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市场调研合集12篇

时间:2023-05-25 10:42:50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1

一、地区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的基本情况

建筑领域的工程拖欠款,是指发包单位(业主)在报告期未按合同约定向建筑企业支付工程款,包括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工程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应支付的工程款项。

经过调查,截止**年6月30日,全地区共拖欠工程款达1.567亿元,拖欠**年以前的农民工工资244.9万元。其中,XXX市2760.85万元、库车县4282.03万元、拜城县2229.9万元、新和县880.06万元、沙雅县63万元、温宿县1073.5万元、阿瓦提县763.08万元、乌什县371.21万元、柯坪县351.81万元、地直单位2899.2万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拖欠工程款呈如下一些特点:

1、拖欠工程款的数额逐年增加,许多建设项目工程款久拖不结。最为突出的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许多公司由于工程款久拖不还,部分已成为呆死帐。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许多政府部门在未落实资金情况下,先行建设或擅自变更设计,扩大建设规模而导致资金不到位形成拖欠款。

3、债务链拉长,形成了大量“三角债”。目前,一方面是建筑总承包企业被大量的拖欠工程款,另一方面建筑总承包企业又拖欠分包企业的工程款,材料设备供应厂商的购货款,农民工工资和国家税款、银行贷款。大量“三角债”的产生,引发了多头的债务纠纷,造成了社会信用关系的极大扭曲,还掩盖了因建设资金不足,而盲目建设的问题,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4、引发了大量拖欠农民工资,造成群聚上访等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因拖欠工程款进而拖欠农民工资的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逐年增加。其原因既有少数企业和包工头恶意拖欠或克扣,更多的则是由于严重拖欠工程款而导致许多企业无力支付。

5、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许多企业反映,由于工程款被大量拖欠。只能依靠增加贷款组织生产,企业背负了沉重的贷款利息,使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技术进步,并造成企业骨干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同时有的建筑企业为转嫁风险,将工程层层分包给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甚至是包工头,结果在工程施工中偷工减料,使工程质量水平大大降低,甚至留下了安全隐患。

二、关于拖欠工程款的原因分析

(一)建筑市场供求失衡是工程拖欠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

目前,地区具有各类等级资质建筑企业共55家。另外建筑市场开放,全国各地建筑企业都能进入地区的建筑市场,建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建设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竞争激烈机会,要求建筑企业垫资建设。即业主在不给预付款的情况下,要求施工企业带资施工达到一定进度,或者要求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前预缴一定数额的工程抵押金后,再支付工程款。现在,垫资已成为项目主管降低资本成本、转嫁经营风险、榨取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许多业主即使项目资金充裕,也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因此,垫资实际上已成为众多施工企业承揽项目的先决条件和难以回避的经营“陷阱”。

(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工程拖欠成风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会上信用缺失行为盛行,反映在建设领域,更加剧了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恶化。

1、相当多的企业信用意识淡漠,“拖欠有理有利”之风盛行。由于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企业间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约束,市场交易秩序混乱,以至于有的企业把拖欠贷款作为一种经营手段、生财之道,也有的企业把拖欠作为变相筹措资金的渠道,不讲信用、不守合同。

2、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合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大量信用缺失现象,往往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失信者却得到了不应得到的收益甚至暴利,而没有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处罚。另据施工企业反映,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还暗地里鼓励这种行为。这样,当失信有利可图时,企业或个人就会不自觉地倾向失信。有些地方"失信暴发户"甚至被称为“能人”。

3、多数企业尤其是建设企业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许多企业往往进了一个误区,即以承揽到工程为首任,因无法考察客户的信用程度,也不能对其进行信用监控,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4、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信用监控机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淡薄与我国信用信息透明度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关于解决拖欠工程款的对策和措施建议

拖欠工程款已成为当前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一大顽疾,严重破坏了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对其实施综合整治。

(一)采取有效措施,重点解决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的问题

针对当前拖欠工程款最为突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投资工程,应采取如下整治措施:

1、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的项目,应当规定必须实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凡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由担保人代其支付,但担保人可依法要求房地产企业提供反担保;建筑业企业也应对等提供履约但保。对于未提供这两种担保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凡已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拖欠工程款的,对其新开发建设的项目不予批准,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银行不予贷款。对于违反合同约定拖欠工程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资质年检中予以降级,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其降级原因,情节严重的要注销资质证书。

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强调量力而行搞建设。要求各县(市),各单位要根据财力状况,合理确定负债建设规模,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严禁以拖欠工程款的方式转嫁资金不足的风险。同时应对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于已形成的政府工程拖欠款,当地政府或部门要结合自身的财力情况,通过年度预算安排,将每年度财政收支结余、融资项目投资额及其收益、各种政策性收费等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清偿债务,限期三年内解决政府投资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凡逾期未能解决的,除极特殊的项目外,一律不批准其新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

同时,要深化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的改革,健全对政府投资工程的有效监督机制。应当做出规定,今后的政府投资工程除按照现行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报批外,还须报经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批准并接受监督。对于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组织实施,应按照“投资、建设、监管、使用”适当分开,政事(企)分开和实施相对集中的专业化管理原则,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严格规范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运行。

要在政府投资工程全面推行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拨付的办法,由财政部门按照合同约定,直接向中标的建筑企业拨付工程款。同时要研究制订政府投资工程专用的招标文本和合同文本,并严格遵照执行。

(二)及时排解合同纠纷,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单位和合同仲裁机构的作用。

一些工程项目的拖欠工程款往往与质量、工期等纠纷交织在一起。为此,工程监理单位要依法履行好自已的职责,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工程承包合同,对承包商的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实施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仲裁机制,有关仲裁机构应当充实专业人员,并重视发挥工程监理、质量检测、质量监督、造价咨询等机构在仲裁过程中的作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拖欠工程款等纠纷作出科学裁决。

(三)应当改进和完善计划、建设、银行等部门的监督,实行联动执法。

对于建设资本金不落实的项目,计划部门不予批准立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对于已完工程未按合同约定结清工程款的,其新建项目计划部门不批准立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颁发规划许可、施工许可,银行不予贷款;对于不按合同约定结算工程款的竣工工程,应属未完成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建设部门依法不得确认其验收合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时,应当依法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对于房地产项目还不得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对于贷款建设的工程项目,银行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凡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的,银行应将其列为信用不良的单位,在其新申请贷款时予以限制。

(四)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工程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筑业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改革步伐,转化企业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工程风险防范意识。建筑业企业在承揽工程时要进行充分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于资金未落实或可能不落实的项目不要盲目承包。要增强合同管理能力,在签订合同时要参照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年12月联合印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在合同中载明拨付工程进度款和竣工结算的程序、期限、方式以及发生纠纷的处理和违约责任等。要敢于运用《合同法》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并要加强工程质量、工期等管理,防止因质量、工期等纠纷而造拖欠工程款。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和维护企业合权益的职能。

除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强制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和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的外,还应当规定,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业主也应对等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

建筑业的行业协会应当在行业不正当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中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企业自觉抵制业主的不合理要求,帮助和组织企业清偿债务。对于严重恶意拖欠工程款的业主以及搞不正当竞争,签订"阴阳合同"的建筑企业,都要建立起相应的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其不良行为。

(六)在解决拖欠工程款的同时,要重视抓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拖欠工程款与拖欠农民工工资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问题。在解决拖欠工程款的同时,要严厉打击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凡因业主拖欠建筑企业工程款,致使建筑企业不能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的,要严肃追究业主责任;凡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要严肃追究建筑企业的责任。

