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教育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4 10:47:46

技工教育论文

技工教育论文篇1

不管是普通学校还是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技工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并且有理由、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私有技术工人,在技工学校也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并且是必修课,如果德育教育落到实处,能够更好的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技术型人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很难真正实现预期的效果。

1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学习态度不端正,知识基础薄弱。由于技工学校招生面对的主要是原来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整体上生源的文化基础都不好,因此很多学生都存在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表现出的对学习的兴趣缺失。1.2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纪律性。现阶段在技工学校求学的学生大多是00后,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就是被家人捧在手心长大的,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自私、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征,在学习上经常迟到旷课,作业也经常没有完成,甚至还有学生夜晚偷偷跑去网吧上网,纪律性很差。1.3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由于年龄小,很多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走上歪路。更多的学生习惯了只考虑自己,不会为他人着想,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自理能力还是自律能力都很糟糕,一旦遇到挫折就表现出心灰意冷的状态,想法容易钻牛角尖,过度偏激。

2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改进方法

2.1转变认识,改革德育课教学模式。技工学校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指导就业,还肩负着德育教育的重要职责。技工学生自身要充分认识身上的责任,转变认识,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模式的转变,走出过去空洞的说教方式,将德育与就业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的时间教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深刻的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更有针对性。2.2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科学知识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消除迷惑,学会学习,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正所谓成才先成人,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除了学好专业技能,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重要作用。对技工学校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模仿力非常强的阶段,榜样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可能是说一万句都取代不了的。需要注意的是,榜样不仅仅只有学生,学生家长、学生喜欢的偶像、历史人物,甚至是班级中的某个学生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把别人当成榜样学习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让自己也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当然,在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榜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要客观的看待榜样。2.3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多方面引导的方式。德育教育更多的是感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并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引导。首先需要将学生的需要放在前面。针对学生关注的德育问题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对于很多学生关注的就业问题,有学生想找高收入工作又不想吃苦,有学生认为进私企很丢人,还有学生完全没有求职方向,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后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可以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真正了解社会。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发现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纳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去,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2.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德育工作者在面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有效的实现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教师需要始终将正面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需要开展的教育内容进行事先分层,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印刻在学生脑海中,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其次,教师需要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社会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德育教学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意识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再者,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也提供了更多选择,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配合开展德育教学,更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也可以利用网络课堂进行教学,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后,在德育教学重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活学活用,指导解决问题,这才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层次。2.5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是无法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的,因为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复杂,学生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必然需要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电话沟通、线上沟通、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构建一个将学校、社会、家庭都纳入其中的与环境,让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接受德育教育,巩固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技工学校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技工学校走出的人才的素质的好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成绩的,他是一项需要长久开展的工作,不容任何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的进行,还需要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为了更好的改进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方法,技工学校需要坦然面对现阶段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想办法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成为能够真正为社会建设处理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梁捷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技工教育论文篇2

二、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法治社会中,是否知法懂法,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若对一些问题学生不加以管束,往往会产生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等较为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学校法制教育所具有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教育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因此学校要全方位制定好法制教育的措施。

三、加强校园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厌学的特点

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上,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提高上课时学生参与的热情,积极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列举社会治安、学生违纪、青少年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剖析违法犯罪原因。同时,课堂教学还可结合演讲、小组讨论、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多让学生参与,加强与实践的联系。

(二)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法制教育的实践基地。

一方面,学校应该在每学期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制教育知识普及,使学生明确各种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并请少管所的犯罪少年现身说法,同时组织学生收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法制专题节目,或者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宣传、维护交通秩序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并加深对国家法律规范的理解,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为人处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除了培养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还必须要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技工教育论文篇3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对养成教育认识不足,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抓之甚少,对学生平时的言谈举止没有及时进行纠正,认为这些都是小毛病,没有大碍。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以“学习成绩论学生”,不太注重学生的品德行为,认为只要保持一个稳定的校园环境,保证学生的安全即可。

2.社会方面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接受到新鲜事物,其中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一些贪图享乐、拜金主义等思想直接渗透到学生脑海当中,若任其发展,将导致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差,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措施

