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1-05 04:23:22

涉农资金论文

涉农资金论文篇1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有银行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投资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二是项目投资决策不科学。涉农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既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又包括对农民的实用性,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性。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项目在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上马,前期资金投入后又成为“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实用,或是配套设施工程没跟上,完工了又不能投入使用,这些都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问题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资金管理体制造成的,也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对农民的疾苦关心不够,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才造成决策上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如工程质量低下,出现“豆腐渣”工程),在配套工程上出现问题,在项目完成后的管理和使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了供水工程却不铺设供水管网,不能入户,造成农民使用不方便,从而使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2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涉农资金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应将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特别要不断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家底,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及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效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政策层面研究分析,从法规制度研究如何防范和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研究如何规范管理,不断解决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从宏观角度上提出改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涉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3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相对于真实、合法审计,效益审计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审计面广量大,要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账面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三是同级审计与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三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通过分析把握了影响效益低下的因素后,有利于找准审计方向,拓宽审计思路,我认为除应遵循上述涉农审计的“四结合”、“三关注”外,在具体的审计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工作思路:

3.1慎重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好的审计项目,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效益审计。因此,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农村“低保”项目、救灾救济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3.2锲而不舍追查问题

涉农资金大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审计部门如果只是看看报表、翻翻账本是无法揭示资金的真正用途。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跟着项目、资金走,项目做在哪里、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深入到现场、到农户中去,取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揭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3.3扎扎实实分析建议

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高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项目中,要始终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从国家政策的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揭露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看资金使用是否姓“农”,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利,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

3.4积极督促追踪问效

涉农资金论文篇2

由于我国存在金融体系尚待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涉农企业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融资环境很不乐观。政府针对涉农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缺乏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价工具, 且我国担保体系和担保机构都还在发展完善过程中[1]。同时,涉农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其原材料获取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得涉农企业经营风险很大。因此,造成了涉农企业面临资金缺口大、融资环境差的问题。涉农企业要想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资金是否充裕十分关键, 融资环境改善则是当务之急[1]。本文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构建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评价模型,旨在为涉农企业融资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提出改善融资环境的政策性建议。

1、 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评价

1.1 满意度评价指标的设计

.

1.3.3 一致性检验

按最大隶属原则或通过计算加权平均评分值,得出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总体评价结论。

该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既能通过分项指标结果汇总得出总体满意度结果,又能将总体满意度结果分解为各分项指标满意度结果;总体满意度结果能综合反映整个涉农企业融资环境系统的满意度情况,而各个分项指标满意度结果则便于有关方面判断究竟是哪些满意度不高的指标影响了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整体满意程度,进而通过改进具体的不满意指标来提高整个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使改进有的放矢。

2、山东省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评价

山东省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评价资料来自于2012年2月至3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涉农企业融资情况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5份,收回问卷405份,有效问卷399份。鉴于本次山东省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只针对一级指标中的“政府作用”和“金融机构作用”进行,所以以下融资环境满意度评价,不涉及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中的“担保机构作用”。

2.1 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确定

2.2 评价向量的确定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1)按最大隶属原则,得出结论:山东省涉农企业对融资环境满意程度介于“一般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

(2)按加权平均原则,计算综合评分值 V=9×0.0611+7×0.1049+5×0.4069 +3× 0.3929+1×0.0342=4.53182 。根据表1,将等级评定为E3 ,得出结论:山东省涉农企业对融资环境的满意程度为“一般满意”,但满意度评分值处于E3级偏下水平。

总之,不论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还是从“政府作用”和“金融机构作用”分指标评价结果来看,山东省涉农企业对融资环境的满意程度低于“一般满意”,这和本次“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度大体处于60%左右”的调查结果相吻合。

3、结论及建议

提高涉农企业对融资环境的满意度是缓解涉农企业融资压力的根本,因此,为了改善涉农企业融资环境,促进涉农企业可持续发展,对影响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满意度综合评价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不仅获得山东省涉农企业关于融资环境满意程度为“一般满意”的评价结果,为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和资料,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为了改善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提高涉农企业融资环境满意度,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发挥其在涉农企业融资体系的主导作用

3.1.1 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对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的政策引导作用

(1)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针对面向涉农企业放贷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同时建立金融机构新增涉农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涉农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对年度新增的涉农企业信用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

(2)建立专门针对涉农企业的政策性担保机制,并在涉农企业融资领域引入商业性担保机制。一是在政策性担保机构中开辟专门针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担保业务。二是以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方式,支持设立专门的涉农企业商业性担保机构或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积极开展涉农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并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代偿补偿力度。

