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5-27 16:57:15

林学论文

林学论文篇1

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林学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4-0153-005

苏雪林既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又是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批评家与女作家的双重身份,使苏雪林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但由于时代环境、政治立场以及性别特征等方面的原因,苏雪林对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贡献及其学术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已经出版的颇有分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对其文学批评或是简单的点评,或是粗略的概括,少有专门的论述,更没有深入挖掘其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苏雪林作为我国现代为数不多的女性批评家,其文学批评表现了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的文化参与意识及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建构能力。纵观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可以看出以下特点:一是视野开阔、思想开放,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二是跨文化视角、女性批评视角和印象主义批评方法,使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个性鲜明。以上特点的形成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其中夹杂着众多因素。这些独树一帜的文学见解和文学批评方式是苏雪林在文学创作之外的重要收获,也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显得矫矫不群。

一、价值标准

苏雪林认为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是第一位的,坚持将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作为评价作家作品的首要标准。但苏雪林的“道德洁癖”又使她不自觉地用传统伦理规范与价值尺度去衡量一个作家的艺术才情与文学史价值,“艺术标准和道德标准之间的纠结”[1],使她的文学批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见。

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是苏雪林文学批评的首要关注点。苏雪林推崇冰心,认为冰心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俱佳。冰心的诗歌思想内容纯正,多抒写母爱童真自然,形式上冰心“圆如明珠,莹如仙露”[2]77的小诗、“恬淡自然,无一毫矫揉造作之处”,“清丽润秀,表现女作家特色”[2]85。苏雪林还进一步分析说,冰心文字的澄澈与思想的澄澈相关,“冰心思想则如一道日光直射海底,朗然照彻一切真相”[2]78,“读冰心文字,每觉其尊严庄重的人格,映显字里行间,如一位仪态万方的闺秀,虽谈笑风流而神情肃穆,自然使你生敬重心。”[2]80苏雪林喜欢徐志摩的诗风,评价徐志摩诗歌在精神方面表现出“人生美的追求”、“真诗人人格的表现”的特点;在形式方面则具有“体质的讲求”、“辞藻的繁富”、“气势的雄厚”、“音节的变化”的特点。即使苏雪林不喜欢邵洵美的颓荡文风,但她仍然评价邵洵美的作品文笔无不优美,“像《蛇》、《女人》、《季候》、《神光》,都是好诗。而长诗《洵美的梦》,更显出他惊人的是诗才。”[2]160苏雪林政治思想保守,排斥左翼作家,但也还能从思想艺术标准出发,给予左翼作家应得的评价,如她肯定茅盾的作品“能够充分表现时代性”[2]401、“有计划的作为社会现象的解剖”[2]405;赞扬叶绍钧“作风极其精炼纯粹”,“有真实的情感”;田汉则被她誉为中国新式话剧的支柱,是“戏剧界十项全能”[2]508。

但是,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又呈现出道德批评的色彩,“她的批评标准中掺杂了道德审判”[3]。一方面,苏雪林给予胡适和冰心极高的评价。苏雪林最敬重胡适,称胡适是“现代圣人”[4]41、“一代完人”[4]317。这是因为“提倡新文化”又“实践旧德行”的胡适与苏雪林在精神上有诸多相通之处,他们在道德上都是矛盾的、p重的。这种敬重反映到文学批评中就是苏雪林对胡适人品和文品无与伦比的欣赏。苏雪林推崇冰心与冰心符合她的道德观也紧密相连。苏雪林的女作家批评给了冰心最多的篇幅和最高的赞誉。冰心个性淑婉,被称为“新思想与旧道德兼备的完人”,倡导女性要做“新贤妻良母”,这些都贴合苏雪林的道德观念与审美标准。而另一方面,苏雪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则对郁达夫、鲁迅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苏雪林从郁达夫的作品里看到的作家郁达夫是一位“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一生元气已被酒色斫尽的作家”。苏雪林对郁达夫的贬抑明显是以传统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对作家进行人格的评判。在苏雪林的逻辑中,作品的不道德必然是作家人格有问题,作家人格不健全也会折射为作品的不道德。只是她忽略了,她所强调坚持的道德是一种极其保守的传统伦理道德。苏雪林保守的道德观,令她无法接受郁达夫那种与传统士大夫迥异、敢于裸袒露自我的真诚人格。众所皆知,苏雪林一生“反鲁”,她与鲁迅虽有些私人恩怨,但主要原因还是她一口咬定鲁迅人品有问题,在她激烈的“反鲁”论调中,主要指责鲁迅性格病态、人格矛盾、个性阴贼f刻、多疑善妒、气量褊狭,而且复仇心强烈、领袖欲旺盛。殊不知,偏执保守的苏雪林哪能理解鲁迅的深刻犀利。苏雪林将文学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人格成为苏雪林进行文学批评的一个关键词。由此可以看出,苏雪林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尺是:“只要批评对象(包括作家和作品)不引起她的道德反感,她就更着重于从艺术特点上认定其文学价值;一旦她认定了对方道德上的偏差,其批评的尺规就会越过艺术的边界成为道德的审判。”[5]

