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论文

时间:2022-04-04 10:03:41 关键词: 网络文化 文化 文化论文

摘要:网络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交流的距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起到了延伸的作用,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教育者要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不断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

网络文化这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交互性沟通较强,恰好是这一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而且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一些当代大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1.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

虽然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快节奏起来,可是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似乎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在网络世界里,虽然扩大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但是却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只是通过不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进行交流难免会使感情交流变得越来越淡,直至消失。也会由于网络电影中的虚拟情节,使高校大学生产生一些冷漠、暴力等社会性问题,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其难度。

2.网络文化的丰富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地位

网络上的东西更新速度快,出于对网络的迷恋,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大脑,使自己开阔眼界,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对某一观点进行评判,从而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机械似的灌输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3.网络文化内容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网络是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是垃圾的储存地。网络有形形色色的内容,加上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各种信息都会出现在网络上,如果那些不健康的信息侵蚀了学生的头脑,将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使学生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危害社会的事情,因此网络的复杂性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建设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文化的出现,不仅解放了学生们的思想,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也为促进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在网络世界里,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对于以前那种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已不再接受。所以,教育者要根据学生们这一重大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本着平等的原则,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实现和学生们的双向交流,两者的及时互动。教育学生面对网络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教育者也要改变教育的方式,不能只靠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采取在网上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强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对学生具有浓厚的吸引力,但是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内容复杂多样,学生们选择阅读内容的时候就需要主观判断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加强对学生们判断能力的培养,深化他们的是非标准,对网络文化作出慎重的选择,多阅读那些积极向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内容,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避而远之。同时应该大力改进网络思想教育,使其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高校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供学生进入学习

现在,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各自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网站,可是学生们的点击率却不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网站的内容不具有吸引力,理论性较强,不利于学生阅读。因此,高校网站设置要增强艺术性,内容要具有即时性、新颖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强服务性,增加网站信息服务内容,及时学校学生的最新工作动态,给学生们提供全面的信息内容;不断增强时效性,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具有时效性,高校要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利用网络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之所以称之为校园网络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结合。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仅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而且要在校园网上进行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网络新鲜事物的同时兼顾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要通过网络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锻炼学生们的能力,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三、结语

网络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交流的距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起到了延伸的作用,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问题,因此教育者要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不断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高小燕 单位:鄂州职业大学社科部

网络文化论文:大学生消费观网络文化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消费已经普及化,但有过度化趋势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大众化的网络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各种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不断复制、传播,网络提供了最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消费观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大学生网民达到3,686.4万人,这说明大学生网络应用已经达到普及化的程度。网络信息化环境下,随处可见的电脑、上网本、手机等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看电影、玩游戏、交流等进行文化消费,网络占据了大学生课外的大部分时间。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小时,较2012年增加了2.3小时。其中,大学生网民每周上网时长25.1小时,比2012年增加了2.3小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平均每天有3~4个小时的时间上网,对互联网的使用深度不断加深。很多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吃饭、走路、坐车、甚至上课的时候都在上网,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正常的生活和学业受到影响,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观呈现出过度化特征。

(二)网络文化消费多样化,以休闲娱乐为主

大学生网络应用主要有信息获取、沟通交流、娱乐、商务交易等方面,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通过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微博、个人空间、论坛等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网络音乐、视频、文学作品等实现娱乐消遣;通过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在线预订等进行商务交易。据《报告》统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的普及率高出总体网民的普及率,这说明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消费观的主体。网络文化消费观对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网络应用中,大学生信息搜索、即时通信和网络娱乐功能等都高于总体网民使用率。在网络娱乐中,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3%,高出总体网民17.9%;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81.9%,高出总体网民12.6%;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3.5%,高出总体网民8.8%。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部分大学生把网络作为娱乐和交友的工具,沉迷于网络游戏,陶醉于偶像剧和娱乐节目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和休闲化趋势。

(三)网络文化消费呈现个性化,但不够理性

网络文化具有丰富、迅速、广泛、虚拟、个性等鲜明的特点,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开始追求一种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在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文化项目进行消费,可以自主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可以建立体现个性化风格的主页、博客空间,选择个性化的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和原创性的网络词语。互联网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他们能表够达真正的想法,不再迷信权威。相对于传统消费形式,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强。网络信息化环境下,一方面极其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极具诱惑的网上文化服务,使大学生眼花缭乱;另一方面网络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消费很难限制。面对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受到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选择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一些大学生冲破网络规范和道德限制,在网络上进行不良宣泄、沉迷色情游戏、传播垃圾信息和文化糟粕、披露别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虚假信息等等,网络文化消费不够理性和成熟。

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研究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环境,需要从社会观念导向、政府法律和制度保障、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等三个方面建立起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机制。

(一)社会观念引导

引导大学生认识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观念,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各界包括政府、行业、学校、家长等社会观念的引导很重要。首先,要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不良文化信息的甄别、抵制能力;其次,建设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精神文化,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发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产品,提高网络空间占有率;最后,综合运用法律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以正确的消费观舆论引导大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风尚。

(二)法律和制度保障

我国的网络立法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立法比较模糊,对网络主体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督促行业自律,实施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加强网络制度文化建设,规范网络制度管理,使大学生在更加安全的网络制度环境下文明、规范地上网;政府和行业要联合营造健康的中文网络环境,加大对不良中文网站的管理,净化中文网络环境,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等开发建设自己的网站;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行业等都需要共同努力,建设绿色网络游戏,在提供丰富的游戏内容的同时,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

(三)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

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对网络文化信息的批判意识,网络素养教育缺失。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理性选择网络文化信息的能力,引导他们客观的看待网络信息。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普及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授课和家庭辅助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素养。规范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把第一课堂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第二课堂、社团、社会实践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大学校园网络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和网上舆论导向的监控,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网络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培养网络法制意识,增强网络行为自律性。

作者:陈娜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高校宿舍网络文化论文

一、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宿舍管理

1.我们的宿舍管理不能交给商业队伍,要由高校自己操办宿舍管理者可以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比如在一定的时间段停止电的供应,对于网速采取适当的限制,让宿舍不存在游戏的网速。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硬性措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是正真的改变宿舍文化,仅仅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2.加强宿舍管理者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可以说,宿舍管理者每天与学生的交流机会还是蛮多的,在宿舍这种环境下,宿舍管理者与学生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具有直接性,比较真实,宿舍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很充分的了解到学生们的生活需求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宿舍管理者的这种管理交流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和宿舍管理者的摩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3.其实学校可以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娱乐阵地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同学们接受校园网,喜欢上校园网,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校园网的质量,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的生活方方面面纳入到校园网中去,比如学校放假时间,院系开展的活动,学校竞赛的通知,奖学金的发放等等都可以纳入到校园网的建设中去。优秀的宿舍文化建设当然需要优秀的管理队伍,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建设宿舍文化时,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宿舍管理队伍,要提高宿舍管理者的素质。提及管理者的素质,就是要我们的管理者改变过去的管理思想,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要求他们能够接受新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还有就是文化素质方面也是要求很高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专业要求就是管理者的计算机技术要求要很好,能够很熟练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宿舍进行管理。

4.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宿舍管理者都存在这样一个思想上的误区,那就是混淆宿舍管理者的责任比如,在很多时候,宿舍宣传栏以及宿舍活动的开展,宿舍管理者都把它当作学生会或者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充当了一个保安清洁员的角色,其实这是很有错误的思想。我们的宿舍管理者其实也可以起到监督,管理,开展这些活动的。说啦很多宿舍管理者们的责任,其实作为宿舍文化的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广大学生更应该也投入到宿舍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之中去。

二、完善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好处

首先,宿舍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这样说,宿舍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宿舍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这是毫不夸张的。除了教室与图书馆以外,宿舍也是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场地,甚至有些人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学习场所。所以,良好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一个安静,和谐,充满正能量的宿舍肯定要比一个噪杂,吵闹,庸俗的宿舍好很多。

