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论文

时间:2022-05-23 05:07:13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摘要: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爱促教,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以爱促教,关注留守儿童

摘要: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爱促教,从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爱;留守儿童;做法

爱可以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自从踏入神圣的三尺讲台以来,笔者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怎样才能得到孩子们的爱戴呢?怎样才能取得家长们的尊重呢?当读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笔者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业的写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他都会关注。回想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教师似乎把更多的关爱给了优等生,忽略了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后进生。一视同仁、平等待人,不仅是取得学生信任的条件,也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赢得学生信任

由于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大量出现。他们大多和年老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平时的生活起居也都要靠自己。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没办法和城市里的学生比,他们更需要得到长辈的爱护。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笔者刚到农村小学任教时,有许多方面都不了解,不知道真正的农村教育是怎样的,在刚和学生们接触的时候,笔者以以前在教育书籍里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笔者以为自己讲的东西他们都能明白与理解。可是当笔者发现自己与很多男生发生冲突的时候,笔者陷入了深深的自省。笔者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学生都抵触自己?后来经过与其他教师聊天,才知道班上的男生之所以与笔者发生冲突,是因为长期在家里无人看管,没人教育,导致他们不能适应和习惯别人的批评与教育。在家里自由习惯了,一到学校受到学校的纪律约束、教师的教育,他们都不能适应。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把他们以前懒散的学习、生活习惯改正。但凡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教师不应该只教书,他的责任是教学生做人;学生不应该只读书,他们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指引着笔者向更成熟的方向前进。笔者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每天早早到班上,向学生们打招呼,顺便寻问一下学生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开始他们不愿与笔者交谈,他们不习惯用普通话跟别人交流,为了锻炼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笔者一直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及交流。渐渐地,他们可以简单地与笔者交流了,没有了以前一说普通话就满脸通红的羞涩。这点令笔者很高兴,为了让学生能够完全信任自己,笔者坚持说到做到。

笔者要求学生们按时到学校,笔者就每天都比学生们早到教室;要求学生们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笔者就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有些学生上课不喜欢端正坐姿,笔者就以身示范,并且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他们有做不到的时候,笔者批评指正就有了充分的理由。有一次,笔者看到一个学生桌子底下有垃圾,笔者什么也没有说,弯腰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从那以后,笔者再也没有发现有垃圾乱扔的现象,正是笔者的言传身教让学生逐渐改掉了坏的习惯。

以身立教是笔者从教的一个原则。关心每一个学生是笔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笔者发现学生有不正常的行为时,就会及时了解情况,尽量帮他们解决。有一天,笔者在上课,发现班上的梁孝旺一直趴在桌上,一问才知道,昨晚没睡觉,通宵上网了。课后笔者找到了他,详细了解了原因,原来家里只有爷爷在家,疏于管理,他便和几个社会上的小青年到网吧玩游戏了。所以到学校就想睡觉。笔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语重心长地和他讲道理,让他意识到现在的行为是不对的,这个年纪只有学习最重要,爷爷管不了,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笔者还亲自到他家,跟爷爷讲这件事,并告诉他孩子的学习情况,爷爷知道后,也同意配合学校一起进行教育。笔者还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孩子的近况。经过教育,这位学生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学习也进步了许多。

二、在学习上关心学生

世界上,有一种最能体现无私意蕴的情感叫做爱心,它能清除悲伤的瓦砾,推倒绝望的断壁,也能点燃希望的灯。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学习上,后进生往往处于烦恼、紧张、苦闷甚至绝望之中,这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而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更不能讥讽嘲笑,严加指责。如果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则永远不可能使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中的积怨和秘密,更谈不上解除心理负担,帮助他们取得进步。教师只有施以更多的爱心,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净化他们的心灵,才能唤起他们对进步的渴望和向上的追求。

许多父母不在家的学生,他们对学习没有太浓厚的兴趣,记得刚接六年级一个班时,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就有好几个学生只会写简单的题目,稍微有点难的题目就放空,作文更是无从下笔。后来笔者了解到,他们考试成绩一直是个位数。笔者这才知道自己面临多大的困难及挑战,但又不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现代社会的文盲,于是一有时间笔者就找学习比较差的学生谈话,并让他们了解自己目前的情况。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古小光,个子很小,第一天去上课就发现他脸上很脏,穿的衣服也很脏,上课也不打开课本,课后作业也不写,经过跟班主任了解,原来他的家庭条件较差,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生活上没人照顾。别的同龄学生也因为他个子小,经常欺负他,导致他既自卑又逆反,只要别人碰他,他就会骂个不停。于是笔者与班主任商量以后要多关心他的学习。他的学习基础差,那我们就号召学习好的学生帮助他,这样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也发挥了学生们的特长。后来古小光同学改变了许多,并且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及格的成绩。虽然他的成绩离优秀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相对以前他已经是优秀的了。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学生在他幼小的心灵上都希望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和爱,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把关爱学生放在首位,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格言时时激励着自己,教育自己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惟有爱,我们才能体验到“桃李满天下”的欣喜。

人们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对后进生要有一颗爱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别人身上找优点,从自己身上找缺点,才能共同成长。留守儿童更是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他们和教师、同学相处的时间很长,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他们可以得到许多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应多关心他们,这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以德促教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做人方向。他一生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他在《自立歌》中写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说道德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杠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时时渗透陶行知教育思想,以他的品德教育学生,并且多教学生诵读陶行知名言,使学生能深多体会,并能亲身实践,达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

爱是一首唱不完的歌,爱是一首动听的诗。只有爱才能让使我们的教育更加丰满。渗透陶行知思想,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为我们的农村教育谱写一曲爱的教育歌。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要】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地给予关注、教育、关爱和引导,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 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面临着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了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我浅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问题。

一、 开展丰富活动,温暖失落心灵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学生的兴趣、情感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有利于这些留守儿童与同学之前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失落的心灵得到慰藉。

①少先队活动课情感熏陶。可以经常开展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亲情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关爱他人,快乐自己”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让留守儿童勇敢在台上表达自己对在外工作父母思念,学习生活中的恐惧,释放了心理的压力。而“我知道你的生日”,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记住父母的生日,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让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