苏雪林文学批评的价值标准虽小有瑕疵,但总体上她的文学批评是客观持重的,“虽未能全凭客观的标准,倒也不失其大致的公平”[6],基本上做到了爱而知其深,恶而知其美。

二、视角方法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批评方法尤其引人注目。具体而言:重影响研究,时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读文本,对中西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独有的女性批评视角,不仅构筑了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雏形,而且对男性中心话语进行了有力的质疑和批判;借鉴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方法,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相融合,建构以主观体验为特征的文学批评话语模式。

苏雪林的文学批评重影响研究,深受法国学派的影响。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主要是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和考C两国之间作家与作家、作家与作品、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7]。苏雪林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考察西欧文学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苏雪林将凌叔华比作“中国的曼殊斐尔”,认为凌叔华与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尔一样“富于女性的笔致,细腻而干净”[2]362。她将我国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与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仑、颓废派诗人波特莱尔进行比较,指出李金发的诗歌与西洋象征派诗歌具有相同的特质。苏雪林又考察了我国现代文学与东欧邻国俄罗斯文学之间的接受影响关系。由于社会、历史、地缘等因素,20世纪俄罗斯文学对我国作家影响甚巨,我国很多作家的作品中都留下了俄罗斯文学的印记。苏雪林认为“十九世纪与托尔斯泰、柴霍甫,鼎足而三之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说,尤为当时青年所欢迎”[2]299,“叶圣陶可算中国第一个成功的杜氏私淑者”[2]300;王统照的小说《黄昏》“似乎有些受俄国屠格涅夫《父与子》的影响”[2]309;王鲁彦的小说《菊英的出嫁》“似乎从俄国梭罗古勃《未生者之爱》蜕化而出”[2]342,等等。

苏雪林以女性视角进行文学批评,突出表现在她高度关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并构筑了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雏形。我国古典时代的女性文学受男权社会压抑发展缓慢,呈时有时无的间歇状态。直到“五四”以后,我国女性文学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女性文学的崛起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光华灿烂的风景。但是,男性书写的文学史却有意无意地疏漏女作家的创作业绩,即便偶尔涉及也是轻猫淡写,一笔带过。女作家出身的苏雪林在从事文学批评伊始,就给予女作家特别的关注。当时的文学批评界,没有谁像苏雪林这样对女作家投入这么多的目光和笔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美。苏雪林的女性批评视角还表现在苏雪林对男作家笔下虚假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质疑与批判,揭示了男性中心文化对于女性形象的扭曲。苏雪林反感郁达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郁达夫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她认为郁达夫“书中女主角之汲汲于性的满足,不惟没有心理的过程,更不合病理学的原理”[2]321,是心理病态的郁达夫对女性肆意地猥亵和践踏。张资平同样因对女性形象的歪曲遭到苏雪林的否定。现代女性意识使苏雪林清醒地意识到男作家笔下的“妖妇”只是出于父权文化下男性对女性的淫邪欲望,而非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命形态。苏雪林的现代女性意识,解构了男作家笔下虚假的女性形象,揭示了这些被篡改的女性形象背后隐藏的男作家严重的性别歧视。但是,在传统与现代语境的撞击下,苏雪林是个“思想很新,行为则旧”[4]43,背负旧传统的“五四”人,带有悲剧性的“半吊子新学家”。她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态度极其暧昧和矛盾,始终持一种半新半旧的女性意识。这种新旧杂糅的思想观念和女性意识决定了苏雪林的文学活动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女性批评视角是不彻底的、有限度的。

苏雪林借鉴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方法,她的批评话语由大量的阅读印象构成。如苏雪林谈穆时英的作品说:“《南北极》的故事虽然不足为训,文字却有射穿七札,气吞全牛之概。”[2]441读徐志摩的作品,感到其《雪花的快乐》“音节之轻快,真有雪花随风回舞的感觉”[2]104,《落叶小唱》“每使人联想及白人甫的《梧桐雨》和长生殿《夜雨》一折”[2]105。苏雪林用直觉体悟代替内容判断,她的阅读印象不仅是她批评的出发点,也往往是其批评的结论。因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在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推崇情感体验和内心直觉方面,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不期而合。所以,中西学皆精通的苏雪林在借鉴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方法的同时,又将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相融合,建构起以主观体验为特征的文学批评话语模式。难能可贵的是,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在采用直觉体悟思维方式的同时,又适当地对感性的阅读印象进行理性升华,让印象感悟与理性评判互相渗透。

