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艺术鉴赏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8 15:08:51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1

米芾的书法崇尚自然天真,也注重书法基础。米芾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非常注重选择优秀的范本,提倡学习作品真迹,反对学习石刻。米芾说过“石刻不可学”。他认为即使书法大师亲自写在石头上,由刻工雕凿后,也会使点画原本的神韵受到损害,并且在石刻过程中,刻工的艺术风格会或多或少的掺入进去,石刻后就改变了书法的原本神韵。人们应该学习真迹,这样才能感受到书法大师的精髓,并得到乐趣。

米芾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跟米芾的执笔姿势有关。米芾通常采用“五指保管法”的执笔方式,把毛笔顶端放在手心,五指环捏笔管,好象撮东西的姿势。一般人在执笔写大字时,往往用力握笔,使得字没有神气,失去了自然飘逸的那种感觉。米芾在创作书法作品时,执笔很轻。这样可以不受束缚,自由流畅。

米芾说:“笔轻,手心虚,自然出于意外。”米芾强调外在的点画肥瘦,只有在行笔创作中掌握好运笔速度、运笔力道,才能使书法作品达到较高的水平。米芾认为书写需要对各种技法进行综合运用,不能偏执于一种。米芾评点各家的作品,也是在书写技法上着眼。写字结体要排均匀,适当配合使用涩笔、快笔、重笔、轻笔,不能只偏重一面,防止出现毛病。

品评书法,语言明白平直

米芾的个性独特,书法作品特点鲜明。米芾评论别人的书法作品,推崇平直明白的评论语言,反对过分渲染的语言,反对品评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米芾不提倡学习古人论书言辞的隐晦、不甚清晰的表达态度。书法这门艺术在表达书法大师的感情时是朦胧的、隐性的,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清楚,书法品评需要借助于具象的事物。米芾提出书法作品要意义明确、能够使人了然。米芾在《书评》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书评》里有很多人和事的比喻,和读者生活很近;语言方面的形象性很强,平直明了。例如米芾在《海岳名言》里说:“观贤人论书,比况奇巧,征引迂远,‘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崇尚自然天真的特性

米芾生性率真,在言行举止上也不同于常人,人们送给他一个称号“米颠”。米芾的书法作品崇尚书写真性情,反对矫揉造作。米芾在《答绍彭书》中提到:“何必识字难,放笔一戏空”。米芾对书法作品的观点,延续了苏轼等人崇尚“意”的书风。米芾虽然有时行为怪诞,但对书法作品的喜爱却深入骨髓,不具有半分的夸张和矫饰成分。通过米芾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受米芾对书法深深的喜爱之情,不是美色、功名所能够代替的。米芾把自己同书法相互融合,然后进行书法创作,流露出真正的性情。书法对于米芾没有半丝的功利性,而是纯粹的主体审美体验。

米芾的执笔姿势也能使其自然性情流露出来,最自然地传达出自己的感情。米芾的书法艺术作品来自真性情,他对流俗深恶痛绝。对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学书的行为,他不屑一顾。媚上的流俗、学书晋身的做法,米芾大为反感。米芾的作品不学权贵、不蹈流俗,真切地反映真性情。

米芾于《答绍彭书》诗中写道:“何必识难字,辛苦笑杨雄。自古写字者,用字或不通。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可见,米芾对书法的观点延续了尚“意”的书风。

强调笔法的变化与和谐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18-01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探析

音乐作品的审美探析与一般的音乐评论不同,音乐评论更多考虑音乐理论逻辑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考,而音乐审美探析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因音乐情感上的感受。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必须考虑多个艺术要素才能有效地提高个人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就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音乐艺术形式、情感等进行思考,就音乐欣赏过程中有关音乐作品个人的思想情感进行思考与深入理解,在自己的音乐感受中再建与创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其次,在音乐感受基础上实现音乐艺术形式的再建与创新,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评价予以再次反馈。音乐艺术的审美鉴赏不是停留在对于某个音乐作品的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

