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合集12篇

时间:2023-07-02 08:21:14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1

1.1本标准规定了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的具体指标和指标的赋分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评审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

2.名词解释

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本省境内具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并由省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具体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和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具体分为野生动物类型和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具体分为地质遗迹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

3.申报与评审

3.1申报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商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后向省政府提出申请,或者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商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向省政府提出申请。

3.2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负责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根据有关规定程序建立。

3.3申报新建、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3.3.1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书;

3.3.2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3.3.3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含全岛1:100万或市县区域1:20万的交通位置图);

3.3.4自然保护区地形图、水文地质图、植被图(自然生态系统或野生生物、自然遗迹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等1:1万~1:5万图件资料;

3.3.5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录像带、照片集;

3.3.6拟新建立、扩建和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市(县)政府意见;土地使用证、林权证或土地(海域)使用权属证明文件等;

3.3.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3.4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评审专家组由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5人或7人组成,与申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专业性质相关的专家应当占评审专家组成员的80%。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申报拟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主要保护对象,提出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评审专家组名单,经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批准。

3.5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采用专家实地考察评估及申报材料会议评审的方式。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评审会由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召开。专家组通过对拟建保护区实地考察和审阅申报材料,根据各位专家填写的自然保护区申报评审表,形成专家组书面评审意见。

4.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的条件

4.1省级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必备条件:

4.1.1生态系统在本省辖区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4.1.2生态系统在本省辖区内为或属仅有的生物群落或生境类型;

4.1.3生态系统被认为本省所属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1.4生态系统保持较好的自然性,虽曾遭到人为干扰,但破坏程度较轻,尚可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状态。

4.1.5生态系统完整或基本完整,保护区的面积基本上尚能维持其完整性。

4.1.6生态系统虽未能完全满足上述条件,但对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如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4.2省级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必备条件:

4.2.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和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主要栖息地及繁殖地;或辖区内或所属生物地理省中较著名的野生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或国内野生生物物种模式标本集中产地;或辖区内、外重要野生经济动、植物或重要驯化物种亲缘种的产地。

4.2.2生境维持在较好的自然状态,受人为影响较小。

4.2.3其保护区面积要求能够维持保护物种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4.3省级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必备条件:

4.3.1在本辖区内、外同类自然遗迹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3.2在国内稀有,在本辖区仅有;

4.3.3尚保持较好的自然性,受人为破坏较小;

4.3.4基本保持完整,保护区面积尚能保持其完整性。

5.评审指标

5.1申报拟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前期基础工作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分为不同的具体指标。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于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评审指标总得分为60分以上(含60分),且分项评审指标得分不出现0分时,具有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条件;评审指标总得分小于60分时,或分项评审指标得分出现0分时,均具有否决意义。

5.2省级自然保护区扩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前期基础工作和保护管理基础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前期基础工作的得分占总评审分的70%,保护管理基础得分占总评审分的30%。四个组成部分评审指标总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分项评审指标得分出现0分时,同样具有否决意义。

保护管理基础由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建设管理条件两部分组成,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扩建,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用,总分为100分。

6.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6.1自然属性(60分)

6.1.1典型性(15分)

a、属本省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典型代表。(15分)

b、属本省的很好代表。(12分)

c、属本省的较好代表。(9分)

d、代表性一般。(0分)

6.1.2脆弱性(15分)

a、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2分)

c、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9分)

d、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6.1.3多样性(10分)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10分)

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8分)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简单,类型较少;但物种相对丰度较高。(6分)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相对丰度较低。(0分)

6.1.4稀有性(10分)

a、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属省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8分)

c、在省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6分)

d、在省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6.1.5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护区内无居民。(10分)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8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6分)

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破坏。(0分)

6.2可保护属性(30分)

6.2.1面积适宜性(12分)

a、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以上。(12分)

b、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30%。(9分)

c、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25%;核心区面积以岛屿状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7分)

d、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且不能满足c款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

6.2.2科学价值(10分)

a、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10分)

b、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8分)

c、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6分)

d、在生态、遗传等方面没有研究价值。(0分)

6.2.3经济和社会价值(8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8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6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4分)

6.3前期基础工作(10分)

6.3.1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5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5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4分)

c、虽未获得土地(海域)使用权、林权证,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3分)

d、边界不清,土地(海域)使用权属或林权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6.3.2基础工作(5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5分)

b、完成多学科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特征,完成了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3分)

d、开展科学考察,编制总体规划和考察报告,但选择主要保护对象依据不足,不明确,研究不深入。(1分)

e、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7.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7.1自然属性(70分)

7.1.1物种珍稀濒危性(30分)

a、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一类重点保护物种。(30分)

b、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物种。(24分)

c、主要保护物种为国家三类重点保护植物、省重点保护物种或三有名录保护的动物,或虽未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确实属于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18分)

d、主要保护物种未列为省以上重点保护物种,但属珍稀或地方特有种。(15分)

e、主要保护物种为普遍常见物种。(5分)

7.1.2物种代表性(10分)

a、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全国性代表意义。(10分)

b、区系和分类学上具有全省性代表意义。(8分)

c、区系和分类学上在省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6分)

d、区系和分类学不具有代表意义。(0分)

7.1.3繁衍能力(10分)

a、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具有合理的种群结构,能保证物种的正常繁衍。(10分)

b、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结构单一,数量较少,但具备繁衍的能力。(8分)

c、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结构不合理,数量少,不具备繁衍的能力,或为偶见种。(6分)

d、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护区内种群结构不合理,数量极少,在样方面积内仅为偶见种。(0分)

7.1.4生境重要性(10分)

a、省唯一的极重要生境。(10分)

b、省内极为重要生境之一。(8分)

c、国内重要生境之一。(6分)

d、普通生境(0分)。

7.1.5生境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10分)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状态。(8分)

c、受到明显的人为干扰,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状态。(6分)

d、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0分)

7.2可保护属性(20分)

7.2.1面积适宜性(8分)

a、面积足以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且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8分)

b、面积基本能保证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且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6分)

c、面积尚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且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5分)

d、面积不能达到主要保护物种的正常繁衍或生存的最低需求,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分)

7.2.2科学价值(8分)

a、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极高研究价值。(8分)

b、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较高研究价值。(6分)

c、在生态、遗传等方面具有一般研究价值。(3分)

7.2.3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4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较大意义。(3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1分)

7.3前期基础工作(10分)

7.3.1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5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或林权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5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4分)

c、虽未获得土地(海域)使用权、林权证,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3分)

d、边界不清,土地(海域)使用权属或林权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7.3.2基础工作(5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5分)

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3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8.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8.1自然属性(60分)

8.1.1典型性(20分)

a、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国际对比意义。(20分)

b、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具有全国性对比意义。(16分)

c、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学意义。(12分)

d、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属国内常见。(10分)

e、遗迹的类型、内容、规模等较为普通。(0分)

8.1.2稀有性(10分)

a、属世界上唯一或极特殊的遗迹。(10分)

b、属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遗迹。(8分)

c、属全国少有的遗迹。(6分)

d、在国内外均不具特殊性的普通遗迹。(0分)

8.1.3自然性(15分)

a、基本保持自然状态,未受到或极少受到人为破坏之遗迹。(15分)

b、虽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但影响程度很低或稍加人工整理可恢复原有面貌之遗迹。(12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破坏,但经人工整理后仍有较大保护价值之遗迹。(9分)

d、人为破坏严重,极难恢复之遗迹。(0分)

8.1.4系统性和完整性(10分)

a、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系统而完整,内容丰富多样。(10分)

b、遗迹的形成过程的表观现象保存比较系统、完整,内容较多样。(8分)

c、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不够系统、完整,但基本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主要特征。(6分)

d、遗迹的形成过程和表观现象保存较少,内容单一,不能反映该类型遗迹的基本特征。(0分)

8.2可保护属性(30分)

8.2.1面积适宜性(10分)

a、面积足以有效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0%。(10分)

b、面积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0%。(8分)

c、面积基本能够保护遗迹的全部保护对象,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但能有效保护遗迹的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6分)

d、面积不能达到遗迹保护的最低需求,内部功能分区无法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要求。(0分)

8.2.2科学价值(15分)

a、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15分)

b、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12分)

c、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具有一般的科学价值。(9分)

d、在自然史、地学、矿物学等方面不具有科学价值。(6分)

8.2.3经济和社会价值(5分)

a、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重大意义。(5分)

b、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较有大意义。(4分)

c、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具有一般意义。(3分)

d、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方面没有意义。(1分)

8.3前期基础工作(10分)

8.3.1边界划定和土地权属(5分)

a、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全部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5分)

b、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已获得核心区土地的使用权并领取了土地使用证(提供土地红线图或市县有关部门核准且盖印的拟建保护区范围图);拟建保护区范围含有海域的,须提交海洋部门出具的海域使用批准文件。(4分)

c、虽未获得土地(海域)使用权、林权证,但边界清楚,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3分)

d、边界不清,土地(海域)使用权属或林权存在较大的争议。(0分)

8.3.2基础工作(5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完整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5分)

b、完成综合科学考察,基本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编制完成较详细综合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大部分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4分)

c、完成针对主要保护对象的科学考察,初步掌握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完成了部分或初步的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收集了主要保护对象的样本材料,制作多媒体录像、图片资料。(3分)

d、尚未开展科学考察,无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0分)

9.保护管理基础(100分)

9.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60分)

a、已建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且管理机构经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管理人员纳入事业编制(须附文件复印件);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明确,中专以上学历管理人员占总管理人员的比例≥40%。(60分)

b、已建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且管理机构经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管理人员纳入事业编制(须附文件复印件);管理人员岗位责任明确,中专以上学历管理人员占总管理人员的比例≥25%。(48分)

c、已建立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经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须附文件复印件),但管理人员没有纳入事业编制;保护区巡护工作正常开展,管理人员数量尚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36分)

d、管理机构尚未取得政府或编制委员会批准,但现阶段设有临时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护区巡护工作正常开展,管理人员数量不能满足资源保护和日常管理的需要。(24分)

e、没有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而管理目标不明确、不合理,只能维持一般的巡护工作。(10分)

f、没有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但管理人员由其他管理人员兼职。(5分)

9.2建设管理条件(40分)

a、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档案资料房等设施,巡护日记资料齐全,资源、资料档案归档,设有专人管理。(40分)

b、具备管理所需的办公、保护、宣传教育、交通、通讯、生活用房、档案资料房等设施,巡护日记资料齐全,资源、资料档案归档管理。(32分)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2

2.系统主要功能构成

(1)基础数据与录入。系统的基础数据以及基础数据录入功能模块是整个管理系统的起点和基础,其数据包括了整个框架体系,是基础数据库和数据字典库的基础维护平台,包括单位和人员信息、设备的基础维护数据和检修数据、设备鉴定标准等。另外,数据录入的功能是系统数据库存在的保障,是系统后续维护和管理的保障,是设备台账数据库、特种设备数据库、检修计划数据库、设备油质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的基础。

