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收支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6-08 00:24:19

外汇收支论文

外汇收支论文篇1

传统上,汇率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外汇收入下降,支出增加。然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引起的汇率升值,却使得汇率与外汇收支之间的传统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新关系。本文以广西为视角来对两者之间的新关系及成因进行剖析,探讨化解外汇收支不平衡矛盾的措施,以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汇率与外汇收支新关系的主要特征

1、汇率升值与外汇收入增长呈现一致性。无论从广西角度还是从全国视野观察,2005年人民币汇率升值2%以来,外汇收入不但不出现下降,反而呈现快速增长。汇改前2002~2004年,广西外汇收入累计189亿美元,年平均总额6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3.95%;同期全国外汇收入累计1150亿美元,年均总额38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0.5%。而汇改后2005~2007年1~7月间,广西外汇收入累计422亿美元,年均总额14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5.88%,高于汇改前2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外汇收入累计2554亿美元,年均总额85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41.14%,高于汇改前21个百分点。

2、汇率升值无法使外汇顺差持续扩大的格局发生逆转。由于汇率升值带动外汇收入和支出双双扩大,加上外汇收入规模远远大于外汇支出规模,使得外汇收支仍然保持大额顺差。汇改前2002~2004年,广西外汇收支顺差累计145亿美元,年平均总额4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24.8%;同期全国外汇顺差累计847亿美元,年均总额28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1.95%。汇改后2005—2007年1~6月,广西外汇顺差累计323亿美元,年均总额达10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40.56%,高于汇改前16个百分点;同期全国外汇收入累计987亿美元,年均总额329亿美元,年增长率55.34%,高于汇改前33个百分点。

二、汇率与外汇收支新关系的形成原因

1、我国出口产品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汇率升值对其影响有限。从而推动外汇收入的增加

(1)由于国外需求旺盛以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导致汇率升值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不明显,出口仍保持高速增长。从广西情况看,汇改前尽管人民币汇率走势平稳,但出口已明显增长。汇改后两年来出口贸易在人民币汇率单边上扬情况下因国内外需求趋旺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行情上涨等因素影响下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汇改前2002~2004年,广西出口累计58.6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6.39%;同期全国出口累计1357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30.62%。汇改后2005~2007年1~7月,广西出口累计90.8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28.58%;同期全国出口累计2263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33.49%。

(2)外贸进出口顺差持续扩大。汇改前的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广西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14.4%、29.3%和31%,全国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34.6%、16%和25.41%。汇改后的2005年、2006年和2007年1~7月,广西贸易顺差同比扩大13.08%、23%和101.53%,全国贸易顺差同比分别扩大65.2%、74%和80.9%。

(3)加工贸易中的低附加值产品受汇率变化影响较小。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产品中比重较高的产品,且多为进口大量零配件和半成品组装后再出口的“以进养出”、“大进大出”产品。这种附加值低的产品往往不受汇率升值的影响。据统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1~7月全国加工贸易比重已达54.66%、52,67%、50%;同期广西加工贸易比重分别为15.32%、12.71%、11%。

(4)境内跨国公司的出口产品几乎不受汇率变化影响。目前,世界500家最大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人驻中国,其中有26家进驻广西。跨国公司产品虽然在中国,但设计、品牌和市场等所获取高额利润的环节却控制在其手中。据统计,2002~2004年,广西出口贸易前30名企业中有7家跨国公司,出口累计7.8亿美元;2005~2007年1~7月增加达12家,出口累计达13.2亿美元,增长69.23%。

2、作为中长期投资的实际利用外资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仍然保持较高的流入势头。成为资本和金融账户的主要外汇收入。由于直接投资是一种中长期资本流动,并不为短期汇率波动而萎缩。只有一国的政治稳定、法律制度、市场准入条件、市场规模和前景、生产成本、投资回报率宏观经济的基本因素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加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得外商投资心理预期得到充分释放,导致汇率升值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较汇改前增加。汇改前的2002~2004年,广西实际利用外资除了2004年出现负增长29%外,2002年和2003年分别增长8%和0.3%;而同期全国保持连续3年增长,年均增长率12.39%。汇改后2005~2007年1~7月,广西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28%、18.2%和72.5%,年均增长率高达37.68%;同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17.5%、22.24%和32.45%。

3、长期的“奖入限出”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

(1)以出口退税为主的出口补贴政策扶植推动我国出口产品以数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导致了出口产品结构极不合理矛盾产生并加深。尤其是2007年7月1日大幅度调低出口退税,今年国内许多出口企业赶在第二季度抢出口,使得第二季度全国贸易出口总值和顺差出现天量放大,从而也促使外汇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1985~2007年上半年全国出口退税累计24461亿元,年均增长32.64%;同期广西出口退税累计264亿元,年均增长36.17%。

(2)实际利用外资的非国民待遇政策优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收更多的境外资金,在土地、税收等“两免三减半”优惠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将利用外资作为一种政绩工程设置多种考核指标,甚至违法违规变相给予优惠政策和层层分解下达指标,如允许固定收益回报和先行收回投资收益等方式,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吸收直接投资规模扩张和速度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资企业新成立数量同比增长过快,很大程度是抢于明年我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生效实施国民待遇统一中外资税率之前成立,以享受“两免三减半”利用外资政策优惠。(3)“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为外汇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宽松的监管环境。多年来我国外汇管理政策存在重流出轻流入、重公司轻个人,重资本轻经常、重居民个人轻非居民个人、重商品贸易轻服务贸易等外汇监管理念,1996年我国实现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后,为境外资金绕过资本项目管制流入经常项目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途径。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币升值强劲,境外资金以个人名义流入混入经常项目账户结汇规避资本项目严格监管的案例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账户大幅增长,成为外汇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

三、汇率与外汇收支之间的新关系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

1、外汇持续顺差扩大,加剧了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近几年来国际上频频出现对我国出口巨额实行反倾销和环境问题的案例,表明巨大贸易顺差已对我国国际贸易环境产生影响。一些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以绿色环境保护和反倾销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限制和打压我国出口产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2、资本净流入逐年增多,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近两年来,人民币汇率攀升,使市场上形成了强烈的可预测的升值幅度预期,因而热钱流入压力不断增大。流入的资金除了直接投资和外债等正常渠道外,还通过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以及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并在银行结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外资对内资的替代效应,加剧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据统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1~7月广西资本净流入分别为1.54亿美元、5.8亿美元和5.52亿美元;出口预收货款分别增长19.6%、31%和26%,进口延期付款分别增长17%、13%和33%。

3、扩大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来境外短期资金以贸易名义或服务贸易流入经常项目,其中不乏相当部分以逃避资本管理的短期境外资金,资本项下外资企业借入外债、资本金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的急剧扩大,已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4、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增加央行基础货币供应负担。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惊人,成为世界上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如此高额外汇储备,不仅成为欧美和日本干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藉口,海内外加重对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更重要的是加大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引起国民经济流动性过剩,刺激通货膨胀,削弱了紧缩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据统计,2007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狭义货币M1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8%。

四、措施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积极寻求受汇率变化影响较小的贸易品种,以规避汇率风险。一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发展加工贸易。尽量减少初级产品出口,按照国际产品质量标准严格狠抓产品质量关,以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来提高广西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发挥区域优势,加强边境地区国家经贸合作。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做大做好边境贸易“蛋糕”。三是提高汇率变化敏感性。灵活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多元化地采取措施规避汇率风险,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四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既要加快促进进口增长,更要依靠国内市场消化产能,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

2、加快金融外汇工具创新,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一是大力发展买方信贷,开发远期汇率产品。二是进一步理顺银企关系,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优质涉外企业的信贷资金扶植,当好企业金融参谋。三是大力推广使用人民币结算,增加出口贸易中本币结算规模,以直接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四是大力推广代客境外理财和外汇宝业务,尽快在全国推广银行代客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业务,以促进整体外汇业务的发展。

3、加强窗口指导,强化服务便利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效率

外汇收支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733;F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9-0043-06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收支顺差不断扩大,指责中国依靠操纵人民币汇率以谋取贸易竞争优势的声音越来越大。尤其前段时间美国大选期间,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再度成为中美关系中经济和政治的热门话题。客观理性的认识贸易收支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防止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等行为的发生,对于中美两国经济和贸易的顺利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和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于中国是否在操纵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方面集中在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测算,衡量汇率是否失调及失调程度的研究上,来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纵。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程度的测算方法是多样的,施建淮和余海丰(2005)[1]采用行为均衡汇率方法,以季度数据进行估计,显示2002年第二季度到2004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程度在10%左右。贺刚(2012)[2]分别运用截面、面板和协整三类模型对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失调程度进行测算,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在部分年度出现低估的现象,但偏离幅度温和,人民币币值围绕着均衡汇率在一个可控幅度内上下波动,不存在严重错位的现象。除此之外,王维国和黄万阳(2005)[3]、吴丽华和王锋(2006)[4]和杨长江和钟宁桦(2012)[5]等均从汇率失调的角度研究了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同一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测算结论也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学者在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算时,由于选择的变量的不同,测算结果仍然差异巨大(唐亚晖和陈守东,2010)[6]。

