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政季度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3 14:30:53

路政季度总结

路政季度总结篇1

平时注重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政治思想和品德素养。认真学习了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并自身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二、加强学习,兢兢业业,提升工作业绩(来源:文秘站 )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的新形势要求,体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一年来我还是紧抓业务学习,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行政许可法》、《路政管理规定》等路政管理方面政策法规,向领导前辈们学习他们好的经验,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能力水平。片面的掌握自己的工作业务是不够的,平时我也注重向其他业务往来单位学习熟悉了解各种工作流程,在多学习、多接触中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办事效率,使自己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在日常工作期间,我能严格遵守站上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也能恪守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礼貌待人、热情服务,耐心细致。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治超工作新思路、新做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以上级治超工作部署为工作重点,积极研究科学可行的治理措施。

路政季度总结篇2

一、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职责明确

大队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为防止节能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按照总队、支队有关文件要求,成立大队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节能减排

根据节能目标要求,大队在第一季度着力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方案的制定,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节能工作。经研究讨论,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大队节能规划、大队2010年节能目标措施方案、办公用品及设备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水、电使用管理规定等。

三、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有关文件精神

节能减排是一项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节能意识,了解全国的节能形势和节能措施,使节能工作深入人心,在第一季度,大队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较大的提高了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水、节电、节油理念得到普及。

路政季度总结篇3

工业增加值指标可能会反复,8月数字可能是个高点。三季度的经济好转与企业主动去库存和需求回升有关,也与宏观政策框架稳定、预期稳定有关,稳增长的政策确实发挥了作用。但是,在低库存和过剩产能格局之下,企业经常在生产行为上过度反应,进而导致工业增加值和库存指标的不断反复。

企业盈利情况并非像市场想象的那么好,微观基础尚不稳固。今年上半年全部A股净利润同比增长12.2%,剔除金融部门后增长8.1%,较一季度的11.1%和5.1%(剔除后)进一步回升。但进一步剔除石油石化后,净利润增速下降至6.7%,低于一季度的7.3%。单季度看,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后下滑至6.2%,低于一季度的6.7%。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企业运行还存在很大困难,转型升级、消化产能、扩大市场暂时没有很好的抓手。

明年出口会有改善,但投资很难持续。今年的投资增速回升是稳增长政策的作用。明年一二季度,基建、房地产、制造业三大投资都很难保持持续,经济总体是下行态势。下滑幅度不会很大,还在下限左右。这种温和下行有利于结构调整,是良性的。

二、政策重点提质增效

三中全会定位全面改革,力度之大将超出预期。高层在推动全面经济改革上是有共识的。目前的政策思路和改革思路是对的。而且,从自贸区、金融改革、、户籍、人口、财税体制改革等领域看,改革力度和强度,远远超过我之前的预期。这是应该给予正面评价的。高层对“跑部前进”深恶痛绝,简政放权将会持续推动;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将不遗余力,要改变几个文件支持民营企业都不起作用的尴尬境地,经济活力或略有提高。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下降,短期的改革还不足以扭转这一下降趋势。明年不如今年,应该是比较确定的趋势。即便政府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不是政府和政策的责任,这是发展阶段和经济周期的规律。这不是个坏事,而是个正常的事情,大家需要习惯。

当务之急是通过全面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而不是再去吹大数量。股市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晴雨表,而不是经济增长数量的晴雨表。看看美国股市的表现就知道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绝非一天能够完成。沪深指数传统周期股所占比重太大,股市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不刺激”已经确定

宏观管理框架已经发生变化,要重视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在《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经济转型时的宏观分析框架》报告中,系统总结了主政时期的宏观管理思路、市场估值体系的变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更多靠的是简政放权,给经济松绑,加快开放,借此调整结构,培养经济内生动力,而不是靠单纯的投资拉动了。

盘活存量是重点,再搞刺激政策没有必要。很多人猜测近期经济好转是政府在暗刺激,我们认为缺乏依据。新政府的思路本质是抵触短期刺激的。总理明确强调了这一点:“经济下行时,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权衡利弊,我们认为,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这实际上批评了之前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下一步的政策不会轻易的“挖坑放水”,不会再搞大投资、宽货币了,而是定向投资、稳健货币。财政政策方面,“坚持不扩大赤字”;货币政策方面,“保持定力,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也要沉着应对、不畏艰险,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而将重点放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上。

克强经济学思路已经明确,没有极端情况不会再搞宽货币大投资。大家应该注意看一下总理在大连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这些讲话与之前我们给大家解读的“克强经济学”的思路是一致的,不再赘述。

四、廉价资金时代结束

流动性总体上是一个平稳的态势,不会太宽松。这与我们上面说的稳健货币政策一致。三季度初的时候我说过央行会投鼠忌器,不会太紧。央行多逆回购操作,锁长放短,实际上是一种相机抉择。央行没有如预期的降准,仍然是在逼迫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个思路也是对的。M2增速也好,新增信贷也好,高一点低一点,其实并不像市场想象的那么严重,维持利率平稳,是央行的一个主观意图。市场整体向上,需要略微宽松的流动性支持,这个条件实际上是不具备的。四季度恐怕要反过来说,货币政策不会太松了。

央行在维稳,但资金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同业市场流动性方面,央行意在维持利率环境稳定。理财产品季末集中到期情况改善有助缓解季末效应,钱荒担忧不再。但是,在实体经济流动性方面,央行牵头联席会金融监管力度开始加强。近期,8号文执行力度加强,银监会窗口指导要求票据受益权计贷款额度,非标监管将导致M2增量收缩,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压力仍存。四季度,受万亿余元财政存款投放,超储率将逐月回升,预计7天回购利率中枢在3.5%左右。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存量资金尚未盘活,资金价格依然会维持相对高位。

央行转向价格调控,廉价资金时代结束。利率中枢抬高引导资金存量重新配置,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调整还会继续,长端资产压缩的压力会延续。央行不会因为市场所担心的融资成本过高而放水,政策继续审慎。廉价资金时代结束,利率将成为引导金融业以及其他行业资源流向的重要要素价格,对经济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对宽货币的负面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稳健货币将是未来较长时期的主基调。面对地方政府大干快上,高层的态度很明确,“不要再期望中央银行多印票子了”。

五、三中全会是市场分水岭。

牛熊并存,结构分化,总量让位于结构,指数让位于板块,周期搭台不拆台,消费成长来唱戏,主题投资贯穿始终,恐怕是今后一个时期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

路政季度总结篇4

从刚刚公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比较低迷,尽管分项指标显示二季度比一季度走势有所回升,但这种回升的幅度非常微弱,改善的幅度接近于可以忽略。与其说二季度经济改善了,不如说依然处于低位徘徊状态,如图 1 所示。

从当季数据看,GDP一季度增速7.4%,二季度增速7.5%,似乎有所提升,但是考虑到去年二季度基数特别低,这种改善是可以忽略的。从累积数据看,一季度增速 7.36%,上半年增速7.4%,几乎没有变化,这好像是说经济向好了,但是改善幅度接近于零,看来统计局很能左右逢源,真把数据游戏玩儿到家了。

表明实体经济低迷的另一组数据是工业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如图2所示,从今年初到4月份,工业用电量增速快速下行,到4月份达到谷底,5月份出现反弹,但6月份再次下行,总体上用电量增幅低于去年水平,到6月份也没有出现上行 趋势。铁路货运量则出现持续低迷状态,1~5月份持续走低且呈现负增长态势,到6月份也不见反弹迹象。

二、 上半年经济数据水分较大,下半年会持续宽松

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没有特别难看,主要在于第三产业和出口数据的变化。首先,在第二产业大幅下滑的时候,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一季度居然达到51.1%,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第二产业的下滑。一季度第三产业的突然升高显得突兀,其增加的主要来源不是我们经常关注的金融、地产、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业,而是“其他服务业”。我们看到,长期以来这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 14%~17% 之间波动,平均15.5%,而今年一季度居然达到 20%,高出正常值 4.5个百分点,而这部分高速增长又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

如果这个数字有3个点的水分,则一季度的GDP高估了0.6%,真实的增长率也就6.8%,二季度的累积增速也就在7.1% 附近,这个数据与其他统计指标匹配,也符合我们的预测。用统计数据鼓舞投资信心的方法,在短时间内或许会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但也容易误导企业。我们看到,二季度,其他服务业对GDP 的贡献率降到 19%,估计到三、四季度会下降到 18%、17%。数据调节是暂时的,但它毕竟不是可以持续使用的手段,而国民经济中也确实不存在那么一个占 GDP20% 的巨大行业,如图3所示。

二季度经济没有大幅下行的另一大因素是出口的回升。今年一季度,出口下降 3.44%,导致经济下降幅度较大,但是4月份以后,出口迅速回升,到6月份当月实现了6.1% 的增长,上半年也实现了由负转正,外贸形势出现了转机。但是,上半年出口仅仅增长0.9%,顺差还是负增长,至于下半年,受到去年高基数的影响,净出口依然不会对GDP增长带来正的贡献,能够不拖后腿,已算万幸,参见图4。

三、 影响下半年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

由于我国财富分配格局的制约,消费只能平稳增长,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还是投资。今年前5个月,投资一路下行,从去年底的19.6 % 降到今年5月份的17.2 %,大大降低了经济的整体速度,二季度房地产投资比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尽管基建投资加快了 1.97个百分点, 但由于 制 造 业下 降 0.4个百分点,整个投资增速依然比一季度下降 0.3个百分点。6 月份国务院加强经济刺激力度,货币政策大幅放松,致使制造业投资回升0.6个百分点,导致投资整体增速比5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这是投资增速连续下降9个月以来第一次回升,这个升幅尽管不大,但它表明了政策指导思想的转变。

今年初,政府摆出“调结构、去杠杆、促改革”的态势,一方面收紧银根,一方面降低投资增速,我国经济似乎要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今年一季度天气寒冷,美国经济衰退,我国出口出现负增长。二季度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见顶回落,导致投资大幅回落。

这样内外负面因素的叠加使得我国经济迅速将到冰点,出现了俯冲式下跌的态势 。 一、二季度,外部、内部因素交互作用,到三季度我国经济内在矛盾逐渐暴露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不良资产迅速上升 ,金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在这种形势下,国务院放弃年初的政策思路,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明智之举,货币政策也到了改弦易辙的时候。对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言,也只有投资拉动一条道路可选。

在投资拉动经济过程中,制造业投资弹性较小,而且该行业投资受制于房地产投资,调节投资的主要选项是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因为这两项投资总规模大体相当,地产下降时往往需要拉动基建投资进行平衡,如图 6 所示。

但是,基建投资主要靠政府性投资影响,进一步增加受到财政收入增长的制约,如果进一步扩大,需要政府加大发债规模。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房地产投资增速会不会进一步下滑。而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幅度,取决于房价和销售情况。

如图 7 所示,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 7 个季度上涨,从 5 月份开始进入调整周期,5 月份下跌 0.32%,6 月份下跌 0.5%,跌速明显扩大。按正常调整周期看,房价下跌会持续 6~8 个月, 在今 年 年底 之前会一直处于下跌周期。

从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近 10 年我国物价上涨的三分之二来源于房地产涨价,而一旦房价下跌我国将进入通缩周期,随着通缩的来临,房地产销售进一步萎缩,房企会加大去库存力度,从而减少新开工和房地产投资,最终导致房地产景气指数全面下行,如图8 所示。

