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贸易毕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7 16:51:16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1

通过对纺织行业贸易人才市场的调研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明确了目前纺织行业国贸人才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内涵界定问题。已有的行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缺少以规格精确的方式对目标内涵进行详细而清晰的定义。

(2)课程体系与纺织行业国贸人才素质培养的协调问题。已有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产业发展对产品知识与行业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职业、就业、创业课程多是以宣讲或授课方式进行,而不是有机融入企业实践过程。

(3)培养途径与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适应问题。传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基础训练,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性较差、递进性较弱,实践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不明显,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品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与方法:

1、确定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纺织行业的人才需求,在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天纺集团、天津真星纺织有限公司等的调研、咨询基础上,确定了纺织行业国贸人才培养规格:即4种素质,5大领域知识、6种能力。

4种素质:扎实的专业、行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操守、务实的就业理念和较强的创业意识。

5大领域知识:国贸专业知识、纺织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础、法律知识。

6种能力:学习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实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创建在“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贯穿纺织特色,内在结合、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1)“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教育内在结合、梯次递进的课程体系。按照4种素质、5大领域知识和6种能力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建设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特色方向平台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突出行业特色的实验、实训为两条主线,将理论课程体系向实践环节内在拓展,构建专业基础—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内在演进的课程序列: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培养学生国贸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基础和法律知识的专业教育,以经济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产业认知实习、社会统计调查、电子商务认知实训等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以海关业务演练、纺织外贸跟单、毕业实习等为基础的就业教育,以跨国公司经营、专业技能、创业专题实训等为主的创业教育。

(2)在课程体系中贯穿纺织特色。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纺织商品学》、《纺织经济专题》等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将《纺织外贸跟单》、《纺织贸易专题》等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等6门理论课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电子商务认知与模拟》、《社会统计调查》、《海关业务演练》等5门实验课、教学软件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新增纺织外贸跟单教学软件,新增5个纺织企业实习基地,超过40%的毕业论文与纺织贸易有关。

3、探索“学习-实训-就业实习”的学程途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多年纺织贸易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承担了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经济类专业就业形式实习的研究与实践”,与纺织企业合建综合应用型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就业实习”的螺旋式提升能力培养模式:在1-3学期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在第4-5学期,由企业教师以“模拟职场”的方式进行“学期实训”,进行职业测评、职业认知和职场礼仪培训活动。在第6学期,在实践基地进行就业体验和模拟面试:与企业员工组队就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国际商务谈判;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组织面试模拟活动。在第7-8学期,进行就业形式实习和创业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尝试就业形式实习并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定期邀请纺织行业成功人士举办“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创业素质培养”、“纺织行业创业必备知识与运用”等一系列讲座进行创业指导;认真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天纺集团合作,利用国际贸易模拟博览室举办“抵羊1912”纺织服装品贸易博览会,组织学生与天津真星纺织有限公司共建“中外毛巾产品展示中心”,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举办的国际贸易博览大赛等创业实践体验;与天津市劳动局合作,对大三、大四学生进行创业技能资格培训;利用模拟公司创立“创业工作社”,

鼓励网上开店,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4、创新合作培养机制。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企业共建教学管理团队;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务性强的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国贸专业45岁以下专业教师中有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和纺织企业工作经历的占46%,每年安排2-3名教师去纺织企业学习。

三、创新点

1、教学理念创新。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2

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设有纺织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就有近70所,包括各本科院校以及专科院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东华大学,其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求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学子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选择纺织技术设计方向、针织与服装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方向、纺织国际贸易方向、纺织产业管理与评估方向等6个专业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其纺织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青岛大学,其纺织工程专业有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与纺织质量控制、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纺织品贸易与营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纺织工程专业也较有特色。

从就业方向看,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考取公务员。招收纺织工程专业的岗位大多是海关检验类,难度很大,考取人数只占少数;第二是到纺织厂技术部门工作,这类工作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在校期间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第三类就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到外贸公司从事与纺织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一般要求英语水平较好,掌握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者优先录用。让很多认为纺织工程是冷门专业的人大跌眼镜的是,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毕业生不一定非要通过考研来使自己脱颖而出,大多数纺织企业只要求大学生本科甚至是专科学历即可。但相应的,刚毕业时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并不高,在北方的话基本工资在1000-2000之间,例如青岛,能一毕业就拿到2000以上工资的纺织类毕业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南方凭借它经济发展速度快、薪资待遇高的优势很快成为纺织类毕业生的热门之选。我的很多学姐学长毕业后到上海、深圳等地工作,实习期间工资就可达到4000以上。总的来说,纺织工程专业在南方的就业形势明显要比北方好,如果大家在毕业后想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南方为就业主场去闯荡一番,那里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在等待着你。

虽然说从名字去认识专业,并不一定能读出所有专业真谛,但真正弄懂了专业名称关键词所指,对专业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从名字看,“非”,不、没有的意思,“织造”,就是纺织的意思。那么综合而得。可以看出来非织造既与传统纺织息息相关。同时又脱离于传统纺织。换个更简单的说法,纺织一般的原料是纱线,而非织造就是。没纱线。的意思。最开始的非织造主要是不织布、无纺布等,注意看都有个布字。而现在是非织造材料,材料的领域要远远大于布了,这个也是非织造飞速发展的结果。

可能如此解释还是会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我们来看看非织造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吧!首先是卫生用品,如婴幼儿所用的尿不湿、女生最喜欢的面膜纸、医疗中广泛运用的防护服、口罩等;其次是家居用品,最典型的红地毯、窗帘、桌布、擦拭布(擦车布、高级的镜头布);再次还有农用的塑料布、纺粘布、过滤材料、包装袋等。总而言之,非织造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工艺灵活多样、生产效率高、原材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说起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它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综合了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技术与装备。在大学期间。主要课程包括非织造学、纺织材料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国际贸易与实务等。除了坐在教室里的理论学习外,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非织造产品的材料与结构分析、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非织造工程及项目实习、非织造生产与装备的认知实习、贸易与营销实习、生产实习等都必不可少。

