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管理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16 17:45:30

设施管理论文

设施管理论文篇1

1、概述

我国自1979年至1994年先后从荷兰、日本、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引进大型连栋温室21.2hm2,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能耗过大,运行费用高,管理不善,仅个别勉强维持生产,绝大部分不得不宣告失败。90年代中,由于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设施农业的发展又掀起了新的热潮,以北京中以农场引进以色列大型塑料温室为标志,又开始了新一轮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连栋温室,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引进的不仅是温室的主体骨架,同时引进了成套设备和栽培技术。据有关资料,1995年至1997年已签订引进合同达80hm2,价值3亿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突出地反应了国内对先进的设施栽培成套设备和技术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外温室厂家亦蜂涌而来,他们采取压低主体结构价格,提高内部设施价格的措施,试图占领市场。

总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已面临新的形势,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设施规格也在相应提高;在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生产的同时,也在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成套设施与栽培技术;设施园艺生产多样化,不仅生产蔬菜,包括大宗菜和特菜,也生产花卉水果,但也暴露出在宏观管理上无序状态的问题。各地在纷纷上马,纷纷引进的同时,也不乏盲目性,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和措施,以便为主管部门制订规范化的管理办法和宏观管理的政策性文件提供依据,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决策,疏通信息渠道,规范管理职能,提高企业素质实行名牌战略,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农业创造条件。

我国温室中95%以上为日光温室,普通加温温室和大型现代化温室,因能源问题,运行效果不经济而难以大面积发展。全自控现代化温室自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开始逐步引进至今。估计将近100hm2。日光温室中约有60%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90%为简易的竹木结构塑料大棚,只有在大城市郊区发展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目前随着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些地区,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原有单栋大棚也向连栋大棚发展。据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6年底统计资料,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河北、河南、辽宁、江苏和新疆。而高效节能日光温室面积最大的省份为:河北、山东、辽宁等省。

现代化大型温室,主要是引进温室,从1985年至今,我国大约引进了近100hm2。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省份的大城市郊区。在1979~1994年期间,引进了21.2hm2,分布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大庆、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由于能源消耗大,管理不善,入不敷出,最终不能维持,有的被拆除,有的另作它用,基本上是失败了。如1979年北京的四季青园艺场最早从日本引进的3hm2现代化大型温室,现已改作贸易市场。1995年北京中以农场率先引进以色列温室1.2hm2,开始了新的引进高潮。1996年引进面积最大的为上海,达l5hm2,分别从荷兰、以色列引进,分5处进行试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经验;深圳市1997年从法国引进6hm2薄膜温室,现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省城如广州、石家庄、郑州、济南、南京、北京、重庆和银川等都有新引进温室,或正在洽谈引进事宜。这次引进的特点是:引进成套技术设备,除主体骨架外,包括环境调控设备、灌溉设备、全套栽培技术措施(从种子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甚至授粉技术等),并有引进国派驻专家指导,即不单纯引进硬件,也引进软件。但大多是政府行为,也有部分是企业行为。

2、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2.1设施农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目前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很快而质量水平较低。以设施栽培86万hm2计,城乡人均占有面积已达7.l7m2,比80年代中期增长了19倍,所以发展方向应由扩大规模转向提高质量。同时产业结构要转型,单一生产蔬菜转变成以生产蔬菜为主,辅以生产花卉、瓜和果。从单一生产大宗菜,转变成生产大宗菜为主,辅以生产经济效益高的特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出口创汇。其次是提高现有设施水平。现在设施质量普遍较低,日光温室中绝大多数为80年代中期形成的普通类型,结构较简单,以竹木、水泥杆为骨架,厚厚的土坯墙体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可利用面积仅40%~50%;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只能靠手工作业;保温、采光性能差,每年雨季过后,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修结构;抗灾能力差,易被大雪压塌、大雨冲垮,如1997年12月一场大雪,江苏、山东不少普通型日光温室因承受不住雪压而倒塌;灌溉技术,仍以大水漫灌,有些地方每667m2日光温室灌水量达500m3/年。并且在多年使用后温室内病虫害严重而不得不依靠经常性打药来维持生产,这与发展绿色农业的趋势很不协调。所以山东省率先提出了设施农业的二次创业,不仅要选育优良品种,而且要改进设施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

对于塑料大棚的发展,同样存在结构和栽培技术两方面有待提高的问题。

所有新建的设施,应该具备更高的质量水平,不应再停留在较原始的水平上,应能够生产高品质产品,借鉴引进温室的一些经验,逐步向现代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2.2能源清费和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冬春季节在蒙古高压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我国的三北地区、青藏高原、云南高原晴天多,日照百分率超过50%,光照充足,是发展设施园艺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季风发达,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变化很大,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其它国家要低,而且愈向北方,偏低愈甚。例如1月份,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其它国家气温偏低14~18℃,黄淮流域偏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偏低8℃,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除沙漠地区以外,我国又是同纬度地区最热的国家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和内蒙北部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平原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0℃。根据计算我国北方各地冬季日平均气温≤5℃负积温要比世界同纬度地区高出1~4倍。这就意味着我国发展设施生产冬季加热所需能耗比欧洲国家要高得多。夏季比同纬度其它国家炎热,必然增加降温所需的能耗,而且夏季又是雨季,空气相对湿度大,湿热同季使藉助于蒸发降温机理的降温效率下降,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湿帘降温、喷雾降温,其降温效果必然受到限制。

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发展设施生产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节能是中国设施园艺生产的重要课题。

2.3引进和国产化

1979~1994年引进的20hm2大型现代化温室,由于高能耗和经营管理跟不上,高投入、低产出,至今几乎全部停止运营。1995年以后又开始了第二次引进大型现代化温室的热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6年上海从荷兰、以色列引进了15hm2微机全控制加温温室,进行蔬菜、花卉栽培。经过一年的运行,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但为高能耗、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高科技设施园艺经营提供了经验。

目前现代化温室的引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投资大。以上海1996年引进的15hm2温室来看,引进费用加配套设施设备费用,平均500~900元/m2,投资太大,每年的折旧费、维修费太高,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这是影响温室引进的一大因素。

2)运行成本高。从上海5个基地在1996~1997年度运行成本看,平均每1/15hm2(亩)为3.48万元,其中30%~40%是燃料成本。从上海各引进温室使用效果来看,冬季加温使用燃煤最经济,比用电或燃油热风的效果好、成本低。即使燃煤,在上海的荷兰温室中要保证果菜的生长温度,每天每公顷,仍需燃煤3t(每亩0.2t)。在济南,每1/15hm2(亩)每天需燃煤0.4t。在北京,则为每天每1/15hm2(亩)0.8t。有些引进温室(也包括部分国内设计的温室)的通风设计没有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同季的情况下,降温依靠湿帘风机系统,不但降温效果差,能源消耗也相当可观,甚至不比冬季加热能耗费用少。能源消耗费用太高,使投入使用后的经营成本持续偏高,最终可能变成亏本经营,成为温室引进的又一大障碍。

3)功能定位存在一定问题。既然是引进的现代化大型温室,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产品定位必须有高起点。高投入,必须有高产出,才能充分显示现代化、资金技术密集的优势,达到高效集约栽培目的。上海的东海荷兰温室,种植的彩色甜椒,市场定位于大宾馆和大饭店,价格可达24元/kg,其他产品市场定位也大都在宾馆饭店或超市,因其能保证优良的品质和周年供应,价格优势明显,所以其经营效果,已经突破了以前引进温室不计折旧,勉强保本的经营状况,在合理扣除折旧和经营成本后,仍略有盈余,并且会越来越好。南京市蔬菜所,80年代中期,引进一栋荷兰温室,一直种植番茄等大宗菜,年年收入不抵运行费用,从1995年开始,改成一半种菜,一半种花,当年收入与运行费持平,1996年1/4菜(番茄和樱桃番茄),3/4为切花和盆花,当年收入高于运行费用。所以功能定位不准确是许多引进温室经营不善的一大原因。结合旅游观光,生产优质花卉、蔬菜、瓜果和种苗,如上海的东海农场,江苏镇江21世纪乐园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规模小经营单一。目前各引进单位引进的温室面积一般为1~3hm2,绝大多数为1~2hm2,规模都不大,并且往往还种植多种作物,因此无论从面积还是从作物种类都形不成规模,这与国外的情况有很大差别。如荷兰,一个农户就有二、三公顷以上的温室,只种植一种作物,专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有利于种植水平的提高,而且能保证履行市场合同,它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我们目前的引进方式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就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技术人才资源的浪费,3hm2种植三种作物所需的技术指导同样能指导15hm2种植同种作物的生产。