目前,高校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之所以会显得这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跟目前我国的自主招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校为了揽人才,也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大量的招收学生,很多高校的在校人数早就超过了他们本身的学生合理容量。在另一方面,这些年,高校计算机的普及率基本上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了,但是很多高校却没有建立起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在这双重背景的作用下,使得宿舍网络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三、小结

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宿舍管理是一个复杂,因校而异的话题。本文主要讲述了摆在时代面前的宿舍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中给了一些比较通用的解决方法。在最后,也分析了宿舍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对良好的宿舍网络文化与管理的一个展望。

作者:沈虹 单位: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网络文化论文:高职院校网络文化论文

一、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主要缺失

(一)引导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引导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网络舆情的泛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信息不够公开,不够透明,不够互动。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但是的信息多以学院教学与管理的日常工作动态为主,咨询类、互动类、投诉建议类等栏目很少。即使有,但是真正深入学生,发挥作用的很少。从校园BBS的内容来看,原创内容很少,更新很慢,庸俗无聊灌水的内容经常充斥版面。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普及,校园BBS几乎丧失了“网络舆情”发源地的功能。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网络内容建设缺乏显著的吸引力,对能引起网络舆情的相关主题内容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传播,其内容建设的价值体系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二)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低下

网络舆情的保障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人员的引导素质和能力。二是有没有科学的引导工作制度体系。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同时网络舆情引导队伍的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相关部门的权责存在重叠,遇事互相推诿的情况很多。网络舆情工作处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没有遵循网络舆情引导的规律,在没有对舆情作充分研判的基础上,就凭借主观经验或者意愿就应对决策,导致对舆情影响判断失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丧失了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引导保障能力有限,引导效率相对低下。

二、基于网络舆情的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引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的主要缺失,我们尝试建立以技术为引领,内容为核心,保障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引导体系,着力打造技术力系统、内容力系统、保障力系统三个子系统。

(一)技术力系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变化,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文化也会随技术显现出变化的色彩。可以说,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这样如此依赖于技术手段,也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网络文化一样随着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在网络舆情的范畴也同样存在因技术带来的变化。比如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开发和应用,网络舆情会更加容易产生和更加难以监控。因此,在引导网络舆情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技术的引领作用。就技术力系统的构建来说,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1.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监控。网络舆情其信息是海量的,单靠纯粹的人工去管理和监控是不切实际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管理和监控需要强化对技术手段的研发、借助和利用。可以发展智能搜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基础性和动态性研判;可以发展信息关防和过滤技术对导致网络舆情产生的有害信息进行针对性防控;其中重点可以大力扶持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对网络舆情进行专业性研判、预警和处置。通过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立体的网络舆情研判、预警和处置平台。

2.能有效地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新技术、新载体的应用,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运行模式等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应该紧跟新技术、新载体的潮流,主动应用新技术、新载体引导网络舆情。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就应该主动应用这些技术和载体去引导网络舆情。比如有组织地开通各级微博、微信,组建各类微博群、微信群,主动介入主动发声。

(二)内容力系统

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建设。价值建设则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建设,因为内容影响价值、产生价值,构建价值。网络舆情是一种典型的内容产品,就是其情感、立场和意见能不能得到合理的释放和有效的解决。因此,加强内容力系统的建设,可以让网络舆情在潜移默化中消解。

1.用主流文化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网络上充分传播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大力培育出版数字工程、数字图书馆、知识资源数据库,促进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让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成为网络的最强音和主旋律,营造价值分明、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2.贴近学生关注实际,强化议程设置功能,主动引导网络舆情。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质是“媒介越注重什么,公众就越关切什么。”通过议程设置,可以使公众克服感性的冲动,实现理性的有效引导。在高职校园里面,越是和学生利益接近的问题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而这些学生关注的问题也越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因此,可以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形成各类议题,在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全方位立体的展开,同时把形成的信息,按照价值标准,仔细筛选、分门别类、主次排列、取舍整理、精细把关之后,提供给学生,从而达到主动引导网络舆情的目的。

3.提升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加强学生粘度,提升学生的舆情素养。“粘度”是衡量用户信任度和忠诚度的重要指标。网络内容的专业性、原创性、互动性对粘度的深度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网络舆情的引导来说,主要还是在互动性方面要做足文章,因为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不对称,忽视学生的需求,很容易导致谣言四起,感性战胜理性。应该强化内容的对话性和服务性,实现互联互通。谣言止于沟通和对话,这样网络舆情也很难发难了。同时在对话与服务当中,学生粘度会加强,学生的舆情素养也会提升,不会再轻易相信谣言,会对网络信息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三)保障力系统

保障力系统是技术力系统和内容力的基础。保障力系统关键是舆情引导队伍建设和舆情引导工作制度建设。没有好的队伍,好的工作制度,技术无法有效引领,内容也无法有效建设。

1.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大力培育舆情领袖。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是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保证。这支队伍来源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专业背景最好能有效互补。其基本要求是思想政治素养比较高,责任心强;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舆情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舆情技术产品进行有效开发和娴熟的应用;熟悉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充分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规律。同时应该在教师和学生当中大力培育众多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舆情领袖。舆情领袖通常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舆情领袖在引导网络舆情方面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作为专业队伍的有益补充。

2.打造科学的引导工作制度体系,提升网络舆情的引导效率。一是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首先应当明确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谁主管,谁协助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确保管理主体之间形成强大合力。其次要建立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网络舆情管理规章制度。二是要建立科学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应当遵循网络舆情自身的规律,可以在充分收集舆情研判的基础上,发出预警,最后做出处理决策。核心点就是找到引导网络舆情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促进网络舆情的积极消解,促进网络舆情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推动现实工作问题的同步解决与发展。

作者:罗华

网络文化论文: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新机遇

1.网络文化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空间。

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文化,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使用便捷,大大缩短了彼此之间文化交流的时空距离,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虚拟空间。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储存能力,事先将责任教育相关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大餐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类责任教育信息,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大学生对显性责任教育的抵触情绪,又可以弥补现实世界责任教育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陷。

2.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

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实现两个转变,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责任教育效果:一是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情境式学习。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灵活多变的变现形式结合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责任情感。在体验中感受责任魅力,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培育健康的责任情感,激发责任情感内驱力,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二是变抽象的知识学习为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精心挑选有时代感的鲜活的真实案例,吸引大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获得了真知灼见,消除了因灌输引起的厌烦情绪,增强了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效果。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提升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责任教育通常以教育者单向传输为主导,有关信息呈单向运行,教育者很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为大学师生搭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教育者可以将教育计划、教育意图以及教育要求、教育信息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责任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责任教育的切身体会、感受及困惑,实现责任教育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及时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教育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调整责任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二、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干扰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向。

在多元的网络文化时代,各种思想、责任观念蜂拥而至、相互交锋,教育者传授的一元责任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理论根基不深厚、社会阅历不丰富、信息素质不全面,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责任认知上发生偏差。更有甚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意推崇西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责任观念,试图影响我国大学生责任认知,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弱化了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但网络文化的介入,使得教育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文化是多向交流的平等文化,所有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彼此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权威”。“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网络文化这种“去中心、无权威”的特性,导致教育者中心地位沦陷、权威丧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在虚拟的网络文化空间,网民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制约,因而可以自由释放自己的情绪、甚至发表过激言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现实责任。由于脱离了“熟人”的目光、社会舆论的监督,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极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原本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虚拟的网络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颠覆了人类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处于一个失控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无疑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新举措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责任观。

责任观,是责任主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正确分辨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顽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才能准确辨别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是与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责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责任观。责任教育的内容重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通过马克思主义责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个人同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自身的历史使命,懂得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和服务人类,忠实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的责任。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宽广平台。

在网络文化时代,占领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政治理论课向网络的延伸,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创建大学生责任教育专题网站,丰富责任教育形式。教育者将与责任观相关的知识和文件上传到网站,占领网络责任教育新阵地。二是搭建交互学习体验的平台,增强责任教育渗透性。高校利用QQ群、BBS、BLOG等网络工具搭建责任教育交互性学习体验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式平等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可以消除大学生因权威式灌输教育引起的强烈逆反心理,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老师传递的责任信息的认同度,从而使大学生愿意、乐意接受相关责任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3.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正面引导力。