3.1.2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一是建立涉农企业专项资金,对有发展前景的涉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针对涉农企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为涉农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3.2 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创新适合涉农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

一方面金融机构应针对涉农企业,特别是涉农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缺乏、担保机制落后、企业发展阶段资金需求量大的融资困境,创新以农业品质资源质押为主的担保方式,为涉农企业量身打造信贷产品,满足企业授信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改进业务流程和改善营业环境,简化业务手续,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3.3 各担保机构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涉农企业贷款担保力度

各担保机构应改进业务流程,简化业务手续,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并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其担保业务向涉农企业倾斜。

总之,政府、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三者配合,为涉农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最大程度地缓解涉农企业融资压力。

参考文献:

涉农资金论文篇3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涉农资金论文篇4

涉农中小企业是指集合农业生产要素从事有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年营业收入在2万万元以下的经济组织,涉农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涉农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紧张的困扰,其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影响到了就业、民生,直至社会稳定,如何破解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博弈理论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中资金供需主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在高风险情况下,运用博弈理论对资金的供给主体(政府、金融机构)和需求主体(涉农中小企业)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并得出结论:解决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政府扶持。

一、资金供需主体双方博弈的前提

1、局中人

本研究的局中人为资金的供给方(金融机构、政府)和需求方(涉农中小企业)。每个局中人都代表着某种共同的利益参加博弈。涉农中小企业参加博弈的目的是确定自己的最佳策略选择,使在风险发生时损失最小,使企业融资需求满足度最大;金融机构是理性的“经济人”,其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是非利益主体,其参与博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金融机构和涉农中小企业的利益需要,其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参与的方式主要是提供资金和政策法规支持,并实施监督。

2、策略集合

本研究的局中人都有各自的策略组合。

(1)金融机构的策略集合:{放贷,不放贷},金融机构根据对放贷风险的认识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放贷和不放贷。由于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具有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温铁军,2001),决定了对其放贷的风险大、成本高,如果没有政府的激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会因无利可图而放弃放贷。

(2)涉农中小企业的策略集合:{贷款,不贷款},涉农中小企业的选择受金融机构贷款成本、贷款门槛等放贷态度的影响,从而出现企业足额贷款和非足额贷款的结果。

(3)政府的策略集合:{政策支持,政策不支持},政府要想支持涉农中小企业融资,就必须放弃部分资金使用权对放贷的金融机构或涉农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或同时对两者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府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态度会影响金融机构是否放贷的策略选择。因此,双方会产生博弈,所以在这里把资金的供给方金融机构和政府分别作为局中人来对待,并且他们还有着不同的策略集合。

3、博弈次序

博弈次序分别为涉农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涉农中小企业是资金的筹集者;金融机构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经营贷款业务的,是介于政府和涉农中小企业之间的组织;政府是政策的提供者,其对金融机构放贷行为可以选择支持或不支持。本文要分析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二、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高风险放贷条件下供需主体博弈分析

在涉农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主体有两个,一个是资金的需求者(涉农中小企业),一个是资金的提供者(主要为金融机构)。此时两主体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信用关系,也是一种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金融机构,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而作为人——涉农中小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由于大多数涉农中小企业规模小、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企业无信用评级或信用等级较低,当其向金融机构贷款时,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增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越大,此时的放贷条件为高风险放贷条件。高风险放贷条件下,金融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会设置较高的贷款门槛,使得涉农中小企业无法达到贷款条件,导致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满足度较低。

1、(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

高风险放贷条件下,金融机构足额放贷,涉农中小企业足额贷款,那么风险发生后,涉农中小企业没能力还款,获得X个单位白白使用金融资金的潜在收益;金融机构因不能收回或全部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发生K个单位的损失。

2、(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

在高风险条件下,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那么涉农中小企业获得足额贷款的行为不会发生,双方无损失也无收益。

3、(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

在高风险条件下,金融机构愿意放贷,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双方无损失也无收益。

4、(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

在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也不放贷,双方无损失也无收益。

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行为博弈分析见表1。

上述分析得知,高风险条件下,从涉农中小企业角度考虑,若金融机构愿意放贷,涉农企业就有收益发生,若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那么涉农中小企业收益为0。高风险条件下,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若涉农中小企业不贷款,金融机构肯定不会有损失,若涉农中小企业贷款,其必有损失发生,最好的策略是不放贷。

从局中人各自效用最大化来看,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这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意愿强,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弱,呈现出高风险水平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大于供给,涉农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额度较低。但对金融机构来说,若放贷,则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不放贷,影响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高,进而会因为社会效益不能最大化而使政府无作为。