5)引进不配套。只引进温室设备而不引进内部管理机制,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设施生产。现代化的设备加上现代化的观念及管理方式,才能保证高产出、高效益,达到引进温室的示范目的。

随着引进温室的不断增加,国产化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大型温室的骨架和覆盖材料国产化,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但其内部的配套设施、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仍需认真学习。对于国产化,业内人士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要求加速国产化进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另一种态度则认为,先当学生,虚心学习,先吃透外来的东西,逐步缩小国产与引进之间的差距,不可操之过急。我们认为有关国产化的问题,硬件在短期内容易实现,软件特别是微机管理、生物技术(品种、授粉技术、定量化肥水管理等),我国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主体结构的国产化过程中已经做了不少简化改进设计,即使如此,也因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往往高于外商报价;没有温室专用的材料,或者有而精度不够,不能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影响设施生产的效果;内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还有一定问题,产品不齐全,不配套,性能达不到要求,有的配套设施根本没有,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须先搞清楚引进温室的质量、性能和种植要求,再加以改进,逐步实现国产化。

2.4建厂生产问题

以上海、江苏为例,仅上海周围,经营温室骨架约有5~6个厂家,有些地方还在盲目建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要建立质量检测和评估体系,实行名牌战略,有序建设,有序竞争。

2.5关于大型现代化温室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出现发展大型温室的热潮,首先是因为资金有了一些积累,包括一些大企业也投资设施农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原有的设施技术不配套,土地利用率低,环境调节能力有限,而北京中以示范农场引进全套设备技术后,感到有了新的希望,各地政府部门、大企业于是将视点转向设施生产。我们认为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可以适度发展:(1)资金实力允许(当地政府有补贴,或有企业参与。);(2)有良好的市场,包括消费者观念,优质、优价;(3)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包括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和劳动者素质;(4)形成规模,不搞分散建设,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更应如此。

3、国家管理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的方针和管理原则

3.1管理的定位

国家管理部门的管理定位,首先应是宏观管理,起指导作用。要实现宏观管理,必须了解设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对全国的设施农业根据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各级工作机构,明确专人管理;及时收集和市场信息,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减少盲目性,以稳定农民的收入;制定适合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的不同档次的各种设施规格及技术参数,同时规范各生产厂家的生产行为,减少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损失,改变现有生产厂家各自制定规格,无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建立固定的监督检测机构,加强检测,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各级管理机构应同时承担技术咨询的任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市场、产品市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分级、包装)、运销等。

3.2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设施布局

我国是一个气候类型多样的国家,各地气候对设施生产的利弊各异,应以多样化的设施生产模式,适应各地的气候特点。我们建议按大区划分,根据气候条件,做好各种设施的区划工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合理地提高设施栽培水平。关于设施栽培的区划问题,80年代中期,曾进行过不少探讨,近年来各省市也认识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布局设施栽培、设计种植制度(品种、茬口等)和制定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比较分散,并基于经验,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体系。有些地方因设施栽培比较效益高,盲目上马,结果因气候条件不适宜而导致失败。规范各区设施类型及其规格、参数,使各种设施合理分布,种植制度和管理规范化,改善以前的盲目性和过于分散状况。

3.3设施标准的制定

各地区应有适用于不同档次的设施类型及标准参数,对农民自制设施提出指导建议,规范农民的自发行为,使建成的设施经济适用。

"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我国在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方面都做了不少研究工作,而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只有钢管装配式塑料大棚有国家标准。玻璃温室的结构标准尚未批准公布。至于日光温室标准,温室配套设备的标准至今仍是空白。所以在设施、设备标准化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对设施的生产厂家不仅要制订一系列质量标准,还必须成立专门质量监督和检测机构,经过检测,方能进入市场,为此也需要制定检测规范,包括使用仪器、测试标准和方法等,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劣质产品的侵害。

3.4建立信息管理和技术咨询网络

农民进行设施生产,相对投入较高,农民是自发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应建立信息管理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较准确的各种产品供求信息,并做一些科学的预测,指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计划,以获取较多的收益。农业部的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技术咨询具有同样重要性,技术的提高是设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先进的技术必须由农民掌握后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议建立技术咨询机构,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可作指导和监督。

3.5抓好科学研究和培训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不断地创新。从而要求加强本学科领域的科研和培训工作,不仅要提高管理者的水平,也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设施生产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

1)面向21世纪中国设施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

2)低成本、低能耗的设施设备成套技术体系;

3)高效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专用品种培育、定量化水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

4)设施生产产业化体系(设备设施工程,种子工程,产后处理工程…)及经营管理模式;

5)现代化设施生产的标准体系与质量监控体系;

6)从中央到地方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科技示范园,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图书音像制作出版和培训计划等)。

3.6关于小型机械的问题

目前在普通的塑料温室和日光温室中,基本上没有使用机械,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天津、江苏、湖南等地均建立了工厂化育苗设施,但由于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推广的范围和规模还是很有限的。在现有的大部分现代化温室内,常规的农机具也很少,尤其是采用了无土栽培种植方式,设备配置主要是灌溉设施、采摘车及采摘工具、喷雾设备(喷雾车及喷雾器)运输车、嫁接机、花卉及蔬菜清理分检设备、包装设备、育苗设备、冷库等。其中不少设备在我国还是个空白。

设施管理论文篇2

施工项目的实施离不开机械设备的应用,因此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也需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以便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1]。然而,从当前我国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企业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严重影响了机械设备的正常应用和使用效率,因此需要引起特别注意。以下本文就有关内容进行简要的探析。

1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1.1管理意识淡薄。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看重的是企业的工程项目发展,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施工机械设备的作用就是在项目施工时投入使用即可,不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进行特别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很显然是限制当前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2]。施工机械设备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则有可能造成机械设备的老化和功能的退化,从而影响施工使用的效率,甚至有可能引发施工安全事件,危害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1.2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效果的提升要求企业能够制定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便指导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和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如企业需要规定施工人员使用完机械设备之后要做好相应的维护和保养,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检查等。但是由于我国施工企业对于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企业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上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施工机械设备制度不够完善、施工机械设备制度不够具体以及规范执行力度不足等,均影响了我国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1.3管理措施和方法不够科学。管理措施和方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效率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好的管理方法能够提高机械管理的效果和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但是不恰当的管理方法则会限制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果[3]。就目前我国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方法来看,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时没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仅仅是按照一般的设备管理形式进行管理。甚至部分企业根本没有定期开展机械设备检查、维修工作及对设备适时更新,导致施工机械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无法适应项目施工的需要。当然,也有少数企业盲目大量采购新的施工机械设备,这实际上并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影响企业的长期效益。

