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合集12篇

时间:2023-09-08 09:29:46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

1、原因: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激增,《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的"寻金热";精神动力:传播---;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导致传统商路的阻塞,造成商业危机。

2、条件

(1)客观条件:欧洲造船技术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以及"地圆说"的流行。(2)主观条件:西、葡两国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进取精神;文艺复兴的推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1、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三艘帆船到达非洲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

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继续前行,到达了印度。

2、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到达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

3、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旅行。

4、怎样评价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这些航海家不畏艰险,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开辟了新航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了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的状态,是世界开始联结成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人类历史从此具有了全球性规模,进入了近代文明的崭新时代。但这些航海家的目的是为了金钱财富,开启了近代欧洲国家早期的殖民主义浪潮,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1、对欧洲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2)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人早期的海外殖民扩张运动,为西欧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2、对世界的影响:新航路的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回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西方殖民主义者从殖民地掠夺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条件。

(一)荷兰的殖民扩张

1、历史条件:

(1)1566-1581年,荷兰推翻西班牙统治,成立荷兰共和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荷兰是欧洲经济发达的地区,16世纪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3)地理位置优越。(4)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成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受益者。

2、荷兰的殖民活动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在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等殖民地。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侵入印度尼西亚,夺取葡萄牙的殖民地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占领了中国台湾。在非洲东西海岸也建立殖民据点。

(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确立海上霸权的过程:

(1)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1652-1674年,爆发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海上霸权以及北美殖民地。

《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3)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都去了法国在北美,印度沿海的大片殖民地,18世纪中期,在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建立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2、英国确立海上殖民霸权的优势:

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地区,发展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制度优势: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殖民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经济优势:工场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

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军事上的保障,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早期殖民扩张是指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列强在亚、非、美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抢夺、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西欧生产力不发达,资本主义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列强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带有血腥的暴力性,主要的方式是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以及进行罪恶的努力贸易。

2、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欧洲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条件,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世界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随着欧洲国家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增大,殖民扩张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遍及世界各大洲,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3)对殖民地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广大殖民地国家的长期落后。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1、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棉纺织业: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2)交通运输业:发明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

(3)动力部门:1785年,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解决了人类大规模制造和利用动力的问题,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

(4)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2、从工场到工厂

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以工厂取代工场;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1)经济:①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②工厂制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③工业革命以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

(2)政治:①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基础,推动了欧美国家的社会变革,至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②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兴起。

(3)文化: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开始流行,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为其代表。③随着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尖锐,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兴起,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开始指导无产阶级工人运动。

(4)此外,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5)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

①导致西方国家社会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②亚、非、拉美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受到更为严重的掠夺,先后爆发民族解放运动。③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基本形成:

①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②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③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联系,使世界各地区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动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③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思想,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方式。

消极影响:世界市场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场所。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给亚非拉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20世纪初,第二次给员工么基本完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政治条件: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条件:①市场--德、意、日等国的统一,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②资金--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集中和对殖民地的掠夺;③技术--19世纪以电磁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

2、主要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3)化学工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制成了燃料、塑料。

(4)钢铁工业的进步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对巨额资本的需求加强了资本的积聚,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的机一部复杂化则导致了生产的集中。一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的方式,开始控制某一种或集中产品的产量、价格或市场,从而形成垄断。

2、垄断组织产生的影响

①对经济的影响:垄断组织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垄断组织渗透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垄断资本家逐渐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并且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逐渐控制国家政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阶段。

③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代表垄断组织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至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②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走向成熟,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③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并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改造。

政治:①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了国家政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走向完善。

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推动了国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密切,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活: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带来的消极影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环境污染更加严重。②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③亚非拉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亚非拉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1、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2)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2

一、影视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是教师完全占具课堂时间,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这不是说学生在课下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而是说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讨的时间较少。因为在课堂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并且学习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讨论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教师要多利用影视资源为学生教学,让学生在影视视频中增加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让学生在课前把该知识点预习一遍,初步掌握该知识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进行预习,如该知识点的基本框架;该知识点的真正含义。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把重难点划出来。教师在课堂中分析该知识点时,学生要做好笔记,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影视资源为学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1]