与纺织工程相比,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显得小众一些,开设的院校并不多,较有特色的有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嘉兴学院等。其中,天津工业大学于1989年在国内率先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并在2005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非织造工程与技术和非织造产品设计与应用;浙江理工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培养非织造技术人才的专业,主要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

纺织工程专业注重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则偏重于材料。作为轻纺类的另一分子——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与设计更紧密相关。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参赛者们以巧思妙想和缝纫技术让一块块原本普通的布料,在剪剪裁裁、缝缝补补之间就成为了一件又一件既时尚又新潮的衣服,让观看的人不得不感叹设计化普通为神奇的奇特之处。而这样的巧思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子也同样拥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正是从事服装成衣款式设计、服装样板与工艺技术、服装数字化技术应用、服装材料与功能防护服装开发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与成衣设计人才。但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又不仅仅是拥有设计才能、躲在设计室工作的艺术家,还必须是了解服装产业经济、服装市场营销、商检和贸易、品牌管理与运作,成为服装行业贸易的实干家。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兼有艺术性和实干性,所以既招收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也招收普通类的考生。招艺术类的侧重艺术设计,招普通类的偏向行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类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起来要便利一些。

从主要课程来看,也是设计与实干的结合。成衣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立体裁剪、服装款式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工业纸型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等课程从整体到不同人群的服装设计入手,传授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而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厂设计、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服装商品企划学等课程则着重培养该专业学子的经营、管理能力。待专业课程学习之后,材料性能与结构实验、款式设计实践与样板技术实习、成衣工艺实习等工程技术环节就将学生从象牙塔引向社会实践,使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如此多方向的课程,有时直让本专业学子吐苦水。

提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东华大学是不能被忽略的,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服装类学科之一,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为国家唯一的高校服装业重点建设学科和部级特色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一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也不错,该专业在北服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特点,就业也有明显的区分。一部分人会选择坚守设计师的梦,专注于画结构图或做设计。但由于我国目前服装行业的特点,需要设计人员的较少,因此,大部分人会从事服装贸易的工作,我所在学校该专业80%的同学从事了服装外贸跟单。

随着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纺织机械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清梳联合机、精梳机和分部传动悬定粗纱机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机电一体化的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也实现了产业化。正是在纺织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面向纺织及机电类企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与大多数专科专业注重产学结合相似,该专业前期先进行工程制图与CAD、机械零件加工、电工电子基础与实践、纺织机械分析与维护、纺织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实训、PLC与变频器技术应用、机电控制系统调试与检修、纺织设备分析与维护、机电设备管理等课程学习,再组织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因为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特色,因此虽然是针对纺织设备,但在开设院校里,大多将其归于机电系或机械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该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机电系成员之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该专业属于机械工程系。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3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是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卓越纺织工程科技人才。2012年起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程设置与结构的重组与改革;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管理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和全工程的系统教学,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实际工程问题、基于科技项目的构成实践教育平台,初步形成了纺织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管理体系。

纺织服装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则构建了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开放型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按照基础专业综合创新研究四个层次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及至国内外实验教学的结合;注重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的结合。明确了各课程体系的内容、特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性实验设计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纺织与服装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充分整合学校信息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包括:从纤维纺织品设计染整工艺服装设计与制造纺织管理与贸易过程的仿真与模拟等。创造性地建设与应用高水平软件共享虚拟实验、拓展实践领域、丰富教学内容,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使得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此外尚有各类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其他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中心等的支持。

2 主要培养方法与路径

(1)实施纺织与商贸课程对接

纺织贸易业务是纺织产业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跨学科课程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承载形式,需要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纺织专业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管理知识,国际贸易实践等。具体涉及到外贸的基础知识、外贸的商品知识(纺织面料与服装)、出口贸易跟单实务、外贸进口跟单实务以及外贸跟单的管理知识。其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的打样、生产、加工、检验、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环节进行实践操作,需要将每一岗位环节实践内容的领悟与纺织专业知识的对接。

(2)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教材使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运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学生可以实现在线进行《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软件模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模拟系统通过虚拟角色定位,选择扮演外贸企业跟单员角色,系统随机模拟一家国际贸易企业,从客户处接受一笔随机外贸纺织品订单,由业务经理将该笔订单全套数据(包括:P/O订单,工艺单以及邮件往来信息)交由跟单员处理,以纺织品跟单为对象,完成包括订单分析、样品跟单、原辅料跟单、生产跟单、包装运输跟单在内的整个外贸跟单实务流程,直至将所有订单项下产品按照客户要求交付完成。其中仅订单分析就包括对外贸订单、产品工艺单以及客户的其他要求进行分析,掌握基本信息(价格数量条件、交货期、产品工艺、包装要求、货运要求等)大量的内容,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纺织英语专业术语水平和外贸订单过程中对产品要求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客户的要求尤其是细节。系统可以更好体现实际场景的模拟,将纺织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服务企业需求的实践性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纺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借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平台基础,与合作企业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筹划与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设立,提供学生培训与实践岗位,考核实践成果的模式等诸多方面将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对接的相关纺织服装贸易企业,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聘请贸易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讲座和交流。于此同时,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卓越工程培养平台的学员,有机会在外贸企业通过实际业务的操练更深刻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流程,对不同订单的处理方式、检验标准和要求、与客户的交流协商、纺织产品加工、乃至外贸产品的开发多方面探索和实践,成为了他们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很快成为助力企业的亮点。

(4)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将教学平台与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多类型工程实践模式和创新实验计划的实践性操作结合起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本科专业教育和技能实践的对接,在纺织材料、面料、服装加工、测试标准、外贸实务等进一步完善知识并灵活运用。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纺织行业对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 实践的主要成果

(1)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纺织行业标准,结合纺织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工贸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纺织与服装工贸对接的人才模式与培养方案。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与课件进一步完善,将纺织与服装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很好融合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的操作紧密对接起来,运用实际纺织贸易企业的出口订单流程做案例,对接相关纺织贸易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3)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已建立《外贸跟单模拟实习平台》,采用人物仿真对话的沉浸式教学与实习模式。将学生引入一个任务引领式的实务教学与模拟实习环境,主线任务涵盖从接受订单到完成订单的全过程。所有相关学生均可网上运行系统。

