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分析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3-26 06:23:34

因子分析论文

因子分析论文篇1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模型方法概述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实证分析

3.1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因子分析论文篇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发达国家向信息社会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步伐越来越快。加快发展本国以及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是个必然的趋势。推进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木途径,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保持杜会安定有序;有利于发展壮大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信息化普及与应用的状况和程度,评价与监测我国信息化的成果、发展水平与存在的问题。为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支也必然需要进行信息化水平测试,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进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来使此过程变的简单或者说更为有序化。

二、变量指标的选取

国家统计局在其《中国信息能力报告》中,设计了一套评价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指标:指标体系共分4级,有25个指标:①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应用能力:a.每千人拥有PC数;b.每千人拥有传真机数;c.每百人拥有电话数;d.每千人拥有电视机数;e.每千人拥有收音机数;f.每万人接入因特网用户;g.每百万人互联网上网主机数;h.每平方公里光缆长度;i.每百家企事业单位上网数;j.基础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②信息资源及开发利用能力:a.每户打国际电话时间;b.每百人期刊发行量;c.每日信息量;d.网络用户平均上网时间;e.每万人Web站点数。③人口素质:a.每万人平均科学家和工程师数;b.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就业总人口比重;c.大学入学率;d.每十万人在校学生数;e.计算机专家和工程师数。④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a.信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b.研究开发(R&G)支出占GDP比重;c.每主线电信投资;d.人均GNP;e.教育投入。

鉴于遵循数据的客观性和代表性,以及易得性,本文采取以下指标:每千人工业增加值x1;每千人电信业务量x2;每千人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x3;移动电话普及率x4;电话普及率x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x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x7;有线电视普及率x8;每十户宽带上网用占有户数x9;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x10;每十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占有的人数x11;每十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占有的人数x12;每千人专利授权数占有数x13。其中缺省值用平均值代替或者临近年数内值代替。由于篇幅有限,指标数据省略。

三、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能够实现数据简化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使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EXCEL多元统分析,对已得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选取方差贡献比率为0.80。按照方差贡献比率大于80%,应提取前四个因子,它们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84.58%,这四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分析结果中可以得到每个城市的四个因子得分情况F1,F2,F3和F4。最后,对28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以旋转后四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F=0.5923F1+0.09957F2+0.0804F3+0.0736F4,最终可以得到所有城市的综合得分排名。由于变量指标取值的同向性,得分越高代表信息化水平越高。排名依次为: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等等。

四、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其思路为:首先每个数据对象自成一类,并且计算各个类之间的“距离”或者相似性。然后每次将最相似的两类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新类与其他各个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这一“凝聚”的过程一直继续直到所有对象都归为一类为止。利用各城市的因子得分,还可对28个城市进行分类,得分值相近的城市被认为具有较相似的属性。

五、结果分析

由所得到的聚类图可以看出,全国信息化水平基本上可以分为五类,北京,山西各成一类,从上面的综合水平排名可以看出,北京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首先归功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人文环境,其次结合因子得分矩阵,北京在因子1上的得分最高,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因子1在13个变量指标上的载荷系数都比较大,证明北京在城市信息化的各个方面都比较出色。山西的信息化综合水平排名第10,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因子4上的得分较高,因子4在变量指标x1,x2上的载荷量较大,这正好符合山西是个煤矿大省的特征,通信电信比较发达繁荣。天津、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归为一类,这几个城市都是发达城市,信息化水平偏高,在每个指标上得分都比较平均。而河北、黑龙江、河南、江西、辽宁、吉林、湖北、湖南、安徽、山东、四川、海南、重庆可以归为一类,这几个城市由于地理环境、产业结构、人口众多等因素使得信息化水平中等偏下。最后一类,信息化水平偏下的一类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广西、云南、和陕西,信息化水平底下源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于信息化认识薄弱以及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不够。

六、政策建议

虽然我国信息化应用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使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难以更好地发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是同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比较也存在不小的距离。当前,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信息产业的新发展,都对我国信息化应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中国信息化水平现状,分析与国外信息化发展的差距,有效地针对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正确地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和应采取的对策。

对策和建议主要有:(1)加快有关信息化法律、法规的制定,确保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降低成本,普及大众。(3)加强信息化知识普及与培训力度。(4)加大国家对信息化投资力度缩小地区间差距。(5)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与水平。(6)建立信息化数据采集系统和评价监测体系。

另外,由上文的分析,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数据很不全面,在每个地区城市的报告中尚未包括有些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比如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值的比重。完整的数据不仅可以帮助很好的测度信息化水平,同时可以鞭策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对于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必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因子分析论文篇3

文论述了美国史学家的观点,并分析了使用原子弹决定的形成情况。

关键词:原子弹;原因;美国;史学界;论争

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0-5218(1999)-02-0114-0120

1945年8月6日8时15分,美国B-29轰炸机在日本广岛投放了一颗原子弹,杀死7

万生灵。8月9日在长崎投放的另一颗原子弹,杀死35000人。由此美国成为在战争中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使用原子弹的国家。关于美国为什么使用原子弹的问题,长期以

来是美国史学界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到1970年,在美国形成了3个主要派别:正统主

义派,现实主义派,修正主义派。直到现在,许多历史学家依然对这一课题感兴趣。本

文将考察这3个学派的观点,探讨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决定形成的过程,解释投放原子

弹的主要原因。

正统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决定的年代》和陆军部长史汀生

在“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一文中对投放原子弹的解释。“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

价和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1由此,正统派认为,投放原子弹无需派遣大量士兵进入

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结束战争,又可以大大减轻美军的伤亡。该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

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山姆尔。伊利奥特。莫利森(SamuelEliotMorison)和一些政府官

员,如前任国务院经济顾问赫伯特。费斯(HerbertFeis)。莫利森抨击现实派认为

“日本已经接近战败,不用原子弹战争也将在1945年底结束”的观点。他认为没有原子

弹,日本的投降将会拖后很久。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决定将战

争坚持到底。因此,“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的态度,投放原子弹成了关键的一步”2.费斯

虽认为没有原子弹,没有苏联同日本宣战,战争也肯定在1945年底以前结束。但他认为,

原子弹对结束战争虽不是必要的,但它的使用也是无可非议的。“使用原子弹摧毁日本

的军事、人性、政治的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3他说,美国的决策者相信投放原子

弹“有可能挽救一万士兵的生命”,“所以主要的理由是军事方面的,没有更好的理由

来阻止使用原子弹而使用别的武器。”4

现实派的主要观点是:投放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

物汉森。鲍尔德维(HansonBaldwin)认为:“我们犯有双重罪。我们于日本已经在进

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没有最后结果的时候投放了原子弹。我们要求无条件投降,然后投

放原子弹和接受有条件投降。这种顺序是很明显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应日本保留天皇,

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也将投降。”“因此,我们使用原子弹,被烙上了野兽的烙印。”

5

像现实派一样,修正派也认为原子弹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

的。但他们比现实派进一步,指出:决策者有关使用原子弹的主要目的是对付苏联。这

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戈。艾尔坡罗维兹(GarAlperovitz)。在他的名著《原子弹外交—

—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6中,直接挑战费斯的观点,在美国引发了

一场更为广泛的学术争论。戈。艾尔坡罗维兹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原因是政治的,

而不是军事的;投放原子弹主要是为了吓唬苏联,而不是为了击败日本。其理由有以下

几点:(1)罗斯福去世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已发生根本改变。杜鲁门很快抛弃了他前

任的调和方针,而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迫使苏联默认美国的东方和中欧计划。(2)

杜鲁门的策略是“延迟摊牌”。直到在新墨西哥原子弹试制成功后,决定在日本使用,

向苏联摊牌。(3)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后,杜鲁门和国务卿伯尔纳立即

用核外交政策,迫使苏联削弱对欧洲的影响。(4)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艾尔坡罗维兹的书在美国史学界引起了比过去更大的关注。其原因有:(1)艾尔