2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新时期要想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能够转变自己过去的思想观念,认识到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并从制度上、行为上以及策略上进行相应地调整和转变[4]。施工机械设备对于施工的发展意义重大,企业领导应该要从长远眼光出发,加大平时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投入,并制定和完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以便保证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2.2建立健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规定是按照一定的管理制度而执行的,只有当企业制定了完善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才能够了解应该从什么方面着手以及怎样进行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因此,企业需要从本单位的是情况出发,对本企业的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果和目标进行预期,从而制定出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5]。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注意管理内容的具体化和全面化,要尽可能地将所有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内容涵括在内,切实发挥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例如,企业需要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施工前和施工后的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工作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施工机械设备的档案管理为例,施工机械设备采购入库之后必须要求将机械设备的详细资料登记在档案之中,包括机械设备的生产时间、购置时间、使用年限、技术参数、配套动力参数、保养要求、使用注意事项等等,这样可以方便设备管理人员对不同的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果。2.3做好定期维护工作。企业在进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中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施工使用之前进行紧急维修或者检查,这种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方式容易出现很多的弊端。比如,当企业在施工前期才发现施工机械设备出现较大问题时,如果采购新的设备或者进行维修就容易增加企业施工的资金和技术成本。此外,长时期的停置不用或者频繁的使用都有可能对施工机械设备造成不利的影响,需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定期的维护。因此,企业需要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以便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例如,企业需要根据施工机械设备的具体特征规定维护的周期,如一个月进行一次维护和检查,或者两个月进行一次机械设备维护和检查等。定期的设备维护和检查不仅是为了检查出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防止施工机械设备使用时出现安全事故,也是为了保障施工机械设备的功能常态化,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定期进行机械设备维护很有必要。2.4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企业在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时也能够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出发,采用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效果。新时期企业需要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人才不仅仅是管理人才,而是技术型、经济型管理的结合和统一,要求的是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培训,从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着手,尽量将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人才培养成为适应新时展的复合型和综合型人才,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果。2.5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动态管理。施工项目常常点多面广,设备使用分散。根据现有条件及网络化的发展,可以为大型,专用设备安装网络终端。采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管理平台,能使管理人员、管理部门远程、及时掌握设备动态:比如机械设备的机况、工作时间、工作消耗、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生产时间及施工安排等,从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管理好设备。

3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对于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提高施工质量以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在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上不太重视,导致企业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效率较低。新时期要求企业领导能够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视,制定完善的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干预效果,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杜正玉 单位: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虞育栋,张永辉.浅谈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应用中采取的安全措施[J].江西建材,2015,17:299.

[2]张建忠.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交通世界,2016,Z1:160-161.

设施管理论文篇3

2隧道施工管理的相关策略

2.1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

不论是隧道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安全问题都是施工中的首要问题,因而需要在施工当中做到重点重视。首先,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使员工能够具体一定的安全素养,在隧道施工当中,能够起到安全防范作用,利用宣传及教育的方式,能将安全管理落实在隧道施工的各个环节当中,做到对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其次,对于项目管理部门及施工企业来说,也需要做到对隧道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采用相关措施,将安全培训工作纳入到管理与培训计划当中,进而能够做到对安全管理工作目标及需求的满足,为隧道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2.2隧道施工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隧道工程质量、进度、物资等因素得以控制的前提,同时也能做到对隧道工程效益的有效提升。具体来说,应从四个方面,做好隧道施工的成本管理。首先,要做到对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的有效建立,通过制定相应的规范及责任,来使隧道施工项目成本能够达到既定目标。其次,预算编制之前,应当做好资料收集及材料价格、现场施工的调查工作,并做到对施工方案的有效拟定。第三,对施工所用到的材料费用等信息,要做好公开工作,保障价格信息能够得到共享及公开。最后,运用新型的技术、工艺及材料,来做到对人工成本、机械成本、设备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合理的库存,来做到对材料储备费用的有效降低。

2.3隧道施工的进度管理

隧道工程进度管理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首先,施工前应当对施工需求的预测,包含对生产需求量、时间、结构的预测分析,进而在财务及管理方法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达到平衡发展。其次,可以对施工进度进行分析,以年度、季度、月度等时间阶段进行划分,从而能够使项目管理者与施工者做到对项目进度的了解,方便施工单位的实施及监督部门的监督。最后,需根据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做到对施工时间、施工计划的有效安排,并在施工当中做到严格实行,从而能够做到对隧道施工项目进度要求的满足。

2.4隧道施工的质量管理

隧道施工质量管理也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要做到对质量检验内容、标准做到明确规范,保证各项质量检测能够程序化、正规化及规范化进行。通过对隧道施工材料特性的检测,从而使其质量能够满足施工要求,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其次,运用多项检测、定期检测、重点检测等方式,做到对隧道工程质量的系统化、综合化管理。最后,不断完成与建设质量检验体系,提升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做好隧道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设施管理论文篇4

(二)现有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状况总体良好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东营市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单位及时转变机制,增强活力,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实现免费开放,开放时间达到规定要求。东营市黄河影剧院、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其他文化设施正常健康运营。

(三)政府对重大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东营市将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纳入专项考核目标,制定了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计划,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特别是近两年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此,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以2009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入预算,酌情逐年增加。近年来,东营市仅市级财政就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达到3000万元,以后还将逐年增加。[7]市级规划建设了雪莲大剧院、黄河文化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奥体中心、科技馆、图书馆新馆、青少年宫、吕剧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实施了群众文化艺术馆、黄河影剧院改造提升工程,这些文化设施有的已建成使用,有的将建成使用。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开展各类重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也能对全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东营市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东营市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化设施建设管理的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现有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和档次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文化设施的布局和整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文化设施的数量、质量、管理体系、运营机制与建设“文化强市”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现有重大文化设施数量少尽管东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基本形成了从市到县、乡、村的四级网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文化设施的总量还显得不足。尤其是重大公共文化设施仍然较为缺乏,全市能满足大型集会演出的场所较少。一批新的重大文化设施仍处于在建状态。

(二)文化设施利用不够充分部分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运行状况不佳。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前市区部分公共文化设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作用发挥不充分、场地空置、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例如,黄河国际会展中心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可谓首屈一指,但是会展中心自启用以来,每年只是承接政府组织的几个展会,场馆利用率严重不足。2013年东营市图书馆图书外借35万册次,按常住人口(东营市常住人口208.49万人)计算,人均只有0.17册次。

(三)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营市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市的文化设施相比、与东营市的整体发展水平相比,其资金投入仍然存在差距。从2009—2011年连续三年文化事业投入占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来看,潍坊、临沂均大幅超过东营,东营市的具体投入比例一直没有超过2%。由于财政经费有限加之投入方式单一,有些文化设施出现了“有钱建、没钱养”、“可以养人、无法干事”的现象。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市图书馆藏书量少。2013年市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5册,远远低于国际图联的人均1.5~2册的标准。黄河影剧院由于受经费限制,致使设施陈旧、老化,功能单一,舞台较小,观众座席只有715席,无法开展较大型的演出活动。其放映设备仍然使用胶片机(许多影院现已更换为数字电影放映机),片源很少,观看人数也很少,无法正常放映。

(四)体制机制尚不够健全尽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设施建设,但在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群众参与的民主决策和需求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制度性保障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投融资体制也不够健全。绩效考评机制缺失,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营中活动是否丰富、服务质量如何、群众参与度怎样等,大都没有相应的绩效考评措施。

(五)高水平的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人才是公众进行文化活动的指导者,也是文化设施的管理者,专业的文化人才能够带领尽可能多的公众进行文化活动,也能合理地分配文化设施资源,使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达到最高。但东营文化人才缺乏,截至2013年底,东营市文化及相关单位有3967家,从业人员约4.1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208.49万人,文化从业人员仅占全市人口的1.98%。②现有文化队伍中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特别是严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高水平专业文化人才,这成为制约文化设施高效率运行管理的重要因素。

三、东营市加强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的对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8]《东营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也指出:“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一带七区多点’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东营市现有重大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如何对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建重大文化设施进行运营管理,是当前东营市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东营市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作用,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新型文化设施运营模式,培育新型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主体,提高文化设施的社会经济效益。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按照政企政事分开的原则,积极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文化管理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策调节、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要转变政府职能,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东营市对重大文化设施要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要科学设置文化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减少文化行政审批程序,把一些现在由政府办的事情,交给社会团体、中介机构、院团组织去承担,使政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制定文化政策、公共管理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上。[9]2.引入竞争机制。这是对重大文化设施有效运营管理的内在要求。对于东营市新建设的重大文化设施,根据具体情况,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运营进行管理,也可借鉴其他省份的经验,采取项目外包和设施委托的管理方式。可引进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重大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平台。3.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东营市新建的重大文化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南展区,区位比较集中,这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方便,比如说在物业管理上可使用规范化高标准的统一的物业公司来运营管理。但目前不同的文化设施分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两馆一宫”归市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城市规划展览馆由城乡规划局负责,黄河文化博物馆由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负责,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为此,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各行政管理部门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有无,推动相关部门的协作,提高管理效率。