由于房价下跌导致的房地产投资下行,其持续时间要比房价下行时间更长,往往在房价回升 2~4 个月后才会结束。因此,即使房价今年四季度结束下跌,房地产投资也要到明年一季度才会恢复上行。也就是说,在没有特殊刺激措施情况下,经济总体上还会延 续下行 趋势,政策所能调节的仅仅是下行的幅度。

四、货币政策思路明显变化如果说一季度央行还希望用压缩货币 供 应 量 来 去 杠 杆, 以 期 实 现 调 结 构、促改革,一季度以来的经济现实使他们放弃了这种思路,转而面对现实,逐步采用价格型调节工具,即按照企业可以承受的利率水平确定货币政策目标。经过 4、5 两个月的微量调整,经济没有明显起色,6 月份开始,央行开始加大了释放货币的速度,如图 9 所示。

路政季度总结篇5

三季度及全年同比或增7.5%

GDP 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继续下滑至7.5%,中国经济似乎就此定格,“远见杯”对三季度和全年经济同比增速的预期均值都是7.5%。

“下半年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但硬着陆风险不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为保证全年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等指标不滑出‘下限’,政府已经并将继续出台温和经济刺激政策。”

工业增加值 “远见杯”预测显示,与GDP较为密切的工业增加值既不会明显反弹也不会继续下滑,仍将维持低速增长。三季度同比增长预测均值9.1%,与二季度实际值持平;2013年同比增长预测均值为9.2%,较2012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内需 内需将继续疲弱,投资和消费相对于二季度几乎没有变化。预测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季度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依次为19.9%、13.2%,较二季度真实值仅有微弱回升,2013年的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依次为19.9%、13.1%,较2012年实际值分别下降了0.7、1.2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投资增速受到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高债务的抑制,不过,考虑到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投资减速幅度不会很大;因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及“规范三公消费”的影响还将持续,消费乏力预计会贯穿全年。

外需 下半年,外需将有所回暖,但难以回到一季度的水平,甚至不会超越上半年10%的累计增速。预测显示,出口的三季度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0%,较二季度实际值上升1.2个百分点;2013年全年预测均值仅为7.6%,较2012年实际值微幅下降0.3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回稳,OECD领先指标处于趋势性恢复中,”安信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尤宏业指出,“如果QE退出的影响相对可控,发达经济的恢复可以持续,这将在边际上提振中国经济。”

CPI “远见杯”预测还显示,下半年,物价水平将会有所回升。三季度,CPI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2.7%,较二季度的实际值上升0.3个百分点;2013年,CPI同比增长的预测均值也为2.7%,考虑到二季度较低的基数,这暗含着四季度CPI将会进一步上升,不过,全年2.7%的增长仍大大低于“3.5%”,为政策预留了较大空间。

连平认为,下半年仍将延续弱势的宏观环境,使得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但考虑到猪肉价格有微幅回升、水电气等资源品价格改革推进、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仍在,下半年消费物价将高于上半年,呈小幅上升态势。

汇率 此外,预测显示,本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暂停,甚至会有所贬值。三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预测均值为6.16,与6月中持平;年末则有所贬值,预测均值为6.2。

在出口增长不理想、外汇占款持续下跌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可能会有所调整。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表示,人民币的本轮快速升值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是央行主导的结果,如果继续4-6月份的升值速度,那将超过中国经济的承受范围。早前,商务部不止一次在新闻会上指出,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出口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打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新近表示,要采取措施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外需。

预期逆转

三季度的预测,与二季度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机构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逆转,从看好复苏势头转向下行趋势不变。

本期(7月23日)调查中预计三季度会好于7.5%的机构只有15%,有56%的机构认为三季度将继续走弱,GDP同比增速小于7.5%。上期(4月23日)调查时,却有74%的机构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会快于7.7%。

本期调查对2013年全年增速的预期都在8%以下,最大值也仅7.8%,甚至有24%的机构预计2013年会跌破7.5%,有46%的机构预计全年增速为7.5%。上期调查时,有48%的机构预计2013年全年增速在8%以上。

“大家在根据最新数据及政策情况修正对未来走势的看法,”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表示,“之前过于乐观。”

修正的主要内容是政策预期。早前市场预设新领导班子的调控思路与前任大致相同,亦即在经济下行时推出财政和货币政策,从总量上刺激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进,新领导班子的政策思路逐渐清晰,“底线思维”最近才被市场充分认知。从官方表态看,只要经济在7.5%的“下限”附近,没有跌破7%“底线”的风险,难有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出,稳增长主要还是通过盘活总量的结构性政策进行微调。

徐高表示,年初时,市场高估了新政府“稳增长”的决心,低估了新政府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容忍度,即便在一季度数据大幅偏离预期后,多数分析人士也不相信在政府换届后会没有“稳增长”的刺激措施。

两期调查的预期出现巨大差异也与调查时间较早有关。实际上,从5月中下旬开始,市场对二季度及全年经济走势的看法就渐趋悲观,6月底的一致预期与统计局最后公布的数据已颇为相近。不过,这也再次暴露了目前宏观研究存在的短期化特征,市场情绪容易被单月数据的变动左右。

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指出,从长期研究看,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债务的紧缩作用被忽视了。在经济部门修正资产负债表的背景下,较低增长速度将会维持一段时间。

值得强调的是,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较高的货币增速并没有像历史经验那样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指出,上半年M2的流通速度大幅下降,这与机关团体的存款大幅增长有一定关系。目前,M2扣除这部分存款后的增速已经是13%,再加上股权融资的减少也超出了预期,货币环境“还是偏紧了些”。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对预期形成了打压。徐高指出,6月“钱荒”表明政策调控会出现另一种可能,也就是“犯错”,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比如,6月的信贷放缓已经抬升了票据贴现利率,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实体经济将受到实质的下行压力,整个投资都会因此放缓,其影响在四季度会更为明显。

本次调查显示,有36%的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内政策的不作为、滞后或者不协调”。

政策成关键

政策风险之所以令分析人士感到忧心,与当前国内经济缺乏内生动力不无关系。从目前的预期看,全年经济增速能稳定在7.5%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稳增长”政策。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尽管经济持续减速没有引发政策立场的转变,但对增长放缓的容忍不是没有限度。总理近日明确指出,2013年的经济增速目标7.5%便是“下限”,而7% 则是经济增长的“底线”。

“设置下限意味着,突破下限必定干预或者干预的力度更大,”连平指出,“这隐含着政策不会不管,社会预期不要有太大担心。”

虽然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经财政部部长明确表示不会推出,但在总量不变下,结构性调整已成财政政策的主线。朱海斌指出,财政支出构成的变化将加强财政政策的效用,例如,近期遏制公款浪费和削减行政开支的行动可能会提高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中央财政近期着力节约的支出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新方向。7月24日的国务院会议决定设立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的铁路发展基金,以铁路为切入点“稳投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铁路。

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也已推出。8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两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诸建芳计算,这项政策为600万户小微企业减税200亿元左右,虽然规模不大,但真正减在了“刀刃上”,对经济和就业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最新的汇丰PMI初值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景气程度仍然较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守住就业底线的重要一环。

出口再次成为“稳增长”的重点内容,只不过没有沿袭过去的增加制造业企业出口退税的方式,而是三条腿走路,既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又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企业及项目的支持,还对服务出口实行零关税、支持服务贸易。

再早之前的部分措施,虽然大都着眼于长远,但也可能有提振短期经济的作用。“比如,6月19日的八条金融政策,在长期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可稳定实体经济;6月26日的棚户区改造,在长期可保障民生,在短期可带动房地产投资,”诸建芳指出,“‘以长带短稳投资’将成为主要的政策路径。”

而财政部于7月18日发出的《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更多地可能是从货币方面产生影响。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指出,原本集中在12月的财政存款若能提前,或可减缓外汇占款减少甚至流出的负面冲击;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可能意味着财政支出总量的增加,由此带来的财政存款投放的规模大约可与一次降准媲美。此外,国库定存的充分利用,不仅能直接带来货币投放,还能提升商业银行放贷能力。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微调政策,但这些政策是否能稳住经济下滑的步伐仍有待观察。目前,“稳增长”政策多出自财政部门,货币当局虽然连续5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但主要是为消除6月政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以及票据贴现利率仍然较前五个月有明显抬升。

尽管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但市场预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不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打通渠道、引导资金,而不是降低正规部门的利率,降息对融不到资的部门难有明显影响,”汪涛指出,“银行贷款的利息其实并不是很高,对实体经济仍然较低,之所以会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高,是因为正规渠道不畅,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融资,成本经过不同中间人的层层加码才被推高了。”市场预期,下半年基准利率并不会有所调整。

“如果金融机构能及时跟进,在稳健货币政策中更多体现灵活性”,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可以预期市场有效需求将会逐步回升,微观活力将逐步增强。”

路政季度总结篇6

一是好的继续向好。比如产业方面,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9%,高于GDP增速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特别是旅游业迅猛发展,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我们以“*避暑季”为载体,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广泛开展旅游营销推介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前三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233.5亿元,增长58.4%。五星级酒店像喜来登酒店,今年以来客房入住率增长了10%以上,其他一些经济型酒店像如家酒店,入住率达到98%。前三季度*机场进出港420万人次,增长32.9%,人数最多时每天突破两万人。同时,农业尽管遭受了一些干旱,但仍然喜获丰收,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增长8.8%,这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需求方面,投资和消费增长都比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路走高,一季度为33%,上半年为35.2%,前三季度为35.5%。消费更加活跃,前三季度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62亿元,增长20.1%,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以商品房和汽车两种“大件消费”为例,房地产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66.9%,销售额增长99.5%,其中外来购房者占60%,汽车销售火爆,监测的16家汽车销售企业销售额逾亿元的占80%,增幅超过30%的企业在四成以上,个别企业增幅甚至达到了80%。零售业增长也很快,像星力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国贸广场百货集团销售额分别增长37%、15%。比如收入方面,财政收入在减收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增速逐季加快。财政总收入增幅从一季度的7.7%上升到上半年的13.9%再上升到前三季度的15%,地方财政收入增幅从9.5%上升到15.9%再上升到19.3%。前三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9元,增长9.8%;农民期内人均现金收入4033元,增长12.2%。以上这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向好,决定了*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健康的。

二是被动的开始变为主动。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经济。今年以来,工业经济逐步扭转下滑趋势,实现平稳回升。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5.3亿元,增长5.9%。从单月同比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7月均为负增长,但到8月份增长2.5%。特别是9月份,环比增长19.3%,同比增长15.1%,这非常不容易。从季度同比数据来看,各季度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幅分别为:一季度12.8%、10.5%;二季度-0.3%、1.2%;三季度5.3%、7.3%。一季度增幅较高,是因为去年凝冻灾害对工业造成极大影响,是负增长;二季度为前三季度中的最低点,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充分显现;三季度总量不断增加、增幅逐月上升。中铝贵州分公司等重点企业慢慢摆脱被动局面,逐月向好,*卷烟厂、贵州轮胎公司产值分别增长了11.5%和15.7%。同时,我市还建成投产和新开工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工业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已建成投产的贵州大力士轮胎公司工程及载重子午胎技改、永吉印务印刷生产线异地搬迁技改、开磷集团年产120万吨磷酸二铵(一期年产60万吨)等30个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29.6亿元,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就可以新增产值12.3亿元,2010年可新增产值40亿元。10月18日,老干妈公司二期工程投产,预计年新增产值5亿元至7亿元。在建的首钢*特殊钢新特材料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广铝集团清镇年产80万吨氧化铝、*海螺盘江水泥两条日产4500吨的新型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等72个重点工业项目,总投资近400亿元,达产后将年新增产值500亿元。总的来讲,*工业经济下半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这充分表明6月份全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召开以后,全市上下积极认真地落实大会精神,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力的政策措施抓工业。省领导、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同志都讲,*市近段时间抓工业经济,无论是精神状态,还是实际效果,都有明显变化。