坡罗维兹挖掘出了更新、更详尽的资料,受到人们的重视;(2)当时美国的越南政策

在国内引起不安;(3)美国史学界正兴起对冷战起源的研究。艾尔坡罗维兹对以前学

派观点的修正激起了一大批学者的反对。冷战初期左派史学家加伯雷尔。卡尔考(GabrielKolko),

认为使用原子弹既不是引起美苏不和谐的原因也不是个道德问题。7另一位史学家托马

斯。哈蒙得(ThomasT.Hammond)宣称:“作者(艾尔坡罗维兹)的主要贡献是引起我

们重视一个问题:1945年伯尔纳、史汀生、杜鲁门希望以拥有原子弹来增加与苏联谈判

的砝码。但是,夸大原子弹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已经误导了不明真相的读者相信:1945年

原子弹政策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8并认为作者“频繁引用断章取义的资料并

不能支持他的观点。”9最尖锐的批评来自罗伯特。詹姆士。麦道克斯(RobertJamesMaddox),

他在仔细校对了艾尔坡罗维兹书的脚注后发现,有许多注释是艾尔坡罗维兹自己创造的,

他认为“这样的学术著作是经不起推敲的、是不严谨的”10.总之,修正派史学家认为,

美国的决策者们在使用原子弹争夺世界权力的斗争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到7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开放了一些关键的资料,又有一些学者对艾尔坡罗维兹的

观点提出了疑义。莱斯尔。罗斯(LisleA.Rose)和马丁。雪维(MartinJ.Sherwin)

是反对艾尔坡罗维兹观点的代表人物。罗斯反对艾尔坡罗维兹为杜鲁门政府辩护,尽管

罗斯依然承认杜鲁门政府是企图利用战后核武器的垄断,取得对苏外交的胜利,他指责

广岛和长崎的毁灭性破坏是“卑鄙的行为”。11马丁。雪维虽认为艾尔坡罗维兹的观点

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但在《一个世界的毁灭》一书中,雪维强调,正确理解美国的核政

策需要考察罗斯福和杜鲁门的行动。他认为使用原子弹的主要动机是尽快结束战争。他

也同意艾尔坡罗维兹关于美国决策层把原子弹作为一种政治武器来提高自己的外交地位

的观点,但他认为这一政治目的次于结束战争的军事目的。12

到1995年,戈。艾尔坡罗维兹就相同课题又写了《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和一个美国神

话的构筑》一书。基于他原来的观点,他进一步阐述日本已经接近投降,日本已受到苏

联准备宣战的威胁,美国的军事将领艾森豪威尔等认为并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杜鲁门

的大多数高级阁员敦促,明确日本天皇的地位将加速日本的投降。但杜鲁门执意听取国

务卿伯尔纳的观点,确信原子弹是对付苏联的一个重要的外交工具。

显然,50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学术争论表明,为什么使用原子弹依然是历史学家

的重要研究课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作出这一决定?为弄清这一问题,有必要考

察这一决定形成的过程。

美国的核武器政策开始于罗斯福执政时期。1938年原子核的分裂在德国试验成功,

罗斯福接受爱因斯坦的建议密切关注德国原子弹试制的情况。罗斯福惟恐在原子弹的试

制方面德国走在美国前面。很明显,谁首先试制成功原子弹,谁就有利于控制战争的结

局。因此,1941年10月,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两个月,罗斯福批准了曼哈顿工程研究

项目,开始试制原子弹。罗斯福明白,原子弹在战争和外交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加速

结束战争的步伐,增强美国的实力,影响战后的世界格局。在罗斯福的领导下,曼哈顿

工程进展顺利。为了在关键时刻使用原子弹,罗斯福坚持保守美国正在试制原子弹的秘

密。“这个秘密武器不仅针对我们迫在眉睫的敌人德国,而且针对我们潜在的敌人俄国。”

13鉴于40年代早期的世界形势,罗斯福觉得同盟国之间的联合是建立在互相需要而不是

互相信任的基础上。虽然罗斯福准备支持苏联抵御轴心国的侵略,希望与苏联结成比较

永久的联盟;但是,他已估计到战后世界并非易于控制。换句话说,苏联不会轻易同意

美国设计的战后世界格局的方案。因此,罗斯福与丘吉尔1944年9月在海德公园达成共

识:核武器只是英美的秘密,在战争结束前不与苏联或其他国家分享这一秘密。14

到1945年春,欧洲战场的局势已经非常清楚。5月9日,德国投降。7月16日,原

子弹在美国试验基地才爆炸成功。因此,原子弹还来不及在德国投降前试制成功并用在

对德战争上。那么美国何时使用原子弹?罗斯福还没来得及作出决定就去世了。因此,

决定美国何时、何地使用原子弹的任务就落到了杜鲁门的肩上。

1945年4月12日杜鲁门继任总统时,他还不清楚曼哈顿工程,只是朦朦胧胧意识到

曼哈顿工程的存在。但他并不知道曼哈顿工程是试制原子弹的工程,直到1945年4月25

日陆军部长史汀生给了他一份美国二战期间耗资最大、最绝密的工程报告后,他才清楚

了解美国正在试制杀伤力极强的原子弹。从此,他和他的顾问们,决定继承罗斯福的有

关政策,在二战结束前对日投放原子弹,在此之前决不告知苏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说,“杜鲁门作出对日使用原子弹的决定始于1945年4月25日”15.从此,美国高层领

导人中出现了使用原子弹问题的争论。史汀生敦促杜鲁门成立一个委员会,“成为总统

决定使用新式武器(原子弹)的顾问团”16.到5月3日,这个“临时委员会”成立。

175天以后,德国投降。

德国投降引发了美国前线官员对日本投降的思索。海军部长詹姆士。福雷斯特尔

(JamesV.Forrestal)询问,“我们希望在什么程度上击败日本?”18顾问们认为应当

使用新式武器来结束战争,而部分科学家不愿意让自己的发明成为毁灭人类的武器。在

5月31日和6月1日,美国上层的争论集中在是否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对日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得知这一争论时,不加任何评论。关于俄国的问题,用史汀生的话说,临时委员

会已经同意:“对俄国或其他国家保密我们的工作(试制原子弹),直到第一颗原子弹

在日本爆炸为止。”19杜鲁门表示,他将拖延波茨坦会议,“直到7月15日,目的在于

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原子弹的试制。20

7月4日,史汀生第二次与杜鲁门商谈,史汀生建议总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向苏联

暗示美国拥有“超级武器”。在新墨西哥沙漠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第2天即7月17日,

杜鲁门立即赶到波茨坦,与丘吉尔和斯大林秘密会谈。在会上,杜鲁门向斯大林暗示和

眩耀,美国有了原子弹。斯大林装着若无其事;会后,他指示苏联加紧研究原子弹,以

打破美国的核讹诈。7月20日,史汀生向总统宣读有关修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备忘

录,把“无条件投降”改为“直到日本停止抵抗”。当两颗原子弹准备完毕,7月24日,

杜鲁门下令,如果日本不接受波茨坦公告,将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他“命令美国空军只

要天气允许,8月3日后投放原子弹。”21

事实上,美国决定使用原子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学术界正统派和修正派的观

点要比现实派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

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道义的因素,因为敌人是不讲道义的。正如杜鲁门所说:“在战争

中,日本的残酷和野蛮已达到了我所不能相信的地步,既然他们是野兽,我们应该用同

样的方法来对付他们。”22当日本侵入中国、偷袭珍珠港时,他们有没有考虑自己是否

道德?战争期间,在非常时期,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23史汀生认为:“我们当然明白我们对这种杀伤力极强的武器

所带来的后果所付的责任;罗斯福曾多次与我谈过有关原子弹的杀伤力。但我们是在战

争中,我们必须这么做。因此,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对付战争因而制造和使用原子弹。”