②课余活动充实生活。结合我校特色“南少林五祖拳训练基地”,我鼓励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参加大课间开设的两堂武术课,让五祖拳健身操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位留守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现在每天我最期盼的就是大课间时练习五祖拳了,我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目标。我盼望有一天我能学有所成,长大后保护爸爸妈妈。”语言真切,令人欣慰。学校四周的石雕厂我也充分利用,在课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参观,让他们了解石雕这种传统技艺,也增强了孩子爱家乡的自豪感。

二、 巧用赏识法宝,塑造自信心灵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渴望得到大家的赏识。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学生的进步、成长需要的不也是这种动力吗?更何况是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因此,教师要善于拿起“赏识”这把金钥匙,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我认为应该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每一次机会,正确地评价引导,就能帮助学生重塑自我。

亮亮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年迈的奶奶照顾。奶奶的溺爱,使他成了班级的“皮大王”。平日里,没少让老师和同学们头痛――上课不听,作业不做,课间活动到处惹事生非。一次,在批改他的作业时,我被他的错别字连篇,书写马虎,随意涂鸦而生气失望乃至愤怒。但理智告诉我,愤怒只会适得其反。该如何处理呢?此时,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第二天,我在同学面前表扬他:“老师在改作业时,发现了一位小画家。他在作业本上画着美丽的鲜花送给老师,我真感动。谢谢你。不过老师希望他以后不要画在作业本上,作业本是用来做作业的。”说得他双眼放光,小脸泛红,还有点不好意思呢!从那以后,我经常与他交流画画心得鼓励他。有时不断地逗他说话,有时请他帮我做事情。课堂上当我提问题时,我总会有意无意地把期待的眼神望向他。与此同时,他的行为和学习都在改变,对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和以前真是判若两人了。面对那些沾染上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我们老师必须学会用宽容的气度和赏识的眼光去爱他们,重新塑造他们自信的心灵。

三、重视安全教育,增强生命意识

留守儿童由于年纪小,缺乏生活安全常识和监护人的有效监管,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威胁到生命。近年来受伤害的儿童中90%以上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每周都会将生命安全教育主题贯穿落实到班级周工作中去,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

①“说一说”利用晨会课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亲身见到或经历过的或者在课外书中读到的关于生存方面的有效措施,在此播报,形成资源共享,提高自护意识。

②“比一比”班级中举行各种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在学生的头脑里固化认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开展征文或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把所了解的杂乱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一个梳理。有了系统的认识,便丰富他们的安全知识,也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此外,每次寒暑假放假前,我都会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与监护人沟通交流,增强他们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指导他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动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家园。

四、关注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屡次遇到学生因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闹情绪,耍性子,直接影响学习,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挫折行为表现,开展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

一次,我指导班级留守儿童陈XX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比赛前,她在班级进行一次预演,没想到她没有发挥好居然忘词。看着她涨得通红的小脸,被泪水浸润的眼眶,伴着同学不屑的议论和嘲讽,我及时地捕捉到教育契机。我笑了笑说:“正是因为今天的预演,让她及时发现背不熟的地方,我相信今天的失败会是她明天成功的动力,你们愿意帮助她找到更好地背诵方法吗?”班上的其他同学立即你一言,我一语的献计献策。第二天的比赛,陈XX同学获得了学校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告诉孩学生们:“人生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当你们遇到时,就要冷静地分析原因。摔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愿重新爬起来。”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们。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摘 要】受地域、经济、教育、乡土文化及学生家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留守儿童比例高、人数多,学生家境困难户多、家庭问题复杂,造成问题学生较多。针对现状,要着力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联动,构建教育“大网络”,特别是学校教育,应该发挥学校特有的教育功能,开展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关注留守学生,研究教育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学校教育;留守儿童;特色活动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成了农村中小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些孩子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正面教育或教育不当,将不仅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现象,还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作为教育的主渠道,农村中小学如何发挥教育功能,开展好有关特色教育活动,关注留守儿童?

一、实行留守学生普查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

笔者认为,有关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在开学时各班主任收集整理“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以便全面准确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动态和跟踪管理,为今后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另外,由学校德育处牵头,整合网络教室、图书室、体育器材保管室的优势资源组建成“留守儿童活动室”,如:室内配有电脑,图书,体育器材若干,于中午和放学后向“留守学生”开放。辅导教师主要由电脑教师、图书管理员、体育教师组成,并视情况聘请派出所民警、老党员、老教师及志愿者担任临时志愿辅导员。活动室除了组织“留守学生”阅读好书,健康上网和快乐运动之外,应不定期地请派出所民警到场举办法制讲座,对留守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请老党员、老教师和志愿者们到场开展各种教育帮扶活动,力求给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二、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给留守孩子一片天空

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特色教育活动,大力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德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做,不仅给全体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给留守孩子一片自我展示的天空。同时,对留守儿童,学校(班级)还可以考虑如下的主题活动方案:

(一)校级活动(分为两类)

一类是定期举行的活动,包括:(1)开学典礼,每学期开学时举行。(2)三月份“学雷锋,树新风”和服务敬老院活动,每年举行。各班开展“好人好事”活动、老人服务月等活动,全员参与。(3)“五四”和“六一”庆祝活动,五月四日前后和六月一日举行大型庆祝活动,庆祝务求方式多样,全员参与。(4)六月份进行“珍爱生命,远离”的宣誓签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参观戒毒所,观看禁烟禁毒影片和图片展,进行全校全区的禁毒征文和演讲比赛。(5)秋季田径运动会,每年十月举行,特别注意吸纳有体育特长的“留守学生”参与,同时,必须保留集体比赛项目,如接力赛等,以最大可能地调动“留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6)定期举办元旦艺术节。既要完成参加市区艺术节作品节目的遴选目标,更要完成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目标。(7)每周一升国旗活动,力求升旗、护旗和在国旗下的讲话让更多的“留守学生”参与进来。等等。

