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合集12篇

时间:2022-03-25 11:52:29

小学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篇1

妈妈:贾颖

宝宝:洪锦天,男孩,4 岁3 个月

儿子经常问我:“妈妈,这是什么?”“那个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儿子强烈的好奇心,我一有空就上网搜索,寻找一些科学小游戏。通过在网上和妈妈们的交流,我学会了很多玩法。现在,儿子还给我封了一个“最棒妈妈”的称号!这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增加了我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平时不管是清洗饮水机,还是打开汽车的机箱盖,我都要让孩子看一看。孩子现在对很多东西的内部结构都产生了兴趣,比如电动玩具、电话等。

实验开始:

1、会跳高的乒乓球

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中。向球的上方吹气,由于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就会自己跳起来。如果吹的力气大,乒乓球还会跳到杯子外面去呢。

2、发射气球火箭

准备一个长气球,让宝宝在气球上用水彩笔画上火箭的图案,再用圆纸做成尖帽子形状当火箭的尖顶,用双面胶贴在气球顶部。做好后,松开气球尾端,气球就会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

3、魔法尺

准备一把长塑料直尺和一些纸屑。把直尺放在头发或毛衣上使劲地摩擦几下,再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自动靠过来。

4、自制天平

准备一个小衣架,衣架两边用线各吊着一个纸杯。宝宝将小积木、小球等物品放入两边的纸杯中,观察两边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5、奇妙的传声筒

用一张大硬卡纸,卷成一个大圆筒。将一头放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嘴边。这边说,那边听,就跟打电话一样。

6、小蝌蚪游水

用黑卡纸剪一个小蝌蚪,别上一个曲别针,放在一张硬纸上,纸上面可以画一些水纹表示小河。拿着磁铁在纸的下面来回移动,“小蝌蚪”就会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了。

7、好玩的影子

在纸的中间撕或剪出一些图案。做好后,拿手电筒去照纸上的图案,使图案的影子投射到背光的墙上。

妈妈的经验

1. 兴趣最重要。做这些小实验,主要目的不是让孩子了解科学原理,而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所以,

不要用复杂的原理和术语给他解释,关键是要让孩子感觉有趣。

2. 实验开始前,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预测一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小学科学实验篇2

我先把倒满水的杯子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拿起一个硬币,在水面上轻轻的一放,咦!怎么沉下去了?我又换了一种方式,用夹子把硬币夹起来,让夹子浸入水里,最后把夹子放开,结果还是沉下去了!再放!啊哈!这次浮起来了,然后我又做了一次,还是浮了起来。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液体的表面好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的拉力,这种力叫做表面张力。如果我们轻轻地把一枚硬币平放在水面上,由于硬币较轻,水的表面张力能承受住它对水面的压力,所以能浮在水面而不下沉。经过了几次试验和资料的验证,我信心满满,等待着妈妈回来,我要让她目瞪口呆。

小学科学实验篇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目标。没有探究,就不会发生科学学科的学习。科学课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做,让学生从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人手,亲自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在科学教学中,在探究活动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科学实验活动。笔者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实验方式的探究性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努力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和态度