1.规范各项制度

新生一入校,我们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刚结束义务教育,基本上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上一条职业之路,相应就会带来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产生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所以在新生军训的同时我们就给学生灌输企业思想,讲解《学生手册》里的各项在校规章制度。例如:(1)学生请假,一定要得到家长的同意。假条一式三份(学生处、班主任、保安室各一份)。(2)食堂就餐后自行把餐盘放到餐盘回收处。(3)每个教室门口都有打卡机,学生上课如上班,课前课后都要打卡。(4)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都将记入操行成绩,每月一报,该项成绩将成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2.打造校园文化

学校秉承用企业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管理手段,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企业氛围。例如:(1)引入企业6S管理,无论是办公室、教室还是宿舍,都有标准可依。(2)班级文化,每个班级都有班风、班歌、班训,并且适时进行评比,积极传递班级正能量。(3)宿舍文化,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宿舍文化。(4)三自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用一周的时间在校内进行三自教育,主要包括分布在校园内的各个值勤岗位、接待来人、维护校园卫生、检查学生仪容仪表等工作。(5)社团活动,学校有近30个学生社团,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比如,舞蹈社、书法社、音乐社、礼仪社、心理社等。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使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6)学生义工队,笔者学校活跃着一支“红马甲”队伍。学生义务维护校园秩序、清理垃圾死角,为师生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3.学习传统文化

学校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行为习惯,自编《弟子规》教材走进课堂,积极开展《弟子规》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在校园的墙壁上张贴“弟子规”,每周三早上全校师生晨读《弟子规》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弟子规深入人心,最后由家长、用人单位来评判其效果。同时,制定“五讲五爱”行为标准(五讲: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信用、讲学习;五爱:爱锻炼、爱团队、爱学校、爱亲人、爱自己),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另外,学校每年都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以此来宣传典型事迹、典型人物,让“正能量”充满校园。

4.社会见习

学校每个专业每个学年,都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对口实习单位进行社会见习。在这短暂的一个月中,学生将体验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人际关系、劳动强度等方方面面,并可以接受挫折教育等。

三、开展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常抓不懈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要靠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人的日常言行举止的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对错,更多的是习惯而为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要想让一个好习惯代替一个坏习惯,即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技工教育论文篇4

二、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针对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怎样的改变和探索?这是各个省属高等院校面临的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以西华大学为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况西华大学是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我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已有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的新专业,于2002年成立,以电子类测控为主。其主要专业方向为测控技术和智能仪器,具体领域为工业化信息领域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截止到2014年,已毕业本科学生近700人,在校生400余人,省内生源和省外生源比例约为8:2。

(二)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国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如何基于学校地域、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如何凝练专业特色及方向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成为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临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特别是省外第一志愿,多数为调剂生源;2.专业方向和特色还需进一步提炼;3.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三)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基于我校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1.积极修订本科学生培养方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目标导向”提出了较高要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必须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培养目标和方案来引导学生。应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系统性、主体性、先进性、特色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修订时务必具体、明确、可量化,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完成一个或几个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2.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鼓励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它鼓励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地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体现特色。[4]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与此同时,这对增强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声誉也有较大好处,有利于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和生源质量。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业企业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时,必须将实践性环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5]虽然目前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实践环节,但大多缺乏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我校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一直滞后,每年都在换公司或企业,没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制定实践性环节培养计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定期跟踪社会需求变化情况,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4.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预留2-3学分作为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竞赛;(2)将本科生实验室免费、长期开放,鼓励学生长期泡在实验室,自主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完成一些小制作,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3)将部分优秀本科生带入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接触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增长其见识,培养其思维。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自我评价为社会评价工程教育认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学到什么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有每个学生都很好地满足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以社会评价为主,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适应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时定期回访,持续改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就业率,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且实行“一锤子买卖”,毕业后就跟学校无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定期的回访机制,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

