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基础理论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3 15:19:52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

《维医儿科学》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维医儿科学》的基本知 识、基本理论和应用基本技能,笔者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和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

一、制订教学计划,引入新进展

维医儿科学一般开设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刚刚结束了维医基础课程和部分维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已经有初步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维医儿科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准,故要根据我校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制订教学计划,主要阐述维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维医儿科学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力学说等基本学说,又要重点介绍上述学说在支配器官疾病、被支配气管和被支配附属器官疾病等儿科常见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及运用。同时,要融进一些维吾尔医药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维医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如哈木拉提·吾普尔等重点进行“哮喘维吾尔医体液分型及其免疫、内分泌紊乱”的研究,本研究按维吾尔医辩证分析,新疆哮喘患者易患异常黑胆质哮喘和异常黏液质哮喘,异常黑胆哮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容易罹患。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内源性皮质醇降低、感染因素等可能诱导集体形成异常黑胆质哮喘的一部分重要原因。又如,在讲到“同证异源”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阿不都热依木·玉素甫等研究发现同一疾病可由不同异常体液所导致,即“同病异证”,但同一疾病在不同体液中的构成比有所差异;同样,一种异常体液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即“异病同证”,但一种异常体液导致各种疾病的概率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方面进一步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

二、注重维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维医儿科学是维医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儿科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的临床学科,是一门名老维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厚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儿科学的特点,还与维医基础理论有着密切关系,是专门从维医疾病机理和辩证论治规律来研究儿童生长发育、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维医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时,融入名老维医经验,着重突出维医儿科学疾病诊断和维医辩证特点,重点讲述小儿特有病证在诊疗方面与成人的差异。如,维医认为小于12岁的小孩慎用成熟剂和清除剂,以增强自然力(生命力)和调节药为主进行治疗,使基础知识的把握为各种能力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创立“方药结合”,融会“维西医贯通”

维医学专业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维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维医儿科学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儿科疾病治疗时把维药学与儿科学合为一体,结合疾病讲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维药学知识,另一方有足够的时间传授更多的知识点。如,在讲疾病时,先讲解疾病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等,讲到治疗(药物治疗)时,结合疾病讲药(讲方)。如,讲哮喘时,具有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系统,并将临床疗效肯定的异常黑胆质成熟剂讲到一起。体现维医诊治复杂性疾病或儿科疾病时,从维医辩证思维来论治各种疾病的特点。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2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学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体质辨证分型等进行了概况总结。其生理特点主要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脏腑的形态未曾成熟,各种生理功能未能发展健全[2-3],但在另一方面,小儿的机体无论生理功能还是形态结构,都在不断地、迅速地发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3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高等教育不断的变革,中医儿科学也和其他中医临床教学一样,教与学不时会发生一些碰撞,教师如何提高自身讲授水准,适应新时代高等中医教育要求,是每个讲授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儿科教师就要立足于中医教育与儿科特色这二点,提高自身教学修养。小儿脏腑娇嫩,生机蓬勃,这种天然的学科活力与教学艺术融合就可以成为生动有趣。

2讲授者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之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应用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对这些基础知识不只是一般的领会理解,而需深刻体会,以便需要时信手拈来,解释分析儿科临床问题。讲授者对小儿生理病理及各个疾病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讲解不是简单重复过去所学,而是融汇了自己多年研习及实践体会的解读。这样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不会乏味。

3讲授者要有切实的临床体会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掌握儿科疾病的诊疗方法。而疾病的表现千变万化,教师单凭口头和文字描述,形式单调呆板,学生有时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承担一定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对小儿疾病的诊疗有切实体会,能够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讲授中无论理法方药哪一个环节,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需要强调,加强印象,甚至为了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绪等等都可以举例引证。如一味药,一个方,一个病案,教师是亲历者,生动地描绘给学生,学生会很有兴趣。举例不仅要讲得,还要讲失,他人的弯路会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对于典型病案尤其感兴趣,教师结合课程适时提出一个临床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围绕病例逐步深入的提出若干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了解与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常常是学生头痛的事,教师结合临证案例会让学生轻松释疑。总之,中医儿科学这门临床学科,需要教师时时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实际案例,但教师自己的亲身实践讲起来更生动,更深刻,更使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临床活动,实践中注意收集一些对教学有意义的素材,融入教学中,这也就是教学相长。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汲取信息的能力极强,甚至超过了教师的能力。如果教材的内容只是一般的常识,没有特殊之处,学生自学很容易理解,并且他们还可以通过教材以外的其他途径如教学光盘、互联网等很容易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资料。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如果仍然毫无新意地图解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可能不大。因此,有时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和地位,由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转变为一个倾听者,场外指导,答疑解惑者。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激发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让他们自学教材,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共同解决。这样就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材中的幼儿急疹、风疹等疾病,很容易理解,只需记忆,就可以让学生自学,自己在网上找皮疹图片加深记忆,然后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概括总结。通过这样的学与教,学生学的积极,知识理解的扎实。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积极性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力。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4

    近50年来,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 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学术氛 围中,通过以中医儿科专业人员为主体、相关多 学科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共同努力,中医儿科 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中医儿科学基础医学方面,整理出版了 历代儿科学术名著,对著名中医儿科医家的学 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精撷要,发掘了 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的 可贵资料。就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等方面 若干理论问题,如“纯阳”、“稚阴稚阳”、“变蒸”、 五脏‘不足”与‘有余”等,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 上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在传统突出望诊 的基础上,丰富了山根诊、舌诊、肛门诊等内容。 在四诊客观化方面,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 闻诊声音分析等,都做了不少工作。并尝试扩 大传统四诊手段,利用血液化学检测、超声影像 等技术搜集到的儿科疾病体内变化信息,将其 纳入中医儿科辨证体系,即宏观辨证与微观辨 证相结合,使中医儿科辨证学的认识层次得到 深化。加上中医儿科证的动物模型研制工作的 起步,为研究证的本质、研制儿科新药创造了条 件。

