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2-02-23 06:41:23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1

实验设计要遵循实验的原则。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的时候,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科学性的材料、运用科学性的实验方法、使用合理恰当的实验原理。除此之外还要满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其次,实验设计要严谨,在生物实验进行时要保证实验设计的方案没有漏洞。最后,实验设计要简易,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证实验所需的材料能够容易获得,实验的操作步骤简单易懂,避免实验所需时间过长。除以上几点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可行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以及实验条件一致性原则等。

2.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属于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任何的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出发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就是要通过实验来提出问题的假设,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用实验来得到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难点。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并且不断的提出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以及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学生与老师相互提问。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设计的时候,还要不断地优化创新生物实验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来不断地调整实验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有效地保证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高中生物实验的分析

高中生物实验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实验分析之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得一些有困惑的学生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解答后恍然大悟。对于学生一些较好的想法和提议,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实验结果一般都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实验现象,在生物实验中出现的真实状况,是获取实验结论的重要依据。假如教师所做的生物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那么结果是唯一的,同样结论也是唯一的。假如教师所做的生物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那么结果就不再唯一,且每一个结果都将得到一个结论。一般高中生物实验结果的分析,问题出现最多的实验就属探索性实验,通常表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结论不一致;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验分析的时候不全名,没有正确且准切的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各种可能性;最后,教师在实验分析时语言表达不准确,甚至出现结果与结论颠倒的现象。通常生物实验结果分析使用的语句都是“如果……那么说明……”首先阐述实验的结果,然后再阐述得出的结论。

三、结束语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2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法,并且在实验设计当中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并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教学工作当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呢?下面本文就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高中生物教材当中设计了多个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依托于教材当中的实验内容,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当中已有的探究性实验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能够独立的实施实验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实施,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而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老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依托探究实验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当中,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静心的设计问题,并在相关的实施过程当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这一能力更好的应用在实验设计当中。

教材中除有探究性实验之外,还有验证性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将这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合理的控制实验的条件,并科学选择实验的材料。通过对验证性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认识能力,进而以此为基础,学会自己设计实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灵活改变实验条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二、利用生物教材当中的研究性课题提升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研究性课题是高中生物教材当中增加的一个重要性实验内容,这一内容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有较大的帮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状态,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借助于研究性课题,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就需要老师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要帮助学生科学选题。确定恰当的课题是进行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实验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老师需要给与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在选择课题时,范围不能够太大,这样将会增加工作量,调查且实验的内容也会显得空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范围较小的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进行实验的设计。

第二,重视实验设计的过程而非结果。要提升学生生物实验设计的能力,老师不能够仅仅关注与学生实验设计的结果,更多的需要关注其过程,通过对过程的把握,老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实验设计当中存在的不足,给与指正,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这样在今后设计实验时才能够避免错误的发生。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目标和步骤,确保每一步都要到位。

三、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素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思维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教材当中的经典实验,利用经典实验当中的设计素材,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材当中,经典的实验有细胞质和细胞核关系实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实验、细胞膜成分测定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老师通过挖掘这些实验当中的设计素材,将其应用到学生实验设计当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典实验当中包含了正确的设计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原理,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这些思想方法和原理,并挖掘出经典实验当中能够被学生利用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可以应用到自己实验的设计当中。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通过对生物实验设计题目的讲解,转变角度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对题目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也会对设计的实验有一定的了解,将其中都有用之处加以借鉴,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当中,也能够更好的提升自身生物实验设计能力。

四、结束语

生物教学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增强其动手操作水平,提升其实验设计的能力。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高中生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丰强 潘玉森.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5,11(3):80-82.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3

