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医学论文

时间:2022-03-21 04:24:34 关键词: 本科 医学 医学论文

摘要:在医学本科教学中,与PBL、CBL等其他新型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和补充,通过精心选择课程或教学内容,其合理运用能在不明显增加医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扩大医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整体视野、及早接触最新进展,催生创新思想萌芽等方面,讲座式教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本科医学论文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教学中讲座式教学管窥

1讲座式教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的优势

1.1信息量大、知识新,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讲座式教学与传统的普通课堂教学相比,形式上更近于学术报告,教师常结合自身研究系统地介绍某一问题的历史、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等,内容上远超出教材范围,引入大量最新信息和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新进展、新趋势的介绍,让医学生感觉一下就被带到领域前沿,加上学术报告式的互动给学生带来一种教师将医学生认可为“同行”的心理暗示下,思维束缚得到解放,敢于思考和发表见解。尽管基础知识的限制使多数讨论、见解不成熟甚至不一定正确,但教师鼓励、赞赏的态度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同时,远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和训练,大胆假设的科学精神得到保护,对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创新有明显效果。事实上,讲座式教学方式受到医学生的普遍欢迎。

1.2知识结构相对独立,介绍相对完整,医学生印象深刻专题讲座或系列讲座形式实施教学时,对相关教材内容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框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环环紧扣,逻辑性非常强。从某一问题的起源、意义、既往取得的结果、尚未解决的问题、目前正进行的研究、最新的前沿进展、对发展趋势的分析等,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呈现出被证明是一种最容易理解和最便于记忆的线性逻辑关系轴。这种教学方式比之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下对概念进行定义,对特点、原理、重点按部就班地逐一强调的方式,把医学生从具体的、零散的枯燥记忆、课堂笔记等活动中解放出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俯瞰整体。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非常深刻,理解的层次也加深。

1.3容易与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等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效果好讲座式教学的高度逻辑性和围绕某个具体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展开、发散的特点使讲授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能抓住医学生注意力,而且便于与PBL、CBL等其他教学方法结合。比如,在对环境类激素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进行讲座式教学时,可用“塑化剂风波”作为CBL教学的基本素材,将“塑化剂以及其他环境类激素物质带来了哪些健康问题”作为PBL教学的中心问题。讲座中除宏观情况、历史渊源、目前进展等多角度介绍外,还包含紧密结合实际的案例解析、问题讨论等,内容非常丰富,医学生有很强的现实感、临场感。在教师引导下,教学互动自然而积极,学习过程得到逻辑性、故事性、新闻性、独立思考后的讨论辩论等多重刺激和帮助,理解和记忆也变得更为容易和深刻,获得较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4充分发挥名师名家的作用讲座式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也比教材有较大扩展,一般都会安排对相关内容非常熟悉的高水平专家来教学,并常有机会安排国内外本领域的校外知名学者来开设讲座。在本科阶段就能与国内外一流学者直接交流,对医学生是一种极好的激励。除了教师源于精深的专业素养带来的精湛讲解和教学外,他们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乃至言行举止和学者风范,都会对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出名师名家的作用,使医学生获得超出知识本身之外的诸多收获。

2讲座式教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的弊端

尽管讲座式教学有其优势,但从我国医学本科的课程设置情况和教学组织方式现状出发,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弊端。

2.1教学前后需要阅读相关资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负担讲座式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新是优势,但本科医学生往往还处于“知识空白”阶段,需要在教学前按照教师布置或教学后结合学习体会有目的地阅读相关资料,补充课堂上未能顾及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但这在一定程度进一步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客观上也限制了讲座式教学方法的使用。

2.2教材参考价值减弱,不易全面覆盖知识点讲座式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小范围内的知识体系相对独立和完整,扩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较大范围地突破了教材的既定内容,使教材的参考价值减弱。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相关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增加的同时,教材知识点可能无暇全部覆盖。在采用讲座式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少数自学能力较差的医学生会受到较大影响。

2.3课堂教学效果不易控制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无必然联系,课堂教学和学术讲座在听众、对象、内容、演讲技巧、交流形式等方面是有区别的。特别是在邀请一些校外高水平学者来举行讲座和教学时,不便就教学细节作过多要求,有些人不是教师,可能缺乏教学经验,或对具体教学要求和医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这些临时性的“客座”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调动、与医学生互动交流、重点难点的把握等可能程度不一,产生课堂教学效果不易控制的“风险”。

2.4教学内容容易偏深,教学准备要求更高医学是复杂而精密的学科。对某一个问题的了解,常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讲座式教学的优势在于从不同角度的全面讲解,但无法像传统教学一样对涉及的概念、名词、基本现象等逐一阐释。教学中包含大量新知识和新进展的同时,对本科阶段的医学生而言,稍不注意就会显得内容偏深,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讨论

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讲座式教学这一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要精心选择最适合采用讲座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对一门课程而言,总论或绪论等概括性描述内容不需要医学生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基础,或如凋亡、化学致癌理论等个别具体内容在前期已学习过相关主要课程的部分,就比较适合采用讲座式教学。其次,大胆使用讲座式教学完成部分课程教学。如为扩大医学生视野、改善知识结构,在医学本科阶段开设了许多选修课。课程受教材、课程标准、考试等的束缚少,讲座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与课程目的十分贴近,因此,对如人文类、进展类等部分选修课,大量内容甚至全部课程都可采用讲座式教学方法,以发挥其信息量、知识新、系统性强、利于激发兴趣和主动思考的优势。第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不仅需要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还应该能预测和引导这种变化。讲座式教学的内容组织和教学组织方式,既需要更为灵活的课程计划和安排加以配合,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综上所述,在医学本科教学中,讲座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与PBL、CBL等其他新型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和补充,通过精心选择课程或教学内容,其合理运用能在不明显增加医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扩大医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整体视野、及早接触最新进展,催生创新思想萌芽等方面,讲座式教学在医学本科教学中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作者:周紫垣向梦龙钟华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营养教学完善思路

1临床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从全球来看,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心脏病和相关疾病及癌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41.6%¨。人类疾病谱从急性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变化,与人类膳食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这给从食物和营养角度预防和治疗疾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人群疾病谱有向西方发达国家趋同的倾向,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除了营养缺乏病外,营养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已构成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j。这与人们获取动物性食品、脂肪等高能量食品更加便利、生活方式转向静态非活动型密不可分,如看电视机和玩电子游戏等。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充斥了包括营养知识在内的各种医学信息,但病人更希望获得由医生提供的健康信息建议。张悟本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对健康信息的渴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医务工作者用现代营养学指导临床实践尤其是科普宣教中的缺位。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临床治疗手段,但却不善于用膳食和营养方式治疗疾病。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药食同源理论,这种朴素的营养学理论一直指导传统医药治疗疾病。现代营养学同样认为膳食和营养可以正性或负性调控疾病全过程,是疾病综合治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临床医学生未来工作直接面对患者,学习和掌握膳食和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对于今后临床实践中注意和懂得与营养医生配合、运用科学的营养理论指导工作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等医学院校I临床专业通常在卫生学课程中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和知识。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现代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迫在眉睫。

2教学改革措施

2.1以专题形式重组教学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琐碎,涉及知识面广,且临床专业设置的学时数少。笔者所在院校开设有24学时理论课,教学对象为大五I临床专业学生,要让学生短时间内领会和掌握相关理论、技能和方法,开展专题重组教学内容是一个大胆尝试。选取有相同或相关知识点的内容组成教学专题,如将三大产能营养素和能量及肥胖病放在能量和体重管理专题中学习,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专题则把合理营养、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及孕妇、乳母及婴幼儿营养囊括在内,食品安全与健康专题则主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及其他常见食品卫生问题。由于教学对象已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实习,具备较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使得他们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的整合,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保证。学生只有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与其他医学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紧密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指导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

2.2开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

自然科学教材内容往往是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如果按照教材采用平铺直叙地方式授课,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授课老师如何将枯燥的理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出来是教学过程要思考的问题。PBL教学法是医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以病例为先导、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营养与疾病教学中全部采用PBL教学,首先选取高血压、痛风、糖尿病、冠心病等典型案例,再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以营养与高血压章节学习为例,教学难点是营养与血压的关系,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高血压病人的膳食营养防治原则,通过导入高血压病例,设置以下问题: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该患者是否患高血压,属于哪种类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是什么?该患者在生活方式和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在营养缺乏病中引入震惊全国的大头婴事件,这种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案例,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PBL教学应用于营养和食品卫生学教学实践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针对案例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问题不在多而在精,旨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2.3增设实践教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性强,仅传授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只有学以致用,指导日常生活和工作才能体现出理论的应用价值,而实验课教学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的实践能力。对于临床专业学生来说,开设实验课不仅使理论教学不再空洞抽象,也可使学生对遇到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问题举一反三,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所在院校为临床专业学生增设了l2学时实验课,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选择实验内容就尤为关键。考虑教学对象为大五临床专业,联系实际开设了一个设计性实验和两个综合性实验,分别是营养调查方案设计、食谱编制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相对于验证性和单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能达到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j。在营养调查实验中,要求学生以某幼儿园儿童为研究对象设计营养调查方案,要求充分查阅文献,论证其可行性。这种设计性实验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如科研选题、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结果的统计处理等相关知识体系支撑。大多数同学觉得无从下手,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查阅全国第四次营养调查方案,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实验设计,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食谱编制选择糖尿病病人为对象,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为患者编制个性化食谱,合理选择食物,达到平衡膳食,科学运用营养学知识指导今后的生活和临床工作。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是教学难点之一,通过选用现实生活中的食物中毒案例,指导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抽丝剥茧地寻找证据,学生自己完善答案,这种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不仅利于知识学习和巩固,也锻炼了学生驾驭材料、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这种综合演练实验课增加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增加课时或开设选修课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设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学时普遍较少,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了使医学生掌握更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知识,可以采取两种措施,既可以直接增加计划学时数,也可以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这在大众化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开设了医学营养学、现代营养与疾病、营养与免疫和食品安全与健康等选修课,供临床医学生在学完基础课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之后选择。有趣的是教学过程中发现选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课程的绝大多数是低年级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使得授课老师要花一定的时间讲解疾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等,但学生仍不能够完全理解疾病过程中营养代谢特点,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后即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对于低年级医学生,如何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临床专业课整合在一起,做到对疾病中的营养问题举一反三,是授课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3.2调整授课学期