三、如何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的鉴赏与正确的审美评价

(一)注重音乐艺术文化欣赏。对音乐艺术的鉴赏首先需要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其次对丰富的音乐作品风格与类型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艺术融入于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音乐艺术鉴赏。

(二)注重音乐作品背景文化的融入。对音乐作品的评价与鉴赏并不是单一的专注于音乐演奏技巧,音乐作品本身必须包含有大量的音乐艺术文化背景,能够表现出一定的音乐知识深度与广度。因此,音乐鉴赏过程中不能缺少对音乐背景文化的导入,对于丰富音乐鉴赏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味至关重要。

(三)对多地区音乐文化元素以及民族音乐作品的了解。世界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形成了相当独立且富有地区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在各个民族地区都拥有十分丰富的音乐资源,应作为音乐理性探析与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注重音乐鉴赏的实际效用性。随着音乐与艺术文化的不断累积与深入,音乐艺术的审美与鉴赏应与现实素材相接轨,音乐鉴赏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资源与素材的拓展,除了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也要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鉴赏实践对实际音乐理性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高。

(五)强化关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与探析交流。音乐鉴赏过程中应首先就某个音乐作品的风格流派、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每一个鉴赏者都是一个单独的鉴赏个体,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让每个个体充分发挥与贡献自己对于的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在讨论过程中获取其他的人的音乐感受,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内涵的多角度思考。

四、结语

对于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并不是停留在单纯评价与结论,而是将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论认知与鉴赏者个人的音乐情感、听觉感受等结合,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艺术想象能力,使得音乐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达到进一步的深入。音乐鉴赏的过程更多地是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将音乐艺术的理性分析运用于音乐艺术鉴赏中,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

参考文献:

[1]殷.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身体”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3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4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41-01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美术教育的面貌。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全方位塑造人才的目标,美术鉴赏课借此契机,在各大普通高校开设,成为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逐渐增多,教育家和艺术家们都各自提出主张看法,系统性的论述了美术鉴赏的含义和性质。

基于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背景下,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当代社会中,图像已经浸染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在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态度。面对视觉文化所带来的种种冲击,美术鉴赏教学的大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如何正视视觉文化与艺术的关系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美术鉴赏教育

(一)视觉意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人们对美术鉴赏教育的误读

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观看的方式、场所以及手段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崇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敬感的消失,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图像存在的主要价值。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使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众得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审美体验,充分享受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误读,审美感悟不仅仅是达到大众娱乐和消费的目的,而是通过艺术鉴赏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所以当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导入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准则,用以防范视觉“浅阅读”所造成审美趣味的走低。

(二)视觉文化趋向多元化对美术鉴赏教育的影响

现代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读图时代,已经导致了新的艺术形态的崛起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这就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教学模式.教师的权威性被彻底颠覆,各种资源的轻松获取,使学生们得到了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和知识,因此传统美术鉴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如何建立一种更丰富、更吸引人的互动教学模式成为新的课题。

三、视觉文化的兴起对美术鉴赏教育的挑战

(一)视觉技术的运用将促使美术鉴赏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转变

网络技术在学校的进一步引用,将对传统教学方法带来更大的冲击。随着虚拟学校、网络图书馆、公共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出现,教育的标准化、普及化将十分容易达到。美术鉴赏教学中那种耳濡目染式的感化式教育将离我们越来越近,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将面对网络资源的没有经过筛选良莠不齐的不足,这影响着艺术教育的质量,抑制了艺术教育的个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又无需翻译的语言,审美多元化导入美术鉴赏课程,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产生着积极的作用。鉴赏教育应该积极的建构一种新的有弹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培养正确审美观念的同时学会更大范围地兼容并蓄,更多层面的发散思考。

(二)学校美术鉴赏教学将如何调整姿态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6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哲学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中国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科学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总结教学效果的论文《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7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dylw.net ]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08-02

