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9 09:27:57

食品化学论文

食品化学论文篇1

1.1加入漂白剂的原因

漂白剂是破坏、抑制食品的发色因素,通过氧化反应以达到使其褪色或使食品免于褐变的物质。其中,SO2就是一种允许使用的常用氧漂白剂。在金针菇的生产过程中,加入SO2漂白剂,不仅可以改善金针菇的色泽,还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是SO2本身没有营养价值,不是食品不可缺少的成分,反而如果使用量过大,对人体的健康还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当SO2的溶液浓度达到0.5%~1%时,即产生毒性,一方面有腐蚀作用,另一方面破坏血液凝结作用并生成血红素,最后使神经系统发生麻痹现象。所以,必须要对食品中SO2的含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1.2实验原理

样品中的二氧化硫包括游离的和结合的,加入氢氧化钾使之破坏其结合状态,并使之固定。SO2+2KOHK2SO3+H2O加入硫酸又使二氧化硫游离,可用标准碘液滴定,反应式如下:K2SO3+H2SO4K2SO4+H2O+SO2SO2+2H2O+I2H2SO4+2HI到达终点时,稍过量的碘即与淀粉指示剂作用,生成蓝色的碘-淀粉复合物。从碘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可计算出二氧化硫的含量。

1.3实验材料

试剂:氢氧化钾溶液(100g/L)、硫酸溶液(1∶3)、碘标准溶液(0.01mol/L)、淀粉指示液(10g/L);仪器:电子天平、容量瓶、具塞锥形瓶、酸式棕色滴定管、移液管。

1.4操作方法

样品的前处理:首先,将金针菇干燥并捣碎,称取试样约10g(准确至0.01克)至2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150mL,加塞振荡,加水至刻度,摇匀后静置1h。滴定步骤:待瓶内液体澄清后,精密量取50mL溶液,置于具塞锥形瓶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25mL,摇匀,放置10分钟,然后一边振荡一边加入硫酸溶液10mL和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标准溶液迅速滴定至呈浅蓝色,30s内不褪色即为终点。同时不加试样按上述进行空白试验。结果计算:XSO2=[(V1-V2)×C×0.032×1000]/(10.00×50/250)X:样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g/kg)V1:样品溶液所消耗碘标液的量(mL)V2:空白溶液所消耗碘标液的量(mL)C:碘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0.032:与1.00mL碘标准溶液(c=0.01mol/L)相当的二氧化硫的质量(g)

1.5实验结果

对市售的三种不同来源的金针菇样品的检验结果可知:三种不同来源的金针菇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测定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除了采用上述直接碘量法对3种不同来源的金针菇样品进行测定,本文还采用了蒸馏法作为对照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t=0.015,P>0.05)。但是,直接碘量法与蒸馏法相比较而言,对实验装置要求更加简单,操作更为快捷方便,结果也并无显著差异。所以利用直接碘量法测定金针菇中SO2的含量是可行的,结果真实可靠,更加便于高中生亲自动手实践。

食品化学论文篇2

2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加强课堂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现场解题、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一些性格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并分析参与课堂互动的益处,让他们在分析化学课堂中也能积极参与互动并逐渐找到自信,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想把它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实验原理潜移默化到理论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答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剂,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以酚酞为指示剂,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中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提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4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考核方法科学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时成绩考核不够全面,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以这种方式评定成绩,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使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判断出现偏差。我们可以结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对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期末的考试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平时成绩由课后练习题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课程小论文成绩、课堂笔记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几部分组成,并且每个考核指标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比如课后练习题成绩,首先精选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分析化学课程总共布置10次课后练习题,学生课后练习题最终成绩为10次课后练习题的平均成绩;最后期末考试根据本课程特点,在考查学生知识点情况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应用性强的综合题比重,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后的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更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食品化学论文篇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教育学论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教育学论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教育学论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 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食品化学论文篇4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是物化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教学模式是借鉴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BLOOM)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这种模式旨面向全体学生,缩短优、良、差各类学生基础上的差距,使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双向发展,淡化分数,扎实地学到食品企业如加工、检测的基本技能,适合职业学院的特点。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由本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部分组成。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基础化学(无机、有机、分析)自编教材,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以①展示、②预习、③实施、④反馈、⑤矫正、⑥达成的学习小组为中心。在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进行调节控制教学活动。本模式突出了六个基本环节— 教学资讯,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考核),反馈与矫正等[2]毕业论文范文,这就较好地控制并改善了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实教、企业所需我所教与学,使教与学在较大程度上相互适应。现就这些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一、教学模式

确定教学模式是较好地完成培养方案的主要环节,具体做法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知识要点、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为性动词进行具体描述,用韵语手段去贴近生活。它是教与学双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后,就会激发学习动机,再借助琅琅上口的歌诀,如:化学分析天平的操作使用—“称质量,用天平;使用前,先调整;一调低水平;再调指针零。左物右码,先减后增;称时需启动,操作先止动;启动止动细心稳重”及试管振摇操作方法:“三指捏,两指拳,腕动臂不动”等,促使自己运用达到一定技能。

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两部分:

1、认识部分:它指概念、理论、原理、用语、用途等。掌握程度用识记、简单应用、理解、综合应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2、技能部分:它指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性质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食品企业检测实用等。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序用模仿、学会、熟悉、实用四个水平层次描述。

例如:对《基础化学》中“溶液的渗透压”的认识是:

