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职称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8 06:51:48

幼教职称论文

幼教职称论文篇1

【基金项目】文章为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都市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ECER-2013-B0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6-01

职业认同往往是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基于米德的社会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研究基础,教师职业认同在约三十年前就成为了国外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国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关注则相对较晚,尤其是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认同的研究在一开始是非常薄弱的。随着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推进,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受到空前重视的背景下,国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也逐渐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研究也丰富起来。这从研究者们的成果中可窥一斑。在中国知网上以“幼儿教师”和“职业认同”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所呈现的84条相关信息中有75条为近五年的研究,比例高达89%。可见近五年来我国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梳理。

一、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内容

我国目前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对某地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包括原因的分析及对策的提出;二为对某特定因子与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三为实证基础上的理论探究。

二、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方法

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为定量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相关文献,如秦奕发表于2007年《山东教育》的文章“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二)问卷调查法。研究者根据实地调研及专家意见等自编信度和效度较为良好的问卷,对所选地区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如丁洁自编《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李佳丽自编《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问卷》、秦奕自编《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调查问卷》、付国庆自编《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调查问卷》等。

(三)访谈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性或半结构性的访谈采集数据,进行研究。如李莉娜对广州市的15名幼儿教师进行的访谈,这15名幼儿教师来自广州市的越秀、天河、白云、荔湾和增城这五个地方,既有公立园的也有私立园的,最短的教龄半年,最长的教龄21年。

(四)个案研究。如史晓波于2008年所做的“男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正是通过对赵老师、肖老师、李老师三位男幼师进行个案追踪,探寻了男幼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来源和影响因素。姚燕芬、潘建华也有对于准男幼师职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成果见诸杂志。

三、我国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的结论

幼教职称论文篇2

有研究表明,工作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由此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还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学术界对教师的工作压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且对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工作作了一些探索,但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结构及特点,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状况和有效开展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研究采用先分类再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四川、山西、广东、辽宁、安徽5个省选取部分幼儿园教师作为被试,整个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进行,最后的有效被试共302名,其中有无正式编制的教师分别为140人和162人;从没有职称N4,教高级职称人数依次为155、11、18、67、50人;教龄1-3年、4~9年、10年及以上人数分别为139、38、125人;年龄在17-22岁、23-30岁、31岁以上人数分别为119、71、112人。

1.2方法采用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该问卷系自编问卷,包括43个条目,采用5点记分的方式,用于对幼儿教师的整体工作压力进行评估,份数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经检验,总问卷及6个维度的信度指标分别为0.91、0.90、0.90、0.90、0.88、0.88和0.90,表明其信度较好。1.3统计分析统一集体测试,采用SPSS11.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结构为探讨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基本结构,我们对调查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方差极大旋转后按征根>1的标准共提取出6个意义的因子,通过对各因子中项目意义的分析,我们将这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自我期望与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幼儿园组织氛围、社会地位与社会要求、幼儿与家长、工作负荷。将小于0.35的载荷剔除后这6个因子对总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45.648%、4.473%、3.742%、3.420%、2.801%、2.355%,累积解释总变异62.438%。本研究发现,不同群体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倾向。

2.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编制差异由表1可知,通过对不同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编制的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各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其平均数可知,非正式编制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各个因子得分都明显高于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

2.3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职称差异由表2可知,通过对不同职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各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其平均数可知,未评职称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分最高,其次依次为二级职称、三级职称、高级职称、一级职称幼儿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未评职称教师与一级职称教师、未评职称教师与高级职称教师、二级职称教师与一级职称教师工作压力在部分项目或全部项目上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不同职称间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各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教龄段差异由表3可知,通过对不同教龄段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在工作压力各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其平均数可知,教龄在1~3年的教师工作压力各个因子得分最高,其次为教龄在4~9年的教师,得分最低的是教龄在10年及以上的幼儿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教龄段在1~3年和4~9年的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他们分别与教龄段在1O年及以上的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年龄段差异由表4可知,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各个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其平均数可知,17-22岁这一年龄段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分最高,其次是23~30岁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得分最低的是31岁及以上这一年龄段的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各年龄段的教师其工作压力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编制差异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编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明显高于正式编制的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这可能是由于非正式编制的教师由于收入少、没有评定职称的资格,工作不稳定,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因而压力较大,这与后面对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可能与非正式编制的教师没有评定职称的资格有关。

3.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职称差异本研究发现,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在工作压力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未评职称教师压力最高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他们大部分是非正式编制的教师,由于收入少,没有评定职称的资格,工作不稳定,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因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未评职称的教师群体中,除了非正式编制的教师外,就是刚走上工作岗位还没有评定职称资格的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处于入职初期阶段,对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对自己的工作等还处于适应时期,因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这正好也与对不同教龄段的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3.3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教龄段差异研究表明,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在工作压力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随着教龄的增长而降低。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周期规律,幼儿教师也不例外,但由于社会对幼儿教师年轻化的期望,使得幼儿教师职业生活周期与一般教师及

幼教职称论文篇3

曾几何时,幼儿老师被人们拟称为“孩子王”,贬称为“保姆”;拟称为“园丁”,规称为“教养员”。但很明显,无论哪种称谓方式,都存在着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不欣赏和不尊重。直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学前教育的发展环境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幼儿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也才有了转折性的契机。

随后的几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等文件一个接一个地出台,幼儿教师的职业尊严越来越得到法律法规层面的认可与保护,幼儿教师的整体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如“国十条”明确指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

在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看来,决定一个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要素有三个方面:物质资源、专业权力和社会声望。在新政策环境下,幼儿教师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专业权力和社会声望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不断推动着幼儿教师实现有尊严的生存。

从物质资源的拥有来看。自“国十条”出台后,无论在公办园,还是非公办园,幼儿教师的工作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新建园舍不断增多,而且原来无力进行定期维修的幼儿园也获得了政府不同形式的维修资助。同时,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所需要的设备设施、玩具教具,在数量与更新速度上也有明显变化。

幼教职称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全球全民教育监测报告:质量至关重要》中强调,“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幼儿教育的质量同样深受幼儿园教师质量的影响。Cantigny会议报告(2003)指出,“检阅文献发现,稳定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和服务提供者是决定儿童发展和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1〕因此,教师流动过频会影响幼儿教育质量。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幸福感低、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感明显等问题。〔2,3〕梁慧娟、冯晓霞(2004)的研究发现,48.4%的幼儿园教师不时有离职的念头。卢长娥、王勇(2006)的调查发现,有离职倾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高达56.8%。

