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门诊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6 06:43:25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疾病谱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口健康和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导致人群生活质量下降,卫生保健费用也随之逐年上升。医疗保险作为保障人们基本医疗水平的国家基本制度,如何在保障慢性病患者基本医疗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本文在文献研究,慢性病的发展现状及医疗保险在门诊慢性病中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慢性病发展现状

本文所指的“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它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它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近40年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比例不断增加, 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发病率、患病率持续上升, 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位于世界第二位,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死亡率居世界首位[2]。慢性病的发病给向我国卫生资源提出了挑战。这些主要来自两方面力量的影响:

其一,建国50年间,预防工作不断加强,使中国的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下降,而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肿等为主体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却不断上升,其上升速度超过美国[3]。

其二,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期望寿命的上升使人口老龄化越来越突出,而慢性病是中老年人口高发的疾病。这预示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比率越来越高,慢性病所消耗的卫生费用迅速增长。有专家语言,未来30年,慢性病将使我国的卫生资源不堪重负[4]。

二、医疗保险中门诊慢性病现状

特殊慢性病的门诊治疗(又称门诊慢性病)作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方便门诊慢性病人就医诊疗,保障其医疗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市在探索保障参保的慢性病患者的探索中,都在实践,利用统筹基金构建门诊慢性病,保障基本的慢性病诊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多,慢性病的诊疗费用也不断攀升,给统筹基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路径对慢性病疾病进行管理,有效的将医疗保险与慢性病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的资源,保障好参保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医疗水平。

三、政策建议

(一)与医疗保险机构合作,出台专门的医疗保险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

慢性疾病管理主要特点就是将相关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以达到目的。疾病管理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有赖于多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当前行政部门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下,可以预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完善中逐步具备慢性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能力。而根据劳动部《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劳社部发[2006]23号)的文件精神,要进一步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在医疗保险机构的主导下,出台专门的慢性病疾病管理计划和医疗费用支付方案。在推广疾病管理计划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参保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在疾病管理计划中给与优惠条件,来引导参保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积极性,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来适应和配合疾病管理计划的开展[5]。

(二)建立门诊统筹,将慢性病门诊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

慢性病门诊费用支出在医疗保险所有参保人员门诊费用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效仿新农村合作医疗中门诊统筹的保障机制,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建立门诊统筹保障职工和居民的基本门诊水平。它的保障范围主要包括健康保健、门诊慢性病以及普通门诊。其中,健康保健主要是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参保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健康体检等,能够提高参保人员的健康防护意识,同时也是慢性病预防、发现和控制的有效途径。而门诊慢性病主要是将慢性病诊疗费用纳入支付范围;针对人口老龄化,将家庭病床引入门诊统筹。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个人负担比以及诊疗的具体情况,确定保障范围。门诊统筹的构建能够为门诊慢性病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寻找到医疗险与慢性病疾病管理结合的有效路径,能够更好的提高医疗保障的水平,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资源来自baike.省略/view/266364.htm.

[2] 严俊.中国慢性病流行现状与经济负担[J ]. 中国慢性病预 防与控制. 1998 年第6 卷第2 期.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26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7月开始对加入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人资料的收集。至2007年12月已有328例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其中女146例,男182例,年龄35~70岁。

门诊配备主任医师1名、专科医师2名、护士1名。主任医师及专科医师的职责:承担每日患者的就诊工作,制定治疗方案及计划,并承担健康教育讲座。护士的主要任务是接诊门诊的糖尿病患者,对就诊患者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记录;于每日门诊结束后,将该日就诊患者的档案整理、输入计算机;根据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包括[1]登记卡、个人基本卡、各项检验指标卡、治疗卡、自我管理教育卡。

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每例设立1个档案袋,给予编号,专柜管理。每次来就诊时,调出个人资料,就诊医生可结合上次诊疗计划与新的检验结果,提出新的诊疗方案。诊疗结束后,由护士将就诊档案整理归档。初入患者档案的建立:对刚加入的患者,接诊护士按个人基本卡内容详细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并做好记录。将患者初次所做的各项检查及检验报告按时间粘贴,填写检验指标卡。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依次建立患者治疗卡,自我管理教育卡,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宣教,并将患者掌握情况记录入档案。完成患者健康档案的各项内容后,整理放于档案袋内,编写号码,并告知患者个人健康档案编码[2]。让患者熟悉就诊程序,以便下次就诊。再次就诊患者的管理:调出前次就诊资料,填上就诊次数;接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药物及治疗的再次调整;护士将该次就诊所做的各项检查内容再次整理于档案内,并根据新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宣教,如患者新增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护士就要指导患者改变上次的运动方式,不宜晨起运动,运动中应有人陪及备少量食物等,以防止低血糖。最后将新方案和患者掌握情况记录档案内。

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每次教育情况,于每月1次的门诊糖尿病健康教育课上对每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测试,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并将记录于个人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教育及发放宣传资料。

讨 论

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确保了治疗与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很多患者刚加入特慢病时,往往延误或不愿进行正规治疗;一般的糖尿病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渐渐淡忘,个人的各项检查资料或丢失或不齐全,造成无法对患者进行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地治疗和健康教育。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弥补了以上的不足。

吸引了大批的糖尿病患者,促进了护士的成长:特慢病门诊自设立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以来,吸引了大批的糖尿病患者来院就诊,扩大了特慢病门诊的知名度;特慢病门诊个人健康档案的使用,使来本门诊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教育有序,患者达到了有效的治疗效果,并与我们门诊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中,随着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内容的不断增加与完善,使得护士能够全面的掌握每位患者的情况及问题。这样护士就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因人施教,并在日常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制定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完善教育目标。

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身疾病描述不准确、不详细,对于治疗方案和健康教育计划的落实不到位,这给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和个人资料的增补、完善增加了难度。另外,专科护士的培养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小结:在糖尿病慢性病门诊的治疗中,我们重视对门诊患者的管理,建立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档案,并注重患者个人健康档案的增补和完善,及时与社区取得联系,避免了重复教育,提高了患者参与地积极性,减少了社区护士的工作量,也使得我们能够全面的掌握每位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及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3

预防与控制慢病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实施综合治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3号)、《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委[]9号)和《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年)》(府办[]40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

(一)政府主导、综合防治。预防、控制慢病发生,减少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提高居民生命质量,切实加强政府领导,形成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治格局。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认真落实党和政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完善慢病防治策略,改善环境,控制或减少行为危险因素,从源头上降低慢病的发生。

(三)社区组织、健康促进。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社区组织为依托,通过分工负责,分级管理。营造有利于预防控制慢病的环境,减少慢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二、总目标: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框架下,建立和健全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慢病防治体系,减少早期脑卒中,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到年,我区慢病防治要力争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三、工作目标和指标:

(一)全区形成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将慢病防治目标纳入社会发展规划

1、2003年,建立区防病领导小组领导、各有关部门参加、社会各界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并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2、年,在区、街道(镇)形成覆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协调运作机制,并逐年完善。

3、年,街道(镇)将慢病防治目标、工作指标列入辖区社会发展规划,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1、在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2、多渠道募集慢病防治经费,设立慢病防治基金,用于社区基本预防保健服务,提高对特困和脆弱人群慢病医疗预防的保障水平。

3、按照有利于慢病防治的财税支持政策和物价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投向慢病预防和控制。

(三)贯彻实施有利于健康的相关政策和标准

1、2005年前,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逐步推行养殖业、种植业的系列标准;年前,推广合理营养标准和食品成分标识规定、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平衡膳食的居民比例。

2、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控烟规定和控制烟草的有关政策。2003年起,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3、加强优化环境措施,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到2005年,空气、土壤和水质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力争达到优良水平,到年,全面达到优良水平。