技工教育论文篇5

学校要不要开展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千校一面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教育,不但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作为承担着技能人才培养的技工教育,要皈依技术人文、建设技能文化,这既是技工教育寻求错位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技工教育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技工教育只有信奉、建构和实践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文”观,纠正将人长期从事技术学习和工作所产生“物化”“工具化”的偏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

一、技术人文:基于技术的人文观

技术人文是基于技术的人文观,是指蕴含在技术发明、技术改良、技术运用之中,贯穿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变化发展全过程,具有丰厚人文价值,充满着人类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指导、影响、推动作用的人文精神。技术人文通过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反思、维系和发展技术本身存在的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引发从事技术活动的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对于规范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发展以及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自然等关系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技术至上:技工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技术和人文的起源并无二致,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时,技术和人文逐渐走向对立。人们普遍认为,人文也就是仰望星空的情怀,只有技术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因此作为从事技术教育、传承技术手艺的技工教育,也在市场的导向下变得功利化起来。市场需要什么技术人,它们就培养什么技术人。进入教育环节后,技术异化人文精神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大部分技工院校奉行“实用主义”和“生计教育”,强化了学生技术的传授和训练,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工教育的功利化趋向更加明显。“技能改变命运”“专业决定前程”成了至理名言,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越来越远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理想、情感、志趣偏窄,对专业以外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保、资源等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造成了毕业生缺乏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对邻近学科迁移发散的能力,缺乏对已掌握的技术改进创新的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技术至上, 基本丧失了“技以载道”的功能。此时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中性”的工具,为善为恶取决于什么人使用,客观上形成一种“人与技术”的关系。在“人与技术”关系视野中,技术往往缺少基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衡量;其教育往往过分夸大了操作技术的价值,忽略了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以及技术中蕴含的巨大人文信息;其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容易“物化”“工具化”,甚至“把人变成机器”。

三、皈依人文:技工教育本质的客观要求

1.是走出“技术至上”误区的必由之路

要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弥补技工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就必须皈依技术人文,将技工教育教学中的“人与技术”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让技术回归到人文的时空里寻找自己的坐标。每一种技术都深刻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技术的发明在于“人”,技术的运用为了“人”,技术的传承依靠“人”。从事技术教育教学,最终都要落到“人与人”的对话上。这一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灵感和求知欲,唤醒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豪感。

2.是技术的本质诉求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专家往往按其原理和功能结构对技术进行严格分析。而以人文主义的视角观之,科学的分析却是不够的,它没有切入问题的实质,只有从作为技术创造者的人性出发, 从技术的社会文化条件和技术后果出发, 全面分析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技术的本质。萨尔顿早就说过,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吴国盛教授进一步指出,你如何理解技术,就会如何理解人。反过来也一样,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念。技术的人文本质客观地要求承载技术教育的学校,在实施技术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营造适合技术活动的土壤和环境。

3.是技工教育的内在需要

技工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培养的对象也是人。人构成了教育培养的原点。虽然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术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依然要承担起人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而并非“制器”,培养的技能人才必须先满足人之为人的首要特征。既要培养符合工作需要的人,又要培养在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人,更要培养懂得生活的技术人。技工教育皈依人文,旨在建立人在技术中的主体性,并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解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并自如运用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四、校本建构:技工教育皈依技术人文的策略

技工教育论文篇6

1、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关键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要和谐发展。一方面,构建全员合作的教育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和谐教育要融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管理相结合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机制的必要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其中,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 政治工作原则,通过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为教育,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以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

3、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服务机制。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就业困难问题等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建立服务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贫困生资助机制。要在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重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关心人、帮助人的同时,更要教育人、引导人。二是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机制

和谐的教学机制是和谐教育的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课程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与学习的基本依据,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应当实现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的统一。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个体遵守共同的社会行为和行业规范,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还应当体现科学化教育与人文化教育的统一。目前,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愈来愈带有功利的性质,一些技工院校也纷纷调整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用性技术课程的不断增多,极大地削弱了有利于学生扩展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科设置,导致学生更热衷于个人就业目标的实现,放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这样的教育机制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职业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构建和谐的管理机制

