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绿化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9 13:57:18

造林绿化论文

造林绿化论文篇1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积极推广限额设计制度,严格合同条款,加大施工造价人员的管理[1]。设计人员和工程经济人员要密切配合,做好方案的技术比较,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失控进行分析,就如何控制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提出一些意见。

1造价失控的原因

1.1投资决策行政干预多缺乏科学性

园林绿化工程属市政公益工程,实施的好坏对园区功能和日常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长官意识作崇,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靠人脉关系取胜,一些技术先进、功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建设方案得不到重用。这样要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就十分困难。

1.2控制艺术性与投资金额的矛盾

园林绿化工程具有艺术性、多元化的特征,设计师的意图很容易因投资人的局限性受到禁锢。园林设计方案存在着不透明性,作品过度依赖投资人的观点,设计主体思想缺乏统一,导致优化、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被肢解,造成园林绿化项目投资成本的递增。

1.3园林绿化造价人员稀少,导致工程造价的不合理

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园林绿化投资金额相对较少,设计单位在有限的设计业务中很难在专业上进行细化。部分设计人员不熟悉本专业的概预算定额、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受市场份额和企业运作人的影响,在专业上分工不细化,存在严重缺位或配置不合理,导致设计造价控制不严或失控。园林绿化项目设计费的多少取决于工程总造价的高低和建设面积的大小,设计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工程规模和建造成本,人为地提高了工程造价[2]。

1.4前期调查工作不到位,导致造价成本难以控制

一是城市园林绿化多为城市配套工程建设,其城市地下管网、地质水文、周边环境、服务对象等都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成本。二是园林绿化工程是要体现一种精神意境、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必须对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2造价控制的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造价管理分为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管理、施工、竣工结算等,各阶段都有管理和控制的重点[3]。

2.1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控制总体造价的基本环节,在图纸未实施之前做好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控制总体工程造价的基础。设计任务书中附上详细的工程造价,建设方明确园林绿化工程的投资总额,根据设计方案建立造价模块并随着方案的变化及时调整。这样设计师才能精选优化设计方案,设计出经济、观赏俱佳的方案,使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就得到控制。

2.2工程招标及合同的管理

招投标、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环节。加强招标书条款的严密性的评审,防止不平等交易发生,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重点关注合同中涉及质量、价格、工期的条款[4]。园林绿化工程还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2.2.1施工标准及工程计价方法。例如:同样是地面石材碎拼铺贴,应明确是自然碎拼还是机械碎拼、离缝的大小是多少等。

2.2.2绿化养护期的要求。绿化养护期一般分为:种植后养护期、成活率养护期、日常养护期。提出养护要求并明确费用。

2.2.3土方工程。土方工程对工程投资费用和苗木后期生长都有较大的影响。在施工前明确土方要求及计量方法。土方工程分为普通回填土、种植土。根据工程的不同情况,土方工程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原有地形标高、土质均符合设计要求,不需进、出土方,只需重新堆置地形,平衡调整土方。②原有地形标高、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需要清除原土,购进种植土,重新造地形,达到设计要求。③局部土质或地形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需适当增加种植土或调整地形后,方能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工程实际区别对待,在合同中明确价格及计量方法。

2.2.4苗木的价格。苗木是地域性较强的活体产品,价格差别较大。施工时间不同,苗木采购地区也有差异,其价格是随市场变化起伏的。招投标时,可通过对苗木的品种、规格等确定苗木价格。大乔木苗木最好由建设方与施工方一起到苗木产地实地选购,确定苗木价格,收取一定的起掘、运输、假植、种植等费用,减少价格风险。表1是胸径12cm不同品种的乔木价格。

2.3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的重点是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以及工程造价的管理。在园林绿化施工中设计变更较多,变更费用也较大。工程造价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按照合同办事,加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做好各项资料和隐蔽工程的记录,严格控制变更洽商、材料代用、现场签证、额外用工及各种预算外费用,随时掌握项目费用的额度,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力求把工程造价控制在投资总额范围内。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变更,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6]。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内容,必须征得设计师、建设方、监理方的确认;现场签证应严肃认真,不允许追加投资,若不符合设计标准则要重新调整方案后再进行施工。