三、生成因由

探寻苏雪林文学批评观的生成,发现她文学批评中呈现的跨文化视角、女性视角和主观体验式批评的形成,既有时代环境的原因,也有其个人经历、性格气质的因素。

“五四”时期,王纲解纽、西学东进,中西文化的大交融与大碰撞,使中国文化、文学乃至整个民族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裂变,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也带来中国人的文化视野的空前开拓。因此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伊始,苏雪林就能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自觉地运用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对中西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在她看来,“世界文化同出一源,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支”[8],东西方诗学不分高低贵贱,应该以兼容并蓄的心态加以融会贯通。鉴于中国现代文学直接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背景及“五四”新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密切关联,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在跨文化的视角下,使用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法。苏雪林早年留学法国,对法国影响学派相当熟悉并深受感染,为其展开跨文化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苏雪林的女性视角,有着明显过渡色彩的现代女性意识。这种特殊女性意识的生成与她出身于封建旧式家庭和受其家乡新安理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19世纪末苏雪林出生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她说自己虽深受礼教之害,“但幼年耳濡目染的力量太强,思想究竟是保守的”[4]37。尤其是她的母亲杜浣青对她影响甚大,恪守传统妇德的母亲成为苏雪林一生塑造自我的参照。苏雪林保守的女性意识与她的家乡皖南地区新安理学的渗透也分不开。伦理纲常是新安理学的核心,传统的儒家教化,森严的宗法制度是新安理学的显著特征。新安理学在徽州大行其道几百年,对徽州人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徽州女性,在理学思想的潜移默化和理学所强化的礼教的束缚下,生存状态、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等都凸现了鲜明的理学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风尚。”[9]身为徽州女性的苏雪林早年的成长环境,导致她终身背负着过重的传统负担。但身处“五四”狂飙突进时代的苏雪林,毕竟经历了新文化的洗礼,又曾留学海外。这些因素纠结缠绕,最终形成了苏雪林新旧杂糅的女性意识。表现在文学批评中,一方面,清醒的现代女性意识使她关注我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并以女性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反抗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学史和美学观。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又使她在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大潮中时时不忘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表现出“反主潮”退缩的一面,她的女性批评也因此呈现出新旧斑驳的过渡色彩。

苏雪林从主观体验出发,重印象与体验,以直观的、感性的方式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作“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或“灵魂的探险”式的批评。她的主观体验式批评的形成:其一,与苏雪林“旧学”根底深厚有着直接关系。苏雪林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承继我国传统批评中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以“妙悟”、“神会”式的直觉思维去感悟作品。她的文学批评既形象直观,又意蕴隽永;既传达出对批评对象的整体审美感悟,又灵动活泼,生气贯注。其二,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有着关联。苏雪林两次留法,特别是上个世纪20年代第一次留法,正是印象主义批评在法国方兴未艾之时,印象主义批评方法自然影响到她的文学批评。其三,敏锐的文学感悟力是从事主观体验式批评的基本素养,写作主观体验式批评的人往往就是诗人或作家。苏雪林身兼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苏雪林长于用直观感性的诗性思维去追寻批评对象的创作心理与艺术特色。此外,苏雪林主观体验式批评还与她的文学批评鲜明的讲稿性质有关。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大多数是上个世纪30年代她在武汉大学讲授新文学史课程的讲稿,具有“结合教学写文学评论”的特点。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如果纯粹用逻辑性、分析性的话语进行评价,可能言不尽意,还有可能肢解了对作品的整体感悟。主观体验式批评话语恰好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明确的教学目的促使她用直观印象式的批评话语与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和沟通。

四、影响意义

苏雪林不仅以古典文学研究著称,在现代文学批评方面同样杰出,她的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影响深远。

苏雪林是我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批评家之一,是这个领域里筚路蓝缕的拓荒者。她以比较思维建构起的文学批评跨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关注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在渊源、题材、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关联,高屋建瓴地将我国现代作家作品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视域中进行考察,特别重视外来文学对新文学的影响,着力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为现代文学正本清源,而且为其推波助澜。苏雪林的跨文化比较,可以说从一开始就顺应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大趋势,也为后来者探索了一条如何在世界文学一体化的大潮中进行文学批评的新路径。

苏雪林以女性视角审视文学作品,彰显了女性的身份批评。首先,作为30年代屈指可数的女批评家,苏雪林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现代文学批评界,她的文学批评“表现出的‘女性观察’至少起到了一种补白的作用”[10],这是苏雪林文学批评的重要价值之一。苏雪林对现代女作家创作的系统收集和梳理,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对全面认识新文学发生发展实有补遗之益。其次,苏雪林凭借女作家的细腻敏感,敏锐地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也是男性批评家难以企及的,弥补了男性批评家长于宏观概括疏于感知体悟的不足。苏雪林“以行云流水般的印象感悟式批评,传达出不一样的文学批评诉求”[11]。