⑴、能区别扩散和渗透现象;

⑵、记住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

⑶、知道等、低、高渗溶液的概念。

一般理解:

⑴、能说出渗透压的概念;

⑵、能正确进行毫渗透单位的简单计算。

简单应用:

⑴、能根据渗透定律,结合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具体情况比较不同溶液间的渗透压大小。

⑵、能指出渗透压在食品检验上的意义。

“溶液”的实验操作技能是:

模仿:

⑴、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⑵、吸量管和洗耳球的使用方法

学会:

⑴、固液药品取用操作“拿瓶标签对虎口,瓶盖倒置别乱丢;量液注意弯月背,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漏斗、玻璃棒操作

⑶、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⑷、洗涤操作(尤其是比色杯洗涤),定容操作

熟悉:

⑴、托盘天平、量筒、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⑵、观察刻度线(深、浅溶液)的方法

二、设计达标手段

师生双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以后,为达到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且一切活动都要以完成企业所需为核心,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教法都可以借鉴。例如:

1、实验启发型:该教学突出化学科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2、自学研讨型:该法着眼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其特点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教师的引导启发活动。具体作法一般是下发“自学提纲”或提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后进行质疑、答疑,师生共同到食品企业讨证。

3、综合启发型:是在传统启发教学的基础上,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水平毕业论文范文,采取各种启发手段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属于知识记忆的:可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或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达到识记的要求;理解的:给学生创造知识疑惑情境,以讨论的形式达到理解程序;应用的:给学生设置具体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反馈

在基础化学教学模式中,为了获取学生学习目标的技能达标程度信息,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需随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信息,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上课提问,讨论或采用简单可行的诊断性检测,课下处理作业,与学生谈话及征求意见等,如果学生测验未达标,可以明确指出他在哪些知识上未学好及在哪些相应的思维能力上还有欠缺。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矫正,自我强化,又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矫正,突出“以人为本”教学。如教学“回炉”,分组上课,个别指导,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等矫正措施—由“学会”变“会学”。从而使中、差生不欠帐,能够越过基础知识的沟壑。化学教学目标常用两种考核手段:

1、理论考核,以六个学习水平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试题进行考评,其对应关系一般如下:

识记-填空题:简单应用—选择题;理解—是非、判断题;综合应用—简答题;创见—假设问答题;创见性应用—实际应用题。

2、实践(训)技能考核,技能考核一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化学仪器的识别操作-应用-提纯;化学计算;物—化学反应的观察、鉴定;独立操作能力。

四、“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将传统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学目的变为师生共同明确的企业所需,并根据企业所需进行教与学,使技能处于中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评价,只看测验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标程度毕业论文范文,不计考分,不排名次,可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提供“吃小灶”,有利于差生增强学习信心。其特点,比外延模糊不清的传统教学目的,容易评价、具体明确、外显性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特点。

五、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效果

实施“轻工食品基础化学教学模式”是教改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一项改革。食品营养与检测全体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将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含操作韵语及学生的自学融为一体进行统筹,自编《基础化学》教材,已经从传统教学的“讲”迁移到“导”上来,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趋于科学化。

六、附部分化学韵语供行家参考:

⑴ 液体药品的拿、量、放、注

拿瓶标签对虎口,

瓶盖倒置别乱丢;

量液注意弯月背,

取后塞好药送回。

⑵ 漏斗使用和注意事项

A、四靠两不过;

B、一角二低三碰;

⑶ 用诗词谜语表达CaCO3→CaO→Ca(OH)2 →CaHCO3→CaCO3更有趣味 性,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浑不怕;

粉身碎骨依然在,

留得清白在人间。”

⑷酸碱盐溶解性表歌谣: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溶碱只有钾钠钡钙。

参考文献:

[1]王佐书《化学教学法》

食品化学论文篇5

2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改革

2.1树立启发式的实验教育观念

要实现由验证型实验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应首先树立启发式实验教育的教学理念,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为知识传授与启发探索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启发式实验教育,能使学生变“模仿”实验为“探索发现”实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是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和能力融为一体的载体,学生将会对课堂产生极大的兴趣。

2.2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以往填鸭式的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生只是在众多的知识当中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现象、原理、规律等,缺乏主动、积极地去认知、探究。教师启发式的实验教学则在实验之初,介绍目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几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适合实验室应用的实验方案或对某个步骤提出改进方案,最终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对比和验证。实验过程需要学生在全过程手脑并用,并让学生在改进的实验与已有的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根源。如用于液体混合物分离的蒸馏与分馏实验,在教材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基本实验操作,我们则将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到的蒸馏与回流的实验结果,得到蒸馏与分馏操作在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异同,从而得到不同分离方法的适用范围。又例如在乙酰水杨酸的实验中,书中的方案是固定水杨酸与乙酸酐的用量,计算收率。而改进后的方案为,设置不同剂量比例的实验组,让同学分组操作,不同实验组之间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与收率,分析原因,通过对不同剂量组数据的分析,使同学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酰化剂的剂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这种改革,使学生在一种探索研究性氛围中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步骤的设置原理,规范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启发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创造者,为他们将来进行毕业设计、科研工作做准备。

3启发式科研训练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施效果

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只要“照方抓药”式被动开展实验,缺乏思考、分析、提炼和整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启发式实验教学则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双赢。大二年级学生在实验课结束后感言:“有机化学实验很锻炼我们实验技能”。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中了受到科研的启蒙教育,能主动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科研训练过程中,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同时,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食品化学论文篇6

