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查问卷范文

时间:2022-08-15 12:56:32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

篇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空巢老人亦包括独居老人[1]。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高达90%[2]。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末,浦东新区老年人总数为37万,其中纯老人家庭即“空巢老人”家庭就有5万余户,共8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更好开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5月对浦东新区浦兴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和卫生需求进行调查,旨在改善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浦东新区浦兴社区辖区内40个居委会2010年8月登记的空巢老人,且60-70岁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3]和本社区家庭医师根据当地老人生活习惯自行设计的空巢老人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支持度、社区卫生需求、心理精神方面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本文主要调查分析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本次调查由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作为调查员,大部分空巢老人能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空巢老人,由调查员以无偏向,无暗示语言讲读问卷内容,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由调查员填写,所有问卷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 本次实际调查130位空巢老人,有效应答率100%。男8人(6.15%)女122人(79.2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人(3.85%),初中51人(39.23%),高中49人(37.69%),大专及以上21人(16.15%)。退休前职业:企业职工106人(81.54%),教职工17人(37.08%),机关7人(5.38%)。居住方式:1人单独居住104人(80%),夫妻两同住26人(20%)。94.6%独居老人有子女。

2.2 一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以退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占94.62%,经济状况够用有余占50.77%,具有生活自理能力93.85%,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健康占48.46%,患一种慢性疾病占49.23%(见表1)。由此可见,空巢老人高中专以上学历占53.84%,经济状况较好占55.77%,说明空巢老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济基础。

2.3 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就医模式中有病就吃药的老人占70%,只有39%老人只要表示有病就去医院;陪伴人群中自己看病占43.08%,其次为保姆、老伴、子女及亲戚;在希望得到照顾服务中93%老人希望能有社区护士居家生活照顾,21.54%老人需要亲人经常探望得到情感支持;卫生健康需求中66.92%老人希望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16.15%老人希望得到养生保健知识讲解,8.46%老人希望定期做全面检查或康复指导。对社区卫生服务非常满意占8.46%,比较满意占47.69%,一般满意占36.92%,不太满意占6.92;对目前生活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占10.77%,比较满意占33.08%,一般满意占28.46%,不太满意占27.69%(见表2)。空巢老人总体对家庭病床和康复指导需求较多,心理问题出现较多,所有老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3 讨 论

老年人群是社会的脆弱群体,空巢老人更是其中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就近便利的优势,逐渐受到空巢老人的青睐[4]。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老人各方面服务需求中,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与照顾需求急剧增加,尤其在家庭病床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方面需求最高,说明空巢老人与普通人群对卫生服务需求明显不同。慢性疾病以较高比例困扰着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自评心理状态差,自觉健康水平下降引起他们的担忧,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度不高,对家庭与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些情况与空巢老人年龄逐渐增长,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子女不在身边或独身居住,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3.1 提升并延伸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及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就医模式不合理,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理念缺乏,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和扩展服务内容,比如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定期做全面健康检查,讲解健康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康复等,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及时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转变健康观念,有利于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 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问题出现较多,缺乏社会关爱和照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应增加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服务内容,取得子女、亲戚以及居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多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多种形式活动,使老人们从中得到心理慰藉,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独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本调查结果中显示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空巢老人医疗保健工作和慢病管理计划,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内容及形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给予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照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社区其他部门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在社区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建设安定、和谐的中国式社区。

参考文献

[1] 赵芳,许云.成是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3):61-67.

篇2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强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提高的今天,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升,然而,我们依然会被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所震撼。新闻报道中经常有独居老人死于家中,无人知道,不少老人发生意外,更有老人轻生的报道,这些新闻的主人公,大多是空巢老人,关注空巢老人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一、空巢老人及其农村空巢老人

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不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白居易以诗人的角度,在《警孝诗》中写到,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雏鸟飞走不愿归,老鸟只能悲啼独守空巢穴的现象,这即是空巢一词的来源。本文将以年龄在60岁以上,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办公室预测,2015年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目前,我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到70%。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携妻带子,或外出打工,或为子求学,或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涌入城镇。基于家庭经济的压力亦或是老一辈观念的束缚不愿离开农村等原因,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剧增,空巢家庭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相比于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更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令人堪忧,面临着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上的巨大挑战。笔者深入农村,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境况进行调研,同时辅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商洛市新声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希望能使更多人关注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群体。

二、陕西商洛新声村空巢老人调查分析

经过与新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介绍与沟通,新声村老人及空巢老人现状如下,该村目前共有约270名老人,其中空巢老人约115名,约占全村老人的42.59%。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向新声村空巢老人共发放了20份调查问卷(一户夫妻双方为两份问卷),收回19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9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了以下信息:老人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单身与否;老人的健康状况;子女探望状况;经济来源;精神状态。由于农村老人文化程度有限,入户时主要是通过问答的方式填写问卷。如表所示,随机抽样调查空巢老人年龄处于60-80岁这一区间。在这19位调查对象中,有6位老人独居,占调查总人数的31.58%。

1、教育程度

老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1人,小学学历4人,还有13位调查对象都处于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状态,无人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且在6位读过书的老人中,仅有一位老人是女性。由此得知,在当时地理环境偏僻,教育环境差,经济条件拮据以及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等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处于文盲状态,而少有的学历相对较高的多为男性;在读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也存在偏颇,体现了当时男女受教育程度的不公平。

2、健康状况

有四位老人觉得健康状况很差,常生病,离不得药,或卧床不起,或身有残疾;有六位老人觉得自己身体较差,其中有两位老人独居;有九位老人(选择)身体状况一般。在此次问卷调查中,100%的空巢老人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大多是老年慢性病,如胃病、高血压、低血糖等。

3、医疗卫生状况

有26.32%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差,但并未就医;73.68%的老人虽然生病后能够就医,但大部分老人都未能遵守医嘱按时吃药。这与经济收入低、医院距离远等原因有关。新声村距离县城有40公里路程,路面崎岖,只有每天往返班车通行,很多老人晕车,且药物的价格对经济收入微薄的大部分农村老人来说,依然较高,因此,通常不能及时就医,大多选择强忍疼痛。

4、子女探望状况

有8名调查对象都养育了4个及以上子女,其中不包括中途夭折或病逝的子女,子女探望频率不高。有68.42%的老人经常和子女保持联系,且认为关系很融洽,经过访谈,子女回家探望父母时间间隔都在一周以上,有3位老人的子女一个月至三个月回家探望一次,有4位老人的子女三个月至半年回家探望一次,有9位老人的子女每半年至一年才回家探望一次,1位老人的子女一年多才回家一次。子女通常会选择在父母生日或过年的时候回家探望。他们的通讯工具都是手机,因此,通讯事业的大力发展,手机联系的方便快捷,促进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但是,也有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手机。大部分老人都认为影响子女回家探望原因就是子女学习工作忙和路途远,交通不方便。

5、经济来源

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有限,少数老人依靠种庄稼或偶尔帮别人打零工维持生活,但绝大多数老人主要是依靠领取国家发放的养老金、高龄补贴,其中有老人符合低保条件的,还可以领取低保。本次问卷调查中的19位调查对象里有两位老人享受到低保政策,每人每月205元。这些国家政策为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基本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老人们及此事,都满怀感激。

根据我国养老政策,60及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养老金补贴(最低每人每月75元),且补贴金额随着年龄增长呈阶梯式上升,该村约270位老人均享受了养老金补贴政策,享受率为100%。年满70岁的老人即可享受高龄补贴,高龄补贴亦是根据年龄阶梯式发放(最低每人每月50元),该村可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约130位,即村上48.15%的老人都享受了高龄补贴政策。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每位年龄符合条件的老人均可领取,且这两种惠民政策可以同时享受。并且对特别贫困的家庭,可以依法享受低保政策,贫困程度不同,享受金额也不同。