另一方面是从汇率与贸易收支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美国判断一国是否在操纵汇率的依据1988年制订的《贸易和竞争力综合法案》规定,必须考虑各国是否为阻止有效调整国际收支平衡,或为在国际贸易中谋取不公平竞争优势而操纵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鉴于此,一些学者集中从汇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这一角度探讨了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孙华妤和潘红宇(2010)[7]采用2005年7月至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差额的关系,协整方程估计结果显示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美元名义汇率成反向关系,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名义汇率不是中美贸易差额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说明在短期和长期中,中国政府无法依靠人民币低估以扩大净出口,即不可能操纵人民币汇率。此外,叶永刚等(2006)[8]、刘伟和凌江怀(2006)[9]也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差额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均未能发现汇率与贸易收支差额之间的因果关系,由此他们认为单纯依靠人民币升值难以缓解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

本文在孙华妤和潘红宇(2010)[7]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简称ARDL)模型从长短期汇率传递的角度拟分析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关系,并重点讨论是否存在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而获取贸易竞争优势的可能性。本研究与已往的研究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上述文献主要从汇率水平角度讨论了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关系。而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途径除了汇率水平途径还有汇率波动途径[10][11]。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另外,大多数现存文献只使用贸易总数据,鲜有文献分析不同贸易部门的情况。而本文进一步讨论人民币汇率与不同贸易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选取

(一)模型设定

本文沿用Rose和Yellen(1989)[12]构建的两国贸易模型,假设国内(外)进口商品数量取决于国内(外)实际收入水平和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

Dm=Dm(Ym,pm) D*m=D*m(Y*m,p*m)(1)

其中,Dm(D*m)表示国内(外)进口商品的数量,Ym(Y*m)表示国内(外)实际收入水平,pm(p*m)表示相对于国内(外)价格水平,以本(外)币衡量的本(外)国进口商品相对价格。

假设出口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

其中,Sx(S*x)是国内(外)出口商品的数量,px表示相对于国内价格水平P以本币衡量的本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p*x表示相对于国外价格水平p*以外币表示衡量的外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

本国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为:

其中,En表示采用直接标价法衡量的名义汇率,E表示实际汇率,定义为EEn·P*/P。

同样,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为:

均衡条件时,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相对价格水平取决于:

所以,以本币表示的本国贸易收支差额可以表示为:

上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形式后,可以表示为:

此处小写字母代表取自然对数形式。

由以上理论模型可以看出,贸易收支差额可以表示为实际汇率et、国内收入水平yt和国外收入水平y*t的函数。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虑到汇率波动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因素的影响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其中,tbt表示贸易收支水平,et表示实际汇率水平,yct表示国内收入水平,ytu表示国外收入水平,?滓t表示汇率波动率,?着为误差项。?琢c,?琢e,?琢yc,?琢yu,?琢?滓,?琢D均为估计参数。需要说明的是,Dt表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虚拟变量,即在实行汇改时期Dt取值为1,否则为0。但在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6.83元人民币左右。鉴于此,汇改时期设定为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与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

我们最关注的是模型(9)中的汇率传递参数?琢e和?琢?滓波动传递参数。如果我们检验结果证实这些系数显著非零,说明中国有可能操纵汇率来获取贸易优势。反之亦然。

(二)变量定义与数据概述

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国际贸易走向新阶段的第一步,此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发生了显著性的增长。因此,本文研究入世后的情况,选取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共120个样本数据。各变量定义为如下:

tbt表示贸易收支,这里选用样本期内每月中国对美实际出口额(rex)与实际进口额(rim)的比值{1},即:

其中,next表示名义对美出口额,xpit表示中国总体出口价格指数②,imt表示名义对美进口额,mpit表示中国总体进口价格指数。

et表示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即:

其中,etn为以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每月平均值,cpitUsa表示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tChn表示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数值上升代表人民币贬值。

国内外实际收入通常使用实际GDP。但由于本文所使用的变量为月度数据,而GDP只有季度数据。为此本文以中国与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作为国内外实际收入的变量。由于不存在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本文使用上年全年=100与上年同月=100的当月数据推算而得到2005年=100的名义工业生产指数,然后除以生产者物价指数计算实际工业生产指数。

汇率波动率的估计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移动平均标准差③(moving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et为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m为移动平均窗口长度。由于本文使用月度数据,本文采用使用最近12个月的数据来计算,即m=1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另外本文特将所有指数数据的基期统一为2005年=100。除了汇率与汇率波动率之外,其他数据均采用X12-ARIMA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并相应的全部取自然对数值。

三、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Pesaran和Shin(1995)[13]、Pesaran和Pesaran(1997)[14]、Pesaran等(2001)[15]提出的ARDL模型来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ARDL模型相比于其它模型,具有最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同时得到长期和短期汇率传递系数;另一方面无论模型中各变量序列是I(0)还是I(1),都可以使用该模型进行估计,并且得到回归系数的结果是一致、有效的。

ARDL检验法分两步完成,即ARDL协整检验与ARDL长短期模型的估计。

(一)ARDL模型的协整检验

根据方程(9),建立如下ARDL协整检验模型:

(13)

其中,?驻表示差分算子,即?驻xt=xt-xt-1。F检验可用于检验水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原假设为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方程(13)。在原假设成立时,F统计量服从非标准分布。在95%与99%的临界范围分别为2.62~3.79与3.41~4.68④。当F统计量大于临界上限时,拒绝原假设,即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F统计量落在临界范围内时,还要进一步检验各变量的单整阶数。

(二)ARDL模型的估计

通过ARDL协整检验发现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后,我们可以分析变量间的长短期关系。关于长期模型,应用如下长期ARDL(m1,m2,m3,m4,m5)模型:

估计式(14)后可以转换成如下长期均衡关系式:

从现实情况来看,式(15)长期均衡关系并非永远成立。在短期内,受到各种原因而脱离其均衡关系。基于ARDL(m1,m2,m3,m4,m5)模型的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如下:

其中,ECt-1为误差修正项。当长期均衡关系出现失衡时,误差修正项起到回调作用。ECt-10才能回到均衡值。因此参数?孜为负。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除了总体贸易收支水平之外,本文使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数据考察不同贸易部门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食品及活动物(第0类)、饮料及烟类(第1类)、非食用原料(第2类),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蜡(第4类)占总进出口额的比率极小,我们将这些分类加总称为初级产品。于是下面所要分析的对象为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第5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6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第7类)、杂项制品(第8类),共有5大贸易部门。

(一)ARDL协整检验

首先进行ARDL协整检验。首先要确定式(13)的ARDL(m1,m2,m3,m4,m5)协整检验模型的滞后阶数。本文进行m1=1~3、m2=0~3、m3=0~3、m4=0~3、m5=0~3的768种模型组合的检验,根据施瓦茨信息准则(SIC)选择最优滞后模型。

总体贸易收支、初级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的ARDL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除了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之外均大于95%的临界上限3.79,表明在5%显著水平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水平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未能发现协整关系,表明本文选取的变量均不能说明这些部门的贸易收支。换言之,汇率与汇率波动均不影响这些部门的贸易收支,中国不能通过汇率操纵来获取贸易优势。因此在下面的ARDL长短期模型分析当中,该行业分类将不予考虑。

(二)ARDL长短期模型估计结果

在上述研究证明水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长短期模型的具体参数。这里也根据SIC准则选择了式(14)的ARDL(m1,m2,m3,m4,m5)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1. 总体分析。从长期来看,汇率水平传递参数?琢e与汇率波动传递参数?琢?滓均不显著异于零,说明长期内无论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还是其波动率均不影响中美贸易收支。另外,代表美国实际收入水平的参数?琢yu为2.639 9,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长期中美两国贸易收支主要受到美国收入水平的正向影响,即美国实际收入水平越高,中美贸易收支顺差越大。换言之,美国收入的减少将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萎靡而外需持续低迷背景下,中国贸易收支不断恶化,贸易部门尤其是出口部门不得不面临严峻挑战,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

从短期来看,同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和实际汇率波动率的参数都是不显著的,表明人民币汇率的政策性调整不能在短期内起到立即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而且中美两国实际收入参数?茁0yc与?茁0yu也同样是不显著的,表明这些变量在短期内均不是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因素。另外,参数?孜为-0.521 1并在1%水平显著,这表明在短期内一旦偏离长期均衡水平,实际出口在一个月内向均衡水平回调52.11%,即大约2个月回到均衡水平。

综上实证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美贸易收支没有受到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水平与波动的显著影响,意味着中国不能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影响对美进出口贸易进而改善贸易收支。

2. 行业分析。表3显示,初级产品、化学成品与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贸易部门的ARDL长短期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在初级产品贸易部门方面,无论是长期模型还是短期模型,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和汇率波动率前的参数都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无论汇率水平还是汇率波动率的变动,对于中美初级产品贸易收支都不存在显著影响。

化学用品与有关产品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在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前的参数不显著,说明长期内汇率水平变动,对于中美化学用品与有关产品贸易收支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汇率波动率前的参数为0.4241,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意味着长期内,汇率波动率对中美化学用品与有关产品的贸易收支产生正向影响。尽管如此,化学用品与有关产品贸易部门在整个中美进出口贸易所占的比例极小,根据2011年全年数据计算只有3.84%,因此该部门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短期内汇率水平传递参数?茁e与汇率波动传递参数?茁?滓均不显著异于零,表明短期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率的变动对于中美化学用品与有关产品的贸易收支均不存在显著影响。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的参数估计结果与初级产品相似,即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与其波动率均不是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主要变量。

另外,这三种模型的误差修正项参数均在1%水平显著为负,表明当长期均衡关系出现失衡时误差修正项能够起到回调作用,即我们设定的ARDL误差修正模型是准确的。

总体而言,虽然各贸易部门的模型估计结果在参数大小与其显著程度方面有所差异,然而基本上支持无论汇率水平还是汇率波动均不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的结论。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通过汇率水平途径或汇率波动途径来改善中美贸易收支。

