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研究3篇

时间:2022-12-20 11:23:03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教育 理论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日益增长的同时,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也成为焦点。安全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研究3篇

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篇1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当前,高等学校里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外)祖父母两代人的百般呵护,缺乏对生活能力和自立能力的锻炼,缺少对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认识。进入大学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家门,致使他们遇到突发意外事件时往往处于盲目状态而不知所措。而这些学生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不仅对高等学校会带来形象的损害和经济方面的巨大损失,更主要的是对于学生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学生安全是高等学校和谐发展的至高无上的前提条件,安全教育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首要工作。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学校“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举措,是维护高等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工作,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P284。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批示的过程中,重温他1986年关于“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①的重要论述。因此,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的模式等进行探讨,对促进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原则

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②的原则,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强调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假日前适时进行,并善于利用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育学生,防患于未然。学校应根据环境、季节及有关规律进行防盗、防火、防病、防事故等方面的教育,并使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从国家层面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思想,采取教育先行、教管结合的措施,达到保护学生的目的。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当前,从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日常生活的层面,大学生安全教育重点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指导学生防盗、防火、防病、防事故的发生。

(一)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是指人的身体不受侵害或危害。人身安全教育是用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育学生如何预防他人对自己的侵害,提醒学生如何预防自己对自己的伤害。当前,大学生经常遇到的来自他人的侵害主要表现在:第一,个人独往独来招致的抢劫、抢夺行为;第二,为同学或朋友抱不平而引发的互相间的伤害;第三,无视公共秩序,缺乏文明礼貌,语言粗俗和行为不雅导致的报复行为;第四,酗酒失控,出言不逊而引发的互相间的伤害;第五,缺乏正确的恋爱观争风吃醋或失恋后缺乏理智的报复行为;第六,抗不住小恩小惠(金钱与饭局)的诱惑而招致的窃财行为;第七、私藏、携带管制刀具用以威胁他人而引发的互相间的伤害。而自己对自己的伤害主要表现在:第一,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或电热器导致对自己的伤害;第二,在对环境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擅自下河(湖、池、塘)游泳而导致的伤害;第三,轻信广告、贪图便宜购买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伤害。这些侵害或伤害都是年轻大学生缺乏预见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处事能力弱的体现,其结果是轻者伤,重者亡,是大学生安全教育预防的重点。

(二)财产安全

财产安全是指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大学生的财产包括:现金、银行卡、手机、电脑、饰物、生活用具、服装、书籍等。财产安全教育是用个人财产管理经验结合典型案例教育学生如何预防自己的财产不受损失。财产安全隐患的诱因是当事人缺乏管理经验,防范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现金、手机、耳环、项链、戒指等贵重物品随意丢放;没有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寝室钥匙随意转借非本寝室人员使用;贵重财物外露;银行卡与身份证同存一处,银行卡密码设置为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名牌穿用物品在室外晾晒;在人群拥挤的地方把挎包置于身后;贪图小利、轻信中奖谎言或神奇功效;外泄个人信息,对不明身份或不明来源的电话或短信缺乏理智和冷静。类似看似简单、也容易做到而轻易忽略的行为给自己的财产留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这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道路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是指在出行旅途中不受交通工具的伤害和驾驶交通工具不伤害他人。道路交通安全分为行路安全、乘车安全和驾驶安全三种。行路安全是指徒步出行的环境安全,是在徒步出行的过程中不受他人他物的侵害。乘车安全是指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预防安全,是避免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的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驾驶安全是指操纵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措施安全,是在指操纵各种交通工具出行的过程中遵章守法,措施得当而避免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是用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交通事故案例启发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和社会公德,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包括:沿机动车辆行驶的道路行走应注意的事项;横穿机动车辆行驶的道路应遵守的规则;驾驶机动车辆应该遵守的法律等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是学生扩大交际范围和生活环境的保障,是伴随出行旅途始终的第一要务,是大学生人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食品卫生安全