接受主义美学的核心是以读者为出发点,在读者接受过程中,读者不是单纯的接收信息,换言之,不是为了单方面去理解和认同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和创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及实现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此过程中,读者实际已经成为第二创作者,当然,由于读者各方面的差异,如认知结构、审美经验以及生存环境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多元的美术鉴赏标准呈现。优秀的美术作品之所以为优秀,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读者,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和传递信息,而是扮演着仲裁人的身份和角色。

一、接受主义美学关于主体性的核心概念

基于接受主义美学指导下的美术鉴赏研究,打破了传统以画家或艺术家以及美术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而转向一种以创作主体、创作客体以及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模式,此种结果引申出来最大的不同在于否定了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和美术作品自身审美属性的客观性、唯一性。无论是以作者还是作品为研究中心,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主体性地位以及读者的反应效果在鉴赏活动中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在接受主义美学概念当中,有着诸多的概念对于美术欣赏有着直接的推动和影响。

(一)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核心内涵指读者观众面对美术作品时,其固有的学识、修养以及审美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读者在欣赏作品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有种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或稳定的视野和范围,也就是说期待视野是人们理解东西的先入之见,具体到美术欣赏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美术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有着极其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成因。在具体欣赏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譬如,人们之所以把“玫瑰”理解为“玫瑰”,正是由于之前已经存在着对“玫瑰”理解的“前理解”,这便是所谓的期待视野。读者的任务集中体现在以自己已有的审美期待与作者、作品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过去的艺术视野发生作用,开拓一个新的鉴赏视角,从而完成理解过程。同时,期待视野也是因人因时而异的,由于欣赏者自身固有的时间性、社会性等属性的差异,不同时代的读者甚至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里观赏同一幅作品,对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互不雷同的期待视野,造就了艺术作品拥有的艺术性、想象性特征,也搭建起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和桥梁。从建构主义立场出发,欣赏主体在鉴赏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审美经验和认知水平对画面信息进行打散和重构,建构作品显性和隐含的意义,这一思想正暗合了接受主义美学中的期待视野。

从美术作品本身而言,形式、内容以至于艺术语言方面可能会存在一种与读者旧有的审美规范或习惯相冲突的方面,伴随着读者鉴赏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和的对作品的细心品味,读者的审美期待可能不断的被否定和颠覆,而获得新的期待视野。这也正是鉴赏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如果一开始就实现了读者的审美期待,那么读者又怎么能演绎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呢!

(二)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

接受主义美学试图建构美术作品与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互动体系,对于美术作品本身的意义在于拓展和延伸了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在鉴赏的过程中,时刻伴随着动态变化,究其原因,归于美术作品中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一件美术作品中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是不可或缺的,它激发美术作品潜在的无限可能,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例如,蒙克的作品《呐喊》,在作品面世之初名为《绝望》,后人们根据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涵义以及效果习惯性的称为《呐喊》,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不可能通过画面语言和信息表达全面的思想和涵义,总会对某些方面留有模糊和不确定性,这也正好为欣赏主体发挥其想象力留下了必要的空间,这一过程即是读者欣赏对美术作品的具体化。再如,超现实美术作品中,人物、景物以及画面构成元素,都含有不确定因素,不同的人对其解读都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个在不同时期的认识也会不一致。

其次,并非所有事物都需要如实描绘,过于忠实物象外部描绘有损对象的朦胧美、意境美,面面俱到不符合艺术的规律,空白、空虚处更能诱发观众去联想,最终使美术作品缺失的部分获得多种可能性的填补,同时也升华了美术作品的潜在审美价值。

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见于《周易?系辞传上》、彦琮曰“本尚亏圆,译岂纯实”《辨正论》,其实都暗中契合了接受美学中“不确定性”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美术作品中的空白、空虚和不确定性成就了美术作品的多元审美特性。

