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课程论文

时间:2022-04-16 11:32:03 关键词: 建筑工程课程 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中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操作性、技术性以及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在多个层面的记录管理,并且对于施工相关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该校在进行该校课程编写和教学时,应当不断调整最恰当的教学模式,以争取该课程取得更好的发展,对今后的建筑工程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建筑工程课程论文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1目前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与现实的脱轨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都出现教材与现实脱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今经常出现。现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都是理论性的教材,专门的实验等实践教材很少并且内容相对来说是落后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倡导有关部门应当与现在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这样会使得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与现实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强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训。但是现阶段很多实验实习等实践教材大多都是各大高校自己编制的,供自己使用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1.2忽视实践教学,教与用脱轨

理论教学与工程教学脱轨,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的与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如果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仅仅注重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性,而不重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这样就会大大的减弱学生的一些上岗自制能力。在当今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当中,出现很多的情况影响了学生们的真实能力,还存在教与用脱轨的情况。

1.3实验设备问题

实验设备是学生自己实践的一个最基本的步骤,如果在设备方面出现设备短缺或是设备数量不够,都会大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行为。由于建筑测量仪器经常由于各种的原因被损坏,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设备不全造成了学生实践延误问题。仪器的损坏不仅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实践,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自己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由于仪器的原因而耽误学习的效果。

2《建筑工程测量》课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2.1调整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将现在的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为了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针对现有教材的种种和合理现象进行具体改革措施的制定。除此之外调整的教学内容还应当注重学员的具体认知和理解能力。所以应当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采用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创新的实践和能力的提高。

2.2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除此之外在讲授建筑工程测量实训的时候还应当更多的注意教学的多元化问题,因为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当中,信息的多元化已经遍及到了世界各地。将多媒体设备良好的引入到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因为建筑工程需要注重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实训性和实际性。所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拓展的更为宽广。使得学员在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时候能够通过多媒体的设备更好的拓宽思维,将课外与课内的内容相结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3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建筑工程实训更好的让学生接受,笔者建议应当将建筑物定位放线模式实训场,与此同时建立一些其他的能够有助于增强学生实训的施工和建筑工程测量样式,让学习建筑工程测量的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实训技能和实训技巧。除此之外,在实训期间还可以以工地工程技术人员带徒弟的形式真正的让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测量训练,实现学用的结合。

2.4加强校企合作和实验硬件的投入

企业为了能够让学校有着自己的实践场所,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一些有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将实验当中的硬件投入放在实训当中,因为在当今的社会当中,企业需要的是建设型的人才和全方位的领先型人才,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实训课程有着一定的可实践性,有关部门的人员应当将自身培养的人才和校企方面进行合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各大企业培养出适用的精英型人才。

3结束语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方法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训课程能够改革现如今的很多建筑工程问题。让教师能够在实践当中掌握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教师培养出更多的全方位型的人才,建立开放的实验培养学与用零距离接轨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取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脱节行为,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巩世敏 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课程研究论文

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思路

在秉承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专业知识学习要求的基础上,该课程的改革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视角,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课程改革的思路可罗列为:一是,了解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求,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口,对包括以往课堂机械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工程现场的质量管理作为模拟场景,站在实践工作的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形象。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过程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剖析,以充分彰显课程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课程改革强调实用性的要求,需要体现出工程质量控制的岗位职业能力。在这一方面需要明确能力的提升目标,学生需要熟悉控制工作的流程、内容以及相关工作开展的顺序和要点,譬如质量检测和验收,同时结合工程的进度控制管理需求,根据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全面提高质量检测和验收的实操工作能力。三是,至于知识目标方面,涵盖了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以及质量等级评定和检测验收等方法,并且在学习当中,还需要加入关于职业操守、团队协作精神、逻辑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的培养,以便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课程改革的开展,仍然需要结合每个章节的课程任务内容,掌握主要的课程学习知识点,从能力要求的视角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一)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检查与验收规则

1.教学任务分解。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四个教学任务:一是针对常规型的工程项目,学生能够将整体项目的分项和分部工程分解,并罗列各工程质量检验的程序;二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以实操的方式,按照检验程序验收分项和分部工程;三是掌握工程质量专业验收的方法,并对指定工程质量是否合格进行评定;四是针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尝试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除了需要明确工程质量验收的基本要求,还要求学会划分分项和分部工程,同时掌握不同工程质量验收的合格标准以及结合质量验收的程序和组织规定,提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3.教学方法。该课程的项目载体是以某工程项目为例,讲解如何划分项目的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借助多媒体课件,以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8个课时讲解理论知识,同时安排分组形式的讨论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划分清楚项目的层次和重点讲解项目新技术,对于质量控制的标准规范内容也需要适时更新,以便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二)基础工程质量控

1.教学任务分解制。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掌握基础项目分项工程和分部工程的划分方法,以便明确各工程的检验批;二是围绕主控项目检验标准,对包括土方工程和地下防水工程在内的分部工程组织检查和验收,以及对这些工程的质量进行评定;三是根据已验收分项和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结果,学会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规定。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功能相关的质量控制规范内容,以及熟悉土方、桩基、地下防水等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和流程,同时掌握这些工程质量验收的实操方法。3.教学方法。以《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基础,播放基础工程施工现场的视频,并配合多媒体课件,采用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将课程分为10个理论课时和4个实践课时。在上实践课时,需要深入到指定的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以便直观了解基础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方法。在活动课程开展时,建议以班级作为单位参观,并在参观之后出具详细的参观报告。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当中提高安全意识和掌握最新施工技术,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大有裨益。

(三)主体工程质量控制

1.教学任务分解。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根据主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学习如何划分主体工程的检验批;二是针对某主控项目,对混凝土结构和砌体工程等分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验、检查、评定;三是验收主体工程分部工程的质量,学会判断工程质量的合格与否。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主体结构质量验收的规定、混凝土工程和砌体工程等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方法、主体工程的主控项目检验标准、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内容。3.教学方法。根据主体结构质量检验的规范要求并结合学校的教材,以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作为教学目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主体施工视频,将课时分为10个理论课程和4个实践课程。其中实践课程需要以班级作单位,到整体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如何检验工程的项目。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兼顾工程施工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新的施工技术,了解更新的质量控制规范内容,为提高自身工作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四)装修装饰工程质量控制

1.教学任务分解。该课程的学习,可分为三个教学任务:一是根据工程实际施工情况,对装修装饰工程的检验批进行划分;二是对抹灰、饰面板、涂料等分项工程的检验标准、评定方法、验收内容等进行了解;三是正确判断分项工程的质量是否合格。2.知识点提炼。通过该教学任务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关于装饰装修的质量检验规定,以及了解抹灰、饰面板、涂饰等主控项目的质量检验标准,同时熟悉其他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内容。3.教学方法。根据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规范,展开此类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实践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在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采用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分为10个理论课时和4个实践教学课时,在已经完工的施工现场参与项目的质量检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装修装饰工程的安全规范要求,还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中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课程改革的开展,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视角,一方面了解工程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需求,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口,并强调实用性的要求,需要体现出工程质量控制的岗位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每个章节的课程任务内容,掌握主要的课程学习知识点,从能力要求的视角提出改革的建议措施,以此提高工程质量控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者:葛贝德程桢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职校建筑工程课程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文章结合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际,对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课程改革

一、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背景及意义

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徘徊在一个怪圈中,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高职毕业生融入人才市场,但是就业率并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企业对于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这就对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必须具备鲜明的特色,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折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包括高技能人才的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就业岗位和需求不断增加。总书记曾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一指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其次,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也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有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已经被教育理论界所接受,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而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工学结合理论与各个教育环节的渗透、结合,真正实现市场化条件下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融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文章基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五种具体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二、基于工学结合下的课程改革探讨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建筑专业的认证实际。在各门主干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的教材中有许多重复内容。针对目前多内容、少学时,又要给学生扩展一定的信息量和留有必要的思考空间,开阔学生视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训练的实际情况,必须优化重组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1)把专业课程中内容混合的课程中的基本原理部分从原课程中剥离出来,整合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将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为少学时的专业选修课。

(2)对专业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在合适的课程中讲授。例如,关于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在基础工程和钢筋混凝土设计课程出现重复,此内容应在基础工程课程中与其它常用基础类型统一讲授,使学习更系统。

在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同时,也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实际,也就是以社会上各种建筑工程专业的注册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为导向,如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将专业课程内容最大限度的和社会要求相衔接。

2.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是和“学科本位”的课程观相对应的。传统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是按照国家对学科教学的要求设置的,并没有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建筑工程专业的通才,工程方面的知识都学,但是没有侧重点。工学结合下的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彻底改变“学科本位”课程观,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各方面都要有所体现。同时,教学要以就业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参照,从培养目标出发,改革和优化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必需够用为度的理论教学体系,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要求完整性与系统性;对一些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创建一批新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可以针对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如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等,设置课程专门化方向,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式都有所侧重,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规格定位相一致。

