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消费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2 17:49:43

休闲消费论文

休闲消费论文篇1

一、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的现状

1.休闲消费市场需求大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由此可见近年我国休闲消费需求之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2008年新节假日制度的实行,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将有增无减。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上追求个性发展,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不同休闲消费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方面的休闲花费远远超出老年人;女性在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高于男性;文化层次相对高者在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方面的休闲消费投入更多;白领阶层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更大。此外,人们在注重营养保健、娱乐、享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所选择的产品与服务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自然的、能体现主观意志和个性风采的东西。

4.休闲消费观念整体上依然陈旧

虽然休闲消费在我国需求大,但仍有不少人休闲消费观念依然陈旧,把休闲视为一种好逸恶劳行为,认为休闲消费既没有产出又需要消耗时间,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如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息日往往考虑如何做一些家务,或者在单位加班获得额外收入,休闲观念淡漠。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打牌等是年轻人常见的模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

二、国内企业在开发休闲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1.休闲品种单一

由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种单一,每逢节假日,消费者集聚于一些消费热点,势必造成拥挤和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如何让一部分存款用于休闲消费,主要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是否能适应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休闲品种、休闲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近几年的长假看,我国现有的休闲品种与休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企业只有提供新奇多样的休闲品和休闲服务,才能满足居民休闲的需要。

2.休闲类企业服务质量较低

目前,休闲类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忙于开拓旅游市场,重视产品数量,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例如,有些旅行社任意改变行程、住宿条件及饭菜质量与所承诺不一致、司机困乏或酗酒酿成事故等等。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有些企业服务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总体上看,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休闲产品质量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生命安全的影响和保障。休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消费使用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其价值多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组成。所以,一个好的休闲产品,不仅取决于有形产品本身,而且取决于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提供休闲产品的企业来说,必须把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统一起来。

3.品牌竞争能力弱

休闲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但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企业品牌却不多。目前,休闲消费产市场尚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事实上,消费者在在购买自己所熟识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公园之所以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它们走的是品牌路线。通过联合扩张或兼并所形成的品牌冲击对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品牌将成为决定分时度假产品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些大的休闲消费企业已经准备快速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4.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在营销过程中,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润)、顾客(欲望的满足)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我国不少休闲消费企业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么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要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有些娱乐休闲企业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不良表演节目来吸引观众,未考虑对顾客的身心影响,更未考虑到社会影响;有些休闲企业专门为好的人提供场所甚至进行欺骗等等。所有这些,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国内企业开发休闲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

1.改变休闲消费观念,唤起休闲消费意识

由于有些人存在休闲消费就是丧志,休闲消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等一些被动、庸俗、抑制的消费观念,所以休闲消费企业在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电视广告,书面宣传资料,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休闲消费时尚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让人们感觉不进行某项休闲消费那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落伍了。毕竟,休闲消费不是一种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而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那么企业要想让消费者实现休闲消费,就必须设法创造出一种时尚,赋予一些商品、活动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时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心理感觉。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健康的休闲消费

我国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很容易因消费行为示范效应和文化势差的作用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文化影响。休闲活动中吸毒、色情等低级趣味的广泛兴起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在我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形,休闲消费企业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担当起现代企业的责任,要以营造健康文明、创造力强、适于大众参与的休闲产业架构为己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模式。很显然,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将有利于休闲消费企业的长远发展。3.发展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休闲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休闲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组织原理,拥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对竞争压力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集团化就成为休闲消费经营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消费的整体形象塑造,形成鲜明的产业特征,是休闲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4.提高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质量

目前我国休闲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去带动消费。细致分析目前国民休闲消费的现状和特征,结合休闲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及时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以此开发和引进产品。全球目前正处于由理性消费时代向体验消费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花钱购买的将是感觉、环境和心情。因而,只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层面享受的休闲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刺激消费。体验经济要求提供者并非仅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

在提高有形休闲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如果是纯服务性的休闲产品,则对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有形的产品容易复制,但无形的服务是很难模仿的。所以,服务对休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要提高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需求加强休闲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尽量减少休闲场所或设施的盲点地区、增加休闲用品专卖(租赁)店、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等;(2)完善服务功能,如建立服务咨询中心网络,针对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适时推出休闲活动安排等咨询服务;(3)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4)引入社区休闲活动中心的形式,为低收入者提供休闲服务。

5.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

我国涉足休闲消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除了传统的一些旅游企业外,我国真正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却很少。因此,休闲消费企业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从国外市场看,实力强大的公司注重品牌经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从整体上也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实力的休闲消费企业应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从而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

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证,其次还需要从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例如,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展示品牌的独特魅力。休闲消费品与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休闲服务本身的与众不同,休闲服务人员的与众不同,休闲产品与理念宣传的与众不同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休闲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消费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而且消费本身能够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从而获得一种从物质到心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J].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王琪延叶婷:迎接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J].经济观察,2005,(10).67~70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休闲消费论文篇2

 

前言: 1995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潮流也已引起我国的重视,生活质量已被国家列为决策和发展的目标。,休闲体育。从改革开放的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心,注重身心健康、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社会生活消费热点。

1我国休闲体育的回顾

1.1相关学者的学术研究

1983年,于光远先生针对我国体育研究的状况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对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4年,他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80年代末期,我国有学者开始进行休闲研究。1992年王雅林等编著了《闲暇社会学》一书,从社会学角度对闲暇问题进行了研究;2001年,马惠娣发表了“休闲问题理论探究”一文,对休闲本质和休闲传统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9日,马惠娣在“文化多样性与休闲发展”国际论坛上作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中国人的休闲智慧”的报告,她认为休闲是一种生存的状态、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精神的态度、一种价值观、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智慧的体现,是“成为人”的过程,是展示文化多样性最大的舞台。[5]1.1我国休闲体育的分类

1.1.1按运动项目分

竞技类:如篮球、排球、足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游泳、健美操、技巧等。

非竞技类:滑水、滑冰、滑雪、冲浪、雪橇、越野、登山、溜早冰、滑轮板、山地自行车、雪上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冲浪、卡丁车、漂流、攀岩、跳伞、滑翔机、热气球、台球、壁球、保龄球、康乐球、高尔夫、门球、沙壶球、垂钓、蹦极、潜水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太极剑、气功、八段锦、五禽戏、划龙舟、踢毽球、跳绳等。

1.1.2按观赏参与活动分

观赏类: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到现场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

参与类:亲身参与各种体育类休闲活动。,休闲体育。

1.1.3按身心休闲部位分

技巧类:各种竞技与非竞技运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等。

益智类:类、电子竞技类、解谜类(包括文字类、魔方类、绳结类、迷环类等等)

1.2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变化

1.2.1居民收入方面

居民的休闲体育消费主要受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该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越大,越贫困。“1978-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2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1090.1元;非农业(城镇)居民纯收入水平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1997年的5160.3元。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1%下降到1997年的55.05%;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56.66%下降到1997年的46.41%。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 [6]经济是进行一切消费活动的基础,所以也是发展休闲体育的重要条件。

1.2.2余暇时间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了《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调查中发现“北京人其他休闲时间也增加了近1小时,大多是过去没有的项目。这说明与20年前相比,北京人的休闲活动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休闲体育。” [3]

余暇时间是休闲的保障之一,现如今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对于休闲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些说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相对高效的完成工作的同时得到了比以前更为充分的休息时间,在得到物质回报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休闲。

2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前景

2.1与国外相比较

在发达国家休闲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目前,美国的休闲消费已达到28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以休闲体育为内容的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7]而在我国的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的娱乐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些不健康的社会行为都将被休闲体育及其它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所替代。

2.2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休闲体育起步较晚,休闲项目也相对较少。目前“贵族化”体育项目不符合我国群众的消费水平。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对象目前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中年人进场馆娱乐健身,有一些为工作而进行的社交因素。[6]所以,那些简单、易组织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大众休闲体育的首选。,休闲体育。这种大基础、中低消费的体育休闲方式是我国体育休闲的特点。,休闲体育。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休闲体育的发展是和余暇时间、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理念密不可分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共存的;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内容,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促进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达到社会整体向前进步的目的。所以只有在社会整体进步、生产力发达的条件下,人民的余暇时间才会更多,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健康新鲜的休闲体育娱乐方式才能被人接受,消费理念自然也会提升,消费理念提升的同时也刺激消费水平的提高。

3.2建议

3.2.1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健康成为生活质量第一要素,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为了休闲和健身的目的而自愿进行有货币支出的消费。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休闲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