(2)统计报表与数据上报。统计报表是数据上报的基础,一般包括铁路机械动力设备履历统计查询、车辆部门的统计报表、设备与技术明细等,其功能在于所有机械动力设备相关数据的归类、统计、查询与打印。数据上报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建立在数据统计之上,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进行备份、恢复以及数据上报。

(3)巡检与系统维护。巡检属于后期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整个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系统的设备设置、数据采集分析、故障发现反馈以及巡检工作状态四个部分。这部分功能是分级授权的,多由车辆段级系统授权车间级系统使用。系统工作属性是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对事先设置好的重点设备进行巡检,巡检的内容具有差异性,具体根据车段、动力设备等特性来设置。维护模块则是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日志、用户权限、设备数据、车辆部门设备数据等进行维护,其功能是导入和查询原始车辆部门数据,设置用户权限和功能等。

(4)设备管理标准与系统帮助。设备管理标准是铁路机械动力设备技术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国家相关铁路设备标准,设置计算公式与评分标准,将数据库的所有数据进行填充与评分。系统帮助是辅助功能,主要是权限人员密码修改、查看系统帮助等。

3.基本表的创建与查询设计

基本表的创建要遵循字段唯一性、功能相关性、字段无关性的原则,表的分类是基于机械动力设备技术的,从简单化的标准出发,设置两个主表,即机械动力设备台账管理表和机械动力设备使用管理表。在表创建的过程中,每个属性作为单一其唯一的关键词用字段表现出来,前期先定义字段内容、字段数据类型、字段属性和关键字。主要包括台账管理表、生产设备运行记录表、机动设备使用记录表和设备材料消耗记录表。每个表根据其性质对应若干属性字段,并且每个表设定的关键字是唯一的,具有标示作用的。每个表的属性字段使用超链接,便于数据记录、查询。表之间的关系用同属性字段联系起来,形成表之间的内在关联,便于确定数据库的参照完整性。表、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之后,必然要用到查询功能,查询结果一般需要满足查找、统计、计算、分析、比较、判断、排序等。运用VisualBasic语言进行自定义函数或者条件语句的编程,选取每个属性的特定值,确保查询时使用输入参数的方式便能简便操作进行,这些需要查询设计器来进行设计。

4.异常设备或部件提示

a:机械动力设备中途停止工作的异常状况,在查询设计中输入条件准则:IIf(Nz([累计折旧]≥[原值]-[残余价值]),[异常],[使用])。

b:机械动力设备达到设计寿命的修理状况,在查询设计中输入条件准则:IIf(Nz([运行时间或公里数]≥[预计大修期限]),[大修],[使用])

c:部件异常是指机械动力设备的零部件在实用期限内出现故障或者修理,则视为零部件异常。设计方法为,运用查询向导创建零部件查询表,对正常件、异常件记录、统计、分析,完成异常表创建、查询。属性字段内容包括[修理日期]与[预计使用日期],且表达式≥2,[修理日期]<[预计使用日期]。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3

信息资产管理是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传统的信息资产的管理一般包括资产登记、资产分类、资产安全属性赋值等管理内容,这种对信息资产的管理过于简单,管理方法多为平面化管理,仅仅实现了信息资产的登记管理,缺乏物理分布层次化和系统承载逻辑层次化的管理,缺乏对信息资产完备性的识别方案,不能反映信息资产的关联关系以及信息资产的历史及当前状态等管理属性。目前对信息资产管理属性的研究文献较少,大多是在信息安全管理及风险评估等相关文献中有所提到,但也主要是从类别、威胁和安全等属性进行描述,其他的一些研究也只突出了信息资产的分类特殊属性研究,缺乏对信息资产公共管理属性的研究。随着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需求的日益增长,对信息资产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平面化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安全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信息资产管理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将各个信息资产关联起来,能够合理有效地管理信息资产,并在此模型基础上通过多种角度研究信息资产的公共管理属性,结合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不同需求,提出了一套全面的信息资产管理属性模型,为信息安全管理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提供良好的方法和手段。

1层次化模型的信息资产管理方法

1.1信息资产

信息资产就是被组织赋予了价值、需要保护的有用资源。信息资产在组织中很广泛,包括各种数据类资产、软件类资产、物理环境类资产、计算机硬件类资产及无形的服务信誉等资产,在组织中所有的信息资产并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这些信息资产之间存在着层级和承载的关联关系。

1.2层次化的模型(1)物理分布式层次化关系。物理分布式层次化即是组织中的信息资产在组织系统中的分布状况,它是采取分层级的分布方式,对所要登记的信息资产首先进行物理拓扑结构图分解,把规模最大的系统一步步地分解到资产的最终位置,对信息资产的管理可以细化到资产所处的物理位置,并且更加全面、系统、具体。具体的层级关系如图1所示:

(2)系统逻辑承载关系。对于信息资产中的数据和软件类资产,利用传统的平面资产管理方法很难确定其承载关系,那么对于威胁及其脆弱性识别就很不明晰。通过系统逻辑承载关系图,可以更加明确其在计算机中的具置及资产的承载实体。具体如图2所示。

(3)基于层次化模型的信息资产管理方法。对组织信息资产识别分类时,采用层次化模型对组织系统进行拓扑结构分解,绘制出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拓扑结构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每个信息实体进行信息登记。在绘制和信息登记过程中应采用层次化的方法降低系统复杂度;对于规模较大的系统,在一个图中绘制出所有的实体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层次化的模块分解方法进行逐级分解,实现整个系统的可描述性当然,对于规模较小,在一个图中即可展示完毕的系统就没有必要进行分解,通过一张总图实现系统描述。例如:按系统物理层、实体层、系统层、应用层及数据层的层次划分,对系统中的每一层次的每个信息实体(如:终端计算机、网络设备、服务器、通信线缆等)进行唯一标识。对系统拓扑结构图中每个节点型信息实体进行信息登记,登记的信息属性包括该设备的唯一标识、设备类型、产品序列号、制造商软件的版本号、功能、物理位置、逻辑位置、控制实体、系统环境、所承载的业务、所承载的业务数据各个端口编号、端口连接情况等内容。

2综合信息资产管理属性模型

笔者认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要做到,能够唯一标识,确定物理位置,落实责任部门,掌握资产类别与其它资产的关联关系、该资产的信息安全状况、该资产所承载的业务及数据情况,记录该资产的历史变更情况等。实现这些管理目标,就可以满足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需求。

全面综合的信息资产管理属性模型包括以下内容:标识属性、位置属性、管理责任属性、关联属性、类别属性、威胁属性、重要程度属性、保护措施属性、承载数据属性、承载业务属性、状态属性、变更属性。

2.1具有标识及识别资产的管理属性

(1)标识属性。标识属性就是对系统中的每一个信息实体进行唯一性标识。具体使用特定的字母或符号标识,并且保证其唯一性。例如:对系统中的终端个人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的线缆等进行的标识可以为Pl、W2、T6。

(2)位置属性。位置属性就是对信息实体在组织中所处的具体物理位置予以描述。例如:某一台计算机的位置属性可以描述为:陕西师范大学01一长安校区02一文渊楼11606教室一10号计算机。

(3)管理责任属性。管理责任属性是指系统中的资产所属的部门、责任人、使用人及其联系电话和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终止的时间。确定资产的责任属性有助于确保对资产的适当保护。例如:在位置属性的举例中,它的管理责任属性可以表述为:l0号计算机的所属部门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行政办公室,责任人为王慧,使用人为王慧和李飞,联系电话为××X,开始使用的时间为2005年l2月1日,终止使用的时间为20l0年11月30日。

(4)关联属性。关联属性包括系统网络连接特性和系统逻辑承载关系属性。①网络连接特性。网络连接特性是指设备互连信息,包括设备端口数量、端口编号、端口互连情况、端口速率、端口访问控制情况、端口其他情况等。②系统逻辑承载关系属性。系统逻辑承载关系属性是指一个信息资产在系统中的层次结构上的承载关系。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的某台计算机上的系统承载关系,它的关系属性可以如上图2所示。

(5)类别属性。类别属性是指所有的信息资产实体属于哪一个类别。就像一个标准字典,可以明确信息资产的所属分类,按照BS7799标准,根据资产的表现形式,可将资产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服务、人员及其它等类型。例如:数据库数据属于数据类资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属于软件类资产;路由器、复印机、磁带、服务器等属于硬件类资产。

2.2资产的信息安全状况属性

(1)威胁属性。威胁属性是指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美国CVE(公共漏洞和暴露)就像是一个字典表,把广泛认同的漏洞和弱点给出一个公共的名称,帮助用户在各自独立的各种漏洞数据库中和漏洞评估工具中共享数据。具体的资产威胁如下:物理环境面临断电、静电、灰尘、潮湿、温度、鼠蚁虫害、电磁干扰、洪灾、火灾、地震等威胁;计算机面临病毒、陷门、间谍软件、窃听软件等威胁;软硬件资产面临设备硬件故障、传输设备故障、存储媒体故障、系统软件故障、应用软件故障、数据库软件故障、开发环境故障等威胁。

(2)重要程度属性。重要程度属性是指信息资产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及损害程度的综合属性。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根据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件对组织造成的损失影响来判断资产在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等级,从而确定信息资产的重要等级。

(3)保护措施属性。保护措施属性就是指根据资产可能面临的威胁,在组织中针对威胁和资产脆弱性实施的安全控制措施,它可以有效地防止威胁事件的发生。不同的资产属性有不同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资产可能面临的自然威胁——洪水、地震等,资产的保护措施属性即表现为承载资产的物理环境应该远离河流,并具有一定的抗震级别等。

2.3资产的承载关系属性

(1)承载业务属性。承载业务属性是指信息资产所承载的业务系统,包括业务系统的功能、重要性、机密性等内容。例如:陕西师范大学教务处的计算机系统所承载的业务即为学校的教务系统中的教学业务,后勤集团的计算机系统所承载的业务为后勤饭卡管理及其相关业务。

(2)承载数据属性。承载数据属性是指信息资产所承载的数据信息。例如:一份学生成绩单表格,它所承载的数据属性就是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及考试成绩等信息;计算机中的数据库软件承载的是支持软件运行的各种数据信息。

2.4资产的状态及变更属性

(1)状态属性。状态属性是指信息资产目前所有存在的状态信息。同一资产在不同的状态情况下会有不同的状态属性。例如:11621办公室的o3号计算机的状态属性可以描述为计算机硬盘容量和目前使用的容量、显示器型号及规格、CPU型号/主频、主板型号以及这台计算机上的软件系统的名称、版本等属性。

(2)历史变更信息属性。变更属性是指信息资产属于组织后所经历的历史变更过程的记录。通过资产的变更的属性有利于资产识别者掌握资产的变更历史,便于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例如:11621办公室的03号计算机的变更属性为它的责任人由原来的王慧变为李飞,从而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属性确认这台计算机的全部安全责任人。

