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9 06:21:19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

第1课 鸦片战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3)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2、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3、中英《南京条约》(1)时间: 1842年6月(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2、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4、太平军痛打洋枪队(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第3课收复x疆1、 阿古柏侵占x疆(1)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都虎视眈眈地想争夺x疆,x疆面临危机。(2)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x疆,占领喀什噶尔。2、左宗棠收复x疆(1)“海防”(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塞防”(陕甘总督左宗棠)之争。(2)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x疆军务,讨伐阿古柏。(3)1878年,除伊犁外,x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4)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5)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清政府在x疆设立行省。(6)意义:x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x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1、黄海大战(1)原因: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战争。(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3)经过: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4)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5)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6)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7)结果:清朝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2、《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4月(2)双方:中国(李鸿章)和日本(伊藤博文)。(3)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2)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2、《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9月(2)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订。(3)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第6课 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代表人: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3)时间:他们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2、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如:1861年,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的近代军事工业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3)为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海军,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3、评价洋务运动(1)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作用:①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②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③客观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第7课 戊戌变法1、公车上书(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3)时间:1895年春(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2、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5)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第8课 辛亥革命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2)成立中国同盟会。①时间:1905年8月。②地点:日本东京。③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④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⑤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⑥目标:*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⑦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机关刊物:《民报》⑧影响: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2、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2)过程: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湖北独立。3、中华民国成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地点:南京。(3)人物: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辛亥革命的意义:①*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第9课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1)前期背景: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欢迎,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倒行逆施,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后期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4)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5)代表人物: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胡适, 鲁迅,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扬马克思主义,这年年底,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6)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7)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②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爱国运动(1)背景(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2)时间:1919年5月4日(3)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两个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上海(后期6月5日)(5)口号: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取消“二十一条”③反对在对德“和约”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6)经过:前期:北京学生举行**(口号) 大罢课;后期:上海工人大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7)领导人:陈独秀 李大钊(8)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9)五四精神: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10)意义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中共的诞生(1)标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开(2)人物: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3)一大的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党的当前任务:组织工人运动;④党的机构: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4)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5)共产党性质: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第11课 北伐战争1、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创建时间:1924年;(2)地点:广州黄埔(3)领导机构: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4)性质:国共合作后建立的一所革命军校(5)目的: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6)贡献: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2、北伐战争(1)时间:1926年7月(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目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4)主战场:湖南、湖北(5)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6)北伐战争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7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8)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3、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1)事件:1927年4月。(2)后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4、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时间:1927年4月;(2)成立地点:南京;(3)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八一南昌起义(1)时间: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2)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3)地点:江西南昌(4)意义: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年9月(2)领导人:毛泽东(3)地点:湘赣边界(4)结果:从攻打城市到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井冈山会师:(1)时间:1928年4月(2)会师双方:朱德、陈毅和毛泽东率领的军队改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3)领导人: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4)意义: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4、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73-03

初中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是全部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能引导初中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并能指导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意识和方向。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广延性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以便学生们能有效地把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整合为一个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能梳理出一个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以此来对各个历史事实和概念进行系统认知和识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们转变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加工和建构,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一、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一线教学中不断呈现,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和相应学习方法的传授。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使用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首先探讨该方法对于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初中生对零散历史事实和概念的系统化构建

与传统的历史知识教学方法相比较,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法更加注重从纵横、时间发展等逻辑顺序构建系统的初中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在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知识的识记和背诵,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历史知识学习程度和记忆的长期保持。传统历史知识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各个具体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单纯对某个历史事实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的教科书式分析。基于历史教师的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其了解历史脉络的目标,其学习的方式通常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容易忘记的,而且是比较低效的。其根本原因是无法构建大量历史知识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忽视了发挥历史知识间的良好关联性的特点。

通常来说,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并不都直接注明在教材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聚合在一起,主动地寻找最具统帅意义的线索。这种线索可能是基本史实,可能在基本概念,也可能是基本规律。历史知识结构通常是以历史发展时间为基本线索,这样既能体现历史的基本发展进程,又能抓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以此为中心,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意义。学生们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方法,不仅能有助于他们进行历史知识的理解,更能促进学生们有效记忆大量的历史知识点,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孤立掌握的现状,在他们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脉络。