(二)准确定位,明确运营管理模式要从东营市重大文化设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具体运营管理模式。公益性文化事业属于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东营市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黄河文化博物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文化设施需要的全部经费,要由政府财政提供。政府要切实增加投入,抓好硬件建设,需要改扩建的要改扩建,需要维修的要搞好维修。同时要抓好软件建设,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比如说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应很好地研究如何把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往橱窗加玻璃、文物加照片的传统展陈模式。当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应转变机制,增强活力。要根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9]对既有公益性质,又可市场化运作的重大文化设施,政府管理部门在基建项目竣工后,可委托社会主体管理和运作,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文化设施社会化发展。[10]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民间团体、企业参与大型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例如,雪莲大剧院已实施企业化运行机制,由国有独资公司东营市黄河文化传媒集团负责运营管理,财政不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采取对公益性演出及高端演出进行补助等措施。

(三)多元投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东营市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破除政府单一投资文化设施的旧格局,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大型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新格局。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要舍得投入,东营市政府应建立财政性文化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同级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根据部分重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和进行技术改造所需的必要经费。2.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在确保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性质、功能不变,确保开展一定数量的公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按照“国有资产、市场运作、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的新路子。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途径,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经营,盘活国有资产,探索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实现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的社会化、产业化。3.多渠道拓展文化增值业务。一是新建设的重大文化设施,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开发观光项目。例如雪莲大剧院,其独特的外形、漂亮的夜景、齐全的景区功能、配套的服务设施,使得雪莲大剧院具备了商业景区的功能,可通过在剧院建设艺术家雕塑广场、湖水人工岛、汽车影院等配套设施,使之成为黄河口大旅游线路的重要一环,实现其景区价值和效益。二是兼顾文化功能与商业活动的结合,以文促商、以商养文,利用大型文化设施本身的优质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如雪莲大剧院在举行高雅演出的同时,可以积极引进商业活动,建议通过举办明星演唱会、名人讲座、企事业年会、商聚、业务洽谈会等形式,提升剧院的创收能力。也可开设咖啡厅、超市,经营纪念品、音像品制作等,增加剧院创收,补贴剧院运营管理费用。三是开展会员业务。将来东营市奥体中心建成使用后,其运营管理可尝试采用此方法。通过定期收缴会费吸收企业或个人成为会员,并按缴纳会费的多少将会员划分等级,不同级别的会员根据具体规定可以享受票价优惠、优先选座位、购买相关商品打折、会员旅行等服务。

设施管理论文篇5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建筑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与完善。2004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满3周年了,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3年保护过渡期结束,2004年12月11日起建筑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中资、外资企业都将享受“国民待遇”。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步对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支柱的建筑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另外,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它的法律强制性,因此在建筑领域逐渐出台了《合同法》、《招投标法》、《建筑法》等以合同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合同是联系各合同主体的纽带,任何一方违反合同,必然要受法律的制裁,从建筑市场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利润减少,合同的风险加大。只有重视合同,重视合同管理,才能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增加企业利润。

2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施工企业与国际交往逐渐频繁,到国外承包的工程及在国内承包的国际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严格的合同管理是这些国际工程的惯例,一般都严格使用FIDIC合同条件。

就目前国内施工企业合同管理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完全法制化的社会环境。建筑和合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法律条文不够严谨,有空子可钻。另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

(2)缺乏规范化的市场环境。业主利用买方市场的优势地位,提出苛刻的合同条件,施工单位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业主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随意性太强,存在不按合同、不按规则和惯例办事的现象。

(3)施工企业的合同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管理层对投标、签约工作还比较重视,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统计、考核、奖惩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4)合同管理人才缺乏,对合同管理人才培养不够重视。我国的合同管理起步较晚,合同管理人才缺乏。另外,由于外部环境不规范的因素太多,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重合同的意识和重视合同管理人才培养的环境。

在建筑市场上,不慎签订的一个合同就有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破产的窘境,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合同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加强合同管理的几点建议

3.1树立合同观念,加强合同意识

企业要对管理人员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合同管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建筑法》,更要学习《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使他们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处处以合同为依据,以合同管理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按合同办事,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国际工程中,合同管理更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尤其对承包商来讲,可以说其合同管理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是否顺利,自身的利益能否得到保护。

3.2设立合同管理机构、培养合同管理人才

一个合理的合同管理机构,以及对合同管理部门的权责及与其它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面的合理界定,是合同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合同管理人才,需要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责任心强,需进行在职培训,组织专题学习和讨论,学习的内容有《合同法》、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建立有效交流渠道,以达到互相促进、互补不足的目的,明确合同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建立完善岗位竞争机制和奖惩机制,以机制促进人,

3.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及合同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就合同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制度没,这些环节应包括:介绍信的开具、信息的跟踪、合同的草拟、洽谈、评审、用印、交底、责任分解、履约跟踪、变更、索赔、违约、解除、终止等。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规范合同签订程序,减少失误。

3.4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是合同管理的窗口。为了能及时掌握合同的实施情况,合同文件、变更记录、补充协议、会议纪要、各方的来往函件等文件要及时传递给合同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合同管理应建立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施工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合同管理,可以建立局域网,信息网站等。

4总结

合同管理是一项高智能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项目管理的核心。面对我国建筑领域市场化的推进以及我国建筑业国际化的趋势,没有有效的合同管理,就不能实行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就不能顺利的完成工程预期目标,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合同意识,只有合同管理规范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芳,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企业的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设施管理论文篇6

1、我国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特点

1.1综合性。综合性是指工作人员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一生各个阶段管理的综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包含着多种专门技术知识,同时也是多门科学技术的综合作用;(2)机械设备管理的内容实际上是工程技术、经济财务和组织管理三者的全面综合;(3)为了更好地获得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实行全过程管理。1.2全员性。此特点是全员参与的表达,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特点。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应用性,具体来讲就是推行人本管理模式,以职工为主体,全面调动一线职工的广泛参与。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是对各个专业领域的综合,由于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大多集中于一线领域,所以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机械技能水平要求十分严格,只有通过全员参与,才可以提升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1.3技术性。机械设备是我国工程施工的基础性工具,施工机械将现代科技和施工专业融合在一起,已然成为现代科技的物质载体,所以我们所说的施工机械管理是具备一定的技术性的。首先,因为施工机械是对计算机操作、机械动力以及液压系统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知识的全面综合,所以对机械管理维护和检修的要求也在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其次,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设备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对现场的操作经济进行全面积累,不断提高自身机械操作的技术性能。1.4随机性。许多公路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故障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设备维修和其管理工作同样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质。这就要求设备管理部门信息渠道一定要保持畅通,无论是材料还是配件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另外,还应该具备组织指挥有力以及业务技术过硬的特点,为第一时间做好现场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单位和人员对施工机械设备保养检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公路工程中,因为施工项目越来越多,而且呈现出分散的特点,并且每个项目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非常大,还呈现出使用时间的不确定性,往往一台机械在一个项目中的工作还没有全部完成,另一个项目就需要这台机械马上投入使用。总之,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没有规划和设计,非常不合理,使用的时间上还具有不确定性和频繁性的特点,最终造成机械设备在本该需要维修保养的时候却在坚持工作,进而耽误了机械设备正常的检测维修和保养时间。另外,现在还有一个普遍性问题是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都更加重视工程的进度,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和保养工作一直提不起重视程度。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为了尽快地完成自己的任务,都直接将设备日常的保养工作忽略掉,这就导致机械设备常常带着小毛病工作,久而久之,小毛病慢慢就会演变成大故障,只能被迫彻底停止工作进行大修,反而是对时间的大量浪费,并且还会不断增加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2.2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公路工程中,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我们确保机械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之处,但是现在因为许多单位缺乏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最终导致机械设备经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甚至是出现管理失控的局面。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单位只是在口头上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一下,而在实际施工中却无法保证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导致安全管理呈现形式主义态势,实际工作也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2.3工程机械设备施工任务重。在现在公路工程中,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全面降低工程的成本,往往会在投入机械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机械设备的工作量,促使机械设备长时间处于超负荷的运转状态,甚至有时工程机械设备都是带着故障在工作,这样一来,不仅仅工程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会受到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的老化程度也会不断加速,导致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不断缩减。除外,受公路工程施工地点的影响比较严重,通常而言公路工程都是在山区或者是郊外,无论是天气情况还是地质情况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施工场地有限,致使机械设备常常会受到雨水、暴晒等恶劣天气的影响,最终导致机械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不能得到保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那么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2.4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在我国现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工程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专业技能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工程中许多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都是比较低的,并且还没有经过专业性的技能培训,甚至还会出现让现场普通施工人员临时进行机械操作的现象。因为对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和管理工作都不到位,最终导致操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处于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工程机械设备出现突发状况是不可能得到及时性处理的,而且这些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安全操作的意识也不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3、我国公路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策略