3.强化实践教学,以实践促进教学。工学结合的精髓是实践训练。建筑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一门学科,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必须强化学生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例如,对于“钢结构”课程,从毕业生的岗位技能要求出发,应加强学生钢结构深化设计能力的训练,根据课时安排情况,设置为期一周或两周的钢结构深化设计训练。课题的选取可以是虚拟工程,也可以是实际工程,但要注意工作量适中。将课题下达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图纸分解过程进行钢结构设计,并最终能初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通过这一实践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图纸深化技能,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常见建筑钢结构的构造,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

4.校企联合教学,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其核心是校企联合。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应尤其要加强施工技术的技能训练,而这部分的职业技能训练必须借助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来共同完成。比如,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一门课程,可以重点选择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施工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施工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具体的施工项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同时,高职院校要深入建筑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进行充分研究调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用人岗位的能力要求为内容,以培养高技能、高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联合,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以期实现零磨合顶岗的毕业生。

5.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师资水平是实现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从总体上看,一些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难以满足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需要。一方面,从事建筑工程专业的师资对职业教育本身缺乏应有的认识,职业教育观念淡薄,常常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职业技能状况也不太理想,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能有效地指导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实际教学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普教化倾向。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任职;二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鼓励教师通过职业技能评定获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这样,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与“学”结合的“双师”素质人才,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地传授取自于工、用之于学的力学知识。

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新形势下的基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点涉及面广,与部分专业和实践课程联系密切,课程改革更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教学

【摘要】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本文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任务驱动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1],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更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高职院校

1前言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是工程造价专业一门核心专业课,它的实践环节为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掌握工程预算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识图、算量以及运用算量软件等综合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程设计课时少,任务重,难度大

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该门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都是安排在一个学期学完,而实践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在两周16个课时内完成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土建部分的预算课程设计,这对于刚刚学完理论知识的学生而言时间是非常短的,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简单计算,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于本门课程设计的研究深度。

(2)教学管理存在缺陷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一门课程需要教授至少两个班级,一个班级至少40个学生,老师指导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每个学生做详细的指导,对于一些学生可能提出来的创新型的问题会因此而忽略,而平时关注的更多的只能是学生的到勤率和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度。

2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2.1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特定的几个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不断创新[2]。

2.2运用任务驱动法的可行性

(1)教师和学生在此门课程设计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目的性明确,教师有明确的教学重点,学生有明确的学习重点。

(2)使用任务驱动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以前的课程设计学生是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去做自己的课程设计,容易产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而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会布置一个明确的任务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就会有紧迫感,主动争取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从传统教学的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3)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原来分散的学习内容都集中在一个课程设计任务中,使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一来学生对理论知识就不会感到枯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来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设计,增强实践效果。

2.3任务驱动法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是以使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原理和现行工程定额规范、工程量计算规则为主要内容,以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为实体,从划分分部分项工程到计算工程量,最后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预算造价的过程。

2.3.1任务驱动型《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建筑工程的计量与计价,掌握定额和清单的使用,能够编制工程标底和预结算。

(2)能力目标。①可根据图纸等资料编写一般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②可根据工程图纸等资料编制工程概算、标底、预算和结算、决算。③可以直接胜任工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

2.3.2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任务设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引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任务的设计至关中重要,任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必须适中。比如在计算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工程量时,可以将总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任务:①熟悉图纸,收集施工规范、工程验收规范等有关资料;②确定项目名称;③计算土石方工程的工程量;④计算砌筑工程的工程量;⑤计算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工程量;⑥汇总工程量。

(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任务的提出时由教师去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多看一些类似工程的预算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一份完整的项目预算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是放在对任务的动手完成和分析讨论上。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任务的完成可能会进度不一,所以教师在采用此法的时候要加强总结和复习,跟踪学生的进度情况,不断获取反馈,总结成果。

3结语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技术性很强的课程,除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外,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驱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身的实践过程下,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作者:高蔚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作为一门高职院校的工民建以及有关专业的基础课,《建筑制图和识图》不仅难学,还很难教,因此,只有精讲多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图纸表达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分别从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等多个方面做起,才能培育出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的高端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并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教学方法;《建筑制图和识图》;应用导向;教学内容

1《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特点

(1)枯燥、单调、严谨。工程图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建筑设计人员需要通过图纸将自己的意图和思想传达与建筑施工人员,而建筑施工人员则需要通过图纸来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所有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人员都和图纸息息相关,没有图纸就没有建筑。《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所要教授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工程语言,因此,这门课程必然容不得半点马虎,严谨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图纸的每一个线型和符号都是统一的,这种规范和标准的要求自然也就使之显得更为枯燥和单调。

(2)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非常强的表达和空间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将自己所想的东西用图纸以规定的标准表达方法表现出来,并且可以让使用图纸的人清楚地理解绘图之人的意图和目的。对于初学者来讲,不仅要掌握规定的符号和图形所表达的含义,还必须将这些符号和图形进行联系从而构思出空间想象,这都是较为困难的教学任务。

(3)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培养出精湛的识图和制图技能不仅要进行严格的要求,还需要长期的识图和制图实践。《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的伊始,就必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正确的使用仪器和绘图工具的习惯,严格按照规定的正确步骤和方法去制图,严格遵守有关的标准。也唯有通过这种严格而认真的训练,才能让学生牢牢掌握识图和制图的基本技能,使之可以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内容的改革

(1)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我们必须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取舍。一般而言,可以将教学内容按需要分为三大主要部分:一是投影原理,包括了点、线、面的投影、立体投影和曲面投影,二是识读并绘制建筑工程图,三就是增加的关于建筑的基本构造方面的知识,包括墙体、基础和地下室的建筑结构的介绍等,其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对于建筑的一个整体结构可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修改教学计划。一般来讲,《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安排以投影原理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大约占到课时的2/3的比例,以识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为辅,大约占到课时的1/3的比例,而建筑的基本构造方面的知识内容则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安排。然而,从就业的需要和高职类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我们应当对投影原理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精简,大约可以将其所占的课时比例缩小到1/3,同时增加识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部分的内容,重点要放在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纸方面,可以将其所占课时比例提高到大约1/2,最后,要用识读标准图集的方式训练学生并增加建筑基本构造方面的内容比例,大约可以使之占到课时比例的1/6.

(3)重新选择教学用书。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材在侧重点方面不同于高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高职高专类教材的特点,且在形成内容上也不同于《工程制图》,因此,我们必须参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合理选择教材。

3《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方法的改革

(1)优化教学手段。单纯地使用黑板进行板书和几何作图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的可接受性,且很难对工艺的内部结构和过程进行直观而生动的表达,其实早已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工程,充分利用如电脑制图、多媒体教学和模型演示与虚拟动画相结合等现代技术来丰富高职课堂教学。

(2)转变教学观念。作为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不仅有严谨的理论,还和工程紧密相连,实践性非常强。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图纸会审”模拟和座谈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并储备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集体观念、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等,提升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的就业能力。

(3)创新应用教学方法。《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纯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并不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必须以就业需要为教学导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将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进行结合,使用建筑构造实训室等地点完成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可以置身于建筑中去进行识图和实践的训练,努力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能力。此外,如果可以使实训中的作业成果和实际的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匹配,必然也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4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越来越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缩短教育和就业的距离、更加贴近生产和实际生活。职业教育要以为社会经济服务为根本宗旨,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基础和评价标准,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探索和研究《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培 单位: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档案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结合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档案课程的基本情况,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的改革方案,分析了该课程的改革效果,并对建筑工程档案课程的改革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课程改革经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课程改革,档案管理,建筑工程

1建筑工程档案课程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档案《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能力核心课。该课程主要是培养施工单位从事档案员岗位的工作人员,并为后续发展考取档案员资格储备必要的职业技能。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前期课程有《工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识图》《计量计价》《施工技术》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今后能够从事档案员工作,具有施工技术资料编制方面的基本职业能力,本课程涉及岗位为档案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每一章节按顺序安排教学,理论知识偏重,实践的操作环节较少,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全方面掌握这门课程专业技能的能动性受阻。而且影响学生在学习技能时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发展。因而有学生在上岗实习期间觉得在校所学课程与实际脱节,有迷茫期,不自信。针对这些问题,对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2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课程改革方案从该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如何组织课题内容的开展、项目任务的划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选取、考核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复的研究和探索,形成较系统的课程体系。

2.1项目的选取在选择

项目的过程中,结合工程实际,考虑到学生以后实际接触的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本着研究项目结构典型、多样化,编制文件内容由易到难、循环递进的原则,选取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施工档案编制、恒大城框架结构高层施工档案编制、家乐福框剪结构商场施工档案编制,形成的三个实际项目,对应完成的三个实际项目的施工档案资料的编制。