笔者所在院校原是一所军队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置在大五第二学期,学生已完成临床实习即将在当年6月份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或深造。比较转制前后教学实践发现,在军队时期,学生缺课率低,这可能与军校生由部队统一分配工作,学生可以安心在教室学习而不必担心工作问题有关。而转制后学生一方面面临毕业压力要外出找工作,参加面试或在工作单位见习,另一方面毕业考试也集中在此时间段,导致学生往往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如果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置在临床实习前的学期,如大四第一学期,或者与临床专业课同时学习,既有助于临床医学生在实习中科学运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指导医疗实践,也可以避开毕业时面临的压力。临床医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正确地运用和传播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知识,将营养治疗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授课教师除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面,积极践行学科理论和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探索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生教学革新思路

1改革理论课教学模式

1.1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医学检验是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相互结合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医学检验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内容,但医学检验又有明显不同于基础学科的特点:医学检验是随新的检测技术和理论不断出现而快速发展的。而教材的更新相对落后,这也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滞后。作者拟进行以下两条改革措施:一是要求加强教材的建设(如参与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检验基础》5版编写),紧跟学科的发展;二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每个章节都可以加入相关的最新科研成就和发展前沿,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其感受到科研技术发展的魅力。

1.2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通堂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虽然学生考试成绩高,但固化了学生的思维,熄灭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就必须改革课堂理论教学的模式_8]。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大量增加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上,教师既要引导学员思考、分析问题,又不能不限制学生的自由思想发挥,初步进行科研思维的启发。

2改革实验教学课程

按照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对医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单一技术性学习操作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课改革,实验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重在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医学检验的一些常规基础性实验技能;综合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基础性、综合性实验与对应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独立开课。要求学生以一个病例或一个研究目标为出发点,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步骤,能够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初步培养学生科研课题设计的能力。

3开设科研型的选修课

围绕医学检验学科发展前沿,可以开设一些科研型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学术主题出发,接触大量的科研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在选修课的讲授过程中进行大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中。为了提高学员对课程知识的灵活掌握,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研创新性能力,选修课的考试可采用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将学员分为小组开放式的自行选择汇报题目,由小组代表上台讲解,然后进行讨论,教员最后点评。这种考核方式就完全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学员更具整个选修课所学内容的提示,在很大的范围内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文献查阅,制作幻灯片,并走上讲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员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4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中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医学检验的每届学生并不多,因而可以满足每位教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导师制一般从学生大二下开始开展,课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学生并不一定都已经学到,这就需要学生做很多查阅资料、自学的工作。从以往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还不太成熟,实施过程中呈现众多问题,如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效果与设想差距很大,而有些学生专业水平太低,参与课题研究有难度等等。作者设计将从以下措施进行改革。

4.1加强对导师资格的审查,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申报、初选过程极为重要,要选择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工作态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因此,导师的选择是导师制顺利开展的关键。要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度化管理是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证。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导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此来确保导师制工作的有序性、规范性、实效性。

4.2师生互选

导师向院系申报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科研领域、欲开展的专业活动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等。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选择导师。经过师生互选最终确定师生组。

4.3加大对导师的支持力度,推动导师工作顺利开展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有一定的支持,要有相匹配的条件,导师制的顺利进行也是如此。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设备等软硬件设施都是导师工作顺利开展的支撑,而这不是靠单方面力量就能解决的,要加大对导师工作的支持。

4.4完善导师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导师评价体系,对导师工作能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要将优秀教师在任期内的导师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相结合,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相挂钩等等。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采取不同形式,从各方面给予体现和倾斜,以此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本科课程探究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从国内医学院校收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等有关资料。由于部分院校所提供的资料项目不全,故统计时,作了技术处理,在有关表格及讨论中不再一一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现状。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9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情况。资料显示:(1)必修课总学时都比较高,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也达3575.80学时,明显超过其他专业;(2)实践(验)学时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均不到1∶1;(3)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较低,各校差别也很大。

2.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查收集了69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现将总体情况统计列表。调查结果表明,必修课从总体上看要多于选修课(选/必比例为1.62);考试课明显多于考查课。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必修课)有74门,其中有45门为30%的院校开设,有37门为50%的院校开设,有33门为80%的院校开设,有19门为100%的院校开设。这19门课程可分为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3个类别。它们是:政治课(含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及体育、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体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其中有11门为主干课程,它们占国家教委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91.67%。根据69所院校提供的资料表明,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医学免疫学有14.4%的院校未开设。资料显示:(1)在必修课程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或没有,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4.35%)、社会医学(5.80%)、临床药理学(4.35%)、急诊医学(2.90%)、老年医学(2.90%)、病生(1.45%)、临床营养学(1.45%)、卫生管理学(1.45%)、临床免疫学(1.45%)等课程,少数院校开设了理疗康复学(11.59%)、专业英语(17.39%)以及文献检索(26.09%)、卫生统计学(27.54%)、法医学(28.99%)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34.78%)、卫生学(34.78%)、细胞生物学(37.68%)、局部解剖学(37.68%)、医学遗传学(46.38%)、外科总论(46.38%)、流行病学(47.83%)、医学心理学(47.83%)、医学遗传学(46.38%)、生物学(57.97%)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3)各院校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差异,在平均开设的38门课程中,只有19门相同(50%)。课程设置上的相似与差异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也反映了地区与办学院校的个性。

3.课程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情况。

从本次所收集到的资料看,不少医学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试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了学分制。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分为7个学科群(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教育学科群、公共基础学科群、医学基础学科群、专业基础学科群、体育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每一学科群都规定了应修学分,每个学生只有修满各学科群的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2)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课程。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少数医学院校根据国外教改经验,推出以临床问题为定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方案。其做法改变了传统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组织形式,而是以问题为基础。在教学中,各门课程采用综合性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辅导、上课、实验室训练和社区为基础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同临床实践相结合[1]。

(3)开展预防医学教学。近年来,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预防医学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防疫站、社区保健所为主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以群体医学、三级预防、全科医学、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整体医学观、初级卫生保健等为内容的课程设置;以数据统计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发现和处理社区卫生保健问题为基本机能,强化医学生预防疾病为主的观念和能力[2]。

(4)开设社会医学实践课。为了加强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利用每学年的第三学期,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医学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统计、计算机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卫生保健现状,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提高社区工作能力,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5)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少数院校安排一年级学生进临床,接触病人,了解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对临床医学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课间见习和实习相比,有着不同的要求,其目标是让学生较早进入专业环境,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心理等问题。

(6)优化课程结构。部分院校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规律,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作了尝试。例如,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分为专业素质课程、思想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自然科学素质课程及隐形课程等几大模块,并规定了每一模块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各模块间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实施教学,使课程的结构得到优化,进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国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从总体上改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这些改革的影响面还很小,其适用性、科学性和普遍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但不管怎样,这些改革和探索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论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医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个体逐步扩大到群体、社区乃至全社会,服务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生理方面扩展到社会、心理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医学模式,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迅速发展,宏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并出现了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的趋势,微观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器官组织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使得医学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3)医药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就业竞争机制的出现都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医学教育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始向开放型现代教育模式转化。面对这些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医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或知识过于陈旧;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比例太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总课时太多等问题有关。

2.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拓宽基础,优化专业,注重实践,加强人文,形成特色,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前5句是方法和手段,也是改革的具体要求;最后1句是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是与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的,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要求。

3.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点是:确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最终实现相互结合、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确立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想;扩大与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确立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思想;确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应当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2)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这3类课程,前2类以拓宽为主,后者以加深为主3类课程的相互结合,以及部分课程的交叉融合将形成宽厚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3)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发展和优化课程结构。具体要求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3]。精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增设医学的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这一点,国外的医学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医学教育通过改革,建立了4种类型的课程[4]:即学科型(单科型、传统型),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部分跨学科型,主要有脑、神经外科学和诊断学等课程;跨学科型(综合型),主要有器官系统综合课、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和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等;需要型课程,主要有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为中心的课程。美国医学院校则在传统课程中,开设了某些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有3种:一是将相互关联的2门学科综合开课,如微生物和传染病、病理学与实验室医学等;二是按器官系统或医学问题设计综合课程[5]。因此,结合国情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应增设分子遗传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等新型课程和以系统、症状、某一专题或某种地方病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改革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