3.2.2增加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休闲体育始终是发达国家在引领世界的潮流,我们要善于将一些新颖的休闲体育项目引入国内,“洋为己用”始终保持休闲体育的活性,与此同时还要保持和挖掘我国休闲体育文化的独特文化价值;培养亮点,打造精品;让休闲体育文化更多地进入教材和课堂;注重女性、老年人、少年儿童的休闲体育教育和研究;加强城市间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来规划和发展休闲体育文化;加强休闲体育文化与其他地域休闲文化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休闲.http://baike.baidu.com/view/6495.html?wtp=tt

[2]东方网-文汇报,北京人20年生活方式的变迁.www.sina.com.cn

[3]卢锋.休闲体育概念的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4]谢雨航.休闲体育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02)

[5]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4)

休闲消费论文篇3

据专家们预测,2l世纪将是一个休闲的时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休闲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也促使了服装向休闲化的发展。

一、中国休闲服市场的发展现状

1.休闲服逐渐在服装发展和变化中占主导地位。随着休闲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于在各个场合穿着的服装都要求融入休闲的风格。我国的休闲装专业生产厂家已达万余家,休闲装品牌多达2000多种,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2.休闲服的产品趋向于系列化和多样化。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休闲装的市场前景不可估量。休闲服作为一个服装的主要大类,在中国其销售量渐居主导地位。在各个城市的黄金商业圈,随处可见各种休闲装的品牌专卖店。此外,各大商场为迎合消费者对于休闲服的需求,还专门设立了商务休闲装、休闲运动装等专门的销售场所。

3.休闲服目标市场的定位更加明细化。就目前来看,现今,大部分的休闲服厂家地位的消费群是18―28岁之间的消费者,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市场还是一个空白市场。[1]不同的消费群体对服装的需求层次各不相同。目前,高档休闲服的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0.6%;中档休闲服的消费者占城市人口的70-75%,占农村人口的26%;低档休闲服的消费者(主要为城镇人口中的低收入者和待业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5%,占农村人口的65%。[2]

4.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亚文化圈数量众多,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消费文化特征。[3]因而,休闲服作为一种特有的消费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的消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在购买休闲服时往往较注重它的品牌效应,而在一些中等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则对价格敏感。

二、休闲服消费行为分析

休闲服消费行为模式是指消费者采取何种方式、途径和形式进行服装消费,从而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本次休闲服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的内容包括在购买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休闲服购买的动机;休闲服购买的渠道;在购买中消费者对休闲服相关要素的态度。

1.休闲服购买动机的多样化。“动机是身体内一切情况如愿望、欲望、内驱力等等的活动或移动”。[4]休闲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指消费者为满足自己休闲的需要而引起的购买行为的愿望和意念。但往往消费者在休闲服的购买活动中所体现的不单单只是一种购买动机。消费者购买休闲服的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求廉动机、求实动机、求新动机、求异动机、求名动机、求美动机。消费者在购买休闲服的过程中往往受其中一种或几种动机的多重作用从而产生复杂的购买行为。

2.多渠道的休闲服信息来源。生活在大众消费时代的消费者对于服装方面的信息譬如:品牌、价格、款式、购买渠道等了解的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对于这些信息的掌握不再是单一的。同时,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也在不断改变着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人们又将这种改变体现在对于休闲服的购买行为中。

3.休闲服感性消费倾向性明显。随着工作压力的上升,人们越来越渴望休闲舒适的生活。对休闲感比较浓厚的服装款式很感兴趣,在休闲服的购买过程中,通常会赋予各种情感,甚至会超过所购买的产品的自身价值,使其感性消费形象极为突出。购买休闲服的消费者认为购物换来好心情,随性而至的购物体验,使人放松,这与渴望休闲舒适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4.重视视觉营销在休闲服市场中的作用。所谓视觉营销是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企划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得的外界信息有87%是靠眼睛获得的。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服装的造型、展示、陈列;店面的灯光、色彩、布置等其中某些亮点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对消费者造成视觉冲击,引发消费者进行与之相关的联想,产生共鸣,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产生购买兴趣。

5.互联网对休闲服消费行为的影响日趋深远。随着传统的消费方式被打破,各种新的消费模式应运而生,网络购物就是一种新时代背景下消费者所采用的一种典型购物方式。休闲服不像正装或职业装那样对合体性有严格要求,在穿着上易于满足不同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是网络购物中,服装款式的首选。网购休闲服的动因多为价格相对低廉、省时省力、品牌齐全、款式更新快,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网购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高效快捷的购买到自己中意的休闲服款式,更是一种娱乐性和交互性强的的消遣行为。

6.休闲服的从众购买行为日趋明显。在休闲服消费决策中较易受相关群体的影响,尤其是意见领袖的作用较大,“明星效应”成为休闲服购买的主要参考指标。尤其是对于青年人而言,他们认为所喜爱的明星的服装穿着方式或介绍值得信赖,可以降低自己的购买风险。通过对该产品的购买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寻求心理上和地位上与“偶像”的平衡。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休闲服消费者的行为是复杂的,通过分析从中得到下列启示:掌握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对于休闲服的设计、生产和销售是极为重要的,而且对于企业进行市场细分,找准市场定位也至关重要;休闲服企业应对自己的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或情感,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相契合,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根据消费者在购买休闲服的从众心理和明星效应上,选择合适的促销方式及明星代言人,尽量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保持固有而传统的销售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的网络销售模式,培养网络销售模式的意识;重视视觉营销,借助商品陈列和形象展示等无声的语言,向消费者传达有关产品属性、品牌文化等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沟通,提高消费者的注意力,达到促进销售、树立品牌形象、提高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宁.论国内休闲服品牌营销.科技信息,2007(14)

[2]欧阳晓龙.浅谈我国休闲服装的产生与现状.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

休闲消费论文篇4

据专家分析,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三个50%”现象,即:114天的节假日消费占全年销售额的50%;周末消费占每星期销售额的50%;每天晚上6点以后的消费占全天消费的50%。由此可见近年我国休闲消费需求之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2008年新节假日制度的实行,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将继续将有增无减。

2.休闲消费的弹性大

我国居民的闲消费弹性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休闲消费的品种和质量的追求无止境,不断有“食不厌精”,“此山望见那山高”的诱惑在引导消费者刷新记录;二是表现在货币支出的数额差距巨大,同样是一场舞会、一桌宴席,档次不同其消费价格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打一场高尔夫球加上相关消费,其货币支出可能是一个低工资家庭的一两个月的总收入;三是人们在进行休闲消费时具有选择性,消费者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以少消费。因此,休闲消费突出显示了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显示了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

3.休闲消费的个性化明显

我国居民在休闲消费上追求个性发展,表现在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职业等方面不同休闲消费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旅游活动方面的休闲花费远远超出老年人;女性在日用商品、食物、衣物等方面的支出高于男性;文化层次相对高者在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方面的休闲消费投入更多;白领阶层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的消费更大。此外,人们在注重营养保健、娱乐、享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所选择的产品与服务与个体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自然的、能体现主观意志和个性风采的东西。

4.休闲消费观念整体上依然陈旧

虽然休闲消费在我国需求大,但仍有不少人休闲消费观念依然陈旧,把休闲视为一种好逸恶劳行为,认为休闲消费既没有产出又需要消耗时间,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必要的节约和资本积累相对立。如对于一部分中老年人来说,休息日往往考虑如何做一些家务,或者在单位加班获得额外收入,休闲观念淡漠。即使是年轻人,双休日的休闲方式也倾向于单一化,看电视、看书、玩电脑、打牌等是年轻人常见的模式。据有关资料表明,看电视已成为我国不少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活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社会没有提供与休闲时间增加相适应的更多休闲设施,休闲活动的方法和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只能靠看电视来消磨时光、消除孤独、寻求精神寄托等;二是看电视相对货币支出较低。

二、国内企业在开发休闲消费市场中存在的营销问题

1.休闲品种单一

由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种单一,每逢节假日,消费者集聚于一些消费热点,势必造成拥挤和供给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如何让一部分存款用于休闲消费,主要取决于企业提供的休闲品是否能适应不同收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休闲品种、休闲设施的供给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从近几年的长假看,我国现有的休闲品种与休闲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企业只有提供新奇多样的休闲品和休闲服务,才能满足居民休闲的需要。

2.休闲类企业服务质量较低

目前,休闲类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忙于开拓旅游市场,重视产品数量,却忽视了产品质量。例如,有些旅行社任意改变行程、住宿条件及饭菜质量与所承诺不一致、司机困乏或酗酒酿成事故等等。尤其在节假日期间,由于供给不足,需求旺盛,有些企业服务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从总体上看,休闲类服务水平尚不能令人满意。休闲产品质量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对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生命安全的影响和保障。休闲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消费使用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其价值多是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组成。所以,一个好的休闲产品,不仅取决于有形产品本身,而且取决于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因此,对于提供休闲产品的企业来说,必须把有形的商品和无形的服务统一起来。