24何况,日本并不愿意无条件投降。在收到《波茨坦公告》后,日本外相希望用沉默来

代替官方的声明。但日本首相无可奈何地在7月28日表示:“日本内阁认为‘波茨坦宣

言’仅仅是‘开罗宣言’的翻版,不值得政府注意。另外,日本飞机产量的增加,将给

日本的胜利重新带来希望。”25显然,基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军队在绝望之前是

不会投降的。由此,正统派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

修正派观点的理由比较充足。我们可以从追溯美苏关系的历史,来理解其观点。在

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非常重视日益增长的苏联势力。在轴心国的共同威胁下,美苏建立

了战时有限度的合作,并达成了战后适度合作的共识。但是,苏联政府坚持维护自己决

定力量、安全、秘密和独立的权利,在没有涉及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在联合行动中,承

担有限的义务。雅尔塔会议标志着美苏理解与合作的前景达到了顶点。在雅尔塔,罗斯

福用牺牲中国来获取斯大林的承诺,苏军在德国投降后2至3个月出兵加入太平洋战争,

条件是要事先签订确认这些利益的中苏协定。26在雅尔塔的时候,美国指望苏联进攻满

洲,阻止日军撤回本土抵御美军的攻击。但到了4月,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军修正

了他们对战争形势的分析:日军已失去制海能力,不存在撤回部队威胁美军的问题。所

以,美国无须利用苏联结束战争。275月,国务院问史汀生,苏联尽早进入战争是否必

要的,它将决定美国是否要遵守雅尔塔协定的远东部分条款。史汀生认为,苏联进入战

争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由,以他们自己的时间表行动,他们根本不考虑美国的行动。雅

尔塔的让步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苏联的援助是有用的,但不是必须的。

如果美军进入日本,苏军的参战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挽救许多美军士兵的生命。但是,

如果使用原子弹,美军就无须进入日本,苏联的援助将是微不足道的。28结果,他建议

等原子弹试制成功后再考虑苏联事务。在7月中旬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依然准备对

日宣战。另外,斯大林明确表示,苏联希望占领部分战败日本的领土,可能是北海道。

但是在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获悉美国原子弹已试制成功,苏联的参战变得没有必要了。

杜鲁门决定在苏联红军产生影响之前使用原子弹结束战争,这将避免与苏联分占日本,

增强美国与苏联谈判战后划分势力范围的砝码。

美国使用原子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美国人民雪耻的心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

军基地珍珠港和太平洋其他地区,引起了美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基本上不同于反德、反意的战争——它是一场报复战争。”29美国人把他们的

太平洋敌人看成是背信弃义和野蛮的疯子。战争期间的广告和宣传都把日本描述成非人

的猴子、丑恶的啮齿动物、分泌毒液的昆虫。30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以后,杜鲁门在华盛

顿向公众解释道:“我们已经使用原子弹反击那些偷袭我们珍珠港的敌人,反击那些违

背国际公约的敌人。”31两天以后,杜鲁门又说,“当你不得不对付一只野兽时,你不

得不像一只野兽一样对付它。这是最遗憾的,但是真实的。”32在美国,大多数人对原

子弹在日本爆炸欢欣鼓舞。许多人甚至遗憾,为什么只有两颗原子弹用于摧毁日本。在

1945年夏末秋初的民意测验中,大多数(约85%)的美国人对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表示认

可。在9月份的民意测验中,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不应该使用原子弹,27%的人认为应

该在日本的无人地区投放,43%的人赞成用一颗原子弹就可以了,另外24%认为应该

“扫平日本”。在10月份的民意测验中,所提的问题略微不同,但赞成投放原子弹的人

更多。23%的人认为,在日本有机会投降之前,应该投放更多的原子弹。33美国人认为

自己是世界强国,世界强国居然遭到小日本的偷袭,这种为珍珠港报仇的情绪是显而易

见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美国有一种独占日本的强烈愿望,有一种企图把日本变成美国

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基地的愿望。与其他任何敌手相比较,美国在太平洋利益的安

全,依赖于制海权;而制海权又依赖于水和煤的供应基地和海军基地。为了提供这样的

保障,有两件事必不可少:港口和基地,必要的补给站和机械设施。在亚洲国家中,只

有两个国家符合美国的这种要求,即中国和日本。但当时中国还不是美国的敌手,而日

本却已经是了。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把日本看成是一个好邻居,一个亚洲民主议会政府最好的希

望。随着日本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即满洲,美日关系开始恶化。从那时起,美国逐渐增

长对日本侵略扩张的怀疑和敌视。日本20世纪扩张,根植于“贫穷和傲慢”。34

因此,毫不奇怪,日本寻求一种典型的西方帝国主义的方式,向外侵略扩张,刺激

经济的繁荣。然而,日本的扩张影响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例如,中国长期被美国

看成是美国潜在的经济基地。虽然美国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时间不长,在30年代,美国与

中国的贸易只占美国全部对外贸易的4%,但美国商人和公众认为,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

是一个巨

大的潜在市场。在现代交通条件下,美国人通过菲律宾、关岛、中途岛、夏威夷等

越来越接近日本。从马尼拉到旧金山只有从马尼拉到长崎的3倍;从关岛到美国只有从

关岛到日本的2.5倍。从火奴鲁鲁到旧金山只有2089海里,到日本的横滨是3445海里。

这些地方都已是美国的重要基地。从19世纪末以后,美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这使

美国在亚太地区获得了更多利益。随着日本的发展,美国不得不考虑如何来保护自己的

太平洋的利益。因此,早在1900年后,美国海军已经秘密制订攻击日本的战略。35因此

在二战期间,美国决定投放原子弹摧毁日本是合乎自己的一贯政策的。美国领导人绝对

相信“原子弹可以使美国以美国的方式结束战争”36.美国希望独占日本,不愿与苏联

分占日本。使用原子弹将震惊日本政府,迫使其迅速投降,然后占领日本。战后,美国

果然如愿以偿。日本完全由美国控制,暂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个基地,增强了美

国对抗苏联的势力。美国实现了“美国第一”的梦想。

最后,如果美国不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政治家们将无法向人民交代试制原子弹所耗

费的巨额资金。曼哈顿工程建立了庞大的工业设施来进行核分裂的试验,聚集了大批尖

端科技人才,花费了比任何工程都多的人力、物力。在1944年原子弹试制的高潮时期,

曼哈顿工程雇佣人数达12.9万人。37美国耗巨资试制原子弹,以40年代的水平为价值20

亿美元,以90年代的水平价值近50亿美元。负责曼哈顿工程的少将莱斯利。格罗夫斯

(LeslieGroves)以及这项工程的其他负责人都论证,所花的钱不应该被浪费。在1945

年春,美国加速了核分裂物质的生产,因为格罗夫斯害怕战争将在原子弹试制成功前结

束。38

综上所述,美国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至少有5个方面的原因:尽快结束战争,减

少美军伤亡;胁迫苏联;为珍珠港雪耻;摧毁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基地;

不浪费已花费的人力财力。毕竟,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之

一,弄清楚为什么投放原子弹的问题,有助于剖析美国的对外政策。

注释

124亨利。史汀生:《使用原子弹的决定》《Harper''''s杂志》第197卷,1947年2

月,第97-107、98页。

225山姆尔。伊利奥顿。莫利森:“日本为什么投降”(SamuelEliotMorison,

“WhyJapanSurrendered”),《大西洋月刊》1960年第10期,第47、44页。

3,4赫伯特。费斯:《征服日本——原子弹和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新泽西,1961