2.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生物实验

生物教师要明确进行生物实验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高中生物有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将涉及的内容和教材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合,在学生现有的生物储备基础之上进行生物实验的设计.只有设计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生物实验,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设计时还要适当地加入一些有趣的创新,让生物实验更加有趣生动,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设计生物实验的时候就是要告诉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要求,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实验学习.例如在进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个生物实验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制洋葱根尖的有丝分裂装片,让他们在显微镜下自己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设计实验的时间控制上就要给学生留出这部分时间,让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地观察生物的现象.为了提高生物实践设计的效率,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提前进行预习,掌握生物实验的操作方法,这样可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3.做好生物课堂演示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实验一部分是课堂的演示实验,还有一部分是实验室的操作实验.生物课堂演示实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学生在课堂演示实验过程中能够明白生物的规律和概念,加强记忆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生物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引领学生进行生物思考.教师在生物实验设计过程中要提升实验的成功率.成功的实验可以节省课堂的演示时间,还会让学生领悟到生物学的奥秘.相反,若是生物课堂中总是出现差错,那么就会让学生对生物理论和生物概念产生怀疑.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演示之前要进行良好的实验设计工作.要进行教材的深入研究,掌握生物教学的目的,提前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做好紧密的生物实验设计,配合着熟练的操作,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演示实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还要保证实验的可观性.生物实验是让学生来进行观察的,不具有可观性的生物实验就失去了演示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生物实验环境的选择,尽量在亮度适中、光线较好、位置较高的地方进行实验,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够清楚的看清生物实验的过程.教师在实验操作中要严格的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一边演示一边教给学生观察,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生物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始终的渗透生物思想.学生在观察生物实验的时候能够加强对生物的理论和概念的认识,在分析总结过程中进行创造,提升自身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向上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领悟能力.例如在学习“酶的高效性”生物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思想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前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教师让学生观察试管中的气泡在量和速度方面有哪些区别?两个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时有什么区别?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在认真地回答问题过程中就进行了生物知识的深入思考,加强了对生物学的理解.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4

对于高中生物这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来说,实验的设计首先要把握实验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明确实验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验之前,还要把实验的原理跟设计思路理清楚,在实验的设计上一定要合乎实验的逻辑,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书写的规范一定要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上来说,高中生物实验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实验设计上下功夫,还要在实验的分析上下功夫。

一、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

1.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实验设计要遵循实验的原则。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的时候,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性,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科学性的材料、运用科学性的实验方法、使用合理恰当的实验原理。除此之外还要满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其次,实验设计要严谨,在生物实验进行时要保证实验设计的方案没有漏洞。最后,实验设计要简易,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要保证实验所需的材料能够容易获得,实验的操作步骤简单易懂,避免实验所需时间过长。除以上几点原则之外,还要遵循可行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以及实验条件一致性原则等。

2.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属于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任何的探索都是从问题开始出发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确定就是要通过实验来提出问题的假设,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用实验来得到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难点。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并且不断的提出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以及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学生与老师相互提问。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设计的时候,还要不断地优化创新生物实验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利用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来不断地调整实验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有效地保证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高中生物实验的分析

高中生物实验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实验分析之前,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尝试着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将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得一些有困惑的学生能够得到其他同学的解答后恍然大悟。对于学生一些较好的想法和提议,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实验结果一般都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实验现象,在生物实验中出现的真实状况,是获取实验结论的重要依据。假如教师所做的生物实验属于验证性实验,那么结果是唯一的,同样结论也是唯一的。假如教师所做的生物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那么结果就不再唯一,且每一个结果都将得到一个结论。一般高中生物实验结果的分析,问题出现最多的实验就属探索性实验,通常表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首先,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结论不一致;其次,教师在进行实验分析的时候不全名,没有正确且准切的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各种可能性;最后,教师在实验分析时语言表达不准确,甚至出现结果与结论颠倒的现象。通常生物实验结果分析使用的语句都是“如果……那么说明……”首先阐述实验的结果,然后再阐述得出的结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实验重视的不仅是实验的技能,更注重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尤其是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实验设计和分析出现的相对频繁,并且所占的比例和分数也逐渐呈上涨的趋势。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出的一些好想法和意见,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实验的原则,以期来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甚至举一反三,理解和掌握生物实验中的精髓。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5

二、分析经典例题的实验设计,巩固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实际操作和理解

由于实验设计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只依靠书本的实验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设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所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取一些经典的例题,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的实验设计作为例题,精讲细说,让学生从这些丰富的材料背景中,巩固对实验设计的实际操作和理解.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对照实验有相互对照,空白对照,还有自身对照等,进一步让学生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通过设计实验步骤各环节,来训练学生如何设置对照实验.通过这样的例题分析,使学生对实验设计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解,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打好基础.