3.品牌竞争能力弱

休闲消费市场发展到现在,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但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企业品牌却不多。目前,休闲消费产市场尚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事实上,消费者在在购买自己所熟识的品牌产品时往往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深圳的锦绣中华等公园之所以在世界和全国范围内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它们走的是品牌路线。通过联合扩张或兼并所形成的品牌冲击对消费者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品牌将成为决定分时度假产品市场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一些大的休闲消费企业已经准备快速地树立自己的品牌。

4.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强调在营销过程中,注重社会(整体利益)、企业(利润)、顾客(欲望的满足)三者之间的平衡,而不是顾此失彼。我国不少休闲消费企业缺乏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么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要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有些娱乐休闲企业只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提供不良表演节目来吸引观众,未考虑对顾客的身心影响,更未考虑到社会影响;有些休闲企业专门为好的人提供场所甚至进行欺骗等等。所有这些,最终的结果是损害了自己的声誉,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国内企业开发休闲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

1.改变休闲消费观念,唤起休闲消费意识

由于有些人存在休闲消费就是丧志,休闲消费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等一些被动、庸俗、抑制的消费观念,所以休闲消费企业在宣传企业自身、企业产品的同时,也可以宣传一种思想观念,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具体来说,可以借助于电视广告,书面宣传资料,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宣传活动等来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休闲消费时尚的方式来唤起人们的休闲消费意识,让人们感觉不进行某项休闲消费那就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就是落伍了。毕竟,休闲消费不是一种人们生活必须的物质消费,而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那么企业要想让消费者实现休闲消费,就必须设法创造出一种时尚,赋予一些商品、活动与服务以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让人们在休闲消费时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心理感觉。

2.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引导健康的休闲消费

我国休闲产业起步较晚,很容易因消费行为示范效应和文化势差的作用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不良文化影响。休闲活动中吸毒、色情等低级趣味的广泛兴起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和人性复杂化的体现。在我国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休闲消费活动,给社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并严重影响人的素质能力提高,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形,休闲消费企业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应该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担当起现代企业的责任,要以营造健康文明、创造力强、适于大众参与的休闲产业架构为己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模式。很显然,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将有利于休闲消费企业的长远发展。3.发展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根据我国的国情,应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休闲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是休闲消费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产业组织原理,拥有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对竞争压力有更强的抵抗力,因此集团化就成为休闲消费经营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消费的整体形象塑造,形成鲜明的产业特征,是休闲产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

4.提高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的质量

目前我国休闲市场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关键要看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去带动消费。细致分析目前国民休闲消费的现状和特征,结合休闲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现状,及时预测产品的发展趋势,以此开发和引进产品。全球目前正处于由理性消费时代向体验消费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人们花钱购买的将是感觉、环境和心情。因而,只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精神层面享受的休闲产品才能占据市场,刺激消费。体验经济要求提供者并非仅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以个性化取胜。

在提高有形休闲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提供高质量的配套休闲服务。如果是纯服务性的休闲产品,则对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众所周知,有形的产品容易复制,但无形的服务是很难模仿的。所以,服务对休闲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利润,关系到企业的声誉。

要提高休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按照需求加强休闲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尽量减少休闲场所或设施的盲点地区、增加休闲用品专卖(租赁)店、发展汽车租赁业务等;(2)完善服务功能,如建立服务咨询中心网络,针对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多适时推出休闲活动安排等咨询服务;(3)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4)引入社区休闲活动中心的形式,为低收入者提供休闲服务。

5.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

我国涉足休闲消费的企业众多,竞争激烈,但除了传统的一些旅游企业外,我国真正为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却很少。因此,休闲消费企业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从国外市场看,实力强大的公司注重品牌经营,不但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而且从整体上也带动了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实力的休闲消费企业应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力,以品牌效应促进休闲理念的推广,从而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

提高休闲消费品牌的竞争能力,首先需要有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保证,其次还需要从营销策略上下功夫。例如,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策略来展示品牌的独特魅力。休闲消费品与服务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休闲服务本身的与众不同,休闲服务人员的与众不同,休闲产品与理念宣传的与众不同等等。此外,还可增加休闲商品与服务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消费的不仅是商品与服务,而且消费本身能够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与生活品味,从而获得一种从物质到心理的满足。

参考文献: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J].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王琪延叶婷:迎接休闲消费时代的到来[J].经济观察,2005,(10).67~70

[3]邓崇清:简论休闲与休闲消费[J].改革与战略,2000,(5):1~7

休闲消费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12;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213-0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自由的时间。作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休闲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存在,更是一种作为精神状态而存在,其自由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它的本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特点是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勇于尝试、拥有丰富的休闲消费方式。大学生休闲消费是除了上课、完成课程作业以外的时间和个人时间的活动,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并且缺乏科学教育的引导,致使大学生们产生了休闲消费认知差、休闲消费道德失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及自身全面的发展。所以,关于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人文教育的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一、休闲消费的概述

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快速的提升。同时,人们的休闲消费习惯心理也悄然发生了的变化,这就更加促进了“休闲消费”的产生。

休闲消费是什么?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1}。休闲消费主要包括四个层次:首先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的消费,例如为了休闲,在日常生活商品、食品、衣物等方面的支出;其次是满足健康娱乐的消费,例如体育健身、户外旅游、个人喜好、家庭娱乐消耗品、享受型的服务体验等支出;第三,满足消费发展水平的需要,如图书、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支出,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第四,友爱和其他慈善活动,以及礼品等情感消费领域。

二、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是一个多样化的问题,首先是休闲消费动机,休闲消费动机是对个人的休闲消费活动进行刺激和引导,使休闲活动向着一定的消费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2}。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直接影响到休闲发展、休闲健身、休闲学习、休闲时间等不同的休闲消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行为。

休闲消费日益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普遍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的课程安排相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各种假期,每年大约是170天休息时间,可以提供大学生们在一段时间条件内以实现休闲消费。

1.有理性,重发展,讲实惠。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不像有的人说的是主观的,没有计划,缺乏理性。因此,不应该把个别学生的消费或学生的个人消费都提及到所有的大学生。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更为理性,同时也注重追求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休闲消费。传统的“廉价”消费观念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中仍然认同,休闲消费时应考虑到实际使用,当代大学生是讲究实惠的。据调查,67.8%的大学生购物,将与商家讨价还价;96.5%的大学生在假期旅游期间有节约、环保意识{3}。

2.有攀比心理,重消费感受,讲舒适享受。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爱攀比,通过个别访谈认为:例如,一些学生为了流行的手机,或获得一双时尚的靴子,节省其他必要开支,或通过其他金融渠道来消费。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当中,主要体现在交际费用和爱情支出方面。针对这些情况,他们更注重休闲消费的感觉。据调查,在通信消费中学生每月手机费高于100元的占43.3%,这说明大学生手机消费的不合理支出是相当严重的,每个月花费100~200元左右的比例达16.2%。他们承认,恋爱和情感需要的投入,会使消费增加{4}。

3.科学理财观念淡薄,经济缺乏独立意识,休闲消费倾向追逐前卫。大学生虽然给校园带来了青春的活力,但要提醒大学生的消费要适度。据调查,做辅导或其他兼职学生,53.4%的学生是为了提高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为了获得独立,23.2%的学生是工作学习计划;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持闲置态度,和23.6%的学生没有做任何支出计划{5}。由此,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财务管理理念相对薄弱。

三、当前大学生休闲消费的问题研究

由于休闲消费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大学生们不懂休闲消费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不适当的休闲消费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1.高休闲消费现象趋势化。所谓高消费是相对于低消费而言,基本上指的是消费水平比生产力发展水平能承受的限度,即人们的购买力消费{6}。休闲消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父母的供给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追求奢侈消费和高消费是不可取的。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总额不到30%的真实成本,日常人际交往、买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恋爱、旅行等支出都是开销在他们的侧重点,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一直高于普通上班族。除了学习消费外,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也越来越多:一年的移动电话、电脑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有的高达4000元到5000元{7}。“一月五百是贫困家庭,一月千元才够用,二千或三千才是酷,四千、五千算大户!”这些顺口溜,是对大学生活的网络评价,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休闲消费的总体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休闲消费行为的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面子工程”背后,是家庭经济的负担。

2.盲目从众型休闲消费现象普遍化。当代的大学生是具有成年人意识的,对休闲消费,他们喜欢时尚,但是相对盲目:不断“攻击”的电视广告,使一些学生不能忍受诱惑,在商家消费中,折扣销售,赠送消费等不必要的消费行为之前,“事后感到遗憾”,这种情况普遍存在{8}。大学生的收入和支出严重不平衡,这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休闲消费行为与休闲消费的概念是不一致的,是一种休闲消费伦理的缺失。