要进一步推行承包商分包工程付款担保。凡建筑企业分包工程不按合同约定向分包企业付款的,由担保人负责支付,但担保人可依法要求建筑企业提供反担保,同时实行总承包企业对分包企业工资支付连带责任制。

凡分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总承包企业负责对分包企业所属农民工直接支付工资,所需款项在分包工程款中扣除。要大力发展成建制的劳务企业,严格建筑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劳务企业运行,禁止非劳务企业的包工头承接工程或分包工程。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要依法进行处理。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2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生产业务的4家,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2家。20xx年我县建筑业产值为24121.05万元,县属4家建筑企业的产值为14258.16万元,占到了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9 %,其中**县葵山红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20xx年的建筑业产值为12280.74万元,占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1%,占县属建筑企业建筑业总产值86%。由此可见,大企业对整个行业的支柱作用。总体来看,整个建筑业的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施工产值也在稳步提升,但是对于利润率的增加却相对缓慢。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4、建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垫支拖欠工程款较为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和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当前,建筑市场最突出的就是垫资、拖欠“两把刀”。(1)垫资。工程款垫资已成为建筑市场的普遍现象。如果不垫,企业就揽接不到工程,揽接不到工程就意味着企业无从发展,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大量开工建设的政府、开发区的工程项目,大多由施工企业直接垫资。有的为了避开监督,合同主体双方研究对策,在签订正式合同背后又补签“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这样,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也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2)拖欠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一般只付总价款的60%,最好的只有80%,少说也要拖三年,甚至更长。在清欠过程中,有的施工企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敢如实上报实际清欠情况,从而出现“网上清了、实际还欠着”,或者是“明清暗欠、前清后欠”等现象。由于建设方工程款不到位而引发的拖欠民工工资时有发生,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现象仍很严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3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4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一、 专业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城市形态的形成,从而带动城乡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市场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顺应了建筑市场的需求而衍生的一个专业。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现有的工程管理培养模式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行业现状仍存在一定距离。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算是较为年轻的专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但基本上以工程技术为依托,兼顾管理、造价、经济,不同的院校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培养土木工程技术、造价、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算是一个建筑“全能”专业。

可是,这样的“全能”专业真的能让建筑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们全能的胜任建筑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吗?

二、专业改革现状分析

现下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的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咨询单位等。这些公司对建筑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了。从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水平来看,多数的学历水平较低,但是基层相关的施工技术工作经验丰富,良好的专业技术是保证其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就是要培养具有工程、建筑、施工、生产等相关专业技能,而且具备了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然而通过以下行业现状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看出,行业当下的现实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尽契合,导致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尴尬。

而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因其专业领域过泛,什么都想抓,什么工作岗位都想能胜任,虽然愿望是好的,但由于知识技能多而不精,反而有“小刀很多把,把把都不利”的无力感。相比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术型毕业生来说,感觉更显弱势。如何把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建筑类教育中的极强专业,并具有竞争力,已成了呼之跃出必须的改革。

三、已有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但由于是新兴的专业,存在着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理论研究还欠缺、实验室及设备不完善的缺陷等,在专业实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进行专业定位、形成特色职业发展模式,既需要把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规律,又要从地方经济社会和学院发展实际出发,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系统研究职业化、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问题。

四、改革目标和内容

如何能提升我们高职院校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次主要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具体包括: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从技术、造价、管理、经济、这四个核心大方向出发,四手都抓,但可以根据专业的历年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出偏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在摸索和跟随市场的脚步中前进,分出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方向。从现下行业需求情况和我院综合办学能力来看,主抓土木施工技术和造价两个方面,兼顾经济和管理,既可满足市场对建筑行业大批量施工技术和造价人员这两块的需求,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施工和造价两个方向做到知识结构和技能虽少而精,又能兼顾胜任管理类和经济类的工作领域,为就业拓宽方向,提高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因工程管理行业的实践性要求较高,除了内部教师需继续进修及提高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外,加强企业工程师来担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我们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这一方面我们学院可以说较有优势,利用学院自有建筑产业中的资源,聘请项目中现场施工和预结算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进行实践教学,将项目带进课堂,课堂融入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枯燥的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模式。

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材改革研究。

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要求等领域的知识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情况不断在改进和调整,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因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等原因与实践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同时对于最新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针对拓宽专业,应把合理应用教育技术,开阔学生知识领域作为首要问题考虑,而不应再死守教材理论。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吸收传统知识外,更多地还要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仅用加法和减法修改教学计划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改革。

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根据专业侧重方向,完善核心课程,修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增加贴近当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知识需求的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5、建筑工程管理的教学模式建设研究。把课堂移步至实验室、企业、工地现场,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等。

五、改革的创新之处

1、不盲从部分高校较极端的课程教学体系,偏“土木”,或偏“管理”。根据各类建筑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建议按主抓技术、造价,兼顾经济、管理开办专业。

2、利用本学院自有产业项目的优势,加重和加大学生实践课程,让学生把课堂搬到工地更为便捷,提前角色带入,为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3、重视和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我们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岗位直接就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七、结语

总之,广西北部湾经济商圈和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坐落广西南宁为房地产行业带来的无限商机,使得建筑等相关行业还在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人才空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与教学就还将继续下去。我们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的课程设置、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探索,都有待于专业教师的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以越来越娴熟的步伐顺应市场和时代的发展,以越来越饱满的姿态填补市场的空缺,为该专业的人才输出和提高就业竞争力补充更完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6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提别是“十五”时期,建筑业已经迅速发展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年产值也稳步增长,但企业利润水平却一直低下。2002~2006年期间,全行业的总产值稳步增加,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1.7%,而产值利润率一直处于1.9%~2.6%的低水平。笔者专项调研的某市建筑业发展迅猛,创造的产值占该市总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上缴的利税额也不断上升,为全市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发展成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建筑施工企业功不可没。统计资料显示,仅2006年全市资质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0亿元,实现利税14.5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7.5%左右,全行业上缴税金金额近12亿元。然而近几年来,建筑企业年施工产值增长较快的同时,企业利润率却持续下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该市建筑企业利润率一般在0.5%~1.5%之间,明显低于全国建筑业2%~3%的水平(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06)。某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利润率不到1%,部分工程项目甚至亏本。

造成建筑企业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高的原因众多,既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也有市场环境、政府管制和行业自律方面的问题。笔者在参考专项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在分析了影响建筑企业利润水平的诸多因素后,对我国建筑市场秩序,特别是中介机构提出了许多思考和建议。

二、影响建筑企业利润水平因素分析

(一)中介咨询机构存在的问题。根据专项调研资料,所有被调查企业都认为中介机构行为失范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中介机构不能公平、公正的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处理问题,甚至有时参与违规操作,置自己的职业道德于不顾,与业主合谋谋取施工企业的不当利益。所以,有时被建筑企业称为“黑中介”。据估计,目前招投标费一般占工程造价的0.5%~1%,审计费一般占工程造价的0.8%~1%。费用设计制度存在的弊端是造成当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招投标机构存在的问题。一是转嫁费用。招投标环节发生的费用应该由委托方承担,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机构直接从施工企业的投标保证金中扣除;二是评标办法不合理。当前的评标办法鼓励合理低价中标,评标时一般对投标价为平均报价97%或95%的企业加分,而对报价高于平均报价的企业一律减分,导致建筑企业竞相压价;三是设置霸王条款。例如,施工方的让利故意肢解工程,特别是利润高的部分基本上全部肢解;四是违规签订阴阳合同以应付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五是在发放招标文件之前就收取大量投标保证金,且不按期返还,占用建筑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六是在招标文件,尤其是工程量清单文件的编制中错项、漏项现象严重,且不允许调整,将损失强加给建筑企业;有的人缺乏专业知识,盲目按照建设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在招标文件中提出压缩合理工期、过高质量标准、设置陷阱、高额罚款条件等违背法规、不符合实际的规定和要求。