许多教师在小学实验教学中,都有同感:小学科学课,孩子都喜欢,可不好上,难上好。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开始学生往往急于动手,抢着做,不一会儿就没啥兴致,缺乏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活动凌乱,学生有任务的做实验,感兴趣的看实验,没任务没兴趣的不是看就是耍或是闲谈做其他事;设计不严密,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只对结果感兴趣,对过程没兴趣。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以下两点。(1)缺乏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重视与认识。实验教学不是学生开始操作才开始,而是在材料的准备,活动的设计就已经开始了。(2)缺乏对学生兴趣激发与掌控的策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1.教师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实验一方面,实验过程的设计要合理,内容要充实而又不偏离主题;另一方面,实验的各个环节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情感上要把握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探索欲的持续渐进。2.从问题、现象入手提高课堂兴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问题、现象绝大部分都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把一些不易发现或展现的问题、现象,运用技术手段呈现出来(如图1、图2所示),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火山与地震》一课中,将火山爆发与地震时的情景通过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进行模拟火山与地震实验时,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3.材料选择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在科学实验中,除了问题、现象能吸引学生的视野外,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许多教师为了图省事,往往选择实验室有的、准备好的材料。实验时,发给大家,学生按照教师说的机械操作。其实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不是要让学生做木偶,进行机械的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研究,还包括对实验材料的充分了解以及准备和设计实验。因此,一方面,由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验证这些假设,实验材料不应当单一,而应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材料的选择不只是教师的准备选择,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收集整理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如在《声音》一课的教学实验中,笔者就充分发动全班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塑料袋、矿泉水瓶、橡皮筋、竹片、叶子等,整理后用来作为实验时的材料。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升起来了。同时,哪些可以用来作为实验材料,我的材料如何运用才能保证实验成功,我要如何向大家演示、解说实验过程?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就完全融入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中了。4.构建互助合作实验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实验时)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积极倡导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另一方面,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需要多人参与、互助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构建合理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让组内每一个成员各尽所能,互助成长,有事可做。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小组中,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的组织分工;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整理;操作员进行操作示范;记录员负责记录;汇报员负责汇报解说。而在材料的收集等全过程则是要求所有成员参与的。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每个环节、每个人也有各自的任务,同时,在小组获得成功时,每一个成员都会为此感到荣耀,一举多得。

二、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能力。因此这一目标应贯彻到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下,大胆假设、探究、实验、验证,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奥秘,使逻辑推理、探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如在《浮与沉》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的2杯液体中放入2块非常近似的土豆片时,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交换土豆片,结果和前一次一样。学生就产生了疑惑: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这个杯子里土豆片会浮起来,而另一个杯子却不同?这时,善于发现的学生就会说:“肯定是杯子里水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土豆片沉浮的只有土豆片自身和水,土豆片几乎一样,而且我们还交换了位置,这就充分说明是水有问题。”“是盐水,浮的那杯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多数学生也跟着那么认为。这时,笔者问:“你怎么能确定浮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呢?”谨慎的学生就有些犹豫了,胆大的学生就说:“盐水是咸的。”“不明液体、食物能不能随便品尝?”“不能。”“我们可以把它烧干,烧一烧看有没有盐的晶体。”“这个办法可行,不过不是全烧干,是取一些烧干。”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干盐水,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也有的小组直接调制了一杯盐水进行证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探究、推理、质疑、归纳等过程,学会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孩子在观察周围生活中,认识身边常见事物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所以学生觉得比起语文、数学、外语课压力小得多。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十分强烈,而科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又是其他书本上没有的,是平时他们想知道的,而且还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这一切对孩子们都有吸引力。这些既是孩子学好科学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胡思乱想”,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的学生在操作实验时会偏离内容,随便摆弄实验仪器。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越是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越不能生气,越要保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多多表扬他们,多演示、多讲解,做好引导工作。例如,在《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大树。教师就要做给他们看怎样看、怎样用手摸、怎样测量、怎样运用拓印等手段认识大树。既要引领着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对自然现象探索的兴趣,这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有人说:“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好事。教师要善于发现,多留心课堂一些细小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四、结束语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从兴趣人手,精心准备,创新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回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48-250.

[2]王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5):146-147.

小学科学实验篇4

新课程标准就小学科学教学目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科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以实验为基本切入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些实验活动,让其在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真谛,以此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实验既可以作为科学教学的目的,又可以作为教学的手段,所以在实验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科学知识,更要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为了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更新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也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一般会从实验室里直接获取,但是这些实验材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无法满足教材实验或者学生实验的需求。这时,教师就需要从教材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探索出c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搜集一些简单、适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生活材料。比如,我在讲《饲养小动物》这一内容的时候,一般会事先征取学生的意见,看学生对哪种小动物最感兴趣,学生们纷纷表示很想知道如何养蚕。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很难从身边获取有效的养蚕原材料,于是我利用网络为学生购买一些蚕种、桑叶等。然后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如何养蚕的资料,接着学生根据这些已搜集到信息利用教师提供材料展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二、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的自主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感兴趣,无需教师过多讲解,学生使会主动地就此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比如,在讲《植物的生长》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植物,他们对这种常见的植物很难有探究的兴趣。于是,我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利用植物进行实验的兴趣。例如,我会在上课之初问学生:“我们都知道,植物是由幼小的嫩芽逐渐成长起来的,但是你们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呢?植物的各种器官与植物的生长和生存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对于植物本身有什么作用呢?”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会对观察植物生长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会带领学生走进种植园来观察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回答以上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植物种植实验,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再次就以上问题进行探究。这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还可以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实验的目的性。

