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控烟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7 15:00:17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1

根据大足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城城区规划建成面积为25平方公里,截止**年已建成9.1平方公里,此次建设烟尘控制区的范围为县城区9.1平方公里(全部覆盖建成区);其对象为县城区范围内的一切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私营经济组织、“合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各单位和个人均必须按“烟控区”建设规定搞好本单位的炉、窑、灶的消烟除尘工作,做到达标排放。

在本次划定的烟尘控制区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功能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二、烟尘控制区建设的执行依据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5、《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6、《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废气部分)》

7、《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PB5—2000)

8、《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国环字〔87〕第016号)

三、烟尘控制区的建设要求

1、烟尘控制区内各种炉、窑、灶排放的烟气黑度以排放台(眼)计算,分别有80%以上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其余部分的烟气黑度必须控制在林格曼三级以下。

2、烟尘控制区内≥0.7MW(1吨/小时)的各种锅炉,各种窑炉排放的烟尘浓度,以台(座)计算,分别有70%以上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且烟尘浓度达标的燃煤设备的燃煤量,必须占烟尘控制区内燃煤设备的燃煤总量70%以上。

3、“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采暖地区的大中城市,排放的烟气黑度和烟尘浓度,其达标率应当分别提高10%”。根据上述标准我市属非采暖地区,则我县应执行烟气黑度达标率为90%,烟尘浓度达标率为80%的标准。

四、组织领导

为保证烟尘控制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着建立“高效统一、分工明确、任务具体、措施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原则,特成立大足县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副县长胡华超同志任组长,县环保局、县市政园林局、县工商局、县建委、县教委、县文广局、棠香街道办事处、龙岗街道办事处、华源天然气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烟控区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于县环保局,由副局长兰华海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烟尘控制区创建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烟尘控制区建设的组织、监督、报审、管理等事务。

五、烟控区建设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年7月30日前)

1、县环保局和烟控区创建办公室根据烟控区建设要求,进行相关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制订和编报《大足县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方案》。

2、县政府批准《大足县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方案》,并对大足县创建烟尘控制区工作进行“公告”。

(二)调查阶段(**年9月30日前)

1、组织对拟建区域内的各种锅炉、窑炉、茶炉及饮食业和集体食堂大灶等生产设备的数量、种类、规格、燃料种类以及使用量、治理和排放达标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分析,建立“烟源信息档案”。

2、组织对烟控区区域内现有的各种锅炉、窑炉、茶炉及饮食业和集体食堂大灶的烟气黑度、烟尘排放浓度进行监测,提出监测分析报告。

(三)整治阶段(**年9月30日至**年11月20日)

对照控制区建设要求,根据烟气黑度和烟尘超标排放企业名录,拟定限期治理和整改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有关主管部门和单位、个人,落实整治工作措施。整治的具体目标要求:

1、超标准排放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实行限期治理,对燃烧技术落后和难以治理的锅炉、窑炉限期搬迁、淘汰、更新;

2、控制区内现有的饮食服务业和集体食堂大灶必须按计划更新改造或停止使用原煤、散煤,在县城区大力推广和提倡使用液化气、电、燃油等清洁燃料的锅炉、灶具。

(四)总结验收阶段(**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

1、组织对控制区内的污染点源进行全面监测,提出监测报告,并对烟气黑度和烟尘达标率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评价和计算。

2、由烟控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烟尘控制区创建的组织工作、建设过程、主要做法和创建成果进行总结,编制大足县城区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

3、建立和规范整理烟控区建设档案,设置烟尘控制区标识牌,申请市环境保护局核查验收。

六、建设烟尘控制区的管理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的各项大气污染整治措施。

2、强化监督巡查,及时查处控制区内烟气黑度、烟尘浓度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

3、凡在控制区内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原则上禁止使用煤、重油、渣油、石油焦、煤焦油等高污染燃料和新建燃煤锅炉,确因生产工艺需要使用高污染燃料和新建燃煤锅炉的,必须按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4、在县城大力推广普及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提高县城气化率。

5、现使用的茶水炉、营业性炉灶、食堂灶等炉灶必须按计划逐步更新改造为清洁燃料或低污染燃料;经改造使用燃油、燃气、电等炉灶,要加强管理和完善抽排油烟设施、装置,严格操作,以防治油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七、烟尘控制区建设工作分工

1、烟尘控制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烟控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决策,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依法履行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义务。

2、县环保局负责烟控区建设的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做好各项基本调查及落实限期治理项目计划、方案;对烟控区燃煤锅炉、窑炉、饮食业、茶水炉、食堂大灶等开展现状调查,拟定整治名录及计划;龙岗、棠香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调查摸底和整治工作;烟控区内超标污染源的综合整治由县环保局牵头,市政、工商、公安、龙岗办事处、棠香办事处等单位配合。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2

第三条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划居民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为烟尘控制一类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郊区除琅岐、宦溪、小目溪、红寮以外的地区为烟尘控制二类区;郊区的琅岐、宦溪、小目溪;红寮为烟尘控制三类区。

各类烟尘控制区执行的烟尘排放标准见附件。

第四条福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对本市炉、窑、灶烟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计划、经济、建设、劳动、物资部门和炉、窑、灶拥有单位的主管部门及燃料站,都应当根据我市环境保护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做好烟尘污染防治工作。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并根据全市烟尘控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本辖区烟尘控制及污染防治任务,实现和巩固烟尘控制区。

第六条拥有炉、窑、灶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都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烟尘污染,使排放的烟尘达到本规定要求的排放标准。

第七条所有新建炉、窑和集体食堂、饮食行业炉灶,其拥有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并保证消烟除尘措施与炉、窑、灶同时投入生产或使用。

新建造的工业窑炉、新安装的锅炉,都必须配套有效的消烟除尘装置。在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必须按规定程序报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部门验收。达不到规定排放标准的,不得投入生产或使用。

第八条凡蒸发量在1蒸吨以下的手烧燃煤锅炉,必须燃用无烟煤;1蒸吨以上(含1蒸吨,下同)的燃煤锅炉,必须使用机械炉排或机械给煤装置。

第九条凡采用反燃法、以无烟煤代烟煤等简易烟尘控制措施的炉、窑,都应加强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有效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报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十条未达到烟尘排放标准而停用、备用的各类炉、窑,都必须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停用、备用手续,由环境保护部门封存。封存后的炉、窑,在未治理前不得使用。

第十一条集体食堂和饮食行业炉灶,必须燃用油、气或无烟蜂窝煤,燃用其他类型燃料的应限期改造。经限期改造逾期未完成的,按每台灶每月100元标准征收烟尘排污费。

第十二条炉、窑拥有单位每年须按环境保护部门规定,委托福州市环境监测站或其指定的监测单位,对在用炉、窑进行一次烟尘测定,测定结果按规定的期限报送环境保护部门。

第十三条烟尘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在用炉、窑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限期治理。

经限期治理,逾期仍未达标的,环境保护部门除按规定征收两倍以上超标排污费外,可以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责令其停止使用或依法处以罚款。

第十四条未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所有炉、窑的消烟除尘装置不得闲置或擅自拆除。因装置损坏或除尘效果降低需要维修或改造,而又不能停止排放烟尘的,应当先报告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并按实际超标情况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处以一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含一千元)罚款。

(一)新建炉、窑、灶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批的;

(二)停用、备用炉、窑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同意擅自启用的;

(三)拒不向环境保护部门报送炉、窑烟尘测定报告的。

第十六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含一万元)罚款。

(一)新建炉、窑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而投入生产或使用的。

(二)1蒸吨以下手烧燃煤锅炉不使用无烟煤,而烟尘排放又超过排放标准的;

(三)消烟除尘装置闲置不用或擅自拆除造成环境污染的。

第十七条1蒸吨以上燃煤锅炉不使用机械炉排或机械给煤装置,造成环境污染的,环境保护部门可根据不同情节,给予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限期改造或停止使用。

第十八条擅自在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内建设炉、窑、灶等烟尘污染设施的,除给予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外,应责令限期治理或拆除。