三、强化实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后,再通过必需的实验设计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由于实验设计不仅需要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支撑,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创造能力,所以学生普遍对实验设计存在畏难甚至是惧怕的心理,教师在训练学生实验设计时,可先设计专题训练,对实验设计试题进行分类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信息的处理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准确性.例如,为证实“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必需的原料”,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有几项明显错误,请指出错误并改正.(1)实验目的(略);(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3)实验方法和步骤:①用一适当大小的玻璃罩罩住一株生长正常的盆栽绿色植物和一杯NaOH溶液,密封不漏气.②将上述植物及装置放在暗室中饥饿,消耗掉叶片内贮藏的有机物.暗室内装有红色安全灯.③饥饿一定时间后,自暗室中取出,照光若干小时,使其充分进行光合作用.④取一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使叶绿素溶于酒精中.⑤将已脱绿的叶片取出,平铺在一个培养皿内,用碘-碘化钾溶液,检测有无葡萄糖的特异颜色反应出现.这类实验设计的考查,难度相对较低,要求学生在对实验的原理、目的、步骤和现象都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找出其中错误或者不足的地方.其他专题训练如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解释原因,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图表,得出实验结论等类型,最后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实验的预测分析和判断能力,最终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解题能力.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54-02

当前,小学、初中、高中对于生物课堂的的实验教学都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尤其是高中生物教学。生物教学同其他科目一样都是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灵活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因此,要加强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以实验教学为出发点,把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课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这样不仅能完善教学机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一、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及流程

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操作性。学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实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来说,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学习压力,使之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同时,在充分掌握科学知识原理的情况下进行科学实验,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实验者可以及时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制定学习步骤。生物学实验设计主要从七个方面把握: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确定实验类型、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材料、确认变量、设计实验装置。

二、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训练的过程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这就要求学生要寻求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一个好的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来制定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了解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目的是实验进行的前提,因此,要明确实验解决的问题,准确把握实验重点。在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变量,要准确地 把握这些变量,就必须了解实验的目的,以便正确地选择相关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由于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原理,所以还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基本原理,以加强理论研究。

2.掌握实验原理。掌握实验原理是在明确实验目的后的工作,对于生物学的实验来讲,还要了解一些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水的形成原理、二氧化碳的形成原理等,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实验操作的科学依据。实验步骤和方法都要依据实验的原理来制定,因此,掌握实验原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非常必要。

3.实验材料的选择。掌握实验原理后就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在选择实验材料中应做到以下五点:符合实验的原理、便于取材、容易观察、符合实验的目的、便于操作。实验材料的选择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有讲究,需要学生细心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样就可以为实验减少出错率,提高效率。

4.分析变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变量,它是随着实验的进行而产生的。根据变量在实验中的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自变量和因变量;无关变量和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一般使用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因此,为了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就必须严格控制好变量,并及时做好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便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5.明确实验类型,设置实验装置,计划实验步骤。实验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也多种多样,在明确实验类型前,要把握实验的种类,再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确定实验类型。确定好实验类型后,要设计实验步骤,这一环节是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根据实验设计的原理设计实验步骤的创造平台,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设计遵循的原则,不能盲目设计。最后是设置实验装置,这个步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要选好器材进行正确的设计、装置,为实验做好前期准备。例如,一些实验器材的摆设和调整,这就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实验器材及其用途,为实验的实施减少不必要的技术错误。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做到全面分析。