6、精神状态

有配偶一起居住的老人可以彼此依靠,相互扶持,精神状态比独居老人好很多。独居老人,特别是身体状况较差,子女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陪伴左右的,常常感到寂寞空虚,平日沉默寡言,情绪低迷。{查对象中有两位老人精神状态非常差,思维比较模糊,且都处于独居状态。因此,对于农村空巢独居老人,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为他们免去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享晚年。

三、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更多是积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曾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们更应该根据社会交换理论,让老年人拥有更多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摆脱“无用论”,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亦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也需要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帮他们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拥有幸福的晚年。农村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产物,我们应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怀与帮助,使他们能平静快乐的度过老年时光。

1、提倡孝道,正视空巢老人现现象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的根本,在大力提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孝道,关爱老人。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直被誉为佳话,子女众多,孝顺老人,也是家族兴旺的表现。提倡子女常回家看看,经常打电话联系老人,为老人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困难,给予老人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慰藉。

2、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卫生事业,加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丰富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如组织广场舞,剧团下乡表演,健身操等活动,让老人有事可做,结识朋友,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村里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对有需要的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开展服务活动,帮助他们摆脱消极情绪,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3、实施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政策

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养老政策,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安全提供保障。在基层,村委会可以对空巢老人登记造册,遵循自愿和就近原则,也可以根据关系亲疏来组合,促进家庭与家庭、老人与老人结对子,定时相互探望,出现意外的时候立即向村委会相关人员汇报,以达到相互关怀、相互监督的目的。

4、倡导子女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

空巢老人大部分患有空巢综合症,因为与子女沟通交流的缺失,使得其开始否定自身,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都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极大的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特别是独居老人,孤身一人,不仅生活上承担一定的压力,精神上的空虚也难以弥补,容易出现自卑情绪,老伴过世后,好多正常的娱乐都难以再继续,如跳广场舞、唱戏等。子女若支持空巢老人再婚,老人的生活将多了一个陪伴者,可以相互依靠,共同承担生活中的风雨,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给予部分的满足,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5、自我调适,适应生活,改善生活质量

子女和社会应平时对老人多点关怀,帮助老人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的面对生活,调适自身,赶走悲观低迷的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对生活中更多的事产生兴趣或继续保持原有的兴趣,丰富自身日常生活,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卢暮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3.2.

[3] 宋洪宇,申艳婷.农村空巢老人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4.2.

[4] 赵得智.空巢悲剧再现[N].都市时报,2014.04.

篇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55-04

1 导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农村中大量青壮年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断前往大中城市务工,逐渐造成了大量老年人留守家中,甚至抚养孩子。根据前期观察,了解到在四川省很多农村里里几乎看不到青壮年的身影,家庭结构中“十室九空”、“亚公带孙”的现象也已十分普遍。比如南充、资阳、泸州、巴中等地,有一种现象很是普遍,那就是每逢赶集的时候街上随处可见的是老人和孩子,老人背着背箩,孩子嬉戏打闹……在土地里干农活的人,几乎是超五旬的老人。不难看出是老人和孩子是维持农村生气的主力军。

2 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政策的逐步推进和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增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空巢”老人总数为3100万人,农村“空巢”老人总数为2100万人,与第五次普查的1600万人增加了近1.3倍。随着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激增,加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致使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经济拮据、起居无依、情感孤独、缺医少药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其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与难题。为了能够深入地了解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进行宣传,先后使用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调查法主要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调查年轻一代的人对“空巢老人”的看法与意见,并以此反应问题的普遍程度以及众人对问题的关注程度。而实地研究则以纪录片的形式,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下了空巢老人生活的现状,最终形成纪录片《角落》加大农村空巢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希望本次研究能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以调查法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不同的工作人群为调查对象,展开对四川省空巢老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中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并在调查结束之后,对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进行多角度分析。而采用实地研究法的主要成品是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真实生活写照的纪录片《角落》。这种方法的采用,使调查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呼吁力量。

3.1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笔者在此次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了数据的时效性。

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笔者对问卷进行多次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筛选问卷题项,调整问卷架构,从而提升问卷的可信度。

第一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通过Cronbach a信度系数法,算得a信度值为0.712,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7~0.8之间,表示量表有些项目需要修订,所以笔者对问卷进行了改进。第二次到多个地点去发放问卷,同样采取当场发放和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有效问卷278份,回收率95.67%,有效率96.86%。这次算得a信度值为0.824,通常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0.9之间,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所以此问卷具有可信度。调查问卷见附录一。

3.2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笔者此次采取非结构化的访谈,以嘉陵区和顺庆区的老人、年轻人为访谈对象,并与他们进行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真实的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访谈内容见附录二。

3.3实地研究法

本次实地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即进行实地研究。以南充市嘉陵区龙泉镇的老人为观察对象,根据纪录片的纪实性,对老人们的生活进行实地研究,最终,形成了纪录片《角落》,使大家能近距离的观察老人,了解老人。

4 空巢老人现状,调查分析及其解决的对策

4.1空巢老人概述

“空巢” (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原意指雏鸟飞走,老鸟独守空巢。人口学上指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时,家庭中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另立门户或离家独立生活,只剩老年夫妻生活的一种家庭现象[1]。“空巢老人”[2]指在进入老年阶段的老人群体中,子女与其分开居住,且离其距离较远,在生活上不能给予照顾,精神上也不能时常得到关爱的老年人。根据地域划分,可以将空巢老人分为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本文主要调查的是四川农村空巢老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4.2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从农村来自城市务工和学习的人员。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老人们的年龄增高,老人丧偶的情况也日趋普遍。很多老人在面对丧偶问题上,均表现内心更加孤独,性格更加孤僻,日常生活也更加乏味。再者,由于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将小孩留给老人抚养,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还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这些都可能会使老人们陷入孤寂之中。这些问题终究使老人和孩子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而且相关数据表明,近年该人群数量还在增加,如果不尽快引起社会关注并实施有效策略,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本文主要从问卷调查结果和视频访谈结果对目前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4.2.1问卷内容及分析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4.2.1.1空巢老人现象了解人员较少

如图1所示,听说过却不了解这种现象的人数占60.1%;没听说过,不了解的占7.6%;听说过并很关注他们的占32.4%。除此之外,在“了解空巢老人程度”的调查中显示,不知道老人的生日、很少给老人打电话的人数接近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很多人因为各种事情,一年回家的次数在两到三次左右。在调查过程中甚至有一部分的城市人员目前还并不认为社会上空巢老人的现象是普遍的。

这种现象表明,目前了解空巢老人现象的人员是相当少的,大多数人对该现象及问题的重视还不够,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话题还不是很普遍。由于了解人员较少,可见要解决空巢老人这个问题还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4.2.1.2老人收入水平总体偏低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方式可能有:自己劳动所得、退休金、银行储蓄、子女赡养以及国家补贴等。结果表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子女赡养与自己劳动所得。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对于老人来说,子女如果工作不稳定,也就加大了“子女赡养”的不稳定性,使老人经济来源缺乏保障。就老人自己劳动所得而言,老人身体随着年龄会变得越弱,随之劳动能力也减小,这样在自己劳动所得方面就变得非常薄弱。

4.2.1.3日常生活照料问题突出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大多数农村家庭中,如图2所示,自己一个人在家居住的老人占19.4%,与老伴单独住在一起的占41.4%,与子女同住的占28.1%,住在养老院或老人公寓的占2.1%,其他住在亲戚家或外出务工的占9.0%;除此之外,调查结果也显示,由于儿女常年在外,空巢老人在感情寄托方面显得有些单薄,所以经常表现出易燥、易怒、埋怨子女等情绪不稳定的现象;或者是有些老年人由于年纪大了,常常不是身体不便就是无人照顾,整天愁容不展,长吁短叹,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损害,最终导致他们不能快乐得享受晚年。

