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合集12篇

时间:2023-12-08 17:11:48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1

陕鼓在推进服务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业务开拓与发展急需提升远程服务能力,这为远程监测诊断从无到有、快速推进提供了舞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实施,丰富了陕鼓的服务手段、提升了服务能力、拉动了服务产业、促进了战略转型。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陕鼓开始大胆探索新的服务模式,构想远程服务支持体系,这对陕鼓作业流程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业务发展与信息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从物联网在陕鼓应用的效果看,信息化应用可以推进业务创新,而业务创新又可以为企业创造、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下面就陕鼓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发展方向及设想分别进行介绍:

1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象是一块新的地球,故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与智能电网均是智慧地球的有机构成部分。但也有观点认为: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毕竟RFID早已为市场所熟知,但新大陆等拥有RFID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显示出业绩的高成长性尚未显现出来,所以,对物联网的普及速度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工业乃至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而且,RFID技术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所进行的一些闭环应用。在这些先行的成功案例中,物品的信息已经被自动采集并上网,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所以,物联网的雏形就象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昭示着的远大前景已经不容质疑。这几年推行的智能家居其实就是把家中的电器通过网络控制起来。物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家中的电器可以和外网连接起来,通过传感器传达电器的信号,厂家在厂里就可以知道你家电器的使用情况,也许在你之前就知道你家电器的故障。

2 陕鼓工业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工作概论

随着陕鼓战略的不断实践,三大板块的业务都在相继发展。为了使各项业务在开展过程中,信息沟通顺畅、技术支持到位,陕鼓已组建的工业服务技术支持中心,作为三大业务板块的公共支撑系统。对外是所有客户与我公司沟通的平台;对内重点为陕鼓各新兴产业业务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一期硬件建设以及呼叫系统软件建设,能够提供售后服务以及工业服务技术支持的职能。现阶段,工业服务技术支持中心具备的主要功能有:

工业服务支持中心作为服务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负责接收服务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技术质量方面的服务诉求,包括在合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投诉;接收诉求后,组织和分解问题的处理,并将处理的结论进行回复;在服务过程中,对客户的满意度进行跟踪和管理;对全公司售后服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并提出考核意见;中心对现场服务中接收到的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经公司审批后,发出三包计划,跟踪三包实施;负责在服务前为客户发出售后服务计划,按照产品发货情况,提前制定不同产品服务计划,明确服务人员、服务时间、联系方式;海外项目的现场技术服务由支持中心在接到有关需求后,提出人员和时间的初步安排,报公司办公室审核和批准。

3 陕鼓工业服务技术支持中心的信息处理功能

在各板块的业务开展过程中,客户、陕鼓各板块业务人员(售后服务人员、现场安装人员、气体装置运行人员、服务业务销售人员)会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支持业务诉求,公司内部还有一些对于不同项目而召开的专题会议的安排等,这些信息通过电话、传真、E-mail、会议纪要的方式传递到工业服务技术支持中心的服务信息处理岗位。信息处理岗位上的各片区服务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收到信息后,按照信息处理流程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技术支持。

4 大型旋转设备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服务

中心利用陕鼓大型旋转机械远程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平台,向远程用户现场设备全天候提供机组运行监测、预警、诊断等各类设备健康管理服务。向服务期的客户提供真实反映近期机组运行状况及短期趋势预测、机组检修监测建议的月诊断报告、特殊故障分析报告、紧急故障事后处理报告、机组特殊状态运行建议报告等多种机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案。远程协助解决陕鼓现场工作人员在机组调试、检修、维护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振动故障问题。

利用陕鼓远程试车站与高速动平衡监测及诊断系统对厂内试车及高速动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疑难振动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提供问题处理方案并协助方案的实施。对各类转子试车、高速动平衡结果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总结不同动态响应下的转子机械特性。

对于现场无远程监测设备的用户,提供电话、传真等诊断咨询服务。对现场安装、检修人员无法解决的设备疑难故障进行现场诊断、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主导进行解决方案的实施;

依照陕鼓不同机组类型开展常见典型故障归类研究工作,对于同类型机组存在的多发型故障进行设计、制造方面的机理性研究,并将结果向研发、设计、加工部门进行反馈,以不断改进陕鼓产品质量。

对多种综合性常见故障进行试验模拟,提取关键诊断特征与判别规律,并对基于真实运行状态机组设备管理方式进行系统地研究与相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工作。

5 陕鼓工业服务技术支持中心的信息交换功能

客户服务管理呼叫中心是公司为快速反应市场问题设立的全天候服务机构,实行24小时值班。设立陕鼓集团公司24小时热线咨询、员工紧急救助服务电话。

技术支持中心首先体现的是作为呼叫服务的职能,通过现已建成的呼叫系统软件,可以通过多种沟通方式来实现支持平台上各种信息的汇总与交换。

6 陕鼓自动化呼叫中心

陕鼓的客服系统主要是针对现有客户做售后服务的,客户或者合作商的咨询有很多属于专业问题,所以特别设立了很多专家座席。当普通座席无法解决客户的专业技术问题时,可以将专家座席加入通话协同服务。

这套系统全部采用先进的IP座席,只要有网络,座席服务端可不限地域,随时随地参与服务。上文中提到的专家不一定非要集中办公,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成为专家座席。

为了保证座席人员的服务质量,这套客服系统中还设立了班长席,通过系统中监听插话功能,班长会对座席员的服务及时跟踪监控,插话功能也可以随时随地对普通座席提供更多的帮助。

通过应用先进的IP分布式呼叫中心平台,实现了陕鼓服务渠道多元化、服务方式人性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技术实现先进化、系统布局灵活化、服务销售一体化的目标。使陕鼓的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陕鼓的服务经济大踏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陕鼓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旋转机械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是陕鼓实施机组状态监测、推进系统服务战略的关键支撑手段;是陕鼓从产品制造向产品服务转变、推动高端制造服务化的有力工具;是陕鼓充分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典型实例。陕鼓从2000年开始,把工业领域的透平产品与IT技术进行融合嫁接,集转子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学、机械自动化控制理论、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研制开发了旋转机械远程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产品信息化,提升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以此为核心,对客户装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有效解决了传统服务中存在的难以提前准备、及时响应的难题。通过在现场获取的实时运行数据,利用互联网传输机组运行数据到异地的机组制造厂商处,机组制造商通过建立起集多家用户运行机组远程诊断数据为主的中心系统,依托CBR良好的工程适应性和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构建基于产品典型故障数据库的智能推理与非典型故障的特征推理诊断系统。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2

一、引言

从2009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支持,深度推进了物联网与传统领域的融合。2011年《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重点培养的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2013年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更是进一步的规划了物联网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当前,在物联网核心产业中,传感器、应用平台及应用服务成为物联网发展主要的推动力。各主要信息化发展国家中欧美以物联网为中心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和物联网行动计划,而日、韩以其发达的WSN(无线传感网)为其基础,提出和制定了泛在网国家发展计划。物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在“感知中国”的带动下,不断借鉴和创新发展思路,变革传感器产业、RFID及信息处理、应用服务等,已成为带动经济产业和信息化跃升的主要供体。同时,在物联网核心产业高速增长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核心技术、产业间协调整合、产业及商业模式、应用服务的市场化等发展困境已凸显,成为我国追逐第三次信息化变革制高点的关键,将较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的增长。国家和行业在经历和助推此轮信息化变革的过程中,推动核心设备国有化等上实现飞跃[1]。

二、物联网发展阶段化

在物联网发展和推进过程中,到2014年止,国家规划和行业应用尚处于技术和产业的验证期,即信息和服务的聚合期,部分国家如美国、日本,在其发达的传感网技术支撑下较早的进入物联网发展的增值服务应用期。未来的3-5年将是实现将分散的行业内发展成果集聚整合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前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信息系统集成,能够有效的通过整合行业内分散的研究成果和资源,实现行业内的上下服务集聚,在增值服务领域实现价值和投资的落地。所以,对于物联网发展来说,未来3-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此时间内的科研及应用成果及成果转化,将极大的影响后续物联网跨行业应用服务的对接以及泛在化平台、网络及服务应用。在我国,当前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开发主要围绕智能化的设备及平台,主要面向验证系统及系统集成,构建基于智能化设备的网络及平台,测试和验证智慧化设备、系统及平台的功能、性能及管控方式,如:终端、应用服务的接入鉴权、服务策略和安全策略等。这个阶段承接前期基于物联网的基础建设和投入,并极大的影响规模化商用阶段的跨行业平台的构建和物联网增值服务的实现。所以,对于此阶段的把握,对于整个国家信息化发展、企业升级将显得尤为重要[2]。

三、物联网产业分析

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中,由于不同发展国家在产业基础、技术储备和应用环境上的不同,其产业链主体的地位和占比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欧美由于其在信息通信领域产业和技术上的主导,芯片工艺的成熟,行业标准化高度发展,在物联网产业中,设备服务商和芯片制造商、标准化制定主体将占据产业链的主导。而在日韩依托的是其强大的WSN(无线传感网)应用基础,故在产业环境中,增值服务商、运营商将对产业链形成主导优势。在我国,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应用范围,需要政府的高效规划、指导以及监管,同时通过通信运营主体的运营和整合能力实现基础建设、系统集成、传输、平台及应用服务的构建。