2、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一是行业门槛低,审计机构大多都是私人或合伙制单位,自我约束意识不强;二是取费标准不利于施工企业。当前执行的审计取费标准规定,审减额5%以内的费用由业主承担,而超过5%的部分由乙方承担,从而助长了在审计中只减不增的倾向;三是部分审计单位在审减额达不到一定要求时拒绝给施工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变相强行增加审减额;四是部分审计单位只执行建设方的意愿延期审计、重复审计、有选择地审计。

3、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监理人员在工作中有失公正,不按规定办理工程签证手续,只有建设单位同意的签证才给予签字,存在各类腐败现象;二是施工现场的办公设施、用品要求施工单位负责提供。

(二)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笔者调研数据显示,75%的企业认为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建筑企业利润率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拖欠工程款。所有被调查的企业认为,拖欠工程款是影响建筑企业利润水平的最直接原因,直接导致了账面利润消失。当前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在一些不讲究社会信誉的小开发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2、垫资施工。建筑企业垫资施工的程度越来越高,前几年一般垫到工程进度达到正负零的水平,现在经济危机时刻则增加到主体完成一半甚至到主体封顶。大量流动资金长期占用,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严重影响建筑企业的利润水平。

3、肢解分包工程。83.3%的企业认为,肢解分包对施工单位的利润率产生了严重影响。多数情况下,建设单位将土石方、降水、支护、防水、防护、精装修、门窗、强电、弱电、通讯、空调、幕墙、电梯、智能化、消防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肢解分包,总承包企业只负责主体结构施工,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总包管理费率已降到1%~2%之间,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的水平。此外,肢解工程后分包队伍能力无法保障,一旦出现工期拖延和质量问题,总包企业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成本很高。

(三)建筑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调研过程中,16.7%的企业认为,对企业利润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于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以包代管,管理粗放的问题比较普遍;二是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仅重视技术的应用,而忽略对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三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都不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一线劳动力匮乏的情况已经显现。

2、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管理模式需要变革。多数企业实行“公司-分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的四级管理模式,本该归属于项目部的各项职能,经过公司、分公司的层层“过滤”,到项目经理时已所剩无几,致使项目经理及其他项目部人员难以开展正常的工程管理;二是项目成本核算的界定模糊,管理滞后,极易造成施工项目的“前盈后亏”或“明盈暗亏”,最终导致整体亏损;三是绩效考核工作的缺位或不到位,造成项目部人员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

造成建筑企业利润水平低下的原因众多,但究其根本在于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在调研中还发现了许多其他因素,例如定额、税费、计价等问题都是影响建筑企业利润率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建筑市场秩序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

三、影响建筑企业利润水平的主要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介咨询机构在建筑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在激励机制和信息机制方面的优势,中介咨询机构弥补了政府监管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不足。政府、市场和中介咨询机构三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三角机制是影响建筑市场秩序的主要因素。而中介咨询机构作为建筑市场中的主要参与方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单位联系的纽带,在规范建设市场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图1)

如果中介咨询机构能够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独立地发挥第三只手的作用,使建设方与施工方以公平的地位交易,从而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合理机制,就会使市场主体之间保持均衡的关系,最终实现各方的和谐发展;反之,如果中介咨询机构偏向某一方,就会影响建筑市场秩序。根据专项调研的结果,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现实情况是:在处于强势地位的甲方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乙方互相交易的过程中,中介咨询机构已经逐渐演变为处事不公的第三方。调研结果显示:中介咨询机构大部分情况下是在向甲方靠拢。

首先,建设方的行为不规范是源头原因。工程建设行为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投资。建设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法定的建设程序,直接关系到参建各方的利益。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以及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等原因为处于强势地位的建设单位压级压价、拖欠工程款、要求垫资施工等行为提供了空间。这种地位的不对等使得中介咨询机构对建设方的不合理条款只能屈从,甚至主动迎合。独立性是中介咨询机构的“灵魂”,丧失了独立性,中介咨询机构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其次,中介咨询机构的过度竞争是直接原因。专项调研显示,我国建筑业中介咨询机构市场的基本情况是发展有余,规范不足。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缺少严格的准入、清出制度,加上中介机构利润高、风险低、无责任的特点,导致行业队伍泛滥。专业人士队伍总体素质下降和自律意识不强使得中介咨询机构之间恶性竞争,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建设管理体制和政府监管机制也存在漏洞,对中介咨询机构的资质、专业水平和信用状况监管不力。过度竞争与监管方面的缺失使得部分中介咨询机构偏离公正的立场,偏袒甲方,压制乙方。(图2)

综上所述,建筑市场秩序失衡、市场主体行为失范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了建筑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究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中介咨询机构的行为失范。因此,规范中介咨询机构的自身行为,发挥中介咨询机构在建筑市场中的积极作用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四、中介市场秩序规范的思考

加入WTO后,政府对行业的行政管理已经逐步淡化,行业的自律性逐步加强,但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作用应该加强。调整中介市场秩序,规范中介咨询机构行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要使中介咨询机构真正站在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的立场上处理工程问题,而不是某一方的附属机构。

当前中介咨询机构之间无序竞争的状况已经破坏了市场结构,导致市场自发调控失灵,再者行业的诚信体系尚未构建完成,行业的自律机制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场失灵使整个建筑市场秩序得不到有效规范。如果仅依靠市场主导进行调整,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势必愈演愈烈,最终难以控制。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以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为杠杆,激励和引导中介咨询机构自觉的调整与重组,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首先,加强对中介咨询机构行为的监管与规范。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招标机构、审计单位等的监管力度,加强中介机构的资质年审、持证上岗检查,特别是诚信审核;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建筑中介市场准入和清出管理,实现中介市场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合理确定中介咨询机构的取费标准,使其责任与利润对等,缓解中介机构的过度竞争。

其次,规范招标文件和招标过程。监管部门应出台招标文件的标准或范本,提出明显有失公允的条款和规定,对招标机构编制的招标文件进行严格审查;改进评标办法,避免低价中标,不允许恶意压价。

第三,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中介咨询机构专业人士的培训、考试、考核和认证,提高专业人士在现代管理、市场经济和国际工程方面的水平;加强专业人士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加强行业自律。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7

绿色建筑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对绿色建筑有很多种说法,这些说法都认识到了绿色建筑对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人、建筑和自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发展。绿色建筑利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可以起到节水、节能、环保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总之,绿色建筑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可调节、智能化、环境好、高效率的效果,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绿色建筑的研究,通过对绿色建筑人文理念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天人和谐、持续发展、经济适用、安全健康、节约高效、地域适应、以人为本、诗意安居。”通过简短的32个字,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的理念和发展目标,是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体系和评估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使绿色建筑的评价逐渐规范和科学。该标准总结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是在总结研究成果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评价标准,是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该标准关注建筑物的综合能效水平,不仅重视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更强调将工程项目作为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来做,不仅涉及建筑和暖通领域,也包括建筑技术科学、能源、建筑材料、自动控制、计算机、给排水等。绿色建筑理念强调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根据地域性的差异采用全生命周期的费用模式对建筑工程进行衡量。在这个标准的指引下,我国开展了很多绿色示范项目,正朝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前进。