3.攀比炫耀型休闲消费在蔓延。攀比在一定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件坏事。如:与其他人的工作表现相比,要赶上其他人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休闲消费问题上,比较,炫耀消费并不是一件好事。对从高中时期就努力奋斗,通过独木桥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想成功,但到了大学后发现,由于激烈竞争,自己在高中成绩一流,到大学并不突出,成绩平常和专业技能一般,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差距和损失感。他们认为通过购买高端、名牌商品和其他方式炫耀,从而提高自我价值,从周围学生的羡慕中,以获得一些心理安慰。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经济状况,为了不自卑,不在别人面前“羞耻”,看到周围的同学消费,自己也要不顾“囊中羞涩”,倾其所有,进行攀比。在他们看来,品牌代表身份{9}。名牌产品代表了一定的地位,可以满足人们的展示、比较心理。他们通过炫耀、比较休闲消费,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从而获得了一些同学的钦佩和尊敬,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可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对家庭却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4.浪费型休闲消费在扩张。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节俭的大学生应该提倡和发扬。但是,现如今大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却是愈演愈烈,节俭的理念已经不在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了,甚至有人认为节俭是一种“小气”,浪费的体现就是“慷慨”、“时尚”。高校学生的浪费现象正随着发展潜力而在扩大。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现象是令人震惊的:只吃一口的米饭,剩下就被倒掉;一条鱼没有吃完,就扔进垃圾桶;面包只吃一口被扔在餐桌上。在个人生活用品方面:牙膏只用一半就扔掉,铅笔只用几次,毛巾也只是用一次。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度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理解,但在大学生消费支出惊人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生日晚餐要花上千元;在正在谈恋爱的男女生的消费也很昂贵;恋人之间的交流礼物,有的高达数百到上千元。当然,这种休闲消费是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但人际交往的成本很高,没有稳定收入的学生是很容易陷入窘境的。这种现象不仅使人际关系变味,而且与“双型社会”时代的建设相违背。

5.休闲消费观念及动机狭隘。休闲消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花费时间,而是应该被理解为“成为人”的过程{10}。大学生闲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动机的性质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休闲消费动机是消极的,他们沉迷于网络,通过浪费时间,使他们的学校生活过得宽松。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休闲消费是一种误解,认为消费是打发闲暇时间,是很宽松的,无尽的游戏;而休闲消费是在线游戏,购物等;存在休闲消费和“丧志”、“游手好闲”的困惑。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就是互联网、购物、看电影、听音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观念的狭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消费,更多地意识到休闲消费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和提高素质。

6.休闲消费能力不高。大学生们虽然普遍“爱好广泛”,可是却谈不上多才多艺。因此许多学生的休闲生活是游戏,购物,看电影,听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技能是很低的。大学生在思维、想象上是不同于他人的,他们是一组高质量的社会群体,其休闲消费行为对其自身发展、社会变革和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休闲消费问题,是学生自身与社会、社会与学校之间共同的问题。

四、大学生构建正确休闲消费方式的建议

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其休闲消费内容的健康,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从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生活,要肯定其理性、健康的休闲消费模式,也应重视休闲消费的问题,开展有效的休闲消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1.构建休闲消费教育的内容。

(1)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认真细致地跟进大学生的实际动态调查,科学决策研究和引导有效教育。没有科学的调查,是没有根据的说消费,也没有实施教育和决策的指导。对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倾向,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理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成就一个人。而大学生全年有1/2的休闲时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构建休闲教育体系。通过运用合理的规划方法和各种休闲消费活动的休闲消费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休闲消费时间和观念,自觉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高校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获得休闲消费技能,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雅的休闲消费环境和氛围。科学的休闲消费观念,合理的休闲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缓解压力,调试心理负担,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回归生活的意义。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消费活动。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灵活、合理的休闲活动规模,使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参与休闲消费观念,掌握活动的技能,体验休闲带来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休闲消费活动的目的。学校不仅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低消费场所的价格,为大学生提供娱乐的机会。让大学生的休闲消费活动不仅丰富,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

2.开展休闲消费教育的途径。

(1)根据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开展专题教育。相比于高中,大学生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缺少了很多约束和控制。对于时间概念管理不善的许多学生们开展专项教育。专项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可操作、易掌握的方法,介绍给大学生们时间管理模式和指导理论,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的休闲消费计划。传统的系列讲座并不应用于这种特殊的教育。参加专项教育人数应该是合理的,规模要适中,便于学生们的互动。进行这种专项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休闲技能,审美文化和休闲消费方式,便于他们在当前及未来可以利用好休闲时间,以达到休闲的真正目的。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费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用科学的态度引导他们考虑个人消费,不要忘记科学的休闲消费计划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合理的休闲消费。但是,如果不考虑个人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消费现象,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合理的休闲消费心理和行动。

3.营造休闲消费的环境。

(1)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培养大学生消费观念。高校应该承担育人第一的原则,重视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的互动,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消费方式的课程培养良好的理财能力。

(2)在高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一个好的家庭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甚至家庭在某些方面比学校、社会影响更大。消费环境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促进学业成绩。消费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念的科学消费活动的输出。社(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14页)会是一个大环境,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用正确的正面和积极的舆论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学生走“健康与美”之路。

总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大学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大学生的休闲消费现象也会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者心理学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休闲作研究和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也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在各个方面扮演积极的角色,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正确与科学的休闲消费观。

注释:

{1}田晖.休闲消费简论.太原大学学报,2006,7(3):28~33

{2}刘小华.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问题及原因探索.消费经济,2013,(17):119~122

{3}翟丽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解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电报,2011,(4):37~440

{4}李一男.简论大学生休闲消费.消费经济,2013,9(5):40~43

{5}http://.cn/o/2003-10-08/0649874922s.shtml

{6}薛秀军,吴巧.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及对策分析――以厦门、泉州四高校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11,12(2):69~74

{7}郝风龙.大学生休闲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4):53~57

{8}林婷.当代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013,9(2):92~96

{9}邓阳.“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特点的调查与思考.校园心理,009,3(3):166~168

{10}马秀峰,温利华.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2,7(2):160~162

参考文献:

[1] 耿富云.硕士研究生休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中国电子教育,2009(6)

[2] 谢丽丽(导师:王桂林).我国直辖市市民休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休闲消费论文篇6

一、休闲学的相关概念。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时间结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劳动时间的统一及公休制的出现,使“真正的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了”[1]。闲暇、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业等与休闲学相关的概念被更多提及。

在凡勃伦看来,闲暇是指非生产型消费时间,在此时间中人们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2]31 -34。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强调,闲暇是摆脱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闲暇的本质是自由。[3]休闲是指“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的综合。戈比( Geoffrey Godbey) 对“休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其定义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热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活动; 休闲能激起内心的热爱; 休闲可为个人信仰提供基础”[4]。陈来成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这是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的能动过程。[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休闲消费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休闲消费、满足健康娱乐和精神需要的休闲消费以及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层次上。城市化以及商品生产规模化为主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休闲消费的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休闲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的,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文化传播业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6]。

实证调查[7 -8]和理论研究[9]都表明,消费与社会认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消费分化体现阶层分化,构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同时,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阶层的认同感会引导个体消费行为。

在伍庆看来,“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承担起了建构认同的任务。”他还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消费主体大众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消费建构认同之可能。[9]。

二、消费认同的相关研究。

“休闲”消费在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后进入学界视野。对消费的研究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有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两个主要研究范式。汪和建和朱国宏认为,“消费行为社会学”应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学因素。鲍德里亚、布迪厄和鲍曼等学者则尝试以“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10 -11]王宁将“认同”视作这两种范式的整合中介和“元话语”。[12]由于人们可以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为,所以研究开始转向消费心理,比如“认同”。学者将认同分为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看来,认同是个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他说: “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定位过程’是某种社会身份,它同时蕴含一系列的特权和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 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规定”[13]。后者比如韦克斯,他认为: “认同是关于归属的,即关于你和一些人的同一性,以及你和他者的差异性。认同也是关于你的社会关系,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所在感”[14]。也有学者对消费认同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将消费认同与经济资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身份认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15]。

综上可见,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品的社会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了,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交换价值”,还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价值”。总之,消费品开始蕴含广泛的社会学意蕴了[7]20。

三、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分析。

自古享有“扬( 州) 一、益( 成都) 二”美称之一的成都向来被称为“休闲之都”,这是因其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的休闲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茶馆休闲业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参与主体,以都市公共空间为消费物质基础,融合当代休闲文化,开展、歌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在城郊景区或场镇,茶馆( 统称) 已遍地开花。本文除了根据非结构性访谈记录和参与观察之外,还采用姚建平对我国中部省份 C 镇的消费认同[7]和车韵飞于2003 年对成都茶馆的实证调查数据[16]219 -240进行分析。

