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合集12篇

时间:2022-10-07 23:27:28

数控技术专业

数控技术专业篇1

民 族 汉 籍 贯 广州 工作经验 3年

健康状况 良 好 身 高 174 专 业 数控技术

求 职 意 向

机械自动化/工业自动化:设计员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

求职 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一个星期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教 育 经 历

毕业院校: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日期: 2003-07-01

所学专业: 数控技术

2000.9-2003.7 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 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中级证

2006.2-今 华南理工大学 数控技术 业余就读

专 业 技 能

主要熟练软件:AUTOCAD/ SOLIDWORKS

灵活运用电脑软件予配合设计,使到提高设计的效率、更好的改善各机构及减少出现不必的错误。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较差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工 作 经 历

广州市xx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机械设计员

在公司担任设计员,负责电气控制机械的各类机构的设计、加工跟进、组装、性能改善、安装、维护维修等工作。

参与制造多类汽车行业生产线上的辅佐安装/焊接专用夹具,如:汽车座椅的滑轨安装夹具、汽车座椅的皮套安装夹具、座椅骨架焊接夹具、隔音室里辅佐检测夹具等等……

曾较为满意的作品

项目:广州提爱思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本田供应商)

雅阁、飞度等座椅的夹具、检具、隔音室检查线的各运送自动化设备。

项目:广州昭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广州本田供应商)

雅阁的减振ABS机构快速自动夹紧焊接夹具(用于数控焊接中的夹具)。

项目:武汉提爱思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广州本田供应商)

思域汽车座椅的检具隔音室检查线的各运送自动化设备。

项目:广州樱泰内饰系统有限公司(广州丰田供应商)

佳美汽车座椅扶手、头枕辅助海绵套装机。

数控技术专业篇2

 

对职业院校《数控系统原理》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本人进行了探索。在数控编程技术课程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学生对数控编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行动导向的知识模块。在总结过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希望能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活跃课堂气氛、变通讲述方法学好数控技术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获得理论基础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数控技术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没有生动的事例可以讲解数控专业,也没有经典的故事可供引用,传统的灌输的方法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同时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例如:生动形象的比喻问题:刀具的补偿概念是数控编程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学生对于刀具补偿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好像知道了,但是应用时就往往出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刀具补偿概念的理解深度上不够。 解决方法:例如在讲述刀具的半径补偿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做比喻让学生不但记住指令而且能够理解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通过比喻不但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了刀具半径补偿的概念,而且由于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实际应用上更能灵活多变的使用刀具半径补偿功能提高加工效率。 小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可以被引入到数控教学中,教鞭、粉笔盒、钢笔、书本、讲台等都可以作为道具,同时数控系统、数控编程中的很多理论都可以采用计算机动画的方式进行演示。二、 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合并数控专业,而是从知识体系上的融合,具体根据各个知识模块教学的需要,设计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方式,以及融合的比例。例如有些课上实训后开始讲授理论,如讲授数控加工刀具时,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生通过理论讲解并现场使用,马上就理解了原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实习教学是数控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数控加工牵涉到机床、夹具、刀具、工艺路线、切削参数及编程方面的知识,由于数控设备少,我们可先在普通设备上培训有关知识,避免一开始就就让大批学生涌向数量不多的数控机床,等到相关知识准备好了,需要进行程序运行时才上数控机床,这就大大减少了数控机床的工作量,从而缓解了设备不足的压力。因此,我建议实习应按普通机床加工(如普车、普铣)→仿真模拟训练→数控机床操作三步进行,其中,普车普铣旨在让学生掌握主要的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夹方法。训练其对不同材料,不同零件,采用何种工艺路线,及在不同的工艺路线、不同的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及切削深度条件对工件的形位精度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切削加工参数和工艺路线制定的感性认识。仿真模拟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编程指令和机床面板的熟练程度,为在数控机床上的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因指令不熟而损坏数控设备。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结合现有的教具进行多元化教学

在讲述数控编程时,我们都会给学生准备一些图纸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如果只用工件的图纸的话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图纸毕竟不能完全的把零件的所有特点表达的非常的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所编写的程序的加工结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在提供给学生图纸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已加工的工件的话数控专业,效果就比较好了。对于初学编程的学生,需要将零件的图纸和零件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程序运行的结果就是这个工件了,即省了很多时间对零件的特点进行讲述,又把被动的讲述变成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学会能够根据工件的实际特点确定加工方式,能根据工件的最后几何形状主动思考编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行解决。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工件,但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却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换成主动思考的角度了。这一转换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而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数控教师进行再培养

