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26 02:40:5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摘要: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模式,从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方式进行不断改善和创新,并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朗读模式的优化,不断地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课堂教学论文

1初中语文朗读现状

1.1朗读目标缺失

当今语文教学要求凸现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在朗读这个环节中,老师放弃原来的整个班级集体朗读的方法,张扬学生个性,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愫。从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形式变的多种多样,真正的体现了、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但却带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这样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真正包含的意蕴。例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或许学生会选择个性,朗读出的是荷花,但可能感受不到荷花的意境。真正的荷花魅力,应该朗读出我心中的荷花,朗读出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象征,真正的在学生心底画出一朵美丽的“荷花”。

1.2朗读的对象较为单一

在传统的语文课本教育中,老师选取的朗读生都是班干部、课代表或者有较强朗诵能力的学生。经常都会听到老师说这篇文章如何如何,就叫某某为大家朗诵。尤其是在教师公开课上,优质课上更加注重有能力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都会长期关注几个朗诵具有特长的学生身上。朗读只是成了朗诵能力强的学生的舞台,成为了老师完成课程的环节。

1.3朗读缺乏情境

作为一个学生,他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但是他们的情况都需要缓慢的酝酿,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出来,需要给学生一个触发点才能触发学生心理面最深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淡淡是朗诵无法读出课文应有的感情。要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的融入文章的意境中去,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意思、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朗诵要深情、要专注,但是没有情感的铺垫,只能让人感觉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如何做好朗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披上时代的装束,让学生在朗读声中灵秀其来,让课堂因朗读而灵动。学生不是一个用知识填满就可以的容器,学生是需要点燃的火把。

2.1朗读需要明确的目的

学生在朗读时,不能没有目的性的乱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为了感悟和了解课本带给学生的情感。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学生在下面卖力的朗读,老师就在黑板上卖力的写写画画,或者考虑下一个课堂步骤,往往都是把朗读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部分,也可能当作课堂一个过渡阶段,完全没有注意到学生朗读的如何,更不用在读完之后,去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在老师备课的时候,应该做好课程全节考虑,将朗读设计在最能表现这篇文章的核心之处,让学生明白朗读的目的。一篇课文的朗读时为了找准每一个字的发音,还是为了体会课文带来的情感?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大概,还是对某一点细细品味?不一样的课文,需要不一样的朗读方式,有的需要整体效果,有的需要个性突出。在具体的朗诵当中,老师在课文的时间选择上,随着课堂做出临时的改变。在齐读的时候,尽量避免只求达到“声音整齐”,导致“感情单一”。在齐读中,也需要学生演示出自身个性,避免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的要求是不需要整齐的划一,而是要各种各样的特色演绎。在老师范读,学生辅助中,老师要怎样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有篇文章《马的世界》,在老师的范读之中,让学生学习配出马的声音,让学生走进马的世界,感受到马的文化熏陶,身临其境的对“马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想象与发现。在朗读完成后,可以让学声音的同学再一次朗读,一点一滴的引导,通过学生自己的声音学习,切身的感受到马的世界。

2.2赋予学生朗读的权利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仅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读书。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应有读的权力,才能讲课堂的生命力完全展现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2.1积极参与课堂朗读

朗读不是少数朗读优秀学生的舞台,也不是课代表、班干部的主场。在学生中,不乏性格内向,平时说话就欠缺自信,低声低气,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沉默下去。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让这些学生有亲自体会课文内容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引导,在课堂上充分时间,增强他们的朗读信息,加强他们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出人人有朗诵,气氛和谐的学习氛围。只要相信每一个学习,才能做到更好。

2.2.2朗读应有更高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朗读当中能够自己了解课文内容,在是在了解不到的地方,才为学生解答疑难。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下,让课堂的主旋律变成师生的互动,让朗读登上语文课堂的舞台,不再以配角出现。老师在教学环节备课中,应当参考课文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可以理直气壮的在课堂上朗读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3充分的了解学生,制定出明确分层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出教学的明确目标,才能在朗读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目标上,区分明确层次。就学生个体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好课文的文字发音是否正确,停顿位置是否合理,要求不错不漏。在学生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流畅的朗读时,正确的掌握语气、语调,表现出课文的风格与神彩。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适当的调整朗读目标。例如:八年级下册中的《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第一节课的中规中矩,和忘记带领带上可以要求一位同学读。在藤野先生纠正“我”的解剖图和实习,添加“我”抄的讲义上,找一位较为优秀的学生朗读,表达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还念,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要在这几点朗读中,洋溢出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创设朗读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要求教室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时,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这样更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本意。让学生朗读含有情感,就要在课文内容上创设学生能够理解,需要的情境。在在课本相匹配的情境中,才能正确、迅速的将学生带进情境之中,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朗读进入情境时,学生才能够更容易进入角色,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朗读也不在漫无目的,不在是枯燥的重复,仔细的推敲、品味课文语言的魅力,养成良好的语感,达到朗读的效果。

3.1老师的情感渲染

每一位学生都饱含丰富的情感,老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关键,将学生的情感触发。例如:

八年级上册的《背影》,应该抓住课文一个动情点-背影,两个人物-父亲和我,三个结构-现实,回忆,现实。老师在创设离别之时,可以叫一位学生模仿父亲背影,这种强调作者四次流泪。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抓住自己灵魂深处最感动的一幕。可以是“到徐州看父亲,看见满屋的狼藉,想起了祖母,眼泪簌簌地流下”或是变卖家产,借钱办丧事。抓住学生读课本中,哪一节学生的情绪会变的低沉、悲伤。感受到班级中,学生眼中流露出来的伤痛。在后面的朗读中,学生流下了眼泪,真真实实的为作者看到父亲离去的背影而伤心。

3.2触发学生联想,迁移意象

语文教学的亮点应该将朗读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学生朗读能力培训,让学生主动融入课本情境之中,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神奇。语文课本中,优质文章比比皆是。但是学生很难从这些抽象的符号中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浓浓感情。在学生体会不到的时候,老师要教会学生转移脑中意象,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课本中的词语,引导学生感知描述事物的特点,在生动的描绘中连接脑中所想,触发联想,形成课本所蕴含的意象。这样才能明确作品所饱含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入课文中去。例如:八年级下册中郭沫若的《雷电颂》,可能学生很难理解雷电那伟大的力,它的无边无际,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等等。在学生朗读前,老师应讲述出写作背景资料,屈原的介绍和《屈原》一文的简介。从背景的角度带入,了解这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明确课本气势上的澎湃、雄浑,对风、雷、电的期待歌颂中找到光明的期待。

4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的学习一般都是从疏通课文意思开始的,有人说过“十分文章,七分是读”。老师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做到想读、敢读到最终的会读。让朗朗的读书声盈满教室,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寻阅读的快乐。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刍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