三是新的亮点呈现。国庆节前,一大批保增长、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或开工建设。比如,环城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成为*交通内外循环的大动脉、产业发展的大走廊、促进城镇化的大杠杆、展示*形象的大平台,得到中央领导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好评。市域快速铁路网、轻轨一号线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的开工,不仅对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市域快速铁路网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正如铁道部部长在开工仪式上讲,*市域快速铁路网的开工建设,是当前扩内需、保增长,保持国民经济企稳回升良好势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西南地区路网结构,提升路网规模和质量,实现成贵、黔渝铁路与沪昆客运专线、贵广铁路的紧密衔接,增强贵州与珠三角、长三角及全国各地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9.1%,亏损面达40.7%,同比扩大7.8个百分点。一些指标自己跟自己比,增长得不错,但是跟西部省会城市比还有差距。比如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西宁低了0.3个百分点,比西安低了2.1个百分点,比南宁低了20个百分点,比银川低了4.2个百分点。省内的市(州、地)中,遵义、毕节、铜仁等发展势头很猛,一些指标盯我们盯得很紧。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毕节地区前9个月达到14.5%。另外,老百姓对改善民生还有新期待,对交通拥堵、脏乱差、社会治安等一些重大民生问题意见还比较多,所以还要再鼓干劲啊!

在前三季度工作中,我明显感觉到,绝大多数部门和领导干部确实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苦战50天,大战90天,奋战150天”的要求在拼搏,有的真是“白加黑”、“5+2”,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在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个别单位、个别领导干部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执行不到位、工作不力的情况非常突出。比如,有一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没有按照市委、市政府向社会公布的目标努力工作,不能按时竣工。我经常讲,我们要一诺千金,承诺了就得兑现,否则就会失信于民。一个人不讲诚信不可交,一个政府不讲诚信,老百姓注定是要有意见的,是不会拥护的。比如,市委、市政府早就明确要求制定环城高速公路通车后的交通组织方案,但是有关部门在分流过境车辆特别是过境大货车、限制货车白天入城等方面工作非常不力,致使环城高速公路通车后一段时间内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前些天我收到的网贴、信函有厚厚的一札,市民意见一大堆。我对有关部门提出严厉批评后,情况有所好转。有些事情主动做、被动做都得做,为什么不主动做?有些事情早做、晚做都得做,为什么不早做?像限制大货车入城这样的事情,全国其他大城市都是这样做的,怎么到了*就可以迁就?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执行力的问题。我再次提醒,在当前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全市上下工作必须抓紧再抓紧,对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绝不能敷衍应付甚至置若罔闻。

二、全力冲刺,做好第四季度各项工作

关于第四季度的工作,市政府已经作了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这个部署来推进。我认为,做好第四季度的工作,关键是对面临的形势要有准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回暖迹象初显。美国经济正处于复苏的第一阶段,9月份制造业产出环比上升0.9%,房市趋于稳定,股市呈上升势头。外向型特征明显的日本经济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也进入企稳复苏阶段。欧盟经济出现触底复苏迹象。从我国来看,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得到巩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上行趋势明显。从全省来看,经济增长高于预期,特别是工交生产回升态势明显。国际、国内以及全省经济复苏为我市经济回升提供了好的“土壤”和“气候”。但是,我们也要敏锐地看到,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味着宏观政策也可能会随之变动。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开始调整,10月6日,澳大利亚在20国集团中首先宣布加息,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机制已经逐渐来临。从我国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微调实际上已经开始。最近颁发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个行业确定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要把“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作为未来调控的重点之一。“土地闸门”也开始收紧,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坚决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势头。可以说,机遇稍纵即逝。对此,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抢抓国家宽松的宏观政策机遇,乘势而上,全力冲刺,千方百计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各项工作。在这场“接力赛”中,我们前几棒跑得都还可以,如果最后一棒没跑好,就会前功尽弃。

第一,要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克强副总理在我省考察工作时要求,首先要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抓好最后2个多月的工作。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快的,要努力再加一把劲,争取推进得更快,完成得更多更好,为全年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目标任务完成进度慢的,要找准原因,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着力加快进度,不能拖全市经济增长的后腿。投资方面,既要着力增加投资规模,又要注意优化投资结构。比如,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占了近50%,比重高于全国近7个百分点。下一步,要加大利用社会资金的力度。消费方面,年末消费需求一般都比较旺盛,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大力发展包括温泉旅游在内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挖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工业方面,目前离年初预定的13%的增长目标差距仍然很大,要千方百计搞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坚持一厂一策,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研究对策,帮助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创造更多的产值,提高产销率。同时,“三农”工作也一点不能放松。

第二,要干净利落做好重点工程建设收尾或开头工作。重点工程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市政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狠抓重点工程建设的重点,对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一方面,计划年内完工的在建重点工程,要倒排工期,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花溪二道、北京西路、贵金线、油小线、水东路等重点市政道路,对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打通交通动脉、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曾经说过,这几条道路通车后,*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会有明显改变,还叫“市民朋友们再忍一忍”。在省里开会的时候,我也多次这样向省领导解释。现在看来,如果交通组织、交通标识设置等细节工作不到位,效果就出不来,弄不好局部还有可能更堵。因此,我在这里重申,请交通管理部门务必提前谋划交通组织,提前将这些道路通车后的交通方案广告全体市民,确保这些道路充分发挥作用,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同时,市域快速铁路网和轻轨一号线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等重大项目也要本着“能快则快”的原则,千方百计加快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计划在年内动工的重点工程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力争按时开工。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工建设北二环、西南环线二期、北京东路等工程”,这是要接受人大代表监督的。这几条路是“三环十六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要在精心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开工建设。特别是北二环,经过的区域除了一条盐沙线,没有其他城市道路,尽快开工这条线,对于加强金阳片区、白云片区与新天片区的联系,促进城市发展,带动*北部片区开发,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十分迫切,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前期工作,实现年内开工的目标。

第三,要尽心竭力保障老百姓高高兴兴过冬天。克强副总理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也有利于增加消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和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要“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中切实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开拓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经济发展更有后劲。”一般来说,冬季是民生保障任务比较重的季节。天冷了,老百姓吃饭、穿衣、居住的需求都比夏天更迫切;冬天还要过元旦、春节,要保障全体市民欢欢喜喜、平平安安。当前,我们仍然处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要把保障民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更大的力气来抓。要高度关注老百姓的就业,绝不能让他们因为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而陷入生活困境。尤其是要加强劳动监察,绝不允许有农民工辛辛苦苦干一年却拿不到工钱的情况发生。要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步伐,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在寒冬来临前搬进新居。要切实做好煤气供应、自来水供应、电力供应等关系老百姓每一天生活的工作,绝不能因为工作做得不到位而让老百姓骂娘。要掀起冬季“严打”新高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要提前谋划,安排好元旦、春节慰问困难群众的盘子,标准跟往年比只能提高、不能降低,受惠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

最近,市里不少干部比较关心机构改革的问题,因为机构改革涉及一些人事调整。大家关心自己的去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发现个别领导干部在等待、在观望,该履行的职责也不履行,甚至对前来办事的同志说,“我还不知道机构改革后我会到哪里,所以这件事情我现在没法办”。同志们,作为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领导干部,应该想一想,现在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自己?只要还没有被调动职务,就应该认认真真履职,兢兢业业工作,直到离职的那一天。当然有些事情是不能干的,比如说借机突击提干、乱发奖金等,但业务工作必须正常推进、不受影响,怎么能推脱呢?当前正是考验大家党性的关键时候,希望人人站好岗。市委常委会已经确定,机构改革选拔各部门负责人人选的标准就是德能勤绩廉,一定要讲工作业绩,不是靠跑关系、走门子,如果不好好干工作,谁打招呼也没用。我负责任地跟大家讲,市委一定会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志,把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安排好,保证大家各得其所。即使一次安排还不到位,市委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调整的,大家完全可以放心,集中精力把当前的工作干好。

路政季度总结篇7

物流需求小幅回落,产业调整加快。1~4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可比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行业物流需求增速超传统行业。1~4月,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2%。其中,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需求增速偏低;医药、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制造等高附加值、低物流量的高新行业物流需求增长较快,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物流市场结构调整明显。

国际物流需求降幅收窄。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4月全国进出口货运量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在跨境网上零售等因素带动下,国际物流需求有所回升,尤其是4月出口货运量增速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同比增长9.2%。

电商、快递物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1~4月,与民生相关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7.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尤其是快递物流业持续高速增长,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1~4月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2.0亿件,同比增长42.3%,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物流成本水平进入低速增长期。1~4月社会物流总费用持续低速增长。一方面由于物流需求规模增速回落,物流市场结构明显调整,价值低、物流量高的传统行业需求相对较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随之有所回落,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落个0.4和1百分点,体现出经济转型阶段产业调整的新趋势。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公路运价指数、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同比下降5.6%和23.6%。

在此背景下,社会物流总费用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运输费用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

当月物流服务价格趋稳。2015年以来物流服务价格虽整体呈现低位震荡态势,但4月当月物流价格呈现趋稳态势。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回升0.1个百分点;从海运市场看,上海航交所发布的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4月平均为822.9点,环比虽下降0.73%,但降幅缩小2.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运价指数上涨0.5%,今年以来首次环比回升。

从后期走势看,近期多项政策相继出台,行业有利因素有所增加,物流运行仍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规划相继出台,区域物流发展成为产业升级、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推手。以海关通关一体化为例,据京津冀海关初步估算,货物通关时间可节省20~30%。

路政季度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3―0114―08一、总量态势

1国民经济增速继续趋缓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8%,轻工业增长87%。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中部增长101%,西部增长103%。

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6%。分类别看,食品上涨38%,烟酒及用品上涨12%,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上涨29%。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购进价格下降19%。

3劳动力供求均下降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1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显示,第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115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559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0,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均上升了002。与上年同期相比,本季度84个城市的用工需求减少163万人,下降29%,求职人数减少约227万人,下降43%。

4外汇储备余额增加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4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013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689元人民币。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销售大幅增加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 %),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8029亿元,增长187%;民间投资36763亿元,增长24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94%,中部地区增长241%,西部地区增长2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30亿元,增长314%;第二产业投资2463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投资32527亿元,增长245%。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1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全年加快4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11%,分别加快21和9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992亿元,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690%。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27045亿元,增长103%。城镇零售额47894亿元,增长122%;乡村零售额7557亿元,增长139%。

2 进出口增速回升,对外投资增长很快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97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出口5089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顺差430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4863亿美元,增长74%;加工贸易3230亿美元,增长60%。出口额中,一般贸易2337亿美元,增长166%;加工贸易2036亿美元,增长39%。进口额中,一般贸易2526亿美元,增长01%;加工贸易1194亿美元,增长99%。

