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扶贫工作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07 08:27:03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1

【正文】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决胜之年,新年伊始,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驻村扶贫工作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重将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上半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扶贫办的指导下,着力抓好“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党建”等中心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务实开展扶贫工作,真抓实干,较好完成了全年度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梅岭村现有15个村民组,农户664户,人口1962人,老年人口353人,其中60-79岁为307人,80岁以上46人。共有贫困户135户388人,目前已脱贫133户380人,尚有2户8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407%。

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助推扶贫工作成效。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驻村工作队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担负起疫情防控期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工作的重要职责。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批示精神,要求结对帮扶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情况,并相应采取帮扶措施,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贫困户自我防范意识,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不发生因疫情致贫返贫。在疫情防控的困难时期,驻村工作队将疫情防控工作和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既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又解决好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送到每一位贫困人员心坎上,确保贫困户安全度过疫情,早日复工复产,助力打好梅岭村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夯实基层党建工作,促进扶贫工作开展。抓好基层党建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基和前提,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等组织活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重点抓“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帮扶队伍三支队伍建设,强化综合素质、强化理论学习、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有力促进了“两委”班子转变服务方式,有效激发了村领导班子活力和村干部的干事热情,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并且运用党员示范户带动贫困户脱贫。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抓手,着力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履职本领,定期召开党员大会,让党员铭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对村里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实施等进行民主评议、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强化群众监督,提高村务公开透明度。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监督角度出发,加强村监督委员会监督职责,确保村委各项政策公开、公正、透明。

(三)明确项目建设重点,加强扶贫项目建设。梅岭村位于舒城县万佛湖镇最南端,是万佛湖风景区的北大门,境内山环水绕,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扶贫开发的核心重要地段。如何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是驻村工作队考虑最多的一件事情。今年以来,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驻村工作队加大帮扶力度,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村实际出发,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帮助驻点村发展旅游扶贫项目,筹集资金40万元,投入梅岭村农家乐二期项目建设,帮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市民政局张金全副局长调研驻村工作情况时指出:充分利用国家5A级景区万佛湖的资源,继续完善“农家乐”的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造乡村旅游小环境,提升景观质量和吸引力,增加旅客量,使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促进梅岭村集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理清脱贫攻坚思路,发展村集体经济。

驻村扶贫工作队立足实际,把发展壮大梅岭村集体经济列入重点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努力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年创收达22万元,较上一年度增收近1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迈入集体经济发展的先进行列。

工作队多举并措,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全面加强梅岭村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规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村级班子,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方式,加強班子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和任务。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坚持立足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包保领导、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于2017年新建“旅游农家乐”项目,采取集体所有、承包经营的方式,已通过招标于2019年租赁出去,年收益7万余元。三是依托集体资产实现增值。长期利用集体林业山场(500余亩)采取租赁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年收益达15万元。租赁农科队集体土地20余亩,年创收两万余元。四是依托产业带动,促进集体增收。围绕优势产业投资5万元兴建大棚种植蔬菜,每年收益2万余元。五是深入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加强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维护,为村集体经济创收7万余元。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梅岭村始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持续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就当前群众关心的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农业工作面对面沟通交流,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关心的问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解决133户378人脱贫问题,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6万元,成功实现县摘帽,退出贫困村。全村全面落实扶贫产业政策,发展产业扶贫76户,发展到户产业131个(其中:特色种养业39个,光伏扶贫29个,乡村旅游扶贫2个,资产收益扶贫61个),实现到户产业补助136万元,产业覆盖率达贫困人口的53%。梅岭村坚持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模式,全面实施就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保兜底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户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金融扶贫、网络扶贫、社会扶贫“十大工程”,全面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产业发展单一,基础比较薄弱,多数产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一些贫困群众思想保守,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

解决方案:一是重建农村社会价值观,加大教育投入,从思想上要改变坐等吃扶贫款的不良思维;二是推行惠民政策时,提高标准,严格执行程序,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调查,规范政策落实;三是重新建立农村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掘农村资源制定切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例如旅游开发、生态农业等。

六、归纳五年来扶贫帮扶情况

针对梅岭村实际,科学编制“四项清单”,绘制村级“一单一图”,挂图作战,合理确定帮扶村出列时限、贫困户脱贫路径和滚动计划,并全面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制度,开展走访帮扶活动。为扎实开展扶贫帮扶工作,近年来六安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先后投入到户帮扶资金、项目建设资金,共154万元,投入“救急难”资金3万元。 ???具体帮扶措施?: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

1、产业扶贫。全村申报到户产业项目30户,年均发放补助资金4920元,贫困户通过养牛、养鱼、养猪、肉禽、蔬菜种植等项目实现增收。全村一类光伏受益人员21户,户均年收益6000元,二类光伏受益人员5户,户均年收益8000元,三类光伏受益人员35户,户均受益3000元,总计68户,28.7万元。2019年完成梅岭村电商网点创建任务,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梅岭村旅游产业,推进提升重点旅游扶贫村“八个一”工程。

2、就业扶贫。制定实施就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和就业脱贫覆盖面。全面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开发梅岭村保洁、保绿、治安、护路、护林、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公益岗位,共帮助贫困户33人。2020年申报公益性岗位34人,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

3、教育扶贫。2020年到目前为止,贫困学生总计补助11.582万元,其中,享受高校贫困生补助18人,补助5.4万元;享受春季“雨露计划”19人,补助2.85万元。其中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等总计补助3.112万元。作为扶贫驻村干部,即是贫困户的帮扶人,引路人和贴心人,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责任人。为了村里的教育扶贫,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及军休中心关工委支持,开展关工助学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自2017年至2019年合计资助了46名大学生(其中贫困户9户),共计资金:43400元。2018年至2020年三年度“一对一”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或孤残儿童5名。其中贫困户1户,每人每年500元,资助特困大中专学生每人每年500元,共计:9000元,两项合计:52400元,为梅岭村教育扶贫上画了一副完美的画卷,今年梅岭村高考本科入学人数高达18人。

4、健康扶贫。全面落实贫困人口“351”“180”政策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保政策,加大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政府兜底保障力度。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实施扶贫医疗救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贫困人口应签尽签。

5、社保兜底扶贫。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认定方法,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开展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护理,切实解决其长期照护困难。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全村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40户70人,特困供养户18户18人(其中贫困户16人),残疾人53人。

截至目前全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义务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全部参保,饮水安全。全面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11户38人,确保所有贫困户安全住房有保障。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以后的扶贫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一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链接工作;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具体工作安排:

1、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一是养殖扶持。对有一定劳动力,自身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鼓励其发展各类养殖产业。二是种植扶持,根据梅岭村蔬菜种植产业发展的情况,做好特色种养业补贴摸底申报工作准备,为贫困户申报产业发展补助。三是劳务就业和服务,贫困户中有劳动力,又愿意外出务工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和技术能力,在村级经济发展组织中从事劳务工作,同时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森林防护工作,全面深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大力开发村保洁、治安、护路、扶残助残等公益性岗位,给予贫困户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实现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四是深入推进光伏扶贫,加强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维护,完善收益分配管理机制,提高光伏扶贫实效。

2、全力实施综合保障性扶贫工程。拟筹资25万元用物村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完善“救、急、难”救助政策,对非贫困户等群众遇到特殊情况,加强应急性、过渡性及时给予救助,提高扶贫工作的群众满意度。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2

为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有关精准扶贫工作精神,结合湖南省医保局《关于切实落实医保精准扶贫经办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落实医保扶贫政策,助力我县打赢脱贫攻坚仗。现将2018年度医保扶贫工作总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医保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医保中心成立扶贫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总负责,安排一名副主任专职负责,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全体工作人员参与扶贫。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专人专抓,明确年度工作职责,细化年度工作任务,确保医保扶贫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

(一)多措并举促推贫困人员全部参保。经县扶贫办提供建档立卡人数xxx人,经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多次调度和督查,通过大数据比对,乡镇医保专干专职对扶贫办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民政局、残联确定的贫困人口、其他贫困人口进行核准落实;对户口外迁、死亡、参军、参加职工、学生医保等没法进行登记的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反馈至扶贫办并要求扶贫办对人员信息进行修改更新,确保了贫困人口100%参保且信息数据完整、准确。

(二)进一步完善医保系统功能。鉴于扶贫系统人员动态管理的情况,对超过规定的参保缴费期内新增加的贫困人员为参加当年度医保的情况,医保系统完善了实时人员信息修改、变更等功能,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同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贫困人员住院信息及数据按时传送扶贫办、卫计委、保险公司等业务单位,实行数据共享共用,更好助力扶贫政策落地。

(三)贫困人口参保资助全部到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xx人,参保xxxx人,参保率为100%。全县各类资助参保资金总额共xxx万元,且全部归集到县城乡居民医保财政专户,其中扶贫整合资金资助xxx万元,民政资金资助178.53万元,计生65.75万元,参保资助率达67%。