(二)有助于初中生构建历史整体框架并形成大历史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们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历史观。在日常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对大量具体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学习,其根本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历史观而服务。本文提到的历史知识结构教学则是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学会沟通历史整体框架,提高学习质量的背景下,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大历史观。这样有助于初中生们学会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各种历史事实,分析各种历史事实。对学生而言,大脑中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历史观念、历史能力。另外,通过对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哪怕学生们的具体历史知识遗忘后,其历史知识结构仍能清晰地深留下来,这种历史知识结构将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把历史进程、历史事件重新构思起来,将彼此联系的构成的历史知识结构构成历史的整体,这也是传统历史教学很难达到的。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要求学生背诵各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们从比较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了解整个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通过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大历史观的形成,引导学生们通过掌握历史概念和历史事实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基于自身特点的科学且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三)有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规律和准确记忆历史知识

前面提到,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引导学生们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树立一种大历史观,这样做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在构建完成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之后较好的记忆历史知识。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其历史知识系统是由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结构框架的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较好的理解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从而就能实现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的教学目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掌握历史规律,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教学不仅仅立足于整体的历史知识教学,而且注意到如何宏观把握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基本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历史知识概念间的有机联系揭示出来。只有建立一整套历史知识发展脉络图之后,各个零散的历史知识间就有了明确的联系,不再是单独的历史事件。从信息论的观点看,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记忆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检索输出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心理学关于记忆过程的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部分相对应。基于上述理论,历史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的根本方法是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形成历史概念间的逻辑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们科学准确的记忆历史知识。

二、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提出,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各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基本事实和技巧,还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为帮助初中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构建策略,本部分将着重分析如何塑造农村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基础。

(一)采取措施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于感兴趣的课程都是学习质量都较好,引导学生们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如此,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结构学习的积极性。一是要通过历史教材的改进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历史教材的兴趣。对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要抓住教材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教材改编,或者叫趣味性加工,从而在历史知识学习为开始之前调动学生们的求知欲。通常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增加历史故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历史知识手抄报和进行历史知识辩论赛等。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这种历史故事要与当前的历史课程内容相一致。通常来说,历史故事能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的目的。历史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以视频播放的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甲午战争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段,将整个大战过程的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的辩论赛,通过设置相应辩题,让学生在辩论中增加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欲望。

(二)指导学生们掌握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

为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成效,需要引导学生们增加相应历史书籍的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们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老师们首先需要指导学生们如何对历史教科书进行有效阅读,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读整本书的目录,这样就可以高屋建瓴地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而每一个单元的前面都有一个彩色的前引目录,认真地阅读前引目录有助于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历史课为例,在上册的第一单元之前的引目录是这样安排的,即侵略与反抗。小标题则是鸦片战争、收复新疆、火烧圆明园、《辛丑条约》、甲午风云等。认真阅读前引目录就可以了解到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史而贯穿其中的。

除此之外,在很多历史课文中,教材的编写者都设计了一些问题,需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每一个历史章节中的导入框架中,够根据学生们的心理特征而设计了相应的导入环节,既有讲故事的方式,也有引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编写者们设计的导入问题,设计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历史教材,探索重点历史事件,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注重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指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坚持一种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注重对历史知识中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的获取,并且能用学习到的这些内容来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当然也有人认为,历史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在对丰富历史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客观的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认识规律来指导现实、预测未来。无论是哪种解释,关注的都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在现实未来中的运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们探究历史知识时的历史意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模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能力修养对学生们都能产生较大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修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们历史意识的塑造。二是要继续深化对历史教材的改革力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对历史课程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等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需要的地方可以增加部分专题模块,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发展脉络,拓宽历史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三是要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在这两个主阵地中引导学生们掌握历史知识结构框架,塑造学生们的历史意识。

