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历史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04-01 13:59:52

月考历史总结

月考历史总结篇1

一、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制定高考复习计划。

结合考纲要求和学习目标,回归教材文本,并依据两大线索和三大模块对知识点进行顺序调整、知识整合,制定小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和具体计划。

二、阶段复习安排

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8年2月;二轮复习:2018年3月-5月;三轮复习5月-6月。

三、复习工作中的亮点

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的基石、是高考成败的关键。

第一,对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调整,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纵向整合。具体做法:1.在宏观上,每个单元的复习先明确时间线索,宏观总结单元知识的阶段特征,并且梳理出单元知识点结构。2.在微观上,尽量挖掘教材信息,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一个个历史知识(历史现象)形成完整又逻辑严密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知识,使学生吃透教材,掌握基本史实、形成历史概念、总结基本线索、求证历史(现象)发展规律、建立完整的有深度的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复习时注重历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将学生零星的、孤立的知识点与历史发展主线相结合,逐渐形成由小到大的知识体系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多方面的,纵向的既有单元知识网络也有专题知识网络;横向的有中西方同一时期专题知识对比网络。比如:纵向的有: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线索,中国经济文明专题发展线索,横向的有中西方近代文明对比线索。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全面,具体做法:1.每个单元复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2.每个专题复习结束后,根据时间线索整合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3.每个模块复习结束后,再专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其中单元的思维导图和专题思维导图在一轮复习笔记中呈现,横向知识点对比思维导图以A4纸张总结归纳。

第三,习题处理,每课时练习、每单元练习扣准基础知识,对错题进行纠错整理,专题练习进行选择整合,选择题精选部分真题训练,培养历史思维和学科素养。

二轮复习,重在整合历史阶段特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此轮复习是对前一轮复习的深化和提高,是培养学科能力素养的关键阶段。此轮复习的基本策略是:二轮复习是横向的阶段特征知识点的复习,是不同国家、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阶段特征。复习时要做好同一时期内部知识点纵向的对比梳理,同一时期中外阶段特征横向的对比。既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又要做好中外历史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形成中外历史相结合的立体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真正掌握学科体系和认识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目的。

具体做法:首先,在每个阶段特征复习时继续坚持明确时间线索,以时间轴为中心,梳理出每个阶段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知识并构建阶段特征的模板框架。在此我给学生总结了近十年高考重大历史事件大事件表,学生人手一张,进行时代线索的背诵记忆。第二,整合阶段特征知识点框架,进行阶段特征的默写。有了统一的模板之后,重点就在于每个阶段特征的内容是否掌握,所以在每个阶段复习结束后,都进行阶段特征的背诵默写。每个阶段做到全部批改、订正纠错、个别复查等。目的是既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征,又要训练学生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思维和答题模板。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系统化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解决史实论证和历史理解的能力。第三,二轮分层复习。进入3月艺术生回归班级进行文化课备考。所以针对艺术生的特殊需求,对二班的二轮复习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1.坚持每个阶段特征的默写、批改、纠错。2.对一轮复习中的某些重点专题知识进行抄写背诵记忆。对艺术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知识点复习。第四,在作业习题方面,针对高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选择题甄选注意两个方面的选题内容,一是阶段特征内容知识选择,二是高考12题模板选择训练。将这两类选择题结合训练,尤其是第二类高考12题模板训练,每周布置两个15分钟的限时训练,让学生熟悉历史12道选择题考察顺序和知识点分布,总结选择题总体技巧和知识点漏洞的梳理。