由此可见,大多数老人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平时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患病率随之上升。而且如果老人失去了伴侣,子女又常年在外,在生活上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显得孤苦无依。同时,由于老人处在高龄阶段,身体免疫力日趋下降,生与死的间隔越间趋近,导致一些老人因为去世无人知晓,几天之后才被发现。

另外,由于老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所以存在的安全隐患比较多。比如一些农村空巢老人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常因日常生活行为导致安全隐患;不少犯罪分子把目标放在空巢老人身上,包括人身伤害、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4.2.1.4精神生活贫乏

一般而言,空巢老人都有一些孤独、抑郁、烦闷等心理问题,这些症状被成为“空巢综合症”(empty nest syndrome)。空巢综合症[3]是指父母因子女离开难以适应, 同时因缺乏关爱、与子女沟通障碍等产生的一系列身心症状。其主要表现有:焦虑、失落、抑郁、失眠、食欲不良等,长期如此的话,就会使得老年人性格变得孤僻、自闭,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老年痴呆。

如图3所示,高达44.2%的人都认为空巢老人生活得不幸福,39.2%的人表示不清楚老人幸福不幸福,10.4%的人认为老人生活得幸福,只有6.1%的人认为空巢老人生活得幸福。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人们却并没有深层次的去探讨这个问题,这个现象值得深思。笔者认为,使得老人精神健康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传统家庭观念。中国人都有一些传统观念,而家的观念则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父母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子女,年轻的时候努力把他们抚养长大,而年老的时候则盼望他们回家。他们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子女身上,自身却极少有其他的一些精神寄托。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子女一周给家里联系一次,半年才回家一次。但是对于老人来说,这样的次数就显得有点少,尤其是回家的次数,另一方面,子女在外打工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想要经常回家看老人也是不现实的。基于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试着转变老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来改善老人的精神状态。

二是居住状况。对于和家人或和老伴一起居住的老人来说,他们有家人陪伴;对于居住养老院或老人公寓的老人来说,他们有同龄人可以沟通交流;对于那些一个人在家居住的老人来说,他们的状况就有点令人担心了。当一个人长期居住并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话,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而由于经济等问题,四川农村的养老机制并没有建立。所以多多关心独自在家的老人,尤其是他们的精神健康问题。

三是生活工作。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老人们平时的生活工作主要是干家务活、干农活与朋友邻居聊天等三种情况。而其中只有平时与朋友邻居聊天,才能扩大老人的人际圈,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在与老人交谈对象方面,其实最需要的还是子女。由于大部分家庭的年轻人,都会忙于工作,而使对老人的关爱方面还有所欠缺,最终老人的身心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了老人的精神健康。由此可见,关心老人精神健康,丰富老人精神生活,社会人士重要,而子女是老人亲情的来源,所以子女的关心是极为重要的。

4.2.1.5村里活动参与人员老龄化

如图4所示,大部分家庭老人的年龄主要分布有以下几个层次:小于50岁的老人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7.2%,50――60岁的占3.6%,60――70岁的占23.0%,70――80岁的占36.3%,80岁以上的占29.9%。

从数据可以看出,家庭老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再加上年轻人在外务工,农村中的一些活动,比如一些逝去老人的安葬问题,土地的种植问题等,它们的参与者可能就以老人为主了。这不仅加大了老年人的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4.2.2访谈内容及分析

在提问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现象”的时候,大多数的人表示了解空巢老人这种现象,并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访谈结束之后,对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大家都明白,家里的老人应该多多关心,应该常回家看看他们,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的生存问题,大家都选择了在外面打拼,由于工作时间忙加上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最终造成了大家都延迟了回家的脚步,使得老人独自呆在家里,造成了空巢老人这种现象。“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状态。而笔者在做访谈时候,也不忘呼吁大家放慢生活的脚步,多腾出些空余的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多关心家里的老人,不要让他们独自蜗居在自家的角落里,让他们“多点温暖,少点孤独”。

对于老人来说,大多数还是希望和子女在一起。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种传统观念,“一家人就是应该住在一起”。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明白子女的不容易,子女为了生活不得不到外面去打工。生活工作负担重,老年人也不忍心再给子女增加负担,他们就选择在家里默默等着子女回来,很少主动去看望他们,一是去看他们又要花费钱;二是怕打扰他们工作,怕耽误他们;三是认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年轻人的大相径庭。所以他们就盼望着子女放假能回来,一家人就能够聚在一起。

当问及权威人士的时候,他们表示如果想要彻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在当今城镇化改革的背景之下,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实现的,因为大多数老人不愿跟随子女前往城镇,他们甘愿清净地生活。而且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员齐心协力,特别是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使空巢老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找到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有效策略,从精神上使老人不再“空巢”。

4.3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

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四川省农村空巢老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三方面,并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

4.3.1提供物质上的生活保障

4.3.1.1加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

在农村养老机构的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根据老人困难情况的不同,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那些无生活来源,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政府部门要及时把他们纳入救助对象,给予定期救助或享受低保待遇。对那些年势已长,劳动力丧失,又无儿无女的老人,应该及时安置在敬老院里,定期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其次,政府部门应当特别注意市场经济的变化,给老人生活带来的不便。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困难户,要给予及时的救助,以保障他们的晚年基本生活。同时,要倡导社会各界在救助空巢困难老人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要协调困难老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在生活上相扶相帮。

4.3.1.2充分使用非政府部门组织的优势

为了加大社会各界人士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政府可以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从宏观上引导各大中小企业人士向老人提供服务倾向,支持并鼓励企业组织向老人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帮助。鼓励、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和外资等参与老龄产业,提供生活照料、家庭服务、身体保健等老年服务。所以在这些方面,政府应该发挥指导、监督和先锋模作用,针对非政府部门组织,通过制定老年服务标准设置相应的奖金,加大养老宣传,深化中国传统孝道,激励更多的人在物资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方面对不同的老人给予帮助。

4.3.1.3加强营业机构建设,拓展就业机会

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广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子女,所以老人子女的就业情况是影响老人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也导致出现了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为了降低失业率和下岗率,增加老人子女的收入,各级社区政府就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增加就业机会,以保证甚至加强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能力,使他们对空巢老人的照料获得可持续性和坚实的经济保障。这就是要把年轻人的职业培训与就业问题和老年保障结合起来考虑,找到问题的根本,再从政策上、制度上加以保证。

4.3.2老人精神生活上的心理慰藉

4.3.2.1促进空巢老人自身认知的改变,倡导积极应对老化问题

要想改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外界的帮助支持和政策只是一方面,只有空巢老人自身认知的转变才是其根本。

4.3.2.2创新社会管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这个方案可以由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开展实施,内容可以包括戏曲、民歌演唱等民间艺术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带给老人校园活动的展示,或者是企业方面的人员,向老人宣传先进科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以此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老年人学识。

4.3.2.3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宣传,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常回家看看

在这方面,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多报道和宣传关爱老人的话题,并告诉大家,深知常回家看看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需要被呐喊的声音,时刻提醒我们要从生活上、精神上关爱老人,给予他们更多温暖。

4.3.3加强老年团体活动建设,扩充老人的人际交往面

4.3.3.1各社区政府可成立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组织

政府在成立这样的老年群众组织的时候,应该使这样的组织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告诉他们可以展各种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空闲时间。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量,吸引更多的老人参加,特别是要鼓励空巢老人的参加。