2.2项目任务的划分与设计

项目中任务的划分是根据辽宁省归档规范中文件的性质划分四类文件,每个项目划分的4个任务分别为编制工程施工管理资料、编制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编制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编制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项目化改革后的课程共设置了3个项目,12个任务,35个子任务,以项目1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施工档案编制为例,如表3所示。将课程知识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进行重组,将课程内容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教学中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给学生布置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基本知识由教师采用提前布置任务、教授重点、启发引导、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小组互评、老师点评等方式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教材、学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及指定参考资料,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2.3一节课展示

以项目1:中辰小区砖混结构多层住宅楼施工档案编制中任务2:编制质量控制资料为例,任务2划分4个子任务,要求学生会填写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洽商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质量事故处理记录等。

2.4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方法采取项目教学法,模拟完成真实项目完成学习,采取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工作任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方法。具体做法:第一步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成6人一个小组,并确定组长;第二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第三步学生研究工作任务,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做好完成工作任务的准备工作;第四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学生小组之间互评;第六步教师总结评价;第七步布置下次课程准备的内容。

2.5考核方案设计考核目的:

注重学生施工资料编制整理的能力提高,有利于了解学生掌握施工资料搜集编制整理的情况,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考核原则:注重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模式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案:过程考核60%+期末考试40%=100分。过程考核主要考核施工档案编制。施工档案编制成绩=中辰小区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恒大城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家乐福超市项目施工文件编制成绩×20%。过程考核分数成绩=教师评价(60%)+小组评价(40%)。

3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效果

以项目划分为导向,任务完成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解决任务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分组,讨论互评,激发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课程的设计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改革后能够扎实的掌握专业知识并形成长期记忆。

4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反思

首先,在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程的准备上要非常充分,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进步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四周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业务水平,才能满足学生需要。其次,改革后更加注重学生参与项目的过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加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自我管理与约束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专业知识水平都有了提高。5结语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这门技能,在工作后更好的适应档案员这一岗位,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促进了教师的快速进步,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明荟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丰富为声音、图像、影像、虚拟仿真、网络传输等多种表达方式,向学生展示全新的、形象生动的知识、技能。信息化教学是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和互联网教学平台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信息化资源为教学工具的新型教学模式。

1)信息化手段应用于日常教学的必要性。

a.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环境下,作为输送人才的学校而言,培养的人才标准不再是单纯评价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数量有多少,同时也增加了评价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多强。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授之以渔”。“渔”通过各种信息化途径获得,而在教学过程中正是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途径,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所需要的资源。

b.信息化手段使授课得以延续。现在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能力养成有知识支撑,这就使得每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一个持续过程,这个过程只靠课堂的几十分钟是不够的,所以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在课前进行知识理解、在课后需要对技能深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指导,在课下也随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管理、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c.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课上用图片、照片、Flash、录像等手段进行知识讲述,学生对知识理解透彻、清晰,便捷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很高兴[3];用仿真模拟、应用软件等进行技能传授,以学生为主体实际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竞争、有合作,能够真正融入到技能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进行学习资源共享、学生成果展示、老师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等,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乐趣不断。

2)《建筑工程识图》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案例———识读某别墅的底层建筑平面图。

a.导入。老师向学生展示楼盘销售场景的实景照片,由学生分析推断是什么场景;之后展示销售户型图,让学生从图中读取相应内容;老师提出问题:如何将实房变成图纸,这样的图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任意讨论并回答。以此导入本次课程的主题内容:建筑平面图。

b.引入知识点。老师总结并肯定学生的回答,组织语言表述建筑平面图的形成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建筑平面图的形成过程,老师播放两段Flash来展示建筑平面图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听老师陈述、看Flash播放演示就能够很快掌握此知识点。

c.消化吸收。为了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申请了教学平台的专用账号并在平台上放置了相应的图片、视频、演示、练习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登录网站进行学习。

d.任务训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发放任务书,任务是以组为单位完成,3人~5人为一组,每组根据任务书内容讨论、学习最终执行。任务完成的结果需要在班级汇报,每组派一人汇报执行过程、任务分配、结果等内容。各组之间先对汇报内容互相评价,之后老师就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对结果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学生也对本组成员进行评价。

3)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之后,学生的学习有了变化:

a.自主性学习。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活动,期间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变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汲取。

b.创新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比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深入理解和举一反三、自己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分工合作、诚信做事、交流表达等的协作能力。

c.个性化学习。每一个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获取知识或者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指导和答疑也是在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正常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面对的是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和资源,这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若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并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必须要增强教学手段,充分融入信息化。这对教师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既要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又要具有超前意识和创造能力,还要不断的学习新事物,接受信息化的冲击并快速吸纳信息化手段,来适应学生的变化和特点。

作者:李宁 贾颖绚 徐江涛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工程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探索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一、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特点简析

从本质上讲,工程的成本、利润和缴纳的税金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了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但是建筑工程产品较其他工业产品有着显著的技术和经济上的特点,例如建筑产品一般体积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单件不具有重复性等特点,而且建筑产品的价值往往很高,且是交易发生在生产之前,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产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以及机制方面都与其他的商品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而每一个建筑产品都是唯一的产品,设计单位会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量身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也是按照业主的要求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产品不具有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即便是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使用既往的同一套图纸,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由于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与使用图纸的工程所在地不同而发生必要的变更。另外,各个地区人工、材料以及机械使用的费用也均不相同,各地的取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造成建筑产品在定价时即便是同一套设计图纸的使用也会出现价格的不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施工企业通过投标的方式来获得建设工程的承建权利,而这其中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将会对建筑产品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造价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之多,最终的价格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等特色,这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上述的全部特点。

二、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改革途径探析

1.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严格秉承为产生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宗旨,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实践性的突出,在造价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特色,由于建筑工程产品的特殊性,每一个建筑工程的预算和造价控制都是不相同的,而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去推理显然不能够满足建设工程实际的需求,因此对于造价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实践性的特色。

2.紧跟行业变革步伐,补足课程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工程在造价上都是采用定额单价的计费方式,因此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教材也是按照定额和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定额计价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技术和专业复杂而面积又相对过大的工程,同时定额计价的方式是先将工程量确定,然后根据定额单价相乘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再加上利润和税金等,最终汇总形成工程总造价,这种计价方式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建筑市场,对于每个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反应也不充分,不利于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因此我国建筑行业引入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计费方式,这种计费方式更加能够体现施工企业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的优势,让施工企业能够在工程投标时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但是如前文所述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教材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讲述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紧跟行业变革的步伐,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补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

3.突出教学重点

工程造价工作中,施工图的预算的编制非常关键,其他环节,如涉及概算、施工预算以及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都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相类似,而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投标和建设单位招标的关键性依据,也是施工合同签订的基础性环节,因此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这个环节的工作非常之关键,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重点突出,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具有过硬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4.广收市场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造价工作中,造价人员既要对技术和施工图纸非常精通,同时又要对经济有着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计算一个建设工程的造价之时,还要综合考虑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政策、市场上人、材、机的价格等因素,而这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闭门造车,甚至是应该开门教学,将社会上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包容进我们的教学之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5.加强应用软件的教学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造价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目前建筑工程正在向着工程量大、周期长、技术复杂方向发展,单纯地倚靠手工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则会非常辛苦,也会很容易出现疏漏,给工程参与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后用计算机软件来代替手工计算则有效的改变了这一局面,因此在造价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加强对软件使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造价软件,为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帮助。

作者:孙久艳 徐春波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资料管理工作一直是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为了提升建筑工程的资源管理速率,各个高职院校已将该项课程正式纳入教育工作中,即构成了建筑工程资料馆课程体系。通过工程模拟收集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本文提出了该建筑工程的一些具体建议,并且对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相应研究,进一步分析了管理课程的发展状况,对工程实施要点进行了以下探讨。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构建

近年来,建筑工程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人们对建筑施工的关注度也比往年增长许多,因此现在对于建筑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此,高职院校成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该课程是高职院校中比较核心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使其能够迅速的对建筑工程熟络起来,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就当前课程体系而言,教育观念仍然有些老旧,对比当今时代的发展显得尤其落后,其实施环节也不成熟。对此,本文将进行以下分析。

1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发展现状

建筑工程的数量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中越来越受人关心,因此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目前各大建筑行业对其资料管理人员的需求也突飞猛进。但就目前关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现状观察,其教育手段相应落后,许多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也越来越少。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对于实践操作的能力差,只会基本的工程相关理论,皆处于纸上谈兵的情况,因此难以胜任相关的工作[1]。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问题,该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内容不健全、实践操作过少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相对单一的传授知识,其教学理念也相当落后,教学体系不完善,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该专业学生的理论性强,只适用于考试,而不适合实践操作和独立完成相关资料收集与编写的工作。今后高职院校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和公司岗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综合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重视,首先提高相关专业的意识,正确把握课程实施的重点,按照具体要求来进行施工教学,其中不单是教师的教导还需要互相的配合以及学生的实践。

