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研究

时间:2023-03-23 14:52:06 关键词: 机场 公共艺术 空间设计

摘要:在机场空间中,了解旅客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作为城市门户的机场公共艺术空间,机场公共艺术空间才能逐渐成为大众修养及城市魅力的独特名片[4]。

机场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研究

1机场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与环境行为学

1.1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又称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的关系,它可以促进空间当中人性化设计的发展,体现使用者心理与行为和其对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改善人外部环境条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

1.2机场公共艺术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的关系

我国早期机场功能设施不完善,公共艺术所在区域表现没有理想化的在地性[2]。在谈论公共艺术时,“公共”这一概念被作为公共艺术的对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大众和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及其对城市文化风格、活力以及人文精神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3]。从建筑宏观尺度上,彭一刚①先生在《建筑空间组合论》中讨论,当建筑的高度和建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比值大于4时,空间远远大于旅客的生理尺度,旅客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从微观尺度上,RobertSommer②在萨斯喀彻温实验个人行为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了并排的座位状况:在机场空间中的座椅只会促使人们看天花板、看手机、很少进行交谈聊天,因为交谈需要目光接触,肩并肩坐着很难有目光的接触,所以环境行为学指导下的公共艺术在其中可以改善建筑与人的关系[5]。目前利用环境心理学对于机场公共艺术空间的再设计,是具有必要性的。将使用者在空间中的行为反馈给设计师,从而改造机场公共艺术空间(图1)。

2旅客行为心理对机场公共艺术空间诉求

2.1机场旅客行为心理剖析

根据问卷调查得出:在选择机场出行的旅客中,学历为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旅客有8.38%,他们的出行频率为几年出行一次,占全部旅客比例的13.3%;学历为本科教育水平的旅客有55.17%,他们的出行频率为一年一次,占全部旅客比例的38.92%;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旅客有36.45%,他们选择机场作为出行方式的频率从原来的一年一次,变为一年多次,占全部旅客的比例高达47.78%(图2)。综上所述,机场的服务对象普遍具有较优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机场出行会产生大量的旅途费用,所以机场有别于其他交通场所。另外,旅客的出行目的与旅客的出行心情也具有关联度,在机场空间中,出行目的为旅游的占比62%,有23.15%心情相对较放松;出行目的为学习与出差的占比为29%,其有37.93%的旅客心情较为紧张与焦虑(图3)。机场需要在心理层面去改善旅客所处的空间环境,可以给予更多的空间满足游客的互动性。机场空间中的旅客在陌生和宽阔的空间中时,心理会感受不到有所依托,从而产生寻求庇护的行为本能,在空间社交上会产生一定物理距离与心理安全距离(表1)。机场空间的具体使用功能中有强制性行为、可自由支配行为,还包括其他行为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对旅客的心理感受有较强的影响。而在强制性的行为过程中,因为强制性行为的复杂化,旅客会出现怕麻烦的心理需求。从使用时间上看,旅客在机场空间中所待时间最长是候机大厅,0.5~1h内和1~2h的占比达到75%。旅客的社会倾向有较强的聚集性,适合旅客有较多公共活动,实现人际交流,旅客心理从而得到社会归属感,并产生愉悦感。从图4得出:旅客出发的时候如果是积极情绪,通过机场托运、安检、登机的时间控制在1h以内。旅客的积极情绪从73%下降到40%,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积极情绪旅客相应减少到仅有8%。而当旅客出发时是较为平静或者是具有消极情绪时,在3h以内都有焦躁的情绪上升,消极情绪人群从2%~42%上升尤为明显,而从4h以上又会从最初上升起来的消极情绪慢慢转向为平稳,随着登机时间的临近,旅客焦躁的情绪会慢慢恢复平静(图4)。总结目前国内的机场情况,机场功能活动较单一,机场空间没有根据不同心理需求的旅客进行设计。国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例子,例如:阿姆斯特丹机场在登机口设立了一个儿童娱乐的飞机滑梯,孩子在玩耍时,父母可以看着孩子欢快的玩耍,可以让父母得到短暂的休息,从而缓解旅客们焦虑的情绪,空间充满人性化关怀,引起很多旅客的关注和参与(表1)。

2.2机场公共艺术空间与旅客的行为心理学的矛盾

2.2.1空间尺度与旅客行为心理的矛盾

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191人是女性,有109人是男性,调查中发现女性对于空间的敏感度要高于男性,空间尺度的感受也比男性更加强烈。其中有11%的旅客认为机场到达空间较为狭窄,对于到达空间中的形式感有45.81%的旅客认为不满意,相对应的有55.2%的旅客认为机场出发大厅较为空旷,且35.96%的旅客认为空间没有公共艺术设计,较为一般。只有相对少的33.8%的旅客认为机场空间较为亲近,这一部分旅客他们大部分的生活背景为本地,所以较为亲切(图5)。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具有一定参考性,在出发大厅中结合日本文化元素进行装饰,利用文化元素打破狭长空间,从而增加旅客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缩短旅客心理行走路线(表1)。

