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消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5:51

大学消防论文

大学消防论文篇1

一、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最大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卑。大部分的贫困生是来自于偏远山区的,家庭条件差。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一致,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使贫困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着打扮,吃喝玩乐,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显差距,让他们产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开始低估自己,甚至开始否定自己。他们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开支难以承受,对集体活动消极退缩,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着这无形的压力。

1.2焦虑心理明显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经济状况,使他们总是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他们焦虑着他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甚至他们每天吃多少饭好得精打细算,还要考虑以后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费用。因为这些他们没有办法安安稳稳的去学习;有的为自己的家庭状况焦虑;有的为自己的未来焦虑。因此他们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重的压力。在农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在一些像计算机、英语听力、口语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上,他们根本无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这种实践性强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形成的,必须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否则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感。

1.3人际关系敏感因为长期以来的压抑,自卑造成他们的人际关系很敏感。他们不愿意和别人谈论经济状况的话题,他们害怕别人给予他的怜悯。他们还怕别人嘲笑自己,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情多疑,他们和别的学生之间就像有道无形的枷锁。有些同学本来是善意的关心,他们总会把那当作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羞辱,从不接受别人对他们善意的帮助。这种敏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1.4偏执心理强烈城乡间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感觉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什么都没有,而那些城里的孩子什么都有。他们在暗中的羡慕着别人,还常常对自己发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而现在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还在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形成愤世、偏激的心理,他们总是只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一面,看问题欠全面分析,想问题、办事情思路不开阔。如果对自我不能形成客观的评价,总是对外界抱有敌视的目光,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发生偏执,贫困生身上总不同程度的带有这种心理。偏执心理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心胸狭窄、遇事不理智易冲动,当他们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甚至会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二、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经常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状况反映出学校迫切需要教育和辅导贫困生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使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寻找合理方式,帮助、教育贫困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是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而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之相配合。

大学消防论文篇2

高校一旦发生火灾,影响力大、涉及面广,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高校屡发失火事件,造成一定损失。通过对高校火灾事故原因的了解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知识的不足是导致高校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加强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基于工作经验的总结,对现状展开分析,然后指出存在问题和原因,最后通过个人思考提出对策,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数据支撑。本文尝试将行为安全理论引入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深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获取第一手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期望能更加科学、准确地找到问题关键,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更好开展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一、行为安全理论概述

(一)行为安全的定义

行为安全理论(BBS,BehaviorBasedSafety)的基础是行为分析理论,是基于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能够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培养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促进安全氛围的形成,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的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1]。目前,业内对行为安全的含义、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应用效果的看法很不一致,总体认为行为安全理论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对行为人不安全行为进行观察统计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安全的关键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渐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帮助行为人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习惯,进而提高组织的安全水平。

(二)行为安全理论的运用

1.作用范围

根据行为安全理论,造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动作”或“物的不安全状态”,而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的不安全动作”。因此,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策略是消除人的不安全动作,但这在实际中较为困难,因为不安全动作的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与动作产生者的安全意识、行为习惯和所掌握的安全知识都密切相关,这些相关要素又与动作产生者所在组织的教育管理有关。行为安全理论将行为安全当作一整套事故预防的理论与方法来看待,它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可以通过组织行为对其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2.实施流程

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模式是建立在前因—行为—后果的基础上的,旨在改变人的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使这些“不安全”的行为不再发生[2]。行为人表现出的行为的前因是导致行为发生的个人习惯和思维等要素,后果是行为所导致的具体结果。行为安全管理的实施流程具体分为识别关键行为、收集行为数据、提供双向沟通、消除不安全行为四个步骤[3]。

二、行为安全理论在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根据海因里希的事故统计,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0%的事故是由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仅有2%的事故是由不可控因素造成的[4]。这些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大部分物的不安全状态都可以通过安全管理来避免,这一统计结果也适用于分析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因此,运用行为安全理论指导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致因链模型

笔者根据行为安全理论,结合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成因,提出大学生消防安全事故致因链模型(如图1)。如模型所示,大学生的不安全动作直接导致火灾事故,或者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进而导致火灾事故;引发大学生不安全动作的根本原因包含两个方面:即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和消防安全知识不足,消防安全意识是指对消防安全事故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受伤害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消防安全知识是指与消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处理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什么是消防安全隐患、如何扑灭初起火灾、如何进行逃生疏散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如何发现、处理消防安全隐患和在突发火情时的应急表现。

(二)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实施流程

结合大学生消防事故致因链模型和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方式、目标,笔者提出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实施流程图(如图2)。根据流程图,首先要确定教育的重点环节,即找到大学生在检查消除火患、处理初起火灾、应急疏散逃生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上的薄弱点;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找到解决这些薄弱点的方法,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沟通、优化,最终达到减少大学生不安全动作,从而遏制高校火灾事故的目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使论文更具科学性和广泛性。

三、问卷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在福建省内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中随机发放102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11份,有效率为98.34%。其中男生608人,女生403人;一年级390人,二年级312人,三年级255人,四年级54人。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笔者在查阅有关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行为安全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与相关专家和管理老师交流,编制《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情况调查问卷》,选取反映大学生在检查消除火患、处理初期火灾、应急疏散逃生等方面的意识强弱和知识掌握情况的问题,并单独设置考察学校宣传教育实效方面的问题。