教师是课程建设与组织教学实施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数控专业又是一门工程实践性的学科,且发展很快,对从事数控专业的教师而言,应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实践的示范者。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这一环节的训练,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该专业的特点,在理论上还需加强专业学习,把教材钻深钻透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因此,作为数控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双师型”能力的培养。作到台上能讲,台下能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地把这一门课上好。而要做到这些,任课老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光有老师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老师尽快向双师型过渡,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培养,更为重要。学校应尽量为教师的理论提高创造必要条件,争取多让老师参加社会或高校的理论培训和学术交流,让教师能熟悉和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及时掌握最新理论,在实践上,学校也应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操作,参加实习指导,为教师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条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到数控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生产第一线为目的。数控编程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技术数控专业,能够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门技术,并能够使用这门技术为生产制造服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高技能人才。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忠实的愿望。困则思变,只有在不断的变化和尝试中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和更多的新技术的出现,职业学校的老师必然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如何让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技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永恒的探讨主题。

参考文献

[1]顾华.数控加工与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钱东东.实用数控编程与操作[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数控技术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35-03

作者简介:王凌云,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黄红辉,教授,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先进制造技术。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开发

1.服务地区经济,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构建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贯彻落实《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实施方案》。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依托校内外两个平台,推进,形成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企业的对接。

“数控技术”专业紧扣上海市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脉搏,覆盖多个新兴制造产业的岗位群,为机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上海龙头发展行业培养所急需的制造业一流人才。

在“示范型高职院校”目标引领下,以强化实践实训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先进数字化协同集成制造技术为特色,以技术革新意识、团队精神培养为先行,充分整合已有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做强“上海市数控技术公共实训基地”。

将学院拥有的“上海市数控技术开放实训中心”建成“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实训平台”,从而达到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利用该平台进行典型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的一体化培养目标;为培养以技能和技术创新为重点的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群--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制工艺与设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发展。通过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拓展工学结合工业中心,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地的功能,强化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烟机厂、上海大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上海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上海拖拉机内燃机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人民电器厂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企共生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完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等生产性实训环节的实施方案和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平台。

(1)实行学历教育与具有国际认证的职业资格“双证”制;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岗位任务作驱动,企业工作项目为导向,以一体化教学、工学交替等手段组织教学,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2)实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养成”教育模式;以企业为导向,专业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成为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以岗位为目标、实行工学交替、产学合作;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进行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书,扩大校外顶岗实习企业网络。

(5)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

2.专业定位与发展相融合

专业建设上,按照“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集学历、职业技能“双证制”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推进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建设,加快推进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支撑专业特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以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先进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进行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发展中所需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重点是培养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机床装调及设备维修、CAD/CAM技术、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及数控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想

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根据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企业的实际岗位职责为依据,课程体系全面对接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的课程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减少课程设置的盲目性。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走访,了解企业对于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针对企业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相应的课程与实训模块。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方法,突出技能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数字化制造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设计教学内容;按照模块化课程设计方法,重点突出技能;以现代装备制造业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制造过程为导向,过程学习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课程设计理念的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与设计。

2.以培养具有技术革新意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目标指向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学生形成数控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提高数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公共数控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数控机床程序设计与加工方向、数控多轴及高速加工技术方向、集成化数字制造技术方向、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方向及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能运用CAD/CAM专业软件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编程设计、加工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了解材料加工先进技术及理论,具有基本的从事技术革新能力。

3.能力结构总体要求

4.课程体系分层次、模块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分为基础能力模块、设计模块课程、制造模块课程、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五部分,各部分侧重于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专业核心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能力的培养,五部分课程模块共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具有系统性。各部分课程在开课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在课程内容深度与知识层次上具有递进关系,体现出课程间的发展性。

根据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统筹安排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课程,分层次构建训练项目的内容。分为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技能训练、金属切削技能训练、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训练、CAD/CAM综合训练、数控机床维护维修等五大模块。各模块训练内容对应相关职业岗位和课程需求,对接普通机械加工和数控技术应用职业标准,学生根据职业资格等级对知识与操作技能要求的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功能模块进行实训,在实训结束后参加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数控中级或高级证书。利用CAD/CAM综合实训和《数字化制造中心》,打破了过去各项数控加工技术互相封闭独立、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联系、系统化训练的传统做法,为学生提供全新教学体验,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实训体现专业特色,让学生掌握数字化制造岗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并取得数控加工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