二、影视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画面

历史学习,重要是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也就是说学生想要把历史学好,教师就要把学生引入到情景当中,让学生体会历史画面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放映关于历史知识的视频或者图片,把知识用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分析知识点,利用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内容变成动态的内容。同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把知识点环环相扣,把知识点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分析《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时,该知识点就是为学生讲述解放战争后期的三次重要战役。教师就可利用影视资源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分析该知识点,把关于该知识点的视频为学生放映出来,让学生观看。教师在找这些视频时,要尽量找画质好的视频,以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其中,切身体会画面带来的冲击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分析该知识的重点,让学生做笔记,便于学生在课下复习巩固,提高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以画面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欲望,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三、利用资源优势,重现历史内容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3

二、引导高中历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4

1.1学生实际水平和考试要求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于考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的考查学生的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的能力,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的对学生的知识、思想水平等进行检查和验收。而学生还没有跳出死记硬背、盲目学习的条框束缚,在考试时怒能得心应手,水平也发挥不出来。

1.2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实现教学目标不相符

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基础掌握或者是表面观点的获得,也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归纳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如果对旧知识加以整合和升华,那么专业科学和重点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可以建成了。同时,还要具备历史思维深刻分析历史观点和历史理论。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冲突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的现象。随着各类复习信息的涌入,面对复杂斑驳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并且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依赖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学生认真听、记忆和做好笔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不起来,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自然不佳,教师和学生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2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观念

针对目前中学历史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做到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历史课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侧重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课堂上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优良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观念改变的第一步。再次,教学设计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会、想学、会学和乐学的问题,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出发。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要互换才可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地位不能忽视。

3中学历史复习课的教法思路

3.1熟悉中学历史教材结构

历史教材是历史题目的的依据,所以也应该是学生复习的重点,即使有部分历史题目是课外延伸的,但是落脚点还是历史教材。所以要学好历史首先要从历史课本出发,记忆好教材的基础内容。在平时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历史结构,不要一味的背诵历史段落,平时多看教材,反复看,这样自然就会熟悉历史教材,也能从整体升熟悉历史的结构,知识系统也就建立了。在历史考试过程中,遇到题目就可以快速反应出相关内容,历史结构的轮廓也就清晰反映出来了。这样在解题过程中就提高了解题效率和正确率。

3.2历史复习要重视“三点”

在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的学习。知识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和理解记忆的部分,只有在对历史知识点有了准确地把握之后才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延伸,才可以谈到知识的升华。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要求学生弄清知识点最重要,尤其是对教材有明确提示的知识点,教师要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督促学生自查和自省,不能出现遗漏。在教师讲清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重点是在历史教材中有重点要求或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重点知识往往在整个章节中都起到概括和总结作用,掌握重点知识对于整个章节的问题的解决都意义重大。首先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问题是重点,在讲解重点时要投入多部分的时间重点讲解,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重点内容,同时要总结规律,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来加深记忆。

难点是历史教材中学生学习有难度,解决起来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总称。难点问题一般涉及到的知识是深层次的,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挖掘,还有的是一些相似问题,这些问题容易使学生混乱知识点,减少对知识的把握。此外,还有学生平时接触机会少或者问题比较抽象的问题,这些问题晦涩难懂难以让学生形成历史体系,学习起来有障碍。这些难点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到实际,理论较强的知识变得通俗和形象,这样化繁为简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用已学的知识解开未知的秘密,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3.3历史复习要重视知识联系

历史教材是有各种各样的知识点组成的,若果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单个独立的知识点而发现不了知识点之间的相通性,那么学生的解题弄呢管理就不能得到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水平难以提高。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导学生时要引导他们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忆一种知识,就可以延伸出多种知识,教材中虽然有的知识是跨章节的,但只要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跨章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生不会无所适从。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就可以锻炼综合推理归纳的能力,在考试答题中,也不会毫无章法和逻辑。