在建筑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下,政策的鼓励促进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内绿色建筑无论是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还是从规模化发展、绿色标识数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绿色建筑已经从起始阶段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至2012年9月,我国已有绿色建筑标识项目556项,有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已达到3815栋,总建筑面积达到56780000m2。

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绿色建筑的未来走向已经非常明确。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绿色建筑的发展逐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绿色建筑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绿色建筑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其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绿色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加以发展。第二,绿色建筑应以低碳社区和生态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认识到建设行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的影响,将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目标,不仅考虑到人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办事,最终实现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都能够保持与自然平衡发展,实现降低资源消耗的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使环境更舒适、健康,保持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3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3.1 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市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也没有形成开发的、统一的、规范的、公平的、有序的市场体系。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原因主要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市场调节失灵,现有的市场经济不会将产品的环境费用计入总成本中,不能充分地反映绿色建筑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因此,政府就必须加大调控力度,通过适当的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的状况,可以通过对绿色建筑进行补贴或对非绿色建筑征税等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弱点,如盲目性、自发性和高度竞争性等,在市场调节的过程中容易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就必须通过法律、行政、道德等多种手段进行引导和干预,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更加顺畅。

3.2 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

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政策体系仍不够完善,这限制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广机制和评价体系,以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实现绿色建筑“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节省能源”的发展目标。要通过激励性政策与强制性政策并举的方针,实现绿色经济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政策体系。

3.3 科学认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发展绿色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节材、节水、节地、节能,起到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健康的使用空间,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由于绿色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用较为先进的节能技术,同时考虑到各种节能技术的兼容性,必然会增加各项成本开支。由于绿色建筑考虑到建筑物在“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时,也必须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去看待成本增量。增量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为提高产出量而增加的成本。根据增量成本的理论,绿色建筑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内,起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有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其效益完全能够弥补建设阶段的增量成本。

3.4 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使经济与环境更加的协调。经济和环保的双重目标要求现代建筑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形势下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产业政策不合理等,限制了我国 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功能,适度地对建筑市场进行干预,使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发展绿色建筑,保持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同步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新形势下,发展绿色建筑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建筑行业中绿色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市场,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筑企业要科学认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保持建筑工程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得到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8

关键词:建筑领域图书 施工类图书 建筑市场下滑 施工行业读者需求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71-02

建筑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此,建筑施工类图书在建筑类图书出版业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特别是经过几年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后,行业市场下滑对建筑施工类的图书影响也非常大。图书的需求直线下滑。针对这样的市场形式,我们作为专业图书编辑该如何策划双效益图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3个方面努力,深入开发领域图书市场,才能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

1 深入调研建筑行业施工领域从业概况

作为专业图书策划编辑,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图书市场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不同时期、不同读者对象对图书需求差别很大。

1.1 深入了解建筑行业概况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几十年来,我国建筑业规模日益增大。截至2013年数据统计,目前建筑业从业人数近4 000万人。其中施工行业从业人数占有绝大多数。尤其是技术工人,从业人数约2 500万人。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建筑企业已没有自己固定的一线工人,操作工人主要来自农村,这些人员基本上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对专业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文化水平低,建筑技术及操作工艺了解更少。务工人员均缺乏一个“拜师傅”和专业培训的过程,直接上岗工作。建筑工人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以适应市场越来越激烈竞争的需要。近几年虽然建筑行业下滑,但是主要的读者需求还在,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专业技术人员,对专业书籍的内容要求更高。

1.2 深入了解建筑施工概况

1.2.1 了解施工行业人员从业概况

建筑施工行业从业人员众多。需求的岗位也很多。从业人员大概有3种层次:第一,是建筑工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主要从事工种类工作;第二,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长、施工员、质量员、造价员等员等,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第三,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括土建专业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质检人员等,主要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作。

1.2.2 了解建筑施工程施工的流程

建筑工程经过设计单位设计完成后,交付施工单位图纸进行实施。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又复杂的过程。操作过程主要由建筑工人实施,技术管理、技术问题处理由技术人员来完成。施工过程中又需要不同专业人员协调管理,如,建筑专业、水暖专业、电气专业等。建筑工程从基础到主体工程完工都需要不同专业共同配合,缺一不可。

下面按照从业人员不同层次专业人员的从业范围和内容。

(1)建筑工人又按照工种不同分工不同。比如: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等很多工种。建筑工人是建筑工程能够实施完成的实操者。由工长管理,负责实施具体施工环节的工作。他们需要看懂施工图,了解基础的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基础问题即可。

(2)建筑施工中级技术人员。包括工长、技术员等,他们负责专业的技术工作。主要是基础工作。比如:资料管理、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等工作。需要了解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工作流程以及专业工作内容。

(3)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包括专业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关注如何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深入了解建筑行业施工领域类图书市场动态

对建筑行业及施工领域从业概况深入了解后,需要结合图书市场的图书出版形式进行调研分析。目前,图书的销售渠道主要有店面和网店。要了解不同渠道的图书出版情况,分析读者需求。

2.1 开卷数据调研

开卷报告可以提供书店、京东、亚马逊、天猫店的图书销售数据。包括图书的年销量、累计销量,还提供图书畅销排行榜、出版社占有率、图书作者查询等组合内容,数据的存在周期较长。可以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年份进行组合查询。

2.2 网店调研

开卷报告中未包括当当网站的销售数据。目前当当网在图书市场占据了主导位置,要重点进行关注和调研。网站有图书畅销榜数据可供调研分析,不仅按年份查询也可以按月份、24 h等时间点进行数据汇总查询。网站图书信息全面,既可以了解图书详细信息,也可以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很有参考价值。

2.3 书店(新华书店、专业书店)调研

技术类图书在新华书店和专业书店都有销售,销售的产品类型各有不同。比如:新华书店销售注册考试类图书、技术类图书,而专业店重点销售考试类图书、规范、标准等。因此,调研的图书重点要有差别。

2.4 专业读者调研

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调研。包括有购买图书需求的建筑工人、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等读者,专业读者会提出个人的需求内容,也会建议图书出版的方向。但是一定要调研广泛,综合分析读者的普遍需求与重点需求。

2.5 竞争出版社调研

通过网站汇总数据、开卷数据、终端调研等方式对行业竞争出版社进行调研。对竞争出版社的调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图书数据调研;另一方面是图书的出版方向调研。了解出版社发展态势以及产品的出版方向及内容,更好地调整好自身的出版方向。

3 分析宏观数据,确定开发策略及经营策略

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调研后,要进行宏观数据汇总。要汇总的数据有:竞争出版社占比情况、同类产品调拨数据排行、畅销产品数据占比、不同读者层次需求产品占比、作者参编情况等。分析后确定出版的主攻领域。确定系列产品类型、终端读者层次、确定作者范围。在确定写作图书框架时,参考畅销书写作框架与内容等。

3.1 开发策略

对调研汇总的已出版图书市场销售较突出产品进行筛选,策划跟踪出同类产品。

3.2 定价

确定策划的图书是采用低价还是高价的销售策略。如果是工人类图书需要采用低价策略有竞争优势。如果是高端类图书就采用高价策略。也可以控制印张和版面字数达到内容较同类书增多,但是印张数小,也具有内容竞争优势。