另一类为不定期举行的活动,包括各种主题的文艺、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实际,主要有以下内容:(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培养文明之苗,展开礼仪之花”活动、“读书之星”评选、“守法小公民”评选、“爱我家乡颂我家乡”系列活动。学校还根据需要,开展各种社会调查,组织各种慰问,开展各种公益活动等,在各种活动中,特别关注“留守学生”,实行“留守学生”活动优先安排的优先教育制度。如:让留守学生优先到交警大队参加交通安全知识学习和实训、优先让留守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等,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优待,从而向集体靠拢。(2)团、队活动,学校团支部,每个学期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各种活动,同样以“留守学生”教育优先制度规定,优先关注“留守学生”。如:让留守儿童优先参加党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

(二)班级活动(分为两类)

定期性:学校根据“留守学生”实际,规定班级每个学期必须定期举行以下活动。

(1)“情暖‘留守学生’”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传达非“留守学生”和老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以真情换取他们的感动和温暖。

(2)“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通过演讲,培养“留守学生”作为“留守学生”的自豪感,崇高感和责任感。

(3)“母亲节,我为母亲献歌”朗诵比赛和贺卡设计比赛。通过比赛,培养“留守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美德。

(4)“我向爸爸妈妈作汇报”书信写作,通过书信往来,和父母加强沟通,汇报成长和进步,培养自信。等等。

不定期性:可以参考以下活动:

(1)给“留守学生”过生日活动。对留守学生进行建档管理,生日档案是重要的档案,各班在“留守学生”生日,为该生举行过生日活动,目的是让他(她)能够体味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

(2)“雏鹰一起飞”手拉手互助活动。非“留守学生”和“留守学生”建立起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关系,把“留守学生”带回家,让自己的父母给“留守学生”当临时家长,让他(她)感受家的温暖。

(3)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各学科兴趣活动,提升学科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吸引“留守学生”的注意力于健康的活动中。

(4)学习互助小组活动。同学间互留电话,学习中遇到什么难题,可以电话解决。等等。

为了让针对“留守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能落到实处,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学校要根据实际,制定《“留守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优先制度》,用“活动上优先安排”来保障“留守学生”最大化地参与活动。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凸现出来,关注和教育好这些孩子,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和成因的分析,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提供参考,为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落后地区的农民双双外出打工、经商,长期不在家。他们在告别家庭贫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儿童由于失去了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差异,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农村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关注和教育好这些孩子,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那么,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存在哪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将如何教育他们呢?

一、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失。亲情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他们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费用,并不注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行为。

(三)安全感缺失。留守儿童一般都处于弱势的地位,他形成了天然的自我保护意识,当这种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和没有公共意识等心理障碍,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可能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四)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调查我校留守儿童的结果显示,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65%以上。

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主要成因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值得重视,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与之相关的教育体制内部、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风气影响等多种因素的作用的结果。

(1)监护人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重交通安全不关心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重按时回家按时到校,而忽视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了。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和教育需求在不断提高。由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当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还无法解决时,当生活和教育发生冲突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谋生,让孩子接受高级教育只能成为梦想和泡影。当然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家长因素。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落差较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更别说给孩子买学习用品,这样就没有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鼓励他们上进,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大部分家长以为给孩子买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交付学费就是对孩子的最大关爱,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沟通,只注意孩子的身体,不注重孩子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学校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课程设置与农村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5)其他因素。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不够,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三、学校教育中要注重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开展细致地心理辅导。学校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会议,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知心朋友”信箱,专人负责给他们回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他们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给那些“问题学生”上生动活泼的心理辅导课。

2、给予真切的关心爱护。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这时,老师用真情感化他们,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从心理上感受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老师是爱他们的,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爱护。

如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以示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学校向学生父母和监护人送去一封报喜信……虽然这是永远无法代替父母的关爱的,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

3、突出特殊的学习帮助。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而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儿童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具体帮助,尤其是班主任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并及时与课任老师共同改进办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我校留守儿童小杰(化名)。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缺少了母爱的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迫于生计爸爸长年在外地打工,他便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课任老师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烈的“助学”氛围中,他的学习兴趣高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4、组建多彩的课外活动。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课外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加兴趣小组、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留守学生在生活中的孤独感。

5、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交流。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帮助、督促、检查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引导“留守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建构有效课堂评价机制

一、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兴趣低下,课外书籍贫乏。家长宁可花几百块钱给孩子买件新衣服,补偿对孩子缺失的关爱,也不愿给孩子订一份报纸,买一本课外书籍的现象比比皆是。给孩子请家教,或让家长亲自辅导孩子更是幻想。这样,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的重任全部压在了教师的肩上。

上学期,对学校三至六年级三百多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在“你在课堂上能否主动思考回答问题”一题中,选择“经常”“偶尔”“完全没有”的学生分别占2%、8%和90%。在“你在什么情况下敢于主动回答问题”一题中,选择“明确知道答案”“答案不完全确定”“有想法,但答案完全不确定”的学生分别占98%、2%和0%。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自信心较差,自我评价缺失,定位过高,一味追求答案的完美,忽略思考过程的价值。孩子们普遍不愿思考,甚至是害怕思考。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完善自我评价,重拾学习信心,是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而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更多时候是来自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效的评价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二、课堂评价机制的建构

1.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的评价

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的评价是针对孩子个体的具体评价,能及时准确地将评价信息传递给孩子,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评价宜以“鼓励性、切实性、具体性”为基本原则。

(1)鼓励性原则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教师的认可是最重要的,胜于其他任何人的评价。教师的鼓励性评价是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可的“许可证”。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一教师因病治疗,不得不将上了半学期的课交给另一教师代上。临走前向代课教师简单介绍了一下学生的情况。代课教师几次上课都发现一优秀学生的上课状态很不好。于是课堂上对该生给予了不断的鼓励和期待。这名优秀生逐渐进入了优秀的状态。那名教师康复回校后,发现班里最调皮的学生居然成了班里的优秀生,就不解地向代课教师请教“高招”。此时,代课教师方才知道自己误把那名差生当成了优等生。教育的奇迹有时候就在教师一念之间!