(4)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在美国,人文科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到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6]。我们可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必修课、选修课和隐形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5)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课程实践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达到1∶1,并合理安排课间见习和实习(验),对集中见习的做法应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正确区别和把握早期接触临床、实验、课间见习与实习等不同课程要求,以保证不同内容之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乃至实践课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6)有条件的院校可试行学分制或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考虑到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可以建立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稳定教学秩序。要适当减少总学时,在此前提下,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建立若干课程群和专业方向,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或选修跨专业课程,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7)在适当减少必修课总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规范选修课。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某些问题。选修课要坚持“二多二化”,即多方向、多学科,系统化、规范化。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专业与非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联系、组合。

(8)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要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地方特色。

总之,我们应当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不断改革,努力创建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医学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1双语教学方法及问卷调查

3门课程均于双语教学前3周向学生布置了教学计划,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目的及意义,同时每位学生均配发原版外文教材内容并要求预习。所有学生均为第一次接受双语教学。3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其中两位有国外相关工作经历。

2讨论

2.1关于双语教学及双语教学方式双语,英文是“Bilingual”。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即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谓“双语”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teaching)的定义则是:“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即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于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应是在医学专业课中用英语进行教学;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因此,双语教学的定位是相当高的,双语教学对师资、课程、教材和学生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国情下,真正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为此,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语教学的要求是“用双语授课课程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显然这一要求仍然是非常高的,但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又是必须的。

2.2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医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1)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programme),完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2)过渡式双语教学(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3)双重语言式双语教学(dual-languageeducation),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教学[1~3]。教学实践中采用何种方式开展教学要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对物理化学、病理学和生理学3门相对有代表性课程的双语教学进行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多数同学在充分预习教材的基础上,能够听懂并接受双语教学,但在采用什么方式教学的问题上,教师和同学均不赞成沉浸式双语教学,多数人认为目前的教学方式均影响掌握教学内容。在师生座谈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值得研究:

1)双语教学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高考录取时,外语成绩偏低是普遍的现象,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都比较吃力,CET4级通过率较低,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感到相当困难,学生英语基础不够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瓶颈。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校采取分班制,双语教学仅在英语成绩好的班级开展,我们认为不妥,每位学生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应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度的把握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存在的困难主要是扩招后学生多而教师力量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应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厢情愿的采用一种模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及教学的可接受性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产生抵触或厌学情绪,双语教学必然难以持续开展。

2)学校的双语教学应有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双语教学应尽快列入学校教学和课程建设计划,而不应该各自为政,任由各个学科自行其是。学生自入学开始至毕业,应制定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计划,各学科互相衔接,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同时使用中文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的目标。如一年级学生主要要求积累英语专业词汇,可采用原版教材,但授课以中文为主,考试中概念性的内容以英语方式考核;二、三年级则采用双重语言式双语教学,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临床实习阶段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要求查房、书写病历使用英语。同时,还应建立相关评价考核机制及学生学籍管理措施,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要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另外,应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将大学英语与双语教学有机结合。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目前较普遍的问题是多数教师未受过专业英语教育,教学中只能依赖教科书,不能达到使用中文教学那样的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必须使教师接受专业英语的培训,无论是请进来或走出去,必须使教师具备运用英语熟练地组织专业课程教学的能力,并将专业英语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正确地传授给学生。

4)为双语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及应用能力,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专家建议要建立双语校园环境,如校园英语广播、简报、校园标志双语化、英语角、英语园地及英语演讲等[4],营造学校浓厚的外语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机会学习、应用并巩固英语能力。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网络系统创新能力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为了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皖南医学院构建了实验教学信息平台,使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实施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结果表明,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目新月异,医学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医学教育技术越来越先进,常规实验教学设备趋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教学软件变得多样化、专门化和模块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和普及,医学模拟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诸多的先进教育和实验技术为构建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从技术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医学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实验性、创新性”,不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引进多种实验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整合多学科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信息平台,使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的目的

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其目的是以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开发为核心,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的思路和做法

借2008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东风,我校从人力和物力上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为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我们对实验室结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专业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这三个信息平台一块联入校园网,构成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校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主要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实验操作平台和有关虚拟实验信息,同时对本科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校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上查询所需实验的演示内容(即虚拟实验),然后根据虚拟实验提供的步骤进行模拟实验。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有“理化实验中心”“机能实验中心”“形态实验中心”三个校级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其中“机能实验中心”为省级基础实验示范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课操作平台和虚拟实验。专业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为基本目标,打破原来面向教研室设立专业实验室的格局,依托学科优势,同时能够为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设实验课。

本文以“机能实验中心”的构建为例,来说明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医学本科教学质量?

三、构建“机能实验中心”的目的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学科分支愈来愈细,知识点愈来愈多、愈来愈深,而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传统的单一学科实验教学多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缺乏知识运用的前后联系和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机能实验中心”目的是在以下三个环节实行教学改革:一是以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二是以加强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为基础;三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网络资源和特色研究项目,努力开拓学生视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各机能学科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建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紧密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出实验动手能力强,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综合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四、构建“机能实验中心”的措施

学校把药理学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室、心血管功能研究室、定量药理研究室、蛇毒研究室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等全部联入局域网内,建成“机能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再与建好的“理化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形态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块联入校园网内构成“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在“机能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上,有5O套虚拟实验系统和10套人体功能测试系统,学生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动物实验、高新技术和成果、临床典型病例的录象、图片和多媒体课件,通过观看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模拟实验过程,然后在操作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

五、构建“机能实验中心”的结果

1.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内各实验室可以随时调用我们编制的实验教学课件、特色研究成果、各类网上教学资料等,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可庄_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例如诊断学教研室的老师在上诊断学实验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机能实验中心信息乎台”,利用平台上的虚拟实验系统测量生理指标: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机能实验中心建立后,我们开设了经典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的机能实验学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加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实现了学校在实验教学设备、药品、试卉llJ、动物等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办学效益。例如:我们开设了以观察“正常生理活动一复制疾病病理模型一纠正功能异常”为主线的…体化综合机能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将蛙心灌注药物后观察药物对心脏活动的作用”“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和药物对血压的影响”。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牛熟练掌握在机能学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实验动物处理、疾病模型复制、药物应用原则、常规生化指标检测、人体功能测试、社区疾病调查和防治等等,具备在基层医院独立开展:[作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机能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和优势,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在教学实验环节中的主动参与性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训练,建立观察正常活动一复制病理过程~多途径防治的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比较直观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和认识疾病防治的关键所在,提高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网络化的实验教学

我们充分利用机能实验中心的局域网系统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相关学科的特色研究项目以及人体功能开放实验室的条件,拓展学生的视野,弥补由于扩大招生造成的教学资源等条件的不足。“机能实验中心”盲50套虚拟实验系统和l0套人体功能测试系统,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虚拟实验系统中进行动物实验,也可以在人体功能测试系统进行人体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呼吸、血压、脉搏、心音等测试,效果与临床实际相同,学生反映非常好。10年来,我们分别为我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机能学实验3O余项,实验内容丰富,综合性、实用性强,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以及与教师的交流大大提高;借助机能实验中心开展的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已连续进行7年,学生报名踊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自己撰写的专题文章200余份,部分学生参与的科研论文已正式发表;学校助完成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课题2O余项。皖南医学院机能实验中心已经初步形成为实验教学和学牛能力培养、教学科研有机结合的共用平台。

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形成主动学习精神、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绩效,在本学科和本区域发挥了更大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教育

按照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学制规定,学生在顺利完成了12年的大学前基础教育,并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医学院校开始本科阶段的学习,而不同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基本教育,即学生需在完成四年的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才可以进入医学院开始医学教育。因此,中国的医学生必将经历一个从初学入门到熟练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艰辛过程。在国内目前的大形势下,五年制的本科教育是大多数医学院校办学的主打方向,而在五年的时间里,基础课程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基础课程是相较于内科学、外科学等具有代表性的临床课程而言,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生物医学方面的入门课程,也涵盖了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临床过渡课程。基础医学是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医学科研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部门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基础医学强调的是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国内目前开设基础医学本科的医学院屈指可数,大多都是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长学制,故华西的五年制基础医学倍受关注。如何将基础医学本科教育办成本校本院的特色,不仅仅是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研究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基础医学生关注和思考。

1形态学科的教学

医学形态学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人体正常或病理情况下的形态结构,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致病机制。形态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就是掌握其“形”,不管是在大课上还是实验课上,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进行。

1.1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百闻不如一见”,随着IT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教科书上呆板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电镜照片、三维动画更是弥补了手绘图、模式图不够直观准确的缺点。计算机应用于大课教学在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普及,所以笔者在此不做详述。重点想谈一谈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study,CBS),即以实验分组为单位,在带习老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基础医学科学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但不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临床知识,更不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临床问题。在我校,CBS应用最成功的是病理解剖学。在总论或各论讲授之前,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典型的病例,从病理解剖大体、镜下所见,到内科症状体征描述,以此加深学生对于器官组织病变及其对整个机体影响的认识,从微观的组织变性到宏观的机体机能紊乱,承前启后,切实落实了病理解剖学在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作用。

1.2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如果光是靠大课积累的理论,不去亲自操作显微镜看一看切片,形态学的教学也不可能很成功地开展。这样一来,实验课教学对于形态学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习,既可以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使呆板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又可加强记忆,同时实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一节实验课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生在课下对实验内容预习的情况,也和带习老师的准备有密切的关系。学生预习,除了复课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参照实习指导和图谱,然后依葫芦画瓢,去自己的切片中寻找所谓的典型细胞、组织特征。但是图谱,特别是实习指导上对于一个结构的描述,往往是搀杂了一些编书老师的主观意识在里头,学生在镜下所见并不一定能与之描述相吻合。作为学生,在发现自己的切片中有不明确的结构、细胞时询问老师,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老师以“你看到的这个不典型”作答。每张切片在制作时因为取材和技术的限制,多少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病理切片上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所以这就要求带习老师在一次实验课前尽其所能地熟悉他所带全部同学的切片,作好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带习老师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时将典型结构和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PPT展示出来,以激起学生的讨论,群策群力,也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2非形态学科的教学