三、开展课外实验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时间一般为

40分钟,要想让学生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亲身体验到每一项实验活动,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时间、课程安排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在课外开展实验活动,以此拓宽学生的实验渠道,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比如,在讲《物质的变化》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实验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上的实验内容在课下利用毛笔来蘸取用淀粉调制而成的液体来为自己的有好朋友写一封信,等白纸上的字迹晾干之后将这封信送给自己的朋友,并要求他想办法将白纸上的内容呈现出来。通过开展这种课外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可以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小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还要将实验课进行拓展,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以此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篇5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其次,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建立家庭小实验角就是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添置少量的仪器或准备一些实验的代用器材,开展一些个人感兴趣的、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这些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实验、去创新。

二、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大胆地预测和猜想,因为预测和猜想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如牛顿所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小学科学实验篇6

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搜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搜集。如,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的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实验篇7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各项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立性创新思维模式。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持续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也受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教学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模拟的形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开启科学探究的大门。然而,从另一方面上说,由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与作用难以完全发挥。鉴此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提高学生在科学实验课程中的学习实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如下优化建议,旨在为后续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大重视程度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引导学生人生轨迹的领路人,对于小学科学实验的课程学习而言,只有教师自身能够将这一课程的重视程度与其他课程放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与探究投入更多精力与关注。换言之,即教师应加大对于小学科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以便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实验课程的关注度。首先,在开始具体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现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详细研读,并针对具体的学科内容明确相应的教学方向,如此一来,教师则能在后续的知识讲解过程中时刻把我课程教学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相应的学习目标,最终提升其实际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善于发挥其自我学习能动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话题中,紧跟教师思路,使得学生能够在积极、愉悦的科学实验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坚决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对于取得进步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对其进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在带给其满足感的同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活泼顽皮的学生而言,教师则可以耐心地引导学生认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并给予其更多关注的眼光,进一步帮助学生端正其对于课堂学习的态度。

二、完善课程体系

完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只有在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指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制定好科学的教学计划;其二,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中,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就无法真正完善应有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没有完整形成学主体的学科课程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知识的实际求知需求。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学科重点,掌握实验课程中的所有知识点分布情况,从而在完全掌握相关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定制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在具体教学计划落实的同时将实验教学内容综合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科学实验知识。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应围绕“认识温度计的常见类型”“温度计应用原理”以及“掌握温度计的相关使用方法”等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课堂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方面,教师则可以利用摄氏温度及与华氏温度之间的不同性质,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课堂研究活动,并在具体探究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两种温度计之间计数、读数以及量程之间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为学生预留相应的见解交流、表述时间,鼓励学生将自己对于温度计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同其他同学分享。如此一来,学生则能够在教师科学、完善的探究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三、优化教学方案

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行为而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或实践不仅是引导学生更好融入课堂气氛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学生的科学实验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创新、完善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从而讲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上。另外,由于许多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工作,因此,教师本身也要做好相应的总结、反思工作,寻找到适合学生理解以及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动滑轮、定滑轮”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适当采用问题导学法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氛围,如设置问题“定滑轮与动滑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两者由那些作用?定滑轮与动滑轮应该在哪种环境下使用?”在具体的课程分析讲解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通过实验操作与实验观察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问题导学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极大彰显,同时,学生还能在自我的不断探究观察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实验学科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提高学生积极性

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学生自身对于某一学科的感兴趣程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具体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则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益的提高方面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中,往往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小学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的科学实验课程学习积极性明显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应先从学生的兴趣层面着手,教师可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规律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以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恒星、行星以及卫星”相关知识时,教师则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像信息,以图片与动画的直观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行星、恒星之间的转动关系。在解释“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大小不一的小球作为转动模拟模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课堂呈现中正确理解相关知识概念。巧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将原本略显枯燥的纯理论课程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动画观看,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起创新性探索思维。在我国当前新课程标准持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常规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需求,因此,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更好学习氛围与知识探究途径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独有的思考探索方式,并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思维意识。因此,笔者提倡广大教学工作者从加大对科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持续优化教学方案以及提高学生探究积极性等四个方面,不断改进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连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