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同学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带头作用,要重视范读,通过范读来提高朗读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的去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从教师范读中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环境,提高自己的朗读效果。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课时,教师可以从语文细节上做示范朗读。如读“千里冰封”时要干脆,而读“万里雪飘”时声音就要上扬,把课文中冰封和雪飘两个词一静一动的状态从朗读中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用声音来表现画面的感觉,学生通过模仿,从而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如果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指导想象,读出个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儿童的语文朗读是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进行的,离开想象的朗读是贫乏单调的,毫无生趣的。在朗读中有了想象,学生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有了想象,学生就能在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有了想象,学生就能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创造的瑰丽多彩的文苑,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朗读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根据文本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让学生抓住朗读的要领,注意文中的重音朗读技巧,掌握文中的节奏和停顿,做到抑扬顿挫,娓娓动听。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基调和情感,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从题目字眼可以了解到这是一幅“春风图”,描写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作者通过听觉、嗅觉、触觉把春天的气息和活力的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地方要停顿,哪些地方语速要快,哪些地方语速要慢,要有节奏,语调、语气要符合文中的情境。如“抚摸”要读得语重而深情,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气”“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充满青春活力。在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学生就能把无形的春风读得有形、有色、有情、有味。

三、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从课文入手,大量阅读,勤写勤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体会语言的神韵,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毫无疑问,阅读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要读写结合、训练到位,通过日常教学中的点滴积累,为学生日后的表达和写作搭桥铺路。如我在教学《背影》,出示句子:“仿写,例:父爱是送别时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让我倍觉感动。父爱是______,_____。”给学生填空并朗读。又如上《故乡》一课时,让学生填写句子:“当闰土在___的时候,我在____。”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懂了作者的心,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常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很丰富,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是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很显然,这就要多读、多背诵;离开多读、背诵等方法,要提高写作水平是很难的。经常朗读、背诵,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写文章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学生读得多,背得多,听得多,积累得多,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总之,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谈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朗读教学的思路

[摘要]现代散文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大,散文教学自然也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中国现代散文,大部分语言优美,构思精妙,富有哲理,人文气息很浓,再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然而,长期以来,散文教学已经形成模式,只注重对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分析,却忽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就成了语文教师必修的研究课了。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从朗读教学入手来探讨指导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使学生走进作品,走近作家,通过反复地进行朗读,体悟欣赏文章,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少不了朗读,但朗x绝不是无目的地重复,而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作品的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作者写作的原始思维、情感加工、创作冲动、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把握现代散文作品整体的朗读思路,从而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品主旨。

理清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散文作品的整体朗读思路,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在朗读中,融入作品

散文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解读散文中的“形”与“神”,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是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一篇散文作品,教师首先应当教会学生在朗读中欣赏,通过指导学生有效朗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意,从而实现有效引导。

1.结合文体,在朗读中弄清分类

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决定了这一体裁有别于其他体裁。选材自由,凡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无论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均可自由选择,不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结构灵活,不拘一格,无固定的写法。虽然散文选材自由,结构灵活,可是任何题材的散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注重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主题深刻,感情丰富,语言优美凝练,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描写较为具体,同时带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此类散文,应抓住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梳理事情经过,理解作者情感。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或触景生情,或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朱自清的《春》。阅读此类散文,要重点分析、体悟作者在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

(3)哲理散文――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阅读此类散文,应抓住象征事物的特征,或者寻找关键段落、关键句,进而概括作者的深刻感悟和人生哲理。

2.探寻线索,在朗读中理清脉络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作品大都文质兼美。无论哪种文体的散文,作者在行文时必然有一定的章法。叶圣陶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一篇散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探寻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顺着作者的思路一步一步漫溯到文本深处。教师在散文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比如教学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勾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如顾而乐之、悲愤惆怅、安慰、毛骨悚然、闲情逸致等,进而对词语排序,这样学生很容易在朗读的同时梳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又如朱自清的《背影》,教学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背影”这个关键词梳理文章脉络,不仅可以快速了解文本内容,而且对于父子之间相爱相惜的情感也能渐次体味。散文的线索就如串起珍珠的丝线,这丝线恰是品读散文非常关键的切入点,循着线索,采撷珍珠,必是一路好风景。

二、在朗读中,理解主题

无论哪种类型的现代散文,无论散文中综合运用了多少种表达方式,作者在创作时往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表达,因此解读文章内容是理解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对散文主题的把握,离不开朗读,对事件、人物、环境等的朗读、分析都是解读主题的必由途径。

1.概括事件,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叙事散文中,主题的表达离不开事件,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的散文,要引导学生把事件作为朗读的重点之一,在朗读中能够迅速概括事件。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11―23小节,并用“我从,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的老师”的句式说话。学生的朗读,目标小而明确,直接指向典型事件和人物性格。这样,经过朗读和交流,很快学生就得出了“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结论。又如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让学生朗读课文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围绕母亲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经过自由朗读和独立思考,学生对于“元宵节母亲背我赏灯;母亲读小说热泪涌流;母亲因我受罚而落泪;母亲熬夜为我做鞋”等情节能够进行快速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在朗读中,教师对学生概括事件的有效指导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内容,把握文意。

2.分析人物,在朗读中勾勒形象

即使在叙事散文中,人物也往往是作者的抒情主体,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的教学,要很好地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朗读文本时必然要细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语态、个性、心理等。如果朗读的要求仅仅停留在对情节的概括上,就未免过于粗浅,而精细的朗读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在日常写作中的人物描写也大有裨益。

三、在朗读中,解读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散文的生命。刘勰说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散文对于情感的表达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强烈,更浓郁。要真正读懂一篇散文,解读作者情感是唯一的密码。

1.研读细节,在朗读中体悟情感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细节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情感,使读者对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著作者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就能很快地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细节。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笔者在备课时颇多踌躇,文中那种看似平淡实则深沉的父子之情,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有所感悟,而不是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最终,笔者发现,无论是线索型还是板块式的教学设计,都绕不开朗读,绕不开细节,而且似乎朗读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上课时,围绕父亲的“背影”,学生依次进行了听读、圈读、品读、带着语气语调展示朗读等课堂活动,读出了文中对父亲服饰细节的描写,表现出父亲家道中落、生活窘迫的境遇;对父亲体态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年迈无奈;对父亲谆谆叮嘱的描写,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情爱护;作者的几次落泪,着墨不多然而意味深长,作者内心深处不便表达又无处宣泄的愧疚、内疚,对父亲又爱又怜,又饱含感激、不舍和思念的复杂情感跃然纸上。总之,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披文入情,缘情悟理,逐渐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竟也能够解读出高于他们年龄的、儿子对父亲的那种复杂情感。

2.品析语言,在朗读中感受哲理

散文的语言或深沉练达,或清新明快,或沉静典雅,或朴素自然……反复品读语言,用心思索文中耐人寻味的哲理,细心揣摩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密码,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用心良苦。

以《幽径悲剧》的教学为例,季羡林先生用了大量笔墨描绘 “幽径之美”“藤萝之美”,如果学生对于这种“美”的欣赏和解读不充分,那么对“藤萝之悲”的理解必然就不透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写“美”的段落,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反复的勾画圈点中,在富有情感的诵读中,那四季翠色在目、勃发无限生机的幽径,那“苍黑古劲”、幽香扑鼻的古藤萝,似乎就在眼前了。这时,学生再来品读第11小节,读到悬在空中“吊死鬼”一般的虬干,读到“在绿叶丛中微笑”的淡紫色的花朵,读到“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他们已然有些惋惜和心疼了。这时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让学生了解“十年浩劫”中花与人的共同遭遇,再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痛苦”,理解“悲剧”的内涵,就是有据可依了。因此,散文中哲理和情感的理解离不开揣摩语言,厚积薄发的课堂一定需要对语言的反复品读。