因此,金融机构的行为不仅受涉农中小企业的影响,还受政府行为的影响,于是就有了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

三、高风险放贷条件下由政府参与的博弈分析

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较高放贷风险,使涉农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重重,在利己动因驱使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往往会成为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对自身效用最大化追求的结果。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这个帕累托最优的结果却难以作为纳什均衡出现,从全社会来看,这无疑是低效率的。政府可以通过对涉农中小企业或金融机构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或者同时对两者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使(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作为纳什均衡出现。

1、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政府直接补贴金融机构

(1)(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从财政收入中划出一部分专用资金引导金融机构为涉农中小企业放贷,政府部门把补贴直接划给金融机构,其利益就损失Y个单位;如果金融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放贷,当风险发生时,其损失部分就可从政府对金融机构放贷补贴中得到弥补,此时金融机构利益为(Y-k)个单位,与无政府支持条件下的放贷相比,相当于获得Y个单位收益。因此,政府实行政策支持时,金融机构放贷的意愿变强,支持力度越大,其放贷意愿越强。

(2)(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支持金融机构放贷,但金融机构不放贷,那么由于金融机构不放贷,政府的支持资金无法到位,双方都不会有损失,但也无收益。

(3)(政策不支持,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不予财政补贴支持金融机构,就无利益损失;若金融机构继续放贷,只能自己亏损k个单位利益。

(4)(政策不支持,金融机构不放贷)策略组合。在高风险条件下,政府不支持金融机构放贷,金融机构也不经营对涉农中小企业放贷业务,双方都不会有得益和损失。

政府对金融机构补贴下的行为博弈分析见表2。

上述分析得知,高风险条件下,从金融机构角度考虑,只有在政府支持下放贷才会有收益。所以,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与否,支持力度大小都会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

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愿意贷款,但若政府不予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必不愿放贷,结果就会影响涉农中小企业正常发展,乃至引起整个社会发展速度缓慢或停滞。因此,在高风险状态下,政府实施政策扶持是涉农中小企业成功融资和整个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即高风险条件下的最优策略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放贷)。

2、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博弈分析——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相当于低风险条件下博弈)

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的措施主要为:一是建立涉农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组建由金融、财务等相关专家组成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等级档案数据库,提高其信用透明度。涉农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政府支持,必须达到政府政策扶持所要求的条件,从而促使其规范经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重视信用评级。此时,与无政府扶持时的涉农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相比,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缓解,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下降,从而促使其降低贷款门槛,放宽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限制。变相来看,此时的博弈分析由高风险条件下的博弈分析转化为低风险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的简略博弈分析如下:低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的收益为X2,不贷款的收益为-X2;金融机构放贷的收益为Z,不放贷的收益为0。那么,在(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策略组合下,达到纳什均衡。低风险条件下,只要涉农中小企业愿意贷款,金融机构放贷获得收益的概率较大。在政府直接扶持涉农中小企业条件下,仅通过金融机构和涉农中小企业的博弈行为即可达到纳什均衡。

3、政府同时扶持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

政府同时对涉农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实施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此时政府的负担加大,但金融机构放贷意愿相比政府单方面扶持更强烈。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一方面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扶持中获得收益,同时从政府对涉农中小企业的扶持中,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放贷风险,所有这些都会促使其降低对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限制,加大放贷力度。此时,涉农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得到较大程度缓解,博弈分析最优策略是:(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金融机构放贷,政府政策支持)。

四、涉农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决定其需要政府扶持

1、原材料的获取

小麦、大豆、蔬菜等农作物及畜禽、家畜等养殖活物是涉农中小企业的重要生产资料,是涉农中小企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较强,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大、风险大等特点,使得涉农中小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集中大量资金进行原材料的采购和储存,且当出现农业自然灾害天气,造成农作物减产时,常常使得涉农中小企业要付出较高的价格才能获得原材料。

2、产品的储存及销售

首先,涉农中小企业产品由于大部分是一些食用品,保质期一般较短,特别是经营瓜果蔬菜的涉农中小企业,产品保质期更短。其次,涉农中小企业产品储存成本较高。涉农中小企业产品一般不宜在自然条件下储存,如水产、蔬菜等需要冷冻或冷藏进行储存,储存成本较高。有时涉农中小企业为了在保质期前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而不得不选择降价处理,从而丧失一部分潜在利益。

涉农中小企业经营特点表明,涉农中小企业相比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其经营难度更大。由于,涉农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是关系到民生的产品,国家的“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政策,决定其必须支持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政策扶持成为必然。