(二)结果分析

1.检查消除火患方面

在“是否会判断灭火器属于有效状态”、“是否会留意宿舍或其他校园场所的逃生路线”、“是否知道宿舍或其他校园场所消防设备的摆放位置”等问题,分别有25%、30%、20%的大学生选择“会”或者“知道”。通过访谈发现,较大部分学生认为自身不会遇到火灾事件,没必要关注这些设施设备,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校园内很少见到疏散路线图、灭火器标示等指示性标牌。在“是否会关注身边的消防安全隐患?”一题中,只有15.33%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关注,并要求别人注意”,绝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了“偶尔留意”或者“不懂如何关注”。通过访谈发现,大学生普遍对哪些是消防安全隐患、消防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后果不甚了解。在“您对在宿舍内使用违章电器的看法”一题中,有66%的大学生选择“存在隐患,不应该使用”,可是,在“是否在寝室使用过违章电器”一题中,高达62%的大学生选择“使用过”。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使用违章电器是为了烧水、做饭等,他们也反映学校存在诸如开水房偏远、食堂定时关闭等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同时,学校对于使用违规电器的惩罚力度没有构成一定威慑。以上结果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火灾忧患意识不强,对消防安全隐患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什么是消防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部分学生侥幸心理较强,为图一时方便,依然使用违规电器。同时,通过对调查数据交叉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关注身边消防安全隐患的主动性呈现下降趋势,而使用违章电器的和对此行为存在错误认识的人数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高年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较淡薄。

2.处理初起火情方面

在“发现初起火情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电器或线路着火,您认为应该首先做什么?”、“发生火情时,您对报119火警的态度是什么?”等问题中,80%左右的大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但是,在回答“面对初起火情时,您认为自己是否会使用消防栓、手提式灭火器灭火”、“是否会正确报火警”等实操层面的问题时,高达56%、42%的大学生选择了“不会”或者“可能不会”等否定性选项。这说明大学生了解处理初起火情的基本知识,但缺乏实操技能,一旦遇到初起火情,很难在第一时间予以正确处置。通过交叉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认为自己会正确使用灭火器灭火和报119火警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大学生在校时间越长,所参加的实操演练和教育活动越多有关系。

3.应急疏散逃生方面

在“逃离火场时,突然想起遗漏某个重要物品,您会怎么做?”、“您觉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哪个?”、“若所有的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您认为该怎么办?”、“您认为哪些是火场逃生的正确方法?”等问题中,75%以上的大学生都能够做出正确选择。但是,在“若遇到火灾,您觉得您是否能够运用疏散逃生知识从火场逃生?”一题中,高达58%的大学生选择“不能”或者“不好说”。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各年级大学生对疏散逃生知识的掌握水平相当。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媒介丰富,大学生在入校前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渠道较多,一旦形成潜意识就会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够在理论上掌握应急疏散逃生知识,但是需要在演练实践中提升运用能力,否则他们没有信心运用这些知识处理消防安全突发状况。

4.宣传教育效果方面

在问卷调查中,88%的大学生认为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重要,大一学生群体中有92%选择“重要”,其他年级学生选择“重要”的比例都在84%左右。但是,仅11%的大学生知道消防“四个能力建设”和“三个应知应会”这些基本消防安全知识。说明大一时期是大学生对消防安全最重视的阶段,同时,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够普遍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消防安全概念和内涵上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形成认知体系。大学生认为大学最需要加强的消防安全教育内容前三位依次是面对火情时候如何处理、哪些行为存在消防隐患、灭火器材如何使用。大学生最愿意参加消防安全教育的形式前三位依次是参与消防实战演习、以消防宣传为主题的学生活动、案例警示教育。在开放式问题中,“多开展实践操作性的演练”是大学生为改进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所提最多的意见,可见大学生最愿意接受实践性强的教育活动。

四、对策建议

根据行为安全理论,结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在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火灾忧患意识较差;检查火患能力较弱;处理初起火情实操技能不足;随年级升高消防安全意识降低;消防安全教育实效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紧抓新生入学关键期,强化教育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在入学阶段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知识接受程度都处于最高水平,在这一阶段接受的教育效果将有效辐射大学生未来的校园生活。高校应大力提高这一阶段的消防安全教育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开展新生入学消防安全知识考核;在新生教育读本中加入包含消防安全教育的部分;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新生联络员在新生入学阶段,为新生讲解防火安全知识;在新生集会中播放相关教学视频或典型案例;还可以利用易班网、校园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和载体开辟新生消防安全教育专栏。在教育内容方面,既要体现对消防安全的压力传导,又要侧重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面对火情时候如何处理”、“哪些行为存在消防隐患”、“灭火器材如何使用”等具体知识,促进新生尽快形成消防安全认知体系。

(二)加强宿舍消防安全检查,消除侥幸心理

学生宿舍是高校火灾高发地点,也是加强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实际情况看,新生的纪律性较强,在宿舍内使用违规电器的现象较少,但大学生使用违规电器的比例随着年级升高而明显提高。因此,在规范宿舍日常检查的基础上,保卫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宿舍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高年级学生宿舍消防安全检查,发现学生使用违规电器、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情况的都应及时处理,同时,对拒不改正和多次违规的学生也应给予适当处分,通过日常检查和纪律约束形成震慑,促进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识。相应的,学校后勤管理部门也应多深入基层,了解学生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尽力解决学生反映的实际问题[5]。

(三)丰富校园教育形式,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结合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知道消防安全理论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够把这些知识变成消防安全实操本领,要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增加实操演练。学校职能部门可以利用每年新生入学阶段、安全教育月、119消防日等关键节点,将灭火演练、疏散逃生演练等融入教育活动,并邀请公安消防部门进行现场指导,通过“以点带面”的效应传递,带动二级学院结合实际有效开展类似演练,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同时,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例如针对化工类学生、美术类学生、机械类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开展危化品防火、画室防火等专项消防安全实践教育。

(四)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参与积极性

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不能仅依靠学校职能部门,还需要依托学生群体自发开展活动,提升教育效果,从而达到群防群治的工作局面。一方面,可以依托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指导他们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作为学校正式教育或演练的有效补充[6],例如,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手抄报比赛、消防设备现场观摩、模拟火场疏散路线设计比赛等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挥学生志愿消防队、班级安全委员的作用,通过对他们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组织他们开展消防安全自查、消防知识宣传等活动,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带动更多周边学生关注消防、了解消防、重视消防。

参考文献

[1]王哲,白云杰.基于行为安全模式的煤矿安全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0,(3):72~75.