2.2.2空间形式与旅客行为心理的矛盾

在机场空间形式满意状态与旅客是否需要公共艺术的相关性比较中,当10%的游客认为空间公共艺术无所谓时,旅客对于空间的满意程度也只有10%;而当对于空间形式满意程度为35%时,旅客有33.8%是不需要公共艺术,他们希望的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功能性空间;而需要公共艺术的旅客占比11%,他们对于空间的不满意程度达到55%,所以有65%的旅客需要在空间形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目前旅客对于机场空间形式的环境较为不满(图6)。例如:目前长沙黄花机场出发大厅当中,广告牌杂乱,商业体系丰富。而形成比较的阿姆斯特丹机场的出发大厅,有丰富的空间形式介入,从而增强旅客对于空间的亲切感,同样加强了空间停留感与社交,丰富了旅客体验感(表1)。

2.2.3空间功能与旅客行为心理的矛盾

从图7中得出:当具有积极情绪旅客占50.74%在空间中时,空间会发生较多活动状态,旅客对于空间是否需要私密空间的需求也并不是很高,仅有16.26%,同时具有负向情绪产生的23.45%旅客,则会通过两种行为去避免使用空间:一种是回避行为的产生;另一种就是安全行为的产生,不使用大的空间功能,一般会在柱、廊、角落进行空间的活动(图7)。根据以上数据得出,需要私密空间的旅客较多。以西安咸阳机场候机厅为例,候机大厅当中的旅客出现回避社交的心理状态,旅客对于空间也产生不安全心理表现,通过身体语言得知,身体部位都会接触手提包与行李,这是身体表达出不安全心理表现。阿塞拜疆巴库比纳机场中候机大厅,通过设置相应的私密空间,每一个私密空间都具有向心性,产生了很多的一个个小空间,有咖啡、休息、便利店、书吧等。这样会让具有负面情绪的旅客积极回应空间,从而能触发他们更多的社交行为,形成积极与有效的功能空间(表1)。

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机场公共艺术空间设计策略

3.1平衡空间尺度与旅客空间感知的关系

3.1.1尺度细分:以空间物质界面为载体

通过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空间当中置入公共艺术,可以提高机场运营方与旅客之间情感交流,以新加坡樟宜机场为代表。新加坡樟宜机场中的候机区(图8),社交树的建立,首先帮助减少了乘客在等候飞机时的焦虑;其次对大空间尺度进行物质细分,让人们在大空间当中减少视觉疲劳。社交树可以用来放映新加坡的宣传视频,旅客可以利用社交树旁边的自助服务机拍摄照片和视频后上传至社交网站,或者存储在服务机中,以便下次来访时再次观看(表2)。巨型空间中置入公共艺术装置,可以对巨构尺度的空间形态进行细化,让旅客注意到机场对于他们的关注,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3.1.2尺度适应:以旅客感知方式为指引的尺度适应

中央美术学院王中③说:“在推进人文机场建设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在创新中国文化、激活机场公共空间等方面的价值优势必将日益凸显。”[6]但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因为鸿篇巨制式的航站楼设计,延长了旅客在空间内部的流线,从而增加了疲惫感(表2)。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图9),有较多公共艺术作品与旅客行为产生互动,减少了旅客在空间当中的乏味。其中的《飞鸟集》作品,画面中的鸟、树、花与旅客不断产生互动。经过画作,画中的“飞鸟”会不断变换,整个作品也会随着此时的天气、季节变换(表2)。以上作品都印证了环境影响人心理与行为的变化,空间变得生动有趣,公共艺术作品与旅客产生“语言魅力”的空间。公共艺术可改善旅客感知,并适应空间尺度。

3.2强化空间形式与旅客空间体验的关系

3.2.1城市物质空间:表现的形式延续

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④说:“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是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是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力。”[7]城市物质空间图8 新加坡樟宜机场中的候机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9 北京大兴机场《候鸟集》(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0 新加坡樟宜机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1 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表2 优秀机场公共艺术空间特性与旅客行为心理表现关系(表格来源:作者自绘)也是城市文化空间的延伸,在未来的机场空间建设中也因该是以文化为导向。在乘客的旅行体验中,目前机场并非是亲切宜人的,而是一个奢华而空洞的“运输容器”[8]。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例(表2),空间并没有凸显出场域符号和地域性。新加坡具有“城市花园”之称,新加坡政府打造了充满自然气息的机场(图10),从T1到T3,满足了旅客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动觉,给予游客放松的状态[9],并和机场空间产生更多的互动行为,从而促进旅游、文化、城市、商业等模式的发展(表2)。在目前机场空间当中甄选场域符号,公共艺术的体现是全方面、全立体的,机场中的公共艺术也要传承地方文脉,彰显文化形象的个性化,以此拉近旅客、机场与城市的距离。