3. 模型设定检验。最后,我们进行模型设定检验,以确认我们设定的模型合理与否。表4中,Q12表示检验估计模型残差的12阶Ljung-Box统计量。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模型在10%显著水平也不能拒绝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的原假设。LM1Hetero表示检验估计模型残差项1阶异方差的LM统计量。结果发现,所有模型在10%显著水平也不能拒绝残差序列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由此可以推断,我们设定的ARDL模型是合理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别探讨了中美双边实际汇率、汇率波动率与中美总体贸易收支差额以及按SITC分类各行业贸易收支差额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汇率水平以及汇率波动率对中美两国之间总体和分行业贸易收支差额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这也就是说,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国政府都无法通过刻意低估人民币币值,而达到扩大中美贸易收支顺差的目的。因此,将中美之间巨大的贸易收支差额归因于人民币被有意低估,或者中国政府通过操纵人民币汇率来获取贸易竞争优势的说法都是没有依据的。客观理性的探讨人民币汇率是否纵,人民币汇率是否失调或失调程度,对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贸易往来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注释:

①对进出口的比值取对数相当于对数进出口额的差(进出口贸易差额),即:ln(rex/rim)=ln(rex)-ln(rim)。

②以下本文所用价格指数(CPI、PPI、XPI、MPI)均利用上年全年=100与上年同月=100的当月数据推算而得到2005年=100的月度数据。

③本文也采用最近常见的(G)ARCH类模型估计了条件异方差。但可能由于样本总数不够,估计结果极差。最后放弃了这些模型的使用。

④数据为方程包含常数项但不包含趋势项的临界值。

参考文献:

[1]施建淮,余海丰.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J].经济研究,2005,(4):34-45.

[2]贺刚.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了吗?[J].国际金融研究,2012,(2):4-15.

[3]王维国,黄万阳.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3-14.

[4]吴丽华,王锋.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7):15-28.

[5]杨长江,钟宁桦.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均衡汇率[J].金融研究,2012,(1):36-50.

[6]唐亚晖,陈守东.基于BEER模型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的测算:1994:Q1~2009:Q4[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29-37.

[7]孙华妤,潘红宇.操纵人民汇率的可能与现实[J].世界经济,2010,(10):43-56.

[8]叶永刚,胡利琴,黄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对外贸易收支的关系——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6,(4):1-11.

[9]刘伟,凌江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6,(9):4-8.

[10]Bahmani-Oskooee M.,Hegerty S.W.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Trade Flows:a Review Article[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2007,(34):211-255.

[11]McKenzie M. D. 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International Trade Flows[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9,(13):71-106.

[12]Rose A.K.,Yellen J.L. Is There a J-curve?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53-68.

外汇收支论文篇3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Gustav Cassel(1922)提出的,他系统地分析了价格水平和汇率之间的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以一价定律为基础,该定律是指在完美市场假设下,如果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其价格水平不同,意味着市场出现非均衡状态,则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必定会使供求发生变动,最终使得两国商品之间、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实际资产与金融资产之间以及所有的其它所有的套利机会均会被消除,使得价格趋于一致,同类商品以相同的价格出售。根据一价定律,汇率变动最终会被同比例的商品价格变动所抵消(只可能出现短时间的小幅度偏差),因此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是中性的,汇率不会影响国际贸易平衡。

二、进出口弹性理论

在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和假设贸易供给弹性无穷大及初始时国际贸易保持平衡的假设上,Abba Lerner(1946)提出了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弹性理论,即Marshall-Lerner条件:当进出口弹性之和大于1时,货币贬值会改善贸易收支。但Marshall-Lerner条件没有考虑国民收入的变动,如果考虑国民收入的变动,当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时,该国的支出下降幅度小于收入下降幅度,就有增加进口的趋势,这就是Lausen-Metzler效应。由于Lausen-Metzler效应的存在,货币贬值可能导致贸易收支在短期恶化后再逐步改善,贸易收支随时间的变化类似于字母J的形状,被称为“J曲线效应”。厉以宁(1991)在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后认为:我国的进出口弹性不能满足Marshall-Lerner条件,贬值不利于改善贸易收支。钟伟等(2001)运用1993~1998年中国进口量、出口量、进口与国内相对价格、出口与国外相对价格、GNP、有效汇率等指标的季度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存在有时滞的“J曲线”。中国现阶段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较小,汇率调整不会对贸易收支产生多大影响。

三、吸收分析理论

Sidney Alexander(1952)把弹性分析方法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融合在一起建立了国际收支吸收分析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差额是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差额,货币当局可以通过提高国民收入和减少国内吸收而改善国际收支情况。根据吸收分析理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进入生产部门,增加了出口量。同时,出口增加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增加,只有当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王海南(2006)认为人民币小幅升值对于改善我国国际收支却根本不起多少作用,只会诱发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

四、利率平价理论

Keynes(1923)第一个建立了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后由Paul Einzig(1937)补充成为完整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在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在资本自由流动且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远期与即期汇率的差价等于两国利率之差,实际上使得不同国家资产的收益率相同。虽然我国限制资本项目下外汇交易,但在当前国内存在较强加息预期的情况下,仍然有热钱通过种种方式进入我国,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国内几乎没有对应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照搬国外理论而不顾实际的研究望望难以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而在对相关理论的扩展和修正上,由于各人理解不一,很多研究的结论都是彼此对立的。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汇率形成和国际收支变动分析框架和理论对分析预测我国汇率及国际收支,规避汇率风险,进行投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岱孙,厉以宁.国际金融学说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王志强,齐佩金,孙刚.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界限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

外汇收支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8-0009-05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自2002年起,人民币汇率就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不仅国内经济学界对此纷争不断,国外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也时常将人民币汇率作为攻击的对象。

虽然2005年汇率机制改革后的几年中人民币汇率已经上升了21%以上,但这一升值幅度并未能满足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的胃口,也未能平息国内外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一段时间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有所减弱,但危机刚过,人民币汇率之争又起。

先是年初在130名议员施压下美国总统奥巴马提高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分贝”,再后则有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6月表示美方将向中国施压以寻求根本的解决之道,美国参议员舒默甚至声称将与同事一道推进一项立法,以准许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及其他货币“根本性失准”的国家实施反倾销及反补贴税法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于6月19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就意味着人民币从此又要走上继续升值之路。

那么,人民币是否存在所谓的“根本性失准”或“严重低估”?人民币升值能否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一孔之见,以供学术界讨论。

一、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低估”

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之所以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因此,讨论人民币是否应当继续升值,就不能不首先对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予以澄清。

在合理汇率水平的确定和衡量上,经济学家们历来存有不同观点。在关于汇率决定的种种理论中,影响最大且经常被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用来作为攻击人民币汇率理论依据的,莫过于购买力平价说。既然如此,分析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严重低估”,我们就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原理谈起。

购买力平价理论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所创立,其基本观点是:一国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反之,外国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本国的商品和劳务。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的购买力相互交换,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就是两国货币在各该国国内购买力的对比,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由于购买力事实上是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就是两国物价水平之商。即: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汇率=乙国货币购买力/甲国货币购买力=甲国物价水平/乙国物价水平

卡塞尔认为,一国物价或货币购买力的变动是外汇汇率涨落的原因,外汇汇率的涨落是物价或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如果甲国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则用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价格就会上升,甲国货币的汇率就会下降;反之亦然。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若甲乙两国相互建立了货币的汇率,只要两国货币购买力不变,汇率也不会变动;如果两国或两国中的一国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购买力下降,就会引起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化。

例如,如果甲国发生通货膨胀而乙国物价不变,则甲国货币在乙国的价值就会相对下降。反之,若乙国发生通货膨胀而甲国物价不变,则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的价值就会相应提高。若甲乙两国都发生通货膨胀,则甲国货币对乙国货币的价值高低,需以两国物价上涨程度来比较。若甲国物价上涨的多、乙国上涨的少,则甲国货币的汇率下降、乙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亦然。

由于物价的高低又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也取决于两国货币数量变化率之比。即: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新汇率=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旧汇率×甲国货币数量变化率/乙国货币数量变化率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旧汇率×乙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甲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以甲国货币表示的乙国货币的旧汇率×甲国物价指数/乙国物价指数

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上述基本内容中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的精髓是将国内外物价的对比作为决定汇率的依据,提出了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的观点。特别是在金本位制已成历史陈迹,各国普遍实行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由于通货膨胀而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这一理论将两国货币各自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比率,作为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依据,可以相对合理地体现两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既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建立了货币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之间的联系,那么,以这一理论为依据分析两种货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就不能脱离两种货币购买力或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化。

就人民币汇率而言,由于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基本实行的是钉住美元而浮动的汇率体制,同时受西欧一些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对美元的大幅贬值已经使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因此,目前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主要来自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

既然如此,衡量人民币汇率是否存在严重低估就不能不以中美两国的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作为依据。如果以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作为考察的起点,以CPI代表物价的水平,则中、美两国的物价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上述中美两国1994年以来16年中CPI的变化看,虽然自1997年以后中国的CPI增幅都低于美国,但1994-1996年的三年中,中国的CPI却大大高于美国。从16年中两国CPI的总涨幅看,美国累计上涨了70.03%,中国累计上涨了68.8%。虽然美国CPI的涨幅高于中国,但也仅仅比中国高出1.23个百分点。