鲁迅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朗读,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口、目、心,深入洞察文本的音、形、义,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训练思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体会

朗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途径,是一种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手段。对于"阅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它,一方面是"阅",即广泛地阅览各种有关语文基础的丛书、工具书,甚至是有关写作方面的常识,或者是有关文学方面的常识,各种诗书典籍等。因为语文知识好比一幢美丽豪华的大厦,我们只有通过一"砖"一"瓦"才能将其堆砌而成,而这些"砖"、"瓦"就必须要我们在平日里搜寻、积累,而这种搜寻、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览的过程。

1.朗读教学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朗读"--出语感。阅读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学生要想有很好的语感,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在"读"中出语感,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文言文教学中的 "……者……也"这样的一个判断句式,要让学生多读几遍,通过读来真切地感受这个句式,这样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学到类似的句式,学生只要一读到,马上就能判别出这种句式,并深刻理解它。再有《陋室铭》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就会仿句:"何罪之有?""何理之有?"等等,进而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句子。这些都是多读、熟读带来的良好效果,所以说,"读"对培养语感很重要。

1.2 "朗读"--出美感。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样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还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的审美教育。所以,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写作水平,还能培养有高尚审美情操的人。因为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让青少年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篇,就是让他们跟名家、大家对话,思想上无形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乡愁》等佳作时,笔者就让学生尽情地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刚开始,有几个学生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时,忍不住笑了起来,但多读几遍后,他们就理解了诗人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被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这样的收效是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也不如学生自读去感受来得好的。

2.朗读途径多样化

既然"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1 重视早读课的质量。早读课就是早上读书的课,当然应该"读"书。虽然早读时间不是很长,但"滴水能穿石", 而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们能坚持每天早上花20分钟时间来读书,那么我绝对有理由相信那些优美的古诗文是难不倒他们的。

2.2 采取多种课堂朗读方式。课堂上,我可以采取跟读、听读、老师示范读、个人朗读、同桌齐读、小组比赛读、全班集体读或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再让学生客观地点评,以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的水平。

2.3 开展丰富的课余读书活动。平日,我也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再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例如在学完《观刈麦》这篇文章后,我要求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阅读《卖炭翁》,然后再开展"走近白居易"的交流会。这样一来,学生目标明确了,兴趣大大增加了,就会及时去读去了解白居易。通过自主阅读同学交流老师引导,大家对作品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读书活动不但能增长见识,提高自学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

3.多彩纷呈的朗读方式

我们明确了"读"对语文学习的作用,并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阅读训练,那么接下来简要谈谈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的"读"的方式:

3.1 朗读、诵读。对于一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诗歌、散文,我明确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因为这样的文章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朗读或诵读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神到,所以采取朗读或诵读较为适合。

3.2 精读、研读。读到一些有深刻意义的精彩片段时,需要学生放慢速度去精读、研读,用心领会。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时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我们去精读、研读。

3.3 略读、浏览。对于一些只需把握整体、了解大意的长篇大作,则引导他们采用略读或快速浏览的方式,做到"观其大略"即可。

总的来说, 朗读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应该尽量做到自己少讲而让学生多读,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要他们懂得人生道理,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和个人的综合素养。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算得上成功。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中国古语中有提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学习的重要性。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有策略性的引导朗读,可以加强同学们的语文语感,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记忆能力和印象。对于年龄不大的初中生们来说,他们可能对语文中的写作技巧等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兴趣不大,但是对于朗读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朗读,是一项既简单又目的性强的活动,那么,对于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有什么有效的策略呢?

【关键词】初中生 朗读 引导

一、充分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经常在说“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事实确实如此,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之后就会不自觉的想要去做这件事,并将这件事做的更好。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自主地去对这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索,并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谈论到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时,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放在第一位。有了兴趣,就可以发展接下来的教学。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大也是最必要的工作就是引导。激发学生兴趣这一工作是教师必做的引导工作,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做好充分的了解工作,了解班里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语文的认知能力,除此之外,学生的性格特点教师也要做完善的了解。当教师对学生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注意因人施教,丰富课堂形式,利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这样一来,朗读教学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件有趣的事,根据课文的需要,挑出几个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可以丰富同学们对课文中人物思想的认知。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中有皇帝、大臣、骗子、百姓和小孩等多个角色,教师对角色进行分配后,再找一个或多个人来进行旁白的朗读。同学们之间相互配合,朗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除了分角色朗读之外,丰富课堂形式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朗读比赛、分段朗读等等。精彩的朗读方式对提高朗读效率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

二、讲清朗读要领做好指导工作

朗读,是以声音来表达出内心情感的一个活动。朗读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方式。朗读时,声音要出自于内心,切身地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意图,深刻领悟并用合适的声音来表达这种情感。在朗读的时候,不能故意夸张的吼叫,也不能过于矫揉造作,声音、情感、语调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怎样将声音语调和中心思想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发现,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好对朗读时的声音和语调的控制。

泰戈尔的三首现代诗――《金色花》、《告别》、《榕树》也被收录在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这三首诗内涵生动,适合诵读,都是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的展现了孩子们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美好的情感。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金色花》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地表达了孩子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告别》则用了奇特美妙手法深刻地写出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榕树》则通过榕树这个意象表达了对妈妈和故乡的思念。这三首诗亲切丰富,离我们的生活也比较近,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拉近对文学著作的距x。

三、丰富朗读形式长期坚持教学

初中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来源于文学名著,这些作品都是极其适合初中生来学习和领悟的。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坚持”。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收获到成果的,只有坚持才能有成果。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持朗读呢?丰富朗读形式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首先要多听。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搜集一些优秀的朗读音频给同学们听,经常性的听这些优秀的朗读会使同学们产生模仿的意图,从而使同学们向着优秀的朗读方向前进。例如在学习《过零丁洋》这首爱国诗歌时,一定要包涵深情,朗读出诗人在写下这首诗时的心情和意境,朗读节奏应该是这样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次是多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我们知道了朗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之后,唯有多加练习才能提高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应当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安排五到十分钟的朗读时间,可以自由朗读,也可以进行全体朗读,这样一来,每天的坚持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优秀习惯的形成也就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其实很简单,只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再加上学生的配合,就会取得好的成果。在学习的道路上,引导和坚持永远是前进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指导略谈

【摘 要】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不难看出诵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贯串了三、四学段。可见,朗读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首先,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默读只是在看,只是眼和脑在参与,而朗读则要经过“眼――脑――口――耳”多种感官的参与,每个学生要尽量做到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这样才能做到准确、顺畅、生动。因此,朗读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强化记忆,使学生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真阅读、深阅读。

第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的把握和理解。

记得在教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课文开头的部分,就是文中的主人公被父母追问羚羊木雕下落的那一部分,读“妈妈”那部分的女同学每次都会抢读,直接就把妈妈的话读出来,等不得读旁白的同学把“妈妈说”这三个字读出来。等他们读完,让其他同学点评的时候,有个学生说道:“读妈妈的同学太急了,每次都会抢。”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不少同学在下面异口同声地说道:“妈妈的性格本来就很急躁嘛!”听到这话,我有点吃惊,学生是进入初中还不到一个月的新生,这节课是学习本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学生只是才接触文章而已,人物的分析还远没开始,但是没想到他们已经在朗读中自己悟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时,我为我没有省略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深感庆幸,同时也再一次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