第十九条本规定由福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3

2006年11月陈建新主持长春市烟草专卖局全面工作以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出色的带班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全面创新了工作思路,实施了“品牌培育、专卖控制市场、机制创新、精细管理,企业文化建设”5个工程,落实了“全员互动、工商互动、专销互动、城乡互动、批零互动”5项措施,各项经营指标实现了超计划、超同期、超历史的重大突破。具体有以下八项重大突破:

一是经济运行指标有了重大突破:1-10月份,全区共销售卷烟213640.1箱,同比增长3.6%,占全省总销量28.3%;毛利55775.1万元,同比增长58.2%,占全省总毛利的32.9%;单箱毛利2611元,同比增长52.7%,比全省平均单箱毛利多369元;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等综合效益指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的位置。最近几个月,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6家重点商业企业中的排序一直在20名左右,比上年排序名次前移10位左右。

二是卷烟销售结构有了重大突破。截至9月份,一、二类卷烟销售比重为7.4%,同比增长了110.2%,占全省新一、二类烟比重的34.9%。其中,一类烟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二,二类烟增长速度位居全国第四。

三是品牌培育工作有了重大突破。向“两个十多个”倾斜的步伐加大,在去年经营118个规格的基础上,目前缩减为98个,缩减了20个,减幅为16.9%。在退市品牌替换上,成功用“红梅”系列代替了原来的“生命源”系列,今年1-10月份红梅系列销量5.4万箱,占总销量的27.6%,凸现了品牌的规模效益。

四是烟叶生产有了重大突破。虽然烟叶是第一年划归市局领导,但是,与市局的思想统一,步调协调,工作进展大。按国家指令性计划,与2752户烟农签订了烤烟种植合同。全面落实科技兴烟措施,如期完成了大棚育苗、烟苗假植、大田移栽工作和田间管理工作,并与上海、红云、湖南、安徽等9家大型卷烟工业集团签订了2007年度烟叶销售合同,基本达到了产销平衡。目前,烟农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已收购烟叶15.3万担,占应收任务92%,没出现一起打白条现象,占预计收购量的36.63%。

五是网络建设有了重大突破。改进了物流配送工作,完善了定额管理,核算了物流成本,整合了配送线路,提升了配送车辆满载率,大幅度降低了网络运行成本。2007年1至10月份,全区成本费用利润率23.06%,居全国最低水平。加大了对商户投诉问题处理力度,成立了受理工作小组,设立了专人接听电话,建立了首问负责制,细化了投诉处理流程,建立了投诉档案,畅通了商户投诉渠道,投诉回复率达到100%,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同时,加强了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采取双向选择定岗办法,优化了客户经理队伍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通过全员培训、绩效考核、双重管理等办法,充分调动了客户经理的积极性。

六是市场控制能力有了重大突破。集中整治强化了针对性,开展了“两节期间清理整顿市场专项行动”和“突击清理早(夜)市、烟酒行、综合市场专项行动”,1至10月份办理案件186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切实增强了控制市场能力。经努力,与长春市公安局共同设立烟草打假办公室,公安干警参与专卖管理,切实增强了案件经营能力。

七是内部管理监督有了重大突破。针对过去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贯彻国家局“注重自律”的精神,实施了“四个三”规范工程,建立了内部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四套规范涵盖内管工作的方方面面,既体现上级精神,也符合长春实际;既有理论上的超前探索,也有实践上的大胆尝试,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尤其突出的是,四套规范具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科学互动,良性循环,实用高效,开创了内管工作的新局面,得到了省局的充分肯定。6月份,在省里介绍了“建立规范狠抓执行,强化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监督”的经验,8月份,又在省里介绍了“强化同级审计作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经验,10月份,省里以简报形式刊发了长春市局“实施‘四个三’规范工程,构建企业内部管理长效机制”的经验。

二、开拓精神强,勇于改革除弊,善于创新再造

陈建新思想解放,勇于进取。他对专卖制度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有充分认识。他认为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发展,因而他不等不靠,紧跟行业改革步伐。仅今年前10个月,就组织开展了三项较大的改革: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way station smoke control system, smoke control and extraction design for subway in common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ubway station; Smoke; Metro design code; Smoke partitions

中图分类号:U2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铁做为现代运输工具,具有运行速度快,运送能力大,准点,安全,对地面无太大影响,不存在人车混流现象,没有复杂的交通组织等因素,为了解决城市拥堵现象,各大中型城市都在加快修建地铁。而相对于地面建筑而言,地铁车站空间比较密闭,空间狭小,人员密度大,出入车站人员比较繁多,且还兼顾过街通道的功能,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严重后果。而在建筑火灾中,烟气和高温时发生严重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据美国有关资料估计,属于烧伤死亡的为26%,由于窒息,吸入烟气、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占62.4%,其他原因死亡的占11.6%。因此,地铁防排烟系统的功能必须齐全完备,性能必须安全可靠。

1、地铁车站公共区的防排烟系统

1.1地铁车站公共区的防排烟分区的划分

地铁车站一般由站厅层、站台层组成。从使用功能上划分为公共区和设备管理用房区,通过2~4个出入口与地面相联系。车站一般可分为5个防火分区,其中站厅、站台公共区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车站两端的设备管理用房各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两端的环控机房各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

《地铁设计规范》第19.1.37条规定:“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750m2……”。根据条文说明,该“规定是参照日本防火法规和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制定的。但考虑到地铁的站厅或站台的使用面积为1500m2左右,为使一个站厅或站台划分为两个防烟分区,故将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定位不宜超过750m2。”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第8.4.17条规定:“地下车站站厅站台公共区和设备管理用房应划分防烟分区,且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站厅、站台公共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0m2,设备管理用房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750m2。”

地下车站的站厅、站台的面积一般分别不超过2000m2,因此在划分防烟分区时,划分站厅、站台各为一个防烟分区,相对于划分为4个防烟分区而言,排烟的控制模式简化,减少了相应的故障发生点。

由于地铁车站的特殊性,在划分防烟分区时,将站台公共区划分为独立的防烟分区,但由于列车在区间隧道内着火时,应尽可能将列车驶至车站,让乘客撤离。若列车着火,需靠停在车站站台层,此时,仍按照一个火灾区域设计排烟系统的运行,开启隧道风机进行排烟,则由于烟气温度高,会随人员疏散蔓延至站台,乃至影响到整个车站。此时,就应该执行站台层的排烟模式,避免烟气的蔓延。所以,在划分防烟分区时就显得比较麻烦。一般站台层为一个防烟分区时不考虑列车在区间发生火灾的情况是可行的,但作为地铁的运行是全线的,因此就应考虑将站台和车站轨行区划分为一个防烟分区。但由于车站和车站轨行区之间有屏蔽门或梁做为挡烟垂壁,因此在计算排烟量时可分开计算考虑。

1.2出入口通道的防排烟系统

1.2.1出入口通道的计算长度

《地铁设计规范》第19.1.34条规定,对于连续长度大于60m的出入口通道应设置机械防排烟设施。但规范及条文说明并没有对出入口通道的长度的计算做出具体的规定,目前设计人员对此理解不尽相同,做法个不相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按照站厅至楼扶梯底部第一个踏步的长度进行计算,第二种做法是按照站厅至通道地面开口开始部位的长度进行计算。

对于规定连续长度大于60m的出入口通道应设机械防排烟设施的原因,并未见有关的权威解释说明,结合对超过20m长度的内走道的防排烟设施的规定解释,应该是主要考虑人员的疏散距离。《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在条文说明中指出,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如超过30m,将可能使烟气过于冷却而于烟气底层的空气混合在一起影响排烟效果,进而无法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由于出入口通道分别连接着站厅层和出地面,出地面部分可以认为有自然通风,烟气积聚不像内走道那么严重,因此对出入口通道的规定不像内走道那么严格,但仍应满足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不超过30m得规定,便于人员的疏散。

一般在出入口通道第一踏步处设置挡烟垂壁,可将出入口通道分为两个防烟分区。对外部分与地面连接,可按照自然排烟考虑,该部分不必要考虑机械排烟设施。从挡烟垂壁至站厅部分为一个防烟分区,按照疏散要求,该防烟分区应满足疏散距离不大于30m的要求,也就是说该防烟分区长度不应大于60m,否则应设置机械防排烟设施。因此对于出入口通道的长度计算应按照站厅至扶梯底第一个踏步进行计算,该长度超过60m就应设置防排烟设施。