利用理论教学、生产实训、企业顶岗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相融合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过程中了解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基于机械制造工作流程,依据数控技术相关专业标准以及相应岗位职业标准,兼顾搭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的要求,从主要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制造能力出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工学结合的基础条件。围绕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数控专业内涵建设,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高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规划与设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数控技术专业篇4

一、数控专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实质上是就业教育, 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职业岗位群所需专门知识及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因此,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职业能力由核心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构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顺利就业以及较快适应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起到显著作用, 它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次要就业岗位有数控设备营销与售后服务、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一线生产与技术管理等。由此可见,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工艺方案制定和工艺规程设计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手工及自动编程能力; 质量控制与分析能力;数控机床机械、电气调试和维修能力等。

二、理论课程设置

中职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应以应用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基本要求,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要以职业分析和职业实践要求为前提,来设置数控技术专业理论课程。在具体设置上要增强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及时补充,动态调整,以中职教育的“必要”、“够用”为尺度,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对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的反映。在我校三年的数控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课堂教学(包括实验)总课时为75周,我们将理论课程分为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部分,其中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占整个理论教学的比例为62.8%,专业核心课程所占比例为37.2%。

三、实践环节设置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开展一系列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我们采用模块化渐进式教学方式,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地安排实践环节。三年里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总课时达到了39.5周,具体安排见表2所示。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最佳途径。全方位的校企合作能够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与技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为全面实现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等方面的实践性教学,必须有实际生产的环境。但是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每台数控设备价格昂贵,学校购买的数控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因而实践效果并不好。为此,我们采取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进行生产现场讲授,跟班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下接受训练,营造职业氛围,加快了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升的速度,为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创造了条件。

几年来我们明确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实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向培养复合型、精英型数控人才培养方向发展,使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95%。学生在工作岗位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可很好得融入到企业氛围中。

数控技术专业篇5

一、数控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

据报道,我国要达到“十五”目标,达到15%的数控化,还需要约70万台数控机床,所缺数控机床的人才短缺达100万。因此,数控方面的人才肯定有着稳定的需求量。而借助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当进入产业布局、产品结构调整时期,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匹配、培养相当数量的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职业人才,成为迫切要求。而对于数控加工专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机加理论知识。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

二、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分类

1.金领层(数控通才)

金领人才的要求是:精通数控编程员、数控操作技工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广,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并且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2.灰领层

(1)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二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2)数控机床维护人员: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能进行PLC和参数设置。清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

3.蓝领层

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

三、高职数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数控技术人才,从事数控加工、数控一般编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和数控加工技术管理的中高维修应用专门人才。数控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2)数控一般编程能力;(3)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能力。还应具备下列专业综合能力:(1)普通机床的使用能力;(2)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3)计算机操作及应有能力;(4)CAD/CAM等软件的使用能力;(5)数控专业外语的使用能力,同时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

目前,我国通过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及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到数控专业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其应用;实践教学中缺乏对数控设备的检修、调试、故障分析能力和数控加工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目前培养的数控人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如缺乏工艺意识,工艺知识欠缺,数控加工只停留在理论上;(2)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精,针对性不强,如数控加工专业,不能很熟练地、正确地操作典型数控设备,要进行举一反三就更加困难;(3)对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掌握不够,如对ProE软件的应用不够了解,缺乏高速切削技术概念。

四、加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各类数控人才需求的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对现时的数控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高数控行业的整体素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构建以培养数控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一方面,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按“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整合;另一方面,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习题课、讨论课、现场课教学。通过开设综合实验课,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对新工艺、新方法的适应能力、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行双证书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考证,既可拿到就业的“敲门砖”,又可以把理论知识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

3.建立产学结合的教学基地。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教育、学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稳定的双师型队伍。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应注意从生产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针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建议:(1)对参与教改的老师进行培训。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掌握基础理论在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理论和专业课教师应熟悉专业、熟悉生产、掌握专业发展前沿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应该鼓励教师攻读定向和在职研究生。(2)确定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3)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验(训)课。对老师来源一方面可以选派出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推运专业教师在工程中从事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促进双师队伍形成。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数控机床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数控专业教学,就是要以提高新时代具有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探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高职教育模式为主题,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以培养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特点,以校企紧密结合所建立的共享、双赢的机制为人才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数控技术专业篇6