2013年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118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18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3%。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15488亿美元,占842%,利润再投资29亿美元,占158%。 2013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15家,同比下降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35%。

3 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中央收入同比下降

1-3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034亿元,增长69%,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收入14606亿元,同比下降02%;地方收入(本级)17428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7399亿元,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

4货币供应超百万亿,贷款增长超预期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12万亿元,增长119%;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7万亿元,增长124%。

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611万亿元,多增235万亿元。

5银行间市场成交增加,月平均利率下降

一季度, 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成交6981万亿元,日均成交116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75%。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7%,比上月低030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6%,比上月低043个百分点。

6A股反弹回落,低谷徘徊震荡

2013年1季度,A股呈现反弹又回落走势。A股市场在去年12月开始走出一波20%的反弹走势,随后又出现大幅回落,近期回落至2200左右。长期看,A股仍处于低谷徘徊。

三、政策效应

1宏观总量态势

2013年第1季度,GDP增长77%,工业增加值增长95%,CPI上涨24%,均低于上年全年的平均水平,也比上个季度的水平有所回落。可见,经济运行的实际并没有出现国内外大多数机构和人士所预测的回升态势,倒与我们预测的趋势相符。这说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仍然处在调整和转型之中。在我们看来,这并非什么坏事,而是中国经济运行趋势的正常表现。

不仅如此,从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但产业结构却出现向好的方向调整的趋向。第一、二次产业增速明显趋缓,而第三产业的增速大大加快,不仅高于去年全年08个百分点,而且高于同期第二产业1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还体现在用电量、铁路货运和就业方面。1-2月份全社会的用电量增长55%,而3月份增长2%,创2009年6月份以来46个月次低,预示着制造业可能会遭遇“倒春寒”。1季度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99074万吨,同比下降078%,其中货运量下降069%,煤炭运量下降16%;3月份的货运量下降22%。1季度就业供求都有所下降,企业特别是一些外向型企业招工难已成为常态。CPI的走势也与此有关。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1季度仍然是一靠投资,特别是房地产,二靠出口,但情况并不乐观。“国五条”的出台和房地产调控加码,导致房地产市场成交活跃,地产商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出现明显增长,再加上货币和信贷投放大增,很多地产商都调高了今年的开发面积、销售额和业绩指标。但是,投资拉动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积累的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调整和转型,而且正在消耗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房地产泡沫也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一把利剑,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趋严和落实,开发商的好日子也可能终结,虽然一下子断裂为时尚早。不过,企业投资也会更加审慎,投资这架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也可能会慢下来。

外贸出口则出现异动,1-2月份,出口增长236%,进口增长5%(2月份为152%),贸易顺差441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逆差478亿美元,到了3月份,进口增速超过出口,逆差88亿美元。于是人们对进出口的数据发生怀疑,特别是出口货量与货值差距不断扩大,货值增幅明显大于货量增幅,虚报出口价格的情况相当严重。这可能与骗取出口退税和一些地方出口达标有关。如果再考虑到贸易摩擦的增加和贸易环境恶化,比如,去年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发起的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中国在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也是全球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为严重的国家。有鉴于此,对于今年的贸易增长切不可过分乐观。

消费增速趋缓也值得关注。由于1季度楼市升温,给房地产行业和汽车、家电等相关行业带来暖意,一汽轿车、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上市公司市场看好,利润大增。然而,去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给高档吃喝消费刹了车,降了温,使得白酒和高档餐饮消费直接受到影响。一些以往主打高档消费的餐饮企业由盈转亏,与之相关的白酒行业也风光不再。随着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一些行业的消费也会受到影响;H7N9禽流感的发生和扩大,禽蛋之类的生产和消费也会出现下滑。这是可以预见得到的事情。

2货币超发和货币政策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货币存量呈加速度增长态势。2000年M2为13万亿元,2008年接近50万亿元,去年974万亿元,世界第一。今年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十年增加6倍,去年末M2/GDP为188%,今年末有可能达到200%,与此同时,1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达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3月份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于是,人们对是否存在货币超发和货币政策如何操作,发生了争议。

否认“货币超发”的人不少,大都是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来观察问题。有人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衡量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标准是通货膨胀水平,目前的通胀水平不高,200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也比以前低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超发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其实,M2占GDP之比与通货膨胀是否发生没有必然联系,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复杂,最后都要通过超发货币来实现,但根据M2占GDP的比例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货膨胀,并无根据。既然如此, M2占GDP之比与资产泡沫有没有必然联系,无人提及,倒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

有人认为,“M2占GDP比重本是一个用于度量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概念,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判断央行无限制印钞的指标。事实上,一国M2/GDP上升,与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有关系,不能将之与货币超发划等号”。中国M2/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银行储蓄率高,由M2占GDP比重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公允。这一观点看似比较全面,有的也符合中国实际,如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比例低等,但并未抓住问题的关键。

总之,从通货膨胀标准和货币化程度来观察M2/GDP的高低有一定道理,也许在较发达的市场条件下是有效的,但过于一般化,与中国的经济实践尚有一些差距。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的经济体制和主体行为也非一般经济理论所能完全解释。

中国的M2/GDP确实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有合理的部分,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货币超发。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的推进,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加速,经济活动对货币和其他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大,自然会导致M2/GDP的提高。然而,将近200%的水平和数倍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绝非经济货币化所能解释。中国经济运行的特殊制度背景和货币创造机制才是根本原因。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模式,政府旺盛的投资需求引发了强劲的货币需求,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而中国的银行又主要为国有银行垄断,政府的投资扩张放大了注入银行体系的货币流量,政府投资也就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杠杆,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要知道,除了像高铁之类的中央政府投资以外,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的投资推动的,而银行信贷也大部分流向了国有部门和地方融资平台,金融资源对国有部门的过度倾斜和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资金效率下降。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2007年最高,达40%-50%,2008年及其以后直线下降,最低时为20%-30%,全要素生产率1978-2007年,每年平均为38%,2008-2010年下降到22%。于是形成了政府投资与货币创造的循环,不断攀升的M2/GDP比率则是这一货币创造机制运行结果的外在表现,银行的货币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倒逼的特征。所以,把货币超发的板子打在央行的屁股上也不公允,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甚至收紧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信贷和货币增速大大快于GDP的增速,二者间差距不断扩大,自从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以来,GDP增长趋缓,而投资增长未慢,货币增长依旧,今年的情况也是如此。1季度GDP增长77%,而投资增长209%,M2增长157%,后二者是前者的271和204倍。今年又是政府换届,新官上任三把火,据今年两会上透露出来的资料,尽管中央政府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增长率超过10%的有24个,如果加权平均计算,全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在75%上再加4-5个百分点。要达到这样的增长目标需要多少投资,进而需要增发多少货币和贷款,不能不是一个大问题。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催生的地方公共投资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为了保证这些投资完成,货币和贷款还会继续扩张。正因为如此,惠誉上周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下调至A+,评级展望为稳定,理由是中国过去依靠投资和信贷驱动经济,导致了金融和债务风险的积累。

也许有人会说,M2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的增加,今年的情况也是如此。1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30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增加额,是2011年第2季度以来单季增量新高。这也是央行无法控制的一个因素。其实,这也是由中国的增长模式和融资模式决定的,这种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的趋势,也造成了货币和贷款的过快增长。因此,要降低M2占GDP的比重,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知道在现有的融资规模和贷款规模中是否包括了体制外的融资?大概没有。据笔者接触到的情况,体制外的融资活动相当活跃,很多人都在从事这一业务,每个人的规模在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借入资金的利率是12%、15%、甚至18%,贷出资金的利率是36%、40%、甚至60%。由于体制内的资金主要用在国有大企业和投资上,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很大一部分要从体制外的市场上筹措。这就是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的现实。金融管制违背了自由交易、借债还钱的基本规则,金融秩序也就发生了扭曲。

M2增长与GDP增长的脱节也向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以M2的数量为控制目标和政策变量,调控的对象主要是资金的供给方,而对无以遏止的资金需求和需求方的强势不起作用。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非信贷融资的增加,这种数量化的控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的趋势,需要央行更多地从数量手段转向数量和价格手段并重,因为,只有价格手段不仅可以像过去那样调控资金的供给方,而且可以调控资金的需求方,同时可以提高资金效率。

3“国五条”和房地产调控

在1季度中,随着“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房地产市场及其调控又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基于此,有必要对房地产调控进行一些回顾和讨论。

(1)先看“国五条”及其细则的出台。2月20日,前总理主持召开其任期内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布置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了所谓“国五条”。其内容是:(一)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二)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三)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其用地供应;(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五)加强市场监管。其中,最重要的是严格限购措施,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国五条”的实施细则落地,除了重申省长负责制,对省级政府稳定房价不力进行约谈和问责外,限购、限贷、税收三箭齐发,诸如,对房价上涨过快城市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房屋转让所得税严格按20%计征,各地要提高商品房预售门坎等。接着,由广州首发,各地的实施细则也赶在3月31日大限前陆续出台。其中,北京的细则最严,可操作性最强,一是把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逐步纳入限价房系列管理;二是限购令从外地人转向户籍人口,成年单身人士限购第二套住房;三是细化了“20%个税”执行的征税举措。大连、合肥、武汉、成都只有笼统的房价控制目标,南京、贵阳只有100多字,长沙还不到60 个字。其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通知》强调,“继续严格执行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一房一价规定,严格按照申报价格对外销售”。为了落实这一规定,4月15日,发改委对违反规定的山西富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房企进行处罚,曝光罚款,罚款金额达1000多万元。

(2)再看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今年1月份,房价呈现有涨有跌的结构性上涨格局,2月份则不同,出现了普遍上涨的态势,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1个,持平的3个,上涨的66个,最高涨幅达3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的城市有8个,上涨的城市有62个,最高涨幅达82%。这说明进一步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必要性。然而,3月份比2月份更甚,广州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同比增长507%,环比增长603%,均价16817元/平方米,同比暴涨349%。在赶末班车心态的激励下,深圳二手房成交环比增加近4倍,为2006年以来第二高水平,价格也在上涨。4月1日,地产股普涨,盘中万科、保利等个股最高涨幅接近4%。

一般商品房火爆,“小产权房”更火。有的栏排还没拆掉,楼已卖完。深圳去年底每平方米4000元,春节后销售看好,涨到5500元,到3月8日有的涨到7000元。而附近的商品房都在2万元以上。小产权房的价格只有商品房的1/3,还可以分期付款,火是有道理的。

在“入学积分”和“国五条”细则的双重推动下,学区房也出现了上涨局面。深圳学区房片区的成交量和价格都突破了历史最高值,小户型更受青睐。44平方米的小户型低层成交价230万元,高层成交价250万元,单价高达57万元/平方米,堪比市面上大多数豪宅,甚至别墅的价格。北京更甚,学区江湖频现天价房。3月底,北京华清嘉园一间37平方米的学区房叫价350万元,另外一处小学的学区房早已超过每平方米10万元的底价。学区房比非学区房均价贵1万元。