三、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

(一)以教材编写为抓手构建宏观历史知识结构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建立起历史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清楚把握脉络,更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就需要认真研读教学标准,将初中阶段的课本进行通读,把握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并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寻找其根本联系,从几册课本的内容编排,中外历史事件的对比分析,不同单元之间的架构分析,到不同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这些方面入手,可以使学生超越原有课程的编排顺序,从总体上把握住教材。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学习中,世界近代史可以从三条线索来把握:一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美、法、英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工业革命阶段,日俄改革阶段,美国内战等。二是近代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亚洲革命风暴、拉美独立革命、民族民主运动等内容。三是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史,这一发展阶段包括欧洲革命、巴黎公社、俄国革命等相关内容。这样的三条线索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逻辑框架。此外,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几个有标志性的事件串联起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样这些内容就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起到总体梳理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所谓能力是指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如分析、概括、归纳、总结,自主建构起知识结构,这样的能力能够便于学生把原有的零散的内容加以整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学习历史更是如此,历史课程的特点是由许多零碎的历史事件,要想掌握这些内容就需要将这些内容加以梳理,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助建构历史知识结构的能力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历史事件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类关系:涵盖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如,在把握因果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皖南事变的发生和正面战场形式的恶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转向反动,这样的知识脉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清关系,正确把握。再如,在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几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大陆领土基本解放,这几件事情是属于并列关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归纳、总结,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空间,从而正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关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不同的历史事件区别开来,对于不同历史事件要能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如的内线作战、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的作用、外线作战的作用等都要有所把握。

(三)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积极运用图示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小组合作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教学法等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积极使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点法是通过一个总体的图示的形式或者是表格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归纳概括,在图示上能够看出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交错关系,在教学中通过对纵横交错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达到多维度剖析历史事件,从而使学生建构起较为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获得较为丰满的立体认识。图示教学法既能够让学生着眼于整体来把握和看待历史,不会出现孤立、静止看待历史的现象,也能够让学生理清学习脉络,增强自己思维中的条理性,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发现内在联系。在图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和运用图示的方法,来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在隋朝到清朝各朝代的更替这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图示的形式,使历史知识更具有条理性。二是将多媒体技术和图示教学法巧妙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现更加生动、形象的将内容展现出来,动态的多媒体展示能够将历史知识结构变静为动。在不同的呈现方式中展现历史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四)发挥历史概念对增强基本史实联系的作用

基础概念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内容的基本点,这些基本概念就像是一张网上无数的点,能够串联起线、面、体,让学生能够在整合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和有效的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基本的概念包括基本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历史史实的本质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历史概念是在对历史史实加以分析整理、分析史实之间的关系、将史实内容加以抽象概括后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对历史史实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举例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历史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基本的历史史实来进行分析,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首先要把握中央集权和专制主义它们的各自概念,以及他们的演变过程,其次,要把握住其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的矛盾等。再次,要弄清楚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哪些,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又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历史概念,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不同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并且能够起到深化知识基础、加强知识结构系统化、完整化的目的。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学问,其内容体系是由无数个看似不想联系,而实际上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个内容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往往把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归纳为几个大的条条框框,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只是把各个零散的历史事实一一讲述,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无法解释历史事实的因果发展关系、历史发展规律和纵横关系等。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充分发挥了历史知识结构教学的重要价值,给予学生们系统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脉络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科学建立策略进行了探讨,虽然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但是不够全面系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不断丰富这个教学方法和完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星斗.延边地区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2.

[2]宫春燕.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邱延川.浅谈历史知识结构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76-77.

[4]李雁.历史教学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例[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03:32-34.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3

传统的历史课本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难理解。但是图示教学法,解决了此难题。图示教学法把地图、人物、时间、以及相关区域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得学生理解快、掌握准。根据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图示法在历史教学中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一、图示教学法的含义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充分利用简明的文字、数字、符号组成图形、图像或表格等有效形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此处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图示”不局限于教材以及教辅材里的历史地图、插图、表格等图形和图像,也包括广大师生运用多媒体自行制作的各种图例、图解和表格。

二、图示教学法的常见类型

1、结构图示法

在历史的长河里,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在时间上是先后承接的,一个历史事件演绎成另一个历史事件,存在着纵向联系。如太平天国运动可由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定都天津北伐西征天京事变安庆之战天京陷落进行结构图示法,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2、因果关系图示法

历史知识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和事件之间的必然的联系,历史事件发展的组成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是因为旧知识通常是新知识的原因和背景,新知识是发展和结果,从而构成彼此因果关系。九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的要点就原因、经过和意义进行要点例举,用简单明了的图表显示。

3、比较总结法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记忆,有助于学生深刻、牢牢地把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掌握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图表图标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固有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通过表格对战争的名称、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战争结果、作用进行对比。

4、地图记忆法

运用地图记忆战争过程效果很好。在讲授“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要求学生研读南北朝的地形图,掌握五代十国的国家名称。在图示法的方法下,学生很快就会把握教课内容,把抽象的历史变成立体的知识系统。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示法的应用

