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5 03:47:10 关键词: 小学 文言文 教学 小学教学论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虽然教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在品读、对话和练笔等教学环节顺势而导、导中利悟、以写促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初探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要】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是古代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语言的发展,现在我们使用的汉语与文言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对小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教学中从:准确朗读,培养语感去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等方面组织教学,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全人类公认的伟大道德智慧宝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选入了四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既吸收语言精华,又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刻道理,使学生到正确的人生启发。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言文的释,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阅读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教好小学文言文,一直小学语文教师们谈论的焦点,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教学文言文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准确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但在读的时候,要求学生一定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和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朗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朗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如我在上《伯牙绝弦》中就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默读课文、理解文意、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上完课后让全班齐读,感受伯伢和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又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因为老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和熟读课文,所以课堂上也不必一字一句的翻译。只要把一些重要的字词、特殊的句式、词类的活用现象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将其疏通,个别不懂的再举手提问,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悟性。

三、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习文言文的枯燥,还能更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伯伢绝弦》后,补充: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接着给学生讲: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最后小结: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这样的教学活动设置,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也让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理解课文也自然水到渠成。

四、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如人物、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让学生去复述、改写、辩论、写读后感、表演等。如学习《矛与盾》《郑人买履》后,可让学生讲故事;在学习《学弈》后,可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在学习《两小儿辩日》后,可让学生表演等。在学生做上述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加进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因素。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例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意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教学面临着挑战。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利用品读、对话、练笔等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一、品读――渐渐入味

读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读的情况了解学的程度,以便更好地顺读而导。

比如,笔者在讲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出重点句子。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们发现伯牙和子期各有什么特点?

生: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

师:你们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伯乐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然后把焦点引向对重点字的理解上)

师:“善”一共出现4次,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善鼓琴”和“善听”中的“善”是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

师: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善哉”表示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说?

生:太好了!妙极了!

师:请大家带着这样的赞叹读句子。

(生读)

师:你读时为什么把“哉”和“兮”字的音拖得这么长呢?

生:为了把赞叹的语气体现出来。

接下来的教学是结合注释和语境理解双音节词(峨峨和洋洋),进而体会句子内涵。

师:你们通过看注释理解了“峨峨”和“洋洋”的意思,它们分别用来形容什么呢?

生1:“峨峨”和“洋洋”分别形容泰山和江河。

生2:这个回答不对。

师:请给出理由。

生2:我从“若泰山”和“若江河”中看出“峨峨”和“洋洋”是形容琴声而不是形容泰山和江河。

师:你说得有理有据。那“若”字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

师:“峨峨”和“洋洋”形容琴声怎样呢?

生:“峨峨”和“洋洋”形容琴声雄壮和宽广。

师:雄壮、宽广的琴声与泰山、江河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雄壮、宽广的琴声像泰山一样巍峨,像江河一样广大。

师:伯牙表达的仅仅是琴声吗?古人往往喜欢托诗言志,那伯牙是否借助琴声表达什么呢?

生:伯牙借助琴声表达泰山一样高大的志向。

另一生:伯牙借助琴声表达江河一样广阔的胸怀。

师:这高山流水般的气度是谁听出来的?

生(齐说):钟子期。

师:他真不愧是伯牙的――

生(齐说):知音!

师: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句子。

(生读)

师: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泰山更高了,大家的朗读水平也更高了。

笔者考虑到学生学《伯牙绝弦》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从一个难度适中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出要品读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注释理解字意,一步步理解、体会句子的内涵。在理解、体会句子的同时,学生也渐渐地读出古文的韵味。

二、对话――渐渐入境

由于文言文比较抽象,又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此,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师生对话,丰富和充实文言文的语言,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领悟文言文的意境。在《伯牙绝弦》这课的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引导对话。

首先,让学生充分想象伯牙琴声的表意之丰,体会他的善弹。

师:伯牙琴技妙绝天下,他的琴声肯定不仅表达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达什么呢?

生:清风、芳草、春雨。

生:瀑布、晚霞、乌云。

接下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钟子期,想象他从琴声中听出的具体内容,体会他的善听。

师:你们就是钟子期,正在听伯牙弹琴,学着文中的句式,或用平常的句子赞一赞伯牙。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生:妙呀!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生:我想知道,如果伯牙用琴声表达对女人的朝思暮想,子期是否也能听出来?

师:你的想象与众不同。伯牙与女人是什么关系呢?

生:他们是一对恋人。

师:哦,是恋人关系呀,那是否将“女人”一词换成更贴切的词表达呢?

生:“姑娘”“女子”或者“美人”。

师:恋人一旦坠入爱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急切的心情被子期听出来了,他会怎么称赞伯牙呢?

生:妙呀!切切兮若思美人。

最后,笔者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小结学生的发言,并引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理解句子,在对话中悟情。

笔者在学生理解句子(伯乐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基础上,通过对话,让学生想象伯牙善弹和钟子期善听的具体内容。学生入情入境,领会知音的难能可贵。

三、练笔――渐渐入心

练笔应该是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这样才能使得读写顺理成章。但必须在触动学生心弦时,为学生搭设练笔的平台。

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感知知音的基础上,着重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练笔。先让学生写下对伯牙摔琴绝弦这一举动的看法。

师:对伯牙失去知音时采取摔琴绝弦的举动,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生:我觉得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可以理解,但他用摔琴绝弦的方式了结绝妙琴技是不可取的,这分明是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师:我从你的表达中体会到了你为伯牙感到遗憾。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所写,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伯牙摔琴绝弦的举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接下来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劝说或者述说伯牙心声的练笔。

师:看到如此痛苦的伯牙,你想劝劝他或者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吗?