首先,事先引导,为大学生责任教育“定向导航”,掌握主导权。一方面,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策划主题,大力宣传责任教育理论,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使网络成为主流舆论“放大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责任教育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引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健康的舆论导向,实现正能量的传递,防止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其次,事后救助,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扶正祛邪”,掌握主动权。网络文化“去中心、无等级”的特性,注定其不会风平浪静。对于大学生网民中的不良思想、不利苗头,决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脉、及时治疗”,防止事态恶化。强化主流言论,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4.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

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导力量,打造一支思想觉悟高、理论功底深、业务能力强、网络技术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说服力。第二,强化责任行为、提高人格魅力,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亲和力。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在责任行为方面率先垂范。第三,加强经验交流、提高育人技巧,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灵活性。第四,推进网络培训、提高网络技能,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时代性。教师队伍必须通过网络培训,提高网络技能,才能快速、准确获取丰富的网络信息,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增强责任教育的时代性;才能熟悉并灵活运用网言网语,增强责任教育的趣味性;才能随时与大学生网络沟通、了解实际思想状况,增强责任教育的针对性;才能优化网络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责任教育氛围。

作者:李金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开放与互动的特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界,文化的开放与互动性前所未有。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真正实现了交流的无地域、无国界化。人们通过网络还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人人都有相同的话语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发表观点和信息,真正的做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文化互动。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渴望求知、渴望探索且希望得到话语权的群体,在天涯、猫扑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论坛之中,经常可以见到活跃的大学生群体。

(二)虚拟化和超时空性的特点

网络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网络交流这种新型交流方式的出现,这就突破了仅限于电话、信件的交流模式。人们通过QQ和微信等新型的聊天方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在网络文化的世界中,文化主体、文化课题以及交际主体都实现了虚拟化,任何个体都可以使用匿名的或者虚构的身份展现在他人面前,这就突破了现实之中人际交往的很多束缚。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网络文化也有利弊,是一把双刃剑,懂得利用网络文化,那么网络文化就会对人们产生有力的影响;如果只是盲目的参与网络文化,或许会受到伤害。

(一)积极影响

1、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文化的覆盖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学术到美食,一概囊括其中。从学术方面来说,网络文化基本上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成果,都归纳到了网络中,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抑或音频,只要能想到的,在网上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遇到困难,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解决。还有一些数据资料库如豆丁网、百度文库、万方和知网等数据资料库收集了很多优秀的文献,学生在数据库中可以参考前人总结的经验;从衣食上来说,目前最火的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购物和购买美食。大型的网上购物平台有天猫、京东和亚马逊,很多的大学生都在这样的大型电商平台上购买自己喜欢的衣物以及其他物品,使学生足不出校园就能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产品;此外,最近电商针对学生有推出了饿了么网和美团外卖网,学生只要下载电商提供的软件,就可以找到软件之中的美食商家,只要下订单,商家就会送餐上门,极大地方面了学生的生活。

2、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目前,高校还并没有做到完全与社会接轨,培养实用性人才的目标还未完成,高校目前注重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着实有待提高。网络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平台,像58同城网、赶集网和智联招聘网,这些网站刊登了很多商家和社会事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符合自身条件的兼职来锻炼自己。

(二)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的大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迷恋上了电子游戏,经常逃课去打游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由于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文化很容易对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和诈骗团伙也潜藏在网络之中,而自制力和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三、高校的引导策略研究

(一)提升教学队伍的网络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虽然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段,但是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却是极为迅速的。这就使得许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措不及防,对网络技术的认知和掌握不够全面,从而导致了高校网络教育水平的受限,不能很好的和学生的思想水平同步,教育工作脱节。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就必须建立一支具备精通网络文化知识和操作方法的高素质专业管理队伍。高校的专业队伍组建完毕之后,就要通过队伍制定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方针和目标,及时对校园的网络文化进行控制和管理,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例如,针对大学生喜爱玩万络游戏的现象,高校的专业队伍可以阶段性的组织电子竞技大赛,根据目前大学生普遍喜爱的腾讯游戏(如英雄联盟、穿越火线、QQ飞车),设置电子竞技的内容。在电子竞技大赛结束之后,进行网络文化知识普及,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知能力,并对于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健康学习和生活。

(二)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发挥网络的优势,扩大教育覆盖面。在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的这一过程中要着重建立学生和自身的良好互动关系,通过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取舍,提升学生的自控力和辨别能力,通过正确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知识的教育,提升他们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遵循网络秩序,远离网络违法犯罪,健康学习、交流和娱乐。

(三)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的制度规范,管理好校园网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网络环境下同样适用,目前大多的高校都没有成型和完善的关于网络的规章制度,这就使得管理无章可循。接下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地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将色情、诈骗、暴力、和网络病毒等网络危险因素清除,净化校园网络环境,让网络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四、结语

在网络化普及的今天,网络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日益紧密。只有将影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网络负面因素清除,才能确保学生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文化是一项长远的任务,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作者:高莹 单位:江苏省南通理工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文化的功能

1.传播信息功能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之后的第四媒介,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作用已经出现了超越传统煤体的趋势,传播功能是网络文化的最大功能。现今社会人们普遍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为习惯。这个趋势也有越来越强化的势头。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中,新闻信息传播功能非常突出。据相关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有78.5%经常上网浏览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机构大多都有网上平台。较强的传媒功能,使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近距离接触网络,充分享受网络文化的富足和平实。

2.交往功能

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的表现,人的交往由时间、地点、环境、方式、心理等要素构成,其中地点、空间、方式等因素会收到现实客观条件的约束和限制。网络给人际交往提供了超越现实交往障碍的平台,有许多网民从未谋面但却情投意合,网恋已经成了新的恋爱方式,。“人人”、“陌陌”也是在新时代下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用程序。

3.娱乐功能

互联网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更是网民休闲娱乐的新方式。许多网民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的内容多数为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综艺节目、聊天等娱乐性的活动。为什么当今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娱乐性上网方式?这与当今社会人们的压力有着特别大的关系,特别是奋斗中的年轻人。人们选择娱乐性上网活动会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随着网络聊天工具和网络游戏的出现,赋予网络文化极大的娱乐功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上网的直接目的,不再只是获取信息,而是聊天交友或者玩网络游戏。

二、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民族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它影响着人们采取何种态度和方式来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其实质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利益及地位。经济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经济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的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经济价值观作为人对经济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价值观各有不同,但其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相似的历史变迁而具有相通性,并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少数民族的经济价值观由少数民族价值观直接决定,与周围的环境、政策、文化等诸多要素有着密切关系。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也表现为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性主要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本身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存在物,伴随每一种文化的诞生,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也在发生着一次变迁。在今天的社会,网络文化的出现一样会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继承与超越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对于新生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少数民族也不例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虽然由于经济落后,网络普及时间不长,但网络发展很快。网络文化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强的影响。通过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与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式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影响下有着有合理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优秀与精华

(1)以和为贵。

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也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经济理念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同之处。以和为贵就是要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2)厚德载物。

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崇,今多用来指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学子成才。在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经济价值观中,历来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崇尚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把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而少数民族则把君子人格的高尚道德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3)重义轻利。

重义务轻利益、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在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表现为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不能单纯顾及满足个人私利,而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义与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哲学家探讨的话题,也是少数民族经济活动中经常会面对的矛盾关系。义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利泛指个人利益。在义与利关系上,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主张“义为上”,号召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义,即社会公义,主张多为社会做贡献。但主张“义为上”并不是否定个人利益,但主张合理个人利益的获得。

2.超越了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

(1)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

少数民族价值观首先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的早期形式和内容,也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的原始先民对超自然神灵的信仰及崇拜,在经济价值观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个人本位论”。在现今社会,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超越传统宗教信仰观,塑造科学和理性价值观。

(2)家族、等级价值论。

在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活动中多数以家族形式参与其中,并且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网络时代,平等理念的传播,那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进会参与经济活动,并成为主体,网络文化传播的新思想、新观念超越传统的集体、家族、等级价值观,塑造了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中平等主体观。