这说明,如果仅仅从这一时期美元和人民币的购买力来看,变化基本相同。既然如此,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不应该有大的变化,如果把1994年汇率并轨时的1:8.7作为美元和人民币的“旧汇率”(这一汇率反映了当时人民币和美元的市场均衡汇率水平),以上述购买力平价公式计算,合理的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应该在1:8.5左右(8.7×68.8%/70.03%)。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人民币汇率存在低估而必须升值的话,只需升值2.3%足

矣。然而,自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却从最初的1:8.7不断升值到现在的1:6.77左右,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高达28.5%(8.7-6.77)÷6.77。

由此不难看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仅没有被“严重低估”,相反,即使按照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经常用来作为施压人民币升值理论依据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衡量,人民币币值也存在着无可争议的高估现象,以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作为施压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理由,显然缺乏理论依据。

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中美两国CPI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所占权数不同,因此两国CPI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反映两国物价和货币购买力的实际水平,仅仅以CPI作为确定汇率的依据具有很大局限性。

例如,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等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而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不完全相同,而且更大的区别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3%,仅及美国的39%;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的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CPI内容特别是权重的差异,削弱了两国CPI的可比性。例如,在我国,近几年住房价格的飞涨使我国居民对通货膨胀的感受非常明显,但由于我国CPI中并未纳入住宅价格,因此房价的上涨并不能在CPI中得到反映,这是我国很多居民都认为中国CPI失真的重要原因。如果考虑到这一因素,则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下降幅度要比CPI反映出来的人民币币值下降幅度大得多。这就更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不仅不存在所谓“严重低估”,反而更有高估之嫌。

所以,以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为理由压迫人民币继续升值不仅于理无据,更与现实不符。

二、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

西方国家不断压迫人民币升值,除了认为人民币存在严重低估外,还与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有关。

下表反映了中国2001年以来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变化状况。

上表数据表明,自2001年以来,我国贸易收支和整个国际收支一直为顺差,而且顺差数额不断扩大。以贸易收支为例,2001年贸易顺差为225.41亿美元,到2004年增加到319.8亿美元;2005年后贸易顺差又急剧扩大,到2008年已增加到2955亿美元;虽然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但仍高达1961亿美元。至于整个国际收支顺差,也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增长态势。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从2001年的2121.65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23991.52亿美元,不到10年外汇储备增长了10倍以上,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引发了西方国家一些经济学家和政客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早在2002年,日本(包括官方和民间)就打响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第一枪。那时,以日本财政大臣和《读卖新闻》为首,强烈谴责中国蓄意操纵汇率,向世界低价倾销出口商品,是全球通货紧缩之罪魁祸首,要求“西方七国”集团通过决议,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继日本之后,美国高官、金融巨头、主流媒体立即跟进,欧盟也在一边摇旗呐喊。一时之间,人民币突然成了众矢之的,人民币也在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切问题的罪恶根源。尽管2005年以后人民币已经对外大幅升值,但由于中国国际收支仍然维持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也在继续快速增长,因此,2009年以来美国又发起了新一轮对人民币汇率的攻击。在这种压力下,我国不得不重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人民币重新走上缓慢升值的道路。

由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到底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是否源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人民币升值能否解决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的问题?

如果忽视中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变化的特殊因素而仅从国际金融学的书本知识进行教条式分析,则很容易将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归因于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因为,国际金融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一国汇率的低估使该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获得出口贸易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贸易收支乃至整个国际收支的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

正因为如此,提高本国货币汇率往往被认为是顺差国减少顺差和外汇储备的重要调节手段。西方国家一再逼迫人民币升值,也正是基于国际金融学的这一看似无可争议的基本原理。

然而,国际金融学的上述原理并不具有“绝对真理”的性质,一国货币汇率的高低与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变化也并非简单的因与果的对应关系,换言之,一国货币汇率的贬值并不一定必然会带来该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和外汇储备的增长;相反,一国货币汇率升值也未必会减少该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变化的因素实在过于复杂,汇率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甚至并非实质性因素,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他因素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影响弱于汇率。而且,顺差国货币汇率升值不仅可能无助于减少顺差和外汇储备,甚至还会成为刺激该国顺差扩大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诱因。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就国外而言,日本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例证。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快速增长(到1984年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美国便对日本和当时的西德挥舞起汇率大棒,通过签订“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从此拉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幅20%。从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

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从日元实际有效汇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l%;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然而,日元的升值并没有带来美国出口贸易的成长和逆差的减少,这一点连后来参加G5国家“卢浮宫”会议的各国头头脑脑们也不得不予承认,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的财政赤字成为各国一致的共识。另一方面,日元快速升值也未能阻挡日本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的扩张,恰恰相反,它进一步导致日本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海外纯资产的迅速增加。因为,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这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带来了稳赚不赔的无风险套利机会,从而促进国际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日本,日本的国际收支顺差不仅难以减少,反而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入而继续增加。日元升值也使日本对外扩大投资获得了有利的契机,其在海外的纯资产迅速增加,1986年达1804亿美元,超过号称“食利大国”的英国(1465亿美元)而跃居世界第一。此后,除1990年外,日本一直保持了世界最大纯债权国的地位。2002年末,日本的海外纯资产余额达1753080亿日元,按当年12月的平均汇率折算,约为14338亿美元,与“广场协议”前的1984年相比,增大了18倍以上。在伴随日元升值而出现的海外资产扩张过程中,日本外汇储备也大量增加,在2006年前一直维持着世界第一储备大国的地位。可见,从日元升值在日本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方面产生的效应看,与人们原来的预期恰恰相反。

中国的实践再一次证明货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不是由于人民币汇率的所谓“严重低估”,人民币升值不可能解决所谓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问题。这可以从2001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走势图中得到体现(见图2)。

图2中,左边的纵轴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数和外汇储备年增加额,右边的纵轴表示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以年均中间价表示)。

从图2中可见,就人民币汇率走势看,2005年以前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并无变化,一直稳定在1:8.27的水平。

2005年以后,人民币汇率呈升值趋势,从2005-2009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逐渐减少为1:8.12,1:7.96,1:7.60,1:6.97,1:6.82。然而,从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走势看,却明显与人民币币值呈现为弱相关甚至正相关性。

2005年以前,虽然人民币汇率曲线呈水平状,无任何变化,但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仍呈增长态势,从2001到2004年,国际收支顺差分别为521.8亿美元、677.13亿美元、986.01亿美元、1793.19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增加额相应为465.91亿美元、742.42亿美元、1168.44亿美元、2066.81亿美元。

2005年以后,人民币币值虽然不断升高,但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速增长,出现了人民币越升值、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越快的局面。

2005-2008年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分别达到2238亿美元、2599亿美元、4453亿美元、4451亿美元,2009年顺差虽有减少,但仍高达3932亿美元,而且这种顺差的减少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结果,并非人民币升值效应的体现;2005年至2009年,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中,中国外汇储备更是超速增长,每年增加额分别达到2089.4亿美元、2474.28亿美元、4619.49亿美元、4177.81亿美元、4531.22亿美元。

外汇收支论文篇5

汇率问题一直是经济界关注的焦点。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既“管理”又“浮动”,人民币汇率受到错综复杂的经济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从理论和数据方面进行分析。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因素的理论机制

1.我国的GDP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一国的经济综合实力是决定汇率变动的根本因素。近几年,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使人民币将会在长期内成升值趋势。

2.通货膨胀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通货膨胀是影响一国汇率的主要因素。首先,通胀会影响一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一国发生通胀时,其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涨,国外商品价格相对下降,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对本币产生贬值的压力。其次,通胀还会影响实际利率,从而间接影响外汇率。当一国发生通胀时,该国的实际利率下降,使外资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于是导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再者,两国货币的比率从根本上是由其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决定的。当一国发生通胀,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与购买力就会减少,汇率下降。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变动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的。如果用p*和p表示外国和中国t0到t1期的通胀率,S0和S1表示t0和t1期汇率,则相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说明了汇率变动率是由中外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的(姜波克,1999)。如果中国通胀率大于外国通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则反。

3.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若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将有大量的外币想兑换成本币,造成本币供不应求,币值上升。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优惠外资政策使我国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因此在国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两项目中,外资引进迅速增加,导致资本金融账户也为顺差。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人民币肯定升值。

4.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国际储备的多少反映了该国清算国际收支及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外汇储备太少,将动摇外汇市场对该国货币稳定的信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顺差,在结售汇制度下必然引起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迫使央行增发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造成货币供应量的数倍增长,当货币供大于求,引起通货膨胀,人民币对外贬值。然而我国的美元外汇近年急剧上升,人民币汇率也不断升值,这与理论不一致。

5.中美利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一国利率的高低影响一国金融资产的吸引力。若一国利率的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外资流入,本币供不应求,造成升值压力,反之则反。利率套利是指短期流动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以便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报偿[Dominick Salvatore,2003]。套补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之差。套补利率平价的一般形式为:

S是即期汇率,F是远期汇率,i是本国利率,i*是外国利率。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即期升值,远期将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即期贬值,远期升值。

6.政府对汇率的政策干预。政府对汇率的干预是因为这一市场在自发运行中会出现市场失灵。宽松政策能扩大消费和投资,国际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逆差,外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本币汇率下跌。反之则反。另外,央行可以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直接影响外汇供求,引起汇率的变动。