(学生动笔写)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我想劝劝他:哥呀,你千万别因失去知音而消沉,振作起来吧!子期在天上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会很伤心的。

生:我要当一回伯牙――你们就别再劝了,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但你们是无法体会子期在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的。子期死了,我的心也死了,就让我的琴追随他而去吧。

此时能深切地感受到同学们的内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笔者顺势对学生所写进行点评,点明了主题。正是这摔琴绝弦体现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难能可贵,才使得故事更加美丽动人、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这千古佳话,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笔者在此环节安排学生练笔,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感悟知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出现个性多样的表达。正因为议伯牙摔琴绝弦和劝说、表白伯牙心声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地表达心声。虽然小练笔所花时间不长,但所起的作用不小,是连接阅读和写作的纽带。教师应该为练笔寻找更多时空,把它渗透到阅读教学中,为阅读教学画上“点睛”之笔,为写作实践做好铺垫。

总之,文言文教学虽然教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在品读、对话和练笔等教学环节顺势而导、导中利悟、以写促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试论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孔子、孟子这样大思想家的宏思杰作,又有无名氏村妇野叟的真情实录,它是伟大祖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是古代文化遗产。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很有好处。那么,在小学,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

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在文言文的

教学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营造氛围

对小学生来说,当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课文,“之、乎、者、也”确实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营造学习古文氛围。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首先从导入开始,用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开头,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点出把这个有趣的故事用文言文写下来是什么样子。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也就营造了一个学习古文的氛围。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

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读得生涩到读得流畅,再到读得韵味十足。

2.多维度预习,降低学习坡度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遇到的困难一定很多,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就会因为文言文的生涩难懂而失去兴趣。在预习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体会其大致含义,殊不知,由于文言文在遣词造句和表达形式上与现代文的差距很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让预习流于形式。

采取多维度的预习,让学生结合小资料、文言文的译文和课文旁边的小插图进行预习,效果会有显著提高。如《学弈》,学生在小资料里寻找课文的背景资料,对课文产生初步的印象:这是个关于下棋的故事,故事来自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的言论,选自《孟子》。让学生充分利用文言文下面的译文,通过文言文和译文的对比学习,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基本准确的停顿节奏。课文的插图是语言文字的形象化展示,《学弈》的插图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故事的内容:一棵树下,一位长胡子老爷爷坐在棋盘的上方正在指导下棋,他的两个学生坐在棋盘的两边,虽说他们都在听课,表现却迥然不同,一个学生凝神屏息,专心致志,而另一个学生却歪着脑袋看着别处,心不在焉。通过多维度预习,学生能快速地了解故事内容,进入故事情境,从而降低学习难度。

二、重视诵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朝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文言文应重视诵读。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学生可

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读准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

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或者小老师范读。

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

《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

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4.读出感情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

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读几篇文章,诵读的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合理想象,体味寓意

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留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如《楚王好细腰》里,对学生进行提问,楚国全民的减肥持续了多久?很多学生会根据课文交代的“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回答,只持续了一年。真的只持续了一年吗?老师继续追问,学生会重新思考,其实在课文里面没有告诉我们持续了多久,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推测,推测楚国的未来。学生的想象力打开了,他们的假设也是丰富多彩的。楚王的臣子们病死了,这个时候其他的国家来攻打他们,于是他们大败而归;人们都把精神花在了减肥上,没有精力种粮食,国家越来越贫穷;楚王的臣民们不堪忍受楚王的统治,他们团结起来推翻了楚王的统治……思考到这一步,回过头再去想这篇文章的寓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摘 要】通过介绍一些怎样学习文言的方法,让学生懂得由浅入深,不要谈“文言文色变”。由讨厌学文言文变为喜欢学习文言文。

【关键词】方法

古人作古,文言成昨。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也叫古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还要不要学习文言文了呢?文言过渡到白话,是语文发展的规律。给古文穿上新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是无法逆转的趋势。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若干年前,中学语文界在经历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后,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习,而且要加强学习。那么小学在教学文言文时,怎么教呢?

一、教给古文翻译的方法、循序渐进、诵读

俗话说得好:“受之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所以,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教给学生方法。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遵循这样三个原则: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是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再次是文字优美,力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有人把这三个原则总结为了五个字:留、删、调、换、补。

1. 留。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写不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谪守”译为“被贬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不用翻译。

2. 删。文言词语里有些虚词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具有词汇及语法意义,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其中的“夫”是个发语词,只是为凑足音节,可以不译。

3. 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名子成分在位置上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宾语后置,谓语前置,定状语后置等。在翻译时必须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加以调整。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译成“有何陋?”

4. 换。有些词,在文言文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常用或者根本不用,翻译时,就要用现代词将其替换掉。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一句中的“吾”“汝”应换成“我”“你”。

5. 补。文言文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应该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显然,“再”和“三”之后都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充出来只有把这翻译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才能拿着这把钥匙去开启文言学习的天地。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扁鹊治病》告一段落的时候,出示了文言文原文中的一段。学生读了两三遍,有一位学生就在座位上嘟囔:“这段话说了些什么啊,怎么读不懂呢!”教师听到学生的困惑,没有马上回应,等到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之后,他组织了一次分角色朗读,并让刚才那位抱怨的学生担当“蔡桓公”的角色。

“当了一回蔡桓公,有什么想说的?”教师指名让这位学生回答。

“哎,这个蔡桓公,太自以为是了!我可不想做蔡桓公!”

“那你想当谁?”

“老师,能让我当扁鹊吗?”

“当然可以!”于是,他又扮了一回扁鹊,表演的时候还摇头晃脑,煞有介事的样子!