三轮复习:注重知识点巩固、答题模板技巧总结。

三轮复习又叫“回扣复习”,是对一轮、二轮复习的巩固反馈,是对做题技巧和答题模板的总结。具体做法:第一,确立模板意识,进行模拟套卷的做讲结合。训练时间、训练答题技巧和思路、训练答题格式、弥补知识点漏洞。确立模板意识,提高应用能力,选择题训练做题时间、做题思路技巧、正误选择的命制规律。传统材料分析题整理三大类型模板,原因背景类、影响评价类、特点比较类。以及史料分析、分层信息、概括总结、答案整合的方法技巧。小论文题的三段式答题格式和论题的概述表达。第二,关注时政热点,主题考点的总结归纳。注重热点主题和历史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应用。第三,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避免重复性知识漏洞和错题,在后期模考、大练考、限时训练中,要求学生对错题归纳整合,梳理知识漏洞和做题思维的常见错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整理错题或错题本搜集错题等。

四、复习工作中的不足

第一,在一轮复习中,知识点思维导图中,根据时间线索构建中西方对比思维导图做的比较粗略不够彻底完整,所以纵向横向立体知识体系整合复习中学生存在一定的短板。

第二,纠错本整理工作做得不够彻底,前期基本在作业练习中以作业纠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期才用独立的纠错本进行整理。

第三,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应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能贯彻应用复习课课型。习题课应用比较粗略。只在题型类上实现了习题课的讲练,应该在知识点习题课、试卷讲评方面进行完善。

月考历史总结篇2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3、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入手,提高教学质量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学科采用人民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2,是经济专题史,主要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自下而上和发展的基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且它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门必修课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政策、重大经济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础上,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增大。

月考历史总结篇3

“纲”是新课程标准,“本”即教科书;“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结论,基本历史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等。不仅要注意掌握显性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更注意挖掘、理解和运用隐性知识(历史概念、基本线索、基本特征和规律)。

二、必须形成学科体系,强化重点知识,整合知识结构

在每学期的期终复习阶段,必须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应将重点历史知识专题化,条理化,系统化,如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在1931年、抗战时期、1947年土地革命的政策、措施,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在1950年,1953-1956年,1958年,1978年和现代“三农”的政策、措施。第二,应构建学科知识结构,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即学科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如: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及标志、社会性质、革命任务,两个时期和三个明显标志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召开的重要会议的名称,时间,内容及意义(中共一大至十)。第三,应将所学知识纵横比较,融会贯通(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如: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具体情况(时间,主要国家,主要发明,标志或意义)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外交政策及取得成就等。

三、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热点

近年来的历史试题从不回避社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复习中要求师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将所学历史知识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日关系问题(古代的交往与战事、近代的侵略与抗争、现代的问题)。这些粗看是历史问题,但仔细分析却是和社会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这些试题非常注重发挥科学的现实作用,体现了“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联系”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具有较强的知识感受和迁移能力,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社会功用。

四、必须把握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把握了规律有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一定思维模式,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达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如:分析历史背景(从历史、现实、主观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改革和革命[原因(内、外因),条件(政治,经济、思想、阶段),程度(量变、质变)方面];分析历史意义(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影响);分析经验教训(历史事件的成功与失败,对现实的作用,对本人或本国的影响)。

月考历史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 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 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 时间: 5.1—5.3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月考历史总结篇5

一、回顾党的历史

不忘初心,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伟大壮阔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带领处于水深火热的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实践上从“文化大革命”灾难中走出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98年奋斗历程,70年执政经历考验和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发展历史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其先进性纯洁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的历史。

二、党历史上的曲折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前行。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改革,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在探索进取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一些失误,遇到这样那样一些曲折。如何从正确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出发,正视失误和曲折,认真考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从中探索出防止重犯错误再走弯路的正确办法、对策和制度,这是党史国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进程。研究党史有助于总结党的失误和教训,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回顾党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特别是在主要关节点上经受考验的历史,深刻总结经验,努力把握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0年7月,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牢牢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中共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面对党历史上的曲折,只有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与本质,才能科学地正确地看待历史,做到用历史成就来激励人,用历史经验来启迪人,用历史教训来警示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的重要论述