在选择活动形式上,尽可能地多组织空巢老人外出活动,比如团体乘车旅游、徒步旅行或者观看周边的历史古迹,之后还应该组织他们在目的地,向他们的团体诉说当日的旅游心得,在使他们增加兴趣爱好的同时,打开他们封闭的生活状态,使他们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营造生活的乐趣。同时,空巢老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加强身体保健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并通过人际交往,寻求亲朋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逐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增加对生活的激情。

4.3.3.2加强学校教育,组织亲访团

学校的学子是未来的花朵,他们如今过着老年人曾经花一样的年华。在年轻的学子身上绽放着青春与活力,能够给充满孤独感的老人带来不一样的感情,愉悦身心。所以在学校里,各部门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农村或者老人聚集的地方,举行各种活动。比如现代化与古典音乐相结合的歌舞表演、一对一的心理慰藉等,并体现出大学生充满朝气的特色,让老人们感到他们没有被年轻一代遗忘,没有被社会遗忘,从而增加老人的愉悦感,扩大老人的人际交往面。

4.3.3.3成立农村老人娱乐部

为了扩展农村老人的活动面,增加老人的交际人员,基层党组织还可以在村委会里开展各种各样的老年娱乐活动。比如可以给老人提供每日的锻炼场地,加强老人保健身体的意识;还可以定期观看一些有趣的家庭电影,丰富老人的生活情趣;或者组织一些有趣的手工活动,让老人在空闲的时间里与左邻右舍聚在一起,从而减小老人单一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孤独感等。这些活动的选择,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改革,但始终不忘帮扶老人的宗旨。

5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仍较低的背景下,高龄农村空巢老人比重偏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和满足,生活中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经济发展工作变动和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的老龄化加快。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也就越来越脆弱,对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对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对于这种现象,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为“空巢老人”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对于那些为生活奔波在外的人而言,请不要为了自己的前途而让老人孤独,请不要因为忙碌的生活而忽视家里的老人,他们的要求并不高,常给老人打打电话,唠唠家常,多抽出点时间回家看看,不要把他们放在角落里,要把他们放在心里。尊老、敬老、养老,让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人口科学辞典[C].

[2]张慧楠.论我国空巢老人权益的法律保护[D].西南大学.

[3]卢慕雪.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及研究评述.

[4]杜守东.中西养老方式比较研究[J].西北人口,1998(03):1-2.

[5]陈星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政策建议――基于厦门市的调查[J].前沿,2009(07):2-4

[6]陈方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7]何资桥;曹中平.湖南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05):2-3.

[8]焦克源;孔倩文.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问题与出路――基于内蒙古卓资县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3-4.

[9]刘广宇.以真实的名义获取可能的真实:关于纪录片创作中几种拍摄方法的解析[J].新闻界,2007(03):1.

[10]黄耀明.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 国内外文化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03):1.

[11]巢小丽.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基于浙江省宁波市南门街道的实证分析[J].理论学习,2013(01):1-3.

[12]李元珍.老人再婚与代际关系变迁――湖北省老人再婚现象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

[13]李楠.为城镇化大潮中的农民“留影”――纪录片《转身》创作谈[J].当代电视,2012(04):1.

[14]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03):2-4.

[15]柳林.期盼农村空巢老人不再孤单[J].心理与健康,2006(08):1.

[16]陈婷婷.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

篇4

关键词 空巢老人;慢性疾病;生活质量;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0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urvey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CHEN Ju-xiang

(Shilo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Dongguan 523320)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arrying out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by doing a survey of the life quality and nursing needs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Conduct a household survey of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used the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s for community nursing needs and GQOLI-74.

Results:The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ve poor life quality and they have great needs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Conclusion:The empty-nest elderly have poor life quality.It′s a major commitment for the whole society and a future effort for the community nursing surviceto care abou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ose old peopl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quality.

Key words Empty-nest elderly;Chronic disease;Quality of life;Investigation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1,2],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人口的新难题,同时,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4],所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其护理需求,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对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因素,实施社区健康促进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石龙镇老城抽取5个社区,选择在5个社区内居住5年的空巢老人264名为研究对象。男121名,女143名。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岁。纳入标准:(1)满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2)意识清楚,可用言辞表达,有阅读能力或者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知情同意能配合调查空巢老人。(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空巢老人(患有其中1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

1.2 调查工具

1.2.1 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 社区护理需求问卷表内容包括有:(1)定期体检需求。(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需求。(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需求。(4)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需求。(5)心理疏导需求。(6)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需求。(7)慢性病防治指导。社区护理需求按程度分4个等级调查,依次为很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很需要。

1.2.2 生活质量调查 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6]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编码入数据库,数据录入和整理由研究者本人带领2位录入员,组成数据录入小组,录入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录入和核对工作,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遴选分类、标注和整理。

2 结 果

3 影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3.1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本组264名空巢老人年龄偏大,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岁,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有的老人患有1种慢性病,有的老人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上缺乏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及时就医和治疗,严重影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表1显示,264名空巢老人中,对定期体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心理疏导、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护理需求量很大,提示加强社区护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3.2 空巢综合征 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居,长期生活在孤独缺少交流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这对其身体健康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7],从而使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此部分人群对慢性病防治、健康体检,尤其心理干预等方面的护理需求明显较大。表2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分项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低下。

3.3 空巢老人的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仅要面对生理、躯体功能及容貌变化,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他人关系等重大改变,如退休、生活闲暇时间的安排等,再加上子女的相继离开,造成空巢老人自尊和自我接受能力下降,导致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存质量降低[8,9]。

4 提高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 以护理需求为导向,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实施社区护理 。建立全科医护团队,定期对空巢老人家庭访视服务,针对性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和饮食、用药指导。为空巢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做好慢性病的规范管理,及时录入随访信息。开通24 h老人热线。随时解决问题。社区护士每年为空巢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4.2 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鼓励空巢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如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多结识朋友,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在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俱乐部,每月开展活动,每月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1次,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老人观看相关疾病常识录像,赠送限盐小勺、限油小壶,开展趣味性游戏,增加老人们的防病知识。

4.3 心理护理 社区护士定期慰问空巢老人,为他们解决困难,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自信心,培养空巢老人良好的积极心态。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和心理交流,有助于减少空巢老人忧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对其抵抗力的增强及疾病的控制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减少老人们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4.4 社会支持 鼓励子女多与老人沟通,常回家看看。同时呼吁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空巢老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老人义工制度。

5 小 结

综上所述,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不尽人意。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 苹,程爱东,周晓萍.牛街地区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8-479.

[2] 姜 娜,孙梦霞,廖淑梅,等.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28-1030.

[3] 王 颖,何国平.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B):100-102.

[4] 王艳梅,李 萍,张丽娟,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C):490-492.

[5] 陈玲玲,林 婷,姜小鹰,等.福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0-922.

[6] 邹秀梅,王建乡.上海市奉贤区农村空巢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42-543.

[7] 孙梦霞,廖桂香.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空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62-64.

[8] 张 贤,尹惠茹,周 欢,等.社区空巢老人自我概念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6):817-818.