由于地铁车站设有人防工程,在出入口通道处均设置相应的人防密闭设施,该部分梁比较低,一般与天花平齐,甚至低于天花,即便天花造型为通透的,亦被人防梁隔开,因此在划分防烟分区时,就应特别注意挡烟垂壁的划分位置及设置方式,保证排烟口在相应的储烟仓内,避免烟气外泄。

1.2.2出入口通道防排烟系统的设置

设计中常从站厅层公共区排烟干管引出支管作为出入口通道的排烟管,由其负责出入口通道的排烟,该方式看似简单,但有以下问题:选站厅、站台排烟风机时,站厅、站台的排烟量大,使得风机的排烟量较大,系统难以与出入口通道的排烟量匹配;需要设置相应的排烟阀门作为控制,使得控制较为复杂;同时由于出入口通道与站厅高度不一样,排烟管道难以进入出入口通道。因此该种方式难以实现实际的排烟要求,效果较差。

出入口通道应单独设置防排烟设施,排烟风机的设置应与通道设计相结合,设置单独的排烟风机房,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该方式因为控制简单,可充分满足出入口通道的排烟要求,降低了火灾中的可能故障点。

因此出入口通道应采用单独设置排烟风机排烟的系统方式,结合出地面等条件设置独立的排烟风机房。

2、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的防排烟系统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是车站安全运营的心脏部位,因而其防排烟系统的设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当个别设备及管理用房发生火灾,如不能安全有效的排除火灾中产生的烟气,烟气将四处蔓延,必然会影响其他房屋的安全,极易造成整个设备管理用房区的混乱,进而影响车站乃至整个地铁线路的运营。

但是,由于设备管理用房小且零乱,各房间的使用功能及火灾性差异较大,给防排烟系统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且环控管线比较复杂,加之众多的强电、弱电、通信、信号的桥架、气体灭火系统管线及各种水管的交叉,使得管路排布较为紧张。因此,简化设备管理用房的排烟系统也就十分重要了。

地铁设备管理用房可分为三类,气体灭火房间、超过50m2的环控机房、及面积小于50m2的房间。电气设备用房设置气体灭火保护,仅火灾后排气,不设排烟系统,该类房间为了便于控制,在房间的分支管上设置电动防烟防火阀,火灾时通过阀门的开关满足气体灭火保护房间的工艺要求。灭火后,通过开启阀门、风机,对房间进行换气。

而对于面积小于50 m2的房间,由于面积小于,人员容易疏散,可不设置机械排烟设施,采用密闭隔绝防烟。

车站设备管理用房按照《地铁设计规范》19.1.34的规定,同一防火分区内的地下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的总面积超过200m2,或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单个房间应设置机械防排烟设施。

因此,对于站厅层设备管理用房的总面积大于200m2,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但并非每个房间设置排烟系统。总面积超过200m2时,其内走道设置排烟系统即可。在计算超过20m的内走道排烟量时,应考虑其不排烟房间的排烟量,布置排烟口时,应兼顾排烟口距不排烟房间内最远点距离不大于30m的要求。

3、结论:

3.1对于地铁站厅和站台公共区的防烟分区应分别划分为一个防烟分区,车站轨行区应划入站台公共区的防烟分区。

3.2 连续长度大于60m的出入口通道,应单独设置排烟风机,排烟风机应尽可能设置在机房内,其计算长度应为站厅层至扶梯底的第一踏步,同时应注意挡烟垂壁的设置。

3.3在满足消防安全和人员疏散的其前提下,尽可能优化设备管理用房的防排烟系统。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中国计划出版社

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5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s, subway station public area, equipment area, fire access stair well smoke, smoke design made analyses and summarize.

Keywords: subway station public area; Equipment area; Fire access stair; Smoke a

中图分类号:U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铁作为一种便捷的轨道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出行中,担当着越来越重的角色。地铁车站一般都埋设在地下,建筑布局狭小,人员密度大。若一旦发生火灾,如何快速排走火灾所产生的烟气,为人们逃生争取宝贵的时间,是地铁车站防排烟设计的重点。

1.工程概况

杭州地铁2号线某车站为地下两层单柱双跨结构,10 m宽岛式站台,站台有效长度为120m,车站总长199 m。地下一层站厅公共区面积1180m2,地下二层站台公共区面积1080m2。车站共设4 个出入口通道(其中1号出入口通道长度超过60米),2 组地面风井,均为敞口矮风井。

2.车站公共区防排烟设计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站厅、站台公共区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2000m2,设备及管理用房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应超过750m2。地下车站公共区火灾时的排烟量应根据一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按1m3 /(m2•min)计算;······;当车站站台发生火灾时,应保证站厅到站台的楼梯和扶梯口处具有能够有效阻止烟气向站厅蔓延的向下气流,且气流速度不应小于1.5m/s”。

1号出入口通道长度超过60米,按规范要求设置防排烟设施,受限于地面环境,把该出入口的防排烟设计与车站公共区作为一个系统考虑。本站站厅、站台公共区为一个防火分区,面积均未超过2000m2,根据防烟分区的划分方式不同,其防排烟模式也不同。一种是局部排烟模式,另一种是全局排烟模式。两种模式防烟分区划分及控制原理见下表。

局部排烟模式防烟分区划分及控制原理表

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排烟模式,可以看出局部排烟模式的控制原理要复杂的多。根据笔者参与过的地铁防排烟消防验收经验,当控制模式过于复杂,排烟系统的稳定性就得不到保证。另外从排烟设备容量来看,两种模式下排烟风机参数相差不大,选用大风量风机排烟效果更明显。结合本站的情况,笔者选择了全局排烟模式。此外无论选择哪种排烟模式,对于站台层排烟,都开启两端的隧道风机和最端头的屏蔽门辅助排烟,保证站厅到站台的楼梯和扶梯口处气流速度不小于1.5m/s。

3. 车站设备管理区防排烟设计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同一个防火分区内的地下车站设备及管理用房的总面积超过200m2,或者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单个房间,应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最远点到地下车站公共区的直线距离超过20m的内走道,也应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一般的地铁车站,单个设备管理用房的面积一般都在10~20m2之间。本站设备及管理用房的总面积为202m2,内走道也超过20米,按要求都需要设置机械防烟、排烟设施。但地铁车站设备管理用房区域,综合管线错综复杂,在内走道和各个管理用房都设置独立的防烟、排烟设施,将会增加管线布置的难度,甚至增加土建规模。而且防排烟系统过于复杂,其实际运行的防排烟效果也难以保证。所以笔者认为,把超过200m2的设备管理用房和超20米的内走道作为一个系统,在走道设置防烟、排烟设施即可。需要说明的是,设备排烟量的可按“走道面积+所有管理用房的面积”之和计算,加大排烟设备的容量,在火灾时通过排烟风机排除更多的烟气,提高排烟效率,保证火灾时,内走道保持一个无烟环境,为人们提供更有利的逃生环境,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

4.消防专用通道楼梯间的加压送风设计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中的7.3.17 条,“······,当地下车站超过3层(含3层)时,消防专用通道应设置为防烟楼梯间”。其对应的条文说明为“消防专用通道是供消防人员从地面进入地下车站各层及区间开展救援之用,······,如地下层超过三层(含三层)提升高度已大大超过10m,此时应把封闭楼梯间改设成防烟楼梯间,每一层均有前室,以便消防人员能安全地进入各层救援。本站为地下两层站,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要求,消防专用通道的楼梯间设置为封闭楼梯间,故不需设置防烟设施。

地铁车站一般为地下两层或者三层车站,对于三层及以上的车站,消防专用通道楼梯间设置为防烟楼梯间,并设置相应的加压送风系统作为防烟设施,这是毋庸置疑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5)2005版,都明确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楼梯间均要设置为防烟楼梯间。所以两层站的消防专用通道的楼梯间设置为防烟楼梯间也是合理的。但笔者认为,地铁作为一种特殊的地下建筑,建筑结构形式单一,消防专用通道楼梯间的设计,选用《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中的7.3.17条的规定,设置为封闭楼梯间较为合理。同时能简化防排烟系统,减少工程投支。