第三,朗读可以培养语感。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在做修改病句的练习时,有时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病因,但是经常会说:“就是读起来觉得不对,觉得很别扭。”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就是学生语感的一种体现。音乐听到入迷时,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拍子,古人读书忘情时,常常也是摇头晃脑,鼓掌击拍,到了这种境界,所读之物,仿佛是从他心中流出来的。乐感是怎样来的?不是靠默记乐谱,也不是靠听教师分析讲解,而是自己感觉出来的;语感亦是如此,靠死记语言材料,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获得,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品味而习得。

第四,朗读有利于加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联系,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各异,但都有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之处。散文的清新,诗歌的典雅,说明文的严谨;《观舞记》中辞藻的优美华丽,《背影》中语言的平实质朴,《范进中举》中用词的辛辣生动……这些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吸取精华部分,扩充了自己的词汇量,在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更加得心应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好像已经淡化了,课堂上学生朗读面窄,点来点去就是那几个人;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为读而读,有口无心。朗读仿佛已经成了一种点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要在思想上重视,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自己要不断地学习、练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再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而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2.进行技巧的指导,精选练点,有的放矢

普通话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喜怒哀愁发之于声,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侧重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同样是诗歌,《金色花》应该用欢快轻松的语气,读出孩子的顽皮活泼;《我爱这土地》则应该低沉舒缓,表现内心的悲痛,对祖国深厚的爱。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及时指导。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举一反三,将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3.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设计课堂里的朗读时间。在读之前,充分指导,明确要求。读的时候,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后要留下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技巧,发挥朗读的激励功能。自学性朗读,切不可流于形式,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将课文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4.丰富朗读形式,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开展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如前面提到的《羚羊木雕》,分角色朗读无形中就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如《皇帝的新装》,里面的人物多,个性鲜明,语言各有特点。我提前让学生分了小组,自选段落,进行分角色朗读。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还加入了自己设计的动作。通过几个小组的朗读,人物的形象不用教师刻意分析,在大家对朗读的点评中,自然而然就明确了。可见朗读的同学将自己融入到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下面的“听众”也能被很好地带动起来。

还可以进行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文学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的语言,与陕北高原上雄壮奔放的腰鼓声相得益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两者一结合,仿佛把学生带入击鼓的现场,感受到了火热的气氛。可见,音乐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尤其适合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5.要重视朗x后的点评

指导――朗读――点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点评,通过点评后的再次朗读,读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得失,听的同学可以学习借鉴。评议时,老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教学的探讨

摘 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基础,更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基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文言文朗读教学中的一点方法和感悟,恳请有缘看到的老师批评指正。

关键词:文言文 初中语文 朗读 教学

一、初读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采用教师范读或听朗诵音频的方法,引导学生接触一篇新文章。我个人认为最好的初读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读,出声的朗读。学生眼、脑、口并用,随着并不熟练的读书声从口中迸发,他们的大脑和心智都会被这篇古文濡染,不熟识的字词变得格外醒目,难理解的古文字意也好想弄个明白,进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初读的过程无需他人代劳,更不可省略不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初读就是文言文朗读教学的“磨刀”阶段。

那么初读阶段,读几遍才合适呢?这个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时间充足了,可以多读几遍;有的同学喜欢读,就完全可以多读几遍。当然会有同学不喜欢读书,或不喜欢所学的文章,那么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也是要读1―2遍。

初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及时圈画批注或做笔记,把疑惑,感悟,联想及时记录在书中或笔记本上。有的同学每节课都做笔记,但临近期末考试检查笔记时,却又拿不出。原因是,他记录的不少,但没有保存好,经常记录在纸片上,逐渐散失了。这令人十分遗憾。所以,师生都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笔墨清晰存留住“的好习惯。习惯终成自然。

二、范读

学生初读之后,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学习,一定要有老师的示范和引导。这时,教师需要给学生展示一个准确、规范的朗读――包括字音、句窦停顿、人物语气情感,都要准确和恰当。这需要教师课前下很大的功夫来备课。如果教师对自己范读不够自信,也可以选取较好的朗读音频,播放给同学们听。

很多人会认为教师的范读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远远不够。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总是急于给予评价,反过来教师范读的时候,可不可以允许学生给出评价?我想,允许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这会体现一个教师的宽容度,也会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并且增加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勇气。评价包括由衷的赞美也包括中肯的批评,这两个方面都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助推剂。师不必贤于子弟,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学生们面前,我们何尝不是学生呢?

三、通读

文言文毕竟不同于现代文。即使是现代文的阅读,师生仍会对文本存在疑惑,何况是读古人的文章!所以花费时间读通一篇文言文,去透彻理解它,是非常必要的。

之所以有上述想法,是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甚至是在级别较高的展示课上,仍有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学生自学之后便是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式、文章结构。我对此十分怀疑。即使当老师的,如果想要把一篇类似《鱼我所欲也》这样篇幅的古文翻译下来,把文意疏通,也是有挺大难度的,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恐怕是疏而不通吧?这并不是过分轻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是针对这类现象客观评述罢了。所以我不主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文意的教学方法。

那么怎么办呢?教师讲解。

开篇第一句,每个字词该如何翻译,有的字在文本中有注释,有的字可以推测其含义,还有的字可以由教师直接告知,知道每个字的意思后,请同学们字字落实,把每个字的译文像串糖葫芦一样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是“直译”。如果直译后句子不通,那么就需要根据语句的本义或作者的原意将译文稍加变通,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需要强调的是务必遵从原意――这是“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管直译还是意译,我们都要遵从“信、雅、达”的原则,即忠于原文本义,使用优美恰当的语言,通顺畅达地翻译原文。教师像这样耐心的带领学生翻译文章,也就做到了授业解惑,大部分学生会从中受益,学得扎实。

全文都要这样一字一句的讲解吗?不是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育是相互交融的过程。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与填鸭式没有什么区别。整篇文章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讲解,另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学的方法就是仿照教师讲解的方式,即翻译字词,然后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自己疏通文段后小组内交流。最后是教师把关:学生把自己翻译的译文展示给全班同学,但凡有错误出现,老师一定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解更正,给所有同学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确保学生的自学效果不次于老师讲解的效果。学生自学的过程也是悟道的过程,悟出文言文翻译之道。

四、译读

文意疏通后,要“趁热打铁”教学生译读。所谓译读,就是让学生手执课本,眼睛看着原文,说出每句话的译文。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温习,也是对他们口语表达的一个锻炼。英语中有同声翻译,我们的母语,古今汉语,又何尝不能同步翻译呢?

“不动笔墨”“不读书”,译读全文时把卡住不通的语句划下来。译读之后小组内交流,解决存在的问题。小组内部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级内解决,由老师来解答。这样就基本确保了每个同学都能通顺的翻译全文。

五、品读

品读文本的过程是朗读教学的升华过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读书的角度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允许学生存在自己的认知。这一理念可能所有的教育者都认可,但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落实情况就不会太乐观。在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老师把对文章的解读、主题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做成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加强记忆,来应对考试。这不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还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功利性的教学会扼杀智慧,隐没天性。所以我提倡仁者仁智者见智。

教师对于文章的解读,可以参考资料,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宝贵的正向的观念要传授给学生。师生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六、识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学习之法。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但凡是文中要求背诵的,就应该不折不扣的背下来吧。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实情况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背诵古文与考试成绩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要求学生情真意切的背诵古文实在是太难!我只能情真意切的劝勉学生们努力背诵吧!

