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研究合集12篇

时间:2022-08-03 03:01:19

土木工程研究

土木工程研究篇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led the rapid rise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fiel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several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ing trend in the field of the prospects.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looking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人类的诞生,土木工程就已产生,有着十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科学发展的滞后,在这段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土木工程的发展也并未出现突破性的飞跃。然而在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土木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时至今日,土木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并出现了许多分支。与此同时,得益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实现了极大的飞跃式发展。

1 土木工程的概念及领域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包含内容广泛,即包括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包括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其主要学科分类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涌现了各种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结构,同时,规模浩大、技术复杂的土木工程结构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市场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施工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从而带动了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有其自有的特点,其生产作业与一般的工厂生产组织不同,它每项工程都需要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单独进行施工组织,这导致了工程项目的成败受到施工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的直接影响。总体而言,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如下特点:固定性和流动性:固定性体现在工程的不可移动性上,流动性包括作业空间上的的流动和施工队伍的流动;多样性:每个工程各不相同,即便外观结构看似相同也会因水位地质条件和其他施工条件不同造成施工时的差异;协作性和综合性:工程的施工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多家不同单位配合协作完成,各单位沟通协作对工程的实施影响很大,同时,每个工程都由多个分部工程构成,涉及专业很多,综合性较强;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工程建设的技术复杂,管理难度大,易受气候、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一般投资大、生产周期长。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类别繁多,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讨论。

3.1 软土地基施工与石方爆破施工

3.1.1 软土地基的施工特点: 施工时如果采取措施不当,完工后地基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则往往会发生路基沉降或临近建筑物地基沉降或建筑失稳,严重时可能造成建筑物的不能正常使用或整体破坏,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加固方法:换土垫层法、砂桩挤密法、强夯法、振冲法、深层搅拌法。

3.1.2 土石方爆破施工

(1)适用环境:开挖时遇到岩石等障碍物、施工现场地下障碍物的清除及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拆除等施工时,可采用土石方爆破施工。其主要工序为:打孔放药—引爆—排渣;

(2)特点: 土石方爆破施工费用低、效率高,施工同时伴有有粉尘,对周围建筑或构筑物有震动的危害;在进行旧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可以采用静力破碎等辅助施工工艺,已降低施工时振动、粉尘等的危害。

3.2 灌注桩施工与墩式基础施工

3.2.1 灌注桩施工:用机械或人工在施工现场的桩位处进行成孔施工,然后将绑扎好的钢筋笼放入孔内,最后浇筑混凝土而成的一种桩基施工方法。其主要特点有: 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且能较好地适应地层的变化,但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施工后混凝土需要较长的养护且不能立即承受荷载。

3.2.2 墩式基础施工:因地形条件或桩径要求,使用人工或机械成孔后浇筑混凝土(或者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的大直径基础。目前,在我国该项多用人工挖孔,故又称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其主要特点有: 岩石或坚硬土层为端部的直接支撑,桩身强度和刚度都很大,同时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3.3 沉井基础施工

沉井是由井壁(侧壁)、刃脚、凹槽、地梁等组成组成的呈矩形或圆形的半封闭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用于重型设备基础、桥墩、水泵站、超高层建筑物的基础等,施工过程:将位于地下一定深度的建筑物或建筑物基础,先在地面以上制作,形成一个上、下开口钢筋混凝土井状结构,然后在沉井内不断挖土,借助井体自重而逐步下沉,下沉到设计标高后,进行封顶,构筑井内底板、梁、梯板等构建,最终形成一个地下建筑物。

3.4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是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过早出现,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及高强度混凝土,设法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承受使用荷载前,通过施加外力,使得构件受到的拉应力减小,甚至处于压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小、刚度大、抗裂性和耐久性好,能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性能,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施工方法主要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

3.4.1 先张法施工: 在浇筑混凝土构件前进行预应力钢筋张拉的一种施工方法。其主要施工过程为:浇筑混凝土构件前,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张拉并将张拉后的钢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实施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待混凝土到达一定强度后放松预应力钢筋,借助预应力钢与筋混凝土两者之间产生的粘结力,到达产生混凝土预压应力的效果。

3.4.2 后张法施工:是一种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后进行预应力钢筋张拉的施工方法。其主要要施工过程为:在浇筑混凝土构件时预留张拉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将钢筋拉近孔道,借助张拉机具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张拉,然后用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在构件端部,最后进行孔道灌浆。

4 发展和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工程施工时对环境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逐渐降低,以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施工时计算机技术得到普遍应用,高性能材料的发展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能,建筑施工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空间站、海底建筑、地下建筑的迅速发展,新工艺的出现带动了新结构的产生,新能源和能源多极化等。

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施工技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现在设计意图的实现和表达往往取决于施工技术的好坏。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当前技术能否实现其设计对结构、功能方面的要求。就工程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能、现场条件等。同时,施工中还存在着理想与显示的差异。因此,施工技术的控制与管理就是要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实时进行识别、调整和预测,最终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实现设计最佳目标。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专业类别繁、人员复杂且时间贯穿整个施工过程,难度较大但成果较好,能有效地较少工程的质量安全事故,是施工阶段宏观质量和施工状态宏观安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候德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和展望[J].科技风.2010(9)

[2] 杨伟国.探究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其未来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34)

[3] 窦海东. 浅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23)

土木工程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69-02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土木工程概论》在整个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向导作用,肩负着把只具备数理化基础知识的高中生迎接入土木工程行业大门,并使他们了解、熟悉进而热爱这个专业的重要使命。《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知识面非常的广,包括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类工程结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经济和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这一门课程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对大土木背景下面众多学科都有深入的了解;其次,土木工程专业是在众多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理论和知识,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在讲授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授;此外,《土木工程概论》是相对较新的一门课程,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高效的经典教学方法。因此,对于这一课程,展开深入的教学、教法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让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土木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增添新鲜血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作者近年来一直从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摸索、创新。