幼儿园教师队伍较高的离职倾向以及离职倾向产生的原因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注意。有研究者指出,造成幼儿园教师有离职倾向的原因很多,但组织因素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梁慧娟、冯晓霞,2004)。实际工作中,幼儿园通常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强调教师对幼儿园的承诺和奉献,较少思考幼儿园该如何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关心和支持等工作。Eisenberger等人于1986年提出的组织支持理论为我们思考有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理论指出,先有组织对员工的承诺,然后才会有员工对组织的承诺。该理论为此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组织支持感(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简称POS),即员工所感受到的来自组织方面的支持。〔4〕已有研究者根据该理论初步揭示出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5〕本研究也将围绕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及其关系问题,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和分析,为维护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提供相关的支持与帮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多段整群抽样法,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地区的22所幼儿园,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8份,回收率为90.86%,其中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2.14%。

(二)研究工具

1.组织支持感量表

本研究采用戴忠恒于1987年修订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量表》,该量表分为关心利益、工作支持、个人发展、价值认同四个维度,①共24个项目,采用4点记分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作1分、2分、3分、4分。该量表经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2.离职倾向量表

本研究对教师离职倾向的测查采用樊景立于1998年研制的量表,该量表经统计检验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现状分析

由表1可知,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处于略高于中等水平状态。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发展、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关心利益,其中,个人发展得分显著高于后三者,而关心利益得分最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得分高于中等强度值,说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较高,离职可能性较大(详见表1)。

(二)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不同年龄与教龄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按年龄分为五组:19岁以下,22~25岁,26~30岁,31~35岁,36岁以上。不同年龄的幼儿园教师只在组织支持感的工作支持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2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按不同教龄分为四组:2年以下,3~10年,11~20年,20年以上。不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只在工作支持上有显著差异(p=0.02

2.不同学历、职务、职称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分为三组,分别是:中专或相当,大专,本科及以上。不同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只在工作支持维度上有显著差异(p=0.04

3.不同月收入、编制的差异

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的月收入分为五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不同月收入组的幼儿园教师在个人发展(p=0.014

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总体水平(p=0.000

4.不同园所级别、园所类型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一级一类园所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支持感总体水平和关心利益维度上的得分(p=0.016

本研究将幼儿园按办园主体分为教育部门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单位办园四种类型。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园所类型的幼儿园教师在关心利益(p=0.008

(三)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1.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整体水平及各维度与离职倾向都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见表2)。由此可知,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各维度得分越高,其离职倾向就越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中,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在关心利益及工作支持两个维度上与离职倾向的负相关程度最高,而个人发展与离职倾向的相关系数较低。

2.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组织支持感为自变量,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进入离职倾向的回归方程,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对其离职倾向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其校正后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428,也即组织支持感可以解释离职倾向变异量的42.8%。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的四个维度与离职倾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以这四个维度为自变量,以离职倾向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结果发现,关心利益、工作支持和价值认同进入回归方程,其校正后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44,也即这三个维度解释了离职倾向变异量的44%,其中关心利益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并且其校正后的总体决定系数为0.337,仅关心利益一个维度对离职倾向的解释变异量就高达33.7%;而个人发展对离职倾向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处于略高于中等水平状态,低于其他学段教师的组织支持感。〔6〕究其原因,首先可能和幼儿园与其他学段的学校组织类型不同有关。例如中学的横向、纵向组织较为系统化,管理相对规范,而大多数幼儿园组织结构简单、松散,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也相对较低。其次,与其他学段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政策支持较少等因素也可能间接影响了幼儿园组织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较高,离职的可能性较大。这与卢长娥、王勇和梁慧娟、冯晓霞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与邢强的相关研究结果〔7〕差异较大。我们认为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取和具体实施问卷调查的程序差异有关。离职倾向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因而本研究的问卷是由研究者直接发放和回收,避免幼儿园管理者的介入,这对提高研究的信度是有帮助的。此外,本研究发现,与其他学段教师相比,〔8〕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更高。这可能与幼儿园教师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却承担着“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和极其繁重的工作任务有关。面对付出与回报的极度失衡以及时刻存在的生存竞争危机(卢长娥、王勇,2006),幼儿园教师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离职倾向。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差异

1.不同编制、职称、月收入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差异

在幼儿园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编制、职称和月收入是三个较为敏感的变量。三个变量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及总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幼儿园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严重,以编制为例,有编制的教师在各方面待遇、保障上明显优于无编制的教师,除月收入外,还有幼儿园福利分配,如劳保、过节费等。对不同月收入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所作的差异分析发现,月薪1500元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界点,超过1500元,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明显上升。然而,本研究中却有接近一半的幼儿园教师(47.1%)工资低于1500元,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亟待提高。

研究还发现,无职称、无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要极其显著地高于有职称和有编制的幼儿园教师;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要显著高于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幼儿园教师。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职称、编制和收入待遇状况令人堪忧。据统计,我国幼儿园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的比例与小学差异尚不明显,但是两者在职称上的差异却极其显著。2006年,未评职称的幼儿园教师比例超过55%,而相应的小学教师的比例则在5%左右。〔9〕同样,幼儿园教师编制管理的随意性更是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质量。〔10〕幼儿园教师待遇低,编制得不到解决,有的连医疗和养老保险等都无法得到保障,这应该是导致幼儿园教师有较高离职倾向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冯晓霞、王玲艳等,2009)。

2.不同年龄、教龄的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和离职倾向差异

不同年龄和教龄的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各维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工作支持上。具体来说,年龄和教龄较长的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相对较高;处于年龄组和教龄组中间段,即年龄在26~35岁之间和教龄在3~20年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支持维度上得分最高。研究者认为,由于年龄和教龄较长的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间已较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得比较准确,对所在幼儿园的组织文化也已经比较熟悉,对幼儿园能够给予的工作支持期望也有一个适宜的水平,因而往往能感知到较高的组织支持。而年龄小、教龄短的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入职不久的新教师,在面对作为教师的理想、责任与现实的矛盾时,常常会遭遇“现实的震惊”。〔11〕他们往往对幼儿园能够给予的工作支持抱有较高的期望,当现实与期望存在较大差距时,他们所感知到的来自幼儿园组织的工作支持就会较低。同时,年龄在36岁以上,教龄在21年以上教师的工作支持感也有所下降,这可能与这些教师已处于职业生涯退缩期有关。Borg和Falzon认为,教龄在20年以上的教师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12〕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大致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态势。就年龄组而言,离职倾向较高的是25岁以下组的幼儿园教师。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趋于年轻化。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不满于自身较低的社会地位以及较大的工作压力等,在面临初入职时遭遇的冲突和困难时,产生离职倾向的念头较强,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3.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离职倾向在幼儿园类型和级别上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教师组织支持感的差异表现显著,原因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办学经费来源存在巨大差异有关。一般来讲,教育部门办园经费比较充裕,单位办园能得到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集体办园和民办园经费则依赖于自收自支,因而不同类型幼儿园的教师感知到的利益关心,即薪酬和福利待遇等有较大差异。级别不同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支持感上也存在差异,一方面可能是高级别幼儿园有着更加丰富的物质环境资源,另一方面,高级别园所领导对于教师队伍和园风建设更加重视。通过访谈,研究者了解到一级一类幼儿园在管理上更注意调动全园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教师更多的支持,发挥其自主性。上述原因也可以解释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存在差异的原因。