三、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实验思想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融汇才能作用于实践。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开始实验之前,首先,教师要熟知各个实验方法和内容,通过讲解来引导学生探索实验研究所隐含的知识,并且使学生产生探索兴趣与求知欲望。高中生物课包含许多实验,学生必须实践参与,才能有所体会领悟,所以教师应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让枯燥理论与日常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丰富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学科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课本上的知识就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帮助。

3.增强实验设计的操作性。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培养锻炼才能逐步形成。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布置符合学生某一发展阶段的适量难度的实验设计课题,让学生自主尝试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验,有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加强学生实验设计方法的实训。通过这种锻炼模式,在进行了一定数量的实训后,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教师要适时予以指点,消除学生的疑虑,又必须引导他们互相交流、探讨彼此的想法和设计成果。之后,还需要教师指引学生,让学生自主总结,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学校既要为学生提供可供实验的器材和场地,也重视要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尽量增加教师人数,为学生的生物教学实验设计予以指导。还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网络的力量,实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际实验设计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实验思想理念,锻炼其思维能力,由此,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7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分析能力已成为命题趋向,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实验设计的内容一般有实验设计原则、方法步骤和观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三部分,学生掌握了这三部分的内容,就可以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本文旨在就如何进行生物实验的设计进行探究。

一、实验设计的原则

(一)对照性原则

所谓对照实验是指除人为控制因素外,其他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同的实验。因为实验中的无关实验因素很多,同一种实验结果可能是由多种不同的实验因素所引起的,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因素,要平衡和消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而设置对照实验,能有效地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性,使实验设计更加严密,所以大多数实验尤其是生理类实验往往都要有相应的对照实验。如在“唾液淀粉酶促进淀粉水解”实验设计中,运用与唾液等量的清水作对照,排除了“淀粉本身就可以在水溶液中快速水解”这一非本质的特征。设计实验对照可以有多种方式,如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相互对照(指不加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条件对照等(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要研究的实验因素)。

(二)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即单因子变量原则,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只能改变反应的pH值,其它如温度、酶的浓度等条件均要求完全一样。设置单一变量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只能有一项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还应考虑是否有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结果。

(三)平行重复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指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任何实验都必须能够重复,这是具有科学性的标志。实验虽然要求随机抽取样本,这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它的全部影响。平行重复的原则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在实验时,有些情况的出现是有偶然性的,多做几个对照实验,出现相同结果,更有说服力,更具科学性。让这几组实验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这就是平行重复原则。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

在明确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准实验材料、遵循实验原则做出实验假设后,就应该编制一个严密、科学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对于编制的实验程序,须要仔细推敲,形成一个最优化的程序,使实验科学、简捷、明了地进行设计。探究性实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步进行:(1)认真研读题干信息,分析题目类型属于验证型实验、探究型实验、完全设计型、实验评价型中的哪一种;(2)仔细审读,找准实验中所要控制的单一变量和因变量,并分析以什么指标表示或观察因变量;(3)运用对照实验思想合理设置对照组;(4)分析实验过程中需要平衡的无关变量,即避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现象)的影响;(5)推敲精炼语言,准确表达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及结论;(6)通读自己的实验设计。运用实验设计所遵循的原则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有遗漏。通过对实验目的和要求的分析,正确选择出实验的变量,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去分析,即可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验步骤。

三、实验的现象及结论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还应注意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讨论:要求运用实验原理和假设,推导分析出实验的结果或对实验组与对照组作出预期的分析讨论。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一般规律(预期结果)是:

(1)若条件A存在事件B能发生,条件A改变事件B不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__。

(2)若条件A存在事件B能发生,条件A改变事件B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___。

(3)若条件A存在事件B不能发生,条件A改变事件B能发生(或发生程度改变),结论是___。

例如: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方法步骤:①____;②____。可能的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____;②_____;③______。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可知,光照则是变化的条件A,因此可作出理论假设:当水分、温度、氧气条件满足时,光照则是实验的变量,有光照,种子可能萌发,也可能不萌发;无光照,种子可能萌发,也可能不萌发。具体设计如下:①取A、B两组培养皿,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实验准备);②将A组置于黑暗的环境中,B组置于有光环境中(做对照),③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水分、温度、氧气的状况适宜且相同。A组实验组与B组对照,符合“单因子变量”“平行重复”原则。