数控技术专业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本人结合10年来从事数控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培养目标既不是研究型也不是简单的操作型,为此我们对无锡及周边地区进行广泛的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市场所需的数控人才层次,进行正确定位。针对我校情况,确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机械、电子、微电子技术的综合知识,具备数控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加工、维修工作的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人才的就业岗位分析为:工艺规程的编制及实施;数控程序的编制;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数控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车间生产与质量管理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模式。各制造业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主要有: (1)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即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以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2)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BET模式。以能力为基础进行教育与培训,组织专家确定能力标准,成立国家资格委员会,建立一种能力本位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就能很快地顶岗工作。(4)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实施教育与训练,强调实务教学特色,注重职业证书的获取,以技能考核检验教育成效,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证书。上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其本国或地区技能人才的培养。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我校地处我国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努力,明确数控专业特色为“零距离”、“不断线”、“双证书”。

“零距离”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始终与企业“零距离”。学院利用地处无锡新区的独特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途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目前已有多名企业专家级技术人员受聘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学院则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跟班实践。

“不断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贯彻三个不断线,即外语训练不断线、计算机应用技能训练不断线、专业技能训练不断线,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滚动式”顶岗培训,努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

“双证书”是指学生毕业时同时应具有毕业证书和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并把技能证书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课程教学改革

为保证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按“必需、够用”为原则设置课程体系。数控专业的学习主要涉及到识图、造型、加工工艺、编程、维修等,因此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数控机床、数控编程、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等。努力减少其它系统性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实训课时,如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CAM实训等,确保理论与实训教学课时比例达到1:1,让学生在各类数控实训中强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同时开展正常的职业资格技能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数控技能的培养。

四、教材的辅助建设

为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教材建设不容忽视。近几年高校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品教材还占少数,数控专业作为较年轻专业,许多数控教材自成体系,内容重复,缺乏数控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而且许多教材参照本科教材的模式,过分强调基础理论,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够;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为此,我们尽可能安排双师型教师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强调授课教师应敢于打破教材体系,结合数控生产实际,注重课程与岗位需求数控前沿的关系,自编讲义作为补充教材。同时由于数控专业课程的图片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强调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尽可能进行直观性教学。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技术,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用相应的实践教学来深化。实践教学采取与理论教学体系并行、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既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以强化学生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目前我们依托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投入,建立了数控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就业前获取数控职业技能,实现“双证书”目标,目前已建成AutoCAD实训室、Pro/E 3.0实训室、数控编程仿真实训室、快速成形技术实训室、EMCO数控工业系统培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特种加工实训室、机械拆装实训室、钳工操作实训室等,可满足数控专业各类实训的需要。

实践性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外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有:绿点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德森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华达电器有限公司等。绿点、明和还成立了冠名班。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到企业中去,深入到具体生产岗位,能感受生产氛围, 拓展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际生产劳动过程的组织方法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工作内涵,有助于学生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校内校外实训的运作,有效地保障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目标。

六、结束语

数控技术是高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如何培养出理论知识过硬、又拥有专业技能的数控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办学方法。近几年我校致力于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教材的辅助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满足无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符合数控高职教育规律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凯峰.培养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实践.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2]孙逸华,朱国文. 职业技术教育数控人才培养、培训现状调查报告.2004-5-12.

数控技术专业篇7

首先,改革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从近几年的数控技能竞赛可以看出,竞赛理论部分比较新颖,紧紧扣住当前数控技术的发展前沿,具有知识面涉及广、题量大的特点。因此,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改革出发将显得尤为迫切,就需要对新知识进行增加,删除掉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及时更新教材。其次,改革和创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软件应用技术、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应用技术方面的知识结构。在数控技能竞赛中数控软件的应用方面,将技巧和熟练度作为考核重点,需要结合实际,将企业的生产实例作为教学课堂案例,应用数控软件在生产实际中所需要的新知识,让同学大量练习。最后,改革实践方面的知识结构。对于数控技能竞赛中的实操部分,主要将选手的工艺编排、程序编制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试题来源于生产一线,通常企业加工的一些典型零件,能很好地体现新工艺和新的加工理念。因此,及时补充新的加工工艺知识,在实践课堂教学中直接引入生产中的典型零件。

(二)师资队伍素质结构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相较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这个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也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技能。要大力改革师资素质结构,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促使其掌握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理论课教师具备一定的技能后,方可以讲解一些实习课程。数控技术专业教师需要积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接受多种技能训练。对于教师来讲,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需要大力改革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以便培养更多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数控技能竞赛中,学生选手所取得的成绩,不仅是选手本身的技能水平的直接反映,同时也间接地反映指导教师技能水平的高低,优秀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和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素质。要定期举行数控教师说课比赛和实操比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级别的数控竞赛,通过比赛,来强化训练,促进学习和研究。数控技能竞赛对人们是一个锻炼机会,要求每一个选手都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鼓励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个级别的数控技能竞赛,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结构优化。给予相关的教师人员素质足够的重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努力掌握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然后传授给学生。