[2]任玉辉,秦跃平.行为安全理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2012,(12):138~140.

[3]余昌才.行为安全管理在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管理学家,2014,(2):284~284

大学消防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91-03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化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可以丰富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认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首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最具典型和代表的事例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整理能力,获得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

其次,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思考,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再次,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取教学案例,加强教学针对性。

二、消防院校化学教学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结合消防教育为全国消防部队培养各层次人才的办学目的,在消防院校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系到教学内容是否同消防实践紧密相连,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能否满足消防部队对各层次人才的实际要求,关系到培养出的学生能否适应消防部队各层次实际任职的需要。

化学与消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人们提供了消防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应用为消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化学分析方法和化学仪器的运用为火灾事故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依据;化学新型材料的出现增强了人类消防的能力;消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补充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消防院校化学教学中结合消防案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化学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及技术和手段与在消防实践中发生的典型的火灾案例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案例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接触学习某些化学知识的同时,通过结合消防案例,可加深对物质性质及其火灾危险性的了解和掌握,明确不同的化学物质发生火灾时该如何选用以及选用何种灭火剂,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时选用什么洗消剂等等。而且通过真实的消防案例可以满足消防院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具体来讲:

(一)消防院校化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是消防教育的特点和目标的需要

高等消防教育是以公安现役部队职业为指向的高等教育,综合考虑了高等教育和军人职业与任职岗位的需要, 非常符合国家与军队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虽然从体制上和其他职业院校的性质不一样,但高等消防教育也会受到全国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影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的总体思路和《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等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以及“坚持教育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战斗准备需要,适应军人职业和任职岗位需要”的要求以及公安部党委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总要求,高等消防教育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突出公安现役教育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消防学科的综合性和消防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除了系统掌握外语、计算机及其它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法律、燃烧理论、消防监督管理、灭火救援等消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消防学科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在整体上有广度,在某一方面有深度。

(二)消防院校化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是培养消防人才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消防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概念,即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使学员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协调发展;不仅注重对学员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不仅注重学员近期第一任职的适应水平,更强调为其未来发展积蓄一定的潜能。

消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才。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消防监督检查、建筑工程消防监督审核、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监督、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消防产品质量监督、火灾调查处理、火灾统计管理、消防行政处罚、消防技术装备的熟练使用、灭火救援技术战术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

消防是一个综合学科,消防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是一个综合型结构的组合。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为主线,深化两课教育改革,打牢政治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打造全方位向消防技术辐射的文化课程体系;以消防业务知识为基础,打牢消防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科技知识的消防专业课程体系。

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思路、突破教学瓶颈,探索出培养消防部队基层各层次人才的教学方法,是值得每个工作在消防教育战线的人员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新时期军校教育已经渐渐从过去单纯的学历教育转向职前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体现教育的三个面向,是军校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地方院校毕业生流向具有不确定性,而消防院校毕业生的流向是确定的。因此,消防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必须面向消防实际需求,能否培养适应消防实际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如果我们的教学是闭门造车、就课本讲课本,理论脱离消防实际,只能得到不符合质量的产品――毕业生,对整个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将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结合消防案例进行化学教学是培养合格消防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消防院校化学教学实行案例教学是当前消防工作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从消防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和救援要求看,指挥员仅仅具备化学基础知识是难以胜任的。发生灾害事故时消防部队的首要任务是尽最大努力使事故损失最小化,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降低。如:化工厂有火灾事故发生时,具体处置过程包括关阀断料、堵漏、稀释、燃烧、倒罐、灭火等措施,这时消防基层指挥员仅仅知道危险化学品的基本理化性质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化学灾害事故控制、灭火救援和化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可是在学校当前化学教学中,这些方面的知识基本是空白的。

消防基层指挥员要能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具备更多当前学校《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教材中没有学习和接触的知识。如:2000年3月17日,江苏化工农药集团有限公司有机化工三厂氯化苯车间发生火灾,扑救中51名消防官兵在灭火中受伤,其中大部分受伤的官兵是被流淌到地上复燃的液体苯灼伤的。指挥员指挥失误也是造成多人受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非常典型的事例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若指挥员仅仅是知道了苯的理化性质,就去处理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远远不够的,不但要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危害,还必须知道如何避免危害的发生。从科学处置规程来看处置苯类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当苯类物质发生火灾进行扑救时,对扑救后的污水应该用抗溶性泡沫进行覆盖,减小蒸气挥发速度,避免蒸气发生爆炸、燃烧,不知何种原因现场指战员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酿成了巨大人员伤亡事故。在这起苯类物质火灾事故扑救的指挥员中就有消防院校刚毕业的学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消防院校培养的学生在危险化学品灾害事故处置方面能力的不足。可见结合消防案例进行化学教学的巨大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的组织与实施