(4)通过服务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和学生均深度参与各项教学实践培养过程,使纺织服装工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紧密对接。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纺织业发展迅速,为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增加出口创汇,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纺织贸促会应时而生。“当时,我们只有8个人,在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的情况下,我们自己借款,自谋发展,硬是凭着对纺织事业的热爱和不服输的劲儿,依托行业优势,围绕‘贸易促进’和‘以展促贸’的思路,创出了市场。”时至今日,张延恺回忆起创会之处,仍感慨万千。

纺织贸促会成立不久,他们就和中国贸促会联合承办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虽然当时我国的纺织机械制造水平不高,但还是吸引了来自世界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582家企业参展。“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中国馆参展的企业只有60家,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纺织国家,参展企业却这么少,心里很不是滋味。”张延恺想起第一次办国际会展示时,脸上露出了很严肃的表情。作为一个纺织世家出身的他,怎么能不为我国落后的纺织业而揪心。

1969年,高中毕业的张延恺进纺织工业部干校学习,1年后,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进入湖南邵阳第二纺织厂工作。“198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我当时在北京针织厂上班,听到消息后,心里甭提多高兴了。最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纺织学院,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张延恺笑着说:“我和纺织业有着快40年的交情,心里深深地体会到,国家强则行业兴的道理。我为我国的纺织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今,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已成功举办了11届,展出面积也从原来的5万平方米,发展为12.65万平方米,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30多个国家的近1400家企业参展。纺织贸促会成立20年来,在国内外自办或参与承办的展博会近200个,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商累计达4.05万多家,到会观众贸易累计超过280万人,累计展出面积达238.54万平方米。每年由纺织贸促会在合作承办的展览会就达13个之多,其中,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美国纽约)3个自办展会更是全球瞩目。

而纺织贸促会更是以规范的展会组展运作程序和出访团组的工作程序;内容全面、实用的参展商手册、团组出访手册,中英文双语的细致服务;与时俱进的宣传工作实施细则、年度计划以及文明办公的创新姿态,把一个产业链完整、专业、规范、成熟的展览队伍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所承办的展览,不光是一个民族的见证,更是一个国家的骄傲。

“我可以自豪地说,没有一个国家的纺织展览队伍,像我们这么专业;也没有一个国家有我们这样产业链完整,参展齐全、展出质量高的展览。”张延恺兴奋地说。

责任高于使命

“举办展览不过是纺织贸促会工作的一部分,我们更多的是承担着企业的信息、国际联络、法律咨询等服务工作,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发展我国的纺织事业,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品牌。”张延恺表示。

通过多年积累,纺织贸促会与国内外200多家商协会建立了广泛联系,并相互在信息服务、团组出访与来访、组织有关国际会议、展会参观、双方会员企业交流等多方面进行相互支持与合作。他们在承办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化的展会,注重推动贸易性的同时,还召开会、论坛、技术研讨会,传递出大量的流行趋势信息、产品信息、科技信息及各种市场信息,开展“行业外交”。

为了维护纺织企业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利益,1997年纺织贸促会在所举办的展会现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就国家制定的有关展览会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定向企业进行建言献策,加强对企业的培训与引导,对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防止侵权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还成立行业内首家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调解中心纺织专业委员会,为企业提供各种法律咨询及进行贸易纠纷的调解工作,受到了企业的信任与欢迎。

作为连接行业跟企业的桥梁和纽带,纺织贸促会围绕行业发展特点和企业需求,积极掌握国内外两个市场动态,建设并不断完善起展博会服务、信息服务、国际联络服务、行业法律服务以及会员服务等五大服务体系。正是依靠这五方面的服务职能,纺织贸促会打造出了CCPITTEX这一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并奠定了在纺织服装业界的地位,为纺织服装行业的贸易交流和发展壮大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一是始终坚持积极的对内对外合作。20年来,纺织贸促会拥有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的办展合作伙伴,并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二是始终坚持市场化的专业运作模式。按照市场化的办展规律和操作原则,秉持展商和观众至上的服务原则,他们从展会的创办、培育、发展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都始终按照市场化手段来精心运作。”张延恺激动地说。“如今,纺织贸促会已能成为我国纺织业对内、对外交流、发展的平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纺织业的重要窗口。促进行业发展,实现我国纺织的强国梦,将是我们纺织贸促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风雨20年,纺织贸促会随着纺织行业的发展而成长、进步、壮大。背靠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纺织行业,凭着20年来的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和辛勤实干,贸促纺织会谱写出创业奋进的精彩华章。如今,作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联合舰队的重要一员,不仅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还撰写了中国专业展览会史上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篇章。

纺织贸促会,乘着改革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强,一步步走来,不光见证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变迁。前进中,我们无法忘记那些曾经推着时间的车轮沿着文明、富强迈进的历史,正如纺织贸促会以展促贸,引领我国纺织业发展,编织我国纺织的强国梦一样。

惑受一衣着变化

我高中的时候,由于还是计划经济,限量供应,所以家里基本上一年也添加不了一件新衣服,床单、被罩,就别说了。直到我1978年上大学的时候,大街上还全是“黑蓝灰”,可见当时,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现在,我们不仅解决了13亿人穿衣的问题,还能跟着时尚、流行走。而印度、巴西那些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有的还都衣不遮体,就不得不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受二自豪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6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纺织作为一项古老的生产活动,人类很早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的技术。纺织工程专业课是纺织产业链上涉及纺纱、织造、针织、纺织品设计、印染、服装设计等的专业基础。大连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自1958年开始办学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沉积了雄厚的教育基础及办学经验。它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纺织教育历史最悠久、办学门类最齐全、办学力量最强大、最具特色的纺织专业。2012年,在学校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大背景下,纺织工程系“依照教育部卓越计划”修订纺织工程专业非卓越班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