2.4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结算是造价管理的最后一关,工程造价人员要认真、细致、尊重实际。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自身信誉,保证“量”与“价”的准确合理。在园林绿化工程结算审核中,还需关注以下工作:①对隐蔽工程签证内容的复核,需审核施工验收记录和竣工图中的内容是否一致,实际施工是否按图施工。②因为造型需要,面层装饰往往是不规则的,应对面层装饰项目实地复核,是否与竣工图中的内容一致。③对苗木数量、规格、品种需实地复核,是否与竣工图中的内容一致[7]。④工程单价的审核。将结算项目的各分项与原投标单价进行对比,审核规格、型号是否一致,按合同条款进行核定单价。

3结语

根据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特性,实行全过程工程造价的控制,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工程造价人员对工程投资的合理性、概算、预算、投标报价、结算等过程实施动态管理。改变过去注重事后核算的做法,让工程造价的变化始终掌握在合理范围之内。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分析,提炼有效的经济指标,找出对工程造价有影响的因素,为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尚梅.工程估价与造价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造林绿化论文篇2

林业工程有别于一般的建设工程。林业工程季节性强,施工时间集中,造林面积大,地点分散,不能套用建设工程的监理模式,而尽可能有符合自己的监理方式,林业工作者正在借鉴建设工程监理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林业工程监理的新型模式。

1.2监理单位的引进

由于监理单位不承担工程生产任务,只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生产建设过程提供监督、管理、协调、咨询服务等,所以监理单位要通过什么方式引进,也是林业工程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一般采用邀请招标的办法,招标人邀请三五家监理公司进行投标,通过比较,选择综合能力强、专业技术人才素质高的监理公司对林业工程进行监理。

2林业工程监理在林业工程中的作用

2.1林业工程监理解决了林业管理人员不足的难题

各级财政连续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建设,林业建设规模空前,专业的林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而从事造林工作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大量的人员集中时间完成,而现有制度下,国家很难同时投入专业技术水平高、素质过硬的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监理的介入,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2.2林业工程监理为造林成活提供了质量保证

林业工程主要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无偿投资建设,工程建设得好坏很难与建设单位的利益挂钩,工程质量无法保证。而监理对林业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从林业工程一开始就进驻现场,对施工单位进行全程监理。首先保证整地的规格和质量,对整地不规范、质量不合格的及时整改,为栽植提供基础保证。其次是保证苗木的质量,保证施工单位提供的是按设计要求规格、无病虫害、有“四证一签”的苗木。对不符合规定的苗木一律清理现场,为造林成活提供材料保证。再次就是保证栽植质量,不但监督施工单位栽植是否规范,而且要为施工单位提供栽植技术,为造林成活提供技术保证。第四是监督苗木栽植后浇水是否及时、管护是否到位,监督造林单位科学造林。监理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验收的方法,保证造林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

2.3林业监理为造林进度提供了时间保证

林业工程季节性强,保证合适的造林时间是造林成活、减少投入的关键。现代造林绿化工程和计划经济时有所不同,计划经济时造林一般是第一年秋季整地,第二年春季造林,面积不大,时间充足。而现在的造林绿化工程,采用招投标制,设计规定的造林工作5月底前完成,任务当年完成,造林面积大、时间紧、劳动力不足,工程进度难以保证。监理的介入,监督施工单位按工程进度表完成工程任务,保证了在合适的造林季节完成造林,使工程进度有了保证。

2.4林业监理为造林资金提供了安全保证

林业工程的资金主要是政府投入,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运作,是林业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后盾。建设单位拨付施工单位工程款,要有监理单位的工程支付证书才能拨付,对工程不合格监理有权不签发工程支付证书,责令施工单位整改,既明确了建设单位资金的去向安全,又保证了施工单位拿到了合理的工程款。资金的安全运作就有了保证。