(二)对传统经济价值观的冲击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型、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成为少数民族经济活动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使得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有了现代化的意义。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对整个国家文化、整个世界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自身也在力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当代的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不仅追求于经济的增长,也诉求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公正和进步;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幸福,也珍视后世的幸福。

三、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对策

在当今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经济发展的趋势,甚至成为主流,网络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的影响至深。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与时代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然而,网络文化的影响有好有坏,就像双刃剑一样,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选择就成为影响作用力的体现。对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制定时应该考虑网络文化的影响因素,应进行多渠道、正面、积极引导,要提高警惕,多加防范,以减少甚至杜绝它的负面影响,就会使网络文化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助力器。

作者:宋媛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网络文化中成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1.不良网络文化环境对成年人的影响

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年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网络使用技巧,即可以通过网络简单、迅速的获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而其中不乏许多不良的信息,形成了不良的网络文化环境,对于成年的影响也十分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成年人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观念的独立性,且基本上失去了可塑性,一旦网络文化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想要纠正则存在极大的困难,危害性甚至超过未成年人;②网络文化属于新兴的事物,即使成年人没有刻意参与网络活动,也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长期受到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得成年人的观念产生偏差,心灵扭曲,从而产生过激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③网络的广泛参与性及言论的自由性,使得其中的内容极为丰富,观点繁杂,且极为随意,甚至会给成年人言论无需负责的错觉,不受约束,则会十分随意的发表过激的言论,如随意曝光他人的个人信息、攻击谩骂他人等,且许多不良生活方式会在网络上传播,对其他人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2.网络文化环境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2.1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

网络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许多不良信息,使得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加大的困难,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正确认识该情况的严重性,并掌握现在的网络文化环境的真实情况及动态,不断的优化政治教育结构,积极组织学校、教育网络等,制定长远的规划方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将其资源科学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使得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广大师生能够广泛的参与,并积极主动的进行沟通,形成完整的联动机制。在网络文化管理机制方面,需要指导成人院校的学生逐步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加显著,且效力更持久。成人院校的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及监督检查工作应制定有效的制度,长期开展,并积极组织师参与各种形势的交流会、研讨会等,强化自我服务能力,有效的抵抗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

2.2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在各个方面的条件上有较大的差异,其特点也各不相同,如未成年人对于新新鲜的事物好奇心较强,且接受的速度也较快,而成年人则对新事物的反应较为迟钝,表现出十分默然的态度,接受能力也不理想,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采用未成年人的教育方法,而需要结合成人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革新,使得成年人更加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是在进行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把握好进度及各项内容的顺序,逐渐的积累,缓慢进步,而不能急功近利的期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十分显著的效果。成年人一般较为理性,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价值观世界观等均已经形成,且具有独特的逻辑方式,因此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得成年人极为厌烦、反感,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理论研讨会议、交流会等方式,针对网络中的各项观念及热门的事物、现象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及研究,使之能够已通过独立的思考及判断,认识到各种事物的真实面目。

2.3长期坚持正确的指导

成年人已经过了人格塑造的阶段,其思维模式已经形成,想要改变其观念及思维方式是极为困难的,需要坚持对其实施正确的理论指导,长期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及长远的规划,并不要求成年人能够在段时间内彻底改变固有的观念及思维方式,而应该持之以恒的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教育,从其身边的小的事物开始着手,注重细节,并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便利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的纠正其错误的、不健康的道德观念,构建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强化其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3.总结

现代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电脑应用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出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构成了新的文化环境。由于网络性质的特殊,其信息传播的量大、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参与的人员多,对社会的影响极大,一旦其中刚出现不良信息,不仅会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也会使得成年人的思想观念等出现较大的偏差,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化环境对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几点教育措施,实际的工作中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结合具体情况,包括网络的普及情况、成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等,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方案,提高政工工作水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金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委党校

网络文化论文: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1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特点

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是:网络文化的多元性与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的主导性;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与校园文化教育方法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时效性与现有校园文化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等诸多冲突对目前医科院校校园文化教育工作过程的可控性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有:缺乏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来负责统筹指挥学校的网络文化建设工程;缺乏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及专职人员负责实施具体工作;校园网硬件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实现了网络进办公室,进实验室,进课堂,但是网络思想教育所占的分量小且无特色;缺乏心理咨询版面;少数学生在写论文时,不再专心查看文献,而是搜索网络上的共享资源,直接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逐渐丧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术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脱节,学生网上网下存在“双重道德标准”.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获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丰富校园文化教育的资源和视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思想的真实性,有助于提高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的迅即性,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只要善于把握这一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就能够拓宽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渠道,为高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创建一个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新载体.

2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针对医科院校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对网络文化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更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观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学生“成人”,其次才是“成才”.

2.工作内容:拓宽网络文化的信息传输渠道,打造主流宣传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宣传阵地环境.

3.工作形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从一元式走向多元式.

4.工作方法:将传统面授、融合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网络教学三种方法交叉使用,坚持网上思想文化教育与学校整体育人工作相结合.

5.具体措施:

①建立集大学生教育、学习、生活、娱乐及思想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教育网站、思想教育网站、理论网站、新闻网等.其中新闻网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主力,在师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加强新闻网的建设是抓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网站的思想教育功能,并对校园网络论坛及涉校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②开展各种网络技能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应逐步建设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栏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络论坛建设,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两课”、心理学和网络科学技术等课程中;还可以举办专家讲座,开展以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加强正面宣传,主导网络舆论,以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免疫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通过课堂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法律知识宣传等途径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在虚拟空间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大学生只有提高了道德选择和观念批判层次的信息分辨能力,具备了道德习惯和理想信念层次的道德自律意识,明确了网络生活中合法与违法的行为界限,才能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正确地认识网络、利用网络、维护网络,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实现自身的成长.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通过团课、专题讲座、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网络行为的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内容的《网络伦理与道德》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④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工作队伍,提高网络文化教育开发者、传播者和管理者的水平.没有一支懂网络技术的专职队伍对信息庞大、内容虚拟、传播自由的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监控与引导,是很难有效遏制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的.因此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专职的网络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的管理部门,如党委宣传部等机构设置网络文化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二是指定兼职网管干部.可由每个部门/学院指派专人负责网管工作,以此为基础建立学校统一领导的兼职网管干部队伍;三是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选聘部分有网络评论工作经验、素质较高的师生担任网络评论员,参与学校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引导工作;四是校园BBS版主队伍建设.抓好这几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学校需要有专门的经费投入,推动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带动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⑤建立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建立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指定有关职能部门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在信息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处理,“疏”比“堵”更有效.学校应该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舆论引导方案,及时利用校园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事情的真相,利用网络传播快的特点抢占舆论主动权,对于随后出现的误解和谣言要及时解释并澄清,还应该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避免造成社会的误解,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

⑥“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强化对于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打好“系统战”,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职工全员参与,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⑦将管理与引导、法律制约与道德约束、教育与打击、检查与监督、网站建设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以上工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还需不断进行效果反馈和调研,从而逐渐完善该体系结构,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网络与高校携手,将教学服务、科学研究、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系统连接起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科院校网络文化.只有合理、积极地做好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高校网络文化才能够服务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师生。

作者:葛李 陈家良 单位:泸州医学院药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高校校园大学生网络文化论文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是提升大学生学习效力的有效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以极快的速度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为在校学生提供优秀的网络服务和网络教育平台,帮助大学生形成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途径。

(1)学习理念的更新。

校园网络文化更新了传统教学理念,对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提出了挑战。互联网加速了知识的“裂变”,大学生抱着质疑、批判的精神去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成果集成了校内各种优秀资源,校园BBS论坛、人人网、博客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在讨论交流中体会浓郁的学术气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此外,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多以班级授课为主,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培养人才,但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模式化”人才,即过分注重共性而忽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形式从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主观喜好出发,注重学生的志趣培养。通过网上获取信息及网络教学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教育渠道,大学生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资源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内容,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课学习任务之余,丰富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在关于选择你最喜欢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大学生选择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有66.2%的大学生选择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有59.2%的学生选择文艺原创(小说、随笔、摄影),有52%的学生选择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选择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的占64.8%。可见,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产品的个性化选择是丰富多样的,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颠覆了高校传统学习理念。