3.4历史复习课的新三轮复习法

传统的历史复习的三轮复习法分别是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和全面复习,但是随着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复习方法还是有不少不足,新的教学时代要创新复习方法,在西区和借鉴传统方法基础上形成更完善的复习体系,专题复习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改革。

首先,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学考试的历史试题是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委背景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规律性,并实现知识的组合,形成专题和综合,进而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的复习。

其次,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要求,考试中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也越来越明显。在复习专题知识时,注意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5

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学科素养就是指历史学习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主要应包括较强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科学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储备能力、用正确的观点科学分析历史的能力等。目前的高考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思维的潜力,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为了提高高考能力应具有的历史学科素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高中的历史老师应在教学和备考中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放在教学的首位,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使历史学科素养成为提高高考历史成绩的有效手段。

1.基础历史知识

高考历史试题高于历史教材,但是也源于历史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使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历史知识,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活学活用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基本素养。

2.历史学科思维

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都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历史学科思维,学生的头脑中掌握了历史学科的思维后,再遇到v史问题或试题时,就会自觉运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思维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和哲学思维。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把历史事件放在特点历史环境中进行认识和讨论等。

3.历史学科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阅读与理解能力、归纳与概括能力、判断和分析能力、说明与比较能力、评价与论证能力等。具体表现为获取信息与调动信息、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与阐述事物、论证问题与探讨问题等。

4.多元科学史观

多元科学史观就是指导高中的学生利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基本观点。不但是目前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素养。其观点主要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近代化历史观点、整体历史观点、革命历史观点等,科学地运用多元科学史观是学生学好高中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其基本的内涵,并且能熟练地运用其解决历史问题,那么提高高考历史成绩就是小菜一碟。

5.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古鉴今,那么高考历史试题就会利用历史知识让学生关注现实社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历史知识了解现实社会,做到以古鉴今,古今对比,以古通今。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探究

1.以掌握和熟练运用教材知识为本

高中历史教材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的依据和根本,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大。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首先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紧扣教材,落实双基,以点连线,纵横连接,建立起学生丰满充实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解决遇到的历史问题。

2.搞好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平台。历史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来。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历史,自觉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从而切实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重视体验与学习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就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运用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很快得到提高,才能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过程,才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

4.进行强化训练

历史课堂对学生讲课,只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要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实现运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靠练习,只有练习多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可分为课堂内的练习和课堂外的练习。课堂内的练习以练习老师讲解的知识为主,可开展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分组辩论、习题检测等形式的练习内容。课堂外的练习可让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调查、查找、写作小论文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但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5.实施科学公平的评价

对于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在课堂内的练习及课堂外的练习历史教师要能及时地给予公平、公开及科学的评价,以使学生能及时地明白自己在练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习题的正确答案,从而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总之,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持之以恒,科学规划,以使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稳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6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发展现状

高中历史试卷命题中对史料的应用要求比较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对历史史料不够重视。高中历史课时相对较少,为加快课程进度,很多老师忽视了课本史料的讲解,课堂上以课本知识为主体,课本中的史料经常被赋予例证的角色。此外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认为补充课外的史料太劳神费劲,进而导致学生对课外史料了解太少,这难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在新课标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提高对非课本上历史史料的重视。高中阶段,学生有独立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教学中贯穿史料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教学,不仅能对老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史料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课本中所讲的历史事实之间有一定的时代差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感觉历史对现代生活没有什么作用,加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不恰当,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史料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能让历史知识更形象生动。通过史料,学生能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这可以缩短学生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进而活跃历史教学的课堂气氛。其次史料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老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史料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让学生对史料的内容与核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三、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史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提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历史老师需要对课本知识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课本中提及的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课堂时间有限,老师需要对课文中的史料进行合理筛选,所选史料要更贴近课本的历史知识。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主要讲解课本主要的知识点,而忽视了史料的讲解。在课堂上引入史料教育,老师可以将历史史料放在知识点之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对材料中提及的答案进行圈点勾画,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史料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探索历史,进而参与到历史课堂上来。

