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合集12篇

时间:2022-05-01 01:01:15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1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2

七夕的时间点在上古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确定的。织女星即天琴座。它是北半天球亮度仅次于大角的明星,也是北半天球最亮的早型星,因此织女星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在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汉书・律历志》)。织女星成为时间的天文点,星纪以织女星为标志,说明织女星在古代天文历法中的重要地位。与织女星相对的牵牛星在古代同样被作为天文时间变化的标志,“推之以上元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太平御览》卷一引《礼含文嘉》)。织女、牵牛的携手与两星的天文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夏小正》七月“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上古七月初昏时,银河正对着门口,织女星在正东方向出现。人们以织女星出现的方位确定七月月序,它与北斗斗柄的南指相配合,相辅相成。《星经》则明确地记述了织女星出现的日期,“织女三星,在天市东端,常以七月一月六七日见东方”。织女星只要初昏时在正东方向出现,就标志着进入了秋季月序,首次出现的时间是七月初一。

从星纪来说,这是“星回岁终”新旧更替的时节,七月初一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而岁首祈年、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一直成为后世七夕习俗的核心之一。由于后代历法的改变,除专业人士外,一般人们对古代星纪的情形不大了解,但社会历史的记忆也很顽强,人们对以织女星为新年标志的记忆尽管模糊,可仍然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还可以作为秋季来临的季节星象,立秋日的确定一般要参考织女星的位置。由于织女星与牵牛星分别为银河两侧的亮星,二者在上古就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作为星纪的标志。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日益丰富,于是将人间生活投射到苍穹天幕,逐渐滋生了有关织女、牵牛的神话传说。织女、牵牛的传说起源很早,传说时代无以确证,现存最早的透露出此传说信息的是《诗・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天上的银河波光荡漾,看银河这边织女每天移动梭子,也没有织出布来,看银河那边闪亮的牵牛也不拉车负重。此时的织女星与牵牛星已经人化,但那时织女与牵牛大概还没有发生男女关系。

织女与牵牛的情感纠葛传说至迟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已经广为流传,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在另一简文中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此可证当时不仅流传牵牛与织女缔婚的传说,而且因为织女牵牛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当然很有可能是民间已有七月初的婚姻禁忌,然后以织女、牵牛的传说来特别强化这一习俗,《日书》中就有“正月、七月朔日,以出母(女)取(娶)妇,夫妻必有死者”的警告。本人以为这是一种上古习俗的变异,上古春秋二季是男女自由婚配的季节,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之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受到限制,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传统聚会,因此出现了七月初的结婚禁忌。汉魏六朝以后由于家族文化的发展,人们才将对封建礼法提出的抗议融入节俗之中。

传说楚怀王初置七夕(明罗颀《物原》),从上引《日书》的材料看,战国已有七夕节俗部分因素,但真正将七夕视为节日并定为七月七日是在汉代。在秦初,七夕还是一个禁忌日,织女牵牛的故事悲剧结局还是对禁忌的说明。《古诗十九首》描写的就是这一情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古诗大约是《诗经・大东》的扩展,它用优雅的诗化语言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西汉中期以前,牛郎织女故事在民间还是时日禁忌的依据,我们从当时流行的一个巫术习俗中可得到证明。《太平御览》引《淮南万毕术》记载了使妇人恋家巫术,“赤布在户,妇人留连。取妇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烧为灰,置楣上,即不复去。勿令妇人知”,这则巫术表露了时人仍将七月七日视作别离日。《四民月令》则只记合药丸、曝经书及衣裳,晒书曝衣是汉代七月七日的习俗之一。

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七夕中的节俗要素在汉魏之际已经初步显现出来。七夕节俗主题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这是七夕民俗的一大升华,也是七夕真正成为传统民俗节日的精神助力。织女牵牛的悲剧传说演进为牛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这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扩充、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情感需要,社会可以改变人们的现实行为,但不能泯灭人们原始的情感渴望,在秋夕晴朗的夜空之下,人们自然会唤起对历史与美好人生的回忆与向往。