3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监理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林业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监理公司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缺少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难以胜任大的林业工程项目,无证上岗问题严重,监理人员多为临时聘用,年龄结构偏大,存在外行监理内行现象。二是一个监理公司往往同时承揽几个林业工程的监理工作,人员精力严重不足,监理不到位,许多工程由于监理不力,无法持续进行。三是部分监理公司专业技术设备较差,无自己的实验器具和专业技术人员,苗木检疫只能检查是否有检疫证,不能分辨苗木有无病虫害;第四,少数监理公司业务水平低下,程序不清,监理日志及各类统计表格相互矛盾,计算方法随意性大。

3.2外部环境的问题

3.2.1林业工程监理收费过低

由于林业监理制度还没有完善,现行的收费标准是借鉴建设工程的标准,而林业工程不同于建设工程,林业工程都是野外作业,施工地点分散,涉及面积较大,交通费用投入较高,套用建设工程的监理费用,对林业监理有些低。受观念影响,监理地位得不到重视,再加上市场恶性竞争等原因,许多监理费用在1.0%左右甚至更低,使监理公司运作艰难。

3.2.2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关系没有理顺

建设单位对监理不够重视,把监理单位看成自己的业务机构,对监理的指令随意更改,越过监理单位直接指挥施工单位,降低了监理的威信。施工单位对监理的指令视而不见,不听从监理指挥,直接服从建设单位安排。对工程变更不通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两家商量解决,管理程序混乱,监理单位成了摆设,监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加强林业工程监理的建议

4.1确定适合林业工程的监理费用

实事求是地对林业工程中的监理费用进行调查设计,认真分析,进行全面论证,确定每项工程监理的合理费用。监理费用的多少是专业人员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实践确定一整套林业监理费用标准,保证监理单位的收入科学、合理。

4.2提高监理行业整体素质

监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是监理队伍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林业工程建设的保证。要有强有力的监理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理队伍,监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不是某个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是整个行业素质的提高。要提高监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技术水平,通过培训和学习,对监理人员颁发资质证书。对监理林业工程的监理单位,要有符合要求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避免、杜绝多头兼职。杜绝建设资质监理人员监理林业工程的外行监理内行现象。

造林绿化论文篇3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造林绿化论文篇4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造林绿化论文篇5

1 大园林理论的萌芽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和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林,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个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和园林的观赏方面。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成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与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就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2.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绿化美化系统绿化到现代城市大园林,园林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拓展壮大了园林学。现在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和景观设计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规律的理论,我们暂且归纳为大园林理论 。

2.1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就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简单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作了成功的尝试。

2.2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工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它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它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的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 3.传统园林理论,城市绿地系统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

继承和借鉴是任何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当中国园林打开院墙,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时,西方也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种文化的撞击,势必会产生新的契合点,使园林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园林理论虽已形成,但毕竟还很稚嫩,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如: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对园林观念的影响和要求,现代园林体制的改革,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园林的功能,园林涉及的范围,园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地位,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等。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加以研究和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它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1传统园林理论使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再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使大园林理论的 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的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3.3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发展方向

造林绿化论文篇6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造林绿化论文篇7

(1)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2)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1)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4)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5)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6)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7)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8)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城市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4)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5)以人为本原则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造林绿化论文篇8

经济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我国园林工程的建设。对于园林工程而言,绿化造价管理是园林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方面。它不仅需要提高日常的管理力度,而且要加强对原材料、人工和质量、安全等项目的综合管理,才能够全面提高我国园林工程施工绿化造价管理的水平。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高新的技术逐渐被使用在园林工程绿化造价管理中,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1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概述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就是指建造园林工程所花费的金额,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种是指工程预算或者实际投入的固定资产费用;另一种是指建造园林所花费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包括土地、设备、技术、劳务、安装等花费的所有金额。园林绿化工程包含从苗木的引进、栽培、管理到园林道路、园林景观的建设等。