3实例分析

信息资产层次化模型管理方法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信息安全管理中信息资产的识别有重要的作用。现以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分为雁塔校区和长安校区,每个校区都有行政办公楼、各学院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餐厅及其他辅助楼,每栋楼都有许多不同的房间,每个办公室都有1台以上的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装有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每个系统下都有数据库管理系统,每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有很多数据支持。对于如此众多的信息资产,要很详细地识别,采用传统的方法容易出现混乱。采用层次化模型对其进行管理并通过编码进行识别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现以图3的识别方法来展示:

通过图3的层次分解后,信息资产的编号就可以描写为:2-11-11621—03一O1—02—15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4

(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450052)

【摘要】路面管理系统(PMS)已经成为道路管理部门养护规划

以及道路养护投资的重要分析工具。将组件式GIS 应用于路面管理

系统是实现公路管理信息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有效手段。建立基

于组件式GIS 的路面管理系统,实现路面管理系统的可视化,路面

管理系统的空间分析及养护方案决策,为各级养护管理部门提供及

时、准确的决策辅助信息,提高公路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一定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路面管理系统(PMS);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1.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量的迅猛增加,

公路网的逐步完善,公路管理部门面临的主要任务将从建设公路网

转向养护、改建、维护和改善现有公路网上,但是目前公路的管理

水平还相对落后,许多工作还在使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收集处理信

息数据工作量非常大,耗费时间也非常长。因而必须把提高公路的

现代化养护管理水平提到日程上来。要想改变传统的养护管理系统

的不足,就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改进公路管理,实现公路

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可视化。

目前,国际上路面管理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第3 代系统的研制阶

段。在管理系统自身体系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的同时,新技术、新理

念的不断涌现也为传统的管理系统的革新拓宽了思路,而地理信息

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应用于道路与交

通运输就是这种新一代的管理系统样式之一。道路管理GIS 系统是

为道路管理和养护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分析决策、实时了解路网状

况等提供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它能及时、便捷地反映、

更新道路各项信息,分析路网状况,对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现

代化、提高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系统所需数据及空间数据模型

2.1 公路数据库的建立

2.1.1 公路数据库设计和施工数据

公路数据库设计和施工数据主要包括道路等级、车道特性、道

路几何尺寸数据、路基概况、路面结构数据、所用材料以及性质试

验结果、路基土性质及试验结果等资料,这些数据可以直接从道路

建设设计文件中查到,但是在输入公路数据库之前应该到现场校对,

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2.1.2 公路数据库历史资料数据

公路历史资料数据主要包括路面养护维修数据、交通量数据和

交通事故等。交通量数据库以区间为单位存储有关交通量的数据。

交通量数据可以分为两类:1)交通量调查数据;2)交通量统计数据。

2.1.3 公路数据库路面状况数据

路面状况数据是编制道路养护和改建计划的依据。通过对路面

状况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对路面状况是否满足目前的交通条件

和使用要求进行判断,并由此确定所辖路网内需要采取养护和改建

措施的路段和所需采取的措施。为实现这个目的,需要调查的路面

状况数据主要有路面平整度、路面损坏、结构承载力和抗滑能力等

方面。

2.1.4 公路数据库气候与环境数据

公路路面结构裸露在地表,直接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实践表

明,很多路面受到自然力的破坏比遭受所施加车轮荷载的破坏更为

严重。例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引起路面材料和路基土壤的强度和

刚度的增加或者减少。所以对于路面管理系统来说就必须重视气候

和环境数据的收集,相关气候和环境数据可由公路所在地区的气象

部门提供。

2.1.5 公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

公路宏观经济数据应该包括道路修建各项工程费用、道路改建

费用、以年度为单位记录的道路维修费用以及用户费用。

2.2 GIS 的空间数据模型

GIS 的数据模型是GIS 系统中的基础组成部分,GIS 的数据分

为空间数据(地理数据)和属性数据(非地理数据),他们分别有

不同的特性、存储方法及表现方法。GIS 中空间数据的单元是抽象

化的点、线、面数据对象,其属性数据的具体内容一般要比空间数

据灵活,原因是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设计对属性数据的内容

和处理要求。

2.3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连接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系可以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关

键字如路线代码相关联,但同一路段有多重属性,同一种属性在路

段上也不尽相同,无法直接将属性表示的路段反映到图上,数字化

过程中无法确定属性表的分段,为了使空间数据不出现数据冗余,

必须实现大地坐标与里程桩定位相互转换,应用动态分段技术,实

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和图文显示功能。

3. 将路面管理系统组建于GIS 平台的优势

基于Gls 进行路面管理系统的开发,使道路的管理与道路的地

理信息相结合,通过地理地图信息的查询,同时获得道路空间信息

和属性信息,使管理更加直接、形象。道路除具有表征其集合、结构、

性能等特征的传统属性信息外,还具有表征其地理位置及其空间特

性的空间属性信息。GIS 即可管理对象的位置又可管理对象的属性,

而且两者是自动关联的。由于公路数据所具有的地理特性,道路路

面信息的管路应当实现对传统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同步处理,而

传统的路面管理数据库系统很难对其进行直观性操作。依托GIS 的

图库和数据库,就可以通过鼠标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和分析处理。

GIS 的空间分析和统计运算功能,可以提供全局和细节的分析

结果,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在处理地理特性和空间分析上具有无法

比拟的优势。

4.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建立合理、全面、科学的路面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是制定正确的

养护方案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进行路面性能评价时,评价指标的选

择至关重要。

(1)目的性。选择的指标应目的明确,能反映相关的内容;

(2)科学性。选择的指标要尽可能覆盖评价的内容,尽可能筛

选能全面反映路面状况的指标,尽量避免不可比指标或绝对指标的

简单应用;

(3)操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应结合国内道路路面管理的具体

情况,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测性或实用性;

(4)客观性。在评价指标值的确定中,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

评价对象本质的影响,使所得的结果或数据客观、可验。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其中,路面结

构使用性能质量指数PQI(Pavmenat Quality Index)作为综合评价

指标,指标PQI 的数值范围为0 ~ 100,其值越大,路况越好。

表1 路面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调查指标评价指标综合指标

平整度IRI IRI或RQI

PQI

路面破损DR PCI

路面强度Ia SSI或PSSI

路面抗滑性能SFC或BPN SFC或BPN

4.2 评价指标计算模型和评价标准

参照国内外的研究经验,结合《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H-

2009)的规定建立本系统路面性能评价指标的计算模型和评价标准

见表2 和表3。

表2 路面性能评价指标计算模型

评价

指标

计算模型

系数

a b c d

PCI PCI=100-aDRb 15 0.412

RQI RQI=a-bIRIc 11.5 0.75 1.0

SSI SSI=DA/DF

BPN 摆值

SFC 横向力系数

PQI PQI=aPCI'+bRQI'+cSSI'

+dSFC' 0.25~0.35 0.25~0.35 0.25~0.35 0~0.1

表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优良中次差

PCI ≥85 70~85 55~70 40~55 <40

RQI ≥8.5 7.0~8.5 5.5~7.0 4.0~5.5 <4.0

BPN ≥42 37~42 32~37 27~32 <27

SFC ≥0.5 0.4~0.5 0.3~0.4 0.2~0.3 <0.2

SSI

高速一级

≥1.20其他

等级≥1.00

高速一级

1.0~1.2其他

等级0.8~1.0

高速一级

0.8~1.0其他

等级0.6~0.8

高速一级

0.6~0.8其他

等级0.4~0.6

高速一级

< 0 . 6 其他

等级<0.4

PQI ≥85 70~85 55~70 40~55 <40

注:上表中数值范围下限包括数值本身,上限不包括数值本身

5. 基于GIS 路面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

结合GIS 的特性和路面管理系统的功能特性,基于GIS 的路

面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的地图管理

公路管理部门可以借助于地图进行公路管理。公路图除包括行

政区划外、城市、村庄、铁路及水系等一般信息外,还能特别包括

与公路有关的信息,如公路名称、走向、等级、里程等。应用GIS

独具特色的地图表现能力,将公路及相关信息可视化是GIS 在公路

管理应用中的基本功能。基本地图管理操作包括地图的数字化及修

改、放大、缩小、漫游、图层控制、坐标转换和地图的输出等。公

路信息是变化的信息。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建、改建的公路,利

用GIS 可以方便、迅速将这些变化反映在地图上,形成新的公路图。

(2)专题图管理

专题图管理是在基本地图上,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属性信息所形

成的地图。利用专题图可以直观了解属性信息的基本情况,如道路

等级图、交通量图等。专题图中的线划图可利用线饿宽度及颜色变

化反映线的属性数据。公路在地图上是线形结构,因此线划图在公

路管理GIS 中应用广泛。

(3)属性数据管理

路面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多数具有空间属性,如线路编码、交通

量及路况数评价、预测及决策等结果。将这些数据进行地理编码,

建立地图要素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方便地在地图上显示路面

管理系统的数据。

由于路面管理系统数据是GIS 属性数据的一部分,路面管路系

统的数据理、分析、预测、决策等功能对于GIS 来说,就是对其属

性数据的管理。

(4)数据查询

在GIS 应用系统中,操作者可以在地图要素相关的数据库中设

定查询条件,选定的数据在地图上显示出来。这是GIS 中最具代表

性的数据可视化功能。GIS 的数据查询是公路管理中常用的查询方

法。操作者可以通过数据查询,了解数据所在位置。

(5)空间查询

与数据查询相反,空间查询是通过空间范围的选定查询在次范

围内所选相关信息饿属性数据。可以在地图上直接点击要查询的路

段图元,系统可以在数据库对应的路段信息展示出来。例如,确定

据地点距离在50km 以内的路段,只要在屏幕上以该点为圆心画一

个50km 半径的圆,电子地图就会显示这一范围内所有的路段在地

图的位置及相关信息。

(6)最佳路线选择

利用GIS 的最佳路线选择功能,可以解决从甲地出发到乙地,

走那条路线最近的问题。最佳路线选择就是确定在给定条件下从甲

地到乙地的最佳线路。对于给定条件,可以是多种选择,如里程最

短、油耗最小、等级限制、载重限制等。

(7)缓冲区域分析

例如,建一条高速公路会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产生影

响,告诉公路的每个出口对此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公

路会对沿线环境产生影响等。GIS 的缓冲区域分析可以辅助进行类

似的分析工作。

(8)养护决策

应用VB 语言编写了基于模糊优化动态规划的决策程序,通过

此模块用户可以对对有关养护维修资料进行管理和查询,也可根据

用户需求进行网级和项目级路面的养护决策。

6. 结语

本文通过运用GIS 平台对路面管理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合

理的软件架构,开发出了实用性的基于GIS 的路面管理系统软件。

基于GIS 的路面管理系统解决了原有路面管理系统(PMS)公路信

息不直观、不形象的缺点,系统使用ArcGIS 软件,解决了大地坐

标和里程桩号的一一对应、动态分段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空间数据

和属性数据的有机结合,明确了人机分工,具备了辅助公路管理者

分析和决策的功能。但系统应用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比如,网络

化的GIS 路面管理系统,随着功能的完善,应考虑向网络版升级;