2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要点

2.1强调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

在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的实施中,部分检验验收的划分、验收程序、资料验收总汇等要先做具体的介绍,详细的说明施工工艺,具体强调施工组织和进度,为每个不同阶段的验收为主要目标,从而进行下一步的组织材料管理工作。课堂上的工程资料管理可以多讲述一些典型工程案例,如工程吊顶、多层框架、泥砖结构以及具体施工设计等为工程单位,准确的计算好工程的施工顺序,根据验收时间点来反推应当准备的材料。首先要使学生的状态从主动转换成被动状态,同时应该坚持与现场的施工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多去现场观察走动,并且坚持写工程日记[2]。

2.2对验收程序和资料的明确

除去现场施工验收外,收集各个阶段的建筑工程资料也是学习中的重点。每个步骤都有一定的特点,必须根据该工艺的特殊之处,制定其相关的材料。关于工程验收,除了一些基础的报验单‘实验报告、合格证和验收质量检测等,还有工程记录、水槽检测、闭路研究、电路相关质量检测等等。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当中,每一步的工序都需要仔细记录和明确。跟着步骤随着资料管理的章程形式,井然有序的进行分类和记录。

2.3质量证明材料的及时收集

整个建筑工程中的重要资料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筑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另一类是施工过程的详细记录。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钢筋、泥沙、水泥、砖头等一些主材的质量都是经过多重检验取得合格证的,但是许多材料如今需要好几回的转售,使得合格证和检测报告不能准时同步的交到手中。对于施工的送检日期、材料批次等等都需要做好记录,内容的整理更新要与之同步。

3高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3.1合理把握课程实施重点

首先,学生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艺与现场工程的组织能力。教师在课堂教育学生有关工程验收的相关材料时,重要首先放在其内容的基础章节,具体的讲述如何有效的在现场进行施工以及施工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明确实施工程的重点。高职中具体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施工课程需要把握施工的进度开始,并积极鼓励学生管理资料。例如,教学中可以从具体案例中的混泥土结构开始,以整个建筑工程为基准,进行每个阶段的划分,以此帮助学生准备资料[3]。其次,明确各个部分的附属资料。教学中应当注重工程的工艺,从步骤入手,指导学生要随着工地的进步开始,记录相关的报验单、相关检测以及验收材料,以上所有材料还需要按照顺序收集整理,确保准确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材料并且完成相应的检验记录。

3.2加强课程教学实践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作为一项高职教育课程,在进行课程的教导时,教师可以采取根据工程实例来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项最重要的步骤。学生首先要对建筑工程资料的明确,同时再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其中必须确保正确无误。除了学生自身的实践以外,学校的硬件设计也必须能跟上学生的模拟演练,比如具体的工程案例、相关材料等,每一环的应用和管理都需要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其的重视。由于资料管理课程的实践相当复杂,因此每个学生的分工要进行核对,并按照每一环来安排不同的任务。学生们在组织合作多次以后,对今后的综合能力会有相应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中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操作性、技术性以及实践性都极强的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在多个层面的记录管理,并且对于施工相关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该校在进行该校课程编写和教学时,应当不断调整最恰当的教学模式,以争取该课程取得更好的发展,对今后的建筑工程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作者:胡玫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工程技术人才熟悉和掌握BIM技术,这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对BIM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本文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BIM技术进行该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

一、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为BIM,即通过利用数字信息,将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详细表达出来,它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三维模型所形成的数据库为核心,包含了从设计到施工乃至建成使用和最终拆除的全过程信息,集成了工程图形模型、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和管理有关的行为模型,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参数化、智能化的建筑物数字化表示,支持建设工程中的各种运算,且包含的工程信息相互关联。它实现了“模型等于图纸”、“模型高于图纸”的目标,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涉及内容广泛,在建筑工程实践过程中,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所有环节均会运用到BIM技术。BIM技术能够对工程各种信息进行详细描述,其中,设计信息包括建筑结构类型、建筑物原材料、建筑工程性能、工程对象名称等;施工信息包括工程原材料、工程质量、工程施工进度、工程人力、工程施工成本等;维护信息包括工程安全性能、工程耐久性等。另外,BIM技术能够深入分析、控制、预测建设项目的生命期成本、工程环境影响、工程能源消耗等。与此同时,通过利用BIM技术,有助于工程全阶段集成管理的实现,包括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进度等。

二、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

1.教学理念的改革

通过对目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教学理念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其一,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遵循实用、必需、够用的原则;其二,对较少运用的理论知识、理解难度高的理论知识进行精简,例如,将工程制图中画法几何相关理论知识予以删减,通过对BIM技术的运用,结合建筑工程的构造,构建三维立体图形,以对建筑工程对应的数字模型进行详细描述。目前,建筑工程制图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即由二维平面制图转为三维立体制图,对此,过去以二维平面制图为主的教学理念,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转化成为以三维立体制图的教学理念。

2.教学体系的改革

以制图理论教学结合计算机二维绘图是传统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的主要特点,它主要对画法几何理论原理进行重点讲解,投影表达各种几何元素,通过对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运用,对建筑施工图进行详细描述,由此看出,在传统建筑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中,三维立体绘图概念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接受是被动的。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利用BIM软件建立3套中小型工程图纸的三维立体模型,用于该课程制图和识图的教学。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学习以3套实际工程图纸为主线,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每个项目包含应会的知识。围绕BIM三维绘图,对工程制图课程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有效结合计算机绘图和理论教学,以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体系的主线是计算机三维绘图,教学体系核心为BIM思维,此设计有助于建筑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3.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选取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教学内容时,应对画法几何部分进行精简,包括截交线、相贯线等,同时利用实际工程图纸实施教学,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场参观建筑实体的机会,从而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的建筑工程空间想象能力、专业识图技能不断得以提高。老师可以运用BIM软件,开发出三维立体模型学习情境,学生在3D视野下,课程会变得易学易懂,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CAD二维绘图时结合三维实体进行识图,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互相促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板书、PPT、二维CAD模式,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比较简单的图片和文字,这是传统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均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改革教学手段,即以计算机三维绘图为主,结合二维绘图,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可以观看到利用BIM技术对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4.教学环境的改进目前,BIM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在建筑行业中逐步深入,大大影响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教学改革。第一,高职院校老师面临着BIM技术新知识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对BIM技术相关知识进行及时学习和认识,加深对BIM技术的理解,不断对自身建筑工程制图和识图知识进行更新。第二,高职院校应提高对BIM专业师资的培养力度,为老师提供更多BIM技术培训的机会。同时还应对BIM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对相关最新知识进行深度理解。第三,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环境,与施工企业、软件开发公司等进行合作,共建BIM实训室,运用BIM技术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实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掌握工程制图投影原理,还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在工程二维建筑图、施工图上建立三维空间模型,以掌握工程图纸的识读。

三、结论

当前,BIM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行业的大趋势,BIM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的应用,正逐步进入以建造过程应用为主的深度应用阶段。高职院校在对土建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已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应将BIM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的BIM技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工具的工程技术技能人才,顺应建筑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作者:崔磊 陈艳华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方向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体会

摘要: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剖析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输送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较强综合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工程人员。

关键词:基础工程;工程案例;课程教学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不同于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涉及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多,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有32学时,存在内容多、零散而课时少的矛盾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进行了生产施工实习,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工程意识薄弱。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内外因地基基础引发事故案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加强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工程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工程单位输送更多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物载体的地基土具有三相性、碎散性(非连续介质)和天然变异性(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时空变异性)的特征,加之上部结构的多样性、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导致地基基础问题相当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概念设计是确保地基基础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地基基础的概念设计就是将土力学的概念、结构力学概念、岩土性质的基本概念、地质演化的科学规律、地下水的影响、各种施工工艺的特点、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当地经验、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综合应用于地基基础的设计之中。概念设计贯穿于基础地基设计的全过程。陕西西安大雁塔的建造体现了古人利用简单的概念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例如:古人采用“堆土”的方式建塔,相对于现在的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方法,堆土的荷载和范围远大于塔重,土清除后,经过预压,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一般能满足要求。塔的基础采用半圆形式,类似于“不倒翁”的底座,具有一定自动纠偏的功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雅典六个石柱的设计利用概念完善方案,将柱子的形状雕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柱顶采用少女头顶花篮的做法,花篮既起到柱帽的作用,也实现了美化功能。柱子在截面小的部位即人体的颈部采用披肩发将荷载传递到躯干,既增加了美感又避免了刚度突变。柱下部通过少女着长裙且腿部弯曲使裙外撑,既增大了柱截面面积,又增加了稳定性。正是由于古人利用概念设计,将美学和力学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该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利用基本概念指导地基基础的具体计算,了解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了解假设条件与实际工程的符合程度,了解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和可能产生的偏差。利用基本概念和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判断对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比如建筑的沉降计算问题,影响沉降的因素非常多,有些因素如荷载、上部结构刚度可以较准确考虑。有些因素如地基刚度、土的性质考虑不太准确,有些因素如施工周期、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不易考虑。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程度依赖于综合概念和经验,利用概念判断沉降分布形态、沉降差的大小是否合理,利用已有的工程经验判断计算数值的准确程度等。教师通过对大雁塔和古希腊石柱典型工程概念设计的详细讲述,引导学生领会基础工程设计的特点,不盲目相信计算,意识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对于基础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二)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特点