结束语

做教育需要情怀,教师需要不断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愿意不断努力,摸索、前进。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最终效果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朗读环节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老师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够充足,没有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老师在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不够到位等问题。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提出几种方式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优化

教育行业在近年来推出了新课程改革用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语文教学朗读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朗读进行相应的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初中语文朗读不断地发展。

一、养成课前朗读的好习惯

首先,建议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不同地区能够正常交流的有效方式,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就应该注重加强学生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老师需要严格按照普通话测试范文中的发音进行训练,使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而让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思维跟着作者的情感进行变化。其次,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培养。如果想要语文朗读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话,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朗读方法。老师可以从朗读时的语速、语调和停顿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握停顿技巧,能够根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者当时的环境来确定朗读的速度、语调。最后,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老师在学生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个人情感,在文章朗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感情,从而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

二、老师进行示范朗读

初中语文老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可以进行示范朗读,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朗读兴趣,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朗读文章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具体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通过正确的朗读方式进行课文朗读能够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随文章的内容进入情景中去,这样能够使学生感觉很亲切。更有甚者,老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肢体动作来配合文章朗读,这样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老师在课下要加强对自身朗读水平的提高,熟练地掌握在朗读中的正确语调和节奏,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朗读节奏走。

就拿朱自清的《背影》来说,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更加形象地把朱自清描述的父亲背影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能够容易让学生领略到文章中作者所指的父爱。文章以作者的父亲在给作者买橘子的一系列的动作为线索来表达父亲对作者浓厚的爱。老师在对文章的朗读中要着重读出作者父亲为其买橘子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来表现父亲在为作者买橘子时动作的艰难。老师需要针对文章的大致思想通过柔和并且带有深沉的语调来朗读,从而能够有效地突出作者对父亲想念的情感和父亲对作者的疼爱。这种朗读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老师在朗读过程中的一些技巧,而且还能够使学生自主去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样一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学生进行相互合作的朗读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朗读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文章的能力和学习文章的效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

种合作学习的模式有利于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化,能够有效地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可把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于语文朗读教学中,让学生互相朗读,指出各自的问题所在,从而提高整体朗读水平。

记得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有一篇文章叫《我们家的男子汉》,我们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3~5人,进行文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其他组需要总结出朗读小组朗读的特点,以便于在相互交流中交流各自的朗读经验心得。老师在学生各个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评论时要积极发挥引导的作用并且对各个小组进行一一评论指导。每一个小组可以分析文章中小男孩身上的特点和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并且详细地讲解,以达到朗读文章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朗读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借鉴别人的长处,这样也能够让学生自主地了解朗读的正确方法,从而让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的晨读和晚读,并且能够从中产生浓厚的朗读兴趣,这样一来,可以加强学生朗读练习,从而有利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模式,从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方式进行不断改善和创新,并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朗读模式的优化,不断地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朗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作为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之一,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篇课文,学生只有去诵读、去领会,方能得其妙处。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情况却颇令人担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成因

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下降。在阅读试题中,不少学生束手无策,以致成绩平平。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第一,应试制度是制约朗读教学水平发展的瓶颈。中学阶段,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师生的心态都趋于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怎样得高分怎样学,甚至有人会公开提出抗议,语文教学少些花哨,多些实在,而这里的“实在”应理解成多做点阅读题。第二,朗读教学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由于缺少方法指导,大部分学生并不懂得朗读技巧。到了中学,他们接触的文章情感细腻丰富,随着智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其中的情感和知识的领会能力与日俱增,但却不能用优美的朗读去传达这种感受。第三,呆板的朗读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审美愉悦。很多时候,朗读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学生齐读之后便进入文本的分析、探讨,老师对朗读本身缺少指导或者指导只停留在表面,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1.朗读作品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而初中语文教材都是精选名家名人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朗读模板。所以,我们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的、深透的研究,对每一册教材中关于朗读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可以从教材中发现这样一些朗读训练方面的具体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掉字,不读破句,停顿恰当,吐字清楚,音量适当,语速合宜。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例如,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如《这不是一颗流星》;需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些关键词语的含义的,如《背影》;需正确、清楚、连贯地朗读课文,并要读出感情来的,如《散步》;需注意停顿的,如《金黄的大斗笠》;可以用来练习重音、重音的轻读、小停、中重音、拖音的,如《春》;需要朗读与背诵的,如《〈咏柳〉赏析》等等。

2.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大声朗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来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来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成效。兴趣是逐渐养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3.朗读和讲解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如果说讲解是要学生钻进文中进行分析,那么,朗读则是带领学生跃出纸外,加以综合;如果说讲解能使人加深理解,那么,朗读则更能让人加强感受。讲解前的学生试读,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确定教学的重点;讲解后的学生试读又可以大体检查出教师讲解的效果,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寄寓在文中的某些细致的思想感情是要凭借朗读中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的快慢急缓才能表达出来的。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不能忽视讲解之功能,朗读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草草读完就收兵。

4.精心指导,让学生领悟情感。

学生不爱朗读,固然有不重视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们朗读能力差,特别是把握不好朗读的姿态、情感、意境等。因此,教要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在朗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揣摩、领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老师在教授这课时,可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还有“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朗读、演讲竞赛和考试检测中,乐于朗读的学生语感增强了,成绩进步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5.探索制定可操作性的朗读评价策略,以激励学生热爱朗读。

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没有有效的教学评价,学生便会感觉缺乏学习的成就感,因而探索制定可操作性的朗读评价方式,对落实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相当重要。在新《课程标准》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为避免朗读评价的随意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表格来尝试对朗读教学进行评价。

我相信,随着语文教育界对朗读教学的日益重视,随着语文教师阅读理念的加深,朗读教学的春天一定会来到,在和风声、雨声、分数声的斗争中,动人的读书声一定会响彻校园。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浅析

摘要:词汇,语法的学习积累不能离开句子篇章的语言环境,而朗读,正是强化这种语言环境的最佳途径。作为中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法之一,朗读教学法是一个非常值得笔者与大家继续共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就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听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朗读得声情并茂往往会感动得心潮澎湃,甚至热泪盈眶。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朗读教学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朗读”――出语感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语言教学,需要“疯狂汉语”。阅读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简而言之,阅读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学生要想有很好的语感,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在“读”中出语感,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文言文教学中的“……者……也”这样的一个判断句式,要让学生多读几遍,通过读来真切地感受这个句式,这样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学到类似的句式,学生只要一读到,马上就能判别出这种句式,并深刻理解它。再有《陋室铭》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就会仿句:“何罪之有?”“何理之有?”等等,进而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句子。这些都是多读、熟读带来的良好效果,所以说,“读”对培养语感很重要。