在楼市上涨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很火爆。北京、上海均出现了高溢价的土地成交。4月10日,浦东发展集团以3775亿元拿下浦东唐镇新市镇12万平方米的住宅地块,溢价率6543%,楼面价182万元/平方米,创今年以来上海单价总价最高记录。4月11日,北京通州台湖地块公布招标结果,福州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93亿元的最高报价中标,溢价率为112%,楼面价118万元/平方米。可见,“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落地后,土地市场和新楼市场仍然很火爆,二手房市场近日有所跌落。

(3)复看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不佳,甚至越调越涨,越控越高。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根源也不难发现。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态势是“卖方市场”,而且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卖方市场”。对于卖方市场,中国人并不陌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排队、票证、黑市,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越管制越严重,而且短缺和过剩并存,造成极大浪费。但那时没有市场,计划价格不变,只能从短缺加剧上反映出来。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有了市场,但政府还想管住价格,于是出现了越调控价格越高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鬼城”,白天鲜见人,晚上少见灯。鄂尔多斯是有名的“鬼城”,但“空城鬼域”不至鄂尔多斯一处,常州新城区、河南鹤壁新城、湖北十堰等,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许多新区新城都或多或少地赢得了“空城鬼域”的名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的“卖方市场”是如何变成“买方市场”的,大家也清楚。是靠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发展生产解决的。房地产市场也得走这条路。

其次,用限购、限价的办法进行调控是不对的,这一点是清楚的。它与当年的票证是一样的。这不是宏观调控,而是政府管制。但管制从来都是管不住的。与其管制不住,还不如早点取消管制,放开市场,加强管理,事实上,户籍制度早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了,不过,我们还把它当作宝贝。用差别利率和税收来进行调控是对的,应当坚持,认真实施。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提出明年要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是征收房地税的基础和前提,应当做好。不过,有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反。就以20%的个税来说,引起赶末班车的反弹和市场的波动暂且不论,能不能抑制房价还是个问题。因为,20%的个税不一定是售卖者交纳,很多是加在了购买者的头上。这样,房价是跌了还涨了,还不清楚吗?

再次,从各地“国五条”实施细则的博弈来看,能否落实还是个问题。根源还在于其中的利益太大,不从根本上解决,只凭国务院的命令起不了多大作用。据福布斯中文杂志和中文网总编辑周健工综合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数据估计,2012年,房地产销售额64万亿元,交纳契税2874亿元,房产税1372亿元,营业税4051亿元,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交税合计11万亿元。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利息840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28517亿元,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47917亿元,占64万亿元的75%。这一估计有一个缺点,土地出让收入必须扣除征地成本,假定政府可以得到的部分占40%-60%,即11407-17110亿元,那么,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为30807-36510亿元,占64万亿的48%-57%,其中政府占35%-44%。可见,地方政府对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收入高度依赖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么大的利益,地方政府决不会自动放弃,政策调控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正如有的人说,“国五条”只是给房地产摁了个“暂停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的失败就在于就房地产论房地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头疼医脚。问题虽然表现在房地产上,但根子却在体制上,调控政策有的选择和使用不当,有的并未针对问题的要害,执行起来步调也不一致。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会解决问题,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调控。看来,房地产调控需要有新思维。

四、体制分析

1政府机构改革的亮点和遗憾

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即铁道部、交通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数量增减相抵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第6次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也许是撤销铁道部、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和海洋总局。因为铁道部是中国最后一个在名份上和实质上仍然实行政企合一的行政垄断单位,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危害,海洋开发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最大的遗憾是,体改委未能重建,发改委也未能缩权。因为中国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还需深化,而作为计划经济象征的发改委权力越来越大,更需要缩权转型,向反垄断委的方向转变。

2铁路政企机构分开,经济没有分开

对于这一改革举措,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兴趣全面评述,只想就铁道部的撤销和铁路总公司的组建作一些讨论。

撤销铁道部,铁路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方案并非自今日始,早在2003年就提出来了,但10 年后的今天才能成为现实,可见中国改革之难。

不管怎么说,撤销铁道部,在交通部下设立国家铁路局,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从组织机构上做到了政企分开。这确是一个进步。走出这一步,铁路改革就取得了突破,进一步的改革也就提上了日程,可以进一步讨论。

然而,组织机构上的政企分离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经济上仍然是政企合一的,集中表现为债务的处理及其背后的产权安排。现在,原铁道部的债务全部由总公司承接,一方面,公司无法按企业经营,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和市场主体,因为这些债务是它出生以前就存在的,不是它的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国家也抽不了手,向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脐带仍然没有切断。

由于高铁,铁道部大量举债,既向银行贷款,又向社会发债。据原铁道部2012年第3季度汇总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总资产为43万亿元,总负债为266万亿元,负债率6186%。这就是总公司承接下来的全部遗产。

不仅如此,如果说266万亿元是既成债务,是旧债,那么,大规模铁路建设还在继续,还得借举新债。今年计划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这些投资从哪里来?3月8日原铁道部已经招标发行今年第一期短期融资券200亿元,相关发行文件显示,发行人及下属企业已发行尚未到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总计7591亿元,3月1日,又获得600亿元中期票据注册通知书,并将择日发行,同时申请发行2013年铁路建设债券1500亿元。总之是旧债未还,又添新债。

3以解决债务为契机,明晰产权安排和经营责任

如果仅仅着眼于还债,没有必要多费笔墨。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以还债为契机,明晰铁路资产的产权安排和经营责任,把铁路改革和发展这盘棋走活,使铁路总公司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

由于旧债新债的决策主体和承债主体不同,解决的原则是新老划断,但又要通盘解决。旧债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数量,其中一部分债务是银行贷款,银行当然负有一定的责任。由于这里的银企关系不涉及改革,问题相对简单,是展期还是借新还旧,或者是减免利息,或者其他办法,也由有关方面商定,我们不再讨论。由于旧债的发生不是总公司决策造成的,而是原铁道部决策的,因此政府要承担一部分偿债义务;由于总公司承接了原有的资产,也应负有一定的偿债义务。这里涉及到进一步改革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讨论。

由于铁路总公司承接的债务要与其承接的资产挂钩,因此,明确总公司的性质、经营范围和资产状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总公司可以叫做干线铁路公司,以经营全国的铁路干线为目标,将京沪、京广、陇海、京沈等干线资产划归总公司经营,按照资产数量和质量承接相应的债务。所有支线铁路交给地方或者私人,成立各个支线铁路公司,也按照资产数量和质量承接相应的债务。这也可以看作是政府承担的部分,如有不足,由财政承担。具体办法可以成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也可以通过产权拍卖交易进行操作。

新债是即将发生的事情,应当在发生前就作出安排,明确决策主体和偿债主体。也就是说,谁投资建设,谁举债筹资,谁经营还债。不能再一锅煮了。如果这样做,那么就有几种情况:凡总公司愿意建设和经营的交给总公司,凡地方愿意建设和经营的,交给地方;凡私人愿意投资经营的,交给私人;凡无人投资和经营的,证明其没有或者暂时没有投资价值,立即放弃下马。

如果采取上述办法,债务的问题解决了,产权安排也就了,行业改革和企业改革的任务也解决了,投资和经营的问题也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市场也就形成了。这样一来,铁路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可以迎头赶上,不会发生电力改革和电信改革吃夹生饭的问题。

国家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应当抓紧这项工作,拿出点钱,让有关研究机构、交通大学进行研究,提出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比较,选定实施,以求做好。

应当特别指出,有人在铁路改革上提出要区分经营业务和公益服务,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公益服务可能实行政府采购,为了国家经济安全,非常时期政府可以接管。真正重要的还是产权安排和经营责任。切莫让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蒙住了眼睛,搅乱了思想。

五、趋势预测

路政季度总结篇9

持中性看法的人对此次补选的象征意义,予以充分肯定,但他们接着说,即使缅甸全面实现“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缅甸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能通过路线图的实现而得到解决。

三种意见,引出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对缅甸民主化进程至今实现的目标,以及未来的道路,是乐观还是不乐观;其二,民主化进程与缅甸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第一个问题指向明确,只关乎缅甸联邦的未来;但第二个问题,则具有普遍性。更远的不说,去年开启的“阿拉伯之春”民主化进程,所涉及的国家,亦存在同样的问题。

从军人独裁到制宪先导

让我们回到现代缅甸历史的起点。二战结束后,在非殖运动大潮中,缅甸通过“昂山―艾德礼协定”,于1948年初获得独立。独立后的缅甸,实行的是多党议会民主制,历时14年。1962年,军方以文官政府治国无能为由,发动军事,全面控制缅甸军政大权,实行军人独裁统治,除伪装的执政党,停止任何政党活动,限制言论自由,推行锁国政策,缅甸从此自绝于国际社会。

缅甸军人独裁统治,严重阻碍了国家发展,造成民生凋敝,国际声誉一落千丈。1988年7月,以仰光大学学生为头阵,大量佛教僧侣和民众参加的抗议运动,席卷缅甸全境,导致独裁统治26年的耐温政权,但运动遭到军方镇压。同年9月,防长苏貌将军接管政权,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1997年改名“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废除宪法,解散议会和国家权力机构,改国名“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缅甸联邦”,宣布实行多党民主制。

1990年,缅甸举行全国大选,1988年归国、1989年遭软禁的昂山素季,领导全国民主同盟大比例胜出。但军方以先制宪为由,拒绝交权,并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1993年初,军方主导召开制宪国民大会,但民盟与军方因选举结下的矛盾并未化解,演变为公开对抗,前者遂宣布退出国民大会,制宪流产,苏貌版的缅甸“多党民主制”名存实亡。

以制宪为先导的缅甸民主化进程,一拖10年。这其间,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两遭监禁,在国际社会干预下,2002年获得释放。2003年5月,民盟与军政府爆发,昂山素季随后再遭监禁。8月,军政府释放和解信号,推出包括制宪、大选、交权等内容的七点民主进程路线图计划。2004年,制宪国民大会复会,2007年大会完成“制宪使命”,2008年5月,新宪法经全民公决获得通过。

根据新宪法,缅甸实行总统制,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按照路线图计划,2010年缅甸举行议会选举。直到此时,缅甸当局不顾国际社会的广泛呼吁,继续关押昂山素季,民盟因拒绝开除被关押的成员,未登记参选,同时昂山素季号召抵制大选。11月7日,登盛领导的“巩发党”夺得议会多数席位,并高票当选总统,于2011年3月宣誓就职。

缅甸议会选举后的11月23日,新政权释放昂山素季。2011年8月,登盛第一次与昂山素季单独会见。随后,议会举行专门会议,为今年4月民盟顺利参加议会补选,修改了《政党注册法》――外界评论,这是登盛与昂山素季互动,共同推进缅甸民主化进程的第一回合。

不容忽视的丹瑞大将

有关缅甸未来的分析和评论,绝大多数落脚在以下几个因素:军方势力(态度),尤以新近成立的缅甸国家最高委员会主席、军方首领丹瑞大将为要;当任总统登盛(的决心和智慧);昂山素季及其民盟的政治成熟程度;佛教僧侣(集团)的立场;以及政府与(尤其)北方少数民族的和解进程;外部影响力量,特别是美国、中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东盟、印度和日本等等。