人人都有一张口,可以用来发牢骚,也可以用来读书;可以用来读现代文,也可以用来读文言文。许多时候,学生不是不懂,而是不读,读多了就懂了,而且激发了阅读兴趣。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称道的。

三、加强诵读,夯实基础

以读为本,贯穿课堂教学。“阅读”,顾名思义,读是其中的核心。“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其功至伟。”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情感价值。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学生 、教师、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古文必须做到:第一,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文言古字,我们在学习中必须首先读准这些字音,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理解古文。第二,读顺文章。古文并无标点,如何断句,依靠语感。如今文言文,编者为了方便阅读都正确添加了标点符号。学生学习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真正了解一篇古文,必须首先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停顿不当,会带来理解的困难,有时甚至会造成歧义。由此可见,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够帮助理解文意。第三,读懂文章。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在经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多种读书的方法之后,笔者往往会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因为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自由朗读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自然感受文言之美。通过这几轮诵读,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为随后知识了解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五合作”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是为了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不要有畏难情绪,所以教学时把握读,在读中合作、探究、积累。小组合作学习下,读通读懂,感悟,熟读成诵,并适当拓展阅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组合作;文言文;教学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的节奏读顺课文并且初步读懂它。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朗读指导,应该把读通文言文这一目标作为教学的底线。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这些要求,不随意地拔高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结合小组合作的开展实践,摸索出了文言文教学的“五合作”。

一、合作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只有反复诵读,借助小组合作才能读通顺,入其境。

1.教师韵味十足的范读为首要

小学阶段初步接触文言文,所以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导入新课解题释题后,即可为学生进行范读。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文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产生兴趣。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教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还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

如,读《学弈》,通过读、范读,学生就能够画出原文的停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教师在范读时学生就能够了解并且明白把文言文如何读准、读对、读好。

2.模仿练读顺要紧跟

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可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遍的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文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文诵读中体味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3.小组合作听读为巩固

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组长组织学生再读,注意听小组成员在重音、语调、节奏的朗读情况,互相纠正,再练读,直至读顺课文,然后才进行全班展示朗读。合作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很多感官,听、读、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读通、读顺。

二、合作译

“一篇文言文,我们在读通后,接下来该干什么了?”“翻译。”“弄懂文章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这样第二部分就被板书在黑板上了。小学文言文教学,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

1.让学生自读自疑

教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对照课下的注释和插图自我阅读(对照注释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2)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实在无法理解的就放着质疑(利用工具书学习)。

(3)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弄懂课文大意)。

(4)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提出不懂的)。

学生个人进行自读、自学,在此阶段,不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以此培养自学能力和专心阅读的习惯(有一定基础后,也就是到了六年级文言文的个人自学可以前置到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中)。

2.进行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就“自疑”的问题进行质疑。根据学习方法,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人人有问,人人有答”的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于小老师的解答有争议的,或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对于学生实在是跳起来也摘不到的果子,由教师搭建梯子,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

例如,《学弈》一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翻译,以及六个“之”,两个“其”两个“为”的理解等等,在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对于学生讨论时的质疑,在全班让学生互相解答,教师还应进行适当的讲解,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引导、点拨,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激发学习的兴趣,有收获和成功感。

三、合作悟

“文以载道”,文言文中所讲述的道理可以让学生继续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解决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进行点拨、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必要的拓展延伸。

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两小儿”辩斗的原因,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结果怎样?

2.你怎样看待孔子?你喜欢文中的“两小儿”吗?为什么?

3.讨论“启发”。

再如,教学《学弈》让学生合作感悟:“为是其智弗若与?”及自己的体会。

学生在讨论中很快就能体会到文中蕴含的道理和主旨,并且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不但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小组展示:“我感受到孔子很谦虚,也很诚实,他敢于在小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知道,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文中的两个小孩善于观察、爱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接着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引导学生明白“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的道理,从而知道两小儿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

四、合作背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并且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字、词、句义,疏通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后,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合作背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可以插入体验性读背、分角色读背、表演性读背、竞技性读背、特别是小组互助背,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共背,学生之间的促进监督,能起到更大的作用。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

五、合作拓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改编课本剧,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而是要求广泛阅读,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给学生布置《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及自己感兴趣的文言作品去读,并适当写简单心得,然后学期初进行读书交流会,合作扩展阅读的乐趣就在互相交流中体会到,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鉴赏能力。

总之,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步骤,创造轻松、自主的课堂环境,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下,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对文言文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钟宅民族小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使学生爱学、易学,在教学中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呢?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1 读中激趣,熟读成诵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动力。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及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作为为文言文学习的开始,还是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但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1.1在试读中激趣

教学伊始,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文言文的学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的字做上记号读通课文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接着让尝试读,并说说与现代文相比,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感受。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持己见,互相启发。

1.2在范读中激趣

文言文在初读时,教师的示范朗读也非常重要,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通过老师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如《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通过教师的范读,把词句的停顿、语调的轻重、语气的选择等信息传递给出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词语之间存在一定停顿,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些句子还可以采用较为明显的语气的变化来读,如前半句应读反问语气,后半句应读肯定语气。如《学弈》一文:“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让学生感受到明显的语气变化,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引导学生以听师范读为主,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谈体会交流,准确地把握轻重音,为读通至背诵奠定基础。但很多课文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朗读课文时还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并变换朗读基调,时而高昂,时而轻盈,时而凝重,时而平实……的把握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再对具体的文句进行语言品味和反复朗读,教师并辅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就能够“一篇比一篇计得入情入味”。

1.3在跟读中激趣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分节线,然后领读。领读时重点强调如何根据意群停顿。如《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1.4多样方式读中激趣

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以生为本,因生而异、创造性地运用多种读法,如《两小儿辩日》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表演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来激发学习兴趣。帮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另外,应注意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至熟读成诵。

2 诵读课文,读中自悟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这是任何时髦的教法无法取代的。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呼吁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教学文言文,理解文意这个难点,可采用“反复吟诵,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自悟文意”的方法来突破。