(二)“朗读”――出美感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样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还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的审美教育。所以,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作水平,还能培养有高尚审美情操的人。因为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让青少年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篇,就是让他们跟名家、大家对话,思想上无形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乡愁》等佳作时,笔者就让学生尽情地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刚开始,有几个学生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时,忍不住笑了起来,但多读几遍后,他们就理解了诗人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被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这样的收效是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也不如学生自读去感受来得好的。

二、朗读的过程要循序渐进

《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地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跳跃式”发展,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我们可以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了解性朗读。即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字词正音,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这一步,可由老师范读,如果自身朗读能力较弱的,也可以使用录音带或在网上下载音频资料。

第二步,理解性朗读。教师提示课文思路,要求几位学生分层联读,从而很自然的概括了课文内容,读出了课文的层次结构,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体内容和详略安排。

第三步,赏析性朗读。在这一步中,要将赏和析紧密结合起来,而朗读要成为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在赏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先找出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句子进行朗读,再把这些句子换成平实的、直接描写的句子请学生听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对比中体味比喻、拟人句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最后,还有必要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对朗读的技巧进行指导。

第四步,总结性朗读。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朗读技巧,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朗读。通过朗读,将零碎而模糊的知识,印象、情感整体化、清晰化。

三、教师示范适当,激发朗读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模仿心理都比较强,课上通过教师优秀的示范,学生便在私下里也会模仿教师去读,去练,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饱含真情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好的朗读不仅是一场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老师的过程。但是,老师的朗读要适当,同时也要适时。不是什么样的文章都是要老师来范读,对一些简单的的文章而言,学生在把握文章情感思路的情况下,自己也能朗读得很好,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这篇散文调理清晰,运用的感情也得当,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宜面面俱到。此外,对于一些感情较为含蓄或情感变化较大的文章,则需要老师精而细的指导,从而理清文章中所富含的情感,再做细致的朗读。

四、保证朗读时间,加强有效点评

首先,老师要从思想上重视朗读。老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不能将朗读视为无关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老师如果把学生学完课文后是否能做到流利、熟练和有感情地朗读,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学生一定会更加努力地读好书。其次,老师要懂得如何点评学生的朗读。简单的字词读音点评只是笼统大面的,并未包含内在的深刻的点评,对于这样毫无意义的点评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笔者认为,朗读好坏在于你是否对文本有了较深的了解,对于文章作者当时创作文章的背景是否有较深的理解。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有感情地朗读”,就是以对文本的掌握为基础的。

五、课外注重积累,全面提高能力

一段好的朗读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给人一份愉悦的心情,更能带给朗读者一种的心灵的富足感。随着朗读训练的不断加深,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引导学生读出富有情感的词句。积累知识就是让学生多朗读一些古代诗歌、文言文和经典散文,从课上延展到课外,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和自我把握,揣摩出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朗读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应该尽量做到自己少讲而让学生多读,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要他们懂得人生道理,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和个人的综合素养。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算得上成功。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湟中县上新庄中心学校

摘 要: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每一项能力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正是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入手,对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得到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感情,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力度,通过朗读教学提升学生对于课文深层内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以及韵律之美,推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初中语文课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朗读就是利用饱含感情的声音将文本材料生动的表达出来,实现书面语言向有声语言的转化。语文学习活动虽然要以文本为中介来展开,但是语文的学习却不能安于静默,语文是一种语言的文学,只有通过读和品才能感悟平凡的文本中所还蕴含的饱满情思,才能发现文本的深刻内涵。所以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升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朗读教学给予充足的重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朗读能够使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在不断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文章的精彩,从而对作者融入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有所体悟。同时,朗读教学还能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效果,通过情绪饱满的朗读带动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教师利用朗读进行教学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构建出生动的文章情境,对陶冶学生情操起到一定的作用。

2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2.1不断提升学生的基础朗读技能

朗读是学生直观的感受汉语言之美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在抑扬顿挫的读音中感受到文章作者的内心感情。但是,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技能,才能进行高效的朗读活动,促进自身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朗读基础技能包括标准的普通话以及精准的字词读音。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朗读基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字词读音中的错误进行适当的纠正,并将基本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曹操的《观沧海》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诗歌的朗读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朗诵方式。同时,嘱咐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对自己的字词发音中的错漏之处进行纠正改进,并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对于沧海碣石雄奇壮阔景观的赞叹之情。最后,教师要对古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进行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里了解掌握。另外,根据不同的文学形式,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朗读方法进行教学活动。

2.2创设生动的情境,促进朗读教学的情感渗透

课堂时间的限制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的提升朗读教学的质量,朗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朗读情境,可以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朗读氛围,激发W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朗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社戏》记述的是作者少年时代在绍兴乡村看社戏的经历,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于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于浙江乡村的民俗活动根本没有清晰的认知,使得学生对文章中热闹丰富的民间活动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浙江民俗活动的视频或是图片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鲁迅先生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具备充分的了解。之后引导学生们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对于社戏的感受更加深刻,在朗读环节所倾注的情感也会显得无比真实。

2.3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朗读活动

朗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美,还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文章朗读,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由于文章的表层意思浅显易懂,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但是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的理解,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皇帝为了隆重的典礼会选择怎样华贵的服饰?皇帝光着身子,为什么大臣们都要撒谎称赞皇帝?皇帝为什么会被这样拙劣的谎言欺骗等。通过设置这些问题,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更加专注深沉,从而实现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掌握。

3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基础技能,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学生的朗读技能、创设生动的朗读情境、巧妙的设置导学问题、充实丰富朗读内容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朗读技巧、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朗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增强语文学习效率,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法宝

摘 要:语文教学无非就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在这些技能里,朗读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训练语感、帮助他们背诵,最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朗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文章的情感,帮助其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技巧;情感把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多教师就把这一点设为很多课文的教学目标。在我看来,朗读是语文教学方法里的法宝,但是,长期以来,朗读被语文教师们认为是最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认为只要读的大声、读的响亮、读的次数多就是朗读的关键所在。然而这并不是真正的朗读教学,真正的朗读应该结合实际需要把嘴巴、眼睛、耳朵、心甚至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综合起来,达到多种器官的同时配合。因为语文课文并不是字词句段篇的组合,它在教会学生语言运用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体验中能才能把握汉语的魅力,把握情感的魅力,把握人格的魅力。所以,接下来我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朗读教学法的技巧。

一、节奏朗读教学法

朗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的把握,节奏不但包括朗读过程中的停顿,还包括语气的轻重缓慢、语音的高低起伏,无论是古文、现代文都需要有正确的朗读节奏,其中古文的朗读节奏是初中语文的难点。但是,无论怎样只要理解文章的意思,注重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把握文章的情感,节奏也是很好掌握的。

首先,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才能不在节奏上闹笑话。初中学生一般都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拿到一篇文章他们就根据经验或者自己乱读一气,只要能认的字朗读就变成非常廉价的学习形式,特别是在读古文的时候,先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读《狼》这篇文章时读到“其一/犬坐于前”的时候,不少学生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个错误就是学生受现代汉语的影响认为是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其实它的真正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这里的“犬”将名词活用为做状语,所以只要弄清楚意思我们才能掌握正确的节奏。

其次,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基本的人名、地名、官名等等我们应该把它们读在一起,可是初中生由于自身的经验不足,不知道哪些是名字,不知道哪些词语应该放在一起读,这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自己积累基本的文学常识。例如在读“孤山寺/北/贾亭西”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读成“孤山/寺北/贾亭西”。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孤山寺是一个地名,受前面朗读节奏的影响便自觉的读错。