一、我校纺织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1.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纺织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低。众所周知,高校招生中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代表着该专业的社会认同程度,比率越高,优秀学生的招收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水平及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反之,无专业志愿、调剂的学生越多,学生的专业思想往往不稳定,学习不安心,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此外,从研究生的录取率来看,研究生的生源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利于纺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纺织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散而纺织企业又求贤若渴。我院除了考研究生或准备考研究生之外的大部分毕业生去了纺织企业,但98%的毕业生选择的都是大连、上海、深圳、广州及江浙、山东等一带沿海大城市,并且去了这些沿海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跳出了纺织行业。而另一方面纺织企业对纺织人才又有较大需求纺织报上,不断登出这样的广告“年薪20万诚聘总经理”,“年薪20万聘请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10万年薪招聘车间主任”。我院过去纺织专业主要注重的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纺织人才的培养,可近几年去这些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寥寥无几。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21世纪的现代纺织,需要的是既精通纺织技术,又懂外语、懂计算机、懂贸易、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无法适应纺织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够,创新精神缺乏。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我国纺织行业几十年来相对于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汽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有些滞后。如纺织科技跟踪国外的多,原创性研究少;纺织产品仿制国外的多,自主开发的较少。

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方案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核心划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环节四个模块。毕业要求182学分。

通识课程6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7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通识课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修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启航工程)、文字体育(大学外语、体育)、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文化素质类任选课五个子模块。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7.5学分。其中包括化学基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纺织化学)、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数理基础(纺织应用统计学)、管理贸易基础(纺织企业管理、纺织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织物结构学、纺织材料学)五个子模块。

专业课程34.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分,专业限选课程8学分,选修课程7.5学分。专业基础课有染整工艺、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非织造布五门课程。

实践教学33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在大纺织基础上加强专业方向的培养。新培养方案中,大纺织学科平台课包括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染整工艺学和非织造布五门课程,为了在大纺织的基础上,突出对纺织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学习之后,将学生在三、四年级分流成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和染整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纺织专业方向的了解进行专业限选课的选择,在学习专业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为实现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提供空间。

2.整合了我校现有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体系和内容。为了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合理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实际条件相适应的,包括实验环节、实习环节、课程设计环节、毕业环节等的实践体系、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实践教学。通过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实验技能(专业实验)、创新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技创新)四个实践模块,使学生从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到初步具有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实践能力支撑。

3.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就业见习行动。学生从大二开始,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人大三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所带的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实践教学周开展实施见习行动。目前,学院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就业见习协议。“见习行动”通过与专业对口单位对接,为在校生提供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锻炼,提高见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积累经验,为他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角色并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搭建平台。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6

根据ECFA早期收获清单,自2011年1月1日起,大陆将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539项产品给予关税减让优惠,台湾地区也将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进口产品进行关税减让,而在双方的早收清单中,纺织服装产品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陆方面的清单中共有纺织服装产品136项,占据早收清单产品总数的四分之一,主要包括纯棉、化纤、混纺的纱线、面料以及非织造布等产业用纺织品,毛巾等家用纺织品和衬衫、泳衣等服装产品。台湾方面的清单中则包括棉纱、棉布、人造纤维纱线、无纺布、针织物等22项纺织服装产品。从早收清单的内容可见,双方首先敞开的市场都是各自认为纺织产业中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环节。

取消关税壁垒有助于双方产品在对方市场上表现出比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更多的价格竞争优势,在清关手续上也会有更多的便利,因此ECFA在促进两岸纺织品服装贸易方面毫无疑问具有积极作用。而且,从两岸纺织产业结构特点上看,早收清单中率先开放的领域对双方而言具有产业互补性,加强自由贸易总体上必然是互惠性的。

大陆纺织产业中有些部分就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承接台湾等前亚洲“四小龙”地区纺织产业转移发展起来,而按照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转出地区的产业格局与转入地区必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现阶段台湾地区保留下的主要是化学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等一些纺织产业链上相对高端的环节,以及棉纱、锦纶及制品等在大陆受到较多政策性因素制约的产品,多数都是大陆纺织产业链上相对较而言较为薄弱的环节。近年大陆从台湾进口的纺织工业产品80%以上是纱线、织物和产业用纺织品,且以合成纤维产品居多,服装进口很少;而台湾从大陆进口的纺织产品则将近半数以上都是服装、家纺等终端制成品,上游纺织纱线、面料较少。由这一贸易结构不难看出两岸之间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特点,也可见ECFA通过贸易互惠在促进两岸纺织产业加强整合资源、实现发展共赢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26-03

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但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国际竞争力逐渐降低[1]。为进一步做好外贸出口工作,《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战略方针[2],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意味着纺织行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将在服务型领域进一步扩展,人才需求格局将进一步分化,纺织品高端设计人才、纺织品检验以及贸易人才将成为今后市场需求的主力军。

为适应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及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院根据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向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我国要建成纺织强国,就应该从产品设计、高端制造、技术服务及贸易、商品检验及认证等方向发展,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什么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人培养目标要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并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体现高技能人才的特征[3]。为此,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专业特点,符合职业性、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我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逐年稳定增长,纺织服装行业、企业需要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英语及贸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应运而生。从专业结构上看,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是将“纺织品检验”与“纺织品贸易”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而成的复合型专业,这就天然地决定了该专业在学科上的交叉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能力要求的综合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对高职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应紧紧围绕纺织服装、商检、贸易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依托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培养掌握纺织品检验、贸易工作必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在纺织服装、质检、贸易领域从事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跟单、纺织品贸易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确立

所谓人才培养规格,是指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具体标准,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通常以较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描述,包括通识知识和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拓展知识和能力三部分内容[3]。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规格。人才培养规格应结合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情况,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来确立,知识由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就是要确立这三个方面的标准问题。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复合型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和核心价值。在纺织品国际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从事纺织品检验业务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而从事纺织品贸易及跟单业务的人员更应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应能力。可以看出,本专业除了突出强调纺织品检验和纺织品贸易两个核心模块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外,还应突出英语的核心地位,因为英语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为此,在制定本专业的培养人才规格时必须强调纺织品检验、贸易及跟单、英语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能力,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则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都强调检验、贸易、英语三方面的内容,由此构成一个二维网格式人才培养规格模型,以此制定人才培养规格。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反映了不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不同类型教育的特征。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一)“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威尔(Weil)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关于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的运行规范和操作样式[5],是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综合。

之所以提出“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因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中不论是“纺织品检验”还是“纺织品贸易”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ITE三结合”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需要大量的掌握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知识的人才,为此,一些纺织院校陆续开设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但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各相关院校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湖北地处中部地区,在原料、劳动力和人才等方面资源丰富,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适应国际纺织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结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要构建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释义