非形态学科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与形态学科不同,它们是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和阐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因为不是直观可以感受的东西,学生往往都反映“很抽象,很枯燥,很难学”。但是这些学科又都是基础-临床过渡课程,不打牢这些基础,随后开设的临床专业课程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掌握并能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1非形态学科的大课教学非形态学科令学生最头痛的地方就是阐述机理,无论是生理学上的生物电的产生机理,还是分子生物学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都是可以学到让人“feelsick”。讲授这些知识的多是专家,他们本身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也许是不屑于对这些基础的理论深入探究,也许是他们自己已经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无法将合适的信息传输给我们,于是造成恶性循环:老师讲得力不从心,学生也听得怨声载道。因此只要处理好这个矛盾,非形态学科的学习将不再成为学生的噩梦。笔者认为,不能迷信老教授、老专家,应该大胆启用年青教师,承认教育难点的难度,并且报着一种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一起来看待难题。老师方面,课前应该把下次课要讲解的重点难点告之学生,有条件的尽量出书面的材料,对课中将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包括英文、缩写),应该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那些就是常识,学生不知道就是他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初学者都经历着这样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细的熟悉过程。在课上,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的要点,给出一个清晰的思路,可以考虑先讲解重点难点,而不是依循教材编写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情况,把重难点分散到课时的适当时候讲解。在下课前,给出一个小结,让学生明白已经学习的哪些是重点,把学生从对含混不清的教学大纲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掌握真正重要的知识。在教学技术的应用方面,可以尝试着利用动画的方式来表现一些机理过程,或者引导学生用一种联想记忆的方法,把晦涩的知识点与直观通俗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印象。学生方面,除了做好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取老师讲解和作好笔记以外,可以通过易位式教学与老师互动,更可以大胆地设想,学生能不能通过诸如戏剧演出的方式体会一些生理生化过程,也许听起来太幼稚,但是寓教于乐也不失为一种创造双赢的好办法。

2.2非形态学科的实验课教学非形态学科可以说是一个整体,各方面的知识都有融会贯通,因此其实验课的设置,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综合因素。比如在复制一个失血性休克的模型时,就要应用到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的相关知识。我校在这方面采取的是在学习了一定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开设机能学实验课,既综合了所学相关学科知识,又节约了经费,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学生在机能实验课上是对基本功的操练,真正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则要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3基础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基础医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方向是从事高等医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当完成一定基础的生物医学课程后,学生可以尝试进行易位教学,即选择个人感兴趣的学科、章节,几人一个小组,明确分工,推举发言人在全班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疑问、参与讨论或补充不足和遗漏。如《免疫学新进展》的学习就进行了这种易位教学的尝试:全班分成十个组,挑选教材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搜寻素材,制作PPT,试着像老师那样给全班同学讲授该章节的知识点,听讲的同学就其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由讲解的小组或者老师辅助回答,实在不能立即回答的就通过下去进一步查阅资料然后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另一种形式就是开展“journalclub”,即各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中文或者英文专业文献,将其研究对象、试验方法等整理介绍给其他同学,通过这种讨论学习可以了解某个专业的最新进展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还有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对某个专业领域新进展的思考或临床的病案讨论开始,先将要讨论问题大声朗读,在确信大家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后开始第一次讨论,以弄清所需讨论问题的涵义,然后各小组下去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一个阶段的自学(自学的基本资源有:教材、相关论文、专家、计算机系统、模型和相关讲座、实验室),之后开始第二次的讨论,仍以问题开始,逐项评判最初的解释或假设,阐明以前的正确部分,合成新的知识。PBL的优点在于:在有上下联系的情况下学习,容易记忆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吸收新知识;学生可以在课程设计宗旨范畴内能自行制定学习目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基础医学生参与实验室工作

基础医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科研型人材,但是本科教育在这一方面通常是欠缺乃至匮乏的。有学生抱怨,专业课开设实验还没有大一时做基础化学实验动手的机会多。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敏感的经费问题,一个几千块的试剂盒当然不能随便用来做学生实验。大五安排了一年的时间在实验室实习,但由于考研、找工作、毕业设计等等不可逆因素,真正安心呆在实验室的就太少了,见到的东西也就有限。如果能开设一门实验课,不需要专门的教材讲义,只是在上相关课程的时候去对应实验室帮忙,就算没什么可以动手的机会,看看前辈怎么做也好,见识一些设备和试剂也好。尽早树立起科研意识,至少在将来的硕士教育中对这些东西不会完全陌生。而且以实践指导理论也可以摆脱大课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更可以揭去“科学研究”、“科学家”的神秘面纱,给更多本科生科研的勇气和热情。这项活动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联系实验室和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做见习实验员,也会获益匪浅的。

总之,在当今形势下,五年制基础医学还是个新生专业,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不断去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但五年制基础医学生在选择继续深造时,有相对广阔的路可以走:进,可以从事临床工作;退,亦可以深入生物科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为今后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是七、八年制所不及的。因此,基础医学的本科教育需要众多医学教育工作者和我们基础医学生去不断探究、摸索,为了让她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生角度谈生物医学数据的建模心得

摘要:由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数据的复杂性,高效的统计建模尤为重要。笔者以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为例,结合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切身体会,建议研究者需要重视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反复推敲建模方法和策略、培养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

关键词:生物医学数据;统计建模;预测模型;心得体会

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数据呈几何级增长。近年来,生物医学大数据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生物医学大数据具有典型的“4V”特征:体量巨大(volume)、种类繁多(variety)、实时更新(velocity)、价值隐藏(value)[1];“3H”特点:高维(highdimension)、高度计算复杂性(highcomplexity)、高度不确定性(highuncertainty)[2]。因此,综合利用生物学、医学、数学、流行病学、统计学、计算机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手段,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确凿有效的证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肺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为例,结合理论学习和案例实践的切身体会,浅谈利用GWAS数据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的心得体会。

一、严谨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不容忽视

由于存在检测、观察、填写或录入错误,未经数据质控的原始数据极可能含有一些异常,甚至错误的观测值。在研究设计之初,便要尽可能考虑规避产生错误数据。另外,统计建模之前,仍然必须对原始数据再次进行质量控制。在GWAS中,要同时对行(样本)、列(位点)进行质量评价。例如,删除次等位基因频率低于5%、缺失率超过5%或哈代不平衡的位点;删除分型失败率超过5%、问卷性别与遗传性别不一致、存在血缘关系、属于离群值的样本[3]。另外,同时需要对流行病学问卷及临床数据进行核查。只有对数据进行清理后,才能用于后续关联分析、统计建模。

二、合理的建模方法和策略值得精雕细琢

对于GWAS高维数据,合理的方法和策略不仅要考虑统计学性能(一类错误、检验效能、预测精度),还需要考虑分析效率(计算速度)。因此,研究者应该要深入思考,为研究项目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的方法和策略。然而,现有的统计学模型和方法往往都有相应的应用条件。实际数据由于其变量结构的复杂性,不一定完全满足所有的应用条件。并且,简单的算法速度快,但统计性能相对低;复杂算法需要牺牲计算速度来提升统计性能。因此,研究者可能需要制定多个备选方案。结合建模步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心得体会。1.初始模型:一般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肺癌风险。模型中往往需要纳入一些协变量,例如:年龄、性别、吸烟、人群分层等。一般参考以下纳入原则:(a)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b)即便在模型中无统计学意义,但绝大多数同类研究显示其是公认的影响因素。某些协变量可能是位点的混杂因素,例如人群分层。如果GWAS中忽视调整混杂因素的影响,则有可能导致误报噪音位点的一类错误膨胀,或识别致病位点的检验效能降低[4]。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考察协变量进入模型的形式。一般而言,无序分类变量以哑变量形式进入模型。当某些类别样本量特别小,需要进行类别合并。有序分类变量、连续性变量则需要考虑是否以非线性的形式进入模型。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是,将连续性变量转化为有序分类变量,并以哑变量形式进入模型。如果哑变量各组的系数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则提示原始变量与结局变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否则,可采用哑变量、样条函数等方法处理非线性关系。2.因素筛选:研究者需要从GWAS数据50万位点中筛选出肺癌相关位点,加入初始模型,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常规做法是,在初始模型中逐个纳入位点,对位点的主效应进行假设检验。因检验次数达50万次,研究者必须要考虑多重比较所致的一类错误膨胀。常见一类错误控制方法有Bonferroni法和FDR法。前者较为严格,后者较为宽松。GWAS识别位点一般采用“宁缺毋滥”的原则,倾向于采用严格的校正方法。除此之外,研究者还要在多个独立的人群中验证初筛的位点。如果位点在多个人群中都显示与结局存在统计学关联,则认为该位点是潜在的影响因素。除基因位点主效应外,研究者还需要关注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复杂疾病往由环境、基因相互影响,共同导致。因此,有必要在模型中对交互作用进行评估。例如,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肺癌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5]。有效的降维策略能够提高因素筛选的效率。笔者曾采用“信息熵初筛对数线性模型再筛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认”的降维策略进行全基因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6]。信息熵方法计算速度快,且其统计量总是不小于对数线性模型,不会出现漏检的情况。前两步可以检验次数将1011次缩减至105次。检验次数降低6个数量级。最后一步,利用调整协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关联结果加以确认,防止出现假阳性。当然,研究者也可以根据项目“量体裁衣”,选择其他降维方法,例如:随机森林(randomforest)、多因子降维(multifactordimensionalityreduction,MDR)等。3.预测模型:经过遗传因素筛选步骤后,研究者可通逐步回归、LASSO等方法,建立含有与协变量、遗传位点的主效应项、交互作用项的风险预测模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确定一个风险阈值,使得风险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同时达到最优。若样本的预测概率≥阈值,则预测该样本为肺癌。4.模型评价:从统计学的角度,可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ROC,AUC)来评价模型的优劣[7]。此外,还可以采用交叉验证的方式评价模型,即:训练集拟合的预测模型对测试集的样本进行风险估计,并计算AUC。然而,AUC并非衡量模型的唯一标准。如果预测模型形式简单,应用便捷,即便AUC稍有逊色,也是优秀的模型之一。所以,笔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权衡利弊。