(2)切实性原则

如今的孩子比起80年代的孩子“见多识广”,对于教师的鼓励并不一定“照单全收”,农村留守儿童也是一样。甚至出于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对于教师不切实际的评价,会怀疑教师有什么企图,导致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下降。同时,不切实际的评价也容易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错误的自我评价,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学生:“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个别学生认为:“借船不算,因为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老师做了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争论是正常的。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

这样的评价真的是尊重了学生的意见,保护了小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小学生保持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争取独到新颖的认识吗?

(3)具体性原则

“很好”“真棒”,这是多数教师常见的评价用语。这样的评价,孩子们只是知道自己的说法有道理,具体好在什么地方则无从得知。不利于孩子们的经验总结,也不利于他人的借鉴学习。

教师对孩子们具体性的评价比空洞无物的评价更能让他们产生持久的成就感。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一节示范上,一名学生读课文时读错了一个生字。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直接指出学生的错字并纠正。孙老师的做法是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感谢学生:“谢谢你给大家提了个醒,这个地方容易出错。”这样的评价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学生出了错却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结果,还会害怕出错吗?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吗?

2.学习小组的评价

小组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孩子都是学习的主人,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每个孩子也都是小组的主人,小组的“荣辱”既个人的“荣辱”,个人的“荣辱”也是小组的“荣辱”。一瓶颜色再深墨水放进溪水中,也会被冲洗的无影无踪。集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利用集体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比教师一个人的努力要有效得多。对于改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来说,学习小组的有效评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小组的评价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种。

(1)学习小组的外部评价

学习小组的外部评价即教师、他人等对小组整体的评价。一般是依据教师与学生事先共同讨论制定的小组评价内容和细则进行评价。例如,为了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可按照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将每组内的孩子分成A、B、C、D等不同的等级,回答问题质量高、数量多的小组得分越高,小组内等级越低的孩子回答问题得分越高。为了保持小组的学习动力,可仿照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等级形式,按照得分给小组晋升等级。

除此之外,还有教师或他人对学习小组的即兴评价。当某一小组课堂上表现积极,合作效率高时,教师可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使其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其他小组向其学习。当某一小组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积极性低下时,教师适时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起学习,鼓励和帮助孩子们提高学习兴趣。

(2)学习小组的内部评价

学习小组的内部评价即学习小组对内部成员的评价。马克思有一段名言:“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学习小组外部的评价有利于小组学习兴趣的整体提升,学习小组内部的评价则有利于学生个体学习的提升。当小组内个别成员表现不佳或学习有困难时,小组内其他成员会很自然地督促、帮助其进步,从而加快小组的整体提升。

三、结语

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的评价是有限的、即兴的,很难顾及到全班留守儿童的持久发展。学习小组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评价的不足。两种评价机制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提升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感。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

【摘要】经费短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农村幼儿园的老师学历普遍偏低。提高广大农民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就会更快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前教育;师资贫乏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本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家庭生活所迫,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导致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背乡离井进城务工。他们留下了年迈的老人,留下年幼的孩子,留下太多的社会问题。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令人堪忧。农村留守儿童五岁之前很少得到应有的教育。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每次回老家看到很多的孩子脏兮兮的小模样,他们那孤独冷漠的眼神,心里一阵酸楚。看到农村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学前教育感到十分忧心。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呢?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很多孩子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我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前教育。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孩子会造成终身的影响。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甚至是其他亲友照顾的,这些隔代的监护人,对于留守孩子溺爱迁就,事事让步,甚至放任自流,使得孩子养成很多的坏习惯。五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留守在农村,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监护不力的问题,营养问题。因为缺少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他们个个争强好胜,没有同情心。亲情的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

二 缺少正规的学前教育

1、农村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经费短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幼儿工资低,本来就很少的幼儿教育经费又流失到待遇好的省市幼儿园。基础设施的薄弱,不能有效的为农村幼儿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至于大型的玩具,户外游戏,保育设施更是一片空白。

2、农村幼儿教育不规范。由于缺少幼儿教育相关健全的法律规范,致使农村幼儿教育的民办幼儿园的形式出现,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存在只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的情况,农民对此意见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部用于专门提高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法律上的“真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学前教育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是农村幼儿教育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这样的状况使得资金及人员调配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支撑。

3、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贫困。由于农村幼儿教育得不到相关的重视,即使有所谓的公办幼儿园似乎也都是挂靠到小学的学前班,有年龄大的老师教他们接受所谓的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不愿意下到农村来任教,导致很多的民办幼儿园老师资源的匮乏。他们只有聘请那些初中都没毕业的小女孩在那里任教。感觉只要看着孩子不出安全事故就行了。农村幼儿园的老师学历普遍偏低。很多地方的幼儿老师多是聘请的临时民办教师,他们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出进修的机会微乎其微,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老化,教育知识的陈旧。她们把年幼的孩子像小羊一样关在教室里,不停地进行写字,读书,算数学等枯燥的形式教育。幼儿的游戏,教育,人格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

4、幼儿教育理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广大的农村,很多的留守老人感觉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到了七岁上小学就不算晚,他们不懂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懂得孩子智力的开发。还有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要学会识字学会算数学,只有写字多的幼儿园才是好幼儿园,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偏差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他们认为幼儿老师就是高级保姆,每天只会哄孩子不哭不闹,这样还不如自己在家带着放心省钱呢。在城市对适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前教育理论可谓是深入人心,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必然促进城市学前教育及办学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所以,提高广大农民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就会更快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针对以上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问题,感觉应采取一下对策:

一 、关爱留守儿童,弥补亲情,适时心理疏导

对于亲情缺失的留守儿童,我们幼儿老师要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觉到暖暖的亲情。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主动的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老师产生信任。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等使孩子懂得父母工作的辛苦。还可以设立一个专门和爸爸妈妈模拟通话的场景,让孩子感觉爸爸妈妈没有远离他们。让他们思念爸爸妈妈的那份感情得到宣泄。同时也要设计一些主题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学会礼貌与感恩。让孩子不再自卑,不再孤独。要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快乐的成长。

二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水平。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农村幼儿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村幼儿园的各种教育保育等各种基础设施,为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物资保障。主管部门要把农村幼儿教育管理落到实处,稳定幼儿教育教师情绪,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日趋平衡,分层落实,逐层把关,逐步改善办园条件。此外,还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统筹规划,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向农村的幼儿教育。

