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安全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3:10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

(一)六项具体咨询活动

包括:

1.帮助企业管理部门研究组织方面的问题,

2.帮助企业管理部门研究对某方面问题的意见,

3.帮助研究长期的或短期的改进活动安排,

4.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改进工作的计划,

5.向企业管理部门提供有关评价和检查改进程序的咨询意见,

6.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研究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的进一步措施和可能取得的效果。

(二)何时需要咨询

当企业处于如下情况时,需要进行安全咨询:

1.需要某方面安全专家或权威部门进行鉴定,

2.需要取得公正的判断,

3.企业安全处于关键的时刻,

4.企业内部人员不便于出面进行分析,

5.需要外部人士的权威。

(三)确定安全咨询人

(单位)应考虑的问题当现代企业决定要进行安全咨询时,如何选择咨询人或咨询单位,这就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1.需咨询的安全问题?

2.需哪些方面的技术?

3.谁有这方面的技术和权威?

4.咨询费用?

(四)分析你的咨询人

咨询前要对需咨询的问题有所准备、为取得好的咨询效果必须随时分析你的咨询人:如:是否找出问题并说明了问题?是否考虑出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他是否说出按其提出的办法能取得的效益?他的建议是否包括了你们的意见和想法?等等。

(五)咨询的要求

包括:

1.每次对现代企业进行调查必须有计划,

2.确定出进行咨询的工作安排,

3.必须向上层领导提出报告和保持联系,

4.重要的咨询最好要作出对成果进行测定的新方法。

二、安全小组与零事故活动

组建安全小组,开展零事故活动是预防安全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非常有效方法。

(一)安全小组活动活动的要点

包括:

1.安全小组的组织形式,

2.安全小组活动的宗旨,

3.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

4.确定课题并具体完成。

(二)安全小组活动的两种具体方法

分别是针对目标的活动和针对原因的活动。针对目标的活动这是以完成周、月目标或班组目标等的活动;针对原因的活动这是通过大家来解决车间、工段已发生的问题的一种活动。

(三)安全小组活动的程序

以针对目标活动的程序为例(以针对目原因活动的程序近似):

1.制定目标,

2.针对目标拟定全员参加的可行计划,

3.按计划组织实施,

4.评价效果。

(四)安全小组活动中目标管理的计划编制方法

目标管理的计划编制方法是以流程图的方式编制。具体步骤依次包含:

1.首先由主管安全员提出方案、明确方案,

2.由小组全体讨论明确目标、并制定已排除不利因素的具体目标,

3.小组全体再讨论实施方案、及按日所该做的具体工作,

4.小组全体执行、安全员负责巡视记录,

5.最后由主管领导进行评价、将好的经验经常化或将新发现的问题提交会上讨论。

(五)何为零事故活动

现代安全管理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预防事故为中心,进行预先安全分析与评价。我们欲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从消灭无伤害事故和险肇事故着手。零事故活动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的一种以班组或生产线为单位开展的安全小组活动。

(六)安全工作安排的定量方法

欲改善作业环境和安全工作条件,一般遵循如下处理原则:

1.选定一些安全工作重点,

2.制定安全工作计划,

3.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

4.形成文字材料。那么,如何确定各项安全工作的轻重缓急以作出相应的工作表?有下面两种方法:

1.安全工作矩阵首先确定危险等级(按照:危险、严重、轻度),再估算更换设备的适度、容易及费用情况。矩阵内的数字1-9表示的安全工作轻重缓急程度,起初它是凭以往经验。当然,有关部门可根据人力、物力组织评估作出相应调整。安全技术人员对需要做的安全改进工作按轻重缓急程度编为1-9号,并上报

2.安全工作程序排序的数学方法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2

一、 前言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工序、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工作的群体的多特征性、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作环境多变性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且由于因素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形成因素间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要素扩散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而目前对于企业生产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进行的,没有考虑其非线性非平衡特性,这不仅不能揭示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内在机理,更谈不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因此,必须采用开放、动态的现代非线性思维方式取代封闭、静态的传统线性思维方式。

企业生产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主的各种能量的动态交换,是一个各种因素彼此渗透与互相制约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研究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主要是对推动企业生产系统由危险向安全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规律的认识,熵理论通过系统熵流与熵产的变化规律的来解决非线性非平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用熵理论对企业生产系统进行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研究,对于明晰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和避免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 企业生产系统耗散结构特征

1. 耗散结构理论。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方式,获取所需的能量,由于外部条件和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某个限定的阈值形成涨落,系统因此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转变为有序状态。由于这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需要耗费外界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一个系统属于耗散结构,则要符合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四个基本条件。

2. 熵及熵变模型。熵是度量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随着熵值的增大,系统的无序程度也会增加。要降低系统的熵值,才能使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根据热力学定律,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给出了总熵变表达式:

dS=dSf+dSg(1)

式中,系统的总熵变dS是由系统与外界的熵交换 dSf(称为熵流)和系统内的熵产生dSg(称为熵产,具有非负性)两部分组成。外界给系统注入的dSf熵流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的相互作用而分析,从总熵变公式可知:仅当dSfdSg时,dS

3. 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与外能流。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安全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分化外能流和内能流两种方式:(1)外能流。是指在企业生产系统外部流动,不能被企业生产动力系统所利用的能量,主要包括事故因素、管理因素、装备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环境因素等产生的能量流。(2)内部能量流动(简称内能流)。是指流入到企业生产系统后,转变为企业生产动力系统能够利用的那部分能量。外能流和内能流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理论认为,导致事故产生的基本因子是“人—机—环境”三个方面。在图1中,为了维持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内能流中有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机—环境”传递的,称之为“机—环境”能流。“机—环境”能流包括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等能流;另一部分能量主要是沿“人”传递的,可称之为“人”能流,包括人员素质因素、管理因素等能流。在企业生产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机—环境”能流与“人”能流是交织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同时由于管理和人员因素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事故、装备和环境因素有一定客观性,因此,主观协同和客观协同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系统内。

4. 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企业生产系统符合耗散结构基本条件。首先,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其次,企业生产系统远离平衡态,其事故因素、装备因素、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方面产生的能量流处于动态的不平衡态;再次,企业生产系统内部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形成非线性关系;最后,企业生产系统由于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会出现无数个小涨落,最终形成巨涨落,会出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向安全方向发展。

三、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动力机制分析

突破企业生产系统当前安全的“瓶颈”的主要途径应是通过创新,增加企业生产系统内能流,从而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负熵,实现企业生产系统的熵减。具体的企业生产安全动力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

1.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动力引擎。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是不断提升企业生产系统的安全水平的动力所在也是增强企业生产系统的内能流功能的源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源动力之一。“科技兴安”的提出,可见科技水平对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无论是设备创新还是工艺创新,都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且对行业安全水平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企业生产系统安全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有些企业,存在严重“寻租行为”和制度配置的不公允性现象。因此,从宏观上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包括行业法律、劳动法、行政许可法等在内的一套法律体系,尽量避免企业安全立法供给短缺以及有效的实施机制缺失等情况出现;从微观上企业本身还要根据自身的安全生产情况和行业的特点,根据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创新型安全管理制度。