5.总结

对于规模不大的车站,车站公共区的防排烟设计宜选用全局排烟模式;对于车站规模较大的车站(站厅面积就已经超2000m2的),为减少投资,可选用局部排烟模式,但必须保证在各种控制模式下,排烟系统的稳定性;此外站台排烟时开启两端的隧道风机辅助排烟。超60米的出入口优先考虑单设一套防排烟系统,条件不允许时,才考虑将其纳入车站站厅作为一个防烟分区考虑。

车站设备管理区的防烟、排烟设施宜设置在内走道,其排烟风机的风量计算应按走道面积加其他设备管理用房的面积之和,简化防烟、排烟系统,保证火灾时防烟、排烟系统的可靠性。

地铁车站消防专用通道的楼梯间,若车站为地下两层站应设置成封闭楼梯间;若车站为地下三层及以上车站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并设置机械防烟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6

(一)扎实推进经济运行调控

出色完成烟叶生产调控任务。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完善体系”的要求,坚决落实烟叶规模调控年度目标和各项生产措施,实现烟叶生产平稳发展。通过三年调控,全国烟叶种植面积逐步调减500余万亩,收购量渐进调减1200余万担,出色完成规模调控目标任务。

出色完成卷烟社会库存调控任务。坚持“总量控制、产销协调、稍紧平衡”调控方针,采取非常措施,调减卷烟销量计划200万箱,调减卷烟产量计划220万箱以上,着力改善供求关系,调整市场状态。

出色完成上缴财政特殊任务。紧扣税利总额核心指标,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发力,全年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0795亿元。完成876亿元专项税后利润上缴任务,全年上缴财政总额10006亿元,着力巩固了工商税利总额、上缴财政总额“两个超万亿”的重大成果,为国家财政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加快转变烟叶生产方式。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推进种植布局调整,优化烟农队伍结构,加大职业烟农培育,推动规模化种植水平、专业化服务水平、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稳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安排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源工程援建资金各50亿元,明确行业“十三五”期间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增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烟叶收购管理。加大收购站(点)整合改造力度,深化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完善专分散收业务模式,探索开展均质化复烤加工,积极发展订单生产、原收原调。科学组织抗灾救灾。针对多个省份特别是南方烟区持续遭受暴雨、洪涝、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启动灾损理赔与灾害救助,最大限度减少烟农损失。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发挥产业优势,用好烟叶政策,有效带动老少边穷地区烟农脱贫致富和烟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扎实推进企业降本增效

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把降本增效摆在精益管理的重要位置。烟草工商企业按照国家局上半年下达的70亿元考核任务和落实巡视整改方案新增10|元的预期目标,不断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益管理。全年烟草工商企业累计降本增效79.3亿元,其中通过“源头”治理节约节省资金超过20亿元。全行业会议费、业务接待费同比分别下降34.1%和69.6%。全年实现货币资金净收益198.36亿元,超额完成年初下达目标。

(四)扎实推进烟草科技创新

新型烟草制品研发进展顺利,30款中式特色新型产品在美国上市销售。烟叶技术取得新跨越。烟草功能基因研究和分子育种应用有序推进,基因定向改良的抗黑胫病红花大金元品种、抗黄瓜花叶病和普通花叶病K326品种成功通过专家田间鉴评,以蚜茧蜂防治蚜虫为代表的生物防治实现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寄生性天敌烟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与应用”、“烟草介质花粉的创制与应用”参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得到国家奖励办的认可和支持。降焦减害取得新进展。基于原料配方、辅材设计、加工工艺、功能材料等的降焦减害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构建系统化的中式卷烟降焦减害技术体系,卷烟焦油量和其他有害成分释放量持续降低。“两化融合”取得新进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烟草产业集成融合,完成行业统一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信息资源服务,推进专卖、财务、烟叶等重点信息系统建设,研究探索“互联网+”创新应用并推动试点示范,行业信息化支撑水平、服务水平、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扎实推进专卖管理监督

坚持把打假打私摆在专卖管理的重要位置,围绕持续提高全国卷烟市场净化率目标任务,强化专卖管理关键举措,在卷烟打假打私中要市场、要销量、要效益。

(六)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二、2017年烟草工作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烟草工作,主要任务是“争创六个新作为”:

(一)争创经济运行调控的新作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研究烟草市场变化趋势,认真总结行业经济运行调控经验,紧紧抓住品牌培育这个根本,始终坚持“总量控制、产销协调、稍紧平衡”调控方针,切实围绕“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想办法、定政策,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重点是要做到“三个坚定不移”、“一个千方百计”。

坚定不移稳产销。一是稳定卷烟产量。在争取基本稳定卷烟生产计划基数的前提下,今年安排卷烟产量4730万箱,在具体安排中,逐步做到“一调控、三倾斜”:在计划基数内统一调控年度产量,向工业税利增长倾斜、向畅销重点品牌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烟厂倾斜。加大计划指标调剂使用力度,优化生产码段调控模式,支持工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调节生产节奏,发挥重点品牌带动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计划资源。二是稳定合作生产。组织卷烟合作生产,是在国家财税政策支持下,行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规模之大、税利之大、影响之大,成为左右品牌加工双方的重要支撑。面对新的市场供求关系,我们必须在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稳定规模、稳定结构、稳定税利,不断完善合作生产计划分配、落地销售、利益共享、税利考核方式,加大合作生产激励约束力度。三是稳定卷烟销量。今年安排卷烟销量4730万箱,既保持当年产销平衡,又为压缩社会库存预留了空间。

坚定不移提结构。一是努力实现卷烟品牌结构稳定提升。对工商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推动中、高结构规格比重不断提升,促进品牌结构只向上走、不往下移。二是努力实现卷烟品类结构稳定提升。在继续严格执行品牌管理进退政策的前提下,积极研发有效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特色产品。三是努力实现卷烟产品结构稳定提升。

坚定不移降库存。一是坚决削减库存存量。把压缩卷烟库存特别是社会库存作为调整市场状态、提振客户信心、保证零售利益的重要抓手,ο钟锌獯娼行全面清理,力争在去年底408万箱基础上,再压缩社会库存80万箱左右。二是坚决遏制库存增量。健全完善社会库存和卷烟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坚持以销定产、以需定销精准调控思路,科学把握卷烟货源投放节奏,对存销比偏高、价格倒挂、动销不畅的品牌规格,果断实行限产限调限供、停产停调停供等调控措施。三是合理调整库存布局。坚持以市场真实需求为导向,完善工商零共同面向消费者的营销体系,探索推进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及时掌握库存动态,科学确定各环节、各类别库存比重,不断优化库存结构。

千方百计增税利。全面分析税利增长的拉动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克服瓶颈制约,补齐明显短板,挖掘增收潜力。真正形成靠品牌优化资源配置、靠品牌促进效益提升、靠品牌带动行业发展的良好格局,不断涵养税利增长的活水源头。着眼于产业链条的系统集成、协调发展,努力挖掘烟叶生产的税利潜力,努力挖掘烟机、丝束、辅料等配套产业的税利潜力,努力挖掘多元化产业的税利潜力。推动行业云和大数据平台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分析服务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管理,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各项要求,全面提升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水平。

(二)争创烟叶提质增效的新作为

重点是坚持“四个不动摇”、“一个优结构”。坚持烟叶生产基础地位不动摇。防止大起大落,建好“第一车间”,稳定基地单元,切实保护烟区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保护广大烟农的积极性、保护行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控制烟叶规模收购红线不动摇。严格执行烟叶总量调控政策,严格执行烟叶调拨计划,切实加强配方使用创新,在严控规模过程中努力提升工商合作水平、提升烟叶内在质量、提升烟叶使用价值。引导烟农增收工作举措不动摇。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的大局,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发挥产业优势、发挥资金优势,促进烟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烟农持续增收。稳定烟叶政策基本导向不动摇。保持烟叶价格政策、烟叶税收政策和投入补贴政策基本稳定,努力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用足用好烟叶专项清产核资重大政策,抓紧解决历史遗留的无使用价值、等级质量下降较大、不符合品牌发展需要的不适用烟叶资产问题。努力优化烟叶库存结构。降低烟叶成本,减轻潜亏包袱;扩大烟叶出口数量,优化烟叶进口质量。

