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风险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0 16:28:45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篇1

1风险的重心由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转移

尽管对进入海啸的成因看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既有宏观政策的失误(如长期低利率政策等),也有微观因素的失控(如放任监管与贪婪成性)。

假如我们设定,某些高度失衡国家在金融海啸形成期是由于微观风险管理的问题占60%,宏观风险管理因素占40%。那么,到了后危机时期,经济开始复苏,风险管理呈现了“倒4/6比”的现象,即微观风险管理因素占40%,宏观风险管理因素占60%,这警示我们,在关注和强化当前微观风险管理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宏观风险管理的渗透和掌控。这完全是由这场史无前例的新世纪新危机的特殊性和进入中后期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2财富风险由富裕人群向中产阶层、低收入人群转移

危机前期,超级富裕人群的资产急剧缩水,2008年全球“超高净值个人”(定义为至少拥有3000万美元可用于投资的富裕人士)的数量缩减了近25%,仅余7.8万人。经历了一年的银行危机、政府纾困和股市暴跌之后,这些超级富豪的净财富总额缩水了24%。“高净值个人”(不包括自住房产与收藏品的财富总额为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裕人士)的境况也很糟糕,总资产缩水19.5%,总人数减少了15%。

到了危机中后期,由于经济进入了高位回调阶段,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市场供求压力增大,股市、房市经历了全面价格调整,中小企业家开始重新配置资产,中产阶级也将进入财富的重组时期。他们或格外谨慎,谨防被重新洗牌,或格外活跃,生怕错过富翁新机会。同时,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不公平和资产动荡感回增加,此时金融风险向社会风险传导。

人们对财富渴望的本能,往往会导致危机的健忘症。从中期来看,我们预计投资者将重燃对创新型资产管理产品的兴趣。通常,经济低迷和经济复苏时期都会出现新型资产管理产品,而经济复苏时期的发展形势更加迅猛一些。

3风险的形态从信用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

危机前期,因为证券化信贷模式复杂程度的加深,使得信贷证券和衍生品交易异常活跃,最终导致了华尔街的沦陷,雷曼、美林、花旗、汇丰这类超级航母和向来保守的欧洲银行纷纷中招落马。导致危机的债务抵押凭证(CDO)和房屋贷款证券化(MBS)引发了人们对信用市场的担忧和控制。

随着各国政府救市的大规模举措,到了2009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并纷纷去杠杆化来极力创建一个低风险、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长期增长。但实际上去杠杆化进程并未进行多长时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银行将以前的表外资产和负债计入了资产负债表。

一些相关经济数据的表现,让人们对市场有了一定升值预期,在中国尤其明显。从2009年初上证综指1800多点,到目前上证综指超过3000点,深证成指也从6500多点到日前超过1300点。这些风向标似乎明示,风险开始由信用市场向资本市场进行转移了。

险的空间从外贸出口转向收购兼并

在中国经济的各行业中,出口业最早感受到了来自全球金融危机的寒意。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影响,全球经济逐步陷入低迷,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导致中国出口大幅减少。中国外贸今年上半年出现超过20%的降幅,进口跌幅在国内经济拉动下逐渐收窄。

据海关总署于7月10日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9461.2亿美元,同比下降23.5%,下降幅度为多年少见。其中,出口5215.3亿美元,下降21.8%。受国内经济好转拉动,进口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而出口难以摆脱目前低迷的状态。但由于很早就做出了预期和应对,所以外贸出口的风险反倒是得到一定的控制。

然而,收购兼并的风险却在大大增加。2008年年底,就有很多声音称“并购大年”、“并购黄金时代”的到来,一些企业基于产业投资的战略考虑,看到次贷危机后一些资产价格下降,是非常好的并购发展阶段。在海外并购中,由于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往往面临的不单纯是企业并购风险,还面临着产业信息安全风险、当地监管法规等等复杂广泛的风险。

一些抱着财务投资的产业资本,在不停寻找着介入的良机,他们更多的是看好行业,想参股获得二级市场的价差收益。比方说,一些企业正开始从二级市场悄悄收集筹码,并同时筹备重组事宜。期待一旦未来股价持续上涨,超过其预定的收购成本区间,就放弃收购逢高卖出股票赚取差价。但如果股价维持震荡,则可以持续买入直至成为控股性股东,入主企业经营。这样的投资行为,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并购风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资本市场的风险。

5风险管理从内部运作转向外包服务

从安然事件以后,2002年7月30日《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最发达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已经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维护、评价和报告看作是经营者的重要责任。

2008年5月22日,中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中型企业执行,这标志着中国版的“萨奥法案”已正式启动。监管层和企业对内部运作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重视。

与此同时,为了战略成本等因素考虑,很多企业采取外包形式。虽然有些行业外包服务因为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有所萎缩,但对另一些行业来讲,这正是全球外包服务产业进行布局调整的最佳时期。分包商对外包服务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风险管理的因素也越来越成为考量的范畴。而承包商的风险在动荡的金融市场环境中依然较为突出。

通常市场形势的持续波动下更容易将风险放大,尤其是在预计违约率上升的情况下。2008年承包商风险以多种形式显现出来:部分企业因为置换破产交易对手的场外市场衍生品而发生亏损,其中一个原因是抵押品不足或者是重新调整抵押品的次数非常少;参与股票抵押贷款的企业被允许将获得的资金投向货币市场,而货币市场的风险却超出了预期。其中的一些货币市场工具甚至出现了亏损,而其他工具的流动性非常差,削弱了降低对手风险的功效;将旗下管理资产作为抵押品进行融资交易的对冲基金在对手将抵押品再抵押或者破产时也经历了艰难的抵押品赎回过程。

将部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可能会因为市场形势的持续波动和网络安全的问题而将其风险放大。在经济处于困难时期,账户侵权欺诈的风险也会增大。因此,当今无论是外包商还是承包商,在后危机阶段,均加大或正在加大对全球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的投资,并针对服务外包实行有效的监督和风险管理。

6风险的传导从楼市倒灌至银行业

009年,全球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今年5月份,美国新房销售价连续第二个月回升,但新房销售量仍维持低位;今年6月份,英国的房价连续第二个月回升,住房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6%,同比下跌9.3%,这是自2008年8月以来的最小降幅;今年5月,日本东京在的新房开工量继续下滑,新公寓销售量连续第二个月上升,销售均价较上月有所回升;今年4月份,韩国的新房开工面积较上月有所下滑,5月房价及租金指数保持平稳。

房价下跌会导致银行房贷违约率上升。在1998-2001年,我国香港地区的房价下跌了30%,按揭违约率从0.2%陡升到1.4%。中国内地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市场集中度极低(前10名占市场份额仅3%),经济放缓时地产商倒闭的可能性远大于我国香港地区(前十名开发商占80%的市场份额)。

虽然今年以来中国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涨幅已经达到了20%,但无论是从成交量还是从房价上涨幅度来看,似乎2009年超过2007年应没有什么悬念。此前跌幅较大的我国香港房地产市场,今年6月份住的房成交量也出现了大幅度回升。

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均价均同比大幅增长,重点城市累计销量已达去年全年水平的70%-90%。由于供给偏紧而需求依然旺盛,未来销售仍可持续,房地产行业已呈实质回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

但是,中国房产市场一方面由于城市差异导致的房产市场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周期性上涨;另一方面,也有人为拉动的原因。所以,近期会频频出现“天价地王”。对住房者来说,低利率是具有吸引力的购买条件,对房地产商来说又是一次资产重组的机会,但对银行业来说,最后往往承担了传导的风险。而且,经过金融海啸,保险公司对房贷的保障产品也提高了风险等级。

不久前,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呼吁,如果美国出现第二轮金融危机,仍将从房地产业开始。有关于房贷压力的测试报告曾显示,如果楼市泡沫挤破,房价出现20%的跌幅,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将增加约0.9%,且主要来自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如果房价出现40%的跌幅,房价下跌的波及效应将向房地产关联行业蔓延,乘数效应会使多个行业的经营风险迅速成倍传播,进而使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陡增8.7%。作为压力测试的极端情形,房价如果出现50%的跌幅,其连锁反应将急剧爆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难以遏制,甚至影响正常的持续经营。

7风险焦点从公司治理聚集到董事会治理

公司治理的利益结构是基于委托制,公司内部控制也往往基于月晕效应,而激励机制则源于财务报表之上的绩效文化。董事会治理的问题往往出在掌控董事提名与更换的董事长或内部控制人身上,尤其是外部董事超过半数以上的公司,如外部董事无法判断公司复杂业务(如衍生品交易)、外部董事年龄超高(如雷曼兄弟两名董事超过80岁)、或外部董事来自毫无相关的行业,风险的焦点必然聚集在董事会。