1.党的优良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对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很高评价,将其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他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要求广大青少年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党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并强调要分析研究党史国史。分析研究党史国史,根本目的是全面深入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从对党史国史的分析研究中,可以提升出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在全面深化总结党史国史经验教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党的十七大至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先后发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等重要讲话,对党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自身建设的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决心抓党的建设,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推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学以致用、以学促用,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3.党的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才能深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党史的科学评价

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连续性的变化。推动党史研究科学化,就必须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唯物史观关于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原则,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科学的治史态度。

他说,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比如他在分析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历史原因时就指出,在中国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同时也一分为二地、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这就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党史国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根基永固,血脉永续,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

四、党的光辉前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面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主张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融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其目的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梦的实现不是空谈,民族复兴靠的是党领导下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改造,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次次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进入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革开放蓬勃发展。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积贫积弱的颓势中起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肩负的光荣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充分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我们党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创新发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加强自身建设、净化政治生态,永葆旺盛的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引领中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勇往直前,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3]

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学习党史在认识事物、明辨事理、把握未来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强调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端正学风,认真修好党史这门“必修课”。要坚持“学以致用”,做到真学、善思、活用,从党的历史这部活生生的“教科书”中,认识和把握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丰富经验,获得思想的启迪、知识的武装、能力的提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月考历史总结篇6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月考历史总结篇7

历史是高中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历史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教师可以首先以“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联引入,让学生思考该对联的创作背景,对联中所指的“割地求和”与什么事件有关。一系列的问题引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与甲午战争相关的视频或资料,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尽量选择与学习主题紧密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六单元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俄国十月革命有关的视频或评价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十月革命的了解。然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你觉得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偶然发生的吗?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是什么?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学生分配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教学“必修3”第一单元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汉武帝为什么会推崇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具有什么特点?学生A:因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备受推崇。学生B:新的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道家以及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并通过调整使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保障政治上的统一。学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多给予鼓励,及时纠正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四、总结提高,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总结提高非常重要。及时的总结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由于有的教师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陈述和勾勾画画,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将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日军侵华的主要材料,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了解日军侵华的一系列战争,并对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时间及成果进行记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并对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进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结束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教会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并将其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林云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

月考历史总结篇8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历史则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从几十万年前的古人类到现代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从幅员辽阔的中国到广袤无垠的世界,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即使我们穷毕生精力,也不能知其一二。历史教材所选取的就是那些最能反映历史本质属性,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在对历史事件的感悟中,获得丰厚的历史文化营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崭新的现代科技知识,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丰富历史事件内涵,把握历史真谛,培养感悟能力

科学性、严谨性和简约性是中学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的特点,对许多历史不是详细的叙述,有时在背景与过程、过程和结局之间缺少一些叙述性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史实资料或搜集有关资料,进行合理的补充,丰富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原因、经过、性质、特点和作用,真切地感悟历史真谛。如教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关于香港的叙述比较简单,但关于香港的割让与回归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感悟能力的好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香港沦陷和收复的历史资料,丰富历史事件,让学生把握历史真谛。如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感悟。1841年1月25日,英国战舰在船长拜尔秋的率领下,野蛮骄横地开进了香港岛,开始了对香港的长期占领。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在英国军舰上签订,英国正式割占香港。香港岛被占领的消息传到英国白金汉宫,英国统治者弹冠相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从没停止收复香港的工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目标。1979年3月29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麦理浩向邓小平提出了关于香港“续约”的要求,邓小平向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强硬态度:“中国届时一定要收回香港”。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她多次事先声明:“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邓小平坚持原则,用“钢铁”一般的强硬态度说:“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要收回来。” “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邓小平特别提醒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到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撒切尔夫人是继丘吉尔之后英国政界的铁腕人物,人称“铁娘子”,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以强硬著称。但与邓小平会谈时,碰了硬钉子,受到极深的挫折,中国人征服了英国人。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领导人签署中国收回香港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英国政府在这一天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举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