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看,要實现教育的和谐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章立制、加强领导、优化管理,这是搞好和谐教育的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完善与之相协调的学校管理。在强化目标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明晰管理的层次和职责,提高管理的和谐程度和效率,以实现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发展乃至社会声誉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学校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聚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公正与情感的交融

技工教育论文篇7

技工院校的学校生源相对于高等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稍差,且由于目前招生政策的放宽,高校扩招形势的趋势,技工院校的生源一部分质量较好,另一部分的选择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基础起点高低不同。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声乐基础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会唱歌但不识谱,有的学生喜欢唱歌但是音质、音准或音色较差,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见过钢琴之类的乐器。这种学生起点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特点,势必给声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趋于老套陈旧,缺乏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一对一”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技工院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都是在集体大教室中进行,同学们一起练习同一首歌,共同发声,教师既要弹奏钢琴伴奏,又要集中精力倾听学生的发声,故而,很难做到完全掌握一个学生声乐学习的动态过程,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声乐理解能力以及学习声乐积极性知之甚少,也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三)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匮乏

近几年,技工院校发展迅速,幼儿教育专业也备受社会关注,不少专业书目也相继出版发行,但是能够突出技工院校特色的声乐教学课程却少之又少。许多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借鉴本、专科高等院校的声乐教材。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材中曲目专业性强、难度较大,与幼儿教育声乐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故而会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拓创新,加强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科学对策

幼儿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跟其他的声乐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一)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因材施教

1.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有机结合。

任何一种教育,因材施教都是最佳的教育方式,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需要因材施教。依据现有客观条件,我们应该不断地创新声乐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魅力。在集体授课时,注重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和技巧方面的内容,主要解决共性问题,在节约教师资源的同时,让学生们接受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对声乐体系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个体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比如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声乐学习能力及歌唱能力等特征,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声乐方面的专业技能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并不断开发学生声乐方面的潜质。

2.多元融合,改进声乐课堂教学方法。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面对的群体有其特殊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我们必须多元融合各种声乐授课方法,不断改进声乐课堂的教学方法。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声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性的科学,多媒体技术的声、图再现功能都可以为声乐教学提供即时性、有效性的帮助,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声乐教学,更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由于受到师资和教学设备硬件条件的限制,长期处于大课堂教学的状态,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学习和分组练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完声乐基本理论知识之后,针对某一课程,让学生分组学习、分组练习,并且互相评价。比如唱一首歌,声乐教师首先教会学生把握住歌曲的朗诵节奏,然后讲解相关的乐理知识,最后再填词或者设计舞蹈动作,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均可以采取分组学习、分组练习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力性,又能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声乐知识和技巧的能力。再者,声乐教学不是固守成规的,是比较灵动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节,不断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让学生在更加和谐、更加生动的环境中学习声乐课程。

(二)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要求,科学选择声乐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专业归根结底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教教师,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幼儿园教学实际要求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幼教人才。

1.转变声乐教学过分专业性的观念,与幼儿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幼教人才,因此,针对幼儿园教学实际,我们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时就应该转变过去声乐教学过分专业性的观念,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声乐技巧方面的要求,避免过于追求声音的位置、声音的高度等等,从声乐、钢琴、试唱、欣赏等各类课程中,不断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与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声乐作品欣赏、歌唱等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宜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2.重点突出,以幼儿歌曲学习为主线。

幼儿歌曲对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园中,幼儿歌曲的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更应该围绕幼儿歌曲展开,通过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幼儿歌曲,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幼儿歌曲素材。然后,在幼儿歌曲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入社会,进行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全面科学,教好声乐教学中的唱歌。

唱歌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深受幼儿喜爱。一首好的歌曲不仅能够舒缓幼儿焦躁情绪、启迪心灵智慧,更能在深层次上影响幼儿的道德情操。因此,技工院校幼儿教育声乐教学一定要全面科学地教好唱歌。唱歌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会唱歌,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幼儿嗓音的科学保健方法及唱歌的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歌曲,为歌曲适度定调等能力,让声乐教学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做好铺垫。