地基土为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加,地基土的密实度提高,当变形稳定后,地基土内摩擦角、粘聚力和重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地基承载力也逐渐加大,很难界定出一个真正的“极限值”;另一方面,建筑物的使用有功能要求,常常是地基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经达到或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因此,地基设计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一原则,即按变形控制设计[2]。地基承载力是可以提高的。对于混凝土或钢筋,每一强度等级都有确定的标准值和设计值,而地基土的承载力并非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各种指标相同的地基土,承载力可能差异很大。影响地基土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荷载情况、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地区经验息息相关。地基承载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承载力可以进行深度修正。地基承载力随基底宽度增加,随土质的不同而不同。饱和软土,增大基底尺寸不可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对于砂土,内摩擦角不为零,增大基底宽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此时,承载力可以进行宽度修正。通过课堂对比分析,使学生对地基承载力的概念有了透彻理解,为地基基础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三)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基础方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造价和施工有决定性影响,地基基础方案的确定是一门复杂技术,需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首先,需了解场地周围的环境和场地的稳定性,因为场地一旦出现问题,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其次,需了解地基土的分布和工程性质,调研场地周围既有建筑和设备管线情况,调研当地类似工程资料,考虑地震因素如砂土液化造成的地基土整体失稳、软土地基的震陷等。最后,分析与基础工程密切相关的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有地下结构物的建筑工程对地基基础安全造成的影响。地下水的腐蚀性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地基土的强度受到破坏,形成土洞,致使地表塌陷,影响建筑场地的稳定;地下水中的承压水冲毁基坑,破坏地基,可能会给工程造成很大损失;在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致使地基土出现冻胀和融陷现象,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基础是整个上部结构的载体,是为上部结构服务的,地基基础的方案确定应考虑上部结构的形式、荷载特征和刚度特点等,考虑当地的施工状况,经过综合的经济对比,最终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变形关键控制点及基础形式,让学生懂得地基基础方案确定的重要性及复杂性,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优秀的方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

二、工程实例剖析

案例一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当建至约29m时,因发生明显倾斜而停工。历经94年后复工,经6年时间完工,高达48m。1360年再度复工,历时10年于1370年竣工,共8层,塔高55m。目前,北侧沉降1m多,南侧下沉近3m,南北端沉降差1.80m,塔顶中心偏离中心线5.27m,倾斜5.50。该工程是典型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倾斜的实例。案例二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平面尺寸23.5m×59.4m,高31m,容积为36500m3,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基,厚0.6m,埋深3.6m,地基为厚达16m的软粘土层,1911年开工,1913年秋完工。当谷仓装谷子达87.7%额定容积时,发现谷仓下沉,24小时内,西段下沉8.8m,而东端上抬1.5m,倾斜近270,上部谷仓保持完整。案例三上海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为框架结构,采用箱形基础,基础埋深7.27m,两翼展览馆为条形基础,地基为高压缩性淤泥质粘土。展览馆于1954年开工,当年年底实测地基平均沉降量为60cm。1957年中央大厅四周的沉降量最大处达到146.55cm。授课时讨论了这三类地基的性质及导致这三种地基事故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讲到比萨塔倾斜情况时,学生情绪高涨,提出了比萨塔为什么会倾斜,是否会继续下沉,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倾斜原因,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粘土层,地基压缩层不均匀,造成倾斜。现在每年下沉1mm。处理措施:1838—1839年挖环形基坑卸载;1933—1935年基坑防水处理,基础环灌浆加固;1992年7月加固塔身,用压重法和取土法进行地基处理,对几种处理方法做了归纳。案例二的事故原因,地基实际承载力小于破坏时的基底压力,谷仓地基因超载发生强度破坏而滑动。处理方法:在谷仓下面增加70多个支撑基岩的混凝土墩,使用388个50t千斤顶以及支撑系统,将仓体逐渐纠正。案例三是由于软土的压缩性大导致。由于地基变形过大严重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经苏联专家及清华大学陈希哲教授、陈梁生教授的观察分析,认为裂缝修补后可以继续使用。1979年9月中央大厅的累计平均沉降量达160cm。1957—1979年22年间仅沉降20cm左右,说明沉降已趋于稳定。但由于地基严重下沉,室外散水倒坡,建筑物内外连接的水、电、暖管道破裂。此外,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基础“架越”作用时,通过沼泽地(淤泥或淤泥质土),直接步行或铺一层草袋不太容易通过,而放一块厚木板就可迎刃而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分析总结。通过上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把地基问题归结为强度与变形两大问题。从实际工程出发,提出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让学生寻求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掌握解决基础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意识的培养

(一)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础工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经验,否则教学过程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学校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还在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尝试和努力。(1)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合作开展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通过半年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及课堂活动和专业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吸收多元文化,借鉴发达国家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推进西部地区高教改革进程,提高西部地区教育与世界接轨的能力。(2)要求年轻的在读博士和刚毕业博士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3)在暑假期间,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工程局的项目部进行实地训练,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4)学院建筑工程系50%的教师通过了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通过复习全面熟悉国家、行业乃至地区相关规范,以便于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一般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在合作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养,逐渐形成了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确保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家关于“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从业人员试题库中有关实践的部分内容,通过课堂分析和讲解,使枯燥的课程学起来不至于乏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落实实习内容和确保实习效果的基础,目前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已经与全国部分铁路局、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中铁集团部分工程局、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各公司、兰州中和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一院集团甘肃勘察院和学校设计院、监理公司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此外,还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与完成实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行联系将要就业的单位进行生产实习。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与中铁二十一局、中铁西北研究院、兰州铁道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充实践基地。通过与教学实习基地密切配合,带领学生参观兰州各种有代表性的工程,如:市区高层住宅的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设置数米长的支护桩、预应力锚杆和土钉墙等;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土和灰土挤密桩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方法,让工地的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形成进行现场教学,介绍工程施工过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对基坑工程形成感性认识。在实地参观各种浅基础形式后,搞清基础钢筋与上部结构的搭接方法,使学生对各种基础的适用条件、基本构造与配筋要求了然于胸。在桩基础教学中,通过参观打桩现场,了解桩的类型及特点、桩距、桩径、适用范围、打桩工序及桩身质量检测等。通过现场观摩,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自2012年以来,学校每年设立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参与踊跃,每组学生由一位教师带队指导,通过选题、查资料、制定试验方案、试验和计算分析等环节的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工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讲课进度分别以“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设计”和“桩基础的设计”为题,给出设计框图,根据给定的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完成三种基础的设计。此外,对掌握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要求学习PKPM、JCCAD等软件,对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大作业的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典型的浅基础和深基础整个设计过程和相应的构造要求,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再次温故而知新。在多年的基础工程教学中,通过对概念设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基础方案选择几个关键问题的论述,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设计原则。通过工程案例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掌握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通过促使教师提高工程素养,确保在课内外、校内外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通过体验、实训和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提高。

作者:孙建琴 刘廷滨 丁小军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应从加强学科间融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和增加实训环节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科融合;案例教学;实训

《建筑工程经济》是工民建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学生能学习到建筑活动相关机构运营的方式、现金流量的构成和等值计算、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几部分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以“强化基本概念,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面对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随之调整,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专业毕业生。本文以高职职业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来自教材和教师灌输的计算公式和方法,且大部分计算公式都有很严格的假定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情况比较复杂,已知的信息和资料需要灵活变通才可以为公式所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应用条件结合实际工程背景的转化,让学生在复杂的工程实际情况中去实践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该门课程是建筑工程与经济学俩门学科的融合,也是建筑工程专业课中经济学常识的唯一的课程。作为一名预算行业的建筑工作者来说,建立成本、收益等经济学概念非常的重要,这会帮助工程项目产生良好的效益。在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中,建筑工程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对对方的专业知识比较生疏,俩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度不够且更新缓慢,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陈旧,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同时具备这俩门学科的知识储备,加强建筑工程和经济学两个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授课内容上做更好的整合和更新。