三、精准落实参保贫困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

(一)精准落实住院、大病保险待遇。根据《xxx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xx发[2016]94号)对贫困人口住院报账比率提高10%;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2018年1-12月,贫困人口住院xxx人次,医疗总费用10897.32万元,医保报销xxx万元(其中提高10%支付771.95万元);贫困人口大病住院1886人次,医疗总费用9674.13万元,医保基金支付4337.15万元,大病保险支付1171.67万元(其中降低50%起付线支付444.11万元)。切切实实的保障贫困人口就医的利益。

(二)精准落实特殊门诊、普通门诊待遇。根据《xx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特殊病种门诊管理暂行办法》(xx人社发[2017]93号)等文件精神,将43个特殊病种纳入贫困人口保障范围,截止12月,门特使用总人次20408人,总费738.25万元,基金支付600万元。

四、确保贫困人口实现“一站式”就医结算。

(一)明确“一站式”就医结算模式。以xxx的模式为标准,我中心主动向主要分管领导汇报,积极协调扶贫、民政、卫计部门积极开展贫困人口“一站式”就医结算服务工作,并于6月赴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学习一站式结算模式。

(二)开发并优化“一站式”结算服务方式。按照《关于做好全省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工作的通知》(xx人社发[2018]46号)文件精神,我县积极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政策调研,在现有的医保系统基础上,加快开发“一站式”结算管理系统,增加贫困户“一站式”结算功能。实现大病、民政基本医疗信息系统“无缝”对接,协同推进“一站式”结算工作。

(三)全面正式启动一站式结算工作,完成一站式结算系统升级改造。结合新田县实际制定下发了《xx县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实施方案》(新人社发[2018]23号)。7月30日止,完成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专户的开设;预付金全额归集到位;完成“一站式”结算系统的开发改造,并全面启动运行结算。并在后续的政策落实过程中,针对医保扶贫政策,按照“一站式”结算工作要求,完成系统升级改造,将住院报销提高10%和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等政策进行系统模块化设置,自动生成结算,通过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的医疗救助保障资金,完善了“一站式”精准帮扶机制,提高了贫困人口医疗待遇,确保了贫困人员住院医疗扶贫政策落到实处。2018年8-12月份,贫困人口住院完成“一站式”结算xx人次,发生总医疗费用xxx万元,各项扶贫资金支付总额xxx万元(其中基本医保支付xxx万元,民政医疗救助25.36万元,大病支付10.09万元,医院减免金2.71万元,特惠保补偿55.37万元,政府兜底468.64万元),实际报销比率达到90.3%。

五、进一步加大医保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和工作调度

(一)加强宣传,引导参保。通过在电视台和网络媒体宣传基本医疗、大病、健康扶贫、特殊门诊、一站式结算等政策,发放宣传资料36万份、设立政策宣传栏、召集贫困户举行专题座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多途径向贫困户宣传城乡医保知识,提高居民对医保政策的认可度,提升参保自觉性。

(二)深入调度,加强评估。我中心为更好的做好扶贫工作,明确一位分管领导及指定专人负责医保扶贫信息报送,建立医保台账,实行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及时了解医保基金支出的主要趋向,务实基础数据,扎实做好扶贫工作,让每一分医保基金用之于民。

六、存在问题

(一)“一站式”结算管理流程有待规范。今年8月1日起起,我县全面启动实施贫困人口住院“一站式”结算。明确县域内住院和县域外4类9种大病住院按实际医疗费用的90%予保障,各部门按月结算,年终清算。但相关部门未能按照规定流程完成按月结算,导致“一站式”资金正常运转困难。

(二)特殊病种报账存在短板。特殊病种在医保范围内已实行了限额补助,若想达到报账比例78%,建议确定特殊病种总费用后,完成医保补助,由牵头部门向县政府申请进行政府兜底。

(三)资金量大,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的医疗救助保障资金都将划入我中心,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建议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避免出现套取医保基金现象。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结合我县实际情况,通过由乡镇人民政府、卫生院、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组成的医疗扶贫政策宣传队,按照靠政策宣传打动人心、靠优质服务温暖人心、靠政策落实赢得人心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将各项医疗扶贫政策、分级诊疗制度、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报销流程、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制度向广大农村群众全面普及。

(二)进一步提高经办服务水平。齐力研读政策,细化报账流程,提升经办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业务经办效率,争取缩短承诺业务办结时限30%。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3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20xx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xq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xq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xq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三股势力”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xq反分裂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WW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

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xq繁荣xq”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xq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WW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xq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4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新疆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三股势力”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新疆反分裂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 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维稳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新疆繁荣新疆”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新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维稳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新疆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5

年以来,省直各定点帮扶单位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构建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联系服务群众、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狠抓落实,通过帮思想、帮管理、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技术等灵活多样的帮扶手段和内容,使定点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年,省直各帮扶单位共派出蹲点挂职干部977名,落实帮扶资金3018.65万元(含物资折价),帮助引进项目274个,引进资金1.55亿元,在全省39个县、110个乡镇、220多个贫困村中,实施了物资捐赠、小学援建、校舍修缮、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暖棚建设和种养业扶持、实用技术培训、贫困生资助等项目。共修缮校舍38所,资助贫困生2023人,举办各类培训班281期,培训农牧民3.38万人(次),帮助劳务输出5900人。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贫困村人均收入从年的795元,提高到年的1055元,有46.7万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同时,省直各帮扶单位把定点帮扶与宣讲中央、省委1号文件活动相结合,抽调人员认真宣讲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入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年以来,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共抽调宣讲干部5530名,在宣讲1号文件活动中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7000多件。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定点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单位把定点帮扶视作兼职工作,有的甚至认为是单位的负担;有的单位把定点帮扶简单地理解为捐款捐物,只是过年过节慰问一下。二是制度不落实。有的帮扶单位调查研究不够,帮扶方案的确定缺乏针对性;有的帮扶单位考虑自身困难多,工作落实不力。三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同帮扶单位衔接沟通不够,只把希望寄托在资金的投入上,组织发动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的主动性不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进入新世纪后的七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最大、贫困农牧民受益最多、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扶贫开发解决了110.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构建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牧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扶贫开发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任务极其艰巨。

我省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贫困是我省最大的省情,与贫困做斗争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全省尚有86.6万群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占农牧民总数的24.8%,全省常年返贫率在13%,比例仍然过高。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合力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团结带领全省各族群众为消除贫困做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党政机关定点帮扶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把定点帮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进一步深化对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执政为民,不仅要落实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也要落实到机关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首先要关心贫困群众的疾苦。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方面大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年,为集中力量在上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本世纪初,又组织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定点扶贫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开展工作的安排意见》,要求帮扶单位定点联系到县,扶贫到村到户,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积极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机关单位定点帮扶的县、乡、村,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地区。帮助贫困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稳定脱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参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影响和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机关单位多数承担着指导或带动全行业发展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支持贫困地区加快行业发展的重任。贫困地区也是机关单位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究问题、制定相关政策的试验地,加强与贫困地区的联系,有利于机关单位直接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及时调整政策,促进工作开展。社会扶贫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能否加快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关键要看各级机关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党政机关单位的表率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政机关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引领、带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历史重任。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关系,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层次的和谐。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会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不和谐;贫困心理引发的社会行为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定点帮扶是社会力量关爱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手段。

党政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实践证明,机关单位干部定点挂职扶贫,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基本国情、省情,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可以近距离体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从群众中吸取思想营养,锻炼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机关干部只有到基层去实践,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发挥其能力水平。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培养过硬的工作作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定点挂职扶贫不仅为我省党政机关干部施展才智、锻炼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二、切实加强省直机关定点帮扶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救济式”、“输血式”、“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围绕“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结合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引进、人才支持、技术导入、信息提供等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尽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党政机关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本部门、本单位的一项工作任务,应当纳入业务范围,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帮扶单位的主要领导必须从实现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定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持经常的沟通渠道,主动了解定点帮扶地区的情况,积极献计献策,帮助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实际问题。要努力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

(三)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健全机制,使定点帮扶工作与单位荣誉和个人进步联系起来,以此来促进工作落实。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和省扶贫办,已决定将省直帮扶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成效纳入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的推荐评选条件;对基层挂职扶贫满一年,经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双方认定后,可以算作基层工作经历,挂职期间的表现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对表现优异、工作突出的挂职干部可以优先提拔。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对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来讲很有必要。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省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对评选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表现差的单位进行通报。省扶贫办每年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帮扶单位的先进事迹和工作成效。