(三)效果历史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读者反应既具时效性又具历史性,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读者都在历史中存在着,对于作品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美术批评者和一般性美术欣赏群体两个方面,前者往往表现出一种主导和强势地位。

首先,美术批评者解读美术作品时以自身的学识、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力去努力接近美术作品的创造者,并对其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效果给予评价,这一评价明显会带有主观色彩,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形成或对应的主流审美取向是不同的,对其判断的结果无疑需要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去检验。这一人群往往掌握着美术鉴赏或批评的话语权,对普通美术鉴赏人群具有导向和辐射作用。

其次,一般性美术欣赏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期待视野也成为美术鉴赏和批评的重要维度,读者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缩短或者修补与艺术家之间的审美距离。反之,读者的意见对于艺术家修正创作方向和思路也是具有指导意义,虽然读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时常会出现与创作者初衷相偏离甚至相背离的情况,但是,正如英迦登论述文学作品的四个结构层次说中关于再现客体层次是由一系列的“不定点”构成,①对于美术作品而言,读者何尝不是对这些“不定点”加以具体化和重构呢!笔者认为,读者对于美术作品内容的理解可以甚至应该超越创作者的本意,这是欣赏者参与鉴赏的重要表征,也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它拓展了传统美术鉴赏空间。总而言之,美术鉴赏的效果历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艺术生产理论指导下艺术消费

美术作品属于视觉艺术作品,而我们现今的许多美术作品已经脱离了传统美术范畴,演变成为视听相结合的艺术,这不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更是消费者对艺术生产的一种刺激和推动,即艺术生产理论。它实际上指艺术创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链,最终以社会需求和生产效益为标尺,社会需求左右甚至决定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以及作品的审美取向,生产效益是美术作品价值的最终体现,其过程就是接受美学里面所指的读者反映,亦即艺术消费。

从艺术消费角度反观艺术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大都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如艺术发展的初期都是以贵族艺术、精英艺术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艺术类型开始向大众艺术形式转向,其中对艺术的走向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艺术家,而是接受者或者称之为受众。如:中世纪的书籍插图和玻璃镶嵌画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真实情感的流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则是富有的资产阶级通过宣扬优秀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反对封建以及教会势力,威尼斯富足的生活滋养了威尼斯画派作品中浓厚的世俗色彩和欢快的情调,最终使威尼斯艺术中非宗教特质获得彻底的胜利。

17世纪以描绘静物、风景和风俗为主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其成长的土壤乃是资产者和广大的市民阶层,为了迎合广大市民的多元化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促成了以哈尔斯、伦勃朗为代表的的肖像画,以维米尔、赫达为代表的风俗画、静物画,以及以霍贝玛为代表的风景画的出现。18世纪出现的巴洛克艺术与教权、君权需要直接关联,要求艺术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动感与力量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路易十五时期追求轻松、愉快、享乐的生活培植了柔靡的洛可可艳情艺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造就了大卫的革命历史画,作为兼具宣传、日历和装饰功能的中国月份牌画是为了招徕顾客而赠送给消费者的宣传画,其题材内容的转变正是近代上海受外来文化冲击、市民阶层队伍壮大背景下大众审美向崇洋和商业世俗化审美趣味转变的缩影等等。

三、接受主义美学理论的陷阱

(一)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作用,甚至把读者看成是决定作品的关键因素,对美术鉴赏而言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但不能就此认为可以用它来作为鉴赏的一条理论原则,更不可以用它来代替鉴赏的标准,单方面强调读者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美术作品固有的客体属性,无疑会走向主观唯心道路,这一点是很可怕的,也是我们应尽量避免的。有必要从本体论的观点出发,借鉴图像学、社会学的方法对美术作品图式化结构方面进行解读。