三、熟练的软件操作和编程技能令人事半功倍

扎实的理论基础固然重要,熟练的软件操作亦不可或缺。笔者建议研究者不要拘泥于某一软件,本着“方便原则”利用多个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建模。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不太可能一次性完成建模工作,往往需要不断调整分析策略和分析方法。因此,笔者建议研究者适当撰写一些项目相关的通用程序。如果需要重新建模,只需要修改程序参数,微调代码就可以建立新的预测模型。因此,这就要求研究者“功在平时”以培养编程能力。基于肺癌GWAS风险预测模型的建模体会,笔者建议研究者需要重视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推敲建模方法和策略、培养熟练软件操作技能。

作者:陈欣 郁可沁 鲁涵 魏永越 赵杨 于浩 陈峰 张汝阳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中医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体会

摘要: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MB)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临床决策都应当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之上。本门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医学文献信息的评价与运用等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本文从开课的必要性、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教学过程及考核等几个方面谈谈循证医学在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思考,以期为后期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循证医学又称循证医学实践是一种新的医学实践形式,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兼顾经济效益和价值取向,进行医学实践的科学。[1]其核心思想是须在当前最佳的证据基础上建立并且制定全面的临床相关实践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将医务人员个人经验与临床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这个学科兴起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以其对问题科学辩证的思考方式、多学科融合和跨地域合作的实践模式,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渗透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领域和医学教育各个方面,为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医疗质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3]。因此循证医学被《英国医学杂志》评为20世纪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和革命之一。由于循证医学属于舶来品,国外对于循证医学教育起步较早,如美国超过20%的大学在2000年以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随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将循证医学设置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4]现有更多的国家在不同层次医学生或继续教育课程中引入了循证医学。在我国中医领域最早接受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培训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医科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我校在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循证医学”课程时间较短,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在带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希望为中医学专业循证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开课的必要性

中医学已有数千年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中医疗效评价的科学性是中医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瓶颈问题。循证医学属于临床实践的范畴,其核心思想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进行诊治时,应充分掌握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科学证据,任何决策均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同时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及愿望,从而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宗旨。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及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目前临床疾病相关指南、国家卫生政策的修订等都基于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推动中医药走出国门被更多人认可,加快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中医模式从传统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中医领域的临床、科研人员逐步认识到用科学的方法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中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中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切不可照搬西医院校的方法和内容。在中医药领域进行循证研究应在其基本理论框架内进行,同时借鉴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中药评价不能忽视中医药的特点,有效性评价应根据中药的功能主治选择目标病症,重视以病统证、病症结合的评价,既符合中医理论,也能为西医和国际认可,有利于国际接轨。[5,6]循证医学能帮助中医药鉴别和确认中国传统医学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让其走出国门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对于现代中医学专业的学生,走上临床前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课程设置时间及课时量

我校于2016年下半年将循证医学引入中医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当中,属于专业限选课,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共8周16学时。目前不同的学者针对课程设置时间意见不一,主要有4个时间段:低年级、实习前一学期、实习期间和实习后段。[7-9]虽然有作者认为在低年级学生中介绍循证医学原则上可以鼓励学生采用批判性的思维考虑在临床轮转时所进行的治疗和临床决策,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程。[10]但笔者认为中国低年级的医学生课程任务较重,除了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很多公共必修课,使得学生可以用于实践的时间很少。而循证医学这门课本身注重的是实践,因此在实习前开设循证医学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在实习期间经常运用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阅读科学期刊频率也会大为增加。而且这个阶段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已经修完卫生统计学、预防医学和医学科研方法等课程。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流行病学及统计学基础的同学对循证医学部分相关章节内容的理解明显比没有学习过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知识的班级的同学课堂反映好。[7]

3教学过程及考核

由于本门课程课时量较少,因此针对中医专业本科生课堂教学旨在让其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和方法,建立循证医学实践的思维模式。因此为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编订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主要有:循证医学基本概念、提出临床问题、循证证据及其检索、证据评价、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就教学方法而言,国内外循证医学教学常采用方法有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小组学习、杂志俱乐部等方式。[11]鉴于我校的课时限制和大班授课的客观情况,为避免上大课时老师“一言堂”,学生“一听而过,听完就忘”的现象,本门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及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给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其中贯穿一些历史上的经典案例。第二部分以学生见习中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做具体案例,结合所学习的临床知识来进一步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由于是大班授课,案例讲解多采用学生先阅读和讨论,最后老师指导的形式,特殊问题课后单独指导,从而帮助同学们掌握和巩固循证医学实践的相关方法,培养循证医学辩证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目前,考虑到该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在于实践,因此我校对该门课程的考试方式主要采用报告考核的形式,4~8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选取见习过程当中遇到的感兴趣的临床案例,开展“提问-索证-评证-用证”的循证医学实践,并将实践过程及收获整理成报告的形式上交。由于我校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授课都只能采取大班授课,这样的考核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补充了学生“实践”的不足。总体来说,我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目前受师资力量、实习医院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将循证医学的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院校、教学医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尝试、摸索、创新以及不断总结和完善.

作者:陈书 魏高文 邓思思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临床实习带教方式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全国各医学实验室纷纷通过ISO15189评审以及“五改四”的医学检验技术类的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这两大形势下如何做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实习生的临床带教。

[关键词]医学检验;四年制本科;实习带教;教学方法

“检验医学”是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的结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1],不同于被动向临床提供所需检查结果的辅助科室性质的“医学检验”,所以需求是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而不是技师型。10到12个月的检验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的重要环节。2012年9月,教育部将医学检验(101001)[2]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改为医学检验技术类、四年制、理学学士学位。这一改变恰恰体现了现代医学检验本科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五改四”的这批技术类实习生将于今年暑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培养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学生需要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工作者考虑探讨。

一科室领导层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教学组,择优选拔带教老师;实行专人专岗负责制,进行有序的组织和分级管理

本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副主任分管,总带教老师承上启下进行统一安排。各专业组选一到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管技师作为专业组带教老师,具体落实专业指导、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件的科室甚至可以实行“一带一”带教模式。教师平时工作中的慎密求实、从容熟练潜移默化的教导了学生,同时教师们由于带教需要,就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对个人及科室都是极为有利的。实习生人数多的科室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一到两名实,帮助老师管理的同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化管理;注重岗前培训,特别是要树立实习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对于进入科室的一批不同层次的实习进修人员,必须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实习生进入科室的第一天,由科主任监督、总带教老师负责安排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当然包括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侧重生物安全培训[3],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不能“重测轻防”。所以科室有责任在实习生进入实习工作前上一节生物安全培训课,且在平时工作中时刻提醒学生,确保每一位实习生在整个实习阶段保持生物安全意识。

三结合院校的实纲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制

定分层次的教学计划,明确各专业组必须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实习生并不是学会操作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应该注重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实习生需要学会分析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合适的、符合临床症状及诊断的结果[4],这就需要深究,牵扯到方方面面。

1引导学生树立全面质量意识,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质量是检验工作的生命线。每一个结果都直接关系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强化学生“质量第一”的观念[5]。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为了树立质量意识、加强理论学习,科室每周的业务学习中专门安排了质量控制方面的专题讲座。

2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前提下,加强学生检验基本操作与动手能力的培养

最近几年,越来越先进的检验仪器以及各种完善检测系统在检验科得以普及,无疑提高了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但可能会让实习生不知道如何学习、感觉没学到知识。所以要求学生熟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流程,了解仪器的操作过程,提高对检验结果随机应变的判断能力,同时还加强手工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6]。

3注重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能力培养

实习生没有权限发放检验报告,但作为一年后的检验工作者,实习期间需要学习报告单的审核与签发。本科室安排每位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最后阶段观摩老师发放、审核检验报告。具体包括结果的前后对比、异常结果复查及登记、急诊结果优先处理,危急值处理流程,检测后标本的保存,等等。

4培养学生对检验结果的分析处理能力,注重与临床方面的沟通

检验医学已经进入了“标准化”和“临床化”的时代[7]。规范学生标准化操作的同时,注重培养临床诊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遇到某些特殊、矛盾的检验结果时,首先要自查,保证自己的检测结果准确无误。然后主动与临床沟通,如实反映,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其标本采集是否有误、结果与临床治疗和用药情况是否相符等,做到对每一份标本负责。