五、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综上所述,涉农中小企业融资中资金的供需主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高风险条件下,涉农中小企业出于企业发展需要,贷款意愿强,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放贷意愿弱,所以该类贷款业务的需求大于供给,需要政府财政支持以增加供给,满足涉农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政府扶持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一是建立涉农企业专项资金,对有发展前景的涉农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针对涉农中小企业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为涉农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对金融机构的政策引导作用。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针对面向涉农中小企业放贷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同时建立金融机构新增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对年度新增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

(注:本文由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赞助。)

【参考文献】

涉农资金论文篇5

一、文登市实施涉农资金整合的重要性

2015年,文登区被确定为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一年来,我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司其责、形成合力”的基本要求,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通过建立“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整合多渠道支农资金,在区政府规划的“三区四带”上搭建了粮食高产创建资金整合平台、优势产业振兴资金整合平台、提高耕地质量资金整合平台3个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将资金额度大、用途相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资金、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项目资金、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8876万元予以整合,集中使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资金整合,新建平塘、拦河坝、漫水桥、埋设涵管、修建田间道路等措施,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稳产高产格局,完善了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区建设高产创建示范区,辐射带动单个粮食作物总产量平均增长10%以上。

二是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过几年的项目实施以及农业技术的集成配套运用,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减轻劳动力的投入,提高中药材、花生和水果三大优势产业的经济效益,有力带动了周边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三是通过对耕地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工程、地膜污染防治工程、农药残留治理工程和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我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涉农资金整合的措施与方法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区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局、水利局、土地局及交通局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长兼任。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本着“政府引导、集中使用、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提高效益”的原则,制定出涉农资金分年度实施计划,确定项目资金投入地点,负责整合项目的统一上报、批复下达。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区委、区政府对资金整合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资金整合要围绕着确定的“三区四带”进行。为使我区《资金整合方案》规划更具合理性、更具可操作性,分管的副区长组织农业、水利专家、设计单位会同项目镇一起对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及农民所需,并根据规划要求,合理布局项目建设田间工程,保证每个工程都是建设项目所需、农民所想的必要工程,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纳入政府“三区四带”涉水涉地资金项目,政府确定一个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规划的要求,对涉农项目进行统一标准设计,从而解决由于设计标准不统一而出现的项目建设五花八门的现象。

3.部门协调,密切配合。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整体联动,协调推进。在外部协调上,涉农资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分别负责项目的考察论证、计划编制、组织实施、检查验收、项目支出审核等工作,财政局负责核拨资金、会同审计局和上级部门监督检查;在内部协调上,财政局成立涉农资金整合协调小组,建立“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牵头抓、责任科室具体抓、相关科室配合抓”的新机制。

4.完善机制,强化监管。一是加强项目管理,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整合项目顺利实施。二是加强资金管理。整合项目资金实行统一报账管理,设专户、建专账、确定专人负责,封闭运行。三是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作用,对各项涉农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对重点项目进行评审,对涉农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5.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严格按照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建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报账制度。每期完工项目报账均经区财政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核后再进行项目工程款的拨付。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中介审计机构对田间工程及项目资金进行专项审计,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无挤占、挪用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问题

(1)上级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我区整合试点的涉农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中央和省财政资金,上级项目分口管理,各自都有一套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验收标准,县级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专款专用,以求通过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如果县级政府将涉农资金简单地整合在一起使用,将来不管是在资金管理上还是在项目实施和上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出现责任不清的问题。

(2)地方资金配套能力不足。中央下达的许多支农资金,规定省、市、县都要进行配套;省下达的支农资金,也有一部分规定市、县进行配套。但是,象我们很多县级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更谈不上整合资金了。

(3)协调机制不畅。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推动。项目资金虽然通过财政部门拨付,但财政部门不是资金的使用和项目主管部门,各涉农部门有不同的利益和出发点,导致跨部门协调难度大,有些整合措施难以落实。

(4)丘陵地区难以达到片区规定面积。整合项目区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因客观因素无法集中连片的,最小连片方面积不得小于5000亩。文登为丘陵地区,丘陵面积占56%,山地面积占18.3%,泊地面积占18.3%,滨海滩地占7.4%。适合做项目的片区近几年都已改造或提升了,再选择连片方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项目区较难。

2.建议

(1)自上而下推进。建议上级打破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界限,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涉农专项资金进行归并,统一切块下达各县区。这样既赋予了地方政府立项、审批自,又避免了县级部门之间协调不畅、推诿扯皮。

(2)取消地方项目资金配套。项目建设县级配套资金比例较大,县级往往难以筹集,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同时也增加了县级财政的负担,建议全部取消。