4、到2005年,绿化面积达到人均12.5平方米;到年,达到人均15平方米以上。

5、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到2005年,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年达到55%以上。

6、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

7、落实职业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保护职业人群的健康和安全。

(四)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

1、2003年,完成区府实事项目卫生室(16个中心村卫生室、96个标准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

2、年完成街道地段医院、镇卫生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翻牌,完成镇村一体化建设,健全慢病防治网络。

3、充实健全我区现有的一个社区疾病综合防治点(江川街道),2003年,将慢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内容。

4、建立健全我区慢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五)建设健康促进基地

1、到2005年,建成一个健康促进社区;到年,30%的街道(镇)建成健康促进社区。

2、在全区学校全面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包括牙病、眼病预防);到2005年,1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30%的各类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2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6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到年,30%的中小学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全区80%的学校成为无烟学校。

3、到2005年,全区50%的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到年全区所有医疗机构达到健康促进医院标准。

4、到2005年,建成20家健康促进企业;到年,建成50家健康促进企业;年起,全面倡导建立健康促进工作场所。

(六)主要慢病和不良习惯控制指标

1、到2005年前,高血压管理率达到15%,控制率达到40%;到年,高血压管理率达到25%,控制率达到5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降低10%;到年,全区高血压管理率达到50%,控制率达到60%,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在年的基础上再降低5%。

2、到2005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40%,管理率达到6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50%,管理率达到70%;到年,糖尿病病人发现率达到60%,管理率达到80%,降低糖尿病致残的比例。

3、到2005年,晚期癌症病人医护照顾率达到95%,“三阶梯止痛”规范治疗率达到90%;到年,“四癌(胃、肝、乳腺、大肠)”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15%;到年,“四癌”合计早期发现率达到25%。

4、到年,青少年和医生、教师吸烟率控制为零增长;到年,其他人群吸烟率呈零增长。

四、主要措施

(一)明确各部门慢病防治的目标责任

在区政府领导下,把慢病防治工作列入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职责内容,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统筹落实和安排慢病防治经费,领导、协调各部门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组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镇(街道)政府负责本地区的慢病防治工作,在制定本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将慢病防治工作列为必要内容。

教育、卫生、体育、环保、水务、绿化、农业、工商、宣传等主管部门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规划目标,明确年度实施计划,作到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全面推行慢病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

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单位、团体、个人以各种形式提供资助和志愿服务。

(二)建立有利于慢病防治的政策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制订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促进有利于慢病防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形成。

完善环境改善政策。规划、建设、环保、环卫、绿化、水务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优化环境的相关政策,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有害物安全处置,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不断改善居民工作和居住条件。

制定烟草控制政策,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制定并实施烟草有限销售政策,不在医院、学校、政府机关及其他公共场所销售香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工商部门要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监督管理。

逐步建立公共营养政策体系。农业、商业、技监、卫生等部门要结合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教育、卫生、商业等部门通过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引导市民健康消费,同时发展符合健康的学生餐、职工午餐、工作餐和老年日常三餐,帮助市民平衡膳食。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我区规划、建设、体育等部门要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

提供慢病防治资源保障。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应分别承担慢病防治的责任,政府保证基本预防保健投入,同时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和资助慢病防治工作,多渠道筹措慢病防治资金;引导预防保健服务性消费。

(三)加强慢病防治机构及网络建设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部门,承担区慢病防治的技术决策、业务指导和培训、干预实施、信息综合和质量控制与评价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病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通过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主要慢病的发病、现患、和死亡情况,开展人群分类健康管理,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防治服务。形成三级预防网络。

在区中心医院、市五医院、吴泾医院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包括四癌早发现、应症就诊、线索查病、心脑血管疾病早发及致残预防治疗等),把预防贯穿临床诊疗的全过程,开展规范化诊治。

各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岗位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一批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全科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和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形成专业全面、结构合理的慢病防治梯队。

完善慢病综合信息系统。加强慢病及其危险因素和人文环境监测,预测慢病发生、发展趋势。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了解居民基本健康状况,为慢病防治决策和实施干预水平提供依据。

(四)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区健康教育所要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教育部门要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对相应人群的宣传教育。其他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并加强对工作环境管理,减少职业危害。

(五)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慢病防治工作必须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社区组织为载体。镇(街道)负责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转变服务职能、改变服务机制,调整服务方式,开展慢病社区预防保健,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要和需求。

开展社区动员,调动社区组织、单位、家庭、个人参与慢病防治的积极性。做好社区诊断,社区诊断是指在开展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类人群分类指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制定并全面实施慢病防治优先项目,开展疾病人群、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分类健康管理。

对疾病人群要开展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病人诊治和疾病管理。

对高危人群,选用适宜的筛选方法,提高早期发现水平。针对吸烟、酗酒、肥胖、高血压、不合理饮食和静坐习惯等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或延缓疾病进程。

对普通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掌握形成健康行为的技能,帮助形成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考核和评估

根据实施方案的总目标、工作目标和指标,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评估、中期评估及终末评估。

年度考核主要评价在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落实慢病防治工作计划的情况。包括组织领导、资源保障以及各项干预措施贯彻执行情况。

中期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主要评价各种工作指标和疾病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对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

根据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有关目标和策略进行调整。

终末评估在规划实施完成后进行,主要评价总目标的实现情况,为制定下一阶段慢病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区卫生局

二00三年十一月

区各单位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职责

为了推动我区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经区卫生防病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及区有关部门关于慢病防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具体如下:

一、区农委

按照有利于健康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发展有利于优化人群营养结构的高科技种植和养殖业。

二、区财政局

在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上,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慢病防治的经费投入。

三、区教育局

将慢病防治防治知识纳入学校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中普及慢病防治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针对学生出现的肥胖、吸烟和不合理饮食等慢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考核评价。

四、区卫生局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覆盖率,把慢病防治的基本预防服务项目逐步纳入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建立健全慢病防治工作网络。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建立临床预防的诊疗模式,开展规范化诊治。制定健康教育指南,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针对重点人群,利用健康处方、健康咨询、讲座、影视等各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五、区文广局

将慢病防治宣传内容纳入公益宣传的计划,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坚持经常性宣传和集中性宣传相结合,保证一定的宣传频度和深度,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六、区体育局

根据国家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纲要和市实施方案,制定居民健身指南,促进和指导市民参与体育锻炼,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七、区城管局

增加城市绿化,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八、区环保局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控制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九、区规划局

规划审批时考虑城市工业、交通等环境污染源控制等优化环境因素。将群众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规划。

十、区水务局

保护饮用水水源、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管。

十一、区工商分局

严格执行禁止烟草广告的有关规定,实行烟草有限销售。

十二、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4

1 总论

2006年2月,卫生部在全国社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区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它有纵向转诊、横向转诊两种形式。纵向转诊,即下级医疗对于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病人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病人转至上级医院就医;反之,上级医院对病情得到控制后相对稳定的病人,亦可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横向转诊,即综合医院可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亦可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1]。同样,不同的专科医院之间也可进行上述转诊活动。

“双向转诊制度”是今后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它可以有效地引导病人合理流动,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仍要做许多工作,关键是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双向转诊制度”必须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衔接、配套,在政策上要鼓励、引导病人按照规定合理就诊。经济上对不同级别医院拉开收费标准;技术上规定病种分级诊断、治疗和转诊标准,指导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以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2 材料与方法

2.1 参与单位 在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的统一组织下,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与双井、十八里店、劲松、南磨房和小红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书,并成立数字化双向转诊研究课题组。每周,我们医院每天都会派中级职称以上的医生到各社区中心应诊。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是北京东南部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合作的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距离垂杨柳医院5公里左右,呈放射状分布。其中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数9.4万,十八里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数17.6万,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12.9万,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10.4万和小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户籍人口7.5万,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服务人口数合计约57.8万人。