(三)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近几年的数控技能竞赛中,学生组选手现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为欠缺,缺乏工艺的意识,无法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仅仅从理论层面学习到了数控加工知识。因此,需要大力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模式,要将校企合作和深化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与创新的侧重点,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德国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理念就是双元制,如今已经较为成熟;在对德国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时,需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将其优势借鉴过来,去其糟粕。如果实践活动只是在校内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下进行,企业生产工作岗位的经历较为缺乏,没有全真的工作范围和条件,那么将很难实现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因此,实现数控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体现人才培养特色,需要强化专业教学基本建设,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在教学装备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构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等,还需要与企业密切联系,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稳定可靠与较高的技术水平,将其应用到数控技术专业教育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也需要积极给予帮助和支持,共享相关的资源,以便发挥最大效益。

数控技术专业篇8

一、制造业呼唤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制造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正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我国制造业虽已名列世界第四,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仅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就短缺60多万人。我国数控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上奇缺,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缺陷,即他们的知能结构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制造业的需求。

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数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高呼唤我国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要适应市场需求,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高起点地培养从事数控加工、模具制造、CAD/CAM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我们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建立“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形成“以数控加工为龙头,以CAD/CAM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纽带”的鲜明特色;走产学结合的路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数控技术实用人才。

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人才培养目标

数控专业是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优良,专业技术适用,实践能力突出,能在数控技术领域面向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等多个不同方向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以及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培养规格

知识方面,要求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制图、力学、机械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CAD/CAM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能力方面:要求具有熟练运用和操作CAD/ CAM软件进行一般机械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能

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通过省计算机一级或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测试和Auto CAD操作四级考试,获得证书;具有熟练编制先进数控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线切割机等)加工程序及操作数控机床和特种加工机床的能力,并取得数控机床操作高级证书或美国 EDS公司UG认证证书,具有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基本能力;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及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能较为流畅地阅读本专业英文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英汉互译 (笔译)专业技术资料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具有较好的协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非技术性的相关能力。

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数控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可用“山”字回转体模型来表示。底面代表基本素质平台,反映基本规格要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心的主峰代表专业核心能力的水平,是专业特色的标志;周围的群峰代表非技术性的相关能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它们与主峰相互结合,形成综合能力。我们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发展多种相关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以形成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四、课程体系的改革

1.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了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模块和控制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数控应用技术专业模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块、CAD/CAM技术专业模块组成;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如果岗位群需要变化,更换某一模块就可实现快速适应。

转贴于 2.课程体系的特色

1)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

根据“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数控技术为龙头,以CAD/CAM为主线”,重组、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与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开发上,采用“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增加与专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且应用广泛的课程,把培养某项综合能力所需的课程内容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用实际问题作为引导,即从实际人手,先学习有关技术的应用知识,然后再学习比较抽象的理论,并注重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重要的专业理论都在明确的实践背景下加以介绍。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容量,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2)加强基础教学,英语、计算机教学三年不断线

加强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工具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英语、计算机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英语开设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计算机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AutoCAD、VB语言、机械CAD/CAM等多门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技术交流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学突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取得省计算机一级或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测试证书和AutoCAD操作四级证书。

3)强化实践教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钳工和机加工操作实训、CAD制图、电工电子实训、机械、模具拆装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模具设计与制造、现场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占总课时的 50%。实践教学做到三年不断线,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4)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四个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创业两个专业拓展类选修课程模块,扩大学生的选课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不同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及本专业技术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行主、辅修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大类下,实行按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推行主、辅修制。如主修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方向的学生,同时又可辅修模具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专业方向的有关课程,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五、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购买了6台数控车床、6台数控铣床及实验系统,l台VF一0美国哈斯加工中心和电火花机、线切割机等特种加工设备,同时购买了FANUC、SIEMENS系列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等模拟仿真教学软件和 Pro/E、UGⅡ等常用CAD/CAM集成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组建了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和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同时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综合改造,注入最新技术,重组、改造成新的实训室。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校内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产业一线的实际训练和岗位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实践环节。为此,学校与周边地区的众多机电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合作关系,设立了9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指导力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最新的实用技术,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到了在学校教育中学不到的东西。