(3)科学规划方案。一是由于丘陵地区的特殊性,建议平原地区项目区最小连片方面积可规定在5000亩以上,丘陵地区项目区最小连片方面积规定在2000亩以上。二是适当减少节水灌溉比例。在过去几年的农田水利项目中,有的扬水站、地下管道的使用频率相当低,严重影响水利设施发挥作用。从目前来看,文登区农民比较喜欢的水利设施为维修和新建水源,农民可方便地利用自家的动力设备进行抽水灌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涉农资金整合是时代赋予的主要要求,同样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积极实施涉农资金整合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与举措。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以文登区作为主要案例,不仅概述了涉农资金整合对当地所造成的重要作用,并从本质角度出发,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进而提出有效的建议与措施,为推动文登当地经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华少龙. 关于县级涉农资金整合的思考[J]. 财政监督,2015,27:71-73.

[2]宋震生. 会昌县涉农资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 当代农村财经,2016,05:28-30.

[3]钟惠林. 瑞金市涉农资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 当代农村财经,2016,06:22-24.

[4]张中亮. 关于河南省涉农重大项目资金整合的思考[J]. 当代农村财经,2014,12:3-5.

涉农资金论文篇6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对“三农”问题都高度关注。湖南省湘政发〔2013〕37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中诸多提及需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据2013年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涉农贷款虽有加大,但金融机构用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贷款比例偏低,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3.1%,远低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12.6%的比重。

国内外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比比皆是。国外如Patrick(1966)提出的两种模式:“需求追随”与“供给领先”。第一种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机构以提供相应的农村经济主体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模式;第二种即在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及其服务便会提前出现的模式。

魏冰洁(2014)指出县域金融应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支持力度,解决融资困难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理引导民间融资。吴竞择,戴鸿广(2012)就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力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年活动中提及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高晓光(2015)提出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构建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二、湖南省县域金融对“三农”支持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一)湖南省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基本情况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县域金融发放涉农贷款。从2015年4月20日起,央行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降1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这表明政策支持金融发放涉农贷款力度加大。

2.涉农金融机构范围不断扩大。湖南省县域涉农金融机构范围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农村金融创新有了良好的保证。其中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支农格局,对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110亿元,全年新增515.7亿元,同比增长19.6%;2011年,全省各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达到4378.2亿元,湖南省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的30%,2012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高达4701亿元;截至2013年末,湖南省涉农贷款余额为5837亿元,同比增长32.2%。

(二)湖南省县域金融机构在扶持“三农”存在的问题

1.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缺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但支农贷款以粮棉油的收购信贷为主要业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其他业务,信贷结构极不合理。在长沙县调查了解到,该行主要是发放政府贷款,涉农贷款基本不涉及。

2.农村商业银行成为支农主力军。截止2013年,湖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达206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0%以上,居同业之首,由于网点布局广,数量多等特点,为农商行能更好地服务“三农”的优势。

3.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地位不稳。虽然邮蓄银行结束了“只存不贷”的局面,主要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但由于前期在县域开设网点较多,可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远小于农商行。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持续发展困境。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出现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面临着资金规模有限而难以为继的问题,为农服务的经营方向约束限制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

(三)湖南省县域金融支农不通畅的原因分析

1.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降低了支持“三农”的效率。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大量撤并农村地区营业网点,逐步从农村市场“淡出”。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设计原因,形成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而且破坏了作为农业信贷资金主要提供者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循环。

2.农业生产风险较高,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受制约。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金融整体环境较差,各金融机构授信权限基本上收、审贷更加严格,难以达到放贷标准,涉农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突出。

3.农村信用担保落后,运行难度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管可以解决小部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农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受到了抵押品缺乏的制约。所以农户可用于抵押申请贷款的资产范围太窄,担保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创新。

三、湖南省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实证分析――长沙县为例

(一)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从长沙县金融办了解到,2014年当地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共118个网点,主要有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农发行以及村镇银行。

图1 长沙县涉农银行金融机构比例图

从图1中可看出农商行和邮储银行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的89%,由于较早的扎根县域和农村,所以农商行和邮储银行在支农方面有很大市场。

(二)县域金融支农的实证研究

由上文可知,县域金融存在突出的供求矛盾,长沙县存在供给抑制现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金融供给增加与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增收的关系,为湖南省县域金融加强支农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模型设定。柯道函数是经济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Y=AKN,揭示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影响。本文假定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将金融支持引入柯道函数中,使其具Y=AKNF的形式。两边取对数后,扩展的柯道函数为:LNY=LNA+LNK+LNF。