年,第185、186页。

5汉森引自巴顿。伯斯坦主编:《原子弹》,波斯顿,1976年,第35页。

6戈。艾尔坡罗维兹:《原子弹外交——广岛和波茨坦:使用原子弹和美苏抗衡,

纽约,1956年。

7加伯雷尔。卡尔考:《战争政策:美国的外交政策,1943-1945》纽约,1968年

版。

8,9托马斯。哈蒙得:“再谈核外交”《轨迹》1976年冬,第1427、1428页。

10罗伯特。詹姆士。麦道克斯:“核外交:对创造性著作的研究”(RobertJamesMaddox,

“AtomicDiplomacy:AStudyinCreative

Writing“),《美国史》,纽约,1973年第3期,第934页。

11莱斯尔。罗斯:《可疑的胜利:美国与二次大战的结束》俄亥俄,1973年版。

12马丁。雪维:《一个世界的毁灭》纽约,1975年版。

13莱斯列。格鲁夫斯:《现在我们知道:曼哈顿工程的故事》纽约,1962年版,第

141页。

14里查德。黑乌莱特、奥斯卡。安德森:《美国核能史》第一册,“新世界,1939-1946”

宾夕法尼亚大学,1962年版,第326-327页。

15莱斯尔。罗斯:《可疑的胜利》,第146页。

16,21,36杜鲁门:《回忆录》,第104-105、420、87页。

17亨利。史汀生:《史汀生日记1909-1945》,5月2、3日,俄亥俄,1945年版。

18华特。密力斯主编:《福雷斯特尔日记》纽约,1951年版,第52页。

19,20史汀生:《史汀生日记1909-1945》,1945年,6月6日。

22杜鲁门于1945年8月9日的公开声明:《总统的公开声明:杜鲁门1945》,华盛

顿D.C.1961年版,第197页。

23《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80页。

26美国海军部:《外交史》,雅尔塔分册,华盛顿,1961年版,第369-379页。

27美国海军部:《苏联进入反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军事计划1941-1945》,华盛顿,

1955年版,第43页。

28史汀生:《史汀生日记1909-1945》,1945年5月15日。

29,37,38菲利浦。诺别尔主编:《评判——原子弹轰炸广岛和长崎》,纽约,1995

年,第130、27、29页。

30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画报月刊》1945年3月。

31,32杜鲁门1945年8月9日广播讲话,《总统报告:杜鲁门1945》,华盛顿,1961

年,第212、131页。

33乔治。盖洛普主编:《盖洛普民意测验》纽约,1972年版,第1册,第531-532

页。

因子分析论文篇4

机体在遭受强病理性应激后,受损局部组织细胞发生损伤、缺血,其代谢、免疫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异物和自身被破坏组织细胞进行识别清除即产生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适当的炎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但当处于机体重症感染导致脓毒症或非感染性损伤如外科大手术、创伤等情况下,过度的炎症反应可造成自身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即所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障碍。机体的这种过度炎性反应与体内单核-巨噬细胞源性的炎性介质诱导的瀑布样级联反应密切相关,细胞因子在介导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机体损伤后为避免SIRS甚至MODS的发生,一方面限制促炎性因子的释放,更主要的是生成抗炎性因子与其抗衡。而抗炎性因子的反应一旦过度,则容易诱发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症,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加重组织损伤。因而纠正细胞因子失衡,调节炎症反应强度对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而且有研究表明,机体损伤后细胞因子能否恢复平衡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2.麻醉中细胞因子平衡的应用探讨

近年来,麻醉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现代麻醉中越来越受重视。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手术创伤和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仅重视手术而忽略了麻醉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麻醉亦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反应,对于某些大手术和高危手术,这种影响更有临床意义。一些物通过影响细胞间的信号交流来来调节机体对损伤、应激等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对围术期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预后起一定的作用。静脉异丙酚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平衡而起到器官保护作用,具体机制仍在不断探索中。

(1)IL-6与异丙酚

人成熟IL-6分子为18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6kDa。IL-6原被确定为B细胞生长因子,由激活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上皮细胞分泌,能被IL-1β和TNF-α诱导。当炎症刺激时,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所释放,是急性期反应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多种细胞的促炎作用和诱导肝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和急性期反应蛋白,催化和放大了炎性反应和毒性作用,造成了组织细胞的损害,可作为反映机体炎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前炎性细胞因子中,IL-6是最强的内源性启动全身性炎性反应的炎症介质,是产生急性期蛋白和集聚炎症细胞的主要效应物。Shimaoka等证实IL-6与手术应激所致的炎症反应直接相关,其增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与创伤程度相一致,是组织损伤的敏感标志,能够反映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因而可作为术后转归的评估指标。Butler等发现,开胸手术在劈开胸骨不久,患者血浆IL-6水平就开始升高,4小时后达峰值,48小时后平均浓度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Joris等在通过研究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变化后已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外周血IL-6的水平还被用于一些脓毒血症诊断和治疗的一个相关指标。在大鼠内毒素诱导的休克模型中,异丙酚可明显抑制IL-6和TNF-α的产生,内毒素注射后1h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9%,内毒素注射后2h再给予异丙酚大鼠的死亡率为36%,而单独给与内毒素的大鼠死亡率高达73%,提示异丙酚通过减少促炎性因子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内毒素休克动物的死亡率,越是早期给与异丙酚这种效果越明显。Kotani等用异丙酚5~9mgkg-1h-1速度对患者进行麻醉维持,在不同时间段收集患者肺泡中的巨噬细胞,提取处理后发现IL-6的基因表达低于术前,说明异丙酚具有减少IL-6释放的作用。

(2)IL-8与异丙酚

IL-8又称为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1,分子量8.3kDa,是一种强而有力的PMN趋化和活化因子,由单核细胞、上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IL-1、TNF和外源性因子细菌酯多糖的刺激下合成和分泌,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趋化并激活PMN改变其外型,促使其脱颗粒;激活PMN并使其产生呼吸爆发,促进PMN的溶酶体酶活性和吞噬作用;对嗜碱性粒细胞和T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作用。目前认为,TNF、IL-1、IL-6诱发的炎症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诱导产生以IL-8为代表的趋化因子所介导而产生的,在炎症反应中起第二介质的作用,且与病灶的大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Yamasaki等发现IL-8能促进白细胞浸润、积聚及细胞黏附,产生大量自由基,促进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失调。IL-8对神经组织早期炎症中的PMN有趋化活性和激活作用,导致氧自由基大量释放和细胞膜损伤,其降解产物的瀑布效应可迅速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Ott等研究表明脑室内注射IL-8能明显增加脑氧耗,升高体温,在与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中发挥一定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含量均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提示IL-8也可作为反映疾病预后的一项指标,患者血清IL-8升高则预后不良。Kotani等亦证实CPB后IL-8水平升高和心功能恶化呈正相关。近年来发现IL-8与某些恶性肿瘤生长与侵袭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与IL-8促进肿瘤内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及促进胶原酶活性提高肿瘤的侵袭力等义素有关。

(3)IL-10与异丙酚

手术创伤后的抗炎性保护效应自IL-10开始。IL-10是一个相对分子量为35~40kDa的非共价结合的同源二聚体多肽,最初发现IL-10是由大鼠Th2细胞分泌,并能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所以最初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包括: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并在炎症、免疫等方面均有调节作用。IL-10主要功能是限制和最终终止炎症反应,对免疫应答主要起抑制作用,还可以调节B细胞、NK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辅助T细胞、肥大细胞、PMN、树突状细胞、角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IL-10作为一种抗炎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作为辅助T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所产生的重要因子,能抑制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能抑制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其他的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IL-1β等,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Larsen等在加有LPS的人全血培养中,分别加入临床血药浓度10倍浓度的不同,发现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异丙酚显著增加IL-10的生成,说明异丙酚可通过调节抗炎因子的生成发挥器官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31-150.

2.俞卫锋主编.麻醉与复苏新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356-357.

3.陈德昌.全身性感染与机体免疫反应[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195-197.

4.林学颜,张玲.现代细胞与分子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33-261.