一、教学定位准确

课程的教学定位非常重要,教学定位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在“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包含的内容、所获得的成就及未来发展情况,从宏观的视角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综合性、社会性及其在技术、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统一性,初步涉及一些基础专业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大土木下众多学科中感兴趣的方面,建立热爱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情和对土木工程事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土木工程概论》这一课程的定位,就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对“大土木”背景下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岩土工程、桥梁隧道工程等方向所涉及到的基础的工程各类、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科的内容及相关方向后,逐渐对土木工程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选择方向的时候做好充分准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前进动力,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能做出贡献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使土木工程学生真正选择了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才能真正喜欢这一份职业,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这一课程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并挖掘在“大土木”背景下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为将来选择学科方向及就业方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方法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激情的催化剂。不当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率低下;得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并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众多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方法等都是在实际的工程中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然后集众多工程人员的智慧而提出来的。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如果在还没有充分了解土木工程内涵、特点的情况下,对他们讲解一些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理论,他们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作者认为,想要让土木工程新生快速地了解一个设计理论的来龙去脉、一种施工方法的技术要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结合相关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当教师把工程实例展示给学生后,学生能非常直观、快速地领会这种理论或者方法的背景,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加强工程实例的讲解,使土木工程专业新生快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入门知识,形象地再现土木工程所涵盖的学科内容和涉及的多方面知识,达到提高对土木工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工程实例的讲解显得十分重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列举工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的背景、发生的机制、产生后果的原因等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引发对此类问题处理方法的思考;其次,要求教师所列举的工程事故一定要带有较为强的时效性,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的切身感受更为强烈。例如当讲到关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专题时,除了讲授一些书本上已有的经典例子外,还可以列举近期上海一商住楼的突然倒塌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使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能够树立现代工程人才的价值观,养成严谨的工程观并把它贯穿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去。

三、教学手段灵活

教学手段是课堂的推进器,合适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大量的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是一种利用多媒体仪器,将授课内容集合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形式,多角度、多视角、全方位的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课堂教学形式新颖、活泼。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这一信息量大、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的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过计算机技术惟妙惟肖地演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和立体图像等刺激性环境,进而极大地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担当着信息载体与传达手段的角色,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进程控制仍需由教师掌控。因此,对于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先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结构,该结构可借鉴传统教学方式中循序渐进的结构,以体现教学方式的连贯性。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课件的制作,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丰富的网络的资源,如一些视频资源。对于《土木工程概论》来说,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伟大工程巡礼”就是一部非常优秀且合适的视频资源,该系列纪录片纪录全球最具野心和愿景的工程建筑案是如何展开的。藉由各式各样的档案以及高解析度、专业拍摄的影片,节目里将叙述每项工程落成背后的精彩、戏剧性、充满英雄胆识的故事。由主要设计师、工程师、专案经理及工地人员,来说明他们如何克服挑战,打造现代最高、最长、最快和最复杂的工程建筑案。在《伟大工程巡礼》系列节目中,可以见识建构我们日常生活的建筑工程奇观。因此,通过该系列片的播放,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强烈兴趣,而且看到各种伟大的建筑在自己同行手中从无到有地落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从而找到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度认同感,与此同时,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最全的建筑技术。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上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掌握该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定位准确,采取理论与实际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先进、现代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主次分明、深入浅出地讲授好这门课程。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的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丁大钓,蒋永生.土木工程总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江见鲸,叶志明.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土木工程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178-02

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土木工程正在兴建与建设,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量迅速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也提出了一些质疑和要求。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有其自身特点,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探索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是本文的出发点。

与此同时,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如何在研究生规模扩张的背景之下,保障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是一个比较迫切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晰的几个概念是:质量、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只有将这几个概念明确,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进行界定,建立起合适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质量

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对于质量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说法。

管理学中有关质量主要代表性的概念有:

(1)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德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定义:低成本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新产品或服务。

(2)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oseph Juran)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用户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是适用,适用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质量的内涵。

(3)世界质量先生克劳斯比(Philip Crosby)定义:符合预设标准与要求。

(4)ISO8402(1994年版)定义。质量: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

(5)ISO9000(2000年版)定义。质量:产品或服务应具备的特征、期待的特征。

关于“质量”的定义,以上列举出笔者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定义。学术界关于“质量”的定义是多样化的,并且由于出发点和立场不同,定义的角度和内涵也是不一样的。

在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层次,是多元化的组合。其核心要素在于满足某种需要,同时隐含着比较的特征。

2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质量”的派生概念。目前关于“教育质量”的定义并没有

固定的定义。对此学术界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列举几种如下:

(1)“不可界定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质量是什么很难说清楚,其概念难以界定。

(2)“产品质量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将工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引入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将质量看作是“产品优劣的程度”。

(3)“测量观”或“达成度观”。指事物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或者说是符合目的的质量。通常是将质量与目标相比较,认为质量即是对于目标的适切性,满足或符合一些既定标准,或达到目标的程度。

(4)“替代观”。这类观点是用卓越的、第一流的、优秀等词替代质量的本义。

(5)“实用观”或重实效的、适应社会的“外适性质量观”。它是以有用和实效作为衡量质量的准绳。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满足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雇主、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质量。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一种需求导向,反映了市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导向。

(6)“绩效观”。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考察和评判质量。

(7)“内适性”或“学术性”质量观。这种观点主要认为高等教育应按自身所固有的规则和权限运行,因而十分注重立足于未来的基础研究,注重长期的发展,而不注重短期的结果。