反复诵读。学生便能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能求之”的境地(叶圣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也对学生对言文的理解从感性向理性上长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文意的自主感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逐词逐句悟。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一句,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了“甚”“惠”等词的意思。然后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这句说明“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的意思。这一环节,要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照文后的注释、查阅工具书,对言文逐句进行揣摩,从而感悟其大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式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拔。如:“为设果,果有杨梅”这一句,可以这样引导:“联系上文想想,是谁为谁设果,这又说明了了什么?”随着时代的演变,古代的一些词已成为语言历史的陈迹,因此在初学文言文时常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词,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的含义与它在古代汉语中所表示的意义相比,已经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勉强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其结果会貌似通却不合原意,像这样的词语应给予适时的点拨。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家禽”,“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这样使学生能使学生贯通上下文,感悟文意。知道这句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呀”的意思。

3 借助媒体,练说促思

众所皆知,运用图片或电教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语言文字变成图像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当学生对文意有了大致了解后,可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有关画面,使之动态化。如课文中杨氏子与孔君平对话的画面,同时使画面动态化。先出现“此是君家果”,再出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使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随即,再用多媒体出现另一个问题:“你认为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样,学生纷纷就自己感受到的内容,结合画面提示,发表个人见解,达到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达成共识后。多媒体又出现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时候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练说。通过学习多媒体的直观示意,把这种风趣幽默的对话情形浓缩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并引导学生观赏,语言、思维共同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对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4 改写文言文,延伸课堂

这了促使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的句法、内容、感情等理解的溶化,要让学生动笔把各句话的意思写下来,然后想像必要的因素和故事片情节。如《杨氏之子》一文“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让学生通过想像表达,进一步突出杨氏之子所答的妙处。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就不会停留于理解内容和把握思想的层面上了,而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有效延伸了课堂。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学语文11册安排了两篇短小的文言文,即《学弈》《两小儿辩日》。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心里可能会“咯噔”一下,对它的起步学习,直接影响到孩子们以后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虽只有两篇短文,但它却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此我想就小学文言文教学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首先要让孩子打破畏难的情绪

孩子们以前接触到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理解、易背诵。在教学文言文前,我出示几个常用的文言警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后,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2.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紧接着老师简要介绍学习古文的意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文言文提供了动力。告诉孩子们,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孩子们很快就明确了,畏难之心也很快就解除了。

二、指导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在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朗读中,我首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读的方法很多,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小学生模仿力较强,教师就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学中,教师采用情感性范读,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朗读的质量。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此外我还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语调,例, “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3. 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4. 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 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6. 在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当然要求诵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适中,直到口熟而成诵,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文言文语言精练,再加上特殊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多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三、充分利用插图

有时候,老师和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只注重课文的每句话,往往会忽略插图,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要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知道插图的作用,不是只为了美观,而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上课时,我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学弈》一文配的插图,这样就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让学生根据插图进行合理的想象,通过观察、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有助于有语气的诵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将难懂的古文简单化、趣味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学弈》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两个人一起跟老师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在想射下飞翔的天鹅。想天鹅的人没有专心的人棋技高。

上课时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会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地把课文背下来。

四、鼓励创新,言之演之

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都旨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主题思想等,可让学生去复述、辩论、表演等。如学完《奕秋》之后可让学生进行“名师是否出高徒”的辩论;在学完《两小儿辩日》之后, 我给学生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一开始,我说:“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好吗?”学生听后,议论纷纷,很感兴趣,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看到同学们兴致这么高,于是,我立即选三位学生分别充当文中的角色, 由一位男生打扮成孔子模样,他在去东方的路上遇到两小儿,两小儿请这位“孔子”裁决“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当两位学生表演两小孩争论问题的神态时,我不时鼓励:“你俩挺专业的嘛!”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演员们更带劲了,把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而旁观的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民族地区小学文言文教学之初探

【摘要】民族地区的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面对难读、难懂这一系列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为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研究祖国文化,汲取民族文化之智慧作好铺垫,让民族地区的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民族文化源头的欣赏、探寻,内心深处自有一种亲切之情。如何顺应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典文学之美。

【关键词】文言文 学生 兴趣

一 设境揭题,质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学习的动机。因此,我努力营造古典氛围,创设情境,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了学生的探究解疑的欲望,又把学生置身于古典境界之中。

板书课题的同时课件展示围棋画面,配上古筝曲《出水莲》的同时,我引导学生读题、理解课题“学弈”,并问:“你读懂了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质疑,“谁向谁学弈?”“他们是怎么学弈的呢?”“他们学弈的结果怎样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而我及时表扬学生,“同学们,提问题是学习课文的金钥匙,你们都握着这把金钥匙呢!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但是要解决他们,咱们还得先读读课文。”(课件出示课文)学生们听着富有激励性的话语,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随后,我又故设悬念,问:“同学们,第一次读这文章,你有什么感觉啊?”同学们一个个张着一张张疑惑的小脸,“老师,这文章读起来很拗口啊?”“老师,这文章我读了一遍,读不懂是什么意思啊?”……看着我置疑的目的已达成,我因势利导说:“是的,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的不同,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大家有信心学好吗?”“有!”同学们异口同声。接着,我又借机诱导“那凭着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该怎么学才能学好这文言文呢?”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说的头头是道。随之,我又依据他们提出的学习方法,来了一个友情提示:“a借助注释读通课文b借助注释读懂课文c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此时,教室里古乐、围棋以及师生间和谐平等的对话,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 读通课文,身临其境。