2.2 研究对象 对五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建立健康档案并符合四种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管理要求的病人,要求具有北京市社保和医保身份,有上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和下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的病人。

2.3 转诊流程设计 患者到垂杨柳医院“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如达到转诊要求,经社区服务中心审核同意,与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协调,可直接进行转诊。其中,门诊病人凭“协作社区”开具的转诊单转至医院急诊、门诊或医技科室检查;住院病人凭社区开具的转诊单和入院单转至医院相关病房。治愈的患者直接出院,由“协作社区”进行管理。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还会定期通知患者来医院复诊[2]。我院双向转诊流程规定[3]如下。

2.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人转入垂杨柳医院 (1)非急诊病人。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管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到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安排就诊。(2)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接待持有双向转诊单的就诊病人。①单纯取药和单纯检查者可由社区医疗办公室办理。②患者由社区办公室办理0元挂号,并转到有关科室。(3)有关科室接到双向转诊单后,要及时接诊,给予诊治。(4)需住院患者由社区医疗办公室负责联系优先安排住院。(5)急、重症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双向转诊单,而后由垂杨柳医院社区医疗办公室(夜间由总值班)联系急诊抢救治疗,或由急诊绿色通道直接入院治疗。

2.3.2 垂杨柳医院病人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治疗 (1)垂杨柳医院需要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病人,由主管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转诊单由患者转交社区医生),并电话通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2)社区卫生机构接到转诊单后,优先安排患者的治疗、康复。(3)垂杨柳医院的专科医生根据病情的需要深入社区随访出院的病人。

2.4 数字化双向转诊平台的搭建 有了良好的制度和流程作为依托,再借助信息化网络交换平台,病人就可以在社区—医院—社区进行双向转诊,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快捷的转诊绿色通道。

2.4.1 网络平台的搭建 考虑到网络安全和方便临床使用这两个问题,网络采用专线网接入的方式,为医院和各社区服务中心接入光纤。专线网是独立的,不与互联网相连,这样就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安全和网络的安全,也有效地防止了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专线网也可以与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局域网相连,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使用,医生可在局域网用机上操作双向转诊模块,也节省了硬件系统的重复设置。网络拓扑图见图1。

考虑到保护病人信息和权限问题,我们为相关操作人员配备了E盾(密码匙),操作人员凭E盾登录慢病管理系统,不使用系统时,将其拔出,避免他人登录查询本系统,以致病人信息被泄露。

2.4.2 数字化双向转诊管理系统 双向转诊平台采用Linux操作系统,JAVA+ORACLE作为开发主要工具,通过WEB方式提供分布式应用。平台分为住院情况、门诊情况、社区卫生中心和疾病评估四大模块。

住院和门诊部分由医院的医生来操作,住院部分记录患者在医院的住院情况,由负责医生来书写患者的住院经过、住院时情况,以及出院时情况和出院摘要,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随访计划,以便监测患者的病情。社区医生和门诊医生可以看到患者上次的在院情况,以便为患者做出治疗计划、饮食计划等。门诊部分记录患者的简单门诊病历。社区部分可录入患者的健康档案。门诊医生和社区医生也可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医院的医生也可以看到患者的健康档案,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用药情况、生活情况等相关的内容。

这样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患者不必携带众多单据去医院复诊,医生可以轻松地从系统中获得患者的基本情况,还方便了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的交流,也方便了医生全程监控患者的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随访计划表也方便了医生提示患者复诊。患者采用预约的方式来医院专门设置的慢病门诊进行复诊,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流程,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5

我市于年开始对慢病进行监测,2006年被确定为部级死因监测县及省级肿瘤监测县,同年承担并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任务。年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87542份,管理高血压病人14680人,管理糖尿病人2625人,在5个镇(街区)、19个村建立了防治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防治工作制度,落实了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初步开展了干预性研究探讨。

二、目标任务

建立有利于主要慢病防治的社会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居民防治慢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三、工作内容

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网络版管理软件进行统一录入,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依据居民健康档案,为慢病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开展随访,实行规范化管理。掌握我市不同人群慢病的患病率及变化趋势。积极开展慢病防治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五进”活动,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落到实处。

四、工作步骤

(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建立管理档案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

(三)到年底,我市人群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5%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50%以上;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0%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四)慢病知识知晓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全市社区的示范点要定期设置、更换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预防宣传教育。

2、市疾控中心、镇(街区)卫生院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发放慢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3、学校要为学生开设慢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4、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要定期开展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加大对慢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和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也要在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期间,组织人员宣传健康知识。新闻媒体要制作关于慢病的专题片进行播放,充分发挥传媒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5、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要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监测工作

(一)死因监测

开展居民死因统计工作,按要求进行入户调查,规范填写《居民死亡证明(推断)书》,并录入死因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完成居民死亡原因年度统计分析,分析我市监测人群的疾病模式,查找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肿瘤监测

建立常住人口新发肿瘤病例常规报告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诊的恶性肿瘤病例,必须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按要求填写好《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按时上报。

(三)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每年完成1次慢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压、糖尿病)监测调查。每三年完成一次辖区全人群抽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

六、社区慢病诊断

在开展社区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本社区主要慢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已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及人群防治主要慢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等。

(二)方法。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对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病入户调查;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科学研究;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包括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七、开展“五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进社区:在社区内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进行更新;在社区主要街道粉刷两条以上的慢病宣传标语,利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咨询,向居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开展控盐、控油活动。

(二)进学校: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板报等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为学校师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室、无烟学校、健康食堂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理念,当好父母的监督员。

(三)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防治知识宣传栏;主要工作场所张贴控烟宣传画,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场所;为工作人员举办健康讲座;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干预。

(四)进公共场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张贴控烟宣传画;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定期播放防治知识。开展争创无烟公共场所活动。

(五)进家庭: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户均一册、人手一份;健康生活理念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开展家庭血压自测和动态记录活动;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30%、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50%以上;开展创建健康家庭活动。

八、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九、阶段目标

(一)年

在我市部分镇(街区)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进行初步管理,建立管理卡片,实行电子档案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管理、培训大会,对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安排随访,并录入电子管理档案。加大对社区居民、学校(幼儿园)、工厂和其它一些公共场所宣传防治知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栏等形式,使人们初步了解防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

(二)年

完成示范点社区的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病种作为防治重点。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病人调查,为社区高发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对社区高发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社区防治工作启动后,每3个月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三)年

社区内高发慢病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高血压管理率达30%;糖尿病管理率达50%以上。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病的防治。

十、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计生、财政、卫生、科技、广电、教育、体育、妇联、老龄、公安、民政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审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协调搞好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各镇(街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来负责辖区的慢病防治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职责分工

1、镇(街区)。成立慢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协调辖区内的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好病人的监测和管理,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各村常住人口的监测及防治工作,做好防治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工作。

2、市委宣传部。参与研究制定全市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的原则,牵头部署、协调有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

3、市发改局。根据上级有关预防和控制方针、政策和总体要求,会同卫生等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对防治、科研机构所需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基本建设计划。会同科技部门将调查监测研究项目列入全市每年的科研计划优先支持项目。

4、市财政局。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负责安排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防治专项经费,为上级安排的防治项目提供配套经费,并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效益评估工作。会同市发改、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

5、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计生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慢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配合、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有关慢病防治的规范性文件;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全市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负责组织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加强技术指导。负责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其他各类从事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实现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的“五进”目标。承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团体开展预防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防治工作信息的交流,提供技术服务。负责防治合作项目管理,提高防治水平。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的研究。保证病人管理的连续性、规范性。负责做好防治知识“五进”活动中“进重点场所”的组织实施工作。