以上列举关于“教育质量”的观点并未涵盖所有的“教育质量”相关观点。但我们可以判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这些不同的观点都存在着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概念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这一观点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因此承认质量及教育质量标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从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视角来确定质量的定义及标准是本文的基础。

3研究生教育质量

根据上文朱兰的定义,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同样的,我们不难断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但是它的定义和概念不应该孤立于社会边缘而是受整个社会背景的影响与制约。

当今中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既有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本科生扩招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受到有限的工作机会的桎梏。我们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定义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背景。由于中国国情所限,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由教育部的方针政策及所在学校(主要是执行政策)决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自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多地受到用人单位(市场)以及高校自身定位与发展的制约。可以认为国内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决定要素从一元维度已经转化为三元维度即:教育部、市场、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衡量应该从这三个维度来予以考虑。

根据上文对质量的有关界定,我们可以把研究生教育质量界定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含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奖学金、培养环节过程控制、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从环节上考虑包含输入资源的质量、培养过程的质量以及产出结果的质量(学位授予质量、毕业研究生质量)。它受教育部、市场、高校三方面制约。

由于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性教育,探究性与专业性是其基本特性,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该是其质量最重要的特征。因此,研究生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全面发展需要,还要发展科学、发现新知识、促进学科专业发展需要。

4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

土木工程,在英语里称为Civil Engineering,直译为“民用工程”。它的原意是与“军事工程”(Military Engineering)相对应的。在英语中,历史上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工工程都属于Civil Engineering,因为它们都具有民用性。后来,随着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电气、化工已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Civil Engineering就成为土木工程的专门词。至今,在英语中,Civil Engineering还包括水利工程、港口工程。而在我国,水利工程和港口工程也已成为与土木工程十分密切的相对独立分支。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目前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六个二级学科。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四个基本属性:

(1)综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要求土木工程综合运用各种物质条件,以满足多种多样的需求。

(2)实践性。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过工程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开始,以伽利略和牛顿为先导的近代力学同土木工程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岩体力学,作为土木工程的基础理论的学科。这样土木工程才逐渐从经验发展成为科学。在土木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工程实践经验常先行于理论,工程事故常显示出未能预见的新因素,触发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至今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实践经验。

(3)社会性。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基础设施的兴建如道路、桥梁、地铁、隧道以及大厦、核电站、堤坝、机场、海港等均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土木工程为人类社会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受制约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

(4)社会人文及伦理统一性。土木工程是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由它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构造物宏观上反映了所处时期所在社会的人文和艺术以及工程伦理的高度统一。

根据以上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属性,综合性对应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应对土木工程不同的需要,其中还包含应对不同情况应用不同物质条件的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实践性对应的是校内学习应该加强实践课程及外出实地踏堪实践环节。当前用人单位普通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实践环节从事具体与工程相关的生产实践。然而我国目前培养的研究生较多地偏重于学术性,在实践环节上相对较弱。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硕士研究生将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的时间周期比预想的要长,但与此同时也普通反映较之本科生硕士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及成长速度更加迅速。而社会性及社会人文及伦理统一性则要求加强对学生教育的文化艺术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薰陶,使得基础设施的兴建一方面满足基本要求,另外也要兼顾社会的文化需求和艺术需要,使得构筑的土木工程既有实用性又能满足社会性及美学要求。创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兼顾社会文化需要及美学价值。与此同时,现代工程对于工程伦理有着一个较高的要求。1914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就已经制订了自己的伦理准则。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组织(ABET)在90年代末新推出的EC2000认证标准中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认证要求。例如其通用标准中要求工程教育的毕业生应具备11项能力,其中2项就明确涉及到工程教育的伦理标准。所有这些对我们的土木工程研究生提出了更高以及明显区别于其它专业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定义是这样的:它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含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奖学金、培养环节过程控制、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实践环节、社会人文及工程师伦理教育等。从环节上考虑包含输入资源的质量(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过程的质量以及产出结果的质量(学位授予质量、毕业研究生质量),其中培养环节的过程控制需要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的四个基本属性即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社会人文及伦理统一性。宏观上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受教育部、市场、高校三方面制约。

参考文献:

[1] 李远瑛.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7(3).

土木工程研究篇4

二、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方法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激情的催化剂。不当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毫无生气,教学效率低下;得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并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众多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方法等都是在实际的工程中遇到了相应的问题,然后集众多工程人员的智慧而提出来的。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如果在还没有充分了解土木工程内涵、特点的情况下,对他们讲解一些专业术语、专业词汇、专业理论,他们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作者认为,想要让土木工程新生快速地了解一个设计理论的来龙去脉、一种施工方法的技术要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结合相关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当教师把工程实例展示给学生后,学生能非常直观、快速地领会这种理论或者方法的背景,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加强工程实例的讲解,使土木工程专业新生快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入门知识,形象地再现土木工程所涵盖的学科内容和涉及的多方面知识,达到提高对土木工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工程实例的讲解显得十分重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列举工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的背景、发生的机制、产生后果的原因等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进而引发对此类问题处理方法的思考;其次,要求教师所列举的工程事故一定要带有较为强的时效性,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的切身感受更为强烈。例如当讲到关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专题时,除了讲授一些书本上已有的经典例子外,还可以列举近期上海一商住楼的突然倒塌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分析。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使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能够树立现代工程人才的价值观,养成严谨的工程观并把它贯穿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去。