从此图中可以看到,整个产业链在趋于扁平化,产业链主体之间的竞争出现重叠,在传统的产业链关系中的上下游定位,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变得模糊。传统的管道提供商与传统的服务提供商的竞争出现在管道方提供的应用服务与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的竞争,也出现虚拟运营商与传统管道商之间在通信管道上的竞争。实现服务竞争的多元化以及应用服务及功能的去重叠化将是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关注点。我国物联网整个行业的在接入网及网络传输管道方面已存在完善的技术及产业储备,在信息感知所涉技术、产业及工艺也已形成初步的优势。当前,智能芯片和通信网络成为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主体。基于平台的数据融合、处理及挖掘,将是未来决定物联网价值和企业生命,数据将是物联网的主体,物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升级以及大量物联网应用服务的推进,将提升数据服务在整个行业中的占比。应用服务是物联网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是整个物联网的核心,对于服务类型、服务模式及服务实现的实践需要依据发展阶段、应用环境、服务群体。此外,在物联网整个产业体系的物理层,传感、智能芯片等产业集聚规模相对较小使得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不足,在《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及《中国电子元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了在微型、高集成、智能传感器和无线传感器等领域,技术及标准研发、产业化和国产化,并推动在生产工艺及重点领域内的应用。大量的物联网节点的规划和部署将会凸显IP地址的匮乏,因此加快测试和实施IPv6也将是必然。

四、 物联网创新实践

4.1 基于移动网络的应用

在物联网的推进和加速过程中,移动网络的链路支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这样说,基于移动网络的物联网应用将是物联网推进和扩大的重要基石和标志。通过移动网络的便捷接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应用对接,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应用和推广的落地。所以,无论实在公网还是在专网领域,都需要加速移动网络与物联网的融合,在管道、业务属性等方面的变化将极大的影响未来企业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扮演,甚至带来新的产业巨头。同时,物联网标准化组织3GPP已经开始部署和测试支持移动网络的物联网应用架构,并在移动MTC、M2M的业务运营方面加大了研究的投入。通过对于主要网元的功能、接口的重新定义,并添加新的物联网网元来支持和实现物联网的业务及功能。图4-1为3GPP定义和设计的支持移动物联网应用的MTC架构。

4.2 加速推进专网应用

在4.2中我们分析了基于移动网络的物联网应用,主要面向公网运营。除此之外,在物联网的整个网络设计和应用中,政府、行业专网的应用力度应更加重视。当前,在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电力、交通、医疗、石油、物流等专网领域对于物联网的需求更加的迫切。如何构建健康、高效的物联网行业内及跨行业的应用将是决定未来物联网实现网络增值的重要基石,也将极大的影响网络的泛在化。图4-2所示为物联网的专网应用架构。

在电力物联网应用中,构建基于智能电网的分布式智能化电网信息和用户信息的采集、分析及电能配置、调度,实现电网系统数据、运行及维护的整合,提升电网运行和电力资源的利用效能。基于此,电力物联网要在电力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及决策控制方面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在发电、输配电及用电的各个环节都要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及业务流的一体化。图4-3所示为电力物联网应用结构图。在电力物联网应用中,由于其传输网络的特殊性,信息通信方式除了移动网络外,还采用了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电力线通信)方式。在油田信息化进程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油田是油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基于物联网技术,能够高度实现油田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勘测、开发、数据采集、设备监测、分析决策和资源调度等环节建立信息的管理及运营体系,提升油田数据域与应用域的融合支撑。与图4-3中所示的专网物联网应用体系架构相似,油田网络中传感器获取了油田油井、输油管道及存储中心等数据,通过网络将数据回传至数据中心,再通过各数据分析系统获取油田的实时动态信息,以进一步决策和调度。目前,油田物联网在大庆、克拉玛依等油田已初步实现。

此外,智慧农业、智慧医疗和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都在不断的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行业升级,通过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方式,对行业管理和运营等都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并通过专网基础建设、系统及服务集成、信息汇聚实现内整合和集聚[5]。

五、总结

物联网产业、技术和应用带来的巨大诱惑,以及潜在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将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的融合发展。企业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推动下,将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进而最大化运用新信息化发展成果和发挥其优势,实现国家和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将是最终目标。创新物联网实践,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整个国家的信息战略和发展规划,也将是国家和行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12(4)66-72.

[2]赵钧.构建电信物联网开放数据服务体系的思考[J].电信科学,2012,(5)28-30.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72-0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 technology and related business needs, the terminations of IOT not only required anytime and anywhere to access the network, but also need to safeguard the necessary normal operation of relevant QoS on daily busines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se studies of the QoS application of IOT in control technology and packet scheduling algorithm, and propose based on QoS service model of IOT and real-time control technology.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quality of service; real-time control

1 物联网概况

物联网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理解,狭义的物联网主要指利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设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GPS、激光扫描等),通过对实物智能化、信息化的识别、跟进和监管,实现人与物便捷连接的网络方式。广义的物联网主要是指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将一切事物数字化、网络化,其内容突破了传统的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而转向更加复杂、应用更加广泛的人、物、环境三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和应用服务模式的创新研发和改进,在人、物、环境之间建立更加高效、科学、智能的交互式联系,其产生、发展和日渐普及可以更好的实现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地点的联系,将人们引领入全新的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根据其功能的复杂程度和各个组件的联系方式,通常分为三层和五层结构。

1)三层结构的物联网模型

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中,感知层主要由各种传感器、RFID标签、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组成,负责信息的收集和简单处理,是互联网进行物体识别、情景感知的信息来源,形象的说其作用类似于人体的神经末梢。同时,它还可以在保障系统以最小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物联网应用的科技含量和智能程度,并能很好的处理可再生资源。

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负责感知层获取的信息的传递和深入处理,现阶段如何更好的使用网络以促进物联网的完善是物联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是由于该层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应用网络,例如不同地址的个人网络、有线及无线网络,还有很多功能和用途各异的云计算平台等分布其间,进而之间产生了以此为基础的物联网宽带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一旦分配不合理会导致物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和业务无法顺利开展。

应用层是沟通虚拟物联网和真实用户的桥梁,类似于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体现了物联网的服务功能、项目和价值。

2)五层结构的物联网模型

在三层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完善,加入了接入层和支撑层。

在感知层、网络层中间插入接入层,来完善物联网应用设备、不同网络的进入物联网的途径和方式。以最为常见的宽带有线网络来说,通过对其接入方式的设置,可以促进宽带有线网络环境下的物联网效率和质量。

支撑层即业务层,可以通过对网络资源的识别、各种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实现信息的共享、传输等操作,并提供包括云计算为主要依托的存贮、计算虚拟化等内容为主的统一的接口和虚拟化支撑,进而促进物联网应用层的各功能、服务和价值的真正实现。

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交互行为中的传输和处理效率等方面,这就需要借鉴其他类型网络传输系统如何在有限网络宽带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动态资源配置,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促进物联网使用价值的最大发挥。

2 QoS服务模型

QoS(Quality of Service)即服务质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并通过其可靠性、实时性和公平性等主要指标来衡量QoS。通常包括业务服务质量和网络服务质量。业务服务质量主要是指由一系列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业务要求组成的集合;网络服务质量主要是针对网络使用中出现的延迟、资源阻塞等不良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应用技术,可以很好的保护主流业务免受这些不良现象及不安全因素的危害,旨在保障网络运行的安全和高效。

网络服务质量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并保障传输网络宽带,促进数据包的处理,更好的控制传送时延,保障网络应用的实时性和高质量。网络进行服务质量控制主要应用于网络资源不合理应用的情况,对网络服务质量的控制和实施需要依托具体的业务,否则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但是,对网络服务质量的控制必然会引起非保障业务范围内的其他业务使用网络的局限,这就要求在对不同业务的物联网服务质量实时性控制时,应当根据业务需要而进行。

保障QoS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尽力而为服务模型,该模型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且操作和运行机制最为简洁、单一,主要利用FIFO队列实现网络中各种所需报文的发送和传输,最显著的缺点在于无法很好的保证网络应用的时延性,且比较不可靠,当前主要应用于邮件等中。

2)综合服务模型,相比较于第一种服务模型,该应用模型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最细粒度化的服务质量区分完成对所有业务运行所需网络资源的区分和管理,进而最大限度的保障网络服务于每项业务的质量,而这种效果的实现主要依靠资源预留协议对网络各个设备上的来往的每个运行流的监视和调控。但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于既无法承受很大的资源或数据的存贮、处理,也无法进行更加灵活自如的拓展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复杂网络应用体系的运行。

3)区分服务模型,该服务应用模型可以提供功能更加完善、项目更加丰富的服务来满足网络环境下更多业务对QoS的各种不同的要求,且可以避免了综合服务模型为了更好的保障业务运行而对资源进行预留的步骤,操作简单,可拓展性也比较好,已经成为服务质量的主要应用模型。

QoS的实现具有很鲜明的层次感,首先,要区分不同的业务。只有先认清各种业务才能更好的安排其在网络运行中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进而成为服务质量实施的第一步,其实现主要利用流分类来判断和明确各种业务性质;其次,要挑选出目标业务,并进行特殊的设置和处理,同时,应当在保障目标业务实现的同时,综合考虑网络整体运行和承载力。最后,有针对性的处理网络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即进入网络的报文在流量监管下,有序的流出各个网络节点,当不能有序的流出时,需要对其整形。此时,主要有拥塞和更加拥塞两种情况,前者可以通过常用的拥塞管理加以解决,而后者主要通过预防措施来避免和控制,这样可以实现对网络QoS的实时性控制。

3 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

在网络中网络元素以互相传递业务流时都受到一定的规定系数的限制和约束,主要为业务宽带、派对延期、端口吞吐量、业务丢包率等,且不同的业务主要为视频、IP电话、邮件、文件传输等对服务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更加注重可靠传输进而可以接受较大的排队延时,但有的更加重点在于保障业务传输的实时性,对分组丢弃等要求相对宽松。因此,设定好QoS参数来优化网络资源,让业务流得到公平的QoS,最大努力实现实时性的物联网业务,使得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显得十分必要。