经济风险论文篇2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种环境均得到了不断的改善。这些时代背景中环境因素的极大改变,给当代国内社会主义新城镇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巨大的契机。在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并逐渐成为了现代城镇化建设中的关键企业力量。建筑工程由于施工总量大、经济业务复杂、权益关系多等因素的存在,使建筑工程不但成为近年来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优化与科学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了国家政策管控、经济事项监管的重要行业。因此,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建筑工程行业营造了良好环境,不断借助国家经济财力助推该行业发展,将能够在促进该领域发展基础上,实现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效能的增强。然而,尽管国家已经对招投标制度、税收财政制度等加以完善,但却在建筑工程实践领域中出现了大量违反法律与法规的经济问题。因此,不断重视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以此净化该行业环境,并让其释放更加产能服务社会,将成为一个极具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关于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内容的思考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要点与内容应当从两个方面加以关注,其一在于对经济事项发生本身的关注程度应当增强,其二在于对经济事项管控风险内容应当增强。针对经济事项发生本身的关注程度增强则应当集中于对经济发生过程中的形式加以关注。建筑工程行业由于自身主观性的特点,让招投标管理办法、总分包管理办法成为了容易出现问题的主要漏洞。而这些漏洞的出现与延伸,将不但会造成建筑工程单位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而且还会产生经济利益上的交换与流失。这一现象的存在将不但会给建筑工程企业带来巨大的不必要成本和经济资源流失,而且会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权威性带来挑战,最终会导致建筑工程行业出现不良风气,不利于该行业的成长。针对经济事项管控风险内容则应当集中于对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性与经济效益原则之间的权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不但强调对于风险的减少和规避,而且还强调于对风险的使用和对冲。但是,这些对于风险控制的使用方法均需要建立在合法合规层面。然而,当前较多建筑行业企业却为了一己私利与国家相关制度与规章抗衡,从而造成了对他人权利及社会利益的侵害。因此,针对这些事件的产生与发生,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应当积极关注相关法律、企业规章、财务制度等,将记载于纸质文件的内容进行定期审查与管理,以此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水平。

二、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提出的建议

在上文中作者对建筑工程管理风险控制的两个侧重点加以研究。为保障上述两个目标及内容得到有效的风险管控,还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建立较为科学风险管理机制:第一,建立科学系统的经济风险管理机制。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行业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水平,现代企业应当积极建立起较为完善与科学的经济风险管理机制,为风险控制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当结果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现有公司经济业务发生实际环境,开展分项目自查、清理历史尾款、开展财务审计等,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现风险所在。其次还应当制定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与方法,让风险在形成之后快速得到控制,并从经济学角度、财务学角度对其加以消除和改变。通过这两种途径与方法,来促使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第二,建立优质的经济风险管理队伍。人才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先进生产力,其将会是现代企业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对于建筑工程行业而言,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以来多坚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现代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十分不利。为此,应当针对现有国内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环境,积极培育优质人才队伍,让人才能够利用对于实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应用经济风险的管控功能来不断促使现代建筑工程行业整体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水平的提升。

三、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整体环境依旧不容乐观,产生因素不但来源于建筑工程行业客观因素与特点,而且来自原对于经济事项管理的重视力度、管理方法等均存在不足。为此,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背景开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要点及内容展开研究,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的途径与对策。利用本文的研究作者谨此希望能够为国内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风险控制意识与水平的提升做出自身贡献。

作者:李洁 单位:唐山空港城临空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局

经济风险论文篇3

(二)国企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审计环境。当前的国有企业普遍实现了向大规模转变,发展方向更加多元化,经营方式更加集团化,发展目标也变为争取走向国际化,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国有企业的质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领导人面临的审计风险也越来越突出。依照“免疫系统论”,国家审计肩负着维持国民经济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能够对一些不安全、不健康的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时加以预测,并尽力抵御。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判断以及解决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二、关于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分析

(一)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非同寻常相较于财务收支审计,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更肩负着绩效的考核以及经济责任的判断等责任,因此,其审计风险也具有一些非同寻常的特征,具体如下:1.审计风险复杂性加强。国企领导人的审计风险内容更多,不仅包括了常规的错报风险以及检错风险,还包括以下两点风险:(1)监督评价被审者是否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责任认定所引起的风险;(2)监督处罚违法以及损失浪费事件引发的风险。这就致使审计风险的复杂性加强。2.审计风险危害性更强。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被审者的责任实施情况,被审者往往包括领导、主管以及直接负责人等,审计的周期较长,难以实现短时间内的全面评价,这就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如果发生了较严重的舞弊未能被及时揭发的情况,将会对国有资产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会干扰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等,危害性更强。

(二)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负责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更肩负着绩效的考核以及经济责任的判断等责任,其中,后面两点是审计的重点,也是主要目标。绩效的考核主要是指被审者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责任,完成了应有的任务;经济责任的判断是指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法纪的行为等。国企领导人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了常规的错报风险以及检错风险,还包括监督评价被审者是否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责任认定所引起的风险以及监督处罚违法以及损失浪费事件引发的风险,因此,可以得出下列关系: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错报风险×检错风险+评价风险+处罚风险。

三、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审计预警体系的建设审计预警体系采用信息化的分析手段,借助于丰富的数据资源,对审计进行预示和警告,是一种很好的事前防范手段。首先,该体系的建设能够补充传统审计在时效性、覆盖广度以及审计深度等方面的缺陷,实现了实时全面的审计追踪,大大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其次,该体系还可以预先锁定问题,延伸进点后的成果,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出现几率。最后,采用丰富的数据资源进行详细判断,可以有针对性的找出问题的突出部分,重点进行审查,保证了审计的有效实施。

(二)工作机制的创新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负责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更肩负着绩效的考核以及经济责任的判断等责任,因此要创新传统的工作机制,对审计风险进行事中防范。具体工作机制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团队工作机制的创建。绩效的考核以及经济责任的判断具有涉及范围广泛、涵盖内容复杂等特点,需要针对性的进行逐一解决。创建专门的团队工作机制对其进行负责,可以更好地实现审计有效性,降低审计风险。其中团队工作机制的成员要包括审计工作人员与被审计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员等。2.外聘专家机制的设立。由于社会经济责任审计涵盖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大部分审计人员因为知识水平限制,很难适应该其专业化的审计节奏;此外,国企经营跨度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审计评估的繁琐复杂性,企业本身所拥有的审计工作人员短期内难以有效进行评估。针对上述情况,设立专门的外聘专家机构是非常必要的。3.工作理念的更新。新的审计制度下,传统的工作理念已经难以跟上审计的节奏,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适应依照法规进行审计,针对问题进行审计的工作理念。学会针对具体审计问题进行创新研究,针对不同项目进行合理资源整合,通过分析找出症结并进行解决的审计理念。此外,也要创新审计工作的方法,比如专家咨询、实地考察等。

(三)审计定责评价机制的完善审计定责评价机制涵盖着审计报告质量以及绩效评价等内容,是整个审计评价的事后防范部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完善审计定责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重视对审计报告质量的考核。审计报告记录了事项的基本信息,其质量不过关往往会使很多重要信息遗漏,引起审计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审计考核中,要强化对审计报告质量的考核,完善审计报告的信息内容,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2.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在我国运用多年,但是在实践中,其绩效评价体系仍然较为落后,难以跟进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为此,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完善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的对接,并将评价结果与评价结论用于企业考核与个人职业晋升以及奖励上。3.评价结论的规整完善。审计工作者在进行评价结论时,要完善评价内容,杜绝规避一些事项的行为;评价方法上实现定量与定性的整合,杜绝主观臆断等有失公正的行为;此外,审计工作者也要强化自身的责任界定操作水平。

四、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应该从优化审计资源供给机制入手,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资源供给机制的不足,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安全稳定运行。一般来说,审计资源供给机制的优化主要是人力方面,具体如下:

1.强化审计队伍的工作能力。审计队伍的工作能力对于审计风险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强化审计队伍的工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采用以一带多的模式,实现对审计队伍的技能培训与能力提升。“以一带多”是指一个团队里面具有一名工作老道、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该成员带领多个审计工作新人参与项目审计。在“以一带多”模式下,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只需要对项目的整体情况进行把握,并分析出重点的审计方向,而多个审计工作新手针对不同的审计方向进行审计查证与取证,提升审计技能。此外,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审计实例对审计工作新手的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促使他们及早适应审计工作,强化整个审计队伍的工作能力。

2.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程度,有效利用整合资源。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程度,能够更好的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其它部门的人员可以帮助指导一些具体事项,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一种新型的部门协作工作模式。

经济风险论文篇4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一般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报表、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本人述职述廉报告没有公允的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真实情况,而受业务复杂程度、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成本、审计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收支管理报告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不公正、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不能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会导致审计失败。审计失败是指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不实,审计人员经审计没有发现这种不实或者隐瞒不报,对财务收支管理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贯性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众所周知,财务报告在引导经济、政治、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失败会带来不利结果。如果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不实,而审计未能发现并将之披露出来,信息使用者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判断,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一角度来讲,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目的也就是防止审计失败。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现行审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是依照1982年通过的宪法设立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行使本行政区域的依法审计监督职能。作为地方审计机关,要服从本级政府领导,且审计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审计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而审计业务管理工作属上一级审计机关管理,当审计触及到地方利益或触及到地方主要领导授意、决策的事项时,审计机关会遭受各方面的压力,很难处于公正的立场发表审计意见。由此可见,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这无疑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会计环境影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法律环境变化快,而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不健全,会计制假较为普遍,铺张浪费、偷税、漏税、私设“小金库”、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行为较为严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比较广泛,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种较差的会计环境存在审计对象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有一些部门单位为使其离任领导顺利升迁,又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做假账的事时有发生。会计资料的不全面,内容不真实,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无形中会给审计机关带来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分清领导个人应负有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从而最终达到对“人”的评价,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机关任用、考核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它将组织人事部门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审计部门上来,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其次,审计对象任期时间长、情况复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一般领导任职期限达5~8年,最短的也有3年左右,这些单位的会计资料繁多,在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工作量大,再加上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项又说不清楚,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种情况的审计工作潜在着审计风险。