2.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动力分析。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相关,因此,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是推动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主要动力。

科技现代化要求企业生产系统的科技水平的具有先进性,这需要资本、人力、环境和技术等各要素在企业生产系统中进行优化组合,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安全水平。科技现代化的实现会加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而管理现代化产生的科学管理理念,也会有益于科技现代化的推进,两动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巨大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产生了巨大的拉力。其大小与企业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成正比,与科技、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和欠现代化程度之间差距的平方成反比。

企业生产系统现代化子系统对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会产生强大的拉力作用,产生拉力作用的内在原因是生产安全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其中劳动者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先进的设备具有本质安全化,使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如果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训劳动者,使劳动者安全素质得以提高,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的水平。可用图3表示。

在图3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主动力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科技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中的因素对欠现代化子系统产生方向产生拉力作用,同时,后者中的因素对前者产生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具有相当大的主动力。企业生产系统欠现代化子系统通过吸收负熵流,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成果,逐渐转变为现代化子系统。目前,欠现代化子系统中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者科技现代化素质还很低,如果不致力于改善这两个方面,那么这种推动作用将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系统无动力可言。

3. 企业生产系统安全的从动力分析。在企业的生产与安全协同过程中,除受到上述的主动力作用以外,还受其它一些外部力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作用力。政府监管乏力是导致经济运行中企业出现各种事故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法规方面,明确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但政府监督的作用不够突出,如存在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和对事故的违法成本偏低等问题。因此,需加大政府的监督作用力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民间资本带动作用力。企业的安全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的多少。安全投入减少使得安全科技、安全设备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严重不足。民间资本的流入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安全投入,促进管理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可以通过创新投融资制度,在保证民间资本能够有长期稳定的利润的前提下,将民间资本引入到企业安全发展的薄弱环节,解决企业长期安全投入的不足,有效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3)信息化管理的带动作用力。安全管理目前正从传统的事后追踪变为事前的预防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种事故处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计算机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处理和反馈生产安全信息,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使安全决策更科学。因此,信息化管理必将推进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进程。

四、 结论

在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系统的构成不但影响到系统协同发展进,而且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有力的动力机制,推动企业生产安全水平的向前发展。

1. 本文运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企业生产系统,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包含生产要素集聚与安全耗散的耗散结构系统。运用上述理论对系统的生产与安全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2. 利用熵变理论对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欠现代化子系统可从外部的环境引入负熵流,增强内能流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企业生产与安全协同发展的主动力以及从动力。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Laurence David. Safety rules and regulat- ions on mine sites-The problem and a solution.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5,36(1):39-50.

2. 姚慧丽.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3. 温泉.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中的科学发展观.学理论,2009,(11):14-16.

4. 王伟,黄莉,封学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物流系统科学发展机理研究.中国市场,2010,(6):24-28.

5. 穆建军.基于熵理论的西部地区城市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方法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6. 杨琳,何芳.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地理科学,2007,(10):16-21.

7. 胡亦武,王朋.熵理论下的大学国际化动力机制创新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8):35-41.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企业安全观的历史变迁

建筑企业的安全观是随着建筑企业制度和建筑企业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也可以说这是安全观这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传统的建筑企业理论――即古典建筑企业理论通常将建筑企业的制度(包括安全观)外生化,人在里面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因此,与此相对应的传统建筑企业安全观强调的是禁止、服从、被动性、后发性、事件本身以及共性。这种安全观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

1、禁止。否认人的本质需求――安全,突出对人的限制,而忽视了系统、制度、物等方面协调统一的因素。按照经济学中经典的管理理论――委托一理论的观点,禁止的缺陷在于由于剥夺了人的参与需求,从而对人的激励不足。

2、被动和后发。现行的规章制度大多起源于对已发事故的分析归纳提炼,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条条规程血染成”。这样就使得规章的形成和落实总是被动地滞后于事故的发生,而事故的发生才是我们禁止的目的,没有体现安全事故预防为主的要求。安全的目的被异化为单一的对制度的遵守。

3、事件本身。忽视了对安全问题全局的深度思考,就事论事,使得安全管理缺少了前瞻性,如同“救火”一般,只能疲于应付。

4、共性。重点体现在制度、教育和管理形式上。比如,所有的职工手捧相同的教材参加一样的培训,一年如此、年年如此,枯燥乏味。而诸如工作环境、人员身体心理等方面变化而产生的安全特殊需求被漠视。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和建筑企业理论的创新――特别是现代建筑企业管理理论(如委托一理论的产生),建筑企业被看成是一个团队生产,在这个团队里面各种生产要素(包括机械设备等物)都是被雇用的生产要素,都存在着合理安排生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利用率的团队生产问题。而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建筑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企业家的有限理性已成为共识。

二、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定义

所谓本质安全,本来是一个形容电器设备的定语。顾名思义,本质安全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肯定安全”,为什么肯定安全?因为不存在危险因素。

三、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构成要素

1、设备和机具的本质安全。即选用的设备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安全可靠性。可以定义为“剃须刀”理论,传统的剃须刀刀锋暴露,需有具备一定经验的理发师操作,极易划破脸部,后来在刀片两边安装上夹具,操作变得简单,对人的伤害程度受到限制,但稍不注意仍有造成伤害的可能,现在的电动剃须刀,刀片外加上细致结实有弹性的安全网,刀片与皮肤之间有隔层,很难划破皮肤,既是“傻瓜型’,又是本质安全型。如果职工使用的设备和工具都具有这种性能,就可以弥补人的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2、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即生产场所设计确保职工的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可以描述为“桥”理论,过独木桥人很容易掉下去,全凭技巧和胆量、运气,如果是现在的桥面宽阔、护栏高大的钢铁大桥,行人不必小心翼翼,不论是跑还是跳也不会掉下去。

3、人员的本质安全。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即有想(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会(安全技能+专业岗位知识)、能(能遵守制度+能创造安全环境+能正确操作设备),要加强培训和思想法治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四、建设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关键――本质追问

1、什么是本质追问。本质追问,是对现行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进行本质反思和评估的结果,它立足于系统,强调以联系的、整体的、细节的思想路线去认识解决建筑企业安全问题,形成于追问。这一理念突出代表了本质安全型文化的特色,即把安全管理的过程与目标融为一体,是一个不断趋近目标的过程,也是由许多过程累加的目标。它有如下特点:第一,本质追问立足于人的主动思考。追问的程度愈大,人的思考判别的力度也就愈强。而在追问中不断锤炼提高的思考能力会使得下一步的追问具有更高的质量。第二,本质追问强调以系统为平台。本质追问可以由任一安全元素点导入,但又绝不仅限于一个点或若干点,它的基本平台是建筑企业系统,包括人、物、制度和实物系统相互交融的大系统。其广阔的运行空间使之不会步入传统安全管理的死胡同。按其理念指导,任何状态下都会有新发现、新追问、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些发现、追问、解决问题,均因基于大系统平台产生而具有相应的高度,这一高度又因其对系统的总揽程度而处于动态上升之中,促使整个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的建设呈现递进性。第三,本质追问强调“系统分析”,应用“冰山理论域20/80规律。第四,人在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建设的诸影响因素中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地位。系统追问据此提出本质安全之人的构成要素。