因子分析论文篇5

这两个例子都在诉说着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或在表达心中的困惑。各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懒惰。懒于做事,懒于思考。

懒于做事。这是行为上的懒惰。

从小没有劳动观念没有做惯家务活的孩子,你突然这时候叫他去做,他怎么会做?因为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事,是大人的事,和他无关。这种孩子大多出现在溺爱的家庭中。

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动手,或保护过度,或事事包办,生活上的事都替他做好了,他哪儿还有动手的机会?孩子的动手权利是家长剥夺的。两三岁的孩子探索欲很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世界于他是充满好奇而新鲜的。

但正是这个喜欢用自己的手来探索世界的阶段,父母“无情”地剥夺了他的动手权利。孩子要自己穿衣,尽管显得很笨拙,但家长嫌他动作太慢,或看不惯,于是便帮他穿好了;孩子要学大人的样去洗碗,“你太小了,大一点了再洗,好不好?会把袖口弄湿的。”

妈妈的温柔拒绝阻止了孩子的积极行为;当孩子上学后,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成重中之重,孩子想帮着做点事时,一句“这活不用你干,只要你把时间多花在学习上,学习搞上去才是真的!”就把孩子的积极性打发掉了。

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大人为他安排好一切,家长也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服务。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当有一天发现孩子不爱劳动时不爱帮忙时,才知道: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惰!可悲的是懒惰已成为习惯!

俗话说,“懒惰娘育勤劳儿”,这句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很多事情往往是互相牵制的,家长干多了孩子就干少了,家长太勤快了孩子就懒惰了。

你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孩子到哪儿去找这样的机会?家务劳动本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的义务,但是,孩子头脑中没有这样的观念不能不说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有调查表明:中国城市小学生每日做家务时间几乎是全世界城市最低的。美国孩子日均劳动时间为1.2小时,而中国不足12分钟。不要说家务活,懒惰成习的孩子就连自己的事诸如收拾房间,整理书包等也懒得去做了,恨不得父母继续为他服务。这样,独立生活能力差,没有自信,感觉自己无能,对家庭依赖性强也是顺理成章了。

懒于思考。这是思维上的懒惰。

思考于这类孩子来说,感觉很累。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没有感受过思考的乐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有强烈好奇心的幼儿,喜欢问这问那,有的父母不是引导孩子思考:“是呀,你说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想一想好吗?”而是呵斥制止:“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烦不烦呀。”

这样,把孩子的好奇心给踩死了。而还有一种父母呢,却积极过度,当孩子一提问,马上就报上答案。如果自己答不上来了,又急忙去查找资料来告诉孩子,而不是启发孩子一步步去思考,给孩子独立的思考空间。这两种家长都在扼杀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维“细胞”不再活跃,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不再敏感。

因子分析论文篇6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二、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兴趣,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兴趣使人充满欢乐。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兴趣对孩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孩子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主要是直接兴趣(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如看电影后学习英雄的美德,也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分辨力差。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孩子喜欢玩“开汽车”游戏,我们可利用他们的对奇心理,诱发他们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汽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多方的兴趣。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接着孩子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三、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情感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情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情感有信号功能,情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即表达情感的方式——表情,表情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人称为“情感语言”,这种“语言”对儿童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如:对祖国的爱,是建立在对祖国的认识上,对父母、老师的爱更是是如此。没有认识基础的情感,就会失去理智,从而会干出愚蠢的事情来。孩子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孩子的腐蚀。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如:高位速算法的创建者史丰收,他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在其祖父,父亲的关怀下,引导他去探索发现,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孩子智力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背景。

四、意志力有儿童成才的柱石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柱石。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意志对人来讲,这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

为达到一定目的,必须克服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情感和行为,俗话说:“不要意气用事”,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此理。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战胜自己。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孩子的精力与蒸气一样,若能控制,就能成为轮船、火车的动力,若任其发展就会造成危害。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象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100里,走了几十里觉得累。当然孩子小,一下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破除过去“养儿防老”,光宗耀祖的陈旧传统观。长远,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向长远目标奋进。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向孩子讲述居里夫人在级艰辛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的事迹,张海迪与疾病作斗争和顽强学习的事迹,都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意志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五、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那么,孩子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因子分析论文篇7

近几年来,全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广义的商业环境,正在给经济生活带来机构、产业和市场的根本性变革.据IDC统计表明,1996年全球电子交易额只有28亿美元,1999年在线购物交易额却高达312亿美元,比1998年暴涨300%,而根据预测到2001年,全球的电子交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完。尽管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电子商务所占比重仍然很少,但是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且有很多的证据表明,电子商务是新世纪经济增长的引擎。

面对数字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电子商务将怎样发展成为引人瞩目的焦点。1999年1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通过“首届中国电子商务网上展会”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状况所做的详细调查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已受到我国企业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企业对电子商务前景持乐观态度。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结合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或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获得实质性的突破或解决,将影响我国开展电子商务的进程.

一、影响我国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对于企业尤其是已经开始搞电子商务的企业来说,目前要致力于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首先要上网,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上网意识还比较薄弱。目前互联网上中文信息严重缺乏,其总量不及英文信息的1%,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握着大量信息源的企业没有上网.我国许多知名的大企业尚未建立网站,更谈不上什么信息了.即使已经上网的企业,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也只是拥有一个免费主页,登一些企业的基本信息,谈不上什么商务活动。针对这一现状,除了企业自身要努力强化上网意识之外,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力度,启动企业及家庭上网系统工程,建立各类企业及产品供求信息的集散地,形成规模化的企业信息资源。

2.进行电子商务的供需双方之间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有效的信用关系,也就是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缺乏现实的载体。就以企业对最终消费者这一电子商务模式而言,消费者难以对网络这一虚拟商品市场提供的各类商品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尤其是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从而造成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这一购买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难以顺利完成,以致无法作出最终的购买决策。另一方面,同样存在企业对消费者的信任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货款如何及时支付的问题上。作为企业来说,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个别消费者,在我国个人资信评估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对于每一个消费者的资信状况存在疑虑也是极为自然的事。对于上述问题,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解决,包括:逐步规范网上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做到标准化,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资信评估制度尤其是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

3.“三流”统一的问题。完整的电子商务体系必须保证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运转。互联网在信息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和众多的信息。但在资金流和物流方面,则需要认真加以对待。在资金流方面,主要是结算系统存在缺陷及支付安全问题.这需要与金融系统密切配合,以及在信息技术层面上解决支付安全问题。在物流方面,主要问题是配送系统不完善,急需全国性的物流体系的建立。要做到物流顺畅,一方面可以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少合,建立完整的分销网络。许多企业可以借助于业已建成的完善的实体分销渠道。另一方面,可与速递公司相互合作,解决物流问题(许多国外企业的电子商务物流环节由速递公司完成),这对于个别企业解决物流的资金投人问题大有作用。当然在建立物流体系过程要考虑成本与规模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可进行合作,共享物流体系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总之,电子商务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有效地解决两大问题:结算和有效配送,实现“三流”的统一。

4.从已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经营状况来看,客户需求驱动理念和整合网络营销措施都较为缺乏.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将给各行各业带来难以预料的变化。因此,企业营销管理迫切需要有新的思考模式和制定新的营销战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因特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层次,也就是非技术阶段,包括在这一阶段内的企业营销管理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企业与客户之间营销的沟通形式,它将使信息更加个性化,从而推动把产品推向消费者的单向性营销向倾听消费者的互动式营销的转变。对于这一点,国内许多已上网的企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也就是仅在网上本企业产品相关的信息,营销观念的创新和网上整合营销的工作亚待加强。

5.电子商务在我国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必须解决规模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走联合之路是一良策。这样可以共享资源,降低单位产品经营成本,提高收益,促使我国电子商务走上良性循环之路。对于这一点,我国有些网络公司及网站已进行了尝试,如知名网站新浪、搜狐、TCL、润迅等目前已在深圳建成“百特联盟”,相信此举可带来各网络公司业绩的改善。

上述这些问题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去解决,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还要借助于一些外部条件的改善.