2.师资队伍建设

数控技术专业篇9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数控技术专业英语”(以下简称“数控英语”)课程是各类高职院校数控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培养数控类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看懂机床屏幕英文信息和一些专业的英文资料[1,2]。它是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这样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普遍不被重视,学生兴趣索然,学习不主动。回顾一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高职的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只能在工厂中担任一个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很少要看英文资料。很少有学生被指定为程序设计和编制的人员。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数控英语能力不能在工厂中充分发挥出来。面对这样的现状,不仅要反思“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英语”的课程教学,还要找准了问题所在,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改革,才能有效地推进“数控英语”课程教学的进行。以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在生源整体状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1.1生源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且对“数控英语”重视不够

此专业在2014年之前为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中录取学生。2014年以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高职的单独招生。高职类院校招收的生源质量总体欠佳,学生的英语基础十分薄弱。他们对“数控英语”课程的认识不足,甚至还存在“数控英语”无用的思想。有的学生认为不学“数控英语”同样可以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之近年来“数控英语”课程的课时在逐年减少,很多学生对此课程毫不重视,从而导致“数控英语”课程教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

1.2“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适应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3]。“数控英语”之类的专业课在教学目标上也是照搬本科的教学目标———以提高专业的英语阅读和对话能力为目标。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与高职院校培养的数控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不能体现“职业性”特点。我院的前身是重庆航天职工大学,有比较深厚的航天技术底蕴,所以在“数控英语”课程教学上溶入航天技术,夯实学生航天技术基础的教学理念并无过错。但是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双管齐下,并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1.3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方式单一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的“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照搬本科院校“学科式”专业英语或沿用“高考英语”训练方法现象,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习题练习为主。训练内容仍然是阅读、词汇讲解等方式,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把英语记忆下来[4]。教学方法枯燥无味,缺少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的衔接。在课堂环节中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不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挖掘与特色的凸显。而评价方式偏重结果不重过程,由教师一人评定即可。这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欠佳,学习动力低下。2“2转变+2衔接”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数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通过连续几届的“数控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转变+2衔接”教学模式(图1)基本实现了教师环节

与学生环节的二个转变。加强了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衔接,与后续岗位技能的衔接。

2.1教师环节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思想从以往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转变到“教师指导的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如果对高职类学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他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行为自控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缺乏。虽然他们思维比较活跃,但英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欠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示范、优秀短文赏析、师生英语对话、小组合作、学生上台汇报演讲与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这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这可促进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的难易度和教学进度,解决教学难点。项目驱动贯穿教学全过程,促使教师积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让教师与时俱进。教师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地改革创新。

2.2学生环节的转变

“数控英语”课程的改革实践中,让学生思考学习任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组讨论解决思路并让学生进行探索实践。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介入其中进行辅导。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记,练记合一”,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数控英语”这门专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派上用场。同时,通过教师讲授示范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教师集中点评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二结合”教学方式,改变了沉闷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3加强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的衔接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数控技术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英语口语能力、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踏实肯干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将数控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与“数控英语”课程目标对接,确定了“数控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图2)是:能掌握数控英语的基本词汇,能看懂数控机床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信息,能阅读数控机床英文说明书,能听懂基础的英语口语。同时,培养学生有效沟通,组织安排,协调合作等能力,使学生学到的专业英语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又能让学生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

2.4加强教学内容与岗位专业技能的衔接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数控操作(NCoprration)、数控编程(NCprogramming)、数控机床的安全与维护(saftyandmaintenanceofCNCmachine)、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rm)等内容为重点。这些内容都是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岗位上必然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选择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andCAM),申请一份工作(applyingforajob)。这些内容,对该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绘图,怎样找工作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为了扩大该专业的学生在数控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增加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ccontrolsystem),交流司服电机(ACservomotor)等内容。实践证明,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3改革前后教学效果对比

教学改革之前,由于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化”教学模式,不适合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们对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缺少兴趣。课堂上学生们开小差,玩手机的人很多。学生们学到的数控专业英语的知识少,应用数控专业英语的能力差。很多学生不能看懂数控机床屏幕上的英文信息,他们阅读机床的英文说明书非常困难。教学改革之后,采用了“2转变+2衔接”的教学模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们对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课堂上学生们开小差,玩手机的人大大减少。学生们学到了很多数控专业英语的知识,而且他们还能够应用学到的这些数控专业英语的知识。他们不仅能看懂数控机床屏幕上的英文信息,还能够阅读机床的英文说明书。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正确的和成功的。

4结语

高职“数控专业”的“数控英语”课程教学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在充分做好行业调研的前提下,将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衔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控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数控技术专业篇10