篇5

【关键词】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整群抽样

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70%以上生活在农村〔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农村“空巢”家庭人数超过1 800万,占全国空巢老人的70%以上。他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卫生医疗条件都要比城市“空巢”老人匮乏的多,如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必将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制约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本研究以江苏省邳州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对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省邳州市5个乡镇的15个自然村的农村“空巢”老人,发放问卷780份, 收回有效问卷712份,有效回收率91.3%。对年满60岁以上、75岁以下的空巢户都给予了调查。

1.2 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一般状况、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状况、健康状况、社会关怀状况等,生活满意度评定采用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国际通用LSIA量表。LSIA由20个问题组成,答卷的最高分为20分(满意度最高),最低分0分(满意度最低)。

调查过程中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调查对象由本人填写,对文化程度较低及文盲人员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一对一的询问,不能配合者不予调查,凡调查涉及敏感内容,在调查前申明本研究不会给受试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以匿名方式完成。正式调查前,对上述问卷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易产生歧义的个别条目做了修改。

1.3 统计学分析

问卷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进行双遍录入。数据用x±s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采用t检验,多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获得农村“空巢”老人有效样本712例。其中男441人(61.9%),女271人(38.1%)。党员86人(12.1%),非党员626人(87.9%)。在婚566人(79.5%),离异或丧偶等婚姻异常146人(20.5%)。有宗教信仰138人(19.4%),无宗教信仰574人(80.6%)。小学及以下683人(95.9%),初中21人(2.9%),高中及以上8人(1.2%)。

2.2 生活满意度因素分析

本次使用LSIA量表调查,得到712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均值(10.27±2.98)分,与魏高峡〔2〕用相同量表调查得到的城市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13.49±2.75)分相比,本研究得到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低(P

在影响“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得分的因素中,和兄弟姐妹是否经常联系、和朋友是否经常联系、遇到困难时能否得到家人满意的帮助、是否有养老保险等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对未来的信心、对政府补助措施满意程度、自认健康状况、医疗费用等方面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1 农村“空巢”老人在不同状态下生活满意度分析,表2 农村空巢老人在不同状态下生活满意度分析(略)。

为控制混杂因素影响,自变量选取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11个变量,使用条件后退法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入选标准=0.05,剔除标准=0.10),结果显示:对政府的补助措施满意、遇到问题得到家人满意帮助、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没有宗教信仰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较高。见表3。表3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伴随城镇化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在农村这种现象也日益突出,加之“空巢”老年农民在思想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在身心上表现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本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要比城市老人生活满意度低,李德明〔3〕、刘艺敏〔4〕等人的研究与本研究相符。遇到问题时不能得到家人满意的帮助、和兄弟姐妹不经常联系、和朋友不经常联系、有宗教信仰、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邻居不经常聊天、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较低;而对未来信心越高、对政府补助措施满意程度越高、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越好、较低的医疗费用,都会促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3.1 做好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疏导,构建和谐的邻里、朋友、家人关系

农村“空巢”老人没有城里诸多的老年娱乐场所可供消遣,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由于他们生存质量差,加之子女不在身边,无处诉说,会出现消沉抑郁、对生活不满等情绪,这些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5,6〕。做好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疏导,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经常“走亲访友”、和邻居拉家常将会有助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3.2 增加政府补助投入,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逐步实施农村养老金制度

由于农村“空巢”老人失去了一定劳动能力,从而失去了一定的经济来源,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他们中的很多人为自己的生活而担忧。有学者调查发现,子女外出后,28.6%的农村留守老人得过大病〔7〕,而根据现在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报销的医疗费用比例较低,许多“空巢”老人患病后无钱治疗,借钱治病又担心会导致返贫。增加政府补助投入,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逐步实施农村养老金制度将会有效减轻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负担,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

3.3 引导农村“空巢”老人理性参加宗教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由于农村“空巢”老人大多文化层次较低,对宗教和迷信的辨别和认识能力不足,很多农村“空巢”老人想通过参加宗教活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等原因而加入宗教,但往往事不如愿,而出现了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因此对农村“空巢”老人参加宗教活动,要合理引导他们,避免盲目参加而带来的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同时鼓励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舒缓心理压力,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全胜.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初探〔J〕.学习论坛,2007;23(1):713.

2 魏高峡.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560.

3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4(1):5860.

4 刘艺敏,朱 炎,严浩军.上海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6):5179.

篇6

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顾的老人。1987年,在我国有老人的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只有16.7%,而1999 年上升到25.8%,2002年人口普查时,全国单身老人户按65岁计算占11.5%,一对夫妇户占11.4%〔1〕。研究显示,空巢老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焦虑、抑郁和孤独感,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2〕。所谓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按照服务的来源分为非正式照顾体系和正式照顾体系,非正式照顾体系是在血缘、地缘基础上形成的,包括配偶、子女、邻居、朋友等,正式照顾体系是指有政府、社区、住院者团体等提供的各种服务性照顾〔3〕。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孤独者身心疾病的发生率比高社会支持者要高得多。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系统对缓解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为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以及家庭、社会对空巢老人的支持和满足情况,即焦虑抑郁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以长春市南关区为调查范围,抽查4个街道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对象为60岁以上的独居或与配偶同居的空巢老年人,排除标准:精神分裂症、其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患者。样本的选择采用多阶段随机抽取的方法。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SAS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与抑郁自行量表(SDS)的相关效度系数为0.697,分半信度r=0.696。②老年抑郁量表(GDS15)由Brink等1982年创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总分≥8分为存在抑郁症状〔4〕。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量表包括人口学资料及可能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如子女探望间隔时间、亲友联系、娱乐活动等。

1.2.2 资料收集方式

对符合调查条件的老人实行入户调查。方法:对于能够自行填写的老人,说明情况后由老人自行填写;对不能够自行填写的老人,调查人员以口述问卷题目、老人回答方式填写。本次被调查对象300例,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9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状况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空巢老人的一般情况

见表1。表1 空巢老人的一般状况(略)

2.2 空巢老人的焦虑状况

调查发现,279名空巢老人中,82例(29.3%)存在焦虑症状,42例(15.0%)存在抑郁症状。

2.3 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症状的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以焦虑、抑郁为因变量,以社会支持情况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见表2。表2 焦虑、抑郁影响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3.1 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空巢老人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均较高,且焦虑发生率高于抑郁发生率。在现代社会,焦虑及抑郁症状已成为影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老人的焦虑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二者混合状态〔5〕。

3.2 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影响空巢老人焦虑的主要社会因素为宗教信仰及娱乐活动,影响老年人抑郁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子女探望间隔时间及亲友联系。

3.2.1 子女探望间隔时间长

本研究显示,子女探望间隔时间长的空巢老人抑郁发生年率显著增加(P

3.2.2 亲友联系减少

本研究显示,与亲友联系减少的空巢老人抑郁发生率显著增加(P

3.2.3 娱乐活动少

本研究显示,娱乐活动少的空巢老人焦虑发生率显著增加(P

总之,本次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很高,必须引起政府、社区工作人员及子女的高度关注。影响空巢老人焦虑的主要社会因素为宗教信仰及娱乐活动,影响老年人抑郁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子女探望间隔时间及亲友联系。对于这一特殊人群,应结合其影响因素,给予适合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代爱英,顾 溒,曹 杰.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5):311.

2 饶顺曾,陈碧霞,周治荣.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2):779.