食品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项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外延是食品化学污染及防范所谓食品污染指食品中含有的(或人为添加的)。它与食品微生物和食品工程原理并称为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三大基础支柱分支学科。食品化学理论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化学课程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及知识创新有很大帮助,对进一步提高整个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一些探索。

一、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食品化学理论作为化学课程的有机一环,对于学生化学课程专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所得疾病的种类及控制方法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的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却在逐渐增多。许许多多由于饮食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食品化学理论正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医疗发展要求而建立的学科。

本课程紧紧围绕食品化学与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其学习和应用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他强调的是食品化学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如有关水分的介绍,重点是阐明水的生理健康作用、水分活度与食品安全,充分说明水的营养化学及其与食品安全的相关作用。水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对水质化学指标应做适当的引申,并指出饮用水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带给人们的健康危害。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入和广泛的接受和学习化学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有关食品化学理论的案例,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则需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必然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化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这便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这对促进学生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将食品化学理论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互比较、相互融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从侧面上推动了学生深钻研,广涉猎,勤探索,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课的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化学这门学科要想具备一流的素养,除了理论上的熟稔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食品化学理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领悟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化学背景及预防方法。例如,烤鸭和烤羊肉串可以产生某些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多环芳烃和杂环胺,腌制食品和腊肉、盐鱼等食品中可以产生致癌物等。这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加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 转贴于

食品化学的概念及反应过程均是非常抽象的内容,但它却以研究型、设计型为只要特点,因此,教师在食品化学理论讲授的同时,必然会根据所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利用现有设施设计一些基础实验。这些实验表现在实验结论的获得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合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在实验中加以印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了教学成果,在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理论,增强学生在化学领域从事创新性科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食品化学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作为理工科,它的理论应当时时刻刻在更新和进步。因此,这要求研究者在拥有很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时刻走在学术的前沿。

食品化学更是如此,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以单纯的理论的讲解为主,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这样便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便是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仪器,药品的配置等一般在实验教师准备好的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常常是包办式的。此结果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增加其依赖性,那么“创新思维”更无从谈起。而我们在食品化学理论则有所不同,是验证性向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转化,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食品化学理论的学习,不但要求课上老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一些基础实验的安排。更需要一些课下的研究。这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更多的思考和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例如,由教师给出课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参考资料,独立或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可行性,独立完成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如原材料制备和仪器调试。学生应当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给出数据分析过程和最终结果,并进行总结。在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予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保持与学生沟通,并给出适当建议。这样便较好地融合学生各个时期所接受的知识,巩固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引发了学生研究兴趣,训练了创新思维,并是教学成果也卓具成效。

四、结语

食品化学理论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但体现在上述的三个方面,而且是一种个人化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积累经验,正视现实,培养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经受挫折、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使自己的化学素养每经过一次学习、实践就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这样才能体现出食品化学理论的作用,而这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食品化学论文篇7

1.“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级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食品加工过程、贮运与保鲜及其生物学基础等,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等分支学科。

2.“食品政治、文化与伦理”研究领域。食品文化与伦理是以研究食品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道德现象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立法、食品公共政策、食品行政管理、食品文化现象与规律,食品伦理现象与规范(如污染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转基因食品等)等,形成了食品政治学、食品文化学、食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3.“食品经济管理”研究领域。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刚刚起步,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外在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部分学者对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和研究框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郑锦荣认为,食品经济管理是对食品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既要考虑到食品的自然属性,即食品的经济性,又要考虑食品的社会属性,即食品的安全性,其知识体系由食品经济管理的独有知识(食品溯源性、食品安全管理等)、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食品加工、包装、食品营养学等)等交叉而成,可以根据食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将其划分为食品的整体管理、食品的生产管理、食品的流通管理、食品的营销管理、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服务管理、食品的质量管理、食品的危机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9大知识领域。[2]

相子国在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视角解读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结构图,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与流通企业、食品上游个人与企业、食品消费者、食品行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他认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背景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研究的重点是食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目标是提升食品核心竞争力,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以下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食品产业与区域规划研究、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食品工业“两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研究、食品核心竞争力研究。[3]

在今天的“大食品产业”时代背景下,[4]食品工业已发展为一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及其赖以生存的制度、政策和技术革新等环境在内的有机系统。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食品经济管理学科进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郑锦荣提出的食品经济管理的9大知识领域仅集中在食品产业链(FoodChain)上,过分强调了“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系统(FoodSystem)的其它有机组成部分(如制度、政策等环境因素)和“经济”现象;相子国将政府文件作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的逻辑起点,没有注意到政府文件的时效性与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拟在食品系统框架下,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重新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并提出当前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框架

(一)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

在设计食品经济管理的研究框架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其学科属性。食品经济管理(ManagementofFoodEconomy)虽然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基本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食品生产及其相关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提高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食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食品工业区划基础上,进行食品工业地区布局,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食品经济管理体制,确定食品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食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食品工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等。因此,就学科性质而言,食品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可以从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独立为二级学科。