三、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水平,强调办园特色。

建设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软件水平。同时要提到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尊重他们的身份资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加他们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险等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引得来,留得住。农村幼儿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注重孩子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等方面。培养孩子积极的动手操作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本着:“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原则,实施全面的教育,广泛开展游戏等活动。同时我们农村幼儿园还有大城市幼儿园望尘莫及的丰富生动的素材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不要总是一味的模仿大城市的教育读本。要根据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办班形式现实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选择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组织教育活动。例如在室内可以开辟科学角,根据季节变换,进行不同的主题活动,为孩子提供富有农村特色的材料,让孩子有兴趣的积极探索发现。室外可以设立花园,果园,菜地,饲养角等。让孩子通过观察实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保护动植物的情感教育。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

四、 重视宣传教育,进行帮扶工作。

提高农村家长的学前教育意识,可以组织一支专门的幼儿教育宣传队伍,采用走村串户,谈话和进行教育讲座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知识的宣传,让留守的家长明白学前教育重要性,转变以往的学前教育观念,让幼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可以让县市教育先进的幼儿园对口农村幼儿园,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定期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农村幼儿园存在的问题进行帮助解决。

我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先,我们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一定会成功的。让我们农村的孩子也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良好的学前教育资源,让我们留守孩子的学前教育不要再是一片空白。不要让我们一提起我们留守孩子的学前教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语。期待农村的留守儿童学前教育迎来春风。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一个早已熟悉的名词,他们的存在早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双方年迈的父母,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而老人只能对孩子进行日常基本生活照顾,隔代的监管和隔代的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封建迷信思想严重这就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孩子长时间见不到父母的身影,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当这些留守孩子看到其他同伴在自己父母面前撒娇、逛公园时,他们便表现为内心封闭、孤独、冲动易怒等身心不健康状态,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作为老师应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

一、用“爱心”换信任

教师应主动家访,作好临时监护人的工作,学习别人教育留守儿童的先进教学经念,掌握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还可以设立隔代家长学校,请教育有成效的监护人做经念交流,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子女的有效途径,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消除孩子的负面影响。同时老师对留守学生首先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多与他们谈心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能感受有被重视和被关怀感。这样既淡化了孩子对父母们的想念又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让他们体会学校班级不仅是第二个家,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乐园。

比如,上学期刚开学我叫学生做个自我介绍,有一位女生不论同学和老师怎么鼓励她都不愿意站起来介绍自己,一直沉默寡言。课后我就把她请到我的休息室让她坐下来而我则蹲下身子没直接喊她的名字而是叫了一声“小乖乖”长得好漂亮哦,你今天梳的辫子就像新疆的小姑娘。她对我腼腆的一笑说:“我妈妈在家的时候会给我扎好多个小辫子,现在我妈妈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去了,等妈妈回来了我又要扎好多个小辫子。”我这才知道原来她是个留守孩子,我灵机一动对她说:“我也很会梳小辫子。”她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于是我找了一面镜子让她对着镜子我开始给她轻轻地梳起了辫子,她看着镜子里我给她梳好的小辫子说:“你梳的辫子和我妈妈梳的一模一样。”我说:“你能把镜子里的小美女画给我看吗?”她说:“能。”我在旁边陪着她画镜子里的自己,等她画好了我说:“你画的好美。把你的画带到班上的同学一起分享好吗?”第二天上课之前我就把这幅画拿出来请大家欣赏,看到这么美的画大家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不知道是谁的作品,我说:“咋们请这幅画的主人自己告诉大家吧。”她立刻站起来告诉大家:“是我的画,我的名字叫黄霞,画的我自己。”同学们立刻鼓掌欢呼了起来。从此以后黄霞在班里变得不在沉默寡言,而且还经常帮助别的同学。

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用爱心换来了孩子对我的信任。

二、关心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他们是可怜的,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留守学生的一举一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我班的刘杰铭是班里出了名的“调皮大王”。经常会有人来告状:“刘杰铭用水把我书包弄湿了。” “游戏时刘杰铭打我还吐口水。”“刘杰铭把我的文具盒扔了。”“刘杰铭把盆花打碎了。”对于他的错误,批评总是无济于事,他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我用了许多方法,他还是那么淘气。有一天中午就餐的时候,我发现他碗里的饭菜还没有吃完,刘杰铭就冲到台上去抢着添菜了。我一看火冒三丈,太可恶了,太自私了。可仔细一想对这样的孩子批评是不管用的,于是我抑制住心中的怒火,我若无其事的把他叫到跟前说:“刘杰铭,我有个事想跟你商量一下。”他惊奇的看着我,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又说了一遍:“我想交给你一个任务,不知道你能不能完成?”他点点头。我说:“你看,饭桌下洒了好几团饭,容易踩滑,你能不能先把那饭扫了再去添饭呢?”他答应了,马上就拿来了扫帚,把饭桌下的饭团饭粒清扫了。做完以后我马上对他进行了表扬。他很不好意思,但是又很兴奋。以后接连一个星期我都有意识的叫他做这个。后来我就发现他不用我叫就能主动去做了。我又及时找他谈心,给他讲:“现在你父母在外打拼离家这么远照顾不了你,只有安心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向你的父母报喜,让他们为你高兴、骄傲。等他们钱挣多了就能够早点回家了。在集体面前也表扬了他,在墙上的朋友树上奖励了他一颗小五星。刘杰铭现在很少主动出手打架,很多时候还争着替我打扫卫生,帮我搬凳子,拿水杯。难道这不是进步吗?