(二)及时调整教学史料随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历史的接受能力与思考能力也会逐步上升,这时老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适量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思考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材料。老师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依靠课本教材上的历史资料,因为课程的局限性和延伸度只能让学生了解历史的知识点,不能让够帮助学生完全理解这段历史。合适恰当的历史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些课外的史料来帮助老师的教学,不断调整自己的史料教学计划,根据所学内容所需选择一些图片史料、视频、音频史料,通过不同形态的史料,把一段历史讲解的更全面,更真实、更通俗易懂。

(三)及时进行总结与评价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总结,老师可以纠正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偏差,这对提升历史教学效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应做好以下几点:所选取的历史材料是否具有代表性,如同一历史事实的史料较多时,尽可能选择最为典型的历史材料,这样的材料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借助史料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关注史料教学的高效性。除此之外,老师的讲解结束后,可以设施相应的提问,问题围绕史料进行。通过对史料进行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历史事件。

(四)尊重学生发展,布置个性化课后作业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意识不以老师的意识为转移,因此对同一段历史,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关注点与兴趣点。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学生合适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材料,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究一些史料,找出一些历史的分歧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历史疑点,老师需要客观、真实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读,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一点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系统的学习了教材中的内容,课下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拓展,通过自己查阅历史资料,寻找新的发现。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7

一、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原因

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高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并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过去的人和事,也就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过去人和事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重点,是中心

再次,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将知识信息的处理作为中心内容并坚持不懈,贯穿始终。

二、处理知识信息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并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保证。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知识信息的处理应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内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处理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属性,揭示其内部的各种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

2.理论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历史思维的核心,也是开发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概念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

3.针对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方向、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的来进行。具体说来,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知识信息处理的针对性。

一是在高考的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加深理解,凸现隐性知识;五是加强理论渗透,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历史思维能力,力求智能的统一和同步发展。突出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增强知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且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三、处理知识信息的主要方法

科学、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历史知识信息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现代学习方法理论指出,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唯一正确法则。据此,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就成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首要问题和必要方法。

2.范例解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范例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突出范例解剖法的运用,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效率。

3.问题驱动、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扩展。据此,在对知识信息的处理中,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知识和认知上的薄弱点,以深化、扩展知识为目的,设计出简明、切题、恰当而又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8

分类理解记忆课本的基本历史要素:现行历史教材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我们在复习中可以把它分为:教材目录、章节序言、正文、小字、图片、地图、注释、引文、课后习题和思考题等;也可以把它分为:背景、原因、目的、经过、性质、影响、评价等: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等等。形成课本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中带结论性的基础知识:课本基础知识中带结论性的知识点一般都是传统观点和形成定论的结论,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本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评价等,即可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殊作用。

准确构建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事件的定位首先要把握该事件所在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在复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准确构建历史基础知识的时空概念,把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放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复习,而后引申出历史的本质。

结合考纲,了解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目前高考仅是依托教材知识,教材以外的知识在高考中曾屡次出现,如:2001年“3+X”文科综合就涉及到课本没有直接讲到的圆明园艺术。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仅看课本,还应有选择地阅读一些课外历史书籍,了解课本内容的相关基础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适当补充课外相关知识,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归纳

历史知识点的体系化专题归纳:历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课本知识却是单个知识点的叙述,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单一的个体,缺乏有机的联系。这就需要在复习过程中,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引申归纳,使学生对其相关知识形成系列、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之形成知识的横向脉络,进而形成历史知识点的体系化专题归纳。

历史知识点的分类专题归纳:即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归纳,有针对性的把这些大专题进行小专题化,如经济史又可以分为: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手工业的发展扩城市和商业的发展等等。