食品卫生安全是指在生活中不因食品的卫生和质量影响身体的健康。大学生食品卫生主要包括饮食、饮水、饮料、饮酒等方面。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是利用个人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结合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如何注意食品卫生,防止食物中毒,确保身体健康。常见诱发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的情况有:第一,到学校周边无卫生保障的饮食摊点或餐馆就餐而引发饮食卫生事故。导致到校外就餐的原因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嫌食堂饭菜贵而到校外就餐,一种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嫌食堂饭菜不好而到校外就餐,一种是长期在食堂就餐口味单调而到校外就餐。第二,具有零食习惯而图方便购买无无卫生保障的零食造成对身体的伤害。第三,饮用不合格的桶装水、矿泉水和无牌无照甚至过期的饮料和啤酒等导致对身体的伤害。医疗卫生安全是指身体因健康原因在医疗过程中不发生危害身体的事故。医疗卫生安全包括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医疗卫生安全两种。医疗机构分为具有事业职能的等级医院和私人诊所两种。非医疗机构是指不具备诊治条件和诊治能力的药店、药房等药品销售单位或个人。鉴于当前大学生医疗费用不再全额报销的情况,因区位优势和手续简便,且价位低于等级医院,甚至可以保护个人隐私等,学生都愿意在学校周边的私人诊所就诊或在药店、药房购买药品自行治疗轻微小病,这就给医疗卫生安全埋下隐患,使有的小病酿成重病、大病,甚至致人伤残,继而引发医患纠纷。健康以食品为先,健康以医疗为重。健康的体魄是完成学业和成就事业的基础。食品卫生和医疗卫安全教育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顺利完成学业,成就人生事业的日常性基础工作,必须天天讲,时刻讲。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

(一)当前的安全教育的模式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式,在目前的安全教育实践中常见的有:在一定层面进行的“集中教育”;在某一活动开展之前的“集体教育”;对学生个体进行的“个别教育”。“集中教育”是在发生具有一定影响的事故后,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为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而进行的“消防式”教育,目的是引以为戒。其教育者为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受教育者是一个班或一个年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是在一个比较基础的层面集中开展。这种方式是不定期的,往往是以学生伤残或生命作代价的。“集体教育”是在开展某一项活动前为避免发生事故而进行的“防疫式”预防性教育。其主体:教育者为活动主持者或领头人,受教育者是一个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甚至是跨院系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是一个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多元的群体,是在一个较高的层面集体开展。“个别教育”是在发生事故后,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为避免事故再次发生而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的“谈话式”教育,是在小范围的层面个别开展。这种方式往往是以学生财产的损失或轻微伤害作代价。

(二)今后的安全教育的模式

上述教育方式多从“消防灭火”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其代价不言而喻。而从安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应当以“防疫式”预防性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长效机制,使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性、长期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要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③。从学校的层面制定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是维护学校稳定、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重大举措。安全教育制度应该重点明确:第一,由学校主导,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牵头,各院系具体实施,把安全教育提高到学校的层面开展。第二,学校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同时是直接教育者,负责讲授学生安全教育课。第三,学时安排:新生入学6学时,以后每学期2学时。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安排6个学时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其中4学时对讲授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2学时进行考试。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安排2学时,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作安全教育报告。第四,教育方式:以院系为单位,分年级或专业集体上大课。新生采取全体参加集体上大课的形式进行。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开学第一周2学时的安全教育报告,视条件可分年级或专业全体学生参加集体上大课,也可对各班学生干部和党员团员等学生骨干作安全教育报告,再由学生干部到各班传达。第五,考核与督查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学生采取与其他课程一样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答卷保存至学生毕业;对教育者和教育单位(院系)的督查采取实地监督的形式进行督查。学生安全教育答卷是衡量安全教育措施是否到位的重要依据。第六,预算一定的经费作为安全教育的保障,对讲授安全教育课和作安全教育报告的教育者支付课时费。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学校应当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安全教育取得实际成效,重点应落实以下具体措施。第一,成立相应的安全教育机构。学校应当成立学生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分管校领导亲自负责。第二,在学校公共课管理部门设学生安全教育课教研室或在教务管理部门设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科,负责全校学生安全教育课的管理工作,包括上课教室的协调、授课教师的聘任、教学任务通知书的发放、工作量的核定、课时费的发放以及考核与督查等。第三,在学校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的数额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专项经费,用于支付安全教育课课时费和安全教育报告的酬金、印制试卷及资料。新生安全教育课时费按学生人数计发,安全教育报告酬金按场计发。目前,经费预算以学生学费为基数,在千分之一内核定一个比例为宜。第四,学生安全教育课课时与其他课程同等计算为评聘职称所需的工作量。第五,培养一支责任心强,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作者:周成勋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在日益增长的同时,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也成为焦点。安全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层面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定的基本手段,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的安定也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数量在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在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学毕业之后选择走进大学,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而且,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如果在高等院校内发生了安全事件,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会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安全教育不但利于提升大学生本身的个人素质,有助于高校的稳定和谐,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益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2]。