按照“依托纺织行业,掌握检验技术,运用英语知识,从事贸易职业”的设计理念,根据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对检验、贸易人才的要求,结合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定位,从纺织品检验、贸易及跟单、英语三大模块出发,确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检验技术(Inspection)、贸易知识(Trading)和英语能力(English)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基本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纺织服装、商检、贸易等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如图1所示)。第一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纺织品基本性能检验、贸易理论、基础英语听说的基本能力;第二年着重培养学生专项检验、贸易技能、职业英语等职业能力;第三学年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拓展、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检验、贸易、英语三方面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形成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形成

所谓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6],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并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系是学校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形成和培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此,专业课程体系应依据细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来构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本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由三个核心模块和三个能力培养构成的“三模块三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三个核心模块是纺织品检验、贸易及跟单和英语综合模块,以此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三个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依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递进展开。通过三大模块和三阶段能力递进培养,真正体现“ITE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既然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既能从事纺织品检验业务又能从事纺织品贸易业务,在设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将专业知识与贸易知识的结合成为必然[7]。为此,在实施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将检验、贸易、英语三部分的有机融合,并对知识、能力、素质分阶段按照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顺序编排。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第一学年以通用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即基本检验以纤维检验、纱线性能检验和织物性能检验为主,培养学生从事纺织品检验业务的基本能力;贸易理论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础英语通过读写、听说能力进行训练,加强基础英语学习。第二学年以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养为主,在基本能力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专项检验部分包括面料分析、生态纺织品检验、服装检验等,学生能独立完成相关专项检验;贸易技能部分学习外贸单证、跟单、营销等课程,培养学生贸易及营销能力;职业英语部分包括英语函电、商务英语、纺织服装专业英语等,强化英语应用的职业性。第三学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纺织品成本核算、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综合技能训练,将检验、贸易、英语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学生综合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变化万千,随着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及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ITE三融合”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并实施“三模块三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行业及企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只有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时调整课程体系,才能保持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强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经济观察,2011,(3下).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11-05-12).

http:///show.php?id=21645.

[3]马必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基本问题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46).

[4]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刘晓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选编[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6]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8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9

新方案基本延续了原方案的内容,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修改:

一是统一了给惠产品清单。2003年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出台时,分别列有《农产品给惠清单(hs第1-24章)》和《工业品不给惠清单(hs第25-97章)》,现已改为统一的《普惠制给惠产品清单》。该清单对337个农产品和水产品、3141个工业品给予普惠制待遇。

二是取消了原方案中的最高限额。在原方案中,日本对农产品和大部分工业品没有最高限额,但对81组工业品有最高限额。最高限额是指对限额内的产品可以优惠进口,满额后则不再给予优惠。新方案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的限制。

三是修订了受惠国发展程度的条件。在原方案中,判定是否具备受惠国条件,确定受惠国是否为高收入国家时,参照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新方案将此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四是增加了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毕业机制是日本1998/ 1999财政年度提出的一项保护措施。日本每年对每个受惠国和给惠产品进行审核,如果受惠国或地区达到一定条件,该受惠国的产品将毕业。新方案规定,在年度审查中,如果某受惠国(最不发达国家除外)产品在日本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且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则该产品将在今后三年内不得享受普惠制待遇。

五是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日本是采用“加工标准”的给惠国,列有加工清单。如果产品原料或零部件时全部或部分进口、或来源不明,需要这些原料或零部件在该受惠国内进行充分加工,由此制成的产品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产品。在应用原产地标准时,如果在生产hs第50-63章产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非原产原料总重不超过产品重量的10%,这些非原产原料可忽略不计。

六是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给惠国成份的规定是指,在应用原产地规则时,凡受惠国使用了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又出口到日本,可享受优惠待遇。原方案规定除品目5208-5212经原产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证明为手工蜡染的棉机织物之外的hs第11类的纺织品和纺织物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新方案取消了这一条。

二、日本修改普惠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461.1亿美元,增长14.2%。其中自中国进口1840.6亿美元,增长20%。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20.2亿美元,增长488%。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产品,2011年进口额分别为747.5亿美元、306.5亿美元和119.6亿美元,增长15.2%、20.4%和5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0.6%、16.7%和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对日贸易中的机电、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这三大类产品增量迅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但由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日本灾后重建必将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此次日本的新普惠制方案中,个别几项条目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这是以往几次修改的普惠制方案中不曾出现过的情况。

(一)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积极影响

新方案所修改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

1. 其中对81组工业品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包括国家最大额度的限制。81组工业品包括hs第15类的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至日本的hs第15类第72-83章的贱金属及其制品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占全部对日出口产品的5.8%。由此可见,取消此项最高限额也成为此大类产品对日贸易量增长的原因之一。

2. hs第11类第50-63章的纺织品及原料,

是我国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之一,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纺织品及其原料对日出口额为3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6.7%。虽然新方案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并且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但由于这14章中的共75个税目的纺织品是通过对非原产原料的加工情况来判别是否符合普惠制标准的,因此微小含量的作用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对日本出口纺织品金额在我国对全球纺织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10%以上。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如果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利用好新方案中的给惠国成分规则,可使出口产品充分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例如,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是完全从日本进口的或仅使用了本国和从日本进口的原料的,那该产品就可以从2011年4月1日起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因此,新规定将为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不利影响

日本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已超过1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日本国内舆论认为,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商品继续享有日本市场大部分的普惠制优惠关税额度,对其国内产品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日本已多次削减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日本曾在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普惠制,取消了包括床上用品、氧化铅、陶瓷餐具等三种共6个税号中国产品的普惠制优惠资格。此次调整将发展中国家可利用普惠制优惠的上限由20%降至10%到15%;扩大了不享受普惠制的产品范围;提高了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与最惠国税率相差无几,部分进口大增的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其中包括462个税号下的中国产品。中国产牛蒡、松茸、烟火、珍珠、钓竿、热水瓶等产品将由目前的零关税提高到2.5%-5.2%;酱炖鲐鱼、烤鳗鱼片、扇贝罐头等加工食品关税将从7.2%提高到9.6%。