(三)争创专卖管理监督的新作为

一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制假重点地区精心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加大重大案件侦破力度,重点打击跨地区、集团化、网络化犯罪团伙,落实每个地市级局都要打掉1―2个较大规模制售假烟网络的考核任务。二是持续开展源头治理。对假烟生产仓储、手工包装、原辅材料加工等违法活动进行全链条打击,坚决遏制制假售假和走私贩私反弹势头;完善与公安、海关、边防、海警等部门协作机制,争取“进出对等”政策,打击“蚂蚁搬家”行为,突破沿海及边境走私大案要案;加强与邮政通信、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部门的协调联系,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情报导侦办案,开展互联网及物流寄递环节打假打私专项行动。三是坚决治理出口回流。严格落实《加强免税出口和境外生产卷烟监管的规定(试行)》,加强免税出口卷烟供货渠道管理,有效遏制出口卷烟和境外生产卷烟回流。四是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全面应用市场监管信息化工作平台,着力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不断强化内部专卖管理监督,严格责任传导和痕迹化管理,下更大力气治理真烟非法流通,坚决查处违规经营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生产经营秩序的根本好转。

(四)争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作为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烟草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全面建成创新型行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烟草行业“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着力“打造三个新优势、调动两个积极性”。打造中式卷烟品牌发展新优势。坚定实施大品牌发展战略,着力减少烟草吸入量、减少焦油含量、减少其他有害成分含量,深入推进全产业链一体化运作,从消费认同、科技减害、配套保障等方面不断巩固提升中式卷烟品牌发展优势。打造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新优势。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烟叶生产,着力推进烟草农业生物技术革命、推进烟草农业绿色发展变革、推进烟草农业生产方式革新,全面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水平。打造新型烟草制品国际竞争新优势。密切跟踪新型烟草制品政策、技术和市场发展动态,深入实施新型烟草制品研制重大专项,超前研发储备一批战略性产品,稳步提升新型烟草制品产业化能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要调动科技人才担当创新驱动重任的积极性,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有效激励广大科技人才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要调动广大员工担当“大国工匠”重任的积极性,把“大国工匠”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体现到每个员工身上,让创新在全行业蔚然成风。

(五)争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作为

继续扎实推进“两坚持、八加大”的行业深化改革工作任务,对照中央“四梁八柱”的总体方案,今年的重点:一是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发挥计划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的作用,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品牌为根本的资源配置模式,促进中式卷烟品牌持续做大做强。二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更加注重以清单管理推动减权放权,改进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突出抓好专卖行政许可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持续优化烟草行业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有关工作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烟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工作。三是深化公司制改革。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要求,研究探索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革方案,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四是深化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适度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因地制宜地推进省级卷烟营销平台的实际应用,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升级创新营销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卷烟营销体系,努力做到需求预测准确、客户分类客观、货源组织有效、投放策略公平、品牌培育得力、经营规范有序、监督检查到位,全面提升服务客户、满足消费的能力和水平。五是深化“走出去”发展配套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境外资本运作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中烟国际实现经营在外、管理在外、人员在外的转型方案。六是深化激励约束机制改革。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正向激励机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和从政从业环境。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F323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实行专卖体制以来,烟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烟草产业发展规律,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烟草产业又始终立足国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整体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烟草产业,就是在烟草专卖体制下,实行国有统一经营,具有完整产业体系,以“中式卷烟”为发展方向,以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为价值取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产业。目前,我国烟草产业关系到130多万种烟农户、500多万卷烟零售户、50多万烟草工商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以及与烟草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2000万劳动人口,烟草产业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我国80%以上的烟叶生产和50%以上的卷烟生产均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烟草依赖度很高。

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烟草产业链不断完善,已形成了烟叶生产、打叶复烤、辅料生产、设备制造、卷烟生产、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系列完整的产业链。

第二,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围绕增强适应市场能力这一核心任务,精简牌号、做大做强重点品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到2011年底,全国卷烟牌号由过去1200余个缩减到124个,竞争力明显增强,民族卷烟品牌牢牢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市场掌控能力稳步提升。严厉打击违反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活动,先后清理关停300多家计划外烟厂、全面整顿卷烟批发渠道,有效解决小烟厂无序发展的混乱状况。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不懈开展打假,全面加强市场监管,有效打击卷烟制假售假活动,卷烟市场净化率稳步提高。

第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重大课题和重大专项研究取得积极进展,我国的烟草产业在烟草育种、卷烟特色工艺、高速卷接包设备研制、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减害降焦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烟草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管理体制:专卖体制下高度集中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烟草专卖条例》,建立烟草专卖制度。199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1997年7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烟草专卖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开宗明义指出:“为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制定本法。”烟草专卖制度体现了国家意志,即国家专卖。烟草专卖又是“完全专卖”,国家对烟草产业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实行全方位统管。因此,从管理体制上看,专卖体制下的高度集中,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基本特征。

(二)经营模式:政企合一国有独营

《烟草专卖条例》规定,“设立国家烟草专卖局,对烟草专卖进行全面的行政管理;设立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领导、全面经营管理烟草行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业务”。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烟草总公司“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奠定了中国烟草产业政企合一的管理框架。国家将烟草的专卖经营权委托给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经营,企业性质是完全的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上是国有独资。因此,从经营模式上看,政企合一的国有独营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明显特征。

(三)产品风格:中式卷烟独特路线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中式卷烟”的概念:“能够满足中国广大卷烟消费者需求、具有独特香气风格和口味特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卷烟”。10年来,中式卷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认可,已经成为我国卷烟消费市场的主导产品类型。目前国产卷烟中,绝大部分为中式卷烟风格。因此,从产品风格上看,中式卷烟独特路线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重要特征。

(四)产业功能:维护国家利益价值取向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家积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授权经营烟草产业的中国烟草总公司,从成立之初,就承载着增加国家财政积累的使命。自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中国烟草总公司以来的30年间,烟草产业已累计上缴国家财政超过4万亿元。2012年,上缴国家财政7166.6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6%以上。中国烟草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国家积累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作用更加显著,这既符合对烟草“寓禁于征”的惯例,也符合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骨干支撑作用的基本定性。因此,从产业功能上看,维护国家利益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的显著特征。

三、发展思考

自2006年1月《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以来,吸烟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加之国际烟草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中国特色烟草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在新的内外环境下,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且日趋激。应对新的挑战,应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保证烟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坚持专卖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据2012年1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烟草专卖局8部门联合的《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数据显示,2009年非法卷烟占全球卷烟市场的比重为11.6%,而中国基本控制在4%以内,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烟草专卖制度作为解决市场失灵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现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有机统一的有效策略,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该制度应当继续坚持和完善。首先,完善国有独资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转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国有企业的骨干支撑作用。其次,严厉打击烟草制品非法贸易,巩固完善联合打假打私机制,加强多部门协调配合、地区间相互支持及国际、港澳特区合作,严厉打击烟草制假、售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防走私卷烟、假冒卷烟流入市场。加强卷烟零售市场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烟草制品非法交易。

(二)立足国内市场,坚持中式卷烟发展方向

应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市场,增强发展中式卷烟的自觉自信。首先,巩固和提升原料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烤烟主导型原料保障体系,坚持走生态、特色、优质、安全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水平,努力为中式卷烟发展提供坚实的原料保障。其次,整合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实力。通过计划和市场的双重手段,形成市场化“强者更强、弱者退出”的机制,逐步压缩品牌数量,从目前的100个左右压缩到15个左右,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做大做强能够支撑并引领中式卷烟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第三,建立完善中式卷烟标准,在烟叶原料、配方工艺、香气特色、检测方法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中式卷烟整体质量水平。第四,增强市场控制力。通过推进现代烟草物联网建设,完善专卖体制下的公平有序、反应及时、控制有力、遵循市场规律的卷烟营销网络,提升网络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品牌培育能力,形成能够促进中式卷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烟草产业特点的现代营销模式。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优化烟草资源配置