4.审计成本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对审计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审计人员、经费增长缓慢。国家审计机关面临审计任务重、时间紧、经费少的现状。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量大,在每位领导干部换届时或日常工作变动时,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或离任时作出客观评价,难度大,承担的责任、压力大,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现代审计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审计重点,并主张采用抽样方法,分析性测试技术。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5.审计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审计实践中,还没有法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表现为评价只对单位不对人。审计评价中,有的审计人员害怕承担审计风险,认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有其特殊性,评价有风险,干脆只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不对领导干部个人在遵纪守法及履行经济职责方面进行评价;二是表现为超范围进行评价。有的审计人员总想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从而超越被审计者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干部的使用等等;三是表现为主观臆断型。有的评价仅凭主观想象而缺少或无相关的取证资料来证明。如有的在审计报告中写着:“内控制度健全”、“固定资产真实相符”,但在查看整个审计案卷并无证明材料;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来评价;四是表现为言词绝对化,即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的现象。这势必影响经济责任的质量,削弱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增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国家审计机关是依法设立的,其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行使的是国家赋予的审计监督权,无竞争压力,一般不会引起法律诉讼。对于审计机关及人员出具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报告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现行法律法规未作明确规定。由于无审计法律责任压力和竞争压力,审计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只求完成审计任务,未能加大审计力度,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无效果,因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落后。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只注重实质性测试,对账、证、表检查后出具审计报告。未能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不能确定审计重点、突出审计重点,往往是“抢了芝麻,丢了西瓜”,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属综合性审计,涉及知识面较广,即涉及到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工程、机械、法律、宏观经济、评估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多方面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正确评价领导经济责任。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会计人才较多,而工程、机械、法律、评估、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很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力不从心。加之忙于过重的审计任务,审计干部后续教育未得到重视,专业培训较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单一,不能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是现行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同时考虑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引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与账目基础审计方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合理确定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把审计对象进行排队,对有资金分配权、单位资金多,历年违纪违规问题多,社会反映比较差或近期有举报信件的列为重点单位,把这些单位的领导列入重点审计对象,审计机关应整合审计力量,加强重点对象的审计工作,以确保整体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工作量大,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要求急。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一是通过帐面审计与调查相结合,领导人自查自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来拓展审计线索来源。领导干部是否廉洁,不但自己可以评说,而且本单位的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审计人员不但就帐论帐查违纪,还应坚持走群众路线,进点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采取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公开接待来访时间和地点、个别走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确定审计重点、内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成果。责任人的廉洁与否,通常都能从财政财务收支上反映出来。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问题,分析发现问题存在的可能性,选准切入点,对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做好几个结合。要针对不廉洁行为隐蔽性强,特别是个别责任人利用职权,搞转移支付或回扣的特点,坚持查一级单位与查二级、三级单位相合,查本级会计单位与查关联单位相结合,查帐与查实结合,内查与外调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这样才能把问题查深,查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四)恰当作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经济风险论文篇5

筹资风险是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有较大的决策随意性存在

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投资报酬率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形成的风险问题则称之为投资风险。企业在对任何一项投资进行操作之前,都需要分析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在基础上将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即可进行应用,盲目对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进行追求、未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即乱上投资项目的现象都会导致破产问题形成。由于投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产生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现象,导致一些企业有巨额投资损失产生。

(三)资金营运管理手段落后

资金营运风险是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导致资金链断裂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风险。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四)收益分配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

收益分配风险是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在我国,由于企业为了长期稳定地发展,一般较注重积累,而不倾向于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的现金股利分配方式;较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指标,而对股价关心较少,从而在收益分配上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在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整体的经济管理观念

从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较多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都会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相应的管理观念有所缺乏,造成企业经济管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各个部门之间明确分工,但由于缺少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对相互之间优势的有效利用产生不利影响。作为一个动力系统,企业只有更新了管理观念,采用全面化管理的方式,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发展,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

(二)缺乏优秀的人才以及文化

企业的文化对于企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经济管理的相关人才以及企业文化,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高水平的人才,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一般说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员工会出现疲惫的现象,常常容易出现不思进取的状况,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很大的阻碍,此时,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企业应该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通过招聘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人才进入到企业,为企业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三)缺少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经济发展的业绩对于企业的走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想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就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经济管理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般说来,竞争包括六个方面,即成本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品牌的竞争、网络的竞争、服务水平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六个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综合发展,但是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成本的控制、人才的招募,还是品牌竞争,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与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善有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促进企业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应该从这六个方面着手,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探讨

(一)优化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

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在经济管理过程实行中所确定的模式。为了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应在企业内部测评经济管理体系,有效改进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活动中,运用“管理效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施改革,有效结合企业实现长期和短期目标,使企业经济管理系统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进行优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才是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因素,为了不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潜力,要积极地改善员工的工资待遇,给员工提供更多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定期组织培训、设置科学的晋升机制等,有助于对员工的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激发,防止人才流失。人才战略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实施的一项基本战略,可以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

作为企业综合能力水平提升的关键性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使内部体系的建设得到加强,而且对建立和完善网络化管理系统,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及内部控制满足目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企业经济管理应对网络资源实施充分利用,关注各种政策和发展信息,在企业、市场和客户之间对平台实施搭设,实现各种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注重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生产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综合水平有决定性作用,为了优化企业采购、生产过程,相关的部门应要加强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比如原料的采购、产品生产、产品上线、产品销售等,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的管理,使得企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促进利益最大化。

经济风险论文篇6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涵义

20世纪2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包括新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或者技术的采用、新市场的开拓、新资源的开发和新的管理方法或者组织形式的推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广义的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对于金融创新,本文的界定为: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管理当局或金融机构为追求宏观效益或微观利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具体内涵包括: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

二、金融创新风险的形成原因

1.金融创新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而使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商业银行的新型负债账户、可转让存单、证券化贷款等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货币供给。而现代金融业电子化的进程加快,电子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另外,金融创新通过电子化交易、创新的工具等扩大了货币乘数。以上都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信贷规模的难度。

2.金融创新弱化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一方面,导致金融监管的领域扩大,对象增多。除了对于传统机构的监管,监管机构需要对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新型的金融和准金融机构监管;另一方面,由于表外业务规模的扩大,表外风险随时都能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对于表外业务的监管难度也在增加。

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融创新使得各种金融机构原有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大量的金融创新工具为投机活动提供了诸多“冲击市场”的手段。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市场、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局部的金融风险能够迅速转化为全局的金融风险。三、防范金融创新风险的配套措施

1.完善和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监管模式,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监管当局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创新。

(1)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当局应变合规性监管为合规性和风险监管并重,在鼓励法人内部风险监控的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水平。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监管经验,积极构建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将金融监管的重心放在构建各金融机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来,更多地运用新的电子及通讯技术进行非现场的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备付金率、呆坏账比例等指标实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2)金融创新方式应以原创型为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有的金融创新多为引进吸纳型创新,技术原创型创新不够,致使已有的创新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在确定面向新世纪的金融创新主攻方向时,我们应选择技术原创型创新为突破口。其依据是:第一,技术原创型创新代表着当今国际主流,以此为突破口,可以发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优势,保持金融技术上的高起点。如果总是跟在别国后面亦步亦趋,模仿仿制,就会失去先机、受制于人,而且失去金融创新产品先期投放市场的巨大效益,造成亏损风险。第二,在我国还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情况下,技术原创型创新受金融管制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比较可行。

2.进一步完善金融创新的环境。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法制与监管状况构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外部环境,金融创新同法制与监管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只能在法律和规章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各种要素和条件的分解与组合,创造出新颖的、更富有效率的金融工具、交易种类、服务项目和金融管理方式,决不能把违法违规行为与金融创新混为一谈。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服从金融监管,同时金融监管也应有明确的边界,不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只要商业银行没有违反管理条例和法律条文,其创新活动就要受法律保护。

金融创新在前,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在后,在此期间有一个时间差,为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一是要加大对已经出台法律的执法力度,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必纠。二是对目前尚缺、配套条件难以一步到位的个别条款,要通过补充条款予以过渡,规定一定时间必须到位,同时要对金融创新之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金融创新有序发展的需要。

3.充实监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一是将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精通金融业务的员工充实到监管岗位上;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出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了解金融风险、洞悉金融创新业务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人才;三是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人员对于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风险处置过程中的监管权力和责任,并改进监管手段、鼓励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以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应对金融业务的创新。

4.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具有国际化特征,一国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通常是鞭长莫及,这就要求各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各国监管机构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与协调,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创新风险。金融创新监管的国际监管可以从国与国之间的协作监管;二是国际性组织对其成员国所进行的风险监管出发,加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对国际性的金融创新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确保金融创新既有效率,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经济风险论文篇7