(2)学习途径的变革。

传统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纸介书本,而在当今社会,网络则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首先,丰富、详实的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学习资料查询提供方便快捷的便利条件。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中下载文献、报告、考试真题的形式,直接、快速地获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在关于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选择上,有65.8%的大学生选择校园网上的网络文献资料,有25.8%的人选择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6.8%的大学生会自己积累书面资料,1.6%的学生由他人提供资料。这足以说明校园网络对大学生学习资料的查询帮助是巨大的,其所承载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及查找资料的便捷性,节省了大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网络博客的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有效形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发表学术言论,总结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博客已经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互通博客,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调查博客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时,有42.6%的大学生认为博客对提高写作能力有较大帮助,62.2%的学生认为博客能够促进个人对某些领域的不断学习与思考;65.2%的学生认为博客能够共享学习资料和交流学习方法;认为博客能够记录收获,促进个人进步的占60.2%,还有14.6%的人选择其他意义。可见,网络博客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最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网上查询浏览提供了便利条件。教育系统方便学生及时查询课程设置情况;考务系统的成绩查询功能,方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考试信息;图书馆的中国知网系统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中英文文献资料。调查显示,有83.8%的大学生会自觉主动地登录考务系统查询成绩,经常登录考务教务系统的学生也高达67.8%。可见经常关注、浏览校园网络文化的服务系统已成为现时期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手段,这种学习途径的变革在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

2.“网络成瘾症”是现时期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障碍

青年大学生具有思想前卫、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格。网络具有开放性,它不受宗教、地域、身份、国界的限制,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需求迅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新闻趣事,实现信息的跨时空连接。同时,网络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其承载的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画面色彩亮丽。这对于好奇心强的青年大学生极具诱惑力,以至部分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文化资源缺乏对信息的价值评价和理智选择,产生思想上的困惑,耽误学业,精神萎靡,甚至改变性情,发展到人格分裂的程度。还有部分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每天花大量时间玩网络游戏,身心受损,学业荒废,患上“网络成瘾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中国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游戏的达到77.2%,高于整体网民。华中师范大学曾对因网络成瘾无法自拔而严重影响学业的13名学生做出勒令退学,34人降级学习的处分。可见,校园网络文化的丰富资源存在着引诱、误导学生思想行为的风险与隐患,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培养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坚毅品格,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中优质信息的辨识力。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除了选择实体创业形式外,大学生网上开店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对网络的操作熟练、透彻;二是网上开店方便、快捷,不需东奔西走,大大节省了开店的房租成本;三是当代大学生多是张扬个性的群体,他们更希望能够自由、自主地选择网店的设计风格、商品的种类和销售方式。校园网能够实现各高校间信息的互通、协调,为大学生提供许多可供选择的、适合大学生谋求创业发展的信息源。同时,各高校间通过网络链接共享资源,方便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创业心得体会,为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精神财富。此外,校园网还经常登载立志故事,上传创业视频,宣传创业典范,通过正能量的传递鼓励大学生在艰辛的创业路途上拼搏奋进,永不言败。

2.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来进行文化内容建构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即学生的基本需求是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就业是大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向社会人身份转变,得到社会认可的根本方法。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面临两难困境,一是用人单位选聘人才,名牌高校情节严重,这种固化的模式仅注重学校的品牌(如“211院校”,“985院校”)而忽视求职者个人的学识素养;二是毕业生专业本位思想严重,就业收入心理预期值较高,多选择环境好、名声好、待遇好的“三好单位”。此外,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障碍。面对此种形势,许多高校开设了就业信息网,针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困难设置了许多栏目,对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如:“大学生就业一站式服务”,随时更新全国的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及时掌握就业形势;“校内、校外招聘会”,及时、快捷地通告学生全国各地召开招聘会的信息,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位;“热点信息”,往往公告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求职资源,如用人单位招聘指南、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南等,为大学生如何谋职指点迷津,提升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此外,有的高校还设置了就业微信公众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渠道,增强各高校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了解。可见,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方式,打破了大学生奔赴各种招聘会现场忙碌、紧张的传统模式。校园网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孵化器,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资源和动力。

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密切了同窗之情,加深了师生之义

利用校园网络的互动和交流,为同窗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提升开辟了便捷途径。网络的空间距离使同学间的交流产生神秘感,通过网络连接,同学间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快乐,还可以宣泄情感,吐露心声,在网络的互动下,形成和谐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通过QQ交往群、人人网、微博,大学生还可以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拓人脉资源,增进友谊。此外,网络的空间距离也为师生间建立了彼此信任、理解的信息化平台,有些高校专门设立网络心理咨询教师,通过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和学生建立心灵交流的桥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的困惑和成长中的烦恼,还有的学校建立心灵辅导聊天室,由专职辅导员轮岗值班,通过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困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进行心灵安抚和精神慰藉,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困难,在与大学生真实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实现真实可信的思想教育。

2.校园网络文化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在校园网上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对象的广泛性,大学生可以进入任何论坛及聊天室,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并对自己热衷的话题发表观点和意见,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这种匿名参与的方式,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认识,尤其是对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可以充分培养其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弥补了大学生高教体系缺少现实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不足。此外,校园网络文化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余活动,如E-mail交友、BBS版面活动、游戏、音乐、影视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黑龙江省5所高校进行网络社交的调查显示:有35%的大学生认为运用学校网络进行交流可以增强竞争意识;74.6%的大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有利于学习交流;59.6%的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可以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49.2%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锻炼反应能力,并开发智力。可见,校园网络文化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观念,提高了大学生人际沟通交流能力,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3.“社交恐惧症”等负面效应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羁绊

大学生的生活与校园网息息相关,他们运用网络进行购物、交友、学习等各种活动,他们是信息化浪潮的弄潮儿,但由于网络社交的隐匿性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覆盖上神秘的面纱,安全性没有保障,加上网络社交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造成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约束力减弱。一些自制力弱的大学生出于好奇心在网络中搜集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以此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还有些大学生,利用校园网络盗取他人信息,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增加了网络交往的非安全性。此外,网络社交还容易产生避世心理。随着大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人-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导致生活中的现实交往减少,群体意识减弱,人际关系淡化。这种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造成过分眷恋网络和依赖网络,造成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困难,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有的大学生甚至还患上了社交恐惧症,逃避现实生活,否定现实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稳定因素。

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影响

1.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文化的主流模式

首先,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平。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服务“”育人”两个层面。“服务”功能是指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实现网络学习,浏览信息,查找资料,结交新友,娱乐身心的目的。“育人”功能是由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主旨目标决定的。人才的培养,一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由于校园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互通性与兼容性,社会网络不断蔓延的污浊之气加剧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容易使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在多样化中陷入混乱。网络的不良信息之所以能够较容易地侵染大学生,一方面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处于成型的关键时期,意志力薄弱,更重要的是它利用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低俗的文化隐藏在新鲜刺激的表现形式中,诱导大学生误入歧途。因此,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让先进的校园文化占据网络主流。例如,可以通过大学生廉政文化在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宣传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而为祖国未来培育恪尽职守、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受到大学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和感染。“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知识传承和思想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大学特质的文化,是社会文化中较高层次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大学里的积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利用网络工具向大学生传播大学文化,传递大学精神而凝结成的一种网络意蕴。因此,它是大学文化的一种网络表现形式,它具有传承性和辐射性。传承性表现为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通过网络手段一代一代地永续传承。这些成果与精华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在校的每位大学生,使大学生以坚守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并将其不断地发扬光大。辐射性表现为将大学文化气息与意蕴向大学的每个领域扩散、传播和渗透,使大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中感受大学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然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各种文化都可以把这里作为呈现的舞台,一些糟粕文化趁机混淆大学生的文化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塑造成型阶段,网络文化的价值引导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调查显示,有4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友观最受网络的引导,28.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观受网络影响较大,17%的大学生觉得个人的金钱观受网络影响较大,也有7.6%的大学生觉得婚姻观受网络影响较大。可见,校园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积极发扬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做到对糟粕文化的有效防控,唱响校园网络优秀文化的主旋律。