二、定量分析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

本文前面用理论分析了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现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检验这些因素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显著性(数据为1996~2005年的数据)。

人民币汇率用Y表示,X1,X2,X3,X4,X5分别表示我国GDP,通货膨胀率,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中美利差。因为政府和央行的政策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前几项因素反映出来,所以模型中略去。由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Y=X1+X2+X3+X4+X5+u(1)

其中,u为随机干扰项。

对(1)式进行回归:

Y=-0.0013X1-0.0011X2-0.0152X3+0.0177X4+0.0028X5+8.4170(2)

(-2.122) (-0.653) (-4.792) (1.595) (1.403) (179.126)

R2= 0.978 F值=36.087 D.W=3.002

从回归结果看出,R2为0.978,也通过了F检验,表明模型整体上拟合很好。从斜率项的系数来看,除了X3的T值大于5%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4的T临界值2.132,而其他各系数都没通过T检验,尤其是X2的系数T值过小。再者GDP,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和利差的系数符号均符合经济意义。但从X2系数-0.0011的符号看出,其经济意义明显不合理。经验推断各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使得它们对Y的独立作用不能分辨,通不过T检验[李子奈,潘文卿,2004]。经检验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发现GDP与外汇储备高度相关,GDP可以很大程度上代替外汇储备,因此略去X4。再进行逐步回归。最终的计量模型为:

Y= -0.0003X1- 0.0111X3 +8.3389(3)

(-2.570)(-5.580)(812.599)

R2=0.930 F=46.030 D.W=1.168

通过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2)(3),可以看出:

1.理论上这五个因素都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变动,GDP和国际收支的影响最大,其显著性最强。由(3)式看出,GDP与人民币汇率正相关,即GDP增长1千亿元,一元人民币将多兑换0.0003美元。这符合汇率正确的发展规律:一国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使该国货币坚挺。国际收支也与汇率正相关,即国际收支顺差增大1千亿元,人民币将多兑换0.0111美元。我国十年来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根据汇率决定理论和在国际压力的作用下,人民币必然将持续升值。

2.通货膨胀率应与人民币汇率成反比。而由模型(2)看出,通货膨胀和汇率成正比,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因为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购买力下降,汇率应该走低。我国的人民币名义汇率持续升高主要原因还是1994年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加上汇率制度不健全,人民币被低估,现在人民币对外的升值压力远大于其对内的贬值压力。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也成反比,实际中影响相对较小。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8.

[2][美]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27.

[3]姜波克.国际金融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2-153.

[4]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

外汇收支论文篇6

一、引言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和外汇储备余额的不断增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为社会广泛关注。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到2011年6月15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达到6.48元。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连年增长,屡创新高, 至2010年底达到28473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虽然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不可避免地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本文试图就人民币实际汇率和我国外汇储备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 探讨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会对我国外汇储备造成什么影响, 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外汇储备之间如何影响。

二、文献综述

在外汇储备规模问题上,已有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理论主要有:储备/ 进口比例法;机会成本说;货币供应量决定论;定性分析法。

②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③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研究。马娴(2004)认为汇率、利率等也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存在影响。胡燕京、高向艳(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家外债余额和汇率变动是中国外汇储备量增长的决定因素。潘成夫(2006)采用2000 年至2005 年月度外汇储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预期对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把汇率作为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其中一个因素,结合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判断一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内外均衡。外部均衡的目标是国际收支情况。内部均衡指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根据上述条件,从内外均衡角度分析,影响一国最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国内生产总值、贸易收支、实际外资利用额、汇率。即有R=R(TB,GDP,RER),式中R表示我国外汇储备,TB表示贸易收支,GDP表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RER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

在实证分析中,为了消除异方差,采用双对数形式,即有

LNR=a+b*LNTB+c*LNGDP+d*LNRER+e

解释变量为LNGDP 、LNTB 和LNRER,被解释变量为LNR。其中LNTB由中国出口额的自然对数值减去中国进口额的自然对数值所得,即LNTB=LN(出口额/进口额)。LNREER=LNER*(美国CPI/中国CPI),其中ER表示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中国和美国的CPI均调整成以2000年为基期。

本文选取了1985―2009年相关数据。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际货币基金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考察时间序列变量是否为同阶单整,结果如表2所示:

来确定滞后阶数。*表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是显著的,无标志说明在1%的水平下检验值是显著的。

从表2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涉及所有的变量都遵循一阶单整。

2.协整检验与长期均衡关系比较

由于回归方程中所涉及到的变量多于两个,所以本文采用JJ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考察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及收入的长期关系。JJ检验结果如表3及表4:

由表3可知,人民币实际汇率、中国贸易收支、中国GDP、外汇储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四者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至少存在1个协整向量。

由表4可得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协整关系式为:

LNR=-18.50+4.09LNDTB+1.70LNGDP+4.55LNRER

在长期中,中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我国外汇储备1.7个百分点。长期中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1个百分点能增加我国外汇储备4.55个百分点。长期中我国贸易收支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得外汇储备增加4.09个百分点。

3.误差修正模型

本文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各变量之间关系的短期动态调整与长期特征。中国外汇储备的误差修正模型如表5:

由表5可以看出,样本期内各参数的估计值都达不到显著性水平,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不能在短期水平上解释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化。误差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上一期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中国GDP指数均以0.86的比率对本期外汇储备均衡做出纠正,因此各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自动实现。

4.贸易收支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目的就是研究当人民币实际汇率,我国GDP,我国贸易收支发生扰动时,其后外汇储备的变动有多大程度应归因于受到该扰动的影响,也就是要研究各个经济变量自身冲击项对外汇储备的独立的贡献度。中国外汇储备方程的方差分解如下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外汇储备对自身的影响一直占预测误差82%以上。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占预测误差的百分比在第6期达到最大的12.97%,中国GDP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占预测误差的百分比在第6期达到最大的3.98%,中国贸易收支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占预测误差的百分比在第4期达到最大的0.97%。这说明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始终远远高于中国贸易收支和中国GDP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五、结论

本文利用VAR模型, 并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协整和方差分解的分析方法, 就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外汇储备变化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若干结论:

第一, 从长期来看, 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 即协整关系。

第二,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的升值将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减少,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不是太大,这和我国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政策有关。因此我们不能仅通过使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来调整外汇储备,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国际收支,调整中国目前的投资结构和储蓄水平,配合汇率的改革等多种措施来调整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 1 ] 马娴:《从实证角度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与汇率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2004,5,pp.36- 40。

外汇收支论文篇7

理论上讲,汇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汇率的波动可以影响一国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使进出口发生变化,并影响到贸易收支的差额。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做过研究,所持结论不一。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1.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

Tilak Abeysinghe和Tan Lin Yeok (2005)从名义汇率角度通过对新加坡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认为国内生产力的进步以及本币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降低会部分抵消升值给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币的升值并不会恶化贸易收支。

SilvanaTenreyro (2004)采用1970―1997年的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论是名义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影响

Wilson(2000)基于1970-1996年度数据对韩国、美国和日本之间多边贸易进行研究,发现实际汇率波动对韩美和韩日之间的贸易收支没有显著的影响。

Rose(1991)运用多种计量方法估计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五个主要OECD国家的非结构贸易收支方程,发现实际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几乎没有影响。

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正面影响

Eleanor Doyle(2001)考察了汇率波动如何影响爱尔兰对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出口影响,分析汇率波动影响采用了GARCH模型,协整与误差修正理论,实证结果表明不论名义或真实汇率波动对爱尔兰的出口都具有积极影响。

Ying Qian Panos Varangis(1994)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瑞典、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荷兰的出口影响具有正面作用。

Marquez(1990)以欠发达国家整体为对象,研究的时间段为1973年---1985年,采用季度数据,得出进出口价格弹性之和为-1.44和-0.78,马歇尔-勒纳条件得以满足,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贸易收支。

3.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有负面影响

TaufiqChoudhry (2005)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个角度研究了1974―1998年汇率的波动性对美国向加拿大和日本实际出口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名义汇率的波动对美国的对外出口有显著的影响,且大多数为负面影响。

Rose和Andrew (2000)使用1970―1990年18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作模型,发现名义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

Sauer and Bohara(2001)研究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对拉丁美洲与非洲国家是存在的。

二、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近年来,人民币与贸易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国内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对于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无显著关系

宿玉海、黄鑫(2006)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就1997~2004年间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及波动对中国向日本及欧元区国家出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短期影响效果不显著。

沈国兵(2005)基于1998-2003年月度数据对中美之间贸易关系进行计量分析。认为中美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浮动并不能解决中美逆差问题。

欧元明等(2005)在《汇率与中国对外出口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内资企业出口与汇率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内资企业出口和实际有效汇率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并且无论在长期和短期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都不能有效地解释内资出口的变动,说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内资企业出口影响非常小。

2.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有显著关系

朱小梅、田贤亮、王红玲(2006)采用1994~2004年的相关数据,以中国对日本农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发现人民币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着实际影响,但在出口中所谓的J曲线效应并不显著。

卢向前在《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1994-2003》一文中,重新对 ML 条件进行检验,采用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方法,对 1994-2003 年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实际汇率波动与我国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的影响,ML 条件成立,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存在 J 曲线效应。

李海波(2003)对1973-2001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国际贸易收支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这段时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和中国国际贸易收支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评价

虽然经验研究结果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但多数实证分析表明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大。对研究结果差异可能诠释的原因在于与实证研究的对象、国别、地区、数据的选取、汇率波动率的测量、实证方法的差异等有关。对于我国而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造成的影响以及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指责是否成立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答。