6、市科技局。负责把重点调查监测、预防控制研究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并将该计划作为每年的优先支持项目,加强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会同市卫生、发改、计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为防治工作提供科普宣传和有关的技术服务。

7、市广电中心。将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报道有关防治工作的情况。电台、电视台将防治内容列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计划,逐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宣传质量。报刊将预防和控制知识列入组稿计划,定期刊载。加强各种公共场所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积极进行控烟。加强对人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组织各文艺团体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8、市教育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慢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落实教学课时,开展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实现慢病防治知识“进学校”目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健康观念。在学校新生入学体检时,向每位新生发放防治知识宣传单。

9、市公安局。公安部门在做好死亡登记的同时,每年3月份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年全市分年龄组人口数及上年度登记死亡信息。每季度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登记人员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6

我院门诊设有22个科室,现对2006年1~12月内科等12个较大的专科分别进行分析,其余的10个小科室合并为“其他”科室一并分析。本研究分别就月份、季节对门诊量的影响,门诊病人就诊构成,急诊死亡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各专科全年门诊量对比分析:我院2006年全年12个门诊主要科室门诊量排序依次为:内科、急诊科、儿科、妇产科、外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眼科、中医科、传染科、肿瘤科,尤其是内科、儿科、妇产科,门诊量大大超出其他专科,提示我院目前门诊就诊病人以内科、儿科和妇产科病人为主。急诊就诊病人经分科统计,前3位排序是内科、儿科、外科,提示急诊就诊病人是以内科、儿科、外科为主。我院2006年的急诊量达到78 467人次,在主要科室门诊量排序中高居第二位,显示了急诊工作的重要地位。月份门诊量首位是11月,其次是5、4、8、6、12、9、7、3、1、2月,从中反映出门诊就诊高峰在夏、秋交接的11月,春、夏交接的4、5月。和1月、2月为病人就诊淡季。

2.2 季节对门诊量的影响:根据本地气候变化的特点,将一年四季按实际天气情况划分,春季按3~5月统计,夏季按6~8月统计,秋季按9~11月统计,冬季按12月至次年2月统计。

从季节门诊量统计可以看到,全年门诊就诊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春季、夏季和冬季。不论是在高峰期的秋季,还是春季和冬季,均以内科、儿科和妇产科病人最多,而夏季就诊的病人排序则小有变动,内科、妇产科、儿科,妇产科排在了儿科前面。一年四季的急诊就诊病人是以内科、儿科和外科居多。我市地处南方,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春、秋两季均处在明显的季节交换期,两季的过渡期短,气候情况变化较大,老人和儿童的适应能力差,是当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好发季节,急诊外科的病人多与本地的交通安全、道路状况以及劳动安全保障重视程度有关。

2.3 门诊病人就诊构成情况:将全年门诊就诊病人按构成统计,急诊78 468人次,构成比为14.1%;普通门诊160 745人次,构成比28.9%;专家门诊317 360人次,构成比57.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来扮演主角的普通门诊渐渐地淡出,从2000年的48.9%逐年下降至2006年的28.9%,在几年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专家门诊就诊病人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6.0%上升到2006年的57.0%,升了21个百分点;急诊就诊的病人在缓慢下降,从2000年的15.1%缓慢降至2006年的14.1%,几年间还出现了波动。门诊就诊病人的结构变化,充分反映群众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方便、灵活的就医需求动态。

2.4 急诊病人死亡原因:我院2006年全年急诊死亡病人126例,平均每月达到10.5例。按月份统计,急诊死亡人数最高的月份是1月,高达25例;其余超过10例的月份从高至低依次是12月(15例),5月(12例),2、6、9月(11例),4月(10例)。从死亡原因统计前5位:急症43例、创伤41例、多器官衰竭29例、脑血管意外5例、晚期恶性肿瘤3例。其中:急症死亡的主要死因是猝死,外伤死亡的主要死因是重度颅脑外伤、全身复合伤、电击伤和溺水等,多器官衰竭的主要死因是老年病人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晚期,脑血管意外的主要死因是脑出血,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是晚期病人全身衰竭。

3 讨论

3.1 结合病人就诊特点,制定科学工作计划:根据以上资料所显示的门诊量特点和病人就诊流向,充分利用门诊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加强工作的计划性,阶段性对工作进行灵活安排和调整,适合门诊病人就诊动态变化特点的需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科学效能。加强门诊病人就诊高峰期的管理,在高峰月份和高峰季节要保证足够的人员在岗,避免工作人员在高峰期休假离岗,控制医护人员外流,对一些可调节时间的假期,要尽可能安排在门诊淡季。保证门诊量大的科室的医护人员足够在岗,满足医疗工作开展的需要。每天可以根据门诊不同时段病人就诊量的情况变化,实行弹性排班,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和安排劳动力。实行无假日门诊,增加正常门诊时间,保证节假日医生的坐诊人数以及挂号、收费、药房、辅检查科室的在岗人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改变,急诊科还要更多地适应市场,打破以往单一的急症救治框框,兼顾特需人群,为病人提供更方便、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另外,要建立良好的门诊秩序,优化就诊流程,加强导诊咨询,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服务病人。

3.2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门诊工作质量:门诊管理工作要跟上医院管理工作发展步伐,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加强和完善挂号、候诊、划价、交费、取药等窗口的电脑化管理,减少窗口排队和病人的等候时间。逐步过渡到从病人挂号开始到最后的取药和治疗实行全程的电脑程序管理,使门诊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彻底缩短病人候诊、交费、取药等窗口的等候时间,减少“三长一短”现象,提高门诊工作效率和病人的满意度。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7

第二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下,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管理模式、筹资渠道、资金使用、合作与互助目标等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条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小额医疗费补助相结合,全市实行统一筹资标准、统一报销比例、统一保障政策。

第四条按照多方筹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取消起付线,设置科学合理的封顶线、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根据资金筹资情况和资金平衡情况,每年可调整一次支付比例。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居住在我市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业人口和农转非人员,外出一年以上的农村居民以及外地人口暂住本地一年以上的农民可自行决定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二章部门职责

第六条由市政府牵头,成立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发改等部门和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各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工作。

第七条财政部门每年要把政府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费指标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保证政府资助资金落实到位。

第八条各镇人民政府负责收缴本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的个人基金,并成立办公室,负责镇内的相关工作。

第九条发改、财政部门及各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入市、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

第十条民政部门要会同卫生、农业部门做好农村特困户的核定及农民医疗救助需求情况的调查工作。

第十一条市卫生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经办机构,下设专门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三章基金收缴和管理

第十二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以户为单位,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即国家财政每人每年补助40元,地方财政补助40元(省级财政补助26元、市级财政补助14元),参合农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20元。个人、社会团体等可自行组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资金支持。

2009年补偿模式:

门诊统筹+住院统筹+门诊慢病统筹。

基金使用分配:

(一)门诊统筹基金。按每人每年25元提取,主要用于参合农民门诊医药费补助和门诊慢性病补偿。

(二)住院统筹基金。按每人每年75元提取,主要用于参合农民住院医药费用补助和大病二次补助。

(三)风险基金。提取不足本年度筹资总额10%的差额部分,上缴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风险基金专户。

第十三条民政、农业、卫生部门审核确定的农村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个人缴纳合作医疗基金确有困难的,由各级民政部门或包扶的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给予解决。

第十四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市级统筹、属地管理,专项基金统一划拨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用帐户,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经办机构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

第四章医药费补助

第十五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持市卫生局统一印制、统一编号核发的《合作医疗证》,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定点医疗机构由市卫生局确定。