二、完善历史事件背景,深入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发展感悟能力

月考历史总结篇9

初三历史总复习面广、量多、时间紧迫。中考试题特征:灵活科学地检测“双基”,突出综合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成长,突出自主发展;鼓励创新,不拘于固定模式;突出情感与价值。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历史中考复习,使复习事半功倍,是每位初三历史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复习中,形成师生互动,在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

一、历史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复习历史时,教师拿着“统一”教本,按照“统一”的进度,运用“满堂灌”的讲解方式,操纵着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以“上帝”的姿态主宰着整个历史复习过程,的确是“背着石窝耍狮子——费力不讨好”。聪明的办法是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合作探究中夯实知识。会学习的学生,总是期待有较多的时间属于自己支配。历史复习中,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尽量做到每周留给学生两节课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复习,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到这是一个自我补充的大好契机,引导学习好的学生利用这段复习时间在知识深度上积极探索,历史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去梳理、归纳、总结知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形成较强的能力,历史成绩差的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查漏补缺,增强记忆。在历史复习之初,先让学生看书思索,根据教师所列提纲,结合平时所做的笔记,自编知识网络,熟记历史知识,根据“中国历史大事件年表”,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世界历史部分包括资本主义发展的平衡性,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影响,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近代和现代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技多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开放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世界,熟记后多理解,从而获得生动的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可以与同学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个别重、难点给以强调和讲解,做到前后知识的巧妙链接。这样做,学生自我归纳了历史的精髓,教师恰当地指点又弥补了学生复习中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来讲。历史复习课的讲解,并非是教师的专利,选择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登台讲解,能起到更好的复习效果。关键是相信学生,并给他们这种锻炼的机会。我曾提出“国民革命中反革命的时间、名称和罪魁祸首”,让同学们自己归纳并登台讲解。(不允许看着书)许多学生积极思考,纷纷登台讲述:“1927年4月,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凤事变’;1927年7月,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不少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准备登台讲解的过程,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必须把历史知识学精学透,锻炼了我们的表达能力,免得‘亮相’哟。”每当复习完一个章节,比如“中国近代史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小结”,要求学生做到两点:一是按年历梳理历史大事件,弄清各节历史知识的联系;二是自己有序列出详尽的复习提纲,包括系统知识,能力要求,思想意义,答题技巧,学习体会等。

月考历史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6

2014年9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新闻会,公布《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方案》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等环节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至2017年全面实施。此次高考改革主要想解决三个问题,包括扩大考生高校双向选择权,推进综合评价选拔,弱化一考定终身现象。

此次高考最大的改革之处在于考试不再分文理,而是实行高考与学考相结合。高考考试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均为3门。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外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心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其中,语文、数学考试于6月进行。外语则安排2次考试,一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及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高中历史教学要面对学考,高考两个教学任务,而且还要在学考与高考教学中考虑到根据学生素质进行分层教学的问题。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是个全新的挑战。本文就历史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初步讨论,希望能给面临全新挑战的教师同仁和学生们提供些帮助。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

我校总体生源较差,基础薄弱,但存在一部分单科成绩较好的同学。为了能使学生的学科优势更加突出,在高考中增加竞争力,学校决定首先让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然后把“7选3”课程相同的学生归为一类,再根据语数外的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行政班;即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考还是高考都存在分层情。所以,历史教学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更好地达到取得优秀成绩,增强高考竞争力的目的。

(一)分层备课,有的放矢

不同层次的班级相互比较,从表象上看,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其反映出的实质是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联想等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层次的班级中,学生之间也是基础不同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做到分层备课、分层教学。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这就是说,无论学生属于哪个层次,在接受适合自己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的教学后,都是能取得进步的。这就是要求历史学科教师在在备课时,对树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资源、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都要从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历史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面对现实,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落实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面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提出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理解,进行比较,归纳和分析从而最终能表达出自身历史事件的看法的要求,进而对历史学科有更进一步的认知和认识。