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①A组萌发,B组不萌发(或A组发芽率高于B组),光抑制该植物种子的萌发;②A组萌发,B组也萌发(或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该植物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③A组不萌发,B组萌发(或A组发芽率低于B组),光是该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结语

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高中生物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8

二、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能力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题一般都开宗明义,告诉要探究或验证的具体事实。学生根据这些能联系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明确不同类型知识体系的实验具有诸多的不同因素,这是正确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

2.理解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设计实验的理论依据,理解实验原理是设计好实验的关键。渗透吸水的原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生长素的二重性,植物的向性,生物的遗传规律等,都是设计实验的理论依据。

3.把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已知实验题目后进行实验设计时,除了要对所设计的实验有一个整体设想,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和操作的可行性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严谨性。科学性,是指在设计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这就要求设计时要以前人的实验、公式、理论或自己的实验为基础,而不是凭空设想。严谨性,欲使实验题中的问题回答得无懈可击,必须要注意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如在某些实验中要设计对照实验。

(2)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在实验中除要设计的变量外,其他各项实验条件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能在实验中随意变动。可重复性,指一个实验不能只看一次的结果,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判断结果的可靠性。

4.熟悉实验所需的材料、器具和药品

设计性实验中,材料和器具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由具体的实验决定。不管命题者是否提供了实验所需的器材、器具,都要结合实验原理,对所需器材的性能及使用范围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准确判断实验所需的器具、材料和药品。

5.实验步骤实施中处理问题的能力

尽管在步骤实施前对实验有一整体的设想和思路,但高考题中的实验考生以前不一定接触过,只能依自己的主观判断,凭掌握的现成知识进行实验行为,因此考生在具体的步骤设计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掌握一般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树立新的实验观念,不断总结实验方法,充分挖掘可行的实验因素,从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保证所设计的实验步骤的严密性、思维的完整性。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9

实验部分在生物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纵观近几年高考中的理科综合试题,生物部分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第二卷中至少有一道实验题,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等形式,此外,在第一卷选择题中也有以实验为素材的试题。所以,直接或间接涉及实验的试题的分值一般不少于30分。实验题是最容易丢分的地方,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要想获取生物学科的高分,必须做好实验题。高中生物实验题解题程序可归纳如下:

一、审题做到三明确

1.明确实验目的是实验的核心

它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弄清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在题目中往往以“验证……”、“证明……”、“探究……”、“观察……”、“调查……”、“鉴定……”等形式呈现出来。

2.明确实验原理是实验的依据

原理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课本中的相关知识(题干较短),其二是来自题干(题干较长,学生要仔细研读、分析),可以可通过联想相关知识或解读题干来解题。

3.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的手段

明确如何操纵实验变量,设法给研究对象施加干扰,造成研究对象的变化,从而使研究对象在扰状态中反映出某些特征,暴露出某种现象和属性。如捕获反应变量,即观察测量数值;控制无关变量,如随机分组、设置对照、条件适宜、重复实验,等等。

二、解题要求三环节

1.选择实验材料用具

生物实验题中已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主要分析“有什么用?”“怎么用?”一般应全部用上而且够用,不可遗漏也不需额外添加,除非这道实验题是让你“选择或增加”。

自行确定实验材料和用具,根据实验步骤,迁移运用教材相关实验中的实验用具。如:临时装片制作与观察就要用到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

2.书写实验设计步骤一般分成三步

(1)分组编号,即实验准备阶段,选取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有时实验材料不能直接使用,需先经某种方式处理后才符合实验要求)用具,组装实验设备,平均分组,并作好编号。常用语言: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A、B、C……;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为1、2、3……,等等。

(2)设置对照组,考虑单因子变量。要注意本实验所有组别“无关变量”要相同,相关描述要准确恰当,例如“等量”、“相同”、“适宜”。设置的对照组常有以下几种可能:

①空白对照,指不用实验变量处理的对照组。

不同情况下要合理地选用不同的水。如:清水、凉开水、蒸馏水、生理盐水。例如不同pH值酸雨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应用清水作对照。

②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

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自身对照简便,但关键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的现象及差异。

③相互对照,几个实验组相互之间形成的对照,不需另外设置对照组。

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3)观察记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

下面就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实验步骤的设计:

例题:请你利用刚萌发的玉米幼苗和植物无土栽培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镁元素相关。(提示: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全营养液配方中含硝酸钾、氯化钠、硫酸钙、磷酸钙和氯化镁等)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思路分析:

参考答案:

实验步骤:①将萌发的玉米幼苗平均分成两组A、B。②A组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幼苗用等量的缺镁培养液培养;③给A、B组幼苗相同而且适宜的温度、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两组幼苗叶片的颜色变化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A组的玉米幼苗叶片为绿色,B组的玉米幼苗叶片逐渐变为黄色。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10

一、确定生物实验类型

(一)验证性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是要对研究对象有一些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提出假说,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或者自身的认知从而进行的一种实验方式,验证性实验更加注重的是实验的一个演示和证明的活动,通过分离科学知识和过程,除去背景的影响,更加注重了探究的结果,并不是探究过程。验证性实验式传递了更加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技能,强调的是从试验中验证真理获得生物知识。

(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式不知道实验的结论,通过实验的分析,求证假设是否正确额度一种实验方式。探究性实验式就是通过实验来回答来解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科学的探究的能力。

二、生物实验设计原则

(一)平行重复原则。每一个实验都要求能够重复实验,不然的话相关的试验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平行重复原则就需要通知自变量的变化,在无关变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求多次重复试验,从而观察自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选择相应适合的试验材料,通过正确的试验原理和方法,得出符合逻辑的试验结果或者结论。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验的时候要结合相关的科学资料,通过运用自身的试验原理,使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

(三)单因子变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就是要简易化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关系,可使得结果的说服力更强,一般会分为两个组,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参考组,两组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的影响因素相同,这样得出相应的试验结果之后,对比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从而判断不同结果,是由于哪一个变量的影响,因此在试验设计的时候要确定和控制好其中的这一个变量。

(四)对照性原则。一般来说,实验中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无关的因素也很多,假如要研究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就需要保证其他的影响因素不变,这样就需要做对照实验,通过对照试验去除其他干扰变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分,正常情况下,一般对照组就是正常状态的一组,而实验组就是改变实验变量的一组,举例来说就是比如验证“钙元素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须的矿物质元素”实验就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培养液中添加钙元素,而第二组的培养液中不添加钙元素,那么第一组就是实验组,第二组就是对照组。对照的类型一般分类有自身对照、相互对照、空白对照、条件对照。

三、实验设计步骤

(一)清楚题目的要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因为有的时候通过对考试题的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的线索,同时也可以了解到题目考试的具体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答题要求。

(二)分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类型。在考试时候,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实验设计题目的试验目的,确定实验的类型,弄清楚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关键的词汇来判断,比如“证明“”探究”“研究”等一般都是和实验目的相互关联的。

(三)描述实验原理,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就需要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数据等等信息,描述出实验中所需要理论依据,并且能够结合自身学到的生物实验理论知识给予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完成的过程中还需要描述出相应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所以实验设计题一般就考核学生比较多的理论知识,并且还能够根据相应的理论,作出分析,完成实验设计题目的要求。

(四)完成实验步骤。一般来说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取材料,选择材料的时候要求按照实验的要求,注意保持相同条件,其次就是要进行分组编号为了方便观察、比较和统计实验,实验可以进行分组,并且对于每一组进行标记。

(五)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对于这个步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分清楚实验的类型,假如为验证性实验的话,只需要看下实验结果和实验的目的是否是一样的结论,但是验证性实验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实验结果、目的以及结论的一致,实验的结果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试验成果;探究性实验预测的结果或者结论,可能是一个预测结果,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预测出相关的结论。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11