2.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的滋生蔓延消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文化

随着大学的开放式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空前增多,网络成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连结的纽带。校园网络文化难免受到社会消极、腐朽文化的侵染,在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认识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从狭义看,校园网络文化仅指与网络使用直接相关,内容不属于传统校园文化范围的‘新生’文化部分”。这些“新生”文化成为大学生追求的对象,并形成一种网络时尚在网上广泛流传。然而,并非所有的“新生”文化都是优质的,例如某些敌对势力往往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这些国际社会认同、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美丽字眼作招牌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全球化则为敌对势力渗透提供了便捷通畅的渠道,引诱大学生沾染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这种明显带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受到认同,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提出挑战。此外,大学生具有热情敏感的特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以及善于创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他们在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不同于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的“新生”文化,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一些专门的网络话语对“新生”文化进行诠释,这些网络话语不仅成为网上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成为亚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由于网络文化孕育出的网络话语体系具有多样化、不规范、娱乐性强的特点,因此,这些网络话语更新、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另类表现,从而引起大学生内心深处对网络话语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强烈冲突,混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主流文化的正确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职业发展、社会交往、思想文化等众多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因此,各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源泉。

作者:李丹 张森林 赵继颖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网络文化论文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高校这一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在开展校内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组织活动、意识形态、规章制度和基本物质等,它是一个学校的传统文化、办学水准、道德风范和目标理想的综合体现。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吸收整合社会上的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并与社会上的科研机构、产业部门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等,内涵不断得到深化和延伸,并随着计算机普及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即网络文化。这种文化渗透到学校并整合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形态———校园网络文化。它是借助校园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规范的总和,它聚合了所有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承、文化沟通、传媒娱乐、社区互动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同时还涵盖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自动化软件、校园文化的虚拟和延伸、网络课程构建等内容。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1.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通过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作用,可以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是一个由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成员自主群居的集体,在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中,“生生”之间、“师生”“生师”之间以及“师师”之间要进行深入的互动性交流谈心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校园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隐匿性,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成员,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匿名、自由随意地交换彼此的观点。一方面,高校教师通过校园网络能直接了解学校的各种动态,参与各项活动,发表评论、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在线科技讲座、学术交流、文化艺术和传媒娱乐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可以繁荣校园文化。设立校际之间的文化在线联动机制,如组建在线社团,开展在线联谊会、交流会等活动,可以促进校际文化互通顺利展开,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品位和生活指数。

(2)校园网络文化可以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适应能力。

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了高校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角色,向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合作者、知心朋友等“综合”角色转换。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教师快速适应各种角色转换提供便利,他们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各种角色的研习,体会角色的情感需求,领悟角色的行为规范,分析角色间的冲突,并借助交往对象的不断互动与反馈来提高自己角色扮演的水平,增强他们的角色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变革和压力。

(3)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便捷性与交融性,使高校教师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就可以快捷地享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相互联系又具有独立特征的多种文化的熏陶与交流,了解更新国内外的时事新闻,不断扩充信息和知识,丰富高校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高校教师还可以在一个地域、区域社会、阶层和群体等特定的系统中,通过网络用户平台同外界进行多元化的学术探讨与合作研究,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和资料,有效填补传统校园文化同社会上其他文化之间交流困难的缺憾,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

(4)校园网络文化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自由度,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有意识的互动过程,高校教师作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个体,需要与人交往、互相分享、共同进步。高校教师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来引导、补充或促进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将有助于改善现实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并保持和谐稳定的现实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5)校园网络文化为高校教师提供良好交往环境,有利于缓解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养成宽容豁达的良好心理素质。

校园网络文化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为所有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搭建起便捷交流的新通道,为高校教师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使高校教师之间以及高校教师与外界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直接、方便和随意。高校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络空间里打开闭锁心理,自由发表评论、随时记录内心感想,尽情宣泄内心的压抑等。

2.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在促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过渡依赖信息设备而引发肢体综合症。

校园网络文化使高校教师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不受传统工作制度约束而更加自主,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也越来越严重,如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在电脑上工作而不注意休息,从而引发各种肢体综合症,如颈椎疾病、肩周炎、视力衰退等生理疾病,进而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2)网络信息侵袭校园网络的主体文化而导致高校教师对信息资料的恐慌。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由于对信息的控制技术和过滤技术还显得相对滞后,使得那些不健康的、以假乱真的欺骗性垃圾信息,也随着有用的信息资料混进校园,侵袭校园的主体文化。高校教师既要承受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从事复杂的科研脑力劳动,不仅要大量搜集、研究本学科的信息资料,还要吸收、消化其他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料。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超载信息资料,将导致高校教师对信息资料过于敏感而产生恐慌心理,从而扰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对策与建议

1.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第一,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宣传,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专题讨论、文化艺术、心理咨询等师生感兴趣的活动来繁荣校园网络文化,使每位师生都能踊跃地参与、策划校园网络文化的组织与建设。第二,建立完善的机构和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和监督,构筑“信息海关”,及时过滤、删除校园网上的垃圾信息,严防各种危害性信息在校园网上泛滥流传。加强学校机房的规范化管理和网络信息的安全监控,设置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阻止黑客攻击破坏校园网络系统,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保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结构优化的要求,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政治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能力强的精干人才队伍,促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向高格调、深层次方向发展。

2.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辅助建设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与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动力与保证。因此,学校除了要经常开展各类教职工体育竞赛,组织教职工参加校园体育运动、体育观摩等集体活动外,还应开设在线体育人文学科讲座,并创造条件为球迷协会、体育欣赏等文化性体育组织提供方便,为高校教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宽松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网络文化得到补充与发展。

3.注意劳逸结合,促进健康和谐

为适应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教师必须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高校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来缓解紧张的工作气氛、消除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应学会根据目标的优先次序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合理安排时间,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预算和安排,避免超负荷工作,避免因过度劳累而产生心理异常行为,保持休闲生活与劳动工作相平衡。同时,校工会、人事处、学生处、研究生处等部门要多举办一些大型的联谊文体活动,既丰富高校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增进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满足高校教师的归属感与人际交往的需要,促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和谐。

四、结语

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有效地发挥个体才能,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繁荣。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高校教师作为心理学的个体,在不规范的网络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衡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教师一旦患有心理疾病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对教育事业不利。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与对教师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现代教师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

作者:林梅珍 曾忠毅 单位:福州大学

网络文化论文:湿营销模式中网络文化论文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一)开放性

即互联网跨越了空间和语言的限制,将不同高校的文化信息“一网打尽”,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交互性

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的产物,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和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人实现平等对话,建立起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网络社区。

(三)时效性

即人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校园网络速度较慢。2013年12月,由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调查显示全国高等院校的平均上网带宽为2.68Mbps(兆位/秒),其中91%的上网宽带低于平均水平。其次,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面不广。再次,部分高校公共机房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不高,操作系统运行速度慢,直接影响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堂教学质量。最后,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手机上网,而多数高校并没有重视手机版网站的建设,更没有实行方便手机浏览的特殊设计。

(二)精神文化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使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其次,校园网内容滞后、缺乏特色。不能及时社会热点新闻,而且忽视打造与本校自身特色相结合的“个人品牌”。最后,校园网站形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上网需要。

(三)制度文化在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出现重复建设、实施乏力、网络反馈机制不健全等现象。其次,校园网络技术管理层缺乏既懂技术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最后,网络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高校虽然制定了网络行为准则与相关处罚办法,但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管,导致网上垃圾信息泛滥。

