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2-09-16 18:01:18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3 

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自主预学是自己能动的独立的自主阅读、自我思考的过程,是学习新课文之前的热身。经过有效的预习,学生会对新课文产生初步的了解,发现疑点、难点,可以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能使他们带着问题地去听课。 

课文《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本篇课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那么,学习这一类课文,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呢?应确定怎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有所获呢? 

一、独辟蹊径——以“预学设计”为取向的本体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预习,大多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学生收获不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预学的要求:“不动笔墨不看书,让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一是识记生字,理解新词;二是了解背景,熟悉作者;三是通读课文,把握内容;四是善于提问,大胆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设计预习题。一个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 

 

1.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猜猜大致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我知道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   ,了解了作者的   。 

3.你觉得哪些句子很有特色,摘录下来,想想有什么特色。 

4.这是一只   的猴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自学,学生了解新授课学习的大致框架,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了学习欲望,产生了学习疑问。课堂教学时,他们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 

课前预习题是帮助学生预习的工具,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思路。教师利用学生落实预习题设计的情况来掌握学情,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来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重难点,这样的教学针对性更强。 

二、拨云见日——以“预学分析”为取向的文体观 

在教学《猴王出世》中,我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请学生交流设计的预习题,先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的设计;再小组之间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分享优秀的设计。这过程是学生认知起点的一个重要反映,以表格形式反馈如下: 

■ 

(一)学生阅读力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预学情况分析,我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比较大。具体来说,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1.一般概括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弄懂词句所要表达的意思,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从预学情况来看,学生基本了解《猴王出世》的故事情节,部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篇课文写得不错。石猴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猴子,他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很有魅力,吸引我们去看。课文很难读,有些字词意思不懂……” 

2.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次的含义。20%的学生具备了独立探寻课文内在关系的能力,能在理清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语言更深层的含义,能捕捉到作者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 

3.看到佳处,道出精妙。只有10%左右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阅读能力。阅读时,他们能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精妙。由于《猴王出世》的主要人物形象是石猴,学生的感受都指向主人公。 

4.从课文阅读中产生出新意。少数学生具有初步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能在课文阅读中读出新意,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能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看着这篇文章能想到其他类似的作品。 

(二)学生阅读视角的多元性分析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学生预学的方向大概有三方面。 

1.关注故事情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分别写了石猴出世——探洞——称王的过程。阅读时,学生抓住“石猴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关注人物特点。学习《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教学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开始,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再“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让猴王这个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对这个形象比较容易把握。 

3.关注语言表达。不少学生大多“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死闭着本该聚集语言形式的目。作为教师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秘妙处唤醒、提示学生,使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如,对猴王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同时语言也非常短促,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和语言的高度融合,这就是经典。 

三、对症下药,以“解决问题”为取向的主体观 

(一)千锤万击出深山——确定起点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在《猴王出世》预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个别学生已经深入思考文本,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想如何针对学生认知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聚焦学生普遍关注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展开教学,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闲看儿童捉柳花——引导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比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既然取了这个题目,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然后进行课文阅读,自我解决。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写作方法上等进行质疑。如,描写石猴的语言:“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通过影视作品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展开想象,体会石猴的形象。还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开头要写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像这种伏笔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它为后文石猴敢进洞埋下了伏笔;而后文的石猴敢于进洞又与前文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照应。教学时,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学应从问题开始。正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三)一树花开满庭芳——组织教学 

阅读的本质是还原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个体作为“我”的独立存在,让学生获得心灵、情感的成长过程。如何让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充分“暴露”出来呢?教学《猴王出世》中,通过组内交流到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来解读这一人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猴子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做敢为的人性“三性合一”进行分析,使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立体丰满。 

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我努力践行着学生主体观的理念,师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诚如潘新和教授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课堂是学生的主场,应让学生“一树花开满庭芳”,教师只需引导组织即可,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授之以渔用无穷——教会读书 

(一)授“浏览法”提速度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浏览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研究表明,有经验的阅读者每一次注视所能阅读的内容至少是初学阅读者的三倍。像《猴王出世》这种小说型的课文,篇幅相对较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养成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的习惯,学会去浏览,以此扩大学生的视觉、知觉广度,以提高阅读能力。 

漫无目的的快速浏览不可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想要取得好的阅读效果,就要在读之前有要求。因此,在预学阶段,我给学生提供了预学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样提高了他们阅读的针对性和目标指向;同时在课中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授“关键点”抓重点 

要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使他们在阅读时善于发现文本的重点,找出新问题,获得新观点等。《猴王出世》中的孙悟空形象他们都比较熟悉,因此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孙悟空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2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本质认识。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考查的思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去讨论,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来研究,简言之“数形相互取长补短”。