在中医儿科学预防医学方面,以中医学‘治 未病’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应用中医儿科学防 治方法,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发病率的有效措 施。胎养胎教学说的科学内涵在现代被逐一证 实,宣传推广我国传统的养胎护胎经验,对促进 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药自母传”为依据, 通过孕妇妊娠期服药,作用于胎儿,预防新生儿 黄疸、胎怯,在现代诊断方法的配合下,证明了机体的优势,通过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补 肺、脾、肾,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了呼吸 道复感儿、脾虚儿的发病率,延长了支气管哮 喘、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缓解期。在流行性感 冒、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流行时,用中药内服、 药液雾化吸入等方法,保护易感儿,预防发病, 取得良好效果。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 用品的开发,更加拓宽了中医儿科预防医学的 应用领域。

在中医儿科学临证医学方面,借助于现代 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日益普及, 将传统的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总结验 证、比较甄别、提高创新,使临床诊疗水平大为 提高。上世纪50年代,以中医学“小儿暑温”理 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论治取得成功树立 了一个范例,即对西医学明确诊断的疾病,应用 中医儿科学理论分析其病因病理,采用中医药 学方法进行治疗。这样,不仅提高了中医儿科 学诊疗水平,而且使其能克服部分西医难题的 优势得到广泛认同,也为中西医结合、扬长避 短、提高疗效扫除了思想障碍。中药治疗小儿 流行性感冒、肺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病毒性 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感染性疾病,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通过 药效学研究表明,不仅不少中药具有抗菌、抗病 毒作用,更重要的是方药整体效应,即调整机体 免疫,改善器官功能及组织代谢,减轻病理反应 等综合作用。在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 质缺乏所致疾病,如厌食症、缺铁性贫血、佝偻 病、营养不良(疳证)等中医药治疗方面,更显示 了自己的优势,即: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 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增加了摄入量,而且中药 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 质的吸收和利用,这就比西医儿科只补充所缺 营养物质的治法显示出了长处。许多中药新药 的发明和剂型改革及其临床应用,如清开灵注 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用于感染性疾病,青蒿素治 疗疟疾,雷公藤.昆明山海棠治疗肾病综合征,三尖杉酯碱、靛玉红、砷制剂用于白血病等,都 提高了疗效,方便了用药。其它如小儿外感高 热、急惊风等急症,哮喘、肺痈等肺系病,泄泻、 肥胖症等脾胃病,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动综合 征等心系病,癫痫、肝痈等肝系病,五迟五软、性 早熟等肾系病,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 生儿疾病,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都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2 回顾与反思

   自扁鹊“为小儿医”以来的2 400年特别 是钱乙建立中医儿科学体系以来的近900年, 中医儿科学曾经创立了多项世界领先的记录。 如唐代已在太医署正规培养五年制少小科专科 医生,隋唐时期已有多部儿科专著问世,宋代建 立了内容完备、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16世纪 中叶推行了预防天花的种痘术等等。在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儿科学在世界儿科学术领 域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历史跨入20世纪以来,各门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学科迅猛发展,新技术大量涌现,使古老 的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受到强烈的冲击。但 是,不管情况如何变化,中医儿科在保障儿童健 康事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20世 纪上半叶,以徐小圃、奚泳裳等为代表的中医儿 科医生,在麻疹、天花等传染病肆疟之时,辨证 运用寒、温等治法,挽救了无数患儿的生命。不 管人们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引用,现代科学技 术在不断地向中医儿科学领域渗透。50年代 的“西学中”培养出了一批比较出色的中西医结 合儿科专家,加速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发 展中医儿科的步伐。80年代以来培养的中医 儿科学博士、硕士,近年来在学术界已经崭露头 角。正是由于既熟谙传统知识、又掌握现代科 技的人才的逐步涌现,推动了中医儿科学术进 步,使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学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

但是,若是横向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西医 儿科学在本世纪的发展更为惊人。疫苗的发明 及预防接种,已经消灭了天花,并使鼠疫、黑热 Pu■病、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或接近消灭。自青霉素开始 的多种抗生素的发明,已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 治疗中打破了中医的优势地位。现代西医学是 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对西方传统医学已经作了完全脱胎换骨的改 造,与现代科技有很强的亲和性。引进现代物 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使西医儿科学 基础研究、临床诊断、新药研制的成果呈几何级 数增长,其势咄咄逼人,不断地扩展着它的临床 阵地。

因此,中医儿科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发展速 度,在这新世纪之初,应当剖析自我,面向未来, 找到一条适应自身的更快的发展道路。

中医儿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 来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 连,与现代科学技术则一时难以沟通,这是中医 儿科学引进现代科学技术远不如西医儿科学的 基本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医儿科界兼 具传统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有较强科研 能力的人才匮乏,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中医儿 科队伍中部分人自我封闭、抱残守缺,以及人员 数量质量、医疗设备、科研条件、经费投入等客 观困难,也都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在未来社会 里,医学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医儿科要求 得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正视自身的不足, 找准学科发展方向,加快发展速度,才能使这门 古老的学科焕发青春,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 更大的作用。

3 21世纪学科发展趋势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 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现代化决不是“西医 化”,少数中医儿科人员丢弃了中医去学习西 医,是一种自丢优势的危险倾向。前已提出:中 医儿科学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 生在传统中医儿科学术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 成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 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包括其 理论、临床、实验、教育、管理、思维方式等的现 代化只有在整个中医现代化的大氛围中才f 实现。中医儿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在今 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在继承传统中医儿科 学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提高 诊疗水平,揭示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认识的新 规律,为实现中医儿科学现代化准备条件[1。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 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 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更 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培养 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 临床人才,能用中医中药为广大儿童提供高质 量的服务,承担起中医儿科的社会责任。另外, 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造就一批中医基础扎实, 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 构型人才,由他们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 生新一代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承担起推进中 医儿科现代化的重任。

21世纪中医儿科学术发展,首先要做好基 础工作。在思想认识上,要明确现代化不是西 医化,而是指与西医同步,直接引进最新科技成 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在方法问题上,一要花 力气做好规范化的工作,逐步统一中医儿科学 病名、证候分类、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研究原则、 制剂质量标准等,由政府主管部门颁布实施;二 要加强信息管理与交换,避免科研中的低水平 重复,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5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69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the Resident in Pediatric Surgery

PAN Weikang[1], HE Jiaxuan[2], GAO Ya[1]

([1] Pediatric Surgery Depar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increasing emphasis on countries of the resident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more and more medical student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bachelor, master or Ph. D study after graduation, the two-way choice to enter the hospital accepted standardized training. Pediatric surgery belongs to surgery and pediatric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ompared with mor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ow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clinical train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apply for residency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in standardized training were summariz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clinical doctors.