一般可将案例教学实施分为课前准备案例选编阶段、分析阶段和评价阶段。

(一)案例选编

第一,案例必须从实际中来,尽可能真实、生动。

第二,案例必须精练。选择的案例数量不能多,不能不加选择大量地罗列案例,只能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第三,案例必须典型。

第四,案例必须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所讲的教育规律、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

第五,案例必须有系统性。在公共教育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都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

(二)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一条或几条教育理论连接起来。对于同一案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生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而有的学生则能得出本质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剥去案例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以及案例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案例评论

是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一般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在此指出学生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提高性总结。

四、消防教育的化学教学案例选编遵循的原则

第一,掌握相关理论。深入研究案例,思考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相关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明确教学要涉及哪些基本理论观点,其中哪些又特别重要,最适合引进什么理论来进行深入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在思考学习案例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概念以及技能等等。

第二,了解学生。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除与学生本身有关外,教师的有效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案例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量和程度。消防院校的学生既有来自地方高中的毕业生,也有来自消防部队一线的战士。来自地方高中的学生基础较好,但对于化学和消防的关联知之甚少;来自边防部队一线的战士入学前在基层消防部队听说过或者经历过化学在消防工作中的某些应用,知道化学知识对于消防部队的确挺重要的,但实际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数量较少,化学知识的储备较少,学习化学的能力比较薄弱。综上,教师若是过多地教授理论,就教学而教学,必然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势必导致化学知识掌握不好,化学教学效果差,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化学教学中结合消防案例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化学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将来在防火、灭火、抢险救援中能有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防火监督、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进而大幅提高消防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但对上述两类学生必须区别对待和进行案例差异化准备。

第三,仔细筛选火因鉴定、火灾分析、防灭火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典型事例,建好案例库。要根据化学课程实际教学情况和要求内容挑选典型消防事例,整体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证,案例选择恰当与否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案例选编所示原则,结合消防实际,消防院校化学教学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 针对性。首先确定相应课次教学目标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使之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进行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以实现传授知识、增强学生任职能力的教学目标。

其次,考虑案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所采用的消防案例与课堂教学所涉及的理论观点或相关主题的内在联系,突出案例中火灾扑救、火灾原因调查、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等与所讲理论的关联度,使案例真正为教学服务。

再次,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情况,案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最好是学生已经学过和掌握的内容,便于学生接受。

其二,典型性。一是指案例中所陈述的内容应该是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中发生的事实,其基本情节不能虚构。二是指所选的案例必须反映同类火灾扑救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的特性,能运用化学的相关内容或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满意的方案,便于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化学知识,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能举一反三。

其三,难易适中。既要考虑教师对该案例涉及的化学知识,又要考虑学生所拥有的相关理论知识背景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四,篇幅简短适中。由于受课堂时间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等因素的限制,不宜选择篇幅过长、环节过多、信息过量的案例。

第四,教师必须将案例弄精弄透。要做到对案例所涉及的信息了然于胸,信手拈来。

第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拟定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计划等。除此之外,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精心布置学生预习、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制定板书计划、拟定提问者名单以及确定开始和结束的方式等。

[ 参 考 文 献 ]

[1] 耿.化学教学案例初探[J].化学教育,2001,(4):10-11.

大学消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1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消防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实用性学科,通过有效地教学与写作训练,不仅能培养学员对问题的认识分析能力、对材料的综合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好的教学还可以预先提供给学员一些公安消防实际工作的体验和感受,对于学员将来及时适应所从事的公安消防工作需要并提高学员对事务的办理处置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教学实践看,这些困扰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和学员实际应用能力的原因,除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实践等思想认识问题,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如课时量少,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下面一些重要原因: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2)现有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的片面性;

(3)教学对象实际工作知识的缺乏;

(4)教师自身的问题。

2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新思路的主要内容

为了保证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应首先确立并完成“四大建设”目标:

(1)建设完整的、科学的符合课程特点的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体系。消防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课程,学习中学员应在全面掌握写作理论和写作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写作技能和水平。

(2)编写一套符合教改方向目标的实用教材。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是按文种性质分类安排教学,内容多为概念、格式、要求加例文,与实际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相去甚远,不利于结合工作实际教与学。

(3)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消防应用文写作训练体系。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在全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体提高文种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在有效地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

(4)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消防应用文写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实践性,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很难用一种模式考核予以评价。

3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实施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是提高公安消防院校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根本出路,实践中应采取具体措施,实现培养并提高学员消防应用文写作能力这一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

3.1提高认识,明确教改目的

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改革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有关精神,并结合课程自身特点要求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其目的是通过消防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学,强化学员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员整体的写作水平,以适用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公安消防警察院校毕业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实践中应强调培养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主、学员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亲身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突出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员在训练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材料,积极了解工作的具体方法措施,将学习与训练置于广阔的公安消防工作实践之中,以充分发挥学员的学习潜能,努力提高消防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水平。

3.2根据课程特点,制定实施方案

消防应用文写作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写作形式,为了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制定一套严密完整的方案,以落实和推动“四大建设”的成果。这套方案必须符合课程特点,并有别于其他写作教学的训练方式,要有明确的教学训练的内容、方法、实施安排与步骤及考核达标与方法等,以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依据系统方法理论,对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写作训练内容与所需材料,实际工作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落实的步骤等进行多方面的调整、设计和比较,从而使已有的教学训练与考核方法更为科学、实用、有效和完善。

3.3紧密结合专业方向,精心设计教学训练内容

叶圣陶先生针对高校写作教学内容的专业特性指出:“学化工的将来要写工艺流程说明、产品说明,学法律的将来要写书、判决书,学社会学的将来要写调查报告,学文学的将来要写作品研究或评价。”所以,叶圣陶先生主张写作教学必须要结合专业进行。目前,公安消防院校的学员由于没有工作经历,与工作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导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训练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学员也无法针对工作需要在训练中写出内容充实、切实解决问题的消防应用文写作。