(三)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与离职倾向的关系探讨

本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四个维度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Eisenberger认为,组织支持感会让员工产生自己是组织中重要一员的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较少的职业流动与离职行为。〔13〕Allen等人的研究证实了高组织支持感可以增加员工对组织的感情承诺,从而减少他们的离职倾向及消极行为。〔14〕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当他们感受到幼儿园这一组织会关心他们的利益,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帮助,认可他们对组织的价值,为他们个人发展提供机会时,就会更倾向于留在该幼儿园,对组织的忠诚度就越高。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组织支持感能显著预测幼儿园教师的离职倾向,其中,关心利益的预测作用最大,因而,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物质条件等,能够很好地降低其离职倾向。另外,个人发展与离职倾向仅有负相关,但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对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虽然能让其产生更高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但并不是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CAROL SHARPE.Revisioning articulation:Linkages in the continuum of students’ success〔R〕.Chicago:Cantigny Conference Report,2003.

〔2〕束从敏.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刘笑梅.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

〔4〕〔13〕EISENBERGER R,HUNTINGTON R, HUTCHISON S.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

〔5〕RHOADES L, EISENBERGER R.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4).

〔6〕谢蕾蕾.中学教师组织支持感的相关因素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7〕邢强,陈自强. 组织气氛与幼儿园教师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3).

〔8〕李凌.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9〕〔10〕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幼教职称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1-0045-04

职业道德由活动、意识、规范三个部分构成。本文所讨论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在我国政府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制度中,关于幼儿园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可以被看成是国家对幼儿园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它对幼儿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幼儿园教师的个人修养、职业发展、专业成长也举足轻重。但是,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突出表现为情感淡漠、逃避责任、职业倦怠等,甚至虐待儿童、向家长索贿。这些道德失范行为,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幼儿园教师的道德形象。然而,现阶段我国尚缺乏统一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现有的一些相关表述大多抽象模糊,且缺乏人文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本文从学制制度分析入手,对中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和解读。以便更好地认识其发展规律,从而为理性看待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失范及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依据。

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到今天,幼儿园教师已从“礼教的化身”转变为幼儿的“启蒙者”“引路人”。在这里,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是如何规限行动者的职业行为与职业操守的,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职业发展观,它为何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不断重构或微调,今天,我们该如何根据历史的发展潮流加以进一步的完善。

一、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演进历程

(一)清末时期:“压迫性道德”

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之《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划出一院为蒙养院,令其讲习为乳媪及保姆者保育教导幼儿之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蒙养院。蒙养院里的保姆由育婴堂的乳媪和敬节堂的节妇担任,“入职标准以遵守封建道德和礼教为基本特征”,对文化知识和学历则没有任何要求。保姆培训使用的是官编教科书,其内容来源于《孝经》《列女传》《女诫》以及“四书”等,也使用一些不违背中国妇道的外国家庭教育书刊。蒙养院里的保姆应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从一而终”等封建女性道德的典范和宣传者。在封建社会,女性被迫接受这些思想的驯化,长期遭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摧残,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没有基本的自,终生为男人的奴隶。基于此,可将此种职业道德称为“压迫性道德”。

清政府1907年出台的《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教授女师范生,须副女子小学堂教科、蒙养院保育科之旨趣,使适合将来充当教习、保姆之用”。该章程确定的女子师范生的入学标准为“身家清白,品行端淑”,并对女子师范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时勉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总期不背中国向来之礼教与懿徽之风俗”。这些道德要求看似温和,其背后却仍是一整套严密的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对女性的身体、言行和思想是一种全面的压迫。

从清政府颁布的政策文本来看,国家对蒙养园保姆的职业道德要求,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和压迫。中国蒙养院的出现并非是经济发展、解放女性劳动力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学习日本、仿效西方的产物。在清政府摇摇欲坠之时,蒙养园保姆依然和那个时期的所有女性一样受到封建道德的压迫。

(二)民国时期:从“启蒙性道德”到“主体性道德”

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对蒙养园保姆的任职资格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保姆须女子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格,或经检定合格者充之”。1912年颁布、1916年修订的《修正师范学校规程》对师范学校的学生作了如下道德规定:“富于美感,勇于德行”“明建国之本原,践国民之职分”“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这是国家对所有教师(包括蒙养园保姆)的道德要求。在辛亥革命、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下,民国初期,政府开始站在资产阶级公民的立场,把蒙养园保姆当作与男子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从而改变了封建女性道德的内涵,促进了女性的觉醒。因此,可称之为“启蒙性道德”。

1943年的《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设置办法》明确了幼稚园教员的任职资格:“幼稚师范学校毕业或具有小学教员资格”。之前1933年公布、1935年修订的《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实施下列训练:“锻炼强健身体、陶冶道德品格、培养民族文化、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幼稚园教员要具有强健的身体、德业的修养、服务的精神,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真正成为社会性存在。1932年公布、1936年修订的《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规定:“当团体作业时,如有少数儿童不愿参加,不必强迫”“须体察儿童的心理,切合儿童的经验”“教师是儿童活动中的把舵者,要使儿童跟着他的趋向而进行”。这些有关职业道德的要求,把儿童放在了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关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体现了幼儿教育的内在规律。鉴于此,这种道德可称之为“主体性道德”。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从“启蒙性道德”到“主体性道德”的发展,与当时的文化、教育背景密切相关。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衰退,加速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裂变,为幼儿园教师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同时,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本土化,进一步发展了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的认识,使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能够基本反映特定职业活动的道德要求。

(三)社会主义时期:从“奉献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

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制定的学前教育制度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较为具体、全面的道德规范:既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又温和慈爱、耐心细致、公正团结。该道德规范以革命需要为基础,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建国后制定科学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2年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要求经师范学校培养的幼儿教育师资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1960年的《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关于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初步意见(草稿)》规定,要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的人民教师。1983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合格的保教队伍”。以上有关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表述体现的是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强调的是幼儿园教师对社会的贡献,基本忽略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称之为“奉献性道德”。

国家教育部1996年颁审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规程》淡化了大公无私、不计回报的道德高标,凸显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道德选择空间。国家教育部近期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则规定:幼儿园教师应“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标准》秉承的是人本主义的教师观,关注的是行动者应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并关注行动者的职业发展和专业前景,强调了职业道德的情感性、教育性。因此,我们将这种职业道德称作“涵养性道德”。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政治的变革,外来文化的引入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不再仅仅附庸于政治价值,更加关注行动者个体,从而为这个职业群体提供了更大的道德自由度。