四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做好本科生的论文带教工作

根据各院校大纲要求,也为了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的撰写论文,本科室一直重视实习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①选拔优秀的论文指导老师。②保证充足的论文写作时间。当然还需要学生利用好平时工作的空余时间。③提早落实毕业论文,改变以往不少同学因实习后期忙于考研究生、公务员、忙于寻找工作或转实习等导致无法静心写作的状况。④科室举行实习生论文预答辩,以便学生回校后答辩更加顺利。

五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导进行业务学习

必须重视实习生的业务学习,每月至少安排2次理论讲课,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实习质量,跟上最新发展状况。实习生已经学习了大学所有课程,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适合再应用传统教学法进行业务讲座,注重“教”而忽视“学”。科室要求年轻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应用目前较流行的PBL教学法[8],就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作出回答,最后由教师点评,给予补充纠正并适时对实习学生的一些大胆的思路给予肯定,再由教师即时延伸和扩展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六制定量化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找出学生的薄弱点,实施个体化教学,注重考核实效

检验医学的实习相当重要,可以通过PDCA循环的实习教学模式保证质量。PDCA循环[9]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Action(处理)的顺序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找出每位实习生薄弱点,个性化教学,循环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实习生的考核很重要,科室制定了量化的考核标准,实行千分制管理。力求公平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同学,总分1000分。比如:①各专业组业务考核满分100分(共六个专业组,满分600分);②毕业论文考核满分100分;③业务学习考核满分100分;④医德医风考评,满分100分;⑤实习生出勤管理,满分100分。积分在800分以上者评为优秀,701~799分为良好,积分在600~700分者为合格,低于600分者为不合格。

七根据学生爱好,侧重某亚学科的教育,培养专长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医学院校扩招、医院招聘标准提高等因素导致如今的检验毕业生就业困难。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将目光只瞄准医院检验科。中心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甚至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及医疗公司应该得到更多的青睐。科室敏锐的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实习安排时可以根据学生爱好及当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个性化的安排实习轮转。比如:对血库工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血库轮转时间加倍安排;对去医疗公司感兴趣,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甚至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去公司轮换学习。综上,医学检验科早已不是简单的辅助科室,作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需要不断提高检验医学的水平,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报告。这就需要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全面,实验操作规范、动手能力强、能和临床医生平等交流的检验医学人才。所以本科室成立专门的教学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实纲、注重量化考核,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质量控制意识、基本检验操作、报告单审核及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考虑侧重亚学科的教育,同时不忘科研能力的培养。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医学检验实习带教的培养模式及新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李媛 胡正军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浙江省中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案例实践分析

摘要:目前,部分医学检验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已参与科研创新实践,但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笔者采用“基于案例学习”(CBL)的教学法,对医学检验本科生进行知识产权和文献数据库检索分析、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课程、知识产权申报培训等内容的教学,并通过理论考核、申报实践等评价教学效果,旨在建立适合医学检验本科生的知识产权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案例教学法;知识产权;教学

医学检验是同时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以多学科理论交叉为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1-2]。近年来,医学检验本科生教育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3]。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或实习阶段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或第二课堂,参与带教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并产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4]。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专注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但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5]。因此,积极探索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精神,同时具有知识产权申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必要。

1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教育现状和意义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国内医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较为薄弱,医学高等院校中接受过“医药知识产权”教育的医学生不足5%[6],9.09%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知识产权有一定的认识,90.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开设知识产权教育课程,100.00%的受访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具有重要意义;27.27%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可能有助于自身素质的培养,72.73%的学生认为肯定有帮助;81.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利于拓宽知识面,45.45%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27.73%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事业的发展,36.36%的学生认为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就业。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医药知识产权了解不多,认识比较模糊,但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很有必要,认为该课程在医学检验学生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学会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5,7,8]。因此,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知识产权教学课程实践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临床检验技术或相关技术研发工作,期间产出的临床检验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等均涉及知识产权问题[9]。知识产权教育课程以选修形式开展,课时相对偏少,因此有必要采用“基于案例学习”(CBL)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报等相关知识。CBL教学法通常以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为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效果良好,因此是教育界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10-11]。2.1专利检索分析CBL教学CBL教学可有效提高知识产权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授课教师针对检验医学领域知识产权申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汇编整理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例如,在讲授“知识产权数据检索与分析”相关内容时,以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知识产权申报情况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首先检索国内外知识产权数据库,获取关于石墨烯的知识产权最新申请总量,以及不同国家的申请数量。再以申请人为检索条件,获取申请石墨烯相关知识产权的主要机构信息。第三,以发明人为检索条件,获取申请石墨烯知识产权的主要发明人信息。最后,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兴趣点进行分组讨论,模拟分析申报类似知识产权的切入点,特别是如何正确、规范地撰写《权利要求书》。最后由授课教师进行总结,启发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知识产权授权点。2.2知识产权申报CBL教学在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教学中,以近年来知识产权申报成功的检验医学领域的新技术之一,即电化学传感器区分检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例,讲解如何进行知识产权查新,如何分析自身科研成果的创新点。rhEPO在临床治疗和体育竞赛中存在相当严重的滥用情况,但rhEPO和EPO结构相似,尚无快速检测方法将二者进行准确的鉴别检测。通过检索可发现,传统的rhEPO/EPO鉴别检测方法存在检测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特异性差等缺点。而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特异等优点,且检测方法新颖,无类似方法用于rhEPO/EPO鉴别检测,因此创新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申报意义和可行性,可申报相应的发明知识产权及专利。在国际知识产权相关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显示,rhEPO/EPO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存在国际空白,因此可申报国际发明专利,以及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明专利。通过该案例的分析,学生明确了知识产权查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并可根据自身的科研成果应用领域,判断是否具有申报价值,以及适合的申报国家或地区。此外,学生也可通过发明知识产权的模拟申报,明确申报者科研成果的创新定位,可有力促进科研活动的深入进行。

3知识产权课程体系设置和考核标准

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课程由3部分组成,包括数据检索和分析、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知识产权申报培训(见图1)。数据检索分析主要包括专利、文献数据库检索。知识产权法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申请文件要求等内容。知识产权申报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申请文件撰写、审查意见回复等。课程考核包括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考试、知识产权申报实务考核两个方面,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包括出勤率、课堂互动、检索分析和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考试等内容,知识产权申报实务考核占总成绩的70%,评分标准为知识产权文案撰写但未完成(40分)、撰写完成(60分)、受理(80分)、获授权(100分)

4小结

在医学检验本科生教学中引入知识产权CBL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使学生掌握国内外知识产权数据库和科技论文文献数据库检索能力,有助于学生了解所申请的科研成果与他人研究成果相比存在的创新性或存在的差距,既有利于与学生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避免科研成果侵权,也提高了申请知识产权授权的可能性。通过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检索,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调整或改进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具有更高创新性的科研实践。知识产权课程教学与医学研究相辅相成,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13-14]。由于缺乏足够的参考,加之笔者的教学实践有限,可能存在课程设计不够合理、考核标准不够客观等情况。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中,可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不多,尚在丰富完善之中。此外,并非所有的医学检验本科生均参与了科研创新实践,因此在知识产权申报文案撰写过程中,无法结合自身科研成果进行模拟申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需要授课教师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力求将医学检验本科生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工作做得更为扎实、有效。

作者:张立群 王云霞 张椿 杨翔 姚春艳 赵祥 府伟灵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检验科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教务科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就业;矛盾

在高校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担忧。为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本文分析了某医学院校(简称“A校”)2015届601名和2016届795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探究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困境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

A校2015年毕业601人,就业率97.0%(583/601);2016年毕业795人,就业率95.5%(759/795)。2015年和2016年A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机构分布情况见附表,所呈现的就业特点是:⑴就业单位多元化,即就业单位除了医院、读研深造等,还有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美容院等与医学相关的新型行业和单位。⑵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逐渐增加,从2015年的17.5%增加到2016年的23.9%。读研深造的学生增加较多与《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出台有关,从2015年起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⑶就业单位层次趋向下移,越来越多的学生放低姿态,选择到普通医院乃至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就业。如2015年在省级三甲医院和市级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3.3%和25.6%,但到2016年二者的比例分别降至了5.8%和18.2%;而在县级医院,以及社区、乡镇医院就业的学生比例在2016年为41.7%,与2015年(36.4%)比较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层次较高的医院用人倾向于高学历化;另一方面,说明了学校采取的积极的就业引导措施起到了作用,如动员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医疗单位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现状,学生能够按照“先就业再择业”的思路积极就业。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矛盾

2.1高校大规模扩招与社会医护需求数量趋于饱和相矛盾

从全国高校大范围扩大招生开始,很多医学院校亦紧跟全国形势大规模扩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大型医院招聘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限于一些紧缺专业,如儿科学、精神病学等专业,而其它专业的人员配备相对饱和。因此,社会提供给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短期内变化不大,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求失衡。

2.2医院进人高学历化与本科学生期望值太高相矛盾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医院也相应提高了用人门槛。一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只盯在大中城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不愿去县级、乡镇医院、社区医院或民营医院就业。而基层医院近几年蓬勃发展,正处于需要引进大量医学人才的阶段,但基层医院由于薪资待遇、就业前景、地理位置等原因,很难吸引本科毕业生前往就业。

2.3学生择业观念单一与当前就业形势多样化相矛盾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医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从事医药、保健、美容等行业。但目前新兴的与临床相关的服务行业,如美容、康复、医疗保险、社区医疗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如果固守传统的就业思想,将错失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4毕业生专业技能薄弱与就业竞争激烈相矛盾