篇7

一、调查概述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行列,(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全国老年人占到人口总数的10%,并将在2014年达到两亿。)如何安置老年群体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仔细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存状况,与老年人和谐相处,我们“爱尚崇阳”实践队将“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实践的调查主题之一。

 

本次的调查目的地为湖北崇阳县路口镇。路口镇位于崇阳、通山、赤壁、咸安四县市区交界处,是崇阳县的“东大门”。面积235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31个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截止到2005年总户数为8962户,其中农业户为8409户,总人口约4万人,农业人口约3.6万人。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0万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17%和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80元。

 

路口镇区位条件优越。106国道和省道横路线穿境而过,与京广铁路相距35公里,2008年建成通车的'宁樟高速公路贯穿集镇腹地,交通十分便捷,1小时可到达省会武汉。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路口镇地区5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外出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者子女虽与自己居住在同一地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后人照料。调查的题目包括: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共计28个题目。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全部回收有效。问卷回收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走访调查中,我们小组选择了路口镇市老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采访交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老人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通过我们与老年人的交流得知,他们认为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和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

 

我们调查对象年龄在60~80岁,其中60~70岁的老人占57.10%,71~80岁的老人占42.90%;另外,男女比例各占50%。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甚至逢年过节都是两家分开度过。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限制,路口镇没有活动室,没有图书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35.7%的老人独自在家感到孤独,

 

30%左右的农村困难“空巢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大多每人每月30元,加上子女提供的少量供养金,一般每人每月100元左右,这点钱用于买油、买盐、穿衣、治病等都很紧张,更不要说其他方面了。这些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的“空巢老人”,如不下地种粮、种菜生活将更加艰难。

 

而85.80%的老人经济主要来源是农耕,自给自足;而14.20%是靠低保或者子女的赡养;57.10%的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是仍有35.80%是没有保障的。

 

三、现状分析

 

(一)健康问题——人老了,病痛自然多。

 

关于老年人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而有42.90%的老人多病缠身。令人难过的是,有一位老爷爷凄凉地表示老人一生病就没有人愿意照顾了。虽然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自费部分难以承担,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针对老年人的就医保障或者医疗保险,虽然党中央一再颁布各项优惠政策,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旧有34.80%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就医优惠。

 

(二)娱乐活动—— “老有所乐”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心声。

 

在我们进入福利院进行文艺表演的时候,爷爷奶奶们都看得很认真,也看得很开心。我想这样的文艺表演虽然简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天中的亮点,一天中的美好回忆。像路口镇这样的小乡村,老年人的娱乐文化比较单调且落后,不像城市那样有专门的老年人文化中心或者俱乐部。但是,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也有自己娱乐的小圈,打麻将,下象棋,钓鱼,看话剧等等,在空巢老人中,也存在着两极分化。

 

在我们调查的尾声,老人们提出的意见和希望:社会保障制度落到实处;多组织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给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从而可以保障家庭经济收入,从而能够保障他们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四、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席卷全球。西方发达国家早就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因此,在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上,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有经验。例如,德国政府通常会安排一些大学生同“空巢老人”一同居住,平时帮助老人洗衣、做饭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用缴纳房租。这样,即节约了大学宿舍资源,还能保证“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在日本,政府为更好的关爱“空巢老人”,防止老人发生意外情况,甚至出现在家中死亡而无人知晓的状况,日本政府会把“空巢老人”家庭进行统计,并将老人每月的用水量,用电量等基本生活信息通知其子女,使子女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这些措施可以给我国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带来启迪我觉得这些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对解决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后记

篇8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空巢老人;农村;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在老年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空巢”现象日趋突出,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2〕。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是生存风险较大的群体之一,由于情感慰藉、健康医护、生活照料等方面的缺乏,致使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空巢综合征”,常表现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更加严重〔4〕。现有的关于空巢老人的研究多局限于城市社区〔3,5〕,而目前我国73.7%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已达10 801万人,并且农村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老人,城乡差异明显〔6〕,为此,本研究对农村空巢老人SWB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南、河北的5个乡村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排除明确的精神疾病患者后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3份,有效率91.9%。其中,非空巢家庭老人185人(28.8%),空巢家庭老人458人(71.2%)。2008年2~3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以入户访问方式进行调查,向老年人介绍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发放问卷,当场收回,老年人根据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受教育程度低者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458位空巢老人中,男性243人(53.1%),女性215人(46.9%);年龄60~100岁,平均年龄为69.57±7.46岁;大专及以上者41人(9.0%),高中及中专61人(13.3%),初中104人(22.7%),小学及以下者252人(55.0%);无配偶(包括丧偶、离婚、单身)109人(23.8%),有配偶(包括在婚、再婚)349人(76.2%)。

1.2 工具

1.2.1 自编老年人一般资料调查表 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住方式、亲友与子女联系、健康状况、体育锻炼、宗教信仰等。

1.2.2 SWB单项人脸表情问卷〔7〕 由Andrews和Withey (1976)编制,测试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人脸的表情从非常高兴到非常难过,分为7个等级,分别记为1~7分,让被试者挑选最符合自己感受的一个表情,得分越高对生活越不满意。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SWB单因素分析 以643位空巢与非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对各变量进行方差分析,表1显示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否空巢、居住方式、子女探望频率、体育锻炼、宗教信仰的老人平均SWB分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年龄、性别和躯体疾病情况老人平均SWB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空巢老人SWB明显高于独居、祖孙同住、孤老者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2、0.000、0.000),但与夫妻同住空巢老人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 SWB多因素分析

表1 不同因素农村老人SWB平均得分比较(略)

2.2.1 对643位空巢与非空巢老人进行分析,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住方式、子女及亲友探望频率、躯体疾病、体育锻炼情况、宗教信仰和是否空巢为自变量,以SWB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6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见表2。

2.2.2 以458位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后,以与SWB有统计学意义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住方式、子女探望频率、体育锻炼情况和宗教信仰为自变量,以SWB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退法),结果5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总变异的27.0%,见表3。

表2 影响农村老人SWB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略)

表3 影响农村空巢老人SWB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3.1 经济状况 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村老年人SWB评价很重要的因素,这是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尚未建立或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养老金和养老环境,并且在经济上得到的帮助,城乡有显著差别〔8〕。农村独居老年人以子女给予帮助为主,而城市独居老年人得到国家给予的照顾较农村大的多,因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不仅在生活上还在经济上依靠儿女赡养或亲朋好友的资助,尤其是生病时经济问题更加突出,增强其孤独感和对生活不幸福的感受。本研究显示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SWB的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SWB增加,直接而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与其他类似〔9〕研究结果一致。通过调查还发现,农村空巢老人虽然在经济上对子女依赖很强,但对经济的需求并不大,只要提供一定的吃、穿、住、用、行,老年人就能感到生活的美满幸福,然而对于大部分本不富裕的儿女家庭来说,经济负担必然加重,这需要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助老养老服务,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优先和优惠为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3.2 文化程度 以往研究表明〔10〕,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升老年人SWB,本研究也显示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SWB的另一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越高,SWB越高,小学及小学以下水平(55.0%)SWB最低,且与其他3个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受教育程度高,一般意味着更容易得到较好的生存和保健条件,在良好的学历背景下,他们可能更注重人际交往、身体健康、夫妻和谐等,因而也就更可能较多的体验到幸福,SWB较高。对于农村空巢老人,在现实经济条件、子女外出的情况下,较高的文化水平可以说是应对压力的一种“资源”,文化程度高,知识面较广,可以更懂得运用资源维持身心平衡。

3.3 宗教信仰 本次调查中发现,有宗教信仰者,SWB低,与一些研究相反〔11〕。可能是由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希望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在身体出现不适,认为可以通过菩萨保佑、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解决,儿女也不能及时发现,经迷信治疗病情未能缓解,反而加重,所以他们对生活事件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在空巢老人中,55.0%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较缺乏,而且农村对信仰何种宗教活动选择并不严格,往往把迷信和宗教混淆一起,对神、菩萨等盲目信奉。调查中发现,有宗教信仰的老人,相信鬼神和菩萨,并有一般的烧香拜佛行为,而没有明确的信仰活动,从而他们并不能通过正确宗教信仰方式的积极自我暗示来提高SWB。

3.4 体育锻炼 有氧运动能很好的增进锻炼者SWB,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已经得到验证〔12〕。在本调查中发现,38.2%空巢老人在做农活之余,经常结伴晨练散步,老人中经常体育锻炼的SWB明显高于有时、无或偶尔锻炼者,且有统计学意义。体育锻炼也是与他人协作的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能有效地减少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增强个体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其心理素质。