二、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剧变引发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次次重构,每个时期内的社会渐变也产生了某些微调,这些微调其实也深受重构所“规定”的方向的制约。无论是重构还是微调,都与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迁密切相关。纵观百年的历史演变,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总体上朝着人性化、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1.人性化:从文化压迫到人文关怀

从“压迫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文化压迫渐趋淡化、人文关怀逐渐凸显。“压迫性道德”将幼儿园教师异化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工具,对其言行和思想进行全面且彻底的规训。从“启蒙性道德”到“主体性道德”的演变过程,则是逐渐把女性看作是与男性一样要承担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社会主体的历程。从“奉献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可看成是由片面强调幼儿园教师对社会的贡献,渐渐发展到对教师个体的全方位关怀的演变过程,即国家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师作为个体的利益和自我实现。

2.职业化:从“普适道德”到“规范道德”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百年演进历程中职业色彩日益浓厚,道德规范性不断提高。“压迫性道德”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女性道德,基本适用于封建社会的所有女性,所以我们称之为“普适道德”。民国初期体现的是针对所有教师的职业道德,民国后期则出现了对幼儿园教师这个特定职业群体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体现出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正确而全面地反映了儿童教育内在的道德要求,包含了对幼教场域定群体的职业规范、职业素养、职业操守、职业技能和职业理想等的规定。并将这些规定以专业标准的方式制度化。第二,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可操作性有所增强,因此,我们称其为“规范道德”。

3.专业化:从“身份道德”到“专业道德”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重大飞跃是从“身份道德”到“专业道德”的转换。压迫性道德”是清政府要求幼儿园教师作为封建秩序维护者和宣传者的身份赋予的;“启蒙性道德”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作为资产阶级公民对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应尽的责任;而“主体性道德”逐渐从幼儿教育专业的角度考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从“奉献性道德”到“涵养性道德”的发展,意味着“身份道德”的重要性降低,而“专业道德”的关注度提升。“涵养性道德”密切联系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活动过程,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专业需要和专业理想,以专业标准的方式制定相关制度,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道德”指引。

(二)建议

基于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我们看到,它呈现出人性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期为完善相关制度、解决当前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

1.重视职业道德的人文性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的价值取向。首先,在对该群体的伦理道德层次和个性差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政府应制定出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不同标准,提出最高目标和最低要求,最高目标要切合社会需要,最低要求要与教师的从业资格挂钩。其次,改革人事制度,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变幼儿园教师身份模糊、收入偏低的生存状态;关注幼儿园教师内心世界的冲突、失衡,更多地考虑个体合理的道德选择,给他们足够的话语权,能够有渠道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2.增强职业道德的规范性

职业道德的规范性,要体现对职业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尊重。我国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要确立以法为纲的实践取向。首先,可给予学前教育研究者全面参与政策制定的机会,以完善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建立以职业道德为基础的任职资格制度、考评制度和薪金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其次,详细规定幼儿园教师伦理标准,将师德标准具体化,增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可指导性、可评价性。

3.关注职业道德的专业性

我国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制度建设,要确立以专业为基础的研究取向。政府应将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将教育政策研究与教育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跟上师德专业化的世界潮流。相关学术研究应以实证的方式展开,即通过广泛调查来确定我国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专业态度、职业行为等,深入系统地分析幼儿园教师专业生活中遇到的矛盾与价值冲突,同时,批判地吸取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构建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标准,促进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莉.职业道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36.

〔2〕〔4〕〔5〕〔7〕〔9〕〔10〕〔11〕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3,99,99,225,229,244-245,239-240.

〔3〕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6〕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76.

〔8〕李友芝,等.中国近代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1-4〔M〕.〔出版者不详〕,1983:224.

〔12〕〔13〕〔14〕〔15〕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7,983,2069,395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2012-12-12〕.http://.

幼教职称论文篇6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

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

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

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

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

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

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

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主权,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

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美幼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

幼教职称论文篇7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

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

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

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

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

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

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

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

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

幼教职称论文篇8

关注教师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一个热点。针对教师教育的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目标,力图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教师水平。然而,在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专业化往往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无论是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都将是不利的。为此,笔者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加以思考,分析应对策略,旨在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探讨或参考。

一、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把握当前幼儿教师专业化现状,笔者对当地的幼儿教师进行了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的调查。调查发出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对象中各类结构具体如下:学历结构:大专以上12人,占6%;大专72人,占36%;中专84人,占42%;中专以下32人,占16%.年龄结构:45岁以上10人,占5%;35~45岁30人,占15%;25~35岁84人,占42%;25岁以下76人,占38%。职称结构:高级24人,占12%;一级66人,占33%;二级88人,占44%;无职称22人,占11%。专业结构:幼儿师范或师范专业毕业158人,占79%;非幼师或师范专业毕业42人,占21%。

2.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数据分析

基于调查,首先分析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从调查结果看(如表1所示),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即中专以上毕业)仍然偏低。

从职称结构的调查结果看(如表2所示),四个年龄组幼儿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总体上具备高级和一级幼师资格的教师仅占45%,即大部分幼师属于初级职称或无职称的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幼儿教师整体资历较低的现实。

其次,分析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情况。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调查显示,幼儿教育理论基础较全面,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并不多,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能够正确回答问卷中相关理论基础问题的教师,尚不足所调查的幼儿教师总量的1/3;只有23%的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前沿知识及学科知识的进展和最新动态,各专业知识构成比较全面的教师也不多;从教能力、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经常性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只占45%,有46%的教师主动反思教学并及时调整活动;只有16%的教师能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从专业情意来看,公众和社会舆论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如何对待教学、正确对待和评价幼儿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从调查看,只有49%的教师愿意继续从事幼儿教育事业;37%的教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班幼儿;当幼儿十分顽皮并屡教不听时,12%的老师会忍耐,8%的老师会惩罚;有28%的老师关注自己的发展,29%关注教育的发展,43%关注幼儿的思维发展;有45%老师有时会特别关照在园就读幼儿中一些穿着漂亮又比较聪明活泼的孩子;当幼儿们突然在幼儿园生病,你首先想到通知家长的占30%、送往医院的占40%、向园领导汇报的占25%、采取其他办法的占5%;对一名不愿来园的孩子,有10%的老师采取“不管他,哭几天他就适应了”的态度;对不能听懂普通话的新转学来的外地幼儿,有40%的老师采取“一些游戏,让该孩子充分参与,并在游戏中与其他孩子接触交流”办法,有37%的老师采取“以实物、手势等辅助方式,努力与该幼儿进行初步勾通”办法,有10%的老师持“不管他,认为过一段时他会自行听懂”的态度。而就培养训练这个方面分析,调查也显示,定期参加幼师系统的继续教育或本园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占调查总数的60%,曾参加社会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占72%,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接受过培训。虽接受过相关培训,但有的也是不定期、不规范的;所接受的培训,也是强调统一内容、统一形式、统一标准,强调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既没有考虑到教师个体已有知识和经验及内在需求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教育实践多元化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对不同教师的不同要求。而这项指标的滞后,直接反映出我们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升乏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总体上是比较低的。