三、教学手段灵活

教学手段是课堂的推进器,合适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大量的信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是一种利用多媒体仪器,将授课内容集合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形式,多角度、多视角、全方位的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课堂教学形式新颖、活泼。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这一信息量大、与实际工程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的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过计算机技术惟妙惟肖地演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和立体图像等刺激性环境,进而极大地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担当着信息载体与传达手段的角色,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进程控制仍需由教师掌控。因此,对于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先仔细研究教学内容,并依据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框架结构,该结构可借鉴传统教学方式中循序渐进的结构,以体现教学方式的连贯性。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课件的制作,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丰富的网络的资源,如一些视频资源。对于《土木工程概论》来说,英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伟大工程巡礼”就是一部非常优秀且合适的视频资源,该系列纪录片纪录全球最具野心和愿景的工程建筑案是如何展开的。藉由各式各样的档案以及高解析度、专业拍摄的影片,节目里将叙述每项工程落成背后的精彩、戏剧性、充满英雄胆识的故事。由主要设计师、工程师、专案经理及工地人员,来说明他们如何克服挑战,打造现代最高、最长、最快和最复杂的工程建筑案。在《伟大工程巡礼》系列节目中,可以见识建构我们日常生活的建筑工程奇观。因此,通过该系列片的播放,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强烈兴趣,而且看到各种伟大的建筑在自己同行手中从无到有地落成,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专业自豪感与成就感,从而找到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度认同感,与此同时,也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了当今世界最全的建筑技术。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上优质的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研究篇5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组织规律,具有发现并有效处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般性技术和组织计划问题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工程实践性强、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要求教师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满足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厚基础、宽专业、大土木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扎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工艺要求、组织管理控制要点,提高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是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针对土木工程施工方向的研究越来越多,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且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规范、规程等也不断更新、完善。由于各高校教材使用周期的原因,其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新意和特色,部分内容是现在施工中已经淘汰或者相对滞后的工艺与标准,很多现阶段比较成熟的设备、技术、工艺没有在教材中体现。例如,现在很多教材在砌筑工程中仍然以介绍黏土砖的砌筑方法为主,在教材设置中对绿色建筑的介绍较少。这造成了完全依靠教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实践教学环节少。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综合性、实践性强,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仍采用课堂式教学为主导,教师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施工工艺流程讲解时,学生缺乏现场的实践经验,不能对老师讲授的要点知识进行深入掌握。事实上,若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穿行有限的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若干次脱离的现场观摩,学生只看到的是某一时段的施工过程,无法对全局的施工控制进行把握,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板书为主,此种教学模式针对理论性强的课程有较好的效果。但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授课内容缺乏直观感和立体感。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状态,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三个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各个环节有机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1.实地调研为先导。

我校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安排在学生大三阶段进行学习。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的具体实际,编制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数百道题目,作为学生假期调研的方向。在大二春季期末放假前,动员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施工管理的现场调研,每一位学生从题目库中选择一个调研方向,假期期间完成调研工作。

2.课堂教学多开花。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的特点,授课过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1)教材内容整合、更新。结合现在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全依靠教材学习,无法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重新整合教材资源,多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相结合,备课中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对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方法进行讲解。结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引入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确保教授内容不过时,切实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2)多媒体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手段。教师在讲解施工工艺、施工工法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自己在工地现场搜集到的视频、图片与课程进度相结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具体的施工工艺能有直观的认识。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讲授时,比如模板设计介绍时,该部分涉及模板的选型、选材、荷载计算、组合设计等相关知识,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土方工程降排水施工时,集水井降水部分,先以动画形式引入,使学生对该种工法基本施工工序有初步认识,接着对该种工法的具体施工要点与控制要点进行讲解;对集水井降水缺点的分析引出产生流沙现象的原因以及防止措施;作为一种预防流沙的降水方法引出井点降水法;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操作视频,轻型井点设备工作原理的动画播放,对轻型井点设备组成及各部分技术要点进行讲解;轻型井点的布置要求与井点计算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结合现场施工视频对井点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介绍。

3.专题研讨贯穿理论教学。

学生通过假期的课外调研,对各自调研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我们按照教学基本章节为主线,每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首先由参与相关内容调研的学生结合调研情况谈谈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看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观点进行评价、补充。通过专题调研,能使学生对假期调研内容进行印证,其他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复习,不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师、施工现场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结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工程实际建设当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他们各自的看法。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与现场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指引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4.生产实习进行理论知识升华。

前期调研主要侧重于“问”,课堂学习重点在“学”,生产实习更加强调“做”。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施工管理工作中去。我校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学院与南阳市的多家建筑公司建立了合作联盟,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在生产实习环节,将学生分以10人左右为单位分散到学校周边的各个工地现场中去,要求学生以工地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与工地现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实习教师与建设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生产实习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带领学生查阅施工图纸、参与施工现场放线工作及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对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能主动融入到现场管理的工作中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工程特点与自己实习经历撰写生产实习报告,对工程中技术管理的要点和质量控制的要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做总结。通过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从“学”到“用”的升华。

三、结语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提升,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学方法多样可行、理论紧密贴合实际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应该在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多管齐下,强化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宗仁.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双华,曾桂香.“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0-61.

[3]戎贤,崔武文,闰西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9-13.