二、影响电子商务发展外部条件及改善

1.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及法律体系很不健全。这一点,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也深感棘手,而我国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可能这方面的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但这并不说明这方面的问题不会出现或不严重。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相关的法律手段来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运作将阻碍高新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应放在这一法律体系中的首位。当然,继续修订和完善现有法律也很重要,如通过完善法律来促进电信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公平竞争的电信市场环境等,都将有利于吸引外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进人和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

2.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日益壮大的网络业,而网络业的发展依赖于大量风险资金的介人.风险投资意识缺乏和这一机制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网络业进一步扩大的瓶颈。关于这一点,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作法。如以资助著名大公司进行结构调整而闻名的美国安德森咨询公司不久前设立1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帮助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立新网络公司。另外,近来国外风险投资者如美林证券、IDG、SOFT一BANK等纷纷看好中国网络市场,海外有数十亿美金的风险投资正准备投人中国的网络业,而国内这方面的动向却不明朗,风险投资意识和投资机制均需加强和改善.超级秘书网

因子分析论文篇8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论文质量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hesis;influencing factors;quality of papers

中图分类号:D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21-02

1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

1.1 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确定 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小组的讨论,基于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思想,鉴于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涉及本科培养、选题、资料搜寻、写作、定稿、答辩与论文评价等阶段,因此确定了毕业论文质量的24个相关影响因素,见表1。

1.2 分析模型的选择及数据选取 因子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众多的原始变量表现为较少因子的线性组合,以少数因子来概括和解释错综复杂的线性组合,以少数因子来概括和揭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建立起能揭示出事物之间最本质关系的简洁数学模型。基本模型如下:

设有P个原有变量x1,x2,x3,…,xP,且每个变量(或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个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则有:

x■=a■f■+a■f■+a■f■+…+a■f■+ε■x■=a■f■+a■f■+a■f■+…+a■f■+ε■…x■=a■f■+a■f■+a■f■+…+a■f■+ε■(1)

式(1)是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aij(i=1,2,…,p;j=1,2,…,k)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相当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残差。

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财经类毕业生及毕业论文为研究基础,发放调查问卷。按照分从抽样将从提划分为30个次总体,然后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样本,以保证研究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2份,回收率达到98%,其中剔除无效问卷27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在问卷中,通过上文的论文质量因素指定调查量表作为调研工具,积分方式采用李克特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的5点积分法,采用同质信度所分析问卷的α系数为0.872,表明量表的新都可以接受,能够比较全面反映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因素。

2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2.1 相关性检验及原始数据的处理 本文采取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来分析变量是否具有相关性。表2显示,KMO测度值的计算结果为0.726,说明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星度检验的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原假设被拒绝,适合做因子分析。

2.2 因子提取及命名解释 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等,从而得到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因子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表3)。从结果来看,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5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9.145%,能够充分反映原始数据提供的信息。故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应提取5个公共因子。便于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我们对载荷矩阵进行了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法,经过5次旋转后,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表4)。从计算结果看,第一个公共因子FA在上f1-f8上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学生在论文写作前的财经知识储备、写作经验的积累和在论文写作中的必备能力,因此可以将第一个公共因子命名为基础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在f9-f12、f18上载荷值较大,表现了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态度,因此可以认为FB为态度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FC在f16、f17、f19、f22-f24上载荷较大,反映学生论文质量亦受外界环境与压力影响,故将FC命名为环境与压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在f13、f14、f15上载荷较大,集中反映了自主选题情况,命名为题目因子。第五个因子FD在f20和f21上载荷较高,反映了学校及老师对论文写作的管控,因此把该因子命名为管理监督因子。

3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3.1 基础因素及其控制 在基础因子的8个原始变量中,财经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好、财经专业技能储备的越多,毕业论文质量才越有保障。同时,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各种能力的高低对论文质量有显著影响。

3.2 态度因素及其控制 在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态度直接影响质量。在态度因子的3个原始变量中,论文写作态度对论文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直接决定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投入多少以及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化程度。另外2个变量说明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毕业论文题目的老师介入以及论文写作时间的科学安排,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的良好互动有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

3.3 环境与压力因素及其控制 在涉及环境因素的3个原始变量中,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院文献提供水平较高会使得学生毕业论文的论证有夯实的基础;指导老师自身的学术水平比较高才能指导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4 题目因素及其控制 题目因素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在因素。题目因子的3个原始变量中,论文题目是否自选、论文题目是否感兴趣、论文选题是否新颖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因内因素。

3.5 管理监督因素及其控制 管理监督因素主要反映在指导教师的态度上和学院毕业论文监督管理。论文指导教师的态度也影响了论文质量。独立学院教师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独立学院师资上的特点造成了教师指导论文的经验不足,指导质量有待提高,责任心不是很强,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管理,明确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坚持选拔有一定学术水平、责任心较强的教师担任独立学院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并且完善指导教师指导论文的培训制度。独立学院应基于毕业论文全过程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建立问责机制,及时发现和参与解决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因子分析论文篇9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是基于SCI(E)的分析型数据库,它对SCI(E)所收录的期刊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定义了各项计量学指数加以报道,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评价期刊国际竞争力的最便捷有力的工具之一。

本文利用JCR的期刊数据和SCI数据库自带的分析功能分析SCI源期刊的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作者来源、影响因子、期刊国别和语种,为麻醉科向SCI投稿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SCI投稿成功率。

1查找期刊

SCI收录论文的前提是刊载论文的期刊为SCI源期刊,即只有发表在SCI源期刊上的论文才有可能被SCI收录。本文分析的期刊来源于《ISIWebofKnowledge》的JCR数据库(2012年版)中的anesthesiology麻醉学的30种期刊(统计时间为2014年3月)。

2分析期刊

2.1影响因子分析影响因子不仅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某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的期刊,不仅是该学科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期刊(体现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而且也是人们在论文投稿时经常考虑的重要期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2]。因此,需根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来选择影响因子适合的期刊投稿,且不可好高鹜远。本文选择影响因子在1.0~3.0间的期刊,经过排除,共筛查出《EURJPAIN》、《MINERVAANESTESIOL》等16种期刊,见表1。

2.2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因期刊出版频率不同,每种期刊的年载文量从十几篇到几百篇不等,在期刊选择上一般应选择年载文量在100篇左右,最好为月刊或双月刊的期刊作为拟投稿期刊。如《JNEUROSURGANESTH》,年发文量仅为49篇,出版频率为季刊,大大增加了投稿风险,所以剔除该期刊。经筛选后,满足条件的期刊有10种,见表2。

2.3所属学科分析在各学科SCI源期刊中,有些期刊属于交叉学科,有些期刊属于单一学科,根据论文的内容选择所属范围恰当的期刊,可增加投稿论文的命中率。经分析,这10种期刊共涉及7种学科:ANESTHESIOLOGY(麻醉学)、CLINICALNEUROLOGY(临床神经学)、CRITICALCAREMEDICINE(危重医学)、NEUROSCIENCES(神经科学)、PEDIATRICS、CARDIAC&CARDIOVASCULARSYSTEMS(儿科、心脏和心血管系统)、RESPIRATORYSYSTEM(呼吸系统)、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外周血管疾病)。属于麻醉学单一学科的有《JCLINANESTH》、《CURROPINANESTHESIO》、《CANJANESTH》、《ACTAANAESTHSCAND》等四种期刊。

2.4期刊国别和语种分析SCI源期刊出版国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但其它国家也占有一定比例,有部分SCI源期刊的出版语种为非英语语言。选择拟投稿期刊时应首先了解该期刊的出版国及是否是英文期刊,不是英文期刊的最好不要选择作为拟投期刊[3]。经过JCR上的数据分析,发现除《MINERVAANESTESIOL》的语种为MULTI-LANGUAGE(多语种)外,其余9种期刊的语种皆为英语。这十种期刊的出版国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6个国家,详细情况情况见表3。

2.5作者来源分析在不能确定拟投稿期刊在稿件录用时是否具有倾向性时,可以在SCI数据库检索分析统计该期刊中论文作者的国家来源。对期刊的作者来源分析,将有利于提高命中率,掌握拟投稿期刊作者国家的分布情况,选择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广泛的期刊投稿。一般应选择作者来源国家数量在30个以上,发文国家论文数量所占比例相对均衡,最好选择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论文的期刊投稿。