二、幼儿教师专业化状况的原因追踪

针对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这一现实,笔者分析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1)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认识肤浅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与专业素质的认识水平,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也决定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更没有被看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性和专业素质也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幼儿教师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这种认识状况足以说明我国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2)幼儿教师职业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

作为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幼儿教师职业应该是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并不高。在学历要求上,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学历要求档次低得多,但就是这样低的要求,也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达标。更何况,又有相当部分教师的学历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而获得,而是通过接受各种学历补偿性教育途径来获得,其中含有不少水分。而且在执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完善,只要有个学历,不管是怎样获取的,在短期内突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通过一个不太严格的考试,以及流于形式的面试、试讲,就能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

高水平的专业活动,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严格组织起来的、严格的、有效的专业培训活动获得较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然而,现实是幼儿师范教育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在教师的不同成长发展阶段应当着重培养哪些观念、理论和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仍缺乏明确的认识;课程设置没有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去确定文化、学科、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关系,忽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课程比例失调较严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缺乏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认同感与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方向感。这些足以反映出专业培训水平不高的客观现实,很难把培训看成是教师专业发展连续性过程中的有机阶段,也使教师失去了一种真实的自我发展的体验和愿望。

2.幼儿教师自身的原因

(1)幼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

幼儿教师如同其他专业人员一样,在专业活动中应当具有自,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应体现出较强的主体性。但整体上看,由于幼儿教育的公共性的制约和来自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等因素的交织,再加上幼儿教师对专业的内涵、标准认识模糊,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不清,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因而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

(2)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偏低的影响

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调查也显示,教师对收入状况、职业声望、工作境况都不大满意;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适合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一些则认为没什么出息,干得再好专业水平再高也无非就是一名幼师,也就拿几百元工资。诚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当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不能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从业或提高积极性,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观念、事业心、进取心、敬业精神及能否正确对待教学和评价幼儿。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

其一,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对本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未能更好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要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提高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其二,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晋级等在幼儿教育领域还是十分局限的,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开展该项工作以外,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正常开展该项工作。在许多私营幼儿园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教师资格的概念,缺乏相应的培训、资格认定和晋级提升。如此,我们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显然是难以提高的。

三、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应对

1.国家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国家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高都必须给以政策上的倾斜与资金上加大投入。只有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才有提高的可能;只有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改善了,幼儿教师的工资提高了,幼儿教师职业才能更有吸引力。

2.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化标准

从国际背景考察,一些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教师专业标准,把教师的专业性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全教协会(NAEYC)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应体现在:对儿童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善于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课程计划的依据和设计个性化课程的依据;善于为儿童营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氛围;计划并履行适宜儿童发展的课程,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身体方面的发展;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成为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与儿童家庭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关系;支持儿童个体的发展和学习,使儿童在家庭、文化、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理解;对教师专业主义予以认同等。在国内,有学者提出“研究型标准”,认为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探索者。有学者则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认为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这些提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针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总体要求标准。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和专业情意完善则应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当然,可操作执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讨论,并在实施中不断修订与完善。

3.实施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结合当前我们幼儿教师现状,笔者认为幼儿教师教育专业与课程应从“深”与“广”两个方面进行调整。“深”即幼儿教育专业理论深度,开展相应的专业学习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理论深度;“广”即幼儿教育的综合知识的宽度。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为引导参与为主的模式,不仅要给幼儿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动手、动脑,并培养科学兴趣,由“谈科学”到“做科学”。拓宽课程,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四大板块有机整合,构筑多元化、综合型、有时代性的幼师课程,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通过科学的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弥补过去的空缺,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幼儿教师专业化才能最终实现。

幼教职称论文篇9

塾师就其社会身份而言,大致包含退闲官僚、儒士、举人与监生、儒学生员与科举童生五类。从事塾师职业的人,既有因家庭贫寒、科举无望的社会底层读书人,也有取得科举功名而未能入仕的读书人,还有被罢黜的官员、退出官场隐居还乡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上层人士。私塾的待遇主要来自于束脩和膳食,但塾师的收入因私塾的级别、类别以及塾师的社会声望不同而有很大差别。私塾的教学分两级,初级为蒙馆,专教童蒙,主要教授识字、习字、算数教育、读经教育;高级为经馆,专教以科举应试为主的士子,主要研习读儒家经典和进行习作训练。在教学中采用个别授课的方法,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布置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塾师一般较为严厉,体罚盛行,故师生关系较为紧张。

塾师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从产生之初便在传承社会文明、普及基础知识中扮演重要角色,塾师阶层的发展变化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从远古传授生产生活经验为主要职责至古代视传播知识、培养学生高尚品行为本职,虽然称谓、地位、价值观等有所不同,但塾师一直以高超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读书人乃至普通百姓的精神引领者。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塾师阶层的生存空间也遭受一定影响,直至新中国成立,人民教育的普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裕的受教育机会,塾师阶层宣告消失,正式退出中国教育舞台。

二、塾师阶层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1.维持生计成为塾师从教的重要原因。“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古代中国读书人形象的描述。广大塾师受科举的影响,自幼苦读诗书,一旦科举失利就基本丧失其他生存技能,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因此,一些读书人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从事塾师职业成为维持生计的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

塾师职业收入主要是束脩,此外还有少量的礼节性收入。塾师阶层中经师和蒙师收入差别较大,蒙师可能仅够维持生计,而经师则可能大大改善家庭处境。福建闽侯人何青芝出身贫苦,两度会试不第,便在家乡教授生徒。何是有名的八股文行家,教出了多个举业成功的学生,他的教学收入一年高达几百两银子。塾师职业对广大读书人来说可能并非理想职业,但却是贫苦的读书人维持生计的理想选择。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塾师的职业热情。同时,塾师的职业收入也为塾师安心从事教学创造了条件。

2.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塾师的社会地位。士人政治的环境下,由于科举制使名、权、利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寒士家庭,科举都是牵动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大事。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为整个社会所尊崇,无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贫寒之士还是名门望族都希望通过科举实现人生理想、光宗耀祖。而中国古代除官学以外私学成为民间学习的重要形式,塾师成为传承文化、实现世人入仕的理想桥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对塾师尊重有加,家长将子女的未来寄托于塾师的教导上。古代儿童到了入学年龄,家长会择吉日举行简单的发蒙仪式,学生先四跪四拜孔夫子,再四跪四拜先生,以示对先生的尊重。且家长每逢重要节日如春节、端午等,都会设宴款待塾师,或送塾师钱物等。中国古代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塾师精神上受尊重的需要。