本质安全之人=想(安全意识)+会(安全技能+专业岗位知识)+能(安全设备+环境+制度)

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要求全员的认同和参与,要求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本质追问的功能

第一,本质追问引导着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建设。其思维流程概括如下:创建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与以前的创建安全建筑企业最明显的区别一本质一本质一最根本的、最原始、最难以改变的一怎样才能做到本质一做本质的事一哪些是本质的事一本质安全最后达到怎样的效果……系统追问的结果,在职工中有了各自对本质安全表述方式不同,但却极其趋近本质的过程。

第二,本质追问推动了本质型安全建筑企业建设的实践。本质追问作为本质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表现在其思维方式,具有突出的实际操作意义,使管理者有了更明确的系统改进的目标。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4

(1)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内涵简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更离不开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就是助推现代社会和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安全管理是整个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最重要、最先进的研究和发展领域。具体而言,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协调学原理以及安全目标、安全隐患预防等一系列内容,无论是对危险进行有效分析,还是对潜在隐患进行合理分析,都能够帮助现代企业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体系,从而实现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

(2)现代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概念分析。而对现代企业来说,要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现状,就需要充分重视企业建设和发展理论的构建和体系支撑。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任务,更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就需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人先进经验,通过结合、吸收,实现更高发展。只有构建学习型组织才能帮助企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也只有会学习、善学习的现代企业才能适应不断竞争发展的现代社会,才能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中,丰富自身建设和发展。

(3)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定义概述。实施安全管理的基本对象和载体是人,整个安全管理工作是依据人开展的。因此,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制就需要在充分调动和结合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要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不仅要创造利益,更要重视社会责任的发挥和履行。

现代企业学习型安全管理体系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首先,针对安全事故,要对已发生事故做好事件的调查、材料的汇集与处理、从而研究事故产生的规律等,要紧密结合统计学等科学理论对事故发生充分做好总结和分析。其次,针对安全危险和隐患,要设置构造估量型、预期型安全管理模式,采用危险分析、管理控制的等方法不断推行安全预评价工作,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最后,针对安全系统,要充分结合其他公司管理发展的先进经验,在充分结合自身发展建设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上,加快推行企业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故障分析、构建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结合安全事故判断技术,最终实现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目标。

二、构建现代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分析

(1)安全管理模式建设要求分析。安全管理这一问题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不断发展之后的结果,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就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技术和理论。安全管理工程通过充分运用系统原理,研究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客观联系。而实现安全管理科学的更好发展,就需要人们充分结合事故潜在危险和发生规律,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而实现安全发展,降低事故发生隐患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企业发展的一致共识。在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新时展要求,只有创新和突破才能够发展企业。随着企业经营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更有优势,就需要重视与企业发展和效益紧密相关的安全问题,就需要针对企业发展背景和需求,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模式。

(2)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创新要求分析。研究现代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理论的重要创新之处在于理论创新,实现本质安全,构建安全管理模式是整个安全管理理念和体系的巨大进步,现代企业通过运用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内部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统一和良性结合。实现从传统的“要求安全”到今天的“自身不存在隐患”,达到整个安全管理的本质突破和科学发展。对整个安全管理模式构建来说,要实现的是事故零发生率,尽最大限度避免各种事故发生。而各管理模块都要对自身工作负责,在确保管理人员本质安全的同时,完善本质安全管理措施,同时也必须为企业实现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想要实现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化,就需要采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严格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和隐患,在整个安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安全和权益,正确使用生产流程。同时,要想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吸收和采纳其他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思路,通过融合,最终实现新的发展。

三、构建现代企业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实践应用措施分析

建设现代企业,其核心和关键是实现企业安全管理,而企业安全运转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为企业带来发展利益的重要措施。在现代企业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要确保人的责任意识和生产意识。而学习型组织安全管理模式构建的本质是要以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为承载体,通过提倡实施安全管理理念,最终建设多元、复杂化的安全管理系统。

(1)构建企业安全检查体系建设、细化考核指标。对火电企业来说,要想确保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就需要从企业自身出发,构建切实适合企业发展的安全检查体系。长期以来,尽管我们制定了相关检查体系,然而体系内涵盖的多项要素在实践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履行,以原有考核要素所收集的资料根本无法满足安全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更无法实现企业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防和把控。因此,新构建的安全检查体系就需要在做好数据收集、综合分析后,能够对本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更加正确的认识。同时,还要通过安全检查体系,细化各项考核指标,最终实现企业安全建设的既定目标和方针。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 安全监督 体系创新 企业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位,M一步提升人的素质,激发个体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意识,而且管理模式越来越有弹性,组织机构更加灵活,可以很快的传送信息,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在企业的安全监督方面,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可以保证企业长期的生产安全,使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的预防,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管理制度以及办法,不断的创新制度、技术以及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监督体系,打造完善的企业安全监督体制。

一、创新企业安全监督的方式

企业之所以频发生产事故,主要是因为:缺乏先进技术、设备落后、操作错误以及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在这当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按照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要以人为本,安全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理,然后才是管理技术以及设备。企业安全监督指的是,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下,监督料、机以及人等,其把安全放在首位。国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特征为:政府监督和其他监督相结合、国家监察和地方监察相结合以及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相结合。企业的安全监督不能脱离这个框架,同时,各个企业的生产情况不一样,因此,要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紧紧围绕事实和法律,创新有利于本企业的安全监督模式。

现阶段,国内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主要是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以及群众监察。在这种框架之下,企业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创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安全监督制度,发挥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作用。以往的安全监督机制提倡的是物本管理,利用管理制度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实现管理效果,特点是把生产效率摆在首位,而忽视了人。但是,现代管理理论提倡的是人本以及心本管理,人本管理更加的柔和,将人作为主体,通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主动意识,在管理时,会更多的关注人,从而实现管理的效果。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就是心本管理,这种管理更重视把握人心,让员工可以主动的参与安全管理。在创新企业安全监督机制时,要更多的应用到人本以及心本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机制的内容更加的丰富,提高安全性。

二、协调好安全管理与监督两者的关系

企业安全监督体系是独立的,不过从整体上来说,其仍旧是安全管理的内容,因此要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落实各级人员所担负的安全管理以及监督的责任,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措施真正的执行。

(一)要明确安全监督的具体内容

企业安全监督包含以下内容:首先,监督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比如生产工艺流程的执行情况、是否按照规定步骤进行操作、安全制度以及生产方案是否真正落实、重要设备是否正常运行、基层岗位是否存在违规现象以及是否实现生产指标等,上述内容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其次,安全活动与安全检查,比如现场安全检查的实际情况、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安全日记是否记录以及事故预演的演练情况等,这也属于安全监督的范畴。最后,重点控制内容,其中有生产关键环节的监督情况、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手段是否落实以及关键设施的现场监控情况等。

(二)提高安全监督技术以及方法

安全管理包含在管理科学当中,指的是为了达到安全效果,而展开的组织、计划、控制以及决策等活动,而安全管理又包括安全监督,其非常注重监督的技术以及手段。在实践当中,安全监督会遇到很多问题,当然也会遇到很多障碍,这要求安全监督工作人员要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创新工作办法,为了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督的运行机制以及办法,需要从制度、技术、监督流程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着手。