Key words Pediatric Surgery Department;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quality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在经历本科、硕士或博士的不同学习阶段毕业后,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奠定坚实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是从学生到社会的转变,也是从医学生向临床医师转变的过渡阶段。小儿外科属于外科学和儿科学的交叉学科,小儿外科医师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既需要培养住院医师的手术操作能力,有需要具有小儿内科医师的临床诊疗思维。因此在规范化培训阶段更加具有挑战和困难。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报考我院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中的经验及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拟提高本专业规培医师的临床培养质量。

1 提高从事规培带教教师的综合素质

带教老师较强的综合素质是提高规培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小儿外科疾病覆盖面广,不仅包括小儿普外、儿骨、小儿神经外科、新生儿外科,还有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以及微创外科等,也可划分为先天性发育畸形、实体肿瘤、炎症和创伤等四大类。①因此小儿外科住院医师对各亚专业的基础知识均需要努力学习和快速了解。不仅如此,还需要熟知小儿内科基本知识如:小儿补液,以及小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并如何和小儿外科疾病相鉴别如:腹型过敏性紫癜。因此需要带教老师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对小儿外科疾病有着综合的诊断能力,通过教学能够使规培医师进一步加深理解小儿疾病的知识点及临床诊断思维过程,并和小儿内科常见病鉴别要点,为日后规培医师进入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另外,带教医师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教育方法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包括对教学查房方法的规范,教学的新理念、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等,能够提高带教医师的教学能力和沟通技巧;带教老师的示范行为能够影响规培医师的示教效果,其言行举止、专业素质以及操作规范一定要规范、得当;带教医师需要拥有热爱小儿外科事业的精神和强烈的医师责任感,从而影响并培养住院医师;带教医师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人师表,要坚持以患儿为中心,向规培医师树立模范榜样,培养崇高的医生职业道德观、价值观。

2 实施个性化教学,制定个体化培训计划

住院医师往往来自不同医学院校,文化程度及业务能力不一致,需要根据住院医师个人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住院医师有的是本科毕业,有些规培医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对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者,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和指导,初步建立起小儿外科的知识结构,而对于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应该引导和鼓励其参与临床科研工作及相关课题。师生互动和交流,针对各自的不同情况,规培时间长度,制定个体化培训计划。②科研能力突出的规培医师,可以指导或鼓励撰写临床病例分析和个案报道,综述等,利用休息时间或科内病例大讨论时,做读书报告。使每个入科规培的医师能够在小儿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提高。

小儿外科手术风险大,操作难度高,且医患沟通难度大,其教学模式和其他科室有很大不同。小儿外科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理论有很大差别,患儿配合欠佳,无法或自主表述能力差。需要带教老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及多次示范,提高规培医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质量。

(1)以腔镜模拟机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微创外科是未来小儿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腔镜技术近年已广泛应用于小儿腹部及胸科手术。在国外规模较大的儿童医疗中心,通过2-5年的专科训练,住院医师能够基本单独完成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腔镜下治疗。③但在我国住院医师因为临床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助手配合主刀医师镜下操作,无法短时间内提高腔镜手术熟练度。通过腔镜模拟机,能够使规培医师快速上手操作,加强医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直接增加了住院医师对微创操作的感性认识,也能够反复模拟操作练习镜下缝合的机会,规范各种操作技能。

(2)综合应用数码相机、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将声音、动画等综合融入到教学课件中,增加培训医师的直观感受,并充分理解。比如配以手术或临床照片使学生加深认识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典型表现,比如肠套叠的果酱样大便,先天性食道闭锁患儿的食道造影结果,先天性闭锁患儿的照片等,使住院医师能够快速理解并加深印象。例如播放腹腔镜下治疗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手术视频,从放置Trocar,到幽门切开暴露黏膜管并膨出。通过术后伤口愈合和传统手术相比较,使住院医师能够更直观的认识到微创精准外科在小儿外科中的作用,激发年轻医师的工作热情。

(3)选择合适的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小儿外科教学示范,让规培医师快速树立信心,克服和患儿沟通的畏惧情绪。避免空洞枯燥的理论讲解,能够做到理论联系临床,规培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将启发式教学和交叉互补式教学相联系,对培养规培医师的小儿外科思维有很大帮助。

3 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提高规培医师对小儿外科的认识,激发对小儿外科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课为主,导致培养出的医学生虽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性不足。规培医师刚从学校到临床后,很难适应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变化,不能顺利完成临床工作和承受压力。

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引导。PBL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结果评估,实际效果等均有很大优势。④⑤目前PBL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医学教育通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PBL教学模式对规培医生的培训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其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年轻医师自学为主,带教老师帮助和纠正为辅,并引导性讲解后提出问题,规培医师根据重点内容进行文献阅读和讨论。带教老师根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互动,最终达到提高和进步的目的。我院小儿外科目前已经采用该PBL教学模式对规培医师进行入科培训,对小儿外科代表疾病进行讨论和分析,比如:先天性巨结肠、腹股沟疝等典型病例,通过带教老师的描述和引导,深入浅出,增强规培医师的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

住院医师规培阶段是年轻医师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培养其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有助于年轻医师的快速成长,也是关键内容之一。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需要从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习的能动性,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实践、启发、引导、归纳等方式,把基础医学知识和小儿外科的临床实际密切的结合起来,并转化为临床能力。⑥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步比较晚,规培医师的层次和起点不同,规培医师培训医院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未完全落实,尚未建立起统一标准的规培制度,小儿外科在综合医院的规模较小,规培方法和方式也尚未成熟,需要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的教学能力,逐渐完善和补充小儿外科规培内容,确保小儿外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质量。

综上所述,为提高规范化培养小儿外科医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提高规培带教医师自身综合素质,采用先进的PBL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加规培医师对小儿外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尤其要培养小儿外科住院医师的创新临床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培养成出色的临床、科研均衡发展的复合型小儿外科医生奠基坚实基础。

注释

① 施诚仁.小儿外科若干问题的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07.1(15):37-39.

②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8):865-867.

