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原因分析报告合集12篇

时间:2022-11-30 00:06:47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1

正确的ABO血型鉴定,是临床安全输血的关键。而错误血型的血液一旦输入,则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38例出现血型报告错误。

1.2 血型报告错误的原因

1.2.1 血型测定的错误 血型检测时因用了不洁的玻璃器皿出现假阳性,又因红细胞与血清的比例不当、过度离心或离心不足(未做反定型检测),又只用肉眼观察结果,使之在血型抗原较弱的情况下,微弱、细小的凝集未看到,而造成定型报告错误。

1.2.2 检验者工作粗心的错误 在血型检测时,由于试管上未编号,离心后拿错试管,使之张冠李戴而造成血型结果错误;工作精力不集中,填写血型结果时因笔误而造成血型错误;把ABO标准血清的“抗-A血清”误认为“A型血清”,而“抗-B血清”误认为“B型血清”,使之判定结果错误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

1.2.3 临床医生的错误 临床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时,没有做血型检测,单凭印象或听信患者的主诉血型而造成血型错误。

1.2.4 临床护士的错误 临床护士在抽取血标本时,未校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仅凭印象,抽了其他人的血液而造成血型报告错误或交叉配血不合。

1.2.5 血站发血的错误 由于血站发送的血液袋上的血型与血袋内的血液不符而造成献血者的血型错误。

1.2.6 疾病导致血型结果的错误 某些疾病可使受检者血液中有含量较高的冷凝集素,而产生自凝现象或由于疾病使患者红细胞上的抗原减弱而造成血型的检测错误。

2 结果与分析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2

理想的药物治疗要求在保证疗效的同时, 将患者的用药风险降到最低。但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潜在着许多目前已知及未知的风险, ME也逐渐被认为是导致医源性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1]。ME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预防事件, 导致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该事件和专业技术、药物产品、操作程序, 以及管理体系有关。ME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2]。国内药学专家近年一直呼吁建立完善的ME上报系统[3], 将ME上报与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放在同样重要位置。本文对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上报的ME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分析ME的原因, 并针对出现差错的原因, 找到合理、有效的改进措施, 从而降低各环节的差错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上报的ME, 均为日常工作中主动上报, 包含有差错发生的类别、引起差错的工作人员等必要信息。

1. 2 方法 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主要对ME的分类、引发因素、分级、发现及引发ME人员的例数(例次)及构成比等项目进行分析。

ME分级参照美国国家ME报告及预防协调委员会(NCC MERP)制定的标准[4], 根据患者机体受损害程度将ME分为 A~I 9个级别, A级为差错隐患, B~D为轻型ME, E~I为严重型ME, ME内容包括药品名称、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疗程等;引发差错的因素包括选错药物、处方辨认不清、缩写不清、外观相似、药名相似、分装错误、稀释错误等。

2 结果

2. 1 ME上报情况 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共收到265份ME报告。引发药物不良反应6例。

2. 2 ME分类 265例ME报告中药品品种错误比例最高, 为71例(26.79%), 给药剂量、时间、途径错误分别占41例(15.47%)、43例(16.23%)、38例(14.34%)。71例药品品种错误包含32例不合理用药;41例给药剂量、时间、途径错误有20例属于不合理用药。

2. 3 ME分级 轻型ME为241例, 占比为90.94%;严重ME为3例, 占1.13%, 其中无G、H、I级别的报告。具体情况为:A、B、C、D、E、F级ME分别为22例(8.3%)、183例 (69.06%)、50例(18.87%)、8例 (3.02%)、2例(0.75%)、 1例(0.38%), G、H、I级未有报告。

2. 4 ME引发因素 265例ME报告共发现281例次的引发原因, 排在前3位的原因为外观相似、药品名称相似、处方错误, 具体为53例(18.86%)、49例(17.44%)、41例(14.59%)。

2. 5 涉及人员情况 涉及人员中, 医师、护士、药师、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162例(57.65%)、54例(19.22%)、61例(21.71%)。可以看出, 医师涉及最多, 其次是药师。

2. 6 发现ME的人员 发现ME的人员中, 药师、医师、护士、患者或家属占比分别为229例(81.50%)、16例(5.70%)、11例(3.91%)、5例(1.78%)。药师发现的ME的比例最高。

3 讨论

3. 1 原因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 差错的发生涉及患者诊疗全过程, 差错的引发因素也涉及多个方面, 引发人员也涉及多类人群。发生差错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人员因素, 数据可以看出医师(57.65%), 其次为药师(21.71%)、护士(19.22%), 主要表现为医师处方开具不合理及药师调剂错误等, 因此加强合理用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有效降低ME的发生;②药品因素, 主要为看似、听似等易混淆药品等。听似药品(17.44%)容易引发医师的处方错误, 同时也会导致药师调配和发药的错误。看似药品(18.86%)引发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药学部, 主要为医师不直接接触药品 [5]。

3. 2 改进措施 美国安全用药研究所提出了降低ME发生率的6个策略, 按其有效性强弱, 依次为强制功能和约束、自动化和计算机化、标准化和协议、项目清单和复核系统、规章和制度、教育和信息[6]。针对问题进行以下改进:①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 规范医师用药行为。②规范护士给药行为, 严格按照医嘱时间间隔给药。③加强全体医护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和ME知识培训。④对易混淆药品、高危药品等实行可视化管理, 制作各种警示标志, 防范差错发生。⑤借助信息化手段, 全程监控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 ME对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有直接影响, 差错发生涉及多方面原因, 包括个人因素、制度和流程的缺陷等。通过差错报告寻找出流程和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以此改善流程, 可有效的提高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Forni A, Chu H T, Fanikos J. Technology utilization to prevent medication errors. Current Drug Safety, 2010, 5(1):13-18.

[2] 李素华,李珊,杨悦,等.门诊处方中药差错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中国药师, 2012,15(6):889-890.

[3] 张晓乐.用药安全和中药差错报告系统.中国处方药, 2009,8(11): 22-23.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3

1前言

卫星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我国广播电视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发现播出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是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核心,发展至今已经渐渐形成几个相关的监测领域,例如音视频质量监测、频谱监测、信道监测、码流监测等等。这些监测领域相对应的监测技术不同,监测的层面也不同,并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专业监测设备。虽然不同的监测设备对应的监测层面是不同的,但是监测结果却是有相关性的。卫星广播电视播出涉及的环节众多,诸如节目源制作、传输链路、上行系统等等,和这些环节相关的部门和设备也不尽相同。虽然各个播出部门都有相应的备份系统,但播出中出现异态仍无法避免。监测的作用就是当异态发生时,尽快地定位故障点,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异态带来的损失。目前,监测结果的判别大多是通过人工识别的方式。当监测台在监测到异态发生时,监测人员需要对播出环节上的各个部门进行电话询问,以此来甄别异态产生的环节。通过人工甄别的方式,首先,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监测人员需要对整个播出环节有很清楚的认识,才能快速地预判异态产生的环节。其次,在时效性上,逐个电话询问耗费的时间较长,效率很低。鉴于此,如果有一套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逻辑分析,自动研究判别的系统,对监测的效率将是极大地提高。而且对监测人员专业素质的依赖性也将大大地降低。自动研判系统的研究对卫星广播电视监测来说是一个新的思路,将大大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