(三)多措并举,开展声乐教学实践活动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知识的应用最终要经过实践,只有多方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声乐课堂的精髓,不断提高声乐技巧,增强作品鉴赏、评价能力和课堂掌控能力等。因此,声乐实践教学也是培养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步骤。

1.通过组建合唱团、艺术团等形式,定期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我是小小幼教员”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学生的声乐特长,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

2.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幼教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通过声乐实践教学活动,感受一下当地幼教发展现状,并进行总结,撰写调研报告等,增强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总体上的理解和认识。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

依托中国传统佳节,比如“元旦”“五四”“十一”等传统节日,围绕某一特定的主体,开展歌唱比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声乐课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声乐技能技巧不断提高的同时,接收到更好的社会教育。

4.适度开展学生学业成果展示活动。

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可以适度采取学生学业成果展示活动,或由任课教师直接布置,或由学校统一安排,成果展示内容涉及声乐、儿歌、指挥、作品品鉴等多方内容,并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出各种不同意见。这种成果展示一方面能够积极地提升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倾听更多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声乐水平。

(四)根据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特点,开发校本声乐教材

开发出适合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校本教材,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开发校本教材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科学的总结、不断的实践,通过对目前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状总结,调整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和内容,然后再付诸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歌曲演唱、表演技巧、对幼儿表演的指导技能,等等,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声乐教学的科研实践活动,争取在三年内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校本教材的研发,必然会将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脱离高等院校或者专业学校模式的限制,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出发,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技工教育论文篇8

二、探索在技工教育教学中贯穿职业拓展

1.以技能大赛为途径,激发叙述的学习兴趣

以举办技工技能大赛为主要途径,激发技工专业旋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举办技工技能大赛的目的在于一是能够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增强技工院校的办学活力,真正实现院校合作、工学合作,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并根据社会用人标准,培养出职业素质良好、专业技能过硬、操作实践能力突出、专业理论扎实的创新型高技术人才。二是促进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学校积极寻求企业在技术、设备、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对教学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实现技工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对接,尽全力使技工学校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期机制。三是促进提高技工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四是促进技工院校教育的改革,调整技工教育专业、改革课程、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和就业岗位同步。开展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就是让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

2.依托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水平

在日常教学中始终贯穿职业的概念,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与技工专业相关的职业需求。教师应该针对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企业对多元化、复合型、综合能力强的全面素质化人才的需求讲述相关教学内容,将这些职业名称、应具备的相关技能以及市场的需求状况详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为他们以后的就业拓展了塑料,提高了学生对技工相关职业的认知水平。

3.以强化实践技能为突破,提升技工职业技能拓展教育的应用

技工教育论文篇9

业基础和行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常隶属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仪器科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等单位。这给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教育部仪器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暨教学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和西安召开,会上专家们对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通用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对照通用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特殊背景的专业标准。2014年8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曾周末教授做了题为《把握认证理念,推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报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王代华教授做了题为《仪器类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的报告,这两个报告从认证专家角度介绍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和认证准备工作的要点。目前,已有少数高校通过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如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有很多高校已提交了认证申请,正在积极准备参与专业认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持续稳步发展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各高校专业负责人的共识。

二、省属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

针对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省属高等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做出怎样的改变和探索?这是各个省属高等院校面临的亟须解决的一个难题。下面以西华大学为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概况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我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隶属于电气信息学院,是在整合已有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的新专业,于2002年成立,以电子类测控为主。其主要专业方向为测控技术和智能仪器,具体领域为工业化信息领域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等。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截止到2014年,已毕业本科学生近700人,在校生400余人,省内生源和省外生源比例约为8:2。

(二)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国开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如何基于学校地域、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如何凝练专业特色及方向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成为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面临的热点及难点问题。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第一志愿报考率偏低,特别是省外第一志愿,多数为调剂生源;2.专业方向和特色还需进一步提炼;3.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三)西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基于我校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合适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积极修订本科学生培养方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目标导向”提出了较高要求。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必须将学生的要求及其培养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用培养目标和方案来引导学生。应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系统性、主体性、先进性、特色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培养方案。修订时务必具体、明确、可量化,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完成一个或几个培养目标,任课教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培养责任。