3.5 居住方式 有资料显示〔5〕,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54.5%,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也有研究显示〔5〕,大多数空巢老年人精神状态较差,几乎所有的空巢老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孤独感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对于夫妻同住老人,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由于夫妻间生活的相互照应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撑,使他们能够保持较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状况,减少孤独感,提高SWB。城市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空巢老人联谊会等促进老人间交流,进而减少孤独感,但在资源极有限的农村,应使子女更多地意识到他们的关怀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醒子女要多回家看望,与父母沟通感情,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应为丧偶老年人联姻牵线搭桥,使空巢老年人能得到来自配偶的照料和陪伴。

3.6 健康状况 项曼君等〔13〕的调查表明,健康自评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最大因素,但本研究并没有得出身体健康的空巢老人更幸福的结论,这可能与研究对象为农村空巢老人,农村老年人自述患主要疾病的比例大多低于城镇老年人〔14〕,并且由于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无子女陪伴、医疗技术和设备落后、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少等原因,很少去医院体检,即使有疾病,也有可能未及时就医,子女及本人也不了解,因此,患病的实际情况可能与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不一致。

温州城乡空巢老人总患病率高于上海和广州地区非空巢老人〔15〕,祝雪花等〔16〕的调查表明,农村空巢老人连续看电视3 h/d以上等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易导致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生。因而农村空巢老人对必要健康教育知识、免费体检及上门服务需求较为迫切,应针对影响SWB的因素采取多种对策,依靠老人自己、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老人提供一些必须的卫生服务,如免费测量血压、免费体检、免费健康知识等,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SWB,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过程中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后华杰,译.Andrews FM,Robinson JP.主观幸福感的测量〔M〕.见:Robinson JP,Shaver PR,Wrightsman LS.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揽(上册).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90156.

2 周成超,楚 洁,徐凌中.重新审视21世纪初期我国城市健康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6;27(5):1921.

3 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7.

4 欧 琼,杨 苓,蔡 映.老年人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4;19(1):69.

5 何 斯,王德文.福州市社区空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2530.

6 钮东昊.《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全)〔EB/OL〕.(20071217)〔20080701〕.china.com.cn/policy/txt/200712/17/content_9393143.htm

7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4.

8 韩少梅,张承训.我国城乡独居老年人生活状况分布〔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9(1):57.

9 Zhang JP,Huang HS,Ye M,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bjective well being (SWB) in a sample of older adults in an economically depressed area of China〔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8;46(3):33547.

10 张静平,叶 曼,朱诗林.贫困地区老年人幸福感指数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268.

11 梁 渊,曾尔亢,吴植恩,等.农村高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4(2):978.

12 Berger BG,Owen DR.Mood alteration with yoga and swimming:Aerobic exercise may not be necessary〔J〕.Percept Mot Skills,1992;75(3):133143.

13 项曼君,吴晓光,刘向红.北京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1995;27 (4):3959.

篇9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5-0058-06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日益增多,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未来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2030年空巢老人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1]由于空巢家庭的普遍性和高危性,我国学者对空巢家庭,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的心理方面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对于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主要是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的比较[3]以及分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都是从空巢老人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但是,从养老的角度而言,我们已经按照年龄将老人划分为低龄老人、中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提出不同的养老措施,相当数量的学者认为中高龄老人才需要养老,而低龄老人的养老需求很低。那么,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是否也应该按年龄有这样的划分?

本研究试图从低龄老人的角度出发,探究低龄老人,特别是低龄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他们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有哪些因素、特别是社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他们是否需要子女给予心理层面的养老支持。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概念及操作

1.低龄老人和空巢老人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低龄老人,至于老年人的界定,虽然国际上以60周岁以上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但是考虑到中国的退休制度,中国大多数女性在55周岁之后就退休进入养老状态,本次研究的老人年龄界限为55周岁以上。因此,本次调查的空巢老人为处于空巢家庭内、年龄在55周岁以上的老人。同时,由于本文侧重于研究低龄老人的问题,因此把老人年龄上限限定为69周岁,即所谓的低龄老人。本次研究还将从养老的角度探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因此本次调查选择潘金洪的定义来定义空巢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在家庭生命周期中,随着最小的孩子长大,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离开家庭,使原有家庭进入大部分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的一人居住的阶段。”[5]而空巢老人即处于这种家庭类型之中的老人。

2.心理状况

关于精神赡养,目前我国学术界一般是从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等三个维度进行研究。[6]而在分析养老问题中的精神赡养必要性时,一般而言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认为老年是一个不断遭遇丧失的阶段,这种丧失会给老年人带来人格尊严上的极大冲击,会促使老年人产生更多的情感或精神需要;二是由于代际分居及子女数量少等原因,老年人也更容易产生孤独寂寞等不良心理反应。[7]因此,本次研究从两个方面了解低龄老人的心理状态,一是尊严丧失所带来的失落感,二是代际分居、子女数量少及缺少亲情所带来的孤独感。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为了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低龄老人的心理状况,了解低龄空巢老人与低龄非空巢老人在心理状况上的异同,需要使用定量研究中的调查研究方法。另外,为了更好地分析影响低龄老人心理的因素,验证“空巢”这一因素在老人心理健康上的影响作用,需要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并借助于模型,因此需要借助调查研究来获得数据资料,并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引入到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中。[8]

2.影响因素的选择

失落感与老人自身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联系,因而本研究选择了老人的年龄、收入、性别、学历、退休与否、家务承担情况、是否与配偶居住[9]等基本情况作为考虑因素。另外,由于社会支持会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10]因而本研究还选取了老人与子女沟通情况、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作为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选择老人与社区交流的情况作为老人的人际交往情况。本研究还试图发现老人的子女是独生子女这一因素是否能成为老人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的因素,因此也将该因素纳入到本研究的模型中。

3.样本与数据

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笔者2011年对南京市建邺区低龄老年人的抽样调查。该调查是以多段调查的方式进行的。首先从建邺区中随机抽取了街道,然后在街道内随机抽取了若干社区居委会,最后随机抽取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本次调查的填答问卷时间为30分钟左右,是由调查员以“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方式进行的。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结果

篇10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而空巢、独居、纯老老人因为文化基础、生活习性、自理能力、记忆减退、缺乏交流等的影响,往往服药依从性较差。区政府要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为独居、空巢、纯老老人提供助医卫生服务,为了寻找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推进“助老”与“助医”结合,整合发挥医疗卫生资源,真正实现为老“助医”,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选择该类人群众中需要服药降压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 年上海市静安区古柏社区在册(户籍居民或居住满6 个月以上)的空巢、独居、纯老老人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192 例患者,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年龄60~92 岁,平均年龄(75±9) 岁,其中男性83 人,女性109 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患病情况,药物治疗依从性,依从性不佳的原因,其他情况等。问卷由调查人员发放,入选患者自行完成,对视力减退、文盲、行动不便者,由调查者采用问答方式记录完成。调查人员为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

        1.2.2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评定

        采用Morisky推荐的Morisky-Green测评表,用4 个问题评价确定患者的服药依从性[2]。表中4 个问题为“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用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根据回答结果评估服药依从性的高低。4 个问题均答“否”,即为服药依从性佳, 否则即为服药依从性不佳。

        1.2.3  资料分析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研究结果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背景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全国较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37万,占武汉总人口(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1012万)13.54%。其中空巢老人占武汉老年总人口一半以上。武汉是教育大市,高校云集,有大学20余所,每年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约30万人,教职工达65000余人,离退休人员25000余人,高校总人数约有40万。武汉地区高校空巢老人作为特殊群体,问题尤为突出。

二、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一)概念界定。“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高校空巢老人就是生活在高校享有高校退休职工待遇的空巢老人。