(二)受传统美术批评影响,鉴赏过程中作为读者的美术批评家群体,在阐释过程中的积极的、能动的参与和创造作用,确实扮演着重要的官方发言人的角色,但也多少存在着把美术作品单方面的理解强加给读者,企图以个人观点替代作者创作意图,再进一步等值于广大读者的倾向,这必然在某种程度上误导美术鉴赏活动本身。

(三)美术作品和历史效果是统一的,不能单方面去考虑读者,我们在关注读者接受和反应的同时,还要强调美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真正意义,实现美术作品本体的意义,美术作品本身也是在说话,鉴赏过程中我们要加以倾听与鉴别,因为其表达的意义或者提供的暗示并非完全与我们的意愿相契合,偏离作品本意的理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总之,接受美学对于美术理论方面的指导已然开始,它虽取得了某些成绩,但是,在具体指导鉴赏实践领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值得美术工作者继续开拓。

注 释:

①孔波.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学科教育,2001(10):4.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9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随之步入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且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

在中学开设美术鉴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而美术鉴赏是人们接触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鉴赏者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而且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意识。从严格意义上说,美术鉴赏即从哲学、美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批评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因此,新课改下美术作品鉴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教师应当注意: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种鉴赏方式和鉴赏方法,来促进中学美术作品鉴赏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种鉴赏方式:专题美术鉴赏、随堂美术鉴赏、参观鉴赏

专题美术鉴赏——是利用整节课时,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及其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随堂美术鉴赏——是从某一技法的角度进行的示范性美术鉴赏,使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这一美术种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现代美术教学正将“美术鉴赏”渗透于日常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遍及每一课。

参观鉴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访问美术家并看其表演,或参观城市建筑,去商业街观看橱窗、商品造型、装潢等活动。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可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对表现技法的理解,有的重在启发学生的设计等等。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参观鉴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

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美术鉴赏中,学生往往凭单一印象(直觉)来鉴赏美术作品,但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各搜集与鉴赏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鉴赏内容的距离,产生鉴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再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鉴赏与给画、工艺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鉴赏课不应是一味地鉴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鉴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期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且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3.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有蕴含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着等等的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鉴赏者的直觉,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鉴赏主体(学生)受到鉴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转轴拔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这一点无为重要。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鉴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凝神体验。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能使学生装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步入神与物游洞幽发微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鉴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不多,总结经验,是为了坚持正确的方向,希望同行与专家们都来研究探索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10

美术鉴赏课是高中艺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美术鉴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哥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问题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得到了高度重视,美术鉴赏课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教师也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为目标。但是,受一切以高考学科为主的影响,由于美术鉴赏课不属于高中的主学科,导致美术鉴赏课堂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总的来说,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学生和教学两个方面;

(二)教师方面,由于教师授课方式形式单一,对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认识不足,缺乏互动,其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授课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学习,却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下课完成后,教师也没有主动与学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是明显。另外,美术教师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效果,由于美术教师文化素质不高,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知识,也不能整体把握教学,导致美术鉴赏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提升。在设计美术鉴赏课课件中,由于教师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来设计课件,致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采用专业术语授课,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美术训练,即使教师将美术艺术概念解释的通俗易懂,学生也难以理解;第二,教师采用与美术无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致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讲故事教学上,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加强学生美术鉴赏知识的学习。

(一)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对美术不重视,受高考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语文、数学及其他学科上,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美术,即使学校开设了美术鉴赏课,学生也将美术鉴赏课时间花费在其他学科学习上,学生对美术不重视主要是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多年来对美术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不牢固,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致使美术鉴赏课堂难以实施。

二、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

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不能用丰富的情感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流露出美术作品中的情感,因此,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要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情感,使学生情感得到熏陶,坚持以情促教的原则,并采用有效的情感手段,使学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与作品的情感交流

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刻挖掘作品背景,充分了解作品背景,才能用生动、形象的书面化语言来表达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才能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交流,例如学习“捣练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捣练图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了解作品背景,即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代,张萱是我国著名唐代画家,其主要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名冠,这部作品主要表现出了唐代女画的典型风格,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体现出了人物间的相互关系而自然的情感。另外,由于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美术鉴赏课前准备,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应将作品背景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真实意义,进而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沟通。