1. 茶馆消费体现着社会身份,反映着社会阶层分化。20 世纪初的成都市茶馆曾被视作一种公共活动空间,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场所[17]。成都市的茶馆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型的开放式、低消费的茶馆,保留有较多的川西老茶馆的特色,既有休闲功能又有社群聚会的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功能; 一类是较为封闭的、陈设高雅、高消费的茶楼( 茶坊) ,多数提供以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以及商贾活动的经济功能。茶馆的档次已经开始成为不同茶客群体的划分标准了。

现在,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使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18]。

可见,不同档次的茶馆中,茶客消费群体是不同的,茶馆消费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2. 通过茶馆消费形成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随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中固定的等级结构的崩溃,导致了每个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定义自己“所属”位置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消费。因此,茶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的同时,也承担着身份建构的任务。“消费什么( 低劣的三花茶叶还是高档的毛峰) ,在哪消费( 低档茶馆还是高档茶楼) ,如何消费( 单纯饮茶聊天还是饮茶唱歌按摩一系列消费) ,决定了你就是什么( 低阶层还是高阶层) ”,就如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客观性,而是差异的构建”,也如泰勒提出的,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有意义的”[19]。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茶客对茶馆高低档次的选择,对饮茶以外其他项目的消费与否,都是个体在可及的各类茶馆资源中,主动选择已经被符号化的茶馆,积极建构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行为。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对不同档次茶馆消费群体有描述,也对成都茶馆各年龄段茶客的茶馆消费行为有描述[17],这说明年龄也是茶客体现自己身份,区隔与他人的标示之一。

按照任敏的理解,出现消费分化现象,是在于阶层分化: 较低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需求驱动,价格决定”,属于生存型消费; 中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实惠第一,适度讲究”,属于约束型消费; 较高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展现品味,得我所爱”[20]。因此,高阶层茶客倾向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项目多样、价格高昂的茶楼消费,较低阶层茶客则倾向于在户外、人声嘈杂、服务粗劣的低消费茶馆( 茶档) 消费。

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茶客的消费目的( 消磨时间、结交朋友、与友人聚会、洽谈业务、看录像等) 或休闲项目( 聊天、旁观聊天、打麻将或扑克、吃饭、卡拉 OK、阅览书报等) 来分析成都茶馆消费中的群体分化,还应该考虑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称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因素,比如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审美、品味等。

可见,茶客的阶层分化既是“等级消费”的基础,还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表现。

一般认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较能代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陆学艺[21]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业的身份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姚建平的实证调查可以说明: 在样本量为 306 时,进行双尾检验的数据[7]174表明,收入水平与消费认同心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35( P <0. 05) ; 受教育程度与个性化和身份符合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80( P <0. 01)[7]190。可见,如布迪厄所言,个人的经济资本( 收入水平) 和文化资本( 受教育程度) 总量都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囿于数据限制,只能根据车韵飞[16]的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获得的,关于职业这一指标的数据,在样本量为 40( 虽然样本量较小,但是性别、年龄等都可控) 的被调查者( 茶客) 中,茶客职业比例如表 1所示。

表 1 茶客的职业调查。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休闲消费论文篇7

一、休闲学的相关概念。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时间结构不断调整,闲暇时间不断延长,社会劳动时间的统一及公休制的出现,使“真正的大众休闲文化时代开始了”[1]。闲暇、休闲、休闲消费、休闲产业等与休闲学相关的概念被更多提及。

在凡勃伦看来,闲暇是指非生产型消费时间,在此时间中人们进行生活消费,参与社会活动和娱乐休息[2]31 -34。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强调,闲暇是摆脱各种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时间,而且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主要用于娱乐、休息和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要,闲暇的本质是自由。[3]休闲是指“时间”、“活动”、“存在方式”和“心态”四种语境的综合。戈比( Geoffrey Godbey) 对“休闲”的定义被广泛认可,其定义为: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休闲能使个体以自己所热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进行活动; 休闲能激起内心的热爱; 休闲可为个人信仰提供基础”[4]。陈来成认为,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消耗休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过程,这是为了满足休闲需要而自由参与的能动过程。[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休闲消费可分为满足生理需要的休闲消费、满足健康娱乐和精神需要的休闲消费以及满足自我发展需要的休闲消费。休闲消费主要体现在后两个层次上。城市化以及商品生产规模化为主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休闲消费的产业化提供了物质前提。休闲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的,以旅游业、娱乐业、体育健身业和文化传播业为主体而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6]。

实证调查[7 -8]和理论研究[9]都表明,消费与社会认同是一种双向建构的关系: 消费分化体现阶层分化,构建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身份认同; 同时,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阶层的认同感会引导个体消费行为。

在伍庆看来,“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得自我认同,对自己进行恰如其分的定位。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承担起了建构认同的任务。”他还从“消费对象符号化”、“消费行为内在化”、“消费主体大众化”三个方面论述了消费建构认同之可能。[9]。

二、消费认同的相关研究。

“休闲”消费在 1899 年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后进入学界视野。对消费的研究自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逐渐进入社会学研究领域,并且主要有消费行为和消费文化两个主要研究范式。汪和建和朱国宏认为,“消费行为社会学”应侧重可操作化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影响这种行为的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文化等社会学因素。鲍德里亚、布迪厄和鲍曼等学者则尝试以“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侧重消费的符号意义、文化建构和感受过程,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10 -11]王宁将“认同”视作这两种范式的整合中介和“元话语”。[12]由于人们可以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背景,通过消费行为获得身份认同,同时身份认同又会反作用于消费行为,所以研究开始转向消费心理,比如“认同”。学者将认同分为了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前者比如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看来,认同是个体的社会定位过程。他说: “一种社会定位需要在某个社会关系网中指定一个人的确切‘身份’。‘定位过程’是某种社会身份,它同时蕴含一系列的特权和责任,被赋予该身份的行动者会充分利用或执行这些东西; 他们构成了与此位置相连的角色规定”[13]。后者比如韦克斯,他认为: “认同是关于归属的,即关于你和一些人的同一性,以及你和他者的差异性。认同也是关于你的社会关系,给你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所在感”[14]。也有学者对消费认同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研究,比如将消费认同与经济资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身份认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15]。

综上可见,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品的社会意义就不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了,无论是马克思认为的“交换价值”,还是鲍德里亚认为的“符号价值”。总之,消费品开始蕴含广泛的社会学意蕴了[7]20。

三、成都市茶馆休闲业的消费认同分析。

自古享有“扬( 州) 一、益( 成都) 二”美称之一的成都向来被称为“休闲之都”,这是因其具有区位优势、良好的休闲产业基础和文化基础。茶馆休闲业是以家庭或社区为参与主体,以都市公共空间为消费物质基础,融合当代休闲文化,开展、歌舞等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还是在城郊景区或场镇,茶馆( 统称) 已遍地开花。本文除了根据非结构性访谈记录和参与观察之外,还采用姚建平对我国中部省份 C 镇的消费认同[7]和车韵飞于2003 年对成都茶馆的实证调查数据[16]219 -240进行分析。

1. 茶馆消费体现着社会身份,反映着社会阶层分化。20 世纪初的成都市茶馆曾被视作一种公共活动空间,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场所[17]。成都市的茶馆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传统型的开放式、低消费的茶馆,保留有较多的川西老茶馆的特色,既有休闲功能又有社群聚会的信息传播功能、文化功能; 一类是较为封闭的、陈设高雅、高消费的茶楼( 茶坊) ,多数提供以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以及商贾活动的经济功能。茶馆的档次已经开始成为不同茶客群体的划分标准了。

现在,高档茶楼成了商人、政府官员和其他收入较高的人议事、消遣、的地方,环境、品位、礼仪高度商品化,使大多数平民不能认同。而多数大众化茶馆又过于粗陋,环境脏乱、嘈杂,靠电视、录相吸引茶客,服务也粗放,以前茶馆的中心人物———堂倌的风采很少见了。麻将馆虽然也供应茶水,但焦点是打麻将,老板也靠收麻将钱为生,绝没有茶馆的气氛。一般中档茶馆,如公园、河滨、寺庙等地的茶园还兼有环境尚可、服务过得去和茶客得享随意自在的优点[18]。

可见,不同档次的茶馆中,茶客消费群体是不同的,茶馆消费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身份。

2. 通过茶馆消费形成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随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日益深化,传统社会中固定的等级结构的崩溃,导致了每个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消费社会中,定义自己“所属”位置的最好表现方式就是消费。因此,茶馆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的同时,也承担着身份建构的任务。“消费什么( 低劣的三花茶叶还是高档的毛峰) ,在哪消费( 低档茶馆还是高档茶楼) ,如何消费( 单纯饮茶聊天还是饮茶唱歌按摩一系列消费) ,决定了你就是什么( 低阶层还是高阶层) ”,就如鲍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的本质并不是物的客观性,而是差异的构建”,也如泰勒提出的,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有意义的”[19]。不同经济社会地位的茶客对茶馆高低档次的选择,对饮茶以外其他项目的消费与否,都是个体在可及的各类茶馆资源中,主动选择已经被符号化的茶馆,积极建构自己社会身份的消费行为。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仅对不同档次茶馆消费群体有描述,也对成都茶馆各年龄段茶客的茶馆消费行为有描述[17],这说明年龄也是茶客体现自己身份,区隔与他人的标示之一。