首先,在总量上实行指令性计划,在具体管理上实行指导性计划。把加强计划管理、总量控制放在首要位置,防止盲目发展、保持产销平衡。促进烟草生产经营合理布局,逐渐实现计划指标按市场和效益原则进行动态调整。其次,更加重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重要作用,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在卷烟计划分配上,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控制卷烟生产总量,严禁生产企业以任何形式超产,人为造成供大于求。在烟叶计划分配上,根据卷烟生产实际需求量分配烟叶计划,加大存量计划调整力度,使烟叶计划资源更进一步向适宜区域集中。第三,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建立卷烟和烟叶计划动态分配和调整机制,逐步打破行政壁垒,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进一步淘汰竞争力弱的品牌,为强势品牌做大做强提供市场空间,使资源更多地向优势品牌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高,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的烟草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首先,围绕提升中式卷烟技术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为形成以“低焦油、低危害、高香气、高品质”为主导的中式卷烟品牌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建立和完善支撑中式卷烟发展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整体研发能力。其次,突破一批制约中式卷烟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掌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标准,取得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标志性技术成果,力争在部分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走出一条中式卷烟发展的新路子。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应加快资本输出。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卷烟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办厂,以减少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提高中式卷烟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形成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自主知名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并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烟草企业的差距。其次,应加快产品输出,加大国际市场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市场空间。重点突破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提高中式卷烟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努力使中式卷烟走向世界。第三,应加快技术输出。在世界其他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技术相对匮乏的地区,合作建立优质烟叶原料生产基地,运用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标准,生产符合中式卷烟配方需求的优质烟叶,扩宽原料保障渠道。

(六)积极应对吸烟与健康问题,稳妥推进履约工作

首先,应当大力研制低焦高香卷烟。近几年来,低焦油卷烟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应继续加大力度,在满足消费者对烟草制品特殊需求的同时,努力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其次,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密切关注烟草科技发展新动向,结合实际,积极发展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第三,认真履行《公约》。当前,应当加强对履约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着力推动履约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Z].2003-11-19.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d,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life. Convenient, affordable large warehouse supermarkets because, all items specifications, more and more get the welcome of consumer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supermarke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 didn't get out in time, easy to cause the supermarket fire, cause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even casualties, because thes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nce the fire, is often difficult to carry out effective rescue them, therefore,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upermarket fire safety work, strengthen the large warehouse supermarkets fir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study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warehouse; The supermarket; Fir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强仓储式超市的消防安全工作,首先,要了解大型仓储式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对大型仓储式超市的防火对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一、大型仓储式超市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

1、营业面积大。

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建筑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小的数千平方米,大的数万平方米,大空间、大火灾荷载、良好的通风,一旦发生火灾,极易蔓延扩大,形成大面积立体火灾。

2、可燃物品多。

大型仓储式超市经营的商品,大部分是可燃物品,一些商品本身虽属不燃材料制成,但其包装箱、盒却都是可燃的,还有一些本身就属易燃易爆危险品。

3、人员流量大。

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另一特点是顾客云集,高峰时每平米可达5—6人。

4、电气设备多。

大型仓储式由于照明、宣传的需要,安装了大量的灯具,线路错综复杂,使用时间又长,设计、安装、使用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火灾。

二、大型仓储式超市防火的重点

1、严格防火分区。

超市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划分防火分区。多层超市地上按2500m2为一个分区,地下按500 m2为一个防火分区;地上超市防火分区面积可扩大到4000 m2,地下超市防火分区面积可扩大到2000 m2。

2、确保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

按高峰时间顾客平均流量人均占有面积不小于0.4 m2设置;柜台分组布置时,组与组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m。安全疏散线路指示标志、安全疏散出口指示灯、安全疏散标志明显有效,疏散线路简捷明了,通道、出口严禁堆物、堵塞。

3、落实防火责任制。

4、加强明火管理。

5、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

三、大型仓储式超市防火对策

根据大型仓储式超市的特点、火灾危险性及大型仓储式超市防火的重点,结合相关技术规范,深入超市,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个人大型仓储式超市防火对策的看法。

1、提高建筑耐火等级。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规定,大型仓储式超市的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超市内的吊顶和其他装饰材料,不准使用可燃材料。超市内的货架应尽量提高耐火时间,钢结构货架做防火处理,涂刷防火涂料。

2、合理调整大型仓储式超市布局及防火分隔。

(1)保证人员通行和安全疏散通道的面积,货架同人流所占的公共面积比例不应小于1∶1.5;人流所占公共面积,按高峰时间顾客平均流量人均占有面积不小于0.4平方米;货架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米。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划分防火分区,即地上部分为2500平方米,地下部分为500平方米,装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可增加一倍。

(3)大型仓储式超市内如设置家用电器、钟表、眼镜等维修部时,应分开独立设置。

(4)油浸电力变压器,不宜设在地下商场内,如果必须设置时,应避开人员密集的部位和出入口,且应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隔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变压器下面应设有能储存变压器全部油量的事故储油设施。

3、保证安全疏散设施畅通。

(1)大型仓储式超市是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之一,安全疏散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要求,超市要有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且多方位均匀设置;不应设置影响顾客人流安全疏散的旋转门、侧拉门等。

(2)走道、疏散外门等的疏散宽度,应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安全出口、疏散用门,应设置灯光疏散标志和应急照明,正常营业时,所有安全出口不能锁闭,并设有值班人员。

4、加强消防系统的维护保养。

(1)火灾报警系统能准确报警,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要熟悉消防操作,熟练掌握消防控制设备的功能。

(2)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主、备泵能自动互投,动力配电柜的主备电源能自动切换。消火栓泵应能在消防栓箱处和消防控制室远程启动;喷淋泵能够按系统功能要求在消防控制室远程启动和自动启动。

(3)防排烟系统。如大型仓储式超市不具备自燃排烟条件的,应增设机械防排烟系统,其排烟口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排烟口应有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当任一排烟口开启时,排烟风机自行启动;在排烟支管上,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5、强化消防监督管理。

(1)落实消防责任制。超市应当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认真履行消防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责任制,签订防火责任书。超市应自己配备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具体抓好消防安全工作,要定期对职工及重点工种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经常组织自身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自动消防设施要建立定期检查测试、维修保养制度,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值班检查;要定期检查维修保养消防器材,使消防器材完好使用。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9

一、一般情形下的卷烟月度购进

根据国家局工商协议管理规则调整的最新要求,半年集中交易期间,商业企业只签订调入计划的80%,半年协议与月度合同仅为购进意向,实际购进应按照订单情况进行。月度购进调控在此基础上制定。

(一)月度卷烟购进预安排

根据上期期末库存,计算半年各月卷烟购进预安排表。在假定月度销量能够完全完成的情况下,将各月各规格购进数量预安排到月。

(二)周单次购进量

根据卷烟日均订单各规格产生的销售数量,结合安全库存量或固定库存量,确定采购点。以采购点的发生频率,确定采购次数及卷烟单次购进量。

如遇特殊情况,如半年协议量低于200箱的规格,单次购进量不超过半年协议量的40%,遇到工业节假日停产整休、发货压力过大等情况,应当与相关部门联系,根据对购进的影响天数,对单次购进量进行调整。

半年度协议签订数量低于5箱规格的1次购进,以减少库存管理成本。

二、卷烟月度购进调控

购进总量预警是库存管理与均衡销售的前置关口,通过购进总量进度与销售总量进度的比较,观察卷烟总体购进的健康程度。购进单品预警主要用于对各规格协议执行情况的分析,及时为各卷烟规格的增补、置换、退签等决策提供依据。购进预警从总量和单品两个维度,分别由省局、市州公司预警。

(一)周购进总量调控

周购进总量调控建立在合理的安全库存量之上。将同一时期内的卷烟销售量与卷烟购进量进行比较,观察购进总量是否合理。购销同步预警一般每周进行测算与预警,单次计算分析时间跨度不超过1个月。购进同步预警见表1。

(二)月度购进进度调控

购进进度预警以月末的安全库存量为基础,以月度销量预排为参照,在每月月末进行计算,观察某一段时间内货源购进保障市场供应的合理性,为下月的科学购进提供依据。月度总购进进度预警见表2。

(三)购进单品进度预警

购进单品预警是将单品购进进度与购进总量进度进行比较,反映各单品的市场适销程度,为协议的调整、增补、置换起到提前告之的作用。购进单品预警每月月末测算一次,测算结果对照单品购进调控规则进行处理。