2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形式、特征及特点

2.1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形式、特征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是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定义了在建设过程中施工和建设单位为了完成工程建设所能够花费的最大限额的人力、材料、设备等。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设计图纸所计算出来的工程预算;另一种是在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变更的决算或结算的形式。工程造价的精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决策的质量。但是,园林绿化建设又不与普通的工程建设,因为绿化植物的价格通常变化幅度较大,同时,绿化植物具有生命,存在着植物死亡的可能,因此,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弹性较大,精准度较低。

2.2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特点

由于园林绿化工程的特殊性,其造价具有明显的特点:第一,适用面广,投资大。第二,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植物、文化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绿化工程造价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的实际情况。第三,弹性大。植被具有生长性,不同苗木的立地环境要求不同,其规格大小、移植和维护难易度都直接影响到绿化工程造价。

3影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因素

通过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影响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绿化苗木的材料价格。这一价格主要受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和苗木生产者相互作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苗木材料价格是时时更新、瞬息变化的,不好把握;再加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我国园林绿化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园林绿化企业而言,需要对苗木的市场情况和真实价格有全面的了解,确保具有园林绿化招投标的主动权。

4园林绿化工程造价与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关系

对于园林工程而言,既要按图施工好,又要合理进行造价控制,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园林工程造价控制是基础,而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是核心。所以,一方面需要根据国家地区的相应要求,进行各种费用的确定,并进行、材料、和机械工程量的计算。另一方面还需要严格的遵从施工的要求,确保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和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全面统筹进行。

5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和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计划和指挥控制。从整体上来说,经济管理是需要以经济管理者对经济管理的活动情况进行控制的。对于园林工程施工进行经济管理,需要以传统的经济学管理为基础,利用对园林工程的全面综合性管理,实现我国园林工程施工水平的提升。只有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才能够确保对园林工程施工市场化发展的全面指导,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时候,一般采用实时、动态更新的工程造价技术,并据此进行内部资源的共享,实现对施工经济管理中经济技术活动的控制,确保达到预设的经济管理目标。

6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的要求

对于工程造价而言,是投资方进行投资的基础和前提,而且还是园林工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确保工程造价管理的时效性和经济性符合工程的要求,另外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园林绿化工程造价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园林绿化工程造价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经济效益,实现我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7加强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进行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的时候,需要做好工程造价管理的多方面管理工作,并以工程造价为基础,进行全面的工作开展,实现系统性的业务研究学习,对于相应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统筹和手机,实现各种指导文件的全面学习。另外还要做好对材料的储存和更新,确保数据的时效性。与此同时,需要确保工程造价的审核和评议符合要求,实现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管理的真实性提升。结束语:从整体上来说,园林绿化工程的工程造价对于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的时候,需要对绿化造价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对相应数据的把握,实现对相应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突出工程造价的多样性特点。对于园林工程进行经济管理,需要以绿化造价和管理核心,真实的反应出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绿化造价的管理和使用,提高我国园林工程的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对我国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和水平的提高。利用对工程造价多因素的分析,得出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对造价管理的相应素材进行累计管理,实现对我国绿化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确保我国的绿化工程在园林工程施工经济管理中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渝.园林工程场地标高控制和土方量总体平衡关系研究[J].四川水泥.2016(11)

[2]张开芳.园林工程中施工环节景观设计技术试论[J].农业与技术.2016(22)

[3]李超.浅析建设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与工期管理的统一性[J].科技与创新.2016(23)

[4]孙美芳,颜兵文,喻燕.督导制下PDCA循环的园林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绿色科技.2016(21)

造林绿化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58-03

1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林业的地位、功能及发展战略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秉承建设“两个湖北”的战略发展理念,湖北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绿满荆楚行动”。行动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以绿色为主基调,凸出“绿色崛起”,以“扩绿、提质、增效”为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绿满荆楚行动”的实施,必将对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在人类思想学术史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教授伊琳・费切尔于1978年在《论人类的生存环境》中提出的。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其著作《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用生态文明来表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他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又一个高级文明形式。他设想存在于22世纪的生态文明是以民主、生态平衡与社会和谐作为三大支柱。生态文明概念一经产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着人们寻求对于当今所面临诸多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超越之路。