按照任敏的理解,出现消费分化现象,是在于阶层分化: 较低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需求驱动,价格决定”,属于生存型消费; 中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实惠第一,适度讲究”,属于约束型消费; 较高阶层居民的消费原则是“展现品味,得我所爱”[20]。因此,高阶层茶客倾向于在相对封闭、环境优雅、服务周到、项目多样、价格高昂的茶楼消费,较低阶层茶客则倾向于在户外、人声嘈杂、服务粗劣的低消费茶馆( 茶档) 消费。

本文认为,不能仅从茶客的消费目的( 消磨时间、结交朋友、与友人聚会、洽谈业务、看录像等) 或休闲项目( 聊天、旁观聊天、打麻将或扑克、吃饭、卡拉 OK、阅览书报等) 来分析成都茶馆消费中的群体分化,还应该考虑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或称消费文化、消费心理因素,比如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审美、品味等。

可见,茶客的阶层分化既是“等级消费”的基础,还是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表现。

一般认为收入、教育水平和职业较能代表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地位。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陆学艺[21]认为,在当代社会中,职业的身份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教育、权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姚建平的实证调查可以说明: 在样本量为 306 时,进行双尾检验的数据[7]174表明,收入水平与消费认同心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35( P <0. 05) ; 受教育程度与个性化和身份符合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180( P <0. 01)[7]190。可见,如布迪厄所言,个人的经济资本( 收入水平) 和文化资本( 受教育程度) 总量都影响消费方式的选择。

囿于数据限制,只能根据车韵飞[16]的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获得的,关于职业这一指标的数据,在样本量为 40( 虽然样本量较小,但是性别、年龄等都可控) 的被调查者( 茶客) 中,茶客职业比例如表 1所示。

表 1 茶客的职业调查。

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不同茶馆消费者的言谈举止有所不同: 在封闭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较为正式,言谈轻声细语,举止较郑重; 在公园、河畔或是农家乐等开放式茶楼的消费者着装随意,言谈不拘小节,举止较随意市井。笔者的非结构性访谈调查还发现,两类消费者对“他者”有轻微排斥,比如: “我们不想去河边的茶铺,太挤了,不安逸。还有人多了就吵闹,他们那些人扯起嗓子说话。茶楼清静,我们( 指着同桌饮茶的另外 3 人) 经常来( 玩) 耍,摆哈龙门阵①。”[16]221.

可见,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人首先明确“我是谁?”,在社会中获得本体性认同( 个体认同) 之后,还需要在社会互动中将自己归类,将自己归入喜爱到茶楼饮茶这类人中,与友人的互动交流中找到“所属群体”,形成社会认同,同时形成对“他人”的认同[22]。如果说身份建构是通过社会定位、界定自己的所属群体来实现,那么即使对他者的存在是以一种反感或敌视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强化。姚建平将对他人的负面认同,即身份区隔感定义为“对社会阶级( 阶层)差异在消费方式中表现的主观认知和判断”。表 1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档次茶楼( 茶馆) 代表不同消费阶层,人们因不同的消费行为被贴上“富”或“穷”的标签了。

3. 茶馆消费具有符号文化的社会学意义。茶馆休闲消费不仅是一种身份政治,更是一种符号消费。

“为了成为消费品,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3]。茶馆消费中的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体现了不同社会群体通过茶馆消费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但在此,茶叶本身已经不再单纯作为消费对象,不再因其使用价值( 生津解渴等) 而提高其交换价值了。茶叶更多代表一种人文文化和知识,一种修养、品德、品味。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就将审美品位和社会区隔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分析,对美感的判断受到个人阶级身份的影响,把消费品的美感与消费者的荣誉感联系起来。[2]80 -130正如布迪厄所述,消费方式的社会差异表现为一定的品味,不同阶层/阶级的“惯习”在消费活动和文化事件中体现为品味和生活风格。在茶楼消费茶道/茶艺这一行为,即使没有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程度,至少其本身就具有符号意义,比如高地位、高收入、高修养、高素质、有内涵、有品位等等。姚建平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消费方式依然是身份维持和构建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用消费方式构建身份的过程中不再强调等级或阶级差异,而是强调品位差异。姚建平认为,个性化与身份符合感是“通过消费方式的个性化来使消费者获得个体所属感( 群体疏离感) ,从而实现身份维持和建构”[7]154。

综上所述,茶馆消费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方式,已经不再简单是经济学意义了,还有着社会分化、身份认同、符号文化的多重社会学意义。在茶馆这一特定场域中,无数个体通过消费在建构社会身份,在进行个性化区隔,在破碎的现代社会中寻找着自我认同。

注释:

① 成都方言: 安逸,舒心; 扯起嗓子,大声地; 聊天。

参考文献:

[1] 章海荣,方起东。 休闲学概论[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2] 凡勃伦( 1899) . 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 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6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287.

[4] 杰弗瑞·戈比。 你生命中的休闲[M]。 康筝,田松,译。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5] 陈来成。 休闲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69.

[6] 张建。 休闲都市论[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9: 3.

[7] 姚建平。 消费认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王辉。 消费文化与社会分层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

[9] 伍庆。 消费如何让建构认同及其反思[J]。 云南社会科学,2007( 2) : 50 -53.

[10] 汪和建。 现代经济社会学[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9 - 183.

[11] 朱国宏。 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95 -117.

[12] 王宁。 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 社会学研究,2001( 1) : 4 -14.

[13]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161 -162.

[14] Weeks,Jeffrey.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M]。 London: Lawrence & Ishart,1998: 4.

[15] 卓如彩。 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2008.

[16] 车韵飞。 成都茶馆[C]/ /郑也夫。 消费的秘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 吕卓红。 川西茶馆: 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J]。 民间文化论坛,2005( 3) : 25 -35.

[18] 张先德。 茉莉花茶浸润的悠闲人生[C]/ /近五十年的私人记忆。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 53.

[19] 泰勒。 现代性之隐忧[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1.

[20] 任敏。 城市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2004.

休闲消费论文篇8

经济学家从效率视角考察休闲。而凡勃伦(ThorsteinVablen)、贝克尔(GaryS.Becker),林德(SteffanB.Linder)、格鲁诺(ReubenGronau)、摩利伽尼(CaseyB.Mulligan)是其中的几座丰牌。

凡勃伦(Vablen,1899)是最早致力于休闲概念研究的经济学家。在凡勃伦看来,休闲是不制造财富的时间消费,它来自那种认为生产劳动毫无价值的观念和显示提供悠闲生活的财力的需要。凡勃伦的有闲阶级理论的基本社会范畴是比富、引人注目的闲暇和引人注目的消费。而贝克尔则致力于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工作、休闲二分法。贝克尔(Becker,1965)指出,不应把休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所有休闲都含有某种消费,所有消费活动都含有某种休闲。人们不是在工作和休闲之间选择,而是在不同的消费活动之间抉择。市场活动时间(工作)与非市场活动时间(休闲)的最佳组合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林德(Linder,1970)则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出发,使用经济数量模型得出了一个与时间密度有关的休闲悖论,即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在时间的稀缺性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理性的行动者越来越不幸,因为人们将放弃耗时多而耗费商品和劳务少的沉思式的活动,而对那些耗费商品和劳务甚多但在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活动则情有独钟,趋之若鹜。林德认为,自从我们把休闲看成一种商品以来,商品交换及其它经济和技术的价值就是要竭立剥夺我们的休闲,从而对我们重新思考进步的目的提出了挑战。

1937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格鲁诺(Gronau)是西方休闲经济研究集大成者。格鲁诺先后供职于美国和以色列的多所大学,1978-1992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早在20世纪70、80年代,格鲁诺就在美国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时间的家庭分配:家庭主妇的价值》(1973)、《以色列妇女的时间分配》(1976)、《休闲、家庭生产和工作:时间分配理论回顾》(1977)、《家庭生产:一个被人遗忘的产业》(1980)及《消费技术和家庭内资源分配——成人均衡规模的重新考察》(1988)等多篇学术论文,对休闲和家庭时间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格鲁诺对休闲的研究更为系统,实证性更强。在其与哈默麦什合著的论文(Gronau&Hamermesh,2001)中,作者以澳大利亚、以色列、荷兰、瑞典、美国和西德1985-1994年的时间预算调查为基础,运用家庭生产模型的框架阐述了由不同活动的机会成本引致的需求差别,并发现了家庭间休闲活动差异性的规律。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摩利伽尼(Mulligan,2002)用实证性评价竞争均衡模型及把其扩展至非竞争状况的新方法,直接测度了美国经济1889-1996年期间劳动—休闲扭曲的情况。Mulligan的研究发现,1889-1996年以来,劳动—休闲扭曲呈平衡发展,但大萧条期间、二次大战和20世纪80年代除外。边际税率与劳动-休闲扭曲有点相关,但不能解释大萧条、战时和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垄断工会主义可以解释大萧条扭曲的一小部分,而工会地位的下降可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的扭曲。总体而言,消费、工资、工作每隔10年的波动与劳动供求的简单数量模型是不一致的。