2目前监测技术分析

目前的监测技术从监测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频谱监测、信道监测、码流监测、音视频监测等。下文将对这几种监测类型作简要的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2.1频谱监测

目前的频谱监测大多采用专业的频谱测量仪来完成。频谱测量仪能获取用户设定带宽上的频谱图像。在进行频谱监测的时候,用户需设定一个被监测的频率范围,频谱测量仪对设定的频率范围进行分析,给出该设定频段的频谱图像。通过对频谱图像的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被监测频点上的信号是正常信号还是非正常信号,亦或是有干扰信号的叠加。当前的频谱测量仪基本都带有数据接口,除了手动设定频率范围获取频谱,用户也可以通过数据接口用编程的方式对频谱仪进行操作。这使得我们对一个很宽的频率范围进行自动扫描监测成为可能。通过软件对频谱仪进行操作,对监测的频点进行阈值设定,就可以监测到频谱上的异常状态。

2.2信道监测

信道监测是对传输信号信道层面的监测技术。其中主要监测的指标有信道功率和误码率。信道功率反应的是信号的发射功率的大小。误码率则体现的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的误码的比率。误码率分纠错前误码率和纠错后误码率。其中纠错前误码率更能直观地反映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大小。信道功率和误码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在下雨天,接收到的信号的信道功率有可能会下降,误码率可能会增加。如果信号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接收到的信道功率可能会增加,误码率也可能会增加。当前信道监测使用专业的信道测量仪器来完成。

2.3码流监测

卫星广播电视播出系统中信源编码使用的编码格式有很多,诸如MPEG-2、H.264、AVS+等等,但把这些编码格式封装起来应用的最广泛的是TS(TransportStream)流格式。目前数字卫星电视的传输在码流层基本都使用TS流进行传输,所以对数字卫星电视来说,码流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对TS流进行监测。TS流的封装遵循DVB规范,其中TS流的测量标准TR101-290是DVB系统测量标准之一。TR101-290定义了三个优先级,分别对应TS流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对于播出系统影响的大小。TR101-290第一优先级的级别最高,分别包含同步错误、同步字节错误、PID丢失错误、PAT错误、PMT错误、连续计数错误等,这个级别里产生的错误将直接影响到解码后音视频质量的好坏,严重时将导致无法完成解码。第二和第三优先级的重要性依次降低,在这里就不作专门的描述了。码流监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带宽码率监测。带宽码率监测包含TS流的总码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当前值、有效值,TS流中每套节目的带宽以及和总带宽的比率等等。

2.4音视频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的对象是解码后的音视频。如上文码流监测所表述的,码流传输中的错误将对解码后的音视频质量产生影响。在广播电视播出过程中,视频可能会出现黑屏、静帧、彩条、马赛克等现象,音频可能会出现无伴音、音量过高、音量过低等现象。音视频质量监测就是针对这些异态现象进行监测的技术,其数据来源是解码后的数据,通过特定的算法,检测图像或伴音是否存在异常。

3监测相关性

上述分析的几种监测类型从监测的层面来看各不相同,测量的指标也不一样。虽然这些监测功能都可以独立的实现,但各监测功能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频谱特性的变化预示着信道指标的异常,信道指标的异常显示码流数据可能存在丢包,码流数据传输错误会导致解码异常,从而产生内容层面的监测报警。因此,将原先不同监测功能的监测指标做统一的分析处理,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能更有效地判别异态发生的原因,快速定位异态产生的环节。

3.1频谱监测与信道监测的相关性

上行站以正常功率发射的卫星广播电视信号在频谱上显示出相应的特定性,在发射功率不变的情况下,该频谱会处于一个固定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给频谱设定一个门限区域,分别称之为上门限和下门限。在信号受到干扰的时候,原有信号上叠加了干扰信号,原有信号的能量加大,使得频谱的幅度可能会突然升高,因此会超出上门限的阈值。发生该情形的时候,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信道监测指标的变化。此时,信道功率会增加,但是由于有干扰信号,原有信号的误码率会增加。反之,我们分析一下频谱幅度低于下门限时的情形。当频谱幅度低于下门限的时候,信道功率下降,误码率可能会增加。此种现象经常出现在信号上行站或者信号接收站天气状况不佳的时候。由此可见,频谱幅度的变化往往伴随着信道监测指标的变化。

3.2信道监测和码流监测的相关性

信道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误码率。误码率分为纠错前误码率和纠错后误码率。其中纠错前误码率更能有效地反映信号传输的质量。当纠错前误码率达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造成纠错后误码的增加,码流层则体现为错包的增加。此时,作为衡量码流是否正常的TR101-290三级报警就可能出现。误码率的高低直接关联着码流监测中三级报警的频次和级别。

3.3码流监测与音视频质量监测的相关性

当码流监测中三级报警出现严重报警的时候,比如一级报警出现,则有可能影响到解码的顺利进行。解码无法进行或解码错误的时候,音视频层监测就表现为黑屏、马赛克、伴音丢失或伴音断续等情形。部分接收机在无法完成解码的时候会输出一幅静帧画面。所以,当音视频监测系统检测到黑屏、静帧、马赛克、无伴音等异常状态时,可以通过分析码流监测产生的报警来印证系统报警的准确性。

4自动研判系统的研究

通过多年来对各个监测系统的研究,我们尝试将不同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综合起来,建立一套自动研判逻辑系统,使得监测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异态产生的原因,更快捷地定位异态产生的环节,促使我们的监测工作更加高效和自动化。

4.1报警分类

我们把不同监测系统的报警进行归类。频谱告警:上门限超限(超过设定的上门限值)、下门限超限(低于设定的下门限值)。信道告警:信道功率过高(超过设定的阈值)、信道功率过低(低于设定的阈值)、误码率过高(误码率高于设定的阈值)。码流告警:一级告警(TR101-290第一优先级有告警)、二级告警(TR101-290第二优先级有告警)、三级告警(TR101-290第三优先级有告警)。音视频质量告警:黑屏、静帧、马赛克、无伴音、无台标等。