在SCI数据库中检索每种期刊,通过SCI的分析功能,按"国家/地区"分析检索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这10种期刊中,期刊作者分布在多个国家,如《CURROPINANESTHESIO》,期刊作者来源于35个国家;《ACTAANAESTHSCAND》期刊作者来源于80个国家。这十种期刊都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的论文。

表4可见,这十种期刊作者的第一来源国与期刊出版国基本吻合。其中有6种期刊的作者第一来源国的比例接近或高于50%,如《JCLINANESTH》的作者第一来源国比例高达61.817%,说明该种期刊偏向于刊载出版国作者的文献,对于非出版国作者的论文刊载比例较小。期刊《EURJPAIN》、《ACTAANAESTHSCAND》、《PEDIATRANESTH》作者第一来源国的比例分别为14.955%、20.747%、27.185%,发文国家论文数量所占比例相对均衡,说明这些期刊对不同国家论文作者具有较高的包容性。

3结果

本文通过JCR确定了30种麻醉科SCI源期刊,通过对30种麻醉科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数据进行逐一分析。为增加投稿成功率,兼顾影响因子原则,本文选择影响因子介于1.0~3.0之间,年载文量大于等于100的期刊,经过筛选初步确定10种期刊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继而对这10种期刊的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进行综合对比,发现《PEDIATRANESTH》、《EURJPAIN》、《ACTAANAESTHSCAND》等三种期刊具有较高的年发文量,分别为170、140、162,且发文国家作者所占比例相对均衡,皆有刊载中国作者论文,中国论文作者排名分别为第11、16、21,这三种期刊比较适合中国作者投稿。

4讨论

通过JCR数据库可以确定某一学科的SCI源期刊,再通过该数据库的期刊信息以及SCI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对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年载文量和出版频率、所属学科、期刊国别和语种、作者来源等数据进行分析和筛选,选择适宜中国论文作者投稿的SCI源期刊。期刊影响因子范围的选择至关重要,影响因子的选择需依据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并尊重用户的要求确定范围。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根据用户的需求,适当地增减或调整筛查方案,例如:用户的论文类型特殊,则在选择投稿期刊时,还需分析期刊刊载的文献类型范围。

参考文献:

[1]杨丰全,任静.SCI数据库在论文写作及投稿中的应用[J].深图通讯,2007(4):48-51.

因子分析论文篇10

1.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的痕迹”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

【精要分析】结尾的作用或呼应开头,或照应文题,或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或引发思考。具体分析时,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言行举止。表述答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是。这样写,暗示了坚持原则的保安在现实生活中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批评处分等)的情况,使文章主题更加深刻。示例二:是的。从全文看,保安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很强大。他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本身没有错,不会因为受到批评(处分)而流泪。这样写,与上文中保安的形象不吻合。

【失分会诊】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读懂文章的结尾的用意,回答时,抓不住文章主题,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

二、分析标题

例如(2013浙江舟山现代文文阅读之《镜子》)

2.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

【精要分析】本题的考查点是检测考生理解行文内容和标题的关系。标题的作用有:全文线索;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一语双关;表达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旨精神;概括文章内容或中心事件;蕴含哲理,发人深省;具有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心态。作者以此为题,试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

【失分会诊】本题考生失分主要是因为对文章内容不理解,把“镜子”以表面意思去回答,没有理解文章题目的深层含义,出现了以题论题的错误现象。

三、分析句子

例如(2013年广东省现代文阅读之《三种诸葛亮》)

3.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运用文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精要分析】我们可以变式题型去思考:①你同意文中“……”观点吗?为什么?②你身边的人是否能做到……(文中提及内容)?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③文中有两种以上观点,问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④通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某一句、某一段的感悟联想。

参考答案: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失分会诊】本题是结合文章中的例子去分析这句话的含义。考生是一般地直接去理解句子的含义,不结合文章的句子去分析,这是造成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做好本题,理解好句子的含义,引用文章的句子作为例句即可。

四、论证作用

例如(2013年四川省成都现代文阅读之《经营好你的人生》)

4.第⑤段作者在提出“‘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这一观点后,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请简要分析。

【精要分析】答这样的题要注意先答出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要证明什么样的观点,然后答出论证方法的作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它们的作用有:举例论证能够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能够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地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突出强调其中一个观点;引用论证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或者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作者往下读。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作家二月河和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的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证明这一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失分会诊】考生做本类试题主要是不了解常见论证方法有几种,各有什么作用。

五、品析词语

例如(2013年福建省宁德现代文阅读之《在心田种一畦黄瓜秧》)

5.品析文中加点词语。

⑴妈却一把捂住了我的嘴,快速把我拉回房里,轻轻地关上房门。(品析加点词)

【精要分析】答题时:⑴注意语境品味。这适用于那些要求对词、句的深层含义或情感色彩等内容进行品味的题,答题要联系语言环境而不能进行架空分析。⑵进行语境推测。这适用于那些要求将词、句进行归位的题,答题时既要进行尝试,又要对一定范围内的文意进行概括、理解。⑶揣摩语境感受。这适用于那些品味文章或段落情感倾向的题,答题时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⑷凸显题目内涵。有些题比较宽泛,比如说答“请品析文中最后一段的语言特点”这道题,就一定要清楚“语言特点”这四个字指的是什么,一定要从字的推敲、词的选用、句式特点特点、修辞等方面有重点地答题。

参考答案:“一把”、“快速”、“轻轻”三个词语用得好,修饰动作,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怕“我”惊动偷瓜人的心理,表现了母亲一心为别人着想、宽厚善良的品质。

【失分会诊】考生一般是对词语解释,不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不能结合文章内容去分析这些词语对表达人物有什么作用。

六、表达方式

例如(2013年辽宁省大连现代文阅读之《冬天里的一团火》)

6.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画线句子:“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

【精要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描写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解答本题时,按这个格式回答:画线句(或这个句子)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人物)……形象(或性格)。

参考答案: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涂成年画的颜色”、“跳跃着金子的光泽”、“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炭火使家里变得的喜庆、富丽,无比美好。

【失分会诊】考生不了解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混淆。

七、说明方法

例如(2013年辽宁省营口现代文阅读之《食品添加剂》)

7.选文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画线句子:如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就明确规定,山梨酸钾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但必须严格控制添加比例,它的许可添加量为0.5%以内。

因子分析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28―04

一 引言

因子分析作为教育信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旨在“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众多样本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且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样本的大部分信息,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1]。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的成绩作因子分析, 从而对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在总体上有所把握,分析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调整建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SPSS统计分析软件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处理社会科学问题的功能强大,本文采用其作为分析工具。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本校2004级教育技术学本科64位同学的七个学期的29门专业课的成绩为研究对象, 由于专业课(指标数)开设的较多而学生数(样本数)较少,这样不利于因子分析的效度,因此在正式研究之前先用到了若干次因子分析,这样就减少了一些课程,只剩下六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前若干次因子分子的过程略)。最后对六门具有典型性的课程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研究,这六门课程分别为:教育技术学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系统,在本文中分别用x1、x2、x3、x4、x5、x6表示。同样根据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其原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了因子分析。

三 因子分析[2]

1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KMO的值为0.716,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可以认为这些样本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相伴概率位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拒绝球形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因子分析的共同度和对总方差的解释

变量共同度Communalities是表示各变量中所含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表示的程度。通过因子分析的共同度表2看出除了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共同度为0.750较低以外,其他的都在0.77到0.87之间,且有一半都在0.8以上。可以认为因子能够解释各门课的方差。但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的共同度较低。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专业课程,为何提取的公因子对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变量的共同度会偏低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数据有限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课――教育技术学导论没有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

(1) 本校在该届将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程放在学生上大学后的第一学期讲解,由于学生刚入大学对学校的环境和学习情况有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一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上,特别是有些枯燥的基础理论课,学生们的学习与主动记忆的热情不高,导致分数不理想。