令笔者疑惑的是,所见分析和评论,真正把缅甸人民的期望作为决定缅甸未来走向因素的,几乎没有。倒是总统登盛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采访的一段话,间接表达了这层意思:许多改革步骤计划已久,而改革的推动力来自缅甸民众对和平、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渴望。他说,20年禁运伤害了缅甸民众的权利,如果国际社会想看到民主在缅甸发展成长,就应该解除针对缅甸的禁运以资鼓励。(引自《财经》4月9日)

对缅甸未来的担忧和疑虑,首先来自军方。毋庸置疑,军方及其首领丹瑞,至今仍掌控着缅甸局势,新宪法中处处可见军方利益的安排,包括两院各占25%的法定席位。总统登盛任何重大的人事、财政乃至外交安排,先征得丹瑞点头才可施行。国家最高委员会成员,几乎一色军人背景,更不要说前三号人物皆为穿军装的将军。该委员会中,登盛仅位列第四。

事实上,登盛正是受到丹瑞器重,一路提拔,军中官至上将,并委托他领导缅甸民主化进程。没有丹瑞,没有登盛,也不会有登盛领导的改革。尽管丹瑞看不上昂山素季,但也正是丹瑞最终决定释放昂山素季,并允许议会修改《政党注册法》,使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顺利登记,参加今年4月补选。

有分析说,阿拉伯茉莉花革命,刺激了丹瑞,使其下决心放手登盛改革。此说不确。登盛的改革,早于始自北非的茉莉花革命。如果说2003年摆出的和解姿态,还存在游移(甚至欺骗)可能,2010年如期举行议会选举,2011年登盛出任总统,及其随后一系列大的动作――释放政治犯、解除新闻管制、议会辩论直播、允许成立工会、示威游行合法化、会见奥巴马以及邀请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缅,有力说明登盛的工作,得到丹瑞的支持。也因此,笔者认为,人民院议长吴瑞曼对外宣称丹瑞确实退休,不再“干政”,亦于理不通。

不妨揣测,――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丹瑞大将,是以独裁为工具,支持、推动缅甸的改革,但有两个条件:一,在他生前,宪法确定下来的军方利益,不受“侵害”;二,军方退出缅甸政坛,因而彻底革除其特权,成为国家的军队,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在民主化进程中逐步获得解决。更有甚者,笔者相信,在缅甸民主化进程与解决军方问题张力之间,丹瑞有更深的考虑,即在宪法成为缅甸人民第一信仰之前,军方将担负起“缅甸王座”的角色,保证缅甸不因各种因素偏离目标。此一模式,土耳其在先,――通过三次,军方将土耳其推向较为成熟的轨道,埃及殿后――埃及近期革命,军队倒戈,完成华丽转身,成为埃及改革的重要保障。

这是丹瑞透过登盛,向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缅甸人民发出的要约。从1988到2003年的,到民盟拒绝登记被解散,昂山素季号召抵制选举,直到民盟顶着压力下决心“以信任换信任”,参与议会补选选举,昂山素季以及民盟的政策改变,不正是对丹瑞要约的回应?

昂山素季背后的民众力量

1991年,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答词中,昂山素季的儿子引述了母亲的一句名言:“在缅甸追求民主,是一国民作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与平等的成员,过一种充实全面、富有意义的生活的斗争。它是永不停止的人类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证明人的精神能够超越他自然属性的瑕疵。”20年以后,面对缅甸今天的局势,昂山素季表达了对政府改革措施的认可,表示如果在补选中当选议员,不排除在政府任职的可能。总统登盛说:“我和昂山素季虽然有些想法不同,但我们一致认为,为了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应该彼此合作。” (引自《中国新闻周刊》2月13日)

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缅甸近期民主化进程成果,无不表示赞许。东盟不仅早先接纳了缅甸入盟,最近还呼吁国际社会解除对缅甸的制裁,美国、欧盟等先后宣布部分解除近20年的制裁措施,西方大国商家也纷纷表示投资愿望。事实上,2011年缅甸获得了比前20年总和还多的国外投资,达21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外国投资同比大幅度增长。

尽管政府军与北方各邦的战斗并未停止,但战事已明显减弱。没有世界性大国的支持,北方各少数民族寻求独立的努力,不会修成正果。它们获得高度自治的愿望,只能通过修宪实现。最近,以掸邦为代表的分离势力纷纷表示愿意与政府展开和谈,为双方最终实现和解,和平相处,铺平了道路。

所有这一切,背后的动力,来自缅甸各族人民追求和平、自由、尊严生活的意愿,来自缅甸人对自己悠久自豪历史记忆的苏醒,这一愿望和意识推动的进程,在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军人独裁统治后,更难以逆转。

路政季度总结篇10

缅族人有名无姓,在名前冠以前置词区分尊卑。“吴”是对长辈的尊称,“吴登盛”正因此而来。同样,“貌”是对少年的昵称,“波”是对军官的敬称。吴登盛的选择,是否象征着他在反思“貌登盛”、“波登盛”到“吴登盛”的道路?和缅甸神秘的军人政治一样,外界不得而知。

“愚人节改革”水落石出

登盛在2011年当选总统时,距离上一任缅甸总统卸任已有23年。此间,缅甸先后由“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和“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治理,委员会由军人组成,主席就是国家元首,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也多为军队出身,召开会议时将星闪耀。缅甸官方以各种理论解释自己的政治体系,但外界只有一个简单定义――军政府。

2011年1月31日,前一年选出的缅甸联邦议会在首都内比都召开第一次会议。三天后,时任总理的登盛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2月4日,来自议会上院“民族院”和下院“人民院”的664名议员进行投票,登盛以408票当选总统,成为近50年以来缅甸第一位选举产生的国家元首。

就任之初,登盛提出政治开放、民族和解、消除贫困等一系列施政措施,却没有得到积极回应。毕竟,登盛政府30名部长中有26名来自军队,国防部长、内政部长、边境事务部长三个掌握武力的职务,仍是前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兼国防军总司令丹瑞大将所提名,议会当中也有166席固定属于军人。虽然登盛和军人出身的内阁成员都已退役,但外界仍视为军政府披上了民选外皮,甚至因新政府在4月1日开始运作,而称登盛的举措为“愚人节改革”。

登盛是否在愚弄民众?五年间答案逐渐清晰。

新闻界首先感受到变化,议会议程和会议讨论内容逐步公开,议员批评政府的发言被允许报道。外国记者采访议会、议员的申请都得到了批准,包括NHK、美联社在内的外国媒体终于可以在缅甸设立常驻记者站。 2016年1月28日,登盛到达首都奈比多的国会。

新政府执政当年,解除了对商业、娱乐、体育等类别报章杂志的出版审查,开放了封锁多年的BBC、VOA等媒体网站,Facebook、Twitter等自媒体也可以登录。出版审查与注册局局长丁瑞在2011年10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审查机构与我们的民主实践是不相容的”。10个月后,缅甸政府宣布废除实施了48年的出版物审查制度。成为末代审查官的丁瑞面对质疑时回应“不会掉头的”。

与放宽媒体管制同步进行的是结束政治犯指控。2011年,登盛两次签署大赦令,一批知名的被释放出狱。2013年最后一天,总统府发言人耶塔表示,“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总统履行他对人民的承诺,因为到2013年结束前,将不再有政治犯”,缅甸最后5名政治犯在当天被释放。

缅甸民主运动的象征人物昂山素季,和她领导的全国民主同盟也得到了更大的活动空间。登盛就任之后,政府高层频繁与昂山素季接触,讨论合作事宜。2011年8月19日,登盛与昂山素季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单独会谈。三个月后,登盛批准修改《政党注册法》,取消有服刑经历者不得参与政党等诸多限制。前一年因为抵制议会选举、拒绝重新登记的民盟正式注册,获得了合法的政治地位。

改革的影响充分体现在2012年议会补选当中。来自17个政党的160名候选人竞争45个议席,结果民盟获得其中43席,一举成为议会第二大党,昂山素季也以仰光省高穆选区人民院议员的身份进入议会。登盛担任党主席的执政党联邦巩固和发展党,在2010年议会大选时横扫76.4%的席位,这次只有1名候选人成功当选。

被问及昂山素季是否会成为总统时,登盛回答“昂山素季是否能够成为国家领袖取决于缅甸人民的意愿,如果人民接受她,那么我也将必须接受她”。昂山素季也充分释放善意,2012年9月,她对媒体评价“登盛总统出台的改革措施,使我们建设民族国家的任务――为每一个居住在缅甸的人提供和平、富足及法律规定的人权保护――成为可能”。

新政府逐步获得外界认可,欧盟、美国等国家陆续解除了对缅甸的大部分经济制裁,日本也恢复了自2007年本国记者在缅甸遇害后停止的经济援助。2012年11月,希拉里・克林顿成为56年来第一个访问缅甸的美国国务卿。次年11月,奥巴马成为首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登盛则在2013年5月成为47年来首位访问美国的缅甸国家元首。2014年,缅甸在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17年后首次成为轮值主席国。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新政府登台时宣称“三年内缅甸可以完全解决少数民族武装问题,实现全面持久的国内和平”,五年间,政府虽然与掸邦、孟邦、克伦、克耶、若开、钦等民族地方武装达成了和解协议,但战乱依然存在,2015年2月爆发的果敢武装冲突便是最显著的一例。

缅甸在解除制裁和改革体制的推动下,吸引了超过百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国民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700美元,但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局势下同样面临重重难关。登盛政府面对议会、媒体和民众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如何处理好与传统贸易伙伴中国在基础建设、资源输出方面的矛盾,也成为新的难点。

大选之后,登盛没有完成的一切,都被视为谋求连任失败的原因。但在2016年的缅甸,政治生态已经与五年前截然不同。联邦巩固和发展党承认败选的声明、军方表示不会干涉政治的宣言和登盛身穿袈裟的照片,都首发于Facebook这个曾被他们视为洪水猛兽的网站上。

军政府的道路

“在选举中参选的所有政党,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要继续为国家做出贡献。”败选之后,登盛在议会向全国民众发表了在位时的最后讲话,并承诺向下届政府进行移交。对言必称改革的他而言,实现执政党和平轮替,称得上是“求仁得仁”。

登盛并不是孤身一人的改革先锋,而是军人集团谋求变革的代言人。在他执政的最后时刻,仍然强调这是按照“七步走的民主路线图”实施的既定国策。这正是2003年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丹瑞大将提出的政治改革构想。

军人希望选出一个稳固有力、符合军队利益的政府,却不信任来自民间的政治社团。军政府对选举合法性的认可与保守的政治态度、对军队执行力的自负混杂在一起,使整个国家在政治上进一步退两步,跌跌撞撞走了二十多年。

缅甸国防部长奈温在1962年发动上台,以其“社会主义纲领党”的方式,推行“缅甸式的社会主义”。但到1988年,缅甸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发展停滞、物价飞涨、各地接连爆发示威和冲突。尽管奈温被迫宣布辞职,仰光还是在8月8日发生了军队与示威民众的,死亡二百余人,全国都陷入反对政府的乱局。1988年9月18日,缅甸军队总参谋长苏貌大将宣布军队接管政权,成立“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随后,委员会颁布法律,开放政党注册,并承诺在1990年5月举行大选。从英国回缅甸探亲的昂山素季在这场变革中应时而起,成为新注册的233个政党之一、拥有200万成员的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纲领党也改为“民族团结党”投入大选。