2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加强经济学知识融入与实践教学方法结合

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建筑工程专业背景的教师在从事《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这就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经济学的内容,课堂教学中,逐渐增加经济学常识的知识,因为经济学里的供给与需求、边际效益递减等等规律和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会加深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产生浓厚地学习兴趣。在学生有了一点的经济学基础后,教师可以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案例加入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的内容,让学生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和经济效果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项目,来计算经济效益。比如讲到项目融资,可利用银行贷款,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等渠道,这样可以结合生活体验来讲授这些金融机构的本质,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能够获得的收益。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20万元模拟货币,由小组讨论决定将这笔钱多少比例用来购买国债,多少比例用来购买股票和多少比例用来银行存定期,并指导学生关注当前实际的国债利率,股票市场行情和银行利率,随时根据行情来调整小组的投资比例,在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根据各种金融市场参数和工程经济学公式计算出哪个小组的收益最高,哪个小组为本学期投资的优胜小组。通过这样的模拟实践,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形势,对这些经济学知识也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2.2增加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由哈佛法学院院长朗代尔创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把现实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师的单向授课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研讨,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选取的工程案例要有代表性和高度的仿真性,并且能将学生学到的经济效果评价方法进行综合的练习。例如:讲到价值工程的章节时,先介绍价值工程学科的产生,由20世纪4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工程师迈尔斯创立,当时由于战争物资缺乏,迈尔斯不得不用成本更低的不燃纸代替石棉板的功能并取得巨大成功,进一步研究之后,创立了价值工程学科的理念:“用最低的费用,可靠的实现产品功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讲解了当时迈尔斯的困境后可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背景知识和学习兴趣后,再要求学生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来完成具体案例的分析。在教学案例内容上可利用已完成的各种工程项目进行分析。选择研究对象时可让学生选择百分比法、ABC法或强制确定法中的一种选择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集中有限的资源,关注效益最好的项目,最大限度提高经济利润。例如,如果对当地某家设计院过去一年的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的话,根据设计院接手的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选择使用百分比法来确定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并且按照各种类型的工程项目在利润总额中贡献的百分比,进一步选择比重最高的住宅项目作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在确定研究对象后,价值工程工作人员对住宅项目的起到的各个功能(平面布局、采光通风、建筑造型等等)进行功能评分,所谓的功能评分,就是按照住宅对各个功能领域满足的程度进行打分,打出的分数将进一步计算各功能的功能系数,再结合住宅的成本资料计算出成本系数,利用价值系数=功能系数/成本系数的公式,计算出价值系数。最后一步,需要利用价值系数的数值找出有改进空间的功能,在今后的住宅项目中,设计院的设计重点是找到改善这些功能的方法,并结合适当的施工方案,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住宅工程项目中改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案例里,学生能利用实际的项目将价值工程研究这个章节的各个步骤学习巩固一遍,遇到问题可以和教师同学共同探讨,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计算方式,都接近工作实际状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增加实训环节

为了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应在课程结束后有一周的时间专门针对一个大型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的技术经济分析,全面评价其经济效果[3]。进行实训环节之前,教师应将实训项目的知识点有着充分的准备,将实训项目的背景资料提前发给学生,提示学生如何查阅寻找计算参数(比如复利系数、经济内部收益率、折现率等等)。另外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和计算方法演练的过程,结论应是开放性,并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目的就是利用这样的实训案例对建筑工程经济的大部分知识点进行综合的练习。比如某工业建设项目,现有建设投资,建设期、生产运营期、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残值率、类似项目年份营业收入等等基础计算数据。这样学生根据项目特点使用年直线法计算该项目的年折旧额。同时,可以用概率统计或者回归分析定量预测的方法预测项目正常运营的年收益。查找对应的复利系数,再利用动态经济效果评价方法,可以计算该项目的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最后将这些指标与行业基准折现率做个比较,譬如:财务净现值大于零,内部收益率大于基准折现率,动态投资回收期小于基准回收期,就说明现有的建设方案是可以接受的,未来可以盈利,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项目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购置大型机械设备,有多种购置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各自的购置费、安装费、使用年限、大修费、大修周期和残值,这样可以利用多方案年费用计算方法对不同设备购置方案进行经济效果评价。通过计算,选择一个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案。在实训的最后,不仅仅要进行财务评价还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所在的部门不同,评价项目的角度也不一样,财务评价仅仅计算项目对企业经济效益,使用的也是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等财务计算指标。而国民经济评价则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上,分析和计算投资项目为国民经济创造的效益和做出的贡献,出发点更为宏观,使用的也是净产值、经济折现率和经济内部收益率等计算指标。这样学生对项目分别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效果评价后,从不同的角度评估项目的经济收益。在实训结束后,要将选取的参数、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形成最终的计算书和表格。通过这样的实际工程项目综合训练,可以让学生将建筑工程经济学零散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加深对建筑工程经济学科的整体认识,另外实训的计算量也比较大,查阅的资料也比较多,对学生信息搜索能力和计算能力这样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大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通过互相探讨,相互协作来完成整体项目的计算,提高彼此团队协作的能力。

3结束语

高职院校需要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将经济学和建筑工程俩门学科做更好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学习《建筑工程经济》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勤学 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介绍了《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特点,针对该课程传统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BIM模式的新课程方案,最后指明了BIM模式下该课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BIM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综合性与实用性很强,学生需要掌握基本建设造价文件的分类及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依据、方法和程序;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量清单编制及综合单价的组价方法;熟悉竣工结算的编制与审查;了解计量与计价的软件应用。伴随当今国际大趋势BIM模式的出现,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行业综合设计施工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建筑行业展开发展与应用,因此对专业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从设计、预算、施工、结算的全过程均发生变革,由此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提出新的课程方案。

1《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特点

1.1传统授课模式存在部分问题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主要核心为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计价的概念,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程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的编制及应用;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的组成及确定;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的概念,竣工结算的编制与审查[1]。授课模式基本上为熟悉工程图纸,然后进行分部分项工程列项,进行工程量计算,添加相应定额,进行内部调整,完成预算。内容重点为工程量计算与校核,但是对于目前工程领域现状而言,成本控制为核心。

1.2课程核心———重量轻价

传统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重心为工程量计算,同时要求精确程度的控制,所以要求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工程量计算为核心进行展开,而忽略了价格的完善,但这恰恰背离了课程的本质,需要量价统一,才是完美的工程造价过程。

2基于BIM的新课程方案

2.1BIM模式的优势地位

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已经进入全过程管控阶段,BIM技术应用可有效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美国做了一个研究,统计了48个运用BIM技术的项目,研究发现通过运用BIM技术可消除40%预算外更改,同时造价估算控制在3%精确度范围内,BIM技术通过发现和解决冲突,将合同价格降低10%,项目工期缩短了7%,及早便可实现投资回报。计算精确程度与快慢程度直接影响预算编制质量与效益。BIM技术的自动算量功能可提升计算客观性与效率,还可利用三维模型对规则或不规则构建等进行准确计算,也可实时完成三维模型的实体减扣计算,无论是效率、准确率还是客观性上都有保障[2]。

2.2《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建设方案设想

BIM技术在造价管理方面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工程量统计与校核上,三维模型建立后可自动生成具体的相关工程数据,对比二维设计工程量报表与统计情况来看,可发现数据偏差大量减少,课程采用建模软件REVIT模型导入,三维模型建立后可自动生成具体工程量计算数据,从而高精准、高效率的完成工程计量的相关工作。

2.3BIM技术与《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紧密融合

《建筑工程预算》为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伴随BIM技术对课程建设与完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建模软件的利用,打开了从设计到施工、从设计到预算的完美融合,模型建立之初则体现了后期工程算量的对接问题,课程中引入基于BIM的REVIT软件学习,模型建立则后期数据随之产生,所以相比传统工程造价过程,BIM技术的应用可谓是对工程造价的一次颠覆性革命,具有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全面提升工程造价行业效率与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2.4技能大赛的优势地位

高职教育重心在于培养可操作型人才,就业即能上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专业知识的渗入,完成建筑工程预算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与企业发展相关的技能大赛的参与机会,通过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促进了教师教学目标与企业结合的准确定位,师生相长,从钢筋、土建、装饰到安装水电,再到计价的合理流程。

2.5与实训室软硬件建设的有效配合

伴随现在工程技术的进步,现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学习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所以课程的教授过程主要在专业实训室展开,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方案以软件操作为主,辅助手工算量与计价,从钢筋到土建,结合广联达系列软件,进行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因建筑工程规模大、周期长、涉及数据繁多、造价值高,分阶段的多次性计价科学性受影响,所以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与实际工程案例结合进行展开。