分组调度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分组调度算法按照更加公平和保障质量的原则,既可以保障物联网不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公平、有序使用,更能保障各业务网络资源使用的实时质量,并尽量满足相对服务质量业务和尽力而为业务服务质量。

通过对物联网各业务传输时延和排队时延的时延性能的控制,保障实时质量,并保障业务及重要目标业务端到端时延和服务质量;同时,分组调度算法按照更加公平和保障质量的原则;同时,分组调度算法利用核心路由器可以进行对物联网中各业务及所需资源进行更加完善的调整,也避免了新业务进入及接受请求被忽略或者漏掉,明显减少业务端到端的时延,确保物联网服务质量的实时性,如图1所示。

在分析各种QoS应用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区分服务模型作为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研究基础,通过宽带和接纳机制,进行流量整形和运行策略的实时调控和实现,并设计在三个层次上的管理及控制物联网QoS的实时控制机制,三个层次具体表现为:①数据层,负责流量整形、业务分类、分组调度;②控制层,负责接纳控制、宽带;③管理层,主要负责策略实时调控。其中,流量整形、业务分类、业务标记、队列管理和分组调度均由边缘路由器负责。

该模型的业务标记分组主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①快速转发业务,快速转发业务即业务以最低的时延完成数据和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一系列操作命令实现;②保证转发业务,即在一定的时延和误码率范围内,保障业务数据可以进行传输和发送;③尽力而为业务,根据物联网业务特点,对视频图像信息不保证明确的服务质量,而是尽力而为的转发。

因此,基于物联网的QoS实时控制技术应用的实施步骤是:

第一,根据设备尤其是边缘路由器的流量规范合理的设置各项业务的网络应用流量。

第二,在数据层完成业务的分类及分组调度。将进入数据层的各项业务利用流分类判断其不同的属性,并将相同属性的业务归类在统一队列中,然后,利用分组调度算法及其分组调度策略完成业务的队列划分和转发。

第三,在控制层在控制层上实现不同业务及其所需网络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

QoS实时控制技术在了解整体网络资源运行情况和策略,掌握资源管理信息的基础上,依靠接纳控制器批准能够承载和满足其要求的网络接纳业务,相应的拒绝其不能承载和满足的业务,针对具体业务应用来为物联网提供实时、可靠和稳定的QoS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秀青,王映辉.物联网服务动态评价选择方法研究[J].电子学报,2013,41(1):117-122.

[2] 太平. 矿山物联网通信服务质量智能分组调度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4

公共服务平台对于管理公共服务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公共服务得以正常实施的基本保障。由于公共服务数量繁多,种类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公共服务就面临很大挑战。为了给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物联网技术应运而生,它以可以管理物体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初衷契合。

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 Labs根据EPC网络架构提出的:主要是以电子产品码(EPC)标准及射频识别(RFID)技术来构建商品身份认证系统,使每项物品的辨认、最终查询、验证机监控管理等功能均可透过网络来实现。直至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所发表的网络报告,为物联网下了定义:今日网络化的时代将进入新的阶段,以往人们能在任何时间及地点透过网络与人互相联系,并与物进行资讯的交换,同样的任何物体之间也可藉由网路运算搭建起资讯互通平台,为资讯与通讯科技的发展趋势加入新的维度(国际电信联盟,2005)。

基于上述描述,笔者认为物联网就是把所有事物透过无线射频识别等讯息,将感测设备与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智慧化的识别和管理的技术。在整个网络的基础上,利用RFID自动识别和资讯获取、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将架构一个包含世界所有事物的相连接。无线射频率识别技术及相关识别技术将成为物联网的基础。在整个网路中,所有的物件能够自动识别,互相进行资讯交流。

根据欧洲物联网研究计划小组等机构对物联网的定义,其架构主要分为三层,底层为“感知层”,由各种资讯获取、识别的感知元件所组成;中间为“网络层”,各种不同种类的传输技术;最上层为“应用层”,为物联网的各种应用领域。毫无疑问物联网是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重大变革,它的架构预示了资讯和通讯的未来发展。

物联网行业发展及应用领域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层已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水利、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方面。物联网快速纵深发展于各个行业,在不同的领域都建设有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工程,培育出了完整的市场应用服务体系。同时也为物联网行业的发展、不断创新提供了有利环境。总结来说物联网重点应用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主要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等,主要目的是提升工业、农业、物流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效改善管理工作精细程度,比如,在农业精细化中,由传感器、无线采集器、智能网关、无线控制器、监控管理系统5个基本部件组成,可采集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6种常用环境参数,结合3G通讯技术、图像监测技术,对温室环境进行有效地监测控制,达到节省成本,增产增收效果。

二是应用与公共管理领域。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智能灾害防控等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改善公共生活环境,例如,用于环保领域,可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对有害物质的有效监测、统计、考核,以控制空气质量。

三是应用于公众服务领域。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造平安、和谐、宜居城市。

物联网在公共服务平台中应用

公共服务平台在公共服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决定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而物联网的初衷与公共服务平台管理的目的正好契合,为了保证这些种类繁多的公共服务能够有序进行,十分有必要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可以说是当前阶段我国众多商业模式中生命力最为活跃的平台。平台提供的物联网信息服务功能,可以组成以企业作为重点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送互换及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其核心思想是将物品连接起来,就像互联网中的计算机一样。连接起来的目的是让彼此可以通信,从而实现管理的功能。在物联网的系统组成中,“物”不仅指代参与信息交互的各参与者,同时还代表了建立通信和交互的环境信息,并能够根据预定的设置实现在有人或无人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程序来采取具体的操作或动作。由此可知,对物联网的“物”来说,不仅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虚拟的物,或者是处于中间态的用一定数字形式表示的中间体,从而实现了“物”与数字信息世界的数据集成。

对应到公共服务平台,“物”可以指代公共服务平台的具体服务。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从自身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比如在现代物流行业中,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将物流中的商品从采购、加工、包装、运输及销售等环节进行精确的定位,通过全程信息化服务平台,大大提高了生产制造、仓储成本、销售服务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商品进行有序标识,并转换成数字化应用环境后,实现了对商品的智能化调度,降低物流流通费用,促进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增强了整个供应链的可控性。在电力行业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智能化电网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电网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比如在电网中引入智能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各节点的运行状态和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利用嵌入式处理器可以实现对状态信息的存储和计算,并结合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参数的有效处理,并对其中的故障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对相应反馈信息实现记录和统计,以实现对整个电网和用户用电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确保电网系统对电能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模式-以智慧图书馆为例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服务平台从最初发展的雏形到现今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管从服务能力,还是从服务规模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计划是推动智慧化生活创新应用,以主动贴心服务为发展内涵,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创新服务,达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互沟通的智慧环境。

图书馆是公共服务的一个典型代表,随着科技资讯的发展,其从书本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网络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不断的进步演化,无论是书本时代还是数字时代,归根结底其核心都是“服务”,是追求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图书馆在发展上,不断的致力于思考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资讯给使用者。例如,当图书馆购买了新书目或者增加了新服务,如何简单的告知使用者并让其清楚流程。再如,图书馆中总是会有一部分热门书目,其使用率会较高,导致不容易借阅,但事实上还有许多书目和热门书目属于相同类别的、读者有可能感兴趣,由于使用者搜索技巧、习惯、方向的原因,而未被调阅、利用。结果,丰富的馆藏和服务因此被浪费,也给读者带来了不便。因此有必要运用物联网建立其创新的服务应用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图书使用者利用图书馆资料,还可以整合、优化图书馆的服务流程。

本文服务模式是以物联网的概念进行构建,现有的图书馆或网络中的资讯服务大部分以发送电子邮件、登陆网页才能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这种资讯的获取方式是被动的,因此可能会造成信息遗漏或不及时。本文架构的服务模式中使用者只要在网络覆盖区,在搭配感测器的终端装置,即可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本文依据物联网概念作为服务模式构建基础,以“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层为架构系统,模拟服务方式。该模式最大特点,使用者可以主动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查到使用者的借阅记录,方便查询你借阅数目的归还期限,还可以依据借阅的历史记录为使用者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书目,避免资源浪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模式可分为三层:首先是感知层,使用者藉由射频感知、晶片感知等,透过感测器,读取使用者的登录信息。然后,进入网络层,不特别界定网络的形态,能够搭配各种或多种综合网络形态,连接后形成系统平台。最后,应用层藉由使用者的基本资料、借阅相关记录等信息,筛选出图书馆内相同类别的馆藏资源,并进一步透过借阅次数、最近一次借阅时间等信息,分析使用者可能感兴趣的书目,最终通过关联资料的筛选,得出一系列信息,并推送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图形化界面相结合的终端装置,将信息呈现给读者。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的服务平台,可以使图书馆实现“技术支撑服务,资料随时可得,信息共享空间”的效果,使用者可以享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在图书馆内的,即对印刷型文献资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让读者随手可得,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推送感兴趣的信息。成员之间也可以做到信息实时共享。平台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实用性。后台通过对使用者的相关借阅、查询等数据进行系统计算、分类、分析,最终得到决策性信息,并使信息自动反馈给读者,形成系统循环,从而提高读者的借阅效率。

结论

随着公共服务平台的不断深入以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不断革新,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络将步入新的时代,网络末梢效应及其边缘价值将成为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重点,并在不断的开发新的面向应用的服务上,改变着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全国范围内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系统的建立,将开拓出更加广泛的增值服务,促进新兴经济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思路与泛在无线通信技术研究[J].中兴通讯技术, 2012(2)