1. 单品购进调控

单品购进调控的具体规则如表3所示。

2. 超进度规格购进调控

超进度规格购进调控的具体情况见表4。

3. 低进度规格购进调控

低进度规格购进调控的具体情况见表5。

(四)月度购进基数修正

每月月末根据实际购进情况,对剩余各月购进基数进行修正。剩余各月购进基数=各规格原购进基数+((原购进基数-实际购进基数)*(剩余各月购进基数*剩余各月购进总基数))。

三、半年度协议调整

根据月度销量增减幅度20%的比例控制,则半年单品最大调整幅度为20%,在半年未签订协议比例范围之内。调整规则如下。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10

一、建设烟尘控制区的范围

本次烟尘控制区范围在原来4.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展至目前县城全部建成区。具体范围为东起中学、西至西环路向西600米,北起泰山路向北300米,南至洽川大道(包括以南所有单位),面积17.4平方公里(具体范围见附图)。

二、烟尘控制区建设执行依据及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四)《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PB5—2000);

(五)《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六)《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废气部分)》;

(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八)《城市烟尘控制区管理办法》(国环字〔87〕第016字);

(九)《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

在本次划定的烟尘控制区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功能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均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三、烟尘控制区建设的职责分工

(一)县环保局对烟尘控制区的建设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对烟尘控制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日常检查和监测工作,依法查处城区内工业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督促超标排放烟尘的单位进行限期治理,对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报请县政府对其进行关停或搬迁。

(二)建设局负责在烟尘控制区内推进禁煤工作,督促烟控区范围内所有餐饮娱乐服务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对原有燃煤炉、灶进行改造,全部使用清洁能源;督促宾馆、饭店、单位食堂和饮食业设置必要的抽排油烟设施,防治油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督促城区建筑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污染。重点做好烟尘控制区的整体功能布局规划工作。

(三)工商局加强要对烟尘控制区内经营性锅炉、灶具清洁燃料使用的监管工作,对不能完成改造任务的,吊销其营业执照。

(四)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烟尘控制区内现有燃煤锅炉的技术改造,对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新建锅炉不予审批。

(五)县广电局负责烟控区建设的宣传工作。

(六)镇人民政府、县公安局配合做好烟尘控制区内超标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工作。

四、烟尘控制区的建设要求

(一)烟尘控制区内各种锅炉、窑炉、茶炉、营业灶和食堂大灶(以下简称炉、窑、灶)排放的烟气黑度和烟气浓度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二)现使用的炉、窑、灶必须按计划逐步改造使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燃料,经改造使用燃油、燃气、电等炉、窑、灶,要加强管理和完善抽排油烟设施、装置,严格操作,以防治油烟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11

0 引 言

随着现代化大都市出现,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它为城市增添现代气息、带来繁华,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思考。高层建筑既包括高层公共建筑又包括与多层居住建筑混合的住宅小区高层居住建筑;随之高层建筑人防地下室与地下车库也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高层建筑人防地下室与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设计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将对高层建筑人防地下室与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问题进行探讨。

1系统设计

1.1地下车库通风系统与排烟系统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设计应同时执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以下简称《高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2](以下简称《汽防规》)、《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以下简称《汽规》)。《汽防规》5.1.1条规定,地下汽车库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000m2,当汽车库内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4000m2。《汽防规》8.2.2条规定,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的汽车库,其每个防烟分区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0,其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汽规》6.3.4条规定,地下汽车库宜设置独立的送风、排风系统。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设计原则:减少机房,增加车位;减少风管交叉,降低建筑层高;宗旨为优化系统设计、降低造价。

所以设计采用平时通风、火灾时机械排烟合用系统,通过消防控制进行系统转换。按照4000一个防火分区仅设一个排风(烟)系统,每个防火分区的两个防烟分区的控制靠全自动排烟防火阀的启闭来完成。对通风、排烟系统:机械排烟量等于机械排风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对进风系统:首先,汽车库内设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时,补风利用疏散出口自然补风;其次,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采用机械补风,补风量不小于排风量50%。

1.2人防地下车库通风系统与排烟系统设计

人防地下车库通风设计应执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4](以下简称《人防规》)及《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5](以下简称《人规》)。《人规》3.2.6规定,人员掩蔽工程一个防护单元的建筑面积应小于2000m2。《人规》5.1.2规定,防空地下室的通风设计,战时应按防护单元设置独立的系统,平时应结合防火分区设置系统。所以设计时应注意:

1)2000防护分区应尽量在4000防火分区内,使平时的防火分区能与战时的防护分区协调一致,以减少平战转换工作量;

2)满足防护单元独立设置通风系统的要求,以免相邻单元破坏时影响其它单元的正常使用;

3)应满足《人规》要求,临战转换适应保证两个防护单元之间密闭墙上的平时通风管、孔在规定时间内实施封堵,并符合战时要求。

2工程实例

2.1系统划分

某旅游度假区人防地下汽车库建筑面积32 383,双层设置地下室。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2 200,独立的消防地下车库,防火分区1划分为1个防烟分区,而其余5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又划分2个防烟分区,共有11个防烟分区。1、2防火分区没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采用机械补风,补风量等于烟量的50%。其

余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自然补风。

图1地下一层防火、防烟分区示意图

图2地下二层防火、防烟、防护单元分区示意图

表1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参数

地下二层建筑面积为10 183,3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1、3划分2个防烟分区,防火分区2设一个防烟分区,合计5个防烟分区。均没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采用机械补风,补风量等于烟量50%。同时该层设置3940人防地下室2个防护单元,均为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防护面积分别为2054、1886。防火分区、防烟分区、防护单元区域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通风、排烟系统设计参数参见表1。

2.2排风系统及控制

平时排风系统与火灾时排烟系统合用。室内汽车尾气由设在风道上的排风(烟)口、排烟防火阀排至室外。排风(烟)口、排烟防火阀为常开。可以按照节能方式控制排风系统,根据室内CO2浓度控制排风系统。

2.3排烟系统及控制

在平时排风系统与火灾时排烟系统合用系统中,排风(烟)口、排烟防火阀为常开。当接到火灾信号时,由消防控制中心关闭地下车库非着火的防火分区内排烟防火阀以及排烟风机;对于没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应同时开启机械补风机。

本设计除地下一层防火分区1和地下二层防火分区2设一个防烟分区外,其余均为1个防火分区包括两个防烟分区,并且每个防烟分区分别设置排烟风机,由消防控制中心关闭非着火的防烟分区内排烟防火阀以及排烟风机;应同时开启本区域内的机械补风机进行补风。当火灾蔓延到相邻的防烟分区时,接到火灾信号全自动排烟防火阀再次开启,并联动排烟风机开启,进行有效的排烟。排烟阀的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排烟阀宜由其排烟分担区内设置的感温探测器组成的控制电路在现场控制开启;

(2)排烟阀动作后应启动相关的排烟风机和送风机,可采用接力控制方式开启,但不宜多于5个,并由最后动作的排烟阀发送动作信号;

(3)同一排烟区内的多个排烟阀,若需同时动作时,可采用直接控制方式开启,但不宜多于5个,并由动作的排烟阀发送动作信号;

(4)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设在机房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并联动关闭排烟风机;

(5)防烟垂壁应由其附近的专用感烟探测器组成的控制电路就地控制;

(6)消防控制室应能对防烟、排烟风机(包括送风机)进行应急手动控制。

3设计探讨

(1)若一个防火分区划分两个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分别设置排烟风机,则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启闭排烟风机、排烟防火阀来控制防烟风区的排烟。若一个防火分区采用一台排烟风机,则由消防控制中心控制开启排烟风机,并启闭排烟防火阀以及排烟口来控制防烟风区的排烟;

(2)《高规》第8.4.5条规定防烟分区内的排烟口距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设计时应注意及时调整排烟口位置。

4结语

一个优秀的人防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设计:

1)要满足现行的消防、人防规范;

2)要切实可行;

3)应减少初投资和运行费;