而且,苏雪林还有意识地将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与本土的传统批评相融合。“我国传统批评多采用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等松散自由的形式,偏重直觉与经验,习惯于作印象式或妙悟式的鉴赏”[12],存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的缺点。鉴于此,苏雪林的文学批评,在中西结合中创化出了一套既具有民族文论底蕴,又含纳了现代意识的中国式印象批评话语,成功地实现了传统批评的现代转型。黄修己评苏雪林的文学批评说:“以流畅而恣肆的笔法,纵情发挥,议论风生,可以上涉古典,旁述西洋,纵横评点,显得风流倜傥。”[13]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苏雪林创造的兼具中西批评特点的现代批评话语,是继王国维之后再次中西文学批评“合璧”的成功范例。从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前景来看,苏雪林从事的这种中西“合流”的文学批评探索,对当代文学批评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启发意义。

综上所述,苏雪林在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发轫期,不仅以宏大的批评视野,对众多现代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评析,用发展的眼光考察新文学,梳理其流变轨迹。更重要的是,她以特的批评视角和批评话语,在当时主流文学批评范式之外另辟蹊径,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批评范式,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史的书写具有相当高的比照和借鉴价值。苏雪林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理应使她位居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名家之列。

参考文献:

[1]丁增武.论苏雪林的批评个性[J].长江学术,2013,(2).

[2]苏雪林.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M].台北:台湾纯文学出版社,1983.

[3]罗丹.浅论苏雪林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苏雪林.苏雪林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5]刘旭东.从启蒙主义到古典主义:苏雪林文学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78.

[6]沈晖.苏雪林文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89.

[7]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5.

[8]沈晖.苏雪林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187.

[9]周晓光.新安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66.

[10]蒋炜炜.为了不被忘却――论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D].济南:山东大学,2007:38.

林学论文篇3

二、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探究

第一,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改革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能够对教师的资源能够充分保障,这是将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对园林专业教师的校内培训和校外进修得以有效结合,尽快将现任的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升,充分将校内的现有师资得以充分利用,对其实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可以派专业的园林专业的教师在园林企业当中进行锻炼,或者是聘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园林专家进行到校开展讲座。第二,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目标设计要能够优化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的目标要能够确定,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能够按照职业的要求实施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能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以及咨询洽谈等方面加以制定。而在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拓展教学目标方面要以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的教学目标,同时进一步的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第三,高职园林专业的老师要和园林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施工实习前可与园林施工单位提前联系并选择较为合适的施工场地,对相关的施工资料尽可能的借阅,然后根据教学大纲来选取具体的施工项目。从具体的施工步骤来说,主要是要能够先进行现场的参观,通过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对学生讲解园林施工现场的感性知识,例如对现场的地形地貌以及施工条件等要能够有相应的了解。然后就是进行课堂讨论再接着进行具体的讲授,主要是讲述园林种植工程的意义和特征。接着是实施现场实习,结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现场的实施,将施工的程序以及操作的方法等都要能合理化的实施。第四,对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考核方式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构建以个人实践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当前的考核是以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实践考核没有重视,所以要能够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实践考核,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等。实践性的教学课程通过单位为考核方式,将平时的表现以及理论和实践等得到有机结合,这样在考核的效果上将会有突出的体现。另外可举办实践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对散式实习和聚式实习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这样对教学的效果上将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第五,对高职园林专业极爱哦学的改革还要能够将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得到融合,通过对典型的园林建设项目的解剖,来引导学生对招投标以及设计等过程加以了解。另外在现场教学方面要能够将课堂放置在具体的施工现场当中对于园林树木学以及园林规划设计等都可实施现场教学。

林学论文篇4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林学论文篇5

二、直观演示法

Photoshop是一款偏重实践操作的功能性软件,以语言为主的教学通常会与直观演示法整合使用在理论教学中,以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前清晰地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避免学习过程中走弯路。园林Photoshop课程中的演示法是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部分理论知识应用于某个园林具体案例,为学生演示如何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法。如讲解Photo-shop软件中路径工具和画笔工具时,以绘制某小区园林总平面分析图为例,逐步演示如何使用钢笔工具、选择工具和画笔工具绘制分析符号,使其直观地获取操作经验,完成后续的图纸绘制。同时,通过这类教法不仅巩固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较好的审美标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程教学在经历了讲授与演示之后,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教学即实训、技能教学,这个阶段主要适用的教学法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园林Photoshop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学习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灵活使用Photo-shop知识绘制出既符合要求又具有创意的园林图像的能力。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法时,制定任务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任务的设置应囊括所学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选区工具和图层工具后可以布置为校园某处设计植物配置效果图的任务,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留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充分利用素材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机制,目的是加强信息反馈,不仅分析和总结学生作品的水平,而且对学生设计思想、制作技巧和存在问题进行反馈,促进他们改正方法,完善自我。其评价形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学生的自我总结,又可以是同学、老师等他评机制,多角度比较、互评,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高。

