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合集12篇

时间:2023-01-27 20:06:15

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篇1

刘承坤

金昌人民文化广场,不仅是金昌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而且还是外地来金人员观光游玩的好地方。

每天早晨的广场空气清新怡人,广场上到处都有晨练的老人和嬉戏的孩子们,他们有的在练剑,有的在耍刀,还有的在舞枪,也有的在三五成群的在议论着什么,此时所有人的心情显得格外开心?愉快。

广场文化篇2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 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 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 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 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 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 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 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 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 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 ,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 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

设计元素 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 。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 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 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 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 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 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 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 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 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 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 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 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 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 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 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 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 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 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 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 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 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 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 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 、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 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 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 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 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 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 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 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 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 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 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 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 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 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 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 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 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 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 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 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 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 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 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 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 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 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 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 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 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 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 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 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 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 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 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 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 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 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 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 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 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 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 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 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 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 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 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 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广场文化篇3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广场文化篇4

思想教育的阵地

广场不仅仅是一个大型聚会活动的地方,更是一个寓教于乐的大众课堂。利用重大的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广场文化,举办广场文艺演出、文艺晚会、少儿现场书画、乐器表演、体育比赛、科普宣传、书法美术展览等,将宣传教育的主题寓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为一炉,能够吸引广大群众自觉自愿地走进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在喜闻乐见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在启迪感悟中净化灵魂。

陶冶情操的途径

由于广场敞亮的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人民群众生存、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广场已经成为调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文化的广泛开展必然为城市生态环境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广场文化作为一种公共的群体行为,它依靠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不仅展示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和优化市民的群体文化人格,陶冶人们的美好情操,使人们的情绪更加饱满,心情更加开朗,思想更加向上,相互之间更加团结,工作更加努力。

休闲娱乐的场所

广场文化是荟萃群众文化的开放式大舞台,是市民休闲娱乐交际的开放式大客厅。吹、拉、弹、唱、歌、舞、戏、曲不分艺术门类,无论专业还是业余都能登上开放的大舞台。这些群众演、群众看的自娱自乐活动,让群众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自我表现的一种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信息传播的渠道

广场文化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很多全市性的重大节庆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都被安排在广场进行。同时,广场文化也是各种信息、传递和辐射的好频道,成为商家信息的好地方。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商家为扩大知名度也积极参与到广场文化中来,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繁荣文化的举措

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的缩影,大众文化的特点和内容在广场文化上都可得到体现。广场以海纳百川的容量,欢迎着来自各行各业的文艺创作者及爱好者,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演员,都得以在这个开放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进行相互交流、切磋,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在这里得到丰富,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推广,群众也在参与中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因此,广场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场文化是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接受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如何进一步保持广场文化良好的态势,更好地打造广场文化品牌,更好地发挥广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中的作用,我认为必须遵循广场文化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广场文化的主体

广场文化是大众文化,无论从表演的角度,还是从观赏的角度讲,群众能不能参与,这是一个显著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同样需要丰富,社会愈发展、进步,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就越来越多,需求的层次越来越广,对文化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广场文化则正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不仅能够观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而且能够身临其境,直接表演文艺节目,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这不单单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使他们在活动的参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享受和快慰,以满腔热情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无疑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突破。

“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广场文化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广场文化则集中体现这一原则。尽管需要文化经费的投入,而这种注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转化的经济效益是无法估价的。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广场文化活动集中的宣传了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直接取材于他们的自身生活,质朴亲切,对群众的教育更具说服力;第二,广场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第三,广场文化在通过对经济建设成就的宣传中,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鼓舞了人们生产实践的斗志,振奋了人们的精神; 第四,广场文化在录像、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庭、台球、电子游戏等多元文化项目兴起的过程中,引导了人们健康的文化消费,消除了赌博、封建迷信等消极颓废的文化消费观点,抵御了黄赌毒的侵袭,保证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广场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文艺占领思想阵地,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迷信腐蚀的重要途径,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经济建设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需求是广场文化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文艺工作者带来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在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条件下,文化活动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就肯定没有生命力。广场文化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就是广场文化的诸多形式和活动内容迎合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就是市场的需求。广场文化拉近了文艺与群众的距离,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享受,这正是体现了对市场的适应。如果抓不住群众需要什么形式的文化生活,什么样的文化生活,什么时候需要这一基本点,就不能找到突破口,就不可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适应市场需求,这是对广场文化的基本要求。