三、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学习进步,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拥有自信心时同时就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面对压力毫不怯懦、面对失败毫不气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由于父母长年累月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这样导致留守儿童存在较严重的自卑感、胆小、懦弱,甚至自控能力非常差。我们作为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加倍关注和关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克服自卑感,形成良好的的自我意识。一方面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能安然处之,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在课堂上,老师的每一个笑容、眼神、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更把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我们要多鼓励,少批评。课后多与他们交流,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获取自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情去学习,消除厌学、自卑、胆小等不良心理,使他们养成活泼开朗、乐观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该袖手旁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浅析新农村建设下教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在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利用多个渠道帮助留守儿童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教师亲近学生、指导参与各种活动、建立家校联系的方式等,让学生找到成就感,在一种轻松、快乐地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教师;培养;能力

近年来,教育在改革,经济在发展,农村的教育却越来越难搞。究其原因其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问题。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几大环节的教育中,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几乎处于空白,特别是“隔代教育”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突出。据我调查了解,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缺少沟通,失去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学习等方面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障碍,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在贵州一百个极贫困乡之一的四格彝族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经常对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如2012年9月,我所任九年级(1)班共有62名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有16名(其中4名独自过,父母给予生活费;3名亲戚寄养,9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的有31名(包括单亲家庭,特别是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对孩子不闻不问),有15名学生是父母在家照管的;由于多数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经常吃零食、吃怪噜饭等,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上学常迟到,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精力不足、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四、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五、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由于这些孩子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所面临的大问题;六、留守儿童价值观念扭曲问题。

2008年9月份,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确实要引起关注。尽量让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得到比较好的指导,在生活上得到比较好的照顾。”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令教师们头疼的问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怎样去做怎样去想,我觉得可以这样着手:

一、制定开设丰富多彩的留守儿童教育活动

1、建立每周一谈(谈心与辅导)、每半个月一通(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家长之间通信、通话),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探讨教育的途径,交流教育的经验,让留守儿童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2、结对子帮扶,任课教师、团组织、家长均未外出的学生与留守儿童之间采取手拉手活动,如一名学习好的同学帮扶一名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学生,教师走进学生,与他们建立朋友关系等。

3、组织有益的文娱、社会实践、参观游玩等活动,使他们有健康的身心和愉快的生活。

4、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写作业的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树立起信心,同其他孩子一样感受生活的快乐。

二、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

1、培养留守儿童有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 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培养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是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就会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同时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会处理的很好”、“我不比别人差”、“我很棒”……不轻言放弃。经常性的努力,不懈的锻炼,会使你走出自卑的阴影。

2、培养留守儿童战胜挫折的能力。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成长中的烦恼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自卑、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引导他们从主观和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的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笑口常开,开心的过好每一天。

3、培养留守儿童的合作交流能力。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如我校每年春学期的文艺活动、秋学期的运动会,平时的朗读比赛、英语演讲等活动,应该鼓励他们多参与,让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着主动与人交往,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也是一种社会问题。学校应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我们要找准着力点,积极寻求新的办法和思路来解决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有娘鸡崽随娘走,无娘鸡仔冷西西”这是某地的一句方言,意为有母鸡携带的小鸡,跟着母鸡幸福地生活,而没有母鸡携带的小鸡显得十分的冷落与凄惶。人们以此与留守儿童相类比,很深刻地形容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然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说小点是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说大点是国家的未来,今天的小孩是祖国美好未来的建设者,所以,与其说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笔者以自己的体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1关爱是前提

关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两地相隔,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其心理与思想性格大为不正常。我2000年前后曾在所教班级作过简单的调查,关注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该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这些学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只是当时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正式称谓。我经过观察与比对得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和思想品行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这些家长,管孩子的吃、穿、安全与健康,就是只管身体健康,不管心理健康。有的不懂教育,有的过于溺爱,有的心存顾虑。总之,教育不到位,关爱不到位,造成孩子爱的缺失或者不完整。作为教师,就要给孩子以关爱,既关爱孩子,又要引导家长怎样关爱孩子。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心灵得到健康发展。

2感情是纽带

人的心理健康是手感情支配的,也受认识水平的影响。留守儿童就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受父母的熏陶少,情感上有所缺失,造成了他们身心缺失,情感移位,心理烦躁,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如思想端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几乎全是父母在家或父母其一在家者,而思想与成绩落后者为留守儿童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留守儿童的思想性格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状况:即要么是放荡不拘,顽固不化,对于外界充满着对抗甚至敌视;要么是自卑孤僻,交际上消极被动,很少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对外界的不信任与戒备。我当年的班级中有几个留守儿童脾气暴躁,在家里不仅不为老人做事,反而轻着大骂重者拿刀棍伤人;在学校里也是三天两头地打骂同学。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留守儿童走路上课时,总是低着头面无表情,心事重重,一副对外界漠不关心的样子,与其年少身份极不相称。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一些社会学者与作家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与思想性格存在诸多问题,若不采取有效的举措,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与社会产生诸多隐患。对此说法我深有感触,颇为赞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更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情感中得到补偿。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

3培养是主题

人的成长是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占据很大的成分。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儿童在家庭的时间和空间最为广泛。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调查发现,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或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孩子成功时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失败时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受到挫折时得不到心灵的扶慰,思想彷徨时得不到父母和监护人正确的指导,造成了一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下降、厌学、弃学等现象发生。在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再加上教学体制的束缚,老师的应试观念相对较强,致使老师根本无法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更是难以实现。有时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导致对留守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的关爱难以到位。留守儿童有心事时,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常会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作为教师,除了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外,还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孩子,让他们真正负起责任来,也要帮助家长或家长,怎样教育、引导孩子,通过家长学校的形式来实现这一个目标。