军政府忌惮昂山素季巨大的影响力,在1989年7月以煽动骚乱的名义将其逮捕。但在如期举行的大选中,民盟依然横扫392个议席,成为新议会第一大党,即将按照临时宪法的规定推举总统、接管政权。与奈温交好的苏貌原本希望将政权移交给更具有领导经验的民族团结党,对民盟的胜利嗤之以鼻。他借口临时宪法存在缺陷,获得38%选票的民盟不能以此为由代表全国人民执政,拒绝接受选举结果,也将军政府摆在了大部分民众的对立面。1991年,软禁中的昂山素季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此后二十年,昂山素季一次次被释放或者放松管制,又一次次因为种种事件被重新软禁。军政府为了控制昂山素季的影响力绞尽脑汁,甚至利用昂山素季丈夫病逝的机会试图使她离开缅甸,遭到拒绝后也无可奈何。2009年,一名美国男子游泳潜入昂山素季的居所,军政府以违反软禁法令为由将昂山素季送上法庭,判处3年有期徒刑,结果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军政府最终选择退缩,将她的刑期改为软禁18个月。

对昂山素季的关押和对民盟等的镇压,为缅甸带来了欧美诸多国家的经济制裁,加上军政府缺乏经济治理能力,缅甸经济增长停滞。进入21世纪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和1948年处于同一水平。

军政府并非一成不变。1992年,国防部长丹瑞接替苏貌,成为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总司令。舆论认为,苏貌时期的军政府还是军人集体决策,丹瑞则是独揽大权的铁腕人物,对昂山素季及民盟的严厉制裁变本加厉。

但缅甸的改革也在丹瑞的把控下开启。1993年1月,军政府召集国民代表大会,宣布起草一部实施多党民主制,又要体现军人主导作用的新宪法,很快陷入停滞。1997年,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丹瑞仍然自兼主席。2003年8月,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抛出了“七步走的民主路线图”,承诺恢复国民大会,起草新宪法,召开议会,选举产生领导人,迈向民主国家。2004年5月,制宪大会如期举行,但外界普遍不相信军政府有结束威权统治的诚意,民盟也拒绝与军政府合作,没有人想到路线图会在13年后成真。

与昂山素季同龄的登盛,正是丹瑞挑选实施路线图最后一步的践行者。在他登台之前,与民盟同龄的军政府也已经做好了铺垫:完成了宪法、举行了选举、组成了议会,并在大选之前释放了昂山素季。在登盛政府宣誓就职的同时,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停止运作,丹瑞大将同时卸去了国家元首和国防军总司令的职务。

治国武夫的成长路 2012年10月1日,登盛的支持者在仰光国际机场高举登盛头像的海报,他们欢迎总统自美国归来。

作为政治人物的登盛没有突出的性格,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言论,被认为是一个温和、保守甚至软弱的人。同样,他的早年人生经历也并无奇特之处,和众多缅甸军将领一般无二:出身于中南部农村的缅族家庭,在军事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拥有在中部、北部地区任职的经历,成为将军后转入行政岗位。正因如此,他的经历可以成为探寻缅甸军政府高层人物成长历程和行为模式的借鉴。

登盛出生于1945年4月20日,是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在他出生十多天后,英国军队进入仰光,日本人被逐出缅甸。但是,英国已经难以维持在缅甸的统治。昂山素季的父亲昂山,正是推动缅甸走上独立道路的政治领袖。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独立,登盛还不足4岁,而昂山没有看到这一天,他在四个月前遇刺身亡。昂山期盼的独立国家从建国这一天起就陷入政府军与缅甸共产党、克伦族武装的内战。随后的十几年间,缅甸政争不断,政府频繁,经济低迷不振,少数民族纷纷要求兑现《彬龙协议》关于民族自治的承诺,否则便要脱离联邦。

1962年3月,国防部长奈温率领军队发动,扣押总统、内阁部长和在仰光的民族领袖,解散议会和各个政党,开始了“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时期。两年后,19岁的登盛考入位于彬乌伦的国防军事学院。这所学校创建于1955年,面向高中招收毕业生,被视为陆军军官的正途,相当于西点军校之于美国陆军。对于登盛这样的贫苦人家子弟,考入国防军事学院是唯一能够免费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登盛于1968年从国防军事学院第9期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少尉军衔和陆军11252号的官号,开启军人生涯。1988年军政府接管政权时,登盛是缅甸中部第66机动师的一名少校,不久后晋升为中校营长。丹瑞大将登台时,登盛已经完成陆军指挥参谋学院的培训,调任国防部上校高级参谋。1995年,50岁的登盛再度返回部队,成为第四作战指挥部准将司令官。

一般认为,登盛是丹瑞大将的亲信。从他任职经历来看,确实是在丹瑞掌权之后进入职务晋升的快车道:1996年,出任金三角军区司令官;1997年,晋升陆军少将;1999年,出任国防部军务司长。

2003年5月,在颁布“七步走的民主路线图”同时,丹瑞卸去兼任的总理职务,交给了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长兼国家情报局局长钦纽担任。一众将军随之调整职位,次第补缺,登盛成为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二秘书长,步入缅甸军政府的领导层,并同时晋升为陆军中将。

军政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但这个封闭的政权爆发政治斗争时,外界只能看到表象,却难以了解其神秘莫测的内情。钦纽的总理担任不到一年,便于2004年11月遭到撤职,他领导的国防情报局也遭到改组。其中原因,或传钦纽的政治主张特别是与昂山素季谈判的要求,遭到丹瑞反对;或说他的改革力度过于缓慢,且身涉妻儿干政与贪腐事件。2005年的大陆《东南亚研究》杂志上,研究东南亚问题的学者林锡星梳理各种说法,也只能做出“仅从目前获得的信息,还很难判断缅甸政治的发展。只能拭目以待”的判断。

路政季度总结篇1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76位经济学家,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蔡洪滨、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彦斌、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范剑平、冯兴元、郭克莎、何自力、贺力平、贺强、洪银兴、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康、李苗献、李善同、李天德、李迅雷、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宪法、刘小川、茅于轼、潘向东、潘云、邵挺、沈建光、史晋川、谈敏、谈世中、田秋生、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夏兴园、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生玲、光、章铮、赵俊臣、赵敏、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振华、周志斌、祝宝良、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欧美经济温和复苏美元可望逐渐升值

2013年,受个人消费、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页岩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美国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为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奠定了基础。

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国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29%的经济学家预期“加快向好”,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69%预期“缓慢复苏”,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1%预期“有所恶化”,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另有1%预期会“陷入衰退”,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复苏势头(见图3)。

对于美联储完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是“2014年中”,分别有18%和17%认为是“2014年底”或“2015年以后”,分别有15%和14%认为是“2014年初”或“不会完全退出”(见图4)。

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走势,52%的经济学家预期将“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37%预期“小幅波动”,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11%预期“逐渐贬值”,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见图5)。

同时,50%的经济学家预期黄金价格“小幅下跌”,比上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3%预期“大幅下跌”,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2%预期“持平”,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25%预期“小幅上涨”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黄金价格“大幅上涨”(见图6)。

欧元区方面,2013年欧元区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四个重债国中,爱尔兰和西班牙重回增长,已经或者即将退出救助计划,欧元区最坏的时刻似已经过去。不过,欧元区失业率和债务占比仍居高位,企业贷款融资依然艰难,欧洲各国经济差距仍在扩大。

展望未来六个月,59%的经济学家预期欧债危机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40%预期“维持现状”,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1%预期“有所恶化”,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严重恶化”(见图7)。

关于人民币汇率,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分别占61%、67%和51%,而认为“高估”的比认为“低估”的分别多15个、19个和3个百分点(见图8)。整体来看,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基本合理。

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占49%,认为“高估”比“低估”的多21个百分点(见图8)。

进一步看,4%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3%以上”,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42%预期“升值3%以内”,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47%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6%预期“贬值3%以内”,与上季度持平;1%的经济学家预期“贬值3%以上”,上季度其比重为零(见图9)。总体来说,相对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人民币兑美元处于基本稳定或温和升值的趋势。 中国经济有望平稳增长

预期出口继续回暖。调查结果显示,45%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出口增速“大致持平”,45%预期“上升”,比预期“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进口方面,4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进口增速“大致持平”,47%预期“上升”,比预期“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见图10)。贸易顺差或保持基本平稳,其中,4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顺差增加”,21%预期“顺差不变”,35%预期“顺差减少”,3%预期“出现逆差”。

预期投资增长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9%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投资需求“旺盛”,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66%认为当前投资需求“正常”,与上季度持平;25%认为当前投资需求“不足”,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六个月,16%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63%预期投资增长“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1%预期投资增长“放慢”,比上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见图11)。

对于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9%的经济学家预期在16%-20%之间,预期增速高于20%和低于16%的分别为11%和10%;平均预测值为19%,比2013年1月-11月的实际增速低0.9个百分点。

其中,75%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16%-20%之间,预期增速高于20%和低于16%的分别为11%和14%;平均预测值为18.5%,比2013年1月-11月的实际增速低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化解过剩产能、管控地方债务、融资环境趋紧尤其是企业债务负担增加,都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增长,不过总体看经济学家认为影响程度有限。

预期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低速增长。调查结果显示,1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57%预期“持平”,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26%预期“放慢”,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见图12)。

预期消费平稳增长。调查结果显示,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旺盛”,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58%认为消费“正常”,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38%认为消费“不足”,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六个月,18%的经济学家预期消费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72%预期消费增长“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10%预期消费增长“放慢”,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见图13)。

预期2014年保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调查结果显示,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好”,88%认为“还可以”,8%认为“差”,三项均与上季度持平。

展望未来六个月,24%的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67%预期“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9%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见图14)。

对于2014年经济增速,88%的经济学家预期“在7.2%-7.8%之间”,预期“高于7.8%”和“低于7.2%”的均为6%(见图15);平均预测值为7.55%,与上季度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进一步调查显示,76%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经济总体走势为“稳定(或小幅波动)”,8%预期“逐季走高”,16%预期“逐季走低”。

预期就业形势稳定。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就业市场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8%的经济学家预期“就业稳定”,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1%预期“失业率上升”,与上季度持平;1%预期“失业率下降”,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

预期物价稳中略升,各地区房价走势分化。调查结果显示,38%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CPI“逐步上升”,62%预期“窄幅波动”,没有经济学家预期“逐步下降”(见图16)。同时,77%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全年CPI涨幅在3%-3.5%之间,预期高于3.5%和低于3%的分别有9%和14%,平均预测值为3.2%。工业品价格方面,4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PPI“逐步上升”,55%预期“窄幅波动”,4%预期“逐步下降”。

从国际大宗商品走势看,经济学家预期原油和粮食价格将有所上涨。其中,54%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价格“小幅波动或持平”,31%预期“上涨”,比预期“下跌”的多16个百分点。5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粮食价格“小幅波动或持平”,37%预期“上涨”,比预期“下跌”的多30个百分点。

从房价来看,2013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显示,不同地区的房价涨幅明显分化。北上广深涨幅最大,同比上涨20.9%-21.9%;省会城市上涨1.8%-15.8%,其他城市上涨-1.2%-11.6%。

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各城市房价走势继续分化:对于北上广深,38%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10%以上”,48%预期“上涨10%以内”,10%预期“持平”,4%预期“下跌”。

对于省会城市,4%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10%以上”,54%预期“上涨10%以内”,35%预期“持平”,7%预期“下跌”。