2.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可从两方面反映出来,一是整体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引入RGDP(农村GDP)和RINC(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支出为选取全县年度财政支出为基础数据,根据年鉴的相关比例做调整,将2001~2009年的数据以20%的比例计算,2010~2014年的数据以30%的比例计算得到最终TESA的数据。长沙县的各项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长沙县各项指标基本特征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局。

本文选取长沙县2001~2014年金融数据做回归分析,检验县域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是否存在积极影响。本文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LNRGDP=C+LNRL+LNTESA(1)

LNRINC=C+LNRL+LNTESA(2)

式(1)中RGDP为被解释变量,从经济总量层面体现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农村GDP衡量。式(2)中RINC为被解释变量,从农民收入层面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衡量。由于县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发放贷款数量上,所以选取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为解释变量,以RL表示,衡量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由于短期内劳动力数量波动较小,且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不考虑劳动力因素,将财政支农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以TESA表示。为随机误差项。

3.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本文的实证模型采用EViews7.2完成。利用数据进行农村GDP模型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模型的实证检验。根据长沙县2001~2014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1%),对回归方程进行OLS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LNRGDP=2.55+0.20LNRL+0.25LNTESA

T值 t (16.76) (3.85) (4.74)

T值 p (0.00) (0.00) (0.00)

R2=0.99 n=14 F=1913.27 F统计量的p值:0.00

LNRINC=6.17+0.36LNRL+0.14LNRINV

T值t (21.98) (5.61) (3.72)

P值p (0.00) (0.00) (0.00)

R2=0.99 n=14 F=1173.19 F统计量的p值:0.00

由回归结果得出,两个模型的F值较大、P远小于1%且拟合优度十分接近1,即显示方程整体十分显著,具有统计意义。在模型中,所代表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拉动作用,农民每增长100万元可带动农村GDP平均增长0.20百万元,平均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0.36百万元。财政支农支出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农民每增长1百万元带来农村GDP平均增长0.25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则将平均提升0.14百万元。该结论验证了:金融支持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符合经济学意义。

4.实证研究结论。由上述回归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财政支农支出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农村GDP的拉动作用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正效应的作用。所以应增加县域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投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的收入。

四、完善湖南省县域金融支农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开展信用创建活动,改善县域信用环境

积极推进县域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中小企业、农户信用信息登记、汇总、查询、披露、共享等方面社会化,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农户信用等级系统,并将其纳人全社会征信系统中。

(二)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功能

第一,建设三农保险体系。探索扎根与服务农村的保险营销方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营销服务部,提高保险的乡镇级网点覆盖率。同时,保险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乡村网点、农村信用社加强业务联系,通过其现有网络营销“三农”保险产品。

第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发挥民间金融支农的影响。湖南省县域中存在一个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的民间金融市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借贷资金、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大多来源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管,是完善金融支农体系的需要。

(三)建设支农担保体系,促进涉农贷款供给

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创新和发展县域金融担保体系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尤其是涉及农村土地等“三权抵押”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在试点、调研和反复论证的条件下,本着统筹规划、配套同步的原则,全面推进抵押担保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涉农资金论文篇7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将涉农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名称、来源内容、资金数量、范围标准、拨付发放情况等信息通过专栏栏目、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了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工作,增加工作透明度。乡、村干部经常深入村组农户,开展“面对面”宣传和“零距离”服务,为广大群众讲解涉农资金的相关政策,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群众知晓率。

涉农资金论文篇8

引言

金融行业对农业企业的贷款业务的开办,以及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实际的发展现状来看,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中,还存有诸多的困境,对这些困境的突破就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从理论层面对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金融企业发展的特征以及涉农企业发展的困境分析

1.金融企业发展的特征分析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对新的环境也会有新的特征体现。在技术含量方面比较高,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一行业的竞争也比较多,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经济效益层面也比较显著,在经营的模式以及发展的方向都和时代的进步相契合[1]。在这些特征方面进行加强重视,对解决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比较有利。2.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的困境分析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上没有完善化。由于制度没有完善制定,就必然会对涉农企业的融资带来很大的困境,对于一些基层的农发行经营的理念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没有注重基层农企业的服务发展,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条件门槛比较高等。在这些层面的问题,对涉农企业的融资就存在着很大的困境。再者,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涉农企业的贷款防范风险的压力相对比较大。涉农企业的多是一些规模相对比较小的企业,以及在财务制度层面没有规范化,在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不是很强[2]。基于这些层面的原因,就使得金融企业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条件比较高,不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涉农企业的信贷管理机制层面没有完善化。在这些问题上主要是贷款审批的链条有了加长,以及对贷款的发放时间也有了加长等。在相应的政策上也比较注重形式,涉农企业处在弱势,使得融资相对比较困难。由于涉农企业自身存在着相应影响,以及在宏观环境方面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因素,对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完善化等。对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很大阻碍作用。