小学科学实验篇8

本人在几年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实验教学的心得,主要从实验的材料选择,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效果提升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质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仅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高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香,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

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不倒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不倒翁玩具和另一个玩具,其他同学扳自己桌上的东西和不倒翁,学生左扳右扳,不倒翁也不倒,而其他东西却倒,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既有兴趣而又惊奇,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为什么其他玩具等东西会倒,只有不倒翁怎样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更油然而生。

“想象”的作用。我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带领学生认识叶子的各种形态,我引导他们联系生活中某些具体形象的事物去鉴别树叶的形态象什么而定义的,特别是卵形叶,当讲到象什么物体时,有的学生说像鱼的身体,有的说像鸭子的身体,为后面制作叶形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里奠定基础,使他们根据叶形的各种不同形状制成一条象鱼的标本或者是乌龟等的叶形标本。

“假设”的作用。很多实验的教学过程都应该是从对实验结论的假设开始的。《溶解》单元里面,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需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糖,面粉,粉笔末,沙子,石头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摆的秘密》一课中,对于影响摆的快慢因素,我就是先让学生假设,再根据他们的假设自己设计实验,完成验证过程的。

小学科学实验篇9

实验室管理员是科学教学的助手,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笔者既是小学科学实验室管理员,又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任课老师。笔者认为,主要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器材的整理和器材的分类。

器材的整理是每个学期开学前必须做的工作。包括将新老器材拆封、清洗。在清洗整理后应该将器材按照实验分类归到不同的实验准备室仪器橱中。根据小学科学“四配套”科学仪器的种类,将准备室里的仪器设备按一般仪器、专用仪器、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和药品依次归类摆放。仪器橱上半部分是玻璃橱门,放入数量少的演示实验仪器设备,仪器橱下半部分是复合板门,存放数量多的分组实验仪器设备。整个仪器设备的摆放,体现出科学、整齐、清洁、美观。科学仪器、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如帕斯卡球每次使用完还到实验室,要将仪器内部水分烘干,防止球体生锈和橡皮活塞变形;万用表使用完,必须及时将干电池取出,防止干电池内的化学液体外泻腐蚀设备。还有些仪器、设备要存放得当,如大头针、小磁针和大磁针都不能与永磁体存放在仪器橱的同一层,防止被磁化或小磁针改变原来的磁极。条形磁铁必须把N极和S极交错叠放,蹄形磁铁N、S极间要放一块铁片,这样可以延长磁铁的使用寿命。

总之,仪器橱内保存的每件仪器设备,都应该保持良好的性能,随取随用。一些坏的仪器,能修好的可以继续使用,修不好的仪器应及时报废注销。科学实验室常用教学仪器较多,靠记忆力记住每件仪器设备存放的位置比较困难,为了便于科学老师查找仪器和管理仪器设备,可以给每个仪器橱编号,并在每个仪器橱的玻璃门内放一张卡,上面记录着存放橱内的仪器名称和数量,年终核对一次数量,如仪器数量有变动,则换上新的卡。实验室内现有仪器、设备及器材与旧账册对照,并建立3本新账册,分别是《教学仪器设备登记总账》《教学仪器分类账》和《低值易耗品登记册》,从而做到账物相符。

平时的实验室管理,首先应从实验环境入手,笔者就在实验室靠墙摆放四张桌子,分别标上教材库、资料库、器材库和仪器库等准备库,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就感到学科的学习气氛。每次在开设学生实验时,应该组织各个实验小组组长将相应的实验器材摆放在对应的实验器材准备库中。