参考文献:

外汇收支论文篇8

一、前言

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截至2011 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汇率创汇改以来新高,达到1美元兑6.315人民币,比汇改前的1美元兑8.276人民币累计升值23.7%。根据国际收支弹性理论,一国货币升值可以影响该国的相对价格,使进口规模增加而出口规模减少,导致国际收支的减少。但实际上,中国国际收支顺差200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后便迅速扩大,到2008年达到2986亿美元的历史高点才逐渐收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下降,分别为1961亿美、1831亿美元和1551 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下降34.4%、38.6%、48.1%。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对外贸易收支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

从研究我国贸易收支和汇率关系的文献来看,样本大多选取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研究没有反映出危机后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的关系,本文选取2010―2012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关于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国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Ethier(1973)、Demers(1991)认为,汇率波动增加了贸易风险,特别是这种风险无法通过金融工具来规避时,风险厌恶的厂商会选择降低贸易量;Choudhury(2005)从名义汇率的角度研究了美国对欧洲的出口%结果发现名义汇率的波动对美国的出口以负面影响为主;Maruez(2007)认为,中国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差,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对中国的出口影响较小,而对进口几乎没有影响;Dellas和Zilberfarb(1993)从期权理论出发,认为未执行的贸易合同相当于期权,风险与收益高度正相关,因此汇率波动导致的风险可能提升厂商增加贸易量的意愿;Narayan(2006)基于协整理论,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存在协整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都会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中美贸易之间J曲线效应不明显;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0)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汇率波动对进出口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汇率波动对于一国贸易产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卢向前和戴国强(2005)将人民币对世界主要货币的加权值作为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运用协整向量自回归法考察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有显著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进出口的J曲线效应明显;张学忠、张丽等人(2007)研究发现,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而在短期内实际汇率对贸易条件有显著影响,但是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修正作用不显著;徐炜和孙俊(2008)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验证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结果发现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逐步减小,认为通过人民币升值以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之举在实践中是不合理的;杨学楠(2005)基于协整理论研究了人民币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稳定关系;奚君羊和李志军(2011)研究发现汇率对中国总的贸易收支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和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大于汇率的影响,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增长而非汇率变动。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2年底中美双边贸易和实际汇率的季度数据,中国与美国双边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是基于(SITC)的分类数据,中美两国贸易数据、中国和美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等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经济数据、历年以及等。

(二)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简化的贸易收支模型和对数描述的马歇尔―勒纳条件,构建模型如下:LnTB=C0+C1LnE+C2LnYh+C3LnYa+d。其中,TB=EX/IM,表示出口对进口的比率,E表示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Yh表示本国的实际国民收入,Ya表示美国的实际国民收入,d为随机误差项。按照传统国际收支理论,本国居民收入上升会增加进口外国商品的需求,使进口增加,贸易收支恶化,C2符号预期是负号;外国居民收入上升,会增加进口本国商品的需求,使本国出口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因此C3 符号预期是正号;若马歇尔―勒纳条件满足,则本国货币贬值会改善贸易收支,故C1的符号应是负号。

四、实证结果

(1)平稳性检验。VAR模型要求其变量平稳,或联合平稳(即不平稳但有协整关系),因而必须对模型中的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法,结果见表1。

表1 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变量名称 检验形式 ADF检验值 5%临界值 结论

LnTB (C,T,0) -1.0062 -2.5674 不平稳

LnTB (C,T,1) -5.3234 -2.8901 平稳

LnE (0,T,1) -1.0082 -2.0312 不平稳

LnE (C,T,1) -3.0986 -1.9834 平稳

LnY (C,T,1) -2.0017 -2.3218 不平稳

LnY (C,T,0) -5.3446 -3.0178 平稳

LnY (C,T,2) -1.9804 -2.9981 不平稳

LnY (C,0,1) -3.9942 -2.0891 平稳

根据ADF检验结果,所有变量水平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非平稳的。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对这四个序列进行协整条件。

(2)协整检验。前文模型中包含4个变量,所以用Johansen方法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VAR模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定滞后阶数。滞后阶数一般是根据AIC和SC最小值对应的滞后期来确定的。滞后阶数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对美国贸易收支方程的滞后阶数为2阶。本文采用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来验证各变量的协整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 Johansen迹统计量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个数 统计量 5%临界值

0个 58.2217 42.1918

最多1个 25.1198 30.0917

最多2个 6.3321 12.0917

最多3个 1.9074 4.0015

表3 Johansen最大统计量检验结果

协整向量个数 统计量 5%临界值

0个 30.19184 23.0096

最多1个 9.0094 18.0519

最多2个 7.3078 11.429

最多3个 1.9927 3.9817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迹检验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统计量均表明方程中各变量之间只存在1个协整关系。相应的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nTB=-1.3017LnE-1.2517LnYh+3.0014LnYa

(2.9014) (l.6198) (4.9978)

该式表示了中美两国贸易收支和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括号内的数字为各协整系数估计值的标准差。各变量的符号与预期一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会引起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下降1.30%;中国实际GDP上升1%,贸易顺差下降1.62%;美国实际GDP上升1%,贸易顺差上升5.00%。弹性系数的值表明,实际有效汇率对中美两国贸易影响较小,而美国的国内收入对贸易响应非常大。

(3)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可知,中美的贸易收支相关变量存在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中美贸易收支因果检验

零假设 最优滞后期 样本数 F统计量 P值 结论

LnTB不是LnE 的原因 2 12 3.8921 0.0032 拒绝

LnE不是LnTB的原因 2 12 4.9232 0.0028 接受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和贸易收支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促进了中国贸易收支的改善或贸易盈余的增加,贸易收支盈余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

(4)脉冲反应分析。为了进一步检验贸易收支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动态反应,在VAR模型基础上引入一般脉冲反应函数进行分析。相对传统正交脉冲反应函数而言,一般脉冲反应函数具有不受变量阶数影响的优势。在中美双边贸易收支VAR模型中,通过脉冲反应函数来检验贸易相对差额对最初一单位冲击的短期和长期反应。

图1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的脉冲响应

图1表明,本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受到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后,贸易收支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内迅速下降,在第2季度末迅速反弹并在第3季度达到峰值,然后又迅速下降,在第8季度下降到最小值后开始平缓上升,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最终为正向影响。图3说明实际汇率的一个标准差正向冲击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是先为负向影响,然后为正向影响,再一次说明中美之间贸易J曲线效应较为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美两国2010―2012年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数据和中国与美国贸易季度数据为样本期,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构建、中国实际GDP、美国实际GDP对中美两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是先负后正,最终逐步收敛,中美贸易曲线效应较为明显;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贬值有效地改善了贸易收支或增加了贸易盈余,但是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给出如下对策建议:改善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对于中国而言,应该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内需,逐步从发展外需市场向扩大内需市场转变。对于美国而言,应当改变其扩张性财政政策!积极提高储蓄率,量力而行进行消费;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企业应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稳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ETHIER.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forward exchange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

[2]DELLASH,ZILBERFARB H.Real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eexamination of the theory[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3.

[3]卢向前,戴国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5,(5).

[4]张学忠,张丽,等.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条件的协整关系及动态冲击响应的检[J].山东社会科学,2007,(2).

[5]徐炜,孙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外汇收支论文篇9

1.从国际经济交易、外部均衡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需求问题,研究表明,比例分析法和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都不能准确揭示储备的需求,实证分析方法有助于把握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国际资本流动不充分、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用储备/进口的比例衡量储备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储备的作用是为贸易差额融资,而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间并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因而,比例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资本和金融帐户,而且储备不仅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还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的汇率和充当偿债的准备,这样,储备/进口的比例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均没有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宏观经济目标纳入分析,而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基本上局限于支出削减政策,因此,这些模型也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需求。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充分调整和部分调整模型就国别数据、截面数据和平行数据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如经济规模变量、经济开放度、国际收支扰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充分调整模型中,GDP都是显著的;在部分调整模型中,上一期的外汇储备都是显著的;与充分调整模型相比,部分调整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本期期望的外汇储备水平和上一期的实际外汇储备水平的差距只有部分得到了调整,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调整速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中,国际收支扰动变量始终是显著的;在未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前,经济规模变量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是显著的;在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后,经济规模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则是显著的。

2.从物价稳定、内部均衡的角度探讨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论证了我国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外汇储备经由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几个中间环节作用于通货膨胀。本文归纳出外汇储备来源的三种渠道:(1)干预外汇市场购入外汇;(2)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3)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其中,第一种渠道涉及外汇占款。1994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均来自于第一条渠道,这表明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时,外汇占款也应相应增加,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却无法按照官方汇率和外汇占款一一对应,本文给出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l)额度外汇的特殊处理方法;(2)1993年6月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调剂市场,按调剂价格买卖外汇:(3)1995年后中央银行的一些净购汇没有计入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但由于外汇占款只是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之一,在外汇占款增加时,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回收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手段减轻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压力,因此,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并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本文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此同时,本文就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刚性增长以及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回收再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如何,取决于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现金。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的变化。在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只有7469.18亿元(1997年7月)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其它办法,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频率,改革的力度越大,频率越高,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就越小。因此,中央银行需要综合外汇占款和央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发展趋势、考虑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和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密切监控货币乘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础货币的吞吐调控货币供应量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稳定币值的目标。