对于文言文,知道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着力于稍作点拨,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底座,借助课后的注释,在读中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强调阅读活动的自主性,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师过渡:“读通文言文要注意句子中的停顿,大家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读读课文,在你觉得必须要停顿的地方添上‘/’,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在学生自主学习了几分钟后,我发现学生基本能很好地读出句子中的停顿,主要的困难集中于“通国之善弈者也”“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我便重点辅导学生理解“通国之”是“全国的”的意思,“援弓缴”是“拉弓箭”的意思,以及“为”因为解释为“谓,说”而读成“wei”,并及时表扬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就能这样很好的读出停顿,了不起!”接着,我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配乐范读,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增加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致,为学生下面能成功地学习作一个铺垫。同学们模仿古人诵读欲望被挑起。我趁热打铁,放手让学生大声地、尽情地朗读,再指名个别读。学生们津津乐读的样子俨然一个个小书童。

三 读懂课文,沐浴书香。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老师看出了你们是多么会学习呀!”老师更相信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们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读懂课文我们还得借助注释,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准备。赋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学生们充满信心地加强注释理解,加强语言的感悟,学习积极性上来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故而,学生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己课始所提出来的问题。在这其中,我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又要求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随即又让学生解释并反复的朗读句子。让学生在悟中读,在读中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达成了学习古文,要反复吟读的目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语文学习,因此,在读懂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针对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叙述空白,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感受两人学弈的不同表现。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那后一个学生此时是怎么想的呢?在这之后的学习中,他会怎么做呢?再如:你想对这两个学生说些什么呢?这样的拓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这一环节的末尾,我又设计了这样三个小环节:a同学们,你们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是了不起。看谁更有本事,把刚才大家智慧的结晶融会成自己的知识,连起来说说这五句话的意思?b老师欣赏有挑战的学生,能用故事的形式讲讲《学弈》吗?c瞧,你的思维多么敏捷啊!理性地表达了对文章的理解,谁愿意向他挑战,用感性的方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这一系列的环节层层深入,推波助澜,为的是让学生能融会贯通,能达成意会语句,反复朗读的目的。

四 指导诵读,读出韵昧。

新课标提出:“主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的环节少不了,更是马虎不得。在这一环节,我重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给学生配上古乐,让学生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一番,或让他们自由放声读,或同桌赛读,或自告奋勇表演读等,即强调了个性化朗读,多读,人情人境地读。读到文章自然脱口而出,“之乎者也”韵味十足。让学生用古人的方式学习古人的东西,让他们充分体会诵读古典文学之美,带领他们陶醉于这古典的文言世界,这样效果极佳,而且为学生今后的古典文学的学习埋下积极的伏笔。

五 谈收获,课外延伸。

我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收获和学习了课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等方面请学生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还布置了《矛与盾》、《郑人买履》等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使得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能及时地得到课外的补充与延伸。

总之,若能让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屏弃不求理解、死记硬背,而充满审美的愉悦,那么教师就一定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熠熠生辉、千古不朽的美丽篇章之中,就能让学生遨游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海洋,就能要学生流连于千古佳作的神奇境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自发地去探索,去发现,去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情感、哲理,接受美的熏陶,增加形象的感动,增加文字的品味,得到思想的升华,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学弈》的教学中我就是力图表现一种唯美的教学风格,既努力营造一种古典文化的学习氛围,又照顾了小学生的天性,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份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惊喜。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小学阶段,我们接触的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其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情感,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虽然选入教材的数量极少(共四篇),但是从目前教学上来看,误区很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标准中没有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会出现以下情况:1.教学过深,即教师将所有的东西包括语法在内都统统教给学生。2.教学过浅,即只是读读背背而已,学生连最起码的朗读节奏都不知道。

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再次翻开课程标准,我们看到的只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不过,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只是与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合理过渡,让学生知道这种文体即可。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是给学生“启蒙教育”的。所以说,积累语感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其次则是通过文言文教学,了解一下古代文化。这些即可定位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形式过于呆板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一个模式:读课文认识生字,再根据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教法可谓呆板至极。因此,课堂氛围也就沉闷,学生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也有个别教师扩大拓展,无限制地“挖掘课堂资源”,结果虽使课堂无比活跃,但内容偏离了,学生自然也没有收获。在课程标准中,我们读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作为工具,让学生学到方法;侧重人文,则让学生懂得道理。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古文的韵味,品味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

文言文该如何教,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从汉字入手,抓字形和渊源

文言文教学,首先得明确字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了解了汉字之美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时,为让学生理解“绝”字的意思,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那好。我们不妨把课文换一个题目叫《伯牙断弦》,如何?

生:不好。仿佛一百个“断”也不如一个“绝”字。就好像我和你“绝交”了,就是永远不好了。而“断交”,仿佛还有和好的可能。

师:(出示繁体字“絕”)看,“绝”字有一把刀,将左边的丝全部割断了,一点都不剩,所以叫——

生:绝弦。

通过分析“绝”字,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趣味十足

文言文离我们的语言较远,小学生读起来很困难。很多小学生都会对其“望而生畏”,在还没有学习时就开始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很重要,而让我们的课堂趣味十足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再以《伯牙绝弦》这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摆在老师面前的是一架钢琴,我要弹琴了。但在古代不说弹,而说“鼓”。用古代的话来说,现在老师要——

生:鼓琴了。(大笑)

师:说话,在古代是“曰”,老师要——

生:曰——了。(大笑)。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一个情境,注重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联系,可以让课堂在趣味中展开。这样,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乐学。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可放开大脚步,脚步一定要慢。这样,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压力。

(三)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在读和背上多下工夫

我们知道,古诗教学重在朗读与背诵。其实,文言文更应该如此。入选课本的文言文篇幅短,特别适合朗读。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言文课上,我们要让学生追寻古人读书的姿态,寻其韵味,抑扬顿挫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小学时期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机,多积累一些经典的文言词汇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的语感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文言文课上,我们应倡导大声读、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读,从而使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初读,抓读音。只有先把字读正确了,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韵律美。复读,把握节奏。文言文都有优美的韵律,指导学生读准节奏,方可读得更通顺、更流利。再读,想象画面。我还以《伯牙绝弦》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伯牙静坐,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静心倾听,能说出他的想法。

师:把画面想象还原成书面文字。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文言之美,用画面展现,不仅能还原语境,还能更好地记忆和背诵,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学生对内容无比熟悉了,教师再让学生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背诵下来的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还有其中的画面,以及其中的情感。

(四)言意兼得

学习古文和现代文一样,不仅需要理解意思,更需要学习句式。如我在《伯牙绝弦》一课中的应用。

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曰:“ !”