三、湿营销的含义及特点

湿营销是基于人与人共同兴趣和信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化营销模式。汤姆 海斯和迈克尔 马隆提出,“湿”的本质其实就是回归人性的真诚关怀,回到人类社会之初那个充满感情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中。湿营销从湿的诉求开始,经过湿的执行,湿的优化,获得湿的结果,鼓励参与其中的人把好的体验和朋友们分享。“湿”营销具备以下三个要素:

(一)营销的始点是湿的

湿营销始点的关键在于用创新的价值观得到别人的认同,即营销的诉求和创意都是湿的。

(二)营销的过程是湿的

1.湿通路。

此外,由于意见领袖在网络中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要注意通过意见领袖的作用使信息呈现爆炸式扩散,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用户的言行;

2.湿路径。

湿营销的路径首先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深度对话,并在对话过程中产生对品牌和产品的信任。其次,湿路径还是深度的互动体验。通过建立一种互动式的营销,让用户过目不忘,达成情感共识,才能使他们乐于去评论、传播,并且自动转发;

3.湿优化。

湿优化要求营销者不断收集信息,建立动态数据库,进行动态的分析和优化,以及时调整战略。

(三)营销的结果是湿的

湿营销产生的结果要求产生用户乐于传播的品牌口碑,这样品牌的传播就不会因营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不断的持续。因此,企业必须与用户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重视每一个客户的感受与体验,促进用户间口碑的传播与分享。

四、借鉴湿营销模式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措施

互联网是校园文化的“加湿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入手,以多种形式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一)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

湿营销重视利用互联网传递营销信息,校园网络文化正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物质基础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硬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发展是网上建设的基础。打造外观优美、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站。湿营销认为,互联网时代,人们不仅喜欢浏览媒体内容,也更喜欢分享和创造它。要实现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校园网站应帮助他们建立个人主页,允许个人围绕各种社团、主题、爱好等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最后,高校要建立手机版网站。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校学生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推出手机版的大学官方网站方便全球访问者随时随地访问学校网站信息,在移动渠道中增加知名度。在网站内容的上,要考虑到手机屏幕尺寸的局限,让内容保持短小精悍,做到界面简洁美观,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在网站设计上,应减少影响手机用户浏览速度和占用流量的图片、视频等内容。

(二)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校园网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处理好网络多元文化与社会主导价值之间的关系。此外,高校要用先进文化来强化校园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新的道德规范内容的扩展和延伸,高校应重视网络德育工作,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实践上,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使价值观教育贴近学生生活,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式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利用互联网这个共享平台征求各种活动方案,再使互联网变为合作平台,筛选出支持率较高和具有价值的方案,号召拥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参与进来。

2.营造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带动了大学生参与校内外事件的热情。湿营销认为,互联网时代,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就必须重视每位用户的评论和看法。这些数字渠道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好处,但忽视它却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高校必须注意倾听别人的诉求并及时予以反馈,将集体意见转化为一项决策和措施,通过校园网把老式的意见箱转化为有生命力的在线社区。高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创建在线社区,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为广大师生提供建议的平台。首先,党委宣传部及各部门负责人要号召大家为学校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针对引起学生共鸣的建议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建议的实施情况按时公布到社区里。此外,高校在制定一项决策之前也可以通过网上社区获取师生的意见,民主决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成功是靠人们的自愿贡献,利用集体智慧吸取好的想法。

3.拓展大学生学习渠道

互联网创造了没有围墙的大学,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福利,也是高校知识文化传播的新趋势。近年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相继开设网络公开课,虽然网络公开课受到很多质疑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但它改变了当前的教学生态,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新途径,同时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高校讲座不仅可以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学术创新,而且方便学生接触其他专业的知识,为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限制了学术讲座的开展。和传统的招贴海报相比,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倾向于依靠网络搜索讲座信息,校园网路成为最好的信息散布平台。因此,高校应设置专栏,由专人负责提前公布各院系的讲座信息,并且提供讲座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点播讲座录像。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具有社会正面形象的网络名人,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普遍存在访问率和利用率低的现象,因此,创新网站内容是关键。首先,网站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宣传”和“教育”功能,还要重视“服务”功能,如学生学习信息和生活信息,不断更新就业信息,及时校园重大活动和热门话题等。其次,校园网能够将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大众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设社会热点新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对话。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校内新闻、国内外新闻的上应不断地进行更新,注意语言和语气的人性化,并且学会在内容中进行提问。例如一些文章以“你怎么想”或者“你同意吗”等问话来结束,不完全成熟的想法可以鼓励人们参与对话,让内容更具开放性,并使内容获得反馈与生命力。此外,还可允许用户对喜欢的评论“点赞”,使部分热门评论置顶,让大家学会关注国内外热点时事并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

1.网络规章制度建设

制度文化是执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保证。首先,高校要做好预防工作,制定并不断更新网络行为规范的相关规章制度、道德准则、法律条例,制定规范学生上网的具体要求,强化学生网上自律意识。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力度。行政管理人员、相关教师及党团员应在信息的收集、、传播和管理上发挥关键作用,学会应用先进技术过滤网上不良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控。此外,法律是校园网络环境的净化器。对于网络上的非法言论和过激行为,要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

2.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应集高校内群体的智慧及力量来完成。校院领导要从人、财、物上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应唱响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并及时发表于社会和校园热点新闻,学会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行真实的互动。共青团和党员要起先进带头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专家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及时利用校园网传播学科前沿信息。网络信息中心不仅要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负责校园网的建设、管理、运行和维护,特别是要制定一套校园网络管理准则,还要致力于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和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工作。此外,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其次,“两课”教师要以建设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网络文化为己任,利用校园网分享学科内的相关信息,并留下有价值的评价。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校园网关注学生的动态,通过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与他们互动并建立信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苑 顾晓静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纪检廉政视野中网络文化论文

一、行政机关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国家行政机关纪检廉政工作是一项长久的、持续的战役,同时也是动态的、平衡的一种发展和进步。该项工作既具有长远目标与核心内容,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通过国际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来看,其快速及时的特点,能够加快行政机关纪检廉政工作的响应速度;其交流互动的特点,能够丰富行政机关纪检廉政工作的方法途径;其量大面广的特点,能够扩大行政机关纪检廉政工作的视线范围;其公开透明的特点,能够推动行政机关纪检廉政工作的实时监控;其分析比较的特点,能够切实提高行政机关纪检廉政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监督水平。国家应该鼓励行政机关,以网络文化建设的形式,正确依靠互联网平台来构建专门化的网站或者网页,将其用于行政辖区范围内的纪检廉政工作的监督管理以及信息交流。目前,全国各地的行政机关已经普遍建立了相对独立和成熟的内部局域网系统,并且均已不同程度地培育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技术支持力量,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具备建立健全纪检廉政工作网站或网页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纪检廉政网站的建设应以廉政文化为核心,以企业文化为支撑,以城市文化为延伸,同时将相关的惩防制度、控制措施、典型经验作为基本框架结构,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要建立若干主题板块。例如:形势教育、地域要闻、主题学习、案例警示、法制课堂、群众心声、信访专栏、举报热线、领导信箱等。

二、行政机关纪检廉政监察职能的基本措施

国家行政机关加强纪检廉政工作的监察职能,推进行政效能建设相关工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以及促进经济转型等。因此,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工作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行政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强化监督检查是行政效能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1.加大纪检廉政监察力度,构建效能投诉网络。

国家行政机关要进一步加大纪检监察的服务力度和监管水平,构建投诉网络,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来铺就互动桥梁,促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同时,要加大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受理力度,组建各级联动网络,形成效能投诉问题的快速处理机制。相关机构及其领导班子,要不定期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了解民情,加大对各行政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提升服务水平。

2.突出重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行政部门在开展纪检廉政工作时,要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重点监察行政审批中的不规范问题、行政执法中滥用权力问题、行政不作为问题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要以推进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从严治政为切入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以及建设领域中违纪违规问题,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情况等内容开展行政效能监察。

3.拓宽渠道,形成效能监督合力。

针对效能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和重要部位,突出抓好效能监督。一方面,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的人士担任兼职监察员和联络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明察暗访活动,以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纪检廉政建设方面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举报信箱、投诉电话、网上举报和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拓展监督渠道。