3.运用内外均衡的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笔者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l)外汇储备的宏观成本和收益。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是渐进的外汇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结果,199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状况良好、国际收支平衡,这从效果方面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宏观收益是高的,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2)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较为严格,缺少民间外汇的蓄水池,因此,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主体;(3)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净资本流入,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4)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比例分析法和储备需求模型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实证分析方法也不能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笔者认为,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下限可以用结合进口支付和外债偿还的扩展的比例分析法来说明。如果说进口支付反映了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那么外债偿还则反映了资本和金融帐户对外汇储备的需求。(5)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不能轻易断言“外汇储备多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进口、外债还本付息等因素),提出了我国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上下限,下限由4个月的进口需求、10%的中长期外债和30%的短期外债偿还准备来确定,上限是不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外汇储备水平。

4.分析了外汇储备供给来源问题,阐述了用结售汇报表分析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给出了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差异的原因,指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分析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的有力工具。

目前我国使用结售汇报表来反映外汇收支的情况。从结售汇报表看,贸易和非贸易项目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编制原则的不同:结售汇报表反映的是进入结售汇体系的外汇收支(外汇供给和需求),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经济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不管这种经济价值的交换与转移是否涉及外汇供求。由于结售汇报表(以及1994年前的国家现汇外汇收支平衡表)只反映了我国外汇收支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汇收支不通过结售汇体系,结售汇报表的覆盖面和解释力将日趋下降,因此,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的来源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随着意愿结汇的推行,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大。

此外,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1)两者在具体项目上的口径并不完全相同;(2)结售汇报表不能反映未形成外汇供求的国际交易(如外商设备投资以及利润再投资);(3)我国目前的结售汇体系只包含了部分外汇收支,结售汇报表在反映外汇收支方面的不完全性是其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表明结售汇报表无法准确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的统一性和资料的可得性,使得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各国外汇储备的来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来源于经常帐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一个国家的净财富;而主要来源于金融帐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上(IIP上),外国居民在一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均被视为该国的负债),这样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审慎看待源于净资本流人的外汇储备的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外汇收支论文篇10

汇率变化与一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宠儿。就中美贸易关系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能否解决双边贸易失衡问题则一直是学者研究与争论的焦点。自中国“入世”以来,国外尤其是美国媒体曾多次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宣称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并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扭曲和中美贸易的失衡。然而自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能否解决中美之间这漫长的贸易争端呢?已有不少学者用从不同的视角运用的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中美贸易中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受汇率影响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间接的反映出中美贸易的顺差究竟是间接人为的现象还是数量上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评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和商品的进出口供求价格弹性,即汇率的传递弹性和商品的进出口弹性。因此,与汇率变动,商品价格和贸易收支变动相关的理论主要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弹性理论,汇率传递理论,市场定价等相关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古斯塔夫.卡塞尔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提出,它的成立是以一价定律为前提的。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实际汇率水平是反映一国货币购买力的指标,若购买力平价成立那么一国实际汇率水平将趋于一致,汇率变动将不会对一国的贸易收支造成影响。若购买力平价存在系统性偏离则汇率波动将会对贸易收支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效应将会随偏离程度的扩大而增加。

(二)弹性理论

弹性分析法主要是从商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由汇率变动所导致的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改变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弹性理论的核心便是对货币贬值在何种情况下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判定条件的证实。其条件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马歇尔-勒纳条件”(简称m-l条件)以及“比克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简称b-r-m条件)。该理论认为当m-l或b-r-m条件得到满足时,一国货币的贬值会对该国贸易收支状况造成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贸易收支产生负面的影响效应。

(三)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汇率传递是一个与商品价格紧密联系的概念,梅龙(jayant menon)将汇率传递定义为汇率变动所引起一国进出口商品目的地货币价格的改变程度。进而汇率传递弹性可定义为因名义汇率变动1%而引起的用国外货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或是用国内货币表示的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因此,如果名义汇率每变动1%从而引起出口(进口)产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动,就称为完全的汇率传递,相反则是不完全的汇率传递。由于汇率不完全传递使得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有限。影响汇率不完全传递的原因有:厂商的市场定价策略、国际贸易实践中结算货币、生产全球化。

本人将在以上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设立相关模型,对我国在中美贸易中的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受汇率变动的影响效应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对中美双边持续顺差局面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视角。

二、理论框架分析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理论可知,一国的出口品需求取决于国外收入水平以及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进口则取决于本国收入水平以及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借鉴hassan shirvani和barry ailbratte (1997)、以及魏巍贤(2001)模型将本文的计量模型设立如下:

lntbit=β0+β1lnreert+β2lnyct+β3lnyat+εt

其中,tbit第i种商品的贸易收支额。

由传统贸易理论可知我国实际收入的上升会也会促使我国进口需求的增加,故我们预期β2<0。同理美国

际收入的上升也会拉动我国的出口需求,故我们预期β3>0。若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则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汇率水平下降会导致贸易收支恶化,因此β1应为负数;εt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最关键指标便是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额tbit。据前人研究结果可知我们一般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对比较优势进行测度。rca指数最早是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的,当rca指数大于1时,该类贸易品具有比较优势,并且指数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反之,rca指数小于1则表明此类贸易品处于比较劣势,偏离1越远,劣势越明显。范爱军(2002)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7类(sitc)商品的rca指数都很低,大部分年份都在0.5以下,这类商品主要是机械制造和运输设备等。张杰(2000)根据《海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据此,本文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月度贸易收支额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因此,式(9)中的tbit分别表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以及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分别计为:tbgt,tbjt。reer为中美双边实际汇率由中美双边名义汇率除以两国的价格指数得到。yc表示我国的实际收入gdp但因gdp没有月度数据因此本文用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代替。ya美国的实际收入gdp,本文用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代替。  本文贸易收支数据有我国海关统计局各期统计数据整理而来;中美两国价格指数以及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来自于oecd数据库;中美双边名义汇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各期统计数据;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数据来自于中经网数据库。由于本文旨在分析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中比较劣势商品贸易收支额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的样本区间为:2005年7月至2012年12。

(二)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经常会出现非平稳现象,从而导致为回归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在进行协整及回归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原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计量检验及回归都通过eviews6.0完成。

在实际验证过程中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则根据序列的性质决定。

本文adf检验的结果如下:

表1 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名称 检验形式

( c t l) adf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论

lntbgt ( c 0 14 ) 1.13954 -2.5994 -1.9457 -1.6137 非平稳

lntbjt ( c t 13 ) -2.0081 -4.1373 -3.4953 -3.1766 非平稳

lnreer ( c t 3 ) -1.2323 -4.0645 -3.4611 -3.1568 非平稳0

lnya ( c 0 2 ) 1.79489 -2.5915 -1.9445 -3.1571 非平稳

lnyc ( c t 11 ) -1.2049 -4.1032 -3.4794 -3.1674 非平稳

δlntbgt (c t 10)*** -8.7998 -4.0925 -3.4744 -3.1645 平稳

δlntbjt (c t 12)*** -5.3623 -4.1305 -3.4921 -3.1748 平稳

δlnreer (c t 0 )*** -8.6009 -4.0657 -3.4617 -3.1571 平稳

δlnya (c t 2 )*** -7.7439 -4.0657 -3.4619 -3.1577 平稳

δlnyc (c t 11 )** -2.5977 -3,5349 -2.9069 -2.591 平稳

备注:*表示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5%水平上拒绝原假设,***表示10%水平上拒绝原假设。c表示常数项,t表示趋势项,l表示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根据aic与sc原则确定。

由上面的表格课看出,本文中所有原始样本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ohanson方法对这些序列可能存在的协整进行检验。

(三)johanson检验

johanson检验是建立在var(p)向量自回归模型之上的,本文采用aic及sc原则确定滞后阶数p,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在输出var结果及johanson检验结果的表格。

由johanson检验的可知,无论是采用迹统计量检验法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法,两个模型在5%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拒绝原假设的,即两个模型中所包含的各样本序列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而且我们从检验结果可知这样的协整关系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对上述两个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估计,并且估计出来的回归方程式稳定的,具有研究的实际意义。

(四)实证结果分析

由以上数据检验我们可知本文所选取的两类比较劣势商品的贸易收支额: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及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与中美两国实际收入、中美双边实际汇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一步量化两类商品贸易收支额与上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回归结果如下:

lntbg=10.34474+1.015192lnya-0.193507lnyc- 4.865855lnreer

(1.072981) (0.456954) (-0.527789) (-4.144531)***

lntbj=3.505356+3.597577lnya-0.543772lnyc-5.190708lnreer

(0.588346) (2.608458) (-2.411870) (-7.233088)

(1)美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由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收支方程可以看出美国实际收入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收支额将提高0.15个百分点。但美国实际收入水平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美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

对于机电产品,美国实际收入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贸易收支额增加近3.6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额受美国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

(2)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对于高新技术产品,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贸易收支额减少近0.19个百分点,然而这一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受国内收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对机电产品贸易收支而言,我国实际收入水平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减少0.54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在统计上也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的机电产品的贸易收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我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3)实际汇率水平

对高新技术产品而言,中美双边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一个百分比将会导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近4.9个百分点,并且这一影响效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是显著的。由此可见我国货币升值不仅不会抑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贸易顺差的增加。这可能源于汇率-价格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以及美国对于其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此外,也有合同定价因素的影响所致,一般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期限都较长,在签订合同时汇率水平高于交易时的交易水平从而导致合同价值的升值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交易金额的增加,后期汇率的升值可能会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也就是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  对机电产品而言,中美双边实际汇率水平每提高1%,其贸易收支额减少近5.2%,与高新技术产品一样,我国货币的升值不但不会导致我国机电产品贸易收支额的减少,反而会促进其贸易收支额的增加。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货币贬值的“j曲线效应”以及我国机电产品行业中汇率-价格传导机制的不完全性。导致机电产品行业汇率-价格机制可能在于该行业巨额固定资本及沉没成本所致,固定成本及沉没陈本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司的退出成本,从而导致汇率变动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影响的收入效应大于其相应的替代效应。

四、结论

汇率变动对商品贸易收支的影响效应包括两个方面: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中美双边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两类比较劣势商品的影响的收入效应皆大于其相应的替代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有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以及这两类行业巨额的沉没成本及固定成本,导致其退出市场成本的上升。此外对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还有美国对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因素的影响。因此,美国放开对其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状况的关键举措,而通过汇率调节的手段是不可靠的。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与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任兆璋,宁忠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实证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

[3]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11).