形象的图示教学法可以使直观展示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知识点脱颖而出,正确使用历史的图示教学法,对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加强初中历史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记忆效果明显,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示教学法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需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1、预习环节

在初中历史课预习中使用图示教学法示,可以使学生在总体上对即将学习的新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对于即将掌握的新知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2、导入环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新的历史知识点的认知准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部分使用图示教学法,可以使历史教学课堂的导入更加的新颖,能够快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课堂教学环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图示教学法,通过灵活运用图示教学法,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显眼。运用时间轴对初中历史进行分期,运用结构图来讲解历史事件的联系性将更透彻。在新授教学环节中,图示教学法运用更加的灵活与丰富多彩。如利用时间轴图示法来讲解清代历史分期、特点和历史地位等。

4、课堂总结环节

课堂总结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环节。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一个好的课堂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起到更好的巩固性和系统性,可以和下节历史课的内容建立联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铺垫作用。通过图示法进行教学小结,对本课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5、课后练习环节

课后练习和作业是学生把在历史课堂所学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关键性环节。学生通过图示法进行课后练习和作业,可以引导学生编制简单的图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通过留下图示部分内容进行填空法来补出图示部分,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

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图示教学法,能够增强讲授初中历史课堂的感染力;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难点;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时间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不再孤立的看待历史;能够生动的再现历史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崔红岩.论历史图示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6.8.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4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机械。而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核,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初中阶段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中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中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中考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由于历史在中考中只占50分,即使到了初三,每周也仅有两课时。(二)能力要求没有具体的体现,考试范围框得过死。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成见。

在初中,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初中阶段的基础不牢,就加重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负担和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更加繁重,使得高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如何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为中考、高考选拔奠定坚实的基础呢?

一、实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

为了使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有机地衔接,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初别是初三历史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不要受中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建筑知识体系,由于中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中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初中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得较为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本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入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怪。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二、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

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5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三、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6

现行适用体制之下的我国初中历史教材,运用的是一种单元―课的编写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模块,由于将同一主题的事件往往置放于同于单元当中,加强了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联系性。与此同时,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性事件,比如古罗马帝国,却因为其事件性质的不同,必须将其拆分于不同的单元课程当中,这种教科编排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会削弱其知识体系的一些内在联系性,学生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再加上知识量的增加,会导致学生系统的缺乏,不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然而,引入图示教学法,则可有效改善这种课程编排上的弊端,有助于其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历史图示法的具体特点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当中引入图示教学法,可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知识系统,方便于学生进行自我归纳与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讲,图示教学法的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有机整合了形象性与系统性。我们知道,图示教学法是通过图形、符号或者是文字等形式来体现历史的,因此,它能够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抽象的传输直接转化为视觉上的冲击,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从外在表现形式上来讲,其具有更为形象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这种将图形、符号以及文字进行优化组合的形式,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性,将原来较零散的历史体系转变成更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种系统化与形象性的知识梳理,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实质是产生了一定质变,由此可见,图示教学法兼具系统性与形象性双重特点。

其次,集直观性、概括性于一身。无论任何学科的一些知识,布鲁纳都认为他们具有这样的特征即:知识结构特定效力、经济性以及表征方式。在这里,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量程度以及为达到特定理解所需要进行加工的信息即是知识结构经济性。因此,教学在重视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其经济性。相对于语言来讲,图示教学法更为知觉与直观,相对于一些自然模式来讲,则更具概括性。这种教学方式是遵循历史课程具体内容与课程要求,再结全一定原则进行有机组织在一起的,以概括性的、直观的形式来呈现更具复杂的知识,折射出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我们可以认为,优良的图示概括是对历史科目的一个高度总结与概括,不仅浓缩了书本的精华而且也提炼了重要知识点,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其高度概括出了知识的特征与形象,是集直观性、概括性于一身的科学历史教学法[2]。

最后,兼顾艺术性与科学性双重属性。精心设计的图示通常由浓缩的精华文字以及简明扼要的指向性符号构成,好的图示形式不仅要具有内在科学性,同时,外在艺术美也是必须拥有的,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魅力就在于高度的艺术性与巧妙构思的有效融合。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体系当中引入图示教学法教学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