(四)落实定点帮扶制度。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保证,只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是落实调查研究制度。帮扶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要抽出一定时间到定点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掌握情况,帮助帮扶村查找贫困根源,理清发展思路,研究脱贫对策,并依据帮扶县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和帮扶计划。二是落实挂职扶贫制度。把定点帮扶工作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选拔优秀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加强对挂职干部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关心、爱护和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教育挂职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严格自律,扎实工作,认真履行挂职扶贫干部的各项职责。三是落实帮扶资金整合使用制度。帮扶资金使用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和载体,整合各方面资金,在帮扶村实施综合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四是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帮扶单位要强化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项目论证审批、公示公告、招投标、竣工验收、绩效考核和后续管理等制度。

三、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贫困地区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理念、需要人才,归根到底就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党政机关单位参与扶贫开发,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

一是在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上下功夫。我们有的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帮扶单位要与当地政府联合起来一起扶志,也就是扶贫先扶志。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富裕要靠勤奋来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新型农民去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此,帮扶单位要多宣传勤劳致富的典型,多宣传科技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农牧民的培训,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拓宽致富门路,坚定艰苦奋斗改善生活的信心。

二是紧紧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在帮扶上下功夫。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和异地扶贫,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布局,是源于实践、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经验总结,是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定点帮扶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在提高扶贫效益上取得突破。各定点帮扶县政府和扶贫部门一定要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围绕年度扶贫重点开展帮扶工作,将帮扶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基层扶贫部门要主动与帮扶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积极汇报工作,衔接项目,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6

“稳固成果”,即对过去的扶贫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头看”,总结扶贫工作经验,特别是分析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打好基础”,即着重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扶贫,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道路交通建设的基础扶贫,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人居环境的基础扶贫;“放眼长远”,即对一些重大扶贫项目,特别是一些效益显现期较长或扶贫期限较长的长远发展项目,力求一年有一个基础,一年上一个台阶,不求急功近利而流于形式。“立足根本”,即着重把扶贫工作从借力发展转移到自力发展上来,把农民从被动扶贫转移到主动脱贫上来,不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扶贫项目选择

根据我乡扶贫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要求,年我乡扶贫工作项目着重落实在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下山扶贫、“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产销大户的培育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知识扶贫、改善农村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扶贫等方面。

三、扶贫形式

根据我乡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扶贫工作实际,提出今年及今后几年的扶贫形式主要有,“捆绑式”扶贫、“规模式”扶贫、“自力发展式”扶贫和“求实效、创成果式”扶贫,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式”的“平均主义”扶贫和选择项目“小而散、效益低”的“形式主义”扶贫,力求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提升扶贫成效。

四、扶贫措施

1.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扶贫组织机构。

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工作,确定1名副乡长专门分管扶贫工作,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成立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抽调相关业务人员组成办公室,具体操作扶贫工作。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加强扶贫资金的争取和管理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紧紧抓住省市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加大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跑部、进县、上市、赴省”,多渠道争取扶贫资金支持,借力推进扶贫工作。抓住本地外出创业能人回报家乡的热情,积极组织筹措民间资金,结合本乡一些比较优势,发展自我脱贫致富能力。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做好“钱生钱”文章,充分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滚动效益和乘数效应。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我脱贫的积极性。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7

根据我乡扶贫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要求,20__—20__年我乡扶贫工作项目着重落实在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下山扶贫、“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产销大户的培育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知识扶贫、改善农村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扶贫等方面。

三、扶贫形式

根据我乡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扶贫工作实际,提出今年及今后几年的扶贫形式主要有,“捆绑式”扶贫、“规模式”扶贫、“自力发展式”扶贫和“求实效、创成果式”扶贫,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式”的“平均主义”扶贫和选择项目“小而散、效益低”的“形式主义”扶贫,力求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提升扶贫成效。

四、扶贫措施

1.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扶贫组织机构。

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工作,确定1名副乡长专门分管扶贫工作,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成立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抽调相关业务人员组成办公室,具体操作扶贫工作。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加强扶贫资金的争取和管理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紧紧抓住省市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加大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跑部、进县、上市、赴省”,多渠道争取扶贫资金支持,借力推进扶贫工作。抓住本地外出创业能人回报家乡的热情,积极组织筹措民间资金,结合本乡一些比较优势,发展自我脱贫致富能力。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做好“钱生钱”文章,充分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滚动效益和乘数效应。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我脱贫的积极性。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8

“稳固成果”,即对过去的扶贫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头看”,总结扶贫工作经验,特别是分析理清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打好基础”,即着重围绕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版权所有基础扶贫,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道路交通建设的基础扶贫,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人居环境的基础扶贫;“放眼长远”,即对一些重大扶贫项目,特别是一些效益显现期较长或扶贫期限较长的长远发展项目,力求一年有一个基础,一年上一个台阶,不求急功近利而流于形式。“立足根本”,即着重把扶贫工作从借力发展转移到自力发展上来,把农民从被动扶贫转移到主动脱贫上来,不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扶贫项目选择

根据我乡扶贫工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要求,—年我乡扶贫工作项目着重落实在农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下山扶贫、“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产销大户的培育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贫、知识扶贫、改善农村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扶贫等方面。

三、扶贫形式

根据我乡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扶贫工作实际,提出今年及今后几年版权所有的扶贫形式主要有,“捆绑式”扶贫、“规模式”扶贫、“自力发展式”扶贫和“求实效、创成果式”扶贫,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式”的“平均主义”扶贫和选择项目“小而散、效益低”的“形式主义”扶贫,力求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提升扶贫成效。

四、扶贫措施

加强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扶贫组织机构。

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扶贫工作,确定名副乡长专门分管扶贫工作,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成立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抽调相关业务人员组成办公室,具体操作扶贫工作。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加强扶贫资金的争取和管理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紧紧抓住省市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加大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跑部、进县、上市、赴省”,多渠道争取扶贫资金支持,借力推进扶贫工作。抓住本地外出创业能人回报家乡的热情,积极组织筹措民间资金,结合本乡一些比较优势,发展自我脱贫致富能力。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做好“钱生钱”文章,充分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滚动效益和乘数效应。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我脱贫的积极性。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9

一、基本情况

官亭镇中心学校地处民和县最南端,始建于1934年,原校址位于官亭镇官中村,占地面积9737平方米,建筑面积2472平方米。由于官亭镇城镇规划与喇家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喇家小学、官亭小学、原中心学校合并,于2015年11月25日搬迁至现校址,现校址位于鲍家村一社,占地面积53946㎡,建筑面积17684㎡。

2017年秋季学期在校学生1272名(女生598人),其中小学生611人(女生262人),初中生661人(女336人),共有24个教学班;寄宿生659人;其中小学285人;初中374人。专任教师85名,女47人。

官亭镇中心学校下辖13个行政村,我校教师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涉及县内县外在校学生100多人,居住分散,教育扶贫涉及人口多,难度大,政策性强。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辍学,确保教育扶贫精、准、实,官亭镇中心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二、保障机制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了白山小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督办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官亭镇中心学校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仁青

副组长:祁海成   马全文

成  员:王晓梅   李成海  范增花  赵丰瑛  李国伟

张学武   鄂福强  吕西成  吕根成  吴正全

郭积福   何克义  魁文明  桑占明  马国成

办公室设在中心办,由赵丰瑛负责日常材料管理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推动合力。

1、整合资源,利用相关政策资源,争取国家、省、县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2、实施县级地方政府主导,积极协调乡级部门,加大对帮扶点发展的指导,形成整体推动合力。

(三)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1、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台账,

2、按政策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和特困学生,

3、深入贫困家庭,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找准扶贫帮扶点,力争将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推动和谐稳定。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时,坚持发展帮扶与和谐稳定相统一,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在和谐中促扶贫,在扶贫中保和谐。

三、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定期开展“认亲结对大帮扶、扶贫政策大宣讲”主题活动,深入农户宣传扶贫政策。

(1)根据民扶组办28号文及民和县干部“结对认亲”大帮扶工作制度,结合县教育局的安排和要求,根据官亭镇中心学校认亲结对帮扶计划,我校定期开展 “认亲结对大帮扶、扶贫政策大宣讲”主题活动,要求责任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帮扶任务,并开展好“认亲结对大帮扶、扶贫政策大宣讲”主题活动。

(2)学校对主题活动高度重视在活动开始前,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会议,解读建档立卡贫困户必知必会“十二条”、干部进村入户“十问法”、“二十必看法”等,通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帮扶责任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3)我校全体帮扶责任人利用不同的时间,进村入户,到赵木川、先锋、别洛、河沿等村进行结对认亲,宣讲中央和省、市、县确定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特别把我县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和养老保险、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宣讲。通过宣讲,引导建档立卡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等苦熬无出路、苦干实干能致富”的意识,激励每一位扶贫户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关怀。在宣讲政策的同时,帮扶教师力所能及为贫困户带去现金、米、食用油、鸡蛋等慰问品进行慰问,与结对贫困户拉家常、谋脱贫,了解结对户的思想动态、家庭状况、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再次详细了解各自负责的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和帮扶愿望。主题活动使我们的帮扶教师和群众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群众更加了解我们的干部职工,让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知晓和享受好党的惠民政策。