4习惯成自然

习惯成自然,是人成长的规律。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应该遵循这条客观规律。留守儿童之痛,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心怀对生活的美丽梦想,背井离乡,抛父别子到城市谋生,但他们遭遇了城市“杀鸡取卵” 式的发展模式,合法权益长期遭到损害,收入长期得不到提升,以至于无时间无能力将孩子带到身边进行养育。媒体关于此方面的报道亦不在少数,让人们无法不为留守儿童的命运所忧虑,不为其父母的遭际而伤怀!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让每个儿童都得到发展在,让他们与其他人一起,身心健康发展是有效。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肯想办法,持之以恒的努力,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能够做到的。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浅谈如何更好的关注留守儿童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成为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用行动给予留守儿童别样的关爱,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温暖,让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美丽牵手。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温暖;牵手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而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云溪幼儿园在园近1000名幼儿中就有300多名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辈“代管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只停留在物质生活方面,而忽视了跟孩子心理上的沟通。这部分孩子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作为幼儿教师,我期望能给予留守儿童多一份关心和爱护。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用行动给予留守儿童别样的关爱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者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在工作中,我不仅认真完成保教工作,更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爱的“池塘”,让幼儿接受阳光般的爱。当孩子有困难时,我会随时关心,及时帮助。用母爱去温暖留守儿童那颗缺失的心,为留守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彤彤是我曾经教过的一名幼儿,她天生的左眼残疾。父母为了给她挣钱治病,在孩子刚刚满月就离家打工去了,孩子一直由婆婆爷爷代管。由于天生的残疾,孩子很自卑,见了人也很怕生,不愿意和人说话。当孩子的婆婆爷爷流着泪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时,我感觉到了她们的担心。确实不少小朋友看着她的时候,眼神怪怪的。有的害怕,有的嘲笑,还有幼儿指着她直接着说:“老师,她是瞎子”!面对这种情况,我专门给小朋友讲了彤彤的故事,教育小朋友要多关心她、帮助她。在活动中尽量让彤彤多表现,在言语上多鼓励,让她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我总爱拉着她的小手问她:“宝贝,你今天吃的什么呀?吃了多少?”有时,还把她揽在怀里,给她梳梳头,亲亲她。没多久,拘谨、胆小、不爱讲话的彤彤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大方了。小朋友们都争着和彤彤玩耍、做游戏。看着彤彤的变化,家长激动地流泪了。

二、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受温暖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的生活有合理的节奏,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同时还能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班级工作中,我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安全周,三八节送祝福,学雷锋、树新风,五一劳动节活动,六一展示活动,幼小衔接活动,毕业联欢活动等等。在设计这一系列活动时,我更注意教会他们尊重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教会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这些对于他们来说,一辈子都是受益的。同时在活动中我更关注留守儿童,让她们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成长的快乐。还记得在三八节送祝福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组织孩子们自己为妈妈制作贺卡,孩子们有的剪,有的贴,还有的画,忙得不亦乐乎。一张张漂亮的贺卡做好了,孩子们还在上面写上了祝福的话语。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等放学的时候给妈妈送贺卡了。这时候我发现班上的王宇鹏小朋友眼睛红红的,都快哭了。我连忙走过去,只见他在贺卡上写着:妈妈,我想你!我一下子明白了:鹏鹏想妈妈了。他的妈妈在深圳打工,已经一年多没有回来了。于是,我抱着鹏鹏,悄悄的给他说:“鹏鹏想不想给妈妈打个电话送祝福啊?这样,你的祝福方式还跟别人不一样呢。”我拨通了鹏鹏妈妈的号码,看着孩子开心的跟妈妈说节日快乐,感受着他们母子浓浓的亲情,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三、让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美丽牵手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育人于无恒。每一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家庭环境,都有着不同类别的监管人。有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疼爱,变得有些孤僻,还有些孩子因缺少正确的心理引导,变得有些暴躁等等,这都是因为留守让那一颗颗缺失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和打击。而家庭的关爱与幼儿园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缺少哪一方都不行,因此我们更注重让幼儿园与留守儿童的家庭美丽牵手。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健康成长,享受快乐,特别渴望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因此,我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班级网页等形式,及时孩子们在幼儿园活动的图片、视频,让家长真真切切的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还鼓励家长利用假期和孩子团聚的空闲,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增进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亲子图书制作活动,我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记录孩子成长的足迹,回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乐事。通过孩子画,家长写,或是全家齐动员的形式,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感受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体验从孩子的视觉看世界的美好。

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作为我们老师,幼儿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作品呢?让家庭与幼儿园美丽牵手,一定能为孩子在园教育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孩子的兴趣培养、行为养成、个性张扬等得以实现。

留守儿童是当今学前教育中广大的群体,对这些孩子的关注,关系着幼教事业的成功,关系着明天的太阳是否鲜活,阳光是否灿烂。我们幼儿教师承担着这份义务与责任,留守儿童是一个持续的群体,我们必须携手关注留守幼儿,心系幼教事业,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留守儿童”

摘 要:“留守儿童”的教育是让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提出对“留守儿童”比较有效的教育方法。相信通过这些方法,能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头疼问题;教育方法

我所任教的地方是个比较偏远的山村学校,这里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作为班主任,应如何有效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呢?就是用爱浇灌留守儿童。

一、建档案,定计划,定方案

在实践中,我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动态专门档案。

1.档案的主要内容为:家长姓名、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同时,适时根据本班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相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2.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逐个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将每位学生的学业情况、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逐一列成表格,按计划实施。

3.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二、用心关爱,多方引导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缺少关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班级生活上体贴入微的关心。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关爱,我在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心来打开他们心扉,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积极探索,注重从平时生活细节、亲情体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争让留守儿童找回亲情、找回快乐,健康成长。

三、利用活动,多多鼓励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陆川县沙坡镇中心校)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之文明礼仪教育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

【关键词】留守儿童;文明礼仪;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持续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为了生计、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被迫外出务工,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孤僻、自卑、冷漠、暴躁、迷恋游戏;说脏话、易与人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同时受生活环境和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留守儿童。

现实社会中,学生中出现的文明礼仪观念淡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过多地追求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而对文明礼仪教育观念淡薄,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

②家庭交往与家庭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儿童品德的发展。长期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少,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具有较长时间的间断性、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低等特点,家庭的教育功能缺位导致孩子社会化严重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在行为与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许多困境和问题。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

③社会关爱不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礼仪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校应承担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重任。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可组织人员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增设相关的课程,以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创设良好校园环境。结合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使礼仪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认真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文明礼仪教育。

3.突出家庭教育,完善家庭教育职能。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农村的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爱。因此留守儿童教育,必须要突出家庭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充分考虑到祖辈及其他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儿童的胜任力。如果他们确实没有抚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双方留下一方,承担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任务,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学校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其次,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电话、书信、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积极妥善寻找方法解决。家长不应将孩子的学习认定为教师和学校的义务和责任,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再次,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学习、考试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问题。