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的过去一年中,从中国进口的450种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商品货值为13万亿日元(约合157亿美元),而2009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总货值为978亿美元,前者占比达到16%。同时,截至2010年3月,享受日本普惠制待遇的进口商品来自140个国家以及14个地区,总货值为16万亿日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占了86%。显然,日本削减普惠制,首当其冲的将是中国。从以往的日本普惠制方案来看,日本已多次针对我国产品削减普惠制待遇,而每一次修改普惠制方案都会加强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每一年都会有一些竞争力强的产品被毕业。从此次的新方案来看,表面上对部分可享受普惠制产品的条件有所放宽,但同时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以纺织品为例,新规则调整了放宽了hs第11类产品的普惠制条件,必然会使纺织品对日出口量大幅增长,但是如果此出口量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时,那这些纺织品及其产品就将会毕业,并且在今后三年不再享受普惠制待遇,所以对于新方案不能只看到机遇的一面。受2011年大地震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形势尚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从国内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削减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三、针对利弊影响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于有利影响,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hs大类上看,我国对日出口主要产品排名前十的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食品饮料烟草、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塑料橡胶、鞋靴伞等轻工品、皮革制品,工业品占比达到80%左右。从普惠制优惠产品清单中看,大部分工业品都是免税的。增加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出口比重,则总体的关税减免金额也随之增加,因此,有关出口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由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并紧跟随国际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增加出口收益,不断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对于不利影响,企业可转移投资打破毕业限制。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利用境外投资或加工贸易,将一些对我国已毕业的产品转移到尚未实施产品毕业或国家毕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合理利用日本普惠制优惠政策。特别是日本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予以完全免税,我国企业大可在最不发达

国家投资建厂。例如孟加拉、不丹、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最不发达国家地区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或相近,在此投资办厂既可降低成本,又能享受完全免税的普惠制待遇。

第三,对于官方签证机构,可加大原产地宣传力度,助企业用足用好日本普惠制待遇。我国在人力、资源、环境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因此普惠制的运用有着广阔的空间。从地域上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普惠制利用率较高,而内地相对利用率较低。从企业类别看,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利用率高,而一些国内民营企业利用率较低。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作为签发日本普惠制证书的官方机构,应深入研究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的具体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出口企业尽快了解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情况,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现有普惠制优惠政策。例如,江苏昆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推出“政策下乡、一企一策”的套餐服务,先后在各乡镇开展优惠性原产地政策解读专场,向服务对象发送了2000多条业务服务短信,实现了最新政策对乡镇中小企业的全覆盖,受到了企业及乡镇招商服务部门的肯定。通过政策下乡的强势宣贯、普及,大大提高了企业对优惠原产地政策的利用率,使优惠原产地证书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纸黄金”。

第四,期待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建设。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在之后的约7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2011年12月16日,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顺利结束并取得积极成果。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通过自贸区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实现中日韩三国之间商品的零关税流通,将非互惠的普惠制政策升级为互惠的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拓展相互间的贸易深度和广度,为三国带来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日本普惠制作为一项关税优惠制度,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争取日本市场争取了不少的利益。然而,普惠制毕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是一种暂时性的关税优惠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给予我国的普惠制优惠也越来越少,产品毕业乃至国家毕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在积极利用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同时,更要从长远角度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黎昌.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 曾友谊. 日本新修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2)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10

新方案基本延续了原方案的内容,在以下方面作出了修改:

一是统一了给惠产品清单。2003年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出台时,分别列有《农产品给惠清单(HS第1-24章)》和《工业品不给惠清单(HS第25-97章)》,现已改为统一的《普惠制给惠产品清单》。该清单对337个农产品和水产品、3141个工业品给予普惠制待遇。

二是取消了原方案中的最高限额。在原方案中,日本对农产品和大部分工业品没有最高限额,但对81组工业品有最高限额。最高限额是指对限额内的产品可以优惠进口,满额后则不再给予优惠。新方案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的限制。

三是修订了受惠国发展程度的条件。在原方案中,判定是否具备受惠国条件,确定受惠国是否为高收入国家时,参照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新方案将此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四是增加了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毕业机制是日本1998/ 1999财政年度提出的一项保护措施。日本每年对每个受惠国和给惠产品进行审核,如果受惠国或地区达到一定条件,该受惠国的产品将毕业。新方案规定,在年度审查中,如果某受惠国(最不发达国家除外)产品在日本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且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则该产品将在今后三年内不得享受普惠制待遇。

五是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日本是采用“加工标准”的给惠国,列有加工清单。如果产品原料或零部件时全部或部分进口、或来源不明,需要这些原料或零部件在该受惠国内进行充分加工,由此制成的产品可视为受惠国的原产产品。在应用原产地标准时,如果在生产HS第50-63章产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非原产原料总重不超过产品重量的10%,这些非原产原料可忽略不计。

六是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给惠国成份的规定是指,在应用原产地规则时,凡受惠国使用了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又出口到日本,可享受优惠待遇。原方案规定除品目5208-5212经原产国政府或政府机构证明为手工蜡染的棉机织物之外的HS第11类的纺织品和纺织物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新方案取消了这一条。

二、日本修改普惠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461.1亿美元,增长14.2%。其中自中国进口1840.6亿美元,增长20%。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220.2亿美元,增长488%。中国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产品,2011年进口额分别为747.5亿美元、306.5亿美元和119.6亿美元,增长15.2%、20.4%和5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0.6%、16.7%和6.5%。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对日贸易中的机电、纺织品及原料和化工这三大类产品增量迅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但由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日本灾后重建必将增加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因此,此次日本的新普惠制方案中,个别几项条目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这是以往几次修改的普惠制方案中不曾出现过的情况。

(一)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积极影响

新方案所修改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给惠产品的要求。

1. 其中对81组工业品取消了有关最高限额、包括国家最大额度的限制。81组工业品包括HS第15类的其他贱金属、金属陶瓷及其制品。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至日本的HS第15类第72-83章的贱金属及其制品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占全部对日出口产品的5.8%。由此可见,取消此项最高限额也成为此大类产品对日贸易量增长的原因之一。