结合试卷讲评和外地信息进行小专题复习:通过每周周考及各次质检文综试卷的讲评,或者其它重要的外地信息,进行专题归纳。如在讲评2009年省质检文综第38的历史试题的时候,可进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专题复习。

结合周年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小专题归纳:周年重大历史事件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我们在第二轮复习的时候可对周年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归纳,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1949~2009),改革开放30周年(1978~2008),90周年(1919~2009),等等。

结合重大时政热点进行专题归纳: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如结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可对与美国相关的历史进行整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隐性关注时政热点,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到现实社会,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去思考认识。

重视对区域特色内容的小专题复习:通过对近两年新课程自主命题考区的高考试题和2009年福建省两次质检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历史单科卷还是文科综合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问答题,大手笔突出区域特色和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体现鲜明的区域特色,营造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是新课程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一大特点。我们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立足福建本土,开发地方的历史资源,关注本省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情和重大变化,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

三、体现新课标精神,渗透新课程理念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9

经过我们对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的研究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题题目新颖,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信息量大,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要求较高。当前高中学生压力都很大,每天都基本上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很少,所以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不算很好,甚至在后期的学习中成绩会越来越糟糕。历史核心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成了当下高中历史教师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历史学科的学习思维、方法技巧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等。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历史学科主要需要考察学生在科学指导下运用历史学科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还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读取信息、运用知识、描述事件、讨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日常学习复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帮助学生考入理想大学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历史基础知识。所有的试卷的题都是来源于教材,高考试题是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精华部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本来源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历史基础知识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

第二是学科思维。每一学科的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也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在历史学科中主要解释了不同时间段发生的不同事件所包含的历史意义,以及该事件发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学生应该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

第三是学科能力。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总结等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把历史学科学懂。

第四是树立历史观。历史学科是一门讲述过去的事件的学科,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曾经真实的写照,都是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学生要运用唯物主义科学观、革命史观去认识这些知识点。而不要经常去质疑这些知识的真实度,不相信它们的历史存在。

第五是关注现实,了解时事政治与历史的联系。过去已经过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于过去中,而是要与现实接轨,关注当今世界所发生的重大事情,为高考做好准备。

第六是广博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指的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历史的今天和今天的历史是有联系的。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很有可能和历史有关,所以学习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第七是持久的学习能力。不管是哪一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坚持学习,不放弃才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技能。特别是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很多,需要学生静下心来逐个掌握,才能在高考中不出错。

二、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

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立足历史,展望未来,对各个国家过去的事情都有大概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学生需要掌握的历史基本素养已经明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呢?

第一,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牢记于心。高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顺序来编写的,在教讲授完一个板块的知识后,就要要求学生把所讲的知识点掌握住,扎实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历史的学科思维重要是历史的思维和哲学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昨天成了历史,但昨天不一定会成为记录的历史。在历史课本上记录的都是对人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比如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繁荣的古代等,若没有历史的存在,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在学习历史学科时,学生应该具备时间概念,用纵向的思维去思考记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用历史学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正确的理解题意,掌握了科学的学科思维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适当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历史学科主要讲的是中国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让学生的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过去形成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从历史层面去思考各个国家的关系,不要以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猜测问题。

第五,关注现实,关注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告诉学生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还要让学生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平时的学习中也要注意让学生观看新闻,掌握最新的知识,为高考积累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10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历史学科的高考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针对这些历史考试中的新情况、新变化,对高考二轮历史复习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对促进现阶段高中历史备考复习工作的高效实施是极具价值的。