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若能切实做到“以形助数,见数想形”,就可以迅速而简捷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在图形上提供了直观准确的信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的突破,依靠多媒体可帮助学生来掌握。多媒体设备使数学许多内容推陈出新,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度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

例如:已知AD是O直径,BC切O相交于两点,而AB,AC与O交点仍分别为E,F,

求证:(1)AE•AB=AF•AC

(2)如果把直线BC向上平移,使直线BC与O相交于两点,而AB,AC与O交点分别为E,F,在此条件下, AE•AB=AF•AC,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本题BC移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接受有点困难,通过多媒体可演示BC移动的过程,让学生抓住动画过程中蕴含的不变量或不变关系,利用多媒体可帮助学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是运动的过程和结果都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图象的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三、多媒体能够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象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例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就应发出警告,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警告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试设想下面的情景:教师在画面上调出一个气得暴跳如雷同时砸着桌子的卡通老头,大家一看都为之精神一爽,开怀大笑起来。开小差的同学也在这种幽默的气氛中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课堂气氛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得到了改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播放这样一段情景:“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猴子们吃(画面出示猴王和三块饼)。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甲一块(显示猴王给猴甲分饼)。猴乙见到了说:‘太少了,太少了,我要两块。’(猴乙嚷)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八块,分给猴乙两块(显示猴王给猴乙分饼)。猴丙更贪,他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猴丙嚷)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丙三块(显示猴王给猴丙分饼)。同学们,他们所分的饼一样吗?(显示三只猴子所分得的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既满足了小猴子的要求又将饼分得公平合理的呢?”在播放录音的同时,画面显示猴王分饼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录音和图片相结合,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中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3

在具体的教学中,“学习报告单”的运用方式很灵活,有时用在预习中,有时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用在复习中。但都是由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填写,然后我再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设计下一步的教学。这样,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我做到了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因而也就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4

1965年由万籁鸣、唐澄执导的《大闹天宫》曾风靡全国,其中美猴王的形象尤其塑造得成功,深入人心。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通过影视的传媒可以扩大作品的影响力和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大闹天宫》影片主要讲述在花果山带领群猴操练武艺的猴王因无称心的武器,便去东海龙宫借宝,惹得龙王去天宫告状。玉帝为了息事宁人,采纳了太白金星的主张,诱骗猴王上天,封他为弼马温,将他软禁起来。猴王知道受骗后,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与天宫分庭抗礼。玉帝发怒,命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猴王,结果被猴王打得大败而归。玉帝又接受金星的献策,假意封猴王为“齐天大圣”,命他在天宫掌管蟠桃园。一日,猴王得知王母娘娘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惟独没有请他。猴王火冒三丈,大闹瑶池,打得杯盘狼藉,回花果山与众猴摆开了神仙酒会。影片看过多年,美猴王的形象在心目中愈加丰富和高大,再也不是儿时印象中的顽皮小猴子。影片通过综合的艺术手段再现了美猴王的生动形象,主要从三点谈一下自己对美猴王形象的认识。

一、争取自由,任性率真

《西游记》开始即点出美猴王的生世,这是一个天生天养天赋异禀的孤儿。影片中更用详细情节展现美猴王的出生和求学的过程,也是忠于作品的原版。在《西游记》原著的第一回文中写到“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①由此可见美猴王乃是聚天地灵气孕育而生的一只石猴,自然无父无母,别说没有人教他起码的生活礼仪之道,甚至都没有人教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一切都必须靠自己的摸索,自然保持了天性的淘气。这些先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以后的性格率直、反叛、乐观、崇尚自由的特点。很快的,在随后的文中,作者描绘了他出世后的生活概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条约,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果树;与狼虫为伴,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②出世后在山野间为生,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何等闲散何等不知世事,天真烂漫随性之极,也注定了与宗教礼法不合。之后有诸多事情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如为了不被人控制生死,拒绝接受冥司约束,强令冥司阎君修改生死簿;轻视天国威严,不顾任何所谓天条法规,在天帝面前照样傲然而立,并自称“老孙”;在发觉“弼马温”实为养马小官,上当受骗,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后又接受招安,被分派管理蟠桃园时,更经不住仙桃诱惑,监守自盗。而以上种种,归于根本,说明美猴王是一个酷爱自由,不愿受礼教束缚的形象。