随着审计社会影响的增大,社会公众更加关心国家资金的使用和政府工作的成效,因而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审计期望差也随之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能够定量分析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成效,正确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经济责任,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地评价,它是解除领导干部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也是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往的领导干部考核方法主要是以定性为主,采用听取汇报、单位工作业绩汇报总结、民主测评、领导推荐等形式,这些方法往往是凭借主观上的评价,而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为准确地定量考核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被审计人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进行审查达到量化考核,为部门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审计对象的政治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评估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重点专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从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经济责任审计应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思路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法”(businessrisk-off-entedauditappameh),或“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法”(strategic-sys-ternsrisk-basedauditapproach)。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为导向,借助于“战略分析一经营环节分析一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审计对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与单位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它要求审计人员从经营风险产生的源头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收支审计,而且要综合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经济指标、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项目的效益性以全面评价其经济责任情况。将这种风险控制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对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进行专业判断,其最大功效在于可以大大提高审计人员发现审计对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能力。

(二)风险警示系数的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引入了风险警示系数。风险警示系数(riskwarningcoeficient,简称为RWC),指对审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控制参数,即一旦发现某审计人员存在过失或合谋行为,审计机关监管系统中应该存在一种警醒机制,及时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定性、报告和惩处,否则审计人员就有可能背离现有审计准则或道德标准的约束。风险警示系数以审计人员被处罚的概率来计量,由于不同审计单位的审计环境不同,审计风险警示系数也就不同。笔者认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RWC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审计对象的职务W1,一般来说审计对象的职位越高,审计对象就越可能通过强大的“关系网”对RWC产生影响;二是审计制度W2,审计制度不完善,RWC就会偏低;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W3,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高。风险警示系数可以用数学模型定义如下:RWC(风险警示系数)=f(W1,W2,W3),其中1≥RWC≥0。当RWC=0时,表示审计出现问题时,有关法律对其不制裁;当RWC=1时,表示只要审计人员出现过失或合谋行为,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相应制裁。一般来说,RWC的取值介于0到1之间,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来说,RWC取值越高,其控制效果越好。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构建按照国际审计准则的最新研究思路,可以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一个要素,统称为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民间审计风险的计量模型拟修订为:期望审计总风险=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引入风险警示系数后的审计风险计量模型可重新表述如下:期望审计总风险(EAR)=重大错报风险(ROSM)×检查风险(DR)×风险警示系数(RWC);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ADR)=期望审计风险(EAR),风险警示系数(RWC)×重大错报风险(ROSM)。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战略时,应事先合理评估审计对象的整体风险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估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水平,然后根据审计风险计量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最后再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这里也存在着一种特殊情况,如果RWC为0,即当审计人员过失或合谋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为零时,审计人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将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定为最高,这时,审计人员即使根本不执行审计程序,在发生了审计失误或欺诈行为后,也不需承担法律责任。事实上,这是一种监管极端失败现象,反之,当RWC为l,表示只要审计人员出现问题,其被查处的概率就为100%。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尽可能把RWC定为接近1的高水平。由此可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应用程序主要有:(1)根据现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管现状合理估计风险警示系数的水平,RWC至少大于95%为最优,它主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评估;(2)合理确定期望审计风险水平,EAR应控制在5%~10%的水平,主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合理评估;(3)通过“战略分析一经营环节问题分析——剩余风险评估”,结合风险控制情况,初步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水平,它主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进行控制;(4)评估可接受的各个交易类别或账户余额的检查风险水平,并据此确定项目审计方案。它主要由审计小组负责人进行评估;(5)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的效果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相比,由于引入了风险警示系数,风险控制效果明显增强,具体分析如下:(1)RWC为0时,当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体系缺乏对审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监管时,经济责任审计陷入无序状态;(2)现代风险审计模型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效果明显高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型下的控制效果;(3)当RWC依此由1递减为0时,风险控制逐渐减弱,最后变为毫无风险;(4)在5%的风险水平下,当RWC依次由0递增为1时,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逐渐增强,最后变为高度警惕。例如,在5%的风险水平下,当RWC为1时,审计人员将会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业务,并努力保持95%的可信赖程度执行较为充分有效的测试程序。