路面的使用性能预测分析、养护对策经济分析等模块有待于进一步

完善。

参考文献

[1] 郑渊,郑健龙,周志刚等. 基于GIS 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系统设计[J]. 公路与汽运,2004(3):62-64

[2] 曾沛霖. 路面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J]. 公路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5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小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护理风险较高,儿外科护理技术性强,更容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加强护理管理非常必要。人性化护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将其用于儿外科病房的管理,强调以患儿为中心,根据小儿的护理特点,制定护理对策。为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本科室从2016年2月,开展一次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质量改进活动,成效显著。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12月,儿外科共开展手术195例,其中男102例、女93例,年龄1~14岁,平均(5.6±1.4)岁。其中外伤清创42例、急腹症与异物取出45例、腹股沟疝与脐疝等手术71例、耳鼻喉部手术24例、其他14例。2015年2月~12月,在开展一次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质量改进活动后,开展手术214例次,其中男110例、女104例,年龄1~13岁,平均(5.5±1.2)岁。其中外伤清创43例、急腹症与异物取出50例、腹股沟疝与脐疝等手术82例、耳鼻喉部手术25例、其他14例。

1.2 方法

1.2.1 改进前 改进前,常规护理,包括术前检查、术前准备、健康教育、术后病情监护、并发症护理等。

1.2.2 改进后 以“人性化服务”为主题进行质量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减轻患儿的躯体不适,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督导确保操作规范性尽,减轻操作对患儿的刺激,集中开展基础护理,避免反复操作,打搅患儿休息,重视穿刺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指导要求家属配合做好注意力转移工作,对于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护理,也需做好家属的指导,提高自护的质量[1];②强调“以患儿为中心”,做好角色陪伴,从细节之处体现出对小儿的尊重,如采用儿童式的语言进行沟通,多采用肢体语言,少用命令式的语言,多征求意见;③鼓励采用亲密的动作拉近与患儿的关系,减轻患儿的不适感,据小儿的性格特点,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善用激励,善于引导,如在喂食时,护士做出张口的动作,④做好环境管理,创造儿童式的住院环境,改造病房,张贴一些色彩丰富的动画海报,增加床g隔帘、儿童涂鸦板等设备,若条件合适,鼓励家属陪同;⑤在小儿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后,可针对患儿的康复需求开展护理,在娱乐中学习基本的注意事项,在娱乐中实现锻炼效果,如在鼓励患儿下床活动时,可以地面活动的遥控机器人吸引患儿下床,患儿心情舒畅的度过住院时间;⑥每位护士最多承担8人的护理工作,每个患儿尽量由1名护士承担主要护理工作;⑦做好家属的沟通,为家属照料创造便利,要求家属在照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床边陪伴、喂食等基础工作,适当开放护士的权利,让家属参与侵入性治疗操作,如在进行穿刺时,家属需做好安抚,让家属做好非药物止痛工作;⑧为患儿的康复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个体化的饮食管理、、康复训练措施,针对小儿的临床护理需求特点护理,如对于疼痛,采取Wong-Bake面部表情法为主的方法评价,可采用口服甜味剂、音乐疗法、口服12%~24%浓度葡萄糖有助于减轻疼痛[2]。

1.3 观察指标 由家属评价满意情况,包括生活管理、患儿舒适度、治疗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采用VAS划线法,10分为非常满意、8分表示满意、6分表示基本满意、5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不满意、0分表示非常不满意。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愈合不良、严重不依从、意外伤害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满意度评分采用(Mena±SD)符号(±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采用检验组间比较,以P

2.结果

改进前对50例患儿家属进行基线调查。改进后生活管理、患儿舒适度、治疗护理、病房管理、服务态度评分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的难点、重点,护理需求有其特殊性,从护理系统的角度来看,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才能构建完整的护理系统,同时考虑到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承担较多的生活照料工作,还需要加强家属的指导与护理管理。人性化护理旨在满足儿外科患儿的护理需求、家属需求,构建完整的护理系统。本次研究证实,此次改进活动后,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6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房地产管理业务量迅速增加,权属变更日益频繁,并逐步形成了房地产权属种类多元化的新局面。同时,各行各业对房地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适时推出以GIS为基础的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是大势所趋。

1、房地产测绘的内容

房地产测绘就是运用测绘仪器、测绘技术、测绘手段来测定房屋、土地及其房地产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位置、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的专业测绘。房地产测绘的主要任务有:对房屋本身以及与房屋有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测量调查和绘图工作,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荷载物进行测量调查和绘图工作,对房地产的权属、位置、质量、数量及利用状况等内容进行测定、调查和绘制成图的工作。房地产测绘的目的很明确,主要是为了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开发管理、交易管理、拆迁管理以及评估、征税、收费、仲裁、房地产面积鉴定等房地产管理提供基础图、表、数字、资料和相关的信息。它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如基础设施、地下管网、通信线路、环境保护等)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房地产测绘细分为房地产基础测绘和房地产项目测绘两种。房地产基础测绘是指在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内大范围、整体地建立房地产的平面控制网,测绘房地产的基础图纸——房地产分幅平面图(简称分幅图)。房地产项目测绘,是指在房地产权属管理、经营管理、开发管理以及其他房地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测绘房地产分丘平面图(简称分丘图)、房地产分户平面图(简称分户图)和相关的图、表、册、薄、数据等开展的测绘活动。房地产项目测绘贯穿于整个房地产权属管理、交易、开发、拆迁等房地产活动的全过程,工作量大。其中最大量、最具现时性、最重要的是房屋、土地权属证件附图的测绘。

2、房产测绘信息系统概述

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成图技术、CA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建设一个城市范围内准确、动态、高效和标准化的共享。型房地产基础空间数据库,使之成为城市房地产行业的空间定位基础,成为“数字房产”的空间基础平台,全面实现空间数据共享,实现以图管房、以图管证、以图管档、以图管业。防止房屋重登、漏登,防止产权虚报、瞒报,为房地产管理、规划和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完善、优质和高效的房地产地理空间信息。

系统将充分结合房地产基础测绘和项目测绘业务,体现工作流思想,通过房产数字地图的测绘、房屋面积测算及产权户面积认证等业务过程,采集大量有关房屋、土地、权属。状况、利用状况及相关的地形要素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和数据标准,建立起房地产基础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将能够对房屋给子定位(确定房屋的位置)、定性(确定房屋的权属性质)、定界(确定房屋的范围或产型)、定量(确定房屋的建筑面积)的描述。系统应实现对房地产基础空间信息的采集、录入、处理、存储、查询、统计、分析、输出和维护等功能。

3、系统功能设计

房地产测绘信息管理系统将图形与属性信息完全融合在同一数据库内统一管理,提供多种灵活的图形数据双向输入与输出接口,实用的图形数据拓扑、查询、数据检查、编辑、房产成果图的输出等功能;能与房地产管理局的房产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数据库的共享。系统能解决的问题有:查询地形图、案卷定号、浏览楼层表、房地产查询统计、房地产专题图制作、地形图打印、接收地形图更新要求等。

3.1房产数字化测图子系统

通过使用各种测绘仪器,采集房地产测绘点坐标,绘制包括房产分幅分丘图,以及出地形图,方便以dbs形式建立地形库,并对图库灵活的管理,同时系统还需包括数据转换和地形图,房产图输出功能。

3.2基础测绘子系统

主要完成属性数据输入(图形属性挂接),空间资料转入(建立丘幢空间拓扑关系,可由空间数据库读入,电子手簿自接读入,其它格式数据转入,以及键盘输入),以初始建库为核心,提供部分图形编辑工具以及属性编辑,建立起与房产专题相关的属性数据库,外挂属性数据库。在该部分内,录入房屋勘测属性数据、填写房屋调查信息。 系统需包含控制点管理、数据维护与管理及制图输出等模块,提供了强大的编辑功能,如图形编辑、属性编辑、数据导入导出等。

3.3项目测绘子系统

以幢为单位,生成测绘楼层表,录入权属信息,并建立起从幢到层到户的对应关系,该系统通过唯一的幢号与基础测绘中的幢建立关联。提供数据转换,从而利用AutoCAD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实现分层分户图的编辑,同时该系统也是为完成面积量测算等数据加工功能而设计的。

3.4房产测绘成果管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实现数据汇总的平台,是基于房产平面图编制丘、楼盘等房产要素,并将项目测绘的分层分户图成果转入到房产基础GIS图形库中,并建立分层分户图与房产平面图中丘、楼盘以及房产属性信息之间的关联,完成丘幢户的互查。提供定位浏览、信息查询、条件检索、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也提供了灵活丰富的打印输出模板,输出房产测绘中心的各类年度报表。

3.5系统维护子系统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7

[引言]: 白狼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总面积17440公顷,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天然侧柏林及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本区是华北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蒙新植物区系的过渡带、交汇带,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特别是苔藓植物在本区有较多的分布,本文重点讨论苔藓植物在本区的调查成果与分析。

1、自然概况

白狼山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地理坐标为E119°52′30″- 120°04′04″,N40°46′28″- 41°05′53″。

1.1气候

保护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无霜期180天。

1.2日照和辐射

保护区年日照时数为2672.7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30-540KJ/cm2。

1.3降水

保护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530mm,多集中在6~8月份。

1.4土壤

保护区土壤分为两类,一是棕色森林土,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山坡和植被茂密的阴坡;二是褐土,多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及沟谷。

2 、调查时间、内容、方法

2.1调查时间和内容

2016年5-7月白狼山保护区利用保护区一期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开展植物分类普查工作,聘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于景华为指导,组成专业调查队,其中二队负责境内苔藓植物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工作。

2.2调查方法

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二队重点对苔藓植物资源分布较多的黑山核心区与柏山核心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查阅相关资料、档案进行分类,确定苔藓植物科属种,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分析。

3、调查结果统计

3.1苔藓植物科、属、种数量组成

通过采集、鉴定和统计表明,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31科、76属、151种(包括变种和亚种),其中苔类9科、14属、23种,角苔类1科、1属、1种,藓类21科、61属、127种(包括变种和亚种),苔类植物科、属、种分别占总数的29.03%、18.42%、15.23%,角苔类的科、属、种分e占总数的3.23%、1.32%、0.66%,藓类植物科、属、种分别占总数的67.74%、80.26%、84.11% 。