3.1采取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施工人员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的培训与培养。公路工程施工操作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施工单位要从根本上严把用人关,对于机械设备一线操作人员一定要要求其具备优秀的上岗条件,上岗之前还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且还要全面考核,在合格之后才能正式上岗。与此同时,还要对已经上岗的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展开定期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并且还要对操作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展开加强训练,这样才能保证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操作人员可以保持冷静的姿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3.2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合理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机制。施工单位应该感觉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促使安全管理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并层层得到全面落实,对安全问题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并且还要和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兼顾两者进行制定。3.3强化对施工现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对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调配要有合理性,并且还要有规划,这样可以确保工程机械设备正常的维修保养时间。并且还要注意合理分布好施工现场,对于施工现场机械设备运行的环境和作业时工程机械设备之间的距离要得到保证,同时在施工现场还要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标语和防护措施。公路工程的施工现场有施工人员多,机械设备杂的特点,假如施工现场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或者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且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因此,在施工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是必须做好操作人员的安全,其次是确保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促使工程施工机械设备都能够保持正常使用的状态。

作者:朱静清 单位:陕西省建筑构件公司

设施管理论文篇7

1.非收费公路资产价值管理规定及现状

一般会计处理是对公路建设拨款予以核销,不将其认定为公路管理单位的资产,也不进行价值管理,公路管理机构对非收费公路仅仅进行实物管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路的使用状态。这种管理方式沿用至今,在实务中也没有对非收费公路进行价值管理的实例。

2.经营性收费公路资产价值管理规定及现状

目前我国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管理主体是公路经营企业。根据1997年财政部、交通部颁布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和1998年财政部、交通部颁布的《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收费公路资产既可以确认为固定资产,也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此后,2008年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二号》规定,BOT方式取得的公路收费权只能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不同时期产生的经营性收费公路在资产价值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差异。目前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三种:第一种是将收费公路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第二种是将公路收费权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第三种是将投资获得的收费权确认为公司的一项金融资产,即长期应收款。其中,后两种做法对公路基础设施资产不进行价值管理。

3.政府还贷收费公路资产价值管理规定及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还贷收费公路的管理主体有事业单位和公司制企业两种,它们对公路资产价值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公路事业单位管理的政府还贷收费公路一般按照《公路养护会计制度》对公路建设拨款予以核销,从而对公路基础设施资产不进行价值管理。公司制企业管理的政府还贷收费公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参照事业单位的做法,对公路基础设施不进行价值管理;另一种是为了融资方便或为了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将收费公路确认为企业的一项固定资产。

(二)我国公路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公路没有实施价值管理,导致家底不清和投资低效。

非收费公路和一部分政府还贷收费公路只通过记录公路里程增减变动情况进行实物管理而不进行价值管理。这导致公路投资形成的成果无法反映,三十多年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资产家底不清,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难以评价,对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也缺乏有效的评价依据。此外,价值管理的缺失使公路行业精细化管理缺乏基础信息,建设养护投资决策缺乏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路管理主体对小修维护等预防性养护投入不足,较多的依赖大中修来维持公路的运营,降低了公路行业投资效率,影响了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难以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2.收费公路资产价值管理无统一标准,管理难度大。

政府各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一些制度法规对收费公路资产的价值管理进行了规定,但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确认范围、确认方式和标准,造成管理主体自主选择的空间过大。由事业单位管理的政府还贷公路对公路资产不进行价值管理;由公路经营企业管理的收费公路既可以进行价值管理,也可以不进行价值管理;虽然经营性公路应当进行价值管理,但根据收费公路取得方式的不同或者会计人员的理解不同,有多种记账方式可供选择。这造成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难度增大,收费公路的社会影响以及经济影响难以计量和评价。

3.公路基础设施所有权不清晰,影响了行业管理。

一些企业认为,经营性收费公路应该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资产”的原则,公路基础设施资产由企业拥有,企业将收费公路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同时对公路产权和资产的完整性负责。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没有维护路产路权的各项执法和行政权力,同时企业因为追逐利益最大化,在路产受到损坏后也缺乏主动维护的动力。类似情况影响了公路的行业管理,也造成公路使用者的利益受损。

二、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管理的理论与相关政策

我国公路资产管理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沿袭而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对基础设施资产进行价值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相关政策法规没有得到及时完善。这造成公路资产价值管理缺乏理论和制度依据。

(一)基础设施资产概念溯源

以十八世纪中后期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为起源,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从对供给、需求以及市场的分析逐步开始的。早期经济学包括古典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增长理论,都是以政府提供公共品并维持市场的高效运行作为基本条件的。这一时期资产的概念也被定位为微观的市场投入要素,其目标是生产产品并带来收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美国经济大萧条而兴起的新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第一次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全面阐述了政府的作用,主张政府应增加公共支出,刺激有效需求并解决失业问题。以此为基础,八十年代产生了新增长理论,其中一部分研究从国民经济生产的角度把政府的对公共品的支出当作国民经济生产的一种要素投入,并提出了“基础设施资本”的概念,用以分析宏观经济生产的规律。此后,“基础设施资产”的说法开始出现并逐步为理论界所接受。

(二)国外对资产的一些定义

1.企业会计学界对资产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1982)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由特定会计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拥有或控制的可能性的未来的经济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借鉴美国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在其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1989)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控制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特定主体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其他使用权。从企业角度来看,资产必然与未来的收益相联系,这也是与古典经济理论基础相一致的。

2.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定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新增长理论出现后,各界对公共部门进行财务分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制定全球通用的公共部门会计与财务报告标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86年成立了常设组织: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中明确,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适用于包括国家政府、地区性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构成其组成部分的主体(例如,政府部门、政府机构、理事会、委员会和政府企业)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主体。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中将资产定义为“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主体控制的、预计将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流入主体的资源”。这一定义将能够提供服务潜能的资源也作为资产,主要是因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类公共部门主体,其主要目标不是创造经济利益,而是为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方提供各项公共服务。“未来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将大多数公共部门主体拥有主要承担服务功能的资产,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共部门主体拥有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共同反映在资产的定义中,为基础设施实施资产价值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我国理论界对资产的定义及相关管理规定

1.企业会计学界对资产的定义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特定权利主体拥有或控制的,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这两个定义一个明确了企业的拥有权,一个明确了经济利益流入,但都没有将基础设施资产纳入其中。

2.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资产的定义

基础设施因为具有公益性、通过财政资金投资产生,因而应当按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我国理论界对国有资产定义是,国家以各种形式获取收益、财政拨款、接受捐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的,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总和。按照经济用途和形成方式综合分类,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或者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其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与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不直接参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国有资产,不以营利和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资产,一般特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通常由政府机构、教育科研单位、人民团体等所占有的国有资产,以及由社会大众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的定义将那些不以赢利为目的(或称为非经营性的)的资源定位为资产,拓展了资产的内涵和外延。按照以上分类,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具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基本特点。

3.与公路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是从强化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开始的。以199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为标志,各级政府逐步实施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等工作,对企业拥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规范。此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先后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以及管理办法。2006年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36号),是目前为止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最新也是最具体的规定。但所有已实施的办法中均没有具体指明公路基础设施的属性以及管理方式的问题,这给公路资产管理留下了巨大的争议空间,也造成没有具体政策依据的情况下,各地方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差异。2013年12月18日财政部修订印发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第十八条第二款中明确规定,由行政单位直接支配、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属于行政单位核算的资产。但这个制度的法律依据并不明晰,此外,如何理解“直接支配”以及如何核算和计价等在制度中并未进行规定。