在大闹天宫时,这位“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的自然之子,自始至终都带有“率性而为”的特征。他教小猴“逐日操演武艺”,决不是为大闹天宫做准备,只是一种“作耍”的游戏;大闹龙宫,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件称心如意的武器;大闹地府,只是向阎王讨回自己被剥夺的自由,都不是有意识地对神界的权威发难。太白金星招安他时,他临走前对四健将说:“谨慎教演儿孙,待我去天上看看路,却好带你们上去同住。”可见,他对神权世界那一套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和当时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原则,缺乏最起码的认识和了解。做了齐天大圣之后,他仍然是“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计较俸禄高低,但只注名便了”。玉帝让他代管蟠桃园,他“等不得穷忙,即入蟠桃园内查勘”,“从此也不交友,也不他游”,一心一意,尽职尽责。他偷吃蟠桃也只是因为看见“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尝个新”,猴子的天性就是看见成熟的桃子就吃。后来王母召开蟠桃大会,竟然没有请他,他当然不能容忍,因此才假传圣旨欺骗赤脚大仙,且偷果品,盗御酒,偷吃老君金丹,无非也不过出气闹性子,带着很强的随意性。之后被抓回天庭,从八卦炉中逃出之后,公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其实这算不上是一个口号,只是出于天庭的种种规矩限制了他的自由,从而生出的一股怒气。既然皇帝可以定规矩,那么做了皇帝也就不必遵循那么多规矩了。只是个性倍受压抑之后的怒言怒语。所以,大闹天宫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反抗天宫统治者的行动,美猴王的率性而为的自由个性和神权世界的规则秩序势难并立,因而不能不斗。整个斗争过程,都表现了他的率性而为的特征。

二、争取平等的权利

如果说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是出于猴子的天性,那么对平等的追求则是人格尊严的维护,这正是美猴王的可敬之处。他蔑视神权,见了玉帝和太上老君,从不下跪,只是唱个喏罢了,有时还直呼玉帝为“玉帝老儿”,叫太上老君为“老倌儿”。即使对三界中法力最高、权力最大的如来佛祖,他也不会毕恭毕敬。对于一般的神灵,美猴王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美猴王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闹海龙王,二闹地狱府,三闹天宫,并且还和佛祖打赌。由此可见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充沛的生命力、大无畏的精神、笃实的性格和乐观的个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他这一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充分显现了英雄的特质。在影片中,除主要展现美猴王的自由天性外,再就是写他的争取平等的权利。初到天宫的美猴王还是保持自由自在的率真天性,但是在讲究等级和礼制的天庭是不能被允许的。美猴王在天庭之上跟众星宿,不论高低,俱称朋友,惹得玉帝不满,让他去看管蟠桃园,就是想孤立他。在玉帝看来,天神是有等级贵贱的,不同等级的神是不能相互平等交往的。而美猴王的无尊无贱的空灵意识注定要与天地不容,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在打闹蟠桃会的直接原因是美猴王觉得自己没有被列入邀请名单,这不是几个桃子和几杯酒的问题,桃子早就吃过啦,有什么在意的呢?当他从摘桃仙女那里听说请的众神仍是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等神灵,当大圣问道是否请了他的时候,他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当得到否定的回答时,美猴王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乃齐天大圣,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何不可?”。他在此之前一直是感觉良好的,没有被邀请是上天对自己的不平等待遇,是没有把他这个齐天大圣放在眼里,美猴王受到了莫大的耻辱,这才几乎是丧尽理智的一顿乱来乱打,是为了解胸中之恨。这是对人格的一种保护,对尊严的一种维护,是要求人身的平等,是属于精神领域的要求,比起填饱肚子,多争取点银子的要求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上。美猴王本来是不想闹事的,他也在闹过之后有担心害怕,甚至是后悔,但是尊严得不到维护,人格上得不到平等,他也就无所畏惧啦,这才是美猴王的可爱可敬之处:生命诚可贵,自由平等价更高。

三、拥有博爱的胸怀

美猴王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自然是在他的身上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除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性格特征外,在美猴王的身上还表现出博爱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底层民众深受统治阶层的压迫和剥削,追求自由和平等几乎是他们的梦想,在没有平等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那些统治者,幻想他们能给予自己关爱,表现在文学作品里更是比比皆是。如《三国演义》里刘备的形象,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明君,因为刘备处处能想到民众。《水浒传》里的只反贪官不反朝廷的宋江众人,其实也是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身上。《大闹天宫》里的美猴王更是进一步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美猴王是被众猴推为王的,作为猴王,他处处能从整个花果山众猴的利益出发去做事和考虑问题,表现出“王”的风范,去保护和关心他的子民。在《大闹天宫》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美猴王偷吃了天宫的蟠桃,偷喝了天宫的美酒后回到花果山,见到众猴后,跟他们讲起自己吃蟠桃和喝美酒的经历后,众猴表露出羡慕的神情,