3.2苔藓植物优势科统计

通过统计表明,含5种以上的科有9科:丛藓科(Pottiaceae)14属、29种,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5属、16种,真藓科(Bryaceae)3属、11种,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 )5属、11种,绢藓科(Entodontaceae)1属、9种,灰藓科(Hypnaceae)6属、8种,羽藓科(Thuidiaceae)5属、8种,耳叶苔科(Frullaniaceae)1属、6种,牛毛藓科(Ditrichaceae)3属、5种。前9个优势科集中了68.21%的物种,多数物种集中在少数科的现象比较明显。此外,含有4种的科有光萼苔科( Porellaceae)、疣冠苔科(Grimaldiaceae)、紫萼藓科(Grimm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4科,含有2-3种的科有9科,仅含有1种的科有9科。丛藓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第一大科,在该地区占明显的优势,反映了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的特点;华北地区主要代表科青藓科、羽藓科和绢藓科在本地区也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地位,喜暖湿的耳叶苔科在本地区优势地位明显,反映了与华北植物区系明显的亲缘关系、及局部生境条件较为暖湿的特点。

以上数据表明白狼山是苔藓植物分类群齐全,物种丰富的地区,在保护区内苔藓植物是仅次于被子植物的第二大类植物类群,它的多样性如此丰富,表明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优越性。见表1

3.3苔藓植物优势属统计

经统计,保护区含4种以上的属有7属,真藓属 (Bryum)9种,青藓属(Brachythecium)9种,绢藓属(Entodon)9种,耳叶苔属(Frullania)6种,细湿藓属(Campylium)6种,对齿藓属(Didymodon)4种,小石藓属(Weissia)4种,7属共有47种,占总种数的31.12%。含有3种的属有6属,占总属数的7.89%;含有2种的属有23属,占总属数的30.26%;仅含1种的属有40属,占总属数的52.63%;含有1-2种的属占82.89%,

统计表明,白狼山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多样性特点。见表2

3.4苔藓植物区系成分组成

保护区苔藓植物共有10种地理成分,地理成分复杂。

3.4.1世界广布成分

共有19种,占12.58%,其所占比例较高,该成分中如黄角苔Phaeocero laevis、凤尾藓Fissidens bryoides、酸土毛口藓Trichostomum tenuirostre、扭口藓Barbulaunguiculata、银藓Anomobryum filiforme、双色真藓Bryum dichotomum、真藓Bryumargenteum、柳叶藓Amblystegium serpens、角齿藓Ceratodon purpureus、是林缘和沟谷林下湿土常见物种,牛角藓Cratoneuron filicinum是林下流水溪边岩面生群落的优势种。

3.4.2热带分布类型(泛热带成分、热带亚洲成分、热带亚洲和非洲3种成分)

合计有4种,占2.65%,包括瓦鳞苔Trocholejeunea sandvicensis、小扭口藓Barbula indica、短月藓Brachymenium nepalense、羊角藓Herpetineuron toccoae四物种在本地区比较常见,群落学作用较明显,说明本地区地质历史上有适于热带成分的生境,现代仍有适合于部分热带成分生活的暖湿条件。

3.4.3北温带分布

白狼山该成分所占比例最高,共73种,占总种数的48.34%,在各种群落类型都占有显著的地位:芽孢裂萼苔Chiloscyphus minor、石生耳叶苔Frullania inflata、紫背苔Plagi ochasmarupestre、高山毛氏藓 Molendoa sendtneriana、卷叶湿地藓Hyophilainvoluta、反纽藓Timmiella anomala、硬叶对齿藓Didymodon rigidulus、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钝叶匍灯藓Plagiomnium rostratum、黄叶细湿藓Campyliumchrysophyllum、绒叶青藓Brachythecium velutinum、褶叶青藓 Brachytheciumsalebrosum、鼠尾藓Myuroclada maximowiczii、细肋细喙藓Rhynchostegiellaeptoneara、是林缘土坡、沟谷林下湿土、湿润和干燥岩面、树干的优势种。

3.4.4东亚成分

在保护区41种,占27.15%,所占比例低于北温带成分,但显著高于其他地理成分,表现出该地区浓厚的东亚特色。多瓣苔Macvicaria ulophylla、无纹紫背苔Plagio chasma intermedium、东亚花萼苔Asterella yoshinaganna、疣茎羽藓 Thuidium perpapillosum是沟谷林下湿土、林缘湿润岩薄土生境的优势种;中华缩叶藓Ptychom itriumsinense、深绿绢藓 Entodon luridus是空气湿润沟谷中湿润岩面的优势物种,卵叶美喙藓Eurhynchium striatum是林下溪边湿岩面的苔藓植物群落优势种;东亚碎米藓Fabronia matsumurae、小牛舌藓全缘亚种Anomodon minor ssp. Integerrimus是沟谷阔叶树干苔藓植物群落优势种.

4、结论

4.1保护区地处苔藓植物喜马拉雅地区-秦岭-我国东北地区这一分布路的中间环节,因此有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如中华光萼苔Porella chinensis、陕西耳叶苔Frullania schensiana、横生绢藓 Entodon prorepens、钝叶绢藓Entodon obtusatus等物种在本地区分布,对长期的地区间物种迁移、区系交流有重要的影响。

4.2本地区苔藓植物物种丰富, 具有浓厚的东亚特色。与临近的燕山北部山地敖汉旗大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相比较,其物种总数比上述地区多51种,东亚成分所占的比例比上述地区高5.15%,是燕山北部山地苔藓植物东亚成分集中分布的地区。

4.3科尔沁沙地大青沟国家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和群落类型绝大多数在该地区都有分布,反映了两地区较为密切的区系联系,有着重要的区域生态防护作用。

4.4从苔藓植物分布的生境和土壤砂质化的特点都揭示该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典型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吴鹏程,贾渝(主编).中国苔藓志(第八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赵遵田,曹同(主编).山东苔藓植物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高谦,张光初(主编).东北苔类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8

1、空间数据采集

本工艺采用软件的原则是:效率优先、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出图美观。空间数据采集绘制基本图,通过扫描仪进入计算机或野外GPS数据直接传入计算机成图。基本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的关键,主要强调了空间信息的准确性,对空间特征的描述性信息要求较高。要求界线清晰是基本图最起码的要求,场界、林班界、小班界清楚;起始点、终止点必须明确;邻接的地区必须标注清楚。作为林班界、小班界的单线河流、道路的要求:在计算机中对基本图矢量化时,图像都转化为灰度图像,单线河、道路与小班线相似,易混淆,必须标出。依据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和县级政府确定的后备林地资源,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林地及其利用状况数据采集出来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利用已有二类调查数据库与遥感影像套合进行判读区划,依据影像对界线进行调整,则以遥感影像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数据库的建立是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采集的每一块林地地籍小班信息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逐地块小班录入调查记录,并对林地地块小班的图形数据和小班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林地地籍档案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存储各类林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每一块林地地块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开发数据处理软件提供数据组织与管理、栅格图像处理、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质检、数据查询与分析、数据分发、专题制图、数据维护和三维分析等应用模块,并在以上应用模块的基础上,定制各种专题应用系统。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将各应用模块简单地集成到一个可扩展的应用框架,通过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入库、管理一体化流程,实现多类型、多尺度、多时态空间数据管理;将数据管理、地图表现、制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快速制作各种比例尺标准图以及根据用户自定义模板,制作各种专题图。

2、控制点注记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图通常是按照实际的地球坐标存储的,地图上地理特征的坐标与真正的地理位置相对应,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真正意义所在。在基本图扫描进入计算机之前,必须标记好控制点,用以图像配准和矢量文件坐标变换。布设控制点的原则是:布设在公里网交叉处,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图幅,至少布设四个,在实践中布设九个控制点基本满足要求。

3、属性数据采集

属性数据库建立:每个小班卡片为数据库中的一个记录,经输入、检查、修改,建成小班调查因子数据库。在数据库中每项调查因子为实现属性库与图形库的联结及对应于图形库中的关键字,在小班数据库中增加了一个数据项ID;文件以乡(镇)或林场名称命名。

平台提供丰富的图形、属性编辑工具,如节点编辑、同名点移动、线连接、线打断、线延伸、要素合并、要素分解、线分割、面分割、局部修改等诸多快捷的图形编辑工具及空间赋属性、自动编号、半自动编号、关键字赋值等属性编辑工具,此外还专门提供跨图层拓扑、局部拓扑、公共边自动处理和同名点编辑等图形编辑手段。

二、林地档案数据库管理开发

1、数据管理模块

主要包括数据检查、数据转换与导入、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更新和元数据管理等功能。数据检查包括数据的整体性、完整性、逻辑一致性检查、空间定位准确度检查、属性数据准确性检查以及对检查结果评价与处理等功能;数据转换与导入包括格式转换、坐标转换与投影变换、数据导入等功能;数据编辑与处理包括数据错误的自动修改、矢量数据编辑处理、栅格数据处理和属性数据编辑等编辑和处理功能;数据更新是系统可实现对空间数据、元数据、表格数据与其他数据的更新以及对历史档案数据管理与回溯;元数据管理主要包括系统支持元数据的入库、浏览查询、统计汇总和输出与打印等管理功能。

2、数据浏览查询与制图输出模块

包括数据视图管理、数据图层管理和实现数据的三维表现等功能,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快速浏览,支持常见的遥感影像数据格式直接读取及浏览,可通过定制开发和扩展支持更多数据格式空间数据的读写及浏览。系统还应支持范围内遥感影像以及空间数据的浏览。制图输出包括符号库管理、制图模板管理、专题图制作和成果输出等功能。数据统计系统支持生成林地各地类面积汇总表、林种结构现状统计表、林地及森林面积动态变化表、林地按保护等级面积统计表等汇总表;数据分析是系统可以根据定制的数据分析规则,如林地利用结构分析、年度变化分析等。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9

中图分类号:Q9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6-1304-05

湖北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素有“鄂东泰山”之誉,属华东植物区系和华中植物区系交汇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势地貌类型,多样的山地气候,孕育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某一区域植物区系的调查研究是研究该地区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1]。为了全面了解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类型、生境和地理分布等情况,在对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系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对认识该区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指导该区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湖北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北部,是大别山的一支余脉,山体呈东西走向,属低山地形,海拔大多在400~700 m,最高峰龙王顶海拔1 040.8 m,最低点杜家冲海拔107.0 m。地势北高南低,根据岭脊线的绝对高度、平均坡度,可分为低山、丘陵两种类型,并以低山山岳为主要特征,母岩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8 ℃,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递减率平均为0.53 ℃/(100 m),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点,四季光热界限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约1 262 mm,属团风县降水量较多的地区,是两座部级大型水库――武汉市新洲区道观河水库、团风县牛车河水库的源头。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 745.9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 644.6 hm2。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1 439.5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7.53%。其中,纯林面积1 098.3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76.3%,混交林面积276.4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19.2%,竹林面积64.8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4.5%,森林覆盖率88.8%,地理坐标为30°48′12″-30°52′51″N,115°04′20″-115°10′06″E。现有植被以次生林为主,植被类型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典型的特点,主要森林群落有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杉木林(Cuninghamia lanceolata)、黄山松林(Pinus taiwanensis)等针叶林,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青冈栎-槲栎-栓皮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Quercus aliena、Quercus variabilis)常绿阔叶混交林,江南桤木林(Alnus trabeculosa)、枫香林(Liquidambar formosana)等落叶阔叶林。