2.李其中.物联网技术及其商业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1(18)

3.赵志军,沈强,唐晖,方旭明.物联网架构和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科学, 2011(8)

4.宁焕生,王炳辉. RFID重大工程与国家物联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5.SOA-based RFID public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architecture andits coreservices[J].Journal of 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Vol.20,No.1,2009

6.谢印成.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产业升级路径和政策趋向研究[J].商业时代,2012(36)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5

随着现代分工日益细化,外包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展形式,在供应链不断升级发展的基础上,物流企业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与供应链的互动协作,对于物流企业发展及满足产品供应链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

1.1物流服务网络。物流服务网络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物流活动,其主要涉及物流的路线及节点两个方面,其主要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下,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物流服务中,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作用,实现物流网络运营模式体系化建设,物流服务网络具有自身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分领域明显。现代物流服务是细分市场较为明显的产业发展类型,在现代经济模式和社会发展形式的推动下,现代物流服务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和细化,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的关键,这同时是提升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发展思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物流服务网络不再局限于本国发展领域,更走向了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构建全层次物流服务网络是现代物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动力。1.2产品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它是产品发展的全过程,包含了一个产品形成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企业组织、生产组织、加工组织、运输组织等,代表了一个产品的整个服务体系,这也突出了产品供应链在产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优化产品供应链,处理好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产品供应链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战略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来说,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外包比重逐年提高,在深入开展“走出去”战略的同时,物流服务网络的构建对于深化多领域合作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1.3“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需求。随着整个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发展,单个企业建立完整的物流网络显然不切实际,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物流服务网络是重要的实践,在“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需求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及不确定性。例如,产品供应链需求既有原材料供应的物流需求也有生产物流需求,同时产生的产品存在分销物流需求,这一系列的需求变化,本质上需要对物流服务的升级,单单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维系自身有限物流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供应链的各方面需求,而对于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走向整合发展之路,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物流企业的边际效益,将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满足于现代供应链物流需求,实现现代物流的现代化转型。

2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联动发展演化过程

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动有助于提高产品供应链效益,从而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效用最大化,下面分析下物流服务网络与供应链联动发展的全过程。一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弱联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社会化分工日益明显,企业管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纵向一体化转变为横向一体化,企业开始认识到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与对手竞争,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有的放矢的开展多领域合作,这对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增进彼此互信,在网络连接中,企业要逐渐走向集成化供应链,摆脱传统的松散型合作模式,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模式推动产品供应链长久发展。同时,产品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开展功能性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努力形成一个统一的以物流服务继承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活动,各个功能性的物流服务对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针对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由于缺乏信息交换渠道,许多信息在处理上更加的谨慎,在学生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渠道,可以说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网络在不断细化中变得更加的成熟可靠,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滞后,产品供应链在深度与物流服务网络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品所产生的弱联动。二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点”联动。对于点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针对集成化较高的企业,在设置物流服务时要征询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要紧随市场及产品的变化而变换个性,转变传统松散产品供应商,从而在活动中产生优势。其次,集成化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形成。由于产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物流集成商直接与消费者取得联系,逐渐形成了对于个性化需求的一种重要指标。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三级传播体系。即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于产品要素的整合和发展;产品供应链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需求的掌握以及整合物流需求外包给物流服务整体承接商。三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线”联动。伴随着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融合的不断深化,服务的频次、反馈都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因此,产品供应链企业要提前介入产品供应链运作过程,深入产品供应链内部,从而将生产供应链中的每个角色和人物都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产品供应链体系。四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面”联动。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及产品的准确性,深挖潜在需求,根据产品供应链发展战略以及趋势对未来物流需求的规模及需求结构进行预判从而能够提前规划物流能力,同时做好物流资源与网络的布局,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增值业务和服务,在这个阶段的产品供应链和服务要进一步深入到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打通内部结构,树立内部关系,深挖内部关系对于物流的影响。产品供应链核心是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于企业的各个节点情况要有深刻地把握,实现物流供需主体的直接对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失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联动。首先,要实现“去中间化”增加物流服务的难度和技巧。未来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整个产品供应链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供应链的扁平化,去除中间环节是未来物流服务及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产品制造商直接面对最终消费群;其次,构建基于“互联网+”物流服务交易平台,物流要跟得上现代企业发展步伐,建立基于“互联网+”是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采取需求端补贴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二者的联动要充分发挥整合、集成及交互的功能,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六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生态”联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产品供应链发展要基于企业转型发展的竞争优势积累,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物流服务提供的优质服务,也要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围绕物流服务形成的一整套生态系统。

3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协调发展建议

3.1提供供应链物流服务“性价比”。物流服务本身是为产品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只有深入到产品供应链内部才能优化信息配置,打破传统信息壁垒,解决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既要实现弱联动、点联动等多联动体系又要不断发挥作用和功能,不断提升供应链中物流服务的“性价比”。因此,在提升供应链物流服务“性价比”驱使下,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要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转变,就要不断提高供应链服务的“性价比”,从而盘活和带动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的有效统一。3.2产品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和改进。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产品供应链中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链,其本质是通过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及相关增值服务,不断优化整个产品的供应链运营,在持续优化的驱动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和产品供应链发展从初级的联动转向更高级的“生态”联动。无论是点线面网及生态联动,都无不体现了物流服务和产品本身的密切联系,作为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体现,在巩固和提高产品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产品供应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形成物流服务继承交易平台,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体系化服务,最终形成“互联网+”开放网络和共享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综合物流服务水平,改善产品供应链绩效,实现产品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具有重要意义。3.3实现物流服务网络效益最大化。产品供应链在实施“去中间化”时,会导致物流服务的“中心化”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增加供应链物流服务的难度,保证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质量,要加大对于物流服务的继承化建设,通过实现物流服务网络的效益最大化,保证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实现良性的互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去中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去中心化”的物流具有可持续性,在实现物流服务经济效应最大的动力驱使下,要进一步打造生态系统,使产品供应链能够在持续优化的背景下,实现物流服务对于各个节点的控制和约束。同时,“去中心化”能够进一步缩减交易成本,有利于物流服务商发展。提高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于产品供应商的积极性,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实现了多方共赢。

4结语

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在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要尊重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和产品供应链的内在关系,逐步将二者的发展推向生态系统结构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部署的时代,在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深度合作基础上,实现协同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赵启兰.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最优决策与利益分配研究——基于多种合作模式视角[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06).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6

随着现代分工日益细化,外包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发展形式,在供应链不断升级发展的基础上,物流企业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与供应链的互动协作,对于物流企业发展及满足产品供应链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1物流服务网络和产品供应链

1.1物流服务网络。物流服务网络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物流活动,其主要涉及物流的路线及节点两个方面,其主要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下,将现代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物流服务中,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作用,实现物流网络运营模式体系化建设,物流服务网络具有自身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分领域明显。现代物流服务是细分市场较为明显的产业发展类型,在现代经济模式和社会发展形式的推动下,现代物流服务更加趋向于专业化和细化,为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现代物流网络建设的关键,这同时是提升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是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发展思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物流服务网络不再局限于本国发展领域,更走向了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构建全层次物流服务网络是现代物流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动力。1.2产品供应链。产品供应链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它是产品发展的全过程,包含了一个产品形成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企业组织、生产组织、加工组织、运输组织等,代表了一个产品的整个服务体系,这也突出了产品供应链在产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优化产品供应链,处理好产品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产品供应链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随着“互联网+”战略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实施,进一步加快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来说,制造业的物流服务外包比重逐年提高,在深入开展“走出去”战略的同时,物流服务网络的构建对于深化多领域合作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1.3“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需求。随着整个供应链效益最大化发展,单个企业建立完整的物流网络显然不切实际,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物流服务网络是重要的实践,在“互联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需求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及不确定性。例如,产品供应链需求既有原材料供应的物流需求也有生产物流需求,同时产生的产品存在分销物流需求,这一系列的需求变化,本质上需要对物流服务的升级,单单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维系自身有限物流资源的供给,不能满足供应链的各方面需求,而对于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走向整合发展之路,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物流企业的边际效益,将社会化的物流服务满足于现代供应链物流需求,实现现代物流的现代化转型。