4.2构建自动研判模型

对不同的报警进行分类之后,我们要以报警输入作为自动判别的条件,构建研判模型。我们对获取频谱报警之后的研判逻辑进行了研究,如图1所示。当我们获取了频谱报警,首先判别属于哪种类型的频谱报警。先前定义了两种类型的频谱报警,一种是上门限超限,另一种是下门限超限。先来分析上门限超限的情形。如果是上门限超限,则接下来判别是否存在信道告警。如果不存在信道告警,则需要检查频谱仪是否正常,甄别是否是频谱仪设备引起的误报;如果存在信道告警,此时需判别是否是信道功率过高。此时如果信道功率过低,则检查信道测量设备是否正常;如果信道功率过高,则判别误码率是否过高。如果误码率在正常范围之内,询问上行站是否有功率提升的操作;反之,如果误码率过高,则下一步判别码流有没有告警。如果码流没有告警,则上行可能受到了轻微干扰;如果码流有告警,则下一步判断音视频有没有告警。如果音视频没有报警,则受到的干扰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此时音视频告警出现,表示节目解码已经受到影响,并且受到了严重干扰。再来分析下门限超限的情形。我们如果是下门限超限,接下来还是要判别是否存在信道告警。如果没有信道告警,检查频谱仪工作是否正常;如果存在信道告警,则判别是否是信道功率过低报警。如果不是信道功率过低,则检查信道测量设备是否工作正常;反之,如果是信道功率过低,则判别误码率是否过高。如果误码率在正常范围之内,则表示受到了轻微的天气影响或接收受到了轻微的干扰;反之,如果误码率过高,则判别码流有没有告警。如果码流有告警,则继续判别音视频有没有告警,如果音视频也有告警,则首先甄别上行站或接收地有没有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其次再甄别接收地是否有本地干扰;如果码流或者音视频没有告警,则表示受到天气影响和本地干扰比较轻微。本文只分析了收到频谱报警之后的处理逻辑,其他报警流程不再作详细的描述。

5结束语

本文给出的研判模型只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它只采集了一个监测站的数据进行逻辑综合。在当前网络发达的大环境中,数据极大丰富,我们可以采集多监测站点的数据对研判系统进行对照和补充,使得研判系统的判别依据更加充足,得到的结果也更为精确。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在逐步扩大,依靠人工筛选甄别异态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建设自动化的研判系统是提高我们工作效率的必然趋势。自动化的研判系统还有很多细节和技术有待研究,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投入和产出,促进卫星广播电视监测迈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进程。

参考文献: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4

作为第三方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依法客观、公正地开展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报告作为检验机构的最终产品,是检验机构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因此如何控制和保证检验报告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是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检验报告出现差错会不同程度的损害客户的利益和检验机构自身的声誉,严重的可引发客户经济损失的投诉或对检验机构刑事责任的追究。同时会引发社会(客户)或自身对所有报告可信度的质疑,以及对质量管理部门质量控制监管工作的质疑。因此如何控制和保证检验报告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是检验机构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人、机、料、法、环、测六要素是造成报告差错的主要原因。但对于已经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或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实验室,必须具备与实验室开展项目相对应的人员、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和测试。本文主要探讨上述六要素以外的可能造成检验机构检验报告出现差错的来源、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控制的措施。

一、出现报告差错的原因分析

1、样品受理环节出错。

样品受理时未能把好审核关。业务受理人员通过与客户的直接交流,确定检验方案,如来样方式(送样或抽样)、产品检验依据方法、所检项目、样品数量、报告时限、费用等。在这一环节易出现差错:

业务受理人员由于业务不精或者疏忽未能把好样品审核关,造成受理样品实际信息与委托单信息不一致,一般可能出现在委托单位名称、产品型号规格、生产批号、出厂编号、样品数量等基础信息未核对清;较严重的问题是不满足检验条件、样品量不足、未按储藏条件放置样品,检验依据选择错误,项目不全、超范围检验等。

2、检验人员关失控。

由于样品受理而产生的错误,检验人员在检验时未对合同、样品进行审核,造成报告与样品实际不符或检验结果失真;检验依据选择错误或选择的检验方法可能为实验室内不常用方法,检验人员拿到样品和合同书后不认真进行审核就开始工作,随意采用常用方法,使受理环节出现的差错延续。

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实验操作错误或不规范、检验前未确认仪器设备、设备环境是否符合检测条件,或错误使用低等级仪器等工作中粗心造成检验数据失准、报告结果失真。

3、由于信息化软件使用不当造成的差错。

很多检验机构使用专业的报告管理软件,不同岗位负责不同板块,如受理、编制、审核、批准、收费、发放等基本环节,有些好的软件还有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标准管理、报告管理、检验设备数据接口等功能。这些软件越来越让业务流程专业化、可控化,对于检验机构的报告管理规范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多人负责管理和录入,易造成录入信息出错不易发现错误现象:

受理人员录入错误。委托合同上的基本信息一般由业务受理人员录入软件,在批量信息录入经常会出现录入错误,报告编制人员在报告编制时不仔细核对,报告基本信息与委托合同上基本信息有出入,或出错文字错误。

辅助功能信息录入错误。有些报告上的信息如设备信息、检验依据信息等是调用软件中的辅助功能。一些检验机构有专人负责设备管理和标准管理等,这些管理人员在信息维护时出现差错,如唯一性编号设备与设备实际不符、设备溯源信息录入错误、设备未及时溯源、标准号或名称录入错误、标准有效性未及时确认调整等,因无人审核不易发现问题,报告编制人员在报告引用时未能核对发现,引起报告出错,可能造成报告无法溯源,标准号等错误会。

4、报告编制中出现差错,在审核、批准等后续环节失控造成的差错。

报告编制是检验报告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很多检验机构为保证报告质量进行了三级、四级审核制,有编制、审核、批准甚至盖章监督关,每一关有其职责所在,每一关起到的作用能把问题报告控制住不向外流出,但环节多了以后会出现审核疲劳,一些问题报告往往是所有审核关节失效后造成:

编制:报告上的信息与委托合同书、检验原始记录信息三者一致,好的报告编制人员能起到对原始记录再校验的作用,能发现检验未按合同书要求进行、依据标准引用不正确、项目不齐、异常数据等问题,把差错控制在此处。但由于编制人员的疏忽或不负责,对业务受理处录入的信息不核对,对软件调用的信息如设备、标准信息不与原始记录核对造成前面所述的差错。编制结论未按要求进行描述或描述不正确严重影响报告质量。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5

听写是高校英语专业四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训练方法,因其具有良好的目的性和导向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听写作为有效的测试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李绍山(2001)曾指出,听写既是有效的外语教学评估手段,也是有效的外语教学手段[1]。严明贵(2005)的研究表明,在英语专业四级测试中,听写成绩与总成绩之间在总体上有较高的正相关性[2]。邓媛、张文忠(2004)认为听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学习过程[3]。因为听写涉及从语言、词汇到篇章的多种成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知识的能力,所以这一测试手段能综合地衡量听者的语言水平,能真正反映一个人在听觉处理语篇过程中通常所必须完成的那些活动的关键方面[4]。Valette(1977)也指出,听写几乎被所有的语言教师所使用。由此可见,听写是一项基本的语言技能,它完全融入到了英语教学与测试活动中[5]。