此设计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写话训练、语言积累的有机统一。

总之,文言文教学讲究方法,不仅让我们的课堂有了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文体让学生乐于接受,为学生善于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摘 要: 在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抓住“趣”与“读”这两个字,以达到让学生喜欢并学好文言文的目的,进而去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精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关键词: 文言文; 兴趣; 朗读

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一顶华丽的皇冠的话,那么流传久远文言文则是那皇冠上闪耀的明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精品,还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和揣摩,我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注重“趣”与“读”。

一、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古人亦云:“上自圣贤,下至愚孩,未有声入而不应。”由此可见,激发兴趣,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何等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文言文,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始终尝试着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是文言文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教师把握不好,不但会让学生丧失新鲜感,还会产生厌烦情绪。然而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身课内外的阅读和其他途径,已经积累了不少文言文方面的知识。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1)古语中“说”读什么?(曰)(2)“我”在古语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通过以上内容的交流,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他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此时,我趁热打铁随即告诉学生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渴望立刻去课文一探究竟。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乐学的情感

现代教育技术,把声、光、象技术乃至各种艺术方式有机融合,能够创设出一个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教学情境,其激趣活情的显著效果令人折服。如果教师善于创设这种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昂,心潮澎湃,内心总是充盈着迫切要求亲历亲为的冲动。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一开始,我便以美妙动人的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又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在教学尾声之时再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如此凭借特定的情境,特有的烘托、感染、熏陶的教学功能,激活了学生乐学的情感,使之生成学习的主动精神。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刻思考的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情感,那么学生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做重中之重,并以此为主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去点燃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情感之火。作为语文老师由此我也深深感悟到:其实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的教学,我们都可以很好创设各种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时发音准确,句读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那么如何在文言文中发挥朗读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训练方式:

(一)学生自读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批注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今义,粗知课文大意。这也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一个方法。

(二)教师范读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很难读好它。那么此时老师的范读尤为重要,这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榜样,创造朗读条件,鼓舞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信心。如我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我主要指出他们读错的地方并及时纠错,然后正确地领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奏,以帮助学生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粗略地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三)学生个别朗读

可以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因素,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对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必要时,也可由两个以上学生比较着读。

(四)全体学生齐读

当学生对课文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础时,可由全组或全班齐声朗读,让优生带动后进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和气势,同时也可使每个学生增加朗读练习的次数。

(五)学生自由朗读

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这一环节,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当然在朗读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是尤为重要的,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在学生朗读正确并大致了解每句话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味。教师要着重指导重点语句的停顿和语调,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熟课文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可以用讲、演等方式进行,以达到读懂故事的目的。

总之,小学文言文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读通课文,读熟课文,读懂课文;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牢牢地把握这些,不随意地拔高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辅助,必要时加以讲解。就一定能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点滴

2000年2月20日晚,在欣赏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时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有许多教师将古诗文引进小学课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新教材中也第一次出现了文言文,这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虽然这些文章的篇幅很短小,然而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比较难懂,学习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因此,笔者觉得小学教学文言文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这几篇短文上,而应让学生通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对它感到新奇、有趣,摒除畏难情绪。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年代较为久远、理解较为困难的文言文愿学、乐学,关键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文言文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笔者首先自己对文言文充满兴趣,并始终尝试着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放在首位,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

一、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学弈》前,要求学生尽量搜集有关作者孟子的材料。学生们搜集到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以及孟子的其他材料,内容非常丰富,让学生对孟子怎样从一个顽童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对学习他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预习《两小儿辩日》时则要求学生搜集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生平、事迹,还有“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太阳看起来小”的科学常识。组织交流后,学生知道了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同学们知道了孔子的相关背景就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起课文来就会兴致盎然。

二、多种朗读,激发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今天我们仍可借鉴,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如果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读到流利通畅为止,未尝不可,但他只是“任务性”的敷衍。如果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渐次提高,效果会好得多。在教《两小儿辩日》时我是这样做的:

1.教师范背。笔者把教师范读课文改成范背课文,而且告诉学生笔者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背出来了,你们的记忆力比老师好,一定会背得比我更快,旨在告诉学生“读熟文言文,一点也不难”,以激发学生胜过老师的“斗志”。在教师范背时,提请学生注意教师的停顿和重音等。请学生大胆评议教师的范背。

2.自读互读。学生或两三人,或三四人分成小组,互为小老师,互帮互学,找出生字、多音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互相纠正朗读,看哪一组先读正确、读流利了,每组或派代表当众朗读,或小组集体表演朗读。这样,不管功课好坏,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机会得到表现。

3.让学生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地读。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那样抑扬顿挫,让他们沉浸在文言节奏中;而后再带动学生读出轻重徐缓。先自己读,然后小组读,最后齐读,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去体会语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4.分角色表演性朗读。《两小儿辩日》中,人物个性分明,语言很有特色,所以我在学生读通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5.小组合作,弄懂课文内容。由教师讲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懂,虽然都是“懂”,但这二者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前者看重的是为教书而教书,后者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因此先开展一个“注释搬家”活动,把课后的注释搬到文中相应字的下面,这样有“一箭双雕”之功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以小组为单位,弄懂每句话。要求学生把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画出,让学生互教互学,教师适当点拨。