组织、引导是广场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广场文化篇5

广场场地宽阔、面积很大,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绿化地带,后半部分略为倾斜,地面全部用水泥铺就,每隔一个较宽的间隔便有一个阶梯。广场四周围绕着颇具规模的几幢新建筑,有的尚未竣工。县委何书记边走边介绍:“我们县城的建设改造分成三个区域――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这里是文化区。文化区的构成除了这个广场,周围是两校三馆一中心!”听他这么一说,我的兴趣来了。县委书记对“两校三馆一中心”作了解释:“两校就是两所县级中学,三馆就是图书馆、文化馆和科技馆,一中心就是体育中心。”据县委书记介绍,这些建筑除早已使用的两个中学外,有的已经完工,有的正在施工,等到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这一片地方将成为文化科技活动的中心。县政协娄主席还对广场两大部分的功能作了补充:“前面部分绿化后供市民休闲散步,后一部分是多功能活动场地――锻炼、跳舞、聚会、演戏。”他指指前面正在喷水的喷泉说:“那后面就是舞台,要演戏时把喷泉一关就行了。”我们在广场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随着实地观赏和了解,我的感情一再升级,由感兴趣变为了感动。我想,在一座县城里拥有如此规模的一片文化科技中心,它的出现,是中小城镇建设的榜样,体现了建设者们的现代化意识。

当我们离开广场返回驻地时,我发现广场旁边是一条通往重庆方向的大道,这使我立即想起了一件遥远的往事。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时只不过是一个赶集的场坝或者是一片收了稻子未冬耕的田坝。正是春节期间,县里召开大会,县、区、乡、村各级干部外加部分“积极分子”都来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团(组),军大的、省里的、地区的也从分散的工作地点集中上来,把小小的桐梓县城挤得满满当当的。

一天晚上,我们省里来的几个人从邮局发完电报出来,听说城外广场上有表演,便过去看热闹。只见广场上用木柱和木板搭成一个简易的台子,高悬着两盏汽灯,军大学员们正在台上演戏。他们没有化妆,演员清一色的穿军棉衣。一位女演员和一位男演员正在边说边唱,一口陕北腔,有民乐伴奏,唱的好像是一曲内容为大生产的歌剧。这和当时的任务很对位,那次会议的内容除了深入开展“五大任务”,便是准备春耕大生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挤在台下的观众,黑压压一片。基本没有人坐着,个子矮的只好踮起脚尖趴在别人的肩上。三九严冬、寒风凛凛,多数人衣着都很单薄,在那瑟瑟发抖。但我发现他们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地凝视着舞台,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欢笑或愤怒,全然忘记了寒冷。

广场文化篇6

释放着迷人的光彩。

小镇的文化广场,

渐渐地升温而沸腾。

广场是情感世界融汇的地方,

嘹亮的乐曲传递着心灵的歌谣。

四面八方的人流缓缓涌入广场,

老人在这里寻觅童年时期的快乐,

中年人在这里释放着劳动的疲惫,

青年人永远是广场上的主力军,

尽情地炫耀青春的魅力,

天真的孩子们尽情地追逐嬉戏,

……

舞曲不停地交替播放,

专用射灯伴随着舞曲有节奏地闪烁,

窈窕舞伴迎合欢快的舞曲左右摆动,

欣慰的笑脸犹如盛开的芙蓉,

浪漫的舞曲渲染着激情的魅力,

抑扬顿挫不停地演绎,

把舞者欢快的心扉掀开,

文化广场激情扬,

男女老少聚广场。

夏日情怀如彩虹,

广场文化篇7

美丽的文化广场

文化广场位于新兴县的北面。

广场的正前方有一个大型的舞台,在舞台楼梯的旁边,有一排小型的喷泉。中间有一个大型的喷泉,喷泉的形状是圆形的,几个金色的球,放在那里。喷泉后面是游乐园,里面有碰碰车、小飞机、小火车等等。

到了晚上,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有的小朋友在溜冰,有的小朋友在骑自行车,还有的在下象棋。8点了,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人,都把喷泉围得密密麻麻。开始,喷泉喷得很低,后来喷的越来越高。一阵微风吹来,水花向我的方向飘来。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水花,在天空中飞,感觉好极了。