土木工程研究篇6

在我国当下的建筑业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本文就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可能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后出现裂缝的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1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后出现裂缝的原因

在我国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很容易出现裂缝问题,在这种现状下,笔者对可能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如下:

1.1温度影响

在土建工程中应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由于这一技术本身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所以如果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外界的温度升高,就很容易造成浇筑混凝土温度压力的出现,最终造成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1.2水泥水化热现象

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水泥水化的过程会造成热量的产生,而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所浇筑的混凝土本身较厚,造成了混凝土内部水化现象产生的热量不能够较好地得以疏散,这就会使得建筑的混凝土本身内外温度出现差值,最终造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

1.3混凝土自缩

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由于混凝土浇筑后需要靠两成的水分进行硬化,这就使得一些施工人员往往因为没有把握好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分蒸发,造成了混凝土收缩现象的发生,最终引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此外,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应用中往往会在混凝土的配比中添加一些添加剂与矿渣,这也会造成施工人员对于建筑混凝土水分蒸发的控制失误,最终引发混凝土裂缝的现象发生。

1.4约束力较强

在土建工程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由于这一技术浇筑的混凝土往往较为厚重,这就使得地基会对浇筑混凝土造成较大的约束力,这种外部的约束力很容易引发混凝土裂缝,施工人员需要对其予以重视。

2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

为了能够切实解决我国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出现的混凝土裂缝问题,笔者从温度的控制与提高混凝土本身的抗裂性能两方面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发展。

2.1温度控制

我们在上文中了解了温度造成的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通过温度控制的方式,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常出现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具体的温度控制中,应从三个方面入手:2.1.1水泥使用量的控制。由于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水泥因水化现象会产生热量,所以如果能够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控制水泥的使用量,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后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所以,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减水剂与混合材料的方式代替水泥,以此杜绝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出现。2.1.2浇筑温度的控制。由于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凝土内外温度不一致造成的裂缝现象,所以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浇筑时温度的方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具体来说,施工人员需要避免在高温天气下进行混凝土的施工,如果一定需要在高温天气下进行施工就需要做好混凝土降温的准备,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出现。2.1.3强制降温手段的应用。为了避免土木工程建设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内外温度不一致造成的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发生,必要时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强制降温的方式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在混凝土中预埋水管后通过通水的方式,就能够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强制降温,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2.2抗裂性能的提高

除了对温度进行控制外,施工人员设法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的混凝土抗裂性能,也能够有效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混凝土裂缝问题。2.2.1混凝土材料的配比与添加剂的应用。为了避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裂缝的出现,施工人员可以通过保证混凝土材料的正确配比以及较好使用添加剂的两种方式,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不会出现裂缝问题。具体来说,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要求选择混凝土配比材料、进行混凝土配比以及进行具体施工;而在添加剂的应用中,施工人员应在混凝土中添加添加剂,保证混凝土浇筑后自缩性得以较好控制。2.2.2增强材料和配筋的应用。为了能够切实避免土建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裂缝的产生,施工人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有机纤维、金属纤维以及无机纤维,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的抗裂性能,保证土建工程质量。

2.3内、外部约束力的减少

上文中我们提到了地基对浇筑后大体积混凝土造成压力所引发的混凝土裂缝问题,针对这种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通过在地基上使用滑动层,在混凝土上使用沥青或砂垫层的方式,以此保证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能够自由的进行变形,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杜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中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发生。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产生的裂缝问题切实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锋.论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J].江西建材,2016,(3).

[2]李晴,吴林兵.关于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思考[J].江西建材,2016,(3).

[3]王楠.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居业,2015,(20).

土木工程研究篇7

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苏联模式是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注重自然科学与各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研究性发展成果,对工程实践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上也以被动式单向传授为主,缺乏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下,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脱离,缺乏创新性与创造的土木学子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2]

1.1.1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所学基础工程课程的理论知识,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完成一个较完整的基础设计与计算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院系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大多是假题,由于没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缺乏工程的相关资料,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的工程问题。[5]从近几年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来看,选题设计对象主要集中于柱下桩基础,基础类型较为单一,较少涉及其他基础形式,例如筏板基础、浅基础,地下室的深基础。同时桩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大部分课程设计参与者选择方形预制桩,在实际工程中圆形桩预制桩以及钻孔灌注桩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过程中,基础形式的选择与工程实际结合度不是非常高,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1.2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少,教师配置不足

在现有的课程设计模式下,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安排在一周内提交。而整个过程学生需要完成选题、分析、计算、制图等工作,学生自己思考与设计规划的时间非常少,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参考往届课程设计模板,缺少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规划,难达到基础工程设计目的。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主要由两名教师负责全班的课程设计指导(全班总共45名同学),教师配置明显不足。因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少之又少,对学生的设计缺乏系统的了解,也无法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最终导致所取得的课程设计成果深度不足,远未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6]

1.1.3教学方式单向输送,缺乏主动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单向输送为主,即老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被动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适合普遍性的知识传授,讲究知识的层层拓展深入,学习的台阶式提升。[7]“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也是其缺点,因为在这样教学环境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现代的学生更加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其洞察力和创新力的提高使得其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看法,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1.2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图纸、计算书进行评价,这种简单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更不能评价处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目前许多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长此以往,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解决方法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或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单位合作建立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一个广泛的、互惠互利的科研合作网络。有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能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选题与实际工程脱节的问题。

2.1.2设计选题结合实际工程

在满足学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其课程选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工程的过程中,分析各种实际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将所学的理论基本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同时采用校内和校外“双导师”指导制,校外的导师比校园的教师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2.2.1采取设计团队分组制度,教学对象小型化

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指导模式,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划分,每个小组不超过10人,以小组为“设计团队”对该基础工程开展多种设计方案的比选与设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每位教师指导1个小组,整个设计过程实现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加上校外指导教师,全面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实践证明,以“设计团队”分组模式不仅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多种基础设计方法,且通过比选了解各种设计方法的优缺点,更好地掌握基础工程设计关键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更易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2.2引入微课模式,教学形式多元化