总的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企业安全生产开始成为关键的问题,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必须保证企业可以长时间的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体系是依据安全管理所创建,应用了现代管理理论,从制度的角度上,确保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明确安全以及监督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较好的安全业绩,所以,安全监督在大多数的企业当中得到普及。实践表明,安全监督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0701

一、做好煤矿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煤矿企业政工工作有很多重要性,我们要明白只有做好煤矿企业政工工作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另外,做好煤矿政工工作还有利于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稳定、高速运转;当今的生产方式也要求我们做好煤矿政工工作,只有顺应时代要求我们才能实现煤矿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安全保障水平的进步;而且做好煤矿企业政工工作还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凝聚企业员工这个团队,培养企业员工工作默契,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还助于改革煤矿企业各项工作,有利于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环境友好型企业。无可置疑,只有把一个煤炭企业政工工作做好,才会取得可观的经济利润与百益而无一害的社会效益。而且,当一个煤炭企业政工工作做的很好时,政工员工就会以科学理论武器头脑,以创新意识督促自己,努力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在煤矿企业中工作,整个企业的煤矿政工人员思想会与企业一致。所以,煤矿政工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同时我们要把的改革与发展煤矿企业作为出发点,了解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消除安全隐患,解决与之而来的各种新问题。总而言之,我们要明白煤矿政工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以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政工问题,为煤矿企业未来的长久发展做好铺垫。

二、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许多员工在思想政治认识上的存在一些不足,如有些人对政治思想、安全意识的了解有所缺乏;还有部分政工人员思想过于守旧,对新鲜事物有些反感,如果不了解现在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还不肯学习进步思想,宁愿停留在落后思想中,将会被时代淘汰。另外,目前的政工队伍中,有些通知的观念不够到位,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工作作风不够谦虚谨慎,素质修养有待全面提升。

三、解决政工工作出现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要要提高政工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所以要努力加强政工员工的理论学习。当今世界,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在煤炭产业上越来越追求健康、安全、质量和绿色。只有跟上时代步伐,随时保持政治上的警惕,增强科学技术水平才能跟上时展的速度,才能不被时代淘汰,做大做强。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使政治思想越来越趋向成熟,激发政工人员对岗业的热爱,在岗位上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还应该学习目前的法律法规,让政工人员提高自身的法纪观念,不做法律盲。作为企业政工人员还要随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与时代脱轨,圆满完成党和人民布置的各项任务,为人民服务。

其次,我们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以此提高政工干部的能力,让政工干部在更大程度上能长期接受教育,从而保持思想上、能力上的前瞻性。比如增加培训干部们的频率,增加学习的次数。在不同层次上对政工干部进行定期培训,最大可能的满足工作要求,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还可以创新培训模式,可以随时地就某项工作和一些理论问题,带着目的与政工干部交流,使干部们有开阔的视野。我们也可以增加培训内容,为不同岗位政工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尽量满足他们工作的需要。

再次,我们要对煤矿安全进行宣传,从根本上改善煤矿氛围。政工员工们要把煤矿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作为煤矿企业文化的一种当然也是政工工作的重要内容。最好是制定相应的煤矿安全宣传教育纲要,要求煤矿工作人员提高煤矿安全意识,更要加大对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准的宣传报道,向广大煤矿人员讲解煤矿安全基础知识,增强矿工的自我保护能力。最重要的是建设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只有体系完善煤矿企业才能长久存在。另外,我们不能反对新闻媒体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只有煤矿安全信息向人民大众公布,减少和避免煤矿安全信息交流不畅,才能使大众事件有正确引导和认知,避免矿难的发生,煤矿企业一定要以安全为主。企业的利润不能与人的生命相比,安全生产最重要作为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人员更要明白这一点。

最后,想要建立一个绿色、安全、高效运营的煤矿企业,不能仅仅靠一个政工部门,要所有部门组织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做好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能充分协调各方关系,不能取得各方支持,没有彼此的监督,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加大政工机构建设,从而建立起统一高效的保障系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对自我加强管理,在煤矿项目的互相监督以及依法监督。还要重视建立健全政工工作制度,我们当前的政工工作规章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为了满足要求我们要根据形势进行修订,尽快废止过时的规章制度,并加快制定新的配套措施。在不断完善中确立政工工作制度,推动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一个出色的政工工作人员,知道加强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的。可能我们的工作中多的就是制度,但不具备时效性,只是一纸空文。没能落实的制度多不胜数,没能发挥任何作用,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制止,我们制定制度不能成为装饰品,要努力付诸实践。所以,在制定制度时,要计划如何执行和监督。严加惩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政工工作人员要加强监管不能松懈。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使制度有效果。还应该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方法不能一层不变,只有依法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才能打击非法违法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落实责任,真正保证实现煤矿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新的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工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有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风险,企业应当在做好政工工作的基础上做好煤矿工作,也在做好煤炭政工工作的前提下发展煤炭企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政工工作的有利一面,推动煤矿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新时期加强煤矿企业政工工作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7

1.安全文化范畴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工业领域应用就成了企业安全文化,与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成了安全管理文化。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不同的领域,继承和创造保障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舒适、高效活动的物质存在和精神作用,均可称之为某领域的安全文化。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综合我国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可归纳出4种安全文化定义。

(1)安全文化定义A。1988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出了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这术语。在1991年INSAG一4报告即《安全文化》小册了中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个安全文化的定义表明,安全是有关人的态度问题又是组织问题,是单位的问题又是个人的问题.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即安全第一的概念,是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特别是核电厂的安全运转需要,必须保证安全第一。

(2)安全文化定义B:英国保健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定义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在定义中没有强调能力和精通等必要成分,提出了修正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保健安全管理上的成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具有良好安全文化的单位有如下特征: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信息交流,共享安全是重要的想法,对预防措施效能的信任。”

(3)安全文化定义C。我国学者曹琦通过研究我国安全管理模式分析了在国内安全法规难以认真执行,安全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安全方针难以深入贯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安全素质较低。在分析了企业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理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并指出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和企业现代管理的特点。

(4)安全文化定义D。作为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重要成果之一,1994年12月以来,《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从书》陆续出版。该系列丛书对安全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科学论述,最终给出的安全文化定义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乃至实践的一切领城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地从事一切活动,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自然的、人为的或天灾人祸的);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分析以上4种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有如下相同点:

(1)安全是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强调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和结构,因此都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是一个综合件系统工程。

(3)安全文化是以具体的形式、制度和实体表现出来的,并可分不同的层次。

(4)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范畴。

(5)安全文化把企业要实现的生产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实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统一。

这4种定义的不同点有:

(1)D定义既包括了安全物质又包括了安全精神。从文化属性上,D定义属于安全文化的广义定义;A、B、C定义指出安全文化用于管理文化,强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法律属性和安全管理模式,因此A、B、C属于安全文化的狭义定义。

(2)D定义指出在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历程中,安全文化存在于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强调安全文化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A、B、C定义明确安全文化以现代工业为基础,强调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现代工业生产和企业现代管理特点的背景下产生的。