(二)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食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本文以“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实践”为框架,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1.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为核心,跟踪食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动态与前沿,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食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为食品产业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解读食品产业最新政策,为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2.食品产业结构与布局。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食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食品战略产业选择及转换、食品产业空间布局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等。3.食品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食品经济发展和资源耗竭、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食品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制定食品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和生命价值评估。4.食品技术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食品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和“技术性”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食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方法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5.食品物流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物流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流的主要作业管理活动、食品物流的战略管理、食品物流系统的规划、食品供应链管理等。6.食品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食品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食品企业营销管理、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食品企业财务管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等。7.食品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生产同一类食品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食品市场绩效及食品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研究方法是SCP分析范式和博弈论。8.食品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食品国际贸易管理体系、食品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等。9.食品质量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性质与原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食品质量诚信体系、安全食品消费等。主要研究方法有收益-成本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估、神经网络评估、计算机仿真、声誉机制模型、Lo-gistic回归等。

三、开展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所有科学研究的一致要求。这里所说的“小题大做”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选取要“小”、研究内容要“大”。食品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的不同食品之间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企业规模、行业发展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一个研究方向甚至一个研究基地能将一种或少数几种食品研究透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相子国教授认为,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产业链较长的食品才有研究价值。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础———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选取的研究对象有:白酒、功能糖、调味品等。

(二)时代性

不同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发展任务不同。例如,“十二五”期间,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涉及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畜禽加工业)、乳制品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紧密围绕当前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行业展开。如“食品质量安全”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研究食品市场准入、政府监管、企业诚信、健康消费等问题。

食品化学论文篇8

食品化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涉及食品中各种成分结构和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食品的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议的课时理论教学为36~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42学时[1]。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为借鉴国外食品化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全英语)教学师资,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并兼顾上海海洋大学为二本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选拔优秀的学生(控制在20人左右)采用全英语授课,其余学生采用双语授课;而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采用中文授课。根据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建设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疑惑,现总结如下,供借鉴和参考。 1课程建设实践 1.1师资队伍建设 食品化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在上海海洋大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由在美国留学多年的教师主讲该课程,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能够比较深入地掌握英文原版教材各章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高校大力提倡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双语和全英文示范性教学建设的前提下,该课程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历层次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整体业务素质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进长期在美国从事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东方学者”主讲全英文课程,将年轻科研成果丰硕的本校“海燕学者”吸收入教学团队。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完整,共有6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并配有实验师1名。6位教师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其中,4位拥有博士学位,另有1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6位教师年富力强,学术思想趋于成熟,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除东方学者外,5位主讲教师都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或研究所6个月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或进行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基础课双语教师研修项目”培训。 1.2教材建设 选用王璋等编写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化学》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美国OwenFennema主编的《FoodChemistry》第3版翻译简装本。由于上海海洋大学属于二本院校,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一本招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太深,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将中文版教材改用汪东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食品经济管理及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刘树兴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采用双语授课的学生英文参考教材选用较浅显的《FoodChemistr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ChristenandSmith)。而全英文班每人配发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Fennema′sFoodChemistry》。将王璋等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作为推荐参考教材。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只有15学时,共有5个实验,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若选用现成的《食品化学实验》教材,由于很多实验内容和《食品分析实验》重复,学生未必能够接受。笔者教研室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讲义》作为配套教材使用,每年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时修订。 1.3教学内容整合 食品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色素和着色剂、食品风味、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中有害成分[3],食品化学和多门食品专业课程内容有交叉,比如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风味化学等。而国内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缩短理论课学时,目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化学理论课授课学时仅安排40学时,再加上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压力,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借鉴国外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和先进教学经验,比如大量直观、精美的图表,简洁的PPT授课方式配备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大量的教辅辅导答疑工作,力争做到授课内容既能与美国同类高校教学内容相接轨,重点和难点突出,又能使教学内容简练而丰富,需要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由于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相关物质结构、性质等及酶学讲述较为详细,因此食品化学相关内容采用直观、生动的PPT演示只做简要复习和重点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因为另开设有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所以酶和食品添加剂2个章节省略不讲,而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和食品中有害成分这2个章节分别放到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学课程中讲授。积极调动各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能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专业的食品化学课程由专任教师中文授课,由于学生未学习过生物化学,所以课程内容设置需兼顾二者,并适当降低难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双语授课学生,每章节制作相对应的全英文PPT,采用以中文为主穿插主要英语专业词汇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差异非常大,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花费了大量心血。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课后及时布置小练习、答疑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强化学习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作业。再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与教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授课方案。全英语授课班采用全英文PPT,英文为主的授课方式,重要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各种实例用中文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巩固英文专业词汇。为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听、说能力,上课经常采用讨论的形式。每次上课先用英文总结上一次课讲授主要内容,每章节授课完成后抢答做几道练习题,考察授课效果。邀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食品化学教授给学生讲授脂质这个章节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期末时让学生上讲台宣讲选定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抓得比较紧,平时经常有讨论和提问加分,所以大部分学生每堂课前都做了充分预习,和教师互动效果较好。#p#分页标题#e# 1.4.2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分段授课。食品化学教研梯队各位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分段教学,让每位教师分担不同的教学章节,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所长,使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讲授不仅理论扎实,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把每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更好地体现在授课内容中。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为食品化学课程授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不仅讲授食品各组分的相关概念、结构和特性,还涉及到许多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变化,且学时数有限。因为每位教师主要准备1~2个章节内容,所以有充裕时间进行准备,授课量也比较大,授课内容较丰富,学生觉得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此外,各位教师授课英语讲授也存在口音问题,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双语和全英语授课,较难以适应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教学方式。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比较能适应学生的教学需求,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探索。 1.4.3分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督促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学习本身难度较大,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包括食品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变化等,采用双语和全英语授课时还需要同时掌握专业词汇,如果全部集中在期中和期末进行测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复习,另外也使学生平时的学习比较松懈。为了督促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分段掌握所学知识点,对课程考核部分采用分段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因为平时每个章节已经进行过测试,学生知道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对掌握的薄弱环节也有时间再进一步学习,并且对适应英语考试题也是有一定帮助,此措施效果较好。 1.5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实验共15学时,分为5个实验,采用性质实验、定量分析实验与食品制作相结合的形式,对上课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巩固。因为学时数有限,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是每年实验课程安排需考虑的重点。蛋白质这一章节蛋白质变性为知识难点,可逆和不可逆变性理论较抽象,通过“蛋白质沉淀及变性”实验,让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直观感受到蛋白质变性的可逆和不可逆,再从理论上探讨原因。果胶凝胶的形成机理也是重要知识点,综合性试验“果胶的提取和果冻的制作”,从桔子皮中提取果胶,然后学生用自己提取的果胶制作果冻,将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果冻,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形成,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将“植物色素的提取及性质实验”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合并为一个大实验,增加了“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测定”实验,脂质氧化问题是食品化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分别测定植物油及在烘箱加速氧化实验后油脂的过氧化值,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脂质氧化理论的理解。新增了美拉德反应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不同的糖和氨基酸之间进行反应,以及改变反应条件,考察对美拉德反应速度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对上课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各章节筛选出反映重要知识点的实验[4],达到实验内容少而精。 2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经过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进行食品化学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困惑,如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身授课内容涉及面广、有难度,是否适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授课。总结今后需要再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如下:目前该课程已经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浏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相关网站、实验教学大纲、作业习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和查漏补缺。在网络平台上各章节的习题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但是平台上的讨论、答疑等与学生互动环节使用频率并不高,需要教师腾出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并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偏低,专注度也不够高。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关注教师教多少授课内容、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一点“我要学”,少一点“让我学”。 美国本科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10~15h,每上1h的课,学生一般需花3h学习消化其内容。而目前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20~25h,学生课后学习消化所学的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不仅不适合食品化学这类授课内容涉及面广且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如何大幅度提高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不是单门课程的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问题,这需要各位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采用英文原版《食品化学》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尽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还存在很多困难,短期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且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选修全英文的学生都是英文程度高、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将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而比起英文科技文章来说,英文教材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尽早接触英文教材,为学生将来从事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食品化学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29-03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影响的科学,是为改变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学科[1-2]。食品化学与食品微生物、食品工程三个学科是食品科学学科的三大支柱,食品化学与分析能力也是食品科学核心能力中第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具有深厚的食品化学知识对于每一个食品科学工作者和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01年,IFT(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公布的食品科学核心能力标准中,就明确规定了食品科学专业四年制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应达到的食品化学与分析能力,这也说明了食品化学在食品科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和不容忽视的[3]。