(二)分层上课,提高效率

课堂是所有教学实践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途径,是学科教师必须牢牢把握的中心环节。但高考改革加大了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别。如果历史学科教师还沿用之前的传统教学方式,无层次,无差别地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两个结局:一方面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和节奏,时间一长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没有值得思考的地方,过于平淡,他们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压和损害。

所以,历史学科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次教。一方面夯实基础知识,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并努力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多提问他们比较基础的知识,如果回答正确,可以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和深度,引导层次较高的学生进行对历史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对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等学习行为,给他们树立较高难度的学习目标,激发他们更多的对历史的学习热情,从而取得更优异的历史学习成绩。

(三)分层作业与测试,及时反馈

作业和测试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完成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作业和测试可以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补充;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批改作业和测试结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布置给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作业和测试,要强调基础知识,并保持较低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布置给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和测试,除了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另外增加题目,并保持较高的难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反思、评价等历史学科能力。

(四)分层心理教育,殊途同归

学习成绩是学生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高考改革后,学生的心理会比往年更加不稳定,所以历史学科教师要格外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月考历史总结篇11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可谓是一个有趣的学科,这个有趣不光体现在它的内容,更多的还是它的地位。就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浅析,愿能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要做好教学环境的营建

历史学科在初中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处境真的比较尴尬,简直是处处受气:有教师都认为它分数少内容简单不值一学,尤其是开卷考试,课都用不着上,考试直接翻书就是了!学生的感觉是感兴趣的不考,考的都是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分数又少,积极性总不高。

二、夯实过程,探索有效教法和学法,推进历史教学

1.要让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

历史号称百科之父,是文科最大的综合,其知识真的是包罗万象,信息点又特别散,因为时间原因,许多时候我们可能都顾不上让学生看书,但是确实又必须要让他们看,因此,可以在这些地方切入看书点:每一课前的简单预习看书,课堂上讲析前看书,新课讲解结束时看书,学习劳累时的调节性看书等。

2.要坚持讲好历史课

历史课需要讲,并且要讲好,这对历史老师也很有挑战。

3.要特别注意学生历史学法指导

历史学习几乎是完全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正是因为其记忆量大,所要记忆的往往又是比较枯燥的名词、短语,对记忆的要求才会特别挑剔,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以法治学。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

(1)数轴法

借用数学数轴,精炼概括,对应性极强的内容一目了然:

如上图所示,教学或学习时把相关要素在数轴上作对应整理,运用时把图表翻译成语言:1640年议会重开革命开始;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1649年1月查理一世上断头台;1649年5月19日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护国”独裁;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1701年《王位继承法》结束议会与国王的暴力斗争。

(2)要素法

借用语文学科记叙要素知识,对历史事件等进行简要概述,有助于实现迅速记忆:如,记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历史意义: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专制势力的)胜利,是(议会对国王的)胜利。(议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君主立体),这是英国革命对欧洲乃至世界最大的政治影响;(同时它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用“是胜利、是胜利、结果是、开辟道路、加速到来”五个短语概括,记住有五点:“是是结开加”五个字串头,层层实现记忆。

(3)基本知识点串联法

把需要关注的历史知识基本点进行浓缩,把必须掌握的关键处预留空白,达到能够通读满纸空白,每一个空白处该是什么内容都了然于胸,也就完成了基本的记忆任务。

仍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文为例,主要注视点浓缩成:

以来英国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出现 和 , 王朝国王鼓吹“君权神授”, 年 月国王 重开议会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年国王 挑起内战,议会军在 指挥下在两次内战中打败王党军队, 年 月国王 上断头台, 年 月 日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 掌握共和国一切权利并于 年就任 ,护国政府 将军控制政权引导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反攻倒算,继位的 又竭力恢复天主教势力,议会各党派在 年发动(光荣革命)迎立其女儿 和女婿 共同执政。 年议会通过《 》(核心是 )奠定了英国的 制政体, 年议会通过《 》最终结束国王与议会间的暴力冲突。革命历史意义见第89页。