第十六条确定市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结核病防治所、各镇卫生院、吉林延边林业集团*林业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医院为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第十七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时,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减免目录》给予减免。

第十八条门诊统筹补偿方案

门诊医疗费补偿原则上是以镇卫生院为主,当镇卫生院不能就诊或没有条件检查治疗等特殊原因,需要到上级医院门诊就医或检查时,由所在镇卫生院开转诊单,在市级医院发生的门诊费用方可报销。各镇定点医疗机构单次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按照可报销医药费20%的比例补偿,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单次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按照可报销医药费20%的比例补偿。全年每人门诊补偿累计不超过60元。

第十九条住院统筹补偿方案

(一)住院统筹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住院统筹补偿方案。继续采取分段、累加、按比例报销,一律不设起付线。封顶线(包括住院、门诊、门诊慢性病、二次补助)为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30000元。

住院统筹报销补偿比例为:

(二)大病二次补助。大病二次补助为住院统筹的调节方案。二次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另订。(年末待定)

第二十条门诊慢病统筹补偿方案

1、设立专门门诊病志,当参合农民患下述指定慢性病种时,必须要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主治医生诊断及确诊疾病相应的报告单,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办理门诊病志,并由首诊医生负责填写门诊病志上的自然情况。

2、专门门诊病志要附有确诊所需的各种报告单、处方及收据,该患者在今后每次就诊时都必须携带该病志,且每次都要附有报告单、处方、收据等原始凭证,接诊医生必须在该病志上简要注明治疗方案或病程记录并签名。

3、每年11月10日至12月10日患者可凭门诊慢性病病志(门诊慢性病病志丢失,责任自负),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报销。

一般慢性病报销补偿办法

一般慢性病共二十二种: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心功能衰竭、慢性房颤、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病(原发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甲亢性心脏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脑血管病、精神分裂症、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

2009年起一般慢性病报销取消分段,一般慢性病报销起付线为300元,封顶线为3000元,报销比例为可报销医药费的25%给予补偿报销。

特殊慢性病报销补偿办法

特殊慢性病共三种:恶性肿瘤、尿毒症、结核病。

特殊慢性病报销起付线为300元,封顶线(包括住院、门诊、门诊慢性病、二次补助)为每人每年累计不超过30000元。

特殊慢性病报销实行分段累加,报销比例为可补偿医药费。

第二十一条积极推行单病种限价管理,控制医药费增长。

市、镇两级定点医疗,实行单病种限价。病种共有五种:正常分娩、子宫肌瘤切除术、剖宫产术、单纯性阑尾炎、腹股沟斜疝。每种病种限价费用如下:第二十二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周期为一年,中途不得退出或转让。凡本办法未涉及的内容,视基金情况“一事一议”,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

第五章基金结算

第二十三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到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经过下列途径给予报销:

1、病人出院时,持《合作医疗证》、医药费合作医疗专用处方(结算联)、出院诊断书及出院病历摘要,到收治的定点医疗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科室,按比例给予一次性报销。

2、各定点医疗机构持病人的《合作医疗证》、医药费合作医疗专用处方(结算联)、出院诊断书、出院病历摘要、结算统计表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按结算办法结算。对超出规定的医药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有权不予支付。

3、定点医疗机构每月及时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上报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情况。

4、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居民可自行选择市内指定的医疗机构诊治,需要到上级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需持医疗机构转院诊断书,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审核办理转院手续后,方可到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5、因急诊、急救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需持转院诊断书、复写式处方、出院诊断书、医药费收据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参照市级或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结算。

6、执行《吉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予支付范围的生活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费用,由本人自理。

第六章服务管理

第二十四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必须保管好《合作医疗证》,不得转借他人使用。凡是因证件保管不慎造成医疗费用流失的,其医疗费用由本人自行负责。

第二十五条完善服务措施方便参合农民就医,尊重农民就医的自主选择权。参合农民在市区域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看病,要做到“合作医疗证在手,市内看病随便走”。实行医院垫付制度,做到“在哪看病,在哪报销”。参合农民在邻近其他县(市)乡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按我市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待遇给予报销,但必须2日内报合作医疗办公室备案。参合农民需要转诊时需由市级定点医院开合作医疗转诊审批单,经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合管办”)审核同意后,方可转院治疗;未经批准自行转往市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律按可补医药费总额的20%予以报销,并不再享受大病二次补助待遇,不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一律不予报销。长期外出(国内)务工、求学、居住人员发生疾病,在省内的必须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如在省外则必须到当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就诊,并于出院一个月之内将相关材料递交“合管办”。特殊急救可以先转诊,之后在2日内报“合管办”备案。

第二十六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医疗收费标准。

第二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讲究疗效,杜绝浪费,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方便、快捷、低廉的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个人健康档案。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结余留转下年、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三十条市“合管办”每季度在各镇张榜公布合作医疗基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实行收支帐目公开、医药费报销公开、经办程序公开的“三公开”制度。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8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勐腊县瑶区乡卫生院于1954年挂牌成立,占地面积3447.1平方米,业务用房总面积为1980.29平方米,辖区人口数1万人,服务范围:全乡。

(一)人员配置

勐腊县瑶区乡卫生院编制20人,现有在职人员共53人,其中在职在编17人,非编36人;副主任医师1人,执业医师2人,助理医师1人,中傣医助理医师1 人,医士4人,检验士1人,护师3人,执业护士4人,文秘1人,后勤3人。卫生技术人员47人、其它6人,卫技人员占比88%。

(二)科室设置

临床科室设有:全科诊室、护理办公室、抢救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预检分诊室等;医技科设有:西医药房、中傣医药房、心电图室、B超室、检验室、消毒间、健康信息管理等;公共卫生科设有: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儿童听力筛查室、卫生监督协管办公室;职能科室设有:院办、党办、医政、财务、信息、感控、后勤等部门。床位数:床位合计20张、住院10张、抢救床1张、中傣医科8张(治疗床)。

(三)开展服务内容

我院服务目标人群是辖区人群,基本功能是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1、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2、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负责社区人群健康管理;3、开展预防保健;4、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保健服务;5、提供康复服务;6辖区范围的传染病报告及管理工作;7、提供健康咨询服务,针对社区人群的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8、开展计划生育咨询、宣传并提供适宜技术服务;9、开展辖区内的卫生监督协管工作;10、提供急救、转诊服务。

慢病管理中心为勐腊县瑶区乡卫生院内设科室,是在现有条件下的内部资源整合及流程优化,设在全科医疗科。

二、资金投入情况

根据《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配置标准》文件要求,慢病管理中心建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结合单位实际,截止5月10日预计投入资金总计约为12.164万元。其中:1、我单位对慢病管理中心进行装修改建,优化布局,计划投入资金2.23万元,实际支出以项目建设决算书为准,装修改建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2、依据设备设施配置要求,对照单位现有设备,及时补齐所需设施设备,完善设备配置,共投入设备及器材购置资金9.434万元,后附采购设施设备清单;3、我单位进一步优化流程,进行了相关标识标牌的制作,计划投入资金约0.5万元。

以上项目费用目前暂未形成支出,我院已与相关供应商协商一致,待慢病中心验收合格,拨入专项资金,我院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进行标识标牌以及设备购置费用支出。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使用经费、配置设备,不截留、挪作它用。

根据云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配置标准,我院按要求积极配置设施设备,以下为设施设备购置清单: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品牌型号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1

便携式血脂检测仪

1

2750.00

2750.00

2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

1

15000.00

15000.00

3

便携式血液分析仪

1

54000.00

54000.00

4

简易肌力测量工具

1

900.00

900.00

5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工具

1

750.00

750.00

6

简易心里认知测量工具

1

2250.00

2250.00

7

作业活动评测工具

1

12500.00

12500.00

8

语言评测工具

1

700.00

700.00

9

巴氏球

1

375.00

375.00

10

肌力训练弹力带

1

375.00

375.00

11

砂袋(绑式)