3.宽松的环境为塾师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塾师对致力于入仕但家庭贫寒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份较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方面,古代私塾教育大多以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为导向,塾师所教内容即为科举考试内容,塾师通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过教书养家糊口同时还可温习科举考试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社会也形成以中举为荣的风气,馆东和学生家长对塾师应举大力支持,甚至鼓励、资助塾师参加科举考试。这种宽松且带有支持性的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底层读书人,有利于塾师阶层的稳定。

古代塾师一方面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圣贤文化”的代言人,他们以圣贤文化的传播者及代言人自居。塾师以掌握和传播圣贤学问作为自己的重任,同时又以高尚的人格品行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为此,古代中国教师在社会中受到很高的尊重。这种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以及职业的神圣感满足了塾师的精神需求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二、中国当前幼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北京调研学前教育工作,提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中国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引起关注。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等。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幼儿教师建设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幼师福利待遇低、社会认同度低、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善。

1.幼师福利待遇低。目前中国幼儿教育广受关注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幼儿教师流失严重。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待遇一般偏低,特别是农村偏远地教师的经济待遇更低。幼儿教师基本属于当地的中下层,缺乏保障机制,一些非编制幼儿教师不能享受国家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据研究者调查:在所调查的某市35所示范园和一级园中,有 16.5%的合同制或临时代课教师年总收入在 4000 元到 8000 元之间。而该市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是 450 元,劳动者人均年收入为 1.3 万元,当时居民人均月消费性支出为 605 元。

较低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给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 带来消极影响。工资待遇的低下使得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加之较重的职业压力造成幼师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同时也容易引起幼师的职业倦怠。

2.幼师职业社会认同度低。目前中国致力于改善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在很多人看来,“幼儿教师就是阿姨,就是高级保姆,一天到晚就是哄哄孩子,没啥本事”。甚至有个别青年相亲时,听说对方是幼儿教师就摇头,认为这种职业要喂孩子吃饭、帮孩子擦屁股、哄孩子睡觉,太烦琐了,没有水平。这就导致相当部分年轻骨干教师放弃了幼儿教育专业,跳槽到了其他行业。加之幼儿教师工资收入普遍较低,造成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职业地位较低。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而且目前中国大学中开设学前教育,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较少,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更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师社会地位较低,社会认同感低。

3.幼师本身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虽然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幼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却相对滞后。影响幼儿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有诸多因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幼儿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不足、幼儿教师观念与社会不同步,思维方式单一,知识更新慢等;其次,从幼儿教育外部来看,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政府和社会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幼教管理带有随意性,对从业师资把关不严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三,从内部来看,幼儿园管理封闭,人文环境不协调,具体专业发展活动形式化、低效性。

四、塾师阶层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幼师发展的启示

私塾在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地方和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官学的有力补充。私塾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文化价值的重视、尊师重教的传统等为塾师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古代塾师中蒙师占有很大比重,且与目前幼师一样都致力于幼儿教育事业。虽然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代塾师生存发展的动力机制对目前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1.提高幼师社会地位,形成尊重幼师的良好风气。古代社会各阶层对塾师礼遇有加,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而现今幼师职业社会认同感较低。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幼师的良好氛围。首先,国家要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声望,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其次,要致力于提高幼师的工资待遇,减轻幼师生活压力,增加幼师职业的吸引力。再次,要提高幼师职业准入门槛,门槛高低是决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

2.为幼师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幼师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古代塾师职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为现代幼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改革“教育评估”体系,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要注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成长,以教师的发展评价取代终结性的评价,调动幼儿教师注重自身提高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幼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注重园本培训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用。要以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作为教师成长的机构,以幼儿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教育活动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条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鼓励幼儿教师积极进行教育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展教育研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幼师经济待遇,解决幼师后顾之忧。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维持生计成为古代读书人从事塾师职业的重要原因,也是塾师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目前较低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给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规定政府要“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注重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公立幼儿园少,私立幼儿园多,且幼儿园中有编制的教师较少,合同工较多,因此,幼儿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满足,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辞源(修订本)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幼教职称论文篇10

职业紧张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严重的卫生问题之一。调查显示,职业紧张是各种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职业紧张增加了焦虑、抑郁等精神疾患发生的危险性。汶川5.12地震后,许多小学被毁,小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富余出来的小学老师经培训考核后要转岗到幼儿园,充当幼儿教师。这对大多数转岗老师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能不能适应新的岗位?如何更快地适应新的岗位?这都会给转岗教师带来一定的困扰和不安,导致职业紧张。研究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自我效能感量表对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和自我效能感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职业应激源、紧张反应各个具体层面、反映应付策略对个体和组织紧张度的影响,同时分析职业紧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缓解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和转岗幼儿教师的培训提供实证依据。

一、被试与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汶川及其周边地区转岗幼儿教师(女)为对象。共计10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共发放问卷104份,有效问卷102份,问卷有效率98%。

研究内容(1)人口统计学特征调查,包括年龄、学历、教龄、职称、子女、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2)职业紧张状况,采用华西医科大学王治明教授编制的《职业紧张量表》(OSI-R)[1],该量表包括职业任务(ORQ)、紧张反应(PSQ)和应对资源(PRQ),3项共14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5级记分,有些项目为反向计分。(3)自我效能感调查,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有十个项目,全部为正向计分题,量表采用4点等级计分。

1.3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所有统计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软件统计包分析处理。数据为正态分布,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教师职业紧张的影响。

职业任务(ORQ)和紧张反应(PSQ)在年龄、子女、教龄、职称、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资源(PRQ)在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的学历在职业任务(ORQ)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教师职业紧张因素得分比较(x±s)

注:*p

(二)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及自我效能感的得分。

如表2所示,总体来说,转岗幼儿教师职业任务中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这两项得分较高。与其他研究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任务得分相比较[2]。紧张反应得分不高。应对资源得分较高。自我效能感得分也较高(总分40分)。

表2 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及自我效能感得分(x±s)

(三)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量表各因子与自我效能感得分相关状况。

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任务的各因子不相关(P>0.05);自我效能感与紧张反应总分、心理、人际关系紧张呈显著负相关(P

表3 幼儿教师在职业紧张各因子得分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r)

注:*p

(四)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反应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为了解幼儿教师紧张反应(PSQ)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以业务紧张反应(VS)、心理紧张反应(PSY)、人际关系紧张反应(IS)和躯体紧张反应(PHS)为应变量,以职业任务(ORQ)、应对资源(PRQ)、职称、学历、年龄、工龄、婚姻、健康情况、子女、自我效能感共10个因子为自变量,在显著性水平α=0.15时,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ORQ、PRQ及一般情况对PSQ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由表4结果可知:应对资源是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应对资源为负值,表明对紧张反应具有缓解作用。职业任务、健康状况和应对资源是躯体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讨论

(一)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对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的影响。

本次调查发现,年龄、子女、教龄、职称、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对职业任务(ORQ)和紧张反应(PSQ)影响不大(P>0.05)。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和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应对资源(PRQ)影响不大(P>0.05)。不同文化程度教师在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各个因子与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转岗幼儿教师职业任务中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这两项得分较高。说明,转岗幼儿教师从小学教师到幼儿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工作性质不清、教学技能缺乏、教学方法不足等问题,但紧张反应得分不高。应对资源和自我效能感得分较高。可见,转岗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好,经过相应的培训,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

(三)转岗幼儿教师职业紧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任务的各因子不相关(P>0.05);自我效能感与紧张反应总分、心理、人际关系紧张呈显著负相关(P

参考文献:

[1]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5(6):120-121.