对于其他城市,3%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10%以上”,23%预期“上涨10%以内”,37%预期“持平”,37%预期“下跌”。

不同地区房价走势显著分化,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更具针对性,既要防止一线等城市房价继续快速上涨,也要防止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而导致房价大幅波动。

从股票市场价格来看,预期股票市场小幅波动。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三个月股票市场价格会“小幅波动”,30%认为会“上升”,7%认为会“下跌”,各项判断与上季度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今年经济政策建议

对于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学家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59%)、经济转型进展缓慢(58%)、中小企业经营困难(44%)、产能过剩加剧(41%)和城镇化过程中忽视质量(40%),其他选择包括房价大幅波动(37%)、经济增长下滑(37%)、资源环境保护不力(33%)、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21%)、民间借贷风险(19%)、通货膨胀(18%)、节能减排压力较大(18%)、投资规模盲目扩大(12%)、出口环境恶化(8%)和劳动力短缺(4%)等。与上季度相比,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和通货膨胀的选择比重则分别增加15个、10个和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过程中忽视质量、投资规模盲目扩大和经济转型进展缓慢的选择比重分别减少17个、13个和11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建议,长期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短期应保持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国内流动性变化,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消除制约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因素,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来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哪些改革思路和举措比较满意,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目前最为满意的是政府职能转变(75%),满意程度较高的依次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改革(47%)和要素价格决定机制改革(47%)、土地制度改革(40%)和金融体制改革(40%),其他选择依次是人口政策及养老体制改革(33%)、加强法制建设(30%)、财税体制改革(29%)、户籍制度改革(26%)、垄断性行业改革(21%)和加强社会组织职能(21%),选择比重较低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科技体制改革(3%)和医疗体制改革(1%)等。

与2013年三季度对经济学家“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哪些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发现,经济学家期待较高且当前较为满意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是政府职能转变、土地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要素价格决定机制、人口政策及养老体制和加强法制建设方面的改革思路和举措也有较大突破,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不过,经济学家期待较高的财税体制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满意度较低,预示着相关改革任务艰巨。

保持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于未来六个月国内实体经济流动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会“趋紧”,47%认为会“保持现状”,13%认为会“趋松”,另有4%认为“说不清楚”。同时,6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中国外汇占款余额“增长放缓”,16%预期“基本持平”,6%预期“下降”,仅有11%预期“显著增长”。此外,50%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小幅上升”,42%预期“大致持平”,8%预期“小幅下降”。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有较大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可控”,23%认为“风险较小,且可控”,3%认为“几乎没有风险”,5%认为“危机爆发几乎无法避免”,与2013年二季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对于2014年宏观政策,48%的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保持不变”,44%认为“适度扩张”,8%认为“适度收紧”;66%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保持不变”,18%认为“适度扩张”,16%认为“适度收紧”。

从政策组合来看,经济学家选择最多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保持不变”(32%),其次是财政政策“适度扩张”和货币政策“保持不变”(31%),其他组合的选择比重均较小。从具体建议看,经济学家对推出减税政策有所期待。

路政季度总结篇12

工程机械业的发展已经与货币政策、房产调控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全球经济如果继续恶化,中国宏观政策持续紧缩,2012年一季度行业销量同比可能出现负增长。”

与此相应的是,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前所未有的挑战”

挖掘机行业,一度是工程机械各细分领域中表现最耀眼的行业,近年国内市场持续火爆。中国工程机械网数据显示,挖掘机行业单月销量从2008年3月的16750台上升到今年3月的44150台,年复合增长率达38%。

李永泽所在的这家挖掘机械类公司,以生产挖掘机加长臂及各类配套作业装置等工程机械零部件为主,产品被用于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装备上,做路、整平、削坡、下货等。

“公司的业务取决于国家的基建投资,公路、铁路建设、保障房,包括今年提出的水利投资,都和我们有密切关系。”李永泽说。

除了国内市场,李永泽所在公司的产品还出口到美国、欧洲、南非、巴西等地,出口业务占公司销售额40%左右。

公司业绩在2008~2010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政府基建投资的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了土方机械、桩工机械的快速增长。

受益于政策,李永泽的销售业绩突飞猛进,2010年个人销售额一度达到近千万元,比2009年增长一倍。

进入2011年以来,这样的情形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伴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退出,电力、铁路、钢铁等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投资增长有所放缓。铁路停工、房地产投资减速,直接影响的就是挖掘机的销售。

“今年整个市场都不是很好,很多基建项目暂停,整机都卖不出去,我们做配件的就更难了。”李永泽说。截至11月初,他的销售额不到500万元。

李永泽的境况并非个案。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上半年,工程机械行业产值在4月份达到了今年以来的峰值,当月产值为648.73亿元,而后开始逐月下滑,到6月为止,月度环比下滑幅度分别为11%、8%。

产值、销量的大幅度下滑,引起全行业的广泛关注。业界专家提出4月“拐点”说。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行业24家重点企业的统计数据,从3月到6月,挖掘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三大品种销量的下降幅度均在50%以上。特别是挖掘机,下降幅度达77%,销量从3月的43299台降至6月的9961台。

这种趋势还在持续。8月份,中国挖掘机销售7864台,同比下滑11.10%,这是自今年5月以来连续第四个月负增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个月挖掘机销量增幅还会进一步下滑。

工程机械行业两巨头三一重工(股票代码:600031)和徐工机械(股票代码:000425)10月30日相继三季报,其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

从公司公告来看,产品结构中挖掘机占据大头的三一重工,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7.32亿元,同比增长10.35%,与上半年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106.57%相比,业绩增速已大幅度放缓。

从三一重工三季报还可以看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15亿元,同比增长-138.99%,显示公司现金流较为紧张。

徐工机械已出现负增长。徐工第三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6.02亿元,同比下降1.88%。一位徐工销售人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今年已经有3个月没拿到奖金了,一个月只能卖出几台机器。”

市场早已对此作出反应。从股票走势曲线来看,三一重工在2011年4月11日达到历史最高点(20.03元/股)后便持续下行,徐工机械则在3月14日股价创历史新高(32.29元/股)后震荡下行至今。

对此,王金星给出的解释是,目前欧美主要经济体身陷债务泥淖,导致出口需求萎缩;国内方面,政府紧缩政策效应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2011年工程机械市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后一段时间销量增速下滑将成必然”。

基建萎缩

“铁公基”投资放缓,是影响目前市场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

尽管201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万亿水利投资规划等利好政策,但李永泽的感觉是,利好政策的刺激作用尚未显现,基建投资放缓的影响却立竿见影。

今年以来,铁路建设板块利空不断,铁路投资持续下滑。铁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铁路基建完成投资3469亿元,同比下降19.3%。

中华铁道网在今年8月份对23个铁路建设公司的调查显示,今年铁路工程建设仅有三成正常施工,处于停工、半停工和进展缓慢的占70%。

但业内人士称,实际情况比上述调查结果更严峻,正常施工的仅占一成,约九成项目都已停工、半停工或缓建,全国范围内停工的铁路项目里程在1万公里以上。这意味着今年6000亿元的基建投资目标完成难度很大。

今年5月份,铁道部相关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便曾透露,调整铁路建设思路是盛光祖上任后最先明确和考虑成熟的。“这个调整总的指导思想是要谨慎,要控制新的投资增量,目的是减轻铁道部的财务负担。”

该人士表示,“十一五”时期,铁路建设投资接近2万亿元,是前一个五年计划的6.3倍,“过去五年的投资增量非常大”。

另一个数据,目前在建铁路有3.5万公里,按照铁道部的“十二五”规划,需要再投2.8万亿元,“这样的巨额投资,我们铁道部至少需要出资一半”。资金压力面前,铁道部实施的方针是“保在建,上必须,做配套”。

“保在建,只要开工建设的,就按原计划推动。还有一个意思,主要是保在建,没开工的,能不建的或者能缓建就缓建。”该人士说。

铁道部年初放缓基建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而随后的铁路安全事故,投资者对高铁板块的不看好以及铁路建设的资金困局等一系列因素,使得铁路建设的步伐迈得更为艰难。

根据铁道部最新公布的财务报告,铁道部上半年营业总收入3525.53亿元,总成本3473.29亿元,利润总额42.92亿元。而同期铁道部总负债达到2.09万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58.53%。

根据国务院8月10日的指示,“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

铁道部原定6月份召开的关于铁路改制的全路领导干部大会也一再向后拖延。大成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不排除铁道部再降速或放缓高铁发展的可能。

该人士介绍,整个高铁产品出口目前已经出现停滞,原有订单出现丢单现象,未来三年内国际订单将受到很大影响。“高铁板块,无论是南车、北车还是其他相关品种都可能进入蛰伏期,年内不太可能大规模反弹或是快速崛起。”

与此同时,另一个拉动基建投资的“重头戏”――公路建设,2011年的表现也难言出色。

交通运输部10月17日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91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0.6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降低0.8个百分点。交通建设资金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

目前公路建设存在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部分省份连续两三个月无资金支付给施工企业,个别工程项目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交通部预计,受资金到位水平低的影响,今年全年的工程进度将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全年资金到位率可能会比去年下降25个百分点,实际完成工程量可能会比计划下降20%左右。

在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看来,中国的政府投资降速已呈加快态势,“可以预期,新增的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大幅放缓不可避免”。

政策微调

刘煜辉的判断并非没有依据。

目前的实际投资增速已经回落至18%,如果坚定既有的方向,抑制资金流向政府经济活动,长期看实际投资增速应该平稳回落至1994~2002年的平均水平12%左右。如果投资价格指数也随之回落至2%(目前是6%),那意味着目前25%的名义投资增速有可能还要下滑10个百分点左右,至15%。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依然是主力,而基建投资更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大半年的GDP靠基本建设拉动,基建萎缩,将使经济增长面临下滑的风险。”农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从9.7%到9.5%、9.1%,今年前三个季度不断下滑的GDP增速,证实了何志成的这一观点。

而从最新的三季度数据来看,9.1%的增速已经低于市场预期,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增速均呈下降趋势。

“三季度的9.1%如果分解的话,9月是一次断崖式的下跌。”何志成说,“进入四季度以后基本建设停工量会越来越大,四季度末经济会回到8.5%左右,明年不出现政策改善的话,可能跌到8%以内。”

外部经济的不景气加剧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近期标普和惠誉均下调了西班牙多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已经开始向金融业蔓延,而美国经济也濒临衰退,严重打击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未来数月出口下滑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投资放缓更使市场普遍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亚行9月底报告,下调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2011年下半年GDP增长9.0%,经济增长放缓势头将持续到2012年。

有专家指出,从通货膨胀来看,CPI指数依然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运行,尽管市场普遍预期年内最后3个月的CPI指标将明显回落,但是要实现4%的年内目标已经基本不太可能。

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被迫持续,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存在,国内实体经济尚未摆脱困境。

货币政策总是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不断调整以取得平衡。如果说过去的货币政策更多只是在增长和通胀之间二选其一,现在则要二者兼顾,货币政策的取向比过去更加复杂。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强调,要对目前各项经济数据环比下滑现象足够重视,PMI数据可能在四季度继续下滑。

对于下一步的宏观调控,他指出,针对经济进一步下滑的潜在可能,在坚持调控方向不变的同时,将会在政策上进行一些预见性的微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