2. HS第11类第50-63章的纺织品及原料,是我国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之一,据日本海关统计2011年我国纺织品及其原料对日出口额为3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16.7%。虽然新方案增加了适用于纺织品的微小含量,并且取消了纺织品不适用给惠国成份的规定,但由于这14章中的共75个税目的纺织品是通过对非原产原料的加工情况来判别是否符合普惠制标准的,因此微小含量的作用并不明显。目前我国对日本出口纺织品金额在我国对全球纺织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10%以上。日本纺织品服装市场潜力很大,且没有配额限制,如果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利用好新方案中的给惠国成分规则,可使出口产品充分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例如,我国的纺织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是完全从日本进口的或仅使用了本国和从日本进口的原料的,那该产品就可以从2011年4月1日起享受到普惠制关税优惠。因此,新规定将为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二)新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不利影响

日本每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已超过10万亿日元,远远超过从其他国家的进口。日本国内舆论认为,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商品继续享有日本市场大部分的普惠制优惠关税额度,对其国内产品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日本已多次削减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日本曾在2003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的普惠制,取消了包括床上用品、氧化铅、陶瓷餐具等三种共6个税号中国产品的普惠制优惠资格。此次调整将发展中国家可利用普惠制优惠的上限由20%降至10%到15%;扩大了不享受普惠制的产品范围;提高了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部分产品的普惠制税率与最惠国税率相差无几,部分进口大增的产品被取消了普惠资格,其中包括462个税号下的中国产品。中国产牛蒡、松茸、烟火、珍珠、钓竿、热水瓶等产品将由目前的零关税提高到2.5%-5.2%;酱炖鲐鱼、烤鳗鱼片、扇贝罐头等加工食品关税将从7.2%提高到9.6%。

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的过去一年中,从中国进口的450种享受普惠制优惠的商品货值为13万亿日元(约合157亿美元),而2009年日本从中国进口商品总货值为978亿美元,前者占比达到16%。同时,截至2010年3月,享受日本普惠制待遇的进口商品来自140个国家以及14个地区,总货值为16万亿日元,其中来自中国的占了86%。显然,日本削减普惠制,首当其冲的将是中国。从以往的日本普惠制方案来看,日本已多次针对我国产品削减普惠制待遇,而每一次修改普惠制方案都会加强对竞争力较强产品的毕业,每一年都会有一些竞争力强的产品被毕业。从此次的新方案来看,表面上对部分可享受普惠制产品的条件有所放宽,但同时也加大了产品毕业的可能性。以纺织品为例,新规则调整了放宽了HS第11类产品的普惠制条件,必然会使纺织品对日出口量大幅增长,但是如果此出口量在过去三年平均起来向日本出口的此项产品超过全球向日本出口此项产品货值的50%,且超过15亿日元时,那这些纺织品及其产品就将会毕业,并且在今后三年不再享受普惠制待遇,所以对于新方案不能只看到机遇的一面。受2011年大地震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形势尚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从国内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普惠制待遇的削减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

三、针对利弊影响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第一,对于有利影响,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从HS大类上看,我国对日出口主要产品排名前十的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家具玩具杂项制品、食品饮料烟草、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塑料橡胶、鞋靴伞等轻工品、皮革制品,工业品占比达到80%左右。从普惠制优惠产品清单中看,大部分工业品都是免税的。增加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出口比重,则总体的关税减免金额也随之增加,因此,有关出口企业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由劳动密集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并紧跟随国际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扩大中高端市场份额,增加出口收益,不断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对于不利影响,企业可转移投资打破毕业限制。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利用境外投资或加工贸易,将一些对我国已毕业的产品转移到尚未实施产品毕业或国家毕业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合理利用日本普惠制优惠政策。特别是日本对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予以完全免税,我国企业大可在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例如孟加拉、不丹、柬埔寨、老挝、缅甸这些最不发达国家地区地理位置与我国相邻或相近,在此投资办厂既可降低成本,又能享受完全免税的普惠制待遇。

第三,对于官方签证机构,可加大原产地宣传力度,助企业用足用好日本普惠制待遇。我国在人力、资源、环境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因此普惠制的运用有着广阔的空间。从地域上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普惠制利用率较高,而内地相对利用率较低。从企业类别看,外资、中外合资企业利用率高,而一些国内民营企业利用率较低。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作为签发日本普惠制证书的官方机构,应深入研究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的具体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让出口企业尽快了解日本普惠制方案调整情况,指导企业用足用活现有普惠制优惠政策。例如,江苏昆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动作为,推出“政策下乡、一企一策”的套餐服务,先后在各乡镇开展优惠性原产地政策解读专场,向服务对象发送了2000多条业务服务短信,实现了最新政策对乡镇中小企业的全覆盖,受到了企业及乡镇招商服务部门的肯定。通过政策下乡的强势宣贯、普及,大大提高了企业对优惠原产地政策的利用率,使优惠原产地证书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纸黄金”。

第四,期待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建设。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在之后的约7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2011年12月16日,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顺利结束并取得积极成果。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通过自贸区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实现中日韩三国之间商品的零关税流通,将非互惠的普惠制政策升级为互惠的自贸区关税优惠政策,不断拓展相互间的贸易深度和广度,为三国带来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日本普惠制作为一项关税优惠制度,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企业争取日本市场争取了不少的利益。然而,普惠制毕竟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产物,是一种暂时性的关税优惠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给予我国的普惠制优惠也越来越少,产品毕业乃至国家毕业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用更加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日本普惠制新方案,在积极利用普惠制关税优惠的同时,更要从长远角度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黎昌. 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 曾友谊. 日本新修普惠制方案对我国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2)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11

在全球经济化下,国内纺织产业面临低成本纺织国家冲击,朝向高附加价值及差异化纺织品发展,不过国内业者如何能在竞争激烈仍可持续经营及维持全球竞争力,除投入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外,亦应掌握纺织产业未来之发展趋势,本研究文将针对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纺织纤维消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探讨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发展趋势

依据印度Technopak公司分析报告,2010年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已从2008-2009年经济萧条后开始恢复正常,至2020年纺织及成衣贸易额将会达到10,000亿美元,较2010年6,500亿美元,增长1,550亿元(约23.6%),其中成衣成长速度较纺织为快。然而纺织及成衣贸易额未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减少国内制造生产,增加运用外在资源,所以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移至亚洲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及巴基斯坦等。