林学论文篇6

2生态学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

虽然园林意境在现代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准,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确保各方面之间的协调,避免影响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和城市建设的应有面貌,发挥出现代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在当前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并且文化消费不断上扬的环境下,且生活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背景中,广大群众对于园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要求园林具有简洁、容易识别且影响深刻、环保性高等特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园林设计既能够反映出现代城市应有的现代气息,而又能够满足市民们的审美需求。通过对园林意境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理念与城市建筑相融合,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园林景观。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还应当明确,园林意境、场所感、归属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为此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尽量满足场所感和归属感方面的要求,使园林真正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最后,在对园林意境加以利用时,还要注重对园林特色和城市自身特色的凸显,使园林景观的设计带有时代和城市自身的烙印,保持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性特点,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推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

林学论文篇7

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公式约有150个,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提倡学生平时自学,上课前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调数学和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物理化学公式.如从卡诺循环可以推导出可逆热温商之和为零;从理想气体发生PVT变化,可以求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等参数;从肥皂可以了解润湿和乳化等概念.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事件引入学习中,与物理化学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会涉及到很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会讲解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趣闻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缓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其自身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对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兴趣,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学这个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化学家:荷兰的范特霍夫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正是他们的研究促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诞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牧场,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在讲到稀释定律时,介绍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他出身普通家庭,求学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884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电离假设,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采用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一定时间,导致学生接受知识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逻辑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用多媒体呈现,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学生能充分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采取平时成绩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教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绩.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绩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林学论文篇8

2实践课程的考核机制仍然不完善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刚从初中上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大都还处在传统教育体制的阴影下,实践课程不单独考试,学生就不重视本门课程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由于整个专业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也有一定差别,实践课没有系统的、完备的考核标准,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实践报告来考核的,而实践报告这种考核方式的随机性很大,有很多同学会因为图方便,而将其他同学已经写好的实践报告借鉴过来只是稍加改动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绩就差不多。这样学生自然就没有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实践课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3“双师型”师资力量的不完备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师大多是由校内的理论课专业教师或实习老师协助来完成,有的教师教学是从课本上学习来的,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进而出现理论与实践二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有时学校会启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业人员,他们的教学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存在这种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下,这种问题不应再发生。

二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

1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在不影响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类课程的上课频率,使学生可以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这样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个提升他们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2必要的理论课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就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续训练。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校内外实际岗位实习。必要设置一个综合性实践内容贯穿课程始终,注意与先修课程的呼应,增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度。可以使用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结合各章的知识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既可有效覆盖课程的重难点,又接近园林专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了解园林设计的各阶段任务与工作,掌握各个阶段的设计方法,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3制定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制定更加专业的系统的考核机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应是“以就业为导向”去培养学生。那么考试的考核机制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所以考试应重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由纸质试卷考试方式向真正的实际操作进行转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来发展。考核过程中设计综合素质考评方案,强调过程考核,发挥评价体系应有的指导作用。这种更加新颖的考试机制并不拘泥于考试卷,多样的考试形式也更加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更加真实、更有效果。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够知道学生还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4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对于学生教学,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教好学生,就要投入相应师资力量,只有把相应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力度提高上去,学生才会对这门课程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该门课程进行努力的学习。也许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强制学习也许会让学生暂时反感,但是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就应该去这样做。那么学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师,特别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历的“双师型”省、市教师,更好投入到实践教学当中去。

林学论文篇9

1.2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目前园林树木学的教材很多,扬州大学园林专业主要选用陈有民主编的《园林树木学》为教材,该书内容分为绪论、总论、各论三部分。绪论、总论着重于理论阐述,各论讲述全国各地习用及有发展前途的树种。各论中的树种,依其在园林中应用的情况进行繁简程度不同的讲述。但是该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淡化实用性和针对性,并且内容偏深偏难[3]。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除了以该教材为主外,还针对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添加并重点讲解了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树种,并辅以最前沿的研究进展,从而做到课程基础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相辉映,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省去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增加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3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了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常见树种的形态识别特征,特别是一些平时在园林绿地中不常见到树种的树体、叶、花、果、枝的特征,这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这些内容仅靠课堂上的文字描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到蔷薇一章中子房上位周围花和子房下位周围花时,如果能通过多媒体配上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苹果亚科、李亚科等代表种的图片再进行详细讲解,可以使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深刻的认识,进而对这几个亚科也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简单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难题,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4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教科书和板书来讲解抽象枯燥的理论,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通过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做到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银杏科一章中银杏中文名时,对其别名鸭掌树、白果树分别配上叶片和保留骨质中种皮种子的图片,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主动集中注意力去听讲;在讲到杉科一章中水杉的发现时,在幻灯片上展示1941年发现的第一棵水杉照片以及1943年由王战采集的模式标本,并添加一些关于水杉发现争论的文章,教师再对整个发现过程进行讲解,整个课堂教学便会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多媒体教学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中的不足