经济风险论文篇8

目录 一、 银行协助的概念及性质--------------------------------------------------- 04二、 银行协助法律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04(一)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协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041.因故意不履行协助义务导致的法律风险。----------------------------------042.当事行因未能正确履行协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05(二)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的协助风险--------------------------------------06(三)银行与申请协助的执法机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协助风险---------06三、法律救济的乏力,加大了协助风险----------------------------------------07四、关于预防和减少银行协助法律风险的思考---------------------------------08(一)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完善立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机关执法水平。---------------------------------------------------------------------081.完善立法体系,减少法律漏洞。-------------------------------------------082.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救济制度。--------------------------------------083.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机关执法水平,减少违规办案的发生。---------084.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加强对生效法律文书强制执行的力度。---------095.协助风险的减少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 09(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建设,提高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法律素质------09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建设,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协助行为加以约束。------092.各级银行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103.一线工作人员应加强银行协助知识的学习,减少不当协助的发生。-------10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立法步伐的加快和执法机关执法力度的加大,因银行协助引发的法律风险有逐渐增长的态势,并且已开始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银行协助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但理论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尚很鲜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及其法律风险防范作一简要探讨。银行协助是指有权机关在案件的查处、审理、执行等执法环节上,因办案需要依法到银行查询、冻结、扣划当事人(包括个人和单位)的有关款项,查阅与案件有关的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银行资料时,银行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协助义务,它是我国银行对客户存款承担法定保密义务的一种例外。根据申请协助机关的不同,可分为银行的司法协助和行政执法协助。在实践中,以司法协助居多。银行能否正确履行这项义务,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的法律风险。现阶段,我国银行协助的法律风险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三大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协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的协助风险;银行与申请协助的执法机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协助风险。协助风险发生后,由于法律救济方式较少,且手段乏力,又进一步加大了风险。针对银行协助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预防和减少银行协助的法律风险: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完善立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机关执法水平,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建设, 提高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法律素养。论文关键词:银行协助;风险; 防范 随着我国立法步伐的加快和执法机关执法力度的加大,因银行协助引发的法律风险有逐渐增长的态势,并且已开始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银行协助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但理论界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尚很鲜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及其法律风险防范作一简要探讨。 >一、银行协助的概念及性质所谓银行协助是指有权机关在案件的查处、审理、执行等执法环节上,因办案需要依法到银行查询、冻结、扣划当事人(包括个人和单位)的有关款项,查阅与案件有关的会计凭证、帐册、报表等银行资料时,银行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协助义务。具体来讲,协助查询是指金融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有权机关查询的要求,将单位或者个人存款的金额、币种以及其他存款信息告知有权机关的行为;协助冻结是指金融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有权机关冻结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禁止单位或者个人提取其存款帐户内的全部或者部分存款的行为;协助扣划是指金融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有权机关扣划的要求,将单位或者个人存款帐户内的全部或者部分存款划拨到指定帐户上的行为。银行协助根据申请协助机关的不同,可分为银行的司法协助和行政执法协助。在实践中,以司法协助居多。银行协助是银行的一项法定义务,它是我国银行对客户存款承担法定保密义务的一种例外。因此,银行能否正确履行这项义务,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由此也造成了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银行协助法律风险的类型及成因现阶段,我国银行协助的法律风险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三大类:(一)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协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1.因故意不履行协助义务导致的法律风险。随着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同业间的竞争日趋加剧,争市场、争份额成为各家银行工作的重点,而这就要求银行尽可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企业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意识匮乏,这就使得原本很正常的银行协助成了某些客户衡量一家银行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从而使得银行在履行协助义务时陷入两难境地。于是有的银行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推行起了法律实用主义、利已主义:只想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不愿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比如有些银行,每年都有许多的案件起诉到法院,通过法律的救济也收回了大量的呆滞贷款,其合法权益应该说得到了维护;然而按法律规定要求其协助法院执行其他案件时,却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拒不协助,为留住客户,就违法地拒绝或变相拒绝履行协助义务,最终被法院制裁,酿成法律风险。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正是“法律实用主义”的典型写照。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是采用确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进行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律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一方享有权利,另一方也就必然负有义务;而一方负有义务,也就意味着另一方享有权利;或者就一方来说,既享受权利又承担义务。这正如马克思所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必然要损害国家的、集体的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法律所不容,最终也导致无法充分实现自身的权利。2.当事行因未能正确履行协助义务引发的法律风险。由于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关于银行协助的规定大多较为原则,为增强其现实操作性,各有关部门即纷纷出台了各种相关操作细则,而这些细则因为部门限制,往往不能达到公示公知的程度,这就为银行正确履行协助义务增添了困难;此外,由于一些银行对银行协助还未足够重视,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这方面的知识还较为贫乏,以致在协助时不能正确履行协助义务,致使风险发生。这种风险又可分为两种,即客户追索因错误协助被错扣的存款和法院追究错误协助的法律责任。福建省厦门市的林女士向业务伙伴王某的银行卡上汇款时,不慎误将巨款16.3万元汇到南京朱某的账户上。应林女士要求,银行当即“纠错”,直接将朱某账户上的钱划给了林女士。朱某认为银行越权划款,将银行告到法院。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判决银行败诉,返还朱某16.3万元并承担诉讼费。败诉后,银行把林女士诉至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要求其承担败诉损失。8月2日,集美区法院判决被告林女士败诉。(二)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的协助风险由于我国现有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法院执行人员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加之各地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某些执法机关为保护本地企业的利益,滥用权力,违规办案,也是银行发生协助法律风险的一个原因。1997年10月27日,A市建行营业部(以下简称A市营业部)应a企业的申请,承兑了一笔金额为100万元,收款人为b公司的商业汇票,后该汇票经两次背书转让后被d公司取得,d公司持该票到D 市农行(简称农行)申办贴现,并做了背书,D市农行在汇票到期日向A市营业部提示付款时,被告知,该票据已被A市法院裁定停止支付,故拒绝付款。D市农行遂以票据纠纷为由将b公司、d公司和A市营业部诉至D市法院,要求上述三被告支付票款及票据到期日至付款日的利息。另由b公司共同承担本案诉讼费。1999年D法院判决A市营业部支付票款及票据到期日至付款日的利息(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付)。后该判决虽被某省高级人民法院撤销,但至此A市营业部已支付差旅费及诉讼费近2万元。党的十五大坚定而又明确地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各级政府也相继提出了“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口号。然而极少数公务人员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用法来治”,“用法来治”是把法单纯作为工具和手段,政府运用“法”这一工具和手段来治理国家、治理老百姓。这种观念令政府以治者自居,人民被视为消极的被治者。像法治并不否认人的作用一样,人治也并不否认法的作用;但人治是仅仅把法作为一种治民的工具,当主人觉得这件工具不顺手甚至碍手时,可随时弃之不用。这里面既有特权思想在起作用,更有法律是“专管老百姓”的“工具论”在作祟。(三)银行与申请协助的执法机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协助风险受现行体制的束缚,我国立法体系也存在颇多漏洞,较为突出的是1995年。7月1日《商业银行法》实施后,该法第30条规定:“对单位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自95年7月1日,《商业银行法》实施后,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规才构成银行协助的有效依据。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既不属于法律(此处为狭义的法律,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订的法律)也不属于行政法规(国务院为执行法律的规定或履行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而根据宪法和法律依据一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该条例第28条第七款却规定:“经县级以上(含县级)纪检机关负责人批准,纪检机关可以对被调查对象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进行查核,并可以通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若依规定提供协助一旦被执行人发难,将使银行和法院处于尴尬境地,危及司法机关的权威。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银行开始大举登陆我国金融市场,它们也将面临这一问题。此类问题若不解决,势必对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再有一类并非是体制造成的立法漏洞,也可能给银行带来协助风险。比如执法机关违规办案引发协助风险的案例中,A市法院依据b公司的申请,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作出停止支付被申请票据票款的裁定并无不当,A市营业部执行该停止支付通知书亦无不妥,但问题是《票据法》规定:“汇票付款人承兑汇票后,应当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这就使承兑银行陷入两难处境,如不付款,持票人会发难;付款又会面临被法院制裁的风险。 三、法律救济的乏力,加大了协助风险协助风险发生后,由于法律救济方式较少,且手段乏力,又进一步加大了风险。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银行协助规定的最为明确的也是唯一的救济方式是复议,见《民事诉讼法》第105条,该条规定:“对罚款、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由于此类复议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本质上与行政复议不同,因此不能适用《行政复议法》,但同时无论是《民事诉讼法》还是其他司法解释,均未对此类复议所适用的程序,复议期间等作出明确规定,这就使得上一级法院的具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复议申请人(即协助银行)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以建行某二级分行为例,2000年,该行发生协助纠纷4起,其中两起提请复议,但直到2000年底,所提起的复议均未收到受理法院的书面决定。致使一些法律关系一直处于不确定状态,该行的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由于这种情况的大量存在,使得部分义务人对司法机关的权威产生怀疑,并开始怠于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法律的权威。 四、关于预防和减少银行协助法律风险的思考针对银行协助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预防和减少银行协助的法律风险。(一)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完善立法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机 关执法水平。1.完善立法体系,减少法律漏洞。虽然我国现在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但由于受旧体制的影响,加之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尚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法律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一阶段的色彩,各个部门的利益在法律中时有体现,这就使得不同的法律出于对不同利益的妥协相互出现一些矛盾,这是立法漏洞产生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立法技术尚不成熟,专家在立法中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也是立法漏洞产生的原因。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减少法律漏洞,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其次,充分发挥专家在立法中的作用,学习国外先进立法技术,尽快提高我国立法水平。2.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救济制度。针对银行协助法律风险的法律救济方式单一,且规定过于原则不易于操作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修订《民事诉讼法》时,补充有关复议的程序及复议申请人和复议机关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以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也增强复议机关的责任感,减少对复议申请听之任之的现象。其次,对《民事诉讼法》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加以严格限制,同时在实体法中加重对恶意申请公示催告的申请人的责任,从而避免因协助停止支付发生纠纷而增加银行风险。3.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机关执法水平,减少违规办案的发生。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代表了国家的权威,执法人员是法律权威的具体实现者。而现在我国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出现了大量违规办案的情况,不仅损害了执法者自身的形象,也动摇了法律在公民心中的权威。因此,加强执法机关队伍建设正迫在眉睫,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政治水平,使其能尽快适应我国法制化的需要;建立淘汰机制,对确实不适应需要的人员,应及时淘汰;其次,建立准入制度,给新的加入者设定一定的门槛,学历必须达到一定要求,这样才能确保新加入者的素质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不至于造成新的教育资源浪费;第三,建立完善的后培训机制,即对执法人员定期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减少违规现象的发生。4.在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加强对生效法律文书强制执行的力度。比如,加重对生效法律文书执行义务对象的处罚力度,以减少或杜绝其侥幸心理,树立法律的权威,也减少不必要的协助执行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5.协助风险的减少还有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在现代社会,守法是每个社会主体应尽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只是被各自有选择地服从与遵守,那么,法律就会成为一堆废纸,其结果必然是政权动荡、经济萧条、社会混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全面、严格地遵守法律,一切依法办事,良好的法律秩序才能真正建立,权利才会得到有效保障。产生银行协助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有严重的投机心理,不重信用,漠视法律文书的效力,甚至暴力抗拒执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些不仅导致了银行协助的产生,在增加了银行协助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成本。基于上述原因,要想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银行协助风险,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注重信用的氛围。(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建设, 提高银行工作人员自身的法律素养。1.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建设,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协助行为加以约束。现阶段,各家金融机构内部制度已较为完备,但关于银行协助的内部管理却鲜有提及,如2009年4月1日实施的《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就没有相关内容,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协助行为难以进行约束,即使工作人员的不当协助行为使本级机构遭受损失,也难以给予惩戒。因此,笔者以为各家金融机构在内部制度建设时应增设银行协助制度,比如日常检查、违规处罚等制度。2.各级银行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现阶段,我国各级银行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普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银行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某些银行协助纠纷就是因银行管理人员的主观原因引发的。例如某些基层金融机构负责人因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所以对银行协助工作不理解,一味强调搞好银企关系以吸收存款,当有权 机关要求协助时百般推诿,甚至通风报信,有时还指使工作人员违规转款,以致事发后被有权机关处罚。鉴于此, 金融机构应把提高各级机构负责人的法律素养放在首位,因为市场经济就是制度经济、法制经济, 各级机构负责人法律素养的高低对本级机构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培养各级金融机构负责人良好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其次,应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明确规定不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人不得担任各级机构负责人,避免法盲领导的错误决策给机构造成损害。3.一线工作人员应加强银行协助知识的学习,减少不当协助的发生。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协助知识欠缺是造成协助法律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各级行应充分重视协助风险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协助知识培训。2000年9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取消了查询签字程序,使得原本由基层管理人员,即支行行长承担的审查责任,转而由一线员工承担,而一线员工的现有素质和知识尚很难满足这一变化的要求,在一段时期内,极有可能发生大量的协助风险,因此,大力加强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培养其良好的协助意识,不仅是减少和预防协助法律风险的要求,也是提高员工素质,树立银行良好社会形象的要求。此外,由于金融机构间的无序竞争在客观上导致金融机构为留住客户而消极地履行协助义务,以致产生了一些协助风险,所以,金融机构间良性竞争的形成也有助于协助风险的减少。