2.凝练专业特色,突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鼓励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它鼓励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地位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体现特色。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可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就业竞争力等。与此同时,这对增强该专业在省内、外的声誉也有较大好处,有利于提高第一志愿报考率和生源质量。

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工业企业的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时,必须将实践性环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虽然目前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实践环节,但大多缺乏过程监管,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因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我校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一直滞后,每年都在换公司或企业,没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制定实践性环节培养计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参考用人单位的意见,并定期跟踪社会需求变化情况,积极拓展实习基地的建设。

4.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在制定培养计划时,预留2-3学分作为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竞赛;(2)将本科生实验室免费、长期开放,鼓励学生长期泡在实验室,自主动手设计一些小实验,完成一些小制作,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3)将部分优秀本科生带入硕士生导师的团队,接触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增长其见识,培养其思维。

5.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自我评价为社会评价

工程教育认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学到什么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有每个学生都很好地满足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才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以社会评价为主,主要体现在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适应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同时定期回访,持续改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就业率,部分学生就业单位跟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且实行“一锤子买卖”,毕业后就跟学校无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定期的回访机制,不断完善培养计划,从而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

技工教育论文篇10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普高热”,而职业学校则出现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数量滑坡的现象;另外独生子女家长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抱着“上职业学校学不到东西”的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如此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上他们不想“吃”也“吃”不进,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职业教育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向是联系就业岗位对语文知识需求进行教学,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学生都有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读技校就是学专业知识的,对文化课没有需求感,上课随心情听课,爱听多少算多少,学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学好专业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口,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联系就业岗位,学生从中看到了语文课的作用,就有了学的欲望与要求,这是语文教学在学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价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社会生存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很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承担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压力承受能力低,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中交际表达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日渐升高,作为技工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强化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语文等基础课,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别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树立正确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已给我们技工类教育一些警示,我们的教育不可缺少职业精神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

新版劳动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提出要“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按照“学会励志、重构信念,学会做事、认知职业,学会做人、感受社会,学会生活、立业发展,学会珍惜、天人合一,学会认知、理性思维,学会继承、滋养心灵”七个主题把课本划分为七个单元,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培养正确的职业思维方法,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共处。

新版教材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涉及到了学生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输入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又不忽略精神内质的教育引导,从而使语文课“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营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学导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精神教育呢?

(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新版劳动版教材体例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许多重点高级中学会把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列为语文教学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技工院校而言,语文环境建设上,就不妨入“想”随“俗”:与学生同唱流行歌,共读“青春文”,参与辩论赛,课外大聊天,指导职场舞文弄墨大比拼……

语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点人文关怀。当今我国国民普遍较为缺乏坚定的信仰,较为统一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强烈的物质追求早已成为多数人终极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浮躁之气、浮华之风,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语文课在这一领域是大有可为的,也只有语文课最有条件能够“润物细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的心理,高远坚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质。

语文教育是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思想与思想的共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从而感悟语文带给他们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爱、尊重、美丽和精彩。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语文进行多元化学习,在学生“乐学”中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对于中职生而言,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专题讨论,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为学生喜爱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技工院校学习任务相对普通高中要轻松,校园文化生活较普高更为丰富,多姿多彩的中职校园文化生活给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演讲、辩论、朗诵、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联谊活动等无不体现学用语文的特征,这就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习后,需要有相应的文秘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等等,事实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更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表达。如果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

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学习,主要指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职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语文基本不过关”,“语文大多不喜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谈不上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老师不闻不问,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学习意志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善用工具、广泛阅读、强化朗读、预习复习、经常练笔、重视表达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积极把生活引入课堂,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需要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离不开语言文字。叶圣陶说过:“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