三、公路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国外公路资产管理

1.公路资产管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分别开发了“路面管理系统”和“道路资产管理系统”,在基础设施管理史上首次出现了“资产管理”的概念。但早期公路资产管理的核心都是实物管理。最早对公路资产进行价值管理的是美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政府的运输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从公路建设转移到管理和维护。同时,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政府不仅要说明每个投资决策的合理性,还要对其投资的效益负责并公布于众,这种管理更像是一种受公众监督的商业运作。为了满足公众期望,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开始采用商业化运作的思路对公路实施管理。1999年初,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率先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资产管理办公室,对全美所有的公路资产实施统一的行业管理,并在当年12月的《资产管理初级读本》中明确,资产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还包括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此后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当年了第34号文件《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表与分析》明确规定各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表中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公路基础设施进行资产价值评估。依据这一理念,美国各地政府对公路资产实施了价值管理,如纽约采用重置成本法对系统内各类资产的价值进行了评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系统的作用已经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等综合投资决策支持,远远超越了反映投资成果和资产核算的初始目标。如美国公路资产管理系统发展和实施蓝本中,资产管理被定义为有效运营、维护及改进运输资产的一种系统化过程,它的目标就是在事先定义好的目标和可获得的资源下,提供给用户效益最大的运输规划方式。

2.收费公路经营权资产管理

目前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企业经营交通基础设施资产的实践,一般有四种形式:一是国有资本独资经营;二是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合资经营;三是私人资本通过受让经营权或租赁经营权进行独资经营;四是BOT模式,由私人企业全额投资建设并经营。通常国有资本独资经营的模式可以理解为国有企业是政府部门的执行机构,受政府委托管理收费公路;而后三种模式由于有私人资本的参与,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经营期限都有明确的规定,经营到期后收费公路由政府无偿收回,其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对基础设施资产没有所有权,只有经营权。

(二)国内其他类型基础设施资产管理

1.铁路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情况

根据1990年颁布的《铁路法》,铁路局的性质是铁路运输企业,因而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运输(铁路)企业会计制度》和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运输企业成本费用管理核算规程》中,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包括铁路路基、铁路线路上部建筑和桥梁、隧道、涵洞等。2001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又于2004年颁布了《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该办法的附件中明确,铁道线路中路基折旧年限是95~100年、桥梁折旧年限是60~65年。可以看出,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地实施,铁路基础设施资产作为固定资产进行价值核算的思路没有发生变化。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中明确,铁路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均交由中国铁路总公司负责,这意味着铁路基础设施资产将继续按铁路运输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此后《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3号)明确规定,允许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这一规定突破了基础设施所有权归国家的一般理解。

2.机场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情况

2003年,我国民航系统进行了“机场属地化”改革,全国民用机场由所在地地方政府成立管理公司,走向了企业化经营的道路。机场企业沿用财政部1993年的《运输企业财务制度》以及《运输(民用航空)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将飞机跑道、停机坪等机场基础设施作为固定资产和进行核算。2011年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运输(民用航空)企业会计制度》废止,但这并没有影响机场基础设施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典型的机场企业如首都机场、浦东机场等已经上市融资,其对外公布的报表中更是能清楚地看到对跑道、停机坪等基础设施按固定资产管理并计提折旧。

3.水利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情况

财政部1994年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规定了水管单位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生产性事业单位,并在财务制度的附录中明确规定了钢筋混凝土闸、坝以及隧道、涵洞的折旧年限。2002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将水管单位划分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三类,并根据所从事的业务将水管单位划分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两类。在以上改革的基础上,各单位视情况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相关的企业单位会计制度。截止目前,水利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根据管理主体的性质以及管理的需求选择所依据的管理规定。

(三)经验借鉴

国外公路资产管理的经验是,第一,资产管理应当由政府进行推动,将行业管理的工作上升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第二,建立基础设施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机制,区分企业经营权资产与基础设施实物资产;第三,资产管理有助于行业管理的综合化和精细化。国内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现状表明,由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基础设施资产的属性也没有明确界定,管理主体和管理方式都比较复杂。总体上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是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益性资产均不进行价值核算;第二是有社会资本和国有企业投资的经营性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但核算主体和核算对象有待进一步明确;第三类是兼具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性质的项目,由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较多,因而存在着难以规范和统一管理的问题。

四、对我国公路基础设施的属性定位

(一)公路基础设施是一项国有资产

公路是投资形成的,其价值能够计量,无论从微观或宏观层面看都能够带来效益,因而具备作为资产管理的基本条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为基础设施作为资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62号)中规定:铁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2013年《〈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除收费权益以外,收费公路不得转让和上市交易。而2008年《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令〔2008〕第11号)更为明确的规定:受让方依法拥有转让期限内的公路收费权益,转让收费公路权益的公路、公路附属设施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因此,公路基础设施可以作为资产管理,而且,无论是收费公路还是非收费公路,其所有权都始终归属于国家,属于国家的一项财产。

(二)公路基础设施资产具有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特点

虽然《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将收费公路分为政府还贷公路和经营性公路,但《公路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都明确经营主体所拥有的是收费公路权益,而不是公路设施资产本身。因此,公路基础设施不应当作为经营性资产。按照国有资产的分类,公路基础设施不应当作为资源类资产管理,因而从理论上更适合归为非经营性(行政事业性)资产。尤其是公路基础设施一般由行政事业单位投资形成,且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使得其具有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特点。依据2006年财政部分别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36号)中的定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公路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公路管理单位对其既没有占有权,也没有排他的使用权,仅有管理的权利,与定义略有不符。基于此,2013年财政部编制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将基础设施资产定位为行政单位核算的资产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法律法规的支撑还存在欠缺。如果需要将公路基础设施作为资产管理,则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推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拓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概念,从而对公路基础设施资产有个清晰和准确的定位。

五、加强我国公路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管理的相关建议

1.拓展行政事业资产的概念,实施资产价值管理。

从其他基础设施资产的管理经验可以看出,大都把本行业内的基础设施资产确认为了固定资产,公路资产统一认定为固定资产也同样具有必要性。如果公路资产不纳入固定资产范畴进行相应管理,则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坏和流失,也不利于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而如前所述,如果将公路作为资产管理,在我国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应当作为行政事业资产。因而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拓展行政事业资产的概念,将公路等基础设施纳入其中,其次做好准备工作,依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公路基础设施资产进行价值管理。

2.厘清管理体制,明确管理和核算主体。

对公路资产实施价值管理的前提是厘清管理体制。具体包括两点,一是界定产权归属,二是如何进行委托管理。我国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公路建设均有投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公路资产的产权关系,是事关公路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其次按照目前地方政府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管理公路的模式,公路资产的核算主体如何明确,委托关系怎样实现等。

3.研究提出统一的核算内容、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公路可以分为经营性收费公路,政府还贷收费公路,非收费公路三类。对公路基础设施资产进行核算,首先要明确收费公路的收费权与公路固定资产的关系,其次明确公路固定资产核算的内容和方式,如相关的土地使用权如何记账,路基、路面、桥梁、涵洞以及附属设施是单独记账还是分别记账,如何核算等等。这些问题都应当在核算过程中进一步明确。

设施管理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融资制度创新政策建议

目前,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在占全国总人口64%的农村地区,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老化失修,供给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探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方式,对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状况

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主要是财政、信贷和农村集体。然后,由于种种原因,以上几种渠道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投入乏力,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

1.国家财政资金。据统计,1978~2004年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平均只有13.8%。既便2004年占16.4%,按人均投入量计算,是同年国家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1/7。由此可见,以前我国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财政资源配置向工业和城市倾斜,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额偏低,这与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2.信贷资金。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是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收益率低等特点,因此,农村信用社存在“慎贷”现象。此外,农村信用社改革未到位、资本充足率低、仅吸收一部分农村资金、可贷资金有限,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不足。据统计,1997~2004年间,农业贷款最高额仅占国家信贷总量的2.6%.