③ Gollin G, Moores D, Baerg JC, et al. Getting residents in the game:an evaluation of general surger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pediatric laparoscopic surgery[J]. J PediatrSurg, 2004, 39(1): 78-80.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6

在继承国医大师王静安内外合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刁本恕主任医师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中医儿科多元疗法。该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为基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医传统外治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时间,预防疾病复发的一套高效治疗方案。刁老临床运用多年,对治疗儿科常见病,尤其是疑难急重症,取得明显效果。该疗法简、便、效、益,特别适合于中医儿科,如能推广应用,对中医儿科的生存和发展有现实意义。

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众多,各具特色。中医多元疗法包容广泛,从内治到外治,从针灸到推拿,从身体治疗到心理治疗。刁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这些疗法广泛用于临床,收效颇佳。现仅将中医儿科多元疗法作初步探讨。

1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历史渊源

小儿易感,且病情变化较成人迅速。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如能快速控制疾病发展,治愈患儿,是所有医家共同追求的目的。早在千年之前,虽然并无多元疗法一说,却已有多种方法并用治愈儿科疾病的案例和记录。如中国最早的小儿医扁鹊,就运用了砭针、汤熨及服药等综合疗法将病危的虢太子治愈,可谓综合性治疗的奠基人。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也”[1]。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内治外治方法,如第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除继承前人所用内服、针、烙、药浴、熏洗等法之外,还创用了塞鼻、灌耳、舌下含药等法。唐·孙思邈将“少小婴孺方”立为首卷,记载葱茎导尿,药浴退热等,并提出:“内外相扶,病必当愈”。宋代《太平圣惠方》中除内服方药之外还记载了大量外治方药,如用猪胆煎汤浴儿以达“终身不患疮”之效。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也强调使用外治方法,如涂囟法治疗百日内小儿发搐,涂足心法治疗口疮等。南宋·王叔权在其论著《针灸资生经》中抨击了当时针、灸、药割裂的局面,并提出了“针灸同治、针药同治、灸药同治”的重要学术思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了许多外治方药,针对某些小儿疾病的治疗,进行合理选方用药,可见其对内服外用都相当重视。同时期的儿科名家万密斋对小儿推拿的运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陈飞霞所著《幼幼集成》中,载有多个内外并治的方剂与方法,如小儿食积证除内服消积丸、木香槟榔丸等,还有药浴、药熨、糯米熨等外治方法[3]。清·吴师机所著《理淪骈文》[4]对清以前的多种外治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论述,并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的理论,强调无论内治外治都不能摒弃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现代多位儿科名家也强调内治法与外治法并重,采用多途径,多方法,更加快捷的治愈儿科疾病[5]。

刁老提出,随着气候、生活方式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儿科疾病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单一处方用药,很难迅速收效。前辈积累的近千年临床经验和方法,如能有效组合,齐头并进,必能收以良效。经近50年的学习、临床揣摩,刁老以实践证明中医多元疗法是一个方法搭配合理的整体方案,而这个方案的基本要求就是辨证准确,只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选用方法,才能扬长避短,互补互助,提高疗效。

2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特点见图1,其优势就在于“多元”二字上。

从图1中可见,仅列出的多元疗法就有十三种之多,它涵盖了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和近年逐渐引起重视的音乐疗法。其中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治疗优势,均可独立成法。图1 中医儿科多元疗法的特点图

在内治疗法中,口服中药似乎被认为是最传统的治疗方法,但对于年龄偏小的婴幼儿来说,口感不佳的中药汤剂常常令其难以下咽,有时需家长强迫灌服;即使勉强下咽,入量也极少;加之部分小儿脾胃虚弱,药量稍多即吐,造成了内服药剂量明显不足的缺陷。再有某些急重症,若单纯依靠内服药,不待药物配齐,煎好,服下,病情已又有所变化,对及时控制病情的进展不利。中药的饮食疗法,因口感好,患儿容易接受,弥补了汤药摄入不足的缺点。针对内服较为困难的患儿,刁老常酌情配以红茨菇、萝卜、冬瓜、藕等本身口味平淡的药物,加入蜂蜜或饴糖制成“饮料”“糖浆”等,使患儿在心理上和口感上均能接受;一旦病情好转,常给予食疗的炖服方或平素作茶饮的无异味药物,同样达到了善后、预防目的。

针灸、按摩等方法,则能弥补内服药配制、煎煮耽误时间较长的缺陷,能快速方便的操作,对于某些急重症,如急性高热、惊风、抽搐、疼痛烦躁等,或严重呕吐不能进服药物的患儿,先给予刺络放血、灯火灸、钟罩灸等法,以降温、止痉、止痛、止呕,使烦躁不安的患儿逐渐平静,再予口服中药,达到了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并为内服药物创造条件的目的。小儿推拿疗法,操作简便,家长经过适当的学习也较容易掌握,不但达到治疗效果,还能通过身体皮肤的接触,增强与患儿的感情和联系,使患儿的依从性更好。仿若轻柔不经意的经穴梳理和按摩,却能达到与药物相似的良好疗效。中药外洗外敷,不但增加了给药途径,并且无痛苦,小儿极易接受。对于一些疾病的早期,如感冒、发热,通过外用药物熏蒸沐浴,使表邪随汗而解,浴后可退热或解除头身疼痛,之后再配合内服药,可缩短疗程,迅速痊愈。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音乐疗法,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这种物理量会使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可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另一方面,它同样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恰当的音乐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家庭因素所造成的紧张、恐惧、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多动症或痉挛症的患儿,对音乐的敏感性极高,在恰当的音乐声中,患儿接受治疗时能更安静,更配合,且疗效更高。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7

关键词:

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教学方法

儿童皮肤病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儿童皮肤病的防治是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儿童皮肤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三级学科,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随着儿童皮肤病学的发展,其教学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滞后,无法适应该学科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加之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专业型人才缺乏,使得临床研究裹足不前。发达国家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不适于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实际,迫切要求在新形势下寻找更好的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模式,以推动儿童皮肤病学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1]。我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教学医院,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教学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文从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着手,结合目前先进的医学教学理念,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1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就要求儿童皮肤科医生在提高医疗水平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往往仅从生物医学模式予以讲解,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中局限于疾病本身,忽视了患儿作为一个个体的社会属性,这势必导致学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