最后,还要掌握一些基本古诗词朗读节奏划分的一般规律,但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按这个规律来,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音节划分,四言诗以22为主,五言诗已212或221为主,七言以2221或2212为主。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游戏朗读教学法

游戏孩子的天性,游戏朗读并不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朗读课文,而是将朗读本身当成一个游戏。多种多样的朗读不但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中引起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水平。游戏朗读包括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朗读接龙法、情感体验朗读法等等。

首先,男女对读。初中学生都慢慢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对异性有一种奇妙的朦胧的感觉,如果一男一女对读的话,能够使他们在对方面前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正是基于这种特别的内心世界,这种读法不但能够使读的内容一柔一刚,一阴一阳,产生不同的朗读效果,还能让学生体会这种奇妙的朗读感觉。比如,在朗读《星星变奏曲》时候,可以是他们一人一句,也可以是他们一人一段,在感受星星变奏的同时,还能感受朗读时男女生音调变化的高低起伏。

其次,分角色朗读。初中学生有极大的表演欲,分角色朗读既能够使他们的表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很浮夸,使内向的学生也会有表演冲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他们的表演天赋,这种朗读教学法最适合用在小说体裁的文章中,因为里面的对话相对较多,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矛盾相对激烈。例如在《孔乙己》这篇文章当中,可以将教室设计成酒店,学生们当成酒客,把酒客嘲笑孔乙己的对话在现一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一层,对角色朗读也会产生兴趣。

再次,朗读接龙。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前一个学生读完了之后老师叫另一个学生接着朗读,这样以此类推,直到把课文读完为止。这种朗读的好处就是全班同学的参与度较高,每个学生也会积极关注是不是下一个就快轮到自己了,就会激起热情,集中注意力了。例如在学习《理想》时,这首诗的特点就是顶针手法用的十分巧妙,这样接龙式的朗读正好将这种特色很好的演绎出来。

最后,情感体验朗读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很多课文的学习目标,有感情又是朗读中境界最高的一个阶段,身临其境地朗读有时候不需要对课文进行解读分析,只要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正确体会其中的情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但是情感又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抽象的东西,对于经验不足的初中生来说很难拿捏,但是只要注意到以下两点就足够了。

第一,情感的适度。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一说到情感,就会把情感读的非常夸张,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我们用很浓烈的感情去读,有些文章是细细地诉说,有的文章是安静的思考,有的文章是悄悄的聆听。如何把握正确的感情需要老师的指点,也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例如读《在山的那边》,前面的“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是一种陷入回忆慢慢地讲故事式的诉说;读到“我感觉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就需要激动的、饱满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向往。

第二,面部表情和简单的肢体动作也能带动学生语言的情感把握。就像我们看到歌手唱不同的歌时脸上会呈现不同的表情,身上会有不同的动作。例如读《秋天的怀念》母亲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呈F出悲伤、隐忍、坚强的情绪来。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是在体验生活,朗读不仅帮助我们积累语文常识,还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语言运用。不管是以后的交流、演讲、辩论、主持等多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慢慢的有耐心的指导,才能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才能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内在的高雅的语文气质。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学生指导不科学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比较机械、呆板,没有针对性,不能很好地与教学内容衔接到一起,教师只注重表达技巧,不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有的教师分析完课文后,会让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引导不具体,学生难以体会。有的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哪些句子或词语需要重读、慢读等,只是表面的引导,没有注重朗读表情达意的实质。这样会让学生的朗读变得机械,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就重读,不明白有时候重音轻读能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朗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保证朗读时间,提高朗读教学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学生自主性朗读时,不能在学生朗读后草草收场,要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染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美,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余映潮老师特别注重朗读,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悟。可见,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朗读,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二、明确朗读目标,提高朗读教学效果

朗读不是漫无目地的读,朗读前要提出具体的目标或要求。对不同的朗读文本,教师应设定不同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要求去读,从而提高朗读效果。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美文,教师应设定明确的目标,如教学《繁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淡雅的语调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教学《夏夜》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出诗中的韵味,感受婉约中透出的柔美。因此W生初读前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朗读。而美读则要求学生不但注重字音、语调,还要学生读出情感,把握好朗读速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如教学《黄河颂》时,教师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每次朗读都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使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能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四、注重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需要教师范读,范读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引导学生不自觉地模仿。范读能帮助学生纠正字音,理解词的感情色彩,理清文章脉络,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震撼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正是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延长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领略到语言之美。所以教学中教师范读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引导作用,如教学《春》时,教师可以用充满喜悦、希望的感情做基调,缓慢、轻柔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中。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营造朗读情境,体现朗读教学韵味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和情调,从而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营造朗读情境有多种方式,如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跟读,营造朗读氛围;教师领读过程中带学生进入情境,感染学生等。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课文,能感受到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如教学《安塞腰鼓》时,学生如果没有亲眼见过,很难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狂舞的视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朗读的热情,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总之,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发挥其功用,善于利用各种因素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Z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情境,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风采。因此教师需掌握朗读指导技巧才能把理念物化到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重视朗读

学习语文,历来都非常重视朗读。

想起大学时期,每每跟着苍颜白发的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读着一篇篇文言文,那种齿颊留香的感觉依旧让我无法忘怀,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校里的琅琅书声却越来越来少,甚至听不到了。课堂上不闻书声琅琅,只见习题海洋。这令我不仅迷茫起来:现在的学生怎么了?

是因为学生都读得好了?不,事实是很多学生不会朗读。我曾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水平检测。这次检测以学生已学过的课文为朗读材料,以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增、不漏、不回读的基本要求为标准,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达不到一般的朗读要求,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还读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如果选用未学过的课文,用严格规范的朗读标准去要求,不达标的比例更大。

一、为什么会忽视朗读教学

1.朗读的时间本就不够充分。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参与面窄。我们什么时候能让那些“板凳球员”正式上场呢?不管是检查陛的朗读还是分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一――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那么,教师要掌握怎样的朗读指导技巧才能把理念物化到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情境,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风采呢?”于是,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懂的时候,我发起了一场比赛。首先明确得分标准:情感的表现度,当然可以借助道具。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六人一个小组,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负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这场比赛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以前想读而不敢读的学生声情并茂,朗读得十分出色,“诞生”了许多老师以前没发现的朗读苗子。爱读的读得更好,不敢读的也急于表现,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本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诗歌翻身成为印象最深,最受喜爱的部分。

通过这次的比赛,我深深地感受到,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也更加坚定了我朗读教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学会朗读

1.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朗读是一种技巧,它需要经过有意识的训练,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朗读的一般要求:重音、速度、停顿和语调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教师的范读与指导是关键。好的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作用很大。同时也可适当利用电化教学,让学生倾听录音和模仿进行朗读。教师指导要切实中肯,在学生朗读前,根据课文特点,具体地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使学生把握朗读要领。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3.要有计划地选择时机进行朗读。旨在理解课文,既可在分析课文前读,也可以在分析课文中读;旨在训练说话,可以分析课文后读;诗歌散文和古文的教学,朗读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朗读教学成为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