(2) 由于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没有学习任何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就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没有学习教育学,在学生们的长时记忆中就没有与教育学相关的“图式”,在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时就显得很默然。

(3) 据笔者了解教育技术学导论的上课形式多为听讲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一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之间认知负荷的差异;二是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认知资源、认知容量,学生能够施展的认知策略非常有限,这些都不利于信息的内化。

鉴于此,笔者认为:第一、可以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这一课程开设之前先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在第一学期开设教育学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按照认知负荷理论的观点,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其益处。也就是学生在学完教育学基础理论之后,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长时记忆中就会存储与教育学相关的“图式”,此时再去学习其他的专业基础课如教育技术学导论,如在短时记忆中涉及到教育学相关的知识,那么就可以将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图式”调出,便于学生快速理解新知识,从而可以做到知识的逐步掌握。而本校在该届未设置教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笔者认为有其不合适的地方。第二、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共同度较低笔者认为和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稍少有关,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基础理论的扎实牢固是必要的,而本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课有些少,需补充像教育技术学这样的核心专业课。第三、理论课教学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模式,多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会教育技术学的含义。比如可以分成小组学习其中的章节,然后每一个小组出一位代表发言,讲述学习的过程、收获及体会。也可以配备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的课件制作与审美能力。

从表3中可以看出旋转后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8.831%,而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241%,也就是说三个因子解释了原变量的81.241%的信息。认为这三个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信息。

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3]

为了使因子变量更具有可解释性,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了方差最大旋转,得到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公因子1由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两门课程决定,命名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主要是有关教学设计的能力。公因子2由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两门课程决定,命名为: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公因子3由教育电视系统、教育技术学导论两门课程决定,命名为:媒体开发的能力。从分析结果来看可以说这三个因子是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七个学期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

根据李龙[4]教授的观点“教育技术学的本科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有以下六点:教学设计的能力;教育信息处理的能力;媒体开发、应用的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的能力;管理的能力”。以之对照我们以上分析的结果得出的三个公因子也包括在应具有的六种能力里面,但缺少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教学。笔者认为,构建和维护物态教学系统这一能力对于教育技术本科生将来参加工作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安排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使学生具有科研开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开拓创新精神也是本科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必要专业素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需注重此问题的考虑。另外,虽然管理能力是与平时参与组织工作自我锻炼密切相关的,但也可在教学当中适当的涉及,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当今这样一个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前面我们研究了原变量与每个公因子的线性关系,最后我们就需要了解每个公因子与原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将公因子表达成各变量的线行关系,见表5因子得分矩阵,即因子得分函数的系数,据此可以得到下面的因子得分函数:

F1=-0.182*x1+0.527*x2-0.34*x3+0.659*x4-0.42*x5-0.232*x6

F1=0.672*x1+0.010*x2+0.539*x3-0.197*x4-0.061*x5-0.123*x6

F3=-0.113*x1-0.140*x2-0.071*x3-0.124*x4+0.492*x5+0.775*x 6

而由因子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略)可知这三个因子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除对角线上的元素值为1外,其他均为0)。到此,我们就做到了对变量的“降维”,且对新因子的含义有了一定的把握,对其组成也有了相应的量化指标,也就是每个因子都可以由各门课程所定量的决定。

四 因子分析的结论

以上我们对本校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专业课做了因子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探究。综合以上所有的观点,分析研究认为: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总的来说达到了该专业的培养要求,而且据笔者了解本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是较快的,在短短的9年内,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不断上升,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的跨越。但根据此次数据分析的结论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存在一些缺失的。在本文第三节已有部分论述。

另外,根据笔者的访谈调查,有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第一、在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可以补充远程教育学课程,因为它不但是教育技术学的主干课程,而且它对培养学生的教育信息处理能力是必要的。第二、在本科阶段学习教育信息处理课程是必要的,但笔者了解到本校所用的教材有些难度,要求学生得有比较深厚的数学功底,而本科阶段的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是较缺乏这种数学素养的,笔者认为要想进行这样的学习也可以,但要在开设这门课之前开设一门如概率学、统计学之类的课程。以有助于后续的学习。第三、教育技术学专业虽开设了较多的专业实践课程但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动手干活的能力不是很强,也就是学校提供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机会不是很多;“教育技术学师范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学校教育,所以办学过程中不单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5]第四、从因子分析的整个过程来看,本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有些散,也就是多而不精,学生毕业后所精通的专长几乎没有。第五、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也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虚拟科研项目,或者提供较简单的科研练习,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第六,在学习之余使同学们多参加一些学生工作,以锻炼他们的管理能力。

最后,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当代社会。因为笔者考察的是广西地区的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就该地区来说课程设置应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即本土化发展。例如首先要了解广西地区在电教工作方面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西部必须认真抓好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当然也给广西地区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那么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就要体现这一任务,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五 结束语

本次分析调查仅采用本校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由于数据有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希望给教育技术界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当然更希望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在广西乃至西部地区有更好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还需业界人士在更全面的条件下进行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傅德荣,惠敏.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138.

[2]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70.

因子分析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25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79-03

1引言

SCI、ISTP和EI是国际公认的3大著名检索工具,不仅具有文献检索功能,还具有对期刊和论文影响力的评估、科研成就的评价等功能,通过评价收录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地区或机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力。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2011年购买引进了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SCI作为世界知名的3大检索工具之一,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是衡量一个机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所高校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反映了该校的学术地位和综合研究能力。定量分析了2003~2012年10年来的科技实力和发展趋势,以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科研决策及人才培养提供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数据和理论依据。

数据来源为登录SCI数据库,检索策略为地址= (inn* mong* agr* univ*);出版年= (2003-2012);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XPANDED);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CPCI-S);CCR-EXPANDED; IC。

2结果统计与分析

共检索到署单位名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作者发表的论文716篇,本次统计不包括本校人员以其他形式署单位名称发表的学术论文。

2.1论文数量分析

2003~2012内蒙古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见表1、图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0年间,内蒙古农业大学每年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数量呈快速递增的趋势,2007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60篇,以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达164篇,这说明本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学校每年对发表被SCI等3大引文系统收录文章的教师给予奖励,既提高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术地位,又激发和提高了老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将会对该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8论文主要国际国内合作情况

通过合作,可以更快地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播到世界。研究表明,合作研究成果的论文一般比独立完成的论文要获得更多的引用,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我校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716篇SCI收录论文中有228篇通过机构间合作完成,占31.8%,合作机构达105个,合作国别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我校科研人员国际国内合作是比较广泛。

3总结与建议

经过以上统计分析,近几年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虽然逐年在增加,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从引文量来看,除去自引文献,实际被引的数量并不高,说明我们整体论文的科技水平还偏低,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2)从发表文章的期刊影响因子来分析,只有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了5,大部分都在1以下。分析其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每一学科 SCI收录的期刊种数较多,其影响因子各不相同,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所要求的论文科技水平质量就高,如果我们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达不到此类刊的质量要求,拒收比例就高,论文投不到此类刊上,投到影响因子较低的刊上相应影响因子就不会高。其二,我们的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较高,但是没有认真地去选刊,产生了高水平的文章投到了影响因子较低的刊物上,因而表现出了大部分作者的论文所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建议作者今后在努力提高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在文章发表时,作者一定要认真比较分析同一学科不同种刊物影响因子,正确评价文章的质量,做到适得其所。

(3)继续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科研合作,提高科研水平。我校科研人员总体发文量与全国其他高校想比,数量和质量还相差甚远,我校现有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需要还不是很相称;其次,由于许多国外刊物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少优秀学术论文没有被该系统收录。主观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意识是有,但强强联合是不够的,没有通过国际合作这个大舞台大幅度提升自己科研水平的想法。因此,我们应正确看待和认真分析我校的科研现状,进一步加强和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术国际间的合作,产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努力提升我校整体科研实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