(三)注重美术鉴赏和艺术表现内容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将鉴赏与艺术表现内容有效结合,不仅增添美术艺术魅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和表现的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美术鉴赏方式,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来开展美术绘画教学,美术鉴赏课堂不仅要注重作品的欣赏,也应注重美术绘画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并以绘画的方式将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现,使学生在作品的启发下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增强对艺术的表现力。例如美术鉴赏《春如线》,教师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该作品进行解释,并分析作品中的构图方式和风格手法,美术鉴赏教学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进行作品创作,学生可以采用线条造型的方式来表现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作品的认识和表达。

(四)注重美术作品讨论优化策略

在美术鉴赏中,讨论是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举措,开展作品讨论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美术作品讨论活动中,应分为感受、分析、讨论、评价等四个阶段,通过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和讨论,在讨论阶段中,应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讨论出结果,并要求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艺术学校的重要课程,加强美术鉴赏教学,注重教师、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优化的教学措施,结合美术题材和艺术表现内容,使美术鉴赏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霜.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建设的启示[D].杭州师范大学,2012.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71-2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都在大力提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还存在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之间的矛盾,太多的求知欲望与文化素质课课时较少等矛盾。如何在艺术鉴赏课教学课时稀少的情况下,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真正短时高效并得到提高,这必须有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和功能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艺术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知、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艺术鉴赏课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懂得什么是真、善、美。通过经常性的审美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二、艺术接受

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

按照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接受。

解读艺术作品之前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必须了解各艺术门类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的语言是点、线、面和色彩;雕塑的语言是空间中形与形关系和质感;音乐的语言是声音、节奏和韵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譬如欣赏水墨画,你必须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是气韵、神韵、淡、味、妙、意境等具有想象性、精神性的一些范畴,熟悉中国艺术一直秉承的理想,比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讲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达,讲究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味,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对艺术作品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

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完善程度,将决定艺术鉴赏能力的高低。在这一点上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如鉴赏古希腊艺术家阿耶桑德罗斯等3人创作的雕像《拉奥孔》。如果你从作品中得出:人物刻划非常逼真、比例协调,作品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只是对古希腊雕塑的再现性和形式感的表面认识。如果你能在充分了解希腊神话故事,再运用雕塑、美学等知识进行鉴赏。你就会发现雕像中的拉奥孔虽然遭受巨大痛苦,但并不号啕大叫,而是节制着自己的感情,口仅微张,显示出希腊艺术所特有的古典理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并发现由于作品过于强调人物极度痛苦的外在形态,缺少更深刻的心理刻划,所以并非是艺术上极臻完美之作。但《拉奥孔》鲜明又突出地显示了希腊化时代雕塑的激情特征,从而成为该一时代的典型代表作品。如果能得出以上评价,说明你的鉴赏能力比一般的欣赏者要高了一层。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细节;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人可以看到形式语言的表达方式,比如对比、均衡、节奏、韵律;只有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人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容意义。

三、艺术鉴赏能力培养的途径

艺术鉴赏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审美活动要开展首先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客体方面的条件;主体方面的条件;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在客体方面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艺术作品

审美活动的开展在客体方面的条件,首先要有审美对象的存在,而且对象要有鲜明生动的形式和吸引人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多媒体等,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形象生动。在授课方式上要有互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也可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成就感,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有利于欣赏能力的培养。

(二)艺术欣赏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感受

1.审美活动的进行必须以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方面的生理能力与心理能力的总和,包括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审美辨识能力。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充分说明对美的对象的欣赏需要审美主体本身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到美的感受,欣赏美的对象。审美活动的进行首先要通过感官去感知到美的对象的存在,然后才可能做出生理、心理的反映,基本的生理感官的感受能力是审美活动得以产生的一个前提。完全喑哑的世界,完全黑暗的世界,完全色盲的世界,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那样,《梁祝》、《二泉映月》对某些人而言等于不存在,《大卫》、兵马俑也只是虚设。