[4]徐立平,赵静怡.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2):18-25.

[5]张杰.中美商品贸易的结构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00(5).

[6]arize,a.c.the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on u.s .exports:an empirica investigation [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5(62):34-43.

外汇收支论文篇11

关键词:马歇尔-勒纳条件 人民币实际汇率 协整分析 出口贸易

问题提出

自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持续升值。同时,我国贸易收支顺差不断上升,这明显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不符。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而中美贸易的顺差却在不断扩大,导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因此,研究人民币升值能否减少贸易顺差,对我国政府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献综述

传统国际收支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进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该国贸易收支状况改善或恶化。而这种影响只有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情况下才能发生,也就是进出口商品的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就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长短期影响进行了众多分析,得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的结论。其中,Rose&Yellen(1989)在早期使用最小二乘法对美国与其他G7国家自1960年的贸易季度数据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随后,随着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前,需要考虑所使用数据的平稳性。因此,以前的研究结论就变得不太可靠。所以,人们开始采用协整分析方法来进行检验。Rose(1991)利用Ender-Granger方法对美、英、德等国的1974-1986年的数据检验表明这些国家的进出口与实际汇率以及国内外产出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满足。接着,Rose&Andrew(2000)对1970-1990年186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名义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有一定负面影响。而Silvana Tenreyro(2004)采用1970-1997 年的数据专门研究了名义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结论是名义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没有任何显著性影响。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方法则是应用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来检验实际汇率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随着实证分析方法引入我国,国内众多学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讨。厉以宁等(1991)对我国1970-198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进出口弹性不足,人民币贬值不仅不能改善收支,反而可能恶化出口的结论。很明显,这种结论与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相反。沈国兵(2005)等应用协整分析方法对贸易收支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而戴祖祥(1997)在对我国1981-1995年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我国的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为1.3,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从而认为人民币贬值可以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另外,钟永红(2007)运用时间序列中的协整分析,并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后得出人民币升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的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会产生何种效应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以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进而判断中美贸易收支是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美贸易收支状况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基本理论模型

弹性分析的核心问题是货币贬值引起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是否能改善贸易国的贸易收支。弹性理论认为:贸易国的出口随着实际汇率的上升而增加,反之则相反。上述理论能否成立,取决于该国能否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本文中,采用实际出口额与实际进口额的比率来表示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差额,并采用对数模型对马歇尔-勒纳条件进行描述。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D=PhX/PfRM

其中,D表示出口对进口的比率,Ph表示本国商品的价格,X表示本国商品的实际出口额,Pf表示外国商品的价格,M表示本国的实际进口额,R为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汇汇率,对上式两边分别取对数,可得下式:

InD=InX-InM-(InR+InPf-InPh)

对上式进行整理,可得:

InD=InX-InM-InE(1)

其中,InE=InR-InPh+InPf表示实际汇率。

又由于长期的实际出口和实际进口需求方程可表示为:

InX=α0+α1InE+α2InYf(2)

InM=β0+β1InE+β2InYh (3)

对(1),(2),(3)式进行整理,可得:

InD=(α0+β0)+(α1+β1-1)InE+α2InYf-β2InYh

上式InE前的系数即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当该系数大于零时,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本国货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从而改变本国贸易收支。

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1980~200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空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中美年度进出口贸易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网站;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自IMF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人民币汇率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在变量的选取上,中美两国的物价指数分别用两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用剔除物价因素的名义汇率表示;中美两国收入水平用两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实际进出口额用进出口额剔除物价因素来表示。另外,通过对每个序列取对数来消除异方差性。

(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利用ADF检验来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所有数据分析都是借助于Eviews3.1来实现的。

首先对InD,InE,InYf和InYh分别进行ADF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滞后期的选择采用AIC信息准则。结果如表1所示。

ADF检验的结果表明InD,InE,InYf和InYh的ADF值分别大于5%的临界值,它们是非平稳的。接着,分别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可得对InD,InE,InYf和InYh一阶差分后的ADF值全部均小于5%的临界值,所以四个变量是平稳的,即都为一阶单整变量。

在变量都为一阶单整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于Johansen检验对于滞后步长十分敏感,所以必须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AIC,SC准则,可以确定最适合的协整检验模型为协整空间中有常数项及线性趋势项,滞后阶数为1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InD,InE,InYf和InYh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其最终协整方程如下:

InD=-0.24InE+0.25InYf+0.44InYh-7.79

方程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

由上式可得,对数人民币实际汇率前的参数为-0.24,小于0,即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小于1,表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并不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并无显著影响。同时,可以发现当国内实际收入增加1%时,我国的贸易收支盈余增加0.44%。而当美国国内实际收入增加1%时,我国贸易收支盈余增加0.25%。可见,是国内和国际因素共同促成我国贸易收支盈余增加,单纯的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变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状况。

人民币升值不能减少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

根据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来影响该国的贸易均衡,如果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相对下降,从而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刺激出口的增加。通过上面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状况来说,马歇尔-勒纳条件并不满足。对此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一)中国对美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利用国外客户提供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进行加工生产,产品一般是外销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与进出口紧密联系的交易,它在我国的出口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入WTO以后,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达到50%左右。在2008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额为2523亿美元,而加工贸易出口达到1498.9亿美元,占比达到59%。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要小于对一般贸易的影响。这是因为加工贸易的特点一般是“两头在外”,“以进养出”。 由于人民币升值首先降低了我国企业采购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人民币成本,然后在加工贸易出口收汇时抵消了人民币收入的减少。伴随进出口规模扩大,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

(二)中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差异

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为生产和生活必需品,而我国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上又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从美国进口的大部分为技术含量较高产品。但是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以及对华采取高新技术制裁措施,这就极大限制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2007年,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及纺织服装,玩具,家具,鞋和箱包等消费品达到1836.1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79%。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3400亿美元,而美国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1.3亿美元,仅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7.1%左右。所以,美国出口不能充分享受到中国高速经济增长需求带来的好处,进一步导致了中美之间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

(三)跨国公司的对华直接投资

国外跨国公司大规模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产品及服务转化为在华子公司的大额生产和出口。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对美进出口2148.7亿美元,增长8.1%,占当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的64.4%。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同时缩小了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因此,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对美中贸易逆差扩大有明显推动作用。

(四)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由于贸易盈余不断增加,中国政府和企业有更多可支配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使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1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11%提高到29.1%。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7011.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这进一步扩大了中美贸易差额。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单方面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并不能明显改善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收支状况。美国以贸易逆差为借口要求人民币升值是缺乏理论依据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失衡,不能仅寄希望于使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首先,中国要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使国内消费升级,努力扩大内需;其次,美国应该积极调整对华出口政策,取消对华出口贸易限制,使其对华贸易能享受到中国高经济增长需求带来的好处。最后,中国可以更进一步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南美和非洲等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从而减少对美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秦宛顺.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外汇收支论文篇12

 

【关键词】外汇储备;回归分析;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经济增长速度提高,我国连续十多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渐增大。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外汇储备经历了“逐渐增加一剧增一剧降一逐步回升一剧增”的曲折过程。自1994年以来,大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2003年末突破4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增长分别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末达10663亿美元,突破万亿大关。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国内学者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当的讨论。高额外汇储备是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条件,也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财富基础,但外汇储备规模也应适度,若外汇储备规模过高,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对外贸易,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等。为此,对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型设定

一国外汇储备规模通常由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决定。需求通过供给来实现。供给又制约着需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西方有关外汇储备规模理论,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1)进口额:外汇储备具有平衡国际收支逆差,维持对外支付的功能.所以一国外汇储备的需求受到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2)进出口贸易差额:一国国际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进出口。如果出口贸易额大于进口贸易额,那么其顺差就成为一国积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3)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这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直接具体的因素。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表现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增加.逆差则会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

 

三、数据收集

四、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外汇储备与进口额、进出口贸易差额、国家外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成正比,而与汇率成反比。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外汇储备与国家外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汇率成的关系符合经济意义。而通过模型检验得到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和外汇储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β2=-2.93601218。显然,这是与经济理论相矛盾,不符合实际意义。

 

(二)统计推断检验

从模型中可看出:

1、进口额、汇率、进出口差额不符合检验所以最新模型的剔除了这三个在原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2、新的模型表明:外汇储备受到国际收支帐户和国家外债的影响,同时从模型中可以看出,随机扰动项的数值很大,说明模型中未包含的其它随机变量对粮食产量产生很大影响。所以我们的模型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不能包含现实中的每一种情况。

 

六、政策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