[2]严英,陶志阳.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4(28):368-370.

[3]徐长江.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1999(1):71-74.

[4]俞国梁,曾盼盼.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22.

[5]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5):567-572.

[6]仇明亮.职业紧张的研究现状与方向.文学界(理论版),2011,3:23-26.

[7]朱湘竹,翁诗君,江俊康.幼儿教师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7,10:35-39.

幼教职称论文篇11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北京市幼儿教师,采用多段整群抽样法,先把所有幼儿园按办园体制分类,再分出一级一类园和非一级一类园两部分。抽取幼儿园22所,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8份,回收率为90.86%,其中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为92.14%。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完成的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量表,包括关心利益、工作支持、个人发展、价值认同四个维度,共24个题项。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一致性系数为0.93,分半信度为0.85。除此之外,问卷中要求被试填写一份人口统计学资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是否在编、教龄、职称、月收入、办园类型、园所级别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考查了幼儿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及其四个维度,即关心利益、工作支持、个人发展、价值认同上的得分。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平均数为2.84,略高于2.5(2.5为问卷中的平均水平);各个维度的平均分都在中点以上,说明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略高于中等水平。组织支持感各维度得分的高低顺序依次为:个人发展>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关心利益。并且,在四个维度中,幼儿教师得分呈现三个不同水平:个人发展的水平最高,工作支持和价值认同处于第二个水平,关心利益处于最低水平。

2.不同年龄、教龄的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年龄组(25岁以下,26-35岁,36岁以上三个组别)幼儿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只在工作支持这一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26-35岁的教师工作支持得分明显的高于“25岁以下”和“36岁以上”两组,呈现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同样,对四个不同教龄组(2年以下,3-10年,11-20年,20年以上)的幼儿教师的分析发现,不同教龄组只在工作支持上有显著性差异,“3-10年”和“11-20年”教龄的幼儿教师工作支持得分高于教龄在“2年以下”和“21年以上”的,这种分布状况基本与不同年龄教师工作支持得分分布相吻合。

3.不同学历、职务、职称的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差异

不同学历(中专或相当、大专、本科及以上三个组别)幼儿教师只在工作支持的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大专学历教师得分明显的低于学历为本科以及以上的幼儿教师。不同职务幼儿教师在个人发展上有着显著差异,助理教师的个人发展得分显著低于主班教师。在关心利益和个人发展上有无职称有显著性差异;在工作支持和整体组织支持感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有职称组幼儿教师得分均显著高于无职称组。

4.不同收入、编制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收入组(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5个组别)幼儿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差异显著,在三个具体维度上即关心利益、工作支持、个人发展差异极其显著、价值认同方面差异显著。多重比较分析以后发现,在组织支持感总分上,工资在“1000元以下”和“1000-1500元”的幼儿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工资在“1500-2000元”水平的幼儿教师,且极其显著低于工资在“2000-3000元”以及“3000元以上”的幼儿教师。这说明1500元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工资分界点,幼儿教师工资高于1500元的组织支持感显著提高。

有编制和无编制的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和关心利益、工作支持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有编制的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无编制教师;在个人发展和价值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有编制教师得分高于无编制教师。

5.不同级别、类型园所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差异

本研究中园所背景包含园所级别和园所类型。不同园所级别(一级一类和非一级一类)的幼儿教师在组织支持感和关心利益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工作支持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且一级一类园所的幼儿教师得分均明显高于非一级一类园所。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园所类型(教育部门办园、集体办园、民办园、单位办园)幼儿教师在关心利益、工作支持和组织支持感差异极其显著。在关心利益维度上,教育部门办园显著地优于单位办园和民办园;在工作支持维度上,教育部门办园优于民办园;在组织支持感总得分上,教育部门办园最高,民办园最低,而集体办园、单位办园居于中间。

三、讨论与建议

1.提高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有利于队伍稳定

组织支持理论为我们思考如何解决幼儿教师离职倾向严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幼儿园为个人提供支持,而非单方面强调教师个体对幼儿园的组织承诺。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略微高于中等水平,与其他学段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第一,幼儿园与中学的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学的横向、纵向组织较为体系化,管理较规范,而大多数幼儿园组织结构简单、松散,相关的管理制度要求较低。第二,幼儿教师较其他学段教师群体的社会地位低、社会认可度不高、政策支持较少,这都可能影响组织整体的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一级一类园幼儿教师的组织支持感达到较好的水平。一方面是因为一级一类园有着更加丰富的物质环境资源,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这类园所领导对于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园风的重视。访谈发现,这类园所更注意调动全园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教师更多空间发挥自主性,并提供有效的支持。有教师提到:“幼儿园给我很多支持和帮助,为老师搭建平台,使大家共同进步,总是帮助分析自身不足,还鼓励我参加区县里的科研课题的研究,使我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刚参加工作,幼儿园会在新教师培训中了解我的难处,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在主题活动中,领导会给与我非常中肯独到的建议;当有新想法要付诸实践,领导会全力支持。”

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幼儿教师离职率,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从思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入手,为幼儿教师提供包括利益关心、工作支持、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组织支持,而根据互惠原则,幼儿教师也将以更高的忠诚来回报组织,从而实现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

2.转变幼儿教师“职业人”角色,增强管理的人性因素

提升幼儿组织支持感要抓住关键因素。在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的四个维度中,“个人发展”得分最高,而“关心利益”“价值认同”较低。这反映出当前幼儿园管理中存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作为“职业人”的现状,即给他们提供的支持更多体现在职业发展空间、学习和培训机会上,而非对他们利益保护、价值认同等方面。在管理中较多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的提高等,而较少地真正关心教师作为“人”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们首先是要满足生存和尊重的需要,即“关心利益”和“价值认同”,最后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个人发展”。因此,幼儿园管理者不能片面强调教师作为“职业人”所应有的忠诚和贡献,而应该加强幼儿园对教师的利益关心和价值认同。如园所管理者应尽所能关心幼儿教师的利益,并适当给予教师福利或奖赏,或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会使教师对园所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在工作上也会更积极和投入。某教师提到:“我家老人生病时,幼儿园能让我休假照顾老人,并且多次关心,这让我很感动。”幼儿教育管理者,增强管理中人性的因素,不仅有利于增强幼儿教师的组织支持感,降低离职倾向,还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园所的长远发展。