作为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标准化的测试手段,听写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对听写作出明确的要求:“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或选用的词数为150个左右、语速为每分钟120个单词的录音材料,错误率不超过8%。”然而,根据对历年专业四级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发现,听写部分的平均得分普遍偏低,这说明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错误率远远高出考试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听写中所出现的错误,广大教师和学者结合各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听写策略。错误分析是听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听写是一个相当复杂、充满各种变量的一个过程,只有结合学生的听写实践与心理过程进行研究,方可获得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成果。笔者通过甄别、分析学生听写过程中的错误,结合学生的听写自评报告、学生访谈等方法对听写,尤其是听写错误分析进行研究,试图证明错误的分类是有条件的,错误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听写成绩效果有限,不容乐观。真正提高听写成绩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其关键不在听写技巧方面,而在于不断改进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信息转换。那么,在听写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该如何分析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呢?听写错误中的哪些方面是学生最困难的部分?哪些方面屡被教师和研究人员提及但实际上学生并不这样认为?这就是笔者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08年录取到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40名学生,分两个班,一班和三班各20人。在本研究进行时,他们均处于一年级下学期期中的时段。

2.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全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指南》(邹申,2009)一书中听写练习的四篇短文和2003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短文。选择这五篇听写短文是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五篇短文涉及不同的话题,其中《考试指南》中的四篇短文与2003年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短文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包括听写难度和话题熟悉程度两个方面。此外,还要求学生在每次听写结束后认真总结思考,将自己在听写过程前后的想法形成文字,写出听写总结报告,报告与听写试卷一起收回,以便分析参考。其中,一班在每次听写训练前后教师均会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已犯的错误的印象,避免再次出现;而三班则以纯粹的听写训练为主,任课教师没有对相关错误进行分析讲解。五次听写结束后,笔者随机抽取6名学生(两个班各3名)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录音(事先没告诉学生)进行分析,以了解学生对听写训练及听写前后的真实状态和想法。三种方法只有一个目的,从主客观两个方面验证本文的假设能否成立。

3.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工作从2009年5月开始,持续四个星期,至5月底结束。每次听写均在听力课上按标准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程序进行。为确保调查对象认真对待每次听写,笔者在开始前告诉他们,每次的听写都要进行评分,并要求学生在评分之后认真分析自己所犯的听写错误,总结原因,寻找对策,然后将听写试卷收回,再作详细错误分析和归类。

4.数据分析

笔者将两个班五次听写的错误进行分析、汇总,将所得的数据输入电脑,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学生在五次听写中所犯错误的频率,五次听写是否有进步,采用不同方法的两个班是否形成对比,对听写材料话题的熟悉程度是否影响学生最后的成绩。同时对比分析统计所得数据与学生的自我陈述和学生访谈的结果,看两者是否一致或趋同。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学生在听写中常犯的错误

为了找出学生在听写过程中最易犯的错误和出现频率高的错误,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总共五次的听写训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常用的错误分类方法进行了统计。错误类型主要分九类,统计结果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信息转换错误在两个班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36.1%和33.7%,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漏词(分别为21.8%和25.3%)。前两种错误出现的频率相加已超过半数。而信息遗漏、标点符号的错误、增词、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等五项错误类型相加,两个班分别为19.0%和18.5%,仍不及排名第二的漏词现象。

2.错误分类与学生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生上交的听写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类型比较集中发生在信息转换和漏词两项上。信息转换错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音或同义转换错误;第二,随意更改词内或句内顺序。漏词一般指遗漏单个的词汇,而信息遗漏则指两个以上连续的单词漏写,甚至是一句话完全遗漏的现象。形式错误一般指冠词使用不当和词尾变化形式不当(不包括时态语态部分,这部分主要涉及助动词和分词的使用不当)。拼写错误一般指单词拼写有一到两个字母误写,但不影响学生对句子或篇章的理解。

从表一的统计数据、学生听写报告和学生访谈发现,错误类别在这个群体身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即主要错误均出现在学生的听力理解上。通过对听写成绩好的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访谈发现,他们的错误主要集中在标点符号、拼写、形式等上面,而这些错误均不在表一分析的主要错误类别当中。Johansson(1975)将听写错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错误又分为遗漏、替代、添加和重新排序;词汇错误主要发生在遗漏上面,而语法错误则主要发生在形式、功能、顺序等上面[6]。上述分类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忽视了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的众多外部因素,如心理过程、背景知识、学生基础水平等;而Morris(1983)则将听写错误分为四大类:理解错误、意义错误(包括单词的误听、插入和遗漏)、结构错误和拼写错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错误,比如完全的曲解[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Morris的错误分类更多地从学生实际听写过程出发,强调了理解的重要性,信息转换错误即属于学生的听力理解层面。在听写训练中,学生要将听觉渠道输入的信息转换为书面文字,而且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转换,这就对学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这个听-写转换过程中,学生对听觉信号的处理常会出现混乱和错误的状况。一方面,学生没有分辨出听到的是什么单词,但在语言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就根据语音上的判断添加一个发音类似的单词补位,对于这个单词,学生要么一知半解,要么完全不知道其拼写,甚至完全改变原意,如将“in the riverbed”写成“and live better”,“swim back to reproduce”写成“put to use”,“journey”写成“Jenny”等。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听懂了,但在书写的过程中忘记原单词,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调动已学的知识,用一个同义词代替。在信息转换错误这一类型中,涉及的不仅仅是单个的词汇,它更多的是两个或两个单词以上的片段,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听写过程中不断地对听写材料进行着积极的重新理解,学生常以最简洁的方式写出比较复杂的听写原文,充分反映了学生语言的熟练程度,也证明了理解或信息转换在听写错误分类中的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其他错误类别,如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增词、顺序错乱、标点符号等则出现的频率较低。因此,在分析错误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不一定客观,不一定能反映学生听写时的真实状态。单个的研究方法在听写错误分析中均具有片面性,只有把学生听写自评报告和学生访谈结合起来才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

为了印证表一统计数据,笔者对两个班各三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录音。访谈以自由聊天为主,对听写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力图找出学生听写过程中的真实状态。访谈结果表明,第一,尽管学生和老师对每次听写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有意识的纠正,学生自己也在听写自评报告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但在下一次听写中,他们根本不会有意识地避免类似错误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听写过程中相当紧张,由于听写材料的标题没有给出,所以学生面对的完全是一个未知数,没有办法进行预设。此外,由于担心听写材料是自己不太熟悉的话题,担心自己会在某个地方卡壳,所以也会造成紧张情绪。在两个受试班级中,一班每次听写前后都进行了错误分析总结,而三班则完全没有,仅是学生自己在核对参考答案之后进行了自我评估。但是表一的数据表明,两个班所犯的听写错误的频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错误分析在听写提高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其地位与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地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第二,对于词汇错误,主要在于学生的理解方面出了问题,即在听写转换过程中出了问题。除了少数生词外,大部分出错的单词都是由于转换问题造成的。如写了首字母,但后面的就不知道该怎样拼写,尽管在平时学生知道这个单词什么意思,因此,相似的语音在这个方面就起非常大的作用。在2003年的专四听写篇中,“salt water”写成“soft water”或soil water”的学生比较多,其中一个学生的解释是“soil water”富含营养,与短文的主题是相关的。