图示教学法虽具有良好的功能,是高度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体,然而,再进行图示教学法的运用之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图示法的运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可以将其同讲述法进行有机结合进行使用。在当前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是没有具体做规定的,即可以是投影式也可以用传统挂图形式,具有多样性,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重视讲述法与图示法有有机结合。生动且直观的图示可以高度概括历史事件的重点及难点,通过巧妙的构图体现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性,可以显示出其存在于内部的逻辑性关系。只有基于教师有效讲解的基础之上,图示教学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其自身的思考能力,有效做到逻辑、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对于图示及讲述的先后顺序,可适当根据教学现状进行一定调整,即可先讲述再图示也可二者统一结合,方式不一,但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就即可达到教学之效。

第二,可以同多媒体课件进行混合使用。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谓是日益紧密。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还原历史真实场景,再现历史史实,对于历史教学来讲,可谓是如虎添翼。此外,将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联系,不仅能够直观形象呈现历史要点,同时也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化繁为简,可以快速揭示事件的内在联系性。尤其是对于一点与战争有关的历史内容,运用多媒体形式可以达到动态演示之效,宏观形象描述进军路线与战争进程,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自身记忆,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成效[3]。

第三,在使用图示教学法之时,应注意适量使用。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视教学对象与内容的具体情况而决定,也就是说,必须做到适量原则,如若不然,纵然再科学的教学措施也不能产生与预期相匹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图示教学法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基础之上,对历史内容进行周密思考与整体的把握,不能一味求新。除此之外,贪多也是图示教学法也必须切忌的,如果在教学课程中,大量引入图示展示,那么容易导致学生在第一时间之内无法吸收,造成记忆上的模糊性。就历史科目而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与讲解法以及讲述法等传统主要教学手段相比而言,这只能是一种具有辅导性与辅的教学措施。一定要注意其画龙点睛之效,必须做到适可而止,不可过犹不及。只有如此,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的运用还必须同社会信息发展相一致,符合当前历史学科自身特点,这也是现行新课标的要求所在。图示教学法的运用长盛不衰且源远流长,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体系当中也具有范围较广的运用。在长期的大量实践当中反复证明,图示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自身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历史体系,从学生层面来讲,可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从教师的层面上讲,也有助于其厘清课堂思路、增加课堂表现力,也就是说,无论从教学模式还是学习模式上来讲,其都有助于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是一种可以值得借鉴与提倡的科学教学之法。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当中,可以对其不断加强探索与研究,以便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7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二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三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三维标落实情况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历史知识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学期的历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能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中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1、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本文来自高州教育资源网

4、狠抓学风。我所教的2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5、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6、 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

2 、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 , 合作学习 , 缺乏理论指导 .

4、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思想过于社会化,[莲山课件 ]上课时常利用讨论空间开小差,给转化差生工作带来困难,转差效果不是很明显。

5、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6、教学反思不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

四、今后努力方向

1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 、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心态。

通过努力,本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看了“初三历史教师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6篇

2.初三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3篇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8

“不知道过去就不知道现在,更不知道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忘记历史就意味者背叛。”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第七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但因为当前很多地区并未将初中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仅与当下历史教育工作的要求严重不适应,还影响了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当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出若干建议。

一、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现状

(一)教师课前备课不充足。现在初中学生大多新生代学生,由于其出生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知识面非常宽阔,对于很多历史知识已经在课堂之前就有所了解,这就给教师的备案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当前教师的备课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对知识面的扩展方面还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比较倾向于运用多媒体进行备课,造成过多依赖多媒体的情况发生,使知识点变得更加繁杂冗长。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采用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较少,学生和教师之间处于“脱离”状态,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因为历史的客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提问较少,授课内容较多,导致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的时间较少,举手发言的时间不多。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的主动性逐渐减少。

(三)缺少学习方法的有效教学方式。目前很多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学中,因此,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对知识的传授,对学习方法传授较少,新课标所希望建立的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实施困难。教师的授课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让课堂方法教学的希望成为“竹篮打水”。

(四)课后作业对于学生的知识补充不足。初中历史的学习更多依靠的是课堂教学,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大多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作业量较少,甚至一部分作业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性。这使学生在课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学习产生疏忽,课后巩固不够,对于历史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被动的推动性,这都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在“课上学的好,课下忘得快”。