这就是美丽的文化广场,这就是我们县的文化广场。

广场文化篇8

走进正门,有一大片十分平整、光滑的水磨石地面。孩子们可以在这儿追逐打闹,做游戏,溜冰、放风筝。广场正中是一个圆圆的喷水池,池水在周边绿化带的衬托下显得特别清澈。

正南面,是一个很大的音乐喷泉。喷口装着彩灯,音乐响起,高高的水柱在灯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水柱随着音乐的节奏跳动着,仿佛仙女们翩翩起舞时挥动的长袖。霎时,水池上笼罩着一层层簿雾,使人感到置身仙境。一群小孩在雾雨中穿梭嬉戏,扭动着屁股,一串串清脆的笑声不绝于耳。水池前有个大舞台,我曾多次在这表演舞蹈。

左右两边,有许多美丽的花坛,上面的植物有淡绿、深绿、淡青色……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花坛的四角分别有一个很大用花岗岩雕成的花盆,里面有的种着铁树,有的种着花。远处分别有两座石拱桥。桥下,银色的水面在微风吹拂下,波光粼粼。

广场上还有许多草坡,草坡上有形状各异的大石头,人们可以坐在上面聊天,赏月、看风筝;还有用小石铺成的羊肠小路。

广场文化篇9

晚上我去文化广场散步,远远就看见广场中央高高柱子上的灯把广场照的通亮。

来到广场上,呵!这里真热闹。小朋友有的骑车,有的跳绳,还有的赛跑。咦!还有个小朋友在甩陀螺呢,陀螺转起来五光十色的,象朵盛开的鲜花。大人们有的和着美妙的音乐跳舞,有的散步,有的坐在长椅上休息。这么热闹的场面,小贩们当然不会放过了,争着摆地摊做买卖,有卖玩具的,有卖装饰品的,有卖冷饮的,有卖书的,还有秤体重的。

夏夜的文化广场真热闹,真迷人呀!

广场文化篇1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进入租界,逸同被日军占为军营和仓库。跑狗就此停业。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新成立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逸同作为公共场所借给各单位作开会、办展览会用。6月3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在逸园举行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庆祝大会,宋庆龄、邓颖超等出席。7月2日,老解放区来的共产党员和上海地下工作者两千余人在逸同大会师,、曾山、刘长胜出席并讲话。7月7日,在纪念聂耳音乐会上,万人齐唱《义勇军进行曲》。8月5日,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逸园举行,饶漱石、分别作报告。12月5日,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也在此举行。

1951年10月,鉴于逸园资方拖欠国家巨额税款和无力偿还职工工资,经上海市人民法院中区分庭判决,将逸园饭店、跑狗场及所属土地、建筑全部判归上海市文化局,由文化局支付14亿元(旧币)抵充欠税,另l亿元(旧币)支付职工工资和遣散费,余款南赛马总会代表赛他带往香港赛马总会,从此,逸园回到了人民手里,逸园开始成为上海人民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1952年4月,经市长批准,逸园改建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11月,经市政府同意,将“人民文化广场”改称“文化广场”。从此,“文化广场”这个名称经历了几十年风雨,一直延用至今。

1952年7月,遵照市长要求,拟将逸园原跑狗看台扩建成有1万5千个座位的大会场,要求在苏联十月革命节前完成。为保证工程如期完工,决定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把原看台向南接出60米,经过49个日夜紧张施工,于9月29日竣工。投资111亿元(旧币),总面积8700平方米,同时,临时搭建1000平方米的舞台和后台,建成后举行了许多重要的演出和展览。

1954年7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新建固定舞台。1955年1月,固定舞台、后台峻工,总投资125.1万元(新币)。2月中旬,亲莅视察,对改建工程作了充分肯定。从此,“文化广场”成为上海举行大型政治集会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

经过十几年的使用,特别是“”中“造反派”的滥用,“文化广场”已非常陈旧,加上广场两边没有固定的围墙,故决定在1969年12月进行大修。为了赶大修进度,操作工违反操作规范引发一场罕见的大火,整个会场、舞台和北邻的戏曲学校一部分被烧毁。广场周围群众闻警纷纷冲进大火抢救国家财产,其中14位市民不幸牺牲,重伤33人,200余人轻伤。事后,肇事者被逮捕,主犯获刑13年。

“文化广场”被烧,在上海、全国引起很大震动。1970年6月,批示“重建文化广场”。工程由上海规划设计院和同济大学设计,由市建工程七公司、上海金属结构厂、江南造船厂协作焊接三向网架作为屋顶。5700平方米的三向管式网架一次吊装成功,使复建后的大会场改为封闭式观众厅,纵深76米,横宽138米的大厅无一根落地支柱,12137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无障碍地看到主席台。广场复建工程经过83个日夜施工,到9月底全部完工。完工后的“文化广场”条件更好了,举办了许多大型文艺演出和各种集会,并成为超大型的电影放映场。