三、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专业听写训练中,错误类型以信息转换和单词遗漏为主,主谓不一致、时态语态错误、增词、标点符号、信息遗漏等类别出现的频率较低,对总体成绩的影响不大。由于听写错误以信息转换和单词遗漏为主,理解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学生访谈和学生听写自评报告还表明,错误分析在提高学生听写成绩上作用有限。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掌握学生听写活动的动态方面,并从听写之外的渠道寻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方式方法。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才是最终让学生战胜紧张、顺利提高听写成绩的关键。如扩大学生的听与读的知识面,使学生一方面熟悉更多的话题领域,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扩大词汇量并做到真正掌握这些单词的发音、拼写及应用,以保证听写转换过程顺利完成。同时,多听英文电台及其它听力材料,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理解及复述能力,确保学生在听写过程中能迅速理解短文,并形成书面文字。

当然,本次研究的结果仅基于两个班学生五次的听力测试,在对学生听写结果的分析上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听写状况,还有待于更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进行证明。

参考文献:

[1]李绍山.听写――有效的外语教学与评估手段[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2]严明贵.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听写成绩与总成绩相关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5,(4).

[3]邓媛,张文忠.听力策略在英语听写种的使用特点及影响作用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4]Oller,Jr. 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

[5]Valette,R. M. Modern 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77.

[6]Johansson,S. Partial Dictation as a Test of Foreign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S. Johansson (ed.),Papers in Construc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sting (pp123-124).Lund: cwk Gleerup,1975.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6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37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62-01

现在,由于一些患者对于医疗质量的期望值很高,且对医生信任度很低,导致了医疗纠纷与日俱增,并出现了许多恶性的事件。要改善医患关系,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检验科所提供的数据是临床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准确。虽然因检验缺陷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数量不多,但是检验报告在医疗纠纷中常常起关键的作用。如检查项目的报告时间错误,使患方对于整个病历资料不认可,在医疗纠纷诉讼中医院陷于被动状态。因此,检验科工作既要提高服务质量,也要提高法律意识。

1 检验科常见的医疗法律问题

1.1 检验报告信息存在的问题。检验报告是病历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报告信息直接作为临床医师做出诊断、排除鉴别诊断和实施临床检查和治疗的依据,其作用不可小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根据《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由医疗机构对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医疗行为与患者的人身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病历资料作为举证的一种证据资料,必须具备客观、真实、准确性。而由于检验报告的一些基本信息错误,可能导致病历的证明力大大下降:①患者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主要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疾病诊断等基本信息填写错误,例如:报告录入过程中将患者“张民”错写为“张敏”;年龄“37岁”录为“73岁”;将科室“骨科”录入为“眼科”。这些错误,会引发患者对检查资料真实性的质疑,不承认是其本人的,医方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证明只是报告的书写错误而不是实质性错误;②检验报告的时间错误。由于机器故障,重新调制后没有调制正确的时间,检验报告的时间与实际时间有较大出入。检验结果的时间是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种反应。报告时间错误不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

1.2 检验标本数据准确性的问题。有经验的检验技师对于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方法应该严格掌握,否则可能出现错误的报告数据,误导临床医生作出合理的判断。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有着特殊的要求,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标本采集后应该用手紧紧握持,保持和体温同样的环境,并且应立即送检。否则,极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容易误导临床医师,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经验不足的检验师可能会把结果直接发送临床,而检验结果会误导临床医师,甚至采取错误的治疗方法。

1.3 其他原因。①检验报告的报告不科学;②急诊检查而检验科怠慢了,影响结果报告;③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不能耐心地解释患者询问,由于态度问题引发纠纷等。

2 检验科预防医疗纠纷的主要方法

2.1 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检验报告的证据意识。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局限在某个环节上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各个科室的工作其实都是临床工作的一个基础,这些辅助科室(如检验科、影像科)工作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医疗纠纷的举证是否得力。而恰恰是这些科室作为二线科室对于医疗纠纷的防范意识很淡漠。因而工作中流露出的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到影响到了一线科室的工作。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多参加有关医疗纠纷和病历书写和管理的培训,用法律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具体工作。

2.2 提高检验报告的质量。报告在病历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是做出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检验报告必须具备证据学的属性,即客观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能导致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的丧失。所谓客观真实性,是指检验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检验的时间、送检的标本、标本的来源(即是谁的标本、病案号、所有科室)等。准确性是指所送检的标本符合检验要求,检验操作无误,数值准确无误。完整性是指检验报告应该完整,不能丢失或者缺失。一旦出现检验报告的基本信息错误,将可能导致检验报告的证明力大大下降,甚至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检验原始记录是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验结果的记录,更是对检验过程的如实再现,是反映检验质量的直接证据。因此要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制度和保管制度。

2.3 指导临床科室做到标本采集与保存的正确。检验科的质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某些特殊方法检验的标本,其采集和保存方法十分重要,应该主动地、经常地指导临床工作者,要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供标本采集和保存的有关知识手册,便于临床检索。通过这些工作力争临床能够提供良好的达标的送检标本,避免因标本质量不合格而重复采集标本。

2.4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异常的标本,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在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时候应该及时与临床沟通,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治疗、监护措施。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7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病人及职工安全,我院于2010年1月开始推行非处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一是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漏报率,二是了解了不良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建立有效的病人安全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和程序、不良事件通报系统是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改革的方向,2009年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考核标准明确提出:护理部要建立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对给药差错、跌倒、压疮管路滑脱、意外事件等重点安全指标有监测、分析及及反馈

护理不良事件的定义:凡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它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的现状:精神科临床护理是高风险职业[1],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意外发生的不可预测性[2],不良事件时常出现,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减少和控制不良事件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护理管理特别是精神科护理管理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医院护理质量、意外事件发生的关键。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医疗纠纷的重点,意外的发生使患者丧失了生命的健康权,给患者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灵痛苦,给医院和护士本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给所有精神科护士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护理管理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为医院护理工作准确定位,保障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发生“缺位”和“越位”现象,发挥护士的工作潜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将护理差错和意外降至最低。

管理措施:

一、改革传统文化,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对个人的惩罚。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受批评处罚、害怕曝光等,只得报告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大部分的隐患被隐藏,就像一座座冰山隐藏在海水下面不易被发现,致使目前医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与实际发生数量相差甚远。有资料显示,约有75%以上的医疗伤害事故来自医院运作系统错误或制度的缺失,25%是来自医护人员个人不足所致。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即使是医护人员确实违反了法律法规、 部门规章和诊疗常规,造成病人人身伤害,也不应仅仅是对医护人员进行惩戒。而是应当更多的从制度上去分析、识别发生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探讨深层次上存在的问题,要降低错误必须从系统的纠正入手,从而才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发生。