3.4增强学员在教学训练中的主体意识,提高消防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增强学员的主体意识

大学消防论文篇5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一、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二、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三、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大学消防论文篇6

1消防工程学教学资源现状

当前消防工程学开设于许多高校消防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这不仅由于消防工程的社会及现实意义,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前开设消防工程学的学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研究型大学[5],这些高校由于自身实力雄厚,发展较早,在消防资源方面应该说,无论是硬件资源,消防的教学设备,消防实验装置等,还是软件方面,消防的师资队伍,学生的自身消防科研能力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此相对的是,更多的消防工程学专业开设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由于这些高校,开设的消防或安全工程专业较晚,在消防工程学教学方面难免出现资源的紧张等状况,如消防的教学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的匮乏,使得消防工程学的教学成为一门常识性的课程,很难深入到消防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方面。这不能不说,很难达到培养具有消防专业知识的合格人才。迫切解决资源的紧缺问题,成为当前消防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将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2消防工程学教学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

2.1举全校全院之力教学

消防工程学作为一门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已经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消防的常识和知识。学校在开设消防工程学的时候,基本上将这门课开设于安全等相关专业领域;有些暖通专业、化工专业的科目当中,同样可以看到消防工程学的身影。这就使得消防工程学,不仅仅是某个专业领域独有的学科,从而为举全校全院之力进行消防工程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这样,在消防工程学的教学工程中,如:安全工程专业的老师可以借用化工领域的相关设备,来教授本专业的学生,达到资源共享,相互利用的目的。学校同样可以将消防安全教育、消防知识竞赛、消防疏散演练等消防活动,穿插到全校师生的安全教育方面,这不仅仅对提升消防的重要性,同时对消防工程学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的作用。

2.2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资源

学校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具有丰富的教学及科研资源。如何合理充分的利用成为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利用的好,不仅可以很好的调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的不好,使得大量资源被闲置,资源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价值。以消防工程学教学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学校的图书馆、高层宿舍公寓等设施,这些建筑一般都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消防的功能和作用,往往使得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学校周边一些消防部门、化工、冶金企业等同样具有先进的消防设备和消防应急措施,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同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消防工程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授课资源的合理配备

当前消防工程学,教学授课方面面向不同的学生层次,大体可以分为消防科研教学,如消防基础原理、火灾学基础等理论知识的教学;消防应用型教学,如消防设计、消防疏散等应用型功能教学。针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无形当中在消防工程学授课过程中,更多的倾向于消防的应用领域。这就对消防授课资源的合理选择提出了一定的问题。应该说,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是资源选择以及配备的核心问题。不难看出消防设计理念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的结合起来,如:性能化消防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消防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从而为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打开一扇窗户。同时,将消防的最新研制的仪器设备与学生一起分享,体验现代科技带给消防的动力,如:红外监测监控技术、消防水炮等。

2.4人员疏散领域的资源优化利用

人员疏散,作为消防工程学教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章节,同时也是切身关系到每个人自身安全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人员的有效疏散,同样是疏散教学环节中有意义的内容。这就不能不谈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备,如:怎样合理的利用棉被、毛巾以及仅有的食物和饮用水等资源,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为人员的有效疏散和逃生,以及救援赢得时间都是消防工程学教学过程中,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性主题。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是消防工程学学科内容需要考虑的问题,即消防工程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均与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真正做到,资源优化配置为消防工程学服务。

2.5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当前,消防工程学教学一般都安排消防工程学相关实验教学的内容。如何进行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同样是摆在很多普通高校消防教学的现实问题。很多高校,在实验教学方面往往对书本内容进行了断章取义,从而对实验内容的安排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顺序,很难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应该说,实验教学内容的资源优化配备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实验的内容选择、实验的应用型、实验的科学性等。如:可以选择一些常识性实验作为实验的内容,同时实验的材料易于选择。象固体的着火及燃烧特性实验,可以选择木材、纸张等,即达到资源的便利选择,同时实验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样,在实验的应用型和科学性方面,如选取盐水模型模拟烟气的扩散流通,即让学生感受到实 验的科学性,同时对实验的材料的选择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备,达到了实验教学与资源的很好的整合的效果。

2.6以科研资源内容促进教学

消防工程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现在说国内外很多组织和学者都在一直从事消防工程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很多是结合当前的最新技术,或者解决当前的消防的突出问题。如美国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大消防研究所(天津消防研究所、沈阳消防研究所、四川消防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研究所)[6]等,对消防的各个层面,如消防理论、消防技术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有层次的穿插于授课的相关内容方面,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单独开设一个章节,如消防研究前沿探讨等,对丰富消防的教学以及提高消防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都将是很好的尝试。

大学消防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190-01

作战训练工作是消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消防部队工作的核心。顺利开展战训工作,能提升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消防战训工作强弱直接关系着消防部队的战斗力。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消防部队的训练质量,提高消防部队的救援能力,提高作战成功率。

1.消防部队战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战训工作理论滞后。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消防部队灭火救援作战理论还不够完善。“救人第一,快速、准确地作战灭敌”是消防部队一直奉行的灭火救援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不够全面,只是针对灭火作战,忽视了社会救援、救助等方面。其次,战训工作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的消防战训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需要科学完善的理论为指导。比如,在灭火作战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消防部队的抗灾能力。在业务训练方面,需要构建这样的管理机制,在救灾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消防通信的作用等,这些都需要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最后,战训业务理论教材有待完善。目前,消防部队采用的业务理论资料包括《特勤业务训练》、《新兵训练》、《消防灭火救援》等。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这些教材无法满足消防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需求。