二、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标对于教学已经提出了新的标准,其要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不断发挥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让学生形成对老师的依赖和依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少讲课,其应当是地位的转变,由从前的主导地位发展为现在的辅助地位,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功课历史学习中的难点。比如,学生在记忆历史时间的问题上常常会造成混淆,如何准确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则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笔者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会让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进行讨论,哪些事件在前,哪些事件在后,因为什么事件引发的重点事件的发生,小组还可以进行讨论如何进行时间记忆是最准确的,小组之间的同学通过相互帮助和讨论,能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模式,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还能够促进下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我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会起到帮助作用,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可以运用图表记忆法对时间进行记忆,是不是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某个时间节点上的事件进行记忆等,帮助学生扩展学习思路。

(二)重视影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历史教学方法,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历史课堂更加活跃,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更加高涨,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客观的了解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作为教师要不断发掘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精心设计制作影视资料课件,使其真正融入课堂,要不断大胆创新探索,让影视资源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注重课后小结。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开始的引人入胜,中间的环环相扣,还需要收尾的耐人寻味。小结要做到”精讲概括”。这是从深化历史教学内容的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小结方式,在小结中教师点明主题,升华所学的历史问题。精讲概括式的小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分析、归纳、概括,不但可以深化教学内容,而且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来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结要做到”铺垫置疑”。这种方式是教师在结课时,或为下次上课留下伏笔,使教学自然地过渡,或在下课前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将课堂进行延伸。这样的小结即整理了所学内容,又导引出了后课,引起学生强烈的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新的内容,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小结要做到”诱导点拨”。这种小结方式是教师用简要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升华知识,并把所学知识总结出来。这种小结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和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要使历史课堂魅力四射,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必须放下身段和学生真诚交流,必须在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课堂教学追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调动更多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优化教学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打开一幅凝重而不窒息、古典而又不失浪漫、声情并茂的历史画卷,让学生真心高呼:历史课堂,魅力无限:历史课堂,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罗亚岚.信息化条件下的初中历史策略探析[J].文学教育(中).2012(05).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9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南京条约》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0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工作,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也在慢慢改变。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随着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而得到更加普遍的应用,但是课件的组织和使用多多少少还是与传统课堂有不协调的地方。

一、课件应用要合理运用形象概念

形象直观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原则,也是初中历史课件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形象的直观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搭配历史教学讲解,才能将直观的形象与历史现状等结合起来。比如,讲到民族政权并立,课件的应用就过于死板,可能搭配课件演示的讲解会比较少,课件的内容与课本的内容重复,或者与实际学习的内容偏差较远,学生在浏览过课件内容之后,还是会存有部分疑虑,有时候甚至会遇到学生甚至不能确切的认定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一事实,这是因为在课件的使用中缺少与实际内容的联系,课件与讲解搭配得不够紧密,只是单单的通过课件传播历史信息,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加工使之更加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组织课件时,应当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与客观认知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突出历史知识点。

二、课件应用没有照顾到教学重点

初中历史课件往往要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材料来突出历史知识的重点内容,相比课本的文字描述也更容易归纳和总结。初中历史课件在用到多媒体材料时,往往很多时候是通过音、视频资料来反映历史事件等,虽然这样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音、视频资料并没有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突出,这样就容易造成课堂教育忽略重点知识的掌握。而且,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让学生的关注点偏离课堂中心,比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教学重点应当放在发生的时间、战略性战争的开始与结束以及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等,描述三大战役的影视作品有很多,关键还是要突出知识点,如果学生在观影中被其他因素所吸引,没有着重记忆和理解相关知识点,那么课件的使用也起不到很好的教学作用。

三、课件应用要结合传统教学经验

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但是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使用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却忽略了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教师也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等,没有认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有相应的弊端,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有了新的辅助教学的手段,也要合理地将传统的教学经验发挥出来,新旧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现代化教学的优势。比如,科举制度的发展,从何时开始、经历了何种演变、各个阶段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特点,利用课件进行总结可能看起来更加直观,但是相比较于教师在黑板上用表格或者多级分支结构,并不适合学生记笔记,所以说有些传统教学的良好经验还是应当传承下来,适当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丰富,进行现代化的优化和发展。