1.2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

儿童皮肤病学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且随着儿童皮肤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发展迅速,特异性皮炎、湿疹、血管瘤、血管畸形等疾病的国内外诊疗指南日新月异。然而我国当前的儿童皮肤病教材知识比较陈旧,远远赶不上儿童皮肤病学研究的更新速度。比如,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仍将激素作为血管瘤治疗的金标准,而临床早已将普萘洛尔作为血管瘤的首选治疗药物。教材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认知。

1.3教师不重视学生整体诊疗思维的培养

儿童皮肤病患者在罹患儿童皮肤病的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其他疾病,这就要求医生有整体诊疗思维,不能把目光仅局限在儿童皮肤病一种疾病上。然而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多围绕本学科单种疾病进行讲解,忽视了皮肤病在多系统的损害,不利于学生整体诊疗思维的培养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国儿童皮肤病学课堂教学仍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2对儿童皮肤病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建议

2.1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理念指导儿童皮肤病学教学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以单一病种为载体,在临床教学中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鼓励学生与社会工作者协作,参与儿童皮肤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救助。同时,教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兼顾儿童皮肤病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比如注意保护患儿隐私、对患儿及其家属态度亲切、和蔼,注意在一些慢性易复发的皮肤病诊治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2.2向循证医学、整体医学教育模式转变

目前,医学已经告别经验诊疗的时代,以数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已被广泛引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2]。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作为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其制订诊疗指南的主要依据。我国儿童皮肤病临床治疗广泛采用美国、欧洲儿童皮肤病诊疗指南以及我国卫计委统一制订的诊疗规范,因此,带教教师应将这些诊疗指南及诊疗规范用于儿童皮肤病临床教学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观念,让学生掌握各种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循证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并评价各种证据,从而指导儿童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我科作为三级甲等医院及临床教学医院的皮肤科,在临床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儿童皮肤病内科知识,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儿童皮肤病外科及儿童皮肤激光科轮转,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童皮肤病综合治疗原则,树立疾病的整体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皮肤科医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采取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临床教学中,儿童皮肤病学带教教师要掌握专业知识,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采用案例教学法[3],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所授知识融入案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不同的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课堂讨论及课后总结,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通过引入典型病例患者,让学生通过复习、查阅文献,对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学等相关检查、治疗等知识融会贯通。在有限的临床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为今后的临床学习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PBL教学法[4-5]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某种儿童皮肤病的诊治提出一些问题,先让学生提前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理论授课时,教师再在课堂上讲解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就该儿童皮肤病的诊治进行讨论,通过充分的讨论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对这些新问题给予解答,再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对于早期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综上所述,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方法及模式,适应新形势下儿童皮肤病学发展的需求,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儿童皮肤病专科人才、更好地服务广大儿童皮肤病患儿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志荣.儿童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28(10):1219-1223.

[2]李幼平,姚巡.循证医学回眸与展望[J].医学与哲学,2006,27(5):76-79.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8

回顾30余年的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当前中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大好机遇并存的局面。所谓挑战是指目前随着整个中医事业处于萎缩状态,中医儿科的生存面临着严峻挑战。当然中医儿科教育也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不能不引起同行们的深深反思。

1 中医儿科教育现状的思考

建国至今,中医儿科教育与整个中医教育基本上是一致的,以“院校式教育”为主。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等不同层次的大批中医人才,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知名专家教授,可以说是成绩斐然。但是,现行的中医儿科教育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中医院校式教育”的50年中没有培养出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的如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中医儿科院校式教育”也没有培养出人们期待已久的如钱乙、万全等儿科名医;所培养出来的中医儿科临床医生在临床能力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人民在呼唤名医,呼唤中医儿科名医;人们在质疑当今的中医教育,当然同样也在质疑当今现行的中医儿科教育。前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否定中医、取消中医的逆流。这股逆流的出现有许多因素,但是“中医院校式教育”所显现的不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人们思念“中医传统师承式教育”。

2 传统“师承式教育”的探析

传统的中医教育主要是“师承式教育”。“师承式教育”以“师带徒”的形式为主,是历史上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数千年来,传统的“师承式教育”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中医各科人才。其中著名的如春秋时期的扁鹊,汉代的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唐代的孙思邈,宋代钱乙,明代的万全、张景岳,清代的吴瑭、吴谦、叶天士等,可以说历朝历代名医辈出,不胜枚举。这些名医名家不但中医理论造诣精深,著述颇丰;而且,临床能力与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以他们为代表的大批历代中医人才,数千年来为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历史不应忘记他们,现代的中医更不应忘记他们。

那么,“传统师承式教育”就那么完美?那样理想?实践证明“传统师承式教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传统师承式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满足不了中医走向世界的需要;其次“师带徒”也受到老师个人学识与经验的束缚,各承家技、知识面较窄;“传统师承式教育”形式使学生在系统掌握整套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逊色于“中医院校式教育”等。另外“传统师承式教育”受到了西方“院校式教育”的巨大冲击,数十年来“传统师承式教育”已经极度萎缩,不但在培养规模上竞争不过“中医院校式教育”;而且,作为“传统师承式教育”的对象质量也大幅度下降,根本无法与古代中医“传统师承式教育”的对象相提并论。故建国以后“传统的师承式”与“现代的院校式”两种中医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尽管如此,建国以后的“传统师承式中医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现代院校式中医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仍然各有优劣,说明“传统师承式教育”生命力是顽强的。所以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文,开展高层次的“继承教育”,以挽救中医,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振兴中医事业。目前已有3批出师,几乎都成为全国各地的中医各科骨干。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中医师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有限,难以成为当今中医教育,包括中医儿科教育的主流。

3 提高当前中医儿科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来搞好中医儿科教育,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造就一代名医,是当前中医儿科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必须抓紧基础教育,使学生打下牢固的中医基础,将来才能成为新一代中医儿科名医。这好比盖高楼一样,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必须首先打好坚实而又牢固的基础。为此,应采用如下措施。

(1)采用协同参与教学模式。为扭转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受教育者对学科知识缺乏深入思考的状况,徐教授注重发挥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组织小组发言、班级辩论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学术研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通过协同参与模式形成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造研究性学习环境。改变以逻辑讲授为主的方法,吸收低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内化、吸收和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从而建立完善的“态度-技能-知识”体系。同时还改革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通过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评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精神。