(4)我校结对帮扶责任教师总共85名,每位教师都能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定期开展帮扶工作,切实将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与采集学生就读信息

在官亭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村组干部大力支持下,官亭镇中心学校教师全面深入各村各队,下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宣讲教育扶贫政策,统计核实初中、小学、幼儿园县内外学生就读情况,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切实做到扶贫好政策深入人心,让每一位贫困学生享受到国家补贴补助,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辍学休学,经核实官亭镇在县内县外就读义务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小学生106人,初中生46人,学前46人,总计198人;城镇低保学前1人,小学10人,初中4人,总计15人;农村低保小学8人,初中10人,总计18人。官亭镇总计贫困学生231人,其中女93人,寄宿生162人

(三)按政策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2、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500元。

3、学前三年每生每学期资助600元

4、积极协调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扶贫工作:一是2017年10月份无锡市帮扶贫困生8名,每名学生资助500元,总计4000元;二是2019年7月民和县基准扶贫办下发2019年脱贫攻坚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特困生补助资金,其中我校建档立卡特困生6名,补助资金每生500元,计3000元,总计下发补助资金4500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四)狠抓“控辍保学”, 按政策做好贫困辍学生返校复读学生资助工作,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我校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主动和镇政府联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控辍保学”体系,上学年初中辍学4人,辍学率为0.57%。2017年12月和2019年7月民和县基准扶贫办下发脱贫攻坚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 劝返复读生补助资金,其中我校2017年12月控辍保学劝返复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名,每名学生下发补助资金840元,计3360元;2019年7月控辍保学劝返复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名,每名学生下发补助资金500元,计1500元。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10

一、基本情况

官亭镇中心学校地处民和县最南端,始建于1934年,原校址位于官亭镇官中村,占地面积9737平方米,建筑面积2472平方米。由于官亭镇城镇规划与喇家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喇家小学、官亭小学、原中心学校合并,于2015年11月25日搬迁至现校址,现校址位于鲍家村一社,占地面积53946㎡,建筑面积17684㎡。

2017年秋季学期在校学生1272名(女生598人),其中小学生611人(女生262人),初中生661人(女336人),共有24个教学班;寄宿生659人;其中小学285人;初中374人。专任教师85名,女47人。

官亭镇中心学校下辖13个行政村,我校教师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涉及县内县外在校学生100多人,居住分散,教育扶贫涉及人口多,难度大,政策性强。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辍学,确保教育扶贫精、准、实,官亭镇中心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二、保障机制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组织机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了白山小学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督办扶贫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官亭镇中心学校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仁青

副组长:祁海成   马全文

成  员:王晓梅   李成海  范增花  赵丰瑛  李国伟

张学武   鄂福强  吕西成  吕根成  吴正全

郭积福   何克义  魁文明  桑占明  马国成

办公室设在中心办,由赵丰瑛负责日常材料管理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推动合力。

1、整合资源,利用相关政策资源,争取国家、省、县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2、实施县级地方政府主导,积极协调乡级部门,加大对帮扶点发展的指导,形成整体推动合力。

(三)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1、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台账,

2、按政策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和特困学生,

3、深入贫困家庭,了解群众所需、所求,找准扶贫帮扶点,力争将教育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推动和谐稳定。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时,坚持发展帮扶与和谐稳定相统一,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在和谐中促扶贫,在扶贫中保和谐。

三、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定期开展“认亲结对大帮扶、扶贫政策大宣讲”主题活动,深入农户宣传扶贫政策。

(1)根据民扶组办28号文及民和县干部“结对认亲”大帮扶工作制度,结合县教育局的安排和要求,根据官亭镇中心学校认亲结对帮扶计划,我校定期开展 “认亲结对大帮扶、扶贫政策大宣讲”主题活动,要求责任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帮扶任务,并开展好“认亲结对大帮扶、扶贫政策大宣讲”主题活动。

(2)学校对主题活动高度重视在活动开始前,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会议,解读建档立卡贫困户必知必会“十二条”、干部进村入户“十问法”、“二十必看法”等,通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帮扶责任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3)我校全体帮扶责任人利用不同的时间,进村入户,到赵木川、先锋、别洛、河沿等村进行结对认亲,宣讲中央和省、市、县确定的一系列扶贫政策,特别把我县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医疗和养老保险、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宣讲。通过宣讲,引导建档立卡户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苦等苦熬无出路、苦干实干能致富”的意识,激励每一位扶贫户深刻认识到我们党的关怀。在宣讲政策的同时,帮扶教师力所能及为贫困户带去现金、米、食用油、鸡蛋等慰问品进行慰问,与结对贫困户拉家常、谋脱贫,了解结对户的思想动态、家庭状况、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再次详细了解各自负责的精准扶贫户的基本情况和帮扶愿望。主题活动使我们的帮扶教师和群众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群众更加了解我们的干部职工,让结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知晓和享受好党的惠民政策。

(4)我校结对帮扶责任教师总共85名,每位教师都能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定期开展帮扶工作,切实将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与采集学生就读信息

在官亭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全镇村组干部大力支持下,官亭镇中心学校教师全面深入各村各队,下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宣讲教育扶贫政策,统计核实初中、小学、幼儿园县内外学生就读情况,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切实做到扶贫好政策深入人心,让每一位贫困学生享受到国家补贴补助,不让一个适龄儿童辍学休学,经核实官亭镇在县内县外就读义务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小学生106人,初中生46人,学前46人,总计198人;城镇低保学前1人,小学10人,初中4人,总计15人;农村低保小学8人,初中10人,总计18人。官亭镇总计贫困学生231人,其中女93人,寄宿生162人

(三)按政策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

2、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500元。

3、学前三年每生每学期资助600元

4、积极协调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扶贫工作:一是2017年10月份无锡市帮扶贫困生8名,每名学生资助500元,总计4000元;二是2019年7月民和县基准扶贫办下发2019年脱贫攻坚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特困生补助资金,其中我校建档立卡特困生6名,补助资金每生500元,计3000元,总计下发补助资金4500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四)狠抓“控辍保学”, 按政策做好贫困辍学生返校复读学生资助工作,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我校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主动和镇政府联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控辍保学”体系,上学年初中辍学4人,辍学率为0.57%。2017年12月和2019年7月民和县基准扶贫办下发脱贫攻坚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 劝返复读生补助资金,其中我校2017年12月控辍保学劝返复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名,每名学生下发补助资金840元,计3360元;2019年7月控辍保学劝返复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名,每名学生下发补助资金500元,计1500元。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11

2020年度脱贫扶贫工作总结120__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市、县委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在各相关单位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实施“集团帮扶,整村推进”,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团结和带领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安口镇吴坪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县精准扶贫会议精神,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这张扶贫“精准牌”。

(一)、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市、县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并按照“规划到社、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吴坪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贫困户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有卡、有簿、有册、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二)、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合理利用起来,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群众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户的经济和产业健康发展起来。

(三)、吹“响”攻坚的号角,精准整合资源,打好连片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各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集中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倾斜,激发群众发展活力,着力解决资金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二、加强领导。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我们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要求要把全村贫困人口核实好,在核实贫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门的低保人口衔接起来,通过认真相对比较,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

1、根据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按照贫困农户建档立卡的工作方法和步骤,做好贫困农户的统计工作。

2、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

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

3、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一是明晰“一条路径”,即力量法。按照省委、市的要求,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领导力量”的要求,以改革统揽、开发扶贫、拔掉穷根为总攻方向,以“五个机制撬动五个力量”为总攻路线,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总攻目标,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一起上”的格局、“认真抓”的劲头为总攻要求来贯彻落实省委、市、县的要求。

二是构建“一套机制”,即十子法。探索构建“十子”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是瞄靶子,建识别机制。梳辫子,建分类机制。结对子,建驻村机制。理路子,建规划机制。想法子,建帮扶机制。甩膀子,建动力机制。强班子,建引领机制。凑份子,建联动机制。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三是突出“一个抓手”,即抓手法。围绕目标具体、措施具体、进度具体、责任具体“四个具体”。

四是实现“一个突破”,即产业链法。要在产业链上发展,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上突破。通过产业链生成和发展要素的主动链接,链动农户、合作社、企业、基地核心要素和科技、教育培训、融资、特色品牌4个保障性要素,有效整合产业扶贫的资源和力量,促进农民尤其贫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整合资金和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创建工作,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亮化农村环境。要结合贫困户的具体情况,着眼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找准产业发展和增收路子,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规划到村、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实施好当前的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的投入,做到项目到村到户,资金到村到户,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四法”工作。