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爱好也不一样,欣赏水平也不一样。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百分制”的作业评价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鉴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多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参与课外学习和实践,要指导功夫在诗外。

2.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审美需要

审美活动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人具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审美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之一。人有这种审美的需要是审美得以产生的一个前提,因为一个人如果还只是处于低级的生理需要,没有审美的需要,那他就不会去审美,得不到审美感受。这种需要有时又建立在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以及善意的评价上。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采用“皮格马利翁”的心理效应模式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你太有创意了”、“你的观点很新颖”、“你的想法有意思”……,这种建立在对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基础上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使他们的学习信心百倍,有助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

3.要展开审美活动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态度

所谓审美态度,主要是指一种非实用功利的和非抽象逻辑的态度,即从实用功利考虑和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拟欣赏事物的“形象”本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只有完善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在自由的心态下进入审美。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讲授中真正做到“授业解惑”。比如在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形式美的同时,讲授作者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态度。

(三)创造适宜的审美环境

审美环境是人与世界(对象)能否交往、对话,能否展开审美关系的外部客观条件。这一点有时也相当重要,因为它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人对审美对象的看法。学校审美环境,不只限于艺术鉴赏的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有校园环境、人文环境等都需要营造。比如帮扶学生完善艺术社团;组织书画展览、音乐会;举办艺术名家的讲座、演出;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等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总之,艺术鉴赏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我们只有遵循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认识艺术教育的特点,尊重艺术鉴赏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建立和完善认知心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在期待视野的形成变化中逐步培养审美能力,才能获得艺术欣赏教学的艺术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德)姚斯.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66-03

中国古玩艺术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粲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大地的各区域、各名族的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些作品制作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一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更是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文化事件、政治事件、军事事件、经济事件、重要人物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见证物,价值连城。因此,无论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还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都是不可或缺而且是时不我待的。

一、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积极意义

对古玩艺术品的鉴赏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自豪感。以古玩艺术品鉴赏为载体,让学生在对艺术品感受、鉴定和评判的过程中,把艺术品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美、发现美,了解古代人类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艺术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件优秀的古玩艺术作品还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学生可以从中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二、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在国内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开设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高级研修班。盛世收藏、鉴古通今。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行业全面繁荣的今天,中国艺术品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艺术品的投资与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许多大学也及时抓住商机,携手文博机构、考古专业院校、权威鉴定机构、知名拍卖公司、古玩商会、收藏家协会等机构的专业行家,为国内外商界精英、政府相关人员、艺术产业英才,打造具备国际投资思维的中国高端艺术品投资鉴赏专业的学习盛宴和高端资源平台,形成高端人脉网络。从有限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大学偏重于将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引入了校园,显然,无论是准对的人群还是培训的目的都和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无关。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从而达到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美育”之目的。因此,把古玩艺术品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把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上多下功夫,才是当前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首要任务。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以来,许多高等院校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许多艺术鉴赏类课程,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把《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的学校较多,也有个别大学已经在公共艺术课程里开设了《中国文物鉴赏》、《中国古瓷鉴赏》。但是,这样的鉴赏课大都没有系统性,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欣赏理论水平上,而事实上古玩艺术品鉴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只有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才能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对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而言,首先一点就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开设一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还要有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鉴宝节目等,以满足艺术爱好者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的古玩艺术品鉴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选择。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反映,普通学生一般对古书画、古陶瓷鉴赏比较有兴趣,而艺术类学生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各有偏爱:如学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的学生喜欢古典雕刻(玉雕、雕、牙雕、木雕)、古典家具等;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喜欢民族织绣服饰、金银玉器饰品等;学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喜欢青铜器、杂项等,因此,我们组织此类活动,一定要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套餐式”的古玩艺术品鉴赏系列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活动。