(3)有效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首先,借助信息技术创建立体、开放的教材体系,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率。其次,组织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将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声像及动画编辑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很好地发挥了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象、生动而直观地展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9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由学生身份向临床一线医师身份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双重身份性质,既是带教教师眼中的学生,又是病患眼中的实习医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存在很多问题。儿科又成为“哑科”,小儿表达能力差,诊治不配合,家属情绪焦虑,这给本科实习医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通过总结实习带教经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生儿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让其充分了解儿科、喜欢儿科,选择成为儿科医师。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儿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儿科不感兴趣或不重视。儿科用药、手术、基础与临床科研均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儿科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及判断有较高要求,许多综合性医院取消儿科急诊及门诊输液,导致儿科住院患者多,周转率快,在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生要承担产婴室、新生儿、儿科住院部及夜间急诊等繁多的临床工作,因此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儿科不感兴趣、不重视,导致他们在考研、规培及未来职业规划计划中,大部分不选择儿科,因此儿科医生生源大量流失。

2.考研或就业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及城镇医疗保险的普及,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单位对医疗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找工作越来越难,考研成为大多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选择,因此在实习阶段,本科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复习考研,儿科也是考研的冷门专业,因此临床医学本科生不能将精力和时间用于儿科临床实习,甚至在实习期间请假复习。我国推行住院医师规培制度,本科生大部分不会选择儿科规培,因此实习生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遵守科室劳动纪律的问题时有发生,将实习工作看成自己的负担而抵触实习工作,甚至会在加强监管后质疑管理[1]。

3.实习医生角色转换障碍。临床实习让本科生由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本科生尚未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实习时会潜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当作旁观者,把临床实习当作理论学习,不主动参与到问病史、查体、解读报告、分析病情、与家长沟通病情等临床工作中。实习医生从校园走向医院,从书本走向实践,面临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的困难,会有焦虑、畏惧等心理。

4.儿科医患沟通问题。儿科又称“哑科”,儿童不能自我表达自身存在的问题,需家属提供病情,而家属带有自身情绪,往往不具有客观性,儿童查体和治疗均不配合,没有经验的实习医生经常会束手无策。目前儿童患病住院,全家出动照顾,面对众多家属的询问,实习医生由于临床经验少、缺乏沟通经验而无法回答,而家属要求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治,在心理上排斥年轻的实习医生,甚至轻视实习医生,拒绝实习医生的问诊和查体,实习医生极易产生对儿科的厌烦、脆弱、自卑、畏惧等情绪,打击实习的积极性,使得无心于儿科临床实习工作[2]。

5.团队协作问题。临床诊疗是一个集体性的工作,并不是仅仅只要医生发挥作用,医疗及护理团队、医技检验、后勤保障、行政等多个单元集体发挥作用,而良好的团队协作、良好的团队沟通是保证医疗运转的基础,需要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实习医生会被安排比如测血压、做心电图、测血糖、记录出入量、换药、打印病历资料等看似与学习临床知识无关的事务,甚至科室事务、搬东西、跑腿等,因此实习医生会对自己实习所做的事情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会推诿或拒绝上级医生的安排。

二、解决方法

1.引导实习医生正确认识儿科现状及发展机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增长缓慢,且每年都存在流失的现象,为了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状况,部分高校已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在国家补助下,儿科规培医师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儿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赢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引导实习医生正确认识儿科现状及发展机遇,纠正其对儿科的偏见,改变其对儿科固有的观念,树立对选择从事儿科行业的信心。

2.加强儿科临床基础知识的培训。实习过程中,查房主治医师、住院总医师、住院医师应在临床带教中发挥好临床教学工作。查房主治医师重点讲解疾病分析与诊断思路,疾病概念诊断的标准、分类及治疗原则等,查房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实习医生主动学习,掌握疾病基本的诊疗思路。住院医师负责带领实习医生掌握收治病人的流程、病情观察重点以及一般临床问题,如发热、腹痛等常规处理措施。住院总医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讲课内容需贴合实际,比如肺炎、补液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加强基础知识储备,而病例讨论需讨论疑难病情,加快临床思维的形成。实习医生需认真书写病历,带教教师要及时纠正病历书写错误,提高书写医疗文书的效率和质量,并对其进行常用诊疗技术的培训,让实习医生熟练掌握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胸腔穿刺等基本操作技术。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0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a)-0138-04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ediatrics teaching

WANG Xiangwen ZHAO Shuling LIU Jianping QIE Liping MU Dan GENG Anyang BIAN Yanwei SUN Y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uhhot 010017, China

[Abstract]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teaching method is widely applied in med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pediatrics teaching. Pediatric teaching tasks are completed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diatrics teaching and rational practicing PBL teaching method. It has found that PBL teach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tea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deepen understanding,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medical students to learn pediatrics, and largely upgrade mastery degree of practical knowledge. Therefore, PBL teaching metho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diatric teaching work, and worthy of further improving and promoting

[Key words] PBL teaching method; Pediatr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嚎蒲Ы萄У哪康牟唤鲆求把儿科理论知识传授给医学生,还要求医学生将其掌握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医学能力。PBL教学法[1]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并首先应用于医学教学中,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的被师生接受。PBL教学法中,中心内容是“问题”,把学习过程放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模拟的真实问题,学习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且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都区别于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2-3]。

1 PBL教学法对儿科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对PBL教学法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常常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1.1 储备知识,加强交流

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进行必要的同行交流,同时还要把加强积极思维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儿科学的理论、技术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最快接受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丰富知识容量以扩大自身知识储备[4]。应注重同相关领域教师交流,准备好儿科学课程的同时,还要熟悉包括心理学、基础医学在内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使设计的问题能带动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恰当应用到要解答的问题当中去,同时引导学生去探求还没有学习到的更深层次医学问题。积极思维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从而在解答问题中,用自己的积极思考来引发学生共鸣,训练他们的思维潜力,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合理设计问题

PBL教学法用引导代替呆板的单纯知识传授,主要手段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作为核心,需要下力气精心设计[5]。设计问题前,儿科学教师必须清晰掌握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选择恰当的临床模拟病例,做到基础知识和临床内容相互关联,使问题始终围绕病例展开。