3.3 纸张

技术类图书常采用70g胶版纸,单色印刷。如果为了效果好一些可以采用双色印刷。

3.4 版式

目前的技术类图书也要重视版式设计,包括章名页、标题、小提示等内容都需要进行细致的版式设计,否则图书就感觉很呆板。双色版式设计显得活泼一些,设计的样式也多一些。

3.5 开本

技术书常用开本是16开,工人类图书开本可以采用32开和64开,便于携带和使用。

3.6 封面

封面要有特色,简洁大方,重点宣传语突出。装帧不需要投入太多,节约成本就好。

3.7 增值产品

目前技术书出版,没有新技术的竞争优势的话,最好有增值产品。例如:可以在书中增加增值的实例电子文件,或者数据的汇总电子文件,或者适合培训考试的试题等增值内容,可以书中附光盘或者提供下载地址等。

3.8 印刷策略

确定图书的计划印量,首印量非常重要。如果不确定销售市场的话,可以采用少印勤印策略。

3.9 渠道

策划选题之初就要确定图书的出版是适合网络渠道还是店面渠道,各自销售的比例等,渠道确定后就决定内容的写作方向。

4 做好图书写作过程中流程监控

图书确定写作思路后就要确定适合的作者。最好选择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有写作经历就更理想了。在作者写作时可以提供同类书供作者参考。作者写作一部分样章后可以发给编辑进行审核,这一环节工作很重要,既可以掌握作者写作进度又可以提高图书写作质量。

总之,策划符合读者需求的建筑领域施工类图书必须要经过以上几个流程,深入调研,挖掘读者需求,精心设计,作者贯彻写作构思,出版后有策略营销,既要重视图书内容质量也要合理控制出版节奏。每个环节都需要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有方向实行,才能策划出理想的图书产品,才能出版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产品。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9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需要调整行业发展方向,进行行业内部发展改革,才能新形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建筑工程行业需要在新的经济环境实现发展,必须能够适应外部发展要求,提升抵抗外部影响的能力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我国建筑工程在新形势下改革的重点是工程造价管理,建设工程造价是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费用的总和, 它决定着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工程造价管理是基本建设投资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在建设工程造价构成中, 作为最基本成份的建安工程造价便成为影响因素最多, 变动幅度最大的部分。

因此, 工程造价管理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好建安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问题。信息是管理控制的基础, 工程造价指数是造价信息的有效实用的表达形式。我国建筑工程定价应该适应市场需求,摆脱依靠政府定价的单一模式,实现定价策略的多元化模式,只有按照此方式改革建筑工程造价才能真实反映自身价值,建筑产品在市场上才能

体现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是造价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其体系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

国家对建筑工程造价监管和宏观调控分析

建筑工程造价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利益紧密相连,施工承包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价格,因此国家对建筑工程造价监管和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保证监管的实效性。国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监管和调控工作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施工方有着重要的联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必须符合市场规律要求,通过对建筑工程造价研究可以看出,工程造价大都是通过招标模式形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施工单位的中标价其实就是合同价格。通过此种策略可以合理确定施工承包价格,保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

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性研究

法定价在现实的定价中已逐渐由法定性变为指导性, 定额是法定价的根本。定额虽然逐渐失去它的法定地位, 但定额在现行的计价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它仍然是计价的依据和基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造价的动态管理仍然离不开定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经济还需要定额作指导。但定额必须改革, 应实行“量”、“价”分离, 将目前的定额消耗量与定额基价分开。定额只作为严格控制工程消耗量的标准, 对定额基价实行动态管理, 变计划价格为指导价格, 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 与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国际惯例接轨。定额要进一步综合简化, 合并同类项, 取消一些过时的项目, 同时增加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而产生的新定额子目, 以适应建筑市场的动态变化。

实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有效措施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一项融政策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 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

施:

( 一) 积极探索对造价影响最大的直接工程费的调差办法

目前工程材料价差主要通过当地工程建设定额管理部门定期公布材料市场指导价进行调整, 市场指导价采用材料调差和按实找差方法计取价差, 这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操作困难、计算繁杂、错算漏算、重复计算、复查审查难度大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一弊端, 可以采用变材料调差(指导价材差、系数材差)为定额材料费材差系数调差。

( 二) 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法规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工程建设管理法规如计划立项、设计施工、招标投标、工程造价等方面的管

理法规。

( 三) 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资料、数据库

要对各种工程类型的工程造价进行测算、分析和研究, 制定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确定先进合理的定额工料机消耗量, 为定额的改革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

( 四) 地方主管部门要坚持定期市场价格信息

市场价格信息包括设备、材料、人工价格信息, 以及各类工程造价指数等, 以指导企业自主定价。

( 五) 积极推广和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科学管理

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种定额软件和工程量计算软件, 利用计算机建立各种数据库, 包括工料机的价格信息、各种类型的工料机消耗量、材料价格指数和造价指数, 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也可提高工作效率。

( 六) 要大力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领导

要重视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造价管理人才, 定期举办专业业务培训班, 积极开展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学术活动, 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造价管理水平。

结论

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运作而发展的, 我国加入WTO 后, 将给建筑市场带来强烈冲击。因此, 加强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新形势下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建筑工程价格要进一步摆脱现行体制模式下的单纯政府定价, 使建筑产品价格充分反映其自身价值,体现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目前,我国国内建筑市场对开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的模式越来越发展,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只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蜂.建筑工程造价政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90- 92.

2、毛广仁.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8:23- 38.

3、高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1- 36.

4、马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效率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10

一、引言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由建筑经济与管理或者建筑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在国际范围内其英文名称大多为Construction Management。比如,英国皇家建造师协会(CIOB)自1980年推出建筑管理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专业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并把CM课程作为CIOB特许建造师教育框架的基本课程。李世蓉教授,作为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协会2009~2010年度的全球主席,在CIOB内部发起了对建筑管理内涵及边界进行重新定义的专题研究工作。

在建筑工业化、专业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建设项目本身以及建筑技术、投融资模式、采购方式、运营维护方式等的巨大变化,使得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边界变得十分模糊。姚兵(2003)提出建筑管理学应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学、建筑业产业管理学和建筑企业管理学三部分内容。成虎(2007)提出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包括对工程的前期决策的管理、设计和计划的管理、施工的管理、运营维护管理等。仁宏(2007)提出工程管理虽然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但是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畴已经显著扩大,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新形势下,如何界定工程管理专业内涵及其知识体系是本文的研究课题。

二、工程管理的内涵

(一)泛工程管理的概念

1.工程

工程,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冶金工程,机电工程,化学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的内容包括对于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和研究,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制造,工艺和施工方法的研究等。其中,工程有时特指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有时指一种事业,如希望工程。

按照用途的分类,可以分为住宅工程、公共建筑工程、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

2.工程管理概念

工程管理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工程预期目标的过程。尽管工程管理最早起源于土木工程领域,然而,工程管理的内涵和范围已经显著扩大,逐渐渗透到国防、航空、交通、石油化工、采矿冶金、信息等各行各业。如今,工程管理既包括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重要和复杂的新型产品的开发管理、制造管理和生产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管理,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和战略发展的研究与管理。因此,凡是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领域都是泛工程管理的范畴。