经济风险论文篇9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他已广泛渗透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金融的发展、高效和稳健运作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近年来,金融纠纷和金融犯罪不仅数量上日趋上升,而且种类也在增多,形形色色金融纠纷和金融犯罪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金融的发展,如何及时解决各类金融纠纷,化解各种隐患,增强金融机构和抗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成为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关键字:商业银行(Commerical Bank)贷款(loan)风险(risk)防范(avert)一、 商业银行概述(一) 商业银行的概念及其法律地位1. 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英译为(Commericd Bank)是指提供金融中介和交易服务机构,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只有商业银行能够吸收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并由此创造存款贷币 ,因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主体。2. 商业银行和法律地位我国从《商业银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该条规定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律定义和法律地位。1) 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企业法人是从事生产、经营以获取利润,创造社会财富,扩大社会积累为目的,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因而被赋予了企业法人的资格和地位。2) 商业银行是依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作为法人,自然应当具备法人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依法设立。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其组织形式法律规定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因而其设立应依照《公司法》来进行。3) 商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有吸收资金来源的业务,运用资金的业务和以人身份办理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这三类分别被称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典型,最主要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分别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这样就明确了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范围,从而将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企业,非金融机构区分开来。(二)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及贷款投放 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一般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其他业务三种,其中前两种为信用业务,后一种为非信用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集中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商业银行从吸收资金铁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收入,形成银行利润。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办理票据贴现和买卖政府的债券等方式进行。1.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贷款收入也是商业银行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贷款按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定期贷款又可分为短期贷款(1年以下),中期贷款(1-5年)和长期贷款(5年以上)三类。2. 办理票据贴现票据贴现是指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交与银行,银行按票据面额扣除贴现利息后付现款给票据持有人的行为,属于商业银行的一种短期放款。可贴现的票据有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政府债券等。3. 买卖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是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部分。银行证券投资是指银行为增强资产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把资金投放可有价证券的经济行为,又称银行投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仅次于贷款的一项重要资产业务。也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债券风险小、期限较短、收益固定,变现能力强,因而买卖政府债券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他有利于保持资产流动性提高银行收益,也为中央银行实施间接宏观调控创造了条件。为了保障信贷资产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必须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只有全面履行,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1. 签订借款合同,贷款的最后审批后,由信贷员通知借款单位签订借款 合同,贷款经分行“贷款审批委员会”评审批准后,由经办人负债按照贷款资产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与借款人签订《抵押借款合同》或《担保借款合同》按分期还款计划分主借发放贷款。2. 填制借据、借款合同签订后,借款单位依据合同填写借据,加盖借款单位银行预留而鉴,由信贷员,支行营业部主任审查借款单位印鉴、金额、利率、用途是否与合同一致。(三)投资(Invesgate)与(risk)风险的关系对于所有的投资者(Investgator)来说,理想的投资(Invesgate)目标却是相同的,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风险(risk)获得最大的收益(benefioiary)。在金融市场上存在四种风险与收商组合而成的投资机会:1.低风险与高收益;2.高风险与低收益;3.低风险与低收益;4.高风险与高收益,(如图)所示 Y风险    0 收益 X显然,第一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因为这是投资者人人期望之所在,即便有这种机会,投资者必趋之若鹜,价格也会上升,收益也会相对降低.第二类几乎不会涉足.所以在金融市场上,基本上只有两种投资机会供投资者选择低风险与低收益,高风险与高收益,高风险与高收益.对于投资者来说,要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承受高风险,高收益必然伴随有高风险.担反过来说,若投资者承担了高风险,却不一定能确保高收益,因为高风险的含意本身就是不确定,高风险的结果可能是高收益,也可能是低收益,甚至可能是高损失,收益是以风险为低价的,同样,要使投资者心甘情愿地承担一份风险,必须以一定的收益为回报或补偿,风险越大,补偿也应该越高.所以风险是以收益为报酬的,它们成正比地相互交换,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来表示:收益率=无风险利率+风险补偿二、 贷款的风险及种类(一) 贷款风险的概念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收益的机会。风险就是“未来的收益的不确定性程度”,风险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贷款风险即是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中介和交易服务中损失发生不确定性,即在债权已届请偿期而无法收回本息的一种可能性。(二) 贷款风险的种类贷款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具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损失风险,其二为收益风险。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贷款风险的防范,即损失风险的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主要又是不良贷款的防范。根据国际惯例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种不同的档次:(1)正常(2)关注(3)次级(4)可疑(5)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不能还贷:不能还贷指商业银行在贷款款项拨出后,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法律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其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的一部分。不能还贷款大多是因关系贷款或政府性指令拔款或工作人员违规放款造成的,是最严重的不良贷款,往往是银行款项拔出时就注定呆帐的贷款,应坚决予以杜决。(2)低押不能变现抵押不能变现即抵押权的不能实现,是指抵押财产所担保的债权已届清偿期而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由于抵押物的损坏,严竣失,债务人的违法行为至使抵押物被收缴或征用,抵押设定无效或被撤销等原因,导致抵押权无法行使。(3)质押不能实现质押不能实现是指债权已届清偿期而未获清偿,因质押物的损坏,灭失或已返还质物人致使债权人无法行使质权或质权的消灭。主要原因为:质物被盗窃质物的损坏,灭失质物已返还(因不占有质物导致质权消灭)贷款合同与质押合同生效,质物未交付,但贷款款项拔出,但质款未生效质押无效(4)保证虚置保证是由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向债权人承诺,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其代为履行或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方式。保证虚置则是因为保证人资格不适格,使保证不成立,或保证人无能力即没有充分的财产保证当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来代为履行等因素,使保证流于形式。保证的设立应具血法定形式及要件,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保证的设立应具备以下条件: 1. 保证人应与债权人订立书而保证合同2. 保证人应具备法律规定的资格3. 保证应对有效债务的设立由于保证对债权人来说是一种请求权,债权人不能对债务人的财产行使直接的支配权,保证设定时,保证人虽然有足够的偿还能力。但等到保证责任落实时,由于债务人和保证人的财产均已减少以致不足以清偿债务,使保证变为形式,形同虚设。(5)担保无效担保是指法律规定的或当事人约定的确保债的履行,保障债权利益的实现的一种法律制度或法律措施。担保无效是指因担保人的主体资格不适格或担保内容的违法等原因,使担保失去法律效力或被有权权力机关撤销。担保通过对债权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而成为保障交易安全,转移交易风险的方法,和制度,担保使债权实现获得双重保障,把债务不清偿的风险转移给第三人,但若第三人主体不适格,无能力担保以及担保的行为内容违法,担保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效力,这是商业银行审查担保人资格,权利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地方,以及内容也应合意更应合法。(6)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指商业银行在其运用资金放款获取利润中,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稳定性,不可预测使其经营的收入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国家政策具有目标性与阶段性,一事实上阶段的政策从长远来看又有不稳定性,加之各国的政策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对政策的结算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从而扩在其贷款风险。(7)利率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商业贷款利率变动而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损益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受日趋严重的通贷膨胀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较大,金融机构很少贷出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因为放出长期贷款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源支持,而资金来原主要是短期贷款,短期贷款利率控制了市场利率,因此在通贷膨胀情况下,短期利率会不断攀升,借入短期贷款而致出长期贷款的机构自然要承受风险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在国际信贷业务中逐渐形成了长期贷款中按不同的利率计息,主要有变动利率,浮动利率与期货利率,这些利率却有按金融市场行情况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放出贷款的机构可由此得认降低损失。如果以Po表示初始投资,Fn为名义未来值,Fr为实际未来值,r为名义收益值,Pr为实际收益率,g为通货膨胀率,以单个投资同期计算,则:Fr=Fn÷(1+g)即:Po(1+Rr)=Po(1+r)÷1+g所以:Rr=(1+r)÷(1+g)-1投资者实际收益率=(1+投资者名义收益率)÷(1+实际通贷膨胀)-1但对于因开展国际商务活动而需筹指资金的参与者而言,就应根据具体采取不同对策,如果筹资时市场利率仨计已达顶峰,有回跌趋势,则以先借短期贷款或以浮动利率借入长期贷款为宜,这样专利率回跌时就可再更新短期借款,如果筹资时市场利率较低时,并有回升趋势,则应争取设法借入固定利率的长期借款。由于对金融市场行情观察角度不一,认识深度不一,对行情趋势的分析也会不同,因此,利用国际商业贷款从事商务活动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三、贷款风险的防范 1. 严格审查制度,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前审查是信贷员对贷款可行性初审,是整个贷款审批工作的基础。他包括对借款单位来质,借款单位实力,贷款用途,还款来源,还款保证等在内全面审查。贷款的审批是贷款发放的关键环节,审批的权限按贷款资产风险管理有关规定办理。支行审批权限内贷款的审批程序:信贷员支行营业部(或办事处,分理处)信贷管理科(股)贷款评审小组贷款评审小组组长(支行行长) 起支行审批权限贷款审批程序信贷员支行营业部(办事处、分理处)信贷管理科贷款评审小组贷款评审小组组长信贷管理处(科)分行贷款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主任(分行行长)2. 杜绝人情贷、关系贷关系人是指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以及他们投资或者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关系人贷款中,由于权力,人情等因素干扰,常有审查不严,忽略担保, 不当优患种种弊端,而且容易滋生假公济私,行贿受贿等违法犯罪现象,由于关系人贷款可能使贷款金融机构承担更大风险,所以各国却予以严格限制,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根据修理改后《刑法》违反规定发放关系人贷款,造成较大或重大损失的单位,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应承担刑事责任。3. 追踪贷款用途,不合用余而又高风险使用贷款的必须尽快返回。贷款了放后,主管信贷员要定期到借款单位检查企业经营状况及贷款的使用情况,通过审阅企业的购销合同,实地调查,推算和预测该笔贷款是否具有带来盈利的积极意义等相关情况并向领导反映,若借款人不按合同使用借款将借款挪作它用,银行有权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对违约部分,按信贷政策有关规定加收50%的罚息。4. 完善担保制度,重视担保物的资产评估。贷款的担保与抵押是银行为减少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而采取得必要措施。凡经银行发放的贷款应依法办理财产抵押或信用担保手续,由借款单位自行落实担保单位或抵押物品。对担保物的资产评估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a.验证抵押物品所有权证书,b.抵押人对抵押物是否拥有财产处理权,c.抵押物是否投资,没有投保的要办理保险,d.审查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材料,抵押物必须是易于确定价值,易于变现,不易损坏的财产,对抵押物进行上述各项内容审查后,按规定的抵押率和公式计算抵押贷款额。5. 跟踪担保物状况a.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人转物已经抵押的情况,如果抵押人违反了其作为抵押人和出卖人所负的信息告知义务,没有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则抵押物人转让无效,b.当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c.当抵押物价值减少时,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恢复抵押物的价值,或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当的担保,d.当抵押权人对抵押物价值减少无过错时,抵押权人只能在抵押人因损害而得到赔偿范围内要求担保,抵押物价值未减少的部分,仍作为债权的担保。六、加强贷款业务内部控制(一)贷款业务内控系统设计原则贷款业务内控系统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牵制原则,贷款业务操作各个环节,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制衡机制;2.相互协调:贷款业务操作各岗位,各环节、各权力之间要有一个统一目标,共同回绕这个目标3.式定位原则:贷款业务各个环节,岗位人员有明确分工,授权批准,互相之间不能越权,入系统回修贷款业务控制环节和线路要相互照应,形成一个整体,成本效益原则,贷款内控系统设计必须讲究效益,降低成本,避免功能过剩。(一)贷款业务内线控制系统构成要素1. 贷款审贷分离机构控制,具体表现为机构权力制衡,贷款权力可划分为五类:决策权、调查权、审批权、监督权(前面已简述)2. 款制度建设控制:必须按《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上级各项规定A. 款业务操作程序控制,每一年贷款一般经过调查、审批、签约、记录、发放、检查、监测、回收等八个环节,不良经过催收、审批、核对等环节。B. 款文件记录控制,要求对反映贷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发放和收回过程的会计记录及其他业务记录全面,及时、真实、公允、准确、充足。C. 信贷相关人员素质及风险权责控制,对从事业务操作人员,将任、勤、债、能考核和计划投入贷款业务内部控制范畴。D. 贷款业务计划目标控制,为实现贷款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对整个内控系统提出一个目标体系,具体经办贷款业务的每个环节也要有一个具体目标,这是贷款业务内控系统的运作方向。E. 内部稽核控制,通过内部稽核机构或人员对贷款业务及其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它是银行对贷款业务内部控制一种再控制。七、加强风险贷款管理风险贷款是超过借款合同规定期限,逾期3年以上,借款人因偿债能力不未能归还本金的贷款,其管理任务和目标是什对逾期3年以贷款的具体情况,制订和落实情况转让措施,加强管理监控,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一)清收转化总量目标必须控制5 年以内,并且逐年有所下降,直到吸收完毕。清收转化步骤1.调查摸底,落实债权2.主张权利,全面催收3.一户一策,重点突破(三) 清收转化方式1. 分割贷款,移转债权2. 变更担保,增加抵押3. 以资抵债,转化风险4. 债权变股权5. 公告催还6. 依法起诉八.务和稽核检查加强贷款业务稽核审计,对促进银行业按照国家的客观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发放贷款,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支持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 贷款其本原则审查,金融企业在多的睥工作实践中总结了贷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贷款的计划管理原则,物质保证原则,按期偿还原则,区别对待区别,择优扶持原则和先评估后承诺贷款原则。2. 贷款的内控制制度审查,内控制度主要包括信贷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贷款审批制度,贷款“三查”制度等。3. 贷款程序审查,贷款程序是按金融企业审批、发放、回收贷款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4. 贷款经济效益审查,贷款经济效益包括借款企业经济效益和银行自身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银行自身效益审查,主要通过审查贷款指标利润率。贷款指标利用率越高,贷款利用程序越充分,信贷资金用置越少,贷款工作质量和贷款效益越好。审查到期贷款回收越多,逾期贷款、风险货款越高,表明银行贷款按期回收越多,逾期贷款、风险货款越少,银行贷款工作质量和贷款效益越好,审查贷款收息率、货款收息率越高,银行自身积累越多,但是货款的收息率并非越高越好,货款利息收入率越高,恰恰表明银行贷款效益较差。参 考 文 献1. 肖汉奇主编《商业银行法律制度与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2. 郭俊秀主编《中国商业银行法律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3. 注鑫主编《金融法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 范从来、夏江主编《主券投资》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 刘国主编《国际商务谈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 梁春满、陈静主编《现代银行内控》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7. 庄思岳主编《银行业风险与防范》经济出版社,1998版。8. 大和证券业务开发部编著《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版。9.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经济风险论文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风险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最初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研究美国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与产出差距在不断加大,出现巨额余值时使用,并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及以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牢固树立起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产”的理念,并掀起了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体现了个体或群体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并能够为其带来长期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本化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对利润的不懈追求,人力资本既然属于资本化形态,当然就不例外了。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希望能在将来获得回报(如通过增加收入或提高公司的生产力)。