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数控技术是制造业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苏州是国内机械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其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数控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为主线,以模具制造技术为手段的特点。苏州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使得具有跨专业知识结构的数控人才日益紧缺,也使得人才培养从数控技术单一专业转为数控技术跨专业培养。数控技术跨专业培养是在三个专业中,由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知识,完成课程实训,成为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现代制造业需求的学生。三个专业中,数控专业是核心,另两个专业是支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基于实训资源,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工厂”模式。数控技术跨专业学制三年,目标是培养专科层次复合型技能人才。要在有限的学年内,使学生获得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达到知识收益最大,就要求我院在原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找到行之有效的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具有动态、开放、互动、虚拟等特点,而网络环境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资源,可以适应数控技术跨专业人才知识建立与能力训练的要求,从而构建出满足数控技术跨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数控技术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网络课程和信息技术,从课程建设、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和功能开发四个方面展开。1.课程建设数控专业群中课程按课程作用不同分为专业入门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类,入门类课程包括机械钳工、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等多门课程,基础类课程说明公差配合、机制工艺、计算机绘图等专业基础内容,这些课程是数控专业群中共有课程,不同的岗位技能要求,区分出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跨专业的课程是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增加模具设计与制造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制定更新的教学计划。学生依照数控跨专业教学计划按学年完成本专业及所选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数控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也拥有所选专业的岗位技能。因此,数控技术跨专业学生既要完成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又要完成所选专业的相应课程及课时数,课程学时必须延伸到课外,采用灵活时间和方式学习。而网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为此这三类课程需开发为网络课程以适应跨专业的人才培养。网络课程包括基础知识、培训考工和案例讲解的内容。基础知识说明本课程的知识点,以实用、够用原则满足高职学生需要,以视频动画、图形图像的网页表现形式展现,使数控专业群学生学习非本专业课程也能易学易懂,增加学习兴趣。高职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培训考工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相近专业考工考证知识,参加实训和技能考试,合格获得证书,提升第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案例讲解,最具价值,内容是工业案例或综合案例,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工厂与企业设计、加工的产品,具有工业背景,是多课程、跨专业的知识应用。2.教师讲授可以是本专业课程,也可以是网络课程。在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分析单元案例、导入项目实例、逐步深入到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结果――工业案例或综合案例,从综合案例出发有效引导学生探究跨专业其它课程知识。网络课程中,教师提供授课视频,讲授时间灵活,与专业群学生在线讨论,协同编辑网页,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时或离线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构建学生本课程及跨专业的知识结构。3.学习方式在网络资源的支撑下,有课内学习方式和课外学习方式。在课内方式中,学生学习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和实践操作等过程性知识,获得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教育中,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课后学习,可以在寒暑假期学习,可以在实习定岗期间学习,接受教师指导,完成网络资源中本课程及跨专业课程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课堂中学会的项目实例和工业案例进行扩展,在课后不同专业学生团结协作完成扩展项目,取得课外学习举一反三的效果。4.功能开发数控人才跨专业的培养模式是基于网络资源,培养模式中的课程建设是基础,教师讲授是主导,学生学习是关键。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开发功能模块保障数控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使用编程软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开发的功能是课外学习记录汇总功能和网络考试功能。记录汇总功能将存储学生在网络课程中资源访问时间、地点、活动及作业提交、习题完成情况,定期汇总督促学生的课后学习,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自觉性。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需要参加学期末考试,取得成绩。网络考试功能实现数控专业群学生参加第二专业的在线测评,从学生以往的作业习题数据库中随机取题组卷,学生的考试结果及成绩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查阅评价。数控技术学生按照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网络资源中学习所选专业的课程知识,教师通过工业案例引导学生课外的探究式学习,开发的网络资源访问汇总功能和网络考试功能保障课外学习有效运行。

数控技术专业篇11

近年来,先进数控技术在我国制造业开始得到广泛使用。专家预言:“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1]。对于高校而言,《数控技术》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课堂讲授加上演示性的实验模式已经不符合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的需要,并且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相悖。因此,我们高校对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已成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下面介绍一下我校在《数控技术》教学改革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教学的现状

数控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由此来看,数控技术可以说是整个生产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体现的标志之一,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却跟不上社会的实际需求,未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①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分离,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实践,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冲突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与社会生产活动实际相距越来越远。②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数控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叉、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任何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都将牵动数控技术的革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却不高,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变化和进步,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数控技术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提高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的策略