(3)A、B定义的安全文化实质上是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手段,如A定义是指核电厂安全管理的一种手段;B定义虽然已经拓延到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领域,但仍没有超出企业和行业的范畴。因此A、B定义的是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定义C、D既指企业安全,又包括社会基础性文化,指出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全民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两个层次,因此c、D定义的是全民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一样具有精神性、群众性、环境制约性、动力支配性、连续性、广泛性等各种属性。目前我国安全文化各种属性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各方面:(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安全第一”的哲学思想;

(2)开展群众性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

(3)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主人公精神;

(4)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文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监察;

(5)逐渐健全各项安全标准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法制管理;

(6)进行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7)逐步健全专业化和全民的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的本质安全素质;

(8)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建立全民安全文化模式。

2.中国安全文化现状

安全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并存,加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认识不同,安全文化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发展不平衡。中国安全文化现状是:

(1)劳动部十分重视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持别是国家高层领导多次指出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2)安全文化研究成果显著;

(3)典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全国范围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尚未普及;

(4)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成果显著,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城市居民的安全文化素质高于乡镇居民;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8

1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与现代化科技的迅速发展,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对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安排有了崭新的内容。大众更富裕,精力更充沛,也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对生活安宁、社会安定、家庭及社区的安全格外重视,这表明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安全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安全成了文明的象征。

2 人们对安全的认识

人们对于安全的认识往往比对事故的认识难度大,因为事故比较直观,对人们的影响比较深刻,人们容易从其危害中加以认识。而安全给人们的印象是同事故相对存在的,只有社会属性,没有自然属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虽然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与探讨,但多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深入到安全的内在联系中加以认识,目前人们对安全认识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

(1)从事故的危害中认识到(2)从安全与事故的相对存在中认识到(3)从安全与事故之间的联系中认识到(4)从安全内容的扩展中认识到:其一,安全是指人的身心而言,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伤、不死、不病,而要保障人的心理、生理的安全与健康;其二,安全涉及的范围超出了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的时空领域,拓展到人能进行活动的一切领域,可以延伸到人能生活、生存的一切地方;其三,人们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程度不同,对安全需求的水平和质量也不同。(5)从安全的存在中认识到。

3安全价值的观念性

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价值观,如经济效益观念、时间信息观念等,体现了对传统生产型企业管理观的突破,为实现企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观念也同样适用于安全生产。如果人们能够树立起安全新观念,将大大提高安全的价值,为现代化企业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1)安全的战略观念(2)安全的市场观念(3)安全的竞争观念(4)安全的服务观念(5)安全的素质观念(6)安全的开发观念(7)安全的信息观念。新型安全观念的建立,能够拓宽安全工作的思路,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安全具有广泛的价值,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断提高的,它既具有生存价值、经济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理论价值。

4 安全观的发展[1]

人们习惯上将生产领域中的安全技术称为是安全。如果将以生产领域为主的技术安全扩展到生活安全与生存安全领域,形成生产、生活、生存的大安全,将仅由科技人员具备的安全意识提高到全民的安全意识,这就是科学的大安全观。

安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公众崇高的伦理和公德。从本质上看,没有人类的安全就没有世界的和平,也就不可能造就人类的幸福乐园。安全的程度和质量,可以用安全科技和安全文化的水平来衡量。安全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又取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及大安全观的确立。我国的安全和减灾界专家认为,树立新世纪的大安全观,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近年来,我国每年意外事故与灾害死亡人数高达10多万人,“九五”期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四次事故高峰,五年内共夺去50余万人的生命。各类事故引发的原因,70%以上是由于人的“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其根本问题在于企业领导、职工和社会大众缺乏应有的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薄弱,不懂基本的安全法规,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自救能力等。因此,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大安全观,应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的战略之策。

4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4.1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有文献将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归为事故因果论,而把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归为管理失误论,把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归为因果连锁理论作单一的叙述。

4.2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

有关文献仅对威格里斯沃思模型、瑟利模型、劳伦斯模型、撒利模型作过简单的叙述,没有对模型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4.2.1比较分析

威格里斯沃思模型提出人失误构成了所有类型事故的基础,仅从人的简单层面对模型进行了分析。而瑟利模型不同于威格里斯沃思模型,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理论。但两者都认为如果没有人的失误就不会有事故发生。劳伦斯模型是在威格里沃斯和瑟利等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针对金矿企业人失误为主因,适用于类似矿山生产的多人作业生产方式。撒利模型不同于前几种模型,根据操作者应处理信息的性质进行分析,操作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信息量过大势必导致人失误。

4.2.2理论发展前景

信息处理的人失误事故模型主要是从人的失误对事故进行考虑的,由于人的失误是很难全面分析清楚的。所以该类理论模型可望在未来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4.3能量转移论与两类危险源理论

有关文献对能量转移论仅作单一的论述,两类危险源理论是最新的理论研究,是在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关文献并没有对两个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4.3.1比较分析

陈宝智教授在对系统安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1995年提出了事故致因的两类危险源理论。该理论认为,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并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理论对能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具体的预防事故措施。在现实中的意义较大。

4.3.2理论发展前景

此两理论把事故都归因于能量的意外释放,仅适用于存在能量以及能量的载体因素基础上,对于管理、人因等都无法用能量的观点分析。但两类危险源理论的发展前景空间是可观的。

5安全的属性

5.1安全的自然属性

所谓安全的自然属性可从两个方面讨论:其一,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决定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动因素。其二,安全是人类对天灾的无奈以及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的规律不可抗拒,使人们不得小把生命安全经常提到议事日程,这虽然是被动因素,但它与前一个主动因素相结合,就决定安全是古以来人类生活、生存、进步的永恒的主题。

5.2安全的社会属性

安全的社会属性也可以从政治及经济两方面来阐述:自从人类有组织活动以来,社会安定、有序、进步始终是各社会阶段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安全,这是社会促进安全的主动因素。但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例如:政治、军事、文化、社交,有的对安全直接起破坏作用,有的问接影响着安全;人类的经济活动.

6奖惩结合的经济激励法[2-3]

任何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必须有明确的目的、目标。在工作中引入目标激励和奖惩机制正是为了充分调动每位安全生产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经济手段来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源动力。使安全生产目标与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让实现目标者得到应有的物质激励。让达不到目标者丧失物质利益。从而指引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追求的安全生产目标相一致。确保整体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6.1安全生产目标激励和奖惩机制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

发电厂作为电力能源系统的首发点.承担着生产电能的重任,社会责任重大,安全生产工作繁杂,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在2008年年初南方罕见冰冻灾害中就凸显了发电厂的作用。但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如何确保发电厂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谈谈安全生产目标激励和奖惩机制在发电厂的应用。

6.1.1 安全生产目标激励和奖惩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建立完善、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责任明确,目标清晰,无遗留、不重叠”是建立发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原则。发电厂的管理模式确定以后。各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基本明确,但在责任制里要对安全生产方面的奖励、考核条款进行明晰。并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奖惩的刚性。