解放后,“文化广场”一直是上海人民文化活动的舞台,许多大型演出在这里举行。据不完全统计,到1966年前,国内外大型艺术交流活动达849场,观众一千万人次以上。

著名演员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戌在此演出《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盖叫天在此演出《武松打虎》。徐玉兰、王文娟演出《梁山泊与祝英台》。蒋月泉、徐丽仙、杨振雄、杨振言、严雪亭等在此表演评弹艺术。许多国内一流的歌舞团在此参加各种演出。

“文化广场”更是各国艺术交流的舞台,苏联红旗歌舞团、红军歌舞团、“小白桦树”歌舞团,匈牙利国家人民文工团,蒙古国家艺术团,波兰歌舞团,德意志人民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歌舞团,印度文化代表团,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歌舞团,南斯拉夫歌舞团,越南人民歌舞团,缅甸文化代表团,罗马尼亚“云雀”歌舞团,乌克兰国家歌舞团,埃及文化代表团,法国巴黎杂技团等许多国家的艺术团在此演出。其中有些演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如苏联西伯利亚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的《白毛女》,朝鲜歌舞团演出的《血海》、《卖花姑娘》等。

1968年,《长征组歌》在此演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红色娘子军》都曾在此演出。

“”结束后,1977年到1988年,“文化广场”举行文艺演出1542场,观众达1529万余人次。仅1981年5―6月,东方歌舞团就连演35场,观众达47万人次。在上海影响很大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第一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都在“文化广场”举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7月,总理在副总理陪同下,在“文化广场”审看了由3000人参加演出的“在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并给以热情的赞扬与鼓励。

1977年后,“文化广场”开始放映电影,银幕放宽至9.5米×16米,1977―1986年,共放映电影2327场,观众达1251万人次。

1988年7月,举行“美国杨伯翰大学歌舞团”演出后,“文化广场”的文艺演出活动停止。9月,原观众厅里的座位拆去,举行了“火箭・卫星”图片、模型、实物展览。以后又多次举行了农机展览和科技动物世界展览等。

从1952年到1966年止,有626场历

史性的重要报告、重大集会在这里举行,参加的干部群众达201万人次。1957年4月27日和29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在此分别向上海党内外干部作学习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报告。1959年2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文化广场”作“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做的风格”报告。1959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陈云等在“文化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会。此外,、宋庆龄、阿沛・、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过“文化广场”参加各种活动。

1965年2月,市委拨款在广场安装有线广播设备,市区18个收听点和1O个县有400多万人可同时听到会场实况报告。

文化广场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群众政治思想教育的大课堂。1949年11月,追悼王孝和烈士大会在此举行;1951年6月,赴朝鲜慰问总团在这里作报告;1953年3月烈士事迹报告会在此举行;1956年,苏联卫国战争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在此作报告;学南京路上好八连、学雷锋、学王杰的报告会分别在此举行;1966年,上海16000名知识青年在此集会,去新疆屯垦戊边;许多全市性的表彰大会也在此举行。此外,1958年12月,在此举行了欢迎朝鲜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首相的仪式,1971年2月举行了欢迎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的仪式。

但在“”中,“文化广场”却成为“”篡党夺权的重要场所。1966年12月,上海的造反派组织“工总司”在“文化广场”成立。1966年12月,在“文化广场”召开“批判上海市委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夺了市委的权,并揪斗了陈丕显、曹荻秋等市领导。1967年1月,造反派接管“文化广场”,改成“上海市文化革命广场”。1967年2月,“上海临时委员会”成立,2月24日下午,在“文化广场”举行“进一步开展夺权斗争誓师大会”,、讲话,并宣布将“上海”改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即“市革会”)。这些活动一直到粉碎“”才宣告结束。

1992年5月上海全面开放股市,股指从617点升到1266点,市场情绪高涨。当时没有计算机自助系统,股票的买进卖出都靠手工操作,时间慢,又容易出错,因此造成了股票交易点的拥挤和混乱。6月1日,决定在“文化广场”设临时股票委托办理点。是日,因对购股人数估计不足,造成秩序混乱。6月9日起,每天发放2000张记名预约券,购股的秩序明显好转。自此,“文化广场”委托点日均委托业务逾千笔。12月24日,该点停止营业。