目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一些高校的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短缺,课程设置欠合理、师生比例不恰当等,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医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部分学生实习期间大部分时间用于复习考研,忽视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导致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就业竞争优势不强。绝大多数正规医疗单位均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毕业生,岗位数与报考人数比例相差悬殊、竞争激烈,那些专业技能薄弱的毕业生自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3.1临床实践能力不强

首先,随着医学院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师生比悬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当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医院带教老师有限,不能较好地锻炼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以A校为例,其附属医院为大型三甲医院,医院里既有在读的研究生,也有规培医生,使得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动手锻炼的机会较少。其次,本科实习生没有处理好考研与实习的关系,没有完成临床实习任务,未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过硬的临床操作技能,但相当一部分本科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3.2对家庭的依赖心理缩小了择业范围

目前的毕业生多为90年代以后出生,普遍存在对父母家庭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比较自我、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等问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择业时眼光局限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错[1][2]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3.3习惯被动等待、缺乏主动出击的心态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心态,不会主动探寻就业信息,在当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被动等待,无疑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有的毕业生往往在最后一个学年寒假过后才开始准备找工作,甚至有的还要等待考研的结果,因此错失了很多机遇。

4对改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4.1学校与家长联手,促使学生心理

“断奶”学校应与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心理上“断奶”。一方面,学校应建立一套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隐患,培养学生独立、坚强、团结协作的品格。另一方面,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注重培养子女乐观、开朗、宽容、随和的性情和独立、坚强、自信、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品格,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1]。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转变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就业

首先,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培训机制,从入学时即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以及举办丰富多彩的与就业相关的活动等,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知他们应立足自身,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并彻底转变“天之骄子”的心理,在毕业时能脚踏实地的从容择业。其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为学生解疑答惑。

4.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实习,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拓宽知识面,尤其是强化了专业技能,从而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2]。学校应与实习医院联手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和培养,并将实习生的表现量化为分数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从制度上让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

4.4缩减招生名额,实施精英化医学教育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扩招、医学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2012年5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调控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相对稳定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体规模,‘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增设医学院校,不增设临床医学专业点。根据国家和地方卫生服务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确定临床医学专业点的招生数量,对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省市、高校缩减招生数量……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少而精、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切实减少医学生招生数量,真正实施精英化教育,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而高效的运用,才能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造就高精尖的医学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海莉 徐朋辉 单位:皖南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浅析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的教育改革

[摘要]所谓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也即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认证方式。该文通过阐述本科临床医学教育标准中关于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意义,分析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就教学方式的改革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在我国,本科临床医学属于一门医学的临床学科,它主要涉及处理以及研究临床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重症状患者的发病机理和抢救护理方案,这是一门实践意义深远的学科。截至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授课时依旧沿袭以往古板的教学方式,即采用“医师授课+示范”的方式,以为将所应学的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却忽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趣味。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这样的落后观念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活力与想象力。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逐渐使得学生们对临床医学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多知识。而关于其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改革。我国在2004年初定的试行版《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是我国相关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的条文标准之一。并在2012年时已经在国内七所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认证。一般来说,这种专业性的认证标准保证了现代医学教育中较好观念的传承与创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教育质量的可靠性,该研究在总结历年的临床医学教学经验之后,结合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来提出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提到,现代医学教育改革应当积极地开展横向以及纵向的整体课程改革,将教材以及课程中应掌握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而对于医学的基础性课程,应当涵盖具有其特点的生物医学在内的许多内容。我国从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被动学习不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不能够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而所谓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较受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教学上,可以按照器官所固有的认知形态规律,将与临床医学有关联的多门学科的知识用系统的方法来进行分组,进而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教授。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更易接受,学生会对其感兴趣随之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以往的教授方式(板书+老师讲解+教师操演)一方面有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有着其系统优质的一面,临床医学这门学科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的教学法授课,同时也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度适时的运用,从而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优化。切不可为盲目追求教学实践性而过度使用相关设备从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方面,使其最大效益化促进教学。利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法架设课堂与教学的桥梁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同时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实践性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运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中的教学改革要灵活地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起其医学素养及好的品质。

3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新颖教学方式

按照《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医学的院校应当积极地开展“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而教学方法应当选取多种多样但适合学生的,例如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模式[1]。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展示、自我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引导性学习等方式,并利用现代技术、网络资源向学生们用崭新的方式教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式新颖,更具前沿性,也能较好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将外科学中的知识整理得有秩序,而且比较前沿的医学(临床医学)资料也会让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就是说可以更加广泛的提供不同的教学问题情境,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谓交互式教学法,是指利用教师与学生、设备交互教学的教学方式,这与以往截然不同,老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临床医学教学要灵活利用这种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优化基础医学课程情景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基础医学情景化教学的课程的重视还处在较低的程度,教师授课方式也大多古板陈旧。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没有实际教材教学为基础的时候都只是空架子,所以要及时督促教师安排好教学的实践与计划,在保证教学内容质量的同时,最大可能地构设一个学习的好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教学环境;再其次,医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熟稔于心,再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做出一些调整,以简单的、清晰明了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为主,如果教学的方式过于直白,而内容又相对来说较为艰深,学生很难去理解,更别说掌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而情景化教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等多感官的活动,而学习最需要的也就是积极性和好奇心相促使的结果。课堂的气氛将在较好的情境里得以调动,学生们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并在学习和演示中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2]。基础医学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其教学目的一方面来说在于让学生记忆并且理解、运用课程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带领同学们在情境中具体实践,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中的需要。

5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有要求,培养学生的医学以及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所以学校应当为学生创造切实有效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科研实验活动,体会并且领悟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另外,医学学校可以适当开设一些学术性的论坛、讲座,让学生们有地方去展示、探索。《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其中也要求要让学生多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因此,除了上述创设情境去培养实践能力之外,应当支持并且大力发展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综上所述,在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一直都在延续着。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注重学科的专业型知识,注重书本知识以及课程大纲内容,但是很少注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这使得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中,而学生就会体现出“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后期知识没有巩固”的特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空间也比较小。所以应当采取新的方式,一方面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学校以及国家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验环境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学习和科研。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式来创建更加新颖的教学方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医疗人才,也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上述《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标准》中的标准。

作者:杨函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本科医学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医疗服务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新环境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临床医学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出发,详细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与医学相关的学科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人类疾病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朝着“预防保健、综合治疗”的现代化医学服务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医师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时,必须中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医学教育本身的社会性

对于医学,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医学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人,而对于人类健康,除了受生物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医学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医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受医学教育本身社会性的影响,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临床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法学教育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医学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良好的临床医学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的是一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医学、临床都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激烈增长下,使得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不仅和自然、疾病有关系,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系,这也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

强实践性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医学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学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价值。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设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临床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比较少,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服务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要在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成“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及蕴含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在新环境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应该适当的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综合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从而为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讲解知识,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临床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革临床教学体系,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或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全面型、应用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全方位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对国内教学科研探索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志龙 邓卫红 李冬冬 王寿辰 郭艳芹 杜尔滨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情况初探

[摘要]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大规模考研潮的背景下,以泰山医学院三届临床医学专业3828名本科毕业生考研数据为基础,总结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与性别、高考录取分数的关系,所考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层次和地域分布对考研的影响,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生;考研

泰山医学院源于1891年创办的华美医院医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泰山医学院。学院坐落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现有各类在校生23000余人。临床医学专业为该校特色专业之一,每年均有1000余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在医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大多本科生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层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整理了2012—2014三届临床医学专业3828名本科毕业生考研基础资料,总结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特点,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收集2012、2013、2014三届全部3828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同时,收集与其对应的高考录取数据库,作为本研究中高考成绩相关项的数据来源库。以上数据分别来自学校招生和就业管理部门,数据均真实可靠。

(二)方法。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l2003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3828人,其中,男生1437人,占37.54%;女生2391名,占62.46%。

(二)考取研究生情况。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78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6.50%。其中,男生624人,占考取总数的35.06%;女生1156人,占考取总数的64.94%。

(三)结果分析。1.三年考研录取率分析。2012-2014届考研录取率分别为51.26%、47.27%、42.79%,考研录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三年呈连续下降趋势,而考研绝对人数却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没有大幅增加所致,并不是学校教学质量或是生源质量下降引起。绝对数量的增加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学校毕业生的考研竞争力进一步增加。2.考取硕士研究生中性别组成分析。三年累计考研数据中,男生占考取总数的35.06%;女生占64.94%,女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且三年中每年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每年女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比例有一定下降,但是下降区间较小,男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男生总数的比例却一直下降,且下降的区间比较大。说明在考研重视程度和学习努力程度上,女生要相对强于男生,并且女生所占优势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3.三年考取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域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三年中毕业生所考取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培养单位共153家,其中,山东省内9家,占5.88%;省外144家,占94.12%。累计有1169名毕业生考取省外培养单位,占考研总人数的65.67%;611名毕业生考取省内培养单位,占34.3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考取的山东省外培养单位数量在总数上占绝对优势,达到了94.12%,且绝对数量和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考取山东省内培养单位的数量则相对固定。虽然考取省外和省内的人数绝对数有所增长,但是所占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在山东省内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毕业生跨省考研的积极性很高。4.考取培养单位层次分析。三年中,累计有754名毕业生考取“211”“985”院校,占总数的42.36%,说明学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学习能力都比较高。三年中,考取“211”“985”院校毕业生数及占该年考研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8人(45.59%)、271人(41.12%)、245人(40.90%),可以看出,毕业生考取高层次培养单位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比例有所减少,主要是高层次院校培养数量基本稳定,而普通院校招生数量增加所导致,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的考研预期和自我成绩的评价更趋合理,考研报考成功率和调剂成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5.考研与高考录取分数的关系分析。因两年制专升本学生入学时为专科,与本科无法比较,因此只研究五年制和六年制本科生的考研与高考分数的关系。按当年高考录取成绩高低将学生三等分为高、中、低三个分数段,三年中三个分数段的考研情况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考研成功与否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在本专业范围内没有明显关联。