三、行政机关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不仅是改进干部作风、加强纪律性、增强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的制度性保障,而且还是办事公开的主要手段,是为民服务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措施。

1.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加强领导意识

提高对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要坚持把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防线前移”的预防意识,真抓实干,尤其要针对该工作的组织领导、措施保障、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等进行专题研究,切实搞好绩效评估,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

2.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能够加强协作意识

整合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力量资源。建议行政部门成立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可以根据部门人员设置组长、副组长、成员,必要时可以在领导小组下设置办公室。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明确网络管理流程的节点和权限。

3.纪检廉政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服务意识

体现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宣传教育意义。纪检廉政宣传工作,最能够体现出企业反腐倡廉网站的效果和功能,能够促进网站建设充分发挥服务与管理的双重作用。宣教组织要充分依托网络,整合资料素材,以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乐于接受、易于吸收的方式开展活动,真正服务于基层。

作者:李秋丹 单位:黑龙江省纪检监察干部学院

网络文化论文: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论文

1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功能定位

(1)跨地区性。

高职院校一般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往往和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性。而随着网络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需要吸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同时还能批判和抵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消极恶俗的部分。

(2)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当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将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高度融合,便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和输出的人才产生多元化特征。

(3)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通过信息平台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上制定个性化理论学习内容,在平台上实现职业技术实践操作,通过情景设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对职业技术特征的熟悉度和实践操作的熟练度。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进行设计。

2平台的主要模块实现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12个模块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包括登录、用户权限、上传下载、审核等。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各部分内容的形式比较雷同,模块结构特点又具有复制性,可以认为四大板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涉及权限管理、栏目浏览、上传下载文件等功能,在此只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四大板块之一的精神文化板块的相关功能进行简要解读。

2.1精神文化板块实现内容

可以通过导航进入精神文化板块中学生社团管理、经典文学阅读、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学生社团管理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大学生社团交流平台(论坛),提供大学生社团展示平台(社团主页),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各种资料文档的范例(如社团章程),提供大学生社团管理功能,提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该模块起到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作用。高职学生通过该模块参与社团活动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典文学阅读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国文学作品中既有古典文学,也有近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乃至当代著名网络文学的名篇巨著。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经》《论语》、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和明清小说。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是小说、诗歌与戏剧。该模块还有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作品。这些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阅读这些作品,犹如与名家大师进行心灵的直接交流与碰撞,可从中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职业素质教育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技博览、创新创业、健康驿站等栏目,开展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满足学生在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方面的爱好与需求。

2.2精神文化板块功能实现

普通用户可以选择性登录精神文化板块。直接进入此板块的用户只限于参与社团活动、阅读网络提供的经典文学作品、浏览职业素质教育模块中的各种栏目。通过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的用户可以上传各种作品、参与社团管理等。平台设置了用户积分系统,鼓励用户通过积累积分用于在平台的资源下载和观看影视作品。管理员用户主要负责对精神文化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管理,包括添加、审核、修改和删除经典文学作品和大学生社团子栏目,审核用户上传的经典文学内容并把审核结果反馈给用户。

3行为反馈系统功能解析

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行为反馈系统模型中,笔者利用已开发的“网络终端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浏览行为记录采集、行为记录分析、在线分析报告、行为库存储等功能。具体实现过程是:先采集登录用户的浏览行为,将行为记录储存到数据库中,并依照分析内容,有选择地将数据转入行为数据库;然后通过行为记录模块将行为记录转变成行为模式,储存于行为模式库中;最后通过在线分析报告模块实现行为结果浏览模式,实时将分析报告提供给网站管理者,以实现动态、精准的网络文化平台反馈功能。管理员用户端应具备评价功能,通过网络文化平台板块的设置标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网络行为的评价规则,异步收集网络浏览行为信息,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登录行为和网络板块热度等结果进行监控和统计分析,将不同的统计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网站的管理者。这些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为教师及管理者更好地实时完善网络文化平台的功能和结构、充实资源库的信息内容。在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设计中,行为反馈系统模块包括4个内容:认知数据采集模块、认知分析管理端、行为数据采集模块、行为分析管理端。文献中关于行为数据的收集方式有多种,我们采用其中2种:第一种是异步收集方式,即在普通用户登录网络文化平台后对用户问卷调查,对用户的自我感受及网络内容认知等传统的信息进行收集;第二种是同步收集方式,即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浏览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追踪,记录所有与网络浏览活动相关的行为信息。同步信息主要是收集网络登录行为记录(即动态数据),包括点击网址、搜索的关键字、经常访问信息的类型、停留的时间、访问的频率、参与电子讨论的话题、访问的时间段、经常使用的工具、访问课件的内容和时间、已浏览过的教案页面、已完成的练习和阶段测试、各知识点的学习成绩、使用的交流工具及使用次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笔者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建立了认知分析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实现2个方面功能:一是跟踪学生的网络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量化评估。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受访学生对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相关模块的基本感知,并根据系统评价结果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

4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专家的智慧、体味已有的成果、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细致的调研,方能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建设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进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作者:孙玉华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网络文化论文:我国图书馆文化与网络文化论文

1、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的特点以及优势

(1)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

网络文化具有庞大的信息载体,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所依附的载体的功能,网络文化的载体是广阔的网络平台,其信息储量大,传递和接收信息的速度快,具有极强的时效性等优势特征,为各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图书馆文化的特点在于图书馆文化具有动态化

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图书馆文化依靠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进行传播,实现图书馆信息化,而且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充分地利用馆藏信息,体现了图书馆文化的动态性。图书馆文化具有个性化,在图书馆文化中,包含的内容广泛,其中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是各种鲜明文化特色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文化形式,因此图书馆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3)图书馆文化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能上具有优势

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使得图书馆文化成为重要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以及传递等,通过丰富的管理经验对信息进行整理开发,并且图书馆的咨询和导航功能也可以运用在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组织管理中。图书馆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文化传统。图书馆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人类知识的宝库”,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文化的收集、建设、传播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人们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具有极高的评价和权威。

2、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关系

(1)图书馆文化是网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的信息来源有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图书馆珍藏的信息资料,例如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等利用网络进行文化学习和交流的都需要借助网络这一广阔的平台,成为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

(2)网络文化的发展对图书馆文化具有强烈的冲击。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网络信息所带来的便捷,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学习,可以直接利用网络搜索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速度快、效率高、信息量大,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逐渐图书馆的文化传递功能不断减弱,甚至有人怀疑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使得图书馆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

(3)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图书馆文化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既提供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图书馆文化逐渐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促进图书馆对管理工作和组织流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4)图书馆文化传递的功能具有独特性,能够与网络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与补充。

3、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融合与互补

(1)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的良性互动。

图书馆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具有可溶性,图书馆文化可以借助于网络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地丰富。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数据库,实现图书馆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更好地传递和接收先进的文化,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精神。同时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建设,杜绝不良信息在图书馆传播,确保图书馆文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2)图书馆文化是网络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网络体系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而网络却没有现实图书馆的人性化和针对性服务优势,网络只是信息传递和接收的工具,并不具备图书馆的独特功能。图书馆文化可以借助网络文化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将图书馆文化推向世界,拓展图书馆文化传递的领域,实现信息在物质层面上的交流与沟通,使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更够相互促进。

(3)建设优秀的网络文化体系。

网络文化有一定的开放性,任何文化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宽阔的平台进行传播和接收,使得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盗版信息以及不健康的信息等,具有不真实性和过时性,不仅危害到人们身心健康,而且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阻碍了先进文化和优秀作品的传播,加大了我国信息文化资源工程建设的难度,很多国家利用网络文化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渗透,使得民族的文化受到了极大地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和监督,建设以优秀文化为主的网络文化,使其成为真正有益于公众学习的快捷渠道。

4、结语

网络文化与图书馆文化各有特点,并且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文化的传递和接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两种文化中也各自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影响了人们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的培养,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其产生的新要求,因此要对网络文化和图书馆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弥补其中的不足,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改变发展模式,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陶正梁 单位:山东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