二、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发展的优化策略探究

为能促进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采用相应的科学措施加以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究,在这些相应的策略实施下,就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一,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发展,就要能在支持的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科学化的选择用户。金融企业要对支持涉农企业的思路结合实际加以调整,在信贷的管理层面进行正确化的对待,对涉农企业的发展潜力要能有充分的认识[3]。不仅如此,要能对服务的环境上加以优化,促进项目营销。具体来说就要能湿度的降低门槛,将服务的水平能得以有效提高。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第二,要想将金融支持涉农企业得以良好发展,就要能充分注重对金融机构的自身制度建设得以完善化。要能注重经营理念的转变,以及在激励机制层面加以完善化。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将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理念加以科学树立,要能充分认识到农发行对涉农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方面也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建立公开以及透明化的激励机制,对经营行以及客户人员营销涉农企业贷款积极性加以激发。再有就是在办贷机制的建立层面得以完善。第三,从政策方面进行积极调整,在灵活性的现代管理层面加以科学化呈现,要结合涉农企业的特征,来进行对基层贷款审批权限加以适当的调整。还要能充分注重对国企以及小企业的授信方面统一化,在贷款的额度以及期限等投方面都要能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就是要充分注重对信贷员的考核制度的制定进行健全,将经营的快捷以及高效等目标得以实现,才能真正有利于金融的稳定发展。第四,注重宏观环境的优化。当地政府要注重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扶持。涉农企业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在信贷政策各方面能对涉农企业进行倾向,政府也要对三农的发展充分注重。对现行的社会征信体系加以应用,对贷款的担保方式进行创新应用,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要加强,对涉农企业的发展能够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有利于涉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在贷款担保的方式上要能加以创新发展,结合不同用户的贷款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特点等,要能有不同的贷款的方式。第五,在风险防范层面也要能得以强化,将稳健的经营发展目标得以有效实现。金融企业要能为客户以及自身的经营提出科学化的风险防范措施,将风险警示以及处理联动机制进行科学建立。金融企业在风险防范的策略上得到了加强,以及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按照相应的程序科学实施,就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发生。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金融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要能从多方面得以充分注重,只有和实际得到了紧密结合,才能有助于涉农企业的良好发展。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金融支持涉农发展进行了探究,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对涉农企业的科学化发展就比较有利。

参考文献:

[1]周立.三次农村金融改革评述[J].银行家.2014(03).

[2]刘庆君,查南岁,张宝金.对黄南州农村牧区民间借贷情况的调查[J].青海金融.2014(12).

涉农资金论文篇9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

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涉农资金论文篇10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

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

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论文篇11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 农村 建设,发展农村 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 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 财政 资金,有 银行 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 农业 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 投资 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二是项目 投资决策 不科学。涉农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既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又包括对农民的实用性,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性。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项目在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上马,前期资金投入后又成为“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实用,或是配套设施工程没跟上,完工了又不能投入使用,这些都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问题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资金 管理体制 造成的,也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对农民的疾苦关心不够,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才造成决策上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如工程质量低下,出现“豆腐渣”工程),在配套工程上出现问题,在项目完成后的管理和使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了供水工程却不铺设供水管网,不能入户,造成农民使用不方便,从而使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2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涉农资金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应将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特别要不断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家底,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及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效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政策层面研究分析,从法规制度研究如何防范和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研究如何规范管理,不断解决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从宏观角度上提出改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涉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3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相对于真实、合法审计,效益审计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审计面广量大,要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 审计质量 ,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账面审计与账外 调查 相结合;三是同级审计与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法与 计算机 辅助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三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通过分析把握了影响效益低下的因素后,有利于找准审计方向,拓宽审计思路,我认为除应遵循上述涉农审计的“四结合”、“三关注”外,在具体的审计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工作思路:

3.1 慎重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好的审计项目,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效益审计。因此,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 社会 、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农村“低保”项目、救灾救济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3.2 锲而不舍追查问题

涉农资金大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审计部门如果只是看看报表、翻翻账本是无法揭示资金的真正用途。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跟着项目、资金走,项目做在哪里、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深入到现场、到农户中去,取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揭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扎扎实实分析建议

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高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项目中,要始终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从国家政策的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揭露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看资金使用是否姓“农”,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利,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