2020年度脱贫扶贫工作总结2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响应“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对我街道办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真抓实干,打赢打好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确保到____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街道办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街道办精准扶贫工作,现结合本街道办工作实际,将我街道办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成立了以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为第一组长,街道办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各包村领导、股室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式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站所全面抓的工作格局,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四个到位”,为顺利开展精准式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专题研究,制定方案

及时召开党工委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精准式扶贫工作,结合我街道办实际,制定了董地街道办精准式扶贫工作专项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工作进度安排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扶贫人口精准识别提供了认定依据,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及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基础的工作。在建立“扶贫对象瞄准机制”上下功夫,把真正的穷人找出来,把扶贫对象摸精准。

(三)强化宣传,统一思想

以全县进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工作为契机,组织街道办全体干部职工、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在各村寨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宣传动员大会上大力宣传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召开群众会80余次,印制宣传标语5副,村务公开20次,喷绘宣传3幅,电子标语2处。通过广泛宣传,把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识别标准、识别程序等相关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做到了家喻户晓,使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也进一步统一了干部职工及村组干部思想。

(四)动员部署,强化培训

一是及时召开全街道办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会,对全街道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是积极组织召开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培训会,对全街道办干部职工、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干部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确保全街道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规范有序、数据真实。

三是按照班子成员分工,组建工作组5个,分组对各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进行督查指导,确保工作实效。

(五)公平公正,识别公开

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统一标准、实事求是、分村负责等工作原则,按照农户申请、调查核实、民主评议、村级核实、乡镇审核、农户确认、二公告一公示流程等,严把审核调查关,全面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做到了全面摸排、调查真实、合理定性、全程公开。核查低保、五保、贫困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真贫困农户是否纳入贫困人口范畴,通过民主评议,确定拟纳入扶贫对象的人员,再对拟扶贫对象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

二、识别程序

以____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作为评判主要指标,将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农村扶贫标准2880元的人员作为拟扶贫对象,坚持以户为单元,实行整户识别,坚持规模控制,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健康、文化程度、住房现状等情况,按照农户申请(或村民小组推荐)、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公示、乡人民政府审核公示的工作流程进行识别。

三、取得的成效

按照“突出重点、先难后易、分批实施”的原则,对全街道办1011户3568名精准扶贫对象(五保户、低保户)逐一制定了结对帮扶方案,落实了结对帮扶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结合本街道办实际,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劳务输出和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核桃、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和抓好劳务输出培训。截止____年底,全街道办已实现脱贫255户1080人,还剩贫困对象756户2488人。实施董地村、明星村整村推进通组路硬化3750米,串户路硬化2300米,新建两条毛路2020米,总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85万元,通组、串户路硬化由村组织农户投工投劳。逐步解决325户1293人出行难问题。“雨露计划.助学工程”12人通过审核,正在进行上报公示,“雨露计划.圆梦行动”也在审核上报期间。贫困村计划出列、贫困户计划脱贫年度标注清楚。贫困乡镇、贫困村基本情况、帮扶计划、急需解决内容按相关要求录入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被动工作,进展缓慢。

二是个别村宣传发动不够到位,导致部分群众误认为被确定为贫困对象后会获得很大的利益。

三是个别贫困群众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在民主评议环节,群众不愿为其投票,导致出现漏识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街道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精准性。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继续深入推进领导包村、干部包户、扶贫对象参与的工作机制,把精准式扶贫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将扶贫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到每个干部,定期检查考核,确保分户包村工作机制和一对一对接帮扶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科学制定预脱贫人员帮扶规划。逐村逐户摸清____年225户1080人预脱贫人员的致贫原因,根据预脱贫人员需求,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农村扶贫对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

三是认真落实帮扶规划,加快实施全街道办产业结构调工作,落实好核桃种植项目、马铃薯种植项目、各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凝心聚力、精准发力,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

2020年度脱贫扶贫工作总结3____年,我认真按照省委、市委、区委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和区政协领导提出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__镇__村的1、2、3、7社扎实开展了结对帮扶工作,受到了所联系贫困户的热烈欢迎。

一、被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

按照区政协机关结对帮扶的统一安排,我主要负责联系帮扶__镇__村1社的__家、2社的__家、3社的__家和__家、7社的__家和__家等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__家共5人,妻子多病,无法干重活;__家共3人,他本人年老有病,无法干重活;__家共5人,他本人年老有病,劳动能力弱;__家共4人,常年不在家,住房条件差;__家共6人,他妻子多病,劳动能力弱;__家共6人,他本人年老多病,无法干重活,女儿有点傻,家里住房条件较差。这些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搞养殖业和外出打工。

二、帮扶责任人所做的工作

根据责任分解,__镇__村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主要由区政协领导、__镇相关领导和区上下派帮村的第一书记重点联系帮扶,我与区政协机关的__、__等同志协助联系帮扶。就我本人而言,____年主要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围绕实现脱贫目标积极建言献策。

根据《__镇__村精准扶贫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主动出点子想办法,配合区政协主要领导、__镇主要领导以及区政协下派帮村的第一书记和区政协相关委室的同志共同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脱贫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2、围绕加强沟通协调积极主动作为。

一是加强与__镇主要领导及驻村帮扶干部的沟通协调,及时联系研究帮扶工作有关事宜,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给予提醒,促其尽快解决;

二是加强与区政协相关领导、相关委室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情况、反馈信息,共同努力做好白鹤林村的联系帮扶工作。

三是加强与金融单位的沟通协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争取低息贷款。

四是加强与贫困群众的沟通协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自筹资金增加脱贫投入。

3、按照统一安排扎实搞好重点帮扶。

根据区政协“三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我重点负责结对帮扶1社的__家、2社的__家、3社的__家和__家、7社的__家和__家等6户贫困户。在这6户贫困户中,__家和__家已于__年脱贫,__家和__家已于__年脱贫,__家和__家计划于__年脱贫。所以,我__年结对帮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巩固已脱贫的4户贫困户的基础上,重点帮助__家和__家通过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医疗救助、改造危房、硬化院坝、美化环境等途径实现脱贫。__家共有3人,他自己在家搞点养殖业和带孙,他儿在外打工,家里还算吃穿不愁。__家共有6人,家中有3个小孩,其中有两个小孩在上学,还有一个小孩才两岁多,大人又没有技术,主要靠搞种养业和农闲外出打工创收,因而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虽然有四间破旧瓦房居住,面积大约90多个平方米,但屋内没有像样的家具和其他摆设。为了帮助__家脱贫,我主要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

一是向区政协领导汇报,下拨资金5000元,帮助他家改厨改厕和硬化地坝;

二是联系区农牧业局下派帮村的技术员到他家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帮助他家发展畜禽养殖业增收。

为了帮助__家如期脱贫,我主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努力:

一是报请区政协出资购买了20只子鸡、3头小山羊和1头40多斤重的小猪,免费送给他家喂养,增加他家的经济收入;

二是鼓励他家主要劳动力__农闲就近外出务工,拓宽收入渠道;

三是联系镇村干部帮助他家申报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补助资金改善他家人居环境;

四是联系__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给__最小的那个孙女儿上了户口。

2020年度脱贫扶贫工作总结4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百年未有之大飞跃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于此……

根据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更高举起改革开放大旗

在这里用了更高两个字,能够看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并在后续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表明了坚定态度。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

二: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

纵观中国经济,“定力”二字贯穿始终。保持定力,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有定力,就能沉得住气、稳得住神,不为外界所扰。有定力,就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计一时得失。这样中国的经济肌体在新陈代谢中充满活力,中国经济巨轮在劈波斩浪中行稳致远。

三: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厚情怀,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从强调物质增长到注重公平正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不断织就人民幸福线。

四: 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使命担当,为伟大事业掌舵领航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89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以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在风雷激荡的时代大潮中续写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壮丽篇章。理想信念不变,以最高规格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反腐决心不变,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40.6万人;担当作风不变,脱贫攻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各条战线涌现更多共产党员攻坚克难身影……

五: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宏阔格局,开辟大国外交新境界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眺望新的奋斗征程,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坐标。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着100年伟大复兴之路、70年社会主义建设之路、40年改革开放之路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一定能够再次写下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2020年度脱贫扶贫工作总结5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全区脱贫攻坚战线收缩至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时,摆在面前的困难也愈加突出。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既要有爬坡过坎的决心和勇气,更要掌握精细做活的方法和技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的脱贫攻坚工作重点之一——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就与下一个阶段自治区脱贫工作重点不谋而合,而如何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成为摆在当下的关键问题。