(二)学校层面

高等院校的主体教育对象就是在此就读的大学生,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也是让高校能够维持正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因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不足而发生了相关的安全事件,将会破坏高校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高校的日常运行。所以,高等院校必须要在学校层面之上将安全教育这根“弦”绷紧,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不可掉以轻心,要严格执行高校所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身心健康得到切身的保护,个人素质得到长足的提升。对于学校而言,可以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氛围,让学校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3]。

(三)个人层面

大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获得提升,才是高校对学生教育的成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奋向上的黄金时期,也恰好处在步入社会的准备期。所以,大学生往往冲进十足,但又会因为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而相对幼稚。安全教育对大学生本人必不可少,因为他们对于很多安全隐患认识不足,甚至对身边的很多安全问题根本难以发觉。所以,高校必须要通过系列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习到系统化的安全知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同时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健康成长,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活、工作环境,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4]。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安全教育的高效化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被新媒体熏陶长大的一代,其对于依托于新媒体的各种安全教育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因此,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上,要注重学生的这些特点,紧紧跟随时展的脚步,加大新颖的安全教育形式的开发力度,让学生不再对安全教育感到乏味无趣。高校要充分学会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化的安全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沉浸其中进行学习,并且乐此不疲[5]。在具体的操作当中,首先,高校要注意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让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够做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如在微信、微博、快手等上设立安全知识账号,引导学生关注。同时,高校还要构建自己的平台,如设立自己的安全知识教育网站等。高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安全知识制作成为漫画、小视频等形式,借助平台不断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乐于观看和学习。其次,高校要把时事热点和安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当社会上发生安全事件时,及时的在学校举行相关安全知识的专题教育。同时,在各类主题日时,高校也要及时推出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在国家安全教育日,通过在校园的宣传橱窗中办安全教育手绘报,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宣讲等。再者,除了在理论上让学生掌握更多安全知识之外,高校还应该举办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应变、应急能力,让其在情境当中学会如何规避危险、保护自我。此外,高校一定要明白,安全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一门课程、一项活动、一次实践,而应当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所以,安全教育其实是持续不断的,当学生刚刚入学时,要对其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求学期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安全,在毕业季,还要对学生进行防诈骗、法律安全等针对性的教育。

(二)用思政课程赋能,实现安全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课程同样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第一,安全教育课程要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有机的一体,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且将思政课程的内容、教材、方法、模块引入到安全教育模式当中,让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引用。第二,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中,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对学生注重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品质和道德,激发正能量。如在向学生讲授国家安全教育知识时,就要首先给学生灌输爱国爱党、矢志不渝的信念感。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中的很多优秀之处,高校要注意将其移栽到安全教育课程当中。不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还是教学载体、评价体系,都可以为安全教育课程赋能,让学生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时,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提升价值和内涵,真正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两者“同向同行”[6]。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成为维护校园安全“主人翁”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校园安全教育当中,学生同样应当发挥主体作用。高等院校在安全教育工作当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只把学生当成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应当让学生参与到安全教育当中,成为“教育者”,进而让学生成为校园安全的创立者。首先,高校要让学生对学校当中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认识到创设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而从意识上加深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其次,为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高校在设定各类相关规定时,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高校要开通各类渠道,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规章制度提出不同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认可,进而体会到自己就是这些规章制度的设定者。再者,在执行相关的规定时,吸引学生进入“管理者”的团队,让学生去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心,让其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翁”,进而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个人素质也获得全面的提升。此外,高校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类特长,让其利用自己的知识多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做贡献。如让喜欢拍摄、剪辑、表演的学生组成“摄制组”,拍摄安全教育小视频推送给全校学生,让大家在娱乐中增强安全意识。再如让熟悉网络运营的学生负责学校安全教育的社交媒体账号,及时推送相关内容,并且随时搜集学生的评论、意见和建议,学校可依据学生的想法增加安全教育知识。这些方法都能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校园安全教育的工作实施。