本文主要讨论通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形成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问题。

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一)、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因而有必要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下图显示了学校教育投资的可能分析。一个人面临两种选择:需要S年全日制学校教育,在完成后如果就业,会有年收Ws,直到退休年龄,比如65岁。更一般地说,年龄T。学校教育有直接成本如学费、书本费等K。另一选择是不接受学校教育,直接工作,可赚得工资W0,(从决策开始到退休年龄T)。

这里有一个假设前提:没有能力限制,没有退学风险,收入在整个工作年限内不变。工作经验与决策无关,没有失业风险(见图1)。

假设投资成本(或教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K和机会成本W0(可能赚得的工资)。而放弃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是成本中较大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方案中整个生命周期贴现收入,选择贴现收入较高的方案。我们还可以将不接受学校教育的收入从接受教育的收入中减去,如果结果为正,可以预测该个体会选择投资于学校教育。在第一个S年,每年的差距为-K-W0,

该个体必须付出学费和书本费等K,并且不能享有收入W0,因此,每年的W0为机会成本,即由于选择了教育而放弃的收入。W0+K为每年的投资成本。从整个生命周期看,贴现后收入为图中的B+C,在S年之后,两种收入流改变:获取Ws(超过不接受教育的收入W0)。差额Ws-W0为教育带来的利得。较高的年收入是由于学校教育。同样考虑折现,可以发现贡献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收益差额为A。

如果由教育决策带来的终生净收入为正数,或所得利益(Ws-W0,从年龄S到年龄T,贴现后)大于投资成本(W0+K,从年龄0到年龄S,贴现后),那么该个体会选择学校教育。如果人们可以以市场同期利率进行借贷,则该市场利率为折现率。

这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有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的人数会增加(虽然每种条件的影响大小可能不同):(1)未来收益增加,即工资奖金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2)直接教育成本减少,比如学校降低学费或政府增加教育补贴。(3)贴现率降低。由于未来工资收益相对于以前工作阶段中的成本增加了,或者说对那些着眼于未来利益而非当前利益的人来说,贴现率较低会使人们倾向于学校教育。(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如银行更愿意贷款并且降低利率甚至提供免费的奖学金。

进一步分析,如果给定受教育的年数,与工资增加Ws-W0相对应的年回报率(学校教育的回报率)是投资决策中必须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会产生一定收入百分比的增长,这个增长的百分比则是教育的回报(Mincer,1974)。为了计算它,理论上必须知道某人实现的收入并等到退休。

关于是否投资教育或继续投资教育已经有许多公式化研究,美国人口经济学家恩格尔曼认为,人力投资的时间比较长,难以根据已知的投资期限来计算投入量与收入量,为此,他把投资期限限定在一个时期(例如13年),而把收益扩展到其他时期带来的收入,用来分析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公式为式中,C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的直接费用,W0表示受过第13年教育而放弃的收入,Xi表示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收入,Yi表示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收入,n表示受了13年教育之后可以赚取收入的总年数,r表示第13年教育的收益率,i表示观察的年份。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3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2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2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3年教育投资。

(二)最佳投资的决策:

由于学校教育具有连续性,有的个体获得比其他人更多的学校教育,在做出最佳投资决策时,我们必须分析学校教育的最佳长度。受教育每增加一年,就会增加生命周期的收入,但并不稳定。在最初的几年,如果一个人继续增加教育年份,生命周期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增加,但以后年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入学校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Yoram,1975)。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YoramBen-Porah公式化了教育投资过程并描述了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他的模型中,个人通过已有的人力资本和他自己的时间、其他市场资源相结合来达到产出(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Yoram最佳资本积累的模型是个人人力资本生产函数:Qt表示个人在时期t人力资本的总投资;Kt表示个人在时期t初始人力资本存量;St表示个人在时期t内贡献于存量Q的时间(Q:人力资本存量总增加);Xt表示积累人力资本(生产中)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如果初始人力资本较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首先会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全部时间都花在学校教育上。在完成全日制教育后,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他的在职培训(on-the-jobtraining)。参数B是由Becker在1975年运用同一生产函数时增加上去的,它表示“有限的个人体力和智力”,使Yoram的规模报酬递减的假设合理化。原因是(1)随着个人在增加其人力资本累计的过程中,成本增加。(2)个人生命是有限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不断付出,工作年限会缩短,这减少了获得利益的时间,结果最终是收益的增长幅度减少。而且个人继续延长其受教育时间,增加的教育年限的成本是增加的,一个简单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增加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越长,在同等教育水平下获得的工资越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花费(见图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学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边际收益(每延长一年增加的收益)会下降而边际成本会上升。受教育的最佳年限出现在边际成本线与边际收益线相交的那一点。如果教育年限超过S*,则产生的额外成本要大于额外的收益,此时再选择学校教育从经济上来看是不理性的。