1.2 研究方法

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和收集标本进行鉴定的方法,参考历年积累的植物资源文献资料及科学考察成果,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3-5],详细分析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调查结果表明,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40科534属1 035种,分别占湖北种子植物总科数的70.00%、总属数的39.41%、总种数的18.32%。其中,裸子植物5科8属10种,分别占湖北裸子植物总科数的55.56%、总属数的25.81%、总种数的10.00%,被子植物135科526属1 025种,分别占湖北被子植物总科数的70.68%、总属数的39.73%、总种数的18.47%[6,7]。

2.2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科的组成

根据李锡文[8]对中国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对该区系组成中科的分布型进行统计,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40科,根据其所含种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5个级别,统计结果如表1。由表1可知,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的组成中,含1种的有24科,其中有不少是古老孑遗类型,是该区系原始和古老的重要标志;含2~10种的有89科,在保护区分布较广,占整个保护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3.57%,远远大于其他各级别科,共计212属391种,但其所含属、种数分别仅占整个保护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39.70%、总种数的37.78%,该级别科的高百分比暗示该区系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孕育着具有自身特点的种系发生和演化趋向,同时也表明它们对该区系性质的影响和区系特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构成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核心。

2.3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属的组成

2.3.1 属的数量统计与分析 根据调查,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534属,根据各属中所含种数的多少分为5个等级,统计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构成中,裸子植物所占的比例较小;在被子植物中,以含1种的属和含2~10种的属为主,二者处于主导地位,说明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中,植物物种绝大多数是由被子植物构成的,也表明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分化较大,多样性系数较高。

2.3.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吴征镒等[3]对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原则,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种子植物534属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表3)。

1)世界分布。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中,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植物共有52属,多为林下草本层植物,少数为田间杂草,主要是草本和灌木类的属,木本属的数量很少,其中很多种类分布在林缘、路边、坡地和草地,在森林中出现的种类不多,具有显著的次生性质。常见的属有银莲花属(Anemone)、铁线莲属(Clematis)、毛茛属(Pulsatilla)、独行菜属(Lepidium)、菜属(Rorippa)、堇菜属(Viola)、远志属(Polygala)、繁缕属(Stellaria)、酸模属(Rumex)、酢浆草属(Oxalis)、金丝桃属(Hypericum)、悬钩子属(Rubus)等。

2)热带分布。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植物共有173属,占所有属的32.40%,占中国热带分布属(1 525属)的11.34%。

泛热带分布: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植物共有97属,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各种生活型,占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18.16%,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木防己属(Cocculus)、马兜铃属(Aristolochia)、秋海棠属(Begonia)、黄麻属(Corchorus)、铁苋菜属(Acalypha)、柞木属(Xylosma)、大戟属(Euphorbia)、算盘子属(Glochidion)、叶下珠属(Phyllanthus)、乌桕属(Sapium)、紫荆属(Cercis)、猪屎豆属(Crotalaria)、黄檀属(Dalbergia)、黄杨属(Buxus)、朴树属(Celtis)、冬青属(Ilex)、南蛇藤属(Celastrus)、卫矛属(Euonymus)、青皮木属(Schoepfia)、枣属(Ziziphus)、花椒属(Zanthoxylum)、柿树属(Diospyros)、山矾属(Symplocos)等。从各植物所属的科来看,几乎都是以热带或亚热带为主的科,无典型的热带科在此出现。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该分布区类型有5属,占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0.94%。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木姜子属(Litsea)、楠属(Phoebe)、柃属(Eurya)、雀梅藤属(Sageretia)、苦木属(Picrasma)等。

旧世界热带分布:这一分布区类型比泛热带分布成分具有更强的热带性质和古老与保守成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有25属,占该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4.68%。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海桐属(Pittosporum)、槲寄生属(Viscum)、吴茱萸属(Evodia)、八角枫属(Alangium)、三七草属(Gynura)、厚壳树属(Ehretia)、千金藤属(Stephania)、野桐属(Mallotus)、合欢属(Albizia)等。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此类型有15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2.81%。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樟属(Cinnamomum)、紫薇属(Lagerstroemia)、栝楼属(Trichosanthes)、香椿属(Toona)、臭椿属(Ailanthus)、旋蒴苣苔属(Boea)、姜属(Zingiber)、兰属(Cymbidium)、天麻属(Gastrodia)、柘树属(Cudrania)等。该分布区类型在区系数量上虽不多,但在区系起源和植被上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有的属是林中重要的常绿树种组成属,如樟属;草本植物兰属中的一些种类是林下重要成分;天麻属为该区域重要的中草药种类。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此类型的有12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2.25%。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有赤属(Thladiantha)、梧桐属(Firmiana)、大豆属(Glycine)、常春藤属(Hedera)、九头狮子草属(Peristrophe)、豆腐柴属(Premna)、魔芋属(Amorphophallus)、荩草属(Arthraxon)、芒属(Miscanthus)。

热带亚洲分布: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是我国植物区系中种类最丰富、最古老原始成分较多的一类分布类型。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有19属,占大崎山植物区系总属数的3.56%。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山胡椒属(Lindera)、润楠属(Machilus)、葛属(Pueraria)、石栎属(Lithocarp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构属(Broussonetia)、赤车属(Pellionia)、松风草属(Boenninghausenia)、香果树属(Emmenopterys)、鸡矢藤属(Paederia)、翅果菊属(Pterocypsela)、山茶属(Camellia)等。

3)温带分布。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温带分布属共309属,占该区种子植物全部属数的57.87%。

北温带分布: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有120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22.47%。在此分布类型中,有许多属是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主要组成种类。如松属(Pinus)、圆柏属(Sabina)等的种类,是构成大崎山自然保护区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部分区域形成优势群落类型;栎属(Ouercus)、槭树属(Acer)、榆属(Ulmus)、杨属(Populus)、柳属(Salix)、杨梅属(Myrica)、鹅耳枥属(Carpinus)、榛属(Corylus)、栗属(Castanea)、栲属(Castanopsis)是构成大崎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的建群种或优势种;杜鹃属(Rhododendron)、忍冬属(Lonicera)、荚属(Viburnum)、盐肤木属(Rhus)、胡颓子属(Elacagnus)等种类是构成森林群落的灌木层;缬草属(Valeriana)、香青属(Anaphalis)、蒿属(Artemisia)、紫菀属(Aster)、凤毛菊属(Saussurea)、蒲公英属(Taraxacum)、葱属(Allium)等种类是构成保护区各种植被类型中草本层的常见种。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属于此类型的有48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8.99%。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有木兰属(Magnolia)、八角属(Illicium)、五味子属(Schisandra)、檫木属(Sassafras)、枫香属(Liquidambar)、勾儿茶属(Berchemia)、漆树属(Toxicodendron)、蓝果树属(Nyssa)等。该类型的大部分属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其中有不少属是古老或原始属,如蓝果树属、檫木属、五味子属、枫香属等,有些种类已经成为珍稀濒危植物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旧世界温带分布: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属于此类型的有40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7.49%。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主要有淫羊藿属(Epimedium)、石竹属(Dianthus)、鹅肠菜属(Myosoton)、麦蓝菜属(Vaccaria)、荞麦属(Fagopyrum)、巴旦杏属(Amygdalus)、火棘属(Pyracantha)、梨属(Pyrus)、草木樨属(Melilotus)、榉树属(Zelkova)、藁本属(Ligusticum)、水芹属(Oenanthe)、前胡属(Peucedanum)、窃衣属(Torilis)、女贞属(Ligustrum)、鹅绒藤属(Cynanchum)、川续断属(Dipsacus)、飞廉属(Carduus)、天名精属(Carpesium)、菊属(Dendranthema)、旋覆花属(Inula)、鸦葱属(Scorzonera)、沙参属(Adenophora)等。该类型中除少数为灌木或小乔木外,其他均为草本植物,即具有北温带植物区系的一般特征。

温带亚洲分布:中国属于这一类型的成分较少。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有7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1.31%。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有瓦松属(Orostachys)、大黄属(Rheum)、杏属(Armeniaca)、防风属(Saposhnikovia)、刺儿菜属(Cephalanoplos)、马兰属(Kalimeris)、附地菜属(Trigonotis)。

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该类型属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分布非常少,只有1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0.19%。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是牛儿苗属(Erodium)。

中亚分布:该类型指亚洲内陆干旱地区的成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属于此类型的只有1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0.19%。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是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东亚分布:在这一类型中,古老类型较多,特征属明显。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中有78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14.61%。该类型中的许多种类是构成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各个层次的优势种或常见种。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有三尖杉属(Cephalotaxus)、侧柏属(Platycladus)、领春木属(Euptelea)、芡属(Euryale)、南天竹属(Nandina)、木通属(Akebia)、野木瓜属(Stauntonia)、防己属(Sinomenium)、蕺菜属(Houttuynia)、博落回属(Macleaya)、草绣球属(Cardiandra)、结香属(Edgeworthia)、猕猴桃属(Actinidia)、钻地风属(chizophragma)、黄柏属(Phellodendron)、野鸦椿属(Euscaphis)、六月雪属(Serissa)、化香属(Platycarya)、枫杨属(Pterocarya)、野珠兰属(Stephanandra)、党参属(Codonopsis)、刺楸属(Kalopanax)、泡桐属(Paulownia)、锦带花属(Weigela)、苍术属(Atractylodes)等。

中国特有分布:中国特有分布类型绝大多数为单种属和寡种属,而且大多数为起源古老、系统位置原始或孤立的成分。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中,中国特有分布共有14属,占该区植物区系总属数的2.62%。属于此分布区类型的属主要有银杏属(Ginkgo)、杉木属(Cunninghamia)、大血藤属(Sargentodoxa)、红毛七属(Caulophyllum)、血水草属 (Eomecon)、山拐枣属(Poliothyrsis)、青檀属(Pteroceltis)、枳属(Poncirus)、金钱槭属(Dipteronia)、青钱柳属(Cyclocarya)、通脱木属(Tetrapanax)、独花兰属(Changnienia)、箬竹属(Indocalamus)等。这些属多为落叶乔木或草本植物,反映了该区温带性的特征;有的属于单种属,在分类系统中均处于相对原始或孤立的位置,如大血藤属;有的在其他地区已成为化石,如青檀属、金钱槭属等,这些特性均反映了该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残遗性。由于大崎山自三叠纪末期以来,基本上保持着温暖湿润的气候,第四纪冰川期间的影响亦不大,使该区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之一。因此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今天尚能保存下来一大批古老的孑遗植物以及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反映了该区区系的古老性和残遗性。

2.4 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与其他地区植物区系比较

为了进一步认识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特征,选择了位于鄂东南的九宫山、鄂西南的七姊妹山、鄂西北的神龙架及太白山、鄂东北的大别山共5个自然保护区与位于鄂东北的大崎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植物区系比较[9],其分布类型如表4所示。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各地域的植物区系,选择了种子植物区系属的成分中热带成分所占比例(R)、温带成分所占比例(T)及中国特有成分所占比例(C)、R/T进行比较分析(表5)。