3BIM模式下课程的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贯穿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五大完整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都为最终项目投资效益服务,利用BIM技术可发挥其自身优越性在工程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中提供更好的服务[3]。《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在教学模式设计时,重点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教师作为主导领路人,应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合理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BIM技术的应用使得复杂繁琐耗时耗力的工程量计算在设计阶段即可高效完成,具有精准度高、效率高的特点,工程造价管理核心转变为全过程造价控制,减少繁琐的工程量计算,并对工程造价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心由工程量计算向计价控制转移。BIM技术在造价管理方面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工程量统计与核查上,一份合理预算的基本出发点就是量的调整与价的规范,BIM技术的介入应用可有效消除偏差[4]。BIM技术在中国的大力应用和推广,必将充分发挥其在建筑领域的领先优势,对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进行整合,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亦能充分共享,必将资源浪费降至最低,从而达到成本节约,效益提升的理想效果。

作者:冯伟 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实践

在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对工程造价专业主干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深入相关高校和实践一线调查研究分析基础上,我们从修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实施双证教学新模式等方面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也经常称建筑工程概预算或者工程估价,是一门技术性、区域性、实践性、专业性、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我们学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既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对于这么如此重要的核心课程,但在校的学生因为对工程实际经验的缺乏,平常也很少接触到工程造价相关的政策、建筑市场、工程造价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对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么课程的计算方法和基本理论,有着很大的困难。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专业课教学课时比例日趋下降。在如此不利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着比较深的掌握和理解,如何让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亟需解决和完善的现实问题。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和国家建设市场的飞速发展的需要,促使了工程计价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应运而生的是《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而且《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中规定在我国工程招投标中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法,这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工程造价体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由建设方提供清单工程量,并负责量的准确性,而承包方填写单价,并负责相应单价风险的一种计价模式,这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存在着很大差别。鉴于这些现状,在目前的规范体制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较大改革。

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难度大

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并规定在我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工程招投标以来,我国基本都处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定额计价模式并存状态下进行招投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怎样适宜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内容体系设置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既要把定额计价模式下的内容讲透,又要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内容讲好。定额计价模式下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建设项目总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即工程造价的构成;建筑工程定额及单价的确定;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程量计算规则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包括的主要教学内容:建筑工程定额和综合单价的确定;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计算规则等。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化,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数逐渐降低。繁重的教学内容和日逐渐降低的课时数给工程造价课程讲授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难以做到重点突出又面面俱到。

(二)教材行业适应性较弱且严重滞后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政策性、实践性和区域性很强的课程。在工程实践中,工程造价工作是在建设项目所在地由所在地的现行工程造价政策、现行定额指导下完成,且受到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区域建筑市场价格信息影响很大。但不可能找到一本教材既能包含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各省的现行定额、当代现行的工程造价政策,又能实时反馈全国各区域建筑市场价格信息的变化情况。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利用课堂上的教材外,还必须有辅助的地区性的工程造价政策、工程造价信息、工程造价定额等相关资料。

(三)对工程实践必要的感性认识的缺乏,识图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学生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单一构件工程量很熟练,但拿出一套完整的实际工程图纸时,就不知所措,这些类似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很少接触实际工程,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工程知识没有在脑海里形成,因此一旦接触到实际工程设计图纸,就不知如何下手。

(四)工程技术知识比较薄弱,给课程的学习带来了难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一门涉及到工程经济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工程造价是以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等相关资料为基础的工作,准确的计量与计价,是以正确地理解设计意图和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技术为前提的。对于工程技术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给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五)学生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认识不系统

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工程造价课程就是一门根据设计图纸计算里面的工程量和套价的课程。为什么都是这种认识?因为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过程的没有感性认识,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也没有系统的了解。对于这些因为对工程造价课程没有系统了解和认识使得学生无法建立系统的工程计价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给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与措施

(一)更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

我们不妨尝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应该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只有教与学在课堂中得到相互配合才可能展现出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增加故事启发、情景启发、复习旧知识启发、对比启发等一些手段,使同学们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方式改革中我们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实际教学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任务引领型项目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熟练掌握计量与计价的基本能力,并能正确快速的识读及计算工程量和组价。(2)本课程的关键在于“练”。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各种实际案例操作,让学生在不断的自主练习中逐步达到目标,在活动中树立苦练操作基本功的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景式教学,以不同形式或生动的表述,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算量和计价水准。(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计算出拟建工程的预算价格和相关费用。课程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算量方法、计价依据和费用构成。在传统定额计价模式下,计价依据是死板单一的国家行政性规则,各个省所颁发的消耗量定额就是其具体表现,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牢牢记住规则,能应用其规则计算出相应的工程量和取费就行了。而随着清单计价模式的推广深入,国家规则只是做参考,不再是硬性规定,作为报价依据的是各个企业利用自己编制的企业定额,因此教学总体内容以及相关教学重点都要发生变化。而教学计划及要求的具体体现为课程教学大纲。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修订,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针对计价依据的一些章节,将定额知识调整为重点,增加企业定额的编制方法、市场信息价格搜集及询价等相关的内容;其次,针对算量部分的章节。由于每个投标报价的企业算量规则不再是国家统一的定额模式,因此将相关的这部分内容调整为非重点,作为了解性内容。另外,考虑到手工算量的复杂性和速度较慢,再加上建筑市场基本都是应用工程造价软件,手工算量和工程造价软件之间,我们可以着重的选取后者作为教学和训练的重点。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好坏与教学手段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涉及到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因此本课程的知识量也大大增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专业课的授课学时数比例日趋下降,由此在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怎么做到不能影响到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具有现场感强、教学信息量大、效果好、速度快等优点,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配合适当的板书,弥补教学课时的下降的情况,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注意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可将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分为两大部分授课,第一部分主要讲授内容不涉及两种计价模式,使学生轻松、容易地接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如: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建筑工程定额、造价的构成、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包括投资估算、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施工预算、工程投标书以及工程竣工决算)等,;第二部分主要讲授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使学生很快掌握两种计价模式的区别和联系,能熟练分别应用两种计价模式来编制单位工程预算书。另外,由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变化较大,而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或没有合适的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现有教材滞后和不相适应内容进行整合、完善和修订,使学生就业后所“用”与在校所“学”具有严格的一致性。

(五)加强案例教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讲授定额和清单这两种计价模式时,针对最常见知识点的计算区别,特别是针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不同时,应多举实例,反复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自始至终,采用一套完整的实际工程图纸,边讲授知识点时边计算相应的工程量及其套价,直至最后,完成一整套的实际工程的预算书。

(六)加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的最重要环节的是课程设计,它是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通过理论教学的以后,进行相应的知识点的课程设计,从而完成某个单位工程预算的编制,加强了学生对工程算量与套价理论知识的把握,使其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了充分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指导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内容,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工作量和内容,选择具有该专业代表性的课程设计内容,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计任务书,根据课程设计内容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设计所需的图集、相应规范、标准、定额等基础资料,同时加强和完善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七)加强工程造价软件的教学

在工程造价实际工作中,工程算量与套价工作己绝大部分通过工程造价软件来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工程造价软件学习和训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单独开设工程造价软件应用课程,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工程造价常用的软件,具备基本的工程造价人员的条件,为日后学生的实习和工作中,能尽快的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做了充分的铺垫。

四、结语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以很多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还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我们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要练好扎实的基本知识,要求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要有突破创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教学中做到与工程实际案例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提升。

作者:崔熠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随着建筑市场用人岗位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仅仅掌握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成为其职场成功的重要保证。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在校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一直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方向。针对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需要不断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及其能力要求

经过走访建筑行业企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活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资料员等,各岗位的主要能力要求见表1。

2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多个专业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即“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见表2。

3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时,我院根据“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的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符合建筑施工岗位需求,构建出了一套以知识、技能、素质为标准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1)公共基础课。不论什么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专业拟为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军事理论、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在新生入学时要组织他们进行军训,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2)职业基础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了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为接下来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有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其中建筑工程测量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授课的。(3)职业技能课。我专业的拟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工程施工技术能力,所开设的课程有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4)实践环节课。光有理论知识的充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实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我专业开设的实践课有认识实习、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施工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环节。这些实践课程让学生可以简单地模拟实际的工作情况,为他们以后可以很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5)职业选修课。建筑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为了进一步充实学生,我专业开设了很多职业选修课程,方便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

4我院人才培养的成效

随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开发和调整,以“一专业核心+多专业基本+基本素质”为原则,改革整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就业适应性得到很大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受到了企业的普遍好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不断提高。近三年,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2014年根据麦可思第三方评价,专业对口率为70%,高于同专业全国平均水平。

作者:吴华君 刘俊琴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思考

0引言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建筑行业的发展相对应,但是当前建筑工程预算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导致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受到较大的影响。比如成本较高、预算有遗漏等,这会导致建筑工程的工期被延长。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开设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并且对教师队伍质量也不断进行完善,加强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专业化的建筑工程预算人才。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工程预算人才。