第二,战训工作体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如下:战训人员编制不合理。消防部队救援任务繁重,消防战训人员编制却未增加;灭火救援技术岗位人员不足,由于战训技术岗位编制较少,再加上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的影响,官兵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愿从事高风险、工作环境恶劣的工作,从而导致灭火救援技术岗位的人员严重匮乏;“消”和“防”配合不密切。由于大队管中队的体制不够完善,消防部队长期采用“大队监督消防,中队灭火救援”的管理体制,导致有的消防监督岗位的官兵不了解战训业务,一旦从事战训岗位,救援组织能力差,无法胜任工作。另外,消防中队干部更换比较频繁,年轻干部经验少,需要中队干部传帮带。而且消防监督部门与战训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战训部门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灾区的具体情况,不能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

第三,执勤工作有待加强。设备器材配备标准与规定要求不符。我国生产的黄河、东风等消防车辆,由于器材配备标准不明确,并缺乏消防厂家的正规指导,导致我国消防器材箱容量小,器材放置不合理。另外,消防标识不明确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消防部队的标识规定不够明确,还未制定统一的标识规范,对消防部队的规范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四,灭火救援工作有待加强。灭火救援现场秩序不规范,执勤中队刚到灾害现场时,无法维护现场交通秩序,围观人员过多,影响消防车的正常通行。现场救援指挥部位置不明显,职责权限模糊,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另外,灾害现场文书职责模糊,未对救援现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导致信息收集不及时。救援方案质量不高,实用性差。指挥官没有按照救援方案开展救援工作。

2.改进战训工作的措施

第一,加强消防战训工作理论创新。面对消防战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丰富消防战训理论。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不断拓展视野,形成新认识。根据消防部队的救援对象特征、人员构成,发展灭火救援思想和管理原则。加强训练理论创新,根据现实情况,编制执勤训练教材。加强执勤理论创新,摒弃与消防部队不符的内容。

第二,改革消防体制,培养战训人才。人才是消防战训工作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消防部队应该根据战略需求,加强人才培养,解决战训人才发展瓶颈。具体措施如下:加强战训干部培训。,由消防总队负责中队战训人员培训,由公安部消防部组织总队战训人员培训。在培训方式方面,可以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或者院校培训等方式,分别对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方面,需要利用高科技,加强战训人员业务素质、政治等方面的培训。

第三,加强执勤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定完善的执勤管理规范,保证执勤工作能满足救援工作的需求。首先,需要完善《执勤条令》,在《执勤条令》中增加反恐、社会救援等内容,尽量缩短《执勤条令》的修改时间,并将其作为执勤工作的依据。其次,根据消防部队作战需求和消防器材配备标准,制定一套完善的消防器材生产规范。在生产消防器材时,需要考虑消防部队执勤需求。将消防器材运输车纳入到执勤中队配备车辆中,增加消防器材箱的容量,逐步淘汰实用性差的设备器材。

第四,加强消防器材设备管理。目前许多新型消防器材设备被配发到消防部队,有的器材价格非常高,对质量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加强消防器材管理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消防器材管理:加强人员培训,对救援、照明等特征消防车辆以及破拆、侦检等特勤器材,根据厂家要求编制培训教材,对官兵进行系统业务培训。同时,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怎样保养消防器材,多久保养一次等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构建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第五,规范灭火救援现场秩序,改革救援工作。增加救援现场警戒力量,建立巡警、交警和公安派出所同步出动机制,维护好救援现场秩序。同时,需要加强灭火指挥部建设,明确分工,支队和总队两级应该明确灾害通信人员、后勤人员、文书人员以及摄影等人员的职责。另外,需要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灭火救援指挥部的作用。需要不断规范灭火战斗行动,加强力量部署、火情侦察、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化。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消防部队战训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如,战训工作理论滞后,战训工作体制不够完善,执勤工作有待加强等。因此,需要加强消防战训工作理论创新,丰富消防战训理论,改革消防体制,培养战训人才,加强执勤工作和消防设备规范化管理,规范灭火救援现场秩序,改革救援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消防论文篇8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 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 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 结 语

大学消防论文篇9

[摘 要]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基本上已完成了自身的建制化过程。笔者以中国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消防学科建制化的过程及其驱动模式;同时基于学术期刊在科学事业中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分析,探讨了学术杂志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关系,认为创建权威的学科杂志、进行研究生教育是使消防工程学科建制更加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指出中国现有的消防学科的设置已不适应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需要调整学科设置;认为消防学科正面临着自身再建制化的机遇。笔者强调,我国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与中国火灾科学的兴起,不仅标志着消防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而且使发端于权力系统的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过程具备了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 【论文关键词】 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庶a href=//shiti.7139.com/303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科学理论的新鲜血液而发生了质的变化?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文革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9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

大学消防论文篇10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大学消防论文篇11

一直以来,消防新闻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火灾、车祸、地震等各种灾害事故频繁发生,在事故灾害中现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新闻之一[1],因为它关乎老百姓生存环境的安全稳定,注视一切有损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并给予人们以正确的引导,以求创造平安祥和的生活环境。