三、讨论与建议

(一)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考研热现象的讨论。目前,各大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扎堆考研,将考研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一切都为考研让路,一切都为考研服务,将考研成功与否作为大学生活成功与否的惟一评价指标,对考研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导致的。而今,二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招考普遍要求医学生要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更有甚者要求要“985”“211”院校硕士,本科生根本就没有报考资格,所以本科生只能通过考研来寻求就业出路,造成扎堆考研现象。医学硕士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临床高级专门人才,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并不应该是与就业挂钩。要改变当前的考研热,首要是要改变医疗机构的用人机制,以“唯能力论”代替“唯学历论”,方能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而不是一味提升学历层次,从而缓解考研热的现象[1]。

(二)选择考研重在立志,贵在坚持。从总体来看,医学生的考研率较高,且考研率与高考录取分数没有直接相关性,与学制、性别存在一定相关,但影响比较小。考研内容贯穿大学学习的始终,不是阶段性独立的科目学习,是一段相对时间跨度较大,内容繁杂的枯燥的学习过程,中途不堪压力而退出者比比皆是,所以,考研成功与否重在立志考研的心态,贵在坚持到底的决心[2]。

(三)合理选择考研目标学校,慎重调剂。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是在考研后期困扰考生的一大难题,大部分考生存在想冲高不愿就低的思想,眼中只盯着“211”、“985”院校,把他们作为心中的一志愿,而将其他院校作为调剂选择。这样的选择一旦一志愿无法录取,往往也会面临低一档院校没有调剂指标,更低一档的院校有指标而自己不想去的尴尬局面[3]。更为合理的选择应是参考往年录取情况,依据自己的成绩,选择比现有成绩略微低一档院校报考,确保录取的概率;如果一旦不能录取,则应以能成功调剂为目标,优先选择有调剂指标且调剂成功率较高的院校调剂,最大限度增大录取几率。毕竟考研的最终目标还是录取,况且当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培养能力和条件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四)做好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性选择考研与就业。考研还是就业,不是要到高年级快毕业时再抉择的问题,而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的。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对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帮助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让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于医学基础知识和考研科目的学习,树立考研为先的学习策略;让就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侧重于临床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树立以就业为先的学习策略,力争做到考研有计划,就业有准备,不盲目从众也不因势被迫抉择[4]。医学研究生教育旨在是培养富于创新能力,具备科研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医疗工作者,它不应成为单位用人的门槛,也不应是医学生回避就业难的无奈选择。人社、教育及卫生部门应切实畅通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渠道,高校也要合理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考研与就业,让研究生教育回归其本质,让医学本科教育回归其教育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

作者:杜伟 华波 李亭 杜江山 单位:泰山医学院

本科医学论文:医学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分析

摘要:医学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人才,将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旨在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随着科学技术更新,合格医学生的培养并不局限于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相关专科知识全面把握、对相关疾病动态前沿有所了解。本课题组采用以“相关问题为导向,科研小组为主体,导师引导的教育模式”进行医学本科生文献综述训练,有效的培养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科研思维,锻炼了其全面掌握专科信息的能力,为今后基础科研和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综述;写作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合格医学生已经不局限于其临床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高等医学教育亦属于多元化,兴趣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包括:理论运用与实践,服务于患者和公众健康;转化临床新理论,服务于社会。现代医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从不同层面引导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医学文献综述写作是把握全面专科知识、学习最新学科动态理想的方法,因此培养综述写作能力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2,3]。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生写作和实践技能水平进行探讨。

1医学生综述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综述即针对特定专题的多个一次性文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而总结的特定专题类的学术论文,具有回顾性、展望性、逻辑性、评价性以及综合性。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旨在培养本科生扎实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医学生。撰写医学综述既可作为科研设计指南,为本科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全局观,正确把握科研活动的方向。同时,针对某一专题撰写综述,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有助于巩固基本的科研和临床知识,扩展视野,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2,3]。

2相关问题为导向,科研小组为主体,导师引导的教育模式

2.1相关问题为导向,激发综述写作兴趣

高等医学教学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习兴趣,而关键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求知和培养兴趣。医学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因而本科医学教材内容在某些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反应各个专科行业的最新发展。因此,在具体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当中,学生往往会遇到的各类问题。重视相应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导师针对具体问题提供1~2个关键词供学生检索,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综述形式回答问题。以教学实现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为综述写作实践提供素材,从而达到培养综述写作能力的目的。

2.2科研小组为单位,引导综述写作方向

本科医学学习阶段旨在将基础专业知识过渡到实际临床应用。整个学习过程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综述写作亦如此。例如在肿瘤章节教学中,针对遇见病因、病理、治疗等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综述写作小组,根据导师具体问题的检索信息,小组进行自主检索和阅读,提炼相关问题的信息,对比并且捕捉课本上暂无更新的重要行业动态、技术更新、治疗进展等信息,最终以综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具体问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培养学生综述写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全面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

2.3导师培训为指导,尝试综述写作发表

在具体综述写作开始前,由论文写作经验丰富导师对学生写作进行培训,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检索方式、语句表达、排版格式等,对于有临床指导价值高的综述,指导完成文献修改,协助其投稿。以点带面,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和答疑型向思考型、创新型、总结型转变,在轻松的氛围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科研写作基础。综上方法,通过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科研小组为单位,导师引导其阅读文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其思维。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组采用此方法在本科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先后成功指导不同专业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综述数篇。在当今生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各专科从疾病病因到诊断治疗等理论以及技术都在时刻更新,正确及时把握前沿医学信息和国内外动态是基础科研方向、临床治疗决策的必备条件。综述写作作为基本的科研能力,能够在锻炼科研思维的同时,掌握全面的专科信息,为基础科研和临床治疗服务。因此,从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开始推行综述写作培训,能够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输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者:杨丽桦 甘廷庆 何融泉 陈罡 韦康来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

本科医学论文:本科医学教育学业评定体系的改革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滨州医学院的具体实际讨论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2.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必修课多以考试方式考核,选修课均采用考查形式考核。考试课程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考查课程由学院组织。课程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阶段性测评、计分作业、教学实践活动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成绩一般由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技能测试组成,多以闭卷考核形式完成。

2.2综合考试

为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应用能力,学校组织了分阶段综合考试,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临床理论综合考试、毕业考试。综合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基础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具体负责。2.3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分见习和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见习阶段主要通过临床课程中实践能力考核(病例分析,等)、临床见习日志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通过学科出科考试(理论+技能)、病例报告、实习鉴定等形式评价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学业评价体系符合并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3]。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体现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相结合,注重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逐步完善学业评定标准。

3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实践中的几个关键点

学业评价机制的改革至少需要时间、培训(需要培训相关人员,安排和实施评价改革)和物质资源(必须有改革的制度与条件)三方面的条件。因此,学校必须提供动力支持和有利的环境。

3.1更新考核观念

3.1.1专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培训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业认证专题报告”、“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及如何做好形成性评价”、“滨州医学院网络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系统情况简介”、“试题与试卷质量评价与分析”等专题讲座。3.1.2建设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方便校内和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将考试理论相关的讲座和文献制成网络视频、PPT等放在教务处网站供大家学习。3.1.3组织教师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研讨会,为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已开展过“试题库建设及在线考试经验交流会”、“如何提高医学基础理论综合考试命题质量研讨会”、教师介绍经验、交流学习、反思改进、共同提高。3.1.4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学习,组织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教师分批去多所知名医学院校学习交流。

3.2建设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

在地方医学院校测试、评价及反馈中,由于在校生人数多,科学命题、准确阅卷工作是制约学生自测、课程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的核心问题。试题库及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滨州医学院建设的“滨州医学院网络在线考试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按照“客观化结构”组成一套或几套试题,其命题范围、难度、题型基本一致。学生在课后登陆系统自测,系统自动给出答案。自测结束后,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绩及标准答案,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够,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题目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要教师帮助,达到自我评估的目的[45]。

3.3鼓励尝试并推广各种先进的考核方法

学校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中专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方向和领域,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考核方法研究并用于实践。在医学基础课阶段试行以计算机为平台的人机交互式多媒体考试课件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考核方式;临床考核中实行OSCE考试,计算机模拟考试(simulator)、综合评分(globalrating)、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等方式。

3.4完善考试分析和反馈

3.4.1教学层面考试结果和分析必须反馈。形成性评价要求实时反馈,采用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教师可通过测验、小组讨论、现场提问等方式进行,旨在通过测验反思教学,修正教学;终结性考试结束后,形成将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总结并写出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用于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将年级成绩分析、各班级成绩分析反馈给学生所在学院及辅导员,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学风。3.4.2管理层面组织专家检查试卷,形成总结报告,反馈给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根据总结报告进行整改,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工作改进、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依据。《标准》指明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而构建学业评定体系则是落实《标准》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

作者:李燕妮 黄飞 张玉丽 刘洪付 单位:滨州医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