问题设计的框架是教学大纲。①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夯实基础知识。②预习未讲授的内容,可以通过问题引出,随着问题的解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逻辑推理出即将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对之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正。③问题应足够复杂。儿科学的复杂性决定问题的复杂性,问题的要点间应该具有紧密逻辑关联,只有逐层深入的分步解决和必要的及时总结,才能最终认识到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离不开逻辑的严密性,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的挑战可以不断激发年轻的医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进行主动学习。 1.3 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参与氛围

教学相长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原则,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才能赢得医学生的尊重呢?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不能,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内涵丰富的人文底蕴可以。PBL教学法要求教学过程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乏味的灌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儿科学教学具有特殊性,同内科学的内容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学生往往喜欢套用内科学的内容,作为学习的捷径,这是一种不正确不全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内科学的知识又给解决儿科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儿科学教师应该善于掌控学习的进程、方向、内容,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对比和不断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儿科学的特点,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全面掌握儿科学知识的目的。

PBL教学法要求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抛弃单纯的讲解,把问题贯穿在开放的讨论之中。由于医学生的思维活跃,发散性强,应重视讨论中的恰当引导,通过关键点的提示、启发,避免讨论变成争吵。同时,应该提前准备学习工具,必要的信息也应及时提供,以此来避免因为儿科学问题复杂而出现迷失方向的胡乱猜测。

应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儿科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生之间必须分工合作才能解决。同时,讨论及互助也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6],同组内的医学生应该在认知、性格上各具特点,这样就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方向、不同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才能全面,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7]。

2 PBL教学法对学习儿科学医学生的要求

2.1 夯实基础知识,学会融会贯通

熟练、全面掌握大纲要求的儿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相关内容。儿科学同基础课和其他学科临床课程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很多知识是曾经学习过的且具有可比性[8-9]。因此,要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未学习的知识,并且要把以前学习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和儿科学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疾病的临床表现可以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来推导解释;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临床表现、查体、实验室检查,再综合诊断学的知识做出;治疗上要应用药理学知识,结合病理生理制订方案;疾病预防要通过微生物学、预防医学知识来做出合理设计和解释。

2.2 活跃的逻辑思维

思维活跃并且应富于逻辑性,进行正确推理并不断产生新思路[10]。儿科疾病常常涉及多个器官、系统,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呆板的局限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要求医学生主动的充满热情的学习和思考。

2.3 善于总结

儿科学内容是分系统、分病种、分步骤进行的,只有在学习过程不断融会结合,及时总结,才能形成连贯的完整的系统[11]。

2.4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提前接触临床工作中的非医学内容。沟通在现实的医疗尤其是儿科医疗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沟通不畅直接导致延误治疗,引发纠纷。同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提高诊疗的依从性[12],从而取得更好的诊治效果,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着重相关练习。

2.5 强调培养动手能力

儿科患者的特殊性要求采集资料必须医生亲自动手,仅仅依靠家长的描述往往可能遗漏重要信息。因此,要求医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反复练习,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操作。

3 PBL教学法在儿科教学中的实施

PBL教学法的独特优势在于实践[13]。儿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必须及时恰当地同临床实际结合,才能使儿科实践教学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教学工作中的经验表明,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明显提高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14]。儿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分阶段PBL方法如下:

3.1 第一阶段:问诊过程

3.1.1 熟练问诊的内容和技巧 问诊是医生的基本功,对于儿科学尤为重要。儿科学的问诊对象不同于其他学科,儿童往往不能表达或不能正确完整表达,家长或受情绪等因素影响而表达不确切等情况应充分考虑[15]。问诊对沟通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如何巧妙的获得全部资料是教学当中需要强调的问题。

3.1.2 问诊问题应兼顾儿童特点 儿科学问诊部分的问题设计要基于PBL教学法的原则和儿童的特点,问题应该是连贯问诊内容的一条主线,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有一环紧扣一环的连续性。另外,问诊模拟训练的时间选择应该合适,问诊的内容要涵盖所学内容,应选在完成儿科学的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的授课之后,过于提前会使医学生产生迷惑或想当然的误解。

3.1.3 A习复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模拟问诊前,医学生要提前温习掌握理论知识点,观看教学视频。接着由教师指导再次进行回顾,以牢牢抓住知识要点。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儿科学专业指导,强调儿科学的特点,包括沟通和提问技巧,辨别信息的准确性等。

3.1.4 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问诊模拟训练中,医学生互换角色分别扮演患儿、患儿家长和医生进行相互问答,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着重强调儿科疾病症状所具有的特点。内容包括,呼吸系统模拟热、咳、痰、喘、胸闷,消化系统模拟恶心、呕吐、腹痛,神经系统模拟晕厥、抽搐,循环系统模拟心悸、青紫,泌尿系统模拟水肿、血尿、少尿等。详细问诊并完成临床表现的整理纪录之后,教师把设计好问题提出来:如临床表现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提示哪些疾病?如何提炼语言以完成主诉、现病史、初步诊断等等。进一步引申出来启发性的提问:下一步需要做什么?进行的哪些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预期有哪些?治疗中间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哪些?疾病将如何演变等。

3.1.5 儿科学问诊训练的要求 儿童同成年人的区别应该着重突出[16];问诊过程完整有序;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同时,还应使医学生体会到挑战性的压力。

3.1.6 具备医生角色的责任感 问诊训练任务置于特定的临床情景中完成,亲身参与体会真实,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能使医学生感受到儿科医生的责任和压力,迫使其必须及时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培养独立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医学生尽快进入临床儿科医生的角色。

3.2 第二阶段:查体过程

3.2.1 把握主线 儿科学查体阶段的PBL教学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紧紧围绕查体的要点和细节展开的问题,完成“了解-熟悉-掌握-熟练掌握”的全过程。仍然要强调儿科学的特点,把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主线贯穿整个查体教学过程[17]。

3.2.2 儿科学的查体教学 包括示教和训练两部分。要求教师精心示教,充分有效使用多媒体,并同医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操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并不断巡查各组操作进度和准确完整程度,纠缺并指导反复练习,使操作要点不断强化,最终熟练掌握查体技能。需要特殊强调的是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解剖和心理特点,特定情况下,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查体顺序以及手法。教师应该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查体过程,分饰不同角色,以便在检查和问答过程中进行实时指导和纠错。教师先扮演患儿,查体过程中表演各种症状,医学生查体,之后交换角色,最后由学生之间互相扮演患儿及检查者,使查体操作逐渐熟练完美,并牢固记忆。