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从环境问题的治理开始的。环境问题是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必然也是文明问题。1972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也是中国重返联合国舞台之后派代表团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多边会议。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首次启动了中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从环境问题治理入手,中国共产党以其特有的政治智慧,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探索,在党的“十”将生态文明阐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治国理念,也因而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国策。

2013年7月,视察湖北时指出,要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成效,在发展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这一指示要求,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指导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三维”纲要,这就是“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两个湖北”的发展战略。“绿满荆楚行动”的实施,正是为了呼应这一大的战略背景、大的时代趋势。

《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要“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着力构建森林生态安全体系”,“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生态效益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保障”等五大原则,明确提出了“绿满荆楚行印比年的总目标。省林业厅党组为全面落实“绿满荆楚行动”计划,向全省发出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奋力实现三年绿色全覆盖”的口号,采取了百名干部下乡督办、跨地区交叉检查、对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进行问责追责等有力措施,确保行动推进力度大、造林效果好。通过两年的“绿满荆楚行动”,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开始显现。两年的实践表明,“绿满荆楚行动”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犹如宣传队,向全省人民宣传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宣传了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湖北的总战略,宣传了省林业厅党组三年实现绿色全覆盖的总决心。

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行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新的视野确立了当前和以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完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把握发展规律实现了新的飞跃,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解答现实问题达到了新境界。

“绿满荆楚行动”的根本宗旨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概括起来,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3.1坚持创新引领

首先它极大地创新参与形式。“绿满荆楚行动”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工程、“湖北的第一建设”,不仅是一个部门、某个区域参与,行动实施的广度与深度给全社会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如《决定》所说,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氛围。其次是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互促进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广泛吸纳市场主体工商资本造林,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造管结合的管护机制,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立造林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等。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因地制宜,紧紧围绕“谁来造林?造什么林?怎么造林?”等问题,探索出诸多行之有效的新办法和新机制。

3.2坚持生态优先

“绿满荆楚行动”以绿满荆楚为前提,以绿美荆楚为依托,以绿富荆楚为归属,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生态效益为优先目标,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根本保障,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工程。“绿满荆楚行动”的成功实施,将初步形成山区森林生态屏障体系、水源地森林生态防护体系、通道景观生态网络体系、城乡人居生态保障体系、林业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等六大森林生态安全体系,有效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行动的实施吹响了湖北生态革命的进军号角,为全面建成美丽湖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坚持协调联动

政府科学引导与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联动,形成强大社会氛围;造林绿化与资源管护相协调,形成造管一体的良性机制;科教兴林与改革活林的协调联动,强化国土绿化的科技支撑和改革推动。而最为基本的协调联动是“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推进七大工程”。以绿满荆楚工程行动为主线,打通各项工程之间的分隔,集合使用资金,在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使各项工程同步向前推进。

3.4坚持富民为本

“绿满荆楚行动”具有深远影响的核心准则是坚持“绿满荆楚、绿美荆楚、绿富荆楚”的统一。这一统一性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以绿色全覆盖为出发点,铸造荆楚大美;以荆楚大地秀美的绿水青山为母体,孕育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绿满荆楚行动”正是牢牢把握这一惠民理念,使“绿满荆楚行动”成为了惠民工程、富民工程,从而也使“绿满荆楚行动”成为荆楚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民心工程。

3.5坚持开放包容

“绿满荆楚行动”的实施面向社会所有力量、个人和团体,面向各类不同性质的资本开放,因此得以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行动。不论是谁,以任何方式服务来投资造林,都是在为绿水青山添枝加叶,就是为金山银山添砖加瓦。因此,行动的进度快、效果好、影响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行动是理念的诠释。“绿满荆楚行动”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有力地诠释着五大发展理念。在“绿满荆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树立全局意识、规律意识、理念和实践统一的意识。做到因地制宜,坚持标准和初心,力度不减,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创新不止,不断开拓湖北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4推进林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绿满荆楚行动”是一个集中一切社会力量、广泛动员的社会行动进程,但同时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又是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在“绿满荆楚行动”实施进程中,所有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均表现为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及货币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入和聚集。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投资引致经济增长。