(二)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内涵

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原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或方向)归并为工程管理专业,并下设“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和“物业管理”五个方向(见图1)。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学科门类属于管理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作为该学科下设专业之一。可以看出,教育部所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并不能涵盖“泛工程管理”内涵,它并不包含“工业工程”等管理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工程管理专业也并不等于单纯的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它还包括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内容。截止至2008年4月,包括本科目录外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造价、项目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等学校中已有283所设置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完全没有工程背景,比如一些财经院校开始的工程管理专业,但多数都立足于土木学院、建筑学院的工程专业开设。因此,国内的工程管理专业多数可以归类为建筑工程管理,即狭义的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框架知识体系

本质上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属于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科学的性质和研究方法为主要特征的专业门类。按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研究对象分析,其知识体系可以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管理、建筑产业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管理所涉及学科知识分析,可以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等)、法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等。

(一)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法规是调整国家管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公民在工程建设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管理关系,如国家建设行政管理机关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第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工程建设协作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建设单位(发包人)与施工单位(承包人)之间的关系等;第三,从事建设活动的主体内部劳动关系,如订立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纪律等。从立法层次上,可以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建设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四个层次。

工程建设标准是工程建设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工程管理的技术依据,受各项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约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建设工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或支撑,共同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制度体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推荐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加入WTO之后,我国也将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原则是:

(1)对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的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和直接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环保、节能等技术要求,按照指令性模式制定技术法规,强制执行。

(2)对不直接涉及公众基本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实现技术法规强制性要求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按照陈述性模式制定技术标准,属于非强制性技术文件,推荐自愿采用。

(二)建筑产业管理

广义建筑业指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该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构配件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及维护管理,以及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法律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培训科研等。其产品不仅包括实体建筑产品,也包括了大量服务和知识产权,这是建筑业真实的活动空间。狭义的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业、建筑安装、建筑装饰、其他建筑业。建筑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建筑市场管理及行业管理两方面。

广义的建筑市场指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表现为建筑产品、建筑生产活动以及有关机构。建筑市场上的交易物种类繁多,包括咨询服务、勘察、设计、施工、构配件、劳动力、建筑材料、施工机具、运输服务、建筑技术和信息服务等。

1.建筑产品供求机制

建筑产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多数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都属于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建筑市场买主可分为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向来是最大的买主。

从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建筑业需求具有周期性。短期看,存在繁荣与萧条的更替。长期看,建筑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密切关系。城市化进程呈现S形曲线,建筑业增长速度呈现倒U型。从供应的角度看,建筑业存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落后、咨询设计人员能力不足、承包商提供融资承包等能力不足、建筑产品供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2.建筑市场价格机制

建筑市场产品定价存在三种模式,市场定价、计划定价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指导定价。计划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价格均进行管理,典型的定额计价方法属于这种类型;指导价格,政府对建筑产品数量进行管理,而放开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市场价格,政府对于建筑产品数量和价格都放开,全部由市场确定。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指导定价模式。

3.建筑市场竞争机制

为了确保建筑市场有效竞争,政府需要进行大量工作,这些工作包括:

①政企分开,避免行政权力介入市场。

②避免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

③反不正当竞争,规避腐败。

④规范招标投标活动。

⑤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4.建筑市场化准入与开放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采取准入许可制度,即企业资质许可和执业人员资格许可制度,进入我国建筑市场需要具备相应的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同时,建筑市场国内开放工作基本完成,并且按照WTO规则实施了国际开放。

5.产业组织与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建筑市场的组织、企业的行为和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它以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组织形态,这些可以归纳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效果。当前,建筑产业及市场结构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垄断和过度竞争问题。

6.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

建筑质量与安全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建筑质量不合格是造成人身伤亡的首要因素。过低的建筑寿命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7.建筑业制度和技术创新

建筑业需要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下大力气突破,利用信息经济学、产权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完善建筑管理制度,并在建筑设计及施工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能耗偏高是我国建筑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全面推进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是当前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需要解决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造成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8.建筑行业培训与教育

建筑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建筑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固定设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推动建筑业良性稳定发展是一个基础性课题。完善相关协会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是一项基本任务。

(三)建筑企业管理

建筑企业主要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和其他咨询企业(招标、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按照西方分类方法,可以分为承包商和咨询类企业两大类。建筑企业管理主要侧重于建筑承包商(施工企业或者总承包企业)的管理。其内容一般包括:

1.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治理机制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建筑业的一项基本任务,国有建筑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并提高竞争力和自负盈亏能力,改善经营生产效率。

2.企业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需要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在经营领域、主营产品、竞争优势等方面打造企业的特色和特点,其中还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组织机构等的相应调整。

3.企业经营管理

招投标是建筑企业市场开发以及承揽任务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其日常经营活动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计划合同管理、工程技术管理等。

4.企业生产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管理全部围绕着建设项目展开,所以其管理以项目现场管理为主,强调项目管理方式,强调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制。

(四)建设项目管理

建设项目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技术系统。它由功能面和专业要素组成。比如,一个校区由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等组成。而教学楼提供教学功能,它包括建筑、结构、给水排水、电力系统、消防、通风系统、通信、多媒体系统、语音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梯等许多专业要素组成。这些专业要素不能独立存在,他们通过系统集成共同组合成教学楼功能。

1.了解建设项目环境

比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其他方面等。

2.确定建设目标

除了传统的目标如质量、费用、时间三者之外,还需要关注安全、环保、与环境协调等因素,并且努力确保利益相关者满意。

3.熟悉工程建设模式

这些工程建设模式包括代建制、项目法人责任制、DBB模式,DB模式,EPC/TurnKey总承包模式,还有以融资为目的的 BT、BOT、TOT模式等。

4.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按照建设程序划分,主要包括决策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设计和施工)、竣工投产使用阶段;按照管理主体划分,包括业主方项目管理、勘察设计方项目管理、施工方项目管理、供货商项目管理等。按照管理内容分,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等。

四、结论

从学科角度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与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并列,属于泛工程管理范畴。从我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实际情况分析,除部分学校开设房地产经营与开发方向外,绝大多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狭义的建筑工程管理范畴。建筑工程管理主要以建设项目、建筑企业和建筑产业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包括法律法规、产业管理、企业管理和微观项目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成虎.工程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11

关键词: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value migration;construction enterprises;core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54-03

0 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承担着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改善城乡面貌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发展建筑业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行业转型与发展的主旋律。建筑业的改革首先是从计划体制管理模式逐步转向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模式,其次是创建合理的制度环境,规制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实施,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由于承载着经济建设的载体角色,每一次的建筑业结构调整和价值转移都与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密切相关,伴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动。

建设项目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自然不确定性。作为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治理结构,建筑企业利用市场机制和效率边界理念整合各专业要素,实现特定经济环境下价值高地的占领。作为市场交往主体,建筑企业能敏锐发现战略价值的漂移,是推进建筑业价值链优化调整、实现建设全过程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载体。采用基于建筑企业的分析视角在理解建筑业价值转移和发展趋势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1 短缺经济、产能过剩与新常态

1.1 短缺经济时代

短缺经济理论是由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短缺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资源、产品、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短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常见的现象,与市场经济经常“供过于求”相对,计划体制主导的经济基本上是资源约束型的,资源物资短缺限制着生产制造的增长,深刻影响着各方主体行为。因此,短缺经济时代易形成卖者支配买者的交易关系,“求大于供”导致卖者居于市场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面临着生产资源的短缺,相对于旺盛的经济建设需求,建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显得严重不足[1]。为了解决短缺问题,社会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不论是行政指令还是市场调配都往往偏向建造环节。在整个建筑业价值链中,建造居于中心位置,支配着勘设、运营、咨询等其他环节。与之相对应,大量利润集中于建造环节,而其他环节由于所处经济时代特征的影响仅获得有限的利润。同时,超额利润的存在和工程科技水平的低下导致绝大多数建筑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意识和积极性。因此,从建筑企业角度看,短缺经济时代将企业的价值创造点汇聚于建造环节,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疯狂粗放式扩张。