就上述分析,成衣未来增长的趋势较纺织增长的速度为快,就全球成衣市场规模来看,至2015年美国仍为全球最大成衣市场(如表1),其中国将为美国纺织及成衣之最主要进口国,并且占美国进口比率呈现成长,至2015年将达约40%。另从表1来看,至2015年时中国的成衣市场将超过全球成衣第二大德国及第三大英国,而印度将会超过法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然而该二国目前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及成衣的主要供货商,而至2015年将亦会成全球成衣主要消费国,所以未来全球纺织及成衣的生产基地将同时兼具有消费市场的角色。

二、全球纺织纤维消费发展

依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简称ICAC)的报告,全球未来纺织纤维消费量将随着全球收入增加与人口成长而呈现增长趋势,以及人口稠密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如大陆及印度等国家。全球人口数及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于2030年将较2020年分别增长约8%及39%,其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及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亦随之增长约30%及20%,由此看来纺织产业未来20年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商机。

上述分析已知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系将呈现成长趋势,而现就纤维类别来看,合成纤维需求未来仍占最大量,其次为棉花及纤维素纤维,而羊毛预将不再增长,如下表2。另外,ICAC也指出零售纺织纤维消费量于2020年在发达国家预估将达到39百万吨,占全球消费量45%,其仍以美国为最主要纺织纤维消费的国家,每年以3.5%增长,该国至2020年时的消费量预估可达19百万吨;西欧国家则每年以1.9%增长,2020年预估达11百万吨,以及日本预估每年消费量以1.2%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纺织纤维消费预估每年以3.2%增长,至2020年预估为49百万吨,其以亚洲国家增长最为快速,尤其是中国、印度及泰国等以每年4%增长并且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每年增长率3.2%。

再有,PCI-FIBERS也针对各区域或国家的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北美地区域将于2020年时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仍为最高,而我国、土耳其、印度等国以及东欧为增长较多。

三、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并依据Technopak公司出版的“Global Textile & Apparel Industry:Vision 2015”,全球纺织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下:

1.全球纺织品及成衣基地将合而为一

就全球纺织贸易及纤维消费量来看,发展中经济国家(如:我国及印度)未来仍为纺织及成衣的主要生产基地,且出口亦呈现稳定发展;另外这些国家国内对成衣需求有明显增长趋势,所以未来纺织及成衣的生产与消费基地将再次合而为一。

2.资源缺乏为新技术开发的驱动

未来纺织及成衣的需求将会随着人口增长而随之增加,而纺织产业需运用大量自然资源在纤维生产、织物制程及整理等方面,但全球未来将资源更加缺乏,尤其是石油、水及可耕种土地等,所以纺织产业将面临被迫找寻新技术的解决方法,如:开发新纤维、制造及整理上使用少量水的制程及机器及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技术等等。

3.纺织专业人才从购买国转向供应国

纺织品及成衣业最开始发展于工业国家,如:美国、欧盟及日本,因此这些国家在纺织技术、制程、设计及产品开发等方面领先于纺织新兴国家,然而由上述分析来看,未来纺织及成衣的主要制造基地将持续从发达国家移转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及印度等等,而这些国家对于专业技能人才将有很强的需求,因此纺织人才将渐渐由工业化国家移转至这些发展中国家,但属于前瞻技术开发将仍留于发展中国家进行。

四、结论

通过本研究论文分析后,可知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发展潜力和商机,而非所谓“夕阳产业”,虽然如此,但对我国纺织产业来说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因为国内纺织产业目前在全球纺织产业的位置应处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之间,因此我国未来必须比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如:韩国)研发应更具创新纺织技术外,同时必须思考如何能比发展中纺织新兴国家(如印度)提供给予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再有,未来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纺织纤维消费的主要国家,我国纺织产业企业也应思考未来如何进入这些国家纺织及成衣市场,以维持我国纺织产业全球竞争力并使企业能够可持续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杰.纺织业国际市场结构及我国纺织业竞争策略选择[J].中国市场,2010,19.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7-02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但现实的状况是,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现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使课程的设置的模式符合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进行外贸交易,解决外贸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高校现代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转变,教学目标建立在外贸易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国际贸易环境的推动

前几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各国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球贸易生产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第四,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进行要求限制和攻击,尤其是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攻击,中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基本发展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纺织品经营与贸易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的变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国际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就业的水平低,成为高校关注解决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意见,对于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

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现状

1.高校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院校在进行贸易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贸易的基本技能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培养。在高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时,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还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现代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综合实际能力。综合实际能力包括纺织品原料生产与检测的能力,纺织品生产经营与贸易的质量检测能力,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整体规划,纺织品的制作工艺,经营贸易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现在的教学改革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适用性,为学生的就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2.高校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中的问题

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课程设置与培养的目标相互矛盾景观进行改革,但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教学目标落实的能力较差。还有就是课程目标的设置不合理、不具体,目标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偏颇的状况。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但实际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教学方法比较欠缺,再加上教学教材的限制,教师的教学的启发性不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在面临较强的社会竞争,不能很好应对。还有就是讲授的内容的理论性强,实用性弱,教学的内容、实践跟不上实际的贸易经营的发展速度,还有教授的内容容易僵硬,学生在具体的贸易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2.3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低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经营与贸易教学的过程时,一般将实践活动放在校内进行,或者是进行模拟实验,但毕竟模拟活动与真实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活动存在差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能力较弱。这种教学状况会使教学与社会脱节,即使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但在参加具体的社会工作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对实际的贸易经营的现状不了解,在工作中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

三、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实际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与社会进行联系,对我国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在校内进行模拟研究,还将学生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建设工作现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的输出,对于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优化课堂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

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划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多元化,不仅教授教材的内容,还可以教授相关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等很多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聘任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进行实际的案例讲解,传播最新的经济贸易的信息,传授最新的经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还有很多的经济法规,学生在理解时,难度较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更加繁荣,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在培养贸易人才时,要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教学的现状来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在进行教学时,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学的模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外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闾志俊.“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 纺织教育,2011,02:135-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