“绿满荆楚行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性投资,其引致经济增长的形式表述为“一提双增”。一提就是提质,就是提高森林质量,强化绿色支撑。但这种质不是单纯的质,而是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是质与量的高度的统一。双增就是“增绿”和“增效”。“增绿”主要说明了森林资源总量扩张的总目标,这也是我省林业扩大再生产的首要任务,只有在这一总量任务实现的条件下,提质才具有完整经济和生态学意义。“增效”就是增加森林的比较效益,加快培育森林产业。生态是林业发展之本,产业是林业发展之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拓展林业的多种功能,充分释放林业的致富潜能。

“一提双增”既是“绿满荆楚行动”这一战略性投资预期的经济目标,也是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伴随这一结果的一个更深刻的变化是林业产业内部结构的化及其由此而导致的林业产业供给结构的优化。

首先,随着“绿满荆楚行动”及其整合的七大工程的连续实施,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增长及结构调整的动能持续增强,包括“六大体系”在内的林业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而与此相伴生的,是以森林资源功能区分为特征的林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进不断深化。这种深化是对社会发展及需求结构变化的反应,因而是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是林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次,随着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有序推进林地流转等一大批林业产业扶持、调整、振兴及政府规制政策的实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不断得到了强化、优化。同时,林业产业产品的供给结构逐步“软化”,即由原来以提供木材等“硬”产品为主向提供环境、生态、旅游、景观等“软”产品为主。林业产业呈现基地化、集群化及规模化趋势,产品生产过程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经济增长加速效应、产业竞争力提高效应等初步呈现。

第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第一次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下降趋势开始减缓;第二次产业的相对比重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逐步下降;第三次产业则显示出了强劲的上升趋势,其比重已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1/2以上,一个被称之为“经济服务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关于产业结构从工业化演进到服务化的必然性,可以从人类需求变化的角度去理解。根据需求收入弹性法则,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市场提品重点从农产品到制造业产品,再转向非物质产品。从而产业结构也就显示出从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经济到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再演进到以服务产品为主的服务经济的演化趋势。林业产业结构演进及供给结构变化中,生态产品、景观产品、森林旅游产品等的增加正是林业经济服务化的基本表现,因而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

因此,“绿满荆楚行动”遵循林业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加大要素的投入力度,实施积极的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在推动林业产业总量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绿满荆楚行动”这一战略性投资是卓有成效的:一是建成了一批生态林,增强了生态支撑;二是建成了一批绿色产业基地,助推了山区全面小康建设;三是建成了绿色通道,美化了城乡景观;四是建成了一批绿色示范乡村,改善了人居环境。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产业布局,为加快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打开了空间。在林业产业下一步的发展中,应注意两点:第一,按地域适时适地的选择主导性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乃是一部门的成长的过程。主导产业,也称之为主导增长产业,是指那些能够迅速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影响,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和持续发展速度的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有很多,对林业部门有两个比较合适:其一是收入弹性标准,即选择产业的收入弹性较高的产业作为主导增长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及国民收入的增长,在未来产业结构中,该产业可以创造出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其二是劳动内容标准,即应选择能提供更多更安全舒适和稳定劳动岗位的产业进行优先发展。第二,在产业成长初期,保持一定追加投资力度和与之相匹配的财政、金融、技术及直接规制等产业扶植政策,实施非平衡发展模式。

5结语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我国传统林业产业不可避免地进入转型发展的阵痛期。“绿满荆楚行动”使湖北省现代林业发展向前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要主动适应“工业4.0时代”和“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科技进步和自我创新推动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龙头产业和产业集团,带动林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全力打造湖北现代林业。