从种子植物区系属的成分,特别是R/T的比较来看,鄂东南的九宫山自然保护区、鄂东北的大别山自然保护区、鄂西南的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热带成分比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更丰富,而太白山具有更多的温带成分。总体来看,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与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关系最为密切,两地在植物区系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原因是大崎山属大别山支脉,位于华东与华中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地理位置非常接近,属华中植物区系。由于华东和华中植物区系都是古老的区系,且大致属于同一来源,所以大崎山植物区系与大别山植物区系一样,其基本组成与华东和华中的植物区系成分最为密切。大崎山与神农架、大别山的相似系数较高,大崎山与九宫山、七姊妹山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说明大崎山植物区系虽处于华中植物区系和华东植物区系的交汇处,但保护和研究这一区域的植物区系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

3 结论

1)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多样复杂。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40科534属1 035种,在这样一个较小的面积范围内,集中分布如此多的物种,充分表明保护区内的物种分化较大,多样性指数较高,是湖北省植物区系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突出表现出该地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此外,该地域植物区系具有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全部(15个)分布区类型,各种地理成分相互渗透,也充分显示了该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残遗性质。大崎山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了许多起源古老和在系统演化上原始的科、属,也包含了一些古老的孑遗植物。白垩纪初期至晚期出现的科有柏科、杉科、松科、木兰科、领春木科等;第三纪建立的科有茶科;古老的属也有很多,如松属、杉木属、檫木属、金钱槭属、领春木属;古老孑遗植物最突出的代表有银杏、领春木等。保护区内中国特有分布属达14属,占该区全部属的2.62%,这些都显示了该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与残遗性的特点,很可能是我国第三纪植物区系重要保存地之一。

3)大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温带性质明显,热带成分丰富。通过对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534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各类温带性质的属共有309属,占保护区种子植物全部属数的57.87%,各类热带性质的属有173属,占所有属的32.40%,为中国热带分布属(1 525属)的11.34%。其中,北温带分布为120属,占22.47%,位居第一;泛热带分布97属,占18.16%,位居第二;东亚分布78属,占14.61%,位居第三。温带性质与热带性质属所占的比例说明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有典型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也表明该区植物区系与北温带和东亚植物区系有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125.

[2] 程红梅.安徽合肥大蜀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J]. 植物科学学报,2011,29(3):288-295.

[3] 吴征镒,周浙昆,孙 杭,等.种子植物的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5] 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J] .云南植物研究,2003,25(5):535-538.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10

中图分类号:S727.2;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1 - 0033 - 04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in Guangdong

DING Sheng

(Guangdong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Guangzhou 5105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using ArcGIS Engine technology and Oracle database technology, we build the Guang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non 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chieved standardiz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n the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described technical routing of system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database design and system functionality and realization etc。

Key words: ecological noncommercial fore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rcGIS Engine; Oracle; Guangdong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1 - 12 - 22.

作者简介:丁 胜(1981 - ),男,安徽怀宁人,硕士,工程师。从事林业信息化工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后,对公益林落实到地籍小班管理已成为紧迫的任务,现行公益林的管理主要以传统的图件、卡片方式进行,表现为资料老化、数据单一、图面数据与属性数据脱节、数据管理混乱, 无法方便快速地查询所需信息,统计和更新的过程也十分繁琐,而且生态公益林管理涉及广泛,包括面积界定、补偿资金发放、管护队伍建立、管护措施落实、变更调整等,以人工管护等传统手段己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工作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化结合起来,建立基于ArcGIS Engine和Oracle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生态公益林监测成果及其他有关数据,为林业部门提供一个网络共享的、标准统一的、数据详实的基础平台,实现生态公益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为各层林政的宏观决策、规划设计等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全面提高广东省公益林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1-3]。

1系统分析

1.1需求分析

系统主要用户是县林业局管理及其工作人员,省、市用户可以根据县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汇总、统计分析。管理员用户主要是权限分配、生态公益林调整和变更。基层单位管理者的这类用户重点解决能够直观查看生态公益空间分布情况,能够方便查询生态公益林小班数据以及所在区域护林员信息,打印生态公益林专题图等,由于基层单位日常处理的事务繁杂,与之有关的上级部门及工程项目比较多,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方便地提供生态公益林统计表、生态公益林补偿统计表等各类统计报表。

1.2系统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系统数据采用以Oracle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平台、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以Geodatabase数据模型来建立生态公益林管理数据库,开发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生态公益林所涉及的基础地理资料、林业调查数据的有效的数据组织存储、安全管理、灵活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直观表现、制图制表等功能,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生态公益林数据的有机结合与集成,精确掌握生态公益林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以下2部分:

1)建成基于Oracle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栅格数据库以及生态公益林专题数据,实现公益林多级数据的统一管理。

2)基于ArcGIS Engine研发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为用户提供标准的GIS用户界面,具有查询显示、统计汇总及专业制图功能,方便对生态公益林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进行更新,为技术人员提供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护林员区域管理等的系统工具。

2系统开发环境

林 业 调 查 规 划第37卷第1期

丁 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

系统涉及到空间数据浏览、查询、更新、制图打印等功能,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Engine作为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是一组跨平台的嵌入式Arcobjects,包含有低层次的API和高层次的控件,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快速地开发出功能强大、适应各种需求的GIS程序和系统。它拥有强大和完善的GIS服务架构,支持高度的可伸缩性二次开发。ArcSDE是应用程序与关系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引擎,用于高效地在关系数据库中存储各种空间数据,支持多用户,支持长事务处理和版本管理,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和多用户并发访问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尤其是ArcSDE提供版本控制的能力,该功能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同时编辑一个图形数据库,甚至同一个空间要素,从而实现多用户高效的并发访问机制。Oracle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数据库之一,是一个功能强大、使用灵活和复杂的系统,满足面向空间数据应用的需要,实现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在同一数据库对象关系表中的统一存储与管理,可以用于构造从小型的单用户系统到支持数千个并发用户的大中型应用项目[4-5]。根据生态公益林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特点,最后确定系统开发环境。

3系统构架

考虑到林业信息化所涉及的海量数据管理以及系统的覆盖面、整体性,系统总体逻辑框架必须严格遵循“数据层(Oracle数据库)/逻辑层(ArcGIS Engine,ArcSDE)/表现层(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的3层体系结构,以C/S结构实现对生态公益林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在生态公益林数据中心设服务器、数据库、安全认证系统,通过本地局域网、城域网或专线(政府专网等)连接省、市、县各单位。

4数据库设计

4.1数据库体系结构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数据所涉及的数据量庞大,数据种类多,多尺度与多时态并存。根据数据来源与数据结构特性,数据库主要由4个子库组成,包括:栅格数据库,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库,林业专题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

1)栅格数据库。目前,广东林业上已拥有覆盖全省的多时期、多分辨率的TM,SPOT 5等卫星遥感影像以及1∶ 10 000栅格地形图 和以及1 ∶ 10 000和1∶ 50 000 DEM。

2)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主要是 1∶ 10 000和1∶ 50 000数字化地形图,包括行政区划、道路、水系、建筑物、绿地、轨道交通和铁路、等高线等地理要素。

3)林业专题数据库。多年度落实到地籍小班资源档案数据,包括矢量化小班面、小班线。

4)属性数据库。包括地名表、用户管理数据、系统日志数据、数据字典、逻辑规则表、系统元数据以及各类统计表、护理员工资统计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统计表等。

4.2数据组织

根据数据库功能的实际需要以及ArcSDE,Oracle10i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的优势,确立了ArcSDE + Oracle10i进行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的方案。系统采用以Oracle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平台,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以Geodatabase模型来管理生态公益林数据库,分县区建立栅格数据集,矢量数据集,通过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将海量的空间数据导入并存储在Oracle大型商用数据库中;对于属性数据,则可直接在Oracle中创建属性数据表,完成数据库各数据基表记录的加载。

4.3数据标准化入库

数据入库包括适量数据入库和栅格数据入库,根据国家林业局的《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和《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生态公益林数据库标准与规范,对原始适量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涉及到诸多人为和非人为因素,使得数据质量有时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在建立GIS 空间数据库之前还必须进行数据的质量检验和控制,包括定位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等检查和控制以及数据逻辑检查过后元数据的填写。在设计好地理数据库模型基础上,把数据导入Oracle数据库。栅格数据入库前需进行数据配准、数据压缩以及建立影像金字塔。

5系统功能与实现

根据生态公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原则,将系统分为七大部分。

Fig.1 The Structure of System Function

5.1GIS基本功能

GIS基本功能包括地图放大、缩小、地图导航、图层管理、小班查询、面积测量等常用GIS功能。

5.2统计报表

公益林数据庞大,各种业务表格繁杂,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快速统计和输出各类公益林报表,满足管理部门上报各种报表的要求。包括市、县生态公益林统计表(区划林种统计表、生态公益林统计表、生态公益林森林、林木面积统计表、森林健康度统计表等),护林员工资统计表(部级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工资表、省级生态公益林护林员工资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统计表(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损失性补偿费)分配计划明细表,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划拨委托代付代管金额总表,省级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护经费及县级林业部门管理经费)计划表等。

5.3专题制图

林业专题图包含大量信息,能直观地显示森林面积、树种、林种等多项林分因子的分布状况。除了固定形式的专题图(地类分布图、林种分布图等)以外,通过专题图模块可以方便地定制不同的专题图,包括唯一符号专题图、唯一值专题图、分级专题图、密度图、饼状专题图、柱状专题图等,如图2所示(林种分布图)。

5.4生态公益林调整

生态公益林因规划调整、征占用林地等原因需要调整(包括内部调整、核减、增加)小班界线,系统提供对小班空间数据添加、修改、合并等编辑操作,以及属性数据(林种、权属、地类、面积等)更新。

5.5护林员管理

管护人员管理主要用来查看、修改、删除和录入管护人员信息以及护林员所管辖片区修改等操作。

Fig.2 Distribution of forest types

5.6生态公益补偿资金管理

生态公益补偿资金管理主要是对人员账号名称、身份证号码、权属类型、界定面积、补偿费用、开户行、开户账号等信息录入、修改以及查询。

5.7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是给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用于对整个系统的初始化、维护、监控和定制工作。包括数据维护、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林分模型管理、元数据管理、代码表维护,逻辑规则库管理等。

6结论与讨论

1)系统从生态公益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出发,建立基于ArcGIS Engine和Oracle技术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生态公益林数据集成统一管理,方便用户查询、变更公益林小班数据,制作各类生产需要的专题图以及统计报表,规范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等管理流程,提高了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2)系统采用C/S系结构,随着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的发展,WebGIS是未来GIS发展方向,因此,生态公益林网上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庞丽峰,毛炎新,唐小明,等.基于ArcGIS Server的海南省生态公益林管护系统建设[J].林业资源管理,2010(6):113 - 118.