2.1课件质量低劣高质量的课件是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但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课件一般由专业教师自己制作,由于缺乏深厚的计算机功底以及参差不齐的制作技术,课件总体质量不高。比较典型的情况就是将书本上的文字大段地照搬到幻灯片上,或者是配上一些比较简单、平面化的图形、动画;而有的课件则不注重整理效果,幻灯片的背景和文字之间的颜色搭配不合理,如蓝底黑字,距离稍远则无法看清幻灯片上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充分发挥,与整体教学目标相距甚远。

2.2学生难以消化在园林树木学多媒体教学中,课堂信息量大,尤其是专业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授课内容没有进行提炼,单纯将书本搬家,把幻灯片当成电子黑板。幻灯片上大段的文字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只能边看边记笔记,来不及消化吸收。课后复习时,对照书本无法理解消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课件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的表面,难以有进一步的深化。

2.3师生互动减少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深刻影响着园林树木学的教学质量。但是在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许多青年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过多地集中于电脑与课件,缺乏与台下学生眼神的交流。学生也一直专注于抄写笔记,对于教师的讲解以及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反应。讲台上的教师和讲台下的学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群体,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减少。

3优化多媒体教学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中的策略

3.1注重素材积累,完善课件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必定包含大量的生活素材,园林树木学也不例外。该课程涉及众多园林树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积累大量的素材,尤其是树种的树体、叶、花、果、枝特征及其在园林中应用的照片,从而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便于制作课件时调用资源库里的素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园林树种的信息,例如在讲到松科一章中雪松属于浅根系时,笔者引用了中国宁波网《大雪松“站”起来了》的新闻,在讲到木犀科一章中桂花果实时,引用了舟山晚报《桂花香都闻到过,桂花果你见过吗?》的报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不断地通过自身学习、参加培训、课件观摩来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内容之间的逻辑性,简洁明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3.2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消化吸收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富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在上课之前需要做好预习工作,提前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备课时除了精简幻灯片的内容外,还要对幻灯片上要讲的内容精心准备,上课时认真详细地讲解每一张幻灯片,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记笔记,又可以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授课内容。对于一些重点与难点,还需要适当地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每节课的最后应对该节课内容进行归纳,以便学生复习[4]。

3.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针对园林树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围绕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局面,必须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一味地演示、重复课件,要加强与学生的眼神交流,并通过肢体语言和语言节奏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要适当地运用板书加以解释和强化,同时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4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园林树木学课程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研动态。比如在讲到松科一章雪松的园林应用时,笔者向学生展示并介绍了2013年刊登在《林业科学》上的《4种针叶树种枝叶气味对小白鼠自发行为影响的比较分析》一文,该文通过侧柏、龙柏、雪松和白皮松的枝叶挥发物对小白鼠自发行为的影响研究对4个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提出了建议:白皮松不适宜在居住区大面积种植,更适合作为景观点缀,而雪松、侧柏和龙柏比较适宜现代城市绿化中大面积使用。当看完整个实验设计以及结果后,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这4个树种在园林中的应用印象深刻。这表明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5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除了推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外,还可以尝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5]。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相关树种的调查任务。其次,每组学生认真调查,并整理成课件的形式通过多媒体进行汇报。而后教师、同学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学习效果也大大增强。

林学论文篇10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与理论教学协调一致[1-4]。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办学5年来,始终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

1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1调整教学计划,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为了加强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徐州工程学院建立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套教学计划,这2套计划在纵向上相互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实践教学学时数占到教学总学时的35.8%以上,教学方式包括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对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等则将课堂设在园林施工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他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园林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为此将相关课程安排到每学年的第2个学期,主要内容讲授时,正值植物生长发育期,学生可亲眼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点等。

1.2利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对园林专业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多媒体教学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直观地将知识点呈现给同学们,学生较易接受,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现场教学能提供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机会,使他们对各种景观树木、花卉、园林设计形式、养护方法等有更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产实际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实例教学通过重现典型园林规划设计实例,师生共同讨论、剖析,可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通过典型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讲座能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紧扣主题,因势利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加强校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性教学的基础,有了稳定的训练基地就能为学生实习、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强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目前,已建成园林植物标本室1个,园林画室1间,苗圃3333.35m2,玻璃花房666.67m2,温室大棚250m2,基本满足了园林专业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联合办学的重要举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阵地。园林专业实践性强,学生只有见多识广,思路才能开阔。在近几年的科研、教学过程中,在建好校内现有基地的同时,积极广开门路,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的机会,也为学生开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就业方向和渠道。目前,已有徐州市园林设计院、徐州市快哉亭公园、徐州市戏马台管理处、徐州市燕子楼公园管理处、徐州市彭祖园、徐州市淮海生态健康科学研究所、徐州九州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徐州馨园植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徐州市天元园林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江苏省华东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徐州市泉山区苑美花卉园艺场、张家港九洲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徐州市驮篮山生态园等13家单位已正式挂牌成为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徐州工程学院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水平。