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多次聚会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三十一时序),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探看,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汉代民间认为鹊重情感,“鹊脑令人相思”,因此汉代有巫术“取雌雄鹊各一,燔之四道通,丙寅日,与人共饮酒,置脑酒中则相思也”(《淮南万毕术》)。由鹊之导行、相思的特性,逐渐变化推演出乌鹊搭桥的传说,《风俗通义》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在汉魏之时初步完成了它由忌日向民俗节日的转变,魏人董勋就明白地表述了“七月七日为良日”的民俗事实(《风土记》引述)。董勋的说法是对民俗的概述,民俗自身有一个较长的流传过程。七夕节俗的丰富与圆满是在六朝。六朝时期关于七夕有多种生动的记述。经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首先记述了汉代宫廷七夕节俗情形,汉宫“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卷三);又:“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卷一)。由此可知,男女好合、乞巧等习俗已开始出现在七夕节俗中。这是上层社会的七夕情形,民间情况由于缺乏资料,难以确知,照常理看,其节俗的性质类型也约略如此。不过,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就是七夕的节俗性质变化首先发生在上层,然后由宫廷向民间扩散,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常有的,就是在汉代还有京城习俗向四方扩布的显例:如汉代的发式变化,长安民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后汉书・马援传》)七夕新节俗在汉代民间肯定有一定的影响,传说窦后少时因为头秃,家人不喜欢她,“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结果,“有光照室”,窦女反而得到了作太后的祥瑞(《荆楚岁时记》)。

晋人周处《风土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间七夕节俗的生动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七月七日成为欣赏天庭欢会、乞求人间幸福的良宵。其后,《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南朝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等民俗。七夕原有的禁忌意义在六朝时期已经完全消解,汉魏以后,七夕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的节日。

牛郎织女传说的早期形态有两则颇有意味,一则是《荆楚岁时记》引录纬书的传说,“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借天帝钱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传说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解释了牵牛与织女的分离(值得注意的是牵牛星在荆楚地方变为河鼓三星,后世大多以河鼓代牵牛成为牛郎的天上星象),此传说反映了当时婚姻论财、致使贫民男女不能好合的社会问题。

传说所反映的问题的确存在于汉代社会,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中搜集了数则婚嫁礼聘的事例,有夫家贫者,妇家或假贷币以为聘,如张负相中了陈平,将女儿嫁他,“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汉书・陈平传》);有官吏助民礼聘,循吏任延在东南为了推广嫁娶礼法,出钱资助搞了一个“集体”婚礼,“其贫无礼聘,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后汉书》本传)。当时聘礼礼金往少里算也要二三万钱,展允笃学贫苦,年将知命配匹未定,李固为此替展允募集礼金,“允贫也,礼宜从约,二三万钱,足以成婚”。当时确实存在重纳聘的习俗,即使外国国王迎娶汉朝公主也不能免俗(见《汉书・西域传》)。这些汉代婚嫁事例令人称奇地说明了一个事实,传说的细节十分真实,婚姻纳财,礼金数额较大,人们借贷下聘礼,男女因经济的原因而不能成婚等社会现象,都成为牛女传说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民众将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投射到了天庭,隐含着人们对专制势力的不满,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社会伦理观念。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3

1、中国情人节是七夕,农历每年的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七夕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2、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4、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4

一、关于中日两国七夕传说的比较

1.登场人物的比较

在中日两国的七夕传说中,登场人物同时都为神与人类,即织女(日语称为织姬)精于纺织,牛郎(日语称为彦星)勤于放牛。日本七夕传说中,天帝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人间的彦星,从中可以看出,神与人类是可以平等地交往并结合的。而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当西王母得知织女和牛郎结婚的消息后大怒,强行带走了织女,从中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社会有着严明的身份等级制度。

2.故事情节上的比较

日本的七夕传说,讲的是由于织女每日辛勤劳作,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特将织女许配给了住在天河西岸的彦星。但是,两人结合后不再用心劳作,从而激怒了天帝,将两人拆散了。从这个情节上看,古时在日本人的婚姻生活中,父母掌握着决定权,而非自由恋爱。此外,日本人在婚姻生活中,比较重视劳动和勤勉。

而在中国的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是互生情意、自由恋爱。由于神与人的婚姻破坏了当时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所以是不被允许的,这也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制度和民俗民风的体现。