3.关心幼儿教师中的“弱势群体”,注重公平组织氛围的形成

当前,幼儿园管理者在管理中存在许多有意无意的“盲区”,形成各种层面的“弱势群体”。首先,是年龄、教龄处于两端的教师,他们组织支持感往往较低、离职倾向较高。幼儿园管理者容易较少关注这一部分人,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其次,是大专学历的教师。目前幼儿教师队伍里以大专学历为主。但本科及以上学历幼儿教师工作支持得分明显高于大专学历教师。幼儿园领导给予高学历幼儿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期望他们能够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却相对忽略幼儿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人。另外,助理教师、无编教师更是“弱势”。幼儿园管理者在分配有关利益,如加薪、发放补助和福利、外出学习上,对他们极不公平。某助理教师说:“每次学习或外出培训都是主班老师,根本不给我们机会。”一位无编教师说:“我们的工作没有什么分别,但是我们不仅工资低,无劳保,过节费用也只有有编教师的十分之一,而我们的子女上这个幼儿园还无法享受优惠政策,这有太大的区别了。”组织支持感理论指出支持性的工作条件和程序公平是组织支持感的重要前因变量,这种组织层面的“不公平”现象,容易造成这些“弱势群体”的组织支持感较低,离职倾向较高。要提高园所组织支持的整体水平,在管理上应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形成公平公正的组织氛围,尽可能发挥所有教师的作用。

4.提高幼儿教师的收入待遇,解决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

幼儿园教师组织支持感在月收入、编制及职称三个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因而,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组织支持感,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解决幼儿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问题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对这三个方面的调整,仅仅依靠幼儿园组织管理的完善是很难以实现的,需要依靠政策上的调整与支持。

本文为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学术科研基金课题“幼儿教师组织支持感、离职倾向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Eisenhern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on S.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6,71.

幼教职称论文篇12

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教学水平提高,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是关键。但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没有通过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就开始从事教学活动,或者没有参加实习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或者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以来,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作为任课老师,应该重视该项工作,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研究设计

为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根据教学理论,组织调查和访谈活动。从而为改进教学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启示。

1.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调查和访谈研究过程中,为有效掌握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运用相关理论进行透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需要以这些理论为研究武器,对相关问题进行透视,并分析指出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从而更好指导教学工作,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应用以下理论知识。

(1)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论是教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用到的理论,具体是指研究如何使有关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跟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且在学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性设计。它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密切,对教师教学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因此,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科教学论的指导作用,从而更为全面的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然后根据该理论要求和教学目标提出完善对策,更好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工作。

(2)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法。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法的应用。这样不仅能推动课程教学有效进行,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为常用的方法为直接教学法、习惯教学法。任课老师通过学习后应该掌握这些教学方法,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灵活应用。

(3)一般教育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创新理论等。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重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更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离不开这些理论的应用。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应该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推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完善和教学方法创新。

2.研究对象

选取农村幼儿园教师16名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结合调查研究工作需要,为提高研究分析水平,本文综合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纸质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2)访谈法。对任课老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采访和談话,咨询和访谈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获取更为详尽的调查资料。

(3)文献研究法。查阅图书馆众多相关书籍文献和中外文期刊数据库的资料和文章,对这些文献梳理和分类,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有初步了解,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4)观察法。参与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课,并融入其中,观察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情况,真实、详细了解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

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文化传播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调查分析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为了解教师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访谈,获取任课老师的年龄和职称信息。

1.年龄情况

2016年9月至10月间,调查和访谈的两所农村幼儿园共有16名专任教师,年龄在20-45岁之间。其中,年龄在20-29岁的8人,30-39岁的6人,2人的年龄在40岁以上,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从教龄来看,2-5年的6人,占37.5%;6-10年的8人,占50.0%;10-20年的2人,占12.5%。整体上看,新旧教师搭配合理,教龄6-10年的任课老师占一半。新旧教师所占比例合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相互借鉴和学习,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优势,推动相互间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2.职称情况

从职称来看,10位教师是初级,占63%;6位是中级,占37%。8位拥有本科学历,占50%;另外8位本科在读,占50%。有14位专职教师,占88%,全职负责教学活动。另外4名负责教学管理,为兼职教师。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偏低,缺乏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课老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任课老师太少,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基本情况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但同时也发现教学活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1.注重知识讲解,但讲解不明确

调查和观察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知识讲解。教师也注重了解幼儿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程度,教学活动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幼儿掌握知识。整个教学活动中,任课老师讲授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幼儿知识学习中,教师讲授的时间较长,提问也是为了增进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此外,教师在概念讲解时不注重精讲,讲解内容不明确。例如,在美术活动“长方形”的概念讲解时,一些老师简单的将长方形概念解释为,“上边两条线比旁边两条线长,这就是长方形”。通过交流得知,任课老师缺乏这一概念的知识储备,难以将概念精确传授给学生,对幼儿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差

提问作为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互动的主要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占据较大比重。但观察也发现,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提问类型单一,问题重复,难以引发幼儿思考的兴趣;有时提问的难度较大,问题与幼儿经验不符,甚至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一种手段。

3.忽视倾听幼儿的心声

观察发现,幼儿园教师倾听幼儿心声主要体现在应答环节。教师在提问和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幼儿会表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老师在课后忽视与幼儿交流,没有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缺乏引导,教学管理效果较差,影响教学效果提升,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为弥补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存在的不足,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1.注重知識讲解,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严把农村幼儿园教师入口关,确保任课老师具有幼儿教师资格证,做好面试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确保胜任教学工作,通过把握教师入口关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进行细致讲解,提高授课技巧,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方式,提高授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幼儿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任课老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确保基本概念、理论的讲解真实、有效,将知识精准的传授给学生,提高课堂授课的实效性。

2.合理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提问是幼儿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推动师生互动的关键。为增强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任课老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善于提出丰富多样的问题,注重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幼儿深入思考,从不同分析和思考,开发幼儿智力,发挥幼儿想象。同时还要确保提问的目的性和实效性,避免低效、重复提问。要善于结合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适当提问,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方面提问,注重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和新课导入环节提问。不能将提问作为惩罚幼儿的手段,避免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紧张。

3.倾听学生心声,有效开展课堂互动

农村幼儿园教师要增进与幼儿的交流与互动,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上,任课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善于倾听他们的回答,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课后还要耐心对学生进行辅导,增进相互了解,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安排教学活动。

4.注重对幼儿学习的科学引导

农村幼儿任课老师应该注重对幼儿学习的引导,采用解释、帮助、建议的方式,妥善解答幼儿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要给予幼儿以细致的指导,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鼓励方式的应用,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之中。

5.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工作

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制定并落实管理规章制度,耐心为幼儿讲解活动规则和课堂纪律,增强幼儿的纪律观念。从而让幼儿遵循纪律和规章制度,提高课堂教学和幼儿学习的实效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