然而,面对有关灾难的新闻,不仅需要及时报道以及对事件进行理智和科学的分析,还要添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里面,新闻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时刻把受众内心的感受放在自己的心上。[2]要能够让受众全面了解灾难中生命的真实状况,还要能够彰显出生命的价值,能够发掘人性最为光辉的一面。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关消防新闻宣传,其材料一般都是来源于灭火抢险救援的现场,而在灾难现场,有关火灾、爆炸以及毒气泄漏等事件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报道意义。灾难性的事件会使受众变得悲痛和颓丧,甚至还能引起人们的不安和恐慌等不良反应。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如果他们对这些灾难新闻进行恰当的处理,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群众的情绪,从而为社会带来积极的言行。当然,这里所说的“恰当的处理”不是对新闻进行隐瞒和扭曲,而是要发掘在灾难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消防新闻的含义与特点

消防新闻的含义。消防新闻是指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有关消防工作的事实的报道。[3]一直以来,在众多新闻中,消防新闻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新闻之一,老百姓通过电视或报纸等媒体就知道哪里发生了火灾、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以及通过事故的报道而得知事件背后的问题,从而学习到更多的消防安全知识。每当发生火情等事故灾害的时候,人们总能通过各种媒体看到消防战士的身影,因此,消防新闻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较为密切,而消防新闻要对人们所处真实的生产、生活环境作出说明,帮助他们理解新闻变动的意义和影响,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并作出预测。

消防新闻的特性。从含义上看,消防新闻和一般新闻的含义类似,但消防新闻也有着有别于其他一般新闻的特性,总的来说,消防新闻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性:

第一,警示性是消防新闻的重要特性之一,但凡涉及重大的火灾新闻在媒体上报道后,都会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引发人们对事件发生的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受众的防火意识,起到了宣传警示作用。在火灾报道中所产生的震撼力和威慑力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一些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报道,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消防新闻的警示性。

第二,消防新闻具有指导性,引起人们对消防知识的重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媒体对各季节火灾情况的分析报道,往往也是读者关注的焦点,读者可以根据各季节的火灾形势和特点,增强防范意识,自觉地做好火灾防范工作。同时,在消防部门举办的各类专题消防宣传活动中,许多经过精心策划组织的系列消防新闻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第三,消防新闻中许多正面报道和反面报道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消防工作的开展。消防新闻的典型性大多集中在对消防工作中一些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的报道。如一直备受消防人员和广大群众关注的消防产品的质量问题。正是具有典型性的消防新闻报道,对那些视消防安全而不顾的人们,对那些火灾隐患堆积如山的单位,对那些视消防执法为儿戏的群众以及无任何法律概念的法盲都是重重的一击。

消防新闻报道在消防安全工作中的责任与作用

占领舆论宣传主动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报道因及时性、真实性、全面性、客观性而深受大家关注,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工具,一些突发性灾难及事故隐患一经媒体报道、曝光,就会立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才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繁荣。

消防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的舆论导向为主的方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坚持报道的党性原则、喉舌地位和全局意识;必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就是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4]

传播消防信息,发挥消防宣传的喉舌和纽带作用。新闻媒体作为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工具,决不能忽视消防新闻报道的宣传责任,应该重视消防部队中各类火灾和灾害性事故的处置新闻,特别要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充分发挥其警示功能,通过信息传播,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防安全意识,将事故的发生可能给社会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新闻报道不仅有传播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具备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手段。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促进火灾隐患的整改,是近年来全国消防宣传工作的一大亮点。消防新闻报道通过宣传引导、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了消防宣传的喉舌和纽带作用,为圆满完成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营造了良好的消防宣传环境。

新闻媒体承担社会宣传的责任,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消防新闻宣传是社会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必然也就成了消防部门传播消防新闻的前沿阵地,是提供消防知识服务的有效平台,为促进人们安全生活健康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消防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重视对灾难事件本体的报道。尽管绝大多数灾难性事件都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有的报道往往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有些灾难新闻主次不分,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比如报道火灾,有的媒体虽然报道了有关这起火灾的消息,但对伤亡情况只有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没有对灾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灾难带给人们的警示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

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应该十分重视灾难事件的本体,要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和客观的报道,同时还要谴责肇事者,对遇难者进行哀悼以及抚慰遇难者亲人。要在报道中带着感情,而不是冷冰冰地对事件进行阐述,要关注灾难中每一个珍贵的生命,这样就可以使新闻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情味,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例如,2008年一媒体在报道上海商学院发生宿舍失火,4名女生跳楼身亡的事件中,用《无情大火夺走如花青春》作为标题,在这个报道里作者用了非常细腻的手法描述亲人前去认尸的悲恸,以及强调了遇难者几乎全是年轻人的场面。观众读完这个报道,既对遇难者充满了惋惜之情,又对肇事者充满了谴责之恨。同时报道灾难本身不能去极力渲染灾难,不能去夸大灾难中的暴力和恐怖等,对于这些消极的东西我们要适当地进行回避和掩饰。

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要时时刻刻关注灾难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翻阅关于火灾的新闻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媒体都十分关注灾难中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在灾难中是无辜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更能唤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2010年1月8日,湖北武汉汉正街一栋20多层的商住两用楼发生火灾。媒体对王女士进行了报道:“她的先生在火灾中努力将她推上一个窗口,这样她从阳台上侥幸逃了出来。逃出后她满脸都是烟熏黑的痕迹,手上也在不停地流血,但她不肯让医生为她包扎,说要等先生出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生命的关注和同情,更能让人们看到灾难中生命的无助和恐惧。

弘扬灾难中人性善良的一面。在火灾事故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灾难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亲情和关爱,这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我们在进行报道时,要充分发掘灾难中那些蕴含真爱和关怀的主题,新闻工作者要扛起人性的大旗,要懂得直面人生,对那些处于绝望状态中的受害者给予同情和关怀,要让所有的人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很好地去唤醒我们的良知与道德。