3.2.2地域文化:场景的形式表达

EvaZeisel⑤曾说过:“文化准则的价值取向与空间行为是设计构思的无价之宝。”[10]目前国内出现大量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设计(表2)相似的机场空间,在这种相似性当中,文化准则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日本关西国际机场(图11),以一个地域文化的表现特征延续到机场,通过对日本江户时期的街道特征与风格的解读,在机场的商业区进行重新的诠释。让游客感受到地域文化与场所的认同感,给游客更多的场所记忆,同时也增加了旅客在机场空间的停留,促进了机场商业的发展(表2)。城市文化丰富了机场空间,也增加了相应的场域符号,给予游客空间识别感。无论是现代文化的彰显,还是文化遗产的展示,本土文化创意的植入,可以加强人与空间、人与机场的亲和力与识别度。

3.3完善空间功能与旅客空间使用的关系

3.3.1功能赋予:以旅客生活为背景

在国外的机场当中,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有年轻人抱着吉他在弹唱,而旁边的老人微闭着眼睛,并且用脚轻轻打着节拍,还有附近的孩子在旁边跳舞。在中国机场很少看到这样的文化交流与社会性,一是中国从古至今人们的性格比较内敛,二是没有适当的环境能激发旅客的行为。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候机区域没有相应的体验互动空间,旅客无聊得只能玩手机、睡觉,这样的空间感受并不友好,所以空间特质需要有所改变,来促进旅客在机场中有更多的与生活背景相关的功能置入,来满足旅客在机场空间中的活动(表2)。阿姆斯特丹机场第二候机厅就是深度挖掘空间当中隐性的使用性质(图12)。当家庭旅游出门,父母因为孩子的吵闹声而在空间当中产生负面情绪,这时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玩耍的新天地,可以消减父母的负面情绪(表2)。用公共艺术来改变旅客在旅途当中的疲惫与负面情绪的发生,以旅客的生活背景为主要参照因素,让旅客感受到机场对于他们的人文关怀和亲切度。

3.3.2旅客情感:为表达的功能协调

机场具有多种区域性质:起飞、到达、安检等区域,伴随区域的不同,旅客的心理也会丰富多变。到达区域中,不同的旅客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如果是不熟悉的城市,旅客会产生对于未知的恐惧与对城市文化的好奇,而对于熟悉的城市,旅客会产生故土亲切的情绪与家乡文化建设的期待。目前,国内大量的机场案例当中都缺少情感呼应与表达,例如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厅也是以商业为主要的服务功能(表2)。达美天空360俱乐部空间内,打造了独特而创新的艺术体验(图13),每一层的亚克力板材上展示了各种地标和特色,所有这些都与西雅图这座城市有关。旅客们被要求写下他们对西雅图的喜爱之处,把它折成一架纸飞机,放在他们最喜欢的西雅图地标上。这一过程让旅客们抒发对于城市的热爱,用此公共艺术装置来呼应旅客情感表达(表2)。在机场空间中置入公共艺术,利用环境行为学当中“打招呼”效应来改变旅客对于机场空间的冷漠,促进旅客情感表达。

结语

机场公共艺术的建设,是社会行为学与精神投射下的一种产物,它更像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完美结合,我们利用公共艺术影响旅客的行为,同时也影响他们的精神空间。通过研究发现,机场公共艺术空间构成与旅客类型都较复杂。公共艺术空间复杂主要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体现:具有尺度的差异,公共艺术作品要适应空间尺度;具有功能的差异,公共艺术要适应旅客个人多样性的需求;具有流线的差异,公共艺术应基于丰富变化与趣味性的流线体验。机场空间中的旅客复杂性体现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的心理与生理的不同,而在机场中的公共艺术影响下,又分为主观与客观的层面,主观因素涉及了旅客的自主需求,客观因素涉及了公共艺术在机场空间的营造。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在机场空间中是具有必要性的。旅客的行为方式与机场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机场公共艺术的建立可以推动城市文化与活力的价值,从而带给旅客真正具有人文、人情化、人性化的城市门户机场。

参考文献:

[1]黄倩.具有场所特色的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艺术设计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3]谢晓玉.中国机场公共艺术发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8.

[4]皱文.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5]金晓雯.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6]王中.艺术塑造人文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实践[J].美术研究,2020(03):58-63.

[7]陈志奎.艺术都市营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20.

[8]沈晴.由世界知名机场实践经验看公共空间文化创意项目设计[J].美与时代(上),2018(05):28-31.

[9]凌敏.透视当今美国公共艺术的五大特点[J].装饰,2013(09):27-31.

[10]李道增.环境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唐延旭 黄全乐 林康强 杨光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