四、课件制作与应用的有效性措施

1.课件应用的实效性

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传统课堂都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而这样往往造成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学生也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效率也因此难以提高。然而现代化教育理论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现状,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课堂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组织和制作课件时,教师应当考虑到实际课堂教学的需求,将重点放在能否通过课件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初中历史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向,不能很随意地组织教学材料,比如说一些不宜于用纯文字进行表达的内容,或者文字表达过于晦涩的内容,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利用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样也更利于重点、难点的突出。所以说,利用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地展现出来,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感官刺激和引导,更有效地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比如改革开放一节中,我国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上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的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内地的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这样的表述内容看似有层次化的表达,但是具体如何发展并不明确,所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改革开放的过程以图片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首先是空白的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出现了四个经济特区,用不一样的颜色或动画予以标出,重点记忆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征和经济特区具体是哪四个城市。然后用其他颜色标出三大开放区,与经济特区进行区分,再然后将整个全方位的改革开放结构表示出来。

2.创建良好的学习情景

新课标初中历史的教学理念中,鼓励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问题,所以教师也要利用好课件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使用课件创设相应的历史情景时,丰富的图片和交互性的语言,可以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历史的环境下,比如历史纪录片,图像和解说将学生带回到特定的历史时代,与学生一起更好地分析历史问题。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课件就可以播放《拯救大兵瑞恩》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然后再具体分析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导火索,这样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评价,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以及影响。

3.围绕课堂教学展开丰富的教学互动

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多彩,课件的使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利用课件的总结,让学生进行交流发言等等,比如中国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课件初步介绍后,可以安排学生以历史评论员的口吻来复述事变过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对重点的掌握也能从中反馈出来,教师也可以借此来优化后续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扎实掌握。

参考文献:

[1]董娟,王晓友。浅析多媒体历史课件powerpoint的制作[J]。现代教育科学,2009(02)。

[2]徐莲花。浅谈农村中学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弊端[J]。成才之路,2009(10)。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1

【关键词】

图式教学法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应用策略

图式教学法是一种由前苏联教育家创立的教学方法,通过图形、图表来揭示历史事件、事物之间的本质和联系。相比于传统教学,其优点在于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的记忆。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意义以及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图示教学法的内涵

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表和表格来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将零散的历史史实、抽象的历史逻辑、深奥的历史概念,通过形象具体的方式加以表达,其实质是抽象知识的形象化,零散知识的系统化。图示教学法为学生展示了课程的基本结构或概念的本质区别,激发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内涵知识的深刻理解。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思维由依靠实物向依靠内部逻辑转变,在初中阶段实现的思维转变主要表现为依靠具体实物向依靠表象思维的转变,因此,通过图示教学法建构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是与学生年龄发展特征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二、图示教学法的意义

(一)促进抽象知识的形象化

通过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历史事件的形象化。首先,图示图表可以展现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沿承。例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学习过程中,丝绸之路的内涵时,即使把各个地方都向学生说明,学生也不易构建丝绸思路的立体图像,理解丝绸之路对于汉朝与西域交流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让学生找到丝绸之路沿途经过的各个地方,并在中国地图上标注每个大方的大概位置,然后用实线加以连接,学生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象就能够建立,对理解西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图示图表可以展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三国鼎立》教学中,三国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是如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的:

通过形象的语言利用圆圈来代表一个国家,利用圆圈之间的位置来表示三国之间的关系,再加之以语言的表述,学生对三国的形式就能够清楚明了了。再次,利用图表展示两者相关联历史事件和史实的不同。例如,在《战略大决战》的学习中,通过图表法展示1948年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图:

通过图表清楚的展示1948年共产党和在军队人数、机动兵力、士气和后方的差距,促进学生准确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敌我力量悬殊较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

(二)体现历史史实的内部逻辑

历史事件的内部发展逻辑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出现一种历史现象,教师的讲述详细具体,每一个过程都通过教师自己的思维逻辑向学生展示,但是学生不能够准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内部发展逻辑或动态发展过程。图示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历史内部逻辑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图示图表法促进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例如,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的发展是与各朝代分章零散介绍的,学生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发展的认识不系统。在复习教学中“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封建社会”中,通过图表展示各个朝代的中央官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下设九卿;汉朝的中外朝制度,中朝为决策机构,外朝为行政机构;魏晋南北朝三省制萌芽;唐朝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下设六部;宋朝伟二府三司制,皇帝下设中书门下(行政)、三司(财政)、枢密院(军政);明朝废丞相,行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其次,图示表示法有利于生动的表示历史事件发展的内部逻辑。例如在《美国的诞生》中解释美国的三权分立时,采用语言描述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关系比较混乱,采用图表法就清楚明确。再例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制之间的关系,用图表法清楚明确具体。