1.2 产能过剩时代

1984年9月,国务院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建筑业改革重点是放开所有制,允许集体和个人兴办建筑企业,改革建筑用工制度,实现管理层和劳务层分离,推行住宅商品化等关键环节。弊端起于粗放。1984年到1988年建筑业发展出现过快过热现象。为避免通货膨胀,1988年国家开始压缩基建投资规模,导致建筑企业过多,施工任务不足,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由于定制化特征,建筑业不存在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交易市场,而是处于“一对一”的生产关系中,产能过剩问题不是指建筑产品生产过多而是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8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的改革,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开始大幅度增加,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需求增大。特别是入世以来,由于房屋建筑的技术复杂度和资金进入壁垒都较低,地方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建筑企业的大规模扩张。2014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81141个,从业人数达到4960.58万人。

1.3 新常态

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时期,结构失衡、产能过剩、资源约束、创新不足等矛盾不断凸显。受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特别是房地产调控的影响,2014年建筑业总产值仅实现10%的增长。建筑业在前期投资政策的大幅拉动后,正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新常态下,一般性建设项目需求发展变缓,个性需求市场的发展将更为迅猛,复杂性高端项目成为建筑企业的市场重点。而在产业价值链上则开始摆脱单纯制造向附加值高的策划、咨询服务、设计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延伸,技术性知识创新和集约式发展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抉择。横向整合方面,企业联盟、航母级企业、银企合作等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合作模式将在超大型建设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2 建筑产业价值链分析

2.1 建筑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概念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985年)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都是研发、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横向辅助工作等各种活动的集合体,其内部活动可用价值链来展现。相比企业视角,产业价值链从整个行业角度分析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关联和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

由于建设项目是建筑企业利润的载体,建筑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要围绕工程项目建设,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展开,纵向上对应工程建设程序,即从策划开发、勘察设计、生产制造、竣工验收、运营维护到拆除回收的“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横向上主要是咨询服务、材料供应、政府法定安排(例如: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等细分环节。产业价值链如图1所示。

自2008年以来,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一直维持在3.5%左右,建筑企业利润率低已成为影响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还是受到时代特征和经济大势的约束。中国的建筑企业沿袭“短缺经济”时代的印记,依旧坚持于生产制造环节,而时代的变迁、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转变却无情地将企业从价值高地拉下,催生出过度竞争的无奈,印刻着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轨迹。由于建筑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角色和“晴雨表”作用,宏观经济特征和业主需求因素成为理解建筑产业价值转移,发现利润漂移规律的关键。

2.2 价值转移分析

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所赚取的利润有所不同,某些细分市场的利润区比另一些要深,而且产业价值链上的利润区分布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业主及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2],美国学者斯莱沃茨基把这种现象称为“价值转移”。纵观各行各业的战略价值环节,基本都是在研发和运营阶段,竞争重点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制造环节转向以知识、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软件”方面。因此,建筑产业价值链越往上游利润率越高,同时下游环节利润越具稳定性和长期性。

供给短缺是计划体制下买方和卖方长期关系的加总反应。短缺经济时代,业主需求的构成主要以基本建设需求为主,一般性、类似性工程成为建筑市场的交易重点,由于技术复制性较强和资金要求较低,建筑市场形成同质化竞争格局,规模扩张成为该时期建筑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赚取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在价值创造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制造成为行业配置资源、提高劳动效率的改革区间。《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中对建筑用工制度的改革开启了第一次结构调整的序幕,管理层与劳务层的分离促使建筑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进上,同时也推动了众多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企业成长[3]。在提高专业化效率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建筑企业实现了价值聚焦。

到了产能过剩时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基本功能需求退而次之,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主导。建筑市场开始分化为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不同企业开始在对应战略细分市场加快资源整合,建立进入壁垒,开始以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结构调整[4]。这一阶段,在高端市场,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以国有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开始加速整合技术研发、设计、施工等环节,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战略价值区间的转移,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在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已控制了大部分3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中国中铁具备对铁路建设的垄断性优势。而在低端市场,例如普通商品住宅市场,以民营性质为主的建筑企业仍旧单纯进行着施工,难以参与到设计环节。由于管理难度和技术含量不高,从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业主不具备采用一体化建造模式的动力,弱势的建筑企业在纵向上更不可能扩展其价值区间。同时,由于建设资金巨大,建筑企业常被要求垫资施工,而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经常面临如工程款拖欠等的“敲竹杠”问题。

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建筑业已然从“产能短缺”进入到“产能过剩”阶段,建筑市场呈现快速分化趋势,建筑企业占领各自的细分市场,并建立市场壁垒。未来建筑市场的发展重点在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高端和低端两类市场的技术和管理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的价值聚焦点的转移。

3 价值转移发展趋势

未来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发展趋势是进行价值整合与深化,也是建筑企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由于工程实体建造自始至终是建筑行业最重要的角色,“价值整合与深化”要围绕施工建造环节展开,其关注点主要在行业、市场、企业三个层面[5]。行业层面关注建筑企业金字塔式结构的完善;市场层面关注高、低端市场的战略定位与加之抉择;企业层面关注纵向一体化、虚拟组织、差异化建设等。

3.1 行业结构调整

金字塔型结构是国际建筑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一国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要在第二阶段市场重组基础上更加高耸,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6]。未来金字塔型结构应建立四类企业模式:航母级企业、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小微专业承包企业。航母级企业处于金字塔顶端,是现有的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甲级设计集团的转型方向,其价值区间在构思策划、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企业整合以及金融运作等高附加值环节,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以应对超大工程项目建设。具备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二层级,是现有的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大型甲级设计企业的转型方向,设计施工一体化只是该类型企业的技术支撑,而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级,是现有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转型方向,引导其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支持现有专业承包企业向专(专业化)、精(精细管理)、特(独特技术)、新(创新)方向发展,不再完全覆盖建筑施工,而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加大价值挖掘力度。小微专业承包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基层,由现有劳务工人转型而来,在两层分离基础上采用企业形式以便于技能培训和行业管理。

3.2 市场结构调整

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大规模推进,融资规模更将庞大。因此,基建、融资建设虽不是建筑企业唯一的价值转移方向,却成为最重要的机遇和突破口。而且此类高端市场具备技术含量高、管理难度大、资金需求巨大等特点,具备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将成为新阶段下建筑产业的价值高地,实力强的综合性或专业性企业应将业务重点往此方向转变。同样是经济新常态下,低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固有的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使建筑企业不具备获取高利润率的前提。低端市场成为企业竞争的红海,成本优势战略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最重要手段。技术、管理和资金实力有限的企业可在此类市场发展,成为满足基本建造需求的企业。

3.3 企业结构调整

高端市场的建设项目由于其工程技术特点和业主信息劣势的存在,建筑企业存在整合各建设程序,加强纵向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横向上在金融、咨询等辅助价值链环节,加强虚拟组织建设,实行联合竞争模式以加强纵横环节整合优化真正做到满足业主需求。

低端市场上,业主的强势和较低的自然不确定致使建筑企业缺乏纵向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仅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获取较低的“加工费”。有实力的企业应逐步调整业务内容,如加强与设计单位合作往高端市场拓展,或进行专业化改造,往做精做深转变,或往横向链条延伸,成为专业咨询服务企业,为非开发企业类型的业主服务。

4 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经历了两次价值转移和结构调整,当前,正在进行以价值整合与深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价值转移。建筑产业价值链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受经济发展趋势和业主需求演变影响大。产能短缺与过剩、高低端市场分化等关键词是深刻理解中国建筑业价值转移的关键前提。新常态下,建筑市场要建成金字塔型结构,固化四类建筑企业,而高端市场的项目策划、技术研发、勘设等上游环节和运营维护等下游环节以及融资等辅助价值链环节成为建筑企业的战略价值区间。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深刻把握当前经济走势,顺应时代潮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战略价值转移。

参考文献:

[1]李海舰,原磊.基于价值链层面的利润转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6):81-89.