三、课本剧表演,发挥兴趣

把归纳寓言寓意籍于“访谈”的进程中,将复习巩固融入小品表演之中,可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开动起来。”

例如,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在学生知道关于太阳远近的科学常识的基础上,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级交流。

四、课后拓展,提高兴趣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小学阶段,还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通过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后,笔者补充了《论语十则》,选取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名言,对重点字词提供适当的注释,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觉得古文一句话就能包含很多内容或说明很多很深的道理,真是了不得。

只要我们能紧扣新课标,正确认识文言文,真正热爱文言文,遵循文言文的语言规律,抓住“读”这个根本,多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到!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新探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一组文言文,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文言文。大纲指出: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教学就应与传统文言文教学有所区别,下面,我就结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以图激趣,初读感知

以图激趣,初读感知是我们进行现代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也配有一幅插图,这幅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出示这幅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图上看,课文讲的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爷爷给两个小孩讲故事。”有的说:“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老爷爷向两个小孩问路。”还有的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问题,老爷爷在判断谁对谁错……”想象多种多样。借此时机,我让学生带着争议依靠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课文。结果,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很快就能读通课文了。

二、反复朗读,读中领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使其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如:弗(fú)、曰(yuē)、沧(cānɡ)、汤(tānɡ)等。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读熟课文,恰当断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句,在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把此句读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就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了。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反复去读,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朗读了。

2.逐字精读,读中领悟

能正确熟练地朗读文言文后,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因为相当多的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读中领悟。如《两小儿辩日》中,“而日中时远也”中的“也”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和现在常用义不同。在理解这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理解其他字的意思,然后再试着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最后通过对整句话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也”是一个句尾语气词,没有具体意义。

三、复述表演,实践探究

为了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试着用文言文来讲《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背诵下来。当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例如,我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就用多媒体放映插图,然后让学生看着插图,用两分钟的时间回忆这个故事。接下来,请三名同学分角色复述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三名同学竟然都没有看书,而且非常准确地把课文内容复述下来。同时,其他同学在看、想、听的过程中,也都能很快地把课文背下来了。由此可见,复述是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四、旁征博引,探索奥秘

对于《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一定也会感到十分好奇,并且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可布置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课上,再让其展示学习成果。例如,我班知识丰富的曹云根同学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这样的解释: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通过他的解说,学生们很快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总之,旁征博引,让学生们探索奥秘,不但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科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

五、开拓思维,创意表演

在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资源解答了两小儿的疑问后,可让学生开拓思维,创意表演。这不但可以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就提供了这样的活动设想: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已经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遇到两小儿辩日时,你会怎样为他们裁决呢?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结果,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不但正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自己也真正地成了“小圣人”。

总之,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也应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有效运用故事点燃小学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吹来了高段语文一项崭新的教学内容——文言文。文言文的出现,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带来了新的舞台。但同时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一)拔苗助长,雾里看花

不少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在课堂中,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过分地强调文言文中的语法,过分地进行拓展等,操之过急,任意拔高,使学生苦不堪言,从而导致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就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兴趣。

(二)拘泥形式,寡然无味

不管什么形式的文言文,有的教师走的是统一的教学模式。读通读顺课文后,就开始重点字词的解释理解,然后分析串讲,了解内容,最后再读读背背。长此以往采用这种机械、单一的形式,将会使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消磨殆尽。

(三)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有部分老师认为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调剂,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教学时隔靴搔痒,草草了事,不能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有效运用故事,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透过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在立足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运用故事,开展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导入故事,形成阅读期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小学高段的学生依然喜欢情节,喜欢形象,好奇心强。刚接触文言文,如果只是围绕固定的字词和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串讲,学生的阅读期待马上得到满足,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适时导入跟文言相关的逸闻趣事、寓言、典故等,再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提升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情感始终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强化。

(二)还原故事,领略真实美感

1.借助插图,合理想象

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给他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相对比较短小,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所能看到的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的东西。插图虽然只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但留有很多空白点,很多想象的空间。利用好了插图,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会更完整、丰富。

2.依托背景,大胆猜测

文言文的生命意义只有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才能显现。只有准确指向具体历史背景的故事才有针对性,才能指向文字背后真实的人物思想情感。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背景的介绍引入是甚为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人物内心,把握情感。有了故事背景作依托,学生能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大胆又合理的猜测,延伸了故事内容。

3.找准基点,适时还原

在想象和猜测的基础上,学生的阅读期待已被完全调动起来。这时,教师用与文言感情特点相适宜的语音、语调、语速进行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去认识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感受文言的韵味。还原历史,还原人物,带领学生在故事中去领略真实的美感。

(三)演绎故事,诠释别样精彩

1.抑扬顿挫,吟出文言音韵之美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整体把握和感知文章,在诵读中体验我国古代文章的精妙之处。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诵读是不能忽略的。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更要鼓励学生读出文言的节奏,使学生真正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受到感染,想象画面,产生身心的愉悦,更好地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

2.别开生面,演出文言形式之新

小学高段的学生仍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剧本表演正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了演好角色,学生会主动去熟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为了让表演更精彩,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能拉近他们与文言文的距离。

3.融会贯通,唤起文言学习之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初始阶段,要打破学生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故事的欣赏和表演中,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使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并乐学、会学,激起学习之趣。

(四)编写故事,丰富文本内涵

1.抓空白,写别样文章

由于文言文的笔法简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简单,不够具体生动,因此还留有很大的空白。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理解,主题的领会上,抓住空白,进行仿真的细节补充,让故事情节更为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这样的二度创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使文本的内涵更为丰富。

2.移视角,编缤纷故事

文言文的故事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换个角度,移个视角,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故事新编。可以保留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生发,重新编出一个故事,赋予其新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既能显示学生的创新思维,故事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续情节,构崭新画面