3.2.3 问题的适当穿插 比如,查体开始前提问:儿童查体同成人的区别是什么?不同年龄段体格发育的特点有哪些?查体进行中间提问:如何流畅沟通才能更好地获得查体资料等。

3.2.4 需要强调的儿童特点 儿童尚未发育成熟,查体具有自身特点[18]。例如,神经系统查体:生理反射出现和消失的时间、特殊的反射如面神经症等,查体顺序应先进行刺激轻的项目,刺激较重的项目放在最后。心脏查体:注意先心病的可能,各型先心病的杂音特点应被反复提及,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血流动力学改变来推导症状和体征。腹部查体:儿童腹部较小,触诊的手法有别于成人,需要灵活运用手掌,发现有意义的体征;一些儿童特有的腹部体征应该被留意,比如2岁以内可触及肝脏可以是正常情况等。

3.2.5 注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教学中,使得教学更为直观,一些少见的的特殊体征可以容易并且反复获得,比如严重的佝偻病骨骼改变、严重贫血面容、少见的遗传病特殊体征等[19],还可以重复播放呼吸音、心音、肠鸣音,并可以同病理状态进行对比,加深记忆。少见体征的获得,很好地弥补临床教学中典型病例不足的情况。

3.3 第三阶段:医嘱过程

3.3.1 医嘱是诊疗的最直观体现 完善的医嘱应该能够正确反映出诊疗的原则,体现出诊疗的方法[20]。儿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儿科医嘱的特点,如儿童病情变化快,医嘱往往临时给予,便于及时调整;儿童医嘱用药的剂量以及给药方式有别于成人等。

3.3.2 医嘱练习中的问题 不断设问是PBL教学法在医嘱过程中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在医嘱练习中要牢记儿童疾病特殊性。常规医嘱:儿科特殊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护理种类,如肿瘤疾病的特殊护理常规、肾病的护理常规等;喂养膳食的种类、数量、热量的计算及需要监测的体征等。治疗医嘱:不良反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应该被充分考虑;体表面积、体重的计算决定给药的剂量;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选择给药途径;必要的镇静是否应该给予等。检查医嘱:应该严格根据病情选择实验室检查,射线等检查对儿童的影响应该被考虑等。

先由学生对病例进行医嘱处理,之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组织大家点评,修改医嘱。使学生逐渐掌握医嘱的规律、程序,从而更完整地完成医嘱练习,更全面地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在医嘱练习中,还应该提供一些有错误的医嘱,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出漏洞并改正,以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4 第四阶段:考核

考核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检验,合理的考核可以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激励学生学习[21-23]。

PBL教学法考核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笔试及口试,而是把儿科学的临床综合技能放在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中,通过教师和医学生的互动,了解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评价。整个考核过程是对儿科学教师工作的评价,教学问题设计的是否合理、知识点是否被重视都会在考核过程中得到体现,同时在评分后及时组织点评,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提高医学生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

通过考核,儿科学教师能够更加完善教学技巧,丰富教学经验;医学生也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使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4 总结

通过在儿科教学中实施PBL教W法,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总结起来,就是要求儿科学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准备教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地反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点突出,知识点全面,并且进行恰当的考核与知识点回顾[24]。学生要把儿科学理论知识同实践操作良好结合,在特定的场景中通过问答、互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反复预习、复习、纠错,以更好掌握细节。

PBL教学法应该在儿科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并在推广中不断完善,为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医生提供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张东华,高岳,薄红,等.PBL教学法在我国临床教育中的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99-100.

[2] 邢美娟.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45.

[3] 王欣萍.PBL教学法在国外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05-107.

[4] 李健,庞新维.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堂教学[J].高教论坛,2007(1):146-147.

[5] 申昌福.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实践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5):93-99.

[6] 陈罡,罗殿中.欧洲医学院校的分组协作学习方式[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324-1326.

[7] 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8] 刘燕平,黄岑汉.论PBL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970-1971.

[9] 林,贾天明,张艳丽,等.PBL与LBL双轨教学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6):523-525.

[10] 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11] 王建国,王凤枝,崔明辰.儿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学习与以授课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657-8.

[12] 邵雅黎.近年来学科教育PBL应用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58-59.

[13] O'Neill PA. 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culum [J]. Medical Education,2000,34(8):608C613.

[14] 杨伟平,陈万光.PBL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64-265.

[15] 厉岩,马建辉,雷红英,等.综合性大学医科PBL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59-61.

[16] 李国坚.新时期高等医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33-34.

[17]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18] 崔舜,陶晓南,吴汉妮,等.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5,18(6):58.

[19] 齐丽英.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3):424-425.

[20] 郭亚雄,王继勇,庄晓玉.医学课堂教学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354-355.

[21] 付海亮,付国枢,王强,等.改良的PBL教学法在骨外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32-34.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1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临床见习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研究生在通过本科学习期间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这时候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使理论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如何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临床。通常以儿科常见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问诊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结合具体患者、具体疾病,就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诊疗计划穿插向学生进行提问并解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感性认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消化和吸收。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走近患儿身边,如发热查因的患儿,让学生直接面对患儿,与家长交谈,自己独立采集病史,体查诊断,辩证立法处方,教师从旁补充、指正,这是在情境式教学基础上的实战演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学生对不同系统疾病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病例的综合分析能力,塑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过的中医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儿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如此反复操练,最终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3]。而这种思维的形成让学生能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中,对具体的临床现象进行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分析,最后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的能力,可直接反映临床医生认识、处理疾病的能力和水平[4]。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如何引导学生从书本学习到临床实践,这才是临床科学存在的意义。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单纯的板书式及多媒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其需要,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而谋求进一步"深造"的阶段,其最需要的是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诊断学等基础科学武装自己,采用情境式教学与加强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教学相长,亦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是培养一名优秀临床医生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阮芳赋.临床思维的特点[J].医学与哲学,1985,6(4):50.

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篇12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授课内容纷繁复杂,从小儿出生断脐到青壮年养成进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系统的不同疾病都系其讲述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