尽管他知道重返天庭是有很大风险的,为了让花果山的众猴能一饱口福,美猴王向众猴说“我今早在瑶池受用时,见那长廊之下,有许多瓶罐,都是那玉液琼浆,你们都不曾尝着。待我再去偷他几瓶回来,你们各饮半杯,一个个也长生不老”。众猴自然是欢喜不胜。话音刚落,美猴王即出洞门,又翻一筋斗,使个隐身法,直接到蟠桃会上,又进瑶池宫阙,只见那几个造酒的,运水的,还在酣睡未醒,收拾一番,满载而归。跟众猴在洞中开了个仙酒会,各饮了几杯,欢乐无比。忘记了可能出现的危险和一些不快。类似这样的镜头还有不少,美猴王为了花果山的利益,为了众猴的喜怒哀乐,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美猴王跟众猴的关系亲密无间,有很强的责任感。尤其是在表现跟天兵天将的作战过程,侧重点是表现花果山在美猴王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这不正表明了美猴王是一个受众猴拥戴的领袖吗?受拥戴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齐天大圣美猴王有博爱的胸怀,真正地能够关心和保护自己的部下。在《西游记》一书中,前期美猴王的形象比起后期的孙悟空更可爱,原因也在于此吧。

吴承恩作品反映的是明代中叶黑暗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人权的践踏和等级制度的不合理。《西游记》是明代中叶问世的一部神魔小说,有人分析说“孙悟空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集人性、神性和猴性于一身。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魔,从猴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猴子。作为一个英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是胆;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不向困难低头;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作为一个神魔,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有翻江倒海的本领。吴承恩很好地将孙悟空身上的人性,神性和猴性融为一体,从三者结合的高度,成功地塑造出美猴王的形象”。③确实如此,三者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从而作者便开始“集中全力来描写这位神通广大的猴王,使他在书中飞跃着他的威力、智慧和光辉。”④五百年前心高气傲的孙悟空凭借自己的本领大闹天宫,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斗争、追求个性自由,从而谱写了一部个人英雄史。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打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表现不正体现了这一主题吗?《大闹天宫》里的美猴王不就是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先锋吗?吴承恩这一主题的提出比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早了二百年,《大闹天宫》这部电影更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争取自由平等的美猴王形象。

注释:

①②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第3页。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5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吸取它的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四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什么特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征,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他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形象。在评选创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拿上他们的画到投影仪上展示,并上台作介绍,正像一位同学说的:我画的是孙悟空大战哪咤。你们看,哪咤三头六臂,手执银圈,脚踏火轮,而孙悟空腾云驾雾、高举金箍棒,眼看就要打下去了……顿时掌声雷动,二个、三个……一双双手举得高高的,都想上台展示自已的劳动成果,足见课前他们的创作是多么的用心啊!

最精彩的片断当属拓展想象这个环节。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十分丰富离奇,有些是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就像我们班的泽鸿同学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化解巴以冲突,让他们马上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帮助当地平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园,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多么有政治远见啊!小小年纪就能关心世界大事,充分表现出当代中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王鹭鹏同学紧接着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另一名同学想象更切合实际:“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年龄最小的玮凡同学也不甘示弱,她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两岸人民自由往来,到时,我会邀请台湾小朋友们到我们实验中学参观。”班上好动大王黄灵清此时也不甘寂寞,他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要让老师越来越年青。”又是热烈的掌声。下课铃响过一阵子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是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如泉水喷涌而出。从他们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内容中,我看出了新一代的少年思想境界十分开阔,美猴王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神话小说的特点学生理解是到位的。当然,还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就不用学得那么辛苦了,考试时我可以偷看,我还要天天吃好的,穿好的,过上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对于这种暴露出来的个人享乐想法,我也及时地给与教育,引导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查、听、读、说、想和画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6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感知外部世界,从而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 为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结合教学素材,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并理解知识.

在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后,提问并引导学生观察:面与面之间有何关系?通过观察:有3组相对的面. 引导:用手指一指相对的面,加深对3组相对的面的认识. 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证明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小组带着问题合作,想办法论证. 如 ① 量出相对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计算出面积;② 把相对的面剪下来(纸盒子)进行合并验证.

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从感性的经验(长方体的相对两个面的面积相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符合思维发展规律,效果较好.