4.要合理选取朗读的方式。朗读方式可分为单独读、分组读、齐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如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若课文中有人物对话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全班齐声朗读。如《茶馆》一课就可以分角色朗读。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地朗读。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本文重点对初中语文朗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这对于提升初中生语文朗读的素养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朗读教学;初中语文;问题与策略

随着现代新课改教学标准的实施,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也直接体现着学生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语文阅读水平。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字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具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深刻认识,认真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切实帮助每一位学生提升朗读素养与能力。

一、 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重视朗读教学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无论是教还是学生,对于当前朗读教学都缺乏重视,仍然是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语文能力的唯一指标,所以忽略了学习过程,而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这种观念导致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切以考试内容为教学中心,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很大一部分被忽略。语文朗读由于不在考试内容之列,必然容易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忽视。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多是以埋头记笔记或者专心听教师的题目讲解为主,语文朗读素养不尽如人意。

(二)分配朗读教学的时间较少

由于对朗读教学缺乏重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分配给朗读教学的时间自然比重较少,很多都是在新课程开课之前教师匆匆讲述一下就完成了,没有任何实质效果。随后的课堂中教师仍然主要是以考试内容、习题以及文章内容的讲解为主,而学生多是埋头认真整理笔记,几乎没有设计任何朗读内容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文朗读非常不熟悉。

(三)缺乏朗读方法引导

在语文朗读的教学过程中,即便是专门安排了朗读教学时间,教师也往往是重复的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述,或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缺乏针对性的朗读教学方法,学生虽然对全盘课文进行了朗读,但只是泛泛而读,没有认真融入,也没有产生任何感悟。这样学生没有学习到一定的朗读技巧,朗读素养也难以得到任何提升。

二、 提升朗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要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必须要重视朗读教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加强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重视朗读教学。教师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朗读教学中,并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朗读自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于实践活动重要性认识,重视朗读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朗读技巧要多加练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素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觉形成朗读的良好习惯。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双方都重视朗读内容的学习,朗读教学才能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范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范读在教学中的影响作用。每一篇课文正式讲解以前,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增加学生对于课文中心思想感情的理解,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教师要进行范读活动,通过范读让学生对于朗读有一个标准认识,并将范读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差距,并积极进行改善,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这首诗词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领学生去领会蕴含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品读出作者高尚的情感与伟大的胸襟,通过范读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中的语言魅力与文化精髓,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朗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合理的指导方法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理论方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选出一名组长,然后让各小组组织进行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朗读过程中的发音正确性、是否漏字或者添加了字等进行相互监督,从细节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长难句进行破句,准确且合理的在朗读时进行停顿,要求学生吐字要清楚、音量要适中,学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合理的调节语速,能够与朗读相适宜,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这也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文章内容中作者的中心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连续的、声情并茂的进行朗读。比如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的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和学生讨论文章内容的主旨含义,然后讨论对于这一中心思想感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朗读方式,具体包括朗读时的语速、如何停顿、应该使用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朗读方法指导后学生自然对于整篇文章的朗读有了一个把握,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朗读素养必然会不断提高。

(四)积极组织开展朗读比赛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朗读比赛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朗读学习中来。朗读趣味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一些空余时间,组织开展一些诗歌比赛,通过诗歌比赛锻炼学生的朗读情感、停顿等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融入到朗读的学习中。

三、 结语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加以重视,一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教学的学习,通过合理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进而促进初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韩云,男,汉族,1983年6月,甘肃古浪人,本科,职称:中学二级,工作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定宁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及对策

摘 要: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课堂中调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发挥想象,再现情境画面,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为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朗读;训练;想象;丰富语言

最近我校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听课、评课的公开课活动。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语文课堂,进行朗读训练很少。课堂上要么一讲到底,要么讲练到底,朗读偶尔穿插,也只是活跃气氛,一点调节。是什么原因造成语文课堂朗读的缺失,究其原因。那就是教师对朗读的不够重视。

一、加强朗读训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 告诉学生不同的文章,语言、风格、思想都不同,朗读时要体现作者写作的意图,这样更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和情趣。如教学《黄河颂》、《安塞腰鼓》这类文章,让学生知道这类文章感情的基调是激昂亢奋的,读书时要读出昂扬的气势;而《天上的街市》、《静夜》这类文章,感情的基调是宁静高雅的,读书时要读出,自由,舒缓的语气。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地方,朗读时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给与及时点拨、指导。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指导。学生读最后一部分,“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忽然要读得轻而吃惊体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下课。这节中的“我――我――”,这两处破折号要读的轻,要读的有间隔,以显示韩麦尔先生哽咽不能说话。特别是“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要一字一顿的读,这样才能体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末句“你们走吧”,每个字都要间隔开来读,每个字要读的无力并拖长,这样体现韩麦尔先生痛苦和难过的心情。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练读体会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操。如读《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平实,读的时候语速要平缓,但读到“我国石拱桥的设计独特和辉煌成就时语气要流露出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学生经过体味,经过读能够懂得一些朗读技巧。

第二和名家对比读,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名家朗读录音的范读的课文,先让学生认真听,画出文章的重音,停顿节奏;然后再听读课文,在听读中感受速度,语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利用晨读课,借助多媒体进行语音训练,纠正发音,学习领读技巧,要求学生: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停顿适当,态度大方,读出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根据课文,让学生分角色读、小组读、接力读等,激发朗读兴趣,调动朗读积极性,增强朗读的主动性。总之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想读、爱读、经过训练学生懂得了朗读重要,学习兴趣也浓了。

二、加强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深切感受到汉语独特的审美表现力,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只有通过读,才能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引起共鸣。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写了四处流泪。我抓住了第二次流泪,三读第课文。第一遍读课文,让学生看准文章中的动词读,“走、探、穿、攀、缩”读出重音,体会动词的意义;第二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修饰的语言“蹒跚、慢慢、用两手、两脚向上、肥胖的身子”,轻轻地细细地读出,第三遍再和去掉修饰语只有动词比较读,通过反复读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的动词写出父亲为我买橘子时在月台上艰难的爬上爬下的背影。这让作者感到,这让作者流泪,学生经过读也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也感动的流泪。在读中学生理解了那份父子情深的爱。

三、加强朗读,丰富语言,激发想象,促进写作

我们学习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教学时重视朗读,激发想象,学生通过读,逐渐习惯了书面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文章中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会逐渐记住一些词,一些句子,学会利用语言。如读“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学生通过大声地读,细细的品,读出小草也会的可爱, 还要想象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一片碧绿。体会“钻”好处在写时。学生在写作时运用这样的句式“秋天的天空,白云悄悄地从蓝天里飞出来,一大片,一大片。”

再如,读《老王》一文的第8节,“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读这段时语气要舒缓,在读的过程中要想像出老王病得很厉害,皮包骨子,活像是僵尸,站在门框里,让人害怕。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刻画人物的方法。后来有个学生在写《我的奶奶》一文时,学习 运用这个方法,他写道“奶奶快要过世了,她僵僵地躺在病床上,两眼直直地看着我,嘴角翕动,可是没有发出声音,她又抬起那瘦骨嶙峋的手,想拉着我的手,可是只抬了一下又放下,我看她这样子心不由的痛,眼泪流了出来----”

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认真训练学生朗读,要让学生从心中重视朗读,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朗读,从行动上来指导学生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