2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联动发展演化过程

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联动有助于提高产品供应链效益,从而实现物流服务供应链效用最大化,下面分析下物流服务网络与供应链联动发展的全过程。一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弱联动”。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社会化分工日益明显,企业管理模式逐渐从传统纵向一体化转变为横向一体化,企业开始认识到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实现与对手竞争,应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有的放矢的开展多领域合作,这对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增进彼此互信,在网络连接中,企业要逐渐走向集成化供应链,摆脱传统的松散型合作模式,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发展模式推动产品供应链长久发展。同时,产品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开展功能性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努力形成一个统一的以物流服务继承商为主导的物流服务活动,各个功能性的物流服务对于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针对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由于缺乏信息交换渠道,许多信息在处理上更加的谨慎,在学生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渠道,可以说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网络在不断细化中变得更加的成熟可靠,由于在发展过程中的滞后,产品供应链在深度与物流服务网络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品所产生的弱联动。二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点”联动。对于点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针对集成化较高的企业,在设置物流服务时要征询各方面意见和建议。要紧随市场及产品的变化而变换个性,转变传统松散产品供应商,从而在活动中产生优势。其次,集成化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形成。由于产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物流集成商直接与消费者取得联系,逐渐形成了对于个性化需求的一种重要指标。这个阶段主要分为三级传播体系。即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对于产品要素的整合和发展;产品供应链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需求的掌握以及整合物流需求外包给物流服务整体承接商。三是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线”联动。伴随着物流服务供应链与产品供应链融合的不断深化,服务的频次、反馈都得到了明显地提升,因此,产品供应链企业要提前介入产品供应链运作过程,深入产品供应链内部,从而将生产供应链中的每个角色和人物都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产品供应链体系。四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面”联动。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及产品的准确性,深挖潜在需求,根据产品供应链发展战略以及趋势对未来物流需求的规模及需求结构进行预判从而能够提前规划物流能力,同时做好物流资源与网络的布局,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增值业务和服务,在这个阶段的产品供应链和服务要进一步深入到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而打通内部结构,树立内部关系,深挖内部关系对于物流的影响。产品供应链核心是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发展,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于企业的各个节点情况要有深刻地把握,实现物流供需主体的直接对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失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网”联动。首先,要实现“去中间化”增加物流服务的难度和技巧。未来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整个产品供应链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供应链的扁平化,去除中间环节是未来物流服务及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产品制造商直接面对最终消费群;其次,构建基于“互联网+”物流服务交易平台,物流要跟得上现代企业发展步伐,建立基于“互联网+”是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采取需求端补贴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手段,二者的联动要充分发挥整合、集成及交互的功能,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网”。六是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生态”联动。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产品供应链发展要基于企业转型发展的竞争优势积累,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物流服务提供的优质服务,也要考虑物流服务供应链围绕物流服务形成的一整套生态系统。

3物流服务网络与产品供应链协调发展建议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7

物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

物联网就是利用比较先进的信息传感技术,包括无线传感器、红外感应、激光扫描以及射频识别和卫星定位等,按照已经约定的要求协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联网,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并且进一步实现对物品的识别、定位、跟踪和管理。物联网是互联网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延伸的一种体现形式,将互联网运用的更加广泛,实现了在物质世界中的信息交换、网络化管理。目前物联网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

金融就是实现对物品价值的流通进行管理和运作,其主要目的是实现通过利用统一的标准货币单位,来对财务和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实现财务与服务之间的交换,更好地实现将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并且促使金融领域不断地向前快速发展,给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是一次重要的金融变革。金融信息化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金融领域实现信息化管理,随着金融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使得金融领域的货币逐渐发生质的改变。金融领域实现数字化管理,将有形的货币发展成为虚拟的无形化和数字化,给金融领域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金融领域实现数字化管理,物品价值的流通就不再需要具体的实物媒介,而是通过数字和网络信息进行无间隙交流、运转和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物联网与金融互联网的融合势在必然,物联网与金融互联网的融合必然会给现代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现代金融不断地改革创新,加快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出更适合市场运转的物联网金融。物联网金融是现代所有的物联网中的金融服务与应用,在金融服务与应用过程中,体现物联网的各个环节,综合各种物联网的应用,其不仅仅是在金融服务与应用方面实现金融物联网。物联网金融能很好地实现将物品的属性与物品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物联网的智慧同现代金融服务完美的契合,共同创造出更加智慧、完善的金融体系。物联网金融与金融物联网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将现代金融融入到物联网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拓展金融服务领域,而后者使之充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融入到金融领域,服务于金融领域。物联网给现代金融业带来了重大改革,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联网,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发展,进而形成实物物联网,实现现代金融领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物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可以将以前比较单一的金融服务对象拓展到整个世界的任何事物,经济实物货币甚至可以消失,现代的物联网金融可以实现物品的价值与物品无间隙对接,减少中间不必要的成本损失环节,创造智慧金融。

物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

随着物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首先,物联网金融使现代整个金融由相对单一的为“人”服务,逐步延伸到整个社会的物理世界,拓展了金融业务的范围,丰富了现代金融活动的内容;其次,物联网金融是将商业金融网络、金融服务网络等金融网络进行有机的融合;再次,物联网能够实现传统金融服务不能够实现情况,物联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金融服务的自动化,并能够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更加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物联网将现实的金融服务融入到虚拟的金融服务中,就能够创造出形式多样的金融商业模式,不断地推动金融业向前发展。

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物联网金融的发展,但是物联网金融与金融信息化有着本质的区别,金融信息化只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进行应用,而不能够改变金融业本质。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给物联网金融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基础,虽然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但是物联网金融是金融信息化不断的延伸,在同物理世界的网络进行融合创新,创造出更加智慧的金融服务。

(一)网络金融是物联网金融的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金融业正在逐步走向网络化,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现代金融正在逐渐转型,逐渐发展成为网络金融。例如,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纯粹通过网络经营管理的网络银行,随后世界各地也都纷纷效仿,出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网络银行,同时传统的银行也都积极的拓展网上银行业务,不断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银行的服务中,电子商务也在银行业务中逐步的深入渗透,并且现代电子商务企业也正在努力创新,开展多样的网络金融服务。目前,根据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实情,大致可将我国网络金融分为三种:一是电子商务由第三方支付;二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就能够直接实现贷款服务;三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网上银行进行融资。我国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都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上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能够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流,就个人而言,也可更加方便的了解到更多银行的信息,有效地解决以前传统银行存在的信息障碍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网络金融是物联网金融的基础,而物联网金融则是网络金融的延续和进步。物联网是一次重大的信息革命,是第三次信息改革的核心内容,物联网技术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不断的融入到物理世界,同时也将现代的金融服务充分延伸到物联网中,并且更加的专业化,更加的智能化。现代金融服务在互联网上的应用,能够不断地拓展新的业务,开展新的渠道,使中小型企业实现企业融资,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来进行金融服务的创新,物联网的应用还使现代金融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且根据市场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及时变更金融服务业务,拓展新的金融领域。

(二)移动支付是物联网金融的趋势

移动支付是允许客户利用其手中的移动终端对自己所消费的物品或者其他的金融服务进行财务支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代金融业务发展正逐渐趋向于移动支付。用户单位或者是个人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各种移动设备,包括移动设备、近距离的传感器以及互联网设备等,用户通过利用这些设备直接或者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出财务支付指令,银行金融机构收到指令后就根据这些指令进行货币的直接支付或者进行网上资金转移,从而完成整个移动支付功能。这种移动支付不仅仅是在手机上进行资金的支付或转移,还能够在其他移动设备上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要使移动支付能够正常进行,就必须实现移动终端联网,具体来说就是将移动终端组成统一的物联网,所以移动支付具有物联网比较明显的特征。移动互联网在物联网中只能够起到很基本的作用,起到一个基本的辅助作用,移动支付则是物联网相对初级的一个阶段,不能够完全替代人类工作,因此,现在的支付过程中主要还是以人为中心。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移动支付将能够实现自动支付,在经过移动授权的发展过程后,就能够实现将移动物联网与商贸物联网的结合,这样就让客户在进行金融交易时更加便捷,更加安全可靠。由此可见,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物联网金融发展的主力,更加便捷,将是未来物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基于物联网金融的现代物流创新发展

物联网金融创新将会给整个金融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将物联网延伸到物理世界,在理论上能够在物理世界的各个方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而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并且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到达无缝隙链接,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的信息优势更好地为金融业服务,并且将金融服务融入到物理世界中所有的物联网中,这样将会大大的拓展金融服务的领域,开创更多新的局面,创造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物联网金融在物流领域的主要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仓储物联网金融。仓储物联网是在仓储金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金融服务,其是通过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物资银行、仓单质押等服务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仓储金融的很多业务在物流领域都有很好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现在的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使其具有比较大的风险。然而借助物联网的优势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对仓储的监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仓储服务做到智能化、网络化,能够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一定效率的控制。二是供应链融资。在供应链过程中利用物联网就能够实现对整个过程的可视化,能够清晰的了解供应链上各种货物的流动情况和产品现在的数量与质量,并且能够对产品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换,实现对产品在整个流动期间的监控、定位。利用金融信息化和物联网金融可以在供应链上拓展新的产业,能够不断地提高对金融服务的监管水平,进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融资安全。三是货运物联网金融。货运物联网金融可以利用双向金融管理手段,针对货运卡车实现一车一卡,了解运营货车的一切商业活动,实现金融服务管理。货运物联网金融是从货运联网技术进一步提升而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出来的一种金融服务。货运金融有很大的客户群,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物联网金融服务比较突出的案例有很多,如山东省推出的物流金融卡,除了能实现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外,还有其他更多的服务和金融功能。首先是在物流园区进行小型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快速支付,有利于园区实现信息化管理。其次是在省内高速和中石化加油站能够享受优惠,在高速通行时能够通畅,在中石化加油时能够享受积分,免费加油活动等其他优惠服务。最后还包括交通罚款缴纳、特约商户折扣、物流增值服务、车辆保险购买、物流金融服务等功能与服务,这些功能与服务都是以运营消费作为基础,并且基于物联网技术作支撑,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管理。

综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使得物联网与金融服务的融合无处不在,同时物联网金融服务的创新也无处不在,物联网金融已经无缝隙的融入到物理世界的各个领域,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商业模式,不断地拓展出新的金融服务业务。物联网金融服务实现由比较单一的为“人”服务而延伸到整个物理世界,不断地推动金融产业的发展,不断地向实现自动化金融结算发展,使得物理世界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融入物联网中,实现现代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柱,任利成.基于AHP的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7)

2.吴爱东,陈燕.基于物联网的金融服务业创新动力机制国际比较[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8

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驱动,众多专项中,最具现实意义的也正是“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方案显示,到2015 年,我国将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0个行动计划还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为物联网应用及其产业化解除各种束缚,使其得以轻装上阵,迎来新一轮实质性的增长。