二、引导学生存疑思疑,激发思维

1. 创设情境设疑

如学习“商不变的规律”前,创设情境:猴王给小猴分桃,猴王拿出2只桃子说:“今天每人两只桃子. ”有小猴子提出:“大王,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那么这样,给你们4个分8只桃子!”又有小猴说:“还是太少了!”猴王又说:“这次给你们8个分16只桃子,这下满意了吗?”小猴们皆大欢喜.

教师请学生思考:3次分桃的结果一样吗?猴王3次拿出的桃子都不一样,结果怎么会一样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这样在故事的情境中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2. 借助联想设疑

在学习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联想从而产生疑问,进而产生解疑的欲望. 如学习“分数基本性质”时,出示三个除法算式:2 ÷ 4,4 ÷ 8,8 ÷ 16. 教师启发学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三个算式结果的大小吗?”“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能判断这三个算式相等. ”与学生一起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后说:“除法与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除法中既然有这样的性质,那么在分数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呢?”

这样借助学生已有知识设疑,引起学生联想,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学习.

三、启发学生质疑思辨,启迪思维

“质疑”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地、灵动地思维,通过质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1. 直接适时质疑

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可提出下面的问题:(1)小数的末尾和一个数的末尾一样吗?为什么?(2)小数的末尾和小数点后面一样吗?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的引导,加深学生对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大胆发现问题

如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含义,教师在教学画角(用量角器)时,有意画出这样一个角“ ”让学生观察,看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角是由同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老师所画的尽管看上去很像角,但有一条边是线段,因此在画角时要过这一点延长,才能符合要求.

3. 尊重学生见解

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和机会引导学生质疑,还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创设民主的学习气氛,力求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四、辅导学生运用对比、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由于异分母的加减法的基础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6. 在第一步中找两个最简分数,分别求出和与差. 独立组题,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呢?

7. 引导学生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营造并维系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这样在他们进行学习数学的一开始就产生快乐的情感,久而久之一想起“数学”都能快乐。例如:教学“分一分”(1)时,我课前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了一张硕大的桃树图和几个小猴子,桃树上面粘贴了许多的桃子,并引入了一个可爱的小猴子“花花”的形象贯穿始终,创设了“帮小猴花花解决难题”、“小猴们一起分桃子”和“闯三关”等情境,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献智,从而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学习活动中。在思维的交流中,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开启了潜在的智慧,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若上课之初,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不能充分收到效益。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如何激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内容编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

三、在交流中分享快乐数学

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开发。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有人用画“#”等图形作记录;有人用写数字记录;用人用打“”的方法记录;有人用画“、、”等各种符号记录。于是我就把不同的方法张贴在黑板上,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种记录方法的优缺点。有人先说画图形好,是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很清楚;马上就有人质疑:“如果统计的不是图形而是别的物体,也画图不是太麻烦了吗?”于是有人提议:“写数字好,什么都能统计。”又有人补充到:“而且最后不用数看看最后的数字是几,就知道一共是几个?很简单!”马上又有人反对:“可是写数字各个数字都不一样,要反复想下一个该写几了?容易出错!”也许受前面的启发,有人说打“√”好!代表正确好看!而且写起来简单方便等等,就在学生之问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指正,相互学习,真理往往就在这看似毫无秩序的交流中得出的。而且学生们因为有人聆听自己的见解,有人和自己争论,有人认可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增加了相互了解,互相介绍自己的发现,共同分享着自信的快乐。

四、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05-02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讲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设计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上演“独角戏”,而成为课堂的“导演”,统筹布局,让学生成为焦点。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学生虽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的学习,是课堂的内容得以永久存档,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更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学习。下面,笔者就以五年级略读课文经典名著《猴王出世》教学为例,浅析语文课堂的实证化翻转。

1 人机互动―― 制定教学目标

(1)生利用网络在家无监督状态下的持续学习,“人机认知耦合态”中,合作预学,与课外知识有效链接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2)根据思维导图,完成相关的作业。

(3)分析学情,以学定教,解决困惑。

(4)研读文本,捕捉名著的秘妙。

(5)效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2 课前预学――完成思维导图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思维导航图。教师在提供学习资源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如何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基于无监督人机交互学习环境,设计“翻转课堂”视频、教程,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学习。

根据课文《猴王出世》,根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笔者精心设计了几项导学作业。在传统课堂中,这几项作业大部分得在课堂中在教师的讲解下完成,费时低效。现在我们要将学习的自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在课前自主或合作完成的内容,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放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要求学生在家自主在线完成思维导航图中的作业,笔者在课前做全面的查看,了解全体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及预学所达到的程度,再进行数字化的统计。