食品化学课程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粮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专业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化学课程本身具有内容繁杂琐碎、范围广、知识点众多等特点,且较多的涉及理论知识,内容较枯燥,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学习。另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建立食品科学专业以来,食品化学课程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学时较少,也是阻碍食品化学课程建设速度的原因之一。针对以上情况,除适当增加了课程学时外,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重点在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首先,通过对课堂组织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确定了以“交互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组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采用多种方式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对学生最终学习进行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食品化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讲授,而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听与记的状态,缺少与教师、与同学间的交流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被动,没有兴趣的不良后果。“交互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课堂民主交互学习的氛围,师生在课堂上能用理解与宽容的方式共同体验学习过程,把课堂变成探究知识、张扬个性、团结协作、教学相长的素质教育场所[4]。“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组织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的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就特定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5-6]。在课堂组织上以“交互式”教学方法为主,“讨论式”教学方法为辅,并贯穿始终。

(一)“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交互式教学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交互式教学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并完成作业教师课外辅导与答疑阶段总结,具体措施如下。

1.课前预习并完成作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有一部分已经没有了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课程初期需要在教师的督促与严格要求下来完成,因此在前一节课下课前,教师要提示学生下节课的内容重点,为学生指明要预习的内容范围,并留给学生思考题,帮助预习。经过3-5次的预习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预习方法后,由学生自主预习,教师不再指导,但在授课过程中会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教师――学生”课堂民主交互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前5分钟。从第一节课开始,明确要求学生每节课前要提前5分钟到教室,学生可利用这5分钟时间,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进行预习、复习与讨论,也可与教师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食品相关热点与新闻,鼓励学生在课前5分钟分享自己看到与听到的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以食品化学的知识来评价与解释有关问题。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与食品生产现象的发现与总结,指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现象,使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加深印象。如对美拉德反应的讲解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哪些食品发生的变色现象是美拉德反应引起,让学生找到这些食品加工中的共同点,再为学生讲解美拉德反应发生的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馒头与面包制作时加工方法与方式的不同,并总结面包加工时的特点,进而说明美拉德反应条件与影响因素。

3.查阅参考资料与扩大课外巩固练习:每学期第一节课为学生介绍不同版本的食品化学教材与参考书,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阅不同教材。在每一章课后为学生提供相应内容的参考资料,或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站,查阅相应资料,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为同学做简短的介绍,同学和老师对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也可相互提问及解答。