微教学概念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怀特艾伦等提出的微型教学概念(microteaching),是将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复杂的教学技能予以分解和简化为各个单一的教学技能,使初学者更容易掌握,并达到规范化的目的。[8]引入微课堂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设计的核心知识点,如基础选型、荷载计算、桩型选择、沉降验算、地基承载力;学生在设计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基础选型单一、荷载计算模糊、场地持力层确定模糊。根据这些知识点及问题,授课老师制作相关微课视频或课件,在视频或课件中详细阐述其要点、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这样能有效地解决课程中的共性问题,提高了指导效率,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2.3采用网络交流,教学时间碎片化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方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协作研讨教学模式,即指借助QQ、微信等交流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教学小组,实现互动教学的自由性与及时性。教师收到教学任务后可结合自己负责的小组设置一个交流群,在群里学生可随时向老师提问,而教师也能在群里给学生布置任务,总结每堂课的重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将教学的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而是有效地延展到课余时间。利于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讨论交流,既不会影响干扰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不会中断学生的设计过程,避免走弯路或做无用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开放式评价手法,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与评价反馈,即以评价促进教学的改进。实现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的转变,强调评价和教学相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9]因此,将CIPP评价模型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中,能创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目标评价的研究

从背景分析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学分设置,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方面,以保证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评价结果,结合我校现有相关的教学资源,深入探索适合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及内容。

3.2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教学评价是课程输入评价中一个重要方面。采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使评价贯穿在丰富、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多元评价观为指导,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使用,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全方位了解教学质量,制定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并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及方向。

3.3教学成果评价的研究

土木工程研究篇8

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

⑧ 齐宏伟,杨颖.结构工程综合性课程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4:136-137.

土木工程研究篇9

二、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研究

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市场经济在发展。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耗是巨大的,目前能源的消耗过快的同时,还存在着能量浪费的现象,浪费能源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可再生、可利用和能源的消耗已经是现在生存和发展的巨大问题。市场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保护加以重视。土木工程节能措施的研究是建筑施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节能已经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已经对建筑施工方面的节能措施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但是节能实施方案的落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企业对建筑节能的认知度不够。在推行节能施工方面,企业是对节能型建筑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企业认为节能施工就会加大对施工的投资成本,但是减排不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对建筑施工节能减排得到重要的认知也是我们研究的内容。

三、针对土木工程的研究,提高建筑工程的实施

不断的提高土木工程技术,将土木工程的研究成果在现实的应用中得到推广。搜集国内外已经具备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在土木工程技术在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当中,要对土木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不断的完善土木工程相应的技术,提高土木工程的实际应用的价值。土木工程技术还是要走创新路线,以创新科技为主导。建筑行业是历史悠久的行业,长期的建筑工程实施工作中表明,建筑行业的高薪技术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但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新型的科技不断的被推向经济市场。建筑企业应该在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的提高上下功夫,敢于尝试新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建筑工程的实施。

四、加强土木工程的研究,实际应用于建筑工程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当中,施工人员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环节。每个岗位的每位员工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虽然都是比较细微的工作,但是,这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认真细心,同时,要对施工材料进行检验,排除劣质材料的使用,保证施工质量。工程管理不仅仅是对工程人员的管理和对工作的安排,更是对工程质量的验收,保证质量安全。施工人员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加强岗位知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最新的土木工程研究结果,并直接应用到建筑施工的过程中。

土木工程研究篇10

一、混凝土结构的定义及其特点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地最常用的建筑材料,拥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混凝土一般是由水泥和砂石混合而成,可以不分场地混合,运输比较方便。混凝土具有优秀的可塑性,根据设计要求混凝土可以塑造成为各种各样的模板,灵活多变,且混凝土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非常坚硬,很难被破坏或者是侵蚀。混凝土可以与其他材料混合用以提升材料的特性,和钢筋一体极大的增加了材料的硬度和整体性能,材料的抗震和抗爆炸的能力比较好。当然,最主要的是混凝土中的大部分材料是砂石,材料比较常见,价格比较便宜,产量很大,生产方便。

二、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1、配制混凝土的比例

混凝土一般是由水泥和砂石混合而成,一般是在施工现场混合配制,配制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一些施工人员仅仅从主观臆想出发进行配置,没有科学技术指导,拌制的混凝土质量问题难以达到施工需求。因此,拌制混凝土我们必须从国家相关规定出发,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混凝土强大决定了建筑物的质量,而混凝土的质量取决于施工人员的配合比,所以为了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安全,我们要从根源上做起,在混凝土拌制时严格遵循配合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于施工方提供的混凝土材料,监理和相关单位要组织检查,保证混凝土质量,保证建筑物质量。

2、拌制混凝土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拌制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经常出现重复核算的现象。我们必须看到,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它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始终,我们要想建设稳定上乘的建筑物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具体的混凝土拌制过程中要杜绝那些不科学的方式,在加水上不能太过,要按照拌制标准进行。如果混凝土加入的水太多就容易出现混凝土上面的泡泡,这些水平会产生许多气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混凝土的硬度和质量。从这里来看,混凝土拌制过程中一定要遵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控制好加入的水量和时间,最大限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最大程度的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3、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

在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是很重要的步骤,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施工整体的质量水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和浇筑环节。对于混凝土浇水的数量取决于所需的混凝土强度大小,如果需要强度大的混凝土就要注意浇水的多少,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另外,混凝土的质量还受到模板质量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最后选取那些拼缝紧密、平滑干净的模板,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在拆除模板时,第一步就是对于混凝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其支撑力进行分析,考证是否符合于钢筋混合在一起。最后,混凝土需要振捣,振捣不是简单的敲打,而是要按照建筑业的相关规定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4、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控制

对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水泥的质量、水泥存放的时间长短、存放的环境。整体过程一般是经施工人员操作,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对混凝土施工材料进行完善的管理,保证所用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对以上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避免水泥受湿受潮,将混凝土施工材料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5、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问题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天气、环境、人为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对于混凝土施工技术而言,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或者是环境转换等方面的问题,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建筑施工人员要提高此方面的认识,在天气和气候、环境出现变化时要及时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出现混凝土裂缝现象,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效果。