3 以学定教――解决学习困惑

回归课堂,根据数字化的统计的结果,分析学情,“以学定教”。尤其重要的是应将学生在课前学习时产生的疑问困惑进行整理,然后在课堂中通过交流、探讨的形式解决学生的疑问。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推动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

3.1 灵性导课,激发兴趣

3.2 展示预学,反馈交流

以学生展示交流的形式,再次回忆和复习在家预学中的内容。同时在交流中又得到拓展和补充,进一步巩固和明晰了课文内容,这是翻转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航图的每一项作业,不必一一展示。有些作业,只要学生在家有完成即可。而有些作业必须在课堂上进一步回顾和实现知识的再次内化。

(1)交流第一项作业:作者背景介绍。

(2)交流第二项作业“我最喜欢的角色和故事”。

以上两项作业可充分体现单个结果聚合为可视化启发性的丰富情境。在传统课堂中,因时间的限制,此环节只能点名一两个学生以点带面做代表发言,无法了解全体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而如今的学习方式却可以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可有趣又丰富的插图再加上简约的文字介绍,图文并茂地将自己的作品与所有的同学共享,进入一种愉悦积极的学习情境。并且可以相互点评,相互学习,能很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增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交流第三项作业(也是预学中的重点):

①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②交流“我知道石猴是从哪来的?”

③交流: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

④倾听朗读录音。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上几项作业的设计在人机交互中完成能让孤单学习转变为群体化协作性的互动激发:原本传统课堂中的只是一人在课前完成作业,缺乏同伴的合作与探讨,也缺乏同学的相互激发与启迪。而这样的集体在线的共同学习,却能最大兴趣地发挥合作探究的效能,通过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研讨,相互激发的方式,使得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同时在欣赏与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丰富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⑤分析学情,梳理困惑。

根据课前观察导航图已对所有学生的困惑有所了解,梳理出最有难度的问题:吴承恩是怎样把这篇文章写得如此生动精彩的?他又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此环节是经验教学转变为数字化严谨性的实证点拨:尊重学情,课前在线梳理全体学生预学中的困惑,这是翻转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文本中简单的困惑,基本上可以通过在线预学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合作探究的形式得以有效解决,但是有难度的共性问题,学生无法回答的困惑,却必须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明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3.3 细读文句,解决困惑

在这个解惑环节,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溶入知识的教学中,要深知“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1)请学生自由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并找出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的句子。

(2)师与生研读这段话。

(3)启发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去发现文句的秘密。

(4)请学生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

示)。

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启发学生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再进行交流。

(5)生交流后师小结。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不仅引人入胜,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内容,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显然,精彩的导入情境应该体现其应有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有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这儿有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1-13,同学们可从中任抽一张牌,老师不看也能猜到你们抽的这张牌是什么。

学生抽牌后,老师让学生将扑克牌代表的数先乘2,再加上3,再把所得的和乘5,最后减去25。学生报出计算结果后,教师可利用方程快速求出结果并报出这张牌代表的数字。

待学生十分惊讶时,教师即可进行这样的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猜牌的“法宝”――方程。

这是一个游戏导入案例。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扑克游戏,有很强的趣味性。通过师生互动的情境,不仅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快速准确地猜牌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方程”,自然激起了学生对“方程”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为学生轻松愉快和主动地学习“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目的性是精彩情境导入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许多教师都能创设气氛活跃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然而,目的性不够明确、情境价值不大或有效性不高的情况也不时存在。事实上,精彩的情境导入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活跃,更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要为整堂课的教学打开思路。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这样导入:

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对一个小猴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吧?”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准满意了吧!”小猴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听了故事,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在笑声中,教师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在这个案例中,精彩之处不仅是富有童趣的故事情境,而且在于教师不但巧妙地把“商不变的性质”隐含故事中,还以此为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的性质。

根据教学内容尽快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新知识的情境中,让学生对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正是创设情境进行导入的目的所在。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情境与内容脱节,尽管创设的情境很别致、热闹,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自然就谈不上精彩了。

三、联系生活经验是新课程对课堂情境导入的基本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创设导入情境时,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上课前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堂导入时,他让学生说说可在哪儿找到百分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可以在食品或饮料的包装、衣服的标签、书籍、报刊、网络等处找到百分数),这样的导入自然营造出“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的学习情境,接下来教师进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上述案例的导入情境注重从学生的切身经验、经历出发,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为起点,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百分数,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

很多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体验。教师通过让学生们亲自操作,使他们获得一些直接体验,这有利于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

四、精湛的教学语言是导入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到情境导入设计,不少教师多把注意力放在导入时所创设的活动、游戏或故事的具体内容上。事实上,要使情境导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创设的导入情境还应包括教师运用于那些活动、游戏或故事中的教学语言。