1.4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

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园林局、徐州市城市绿化管理站、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徐州市九洲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徐州森益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有合作科研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支持、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地实践训练,在获得教师具体指导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还先后组织学生成立了“徐州园林植物物候观测站”、“徐州工程学院花卉协会”,指导2005级园林专业学生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并有2个获得资助;组织学生参加了“徐州铁路林场200km铁路沿线园林植物调查”、“云龙湖、骆马湖生态建设研究”等课题,连续举办了2届院级园林规划设计大赛、园林规划设计作品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1.5改革考试方式

在考试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以外,还采取口试、实训、调研、课堂评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园林工程设计》课程以小组设计的小型园林工程实物作为考试成绩的重要参照因素;《花卉艺术学》以学生制作的压花和插花作品作为最终成绩,并在全校展出;《园林规划设计》以学生设计的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作为最终成绩。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面谈、正式作业、课外调研、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使考试真正起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功能。通过这些措施和做法,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考试体系,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规范了教学管理,调动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对教学改革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极大发挥。

1.6为师生提供参观学习机会

徐州工程学院自2006年成立至今,先后多次组织师生到外地参观学习,如新沂骆马湖、马陵山,苏州拙政园、金鸡湖公园、白塘植物园、盘门公园,安徽皇藏峪,南京总统府、紫金山,扬州个园、瘦西湖,上海世博会等。通过参观学习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1.7实行“毕业顶岗实习”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毕业实习效果,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同时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徐州工程学院实行了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学院与一些园林企业联合办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协议及学生工作表现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学校与企业共同安排实习教师定期组织检查和交流实习情况,对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作出综合评价。经过实践,“毕业顶岗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工作责任心进一步增强,许多学生通过实习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还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样,学院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多建立实习基地的任务,教师充实了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完成了增强实践性教学的任务,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做到了“三全其美”。

2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徐州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办学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在改革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校外实习基地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习需要,学生实习不能全部统一安排,尤其毕业实习时,部分学生需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许多课程实习受季节及现场安排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与教学进度安排不一致的现象;认识实习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在学校苗圃、温室花房、附近公园、景点等现场授课学习,由于学生较多、教师少,通常是一个任课教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同时进行,人多嘈杂,整个授课过程只有紧跟老师周围的部分同学才能听清老师的讲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课程设计由1名任课教师指导1个班的几十个学生,由于精力有限,教师不能将设计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再加上设计时间短,导致设计创新不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及设计中,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

3加强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积极学习先进院校的实践教学经验,拓宽实践教学设思路,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通过各种渠道,继续积极与相关单位如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园林施工公司等联系,增加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在立足徐州本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市外、省外拓展,力争通过3~5年时间,再建10~15个设新的、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二是以“产教研结合”为原则,进一步加强与各实习基地之间的联系,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互惠互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实习基地顶岗工作,直接参与这些单位的科技研发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等工作,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在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聘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四是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参考文献

[1]蔡晓华.园林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4):153-154.

林学论文篇11

构筑中原崛起的生态屏障,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满足第一人口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强劲需求,是河南省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加快中原崛起的一个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之后,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率先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

一、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林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扎实开展林业工程建设,林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林木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全省林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河南省同期GDP的增幅,每年向社会提供木材1400多万立方米,大枣、板栗、苹果及茶叶等林产品生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影响。河南省实现了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缺林少绿”的现象已成历史,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河南林业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薄弱环节。河南林业基础低,人口多,人均林木蓄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还有1100多万亩的宜林荒山荒地,447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02万亩平原区沙化土地。因此,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觉,重新规划林业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自然条件较好,南北植物并容,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优势和潜力较大。2007年,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着力把科学发展观转化林业建设的正确思路、丰富内容、有效措施和实际效果,作出了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科学决策,谋求林业更高水平、更快速度的发展,并通过林业减排作用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通过林业防护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二、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科学性

河南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林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关键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集中民智,调查研究,并科学编制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作为今后5年全省林业发展的总蓝图和行动纲领,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切实体现在规划的目标任务、建设工程等具体内容当中。

1、规划程序的规范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专家编制《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采取以县为基本单元,经过了自下而上、科学计算、逐级汇总、平衡优化、专家论证等环节,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规划体系。对涉及到的林业与粮食安全、节能减排等重大问题认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科学咨询论证,并及时吸收农业、水利、国土、城建、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科研成果和业务规范。河南省政府邀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进行了论证评审,给予了高度评价。评审委员会认为“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指导思想科学,建设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处于国内同类工作的领先水平”。院士专家的论证评审意见,为省委、省政府的及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目标设计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的基本要求。规划的目标任务既有总体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既有造林规模又有效益价值。规划提出经过5年努力,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基本建成了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建成了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有林地面积达到54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84%,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达到8600万吨,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100亿元,使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林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700亿元。所有县(市)实现林业生态县,建成林业生态省。这些目标任务均经过集思广益,民主讨论,分析研究,科学计算,是科学可行的。

