传播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都以内容为依托,为内容服务,靠内容实现。“内容为王”一直被奉为传播领域的金科玉律。优质内容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和保障。相反,劣质内容对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言是一种灾难性甚至毁灭性的力量。广播电视媒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主要通过内容即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来完成。当前广电媒体新闻、综艺娱乐、广告、影视剧等各类节目内容质量有待优化和提高。强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⑦广播电视媒体增加高质量节目供给的主要措施有:第一,进一步强化“新闻立台”,创新报道题材、体裁、角度、手段、形式,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兴技术、新兴媒体及媒体融合手段和平台,生产制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节目。第二,增强精品意识,深入推动实施精品工程。各级广电媒体、广电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引导、扶持精品创作,特别是影视剧及文化、科技、理论、经济、公益类节目。对一些自主创新、导向正确、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要加大扶持、推广力度,通过评优评选、项目工程、创作引导、政策扶持、经验推广等措施不断鼓励、推动生产制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广播电视节目。第三,加强内容监管。近年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对广播电视新闻、综艺娱乐、广告及影视剧等节目内容进行监管。这些文件、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重点内容:首先,明确强调广播电视节目的原则要求,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如《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等;其次,鼓励、支持、引导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如《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再次,批评、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广播电视节目,如《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领域涉医药广告管理的通知》等。内容监管是增加高质量节目供给的重要制度保障。

四、从业者层面: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