在这方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这些活动中,学院以艺术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艺术活动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教学,并及时科学的把这些活动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归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观练眼、以品知性、以悟入境。

第一步:以观练眼

观就是直接参观,零距离观摩赏析古玩艺术品之美。古人云:观千瓷而识器。古玩艺术品鉴赏最大的魅力在于现场的亲身体验,这是培养专业眼光,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一步,它需要有真实的物品,而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地处横店影视城景区――横店明清古民居旅游景区对面,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就在这景区里,集散中心有古陶瓷、古铜器、古银器、古玉器、古木器、古书画等各种珍藏品20余万件,分别陈列在近20幢明清古建筑的100多个展厅里,展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有以展览、交流、研究、鉴定、拍卖为基础的古玩艺术品文化产业平台,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为我们学生学习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便利环境。学院为学生集体办理了旅游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随时进景区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虽然学生对很多古玩艺术品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不清楚,但可以通过实物的简介作简单了解,凭着年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去零距离感受艺术品的美,达到“练眼”的目的,通过看一看、走一走、比一比,来培养学习兴趣。这一阶段也是“外行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第二步:以品知性

所谓的品,就是让学生在专家、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以影视艺术为特色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不仅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学团队,而且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基础和艺术学习需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在横店注册了三个协会(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香港)、浙江横店收藏家协会、中国横店收藏家协),成立了两家专业拍卖公司(中华文荣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拍卖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艺术品专家鉴定委员会、艺术品科学仪器检测中心、艺术品技术鉴定培训中心等部门,在这些团体机构中云集了大批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专家,而古民居景区隶属横店影视城,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为我们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强大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学院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视角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依托横店集团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产业,建立了中国・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的作为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场所。“请进来”,邀请国家、省、市各级资深专家作为艺术教学顾问走进课堂,不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深度分析解读古玩艺术品,分享专家在古玩鉴赏方面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体味,让学生们品位古玩艺术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鉴赏实践能力。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专家、教师们往往在强调欣鉴赏艺术作品时要“知人论世”,不是作品的简单介绍,更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过程。这一阶段是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内行看门道”的中级阶段。

第三步:以悟入境

悟,就是学生对艺术品的意象的品鉴渐入佳境以后,逐步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项目的鉴赏入门之后,就会情不自禁的在鉴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去思考这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去领悟当时的感情、体验、情绪、感受,去思考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思想哲理。通过研究思考,使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就会自发地去关注、研究和古玩艺术品相关的一些书籍、信息,以求达到更深入的境界。横店集团报专门开辟了《收藏文化》专刊、横店收藏家协会印制了《中国横店收藏》画册,这些对普及古玩艺术品鉴赏知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及时关注、了解古玩艺术品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和发展动态提供了参考;集团还经常举行各类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论坛,汇集了各地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博物馆展示、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和拍卖行业的专家、业界精英前来交流互动,学生们常常自发组织去参观、旁听,形成了浓厚的古玩艺术品鉴赏学习交流的氛围。特别是学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之后,学生组织了“博古社团”,学生完全出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现该社团有学生人数120多人,每两星期举行一次活动,以参观、鉴赏心得交流、模拟拍卖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让社团成员获益良多,不仅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交友感受,还激励了学生获取自我价值认同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渴求创新、锐意创造的潜能与动力,引导了校园社团文化健康发展。这一阶段是追求感性的终极,开始哲理思考的高级阶段。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们有了一个很好地亲近艺术、聆听专家、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古玩艺术品鉴赏使学生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日常生活,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拓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传承中国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对接地方文化产业,扩大学院美誉度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然而,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角度看,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策略方面差异较大,。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和区域优势,将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内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注重艺术深层次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切实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更合理设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相信通过广大专家学者和师生同仁的共同努力,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经验。

项目名称: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GYY201338

参考文献:

[1]何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