过年时,手机贺年短信满天飞,短信的内容有的机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挚,让人感动不已;有的语言精妙,让人赞叹不已;还有的构思奇特,让人拍案叫绝。短信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学习与品味语言的绝好素材。不少学生已有手机,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有手机,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赏,创作短信评出最受欢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品味了语言,而且还运用了语言的技巧。

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写弘扬雷锋精神的倡议书,并收集整理宣传资料;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设计排版,以电脑小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教师节时,可以组织“写给老师的一句话”活动,让文秘班学生写海报,让财会班的学生统计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投票,再让电子商务班学生负责优秀作品的展示设计。

还有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也在活动中感受情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请假条,学生向广播站投的广播稿,邀请老师参加主题班会的邀请书等等,我们都可不失时机地进行应用文的教学。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兴致所至,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可参与时事话题的讨论,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如模仿电视节目的《实话实说》、《今日话题》组织“学生日常话题”,如“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谈”、“如何看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计算机时代练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为父母(老师、学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话题,如“我看我的职业”、“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财会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假如就业学非所用”等等,依话题举行讨论会、辩论会、演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收集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我们教育者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感受,继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相得益彰。

总之,让学生真正懂得语文的普遍存在价值,真正喜爱语文,喜爱他们的语文老师,从而喜爱语文课。

技工教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73-01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技工教育也蓬勃的发展起来。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正日益扩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而目前现行的技工教育存在着只注重技能专业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我们未来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的思想的引导异常重要。在技工院校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向上引导至关重要。

一、人文精神是技工教育的灵魂

所谓的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教育和专业的教育。大教育家蔡元培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蔡元培先生用这样的话语强调了教育者应该具备人文教育理念。由此来看,对于人,第一是精神,是态度,是素质;第二才是技术,知识和能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树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德以树人,则是技工院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提倡“开放、多元、积极的主体性的阅读熏陶”与“个性化的人文实践活动”,强调教育的人文性,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核心从业素质”,开拓精神自由空间和道德修养范畴,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二、技工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存在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的出台,技工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但受市场力量的驱策,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技工院校目前面临着一系列不能忽视的新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由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的转变。

近年来,教育界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消弱甚至取消人文教育的倾向。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理,认为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中级工、高级工,他们就业后面对的是机器,只要掌握技术能操作机器就行,因而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就学生而言,在技工学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对文史哲尤其是德育课的学习反应很冷淡,学生热衷于电子电工会计证的考级等。在他们看来拿到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最终带来的是学生文化素养较贫乏,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等负面效应。

我们现在都在谈教育,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沿着功利性的导向前行的。对于现在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我们看到了它取得的实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存在的弊端。我曾经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你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大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享受生活。很少有人说,我是为了将来服务于这个社会的。学生的眼中仅有金钱和享乐,这是否给我们了一个很大的警示。我们培养的学生仅是金钱的崇拜者,却丧失了社会的责任感。如果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对社会又有什么大的作用呢?我们天天在谈教育,但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呢?也许我们已经偏离了教育的航道。

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前提。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就人文知识来说,它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事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做人处事的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三、技工院校加强人文教育之探究

在《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先生告诫所有的中华子孙,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的强不仅是体魄智力的强大,更是人格的强大。素质教育相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就是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培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技工院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在技工院校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需要一个系统的综合的过程。

1.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技工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

2.开展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实践中意识到,一个学校的学生人文素养,取决于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分量,针对技工学校的特点,人文精神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强语文、政治与就业指导课程等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形教育的基本课程模块。

3.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把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纳入人文教育的总体规划,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体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想诉求。在培育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关注人文精神的渗透。

4.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培养人教育人的劳动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有赖于教师群体的长期的共同努力。“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重要的是要在制定有效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技工教育论文篇12