近几年的教学中,主要针对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进行了知识扩展,如2011年出现的地沟油问题、2012年的老酸奶问题等社会热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用食品化学的知识来解释地沟油和老酸奶问题的关键。并在众多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利用专业的知识辨别食品安全事件的真伪,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增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师课外答疑:采取开放式,主要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与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的联系方式。对有些较简单的问题可在课上请同学回答与解释,增加同学间的交流机会。2008年,食品化学建立了校园网络课程,同学们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课程的自学和复习,也可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疑问,教师会尽快给予回答。另外利用E-mail、QQ等方式的交流也是十分快捷与方便的。

5.阶段总结:分阶段进行总结,每节课有小结,每一章有回顾总结。学习初期以教师总结为主,后期以同学自己总结为主。除对课程内容的总结外,还要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表现积极的同学表扬和奖励,对表现不尽人意的同学以鼓励,这样慢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交互式的教学,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同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我们将讨论方法分为大讨论和小讨论两种,小讨论贯穿每节课的讲授过程,大讨论则根据课程实际有选择地进行。

小讨论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较常采用的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寻找一两个适合学生讨论,并且能够在5分钟内讨论完成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7]。食品化学课程中虽然以理论知识为主,但与实际生产是分不开的,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通过列举食品生产与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小讨论,再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的现象,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讲解“温度对蛋白质不溶解性的影响”的知识点时,提出“家用冰箱冷冻室温度为什么设定在-18℃”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只进行两分钟的时间,通过对问题的解答而解释温度与肉制品中蛋白质不溶解性的关系。小讨论的方法可灵活应用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对于一些常见的食品加工现象和常被人们误解的一些现象都可作为小讨论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讨论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油脂食品氧化反应的影响因素过程中,请同学解释“为什么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的稳定性要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差,这一现象与理论结果为何不同?”

大讨论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先将要讨论的内容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准备充分以后再由各组推选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阐述各自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得出结论[8]。大讨论一般在每轮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1-2次,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讨论题目。讨论的题目要准确具体,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讨论过程的实施也要遵循有效性的原则,要求对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要有明确分工,从课外的资料查阅开始,一直到课堂上的讨论总结,要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其中。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及时地点评,并与学生一起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共设计了五个大讨论题目,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个题目进行讨论,并在每次讨论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记入期末总成绩中。另外,在讨论课的成绩评定时,除了有老师给出的成绩外,还包括讨论小组组长为每位组员评分和小组间的互评成绩等两部分,这样增加了成绩评定的公平性,也加强了学生之间评分的客观性与参与性,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并为参与讨论活动提供了动力。

二、应用两种教学方法需注意的问题

“交互式”与“讨论式”两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们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让学生们适应和习惯这两种新的教学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较缓慢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初期要着重引导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

(一)“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的课堂氛围应该是平等的、尊重的、共享的与宽容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还要注意实现学生之间的平等,使学生之间互相接纳、互相交流,培养团结协助的精神。

在“交互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的实际困难要解决,例如,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无法控制学习进度;学生惰性比较大,自觉性不强,课外准备不充分,从而不能与教师很好的配合;对学生掌握的程度难以把握等等。而要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于交互式教学环节中的第一个环节――学生的课前预习与作业的完成。若学生很好地完成课前预习与作业,就能顺利的推动下一环节――课堂民主交互式教学的进行,这也是完成交互式教学的最重要的一步。

作为完成“交互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精心有效地组织学生完成课前的预习与作业的完成工作,特别要注意教会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自主学习,抓住重点,避免因资源丰富而大量冗余变得盲目无序、眼花缭乱。还要注意布置作业时,难度应适中,达到检查预习效果的目的即可。对于一些基础较差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要求在预先学习时把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可安排同学帮助其解决;在预先学习时鼓励学生都要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教师也要设计好逐层深入的各个关键性问题及配套相应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通过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努力来把学习推向深入。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是调动全员参与的有效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要使讨论能顺利进行,就需要教师要做好精心的设计工作,包括对讨论题目的设计、讨论时间及讨论内容的编排等几个方面[9]。“小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是较常运用的方法,对讨论题目的设计应紧扣课堂所讲的理论内容,范围不应扩展太大,而占用太多时间。“大讨论”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能联系到前面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总结分析的能力。同时,“大讨论”前也应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来作准备,尤其是针对论文的撰写和讨论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要做更多的指导,这也要求有更多的时间来作准备工作。

在课堂的讨论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讨论方向的把握与引导。对于阐述得好、观点正确的同学,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对于阐述中存在问题的同学,教师也应该委婉地指出问题并引导其得出正确观点;同时,对于一些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的意见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最后,教师应做好总结与评价工作,在评价时应该多用启发、肯定、鼓励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讨论课的成绩评定时,除了对论文内容的进行评定外,还应增加论文撰写的规范、PPT课件制作的效果等项目的成绩评定。通过这样的训练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打下坚实基础,经过教师对论文撰写和PPT制作的指导,学生们也可以初步掌握论文撰写和课件制作的方法。由于有这两部分成绩的组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用心的关注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与PPT制作的效果。

在近两年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交互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及时的分析与改进,完善了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对实施两种教学方法的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评教结果分析,发现学生们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比较满意和认可。对两个专业学生期末试卷的成绩和总成绩进行分析,与前几届学生成绩的比较结果也表明,学生的平均成绩和及格率都有明显提高。成绩考核的内容的增加与方式的改进,在提高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使成绩评定更加客观与公平。这也表明,“交互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何能将两种方法更娴熟地应用于教学,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阚建全.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9.