主攻深度贫困地区,首先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基层脱贫攻坚实践中,众多基层干部、驻村干部、党员模范是推动一线脱贫的最直接、最重要力量。从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诸多要素来看,政府脱贫力量的投入,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数据显示,全区近年来安排下达到南疆四地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到全区资金总规模的80%以上,安排下达深度贫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到南疆四地州资金总规模的85%以上。在此背景下,2018年,南疆四地州共有48.6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到脱贫总人数的九成。

主攻深度贫困地区,也要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

由于政府在脱贫攻坚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人会有疑问,打赢脱贫攻坚战,只靠政府行不行?当然不行,政府拿钱“输血”容易,但想实现由外界“输血”到自身“造血”的转变却很难。这个时候,引入更熟悉市场规则的社会力量,让各类资源通过市场与脱贫工作有机融合,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在南疆四地州深度脱贫实践中,无论是生产企业扩大招工规模吸纳富余劳动力、农业企业助力滞销农产品加工销售,还是因势利导推动产业扶贫、旅游扶贫,背后都是善于借用市场力量的思路。

主攻深度贫困地区,还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民政扶贫工作总结篇12

下面,我就2012年工作情况、当前和今后工作形势、推进路径、重点任务和管理监督等,讲五个方面的意见。

一、强力促进,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成效明显

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可谓形势喜人,硕果累累。国扶办领导对我省扶贫工作高度评价为:定位准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省委副书记尚勇在我办呈送的工作汇报上作出大篇幅重要批示,其中对工作成效的评价是:去年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扶贫战线的同志们勤奋工作,竭诚奉献,工作成绩突出。姚木根副省长也多次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简要总结2012年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

(一)工作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前所未有”

一是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省委、省政府先后四次召开高规格大型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强力促进和推动扶贫工作,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采取“四个一”组合式扶贫重大措施,去年在38个县定点扶贫的省(军)级领导及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到点调研累计达800余人次,指导各县研究扶贫攻坚和振兴发展项目843个,帮扶资金投入总量达到13.3亿:省财政专项支持38个县每县1000万元资金也及时下达到县,并专门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全省不断巩固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制定了实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行业部门责任分工,强化了社会扶贫,中直单位和央企在我省国定重点县定点扶贫的单位达到10个,实现了对全省21个国定重点县的全覆盖:省直291个单位包村扶贫,各设区市和县(市、区)参照省里做法,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全省有3700个单位参与包村扶贫。省委、省政府调整加强了由35个省直部门组成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督促落实扶贫开发任务及责任的《考核办法》。扶贫工作列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水库移民工作也强化了责任制。实行了一系列保障移民权益、扶持移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解决水库移民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领导,严格按照国家的移民政策和省制定的配套文件执行,使水库移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库区社会总体稳定。

二是投入强度前所未有。去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扶贫专项资金8亿多元,新增2亿多元,省财政配套和专项投入5.6亿元,38个省直部门和中央、省直企业直接投入10亿元,投资融资等间接投入超过40亿元,全省3700个单位包村扶贫投入3亿多,其资金总投入超历史创新高。去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水库移民资金近12.3亿,其中后扶资金8.1亿元(直补资金3.9亿元,项目扶持资金4.2亿元),后扶结余资金项目投入近4.2亿元。积极争取了国家扶持三峡外迁安置移民政策支持江西的力度,申报国家支持三峡工程关联影响鄱阳湖区项目规划总投资2.39亿元,落实申报国家2011-2014年规划投资1.4亿元,占国家对我省规划总投资的58.8%。同时,加强了对专项扶持资金的监管,2012年我省荣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先进单位,获国家奖励专项资金1200万元。

三是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在突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着力开展“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以及突出健全大扶贫工作机制,巩固发展大扶贫格局的同时,突出了推进专项扶贫和水库移民政策的落实。遵照省政府民生工程部署,扎实推进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第一,深入推进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依据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瞄准全省438万贫困人口,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3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并在全省深入抓好了1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示范点,新增安排2个“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试点。第二,深入推进移民扶贫搬迁。移民扶贫搬迁5万人计划落实搬迁对象11020户共50229人,超出年度计划任务0.5%:避灾移民6万人任务核定对象12877户共60182人(含3万人移民扶贫搬迁对象),超出年度计划任务0.3%。积极承担组织实施农村重金属污染严重地区群众整体搬迁的新任务。第三,深入推进“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在4个国定重点县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选择部分贫困村实施转移培训方式探索创新。全省完成培训36513人,完成计划的102.83%。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7.9%,其中就地转移到工业园区的培训人数占全省培训总人数的80.9%。严格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根据政策规定和动态管理要求,2012年核定全省移民后扶人口157.44万人,其中:核定直补到人移民91.91万人,核定扶持到村组移民65.53万人,及时足额下达移民后扶直补和应急补助资金共34456万元。同时,以移民超万人的51个县为重点,尊重移民意愿推进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因地制宣实施移民示范村建设,当年新增建设移民示范村295个,全省累计建设移民示范村达到1028个,进一步示范带动了全省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工作成效主要体现了四个“进一步保持”。

一是收入水平进一步保持了不断增长的态势。38个原中央苏区县和特困片区县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4473元提高到5160元,增长15.36%,其中17个特困片区县农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4112元提高到4765元,增长15.85%,340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由4201元提高至4865元,增长15.8%,以上其增幅均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3.5%高出2%左右。全省贫困人口由438万人降至385万人,减少53万人,减少12.1%。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保持了不断改善的态势。开展整治建设村庄3000多个,完成一大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2012年全省3400个贫困村新修、加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4151公里:改造及建设基本农田2.43万亩。全省水库移民安置区累计备案项目6168个,其中,基本口粮及农田水利项目1599个,基础设施项目3877个,涉及示范村、道路交通、新农村建设、移民用电、饮水安全和通讯等。提请国家评估通过了环鄱阳湖11个县(市、区)城镇供水建设项目1O个、农业灌溉项目31个。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安置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是主导产业进一步保持了不断发展的态势。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2012年,38个县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达20.05亿元,其中扶贫产业专项资金3.8亿元,行业部门投入资金1.49亿元,信贷资金1.8亿元,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资金7.9亿元,其他资金5.06亿元。资金主要投向贫困农户能直接参加和收益的种植业、养殖业。据初步统计,一年来共种植茶叶5.68万亩。果业5万亩,油茶9.01万亩,花卉苗木2.34万亩,其他类经济作物。18.66万亩,生畜养殖65.45万头,养殖家禽122.08万羽。水库移民安置区投入资金1742.75万元,安排生产开发项目257个,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

四是公益事业进一步保持了不断完善的态势。重点村和移民安置区结合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年实施贫困村内垃圾及污水处理工程764个,学校及幼儿园建设维修111个,卫生室建设及卫生设施改善87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178个。国定特困片区县全部启动了学生营养餐试点。水库移民安置区投入资金2937.73万元,共发展社会事业项目325个;投入资金657.43万元,发展生态及环境项目110个。在行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贫困地区和移民安置区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二、审时度势,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减贫缓贫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必须自觉用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和系统的方法审时度势,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一)从世界发展进程来看,减贫缓贫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贫困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生动荡和战争,及其他诸多罪恶,许多都源自贫困。因此,消除贫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始终将减缓贫困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但也要清醒看到,建成惠及13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其难度世所罕见。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是一个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距离千年发展目标设定的到2015年前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半的时间已经十分短暂,全球减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需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采取更大的行动、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世界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样,我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包容性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从而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一起为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美好世界而不懈努力。

(二)从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来看,缩小发展差距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随着近几年我国高速发展,我国面对最大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收入差距两极分化问题。目前我国贫富悬殊的趋势已经处于严重的状态。贫宫差距过大将导致不稳定的社会结构,贫富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和谐。从江西情况看,区域、城乡、群体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的发展落后上。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为例,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省人均水平的47%,人均财政收入只是全省人均水平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人均水平近33个百分点。可见,老区贫困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存在很大发展差距,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面临更多更大困难,也就是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不能满足于“翻番”的平均数,要清醒看到平均数所掩盖的不平衡和发展差距。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没有,但要力求把发展的差距缩的小一点。这就决定了加快减贫缓贫是我们绕不过的坡坎,需要我们付诸更加艰辛的努力,自觉把加快减贫缓贫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去谋划布局,自觉把做好扶贫和移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去扎实推进。

(三)从践行党的宗旨来看,确保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再次告诫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和“责任”紧密相联,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时重要讲话中重申“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彰显了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如一的宗旨和理念。纵观当代中国在党的领导下作出的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消灭贫困、及其在此基础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前,从区域发展来看,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因自然、地理、历史以及自然禀赋等多方面的因素,贫困人口和水库移民总体而言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抵御风险能力弱,甚至还有相当规模的贫困群众分散居住在偏远落后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而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水库库区人民为国家水利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党的十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全成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正如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因如此,促进减贫构成了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任务,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减缓贫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践行党的宗旨,把确保贫困群众、水库移民和落后地区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的重大责任落到实处。