二、管理学视野中的休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休闲服务项目的增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管理学视角关注休闲的营销、规划、经营和管理,相关研究成果也开始增多。其中德莱弗(Beverly,L.Driver)、哈维茨(MarkE.Havitz)和麦克维里(RonaldE.MaCarville)等人的研究较有份量。

德莱弗(Drive)在休闲管理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益效的管理(Benefit-BasedManagement,简称BBM)及由BBM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休闲益效方法(BenefitApproachtoLeisure,简称BAL)。1989年,他与席莱尔(Schreyer)合作发表的《休闲的益效》一文,首次提出休闲服务项目的管理不能只袭用其它领域的管理方法,而应从一个休闲服务项目能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处着眼,从整体上对之进行规划和管理。他将广义系统论的理论视角与现代管理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指出传统的管理是着眼于休闲活动,以管理为目的,将重点放在建立休闲设施和推销休闲服务上。如果把一个休闲项目视为一个系统的话,传统的管理基本上只看到了输入系统的投资和维护所需的资本、项目管理人员及其技能、休闲设施及推销方法等因素。德莱弗要人们先着眼于系统的输出,即项目能带来什么益处,然后去考虑如何规划和管理。这样,系统的输入与对系统的管理都只是手段,目的则是使项目给有关各方带来的益效最优化。

哈维茨(Havitz)教授是休闲管理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1987年就获博士学位的他,先后在美国伊阿华大学、俄勒冈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任教,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赢利与非赢利机构的营销、消费者行为、休闲与失业等方面,代表性作品有:《商业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两类休闲活动抉择的偏好分析》(论文)、《公共休闲服务营销:不后悔的乐观者的一些(临时性)悲观视角》(论文)、《非在业成人的多元世界:休闲价值、生活方式和福利》(专著)。在这些论著中,哈维茨指出,劝导性信息会对人们购买选择性公共和商业娱乐服务产生影响,因此,必须树立休闲服务营销的观念,通过营销改变休闲者的偏好和活动。

麦克维里(McCarville)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娱乐与休闲学系的教授,研究重点是休闲营销、管理和消费者行为。近几年,麦克维里教授致力于服务质量对休闲者经历的影响以及参与者对服务失败反应的研究,成果卓著。通过一系列在不同价格情形下监控顾客期望的试验,他发现了参与者对不同价格模型的反应,以及服务质量对不同休闲者经历的反应。在《通过市场行为改进休闲服务》这本专著中,麦克维里对未来休闲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洞见。

三、简要述评

审视国外休闲经济与休闲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休闲经济管理理论仍处于一个相对活跃发展的时期,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但必须指出的是,休闲经济理论虽已有100余年的研究历史,但目前对休闲的研究还依附在家庭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上,没有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体系,也没有得出大量的普遍性结论。至于休闲管理理论,研究的视角较为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于休闲经济学与休闲管理学而言,在理论思考、实证分析和政府研究方面,加强休闲分析方法的基础,进一步探讨现有的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全新的应用领域,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Thorstein,Veblen.TheTheoryoftheLeisureClass:AnEconomicStudyofInstitutions[M].NewYork,NY:Macmillan,1899.

[2]Gary,S.Becker.A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J].EconomicJournal,Volume:75,September1965:493-517.

[3]Steffan,B.Linder.TheHarriedLeisureClass[M].NewYork,NY: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0.

[4]Reuben,Gronau.TheIntrafamilyAllocationofTime:TheValueofHousewives’Time[J].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63,issue:4,September1973.

[5]Reuben,Gronau.TheAllocationofTimeofIsraeliWome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4,issue:4,August1976.

[6]Reuben,Gronau.Leisure,HomeProduction,andWork:theTheoryoftheAllocationofTimeRevisit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85,issue:6,December1977.

[7]Reuben,Gronau.HomeProduction——AForgottenIndustry[J].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Volume:62,issue:4,August1980.

[8]Reuben,Gronau.ConsumptionTechnologyandtheIntrafamilyDistributionofResourses—AdultEquivalenceScalesReexamined[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ume:96,issue:6,December1988.

[9]Reuben,Gronau.,DanielHamermesh.TheDemandforVariety-AHouseholdProductionPerspective,NBERWorkingPaperNo.8509,October2001.

[10]Casey,B.Mulligan.ACenturyofLabor–LeisureDistortion,NBERWorkingPaperNo.W8774,IssuedinFeb2002.

[11]Beverly,L.Driver.,Richard,Schreyer.TheBenefitsofLeisure,inEdgar,L.JacksonandThomas,L.Burtoneds.UnderstandingLeisureandRecreation:MappingthePast,ChartingtheFuture(pp.385-419),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89.

[12]Beverly,L.Driver.,Perry,J.Brown,George,Peterson.TheBenefitsofLeisure[M].StateCollege,PA:VenturePublishing,Inc,1991.

[13]Mark,E.Havitz.AnAnalysisofPreferencesforcommercialsectorAlternativesforTwoRecreationActivities[J].JournalofParkandRecreationAdministration,1989,7(3):23-32.

[14]Mark,E.Havitz.MarketingPublicLeisureServices:Some(temporarily)PessimisticPerspectivesfromanUnrepentantOptimist[J].JournalofLeisureResearch,2000(32):42-48.

[15]Mark,E.Havitzetal.TheDiverseWorldsofUnemployedAdults:ConsequencesforLeisure,Lifestyle,andWell-Being,Waterloo[M].ON:WilfridLaurierUniversityPress,2004.

[16]Ronald,E.McCarville.ImprovingLeisureServicesThroughMarketingAction[M].Champaign,IL:SagamorePublishing,2002.

休闲消费论文篇9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休闲消费论文篇10

【abstract】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ceaselessness are progressiv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nes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mproves year by year, have begun to the life entering people leak from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lying fallow, and have occupied important position in life.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economy connotation lying fallow from analysis start, effect and road in the process changing to the economy lying fallow in economy develops both good and quick to the economy choosing our country who carries out shallowly and putting forward a proposal, to promote.

【key words】economy lying fallow; consumption lying fallow; economy changes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 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 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 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 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 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 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 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3.2 拓宽休闲产业的瓶颈,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对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繁荣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在于发展休闲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促进消费、启动消费市场,而且在于休闲产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发展休闲产业又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此外,休闲产业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健康文明的休闲产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产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消遣、娱乐产品、设施和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在工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对其它情绪的释放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排解作用。

3.3 加速休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改善与进一步繁荣休闲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一般会感到休闲产品的更新速度较低,有时不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相关公共管理组织机构就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些政策来组织与引导休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着力开发一些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食品,体现艺术品味的服务产品、文化装饰、艺术修饰、日常用品、建筑产品、公共设施用品、生态环境保护用品、文化专用品、文化修饰消费产品等带有地方特色与社会文化的休闲产品。这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仅有利于城市经济多元化、精细化的全面发展, 而且对改善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观念和繁荣休闲消费市场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休闲消费论文篇11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活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休闲农业消费受此影响得到迅猛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多种形式,大致可以按照内容不同分为民俗体验式旅游、主题农庄、休闲农场、农业公园、森林公园、野营地模式、度假乡居、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俱乐部九种类型。休闲农业是依托于生态资源,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结合融通的一种新型消费内容、经营模式,也是国家为改善三农问题而重点推进的发展形式。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类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4100亿元,且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评价、行为特征、需求主体等领域,而对于休闲农业的影响探究甚少。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我国目前的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多方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经济影响