[2]迟玉杰.食品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3.

[3]周志江等.美国食品科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J].食品与

机械,2006,(2).

[4]田晓明.对高校课堂民主交互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09,(10).

[5]刘梅兰.“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

践[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7).

[6]刘建霞,周明哲,张小清.“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教

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3,(4).

[7]黄燕平.大学数学课程讨论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

食品化学论文篇10

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应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可以设置食品科学、食品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其中,食品科学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科学有关的生物学、化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原理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食品高新技术,具备较强的食品科学领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食品工程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工程有关的生物学、化学、工艺及设备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食品制造、食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具备食品工程设计和技术改造的知识和能力。水产品加工及贮藏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水产品利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的基本方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较系统地掌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有关的化学、生物学、毒理学、卫生学、食品法规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生产的基本技术方法。

二、培养目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新世纪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努力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应该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并注重沿海海洋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师。毕业后可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进行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的科研、设计、管理和生产监督的工作。通过培养学生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具有坚实的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以及相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原料的生物学特性、加工特性、综合利用以及贮藏、加工、运输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般工程规划设计能力、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能力;具有食品质量管理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基础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食品制造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强化基础、优化结构、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注重素质、强调创新,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即素质教育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现代工程制图、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等;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课程组和其它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经济类、体育类及其它四大类;本专业主干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学。本专业主要课程除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外,尚有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物理化学、现代食品工程制图、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验。

四、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1.人才培养模式。按院招生,按院管理和培养,按需择业。学生入学后第1-3学期完成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从第4学期开始,学生必须选择四个专业方向之一作为主修方向,主修方向选定后,其方向内课程为必修课程,学生可按国家、社会需要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余三个专业方向之一为辅修方向,也可在其它课程中选修直至修满24学分(简称“1+n模式”),但必须完成所选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学生除选择本学科学习外,还可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跨学科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安排在5-7学期,第8学期不安排课堂教学,只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原则上要求毕业论文应为主修方向毕业论文。学生必须修满159.5学分(其中必修125.5学分、选修34学分)才能毕业。

食品化学论文篇11

【摘要】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关键词】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内涵

【本页关键词】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双刊号CN期刊

【正文】

食品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它是人类与环境进行物质联系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对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层的认识。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饮食生活。因饮食不当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已逐渐减少。

1.发酵食品。是人类巧妙的利用有益微生物加工制造的一类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生活。如酸奶、干酪、酒酿、泡菜、酱油、食醋、豆豉、腐乳、黄酒、啤酒、葡萄酒,甚至还包括臭豆腐,这些都是颇具魅力而长期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发酵食品经发酵后使一些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如乳糖、棉子糖等)转变成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并使一些食物中有害的氰基化合物经发酵转变成安全无毒的物质,改善了风味和结构;对于酸奶发酵生成乙醛、双乙酰、3-羟基丁酮等,使其产生愉快的口感,具有柔软结构,而且发酵食品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增加保质期。发酵能提供种类繁多的组分、风味和结构的食品。

2.方便食品。多指工业化大规模加工制成的,可直接食用或稍加烹调即可食用的食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起,省时省力的方便食品已是食品市场的“宠儿”,并逐渐成为市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现在最普遍最常见的方便面、各种饮料、以及方便米粉、芝麻粥、果蔬罐头、肉类罐头、速冻水饺、速冻面条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趋于大众化,是利于人们生活性很强的食品,它将成为食品中消费量最多的食品。