3、建设工程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谋划生态省建设工程。在山区和平原区,统筹安排部级工程与省级工程,统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在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营造林木工程的同时兼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和村镇绿化工程,在注重造林的同时兼顾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的改造。在规划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5个省级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总任务5151万亩,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规划总任务324万亩,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相互衔接、合理布局,形成了涵盖全省的林业工程体系。

4、保障措施的操作性

把良好的发展设想、科学的目标任务、合理的建设内容等变为现实,有赖于可靠的保障措施。为保障《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规划执行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上级政府监督,严格考核。二是加大政府投资,拓宽融资渠道,确立林业投资机制。文件规定省本级财政对规划建设的投资,按照一般预算支出2%的比例列入预算。省辖市、县(市、区)分别按1.8%、1%的比例列入同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三是制定检查办法,强化核查稽查,完善工程管理机制。河南省制定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河南省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办法》、《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稽查办法》等,把投资安排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直接挂钩。改下达项目同时下达资金为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改单一的工程核查为核查与稽查相结合的复合型抽查,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

三、林业生态省建设效果的综合性

林业生态省建设是林业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通过认真实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加强资源培育、保护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落实责任,改革创新,贯彻科学发展观,现已取得林业生态省建设阶段性、综合性的显著效果。林业在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生态建设协调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

按照《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把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与省级重点生态工程统筹设计、协调推进、一起安排、一张图纸、一同督查。突出抓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生态和村镇绿化等4个林业生态工程。坚持改革创新,实行全过程的“阳光林务”,对年度计划、投资标准、核查结果、奖励资金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公开。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突破口,与林业生态省建设同步研究部署、同步落实责任、同步组织实施。对纳入2008年、2009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的新造林地,及时明晰产权,颁发林权证。经过核查和稽查,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万亩,是2007年的2.2倍。200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15万亩,创历史最高。两年来,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60万亩,提高了森林生态质量和综合效益。有52个县(市、区)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到20.16%,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加上灌木林、四旁树等林木资源,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6.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业发展逆势而上,优化结构达到新水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河南省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特点,着眼于实现林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逆势而上,优化结构,积极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林业产业前伸后延,拉长产业链,加强管理和服务,增强林业企业的竞争力。近两年,每年完成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30万多亩,全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已达800多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6.5万亩,全省经济林面积达1330多万亩,年产量670万吨。大力发展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85万亩。2008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27亿元,同比增长21%,高出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8个百分点。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达762元,比2007年增长9.64%,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7.1%,在林业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实惠。2009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3、生态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彰显新魅力

依据河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森林景观,紧密联系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设施。2008年、2009年,新批建部级和省级森林公园4处,完成了5处部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组织了以“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为主题的“世界湿地日”活动;以“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的“爱鸟周”和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牡丹已成为洛阳经济建设的友好使者,牡丹文化已经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鄢陵县是闻名遐迩的花木大县,是“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国家林业局与河南省政府在鄢陵联合主办了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参展客商650多家,参会客商2000多家,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及美、日、韩、荷等国,既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花木产业展示交流平台,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花木经营管理者探讨生态文化、花木产业发展的高层论坛会。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素有“花王”之称。洛阳牡丹花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驰名中外。“洛阳牡丹花会”吸引八方来宾,以花为媒,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盛况空前,不仅是河南省确定的全省性重大节会,而且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节会之一。

【参考文献】

林学论文篇12

二、中职园林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切合学生实际水平,设定新的教学计划

现在的多数中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不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还是不差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技能作为重点培养。授课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逐个章节逐一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类内容,而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关注本地区的园林工程特点,在综合采用其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合理扩充施工细节上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园林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紧密,也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实用的贴合实际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学生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课开设前,授课者要充分斟酌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把一些重复交叉的部分做好整理,合理有效分配课时。此外,对实践技能进行实地训练是必要的。例如,为学生提供园林场所的实习环境,通过实践学会识别花卉和苗木,或者利用校园园林为学生提供学会育苗、移栽、扦插、嫁接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课的课时比重要进一步加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多数学校还是偏重于前者。其实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理论知识能否灵活掌握的强有力的支撑与补充。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只有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的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在课时安排时,实践课占总课时三分之一以上是比较合理的安排。

(三)改变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辅,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能独立探究问题的答案。此外,要为学生提供仿真性实习的机会,为学生营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环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多园林植物的养护方法,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奠定基础。

(四)利用学校校园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园林专业的理论知识毋庸置疑是学习的基础,而实习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园林专业的好机会。学校可以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自觉担负起校园绿化养护工作。利用成立一些绿化兴趣小组,植物养护社团,平时负担学校花草树木的养护工作。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增加大家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此对学生做出水平评定,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出准确定位。

(五)改变传统考核办法,利用技能考核进行评价

改变原来传统教学模式的笔试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心由考试向实践技能的考核转变,并可以不断完善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园林专业的技能大赛,对学生的插花、水培、盆栽等园林设计和养护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正式记入成绩档案。另外,学校应该和劳动部门联合,多为学生提供获取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