示范推广为规模应用注能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物联网在公共安全(城市安防)、交通管理(智能交通)、能源管理(智能电网)、工业生产及物流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尽管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却指出,目前我国物联网的应用虽然很多,但很多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究竟投入进去会产生多大效应仍心存疑虑。因此都在试验,没有足够大的动作,动作也不会那么快。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并以部级的示范试点为带动,促进物联网应用的推广和规模化,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腾飞。

从此次行动计划的重头戏《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看,到2015 年,我国通过应用示范和应用推广,将形成一批物联网综合集成应用的典型解决方案,显著提升物联网应用水平,使物联网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工业领域,将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在农业领域,将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在流通领域,将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生态环境领域,将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

在安全生产领域,将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

在交通管理领域,将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 个大中城市和2~3 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 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在公共安全领域,将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

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领域,将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 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在智能家居领域,将在大中城市选择20 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 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顶层规划将针对应用产业急需

由于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协调,近年来,各个地方在产业发展重点和应用上多有布局重复的弊病,且各地对物联网的概念理解不一致,政策扶持的对象也各有差异。尤其是在涉及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联网标准上,各个地方政府很难协调达成一致。这一方面造成本来就薄弱的物联网产业资源的分散,另一方面各个地方政府此起彼伏的优惠政策,也使得物联网产业背上了第二房地产的坏名声,被业内有识之士诟病为虚热。专项行动计划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针对的就是这些弊端。

在我国,目前标准化仍然是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由于物联网起步较晚,因此整体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物联网已经在很多领域有了实际应用,但是远没有达到规模应用阶段,同时核心传感器与传感网络技术还不够成熟,包括RFID (射频识别技术)、M2M(机器对机器通信)等方面仍然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当前紧迫的工作是要加快物联网标准的顶层设计,确定物联网标准体系和标准制定的优先级,统筹谋划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着力突破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安全和发展的主导权。

可以看到,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中,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例如,《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设定的目标是,到2015 年,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同步推进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中取得实质性突破。我国将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主要包括空中接口协议等射频识别领域、组网技术等传感器网络领域、微纳传感器等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物联网感知关键技术标准;超宽带技术等短距离通信领域、机器到机器(M2M)、异构网络融合等网络传输领域的物联网网络关键技术标准;协同信息处理、服务支撑等物联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标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的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研制40 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则将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技术研发方面的专项行动同样也将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将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到2015 年,将突破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与智能信息管理、行业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培育形成我国自主的物联网产业链,全面提升我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顺利实施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广,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积极推动物联网应用,协调物联网应用推广过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建立信息采集和信息开发利用的共享机制,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和造成资源浪费,避免重数据采集、轻数据处理和综合应用,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投资。这一举措,无疑再一次为物联网的轻装上阵解除了一道关键束缚。

电信运营企业将成为关键“三者”

在物联网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中,电信运营企业应扮演什么角色?是应用服务的先锋还是通信管道的支撑,或者是运营平台的主导?此次行动计划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电信运营企业是物联网应用服务的重要提供者,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前驱创新者,也是物联网产业的主要组成者。

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中,电信运营企业将成为重要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各领域示范工程运营推广的主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物联网产业链包括传感器、芯片制造、设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内容服务、应用标准、行业应用咨询等,运营商将在其中扮演智能通信管道和运营支撑平台的作用。《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将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发展,推动物联网运营服务业发展,支持高带宽、大容量、超高速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应用的融合,鼓励运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服务新业态,着力推动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软件开发与集成服务业快速发展。《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中,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重点支持传感器器件、物联网核心芯片、近距离无线通信、机器到机器无线移动通信增强、物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测试仪表、物联网网关等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由此可见,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于物联网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互联网和电信等传统领域的成熟商业模式,对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研究物联网商业模式系统中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主要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服务提供方式和收益分配机制,借鉴互联网和电信等传统领域的成熟商业模式,总结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思路并制定相应的普及推广方案,指导建立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多方协作、互利共赢的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到2015 年,形成若干应用范围广、实施效果好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并借此显著增强各方参与物联网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

在亚太地区受访的IT专业人士中,35%表示物联网使企业增加了信息获取的渠道,32%表示有利于改善服务,24%表示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员工生产力。

作为一家由11万名IT安全、保障、治理和风险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协会,ISACA组织的“信息科技风险与回报测量研究”询问了ISACA会员中2 013名IT专业人士(其中包括343名亚太地区专业人士)对于主要趋势的风险与回报的见解。

物联网包括与互联网及相互之间连接的设备、传感器、车辆、测量仪表和其他物品。预计至2020年,接入互联网的设备数量将达到500亿台。

亚太地区受访者表示物联网将带来显著的效益和风险。38%的IT专业人士表示“安全威胁上升”是最大的治理隐忧。32%的受访者表示数据隐私性是最大的隐忧,另有8%的受访者最担心身份和访问权限问题。

亚太地区半数的受访者(50%)认为更紧密的互联网连接对消费者而言效益大于风险,但受访者也提到了消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特别是“不了解哪些人有权访问收集到的信息(40%)”和“不了解信息是如何被使用的(28%)”。

ISACA国际总裁、获得企业信息科技管治认证(CGEIT)的Tony Hayes表示:“物联网将不断发展,机构应制定相关策略,以保证从相互连接的设备中获益。但是,提高设备的相互连接也会带来安全风险。机构还应判断如何保护数据。”

提高灵敏度的五个步骤

ISACA建议企业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提高在物联网时代的灵敏度(AGILE):

1. A:企业必须快速行动,而不能被动反应;

2. G:管理各项计划和活动,确保数据安全性,防范风险;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9

1 引言

M2M是Machine-to-Machine/Man的简称,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通过在机器内部嵌入无线通信模块,为客户提供监控、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测量等方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信息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与M2M相比,物联网将机器的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将有限的信息采集提升到信息的全面感知,将移动通信技术扩展为多种通信技术的结合,并最终将以机器通信为核心的服务发展到以物理世界信息化为核心的服务,在更多的应用领域中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

目前,物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M2M是物联网现阶段主要的应用形式。为了实现M2M应用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以及端到端业务管理和运营支撑,国外的Orange、Vodafone、Telenor和国内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已开始建设自己的M2M运营体系。但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兴起,现有M2M运营体系已越来越难以满足物联网全面感知、信息汇聚、用户规模接入、端到端QoS等方面的需求。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构建适合物联网应用发展的物联网业务体系架构,已成为当前M2M运营体系未来演进的必由之路。

2 现有M2M运营体系

M2M运营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M2M运营体系主要包括M2M终端、承载网络、运营系统和应用系统四个部分。其中M2M管理平台属于运营管理系统,是实现M2M业务管理和运营的核心网元,主要功能包括:

终端接入

连接通信网关和GGSN等网元,M2M终端可以采用SMS/USSD/MMS/GPRS等通信方式与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互。

应用接入

平台向集团客户应用系统提供统一接入接口,实现客户应用系统的接入、认证鉴权、监控和连接管理等功能。

终端管理

实现M2M终端的接入、认证鉴权、远程监控、远程告警、远程故障诊断、远程软件升级、远程配置、远程控制、终端接口版本差异管理的功能。

业务处理

根据M2M终端或者应用发出的请求消息的命令执行对应的逻辑处理,实现M2M终端管理和控制的业务逻辑。M2M管理平台能够对业务消息请求进行解析、鉴权、协议转换、路由和转发,并提供流量控制功能。

业务运营支撑

提供业务开通、计费、网管、业务统计分析和管理门户等功能。

3物联网对运营支撑的新需求和M2M管理

平台的局限性

与M2M管理平台功能相比,物联网业务对业务运营支撑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需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感器网管理需求

通过与位于感知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感网网关信息交互,实现对传感器网络及节点的管理,包括传感网设备/服务发现、节点标识、状态管理、节点控制、任务协同和网络拓扑等管理功能。

(2)终端多种通信方式接入的需求

M2M通信协议主要支持移动网接入的终端,为了满足物联网终端接入的多样性需求,通信协议应扩展支持包括有线接入方式在内的多种通信技术。

(3)增强通道管理需求

物联网对通信网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通道,而要求通信网能够适应不同业务特性终端的通信需求,满足客户端到端QoS要求,并提供通信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排除服务。

(4)信息聚合服务需求

信息聚合服务是物联网的未来主要服务形态,能够在获取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将信息经过存储、共享、挖掘、聚合,从而打破信息孤岛,提高信息的附加值,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5)应用生成环境需求

为降低物联网应用开发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充分实现资源重用,推动物联网业务的迅速部署,需要运营商为物联网应用开发者提供可视化应用开发、编译、测试、和执行的应用生成环境。

综上,面对物联网业务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现有M2M管理平台在功能和架构上的局限性已愈发明显,关于物联网业务体系架构的研究成为了目前业内的热点。

4 物联网参考业务体系架构

4.1 系统架构

基于对物联网业务运营支撑需求的梳理,结合现有M2M管理平台的技术方案,本文提出了一种物联网参考业务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4.2 功能模块

在物联网参考业务体系架构中,业务网是实现物联网业务能力和运营支撑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对该部分进行详细阐述。业务网位于核心网与应用层之间,由通信业务能力层、物联网业务能力层、物联网业务接入层和物联网业务管理域4个功能模块构成,提供通信业务能力、物联网业务能力、业务能力统一封装、业务路由分发、应用接入管理、业务鉴权和业务运营管理等核心功能。