(四)安全教育教学内容要实现“理论+实践”两手抓

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以及实践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知识要系统化,而且具备科学架构,二是课程要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安全教育理论知识的内容要覆盖面广且内涵丰富,包括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健康、财产安全等等各个方面[7]。在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公民,有着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要严守国家秘密,绝不背叛国家。在对学生进行消防教育时,要让学生认识火灾,懂得火灾的严重后果,知晓如何预防火灾,在发生火灾之后如何自救和救他。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学会预防交通事故,以及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的处置策略。在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时,要让学生知晓与网络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和了解信息相关安全事件的特点以及应对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财产安全教育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财产安全事故就在身边,要认识和了解各类诈骗手段,要给学生传授防偷盗、防抢夺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安全教育内容当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高校一定要注意强化心理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懂得生命的珍贵,预防心理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教育课程要针对各类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学会解决各类实际安全问题的方法。如当遇到溺水者该如何进行抢救,在同伴突发昏迷时候该如何处置,被动物咬伤之后该怎么办,不慎触电该如何自救,不慎被烫伤应该如何处理创面等等。

(五)发挥信息和互联网的作用,开发多种安全教育

教学模式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层出不穷,对于高校而言,在这样的互联网大环境当中,可以开发更多的和互联网相关的教学模式,构建安全教育的各类平台。第一,打破安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壁垒。移动终端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如今在大学生当中已经普及,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类信息。高校可以将安全教育内容即时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使其学习过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推送给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要及时进行更新。大学生接受新鲜信息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很强大,所以,安全教育的知识必须要丰富且具有内涵,才能够满足学生的日益变化的需求。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海量的资源宝库,从中搜集更多的安全教育资源,寻找适宜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丰富自我的教育模式。第三,在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高校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各类新科技[8]。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软件技术、游戏开发工具等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开始进入各行各业。高校可以充分结合这些技术,构建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虚拟场景,给学生设置出身临其境的安全事件案例。具体可以使用三维动画技术创立模型,再使用游戏开发工具增加场景的真实感,并且让所有人员都能够参与任务。例如,在举行消防演练时,传统的灭火器使用训练,通常都是由少数人员进行演示性操作,其他人都只是观摩、学习,但是引入虚拟科技之后,就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虚拟场景当中体验、练习灭火器的使用技巧。高校还可以将这种线下训练搬到“线上”,举办多种多样的“云”活动。高校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开发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将虚拟现实等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安全教育当中而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之中,拓宽教育思路,也让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当中完成对于自我的安全教育培养。

(六)依托校园社团,举行各类安全教育相关活动

安全教育知识有时过于枯燥,如果仅仅是借助传统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很容易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完全具备对自我进行安全教育和完成各类实践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对于各类校园社团有着强烈的参与欲望,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各类社团,并通过举行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获得安全教育知识。高校可以组织社团里的成员,举行各种跟安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让成员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歌咏比赛、知识竞答赛等,这些带有竞赛、比拼性质的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好胜心,依托社团的号召力,也能在校园里掀起更高的热度,不但可以让学生们在比赛、娱乐当中学会更多必需的安全知识,还能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多彩,也让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高校还可以依托社团,邀请安全教育的相关专家、学者定期到学校的社团,开展各类讲座活动,为学生们答疑解难,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安全教育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够接触社会从而积累更多社会经验。

结语新时代背景下,尽管我国高校已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的重要工作不断贯彻落实且成效显著,但大学生安全教育仍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学生对高校环境安全稳定的需求与高校对危机分析处理、安全教育的不充分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因此,推动安全教育指导原则与时俱进、构建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育人体系,是新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应然之举。

作者:蒋新丽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篇3

一、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设思想及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安全思想蕴含于国家安全观之中。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创新发展的一整套完备体系,它指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系列国家政治建设与政治安全的思想,对于新时代我国政治安全建设以及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这是争取政治安全的首要前提。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清除旧阶级的政权,尤其要加强无产阶级的军备建设和经济建设。第二,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稳固政治安全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阶级内部的分歧和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使敌人有了可乘之机。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一定要具备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力量,同时加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维护政治安全夯实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重视意识形态安全,认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2]。强调加强对无产阶级的教育,以此稳固政权,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列宁的“灌输论”也促进了俄国的政治安全建设,他认为新生的俄国政权根基薄弱,国内外形势严峻,无产阶级知识水平低下,建设社会主义任重道远,无产阶级想要真正夺得政权,获得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采用灌输的方法。列宁还进一步指出,灌输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无产阶级自身,注重能力培养,深刻理解资产阶级的内在矛盾,增强共产主义信心;对于普通人民,要结合实际、结合生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易懂、喜闻乐道;对于青少年,则注重思想引领,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2.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诸多政治思想理念,成为当前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从秦王朝建立至清朝的灭亡,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君主专政、中央集权的体制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思想以维护政治安全尤其是政权安全为核心。首先,强调居安思危,具备忧患意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更加注重解决内忧问题,汉朝宗室大臣刘向曾向皇帝进言应“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救之,引而复之,塞其间,绝其源,转祸以为福”[3]。唐朝有“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治国理念。新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增强底线思维,防范各种风险,深受中国古代居安思危观念的影响。其次,坚持民本思想,维护人民利益。中国古代受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历来倡导以人为本,儒家是民本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倡导仁爱之道,推崇仁政爱民,如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以及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思想。虽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最终还是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的,但也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及新时代高校政治安全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发展规律、调动学生积极性提供了理论来源。