二、运用系统认识观处理护理不良事件。医疗护理是一种高风险职业,病人安全问题涉及的相关因素很多,有的安全问题是病人或家属的不遵医、不配合行为所致,如病人跌倒、绝对卧床的病人执意下床活动而发生的意外等,诸如这样的不良事件即使医护人员努力工作也不能防止全部的失误,有时培训也不能全部杜绝。病人参与也是预防错误的有效手段,要鼓励病人在有不寻常情况发生时提出问题,加强健康宣教。

三、建立自愿通报系统。美国某医院 在实施这种新的报告制度后,第一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1、护理部成立护理缺陷管理及不良事件鉴定小组。2、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3、定期进行讨论分析,即使仅有几例报告就可以组织小组成员及时讨论分析,及时反馈不良事件信息,共享错误,以引起所有医护人员的注意,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四、加强护理会诊,掌握多科知识;加强病人告知包括入院、安全等告知内容;强化护士培训,尤其是工作1―5年的人群,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应急处理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加强不良事件的管理对病人的安全至关重要,各级护理管理者要加强重视,对护理不良事件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早警示,虽然医疗机构不能把错误减少到零,但是应该努力达到对病人造成伤害的错误降低到零的目标。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8

税务差错是我国上市公司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重要原因。从发生的原因分析,有会计核算错误形成的税务差错,也有未按税法规定计算并交纳相关税金造成的税务差错以及因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偏差引发的税务差错。上市公司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这些税务差错进行追溯调整,调整了前期财务报表税金、年初未分配利润等科目,由于形成税务差错的原因各异,上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对税务差错进行会计调整,这些会计处理是否合理,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上市公司税务差错会计处理现状

本文将税务差错定义为上市公司因自查、税务检(稽)查、审计财政部门纳税检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发现以前年度应交税金核算存在错误,这种错误需要对以前年度或当期财务报表税金及相关科目进行调整。

1.上市公司税务差错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公告内容发现,上市公司发生税务差错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因会计核算错误,导致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少交或未交相关税金;②未按税法(含地方税收规则)规定计算并缴纳相关税费,导致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少交或未交相关税金;③未对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税前利润按税法口径进行税纳税调整(含白条或不合规票据入账),导致年度财务报告税金与所得税汇算清缴数之间产生差异,上市公司对已公告的年度财务报告税金数据进行追溯调整;④实际执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与税务部门认定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上市公司须补缴或收到退回的以前年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税金,如表1所示。

2.上市公司税务差错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上市公司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公告信息,2001~2015年,沪、深证券交易所372家上市公司公告以前年度发生了(重大)税务差错(见表2)。其中:371家上市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CAS28)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将发生的税务差错作为重大会计差错对前期财务报表税金及相关科目进行了追溯调整,一家上市公司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发生的税务差错直接计入发现税务差错的当期损益。

二、上市公司税务差错会计处理的合理性分析

1.因会计核算错误等导致的税务差错(序号①②③)会计处理方法合理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会计核算错误等三类税务差错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疏忽或马虎导致的税金计算错误,如:一些上市公司未按税法规定对拥有的房产、使用的土地、签订的合同计算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未对大额白条和不正规发票进行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等;因曲解事实或者错误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导致的会计核算错误等。根据CAS28,上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按照这类差错的累积影响金额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税金及相关科目。

2.因税收优惠政策原因导致的税务差错(序号④)会计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1)上市公司补缴转让已享受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国产设备企业所得税税款、上市公司因外资身份的变化补缴已减免的企业所得税,补缴的税费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并使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合理。两点理由:①上市公司以前年度办理企业所得税免税或减税申报时,已经充分考虑和合理利用了当时所获得的各方面有利条件;②上市公司无法提前预知税收优惠期内,企业是否因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模式的改变而转让或出租这些已享受税收优惠的设备;也无法提前预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上市后外资股东是否减持股份、减持多少等可能导致“外资身份”变化。因此,由于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的前差会计差错,不属于追溯调整法的适用范畴。根据CAS28,上市公司因合法、合理变更会计政策,或因财务核算出现遗漏、错误或欺诈,导致前期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才能使用追溯调整法对前期财务报表进行重述。从这两类补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也不属于因遗漏、错误或欺诈而导致的前期税金核算错误,因而,上市公司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合理。2010年,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0年第1期)》中就规定,上市公司按照税法规定补缴的以前年度税款,如果属于前期差错,应调整以前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否则,应计入补缴税款当期的损益。基于以上分析逻辑,本文认为类似于上市公司因在税收优惠期内转让或出租享受投资抵免的国产设备、因外资股东持股比例下降而导致“外资身份”丧失所补缴的税款产生的税收差错,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将补缴的税金直接计入当期的补缴税金,作为当期损益处理。

(2)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西部大开发以及特殊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上市公司因疏忽、内部控制缺陷或曲解税收优惠政策所补缴的税金应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财务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CAS13)的规定,按照税法要求预计很可能产生的税金和所得税费用。上市公司明知不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仍然按照税收优惠政策核算企业所得税,从而导致纳税年度企业所得税少计,属于一项税务差错,按照CAS28的要求,采用追溯调整法将发生的税务差错调整前期财务报表。

(3)上市公司纳税年度申请税收优惠与税务机关核准时间不一致,上市公司收到以前年度多计的企业所得税,作为前期重大会计差错,使用追溯调整法调整前期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合理。上市公司纳税年度向税务机关申请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财务报告对外报出前尚未取得税务机关批准文件,能否取得税务机关的批准存在不确定性。根据CAS13的规定,上市公司不得确认一项或有资产,即上市公司尚未取得税务机关批准文件前,不得轻易确认可能获得的税金优惠额(实际上是不计提或少计提在正常情况下应予缴纳的税金),只能按照正常税收政策规定计算并交纳企业所得税。由此造成已对外报告的税金与税务机关批准不一致产生的税收差错,不属于上市公司人为疏忽或过失,而是基于谨慎性原则,未确认或有资产。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2013年第1期)》,就上市公司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导致的差错,并追溯调整前期报表问题时指出,不应简单将会计估计与实际结果对比认定存在差错。只有在上市公司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重大人为过失或舞弊等原因,未能合理使用前期报表编报时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导致前期会计估计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情况,才能认定前期会计估计存在差错,否则,并不表明前期估计存在差错,也不必然表明这种差错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基于以上分析逻辑,本文认为,由于时间差导致上市公司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产生的税务差错,上市公司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在收到税务机关的税收优惠认定结果的当期,将减税或免税金额作为当期损益处理,而不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追溯调整前期报表。

三、改进建议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9

国内学者对主板市场财务重述现象研究较多,对于开板时间较短的创业板财务重述现象还少有研究,因此本文以创业板财务重述现状为主要分析内容并提出建议,以期为该研究领域做出些许贡献,并在实务中为提高创业板上市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尽些微薄之力。