通信业务能力层

由各类通信业务能力平台构成,通过物联网业务接入层提供通信业务能力的调用,包括短信、彩信、WAP、语音和位置等多种能力。

物联网业务能力层

由各类物联网业务能力平台构成,通过物联网业务接入层为应用提供物联网业务能力的调用,包括终端管理、感知层管理、物联网信息汇聚中心、应用开发环境等能力平台。终端管理能力平台除了实现M2M管理平台的终端管理功能外,还提供对有线接入方式终端的管理功能。感知层管理能力平台实现传感器网络节点标识、注册、节点控制、状态管理、路由寻址、网络拓扑管理等功能。物联网信息汇聚中心收集和存储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处理技术,为客户提供新的信息增值服务。应用开发环境为开发者提供从终端到应用系统的端到端应用开发、测试和执行环境,并将物联网通信协议、通信能力和物联网业务能力封装成API、组件/构件和应用开发模板。

物联网业务接入层

原M2M管理平台同时承担了管理和业务处理的职能,为了使网元功能职责划分更加清晰,保证业务流的高效处理,在物联网参考业务体系架构中引入了物联网业务接入层,将通信业务能力和物联网业务能力进行封装,供业务能力的使用者统一接入和调用,并实现协议解析、协议适配、路由转发、业务鉴权等业务处理功能。为了实现增强通道功能,物联网业务接入层还提供增强通道执行功能。

物联网业务管理域

在物联网参考业务体系架构中,物联网业务管理域只负责物联网业务管理和运营支撑功能,原M2M管理平台承担的业务处理功能和终端管理业务能力被分别划拨到物联网业务接入层和物联网业务能力层。物联网业务管理域的功能主要包括业务能力管理、应用接入管理、用户管理、订购关系管理、鉴权管理、增强通道管理、计费结算、业务统计和管理门户等功能。增强通道管理由核心网、接入网和物联网业务接入层配合完成,包括用户业务特性管理、QoS管理和通信故障管理等功能。

为了实现对物联网业务的承载,接入网和核心网也需要进行配合优化,提供适合物联网应用的通信能力。通过识别物联网通信业务特征,进行移动性管理、网络拥塞控制、信令拥塞控制、群组通信管理等功能的补充和优化,并提供端到端QoS管理以及故障管理等增强通道功能。

4.3 方案技术要点分析

(1)物联网业务模式的实现方案

物联网参考业务体系架构能够提供三类物联网业务模式,实现方案说明如下:

纯通道模式

运营商基于现有通信网络,提供的基本的通信通道服务。在该模式下,运营商提供不区分于人人通信的基本通信业务。

增强通道模式

运营商在通信通道的基础上,根据用户差异化服务需求,提供端到端QoS服务、通信故障管理定位等增值服务。其实现方案如图3所示。

物联网业务管理域通过管理接口,实现增强通道配置数据和故障管理指令下发功能,接入网、核心网、通信业务能力层和物联网业务接入层负责执行增强通道功能。客户通过业务管理域可以实现对终端通信故障的查询、定位和排除。

应用集成模式

运营商提供的端到端物联网应用开发、集成、运营和维护服务,终端和应用系统采用运营商定义的物联网通信协议,接受物联网业务管理域的运营和管理,该模式下可以同时选择使用增强通道。其实现方案如图4所示。

终端、应用系统与物联网业务接入层分别采用标准的终端-接入层接口协议、应用-接入层接口协议,实现终端管理、感知能力管理信息和业务数据承载等功能。物联网业务接入层实现对应用系统和终端的接入,负责业务鉴权发起、协议解析、路由分发和协议适配功能。物联网业务管理域完成业务鉴权、计费等功能。

(2)对移动通信网优化的要求及部署策略

物联网对移动通信网的优化技术要求体现在增强通道特性上,具体包括:

适应不同业务特性终端通信要求

通过业务控制,能够充分有效的利用移动通信网资源,满足不同业务特性终端的通信服务要求,并有效缓解物联网终端大量涌入对网络造成的压力。

3GPP定义了16类物联网业务特征,要求移动网络根据终端签约的业务特征,进行相应的业务控制。这些业务特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终端接入控制(根据时间段、延迟容忍度等,或只允许PS域接入);业务发起方式控制(仅终端发起、仅网络发起、位置触发等);会话管理(永远在线、业务结束后去激活、终端状态感知、状态变化告警等);移动性管理(低移动、低功耗终端的移动性管理策略);业务优先级控制;终端和服务器安全连接;用户群组通信管理。

这些业务特征大部分可以通过升级核心网得以实现,部分需要升级无线网。业务初期,可在物联网业务需求较集中的区域建设功能升级后的核心网元或升级原核心网元实现。

端到端QoS保证

要求核心网和无线网支持QoS功能,能够根据HLR中用户QoS签约参数,以及MS、BSS、SGSN和GGSN之间的协商决定MS的QoS特性,并通过网络资源的分配和调度最终实现QoS。

实际部署时,应统一建立物联网端到端QoS服务模型,确定业务服务质量从业务网到核心网、接入网的映射关系,以保证端到端QoS策略的一致性。

通信故障管理

要求网络维护用户终端通信状态,对于状态异常的终端应向物联网业务管理域发起告警,业务管理域能够对用户通信故障进行分析和排查。由于网络主动发起告警的功能对网络有较大改造量,可以采用业务管理域向网络定期获取终端移动性和会话状态信息的方式实现,或通过信令采集和分析的方式实现。

(3)物联网通信协议功能扩展和标准化问题

现有M2M通信协议主要完成M2M终端的注册、配置、控制、数据传输、告警和软件升级等功能。终端与M2M管理平台之间通常采用二进制协议报文接口,以减少对终端硬件资源要求;应用与M2M管理平台之间主要采用SOAP和RESTful接口。

物联网通信协议应该是对M2M协议功能的扩展和改进,同时应充分考虑协议的标准化问题。为了支持物联网业务需求,物联网通信协议主要扩展的功能包括:需支持对有线接入终端的管理,解决在有线接入条件下终端注册、认证、路由寻址、安全和NAT等问题;支持对传感器网关和感知外设的管理;支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封装,实现对传感器网络和节点管理功能;支持终端到终端通信,以及终端之间自组织功能。

在标准化方面,目前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通信协议标准。在技术选择上,终端与业务网的接口有TR069、DM、CoAP和二进制协议报文等多种方案。TR069和DM是已有协议,不适合资源受限终端,需要对协议进行扩展,并提供到终端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的开放接口。CoAP是IETF正在研究基于REST架构的协议,由于硬件资源要求低,适合资源受限终端使用。二进制报文则是部分运营商M2M通信协议所采用的协议,适合资源受限终端。在业务发展初期,可能存在多种协议并存的情况,因此需要兼容和适配主流的物联网协议通信。

5 结束语

随着物联网新应用的兴起,M2M运营系统演进到物联网业务体系架构已成为业务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运营商实现物联网应用规模化推广和聚合产业链资源的核心手段。

应该看到,目前业内关于物联网业务网架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务需求、功能架构、关键技术、网络改造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在标准化方面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标准体系。运营商应该引导建立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充分调用产业链各方的积极性,推动物联网业务体系架构的研究、建设和运营。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10

1.1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教育培训、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3]。

1)物联网在社会经济与生活中的应用杨子江(2010)提出物联网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认为借助物联网技术可对生产的节能减排进行全程监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人体运动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满足老龄人护理需求。朱小妹(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在各农作物领域应用传感器,实现各种数据的自动采集。李卢一(2010)基于对物联网研究现状的把握,探讨物联网在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丰富实验教学、辅助教学管理、拓展课外教学活动方面的作用。李胜广(2010)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应急预警系统中,实现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联网的出现催生了第四代生产业,提出生产业发展的4阶段模型,其技术维度依次为数字计算机、微机、互联网与物联网。物联网在企业方面的应用研究:贾凯(2005)搭建了物联网在医药流通中的应用框架。刘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联网的药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温平(2010)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幅,实现信息的及时上报与报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维编码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采集与查询和追溯。朱帅(2010)在“物联网对未来零售业的影响”一文中提出“技术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此外,不少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就物联网自身发展进行了研究。焦泉(2010)阐明物联网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思路。宁焕生(2010)提出中国物联网网络管理协议结构(RFID-MP),为中国物联网的架构、信息服务系统和网络管理协议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参考。顾晶晶(2010)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的物联网定位模型。杨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物联网企业应用基础框架,该框架利用射频标识构建的物联网对企业产品全流程进行监控,通过SOA实现海量数据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企业资源整合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张云霞(2010)对物联网领域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指出适合电信运营商的物联网商业模式。这些研究都为我国当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以及物联网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关于物联网对物流的影响,赵昱(2010)展望了物联网对物流活动的影响。王继祥(2010)提出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包括: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企业的智慧供应链。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属于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联网时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为供应链网络管理组织的主导企业,物联网催生新的物流运作模式———专业化“物联网服务商”。戴定一(2010)认为物联网时代的“智能”是基于网络的,或者说是依托“基于网络的集中式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物联网促进物流智能化;“数据中心”是网络经济社会的一个创新的经济主体,存在“商务模式”运作等困惑。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操作中的应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薛飞(2010)提出把物联网融入物流园区的建设中,利用物联网在不同物流园区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利的网络结构。王晓亮(2010)提出物联网可用于我国铁路运输的客票防伪与识别、站车信息共享、集装箱追踪管理与监控及仓库管理。物联网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一方面表现为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为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罗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及其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术在军事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设计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项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发挥优势物联网助力春运,实现车票实名制管理。王烨(2010)提出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在物流安全领域的应用。荆心(2010)研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俞灵(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联网体系结构规划设想。AntonioJ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医院智能信息系统,用于检测过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标签物流中泛在计算的应用。在供应链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讨论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李旸(2010)提出物联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影响。毕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供应链研究。张佶(2010)提出物联网提升纺织供应链管理水平。周受钦(2010)提出“物流装备物联网”的概念,即物流装备智能化加上传输网络及管理系统与运营系统。