3.集体投资。税费改革前,自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乡镇预算外收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乡镇预算外收入,从而削弱了乡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作用。目前,一些乡村推行“一事议”制度筹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体现了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当然,由于农民收入的差异性,使不同农民对基础设施需求和其所具有的投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性。况且“一事一议”制度既不是一项法律制度也不是一项农民自愿制度安排,实际操作难度大,协调成本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成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产权不明晰。目前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如农电资产等存在管理权限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的状况。在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模糊的情况下,承贷主体缺位,金融机构根本无法给予建设资金支持,造成贷款投入难。

2.财政投入乏力。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在城市,我国大部分县乡财政目前还属于“吃饭财政”,债务负担沉重,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制约了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上世纪末.各国有商业银行从管理和效率角度出发,逐步收缩农村阵地,农村信用社便成了乡村地区惟一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因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所限,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求。而每年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渠道外流达三千亿元以上。

4.农村投资环境不优。农村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和民间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当前我国农村投资环境不容乐观,一是与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政府信用缺失,许多案例表明,民间资本经政府特许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回报阶段,出于利益纷争,政府难免会出现信用危机,以公共事务管理者身份违反协议而不受约束,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业发展缓慢,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客户的真实信用状况以便作出准确的信贷决策;另一方面,农村贷款户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金融机构对继续加大支持存在着畏惧心理。

三、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改革,应按照“谁建设、谁所有、谁投资、谁收益”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采用不同方式明确其产权关系、利益关系和责任主体。对于一些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可实行项目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户个人所有;对一些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如供水工程、农村水电、节水灌溉等,在尽可能明晰工程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或组建使用者协会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也可以将部分所有权移交给受益农户,明确由农户负责工程的保养管护工作,并保证工程的完整性和使用方向;对于一些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如人口集中地区的农村水电、统一供水等,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方式,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总量,让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一是财政资源配置适度向农村倾斜,国家要继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益不低于20%投向农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把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政府应建立财政贴息和投资补偿制度,把部分财政拨款和财政信贷转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贴息资金或投资补偿资金,既能发挥政府引导社会资金的作用,又能降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成本,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设施管理论文篇9

0引言

近年来,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了起来。公路施工企业在机械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工程机械管理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现代施工的要求,影响了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公路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配置不经济,没有科学规划公路工程复杂多变,随着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的改变,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是不同的,需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品种、数量,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适时的购置相应的设备。在购置中由于施工企业缺乏对设备配置的长期规划,致使机械设备的购置存在盲目性,不切合实际,有些是重复购置,有些设备机型不符合要求,使机械难以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功能,有时反而造成设备完好率低,利用率不高。更有甚者,有些设备从购进调入仅使用过一两次,就成了闲置的“死机”。在管理中也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缺乏合理规划,科学配置,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管理理念。

1.2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办法不健全在施工企业中,人员和机械设备“大锅饭”的意识仍然存在,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完全实行车辆机械单车核算,机械效益单机考核的制度,仅仅管理了车辆机械的油料和安全。

1.3管理人员专业不强,操作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受重生产,轻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大多企业由非专业人员管理设备。有的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机械管理员,但又不专职管理,出现管理上一团糟的现象。另外受养护作业整体机械化程度低,养护方式陈旧落后和养护经费影响,养护单位宁可用人力,也不用机械,淡化了机械管理人员的参与意识,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与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施工企业注重眼前效益,忽视长远利益,缺乏对特种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有的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低,说明书都看不懂。有的一人多机,既操作压路机,又操作装载机,还操作摊铺机,结果一样也不专。

2加强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2.1配置经济化

2.1.1施工方案优选化。公路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可以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优化选择,依据工程量大小、工期决定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以及进出场时间,以达到工程进度与设备使用的协调一致与有效控制。如公路建设项目工程量大时应采用大型机械和先进设备,而工程量小时则应采用中小型机械和现有设备。但这不是绝对的,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公路土方工程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挖掘机和运输车辆、推土机等关键设备的优化选择。在路面工程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沥青混凝土拌和站、摊铺机和运输车辆等关键设备的优化选择,以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同时避免浪费,降低施工成本。

2.1.2配套设备效率化施工企业应解决好机械设备组列内部的合理配套关系:①以设备组列中主要设备为基准,其它配套设备以确保主要设备充分发挥效率为选配标准;②设备组列数量最小化原则,即尽可能选用一些综合型设备,以减少配套环节,提高组列运行的可靠性;③次要设备并列化原则,即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注意组列中的薄弱(运行可靠性低)环节,实现局部施工设备的并列化。

2.2管理专业化

2.2.1管理人员专业化。施工企业应明确分管设备的领导,明确施工所需的设备管理和操作岗位,同时配备相应管理工作人员和设备操作专业技术人员,这不仅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技术使用寿用,还直接关系到施工工程质量,所以,一定要加强管理人员和操作手的专业会培训,在施工间隙采取多种形式学习,不但要为眼前的生产需要服务,还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教育职工树立终身学习、多能服务观念;既培养专才,也培养通才;理论与实践并重,形式与效果齐抓,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2.2日常管理数量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和运作实质上是资金的运作。施工企业应进行单机成本核算,如油料使用,维修换件,月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的核算等等。核算出每台机械设备的投入和产出,并对投入产出比率进行统计分析,对机械设备的施工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使现有机械更好的发挥效益,提高对设备的经济控制力。

2.2.3项目目标责任化。管理人员应对机械设备管理目标责任制定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考核制度,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成本核算、项目细化,以确保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

2.3作业规范化

2.3.1施工作业操作规范化。机械设备的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及使用说明操作使用设备,要求技术性与纪律性并重,必须严格遵守项目的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实行“三定”制度,主要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制;每台机械的专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操作合格证”之后才能操作相关的设备;坚持持证上岗,严禁未经培训的非岗位人员操作设备。

2.3.2安全教育经常化。工程施工安全出了问题,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安全事故,造成施工项目的大量经济损失,同时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消除一切对机械设备安全的不利因素,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施工企业要以多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考核,每一位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后,严格执行考核、持证上岗制度,根据工种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作业,提高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术水平、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到规范化施工、标准化作业,确保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2.4维护科学化

2.4.1预防检查日常化。实践证明,设备的大多数故障如能在日常检查中早期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及时有效地防止突发故障的发生。为此要做好设备的预防检查,可由日常维护和巡检两个环节组成,日常维护由机械操作手来完成,主要内容就是“十字作业法”贯彻机械设备的整个进行过程,直到停机下班。巡检的工作由修理人员来做。项目部根据每个工地的实际情况,把所运行的设备具体责任到人,设立机械综检日志,并把每台设备的巡检情况与当月该设备的运行及维修情况对照,对维修人员进行经济上的奖励或惩罚。超级秘书网

2.4.2设备维护科学化。机械设备的科学合理维护是完好率、利用率、工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设备维护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科学的进行,避免盲目维护带来的危害。比如公路施工现场出现的用油更换时不讲牌号、更换的周期不按时等不科学的作法,虽然其后果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却严重影响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也给突发性故障埋下了隐患。

2.4.3专业检修定期化。机械设备的定期检查是制定维修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施工机械设备故障检修大多是维修工靠经验来判断,进行解体——更换配件——再组装的工艺流程,这种作业方法及时、方便、但也造成故障判断失误率高,返修率高等缺点。应通过必要的仪器设备来测定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劣化程度,确定机器的性能,决定其修理的内容和时间。特别是目前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配套化、设备来源多元化、设备结构复杂化等情况越来越多,专业化的定期检查和定项修理就愈发显得重要。

总之,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必须重视施工机械管理。切实执行相关的机械设备使用和维修管理规定,同时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优化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障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设施管理论文篇10

2优化我国道路桥梁建设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一个施工项目,不能急于开始,要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就是要对施工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要全面的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对于在在施工现场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都要考虑到,并且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地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对于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设备在施工前都要全面检查,对于需要用到的机械设备要认真仔细地分析它的生产能力。对于问题设备要及时调整,不能调整的要及时更换。在施工过程中还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环境是不可控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设想可能面对的各种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前做好预防的措施。例如在桥梁建设时就要考虑到洪水对于施工的影响,要提前做好预防洪水的方案。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时非常重要的,这项工作也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但是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提高在施工过程中的整体效率,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才能第一时间去解决好,这在无形中是提高了施工的整体进度的。