1

2000.00

2000.00

12

轮椅

1

1400.00

1400.00

13

拐杖

1

130.00

130.00

14

瑜伽球

1

200.00

200.00

15

四点拐杖

1

160.00

160.00

16

训练用垫

1

850.00

850.00

合计

94340.00

三、项目实施情况

按照西双版纳州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和《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管理中心、心脑血管救治站配置标准的通知》的要求,我院于2020年10月开始申报实施项目建设,于2020年2月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使用。

(一)建设情况

1、设置情况:通过在我中心明显位置加挂“慢性病管理中心”牌子,标识清晰合理,标牌风格统一,设备配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全科诊疗仪、尿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心电图仪、彩色B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体重秤、体脂称、血糖仪、肺功能检测仪、简易肌力测量工具、关节活动测量工具、简易心理认知测量工具、作业活动工具、运动质量设备、物理因子质量设备等设备。

2、管理情况:我中心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工作小组,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及流程图;按期对慢病管理中心人员开展了相关培训,培训后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准予上岗;严格按财务制度及相关要求使用项目经费。

3、开展工作情况:开展了首诊测量血压、 血糖并及时在相关台账上进行登记,对于血压、血糖异常者进行指导处理。通过在全科医疗门诊和基本公卫入户随访对在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访,对确诊的患者进行建档管理,同时与勐腊县人民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有转出及转入的患者登记记录。

(二)加强人才培养

1、2020年5月06日派送一名医务人员到县医院DR室放射科进修学习3个月。

四、慢病管理中心将达到的预期效果

1、利用居民健康建档和组织居民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2、加强基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增强患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管理,减少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五、存在的问题

1、居民对慢性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有部分确诊患者拒绝建档管理。

2、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不足,对慢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工作,需要一定数量的慢病防治专业工作人员匹配当前的工作。

3、慢病管理规范化还有待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宣传培训活动有待进一步拓展,人员培训不到位。

六、下一步工作

1、在以后慢病管理工作(项目工作、公共卫生工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一定基础上逐步深入、全面开展。

2、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开展人员培训,增强医护人员对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了自身业务技能。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185-02

近年,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急剧上升。2006年4月~2009年5月本中心开展24种病门诊记账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活动不方便,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监测、宣教”等干预措施,使脑卒中的死亡率、发病率,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1 健康教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三级预防,重点在病因预防,而健康教育属于一级预防范畴。2006年4月~2009年5月本中心大力宣传健康教育进社区,经常组织预防、保健及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到社区进行义诊,并且形成每周1次的制度,通过义诊与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到机关、学校宣传防病治病知识,建议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来社区中心就诊的患者,全科医生负责对其实施面对面的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宣教,解决其医疗需求。在这些活动中,把重点放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从饮食、休息、运动等方面进行宣教,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合理的锻炼,调整个人情绪,按时服用药物,患者都感觉身体比以前好了很多,同时社区居民同医务人员关系越来越好,许多医生、护士同社区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

2 24种病门诊记账服务

以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自从政府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后,把医疗保险(改革)的重点放在社区,2006年4月~2009年5月本中心已开设24种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记账服务,医疗费用由医保中心统筹。患者在二级或者三级医院由专家检查诊断明确后开具诊断证明,患者根据证明到医保中心办理诊疗卡。重症患者也可在二级、三级医院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后回社区后续治疗。同时,给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方便管理。实施2年来,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发症、后遗症逐年减少,患者得到很好的康复治疗,使政府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患者的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患者及家庭的负担,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而社区中心的门诊量也逐年增长。

3 家庭病床服务

本中心2006年4月~2009年5月对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而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开展家庭病床上门服务,至今已收治100多例患者,大部分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均在二级或三级医院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而又需长期治疗,在患者转回家后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建立家庭病床,同时与二、三级医院签定双向转诊协议,在病情加重时,及时转到上级医院。患者建床后,由全科医生团队做出诊疗方案,如患者有需要及时上门服务,病情相对稳定时可以进行电话随访,每月2~3次。随访管理一段时间,患者的病情稳定,康复以后可以撤床,这既为患者节约了大量住院费用,同时也为医保节省了大量统筹资金,方便患者及家属,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量,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展家庭病床以来,本中心在社区居民中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设立预警机制

根据病情分类进行定时随访和健康指导,定期评估,及时修订健康指导计划和效果评估[1]。设立预警机制,指导检测,保证健康指导效果。一般患者,每季度随访1次,半年小结,年终评估;高危患者(重点人群),根据个体病情,定期或不定时随访,最少每月随访1次,季度阶段小结,半年进行总结,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干预计划。

5 建立干预模式

对慢性病建立长期、系统、规范的干预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进展,而且可以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2-3]。以糖尿病为例,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及健康教育,如发放宣传资料、组织糖尿病专题讲座、全科医师定期随访管理,在经过全科医师强化管理后,全面提高患者的知、信、行程度,不仅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而且可控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再如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管理,设立高血压疾病管理团队,团队由1名责任医生、1名健康管理专员、1名社区公共卫生助理员和1名患者家属组成。健康管理专员负责信息收集、计划执行、患者随访和教育以及团队沟通的具体工作,同时向责任医生及时反馈患者信息以便调整和执行计划,其余成员共同协助工作。通过让每位患者填写“健康生活方式自测表”,综合评估每位患者的危险因素,共同制定个体化的管理式进行干预指导,通过微调来修正危险因素。所有数据和资料统一录入疾病管理系统,以便下一个项目的调整。

6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其中慢性病管理成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慢性病由于时间长,患者年龄大,分布分散,所以需要通过个体化、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来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无论是定向服务模式(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PC),还是美国的家庭医生工作模式,在国外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实现社区卫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实践、摸索、探讨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10

【正文】

2020年医疗保障局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对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呼和浩特市2020年高标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呼扶组发〔2020〕2号)明确的目标任务,结合我局实际工作,对今年以来重点工作推进完成情况,以及典型经验汇报如下: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情况

根据市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建立医疗保障参保清单,实时动态更新、调整参保人数,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状态核查责任,逐户、逐人摸准参保状态,对未参保的逐一动员,及时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切实解决因人口流动等原因导致的断保、漏保问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

截至12月31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5565人,已脱贫享受政策26623人,已脱贫不享受政策28829人,边缘户113人,其中,市域内参保54722人,省域内参保423人,省域外参保325人,累计参保55470人。除95人因死亡、服刑、服役、无有效身份信息等原因无法参保外,均已落实应保尽保工作。

二、“三重制度”综合保障落实、费用报销情况及集中救治大病专项救治情况

(一)“三重制度”综合保障落实情况

一是在《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的基础上,按照自治区医疗保障局要求及时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先后印发《关于调整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大病补充保险筹资及待遇标准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医疗救助有关事项的通知》及时调整大病补充保险待遇以及将非民政救助对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范围,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重制度”全覆盖。

二是出台《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简化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办流程有关事宜的通知》、《关于印发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实施细则的通知》大幅度提高门诊统筹待遇,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门诊流程,实现居民参保患者持《社会保障卡》享受普通门诊、“两病”、乙类慢性病就医,无需申请,无需办理直接结算,在自治区范围内尚属首家,并且作为先进经验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截至12月31日,我市通过医保系统登记在册管理的慢性病患者56648人,其中13种甲类慢性病318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63人,高血压、糖尿病24824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70人。