1当前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一个具体体现,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需要的不再是低素质的建筑工人,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化人才。工程预算是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控制工程成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开设了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职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新时期中职教育应该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管理理念和方式进行改革。当前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门随着建筑行业事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院校都还没有开设该课程,教职人员对该课程的认识也不够深,在教育过程中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导致教学过程中该课程教育水平较低。

(2)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建筑工程预算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要涉及各种专业知识,课堂教育中的理论性较强,会出现很多专业化的术语,由于很多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各种概念进行理解。此外,在当前的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对课外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呆板,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外实践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一个关键步骤,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当前中职院校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外实践教育力度不够,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使得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工程预算课程的兴趣度不高,影响其学习水平。

(3)中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的工程预算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工程预算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自身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大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述,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不会结合各种现代化多媒体的特点,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中职院校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工作得不到改善。

2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2.1加强对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育的认识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育的宗旨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加深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各项知识要点、内容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预算管理,从而控制工程成本。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高中职院校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水平的基础和前提,在教育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学人员进行相应的宣传,宣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理念,对工程预算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对当前建筑行业工程预算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进行分析,从而使得教职人员可以意识到工程预算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认识,为现代化、信息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

2.2加强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育,是一种简单枯燥的模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适应新时期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对实践教育的理念的运用,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发展动态,对建筑行业所需要的预算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促进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课堂教育。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越来越多的中职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开始尝试一种角色互换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有助于突出学生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主体地位。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融入到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课堂中。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分组教学、情景教学等模式的应用,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相应的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能够强化对各种知识的领悟。比如在课堂上根据一些实际存在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作为预算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做好工程的预算管理。

(2)加强中职教育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应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理论型教育,对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利用不足,使得教育过程中的时效性受到很大影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加强对各种新媒体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激发,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不断提高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比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网络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采用远程教育模式,将课堂搬到网络上,使得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3)加强建筑工程预算课程课外实践教学的力度。在中职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最终目标,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理念下,中职院校很注重课外实践教育,课外实践教学是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比如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后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加强企业与中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岗位上对建筑工程预算的方法、模式等进行了解,从而加深工程预算管理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

2.3加强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师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业的发展使得社会对综合性的工程预算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工程预算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中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种培训,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师团队,是中职院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双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加深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了解,并且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到建筑企业中,在建筑企业中开展一些课题,加强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实践教育的研究,以提高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建筑企业挂职,以各个工程项目为基础,对建筑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的流程、管理体系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例中掌握更多预算技能。

3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院校也在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以更好地契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比较落后等,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质量有很大影响。对此要积极加强对各种问题的解决,加强全校师生对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认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专业化工程预算人才。

作者:郑扑红 单位:曲靖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制图课程实证

1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内容与其职业能力概述

1.1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是研究建筑工程图样的绘制、表达和阅读的一门应用科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图识读和计算机绘图等四部分。学习利用正投影法的原理和方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贯彻有关制图国家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制图基础;训练学生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学习建筑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

1.2课程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就业单位有:土建类施工企业、土建类监理企业、土建类其他相关单位;主要就业部门有:工程部、质检部、技术部、安全部、设计部;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岗位有: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基本职业能力:绘制和阅读中等难度房屋施工图的能力、三维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AutoCAD绘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现状实例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和教师,采取随机发放形式,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其中有效问卷62份,有效回收率为62%。基于回收的有效问卷,我们就建筑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对教学互动的注重与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当前大班教学是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有相当大一部分被调查的师生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更好;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多的教师认为项目教学和分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更受学生青睐,教学效果远高于其他方法;尽管几乎所有的师生都认为教学互动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的注重还不够;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虽与专业联系紧密,但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够突出、全面,被调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职业能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等等。

3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生为主体、育人第一的主导思想,结合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多补充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对课程教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创新,构架融合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的画法几何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课程概念多、难点多、知识点分散、实践性强的特点,有效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AutoCAD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2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视频文件或者动画技术手段等来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体系,同时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板书作图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和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运用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任务驱动小组互助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课堂讨论是教师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事实上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常组织学生就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并配合开发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多方位开发学生智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3.3依据职业岗位重设职业能力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教学,应该明确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综合实习间的关系,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依据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岗位所从事的绘图工作情景来重设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AutoCAD设计绘图能力、初步具有解决本专业工程制图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应该牢固掌握我国常用的专业制图标准,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设计意识得以全面提高。这样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更贴近实际需求、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

4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教学实施———以“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为例

4.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变化更新。在“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建筑平面图的形成、用途以及表示方法,具备识读一般建筑平面图的基本能力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用来做教材的建筑平面图最好是来自于实际工程的真实项目,用工程实例讲授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每一模块的内容在教学中围绕设定的项目展开,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实物,以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在注重建筑识图的技能训练同时,还应把建筑构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学,以便使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建筑施工操作的实际,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

4.2适当推行小班项目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般适合小班教学,在当前大班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学形式的情况下,适当推广小班教学将有利于开展项目教学。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培养学生识读建筑图的实际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以任务驱动模式展开教学。“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布置识读建筑平面图的项目任务;然后教师讲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识读建筑平面图的知识点;接着学生按就近座位分小组,展开小组讨论,抽选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识读成果;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理解上的不足,将此次任务进行总结概括。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掌握具备识读一般建筑平面图的基本能力。

4.3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定学生成绩、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课程评价注重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以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评价目的,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将课堂纪律、出勤、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识图课程实训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综合纳入考核范围,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以项目任务模块为阶段)评价,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从多方面有效地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及工程的职业能力。“建筑平面图的识读”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主要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识读建筑平面图的能力为主,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抽选小组代表展示识读成果,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有效调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职业能力。

5结论

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建筑工程制图与识读课程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技能,掌握一般民用建筑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讨论,适当推行小班项目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依据职业岗位重设职业能力,设置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专项课程考核体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郭丽丽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专业论文:小议建筑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

1建筑工程的专业课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科

仅仅在课本上的讲解会让学生的兴趣消失殆尽,教师应该进行优化设计,首先是职业上的分析。教师在这一层面上,应该确定所构成的建筑工程行业,在哪一种工作的岗位上,根据其复杂的程度进行相关说明,说明在它的范围之中进行具体事项的工作,这一方面也可以去相关的建筑企业进一步咨询。

2有了职业的分析

就要深入研究其工作,教师对于从事建筑工程这一工作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转向能力,无论是哪一项综合能力之中的具体专项能力,都要进行细致的排序,方便挑选出从事土建工作最为优秀的人员来进行。有了这样两个方面,最后要考虑的就是专项能力的具体分析,关于专项能力,就是描述这每一项的能力,它所要求最后要达到的一个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力的标准。应该详细的写出步骤、要求、知识、态度、工具、安全措施、技能等相关内容,对于每一个专项能力都要进行相关配需,便于日后专业型集优人才的培养。

3对于教学分析

也就是专项能力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划分,教师应该知道,建筑工程的基础知识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基础如果不够坚固,那么以后的学习又怎会运用自如,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之前,可以先带领学生们进行现场环境的考察,带领学生深入工地之中,进行细致分析,进行课程之前,让学生们了解地基的重要性,了解基础的重要性,进而增进学生们的责任心,端正学习的态度。教师在进行基础划分的时候,要把每一个单元或者是模块进行能力的分析,把每一个模块的技能、知识等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整合,把每一个模块都排出相应的顺序,并且认定清楚课程的整体核心,写清课程的大纲,这方面可以找相关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

4在教学设计和开发方面

应该注意教学模块目标的设计,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形式、学习指南、基本环境以及开发模块课程的相关课件,都应该进行整体设计。在工作的过程之中,把那些典型的任务作为知识核心以及重点,要懂得加强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整合理论的前提下要结合实践,进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综合效率。(5)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上不是盲目选择,也不是教师的臆想决定,教师应该懂得教学目标的现实性和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教学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在这种模块化的教学之中,教师是整体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的是每一个工作任务以及学习资源的供给,对模块化的课程进行具体的编制,为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学习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让学生在理论迷茫的时候,依旧能对“做”入心,进而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以后的学习、工作等,都将会存在一定的影响,努力培养学生们的额自学能力,完成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考核,进行现场反馈,同时,要注意气氛的调动。

5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社会在不断进步,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改进。模块化的这一课程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打破了以往教师的教学在三尺讲台之中,学生的学习在一尺圆桌之中的界限,改掉照本宣科这一弊端,横向分析,纵向深入的形式,构建一种技术应用的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的框架结构,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化体系教学,让学生们懂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更因为实践能力强而可以亲自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克服传统教学之中的症结,在遵循职业这一能力形成的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基础知识的锻造,完善培养目标。

作者:申志灵 董晓宇 单位:安阳工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