透过灾难本身带给人们的悲伤与痛苦,我们也需要去更好地体味危难中人们之间的亲情以及互相帮助的情怀。在平时我们的很多感情都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但是在灾难中所有的感情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和流露。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人性的善良得到了非常生动的折射和反映。在天津市某高校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时,数十名被困学生在浓烟中处乱不惊,三名男同学没有听天由命,而是自主地组织开展自救,最后成功护送所有被困同学脱险。笔者和随同记者写出5篇新闻作品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在报道里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在火灾中相互搀扶的感人瞬间,并且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这些报道也因为充满人文关怀获得了天津市社会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

结 语

新闻宣传是新时期消防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了解、认识消防部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消防部队走向社会化消防道路的一个有效宣传渠道。新闻媒体作为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工具,决不能忽视消防新闻的宣传责任,更应该重视消防部队中各类火灾和灾害性事故的处置新闻。所以,新闻作品不能是冷冰冰的记录,在报道中要贯穿人性善良。可以说人文关怀体现着新闻媒体的进步与成熟,也不断提高着新闻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为媒体塑造良好的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消防新闻特别是重特大火灾等灾难事故的报道,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童以荣.火灾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J].青年记者,2012(15).

[3]黄晓红.从消防行业角度看火灾报道度的把握[J].中国记者,2010(7).

大学消防论文篇12

一、引言

“消防”即消除防患(即预防和解决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人为与自然、偶然灾害的总称),当然狭义的意思在人们认识初期是:(扑灭)火灾的意思。 Fire control;Fire fighting;Fire protection灭火与防火。亦指灭火、防火人员。郭孝成《浙江光复记》:“卫队及巡警消防,见势已烈,均袖缀白布,以表输诚。”如:必须抓好消防工作。例如:消防车、消防技术。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消防历史,“消防”一词是二十世纪从日本引进的,是一个外来语。但“消防”的根在中国。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现代意义的消防可以更深层的理解为消除危险和防止灾难。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全社会成员的关心、重视、支持、参与下才能搞好。消防工作具的社会性;消防管理应渗透到人类生丰收的一切领域之中,从而决定了消防工作的社会性;消防安全管理涉及到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在生产的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人们对消防安全管理稍有疏漏,对生产一时失神、失控、失误,就有可能酿成火灾,这就决定了消防工作的经常性;纵观多年来火灾事故教训,尽管致灾原因复杂,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火灾乃源于一人一事一时之误,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一条真理,只有广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控制、消除火灾事故的发生,这又决定了消防工作的群众性。

二、强化消防意识,杜绝火灾隐患

消防意识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意识之中,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让人民群众自我的杜绝生活中不安全的用电习惯、用煤习惯等等,提高自身对于火灾的防范意识和思想。在企业中,消防部门要加大对企业生产的重点摸排,对于消防设施不到位的企业或个人,要给与停止生产、尽快整改的措施和意见,督促企业或个人加强安全生产意识。

三、摸排重点地区,设立特勤消防站

消防管理部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于辖区内的重点防火单位进行摸排,对于人口密集、生产过度集中的地区,可以申请设立特勤消防站,可以保障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可以进行有效的灭火和管理。

四、加强联动体制,联合灭火、提高灭火效率

联合灭火时现代消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部分。现代的灭火“战争”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帮助,联合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和协调机制,可以让消防灭火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如某地交警驾警车巡逻至金马路看到,正昌水果市场内冒出阵阵浓烟,李钟勇立刻朝冒烟处赶去。察看得知,浓烟出自市场内一香蕉储存冷库,其间夹杂着蹿起的火苗,李钟勇迅速联系消防部门通报险情,附近值守的交警也闻讯赶到,立即对现场进行布控,划定警戒范围,疏导交通,为消防车开辟救援通道。约10分钟,消防车赶到,在交警及消防人员共同努力下,控制了火势,扑灭了明火。经查,火情因电源线路年久失修、下雨受潮短路所致。加强企业消防人员的联动和演练机制可以有效的帮助消防人员掌握企业消防设施、重点营救人群的位置等,争取一分一秒去挽救更多的人。如某地,随着火场总指挥“演练开始”一声令下,灭火演练在中医院门前正式开始。根据预案设定,当日下午,医院4层住院部发现火情,冒出滚滚浓烟,火势迅速蔓延。医院工作人员发现火后立即发出信号,并拨打火警电话报警。辖区客车厂中队官兵及时赶到“火灾”现场,经过火情侦察,按照准备展开、预先展开和全面展开的步骤,利用单干线出3支水枪,设置3个水枪阵地,利用水枪和水炮进行扑救。经过参战官兵的奋力扑救,火灾被及时的扑灭。消防官兵清理火场、清点器材,讲评归队,演练结束。整个演练过程中,全体参与人员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扑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检验了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能力。

结语

实践证明,加强各单位的联动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利于在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相关职能单位介入管理,在消防队赶到之前进行前期的灭火准备与人员疏散,保障交通畅通等一些列的措施,之后由消防人员进行统一而又专业的消防灭火与救援工作。作为消防管理单位,要积极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强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任务,提高专职人员的防火与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整个社会人民与企业的安居和安全生产意识。

参考文献:

[1] 谢菊,伏虎,熊亚楠.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防范策略――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A].2015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5

[2] 徐耀州.浅谈消防与保险的良性互动机制[A].消防科技与经济发展――2014年浙江省消防学术论文优秀奖论文集[C].2015

[3] 谢菊,伏虎,熊亚楠.农村消防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防范策略――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A].2015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