三是深化医药改革持续发力,为保障药品及时配送到基层医疗机构,方便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买药、报销,不断加强职能建设,对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情况进行多次调研,分析研判,创新思路,与卫健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送工作的通知》(呼医保发〔2020〕17号),改变药品配送模式,要求药品配送企业将各级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药品集中配送到旗县医院,旗县医院承担域内基层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的验收和分发工作,加快基层药品配送速度,为药品配送企业减负,努力解决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不到位的问题,确保基层医疗机构常见病、慢性病药品品种全,数量足,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二)费用报销情况

截至12月31日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普通门诊报销29213人次,报销123.89万元;特殊慢性病报销6981人次,报销534.61万元;住院报销6447人次,报销3513万元;大病补充保险报销1506人次,报销474.37万元;医疗救助报销6368人次,报销771.26万元;其他保障政策报销3376人次,报销396.93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为79.5%,综合实际报销比例为86.51%。

(三)集中救治大病专项救治情况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进一步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范围的通知》文件精神,并结合全区疾病编码更新工作,我市出台《呼和浩特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单病种付费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及时增加大病专项救治病种,调整支付标准,依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结算系统实现大病专项救治的待遇支付工作。

截至12月31日,享受大病集中救治513例,其中脑卒中25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28例、肺癌18例、直肠癌10例、胃癌13例、终末期肾病179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乳腺癌12例、白内障28例、宫颈癌5例、食道癌4例、重性精神病3例、结肠癌1例、肝癌1例、儿童白血病1例。

三、盟市域内“一单制”结算情况

为方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结算,充分保障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市医保局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对医保结算系统升级改造,并将其他部门的各类信息整合其中,积极建设了城乡居民“一单制”结算系统,在全自治区首家实现市级统筹范围内“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功能。

“一单制”结算系统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结算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信息、民政救助人员信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残疾人信息,上述人员信息在“一单制”结算系统中进行了标识,在患者就诊结算时,自动提取人员信息,符合倾斜政策的人员,及时得到保障。

“一单制”结算系统目前可以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救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倾斜政策、“12345”兜底保障起付线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兜底保障政策、大病集中专项救治等多项政策实现“一单制”结算。各项医疗保障政策和扶贫政策得以精准计算,解决了长久以来存在的因多部门、多系统信息不畅通,数据共享不及时导致的政策落实不精准、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既避免了重复保障、过度保障,也避免了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各项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得以精准落实。

四、主要成效

(一)组织各旗县区医疗保障局再次对贫困户慢病卡发放情况进行排查,按照自治区统一模板要求,及时印制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

一是与卫健部门联合发放慢病卡。结合脱贫攻坚摸底排查工作,逐户逐人收回原有的各类没有作用和仅发挥政策宣传作用的慢病管理(证)卡,重新统一制作、规范宣传内容,集中发放新的慢性病管理卡。在发放慢性病管理卡的同时集中开展政策宣讲,有针对性地宣讲慢性病政策,让贫困人口知晓医保政策,明白慢性病管理卡作用。二是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慢病追踪机制,对已发放的慢病卡和新增慢性患者进行动态追踪,确保慢病卡随患者所患疾病同步,新增慢病患者及时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

截至目前我市入户排查13801户,制作慢病卡11671张,新增慢病患者111人,已发放11467张。

(二)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等信息共享和服务一体化。

一是提高门诊医疗待遇,简化慢性病审批手续。出台《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实施办法》(呼医保发〔2019〕35号),年度支付限额由原来的200元提高到2000元(60岁以下参保人员)和2400元(60岁及以上老年参保人员),实现居民参保患者门诊在所有定点机构就医直接结算,在自治区范围内尚属首家。取消乙类慢性病审批环节,扩大甲类慢性病范围,除 13 种特殊慢性病需要依申请进行审核外,其余病种患者持 《社会保障卡》 即可通过划卡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享受门诊待遇,并且无病种限制,无需申请、无需办理慢性病审批。通过简化审批手续、优化软件流程,方便贫困人口享受医疗保障待遇。为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参保患者申请办理门诊特殊慢性病,及时享受待遇,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审批程序。印发《关于进一步简化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申办流程有关事宜的通知》(呼医保发〔2020〕18号),在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参保人员门诊特殊慢性病申办流程,将门诊特殊慢性病备案下放到定点医疗机构,经定点机构医保科审核后,符合申办条件的由定点机构医保科录入医保系统,慢性病患者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享受相应门诊特殊慢性病待遇,实现慢性病患者申报、备案、待遇享受“一站式”完成。

二是加强慢性病信息化建立“一站式”结算,系统自动提取慢病患者信息。为方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结算,充分保障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市医保局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对医保结算系统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将其他部门的各类信息整合其中,建立城乡居民“一站式”结算系统,在全自治区首家实现市级统筹范围内“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功能。建档立卡贫困慢病患者就医购药仅需持二代社保卡即可即时直接结算报销,享受待遇。

三是实现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直接报销结算,打通基本医疗门诊待遇结算“最后一公里”。为方便乡镇、村城乡居民(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医购药,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便捷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优势,通过多次调研、系统调试,实现了村卫生室门诊通过系统线上直接结算,打通了基本医疗待遇结算“最后一公里”,确保了城乡居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小病不出村、常见病、慢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持卡就可在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就医购药直接结算报销。

四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送,充分保障常见病、慢病患者用药。为切实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送不到位,药品串换等问题,保障乡镇、村城乡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购药时常见病、慢病药品品种全,数量足,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要求各旗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和药品购销“两票制”,严禁外网采购药品;各旗县二级医院承担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药品的验收和分发工作,乡镇卫生院凡有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开展住院医疗业务的,用药目录参照二级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对药品配送企业提出新配送要求,药品配送企业按照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制度将县、乡、村各级基层医疗机构所需药品集中配送到县医院,解决因配送成本高、数量少、时间长等问题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无药可用。

(三)进一步核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待遇落实情况,重点排查符合普通门诊和门诊慢性病病种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否及时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确保“应报尽报”。

一是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大政策宣传与引导,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尽量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带来的便捷服务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二是与人社部门合作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持卡率。对未持有二代社保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要尽快督促办卡、领卡。对人数较多的地区,要积极协调驻村书记、帮扶干部、当地金融机构,组织统一办卡。三是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未报销的医疗费用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定期排查、梳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未报销的医疗费用落实到位。对所有票据再进行梳理登记,逐张录入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台账。对于符合保障政策的票据要及时兑现待遇,并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中进行标注;对于未提交材料无法享受医疗救助、其他保障待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要及时协调村医、驻村干部督促尽快报送材料;对于不符合保障政策的票据加盖“鉴定背书章”。对发现执行医疗保障扶贫政策不到位,存在过度保障或保障不充分等问题要立行立改,确保医疗保障各项政策精准落实。

五、存在的问题

由于困难人员流动性大,精准掌握全部困难人员的医疗保障情况难度较大。不享受政府代缴政策人员中,部分青壮年认为自身身体健康不愿意缴纳保费,部分农村高龄群体没有经济来源且为给子女减轻负担,不愿意缴纳保费情况。动员参保工作难度较大,难以对全部贫困人群形成有效的预防措施。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 结合国家“全民参保”计划将全部户籍人口纳入医疗保障范围,通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立防反贫致贫机制。尤其是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特困、孤儿、重残等困难人群的动态参保。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动态参保规则,动态为困难人群随时参保,及时享受医保待遇,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计划以各旗县区政府牵头,乡镇为单位进行布置,逐村进行摸排,了解情况,掌握流动人口的异地参保和未参保情况,通过深度摸排动员,确保所有困难人群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落实“基本医疗有保障”以及防返贫预防措施。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11