因此,S*为最佳投资点。在此点上,投资者可获得最高的收益率,即内部收益率(IRR),是投资成本现值与投资收益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即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PV为零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图1中面积A=B时的贴现率。这个模型也可得出几个预测(允许成本和收益曲线随个体不同而不同):

(1)边际成本曲线较低的人(总成本线较平坦)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如较易获得贷款的人,资金成本较低(筹资费用较少)。如图中A曲线。

(2)边际收益曲线较高的人会选择更多(时间更长)的学校教育投资。比如由于家庭关系网络、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或智商很高而学校教育恰好能与之互补等原因较易在接受教育后找到工作的人。如图中B曲线。

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

简单的模型能反映问题的实质,却容易忽略一些重要的因素,比如风险,下面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因素。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与证券市场相同,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与证券市场不同的是,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重要的限制:首先,多样化不可能。第二,任意调整不可能。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套利来调整投资。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一旦你持有某种教育,你就不能再出售它。加之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些投资风险概括起来说,有市场风险和个别风险。(尽管在有关研究中有关于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的描述,但在本文中为了简洁起见,统称为风险。)

(一)、市场风险:影响整个市场上或一个受教育群体内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的不确定因素。

1.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

假设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能力获得在任何教育水平的期望回报,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投资者,只关心生命周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有最高净收益(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成本后的值)的教育。则我们只需观察接受每一种教育的人群。在一种教育下,每个人的净收益都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可以通过弹性工资来建立。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相反,如果只有少数人接受这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短缺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

2.市场分割

YumingFu和StuartGabriel研究得出结论:教育投资在私人部门(单位)的回报要高于在国有单位的回报。另外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因此,投资回报中包含了失业风险和由于就业于不利的行业或部门而导致的低收入风险。

此外,还有市场平均工资、流动限制等风险因素。

(二)、个别风险:只影响个体或群体中少数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的因素。个体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智力能力、动机、兴趣等。这些因素使教育回报的估计变得不是很准确。受更多教育者获得较高工资不仅因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由于他们的能力及其他特征。具体地,个别风险有以下:

1.自身认识的不确定性:

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面临几种不确定性。首先,人力投资者(即潜在的学生)对其所选择的教育本身的信息了解并不充分。比如,许多教育系统在学生步入大学教育之前向学生展示越来越多的选项(如课程、专业等)。而潜在的学生并不知道哪种学科对自己来说是必要的,以及喜欢与否,能否达到学科的要求(智力水平、耐心或能力等)。第二,在完成学科(毕业)后,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即便是接受过职业或专业教育,他仍可能缺乏职业所需的能力或其他要求。而个人并不能明确地知道他相对于职业的真实能力。AdamSmith早在1776年就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任何特定的个体永远拥有资格于他的工作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行业中有很大的不同。让你的儿子去当鞋匠的学徒,几乎毫无疑问他会做出一双鞋;但如果送他去学法律,精通法律的可能性与他会在此行业中站得住脚的可能性相比,至少为20比5。”

2.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极端地说,人力资本投资也会随着一个人的生命或工作能力的丧失而全部损失掉。

此外,还有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个人承担的份额、个人已有的人力资本存量、时间的投入(总时间=受教育时间+工作时间+用于消费的时间)、机会成本、经验等。

总之,我们在进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需要进行是否继续进行教育投资的决策以及最佳投资的决策,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风险,能够帮助投资主体做出更客观准确和相关的决策。文章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如何进一步将风险因素量化,从理论上和实证上更加完善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经济风险论文篇11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

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个监督作用,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能够起到一定规范作用。而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却是对于审计作用有效发挥的极大的阻碍。面对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因素,我们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将审计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以便于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为企业管理建立高效模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进行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便是各行各业的改革的深化,而对于审计工作来说,人们对于审计工作的期望值是越来越高,希望进行的审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以及准确。而这随着而来的便是对于审计的工作人员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所以说,对于从业人员的的素质要求以及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社会的需求。首先对于审计人员的培训应该从思想上帮助他们建立一种风险意识,只有从思想上建立了,才有可能更好的指导实际中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始终保持一种高危意识,仔细全面的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其次,便是对于相关专业素质的培训,而这其中也包括了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以及职责范围等等,帮助审计人员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经济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审计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而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对于期工作内容能够有一个积极的了解,全方位的素质培训能够有效的帮助审计人员胜任由于时代变化而产生的工作内容。最后我们还应该进行相应法律的学习工作。审计人员便是在这些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审计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开展便是利用这些法律对于收集到的一些信息做出一定的判断,而判断的准确性,一方面是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即一种经验上的准备,而另一方面便是相关信息的更新的速度,而落后的法律知识对于审计结构会产生致命的影响。所以说,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相关的知识以及经验准备,同时还需要会计、法律企业管理等等全方面的知识作为辅助。

2.收集全面的信息,确保审计工作开展的准确性。不同的行业所进行的审计的内容是不同的,而这也意味着所进行的信息收集是不同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的不同,也代表了进行信息收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进行有效的审计的时候,要了解全面的信息资源以及确定信息的有效性,以便于能够根据一个企业的特殊性来进行相应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针对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到有备无患,在充分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好分析总结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以及科学性。

3.建立相应的审计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审计部门来说,我们不仅仅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审计部门还要为创造一个有利的内部环境,以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审计部门自身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责任意识。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对于审计工作开展时的审计报告、结论、建议等等都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减少人为造成的审计的误差,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避免为了完成工作而敷衍了事的情况的出现,让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够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激励机制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的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4.建立规范的审计程序,保证审计结果的科学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相应的工作程序,或者是工作标准。当然了,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审计工作中都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技巧,对于审计风险的降低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我们需要的便是面对这些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建立规范的审计程序,确定出每一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并且针对审计工作中的重点进行有效的程序规划,同时明确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以及采用的方式,同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确保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效的追源,能够将审计错误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审计工作人员尽心尽职的工作。有效的经验的总结,能够为下一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经验以及一定的审计程序,而这是实践给与我们的重要的知识,是理论所给与不了的,我们有效的总结能够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对于审计风险的规避奠定了一定的制度基础。

5.选择审计方法的正确性,降低审计的风险。不同的方法对于审计的风险是有着不同的影响的,而这对于审计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的,而审计结果便会影响到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说,审计人员要善于根据企业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科学、准确方式的确定,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对于可能对于审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的因素要格外重视,适当的加大样本的容量,或者是有目的的扩大审计范围,尽量的避免这些因素对于审计结果的影响。同时开展灵活多变的审计方式,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从而减低审计的风险。

经济风险论文篇12

这类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之前未能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对被审计的人员进行审计而造成的,具体可分为:①没有执行先审计在离任的原则。按照规定应该在离任前进行审计工作,否则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使得评价不够客观。②没有在审计所规定的时间内通知被审单位。有的只是电话通知,甚至是在审计当天才将审计通知发给被审单位。③无调查,有结论。没有制订一个方案对被审查人员进行调查,或者审前调查不够深入,只注重形式,不能抓住审计的重点所在。

(二)在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

这类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而导致政策水平时受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偏差,这个主要表现在:①取证的风险。这主要是审计人员在对审计的获取证据时不能符合客观性、相对性和合法性的原则,使得审计与事实不符,形成风险。②在检查时的风险。这主要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操作的失误而造成的审计偏差,使其与事实不符。

(三)在出具报告阶段存在的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是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对要审计的事项不能全面掌握,或者是不能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给予准确的评价,还有就是未能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对责任者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能按规定征求被审计人员的意见,或者只是在口头上进行询问,不做书面的记录。

(四)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上存在风险

这类风险主要表现在:①目前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比较单薄,不具有复合专业的背景,在遇到新的情况时不能及时作出反应。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设计的方面比较广,这就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简单的查账能力,还要具有了解有关的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的能力,然而现在很多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全面,严重的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②现在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不够,面对被审计的干部个人,遇到问题时经不住软磨硬泡,使得原本就职业道德薄弱的审计人员妥协,不能公正的处理审计责任。

二、如何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要树立防风险的意识

作为审计机构必须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防范意识,要从思想上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做好重视,在审计过程当中严格遵守职业要求,认真实施审计程序,在获取充分证据后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

(二)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增加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让工作人员一直能处于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状态,还可以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审计人员来满足新的工作需要。还有就是加强各员工之间的交流,在工作当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在审计评价时要客观公正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的时候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评价的结果要有据可循,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公正分析,能透过存在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评价过程中要听取被审计人员的意见和辩解,公正客观,在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从而保证评价的正确性。

(四)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上要加强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所以就需要和其他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从而强化审计的实施,还有就是将审计过程责任制,有其他部门实施监督功能,使得审计能在一个公正公开的环境进行,从而降低审计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