1.2我国物联网应用研究现状评述

我国对物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的研究非常多,这些研究丰富了物联网的理论研究领域,对我国物联网的理论体系完善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满足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献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本文仅对物联网应用方面的文献作梳理,未涉及大量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文章。上述文献从物联网应用的各个角度展开,形成一些明确的、共识性的观点:①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称为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现全球“智慧”状态;③物联网带来了新的产业革命,可利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改变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④作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信息的共享、反馈;⑤物联网将是一个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是具有万亿元级规模的产业;⑥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障碍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标准化、整体规划等方面。总体而言,文献较客观地描述了我国当前物联网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物联网的益处,对我国未来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了物联网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方向。此外,关于物联网的应用研究角度非常丰富,研究人员众多,不仅限于高校、企业,还包括政府人员;同时研究视角奇特,既包括新兴低碳经济与物联网的关联,也包括传统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与物联网的关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物联网毕竟是新兴事物,因此,不可否认当前物联网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作用与贡献。但是也应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总体表现为研究内容较空、雷同,学术界对此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实践应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仅着眼于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细微的应用点,研究内容也不够深入,仅是对物联网技术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对题,对物联网的分析、应用有些牵强附会。应用研究性的文章“为应用而应用”,缺乏应用的基础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联网应用性文章研究从点着手,但是也仅限于点,而非线、面。例如研究主题为“物联网应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数论文仅是对采购、生产、配送、销售、回收(召回)等供应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测,缺少全过程的协作,同时侧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联网产业链各主题对实物智能管理的协作。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监测,而无后续支持: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处理。多数论文均将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分析,对物联网商业模式与产业运营的研究较少、较浅。关于物联网产业链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论研究较少。

2对物联网的认识

关于物联网的现实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联网的重要性,学术界和企业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本文认同物联网存在的必要性,认为其发展大有前途。物联网的信息技术、政府关注都不再是问题或者障碍,同时随着突发事件、消费者便利性、企业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联网由此应运而生,满足基于智能物体处理与互联的网络需求。当前关注的不应该是物联网的机遇,而是如何引导、创造物联网市场需求。在一些高端领域,如军事、医药、应急体系中率先开展物联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从而为未来物联网的普遍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关于物联网的本质(或者特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物联网技术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包括信息、网络以及IC技术,这些是业界公认的,同时物联网还是一项经济技术与管理技术的交叉学科。要成为真正“物物相连”的网络,前期投资非常大,在关键领域的物联网实践可能要面对高投入低产出。此时物联网的应用研究应更多关注其适用性与实用性,而弱化其经济学效用分析。随着未来物联网呈现为“泛在网”,物联网将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而控制区域物联网的经济运营就成为经济学者亟待解决的难题[4]。物联网“泛在网”的万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2物联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物联网的性质和运作类似电子商务,都是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商务环境。物联网具有服务(应用)功能,因此可将物联网划分为第4代生产业[5]。物联网开创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反映为新的产业链,其实用性和盈利性必须得到关注和体现。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研究应侧重经济学角度,即引导、扩大规模性的需求。在当前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确立与发展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作用,可促进在国家公共领域(交通控制、应急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和管理对程序性的事务实践的应用,为未来民用、市场化的物联网实践积累经验。

2.3物联网表现为一种网络集合

物联网是万物相连的网络,是信息网络和实体网络的集合。其中信息网络是万物信息流的载体,物体实体网络是万物发生关联时的实物移动网络,其部分与现有物流网络重合。物联网运营的目的是万物智能处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体控制是过程,物体处理是结果。物联网的实质是一个网络,其信息网络和实物网络都是物联网运营的经济网络。在物联网运营中网络应发挥实物信息沟通与实务移动功能,规模经济是物联网物流的经济学原理,在未来物联网规划上应加强物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

3辨析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将物联网看成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的产业来看,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就较明确了。物联网与物流的关系如同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物流支持物联网各种物的移动(处理)活动,同时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以及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物联网对智能物流发展的推动表现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联网的运作

物流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理念的行业之一,RFID、EPC技术也都在物流领域有实践应用。在物联网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产业结构和商务模式下,物流发挥着实物流通的基础设施、派生需求与支持服务的作用。物联网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万物相连,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中对物的智能处理要求物是移动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就需要物流节点、运输线路等支持物的转移与暂存之间的协调,甚至会需要物流中心这样的大型物流节点实现区域内物联网物的智能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由物流节点与运输线路构成的物流网络是物联网运作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的价值不是表现为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各个行业的参与和应用。物联网应用需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提供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监测、老人护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个行业物联网运作的本源性需求,这些智能管理相应地产生物的操作,例如转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动,并继续派生出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物联网任务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动,物流表现为物联网运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质是一种服务,实现物的迅速流转,物流管理在物联网运作中亦发挥服务支持的作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产品的生产制造、流通扩大到了全球范围,因而基于制造产业的物联网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物联网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融合将成为企业信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各个环节间的无缝集成和产业间的整合。物流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物联网的服务支持表现为:一是在具体节点、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活动,支持物联网的具体物的操作,二是通过物流外包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三是跨区域物流的物流企业协作,以降低服务成本。

3.2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的服务市场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以理解为: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其所到之处皆有可能成为物流服务的市场或者潜在市场。物联网产业扩大物流服务市场表现在3个方面:1)物联网产业本身的发展需要物流服务。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视频识别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芯片制造、工程实施、平台建设与系统运维的逐步推进,将形成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链涉及大量的物资采购、安装,随之将产生巨大的物联网工业物流服务需求。2)物联网应用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不是孤立的网络或平台,应用是其根本,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当前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的这些应用领域都涉及物的智能处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3)基于物联网应用带来的新的物流服务需求。物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价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联网的“价值”是“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只有不断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联网的“价值”才能提高,该产业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6]。当前与未来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侧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例如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电网等。物联网的应用需要高服务质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动满足特定领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协作来降低物联网的运作成本。

3.3物联网与物流网络结合,实现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11

(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1.感知层。主要实现对物体的全面感知,识别或者定位物体,采集物体信息等。感知层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RFID标签、RFID读写器、摄像头、各种物联网终端、GPS定位设备、各种类型传感器或无线传感器网络等。2.传输层。负责感知信息的传输或控制感知信息的传输,物联网通过网络,将感知信息传输到更远的地方。传输层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组网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网、蓝牙、红外、WIFI、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等。3.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位于感知和传输层之上,应用层之下,主要对感知层通过传输层传输的信息进行汇聚、存储、分解、合并、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智能处理,并为应用层提供物理世界所对应的动态呈现等。其中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软件技术、语义网技术等。4.应用层。应用层实现物联网的各种具体的行业应用并提供各种服务,目前各个行业都需要物联网技术。应用层根据某一种具体的行业应用,借助感知层、传输层和服务管理层共同完成应用层所需要的具体服务。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

(一)目的意义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实施“以产业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加快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目标分析产业集聚区聚集着众多生产企业,多数生产企业无法承担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制约了生产企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产业集聚区的管理带来的很大的负担,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可以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以及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吸引力,促进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济源市玉川产业集聚区规划总控制面积26km2,定位于打造“新兴的新能源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化工深加工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园林产业园”,主导产业定位是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深加工、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力争2015年实现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区域新兴的新能源及能源基地、中原重要的化工基地,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园林产业园,成为济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玉川产业集聚区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招商吸引力,促进产业集聚区的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一个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如下: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帮助产业集聚区在信息化方面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信息服务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和SaaS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把不同应用系统平台整合进服务平台,以服务平台为枢纽,使产业集聚区在信息化方面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服务平台建设可以让产业集聚区以及区内企业获得高效、协同、整体的效益。

(三)平台架构基于物联网技术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采用基于分层体系架构,该服务平台将应用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产业集聚区内的入驻企业,企业按实际需要购买和使用云服务,这样就有效的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门槛和风险,并具有丰富的可扩展性,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定制不同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产业集聚区服务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

(四)分层构建目标硬件平台层该层是服务平台的最底层,主要有虚拟化服务器集群、传感器、摄像头、ZigBee、RFID等物联网终端组成,硬件平台层使平台具备能够对产业集聚区各类资源实行全面自动化信息采集全程状态监控及海量数据处理的硬件基础。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层由基础数据、感知数据、业务数据和决策数据组成,数据资源层的构建目标是应用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中的大数据存储管理和资源调度技术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统一、高效、安全的分布式组织存储和管理,形成高性能可伸缩的数据管理调度模型,并向应用服务层提供统一、易用的调用接口。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由信息服务平台、业务管理平台、云服务平台组成。信息服务平台是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由信息服务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组成;业务管理平台是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安全、环境、低碳数据进行监测评估的平台,主要由安全监控系统、低碳监测与评价系统、环境监测与评估系统组成;云服务平台是为集聚区入住企业提供定制服务的平台,主要由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运营管控系统、集聚区增值服务系统组成。应用服务层为集聚区入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应用服务,入住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需要任意定制所需要的应用服务。用户访问层用户访问层构建目标是建设为终端用户服务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网站,集聚区入住企业、客户、个人等用户通过各种网络终端便可访问相关应用服务而不需要下载安装或维护任何软硬件。

物联网在服务业的应用篇12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