(四)从经济发展实力来看,加快减缓贫困具备了强有力支撑。党的十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是我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这一历史性成就,得益于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3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1.7万亿元。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减缓贫困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新时期,我国大幅提高了扶贫标准到2300元,将更多的低收入人口纳入了扶贫对象;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集中扶持特困片区根本改变贫困面貌:巩固发展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动员各方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特别是国家对革命老区更加重视,对促进江西老区的减贫事业带来了历史性契机。我省罗霄山革命老区被划入中央重点支持扶贫攻坚的特困片区之一,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机遇,立足老区实际和欠发达省情,着眼改善民生这一最大的政治,把解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民生问题摆在优先位置。在全省瞄准438万贫困人口和162万后扶移民人口、锁定3400个贫困村、划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主战场,并采取了“四个一”组合式扶贫、落实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扶贫责任等一系列特殊举措,集中力量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的基础上,空前力度加大扶贫开发投入,2012年,筹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共达14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近6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多元,是上年的近4倍。各行各业认真落实扶贫责任,大力支持扶贫开发。2012年,仅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定点扶贫的省直部门、国有企业就落实帮扶项目资金13多亿元,行业扶持资金近51亿元。2013年省政府决定,在连续六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共筹集财政性资金约700亿元,着重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76件实事,为扶贫和移民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扶贫和移民部门肩负着具体贯彻落实和协调推进扶贫开发的重要职责,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从而自觉在行动上全心全意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谋福祉。

三、理清思路,科学理性谋划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推进路径

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要置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上级意图和基层实际的“三纬”之中去考虑,才可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正如考察扶贫开发时特别指出的“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因此,我们开展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理性谋划工作思路。

(一)准确把握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发展路径。众所周知,我省乃至我国贫困人口及水库移民基本都居住在农村,扶贫和移民工作无疑属“三农”工作范畴,解决贫困和移民问题必须置于解决“三农”问题之中通盘考虑,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必须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史已为我们揭示了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由于农业初级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小,附加值低,且农业生产受到土地、环境、水等资源约束,虽然绝对值在不断增加,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因而农业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承载的人口都极为有限,并呈不断下降趋势。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实现突破50%的飞跃,我省的城镇化率也达到了47.5%,但总体来看,我国、我省农村劳动力仍然显著大于农村和农业生产的承载容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高城镇化率还潜在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是我们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十精神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即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一方面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迅速提高其收入水平,并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为继续留在农村的农民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提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即通过“三集中三分化”(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工人分化),达到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的;另一方面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大的财富,为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基本公共福利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力支持。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不断推进“人进城、钱下乡”的过程,是统筹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只不过在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上,给予贫困人口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照和支持。

(二)始终坚持扶贫扶弱的基本原则。扶贫和移民政策是党和政府针对弱势人群、困难地区而设立的专项扶持政策,坚持扶贫扶弱是这一专项政策的总原则和宗旨所在。总结我们工作上的经验和教训,减贫缓贫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了扶贫扶弱的宗旨和原则;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源也在于扶贫扶弱的原则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对这方面,特别指出:“扶贫不是搞楼堂馆所、花花草草,而是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扶贫,一定要坚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好扶贫扶弱的基本原则,确保扶贫和移民政策真正惠及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

(三)科学安排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总体布局。减缓贫困涉及面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和全社会齐心协力支持。扶贫和移民工作要十分珍惜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各级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大好局面,牢牢把握中央重点支持罗霄山特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科学合理安排好工作布局。概况来讲就是要安排好“抓点”与“抓面”,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所谓“抓点”,就是立足本职,认真落实专项扶贫和移民工作职责。我们落实“抓点”职责,从对象上讲,就是瞄准385万贫困人口和162万大中型水库移民得惠受益、推进3400个贫困村和水库移民村整治建设、主攻以罗霄山片区为重点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扶贫攻坚、抓好省直291个单位及各级3700个单位对贫困村全覆盖定点扶贫:从工作上讲,就是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专项扶贫和移民工作抓一件、成一件,取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成效,带动面上政策和工作的落实。所谓“抓面”,就是协调拓面,督促落实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扶贫责任。我们落实“抓面”工作,主要是协调督促行业部门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优先扶持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重点是围绕解决突出民生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农村和水库库区覆盖;围绕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农村和水库库区延伸;围绕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在贫困地区和水库库区生根。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要认真落实“四个一”组合式扶贫举措,认真组织实施片区规划项目,协调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时,要大力倡导社会各界的社会责任,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积极拓展社会扶贫的新领域。

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和移民工作取得实效

在理清思路、谋划布局、把握路径的基础上,推进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中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的战略性工作:

(一)大力实施搬迁移民扶贫。我省还有100多万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库区、湖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不畅,生产落后、生活困难,而要就地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成本极高,难度极大。我省自2003年积极探索搬迁移民扶贫以来,先后已搬迁移民50多万人。多年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等显著特点,深受贫困群众赞誉。这项工作开展之初,基本上以有土安置为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搬迁移民逐步转向以工业园区或乡镇所在地集中安置为主。这种变化既能有效快捷地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贫困问题,缩小两极分化,又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内需。据调研,通过搬迁移民,群众收入和消费均增长3倍以上。这项工作既可能较好地解决当代人贫困问题,更能惠及子孙后代。因此,今后我们将把这一措施作为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战略举措来抓,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模式,2013年要完成6万人的搬迁安置计划,在4个县开展移民搬迁进工业园区示范项目,力争到2020年再完成扶贫移民搬迁安置100万人左右。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把握好四个问题:一是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新时期要更高水平地贯彻“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要求,更好地把贫困群众的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统一起来。总体是要顺应提高城镇化率、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尽量引导搬迁群众进到城市城镇,集中优化人口分布:尽量安置搬迁群众落户工业园区,方便群众就业增收。二是要实事求是确定搬迁群众安置模式。根据搬迁群众经济状况较好、一般、较差三种情况,坚持自愿原则,区别不同对象,分类搬迁安置。可探索两种模式,即:一种模式是在领导重视且具备条件的地方,探索在工业园区及附近建设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建造楼房,较大规模集中安置搬迁群众,在建房面积上分大、中、小三种户型,供三类经济状况搬迁群众自愿挑选;一种模式是在安置区域上,引导经济状况较好户进县城安置、一般户到乡镇安置,特别困难而无力进到县城和乡镇的少量农户,帮助其搬迁安置到中心村。无论何种安置模式,都要充分考虑特困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有些地方在移民集中安置点由政府统一建造40~60平方米的住房,提供给五保户和低保户居住,这一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要落实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专项扶持政策。扶贫资金要继续把移民扶贫搬迁安置作为扶持重点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水库移民相关资金也要重点支持移民搬迁安置,扶贫培训、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结对扶贫等方面政策要优先支持搬迁安置移民的后续发展。同时,要协调落实各有关行业部门的扶持政策,加大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后续发展的扶持力度。四是要充分利用相关政策搞好扶贫移民搬迁安置。深入做好生态移民、以工代赈移民以及避灾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工作。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国家和省重点支持振兴发展的政策扶持下,正在大规模实施近70万户、涉及300多万人的土坯房改造工程,对根本改善赣南老区人居条件提供了不可再得的历史性契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用好这个重大政策,把开展贫困村土坯房改造与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二)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类似搬迁移民扶贫工作,其目的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和现有劳动力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转移,更快地脱贫致富,也是从战略层面来考虑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发展问题,同时它也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素质。在培训方法上我们将侧重抓好两类培训,一类是支持贫困户子女职业教育学历培训,在教育部门对特困片区每人免除2000元学费和提供1500元助学金补助基础上,再给以1500元左右补助,我省将把支持这类培训首先扩大到全省3400个村,然后逐步扩大到所有重点县,包括特困片区县、重点县和原中央苏区县,计划到2020年全省此类培训达30-40万人;另一类为短期技能培训,我们将改过去由扶贫部门组织办培训班,为对符合扶贫工作对象,获得政府确认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补助,也就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以满足群众在培训内容、地点、时间上的多样化要求。此项培训我们计划争取到2020年培训20万人左右。