(2)各类安全方面的奖惩制度必须完善。

建立发电厂安全生产方面的奖惩规定.对各类不安全事件、违章下岗条款、习惯性违章界定以及生产方面的考核细则进行明示,实现考核有据可依、奖励有章可循。

(3)各岗位安全生产目标必须简单清晰。

发电厂安全生产目标体系的建立。传统的做法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即上级单位确定发电厂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发电厂再将该目标按照层级管理原则,进行细分,落实到各个部门(车间)、各个班组(工区、分部)以及各个岗位上。但如何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将发电厂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全部分解到各个岗位上。实现各岗位目标对发电厂目标的直接支撑,同时推行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强化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员工有目标、目标有人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各个岗位的目标分实行100分制,对构成岗位目标的子目标按照重要性的程度进行合理赋分。对每个岗位的子目标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形成员工有岗位、岗位有目标、目标有奖惩、奖惩必兑现。

发电厂的安全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安全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各级人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保持如临大敌的工作态度。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兢兢业业、扎实肯干。才能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并在实践工作中创造性利用安全生产目标奖惩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一方平安,确保发电厂的生产安全、确保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社会繁荣提供基础能源保障。

7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7.1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其层次

安全文化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生存活动中为保证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有关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应该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管理和运作影响员工的精神层面并通过员工的个人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属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分为企业物资安全文化和企业精神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为分析方便可以把它具体化为四个层次:(1)安全物资层次:这一层次是个很具体的概念,它包括企业生产、生活所用到的各种安全防护工具和劳动保护品等,(2)安全技术层次:它包括所有与企业安全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科技文献、音像制品等。(3)安全法规制度层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与安全有关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各种政策体制等和企业制定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共同构成了这一层次-(4)安全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层次:这是最抽象的一个层次它包括企业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和安全价值观。前两个层次(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技术等)称为安全的硬手段,后两个层次(安全管理与法制、安全教育等)称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科学的软技术。

7.2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是一种以人与人组合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活动主体,其生产经营行为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企业安全生产的战略选择都体现在人的价值理念中以企业安全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企业安全文是一个涉及到企业能否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企业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所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严格实施使这种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企业和员工安全生产的灵魂,例如某名企为保障安全生产自动撤掉有安全隐患的生产线以实际行动为其员工树立了。安全第一”的价值理念,(2)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制度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入安全制度与安全法规等,另一种是内在的社会道德和价值理念,(3)企业安全文化是实现企业安全制度创新的理念基础。企业员工的安全价值理念体现了企业安全制度的要求,反过来员工的安全价值理念也可以反馈给企业从而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制度的创新提供源泉。

从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企业的安全文化还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由此给我国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例如有些煤矿井下负责打锚杆工人经常偷工减料,把偷工剩余的锚杆拿回家,后来管理者改变制度派人专们检查核实打锚杆的数量并在井13严格检查出来的材料。工人是不敢偷料了但偷工的事却来了,本来两米长的锚杆打进岩石里是很费功夫的他们就把一根锚杆截成好几段,把小段锚杆放入打好的岩石孔上紧托盘。从外观上是看不出来的,但又不能进行破坏性检查将锚杆拔出。这也许会有人说是没有一个好的监管制度,要知道即使是最完美的制度也会有漏洞如果没有安全文化观念上的约束制度约束实际上就难以发挥作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也在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9

一、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英文是Safety culture,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安全健康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和内容可以表述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安全生产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人文环境和生产条件为目标,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以已有的安全生产经验为基础,以被激发出来的员工的内在潜能为动力,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整合方法,使企业变为一个有扎实安全基础因而有市场竞争力的实体。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此而积累和创造的安全精神财富和安全物质财富就是石油企业安全文化。

二、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安全文化是科学发展之本,是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基础和灵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弘扬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安全形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动力。石油企业是国有控股企业,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的基础性产业。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关系国家能源供给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大型企业直接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石油市场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国内石油企业过去的行业垄断地位将逐步消失,在人才、市场占有率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些变化要求企业以发展的、竞争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自觉改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并把对安全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一个健康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中,确保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遵循原则

(1)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2)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安全文化建设必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既体现先进性、导向性要求,又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买推进全局的可一持续发展。(3)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重在创新。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对现有的安全文化进行整合、提炼和创新,突出石油特色,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加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4)安全文化必须坚持重在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以安全文化建设带动和推进员工队伍安全观念转变和安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全局安全绩效水平。

四、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1)整合安全理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整合理念。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为指导,企业对员工要长期进行思想、态度、责任、法制、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意识和科学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石油企业各单位把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安全文化的基本精神,重新审视和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符合本单位生产经营实际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工作职责。在基层单位大力开展以“施工现场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基层管理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把安全文化的基本观念融和到各项规章制度当中,将安全管理理念内化为广大员工的实际行动。(2)强化全员安全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石油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全面开展石油企业、所属单位和三级单位各个层面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石油企业安全负责人、分管安全副局长、安全副总监由集团公司统一组织培训;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监督、特种作业人员由企业组织,到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其他从业人员,由所属各单位组织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结果要在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备案,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领导,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监督、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要通过开展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题的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的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素质,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最终达到“我会安全”。(3)内化思想,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古语讲:有心修得百年渡。安全文化是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最根本目的,以文化人,服务于人。本着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的思想,结合企业各项工作、各种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的文学、艺术、娱乐活动进行精神贯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科学知识普及,真正把安全要求变成员工的思想认识、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典型课堂、以会代训以及集体学习等方式为载体,切实有效地将安全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做到人人皆知、烂熟于心、条件反射,实现“以认识促自觉,以规矩促规范”,建立时时、处处、事事讲安全的“自由王国”。(4)外化为行动,把安全工作设计成企业安全建设中的组合拳。安全文化自古有之,从人类远古时期的宿命论、被动型,到近代的系统论、经验型,发展到当今的本质论、预防型,安全文化提升到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新境界,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墨菲法则——客观存在的错误,除非及时整改,否则迟早会引发事故;海恩法则——事故背后有隐患,隐患背后有征兆;多米诺骨牌效应——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形成一个不安全系统,人或物或环境某一点的不安全能量释放,引发整个系统失去平衡而产生事故。这些理论归结起来就是:“事故有先兆,预防要科学!”在确保安全的系列过程中,外化为行动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过程。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将各类安全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又让实践检验理论。《安全条例》规定的安全教育与训练、分析与预测、建设及投入和检查与整改等,都是安全文化外化于形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推动《安全条例》的不断修订、完善。设计和打好预防工作组合拳,任何事故都是可防范的。(5)完善管理制度和体系。制度是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现行制度又都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及时从自身工作中寻找规律,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同一个地方反复摔跟头;要善于借鉴他人的教训,不能把事故当故事听,五十步笑一百步;要前瞻性认识问题,超前预测安全风险,把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无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他人的教训,以及可能出现的状况,最终都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颁发执行,收到广泛效果,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12·23开县井喷”事故、“川西北气矿甲醇厂7·16亡人事故”等一系列惨痛事故时刻提醒着我们:“绝不能把安全制度当作儿戏。”自“12·23开县井喷”事故发生以来,四川油气田将每年的12月23日定为警示日,以此提醒每位员工要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如今该警示日已形成制度,牢固扎根在员工脑海之中,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素质和水平,广泛发动全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深入挖掘来自广大员工的安全文化资源,全力推进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0

关键词:

现代安全管理;体系;以人为本

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运用,由于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火灾、爆炸、空难、化学品及核泄漏事故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久久的创伤和难以抹去的阴影,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不稳定因素。事故的控制有“技术、管理、教育”三大对策措施,其中管理是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和手段。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事故是可以避免的,造成事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指挥人员的盲目指挥、操作人员安全知识的匮乏、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造成的。在事故发生后,由于企业应对事故发生后果的能力不足,不能保障受害人的合理、合法权益,进而造成受害人与企业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的稳定。

2现代安全生产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更需要发展科学、合理、有效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现代安全管理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必由之路。一个具有现代技术的生产企业必然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科学。目前,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是安全生产管理工程中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和发展领域。它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安全管理哲学、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经济学、安全协调学、安全思维模式、事故预测与预防理论、事故突变理论、事故致因理论、事故模型学、安全法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法、无隐患管理法、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安全经济技术与方法、安全评价、安全行为科学、安全管理的微机应用、安全决策、事故判定技术、本质安全技术、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系统危险分析、故障树分析、“PDCA”循环法、危险控制技术、安全文化建设等。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效果主要有注重效果,全面突出安全的重要性;安全管理以人为本;重视激励作用;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等特点。

3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中,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⑴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缺乏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安全意识谈薄,只顾生产经营不顾安全的现象还很严重。

⑵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安全管理手段落后。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贯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对“三违”大多以罚代管,忽视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及贯彻落实,谈不上管理和责任落实。

⑶宏观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政府已经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人员、手段和机制尚未完全到位,特别是基层的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安全监督机制还没有形成,监督管理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安全、系统安全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安全监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两查一证”,即事故调查、安全检查和发许可证。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纸上谈兵和走马观花上。

⑷应对突发事故的预案和预案的实施有明显不足。还需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提高事故应急能力,确保企业职工生命和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确保社会生活的稳定。

4抓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方能达到安全管理中的本质安全水平,根据经验,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⑴加强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实践别人的成功事例和做法。例如,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推行HSE、进行岗位隐患排查、搞好安全评价、采用ABC管理法、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等。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重视事故的调查处理,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做好事故的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以此指导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安全管理水平。

⑵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必须落实和强化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任。在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要高度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要从生产环节和岗位的标准化抓起,在做好企业安全状况评估工作的基础上,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制定颁布各行业的安全质量标准规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推动企业安全质量管理上等级、创水平。

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是搞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⑷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以强化安全监管为手段,推动《安全生产法》的贯彻落实;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加强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超前防范。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人员,不仅要深入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认真查处追究事故责任,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科学的安全事故预防制度,主动排查安全隐患和问题。

⑸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通过评估,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以明确事故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⑹强化现场监督检查,确保企业长治久安。现场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生产单位必须对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常抓不懈,通过严格实行24h不间断的安全生产调度和领导干部值班制度;严格副总以上领导“五个一”考核制度;强化中夜班的安全管理,严格中、夜巡检查制度;严格现场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执法检查力度等具体方式,全面完善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标准化形态。

⑺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⑻加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后果。“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灾害总是难以根本避免的。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损失,应付紧急情况,就应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要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从容地应付紧急情况,周密的应急计划、严密的应急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灵敏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救援设施是控制和降低事故危害的最有效手段。

5结论

安全生产是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是实现人权的最有力体现。通过宏观和微观的诸多安全生产管理手段,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定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推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等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最终实现事故控制和减少损失的安全目标。总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宝智.从传统走向现代-论现代安全管理[J].现代职业安全.2001(2):20-21.

[2]罗云,程五一.现代安全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6.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1

二、推行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要想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这一目标,就必须将安全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为了安全生产,就必须要研究一下安全的科学理论,找寻安全的科学规律,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的工作水平。以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跟现代化的科学的安全管理相比较,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所注重的主要是在系统的运行上面,一旦有事故发生,就根据所得的调查结果去修正与改进系统,这就是所谓的事后模式。这种模式会有许多弊端,就会不断导致事故产生。而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则是将事后改进变为事先预防,其工作重心是在对潜在的危险进行甄别、研究与防控,做到防患未然。安全管理工作看似艰辛且责任重大,但只要能够坚持做到发挥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作用,不停地探究寻找安全管理的规律,就可以掌握其主动权。很多的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因为广大群众普遍缺乏必要的一些安全培训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在企业中,要是每位员工都能够掌握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面对那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就可以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很好地使用与驾驭它。所以,科学的管理对安全工作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

三、安全管理提倡的四大理念

因为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对生产的安全比较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不停地在增强安全的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对事故进行防控,降低事故发生的次数与伤亡人数。但是,现实情况是现在的事故与伤亡总量依旧居高不下。归根结底,除了经济快速发展而安全生产的基础差等客观的一些因素以外,那些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与方法之中与现代企业生产发展相违背之处是引发事故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对那些阻碍现代企业发展的传统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加以改进,树立起适合现代企业的安全管理理念对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倡导科学观,有助于转变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安全并不是一种常识,而应当是一门科学。这一观念现在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安全观已经难以存在在现代企业的发展当中。过去,领导提前强调注意安全;安全员也是费心尽力一遍遍地强调安全;操作员也小心谨慎,注意安全,可事故仍然还是发生了。这就说明了安全工作不单单靠常识,靠说教,也不能只依靠安全部门独自管理,安全生产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遵循客观的规律办事。经过事故的统计与分析,明白事故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要想掌握这种规律则需要运用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做到。2.倡导系统观念,有助于保障企业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系统的观念就是指能够运用系统的工程原理,理论以及方法研究和解决那些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彼此之间有一定联系的各种要素视为一个整体,运用辩证统一的逻辑理念来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而在实际的情况当中,在企业生产过程中,仅仅一个安全问题往往就牵扯到了许多部门与环节,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彼此关联渗透。要想全方位、全过程、全体性地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做到从整体与部分出发,考虑到整体与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综合的把握与安全有关的各种因素。传统的安全管理侧重于对个人在操作中过错的问责,片面地强调违规操作,针对性的追究这一事件,做不到系统性地对事故原因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不能构建整体的安全。因此,要想全面地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就必须要实行现代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式方法,这将有利于采取符合科学的合理的措施去控制事故的发生,进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只要我们能够将我国所提出的有关保障安全的标准落到实处,就能够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的系统安全。3.倡导预防的观念,有助于企业减少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现代安全管理提倡事先预防的理念,从刚开始就要求做到不让事故发生,即便是各项系统都在正常运作没有出现什么安全事故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应当主动地进行一些针对当前安全情况的预测跟评估,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制定一些改进措施,以阻止可预见的将来有可能会发生的安全事故。虽然在传统的管理当中也有一些防范措施,但是去更倾向于去处理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故。虽然可以从已有的安全事故当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但是现代安全管理对事故采取可预见性的控制,但是传统的安全管理却是一种发现型的控制管理方式。预防事故的根本性做法在于了解危险,可以对危险进行预测以及对其做到防控,而系统只能监测到事故发生的最基本的因素,却不能避免现实当中各式各样的危险隐患。而现代安全管理就是运用系统性的安全理论体系,识别并清除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让安全系统更加完善。正是由于预先就察觉到了危险因素,才可以从容应对,制定和采取防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但目前的企业多数都是在对危险因素的认识上不到位,甚至没有这种观念,所以就不可能提前做好预防,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不断推广现代安全管理,可以是企业控制并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4.倡导发展的观念,有助于企业不断完善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企业的安全问题也会随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就像企业的技术更新、设备升级和机构完善都会产生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和依旧存在的危险因素,使生产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要随着企业发展变化的步伐不融入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与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可以不断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使企业适应发展的需要,让其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安全管理的推广能够将传统的单个因素的安全管理转变为综合全面的安全管理,将事后型的安全管理变为提前防控的安全管理,将被动式的静态安全管理变为积极主动的安全管理,将过去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形式化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综合全面的安全管理。很显然,这样做将会是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以提升,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作者:吴洪涛 单位:广西安生安全科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浪;程运材;陈建宏;周智勇;吴和平.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03):133.