文言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人物形象都是借助情节展现出来的。根据文本中展现的故事内容,抓住人物的言行、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来一个精彩别样的续写,就会使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拓展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拓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仅靠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是不能让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所以,用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抛砖引玉,带领学生去收集和阅读一些短小、通俗易懂的文言文、文言名句等,让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最终的追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即古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学习并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中蕴含的道理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觉得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能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从喜欢文言入手。

如果一个小学生,即没有多渊博的学识,有无何文言文常识,面对“之乎者也”的古文,也许早就头晕晕并望而却步了,更谈不上去读。如何消除初学者的这种惧怕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是最好的诠释,不错,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小学生喜爱文言,从怕文言到爱文言,不妨这样试试:以读为本,读通文言。曾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教学文言更应该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断句不当,出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教师更要注重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通过诵读,可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文言文语言精炼,含义精赅,让学生平时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二、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鼓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言文里的“文言”让人觉得艰涩难懂,如果一味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可能就是手忙脚乱、囫囵吞枣地将其记下,感觉极其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的能力,甚至会从根本上抹掉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起到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味道,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好教学资源,让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自读自悟。

如《学奕》中一句“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有的学生按照注释这样理解“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也有的学生这样说“弈秋是全国有名的围棋高手”、“弈秋是全国大名鼎鼎的围棋大师”。对于这些说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注释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三,背诵文言文,记住好词佳句。

背诵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会不会背,背后记住的东西的多与少,是能力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一个人背诵的功夫能决定他一生的成就。鲁迅先生就是因为读得多,记得牢,才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小说史。现在许多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不强,表达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脑中无“米”,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当然困难。将来做学问、搞研究,也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融会贯通,才容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生的背诵能力,此时就转化成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转化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课本入编的文言文都短小精悍,蕴含警示世人的道理。学生在读通读懂课文后很容易感悟到。如《学弈》一课告诉人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文章结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对事情作了结论而并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所以成为文章的佳句。《两小儿辩日》中末句: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采用反问句式,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也体现了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知为知,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的精神。诸如此类佳句,还很多,能背诵文言及文中的佳句,既让学生熟记课文,又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学完课文后要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四、初步尝试赏析文言文

对于初学者而言,文言的赏析要求不应太高,只要能理解文章所讲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即可。小学课本所编的这些故事大多是学生熟悉的,是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当他们进入文言文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时,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降低了陌生感,消除了其畏难情绪。学生已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熟读了许多名言警句,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并且这些内容的学习方法都与文言文的学相径庭。虽然学生初学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尤其是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初学文言文时最大的困难,但不是从零开始,也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由此可见,小学生赏析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不难。

如《学奕》一文,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只要学生能弄明白“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能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即可。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与现代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侧重于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享受祖国古代汉语的神韵:侧重于感悟,能用自己的话对整体内容经行正确、清楚、连贯的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教师能做好以上几点,那么学生对文言文就乐学、会学,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文言文教学论文:小学文言文教学探微

摘 要:小学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对于继承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及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旨在通过实践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诵读法;比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古代文明传播和承接的媒介。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对于继承祖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及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大量的“之乎者也”与现代文大相径庭,小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产生陌生的距离感和畏难情绪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求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诵读法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的目标与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都说明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作用。教学文言文,诵读尤为重要,且需注重以下几点:

1.读准

读任何一篇文章,首先得把字音读准确。文言文中存在通假字现象,虽然不要求仔细讲解古汉语的特殊语法,但在朗读时还是要做一些浅显的解释,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例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句就涉及两个通假字,在朗读时就得变换读音。

2.读通

读通也就是要注意读好停顿,指导学生正确断句。要按照词语及语言特点,最好指导学生划出正确的词语停顿。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断好句、读好文,也有助于其对句子的理解。例如《杨氏之子》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应提醒学生注意“家”和“禽”中间的停顿。

3.读懂

读懂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大意。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十一册也明确地指出: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同时也指出,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同时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字多义”和“古今异义”这两种古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这些内容课标根本没有要求,不讲也罢。但是笔者认为,既然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那么这些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最宝贵的能力的载体就必须得到重视。只是讲解不需太过仔细、透彻。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去”和“汤”这两个字在课文注释中的解释,并与其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比较,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不同之处。虽然没有提及“古今异义”,但是学生已经了解了,同样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再如,在教学《学弈》时,学生会发现,课文里“之”这个字出现了6次。这些字,有的当助词“的”讲,有的作代词讲,书中又没有作完全的解释,学生就很难把握,以至于有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这几个“之”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而不是单独、机械、孤立地拿出来讲。当学生了解了每个“之”字的意思时,自然就理解了。

二、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通过比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

如,在学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后,紧接着学习的是《晏子使楚》。此时学生们还保留着初学文言文的热情。于是我趁热打铁,再一次将学生们带进文言文的大花园中,去采撷一朵朵语言之花。当我把《晏子使楚》的文言文选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尽管刚开始时读得不流利、不通顺,但是经过努力,这个片段终于被完整流利地读了下来。至于文章大意,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现代文,也能很顺利地读懂,并能和和课文中的故事对应起来。经过比较,学生能够很明确地感受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又如,在学习课文中的成语故事时,我也会适当穿插文言文。如“程门立雪”“响遏行云”等。通过比较,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就更为深刻了,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和感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言文既短小精悍又生动有趣,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特点。如,《两小儿辩日》,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对话描写,而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相对比较少。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合理发挥,创造性地加进一些元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要表演的篇目。这种教学方法,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文言文课堂散发活力。

综上所述,小学文言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其中之一,同样要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既要看到“言”的重要性,又不可忽视“文”的价值。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造意识的教学方法,那么小学文言文教学这块“处女地”必将迎来“春风已度玉门关”后的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