验证性实验: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

主要区别:

探究性实验:一般在题干中有“探究……”等等字样。实验结果预测对应假设,分类讨论。一般需讨论“如果出现结果①会怎样,如果出现结果②或③又会怎样”。不同的预测结果有相应的不同结论但有时也会出现“预测最可能的结果”的问题.此种情况应根据已有知识推测最合理的结果。

验证性实验:一般在题干中有“验证……”、“证明……”、无预测结果,只有一个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相吻合的实验结果,对应实验目的做出肯定结论。

二、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2、单一变量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是处理实验中各种复杂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指在实验设计中只能确定一个变量为实验变量,其他变量则为无关变量。单一变量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保“单一变量”的实验观测,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做到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二是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即实验操作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在于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有干扰作用,例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低温、适温、高温)以外,试管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都属于无关变量,要求对低温、适温、高温3组实验是等同、均衡、稳定的;如果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3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在实验结果中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实验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无关变量或减少额外变量,以减少误差。

3、对照性原则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①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例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的实验中,向甲试管溶液加入试剂,而乙试管溶液不加试剂,一起进行沸水浴,比较它们的变化。这样,甲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且乙为典型的空白对照。空白对照能明白地对比和衬托出实验组的变化和结果,增强了说服力。

②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单组法和轮组法,一般都包含有自身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就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③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习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其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④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在等组实验法中,大都是运用相互对照,如“植物的向性”的等组实验中,5个实验组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的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4、可重复性原则

指的是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非处理因素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体现实验的科学性。

5、简约性和可行性原则

是指实验材料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化,实验药品便宜,实验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材料用品的选择、实验操作等,都要符合实验者的一般认知水平,满足现有的条件,具有实验和完成实验的可能性。

三、理清实验设计基本思路

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和原理:要解决题目所给的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2、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原理对实验作出假设,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3、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根据以上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操作步骤。并设置好实验组和对照组,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下来。

4、准确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

例题剖析

例1.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的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实验材料和用具①家免②生理盐水③酒精棉④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⑤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⑥试管、注射器( 针管和针头)

解析:⑴首先分析这个实验设计题的实验类型实验目的是什么?(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⑵实验原理是什么?(草酸钾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

⑶这个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什么?(钙离子的有无)反应变量是什么?(血液凝固与否)

⑷这个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什么?(影响血液凝固的其他因素,如温度、草酸钾浓度、试管的干净程度等)

⑸该实验的实验组为哪只试管?(A 管)对照组为哪只试管?(B管)该实验为何种对照类型?(空白对照:一只试管中加入了草酸钾,一只没有加。自身对照:A管血液中的钙离子首先与草酸钾形成了沉淀, 后又加入氯化钙)

⑹该实验采用何种方法均衡无关变量?(对照和平衡等量原则)

⑺设计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A、B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分组编号)

第二步:用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抽取家免血液。(材料的预处理)

第三步: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分别加入到A、B两管中。(对同一对象血液施加不同处理,A管是用草酸钾处理,B管是用生理盐水处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结果A管不凝固,B管凝固。(结果观察)由此对照说明,缺乏钙离子血液不凝固,有钙离子血液凝固。

第四步:将等量的氯化钙溶液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结果A管凝固,B管仍凝固

(8)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例

例2.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氧气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为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解析】⑴首先分析这个实验设计题的实验目的是什么?(探究光的有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

⑵实验原理是什么?(成熟的完整种子在条件满足时就能萌发)

⑶这个实验中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光的有无)反应变量是什么?(种子萌发与否)

⑷这个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什么?(影响血液凝固的其他因素,如水分、温度、和氧气等)

实验设计如下:①取A、B两组培养皿,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实验准备――分组编号)②将A置于黑暗的环境中,B置于有光环境中,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水分、温度、氧气的状况适宜且相同。(对不同或同一对象施加实验变量的处理)③一段时间后观察A、B两组种子的萌况。A组实验组B组对照,符合“单一变量”“平等重复”原则。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篇12