一、以通史与专题知识的体系构建促进复习的有效实施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开展高考第二轮历史复习工作,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着眼于专题知识体系的构建,二者要彼此穿插,合理整合,形成一个完备的高考历史知识体系,以此理清高中历史知识的脉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的高中历史知识结构。在具体的复习时间中,在不同的历史复习知识部分适当补充阶段性特征的历史知识,以此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复习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不同进程阶段,掌握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按照不同历史知识专题部分的要求,梳理内容,理性总结历史认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理专题性的历史知识。根据新课程的标准要求,在现行的历史教学内容编排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部分的历史教学内容,这三部分的教学内容既有中国历史的内容,也有世界历史的内容。同时根据新课程内容的编排,复习中又要划分不同的知识专题,其中有经济专题、思想专题等等,在复习中,通史与专题历史知识都要兼顾,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复习,通过双向知识的优化整理,理清一个清晰的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以此促进高中历史复习的高效开展。例如:在近代中国的政治专题历史知识复习过程中,把内容分为:背景、性质、影响等;还可分为:政治、民族关系、文化等。形成课本知识的网络化知识结构,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情景下的新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结构的方向组织复习,这样的复习对促进高中历史复习效率的提升大有益处。

二、以教材的精准解析促进复习的有效实施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对历史高考的新要求,要明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关键点与复习重点,对于一些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复习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在具体的二轮高考历史复习实践中,将上述分析的复习内容,根据不同复习的时间节点,确定那些适合教学实际情况的复习内容,还要充分考虑高考的特点,选择那些与考情相适应的复习内容,加以及时的整合优化,在知识的整理中,教师要从复习的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要重点复习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另一方面要重点复习学生历史学习的薄弱环节部分。开展高考二轮历史知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精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做到心中有数,具体的复习活动的开展才能够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以及以往高考的考试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实效性的复习策略。例如:在开展“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一复习内容时,教师要参考新课程的标准,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为主题,从政治斗争的进程出发组织材料,以认识其政治文明的成果。也可以让学生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比,引导他们思考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整体认识的大历史观。

三、抓住热点激发复习的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试题也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历史高考与以往相比较有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的历史高考在关注原有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关注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活动中,也不能只是以那种应试教育的思维来开展高中历史的备考复习活动,那种一味的知识灌输,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是相脱节的,难以激发起学生历史复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僵化的历史知识复习显然对学生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难以满足高中历史学习的现实需要。要实现高中历史的高效复习,教师就要与时俱进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要从学生的历史素养出发,结合一些现实的问题、热点的问题展开历史相关知识的复习活动。在热点问题、专题问题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立足于历史学科,也要与政治、地理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思考综合性的历史命题切入点,关注历史高考的长效性热点问题。例如:在历史复习中的和平问题、民生问题、民主与法治的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复习中要进行综合的考虑,要以本学科的理论学习为基础,在历史知识的复习中,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长效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将不同现实问题的关注考点加以统一与协调,以此完善复习的内容,促进历史复习的高效实施。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11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中,对能力的其中一项要求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知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都与思维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其中―个关键方面。

1 是学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思维通俗来讲就是建立在思维基本框架下的、与历史学科特点紧密结合的一种智力活动。换言之,历史思维是将历史要素作为载体,将思维方式特点作为支撑的一种认识方式,这些历史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综合,达到认识历史、指导现在与预见未来的目的。在历史综合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是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这样就对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而言,只停留在对史实把握的层面去应对高考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升到对史实的转化及理性加工的层面,这中间逻辑思维起到关键性作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逻辑思维表现为:思考历史问题时趋于理性化(包括辩证思维的初步具备)、学科语言的规范性及严谨性(从回答问题及解答历史主观题中得以体现)、知识体系性及知识模型的初步构建。

2 是知识衔接的重要途径

2.1 初高中知识衔接。新课改给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断层问题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为:①在由初中向高中的迁移过程中,历史知识台阶的跨度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②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与学带来障碍;③初高中学生由于历史学习目标不同,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产生了区别。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需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跨台阶”过程中如何找寻被遗落的历史知识。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

2.2 高中阶段各模块、专题之间的衔接。根据上述对新教材特点的论述,高中阶段各模块、各专题之间的衔接显得十分重要,事关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3 是知识转化的重要步骤