3.冷藏食品。是抑制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阻止微生物生长的手段,使其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冷藏食品是消费者喜欢并青睐的食品。人们把新买来的食品放入冰柜中冷藏,几天后还可以保持其新鲜度。在一些超市可以看到有些食品通过包装改变气体并与低温相结合,使食品有更好的保藏效果。食品的冷藏技术在我国已得到了高效快速的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47/17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食品化学论文篇12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早已成为食品业界的共识[1]。这一共识在肉制品加工行业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食品添加剂在肉品加工中起着关键作用,不仅改善肉品的感官品质、延长货架期,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3]。然而,由于近些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食品添加剂是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4]。一方面不良媒体的歪曲和夸大事实的报道,食品添加剂被误认为是食品安全的罪魁祸首[5]。另一方面,加工中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伪劣添加剂等现象,严重危害人体健康[6]。因此,怎样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和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探索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十三五”期间,为国家“双一流”战略服务建设,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精神,郑州轻工业学院紧盯“特色骨干大学”建设目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学科群”获批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为契机,培养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提高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7]。根据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要求,结合中原经济特点,食品工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河南省肉类工业的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肉类加工企业销售的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火腿肠的产量一半来自河南。因此,本文打破传统的以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为教学模式,构建以肉类为教学载体,以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加工中的功能为主线,探索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添加剂的传统教学内容按照分类依次讲述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性质、毒性、使用方法、应用范围与剂量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原理、注意事项等。对于学生来说,食品添加剂种类繁多,各类食品添加剂相对独立,缺乏相关性,在学时有限情况下不容易快速掌握[8]。而且随着食品工业快速发展,新型食品添加剂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不可能及时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食品添加剂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以下改革:第一,构建以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的功能为主线,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的相关规定,着重阐述“为什么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什么食品添加剂”和“怎样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以肉类为载体,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为主线优化教学内容,其中包括延长肉类产品的贮藏期限、提高肉类产品的营养价值、改善肉类产品的组织结构、增强肉类产品的可接受性(颜色、风味)以及改善肉类加工的单元操作等。第二,增加肉类食品添加剂学科的前沿信息。通过关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中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发展方向,将行业和学科发展的研究动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等融入到理论教学中。例如,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是研发复合和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改善肉类产品的组织结构和保水性方面常规使用磷酸盐,而为满足现代消费者追求健康肉制品的需求,则增加讲解新型复合无磷保水剂的应用发展。第三,增加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关于滥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和非法添加物使用的违法案例。以食品安全风险解析的案例为切入点,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增加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解释,从科学层面树立正确的食品添加理念。以夏季肉类烧烤引发食物中毒事件为例,让学生感受肉类加工中亚硝酸盐的作用、使用方法、安全评价等,准确的认识亚硝酸盐使用是提升肉品品质、保障肉品安全的客观需要,进而理解学习食品添加剂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2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然而,许多高校《食品添加剂》课程安排学时少,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轻视实践教学环节。而且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是按照指导教师规定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去做,缺乏主动思考与分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建立食品添加剂与其他专业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将食品添加剂分别融入到食品工艺学、食品物性学、食品感官评定分析等课程中。例如,在食品工艺实习教学中,借助学校教学科研及合作企业优势,由企业专家和指导教师根据肉品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置“肉类工艺学”[9]。以肉类为载体,以加工工艺流程为主线,设计制作西式与中式肉制品,通过原料预处理、产品配方、工艺流程等环节,理解各类食品添加剂(品质改良剂、护色剂、香精香料等)在肉类加工中的作用、使用方法、感官效果和安全性。其次,指导教师利用参观实习周,带领学生直接深入肉类企业生产第一线,如双汇、大用、众品等知名肉类企业,现场讲解不同肉类产品的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工艺流程等,既拓宽学生的眼界,又巩固理论知识。另外,鼓励学生走出去,进行肉类食品市场调研,调查消费者需求特点和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状况[10]。在学校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开发新型产品,增强应用食品添加剂的创新能力,设计消费者追求的健康营养型肉制品。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查阅资料、选择合理的食品添加剂,根据产品特点设计合理肉品工艺流程,并且利用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优化工艺条件,分析测试食品添加剂对肉品品质的影响。在项目实施总结中理解使用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方法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转变

《食品添加剂》传统教学方法以传授法为主,按照分类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忽视了教学方法中以学生为主体[11],降低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特色骨干大学建设下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教育目标。因此,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更新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多种授课方式,实现食品添加剂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根据食品添加剂在肉品加工的功能为主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资源鉴赏中外著名肉制品,介绍其加工特点,然后以提问题方式引发学生着重思考“为什么要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什么食品添加剂”和“怎样使用食品添加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强化案例式教学方法,列举近些年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安全热点事例,例如瘦肉精、亚硝酸盐中毒、“猪肉变牛肉”、“胭脂红加入卤制的原料肉”等,再结合讨论教学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或以PPT制作进行自我展示等。同时邀请企业研发专家走进课堂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理念,同时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专业修养。另外,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肉类食品添加剂市场调查,充分了解食品添加剂应用的动态,然后让学生以代表性的肉制品选择进行分组,讨论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的作用,并结合科技文献资料,制作PPT,由学生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解。内容既可以是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的研究动态,又可以是关于食品添加剂在肉制品加工的安全问题。经过各组收集资料、讨论、展示、教师归纳总结、答疑互动等环节,不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提高学生科技文献检索能力和写作报告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4考核方式改革

《食品添加剂》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学生的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为依据,往往忽视对学生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这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特色骨干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平时成绩,相对期末考试定成绩模式。根据以肉类为教学载体建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构建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讨论和PPT展示、实践报告与项目结题、期末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作业成绩占20%,采用课后留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书籍与文献撰写完成,指导教师批改的方式,考察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的食品添加剂知识掌握水平。课堂讨论和PPT展示占成绩20%,考察学生的查阅资料、制作PPT与演讲水平,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概况评价信息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实践报告与项目结题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调研情况,新产品配方研发与项目实施情况,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全程化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质量,为实现特色骨干大学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目标奠定基础。

5总结

在特色骨干大学建设背景下,本文围绕河南食品重要产业即肉类加工业,进行以肉类载体的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探索,针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以食品添加在肉类加工的功能为主线,从理论教学内容更新、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方法转变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4个方面实施,增强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效果,为促进特色骨干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宝国.食品添加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2]刘甲.我国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J].肉类研究,2010,2:71-75.

[3]徐萍,刘骞.肉类工业中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J].肉类研究,2009,5:48-50.

[4]孙金沅,孙宝国.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96-97.

[5]王蓓,曹雁平,孙宝国,等.新食品安全形势下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5,33:59-60.

[6]杜震钢,刘震,郑建峰.政府对肉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21-22.

[7]董星.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6,1:28-29

[8]张涛,郭钰洁,沐万孟,等.食品添加剂课程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6:66-68.

[9]栗俊广,白艳红,张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工艺学实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轻工科技,2017,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