2.2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首先就是要加强施工人员对于安全施工的意识。在对道路桥梁的整个施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要面对的情况的不确定因素也特别多,在施工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应该保持冷静,对所有的施工人员可以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人员安全问题,还包括工程安全问题。要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明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在进行每一项施工工作前都有充分考虑到不安全因素,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这就要求对于所有的机械以及设备都有要保证其是可以正常运行的,特别是一些高空作业,对于支架等的质量一定要得到保障,在执行每一项操作前都要再三地检查。防火措施也要做好,很多机械的使用都是要以柴油为动力的,在使用的时候会发热,在天气干燥的时候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我们一定要保证柴油不能出现在施工现场,要做好相应的防火措施。在施工现场一定要备好灭火器,并且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都会使用。

2.3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保证施工质量是每一个施工单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施工管理团队,这个团队的管理人员必须是专业的,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技术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选择最优质的材料,不能为了控制施工成本而采购一些较差的施工材料对于每一种材料从进入施工场地开始就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对于材料的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不能把材料放在容易受潮的环境下,以免使材料受到损坏,这对保证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施工部门一定要准备全面科学的质量检测设备,并且要有专业的检验人员。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检验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每一项工作都要做好详细仔细的检验,并且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如果发现施工人员的施工没有按照规范操作进行,要及时指出并且进行指导,使每一位施工人员都能够规范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应该按照施工计划来完成施工的进度。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于所以的材料都要充分利用。

设施管理论文篇11

我国现今正在大力扶持水利工程行业,目的是利用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国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许多水利工程的相关企业纷纷成立。然而,水利工程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看水利工程企业的水利建设设施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质量保障。只有水利机械能设备够得到质量上的保障以及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水利工程才能够又快又好的进行施工建设。

1水利施工中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重要性

1.1保障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提高工程的进度

通过定期的对各项水利机械进行保养与维护,可以及时的发现机械设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与毛病,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修理,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障各项的工程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减少因机械设备事故而发生的工程进度暂停等问题的发生,切实的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程度和使用效率,有效的保障工程的建设进度。

1.2提高机械设备的动力性和效益性、降低工程的成本

水利工程机械设备通过专业的保养与维护,使其存在的小问题、小毛病及时的得到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的工作状态之中,从而大大的提高机械设备的运作动力,保障工程的进度。同时通过专业的机械设备保养与维护,可以降低机械设备的磨损程度、延长机械设备报废年限,从而降低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企业工程成本。

1.3增强机械设备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利用程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设备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机械设备作为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工程设备,它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节省大量人力资源的投人,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保养与维护可以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年限,从而增加其在工程中的利用程度,大大的提高工程的准确性、效率性,以全面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

2水利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问题

2.1缺乏水利机械设备的管理体制

水利机械设备管理中缺乏管理人员制度指很多水利工程都缺少专业设备管理人员,由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或材料管理人员来兼管设备,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导致设备发生故障时无法解决,施工质量受到影响。缺乏资金管理制度,指水利机械设备需要长期的检测、维修和更新,这笔资金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投入,导致施工中水利机械设备一直处于对付用,或在危险操作的情况下,致使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受到严重的影响。

2.2重视建设工作、轻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企业作为盈利的单位,为了完成工程的进度,往往更加重视工期的管理和安排,而轻视了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这就会导致机械设备的利用不够全面,不能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由于企业对机械效益的忽视,往往会导致机械的快速磨损,导致机械的使用寿命降低,再加上在各个阶段的施工中没有有效的系统的调配,就会导致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资产浪费。

2.3水利工程中机械设备管理的维修和保养工作人员水平不够

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维修条件相对落后,人员缺乏培训和再学习,一直沿用过去传统的机械设备维修方法;个别项目为了控制成本,配备的维修工具也相对落后,加之有些地区配件供应不及时,导致在设备发生故障问题时难以解决,只能通过返厂或聘请厂家专业人员的方式进行维修,维修周期长费用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维修成本。

3水利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措施

3.1进一步健全设备管理制度

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机械管理的顺利进行,从完善管理人员配置开始,对设备进行科学的养护和检修,确立管理组长、副组长、组员及记录员等,制定机械设备定时检修与养护制度,处理好机械故障,记录每日机械设备的检查情况,监督设备定时检修与保养,及时上报组长。记录机械设备运行时间,对超出正常负荷运转设备提出管理意见,及时更换设备,从而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

3.2重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对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然后做好带头作用,依次提高施工人员的重视意识。另外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维修和定期保养,禁止为抢进度和赶工期而使机械设备“带病工作”,或者长时间超负荷“疲劳工作”;禁止违章违规操作,全面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科学保证施工效率,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3.3全面培养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可根据企业白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机械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巩固并增加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多组织一些参观、培训等学习活动,增加工作人员的知识贮备量,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熟悉机械设备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策略,更好的完成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3.4注意施工环境对设备造成的影响

由于水利建设项目大多是野外环境下作业,受施工环境影响,机械设备会受到高温、风沙等不良环境影响,使机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例如,如果温度过高,设备运转时内部零件会发生老化,如果设备长期浸泡于水中、受环境污染等原因,都会使机械设备故障机率加大。所以,要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一定要为设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恶劣环境时设备运转的时间,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例如,北方冬季在严寒时就要减少施工量,减少机械设备磨损,避免机械设备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3.5做好机械设备经济管理

做好机械设备经济管理目的在于节约企业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项目成本核算中要列出机械设备管理费用,把管理费用应用于机械设备,全面规划,实现机械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保证机械设备的保值功能。各项水利机械设备只有保证科学的运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项目作业,否则,施工场地就会出现各种混乱,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影响,使工程成本增加,还会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健全工程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水利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落实,以定人和定机的管理要求,保证设备责任与设备经济核算的有效落实,保障机械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机械效能,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设备完好率,增加设备利用率,减少损耗率。

作者:张和林 单位:徐州市铜山区湖西地区水利工程管理所

参考文献

[1]昌新华.水利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21-124.

[2]李军.浅析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J].陕西水利,2009(S1):109-110.

设施管理论文篇12

1)结合车间设备实际,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制定针对性管理规章制度、规程和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针对各设备的工作条件及其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剂和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将剂按要求规定的量分配到各部位内,制定出相应设备管理标准,并结合业务工作的实际,定期修改补充。

2)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设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设备管理技术水平。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设备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正确地做好工作,合理使用油脂,才能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才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真正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随着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发展,设备工作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因此,除了要求技术人员具备较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现场经验外,还要求维修人员必须经过设备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稳定运转。

3)做好设备的漏油预防与维护。要认真执行设备“五定”(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定人)和“三过滤”(入库、发放、加油)的管理规定,切实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在治漏中要抓好“查、治、防”三个环节。即边查、边治、边防。把设备漏油的预防与治理,列入车间现场文明生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考核内容,把抓落实列为一项长期措施。同时要加强治漏技术攻关,最大限度的避免能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以确保安全、文明生产的良好环境。

设备的维修管理

设备维修是一项极具有技术含量,而又脏又累的辛苦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除配合完成正常的生产任务外,经常需要在星期日和节假日甚至通宵的加班。就技术能力要求而言,没有十几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应对具体工作的,因为它不仅是一项单一的钳工技术,同时还是一项多工种综合性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

20年前,机加企业中把它列为一个独立的八级制工种“机修工”,可见其技术含量要求之高。随着世界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升级,对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支能够适应高技术含量设备的,并有专业高学历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设备维修成本的正常化,合理化,稳定化,才可能实现设备管理的标准要求。从而,优质高效地服务于生产,并实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科学合理。以确保企业“十二五”生产经营、经济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厂在设备的维修管理方面,还有下述的一些具体要求。

1对维修人员的要求

1)他们必须是喜欢、热爱这项工作。

2)要有一定的车、钳、铣设备操作经历,而且,其中需要一项工种技能要达到至少高级工水平。

3)要有能吃苦耐劳、团结同事,思想觉悟高的敬业精神。

4)熟悉本单位生产产品性质,有一定的装配工艺知识。

2强化专业技能培训

1)根据各车间生产设备的性质、规模要求,选择一定数量,年龄结构合理的人员配制,建立适合本企业生产设备维护所需的培训机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多年设备维修经验的专家授课。

2)建立稳定的培训机制,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定严谨的授课教学程序,完善的考评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