超市控烟工作计划篇12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059-02

在社会高度关注质量安全问题、倡导绿色生态理念的新形势下,发展绿色生态烟叶是大势所趋。从影响烟叶安全性因素的角度看,在烟叶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外源物质是主因。因此,就其内涵而言,绿色生态烟叶就是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脑赐飞霞跎倩肥、农药使用”方式生产出的烟叶。如此,可以避免人为添加有害物质,造成新的污染,影响烟叶品质安全。

1 安徽省发展绿色生态烟草的优势

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烟叶计划总量持续调减、供需矛盾突出、烟农增收压力不断加大等复杂形势,全省烟叶生产认真落实“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完善体系”的要求,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3个重点,牢固树立“市场、质量、规范”3个意识,始终坚守严控规模红线、质量提升生命线和规范管理底线,在总量调减的不利形势下,继续保持了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1 全面完成生产目标任务

烟叶部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提振发展信心,着眼持续发展,科学调控生产,坚持严控规模和供给侧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市场反馈良好,发展态势趋好,烟叶收购工作较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全面完成了烟叶种植和收购任务。实现了烟农收入与烟叶税收基本稳定,为全省经济稳增长、烟农稳增收,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绿色生态烟叶发展成效显著

全省以“优质、特色、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紧扣时间节点任务,科学调控烟叶生产,提高常规技术落实到位率。全面落实大田营养土堆捂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滴灌栽培示范,减工降本。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开展烟蚜茧蜂防治工作,抓好绿色清洁生产宣传、指导和考核,最大限度杜绝除草剂和高残留农药施用,提高烟叶安全性。2016年,为全面推进烟田农业废弃物全回收、全处理、零残留、零污染,示范烟田全部实施了烟田农药废弃物清除回收,通过制定对策、落实人员、落实责任、督促考核等措施,成效明显。

1.3 烟叶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各有关部门和烟草系统协调配合,通力协作,各地围绕合同管理、特色品种种植、烟叶收购、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烟农切身利益的关键环节,提升烟叶生产收购规范管理水平,烟叶生产实现了提质增效。烟叶收购总体平稳,进度快,均价高,实现了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收购任务。

2 发展绿色生态烟草面临的问题

2016年以来,受控烟形势和消费环境趋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传导的影响,整个烟草行业发展降档减速的态势日渐明显,卷烟产销大幅下滑,烟叶库存居高不下,烟草税利大幅下降。到2016年6月底全国烟叶库居高不下,占压资金数额庞大,可用周期仍在37个月以上,且烟叶去库存的速度不及工业对原料需求下降的速度,烟叶还需要进一步减量。201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叶计划安排连续4年下调。“烟叶计划持续调减,促农增收矛盾凸显;卷烟市场动销不旺,销售结构差距拉大;调盘余地不断变小,税利增长难以为继”这三大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保持“十三五”时期烟草产业平稳增长的难度巨大。

3 安徽省发展绿色生态烟草的实现路径

3.1 落实发展绿色生态烟草的政策措施

守好计划红线,抓实优化布局,稳定种烟队伍、稳定扶持政策,努力保持烟叶平稳发展新态势;要创新驱动,切实抓好提质提纯工作,着力抓好定制化烟叶生产,推进烟叶生产均衡发展,加大烟夹推广力度,推进烟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重点,建立植烟土壤保育体系,抓好烟田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高度重视烟叶安全性问题,推进绿色生态清洁安全烟叶生产;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践形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要多措并举,持续抓好烟草产业“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烟农合作社发展壮大,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新突破。

3.2 把握优势,持续优化种植布局

围绕总体种烟面积和收购任务,优化结构,对种烟乡镇、种植品种、种植田块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布局。品种布局保持山区稳定不变,丘陵地区按照“规模够、质量好、效益佳、生态宜”的布局规划,突出隔年轮作率、设施配套齐全、连片布局种烟田块,提前着手,超前谋划,严格执行国家对烟叶生产、收购计划管理政策,统筹规模、面积,优化布局及提高轮作率,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因计划管理不到位的,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实行问责,调减下年烟叶生产计划,追究责任[1]。

3.3 抢抓节令,确保各项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把握“整地、栽烟、烤烟、收烟”4个关键时间节点,加大控氮增密增钾、膜下移栽、最佳节令集中移栽、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统防统治、4~6片上部叶一次性采收、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等措施精准落实,提升烟叶质量水平。

3.3.1 抓实营养土堆捂。要高度重视,把大田营养土堆捂作为落实规划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实抓好,在确保数量的同时要注重营养土的堆捂质量,堆捂时必须使用农家肥,数量不少于22.5 m3/hm2,确保实效。加大“控氮、增密、增钾”措施落实力度,调控好烟株营养,促进烘烤提质降损[2]。

3.3.2 加大膜下烟推广。转变观念,强化宣传发动,充分利用膜下栽培“病害轻、节水、抗旱保苗次数少、强度低”等优点,加大膜下烟推广力度,特别是有水窖作为水源的山区,要克服等雨栽烟的习惯,利用膜下小苗节水的特点,按节令完成移栽。

3.3.3 深度挖掘优质品种潜力。制定布局、施肥、烘烤、收购配套措施,强化培训,强化落实,全程从严、从实控制供种、育苗、移栽、收购,推行育苗、移栽、收购环节公示举报制度,对品种纯度进行严格考核。

3.3.4 持续抓好烘烤管理。重点从烘烤设施、烘烤能源、装烟方式、烘烤工艺着手,深入开展烘烤提质增效研究,提倡烟夹编烟烘烤,加大推广力度,做好设施保障,切实把烘烤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使烟叶烘烤质量再上新水平[3]。

3.4 突出重点,推进绿色生态安全烟叶生产

建立土壤保育、绿色防控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清洁安全烟叶生产体系。

3.4.1 落实土壤保育。扶持引导包粮屯合作社开展作物秸秆粉碎堆捂发酵生产有机肥探索;开展商品有机肥施用示范;抓实绿肥种植示范。

3.4.2 抓好烟田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要探索0.01 mm地膜推广、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新途径;要抓好田间残膜、农药瓶(袋)清收回收力度,解决烟田“白色污染”问题。

3.4.3 高度重视烟叶安全性。对烟草监督部门监测反馈的少数烟区氯离子含量超标和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辖区内农药经营门市的监管,对销售违禁农药、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的要坚决取缔;要加强烟农用药的指导,严禁施用高残留农药和除草剂,要加强鲜烟叶农残的监测考核,督促基层和烟农提高合理用药认知性和自觉性[4]。要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示范,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坚决杜绝大田施用除草剂,提升烟叶安全性。积极推广绿色生物防控,落实烟蚜茧蜂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蓝板示范、性诱剂等绿色生物防控实用技术。

4 安徽省发展绿色生态烟草的保障措施

4.1 践行新理念,做好转型升级文章

顺应形势,将“控总量,守红线”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烟叶工作的首要任务。转变发展理念,由数量规模型向科技创新转型、向绿色生态转型、向打造品牌D型、向全产业链转型。落实转型措施,牢牢把握国家局“四个不动摇”“一个优结构”的要求,实行“种植申请制度”,积极培育本地职业烟农。

4.2 打造新动能,做好精益生产文章

完善关键技术体系,以“优质、特色、生态、安全”为目标,促进烟叶质量提升。完善烟叶服务体系,强化烟草技术指导和靠前服务职能,持续推动适用生产技术落实到田间[5]。

4.3 抓住新引领,做好特色发展文章

突出“浓香型烟叶”特色,把精力转到主攻烟叶质量上来,充分发挥补贴政策和烟叶收购的“指挥棒”作用。突出品种特色,加大品种培育力度,增强安徽特色品种印记,强化满足工业需求的能力。

4.4 担当新作为,做好创新谋变文章

大力推进降本增效,适度扩大“采编烤分一体化”专业化服务面积,让更多烟农享受“轻松种烟”。全面实行市场化烟叶育苗,节约育苗成本。积极推动烟农增收,健全“烤烟种植保险+气象灾害预警”的防灾减灾机制。统筹实施项目建设,确保烟基建设配套资金、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到位。

5 参考文献

[1] 刘春萍,高华军,林北森,等.百色烟草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策略[J].广西农学报,2016(1):77-79.

[2] 夏孟秋.建设绿色广西烟草的对策[J].广西经济,2016(11):70-72.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