二、财务重述概念与研究现状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1年的第20号意见书(APB20)对财务重述的定义为: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美国审计总署2003年的定义(GAO2003)为:在发现前期财务报表差错时,公司自愿或被监管机构促使更正并重新表述已披露的以前期间财务报表的行为;2005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54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对财务重述进行了重新定义:修正前期的财务报告以反映这些报告中存在差错被更正的过程。而我国相关机构并没有对财务重述的明确定义,我国学者结合我国的特点,习惯将类似于国际上被称为财务重述的问题称作“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为了与国际说法保持一致而采用“财务重述”。我国对于“财务重述”的概念中还需加以关注的是“年报补充更正公告”或“年报补丁”这一概念,有学者以该概念为题进行了研究(陈凌云2009;周洋,李若山2007)。年报补充更正公告是我国上市公司已公布的年报不再可靠时而的对历史公告的补充和更正,而这只是对错误信息的简单补充和更正,即使补充更正的是财务报告相关内容,但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形成成熟的重述机制,因此只能称之为特殊的财务重述。笔者将国内学者对财务重述问题的研究按照其所选取的载体分为两类,以避免混淆从而看到本质:针对会计差错更正展开研究(姜英兵等,2010;黄志忠等,2010;张俊瑞等,2011;兰艳泽等,2011);针对范围更广的年报补充更正展开研究(周春生,2005;周洋等,2007;魏志华等,2009,2010;陈凌云,2009;陈丽英等,2010;毛志宏2010)。

本文所研究的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针对年报中错误及遗漏披露的补充及更正公告,所要分析的是该类公告的披露现状。已有的对主板市场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将该类公告进行细分,本文部分借鉴了前人的分类方法。本文涉及的所有年报补充更正公告均来自深交所网站。

三、创业板财务重述现状分析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开板至今,已经有三年的年报披露经验,笔者收集了创业板上市企业针对2009、2010、2011三年年报所披露的补充更正公告,从公告数量及公告内容两个方面对其现状展开分析。

(一)公告数量情况

在2009年末及2010年初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中,有59家公司披露了其2009年年报,这对其自身来说是一种新的经验,同时也为未来将披露年报的其他公司提供了借鉴。随着创业板上市公司逐渐增多,披露2010年年报的公司增加到188家,2011年年报披露公司达到290家(如表1所示)。表1统计了2009~2011三年间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披露数量情况,针对2009年年报披露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数占披露该年度年报的公司总数的37.29%,比例很高,原因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2010年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披露年报的第一年,经验还不足。2010、2011两年该比例大幅下降,且两年比例接近。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10

ABO血型定型准确,是输血安全重要保证。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常有报道,多数是因个体血液因素增加检测难度造成,一般通过确认试验可以准确定型[1]。某血站遇到2例无偿献血标本采集留取过程交叉污染致ABO血型检测错误,报告如下。1 事件背景

某医院反映,一袋编号为xxxxxxxx26330的AB型血液(以后五位数代替,简称为26330,下同)配血不合,经医院检测为A型,应为血型错误。退血后,血站抽取血液留样(血辫子样管)重做ABO血型鉴定,确认为A型。血站ABO血型定型错误属实。2 情况调查

一对母女在同一部采血车同时献血,血液编号分别为26329、26330。26329正定型为B型,反定型为AB型;26330正定型为A型,反定型为AB型,两血正反定型不相符。疑难血型鉴定:26329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疑难无法下结论,怀疑血液质量问题,直接抽取血袋内血样再检测,结果正反定型为B型(该袋血作报废处理);26330正反定型为AB型,以AB型签发报告。26330发往医院,遂发生该事件。3 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26329和26330的实际血型分别是B型和A型。但为什么它们正反定型不符,且反定型均为AB型,26330疑难血型鉴定为AB型呢?经调查,当时26329、26330采血几乎同时完毕,护士先停26329采血,将采血针头插入真空留样管,尚未来得及开夹子留样,马上又停26330采血,将采血针头插入另一真空留样管,也没有开夹子留样,交代完献血员相关事情后,准备开夹子留样时校对发现,26329针头插入26330留样管,26330针头插入26329留样管,留样管发生交叉,逐又对换针头,开夹子留样。造成26329、26330血标本管交叉污染。因为尽管对换针头前没有开夹子留样,但已有少量血被吸进真空留样管。而A型、B型血混在一起,相对应的抗原抗体产生免疫结合,在抗体合成不足或缺失时,抗体被抗原彻底结合,这是26329、26330正定型分别检出B抗原、A抗原,反定型检不出A抗体、B抗体的原因。而26330疑难血型鉴定为AB型,说明混入的B抗原(或抗原碎片)的抗原位点未被相对应的抗体完全结合殆尽,这与抗原抗体浓度、量、强度和滴度有关。4 讨 论

血型差错危及用血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应当避免。引起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主要原因为抗体合成不足、冷凝集素综合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无偿献血由采血针头致标本交叉污染造成血型差错未见有报道。这种差错不容易发现,隐秘性强,是输血安全隐患。因此,应强化以下措施避免在采血标本留取时发生交叉污染或标本混淆等差错:一是加强员工特别是新进员工岗前操作规程和质量意识培训,让员工认识到标本留取正确对血液检测和血液质量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二是严格执行采血过程操作连贯性,采血护士一次只对一名献血者采血,防止标本混淆和污染。三是采血护士在采血过程要确实校对标本管、血辫子样管、血袋、献血证、征询表上的血液编码,保证血液标本同源性。四是对于正反定型不符的疑难血型进行确认试验时,一定要抽取血辫子样管与原标本管平行实验。防止标本错误带来检测结论的错误。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11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

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但是在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仍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会计差错,如抄写错误、确定事项的错误、误用会计政策、滥用会计估计等,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1会计差错概述

1.1会计差错的概念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抄写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以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误用,滥用。

1.2会计差错的分类

会计差错包括非重大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而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10%及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以及企业为了调节利润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

1.3会计差错的成因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3.1会计政策使用上的错误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但是,企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采用了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原则和方法。

1.3.2会计估计上的错误

由于经济业务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是经常需要作出估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估计会发生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时,发生错误。

1.3.3其他差错

在会计核算中,企业有可能发生除以上两种差错以外的其他差错。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等。

2 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如前所述,会计差错分为非重大会计差错和重大会计差错,而企业会计差错发生时间可分为本期和以前年度,企业会计差错发现时间又可分为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以及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因此,会计差错发现和发生的时间不同,造成会计差错有非重大与重大之分,其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具体的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如下:

2.1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会计差错

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会计差错,包括重大与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当期相关项目,涉及损益的,调整当期损益,不涉及损益的,调整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

2.2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

2.2.1非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的,不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但应调整发现当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属于影响损益的,应直接计入本期与上期相同的净损益项目;属于不影响损益的,应当调整本期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

2.2.2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重大会计差错的,应该追溯调整,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企业对外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会计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的相关的数字也一并调整。损益类项目的调整,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下进行。

2.3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

2.3.1非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述,不能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所以不调整报告年度及以前年度的相关项目,只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2.3.2重大会计差错

属于重大会计差错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述,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对报告年度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即影响损益的,调整报告年度的净损益项目,不影响损益的,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并调整本期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2.4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

2.4.1非重大会计差错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

2.4.2重大会计差错

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述,应当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调整事项,进行追溯调整,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的,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且如果该年度包含在企业对外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期间,则应调整该年度的相关项目,以后年度的相关项目也一并调整,视同该会计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如果该年度在企业提供的最早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后期间会计报表其他的相关数字也一并调整。 除了对会计差错按以上的方法进行更正外,还必须对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予以披露。

参考文献:

[1]李红民.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剖析.会计之友,2005,176(9a):44-45.