4.增强家校、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社区、家庭、学校和政府健全各自的教育功能,相互合作,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关工委、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直接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或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跟踪评测, 教给监护人科学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督促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更频繁、更广泛,在素质教育显得日益重要的今天,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全社会都来关注留守儿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负其责、协调合作,促进和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形成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他们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担。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野白鹤也有春天

摘要: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心理发展不是很健全,因此教师必须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控。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注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润,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与他人的交往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都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调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已有的一些成功做法,谈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真心关爱,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关爱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尤其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要用真诚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还要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照,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当然,这种关爱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在举手投足间。

二、真诚友情,让留守儿童敢于倾述

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挖苦。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教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其实和学生相处也是一样的。

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经常与他们平等地交谈,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我们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三、赞美激励,让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优秀教师吴永珍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赞美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的自卑的巨石,于是学生的潜能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实践证明,赞美式教育往往要比批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且过度的批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赞美胜过一千句批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赞美激励,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特长,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成长。

四、宽容理解,让留守儿童不断自省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种人性的教育方式。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它能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留守儿童平时由于缺失监管,更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过失,用期待的心灵去对待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就。这样,知识的传播借爱的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爱的感染会水到渠成。

1.要允许学生的失误。

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难免没有失误。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要不急不躁,要有宽容的心态,不横加指责,不随意批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蹲下身子引导学生以后怎样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能接纳学生的缺点。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上有位小飞同学,上课总喜欢掉头接耳,影响周围的同学听课,同学们都不喜欢他,纷纷要求老师让他单独一个人坐。我找来小飞同学,将同学们的意见转达给他,问他是否愿意独坐。看到他那不愉快的表情,我便对他说:“既然你不愿意独坐,那你就要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嘴巴,上课不要随便说话,不影响别人听课,你才能变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老师会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你,你能做到吗?”同时,我又找来他周围的同学,鼓励他们共同来帮助小飞同学改正缺点。一旦他上课随意讲话,大家就把手指放在嘴巴上,提醒他不要讲话。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飞同学现在上课基本不随意讲话了,即使偶尔还有掉头接耳的现象,一看到大家做出的“嘘”状,便不好意思地伸伸舌头,坐直开始听讲了。宽容,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省的天空。

五、丰富活动,让留守儿童享受快乐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班队会、学校各种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内外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展示特长及人际交往的平台,使他们享受活动及成功的欢乐,同时受到教育感染,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们只要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策略,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投入、亲情弥补、生活帮助,对他们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生活生存指导、成功人生指导,让他们的心理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让这群野白鹤也有春天。

关注留守儿童论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打工的农民中,大部分人的子女正处于小学阶段。为了方便打工,他们一般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家里。这些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所以,留守儿童不仅是社会上存在的弱势群体,更是教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教师的教导和关爱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担负起责任,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马场村为例说明)

根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近些年,留守儿童的现象虽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留守儿童的数目没有减少,在某些地方反而有所增加。

以马场村为例,马场村是原州区的贫困村,同时也是笔者教书的地方。据乡政府不完全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超过300人,占全村人数的57.8%。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中,超过95%的人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农村家里,留守儿童成为教学工作中十分突出的难题。在上课之余,笔者对马场村外出打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由父母一方在家养育孩子的占31%;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看守孩子的占57.8%;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邻居家的占6.2%;带孩子外出打工的占5%。在有些家庭中,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位常年在外打工,这样留守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父母同时在外打工家庭的子女大部分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祖孙辈的年龄相差在45岁至70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半不能读书识字,文盲半文盲的超过60%,他们往往只能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种因素以及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造成了“隔代教育”、 “单亲教育” 、“寄养教育”等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在执教期间,笔者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在平常上课时对他们的观察和课后对学生单独的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都普遍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留守儿童大多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孩子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因没有了信任的倾诉对象而变得自我压抑和封闭,也会因日常生活中没有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而感到无奈和自卑。长此下去,使得这些孩子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长期的接触中,笔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产生的强烈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主要表现为感情脆弱、自卑。二是亲情缺失,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儿童表现出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易激动,走极端等心理。三是由于农村文化,周围人群对留守儿童的冷漠,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性格孤僻、焦虑自闭,主要表现为不愿与别人交流,不愿与外界沟通。

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受到的教育对我们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不利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释放将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这些不利的心理问题使得有的学生难以管教、有的喜欢打架,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在校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这些辍学之后的孩子,有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如何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重视,更是摆在广大农村基层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而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是对全体农村教师的严峻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心理,传统的知识和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来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些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农村的小学也无法开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课程,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长期都得不到解决。作为一名新时期农村小学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教育技巧,还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我们可以不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必须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笔者在平常教学之余自学了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且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他发现相同类型者在一起大都能较好的相容,尤其是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着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正是感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在行为上的反映。教师的责任就是找出留守儿童的共同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有意识地用特有的人际互动给感到孤独、自卑、抑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以及重树自信和回归真实生活的互动机会。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下面几个技巧:1. 引导。留守儿童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为沉默,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想法。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扫视并且和特定的学生进行目光接触,或者用眼睛发出发言的邀请。2. 倾听。倾听包括能够专注于学生所说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儿童的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视,所以在他们发言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倾听,让学生了解你的关注。教师可以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你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收集信息,观察学生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深度挖掘,并且适度的表达出来,让全体同学知道。3. 鼓励和支持。作为一名教师,这项技巧十分重要。尤其一些学生会犯错误或做出某些愚蠢的行为,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留守儿童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处理不当便会使他们感到受伤,封闭自己,从而影响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教师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用及时回应传达对他们的鼓励和关爱。

其次,笔者认为疏通留守儿童心理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以下两点:(1)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我。要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使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尚未成熟,生活阅历简单,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导,因而对自己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了解自己应当如何面对父母离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教会留守儿童进行自我分析,全面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分享经验,以及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准确的自我定位。(2)身心健康的指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也得不到周围人群的关爱,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在工作中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坚强成长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介绍一些关于疏导心理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正确面对外界的看法。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完善其人格。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一些心得和经验,虽然无论是从理论上、知识结构上,还是经验和技巧上都不太成熟,但是笔者希望这些经验可以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出新视角,可以给所有的教师提供一点帮助,并且笔者坚信只要所有的教师都能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那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中心小学 7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