3.党的政治安全教育相关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政治安全理论,这些思想理论体现在党自身的建设和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毛泽东的政治安全教育理论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他强调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到政权安全即是政治安全的核心,强调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行独立外交政策。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十分关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着重提出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安全和共产党执政安全,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保持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战略构想,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干涉我国内政。并且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学校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具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时代新人。21世纪以来,大学生成为政治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江泽民、胡锦涛在邓小平有关安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坚持推进政治安全建设,国家政治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二、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内涵阐释

1.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的根本

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部分,政治安全聚焦于“政治”。孙中山指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5]“政”旨在领导,“治”意在管理,政治的本质是对社会进行规范的治理,其核心是政治权力,基本特性是阶级性,表现为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和社会势力为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施行的政策和活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安全的含义是没有危险,平安。综上,政治安全就是在政治上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伤害和胁迫的客观状态,即国家主权、制度、意识形态、领土等方面免于威胁和侵扰,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国家内部的政权得到稳定、人权得到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对外保持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地稳步发展。政治安全也可以定义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保护个人的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成为维护全部社会成员安全的保障机制。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制度、政权和意识形态的稳固,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等方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条件。

2.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是教导培育人才的过程;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进行的学校教育,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就是专指学校教育。政治安全需要全民的支持和维护,因此必须对人民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政治安全教育就是一定的社会阶级或社会群体为加强阶级统治,确保社会的稳定、政治机制的运转和国家主权的完整,对社会成员施加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全的系统教育的过程。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运用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政治情感,认同国家政治制度和思想,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使其言行符合国家意志、政治规范和法律要求,免受政治伤害。新时代推进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政治安全知识,坚定政治信仰,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看待政治事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社会风气,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三、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核心:政权安全教育

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是政治安全的核心,政权是政治上的统治权力,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安全,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必须以政权安全教育为核心。政权安全突出表现为党的执政安全,加强大学生政权安全教育,就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认识到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政权安全得到极大巩固,但是国外的“颜色革命”“文化冷战”以及党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等,也对我国政权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必须教育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政权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当前面临的威胁,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我国政权稳定。高校要利用好校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史的深刻了解,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2.基础:主权安全教育

主权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基础,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保障其他各项安全的重要载体。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着重加强大学生的主权安全教育也是政治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主权安全主要面临着来自西方霸权主义以及国内外反对势力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主权安全教育,必须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除了政治安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大学生安全意识思维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对立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明辨是非,坚决打击一切损害国家主权的言论和行为,坚持“一个中国”的核心原则,反对分裂势力,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努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保障:政治制度安全教育

制度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的关键。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原则的总和,政治制度通常以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多种形式出现。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制度安全教育,首先要使大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即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政治安全相关法律的学习。在对大学生进行制度体系、法律法规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其明确“中国之治”的优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制度和法律权威,自觉维护国家制度安全。

4.灵魂: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意识形态是基于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诸多思想观念的集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观点、价值认同和道德品质等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涣散,因此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引导他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定力,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

1.理论意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义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是维护党的领导的一种教育手段。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局势虽相对稳定,但也存在很多威胁、损害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国家安全教育,尤其是政治安全教育,利用好高校主阵地,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实践意蕴: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大学生是青少年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对于政治事件有着敏锐的见解,敢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和矛盾,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政治热情淡化、政治参与度较低、政治思想偏激等问题,也有一些大学生受西方“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主流意识形态淡薄、政治观点出现偏差,这些问题极大地损害了我国政治安全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应对各种风险、危险的能力,增强爱国、护国意识,坚定政治信仰,自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自觉抵制一切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言论和行动。

结语当前我国面临的政治安全形势复杂而严峻,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立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稳固与发展。因此,必须持续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时代新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明确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理论要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才能推动高校政治安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娜 单位: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