3.结局的比较

从中日两国七夕传说的结局来看,都是天帝看着两人可怜,动了恻隐之心而准许他俩一年相聚一次。从这一点上看,两国的传说都在尽量避开悲惨的结局,期待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另外,最终两个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以相见,也蕴含了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美好愿望的深层寓意。

二、中日两国婚姻观解析

1.七夕传说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的婚姻观

中国的七夕传说,表现出了较强的含有社会等级观念的婚姻观。说明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制度根深蒂固的国家,自古以来,婚姻生活中都很重视男女双方门第的般配情况,换而言之,天帝的女儿许配给家境贫寒的放牛青年是不被允许的。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在古代中国,婚姻是深受门第等级观念的影响的。

2.七夕传说中所体现出的日本人的婚姻观

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并未体现出过多的社会等级观念。传说中,天帝是自愿将织姬许配给彦星的,之所以后来将两人拆散,是因为自从两人结婚后,彦星就不再勤于放牛,而织姬也不再用心纺织所导致的。从这一点来看,日本自古以来等级观念就不是很强,古代日本人的婚姻观是比起门第的般配更注重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身为平民的正田美智子皇太子妃与万众瞩目的明仁皇太子的结合,就是日本人这种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三、传说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

如今,当代中国人的婚姻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中国七夕传说中传统婚姻观所体现出的夫妻彼此忠诚、互敬互爱则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着许多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借鉴和继承的地方。

1.当代中国人婚姻观之我见

(1)陋习的束缚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封建制度彻底解放出来,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来已久的陋习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许多年轻女性希望自己能和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结婚,渴望从此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一些男青年也希望自己能和有家庭背景的女性结婚。父母们也期望子女将来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当子女和所谓的“穷孩子”交往或结婚时,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也正是基于父母的原因,许多年轻人不得不和自己心爱的人痛苦地分手,从而导致了一些年轻人渐渐地对婚姻失去了信心,很轻率地就恋爱和分手,不再相信爱情。

(2)当代人婚姻的不稳定性

当今社会,“婚姻冷淡”“婚姻危机”的说法在我们的周围会经常出现,人们不禁感慨婚姻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往往很小的一件事情就会引发离婚。对此,不少人提倡为婚姻“保鲜”,但如果过度提倡婚姻保鲜,反而会增加已经产生的危机感,对婚姻的维持未必是件好事。与其过多地提及“保鲜”,不如宣扬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向当代人强调家庭的责任感、情感方面的关怀以及道德上的约束。夫妻双方如果对婚姻抱有正确的态度,婚姻生活必然会幸福。同时在诸如七夕这种传统而又浪漫的节日里,若是能更加体恤对方的辛苦,必然会增加婚姻生活的幸福感。

2.七夕传说的现实意义

(1)帮助人们从“门第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七夕传说告诉人们,感情并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牛郎只是一个放牛的穷人,但织女并没有嫌弃他。尽管当时两人身处深受“门第观念”束缚的封建社会,但两人通过努力走到了一起,并感动了上天,最终得以一年相聚一次。虽然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但这在古代封建社会已实属不易了。现如今,我们有幸生活在自由恋爱的时代,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有时,“门第观念”仍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受到七夕神化传说中主人公精神的激励,从“门第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激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爱情

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主人公由于荒废了劳作而被拆散,告诫着年轻人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去获得和维持爱情。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综上,本文通过介绍中日七夕传说的不同,分析出了中日婚姻观的不同。中国的七夕传说体现出的是含有强烈社会等级观的婚姻观;而日本的传说中体现出的则是比起门第是否般配,更加注重自身努力和能力的婚姻观。同时,希望借七夕传说中所体现出的积极婚姻观,能激励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美好的爱情。

参考文献:

\[1\]周秀梅.中外节日礼仪大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汤礼春.中日七夕文化之异同.华夏经纬网,2009.

\[3\]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陈勤建.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5

与10年前相比,当下的七夕节有着比较乐观的生存状态。一方面,诸如广州珠河、温岭石塘、甘肃西和等地方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地方的人们仍然对传统的七夕节活动抱有热情并周期性地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七夕节已经被赋予“中国爱情节”“中国情人节”的新名称,并因此吸引了众多商家和都市男女的注意力。这不啻是新形势下对传统的一种新发明。有鉴于此,也许现在我们可以说七夕节越来越热了。