其他如比较法、谐音法等,不一而足,无须赘述。

三、注意历史学科的问题与解答

1.如何处理思考性要求比较强的问答题

要让学生先明确自己的答题思路,再形成文字。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找不足。注意培养学生坚持,逐渐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习惯。

2.怎样解答历史学科的材料解析题和分析题等开放性较强的试题

(1)仔细审题,读懂题意

(2)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3)注重发散思维,全方位解答

(4)注意思路清楚,力求完美

月考历史总结篇12

10月23日,云南省教育厅在其官网“云南教育网”公布了《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公开征求意见稿),于10月24日至10月30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相较现行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新方案将我省各州市的高中录取满分值统一为600分:语数外各120分,物理80分,化学50分,思品、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各10分,体育50分,音乐、美术各5分。对于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的新方案,记者10月24日走访了昆明各中学,相较现行的总分880分的中考方案,学生们普遍觉得思品、生物、历史、地理大幅降分后,备考会轻松不少;但也有一些以文科见长的学生表示了担忧,觉得“优势不再”。【新政速读】语数外提高为120分,思品、历史、地理、生物降为10分现行方案中,我省各州市的高中录取满分值各不相同,如昆明市为880分,调整后,全省统一为600分,即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80分,化学50分,思想品德、生物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各10分,体育50分,音乐、美术各5分。其中,历史、思品、地理、生物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音乐和美术学科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考试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考试结果以等级呈现,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P补考合格5个等级,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5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不合格者不记分,补考合格也不记分。调整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确定在每年的6月28日、29日、30日3天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科目的考试时间,7月1日、2日为信息技术考试时间。体育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调整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13年入学,也就是2016年毕业的初中学生开始实施,这届学生2015年八年级课程结束时参加的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就是按照调整后的方案实施,其余科目在2016年九年级课程结束时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录取。【学生说】思品、生物、历史、地理“及格万岁”,备考轻松不少近年来在采访昆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坦言“太累”,除语数外三大科以外,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这6门各计80分,每门都同样重要,不敢放松。采访中家长们也普遍反映,上了初三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要到11、12点。因此,学生们一听到新方案里把历史、思品、地理、生物这4科的考核方式做了调整,只要及格就能各拿到10分,第一反应普遍都很高兴,觉得压力减轻了很多,云大附中初二的马同学就认为,目前的考试方式压力太大,各个科目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调整后有所侧重,老师们也不会每个都布置很多的作业,应该会轻松不少。而一些初三的学生,听说自己赶不上新方案了,也颇有点“生不逢时”的感叹。文科好的学生有点小失落,觉得优势不再昆八中西坝分校初二的学生小戴,今天上课时听老师说起新方案,第一反应也很高兴,觉得会轻松不少,但细节了解下来,自己擅长的思品、历史、地理这3科都变成了分值只有10分的“鸡肋”,小戴觉得有些失落,“不占优势了,拼不过理科好的同学!”云大附中初二的蒋同学和吉同学则认为,现行的考试方式对于上初二的他们来说更为熟悉,调整后反而有些不适应;此外他们还认为,调整后的方案,可能会让同学们产生偏科的倾向。【老师说】降为10分的科任老师,“地位”有些受影响新方案中,对教师队伍影响较大的,在于思品、生物、历史、地理4科的科任老师,“为什么只是这几科降到了10分?物理、化学却是80分和50分?”官渡区某重点中学的历史老师李老师坦言,这样的调整方式,让这几科老师的“地位”有些受影响,“举个例子来说,评职称的时候气都会短一截,拼不过其他老师!”李老师还说,调整后,学生们对历史等学科的重视程度会有所降低,这样一来,不仅老师的“地位”会受影响,学生们学习的连贯性也会受影响,“高中还是要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的,初中基础打不好,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