①转变教育理念,加快观念的深入人心。数控技术这一行业虽然在我国发展已有些年头,但真正有多少人对这一行业有深入全面的了解那就不得而知了。为此,我们院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给他们提供相关的专业认识,在头脑中树立一定的概念。同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数控技术在现在社会的应用越来越广,在今后也是一个发展趋势。受多方因素的局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还是处于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阶段,对于技术含量较高领域的发展还是很有限的。而我国高等院校在这方面的教育观念虽有所改变,但还是较为落后,仍以传统技术教学为重点。同时,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较为重视理论,而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附属,或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它放在该有的位置,这也就造成了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生讲起来长篇大论,空有理论,做起来什么都不会,一事无成的被动局面。为此,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理念,力图将我们的学生教成不光会说,更要会做的实用人才。②创新和完善项目课程体系。建议将典型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目标,来体现高职课程价值趋向的职业性;以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为主线序化课程体系,体现项目课程基于过程培养能力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典型零件图样为项目载体,将同一项目载体贯穿于不同的课程中,把同一课程中不同项目的同类工作任务按项目载体总序排列形成课程内容结构,体现了目标、任务过程的连续性和技能与知识的完整性,便于积累工作经验;实践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在现的导学导做教学情景,使知识变的好学、知识变的好用;以物化学习成果展示、鉴赏和档案袋管理法为考核评价主要手段,分享工学成果,激励学生争强好胜、提高学习兴趣,体现了项目课程的技能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外在要求和主管意识的良好配合;按课程分工实施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和组织教学实施,维持了任课教师的专业覆盖度要求,提高了双师内含要求,体现了项目课程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和推广应用的普适性。③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视频展示,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或难以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结构变得直观,使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借助相关软件和仿真加工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编程和模拟演示,让学生在仿真练习中熟练掌握数控生产技术,学生通过与仿真场景的交互来体验一种真实感觉,因此能进一步提高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④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大区别之一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其整体质量。教师必须是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但应是课程实施者,而且应是课程开发者。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将年轻老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见习,同时也可以直接从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承担教育相应的教学任务。

总之,职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坚持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培养教师高度的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导成.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9).

[2]关天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数控专业教学的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数控技术专业篇12

1.培养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夹具设计及生产技术服务、数控机床操作、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应用、产品检验、数控机床维护保养、数控加工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能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为确定专业面向岗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通过广泛的调研得知,目前企业最急需的就是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具有数控高级操作工岗位能力、能熟练运用机械加工工艺及CAD/CAM软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结合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将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确定为数控操作工、机械工艺员、新产品试制工、机床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

2.实训内容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确定为以下内容:机械制图综合实训、钳工实训、CAD/CAM实训、PLC实训、普通机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控制类实训、零件的综合工艺类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设备检测和维护实训和企业顶岗综合实训等。

以“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为例,其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是:首先根据零件形状、结构的不同,将被加工零件分为回转体零件、平面轮廓零件、箱体类零件和综合零件四类,每一类型零件再根据零件复杂程度和加工难易程度细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如右表所示。

对上述八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选择后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时,教师指导工作量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逐步而减小,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表 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安排表

二、优化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1.开展多种数控系统教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决定了数控实训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合作。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就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数控系统。

单一数控系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应聘上岗时受到企业现状的限制,就业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制约。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现有数控机床25台,数控系统有日本的FANUC、大森系统,德国的西门子系统,国产的有武汉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和广州数控系统。另外我们还购买了上海宇龙仿真软件,它具备多种数控系统的仿真能力,可以实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全过程仿真。通过这些设备和软件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数控系统的编程与操作技巧。

与具备单一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员工相比,具备多种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他们工作适应性得到提高,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一些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数控设备的配置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配置数控机床要以实用为主,不要盲目追求高档设备,尽量达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机床要有网络化连接,企业今后的主流趋势是计算机编程,与机床相配的电脑中要安装企业进行加工所使用的主流CAD/CAM软件,如ProE、Mastercam和UG等。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16日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部16号文件),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一是学院老师“走出去”,去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能工巧匠“引进来”,作兼职教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特色非常鲜明的高职院校,2003年,学院作为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唯一代表首批参加并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积极探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有效方法。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有: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专业教师定期去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实训教学

1.“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清楚加工一个零件所需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意识,高标准对待实训。

2.“情境式教学”

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融“工艺分析、编程训练、操作示范、操作练习、产品加工、技能考证”于一体。

3.“工学结合”

采用企业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零件的加工过程。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然后与企业实际工艺路线比较,分析其优缺点。

4.采用行为导向“六步教学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