七夕节走向复兴,其实并不格外令人觉得奇怪,因为当前中国传统节日正处于普遍的复兴之中。只要稍微用心,谁都能感觉到,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还是个体,都对传统节日给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高的热情,七夕节不过是这一普遍复兴大潮中的支流罢了。但七夕节的复兴也有它的特殊之处。与其他传统节日在复兴过程中仍然基本保持既有性质不同,七夕节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中的七夕节,虽不能说与爱情无关,却也的确关涉不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文人墨客的节日感言;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七夕节就是乞巧节、女儿节,就是乞巧(智)、乞美、乞子的关键时刻。而如今,在许多都市青年的心里,爱情成了七夕节唯一的主题。

七夕节由乞巧节或女儿节向爱情节的变化,当然不能说是一个错误,文化的生命力本来就包含着能够因时因地被成功转换以适应新环境、新需求的能力。七夕节有美丽的牛郎织女传说相附着,传说所表现的不正是当代人所苦苦追求的忠贞爱情吗?所以当世纪之交西方情人节在某些都市大行其道、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爱情节”以相颉颃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这个名号赋予了七夕节。如今,七夕节已被诸多都市男女作为中国情人节接受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此时,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中国需要一个爱情节。

尽管如此,七夕节却不能以爱情作为全部的主题。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七夕节在其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而且新近不断被发现和被呈现的地方传统已经证明,这些习俗活动在当下仍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七夕节的复兴,理应是在原有七夕节传统之上添加进爱情的主题,而不应是用新的发明完全取代曾经的传统。但就目前来看,爱情无疑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关注。商家利用爱情吸引有情人购买他们的服务和商品,媒体报道着玫瑰花、巧克力的销售量,一些地方政府也利用七夕文化打造婚旅之乡、婚庆之城,并以此为契机开启做强做大地方旅游产业的宏大工程。长期这样做下去,很容易造成传统七夕活动的边缘化,而这不仅于无助于七夕节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人们节日生活的丰富性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毫无疑问,当前地方政府正深刻地卷入到发现和发明地方传统的工作之中,在七夕节复兴的过程中,是将七夕文化作为“经济唱戏”的舞台,还是搭建舞台让七夕文化唱戏?是搭建平台让民众享受自己的七夕文化生活,还是搭建舞台让民众的节日生活成为他者面前的表演?是充分尊重民间传统,还是不顾民间地方传统而率意打造?作为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地方政府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七夕节在当前和未来的命运。因而在作出决策之前,地方政府不可不从自己的职能出发慎思之!不可不从节日发展的既有逻辑出发慎思之!不可不从地方传统的本来面貌出发慎思之!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6

1、2020年七夕是8月25日周二。

2、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7

1、七月七是七夕节。

2、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4、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8

古时候的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9

七巧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夕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来源:文章屋网 )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10

一、七夕民俗文化

(一)七夕节相关民俗

七夕时节,有乞巧这个习俗。七夕夜晚,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果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输巧的人要给得巧的人自己制作的礼物,以表示友谊。

七夕时节,一直有乞求姻缘的传统。七夕那天的晚上,在空旷的地方摆上新鲜的水果,向着月亮的方向,在吉时进行朝拜仪式,希望织女赋予她们心灵手巧的能力,乞求自己女红技艺精湛,同时希望拥有完美的爱情,幸福美满的婚姻。俗话说婚姻大事,岂能儿戏。在古代,婚姻与女子一辈子能否幸福直接相关,所以女子对于婚姻的乞求比较多,夜晚找比较安静的地方,对着星空许愿。

七夕节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彩纸、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小玩意儿。女子还有赛巧的习俗。乞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卜具,算卦等形式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看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在古代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人们经常做一些小物品比赛看谁的技艺精湛。做巧食,陈列到庭院的几案上,请天上的织女品评。

七夕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主掌考运,想求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它是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二、七夕节遭冷遇的原因