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给城郊地区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1.微观角度。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消费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休闲农业的从业者主要是农民,农民可以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从事服务业,从而获得双份收入,可支配收入增加,收入结构改善;将农产品作为休闲农业的部分内容销售给城市消费者,农产品在城郊产地实现直接销售,去除中间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减少农产品的损坏,大大降低成本,利润空间增加,城郊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郊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又能够拉动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就业方面,目前城郊地区从事非农行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且劳动力结构呈现高龄化趋势。这种现象主要归因于城郊青年劳动力向往城市生活,追求更高的工资收益,因而进入城市务工,致使城郊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出现变化。休闲农业的发展能削弱劳动力变化的消极影响,由于休闲农业对从业者年龄要求较低,可以消化城郊地区的中年甚至部分老年劳动力,推动充分就业。据统计,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790万,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休闲农业在就业创造、就业带动方面影响明显。休闲农业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如部分休闲农业项目为外地开发商直接投资租用城郊土地建设,景区的过度建设导致农民损失大量土地,倘若相应的补偿措施跟进不及时或者不合理,农民将失去原有的经济来源,承受经济上的损失。2.宏观角度。休闲农业依托农业基础发展而来,对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水平的要求较低,不需要追加大量投资,即可获得相当的收益。但这也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对休闲农业的吸引力提高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城郊地区若计划发展优质休闲农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改善城市居民消费环境,吸引更多的城市消费者。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城郊地区提高投资吸引力,丰富城郊地区产业布局,改善城郊地区的整体产业结构。除此之外,休闲农业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餐饮、住宿、交通、纪念品零售业等产业链上的产业均能得到优越的发展机会。休闲农业消费推动城郊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是城市地区与城郊地区通过休闲农业消费产生关联,进而形成更加密切的联系和往来,加速城市的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郊地区流动的经济活动。借助城市的资源和建设经验,城郊地区受到辐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享受更多城市带来的资源,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

1.剩余劳动力及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广,城郊地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无法解决该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则可能对社会稳定、贫富差距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该群体受职业技能的局限,无法直接从事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工作,就业范围受到严重制约,而休闲消费则为该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休闲农业具有农业与服务业的共同特色,既对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保证城郊地区农民能够适应工作内容,又能发挥该群体在农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特长。因此,休闲农业消费对减少城郊地区失业、无业人员,提升社区治安水平等方面均有积极影响。此外,休闲农业消费为外出务工人员在本地提供了相应的工作机会。外出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休闲农业服务即可获得等于或略低于外出打工水平的报酬,极大地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转变为本地劳动力,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发生。2.思想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休闲农业对劳动力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要求相比于原有的纯农业形式处于更高的水平,间接促进了城郊居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更加和谐友善的社区文化氛围。通过与城市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接触与交流,城郊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逐步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城乡一体化。休闲农业的发展促使城郊地区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特色文化,以达到打造特色标签、增加消费吸引力的目的。各式各样休闲农业文娱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城郊居民的文化追求与审美意趣,极大丰富了城郊居民的精神生活。3.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变化。通过休闲农业的联结,城市居民与城郊居民进一步相互了解、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被更广泛地接纳,削弱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偏见与歧视,夯实了城乡一体化的心理基础。城郊地区的女性在休闲农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城郊地区女性逐步实现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提高。休闲农业发展对城郊地区的人际关系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客源量一定时,同一城郊地区的多个休闲农业消费项目会形成竞争关系,争抢客源的状况可能发生,进而导致邻里关系失和,城郊地区人际关系受到消极影响。

三、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对城郊地区的生态影响

1.积极影响。休闲农业强调生态、自然、绿色、环保,城市居民到城郊地区进行休闲消费的原因之一是为感受生态之美,亲近大自然。因此,为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城郊地区相关管理机构会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和投资,努力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城郊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相应提升,理解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环境破坏的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对城郊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休闲农业依托于各地不同的生态资源,其发展有助于对当地特色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其实,休闲农业的特色标签一旦贴上,所在地为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就必须保护当地独特的生态资源,从而对生态产生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致使大量城市居民涌入城郊,面对更多的人类和人类活动,城郊地区的自然环境承载压力随之增大。况且并非所有区域都适合开展休闲农业,在生态基础薄弱的地方进行休闲农业的建设不仅不会保护生态环境,反而会加速环境恶化。一方面,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也会相应带来更多的废水与生活垃圾,增加城郊地区的废水处理与垃圾处理压力。如果废水、垃圾等污染物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会对城郊地区的生活、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甚至进一步引发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农业消费给城郊地区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由于城郊休闲农业所在的区域通常与居住在城市中心消费者距离较远,城市居民通过公共交通出行有较大的不便,所以,消费者通常会选择自驾的方式到达城郊地区。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消费的旺季,到达城郊地区的私家车数量会持续增加,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城郊地区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1.结论。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城郊地区带来了积极影响,也给城郊地区造成了某些消极影响,如环境承载压力增大、争抢客源导致邻里失和等。但总体上看,发展休闲农业对城郊地区的影响是利大于弊。在经济上,休闲农业增加了城郊居民的收入,促进就业,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优化城乡生产力分工,产业联系加强,城乡间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融合,实现了更优的经济效益;在社会方面,休闲农业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缓解了失业、留守儿童增加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提高了城郊居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在生态上,显著提升城郊居民生态意识,保证自然生态健康发展。休闲农业在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2.启示。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注重多样化发展,形成特色标签。休闲农业应注意多样化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活动,用特色区别服务,避免陷入价格拼杀的“红海”之中。可由政府或社区牵头,对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单位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细致调查各处不同的旅游资源,确保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实现整体的规模化发展,增强竞争力。(2)适度开发,重视保护。休闲农业应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真正确保消费者能享受田园生活以及回归自然的愉悦,而非破坏原有湿地、林地,转而扩建休闲农业。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积极跟进基础设施配套工作,避免因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消费给城郊地区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带来无法消解的压力。(3)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现阶段休闲农业消费大多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经营,经营理念落后。经营者个人以及城郊地区居民委员会应注意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介绍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入职,并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进行定期的服务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经营水平。(4)运用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休闲农业应借助互联网在宣传上的优势,进行绿色营销、情感营销、体验营销等;借助电视综艺的平台,向城市居民持续传达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利用假期到城郊地区进行消费,从而增加收益,扩大休闲农业的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杨伊侬.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商贸,2014(17):159-160.

[2]李榕.论乡村旅游及其社会经济效应[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342.

[3]王波.休闲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休闲消费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060-0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 Inte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 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 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 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 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 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 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高潮。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 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2)营销层次比较肤浅。“休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并非一种纯粹感官、感觉层面的享受,它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深刻理性追求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外在表现。休闲的这些特性要求经营者提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休闲者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这就要求休闲企业树立由外而内的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停留在产品形式比较优势上,形成了“形式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休闲企业很少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来设计产品;休闲产品和服务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休闲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休闲者的抱怨。

(3)休闲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我国大部分休闲企业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缺少中、长期休闲营销规划。休闲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休闲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关系。休闲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导致了休闲企业缺乏相应的品牌经营意识,打顾客“揩油”战,在顾客身上能捞一把就是一把。在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缺少对休闲市场的调研、

细分和产品的价格定位,休闲形象、宣传、口号雷同。休闲企业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反馈,休闲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营销错位,收效甚微。

3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休闲产业中的实施

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在感知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IMC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回应、影响顾客的需求及其行为。在此基础上,休闲企业还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利害关系者的支持。因此,休闲企业IMC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顾客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定位;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与利害关系者达到双赢的局面。

3.1 休闲产品的合理定位

休闲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休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休闲产品的价值。要特别重视休闲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休闲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避免休闲产品盲目开发造成的失误。因此,休闲产品的定位与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和区位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休闲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出极有市场价值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主要由休闲设施与休闲服务两大内容组成,它是以休闲设施为载体将休闲服务传递到休闲者那里的。休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产品的定位,将环境设施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人文关怀和优质的休闲服务融入核心产品,提炼和塑造休闲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核心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升休闲者对产品真实而美的感受。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各休闲要素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系统地规划与协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避免产品的单一和雷同。在合理的产品定位、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策略。

3.2 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

(1)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由于休闲的特性,休闲活动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这些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于是,休闲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联系才能及时回应其需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基于由内而外的观念,企业无法迅速、及时获得顾客的信息。Don E.Schukz(2000)提出了与顾客沟通的5R新框架:回应(Responsiveness),营销传播管理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回应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必须解决营销传播计划与它要与之营销传播管理者有多大的相关性的问题;感受(Receptivity)是指传播中要提供利害关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信息;识别(Recognition),对来自“应对机构”的信息进行清晰、鲜明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关系(Relationships),要建立企业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休闲企业应以5R新框架为依据,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

(2)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休闲产品是一种体验型的产品,本质上是休闲者在消费过程中休闲体验的综合感受。休闲品牌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应抓住休闲者的感知品味和既有的休闲产品的特色进行强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客观分析和评估出休闲企业在各类休闲者心目中的自觉形象,在此基础上把握消费群的品牌形象标准,进而把休闲企业形象依据休闲者的标准提升为品牌形象,明确产品在休闲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标准,对休闲产品进行品牌定位,修订主题、口号、广告语、服务特点等,努力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影响。

3.3 开展休闲产业社会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