(二)创新工作机制,有效提升重点传染病防控能力。一是完善市、县两级公共卫生委员会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联防联控,有效防范传染病输入,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切实做好G20等重大国际峰会期间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二是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版)》要求,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和分析研判,落实重点传染病防控年部署、季调度、月评估制度,规范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疫情的处置。三是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加大对高校学生、男男性接触者、性病门诊就诊者、低档暗娼等重点人群的宣传干预力度,提高艾滋病快速检测点的覆盖率和检测服务的可及性,扩大监测覆盖面;探索医防整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据国家调整后的标准,规范感染者随访管理,加强感染者和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城乡社区预防艾滋病和性病专职干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四是推进结核病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完善疾控机构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转诊、定点医院收治、基层卫生机构追踪管理的“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服务体系;落实肺结核及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定点规范诊疗;加强学校及流动人口的结核病防控;开展结核病防治督导,规范结核病社区健康管理工作。五是加强以霍乱为重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H7N9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布病为重点的人畜共患病和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牲畜交易、屠宰、饲养等重点人群布病监测;加强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和防制,避免因防控不力导致寨卡病毒病、登革热等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蔓延。六是做好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和治疗工作,严格贯彻实施浙江省预防与控制梅毒和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加强性病报告和治疗管理。七是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能力,规范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工作。八是结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和大数据的分析利用。

(三)夯实免疫屏障,持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一是规范预防接种管理,认真落实常规免疫、日常和集中式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各项措施,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认真推进国家免疫规划和二类疫苗接种工作, 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做好消除麻疹和维持无脊灰状态工作。二是继续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急性迟缓型病例(AFP)、麻疹和乙肝等病例监测工作,规范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置和补偿工作。三是积极开展国家预防接种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加强督查,规范疫苗采购、运输、储存、供应管理,提高安全接种意识,避免发生接种差错事故。

(四)推进综合防控,不断提升慢性病防治工作质量。一是加强部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扩大创建覆盖面,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二是加强慢性病监测和网络直报,结合分级诊疗和社区签约服务,完善“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和管理模式,推进实施国家和省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抓好死因监测、慢性病及营养监测、癌症早诊早治和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三是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宣教、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适宜技术和工具研制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养等。四是对符合适应症的学生实施免费窝沟封闭,提高服务质量。

(五)巩固消除成果,继续抓好重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一是继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成果,做好碘盐和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以县为单位实施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对尚存的地氟病村,要结合“五水共治”,配合水利部门做好改水项目。二是继续实行“春秋两季”查灭螺工作,加强螺情监测和联防联控,加快实施有螺环境改造项目,有效压缩钉螺面积,

开展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查治病和晚血病人救治工作。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不发生本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三是推进消除疟疾工作,及时发现处置输入病例,顺利通过省卫计委对我市的消除疟疾考核。(六)加强健康监测,切实做好五大卫生工作。一是继续推进环境、职业、放射、营养和学校卫生管理职能转变,理顺工作机制,加强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等热点问题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二是做好环境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的监测与风险评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项目;开展学生营养状况监测与干预,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学生常见病防控工作。

(七)加强风险评估,确保完成食品安全工作任务。一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市疾控中心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达到国家参考品目的85%以上,并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两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二是认真开展风险监测,确保卫生计生系统风险监测样品数达到辖区每千人口1件以上。加大对高风险隐患食品和重点区域食品的风险监测,确保G20峰会期间食品安全工作的万无一失。三是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加强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食源性中毒性病例以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报告,全面推动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信息系统(HIS)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的对接。四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定期会商、通报风险监测结果,及时向同级政府和有关监管部门通报食源性疾病报告和流行情况。

(八)加大排查力度,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一是加大疑似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力度,提高检出率,指导社区做好患者发现、诊断、评估、登记、治疗、随访和双向转诊等工作,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预防和减少肇事肇祸事件。二是推动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建设,继续做好686项目,做好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培训和基层医师加注精神卫生执业范围等培训工作。三是配合省卫计委做好“12320”心理援助热线的建立,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四是完善《浙江省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出院患者信息归属分类报送、转送工作,做好G20峰会期间精神卫生安全保障工作。配合综治部门,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工作。

(九)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行风建设和宣传教育。强化全局意识,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强化“一岗双责”。加强各类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以各类卫生宣传日为契机,创新疾病防治政策、知识和工作成效的宣传方式,融合推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不断提升大众健康素养水平。

(一)加强部门协作,做好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联防联控运作机制,加强部门间、军地间和地区间协作,充分发挥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一是强化H7N9疫情防控。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疫情和外环境监测、早诊早治、溯源调查和督导检查工作,协助有关部门落实活禽交易市场管理和“清洁消毒休市”等各项防控措施,做到联防联控综合防治。二是严防中东呼吸综合症、登革热、寨卡病毒病、脊灰野病毒等输入性传染病输入。加强疫情形势研判,加大病媒生物监测力度,认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应急预案,提早部署,防患于未然。三是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和应对工作。各县(市、区)卫计局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提高学生相关疫苗接种率,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有效防控各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慢病门诊工作计划篇12

2开设疼痛医学选修课程

对有兴趣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疼痛诊疗课程教学,有利于对他们集中进行疼痛学理论知识培训,为将来从事疼痛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现行本科生的医学教育尚未将疼痛医学划为必修课,缺少系统性的疼痛医学基础教育,虽然“疼痛”一词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课中都有涉及,这些课程偏重于生理性疼痛产生的传导通路和细胞分子机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3]。即便是在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不同专业医学生的疼痛课程教育所用学时十分有限,例如口腔专业15小时,药学专业13小时,护理专业31小时,康复理疗专业41小时,远不能对临床病理性疼痛的机理、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系统介绍。专业教材缺乏、内容的简单重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等问题使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难以适应疼痛医学的发展需求[2]。首都医科大学较早在研究生中开设了《临床疼痛生物学》选修课程,每期选修学生20-30人,36课时,内容包括疼痛学说发展史、疼痛机制、疼痛流行病学、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分娩痛治疗、头面部疼痛诊疗、慢性内脏痛诊疗、疼痛外科治疗及疼痛神经调控等。疼痛专门课程的开展使研究生对疼痛理论有了扎实的掌握,对临床疼痛治疗理论和操作有了全貌性的理解,坚定了他们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信心。我国疼痛医学教育应该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通过调配师资、完善教材大纲和计划、优化课程体系等综合手段,形成疼痛医学专业化教学体系,使有兴趣的研究生能接受正规的、系统的疼痛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于毕业时即已初步具备疼痛专业的能力,再经过2年~3年的临床实践培养,可以达到疼痛专科医师水平[4]。

3制定合理的临床培训计划

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不是单一因素的疾病,其发生可以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甚至引起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异常,许多疾病如风湿、关节炎、骨折、溃疡病、糖尿病、中风和癌症等也可以引起慢性疼痛。疼痛医学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科、康复科、老年病科等等[3]。另外,长期慢性疼痛可引起恐惧、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情绪认知问题,而这些因素又可以使疼痛复杂化。因此,疼痛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名合格的疼痛科医师应当接受正规的疼痛医学教育培训过程,学习内容除了涉及基础医学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物学、麻醉学、药理学等重要课程外,心理咨询、康复理疗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因此对于有志从事临床疼痛诊疗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使他们有机会在麻醉科、神经内外科、骨科、康复科、肿瘤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轮转,使他们能够熟悉各科病历书写,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他们的临床诊治技能和与患者的交流能力[5]。在美国,麻醉住院医师完成训练后需再接受2年~3年的疼痛治疗临床培训方能独立从事疼痛诊疗工作。因此,对未来有志于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麻醉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建立区别于未来专门从事麻醉工作的研究生的临床培训和轮转计划,加强在疼痛临床诊疗能力方面的培养。

4加强科研能力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