[2]王会兰.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及选择.财会月刊,2006,392(2):36-37.

错误原因分析报告篇12

1 警报系统设计

1.1 总则

机组警报的目的是引起机组的注意,以告知机组特定的系统状态异常或运行条件异常。现代的警报系统还会向机组提供应对异常情况的操作指导。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完善的警报功能设计,包括传感器、警报触发逻辑、信号的处理(依据紧急程度对优先级的设定),以及警报呈现元素。无需引起机组注意的异常情况,不应引起警报。

1.2 原理

机组警报系统的原理始终如一,即发现警报条件,判断紧急优先级,和以某种元素呈现。

1.3 设计要点

系统状态异常和运行条件异常,只有需要引起机组注意,并帮助机组做出决策、辅助其采取适当操作时,才进行警报。同时还要考虑具体的系统设计架构和驾驶舱原理。

所有呈现给机组的警报,必须提供有关运行条件或系统状态的信息,以便于机组进行相应操作。警报时机组应采取的操作在飞机操作手册中规定,是机组培训课程中学员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遵循始终如一的系统设计原理,即发现警报条件,判断紧急优先级,和以某种元素(或元素的组合)呈现。

采取适当的警报系统呈现元素,通常有:

(1)主视觉警报

(2)视觉警报信息(包括失效指示标志)

(3)主听觉警报

(4)声音信息

(5)特殊语调(特殊声音)

(6)触觉信息

警报系统的警报设计要基于人的逻辑。各元素的警报要同步,要制定警报规则以区分不同的紧急程度。

警报的呈现要遵守紧急性和优先级的原则。

视觉警报必须与25.1322(e)条款规定的颜色规范相一致。

如果使用的听觉警报有多重语义,应提供相应的视觉、触觉警报以避免混淆,准确地识别警报内容。

警报内容。确定何种系统状态或运行条件需要警报。

紧急性和优先级。根据25.1322(b)和25.1322(c)(1)的要求,确定各警报条件的紧急性(警告、戒备、提示)和优先级。如果警报的紧急性和优先级要视情况而定,需说明具体情况。

呈现。确定始终如一的警报呈现方案。并确定警报呈现的格式。

1.4 警报功能元素

对于警告和戒备,为迅速引起机组关注,警报功能须至少有两个元素(参见25.1322(c)(2))。对于提示,不需迅速引起机组关注的,通常是一个元素。

警告

依据25.1322(c)(2),警告使用多种功能元素的组合。警告(不包括时间紧急的警告)典型的组合如下:

(1)主视觉警报,视觉警报信息,主听觉警报。

(2)主视觉警报,视觉警报信息,听觉警报信息或特定警报语调。

注1:主听觉警报可以在声音警报信息之前。

注2:按照25.1322要求,触觉警报可以和视觉或听觉警报组合。

时间紧急的警告

一些警告对机安全运行具有时间紧急性,常用的主视觉警报和主听觉警报不能迅速引起机组对具体警报条件的关注,从而延误了机组采取措施的最佳时机。这种情况下,警告元素应直接提供具体的警报条件,使机组不需要查看其它的驾驶舱指示就能迅速进行关注。这类时间紧急的警告例如反应式风切变和近地警告。时间紧急的警告元素包括:

(1)对每种警报条件的特殊声音信息或特殊语调;

(2)对每种警报条件,在每个飞行员主要视野内的特殊视觉警报信息。

注:飞行员可感觉的特殊触觉警报也可满足25.1322(c)(2)的要求。

主视觉和听觉警报:

如果其他视觉和听觉警报更加需要机组关注,可不授权主视觉警报和主听觉警报。若使用主视觉警报和/或主听觉警报,应足以引起机组注意并作出反应,而又不至于使机组忽略时间紧急的警告。例如,在每个飞行员主要视野内的特殊视觉警报信息,足够引起机组的立即关注,可以取代主视觉警报。但是,听觉警报,或其他感官提示,仍需满足25.1322(c)(2)的要求。

戒备:

戒备使用的警报元素一般情况下与警告的相同,因为两者都需要机组的立即关注。

一些戒备警报条件预示着潜在的时间紧急警告条件。对这些情况,戒备警报系统元素应与相关的时间紧急警告元素相一致。

提示:

按照25.1322的要求,提示警报功能元素应包括视觉信息。提示信息应处于机组每隔一段时间可查看的位置。

提示信息不要求机组立即给予关注。因此,不需要使用两种感官组合的警报。另外,由于不需要机组立即关注,一般不使用主视觉或主听觉警报。

听觉或视觉信息,如维修信息、内容信息,或不需警报的状态信息在呈现给机组时,不应与警报功能冲突。

2 警报系统安全性分析

2.1 总则

警报系统在单独考虑以及与其它系统一同考虑的情况下,必须符合相关系统的安全性规定(如25.901(b)(2),25.901(c)和25.1309(b))。警报系统的安全性必须与其提供警报的系统功能或飞机级功能相当。

2.2 分析要点

使用25.1309(b)对带有机组报警的具体系统或功能进行安全性分析时,需同时评估系统功能失效和相关报警的失效(25.1309(d)(4))。包括对引起系统功能和任何相关警报功能失效的单点(共模)失效的影响进行评估。失效定义为:影响组件、零件或元件正常运行的情况,使其不能完成应有的功能。包括丧失功能和错误功能。因此,进行安全性分析时,应考虑丧失功能和错误功能两种情况。

由于机组警报系统通常与其他系统集成(或共模),警报系统的失效或错误的影响要分别单独分析和与其他系统联系起来分析(25.1309(b))。应分析警报系统的失效或错误对接口系统的串联影响。特别要考虑并避免对警报系统的错误判断导致飞机危险增加(25.1309(c))。

评估警报系统的安全性,是通过评估警报系统失效时安全裕度的下降,包括:

(1)警报功能完全丧失;

(2)错误功能;

(3)警报功能丧失或错误功能与系统状态的组合。

要对警报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因为会影响机组对警报的确认和反应。虽然某个系统单个的虚警影响有限,但如果虚警多次发生,将增加机组工作负担,降低机组对警报系统的信任度,使其无法确认真实警报。

【参考文献】

[1]SAE ARP 4754A,民用飞机和系统开发指南[S].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