[2]李土生,莫路锋,应宝根,等 浙江省公益林地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24(3):331 - 335.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11

网络安全事件异常检测问题方案,基于网络安全事件流中频繁情节发展的研究之上。定义网络安全异常事件检测模式,提出网络频繁密度概念,针对网络安全异常事件模式的间隔限制,利用事件流中滑动窗口设计算法,对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进行探讨。但是,由于在网络协议设计上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以及在管理和使用上的不健全,使网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通过针对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流的特点的探讨分析,对此加以系统化的论述并找出合理经济的解决方案。

1、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统一管理网络安全

在综合考虑各种网络安全技术的基础上,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在未来网络安全建设中应该采用统一管理系统进行安全防护。直接采用网络连接记录中的基本属性,将基于时间的统计特征属性考虑在内,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

1.1网络安全帐号口令管理安全系统建设

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扩容,扩大其管理的范围同时考虑网络系统扩容。完善网络审计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和应用系统的部署,采用高新技术流程来实现。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需要帐号口令,有效地实现一人一帐号和帐号管理流程安全化。此阶段需要部署一套帐号口令统一管理系统,对所有帐号口令进行统一管理,做到职能化、合理化、科学化。

信息安全建设成功结束后,全网安全基本达到规定的标准,各种安全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安全管理也到位和正规化。此时进行安全管理建设,主要完善系统体系架构图编辑,加强系统平台建设和专业安全服务。体系框架中最要的部分是平台管理、账号管理、认证管理、授权管理、审计管理,本阶段可以考虑成立安全管理部门,聘请专门的安全服务顾问,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PDCA机制,按照专业化的要求进行安全管理通过系统的认证。

边界安全和网络安全建设主要考虑安全域划分和加强安全边界防护措施,重点考虑Internet外网出口安全问题和各节点对内部流量的集中管控。因此,加强各个局端出口安全防护,并且在各个节点位置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加强对内部流量的检测。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有网络边界隔离、网络边界入侵防护、网络边界防病毒、内容安全管理等。

1.2综合考虑和解决各种边界安全技术问题

随着网络病毒攻击越来越朝着混合性发展的趋势,在网络安全建设中采用统一管理系统进行边界防护,考虑到性价比和防护效果的最大化要求,统一网络管理系统是最适合的选择。在各分支节点交换和部署统一网络管理系统,考虑到以后各节点将实现INITERNET出口的统一,要充分考虑分支节点的internet出口的深度安全防御。采用了UTM统一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内部流量访问业务系统的流量进行集中的管控,包括进行访问控制、内容过滤等。

网络入侵检测问题通过部署UTM产品可以实现静态的深度过滤和防护,保证内部用户和系统的安全。但是安全威胁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采用深度检测和防御还不能最大化安全效果,为此建议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对通过UTM的流量进行动态的检测,实时发现其中的异常流量。在各个分支的核心交换机上将进出流量进行集中监控,通过入侵检测系统管理平台将入侵检测系统产生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呈现,从而提高安全维护人员的预警能力。

1.3防护IPS入侵进行internet出口位置的整合

防护IPS入侵进行internet出口位置的整合,可以考虑将新增的服务器放置到服务器区域。同时在核心服务器区域边界位置采用入侵防护系统进行集中的访问控制和综合过滤,采用IPS系统可以预防服务器因为没有及时添加补丁而导致的攻击等事件的发生。

在整合后的internet边界位置放置一台IPS设备,实现对internet流量的深度检测和过滤。安全域划分和系统安全考虑到自身业务系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各种服务器进行集中防护和监控,将各种业务服务器进行集中管控,并且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可以将未来需要新增的服务器进行集中放置,这样我们可以保证对服务器进行同样等级的保护。在接入交换机上划出一个服务器区域,前期可以将已有业务系统进行集中管理。

2、科学化进行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方案的探讨

网络安全事件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在正常和异常行为之间应当有一个平滑的过渡。在网络安全事件检测中引入模糊集理论,将其与关联规则算法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的关联算法来挖掘网络行为的特征,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检测精度。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建立正常模式时必须尽可能多得对网络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其中包含出现频率高的模式,也包含低频率的模式。

2.1基于网络安全事件流中频繁情节方法分析

针对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问题,定义网络安全异常事件模式为频繁情节,主要基于无折叠出现的频繁度研究,提出了网络安全事件流中频繁情节发现方法,该方法中针对事件流的特点,提出了频繁度密度概念。针对网络安全异常事件模式的时间间隔限制,利用事件流中滑动窗口设计算法。针对复合攻击模式的特点,对算法进行实验证明网络时空的复杂性、漏报率符合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的需求。

传统的挖掘定量属性关联规则算法,将网络属性的取值范围离散成不同的区间,然后将其转化为“布尔型”关联规则算法,这样做会产生明显的边界问题,如果正常或异常略微偏离其规定的范围,系统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在基于网络安全事件流中频繁情节方法分析中,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在网络系统的内部和外网之间构建保护屏障。针对事件流的特点,利用事件流中滑动窗口设计算法,采用复合攻击模式方法,对算法进行科学化的测试。

2.2采用系统连接方式检测网络安全基本属性

在入侵检测系统中,直接采用网络连接记录中的基本属性,其检测效果不理想,如果将基于时间的统计特征属性考虑在内,可以提高系统的检测精度。网络安全事件流中异常检测引入数据化理论,将其与关联规则算法结合起来,采用设计化的关联算法来挖掘网络行为的特征,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检测精度。异常检测系统中,在建立正常的数据化模式尽可能多得对网络行为进行全面的描述,其中包含出现频率高的模式,也包含低频率的模式。

在网络安全数据集的分析中,发现大多数属性值的分布较稀疏,这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的定量属性,其取值可能只包含它的定义域的一个小子集,属性值分布也趋向于不均匀。这些统计特征属性大多是定量属性,传统的挖掘定量属性关联规则的算法是将属性的取值范围离散成不同的区间,然后将其转化为布尔型关联规则算法,这样做会产生明显的边界问题,如果正常或异常略微偏离其规定的范围,系统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网络安全事件本身也具有模糊性,在正常和异常行为之间应当有一个平滑的过渡。

另外,不同的攻击类型产生的日志记录分布情况也不同,某些攻击会产生大量的连续记录,占总记录数的比例很大,而某些攻击只产生一些孤立的记录,占总记录数的比例很小。针对网络数据流中属性值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同的情况,采用关联算法将其与数据逻辑结合起来用于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证明,设计算法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异常检测的能力,还显著减少了规则库中规则的数量,提高了网络安全事件异常检测效率。

2.3建立整体的网络安全感知系统,提高异常检测的效率

作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的一部分,建立整体的网络安全感知系统主要基于netflow的异常检测。为了提高异常检测的效率,解决传统流量分析方法效率低下、单点的问题以及检测对分布式异常检测能力弱的问题。对网络的netflow数据流采用,基于高位端口信息的分布式异常检测算法实现大规模网络异常检测。

通过网络数据设计公式推导出高位端口计算结果,最后采集局域网中的数据,通过对比试验进行验证。大规模网络数据流的特点是数据持续到达、速度快、规模宏大。因此,如何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下进行检测网络异常并为提供预警信息,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入侵检测技术和数据流挖掘技术,提出了一个大规模网络数据流频繁模式挖掘和检测算法,根据“加权欧几里得”距离进行模式匹配。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检测出网络流量异常。为增强网络抵御智能攻击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可控可管的网络智能体模型。该网络智能体能够主动识别潜在异常,及时隔离被攻击节点阻止危害扩散,并报告攻击特征实现信息共享。综合网络选择原理和危险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智能体训练方法,使其在网络中能更有效的识别节点上的攻击行为。通过分析智能体与对抗模型,表明网络智能体模型能够更好的保障网络安全。

结语:

伴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同时,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网络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的挑战,传统的单一的防御设备或者检测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安全需求。网络安全安全检测技术能够综合各方面的安全因素,从整体上动态反映网络安全状况,并对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为增强网络安全性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因此,针对网络的安全态势感知研究已经成为目前网络安全领域的热点。

参考文献:

护理系统的基本属性篇12

关键词: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私权/利益平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海关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纷纷掀起了改革与现代化的浪潮,其中调整海关管理职能,积极探索海关非传统职能,则是这一浪潮的核心。中国海关作为国际海关大家庭的一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仅仅在履行传统职能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高,同时也开始探索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的措施,创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非传统海关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方式和方法。知识产权的海关保护,即是诸项非传统职能之一。本文从知识产权法理论、TRIPS协议规定、海关执法实践的不同维度,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私权性特点进行探讨和分析,阐述知识产权海关执法这一非传统职能,不同于以往海关传统职能的特点。

      一、知识产权私权属性及利益平衡理论

      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经过了一个由封建时期的特别授权,到以法律形式承认其具有财产权属性的私权性的发展过程。在封建时期,属于这类特别授权的,如印刷专有权和产品专营权等,都是以君主的敕令或政府令状的形式,授予印刷商以出版独占许可证或赋予经营者进行制造、销售某种产品的权利。特许权的保护是一种“钦定”的行政庇护,而不是法定的权利保护[1](P.7)。到十九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过去更多的被特权支持的公法制度被改造成私法之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直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这类特权终于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制度化了,知识产权演变为了一种新型的私人财产权。由于知识产权本质上反映的是产品创造者的人格和财产权利益的特点,使其与一般财产权利在权利属性上有着诸多本质性的共性,因而不论是产生知识产权制度比较早的西方国家,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理论界及其我国的相关民事立法,都对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的私权属性确认无疑。

      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强调其权利归属于私人。知识产权同物质财产权一样,表现为私人的权利,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私人,与其他法律关系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二,知识产权权利的私有性。即知识产权是特定人享有的权利,而不是社会公众共同享有的公共权利;第三,知识产权权利的私益性,即是与公益相对应的个人的利益。权利人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形成相互间的经济利益等法律关系。虽然知识产权具有与物质财产权利不同的客体,表现为非物质的特征,但知识产权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上述与财产私权共同的本质性特征,使得知识产权关系的法律调整,能够适用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则,使其最终纳入了民法的调整领域。正是对于知识产权这一非物质形式存在的私权的合理性定位,解决了为何给予知识产权专有权保护的本源性问题。

      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又一核心理论基础。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确认,为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法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必须规定各种利益的分配,平衡各种利益,有时法还是各种不同利益相互平衡和妥协的产物[2](P.54)。因此利益平衡机制应当被看作是知识产权法的内在价值构造。自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来,利益平衡一直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知识产权法的诸多原则和规则背后,反映了协调和解决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冲突的思想。知识产权制度涉及的利益平衡的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包括:知识产权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知识产权人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利益的平衡;专有权保护与最终进入公共领域的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权利行使的内容和方式与权利限制的平衡;知识创造与再创造的平衡;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平衡等等[3]。知识产权法正是通过利益平衡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实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通过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来确立知识产权产品资源的正义标准、正义模式和正义秩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