七夕节日以农历纪年,辛亥革命取消了农历纪年,实行公历纪年,这使七夕节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被取消。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帜,的爆发等一系列活动强烈冲击传统节日。这使七夕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传统的节日断代,传统习俗遭到祸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对本国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冲击。现在的人们的盲目跟风,崇尚西方的文化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如七夕节。人们对于外来的节日盲目的跟风,随潮流,致使中国传统本土的节日受到忽略与冷落。

女权主义就是强调男女权利平等。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影响改革婚姻制度,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男女平等,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法律上规定男女平等的权利。现代社会女性对男子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婚姻自由,对于自己的命运有一定的把握,不再依附男子。在家庭中,女性经济上的独立,现代社会对女性观念的转变,女性在遇到问题时,不只有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她还有更多权利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民俗节日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节日会得到继承与发展,反之,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民俗节日,会被历史淘汰直到灭亡。传统七夕节由于社会变迁发展,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与步伐,被社会上的人们冷落不重视,复兴传统文化,要赋予它以当代的内涵,与社会同步发展,才能被现代人们更容易得接受。

三、引导七夕节融入现代生活

政府对风俗习惯的引导与教育是对民俗传播控制比较有效的方式,保护七夕节民俗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发扬传统文化,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政府能够挖掘文化深层内涵,提高民俗文化品位同时支持民间组织,鼓动群众参与,使民俗富含当地特色。政府采取立法的方式保护传统民俗节日,立法的方式保护效果比较突出。政府立法的介入传统节日是比较有效果但也是最无可奈何的方法,保护传统民俗节日最重要的是人们有保护传统民俗节日的意识。

七夕节具有维护家庭稳定的功能。七夕弘扬爱情的主体,比较浪漫的节日。七夕的主题是爱情,这跟牛郎织女传说密不可分,人们追求天长地久永恒的爱情,这跟西方快餐式爱情在本质上不同。对传统七夕文化进行准确定位,x予传统节日载体,这对节日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学者要充实丰富七夕文化的内涵,挖掘七夕的深层蕴意,在爱情,家庭,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所有的民俗节日复兴的必由之路。

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能够唤醒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新闻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在报道方面定时宣传传统文化,让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来源以及富含的意义。根据地方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七夕节。新闻媒体及摄影界人士根据地方特色,全面宣传七夕文化建设、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风民俗等情况,推出诠释七夕文化内涵、扩大七夕文化的影响。开展以七夕风情文化节以“浪漫、和谐、创新、幸福”为主题,倡导七夕民俗文化。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11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的情人节,又叫乞巧节,要说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最浪漫的节日那就是七夕节了,在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每年的七夕节是牛郎织女相见的时候,在这一天对着夜空许愿上天便会安排一段美好的姻缘给你。

七夕节的习俗有很多,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针者则“输巧”,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还要拜“七娘妈”!

七夕节的来源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也叫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七夕节也叫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七夕节也叫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七夕节也叫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七夕节也叫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篇12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少女节”或“女儿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旧时女子们会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直至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其实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正是七月初七“七夕”这天。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其中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当然这一切只是传说。

正是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让七夕情人节独具中国味道,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这个浪漫的日子。国内的七夕,各地的风俗习惯都有所不同,但大都崇尚旧时“乞巧”的概念,比如说广州七夕乞巧,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发芽,用作拜神。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7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7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其他地方又如七夕香桥会、女子洗发、接露水等。

中国幅远辽阔,七夕节的故事流传于各地,南北地区“七夕”有着别样风俗,中国台湾地区的七夕节十分有情有昧。在闽南和中国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每年七夕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中国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6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乌――乌母照顾长大的。乌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干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E,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中国台湾地区民间七夕虽不很看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当地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在崇尚过新节、洋节的当今,中国台湾地区七夕节俗如此有情有味,多彩多姿,这在其他地区恐怕不多见吧。

与中国相邻近的国家也用自己的风俗来过七夕情人节,韩国和日本因为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过七夕节,但是过七夕节的方法却和中国不同。让我们去看看日本人、韩国人是如何过七夕的。

日本:丰富多彩的七夕

七夕是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有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美丽爱情故事和百姓向这两颗星许愿提高自己技能的民间风俗,而在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少女在水边架起高台向神奉献织布的风俗。