例如,在上述“商不变的性质”的导入案例中,教师需要将“猴王分桃”的故事讲得生动形象,娓娓动听。使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的关键是教师精妙的教学语言――“同学们说说,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显然,这一问的创设对提升整个情境导入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如,在“秒的认识”一课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情境内容有很多,例如春节新年钟声的倒计时、“神七”飞船发射的倒计时、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节目等。如果教师能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启发学生在“秒”的世界中畅游,“秒”是那样美!学生在教师美妙语言的感染下感受“秒”的短暂,感受“秒”的价值,感受“秒”的庄重,感受“秒”的份量,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10

1.链接“社会文化”。 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数学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如《加法运算定律》(四下)一课中,新课伊始,教师根据教学学校松厦镇小所处上虞松厦镇块状经济伞的特点,进行如下数学文化资源链接,并将“伞”这个主题贯穿全课。

素材呈现:同学们,你们“松厦镇”是“中国伞城”,一年伞产量约是5亿把,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与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几天,傅老师和松厦镇上的一个李阿姨聊天,她告诉傅老师,“她上午能做雨伞32把,下午能做雨伞54把”。

提出问题:根据屏幕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完善材料:我们选取“李阿姨一天能做多少把雨伞”为学习材料,现在我们的学习材料已经完整,让我们齐声响亮地把学习材料读一读!

2.引入“历史典故”。 数学的科学内涵无疑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我们设想在开发、设计“数学文化资源”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科学趣事”、“童话故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丰厚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如《商不变性质》(四上)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以下童话故事。

师:花果山上,猴王在分桃子。猴王说:“三只猴子,6个桃子!”小猴子听了,觉得太少了,着急地喊到“太少了,太少了!”猴王说:“是太少了,那就30只猴子,分60个桃子吧!”小猴子听了,感觉是比上一次了多了,但还是不满意,又说:“大王真小气,不够不够!”于是,猴王又说:“还不够呀!那就300只猴子,给你们600个桃子吧,够多了吧!” 这下小猴子可高兴了,高声喊道:“大王万岁!大王万岁!”猴王和小猴子都开心的笑了!

3.感悟“阅读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道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我们将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阅读、欣赏、感悟“古文典籍”、课外阅读材料等,通过数学阅读不仅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如《折线统计图(四下)》中,教师出示折线统计图概念后,紧跟出示6组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某汽车4S店6月份汽车销量图、病人心电图、某急诊病人48小时体温图、股票大盘走向图等。

4.体验“实践操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就能使学生更加明智更加聪明,从而更具有创造力。因此,我们会开发设计有关重视数学操作活动,编写一些动手操作类的作业,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体验数学文化的韵味,从而获得创造新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如《三角形的特性》(四下)一课中,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动手,使学生更加明智更加聪明,使学生更具创造力,从而完成对数学文化资源链接。

(在完成寻找生活中三角形的原形后)师:生活中有这么多的三角形,那你能不能运用身边的材料(描一描、画一画、围一围、折一折……或你喜欢的方法)创造出一个三角形呢?

汇报:印、画、围、折、搭、切……

5.优化“人文环境”。当然作为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我们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课题组将搜集富有幽默感的格言、警句、妙语、急智之言、风趣的小故事、笑话等。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为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如《加法运算定律》(四下)一课中,课的最后“机动延伸:拓展知识视野”环节,教师运用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将数学课堂练习与数学文化链接。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11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起于“引”,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能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设置悬念情境、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的巧妙运算,或从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开课就入情入境。

1.以境起趣,培养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和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力措施。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花果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在分桃,它先把6只桃子分给了3只小猴,小猴们嫌少,猴王说‘那给你们60个桃,30只猴分吧!’小猴们还嫌少。猴王没办法,只好又说:‘好吧,现在给你们600只桃,300只猴分吧!’小猴们高兴地答应了,跑去分桃了。猴王也坐在王位上笑了。”听到这里学生也笑了,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相遇、相距、相向、同时”这几个词的含义,为解这类问题奠定基础,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两人一组演示这几个词实际表示的意义。通过演示,学生不但很快理解了这几个词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并积极主动开始了对所学知识的探求。

2.设疑激趣,激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深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为此教师应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疑,让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一开课就请学生随意说出一个数,教师就马上回答出这个数能不能够被3整除,并让学生自己去验证,接着问:“你想知道老师能这么快回答出来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奥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进而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