三、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控制

1、施工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混凝土施工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这些小问题虽然无伤大雅,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比如说对于钢筋的质量问题要严格检查、在进行钻孔时应该采取的是冲击电钻而不是使用钻孔机、结构胶的质量问题必须得到保证并且在粘贴过程中要保证其有效性、对于植筋的结构要进行考证确保它能够达到水准要求、对于胶固化的实施步骤等等。这些问题只要我们做到谨慎小心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最主要是要做到遵照相关规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操作。

2、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于混凝土施工设计的要求,要从建筑施工的基本条件出发,对于建筑物的要求和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混凝土施工设计方案;其次,选购混凝土必须从严,采购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出现人情单,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引发建筑整体的质量问题,对于混凝土质量要多次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合乎标准;再次,施工现场对于混凝土的使用要正确,对于混凝土的养护、浇水等工作要按照行业标准进行,对于混凝土的温度和热度要严格管控,避免因人为疏忽造成的混凝土质量问题;最后,混凝土拆模的时间必须严格,因为不标准会导致混凝土裂缝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安全和建筑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物质量。

结束语:混凝土技术是保证土木工程质量安全的基本保证。作为应用最为广泛、匹配性最好的建筑材料,混凝土有着属于自身的优势。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的安全和质量,是建筑物完美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完美必须重视混凝土施工技术,从技术和行为上都要保证混凝土的良好施工,促进工程更快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研究篇11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混凝土施工技术是当代土木工程施工中所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技术,也是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技术保障。目前,国内很多工程在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整体水平,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工程的质量跟上去,进而满足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推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发展进程。

一、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和控制问题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还拖延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在混凝土的预防和控制问题上,施工单位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很多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前期缺少对混凝土特性的研究和分析,在整个生产进程中由于施工技术不当或者条件控制不足,使得很多的建筑实体出现一定的裂缝,这样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温度裂缝、预应力裂缝等上,很多的建筑施工单位缺乏良好的技术来对裂缝进行控制和修补,这样对整个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符合国家政策和标准对建筑工程的要求。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问题

混凝土的浇筑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影响也是重大的。目前,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在建筑工程的一些筏板基础、剪力墙等程序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浇筑的不合理,使得这些环节存在了一定的质量问题,在后期的质检过程中很难满足监理的要求,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工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混凝土建筑的技术人员在浇筑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素质,使得整个浇筑过程显得很不科学,浪费了很多的混凝土资源,这样对节约成本,提高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效益也是不利的。

3、混凝土养护过程中的问题

混凝土的养护是保障整个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维持良好状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很多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在混凝土养护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对一些细节的注重程度还不足,这样的现状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保障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养护上面,施工人员没有仔细考虑到前期水泥水化过程中整个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以及力的变化情况,没有针对相关的变化而作出有针对性的养护工作,使得混凝土在浇筑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裂缝或者变形之类的情况,这样无法体现出混凝土养护技术的真正要点,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控制和保障。

二、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方法

1、基础施工

土木工程的基础施工指的是建筑的地基施工,在挖掘地基的时候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先开展深基础施工,再开展浅基础施工,以这样的方式保障土木工程项目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在地基施工别要重视基坑的排水和降水工作,以确保施工中的地基安全。

2、承台施工

承台施工应该依据建筑物的标准高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测量,通常的建筑物承台是以间隔水平分割为主的,通常主楼的基础是以两层楼的施工为主,两层都必须浇筑混凝土,浇灌时间通常以六天为间隔,两层间的厚度要求也很严格,通常要超过1.50米上,而且层与层之间必须采取一定的间隔措施,通常应该采用抗拉钢筋为间隔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施工方式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还能降低施工成本,节约资源。

3、严格遵守混凝土的施工顺序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通常是采用从远到近的顺序实施施工,因为混凝土施工有时候会处在不平坦的地点上,在这种有坡度的地点施工时,必须确保混凝土首次浇灌就要成功,继而再推进到另外一边,最后到达顶端。在混凝土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将混凝土输送泵放置在施工场地的中间,这样会比较方便输送。

三、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混凝土施工的工作要点

在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在原材料质量优良的情况下,要依据施工要求与施工环境来设定混凝土的配置比例。搅拌机在运行时对原材料要进行严谨、严密和严格的计算,以保证混凝土的良好质量。同时还应该对混凝土质量进行分层次的检验,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对混凝土的取材、运送、施工以及后期养护等工作都要进行严密控制,防止任何施工环节的偷工减料,以确保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要点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严密监管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尤其是要对其搅拌过程进行监督。在搅拌中,混凝土中钢纤维的分布必须要均匀,应该使用强制搅拌机,使搅拌的均匀程度达到相关要求。于此同时,应该不定时的进行施工抽查,以保证施工质量。

在搅拌方式上也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干拌和湿拌两种方式。搅拌时间以及投放原材料的顺序也十分严格,要确保钢纤维没有在混凝土中结成团状。在具体搅拌中,应先放入砂石,再放入钢纤维、水泥以及外加剂等,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标。

3、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要点

在土木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都是使用搅拌运输机来运输混凝土。在运输的时候,混凝土的强度会受到运输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在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和时间上面都必须有全盘的计划,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不受运输过程的影响。假如混凝土的运输时间比较长,就会凝固,在卸料的时候就会比较困难,减缓施工速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施工队应该在运输中实行桶内搅拌或者在现场实行二次搅拌,以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均匀。