(二)现状研究。大部分的城市老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支出表示担忧。去医院看病和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

三、武汉高校空巢老人与大学生互助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调查对象是武汉高校的空巢老人和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从两个角度设计问卷。一针对老人,包括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精神上是否孤独,是否愿意与校内大学生接触等问题;一针对学生,包括平时是否关注校内老年人,是否愿意帮助校内老年人,如果有机会与老人相处你打算做些什么等问题。②当面访谈.调查小组对武汉纺织大学三个校区的教职工居住楼空巢老人进行访谈,到老人家里,与老人面对面交流,有助于我们直接获取需要的第一手资料。③利用网络平台查询资料.④文献回顾⑤查访武汉纺织大学老年干部中心在案数据。

(二)调查现状。①高校大学生社团会组织学生去空巢老人家中拜访,但不定期且只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不能起到带动作用。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对空巢老人的帮扶意识淡薄。③高校空巢老人遇到困难并不会直接找学生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1.经济供养方面。老人年迈,退出工作岗位,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成为困扰老人的重要因素。有些有退休金保障,有些则不那么幸运。武汉高校空巢老人,基本上都是该校的老职工,享有国家离退休金,也有一部分是靠子女供养。2.日常生活方面。有小部分高校空巢老人依旧发挥自己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退休后仍然被学校返聘,或者在学校的某些岗位上做兼职,既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又不断地为学校奉献自己的余热。3.精神慰藉方面。在精神层面给予安慰,在思想上给予鼓励,给空巢老人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空巢老人本身年龄较大,子女不在身边,平时无人说话,难免产生心理上的空虚,出现悲观情绪,有的甚至出现自杀。所以,除了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对空巢老人显得尤为重要。

四、调查结论

一是对空巢老人自身来说,使其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得到解决与帮助,保证了老人生活质量;丰富了老人日常生活;增强了老人对生活的热情及幸福感;二是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增进了学生与老人的感情;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老人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有利于大学生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养成尊老敬老的好品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动手能力;三是对学校来说,节约了大学宿舍资源;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关怀;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四是对社会来说,产生积极带动效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度;有利于解决当前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老人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长效互助机制。有效利用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志愿活动,诸如“亲老敬老,从身边做起”“老人――学生,讲出我们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拜访,陪老人聊天解闷,帮助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散步;设立大学校园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老人居住楼道的清洁卫生,定期或不定期陪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做好详细记载;对于年迈的空巢老人,可以在征得老人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住进老人家中,照顾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学生可以经常去拜访老人,向高校老人们请教学科上的专业问题,既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又能发挥老人的长处,还能增强二者之间的沟通;有些老人将自己的积蓄捐献出来鼓励学生做科研或者设立奖学金,在这一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与老人达成共识。

(二)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人的生活。在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基础上,增设一些老年人活动平台,诸如:选出有特殊才能的老人低收费或者免费地开设兴趣班,让老人们度过闲暇时光中又学到东西,不觉乏味;在校内建一些老年活动设备;将校内的幼儿园与老年大学有机结合;老年活动中心每年可以组织安排老人们外出游玩,诸如踏青、秋游等,既欣赏自然风光又陶冶情操。

(三)增强校方对空巢老人的关怀。校方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拜访慰问;适当增加老人的福利;每年提供免费体检;改善部分老人居住环境,诸如远离学生聚集区,住房采光问题等等;注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在校内适当设立店面。

(四)吸引社会各界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支持。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宣传,以及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去关注这一群体。

参考文献:

[1]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纳入及排除标准:有子女但不在身边陪伴;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排除有严重精神疾病、严重脑、躯体疾病急性期患者。入选的空巢离退休干部184人,男124人,女60人,年龄60~80岁,平均(66±5)岁。

1.2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自行设计的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与子女关系、兴趣爱好、文体活动等。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4份,回收率92%。填写 “A型行为问卷”〔1〕:剔除填写资料不全者6份,掩饰分(L)≥7者22份,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回收率86%。计算问卷中的时间紧迫感(TH)、敌意性(CH)和总分(TH+CH)总分≥28 分定义为 A型行为,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建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空巢离退休干部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

本组有43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发生率23.4%。其中轻度抑郁32人(74.4%),中重度抑郁11人(25.6%)。

2.2 空巢离退休干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见表1。空巢离退休干部抑郁症状发生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

2.3 空巢离退休干部A型行为模式的出现情况

本组中A型行为者41人(23.8%),B型行为者131人(76.2%)。患心身疾病A型行为者34人( 82.9%),B型行为者76人(58%)。有心身疾病者110人(64%)(其中高血压53人次,冠心病35人次,慢性疼痛25人次,心律失常21人次,胃溃疡16人次,失眠症16人次,糖尿病10人次,慢性结肠炎9人次,脑卒中4人次,哮喘2人次,甲状腺功能亢进1人次);无心身疾病者62人(36%)。两组A型行为量表各因子分值比较表明,CH分值在有无心身疾病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TH、TH+CH分值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表2 两组A型行为量表各因子分值比较(略)

3 讨 论

抑郁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2〕,是老年人自杀的重要促发因素〔3〕。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离退休干部而言,多种因素更易导致其产生抑郁症状。从A型行为模式的出现情况调查不难看出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溃疡、糖尿病等都与 A型行为模式有关,其中与敌意性有显著性相关。因此,纠正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模式,加强对其心理护理,进行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3.1 家庭因素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关系密切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出配偶健在和与子女关系融洽、联系密切的空巢离退休干部,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婚或丧偶以及与子女关系较差、很少联系的离退休干部。该结果表明老人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主要为家庭和社区,他们希望从家庭中得到温情和慰藉,尤其是离退休的干部,更会因为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青年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形成空巢〔4〕,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因此,孤独、伤感、空虚、寂寞等不良情绪接踵而来。特别是丧偶或离婚的老人,在这样的多重打击下,不良情绪更加严重,从而抑郁成疾。

3.2 社会因素与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和A型行为模式紧密相关

调查中显示兴趣爱好广泛、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空巢离退休干部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兴趣爱好、不参加各类活动者。社会支持对这样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尤其是对老人抑郁症状影响最为明显。离退休后,由社会回归家庭,职位不在、地位降低、收入减少、同事关系疏远、社会圈子缩小等负面影响,常使他们感到自卑、焦虑、易激惹等适应不良心理改变,加重抑郁。有些人则表现出A型行为模式的特点。

3.3 性别与抑郁症和A型行为模式有关

本研究中女性抑郁症状和A型行为模式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感情丰富、思维缜密有关,而且女性处于家庭生活的核心,易受家庭问题影响。为此,女性空巢离退休干部的心理保健更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3.4 护理

①保持身心健康。消除忧虑,排除烦恼,保持乐观情绪,使自己经常处于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②转换行为模式。研究〔5〕显示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维持与A 型行为有关,因此转换行为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③使用减轻抑郁的治疗护理技术。包括认知疗法、放松训练、音乐治疗、暗示和催眠治疗。对于伴有重度情绪障碍的心身疾病者在心理调控的基础上可配合应用药物治疗。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高〔6〕。怎样才能使空巢老年人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提高生活质量〔7〕,尤其使空巢的离退休干部顺利度过退休关,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关注空巢离退休干部的精神生活,加强对其心理方面的护理,预防空巢离退休干部的抑郁症状和A型行为的出现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徐 斌.心身医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23942.

2 冯正仪,贾宋梅,胡 雁,等.社区老年抑郁病人心理干预效果及其可行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24):557.

3 吴 蓉,余跃生,陈海贞,等.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20):679.

4 Bowling A.Social networks,health and emotion wellbeing among the oldest old in London〔J〕.J Cerontol,1998;46(7):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