3.以本引趣,调节情感

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我们应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因为教数学的人首先应被数学的魅力深深打动,学数学的人才会被数学所吸引。例如在讲“比例尺”时,首先提出了这样有趣的问题:王叔叔看到地图不用测量就知道连云港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张师傅看到图纸就可以制造出符合要求的零件,是谁暗中帮助了他们呢?板书课题“比例尺”。尽管学生对比例尺不理解,但是从刚才的谈话中,他们已感受到了“比例尺”神奇的力量。以有趣的设问,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怀着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的良好基础。

二、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情感

小学生最初的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因此,教师要针对一节课的内容精心创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引导学生计算、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所唤起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有所寄托,从而获取知识且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让学生对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物品(像硬币、杯等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测量、操作、思考,从中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

又如,在教学环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了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然后剪下,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在剪下的圆中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同心圆,剪下并计算出这个同心小圆的面积。这时让学生观察剩下的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再让学生想一想圆环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马上会发现“圆环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这样就使学生在有兴趣的操作中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从中找到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又如在教学完圆柱、圆锥体积之后的“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个内容,我设计了一节叫“这颗土豆有多大” 的实践活动课。在课堂上我以土豆为例,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设想、验证、总结。课堂上学生提出了很多种方案,像量、切、补、溢、称、捏等许多方法。我再提供给他们所需的工具,让他们自己去验证,并选择最合理的方法,并说明理由。在这节课上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兴趣,连平时上课不抬头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与实验,体验着参与成功的喜悦。

这样,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之中,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更加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的目标。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是能主动地、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这种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丰富个性的展现。

三、精心设计练习,保持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

练习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一节课中练习设计得好,组织得好,不亚于好的开端。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新课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一块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5米,宽10米,要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需要多少米(如下图)?

这道练习题的设计不只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的计算,还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特点,培养学生“透过全面看本质”的辨证思维,使学生对巩固知识的练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篇12

从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 课题研究,子课题《在教学中增强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中,我深刻地体验到: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师驾驭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对教师而言,好问题是驾驭课堂的法宝. 巧妙的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该从何处着手提问、找准问点呢?

一、问在学生兴趣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是对新事物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积极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对未知的欲望时,学生就可以产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如果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便能够使学生把想要解决或解释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的兴趣上来.

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师生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故事《猴子分桃》. 教师叙述: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儿住着一群猴子. 有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 猴王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小猴子一听,连连摇头,“不行,太少了!太少了!”小猴子喊了起来. 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猴子怎么样啊?”小猴子得寸进尺,挠了挠头试探地说:“大王请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呀?”这时猴王一推桌子显出慷慨的样子:“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去平均分给400只小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呢?”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兴奋点从精彩的故事情节转移到探索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情境之中.

二、问在知识链接处

数学知识是有系统、相互联系的,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当一个新知识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时,教学中就要突出演变点;当一个新知识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时,教学中就要突出连接点;当一个新知识是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就要突出共同点.

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 教学时,不但需要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并重点理解. 以357 ÷ 5为例,商71刚好平均分了357吗?(不是)那么是平均分了多少?(355)商和除数相乘是多少?是被除数吗?为什么?那么验算时只用商乘除数能行吗?应该怎么办?引起学生议论. 经过讨论顺利地使学生掌握新的规律和验算方法.

三、问在新知重点处

“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因而是学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枢纽,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掌握重点尤其重要. 教师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把握关键,理清脉络,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问在知识疑难处

“教学难点是由各种因素形成的数学教学中的思维障碍.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准确确定每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寻求问点,捕捉“契机”. 即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提问,有利于及时进行点拨和调控.

五、问在思维受干扰处

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别是有些内容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学生容易混淆. 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提出问题,给予提示,预防混淆,在不断思辨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升华.

如:1. 甲有27个苹果,乙是甲的3倍,乙有多少个苹果?

2. 甲有27个苹果,是乙的3倍,乙有多少个苹果?

解1题时,有些学生一看27能被3整除,就误用除法. 因此教师要提示学生进行区别,找出两题的异同点. 可问:这里谁是谁的几倍?谁是一倍数?通过比较使学生区别一倍数和几倍数,从而掌握解法.

六、问在教材可想象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提问题要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给学生打开一扇天窗,引领学生透过天窗去瞭望、去遐想,去触摸窗外丰富的世界.

如:教学“十几减8,9”退位减法的方法时,通过出示小动物买铅笔情境,问:15支铅笔,卖给小白兔9支,还剩几支?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15 - 9 = ?)如果你是售货员,请你把卖铅笔给小白兔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探索不同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常常就体现在巧妙选择提问的切入点上,能够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而有疑”之间(罗增儒语),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彰显数学课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