4、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在实际施工的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冷缝的问题。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冷缝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假如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不实,那么施工中的冷缝现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缝隙。施工企业一般会采用振捣的方法处理冷缝问题,振捣过程通常是使用机械来完成,因为人工的振捣方式会导致混凝土的分布不均。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应该以施工要求的时间为准,要以混凝土不下沉以及其表面产生浮浆为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过程质量的优化。混凝土浇筑不应留冷缝,保证浇筑的交接时间,应控制在初凝前;保证振捣密实,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严防漏振及过振;及时发出温控警报,做好覆盖保温及保湿工作,但覆盖层也不应过热,必要时应揭开保温层,以利于散热;保证混凝土供应,确保不留冷缝;做好现场协调、组织管理,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保证施工按计划顺利进行。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建筑技术的越发成熟,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工程也在持续增多,因此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方面任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混凝土的搅拌、浇筑以及养护上面的施工技术还有待加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将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化和科学化,因此需要施工单位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中,只有强化整个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保障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张锦旺.房屋建筑工程防渗漏施工技术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许雪.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温度控制[J].现代装饰(理论),2011,(12).

杨万华.浅谈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应用[J].四川建材,2012,(01).

土木工程研究篇12

自建国以来,我国建筑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扩大、施工难度的提高,施工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要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必须加强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因此,尽管影响土木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施工技术仍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特点

1.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

在土木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建设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综合利用各种知识。例如,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控制等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目前,实用性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不局限于创新能力,严重限制了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准备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基础工程的要求不能实现。土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团队,在当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有一些漏洞,比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找不到相关的负责人,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使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在建设过程中,管理质量不到位,将对技术创新造成严重障碍,严重影响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应用,理论知识应用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较为机械化,忽略了土木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影响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率。此外,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没有人负责技术创新的建设。由于上述因素,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土木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1.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

土木工程与一般工程不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具有多样性,全面性等诸多特点。虽然一些土木工程项目似乎是一样的,但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现其施工技术不一样。因为在施工技术选型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需求,还要考虑项目的环境影响。因此,建设项目有自己的特点,其施工技术也不同。一方面,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条件不确定,虽然有些情况在施工之前可以预测,但不能准确预测所有可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大大增加了施工的复杂性。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分类

2.1基坑支护

分析和调查土木工程施工的工艺特点,同时注意挖掘深度,开挖方法和坡面留置时间等相关因素,并确保与土壤类型,坡度设置合理的土方。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不可忽视,如果土方开挖相对均匀,也有标准湿度,而开挖或沟槽地面高程高于地下水位,其开放时间短,因此可以减少斜坡的施工过程和支撑过程。如果当地土壤水分更合适,且地质条件比较好,挖掘深度不超过5米范围,这一次可以认为没有支撑。

2.2钢混技术

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际操作人员必须先清理钻孔,还应注意内底材料从横梁两端逐渐浇注到中心段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混凝土浇筑过程可以分两次完成,第一次在施工过程中应先预支钢筋混凝土模板,然后,在屋顶浇筑施工;第二次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混凝土通过泵送到模具。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振动器和插棒振动设备的选择,以快速插入和慢拉方法为主。如果在冬季施工,应根据水泥标准高空作业的临界强度,标准应高于设计中的抗压强度,冷冻前压缩标准为30%至40%。

2.3钻孔灌注桩

在实际施工中钻孔桩,可以采取硬地施工方法,可以从多个不同领域中选择施工期,可以使多台钻床一起工作,并使用天然泥浆墙,孔清洗工艺,首先可以进行两次正常循环清洗孔,然后取空气提升反向循环孔清洗。一个孔在灌装过程中,严格保证钢筋笼的质量,可用于钢筋笼的模具制造,钢筋笼的下沉,确保钢筋笼和桩孔对应精确,不能强行插入,桩体可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导管法。总之,在实际施工中,项目经理应充分考虑设计要求,同时也要保证项目的质量。

2.4新型预应力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外预应力的发展和应用是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创新。外预应力是指预应力筋设置在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上的预应力筋,主要适用于特殊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桥结构的施工以及较大跨度项目的施工。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施工方案和落后的施工技术。仅依靠人力资源完成项目不仅会降低施工效率,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施工单位没有意识到施工技术的重要性。随着建筑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大,施工单位更加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没有考虑到施工技术的创新。而且,技术创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投资,这也影响到施工单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4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发展的主题是创新,在土木工程技术建设中也需要不断创新,我们需要认识到,近几年来,我国在土木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土木工程建设技术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从建筑技术产业的角度来看,要提高企业的活力,必须要从技术创新、先进技术入手,确保高质量,才能保证企业的竞争力。创新有助于竞争,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将面对非常严峻的形势,传统的建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技术优势,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为了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使用新的施工技术,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为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5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5.1自动化与智能化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在实际操作中,将引用成套的技术标准,实现土木工程传统生产模式的转型创新。

5.2生态化趋势

在土木工程中,需要注意节能,改变土木工程的传统生产方式,创造绿色生产环境。

5.3科技的影响力加强

对于现代土木工程的建设,经济已成为重要的指标。因此,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中,项目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迫使我们使用新技术,特别是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施工技术,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

6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策略

施工技术的创新非常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探索和研究。为了改善施工现状,施工企业应该转变施工技术创新的思路。因此,施工企业可以从影响施工效率的因素出发,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这是一种创新的方法。目前,我国的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污染源包括光污染,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单位可以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尽可能使用环保技术取代现有的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倡导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例如,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新型的预应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通过使用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而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大大增加了建设成本,也不能满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据有关统计,建筑材料成本约占项目总成本的70%。因此,应注意建筑技术创新中的材料成本的控制。

7结束语

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是现代施工技术的基本保证,土建工程技术的创新完善,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也可以大大节省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未来的社会中,如果企业不能提高土木工程建设的水平,将会被社会消除,因此我国建筑行业需要重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实现中国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银芳 陈海娜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