3.4 积极督促追踪问效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不能只停留在查出问题的层面上,要从根源上找原因、查漏洞,促使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积极地督促其整改,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当作“耳边风”一吹即过,否则会削弱审计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要通过积极地督促检查、追踪问效,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制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放大审计效应,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涉农资金论文篇12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涉农资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也注意到,政府的涉农政策还有一些不完善、政策执行不到位及资金管理不严格的地方,当前在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普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果,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因此,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审计机关责无旁贷。我们审计机关以及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宗旨要求,带着党委政府的重托去审计,带着强烈责任去审计,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审计,做到情为民所系,审群众所盼,解政府所忧。本文结合近年来涉农资金审计实践,浅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涉农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及搞好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1 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 

    从审计情况看,造成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金管理多部门。涉农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有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有银行贷款,还有村集体、单位和群众自筹等。国家的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审批使用,容易存在问题:1、注重部门政绩及利益。每个部门有每个部门的视角,又加上各部门有各自的政绩要求及利益驱动,对涉农资金难以做到统筹安排,将资金安排到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而是争着多安排资金在各自部门的项目上;2、规模效应低。涉农资金拨付渠道也较多,有的是财政部门直接拨付,有的是通过农口有关部门下拨。农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资金由多部门分散使用,造成资金的投向分散,形成“撒糊椒粉”的现象,难以形成投资的规模效应;3、重复投资。各部门各有各的资金使用计划,难免会造成投资重复,同时给一些地方套取资金留下了空子。 

    二是项目投资决策不科学。涉农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既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又包括对农民的实用性,还包括经济上的效益性。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项目在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有的项目不切实际盲目上马,前期资金投入后又成为“半拉子”工程,有的项目不实用,或是配套设施工程没跟上,完工了又不能投入使用,这些都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干部思想作风问题。从审计情况看,有些问题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资金管理体制造成的,也不是或不完全是由于缺乏科学知识造成的,而是由于部分干部缺乏责任心,对农民的疾苦关心不够,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因此,才造成决策上出现问题,在施工中出现问题(如工程质量低下,出现“豆腐渣”工程),在配套工程上出现问题,在项目完成后的管理和使用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地方搞了供水工程却不铺设供水管网,不能入户,造成农民使用不方便,从而使工程没有取得应有的效益。 

    2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由于涉农资金存在效益低下的问题,因此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应将维护农民利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监督检查的重点,特别要不断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监督检查力度。密切关注新农村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效开展涉农资金效益审计,摸清涉农资金的家底,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典型性及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审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和影响效益的问题进行归类,从政策层面研究分析,从法规制度研究如何防范和避免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从机制上研究如何规范管理,不断解决涉农资金效益低下的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从宏观角度上提出改进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建议,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涉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3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思路 

    相对于真实、合法审计,效益审计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审计面广量大,要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创新审计方法,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事前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账面审计与账外调查相结合;三是同级审计与交叉审计和“上审下”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在审计对象的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二是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重点专项资金。三是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在审计内容的确定上,要关注涉农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的主要环节,检查资金管理情况和使用效果,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涉农资金的效益审计,通过分析把握了影响效益低下的因素后,有利于找准审计方向,拓宽审计思路,我认为除应遵循上述涉农审计的“四结合”、“三关注”外,在具体的审计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工作思路: 

    3.1 慎重选择效益审计项目 

    好的审计项目,往往会产生好的效果。涉农资金名目种类多、渠道多、资金性质复杂、项目分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审计机关不可能对每项资金都进行效益审计。因此,在选择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要求,重点关注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重要性,即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投入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大,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二是时效性,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三是可行性,即充分考虑审计机关的人财物等条件,使审计能够顺利进行。如农村公路硬化项目、农村“低保”项目、救灾救济项目、征地补偿费项目等,都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央、地方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被审计单位也很重视,配合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将其确定为重点项目,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 

    3.2 锲而不舍追查问题 

    涉农资金大多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直接相关,审计部门如果只是看看报表、翻翻账本是无法揭示资金的真正用途。涉农资金的审计应以资金的流动为主线,跟踪检查、评价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效益情况。必须在充分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计跟着项目、资金走,项目做在哪里、资金流到哪里审计就监督到哪里,必须深入到现场、到农户中去,取得农户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揭露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扎扎实实分析建议 

    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建立在对产生问题原因高质量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涉农资金效益审计项目中,要始终围绕既定的审计目标,从国家政策的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去揭露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看资金使用是否姓“农”,看农民群众是否得利,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的审计建议。 

    3.4 积极督促追踪问效 

    涉农资金效益审计不能只停留在查出问题的层面上,要从根源上找原因、查漏洞,促使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且要积极地督促其整改,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当作“耳边风”一吹即过,否则会削弱审计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得不到维护。要通过积极地督促检查、追踪问效,促使地方政府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制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放大审计效应,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