据说,七夕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风俗和日本固有的民间风俗融合起来的。七夕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但从江户时代起,成为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在民间,大人和孩子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诗歌和愿望,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小竹子上,然后把这只小竹子立在院子里,并将供品一起摆上,以许愿少女的手工艺技术能像织女一样好。七夕的小竹子弄得像夏季的圣诞树,七夕结束后,把小竹子和供品一起放进河里,就意味着愿望能到达天河。

日本的七夕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人们会到商店购买粘米做的小点心来吃。吃这个小点心是有讲究的,一来是怕喜鹊搭的桥不结实,为了保障牛郎织女的人身安全,要弄些粘的东西来把桥粘得结实点儿,二来牛郎织女好久不见,难免有些情不自禁的情节,喜鹊们看在眼里,不免乱说,为了避免影响夫妻形象,也要弄些粘的东西把厮乌们的嘴巴粘起来。

同样是七夕,在日本不同地区过七夕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比如日本北海道是点蜡烛,小孩子们一边唱着“拿出蜡烛来……”一边拿着点心围绕附近几户人家转圈这种类似万圣节的习俗,在日本长野县松元市则是装饰七夕人偶,各自的家庭在七夕前一天把托付着厄运的牛郎织女人偶挂在通风良好的屋檐下,让风把厄运吹走:而在日本岛根县大东町的大东七夕祭,是一个延续了400多年历史的七夕祭祀活动。身着浴衣或号衣(手艺人、工匠等所穿,在领上或后背印有字号的日本式短外衣)的小孩子们,把写着愿望的长条诗笺用小竹吊上,向一家一户派送护身牌。最后对在夜空中闪耀的牛郎织女星许愿放烟火,作为闭幕式。

韩国:力求多福的七夕

韩国人在七夕这天举行七夕告祀。七夕告祀主要是妇女举办的,大多数是在七夕那天早上或晚上进行的。韩国人在七夕这天似乎更喜欢动手,各个家庭都摆着传统食品麦煎饼、蒸糕和当年第一次收获的水果,女人们在酱缸台上摆着井华水祈求家人长寿,祈求家庭平安无事。而且,韩国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

另外,到了农历7月,是炎热天气逐渐消失的时期,也是农家繁忙的农活结束后等秋收的时期。所以过了阴雨季节后的这时候,农家有着把夏天阴雨季节期间的潮湿衣服和书拿出来晒干的风俗,这叫晒书曝衣,所以,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满了拿出来晒的衣服和各种书籍。在《东国岁时

记》上记载着7月7日在家晒衣服,按照拿出来晒的衣服和书的数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多样化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韩国,今目的七夕风俗只是演变成用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给充满童心的世界增添一个梦想而已。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七夕关注得也并不多,大多数人只会借着这一天的机会在一起约会、吃饭、互送礼物。

甜蜜的礼物给甜蜜的你

1 .伯爵情侣腕表

18K白金表壳镶嵌78颗圆形美钻、表盘密镶735颗圆形美钻,美钻让它的高贵流露不已,稍小一些的女士款也同样独特精致。“奢华只为让你心动”这是最为贴合的心情。如果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你真挚的爱,那“一表真心”可以代替你完成。黑色鳄鱼皮表带,配搭伯爵Altiplano系列独有的针式表扣,并镶有一排23颗钻石,与表圈设计互相辉映,两款伯爵Altiplano腕表巧妙融合品牌制表厂的两大精湛技艺,堪为优美高雅的典范。如果想要选择超高端的七夕情人节礼物,相信伯爵是最佳首选。

2.HANMAC私属定制手机

将另一半视为“惟一”,无可取代。送给他独一无二的私属定制手机,将内心的情谊化为实际的行动。HANMAC是第一个颠覆性地提出反流水线批量生产理念,致力于为追求不凡品味的高端人士打造私属定制手机的品牌,他的每一次设计,都从艺术中汲取灵感,把不同文化题材融入设计之中,提供钛金属、玫瑰金、陶瓷等多种材质的定制配件,供客户选择搭配,对有特殊定制需求的客户,HANMAC的设计团队可为其做一对一的定制服务。打造世界上的独有,已不再是难事。作为尊贵豪华的高端礼物,大手笔地把甜蜜送出,特殊的惊喜送给特殊的他。

3.法兰瓷一与你同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