1992年后,各种活动逐渐停止,“文化广场”门可罗雀。

广场文化篇11

来到广场,这儿可谓是万头攒动,乐声悠扬,歌舞喧天,场面煞是壮观。不同年纪、不同身份的人,身着便装,或相忘于歌舞,随波涌动,或款步漫游,或相聚共话,使广场平添了无尽的魅力和情趣。

夜生活的真正中心,当是那些因志趣相投而结下的一个个艺术群落了。或吹,或拉,或弹,或唱,或舞,每一种形式均以不同色泽的魅力,聚结着各自的参与者,共醉于灯火璀璨的广场盛筵。

广场上有一个健美方阵,队伍最雄壮。从随音乐共振的方阵中心算起,到痴情相吸的边缘初学者,人数最多时不下数百人,这无异于一个欢乐融融的海,繁星点缀着海上深碧的晴空,四下里又有华灯相拥,这个随繁管促节的乐声起伏澎湃的海洋,极易让人心动,手痒,脚步难作鹄立状,站在这一个“海”边上,要不“湿鞋”那是很难的。平日里,我们常为媒体上清一色的劲舞队伍叫绝,但面对这样一支由各色人等汇成的杂牌劲舞大军,他们出奇地合拍

共振的生动情景,谁又不会发出由衷的惊叹呢?

就在这快节奏的舞阵东南角的边缘上,还有一个交谊舞平台,优雅、舒缓、沁心润肺的音乐,相伴着深醉的舞伴们往返、回环和游走的身影。熟的教生的,年长的带年轻的,甚至于同性携手切磋技艺的,他们在轻松与惬意中,分享着彼此的快乐。

如果说跳舞,是广场内蕴中的大手笔,那么歌唱也是其丰富内蕴的重要组成。广场中心的西侧入口处,便有一个由市民自发组成的“广场激情演唱会”现场,这里设备齐全,表演全是清一色的市民自愿献技。在便装的市民演唱中,不乏玉润珠圆、余音绕梁、千回难绝的专业放歌,也有简朴、厚实稍嫌粗糙的心音颤响。由于没有了真正舞台上的那份端谨和整肃,所以,这儿拉出的曲子、唱出的歌和四下里涌动的激情共鸣,总有别一番引人回味的韵致。

在这一支演唱队伍的南边,还有一只有由三、五人组成的乐队,虽然少了电子器乐的助阵,但仍不失“小家碧玉”的典雅清秀。他们奏出的清越的管弦乐,更多时候,是伴着那些衣着朴素的中老年人从绵绵岁月深处滤出的歌声来进行的。

与这一乐队遥相呼应的东一侧,是一帮戏剧票友的天堂。戏剧票友会聚,尤让人生发别样的感触。传统文化,就在寻常生活的身边潜滋暗长,细脉传承,烟火未绝,确实让人陡起一份快慰和自豪。

在这儿徜徉,在这儿留连,飞逝最快的莫过于光阴了。广场上的休闲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无不

都是一份深爱和厚赐。阳光下的激烈竞争,冲撞中的无情较量,所带给人的那份度日如年的深触,任谁想起来都会皱眉的。而此时幕天席地里暂得的这番放松和解脱,恰到好处地缓释了心中的压力与烦恼,把自然人的一切复位,还了人一份原生态下难以状述的畅心和快意,乐哉!美哉!

广场文化篇12

一路上,秋日阳光沐浴着我们。公寓里的石榴挂满了枝头,个个咧开着大嘴。吴江公园,绿树环抱。在不远处,传来阵阵悠扬的音乐声,啊,文化广场到了!

走到文化广场,迎面而来的是两盆一串红,它们像两位迎宾小姐一样站在那里,秋风吹来,一串红便跳起舞来,活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站在小桥上,跳望远处,草儿穿上一身黄绿相间的大褂,正向我们点头微笑,我们禁不住诱惑,便连蹦带跳跑上草坪,脚下的落叶发出一种“淅沥淅沥”的声音,这大概就是秋天的声音吧!一片落叶无声无息地落到我的头上,我轻轻将它拿下来,发现是一张银杏叶,便抬头看了看,这棵银杏树的叶子已大多枯话黄了,略带一点绿,在秋风吹动下,银杏叶时不时的会掉下几片,时不时的左右摇摆,像扇子,似铃铛,如蝴碟……

广场的花坛里开满了花,它们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姿,其中菊花最吸引人,它精神饱满地接受阳光的呵护,河边的柳树姑娘亭亭玉立在那儿,那头秀发仍旧显得那么青翠欲滴,那么生机勃勃。

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不假思索的回答:秋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