关键词 :技工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态在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手工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活态性和传承性,面临着市场萎缩、传承人数锐减的艰难处境。与此同时,受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等因素影响,技工学校逐年萎缩,招生越来越难,入学门槛不断放低,培养质量愈显不足,办学特色难以凸显,就业选择单一化,就业稳定性较差,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热情。本文结合以上二者面临的困境和需求上的互惠关系,在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进行探究。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受地区经济形势影响,企业产品供大于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就业机会。人才输出的削弱必然导致技工学校师生教、学热情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形成输出人才无法满足用工需求的恶性循环。传统工匠型职业(工种)岗位吸引力不足、职业幸福度不高、社会认同较低的特点,已经成为技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不能只依靠政府扶持,而应适时更新就业理念,广泛拓展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发展的所需,以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的是自给自足的事业,是“自我艺术家”,只有把这项技艺发展成产业,才能让更多的人共享、品味这些艺术,才能反哺艺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联盟的优势,把民间绝技绝活引入课堂,再将技艺输送到企业为地方特色产业服务。对于未形成规模但又具有发展潜力的手工技艺,也可通过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激发学习内动力,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的需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从事的职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的意义更多的是物质上的需要,理想的缺失带来更多求职的唯利性与学习的盲目性,导致学校教育缺少活力,难以维系创新的土壤和激情。民间绝技引进课堂,则为古板的学校教育带来新的生命力。将其引入课堂,既为工业化、机械化的技工课堂增添了丰富而欢乐的文化气息,也更突显了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经过3~5年的熏陶与雕琢,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一门手艺、一份工作,而是传统技艺独特魅力带来的一种心灵的愉悦。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变“我应该”为“我需要”、“我喜欢”,理想的课堂,不应是装满知识,而是启迪智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技工课堂,是实现技工教育促进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针对技工教育招生难、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发展现状,不断增强技工教育的吸引力,拓宽就业选择,鼓励和指导学生发现、创造新的就业领域。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民间技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更容易凸显地方特色,在科技化、机械化占主导地位的就业领域里另辟蹊径。

二、如何发挥技工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用

1.以人为本,师徒双向选择

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更注重人的主观意愿,即传承是建立在师傅愿收徒、学生想拜师的基础上的。当前技工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部分学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在家长要求下报考技工学校,对学技术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如果学校面向社会广招学子进行民间传统技艺的教育,在接受一定时期的培养后,难免有学生丧失热情失去学习的动力,难以保证传承文化的品质。无约束、无原则的传承也会导致传统秘方的泄密、复制而失去这种文化原有的味道。因而学校开办民间技艺课程必须保证受教育者有足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经典技艺成果的宣传从而吸引受教育者,保证人才的纯度。

2.求真求实,科学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

(1)确定这种技艺是否适合学校教育。有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助推教育和文化双赢,有些则注定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珠算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一种技艺,曾经是很多国营商店会计和出纳员用来记账和算账的工具,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最终变成一代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将这种文化引入课堂,从实用性角度看,并无太大意义。而同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漆器、雕刻、风筝、烹饪技术领域的绝技绝活,除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外,还可发展成地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确定这种技艺是否与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技工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目要具有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易于就业或创业,选取技艺操作性强、行业领域内确属绝技绝活的科目进行教学。技工学校最终要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应始终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使文化为技能服务,技能为就业服务。

(3)积极开发本地资源,凸显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每一种手工技艺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产生的,与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都从各个方面决定了其特点和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在各自的区域内已经发展成产业且具有一定规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技工学校可结合实际对现有的已成规模的或有发展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让民间技艺为特色办学服务,文化传承与品牌建校双赢。

3.保“秘”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留原汁原味

传统手工技艺表面上传承的是秘方,实则传递的是文化。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进行技艺传承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不能因为提高技艺而失掉了文化。许多民间技艺、秘方秘诀传承至今,经过多次复制、简化,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形态。技工学校要创建平台使这些珍贵技艺得以传承,也要发挥对这些文化的保护作用,使这些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失掉最初的本味。

4.工学结合,民间工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与传统技工教学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注重工艺,需要不断地积累更多的经验,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技工学校可以发挥校企联盟的优势,工学结合或以工代学,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掌握手工技艺技能,适应生产环境,为未来就业、创业铺平道路;使学生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独特魅力与劳动报酬带来的双重成就感与幸福感;一定程度上消化学艺过程中制作的成品、半成品,减少材料的浪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