一、 实验导入基本结构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使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能够同步进行。并且使学生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当中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较为新颖的实验环境,再配合上一些生动的描述或者是对比鲜明的媒体运用。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且更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增强趣味性的途径有两条:一则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趣的实验;二就是设计一些教学实验的程序,充分运用语言上的独特艺术魅力,这样既能激起学生们的感情波动又能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疑问。

2.想要激发学生们认知的冲突,那就需要有既新奇又生动的实验现象,当能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时才会使得他们积极地去思索、去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就可以趋向于老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也不一定就能产生认知的冲突。这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正确的组织了,并应该尽快地使同学们认知上的矛盾表现出来,使学生们在思维上产生冲突,并让学生们对自己能解决问题拥有信心,但在想解决问题时又因为仅凭自己现在所具有的知识还仍然无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这种心理矛盾。实验导入法的应用是在整个生物学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因此在此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并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把这些素材加以整理后再来导入教学的课堂中,并加以多媒体的演示配以视频、图片,会使得课堂更加的生动并增加学习气氛。例如:课本在讲“光合作用”这一内容前,首先讲述了历史上很多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其中较完整地再现了人类对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但笔者在处理这一教材内容时,首先向学生讲述的是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因为这是人类最早对植物生长的研究。1648年,比利时的科学家海尔蒙特由于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怀疑,做了类似的实验:把一棵重2.5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100g,由此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这一观点。但是当时他却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这一论断。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这是错误的,但当时海尔蒙特为何在设计了如此经典的实验后又犯下了我们现在看来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教师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他的这一论断,最终小结得出“海尔蒙特忽略了空气对柳树生长的影响”。然后教师再提问:“那又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生长与空气有关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 以此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导入实验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种,而同一个课题的导入方法也是有许多的不同方式的。其导入的方法依据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实际的情况的不同而改变的。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都要在章节单元的开始时或是课题内容较平实时的情况下进行,当然了,更可以考虑一下选择有趣味性的奇特的现象法或者实验故事导入法;如果该知识点有一定的抽象性,或学生存在比较顽固的错误思维定式,这时就需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与教学,特实验现象法或暗箱导入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则应更多地采用联系实际的实验导入法。在生物课堂教学当中的导入法,在实验导入中有着许多的优势在其中。

二、积极地开展一些课外的活动,并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做一些调查报告

在新课程中更加地强调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地倡导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所以,作为生物老师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们在学科知识外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小课题并用来研究,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去搜索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加以整合。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际活动,比如《植物园的植物数量和种类和统计》、《本地区特有动植物物种的调查》、《在校学生与非在校生的近视比例分析》、《公园的植物种类分布情况》、《城市人口浪费水资源的调查情况》等等,虽然这些调查报告显得有点稚嫩和不够完善,但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开拓视野的平台和使得自我的能力得到提升。让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真正得以实现了, 并更加注重 “以生为本” 的思想。

三、 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时, 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

另外,由于新课标生物学的课程的教材容量增大了,并且涵盖了必修的Ⅰ、Ⅱ、Ⅲ三本教材内容,但由于生物课和所谓的三大主科来讲课时安排也是相对的较少,每个星期都只有两节, 我们的时间不是太够用,所以也就没有给学生们进行阶段性复习的时间了。而学生们对于生物课方面不太重视并且花费的时间也很少。因此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学一点忘一点, 对于基础的知识掌握很是不牢固的现象,最终就变成了成绩很不理想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课堂上的这40分钟,因为课堂上的效率是最高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主动权,并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因此,我们可以在开新课前的5分钟或10分钟对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 原理、 生理过程等加以温故, 疏通整个知识章节的脉络结构,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而在整个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阶段当中,尤其是新教材之中适合采用这种实验导入到课本当中的内容确实也不少。但是在真正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们的不同特点而采用实践导入、主动学习、课外实践等不同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郎爽.浅谈中学生物趣味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东盟博览,2011,(06):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