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组实验,每种器材需12套,每个实验少则用2~3种器材,多则7~8种。堆放在准备库桌子上既凌乱又给发放和收回带来麻烦。每次准备分组实验,实验员在教室的劳动强度比较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组织各实验小组组长协助,二是对分组实验的准备做了改进,将分组实验器材装入塑料盒。例如,组装简单电路分组实验,将小灯泡、灯座、干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都放在塑料盒里,既美观整齐,又方便快捷。此外,每周二、五下午按年级开设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拓展课,科学实验室是活动地点之一,为了配合科学实验活动课的开展,实验前要预测到学生做实验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时不小心水会贱到桌上,因此每组需配一块干净抹布,及时擦干被测物和桌上的水分,防止金属生锈。

由于实验数量和种类增多,实验仪器的使用频率相应增加,为了确保学生实验质量,必须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的性能完好。笔者从管理入手,每班第一堂实验课,先安排好座位,并登记好座位表,选好实验组长。以后每次进实验室学生的座位便不再调换。每堂实验课结束,指导学生整理器材,对每组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如有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按时做好实验课记录,收集、整理好学生交来的实验登记单。对损坏的仪器按赔偿制度处理;出借的教学仪器、设备及器材按出借制度办理;报废、报损的仪器、设备及器材按报废、报损制度办理。

改进科学实验

实验室管理员要适应课改的要求,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新教材的实验结合起来,突破实验中的难点。有些实验按照课本要求做,效果不明显,要分析该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采取相应办法,反复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以便实验顺利进行。例如《热的传递》实验中实验铁丝的传热效果,铁丝不能选得太细,细铁丝传热慢,效果不明显而且浪费时间。选用粗细合适的铁丝实验效果明显。

实验管理员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改进实验仪器装置、使用材料和实验方法。如“声音的特征”音调部分,学习活动卡上面要求学生“用橡皮筋,研究振动时音调的高低与发声部分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了提高实验效果,笔者自制了几个共鸣箱,在箱体外面续上橡皮筋,通过改变橡皮筋粗细、橡皮筋松紧,有效地说明了音调高低与琴弦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为确保实验成功,上好每堂实验课,可以先采取不同实验方法做几次实验,为科学实验课提供有效的实验数据和材料。

开放科学实验室

常规实验课的模式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实验内容,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加之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可适时开放科学实验室,让学生相对独立自主地安排时间,选择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操作,整理实验结果。

学校开放科学实验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学生常规实验提供方便,另一种是为学生探究实验提供服务。

小学科学实验篇10

先准备两个透明玻璃杯,然后,在两个玻璃杯里面,一个里面盛10/8的清水,另一个杯里方10/5的清水和10/3的盐水,有筷子把盐水搅匀,再在两个杯水里面同时放两个鸡蛋,这时,我发现了盛清水的杯子里鸡蛋是沉着的,盛清水的杯子里来的鸡蛋是浮着的,这是为什么?

小学科学实验篇11

2.老师的实验指导过于详细。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老师将方法、步骤等都讲解得很详细,学生只是按老师的讲解去操作,没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从而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

1.培养小学生的感官协调能力。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来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老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鼻等各感官协调合作、共同参与,使小学生明白观察事物不是只能用眼睛,其他感官也可以参与“观察”。

2.让小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掌握实验技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理解能力,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科学术语的掌握。小学生处于习惯养成时期,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运用科学术语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术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的能力。通过主动学习来获得知识,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通过主动提问和思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5.结合学生能力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小学生能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鼓励小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处事能力。

三、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1.基本实验。这是科学实验的初级阶段,先向小学生展示在科学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基本设备和仪器,学生需要认清实验时要用到的基本物品和材料,并能够掌握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对于处在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讲,经过这个阶段的实验学习,小学生可以对实验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述,并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方法,目的以及步骤,从而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在老师示范过程中,清楚实验的观察对象,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对象。

2.基础实验。是在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已经掌握的重要的科学结论进行验证的实验部分。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实验技能,讲述实验的要点、方法、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以对简单的图标和文字资料进行讲解和说明。

小学科学实验篇12

小学科学课的教材设计的十分的灵活,给教师有充分挖掘和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师不要为教教材而教,而要在充分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亲历”的环境。如在《电磁铁》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1)上课前,我把大头针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用铁钉将大头针吸取,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出示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制电磁铁,实验中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分小组设计探究“电能产生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探索的环境,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去探索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