(三)大力加强村庄整治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可谓日新月异,但农村村庄环境变化甚小,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贫困村更是如此,城市光、洁、美与农村脏、乱、差形成强烈反差。尽管20-30年后,农村居住人口仅占20-30%,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仍有20-30%人口将长期居住在农村。因而,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大农村村庄,尤其是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力度。过去在这方面我省通过整村推进项目每年为每个贫困行政村安排10万元,一定5年,这点钱相对整治建设一个行政村所需的投入那是杯水车薪,难有显著的改变。为着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将每年在贫困行政村中均衡选定自然村为整治建设对象,在支持措施上加大投入,确保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一是落实新农村建设集成投入。省委、省政府部署从2013年开始,省级每年安排5000个新农村建设村点,每个村点集成投入100万元,其中省财政15万元、市县财政15万元共30万元:市县每年安排3000个新农村自建村点,每个村点落实市县财政投入16万元。各地要协调落实重点支持贫困村的要求,把贫困村自然村点整治建设与当地新农村建设村点安排结合起来,分年度制订分批分期实施的规划布局。二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省级每年安排每个贫困村10万元的扶贫资金,调整为安排贫困村中列入当地年度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点,其中省级村点每个20万元,市县自建村点每个10万元。未安排新农村建设村点的贫困村,仍按10万元安排到村扶贫资金,但资金使用要落实到下一年度计划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自然村点,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先期投入。三是督促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帮扶。我省各级共有3700个单位在贫困村定点扶贫,其中省直有291个单位,已实现对3400个贫困村的全覆盖。各地要把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作为定点扶贫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各级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作用,大力帮扶贫困村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力争全省一年整治建设3400个自然村,到2020年完成全省34000个贫困自然村,即3400个贫困行政村村庄整治建设。

(四)大力推进贫困群众发展优势产业。尽管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有相当多农民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尤其贫困村农民更是如此。因而帮助有能力、有意愿贫困群众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增加收入,显得尤为重要。今后十年,省财政将每年为41个特困片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各安排1000万元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其他县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主要通过设区市和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以及定点帮扶单位投入的资金予以支持,今后如有条件,在各级财政新增扶贫资金中予以适当安排。我们将大力组织和引导贫困群众,充分利用该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好经济效益的优势产业,并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力争到2020年,贫困村人均农业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在措施上重点要用好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有关政策。一是要充分用好省级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安排这项资金是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重大举措之一,务必用好用实用出最佳扶贫效益。资金使用要贯彻三个原则,即:集中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原则。该项资金主要用于与贫困村农民增收有直接关系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基地建设、加工和流通项目,主要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和信贷资金予以支持。突出扶持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原则。项目和资金使用要围绕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进行安排,防止资金流向大型区域性项目而偏离扶贫宗旨。覆盖贫困村原则。各地要对贫困村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进行全面规划,逐年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为落实好以上三条原则,对各县10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扶持项目实行计划管理,各县依据省制定的《管理办法》提出年度项目申报计划,报设区市扶贫和移民办评审,再报省扶贫和移民办备案,省办如无异议即可实施。对38个县以外的产业扶贫,要重点引导各级定点扶贫单位积极筹集可用资金,大力支持定点帮扶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二是要综合发挥扶贫和移民资金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的作用。扶贫资金方面,重点要发挥扶贫贷款贴息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科技扶贫项目资金的作用,覆盖带动贫困农户发展扶贫优势产业,确保贫困群众直接受益。水库移民资金方面,后扶结余资金除在移民贫困村重点用于实施扶贫搬迁和村庄整治外,在其他移民村组要重点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后扶核定到人的项目资金在移民村组层面适当集中使用,除在移民贫困村重点用于村庄整治外,在其他移民村组也要重点支持发展优势产业。三是要培育发展贫困村和移民村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接起来,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化解产业发展市场风险,为农户生产提供积极有效服务,提高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脱贫致富的组织化程度。在扶贫和移民资金项目安排上,对于已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贫困村和移民村,只要是依托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无论是从事产业基地建设,还是从事加工和流通,都要优先予以支持。

(五)大力夯实大扶贫工作格局。中央和我省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都明确了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任务,确定了行业责任分工,制定了分工责任《考核办法》。扶贫和移民部门要积极牵头协调,促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行业扶贫工作机制。依据《纲要》责任分工,督促各级部门制定行业扶贫规划;依据行业扶贫规划,每年初致函各行业部门报送年度《行业扶贫计划安排报告》,汇总情况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年终依据《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形成《行业扶贫执行情况报告》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二是要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机制。这项工作要在三个层次抓好落实:第一是抓好覆盖全省贫困村的各级3700个及省直291个部门单位定点扶贫,从联系沟通、协调服务、引导调度、督促考核等环节上,健全完善定点扶贫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第二是落实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38个县“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定点扶贫举措,全过程全方位跟进服务、搞好协调和督促落实,引导38个省直部门、38家国有企业大力支持定点扶贫县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第三是加强与国家驻赣定点扶贫覆盖我省21个重点县的11个部委、央企单位的经常性联系,通过主动上门拜访汇报、召开座谈会、邀请来赣考察指导、大力宣传反映他们定点扶贫做法及成效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他们对江西扶贫开发更大力度的支持。无论哪个层次的定点扶贫,都要从工作机制上狠抓落实。每年初,各级都要掌握汇总定点扶贫单位工作组和联络人名单。省扶贫和移民办要联合设区市、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协助国家驻赣11个定点扶贫单位、省派驻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定点扶贫的38个省直部门和38家企业,制订落实好年度扶持定点扶贫县计划;设区市扶贫和移民办要联合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协助291个省直定点扶贫单位制订落实好年度定点扶持贫困村计划: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要协助设区市、本县定点扶贫单位制订落实好年度定点扶持贫困村计划。并且,各级每年都要在年初汇总形成年度《定点扶贫计划报告》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年中要督促调度工作落实进展;年底要检查考核.并汇总形成全年《定点扶贫执行情况报告》报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三是要建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工作机制。各地要抓住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贫困问题的有利时机,强化政策引导、健全激励措施、营造浓厚氛围、鼓励先富帮后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重点要深化党员干部结对扶贫、军队支持扶贫、企业参与扶贫、社会各界捐助扶贫和扶贫志愿者行动。

五、加强管理,切实保证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扶贫和移民部门是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执行者、民生工程的实施队,对肩负的责任不可丝毫懈怠。因此,我们要从思想、队伍、作风、制度、廉政上,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为新时期扶贫和移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加强思想建设,强化造福群众的宗旨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扶贫和移民部门作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代言人,只有思想上装着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才能在行动上为了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因此,在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切实担当好党和政府赋予的神圣责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扶贫扶弱的天职意识,清醒把握扶贫和移民部门的工作定位,自觉把造福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第二,加强队伍建设,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要建立和健全工作机构,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适应形势任务发展要求的扶贫和移民工作队伍。扶贫和移民干部要苦炼“内功”强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本领,成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行家里手。当前,尤其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强化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机关党组织、精神文明、综治管理和勤政廉政等各方面建设,重视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着力提高干部队伍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水平,促进扶贫和移民干部认真学习把握新时期扶贫和移民工作的方针政策,求真务实为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排忧解难,奋力破解扶贫和移民工作难点问题,努力做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干部。同时,还要提高扶贫和移民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总结能力,善于通过电视、网站、报纸、简报、杂志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和移民惠民政策、反映

“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等重大举措的落实动态和显著成效、推广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展示扶贫和移民工作队伍奋发有为的新风貌。

第三,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干部作风如何,是检验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素质、个人品德、精神境界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扶贫和移民工作直接面对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扶贫和移民干部作风如何,直接涉及到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利益,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作出规定的要求,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把深入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利益作为基本要求,把艰苦奋斗、勤政为民、奋发进取作为基本取向,用优良扎实的作风密切与贫困群众和水库移民的血肉联系。

第四,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久性和规范性,是加强管理、督促落实的有效保障,更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紧迫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耍落实计划管理,制订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一件一件扎实落实、一环扣一环扎实推进。特别是扶贫和移民资金项目管理制度,要体现公共性、引导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工作连续性,做到:确保绩效,充分发挥扶贫和移展资金使用最佳效益;确保安全,充分保证扶贫和移民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和加强管理的需要,省扶贫和移民办已对贫困村村庄整治建设、移民扶贫搬迁、转移就业培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单位定点扶贫、行业扶贫、移民后扶规划资金项目、三峡移民资金项目以及扶贫和移民资金安排与项目申报、扶贫和移民工作统计、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报道、省办机关工作督促落实及考核、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考评共13个方面,拟订了专项管理制度并向各级征求了意见,这次会议前已印发执行。制度出台后不能停留在纸上,而要强化执行、认真落实。每项制度的执行,年初都要制订工作计划,年中都要调度执行进度,年底都要检查落实并综合考核。对检查考核结果,严格实行奖优罚劣。对扶贫和移民部门开展工作,既要加强管理,也要关心爱护。上级扶贫和移民办对下级扶贫和移民办要尽量提供必要的业务经费,并积极呼吁争取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在部门财政预算工作经费安排上,保证扶贫和移民部门的工作需要,切实解决工作经费不足的困难,坚决防止变相将扶贫和移民项目资金挪作工作经费的问题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