现代企业安全论文篇12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管理始终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首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安全事故仍然是频频发生,这些安全事故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仅仅依靠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网络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而这里所说的根本,就是指企业中安全文化的培养

一、安全文化的概述

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跟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经营活动是分不开的,它是在企业的安全生产中,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以此来达到对人的安全价值实现的一种文化。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企业树立安全精神和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同是也是企业员工人心凝集的一种手段。企业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避免人身或者非人身事故的发生。达到高安全系数和高利润的共同发展。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培养,尽可能的避免企业事故的发生,前提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事故发生的原因。一般来说,企业发生事故的原因分为不可抗力的原因,比如自然灾害、地震之类的事故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绝大部分都是人为上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的因素上出现问题而造成的事故。即使是有些事故看上去是因为某些物的原因,但是这些物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跟人的行为有直接或者间接上的联系,完全意义上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出现的几率很少。所以,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只要能够很好的把握住人的因素,企业安全工作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而就安全文化而言,正是在人的因素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只有很好的实现对安全文化的培养,才能真正的将安全管理的重心,牢牢的把握到人的因素上来。

二、企业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1. 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管理的相关性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组成部分,和其他的经济模式的发展一样,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也必须要依照一定的运行机制,这是到期企业预期目标的唯一手段。而且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企业自身形成的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一个巨头广泛代表性的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同样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的性质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不同,相应所构建出来的企业管理模式也不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作为全新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是企业对员工重视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新时代下企业管理的全新特点。

而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不不言而喻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获取,更跟员工的生命安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出现安全事故,带来的不仅是企业物质和经济效益上的损失,更是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威胁。这些年,尤其是在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很多还是特大的安全事故,这些事故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流下,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要对安全管理问题给予充分的认识,而对于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要依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加强。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我们在企业的生产中,对生产人员,机器、材料。生产方法和生产环境等要素上对安全问题进行管理,就不会有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由于员工的安全理念还比较落后,管理工作存在盲区,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在处理工作时从部门利益出发,造成全局性管理互相矛盾,管理方式有差距等多方面的原因,就必然导致安全管理的疏漏。因此,有效的办法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改善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从而使员工自发的、主动的、持久的按制度办事,真正做到对企业安全问题上的保障。

2.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不同点

(1)安全文化主要通过传播、宣传、科学普及、教育、倡导、法律等手段,从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行为去启发教育人,以人为本,珍惜生命,互爱互帮,学会自救互救,提倡博爱、伦理、自律,达到人、群体、社会、家庭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实现舒适、安全、健康的境地,它对人的整个人生过程都不断影响,注入和培养、塑造,用安全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教育和激励人,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即安全技术和安全文化知识,安全的社会适应力和安全的生理、安全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开放、无约束、无强制的自然、自由的教育,突出一个对人的爱,这种安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继下去,并优化和繁荣,一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当时当地的安全文化熏陶、改造和提高,安全文化注

入就会在心灵的深处发生质的改变;

(2)企业安全管理采用行政、法制、经济、科技、教育等手段,带有强制性、限制性和惩罚性,是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总目标为最终目的,是以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为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安全生产约束手段。由于是强制、惩罚、约束性的,被管理者始终是处在一种被动安全,服从安全,要我安全的强迫、监督状态,从精神上、心理上的影响是相对短暂的、有限的,调换岗位或另寻职业后,又要重复被动安全强制、压抑的局面。因此有人提出并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在企业安全管理上,要研究人的安全心理,以人为本,对工人要“爱”要“护”,企业安全管理才能持久、深远。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西方国家早已提出并付之实施,是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具体思路。它强调尊重员工需求,关心员工成长和发展,重视员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反对把员工仅仅看作生产的“工具”,而是强调人是有多重需求的“社会人”。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层次组成,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中可以看出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更高级。因此,企业在不断提高员工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员工的安全需要,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

1. 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目前,许多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企业的安全工作放在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过企业各级、各部门的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而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使员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如果具有很高的安全文化素质,就可以把自己倡导的安全价值观的信念和行为方式,通过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2. 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水平

首先,企业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每位员工每年有固定的集中专业培训(其中包括安全知识讲座)。培训合格者,才可以上岗工作,培训不合格者,禁止上岗工作,并扣发工资或予以辞退。通过这种培训将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操作规程系统化、完整化地教授给员工,让安全生产的意识伴随员工工作的始终。再次,企业可以给每位员工发一本安全手册,除了有关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外,还有一些安全标语、安全警句之类的短小精悍的话,目的是让员工阅读之中,将安全生产牢记心中,时刻警醒自己的安全行为。

3. 建立严格的安全保津制度

用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手段。但是,原来的安全制度不够科学、不能得到员工的积极配合,导致许多制度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无法得到贯彻落实。辽宁孙家湾特大矿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因此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检查制度、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制度、事故救援和处理制度等),要体现人本思想,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需求,才能得到员工的积极响应,才能使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4. 加大安全投入,从硬件上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

有人认为,安全投入是件看不见回头效益的亏本的事,因此,对于安全投人“左顾右盼”,“克斤短两”。一份由国家经贸委等单位组织的《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关系》为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所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近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则近2000亿元。从安全经济学的角度,安全生产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整改的“投入产出比”,是1:5的关系。可见,安全投人还是回报率颇丰的一项投资。目前我国对事故预防的投人明显不足,投人的资金离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我国对安全的投人占GDP的比重不足l%。而在发达国家,预防投资占GDP的3.3%。所以要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水平,需要加大安全成本的投人,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投人来支持。当然,投人的资金光靠企业自己解决是不现实的,应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安全保险公司、安全投资公司,国家设立安全基金,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以解决企业安全的投入不足问题。

5. 重视激励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人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单纯的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不不代表企业的安全管理就得到了提升和完善。如何把握这两方面的内容,就是要将企业发展中,通过对安全文化制度的建立,将其作为安全管理的背景和基础。企业的安全管理一定要充分的利用企业安全文化所形成的各种素养,哲学和伦理道德,利用这些无形的文化价值,来实现对企业安全问题上的管理。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坚持将“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作为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作为安全文化的制度保障。同时,把先进的设备,标准的作业环境作为安全文化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建立有特色的、一流的企业安全文化,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徐德蜀 邱 成:安全文化通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时美英 毕 霞:企业安全文化重在建设.前沿,200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