[2]徐波,王果英,高笑霜.论我国建筑业在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定位[J].建筑经济,2003(12):8-13.

[3]刘哲生.建筑劳务企业资质及从业资格的思考与修订建议[J].建筑经济,2013(3):5-8.

建筑工程市场调研篇12

一、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一)起草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2012年我市将拟定并出台《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市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监理招标评标定标办法》、《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管理办法》、《市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评标定标办法》、《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担保试行办法》、《市建筑工程劳务管理规定》、《市建筑工程检测机构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文件,促进我市建筑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二)调整建筑业专业结构。围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今年将进一步调整我市建筑业专业结构,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总的要求是:以市场优胜劣汰和资质动态管理为杠杆,调控总承包企业数量,积极扶持专业承包企业,大力发展劳务分包企业,初步形成大、中、小梯次结构合理,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配套成龙的专业结构体系。

(三)调整建筑业等级规模结构。围绕实施大企业战略,在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升级的基础上,今年将对经营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集团继续给予重点扶持,主动帮助企业制定升级计划和发展目标。

(四)调整建筑业经营结构。围绕大建筑业战略,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建筑企业着力实施经营结构调整。横向拓宽产业领域,突破以房屋建筑业为主的局限,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矿山等专业工程拓展,尽快形成覆盖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的大建筑业格局;纵向拉长产业链,向房地产、新型建材、服务业、制造业延伸,加速产业融合。

(五)调整建筑业人才结构。制定相应政策,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通过培训等手段,使企业经营者向更高管理层次跃进,中级岗位人员向管理和技术层次跃进,产业工人向技工和技师层次跃进,以改变我市建筑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能人才短缺、一线操作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加强建筑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继续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技能大提高”活动。今年要继续抓好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资格性岗位培训,做好建筑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大力提高农民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举办第三届市建筑职业技能大赛。上半年在各区(县)、各企业县广泛开展大练兵,8、9月份组织现场大比武。

(六)全面开展行业创优争先活动。开展评选市建筑业综合实力20强企业、“十佳”建设监理企业活动。通过开展评选及相关表彰活动,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全面激发产业活力,树立文明产业形象,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七)大力引导、努力拓展埠外建筑市场。鼓励支持大企业“走出去”,发挥骨干龙头作用,扩大埠外市场份额。继续帮助我市大企业出国承包工程,争取年内增加输出500人。发挥我市建筑队伍在电力、公路、设备安装、防腐保温等工程领域的市场优势,稳定北京、上海和天津市场,突破中西部和东北市场,不断巩固和扩大埠外市场的占有率。

(八)研究制定做大做强建筑业的指标体系。今年我市拟与有关高校联合成立做大做强建筑业专项课题研究组,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市建筑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业的具体经济技术指标体系。5月底前完成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10月底前编制完成具体指标体系。

二、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良好的建筑市场秩序

(九)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监管资源联动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守信者奖、失信者罚”的信用奖惩机制。制订《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10月底前我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雏形基本形成,为我市建筑业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十)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推动劳务分包市场建设。加强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监管,严格督导建筑企业使用成建制劳务队伍。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查处无资质劳务队伍,对违反规定使用“包工头”和零散劳务的,将被记入企业不良记录,直至吊销项目负责人的执业资格。积极帮助大中型企业到省内中西部地区设立劳务基地,大力扶持正规劳务企业发展壮大。建立有形劳务分包市场,健全劳务用工信息网络,规范劳务用工秩序。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和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建设行业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的通知》,规范建筑劳务用工行为,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十一)加快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建设。今年要抓住省、市有形建筑市场合一的大好机遇,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加快新的区域易市场的场所建设。积极拓展交易中心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做到市的建设项目和省属工业、交通、水利、电力、信息产业等专业工程全部进场交易。依托有形市场在人员、技术、业务和硬件等方面资源优势,推动电子政务和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

(十二)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深入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进一步健全企业内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创新监管模式,注重预防性监督,实施差别化监管,建立工程参建各方不良记录制度。全面开展创建“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活动,组织企业争创鲁班奖、国家装饰工程奖和泰山杯奖、泉城杯奖。继续进行住宅质量通病专项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所有受监工程无重大质量事故,杜绝受监工程倒塌事故。加大对优良、精品工程培育和扶持力度,工程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依据省市有关法规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工作试点,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推进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工作的意见》,完善质量保证机制,增强质量事故赔付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十三)抓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建筑系统安全生产评价制度。指导企业健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和考核体系。改进建筑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建立安全防护用具及起重机械设备安全使用检验检测体系。深入开展安全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的宣传。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对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监督管理,扩大意外伤害保险的覆盖面,切实维护广大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

(十四)健全市场准入清出机制和个人注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继续实施进济施工统一注册备案制度,依托资质管理,严格建筑市场清出制度,切实做好项目经理向注册建造师过渡工作,进一步规范二级建造师的考务管理工作。

(十五)严格履行工程建设法定程序。继续加强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实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回访制度,严肃查处规避招标和在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依法办理施工许可,强化对施工图设计审查、规划许可、拆迁许可、质量和安全监督、资本金到位等前期手续的审查力度。

(十六)完善工程监理和招标制度。组织监理专项检查,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加强监理合同备案管理工作,加快建设监理监管网络建设;出台相关文件,规范监理企业市场行为。开展招标机构专项治理活动,做好招标机构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十七)规范和发展装饰装修业。今年将继续加大装饰市场监管力度,重点开展建筑幕墙工程安全性能普查工作,严肃查处无资质的家装队伍和二次装修工程中不办理建设手续、不招标、破坏结构安全、使用有毒有害装饰材料的违规行为,确保装饰市场秩序规范、有序。积极探索工厂化装修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广先进的装修成套技术,提高装饰产业的综合品质。加大室内环境监测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化检测机构,加强监管,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室内污染带来的危害。

(十八)加强工程造价咨询和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管理工作。今年全市工程标准造价管理工作将坚持服务与监管并举的方针,推动和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强化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执业行为的监督管理。创新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收缴机制,强化征缴工作,努力扩大养老保障金收缴覆盖面。继续实行养老保障金的拨付补贴与建筑企业支付民工工资挂钩的做法。

(十九)建立健全防止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继续组织开展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治理整顿活动,加大投诉举报案件的督办力度,确保年底完成全部网上拖欠清理任务。完善预防拖欠的长效机制,对新上项目严格审查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对恶意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公开曝光,严厉处罚。

三、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建筑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