(三)构建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图

历史课程的知识结构图是历史学科的筋骨,只有明确历史课程的基本结构才能系统的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内容。在单元的学习完毕后,用知识结构图将本章的内容进行梳理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对三大战役的总结,采用图表法:

清楚明确的总结和三次战役。在单元总结中使用图表教学法在实践中运用的比较多,这里不做具体叙述。

综上所述,图表法、表格法的直观特点使知识内容更加明确,使知识体系更加清晰,使知识的内在逻辑更加形象,采用图表法进行教学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适应,是初中从具体运算阶段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的重要桥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图示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掌握初中历史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初二上历史知识点总结篇12

初中历史教材是典型的编年史,按时间顺序将历史上有名的,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为大家熟知的一些事件叙述出来,初中生学习时也是以横向思维即时间顺序来学习。但高中教材是按照专题来进行编排的,必修课本中包括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教材基本按照中外对照的纵向联系来编写的,学习起来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大多属于经验型思维,对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不强,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摸清历史脉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在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几个分期。学习中国古代史时,背诵中国朝代顺序歌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都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整合学生脑海中零散的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教材按单元学习,每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标题,标题下罗列出了本单元中重要的事件。对于单元标题的解读,实际上也是对本单元知识脉络的把握。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为何会繁荣与开放,这样的繁荣与开放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可以以总述的方式向学生呈现。这种呈现,实际上就是向高中教材靠拢。高中教材中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总论述中是这样阐述的“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关于隋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开放的时代特点,那么在高中学习时就不难通过隋唐这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去把握整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了。

线索与脉络的梳理是学习历史的入门钥匙,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初中老师要做的就是将钥匙交到学生手上,让学生开启学习历史的大门,不仅见到树木,而且能理清森林交错纵横的关系。

二、初中教学中对历史名词的解释

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都包含大量的历史名词,有的历史名词书上给出了具体的解释,有的历史名词却含糊不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名词必须进行详尽得解释,以助于学生吸收知识。在初中教材八年级上第2单元中提到“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化”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书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我们通常讲“近代化”就是说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还包括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如果不解释“近代化”的含义,学生就很难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要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为何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与西方国家恰恰相反。初中阶段学生弄懂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到了高中才能够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从而上升到辨证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必定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近代化也是如此。

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理解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够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懂了“改革开放”,才能够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所谓的“点燃火焰”,就是教会学生方法,初高中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顺利的找到初高中历史学习过渡的良好办法,就需要提前做好铺垫,培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

三、初中教学中进行专题讲解

前面已经提到了高中教材是按照专题进行编排的,这样编排的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种解读专题的能力在初三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中考中大题往往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材料题得考察方法又以专题为主。初中阶段的专题训练虽然不及高中深刻,但用纵向观点看问题的方式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世界史时,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法律文献”,学生通过学习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产生有了整体感知。在高中学习“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时了解“美国的联邦制”就能够结合初中时学习的“民主共和制”,将二者更好地区别与联系起来。

有些专题是交叉进行的。如中共党史和国公关系,又如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专题,容易让学生混淆,难以辨别与把握,在专题讲解时应该更为细致,而且要多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专题好比是知识的黏合剂,能将零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而运用好这些黏合剂,才能让高中的历史学习变得轻松自如。

四、初中教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历史课程被学生视为最难记忆的科目,其实何止难记忆,如果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肯定是无法学好历史的。初高中历史考试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开卷考,一个是闭卷考。但不管怎样的考试形式,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无论如何都无法在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在记背历史知识的时候往往存在误区,以为考前临时抱抱佛脚就算是把握好了基础知识。其实不然,知识在于积累,在于反复运用。

初中阶段对历史基本要素的把握比较多,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看似简单的知识点,一旦出现得多了,学生就容易混淆。这样看来,要掌握好这些知识既要在以事件为背景的前提下,又要反复记忆,多多运用。这样的记忆才牢不可破。高中阶段知识系统更为深刻,要记背的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了,更多地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要想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前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