高中历史相较初中历史上了一个台阶的表现是知识转化较为明显,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式的史实记忆阶段显然是与高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及目标不相符的。高中历史是在初中历史基础之上的重新建构,其建构的过程即进行知识转化的过程。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须注意“三个转化”即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记忆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要完成这三个转化,其中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背景、内容、意义有所把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探寻这三个重要思想理论出现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出其共性,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提出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

4 是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

初高中历史就知识的范围而言相差不大,以人民版教材为例,高中历史相较初中而言只多了西方思想、政治、社会等少部分的内容。高中历史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要完成知识的重构与升华。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98-01

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已不再单纯要求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更强调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过分析史料把握历史深意,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解读历史问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历史也不单是线性状态的呈现,而是逐渐向专题化、模块化转变,于是文字史料成为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水平的重点,也成为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突破口,文字史料教学被放置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充分借助文字史料,转变教学理念,寻求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字史料,从而促使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注重教材史料,有效链接知识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处于不断修订的过程之中,以人教版为例,教材突显专题化、模块化编写特点,教材的变化也影响着知识考核模式的转变,促使高考命题也发生着改变。目前,历史知识的考核内容也多以文字史料的方式呈现,很多时候,文字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已经成为学生解开历史知识谜团的金钥匙。

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托,其中有很多文字史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也能够强化学生文字史料解读的训练,对文字史料的解读,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历史现象,对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充分重视教材文字史料,立足于教材,并向课外拓展,实现教材文字史料的课外延伸,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现象、解答历史知识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教师若能够活用教材文字史料内容,并使之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那么高中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便会更加牢固。

2 秉持适当原则,合理选用史料

文字史料的科学选用,是高中历史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依凭。然而,长期以来,文字史料的运用深陷误区之中,如过分堆砌、选用的史料偏、怪、难,脱离教学实际,缺乏层次性和思考价值,与教学知识点的关联度较低等等,这样文字史料也就失去了运用的意义,甚至导致学生苦于海量的史料阅读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对此,在文字史料的选用方面,教师应秉持适当的原则。一是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要结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实际、并以解决教学重难点为目标,如对高一学生可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通俗易懂的文字史料,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高三学生可选取难度较大的文字史料,从而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二是要有多样性。文字史料可划分为表格史料、撰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丰富多样的文字史料,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解读史料的兴趣;三是要有典型性。在文字史料的选取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控制史料数量,务求少而精,尤其是古代史部分的文言文史料,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吃力,教师应科学筛选,使得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具有典型性的文字史料。

3 解读文字史料,深化知识探究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史料是基础,核心是以文字史料为依据,而关键环节是解读。文字史料的解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也需要反复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文字史料进行准确的解读,是学生分析理解史料内容的关键,解读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隐含的历史知识,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文字史料的准确解读。

一般来说,文字史料的解读,主要可以划分为信息提取、现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质揭示等四个阶段。信息提取是文字解读的基础,主要针对文字史料中涉及(明示或暗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等方面信息点警醒提取。现象描述是文字史料解读的过程,是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知识,立足史料信息对历史情境进行还原,梳理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等内容,从而全面把握文字史料内容。成因分析是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围绕问题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地点,发生了材料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得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本质揭示主要促使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深入到文字史料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内容,从而综合解读出文字材料所要考查的重难点知识。

4 综合分析考量,恰当组织答案

文字史料是学习与考查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字史料解读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史料学习的结束,对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来说,组织答案,最终落实到笔端。此前,学生已经带着问题对文字史料进行了仔细阅读和分析,对问题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数。在很多教师观念中,只要学生吃透了史料、找出[含知识点,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文字史料和问题理解很透彻,分数却并不理想,这是由于答案无法做到有效组织。对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字史料进行系统全面分析,提炼要点,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识点;其次,以问题设置的分值为依据,做好采分点的分配;第三,充分结合文字史料,用简单、准确的语言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答题时间,又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分析与运用能力。

总之,文字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文字史料的运用,能够筛选浩如烟海的文字史料,并立足于教学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文字史料,建构具有深度的历史知识体系,从而为高中生更高效的学习历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