参考文献:

[1]贾治邦.论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造林绿化论文篇10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保、景观、文化、休憩和舒缓空间、减灾避险的重要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城市园林绿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2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毕业论文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寻求猎奇的世俗化、潮流化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

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硕士论文干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

园林不是简单随意的栽树种草,推山开湖,而是一种艺术。确切地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块上,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原理和美的规律,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它是一门综合的造型艺术,主要以活生生的植物为造型构图材料,而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空关系体,设计以“适用、经济、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造林绿化论文篇11

关键词:生态园林 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在我国应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我们的造园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有一批在世界上堪称绝佳的传统园林范例和理论,说它年轻,是由于这门学科在实践中发展、演变和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接轨,又是近几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之前,园林规划设计业内人士很少,加上国力有限,除了出现过个别优秀作品外,总体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一般地讲,轴线、景区、山水绿地加上传统的或革新式的园林建筑符号,成为园林设计的普遍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形象,基本上是绿荫下的亭台。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全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繁荣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以公园、绿化广场、生态廊道、市郊风景区等愈加成为城市的现代标志,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生活品质和满足文化追求的必然途径,城市园林生态、景观、文化、休憩和减灾避险的功能定位逐步被业内认同,从传统园林到城市绿化,再到城郊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在逐步深化和完善,领域也在拓宽。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的一些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创造了一批较好的作品,风景园林师不仅主导着园林规划设计,还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介入城市设计,从更大更宽的层面上发挥着作用。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不同设计方案的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和维护管理费用不尽相同,很多本是比较好的规划设计,由于建设成本和建成后维护管理费用超过单位经济实力,只有低水平维护,最后观赏效果不理想,很多应有的功能丧失,有的草坪被杂草挤占,绿化带太多难以很好修剪,蛀茎害虫易危害难以防治等,很多中小城市的运动场也按高标准建植草坪,不管是建坪费用还是将来维护费用都跟不上,最后仍达不到高水平运动场地的要求。我们近几年的经验是既发展一部分高档次、管理要求高的绿化景点,也积极探索大众化、低成本、低维护费的绿化方法,并不断推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设计时对植物根据性状的合理选用,论证其管理费用高低,有利于绿化单位更好地达到绿化效果。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造林绿化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 TU98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06-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房屋的高度越来越高,城市房屋的密度越来越密,城市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城市的现状变得越来越拥挤。如果不想办法改善城市的绿化,那么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的城市里,人们会有窒息的感觉。本文围绕这个问题着重论述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意义及前景,试图探索提高城市绿化率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1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做法

(1)在城市房屋的阳台窗台上栽种绿色植物。(2)在城市房屋的屋面上栽种绿色植物。(3)在城市房屋的侧立面上栽种绿色植物。详细做法请参照笔者发表于吉林农业2010年第05C期总第243期第106页的《试论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构想》一文中所论述的做法,本文不再重复阐述。

2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意义

2.1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能改善环境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使得城市里的绿色植物增多了,意味着增加了大量的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城市里的空气得到了净化,城市的环境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是必然的。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绿色植物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量的绿色植物组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能起到稀释城市二氧化碳等废气的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减少,空气变得清新舒适。绿色植物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心情舒畅。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寓意着朝气,人们看到这种富有生命力和充满朝气的植物,定能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2.2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能节约空间和资源

城市虽然方便,但空间十分有限,尤其是供栽种绿色植物的空地极其有限。而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用地的问题。当平面的空间有限时,可以利用好立面来弥补平面空间的不足,大大节约了城市空间。由于绿色植物庇护着整个城市房屋,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可以减少空调、风扇等制冷保温散热电器的使用,从而节约了大量的电力资源。

2.3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能美化城市

绿色植物能美化环境。在城市房屋的每一个阳台上、窗台上、屋面上、侧立面上栽种绿色植物对整个房屋是一种装饰,对整个城市是一种妆扮和点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以生活在城市森林的感觉。绿色植物的栽种可以根据城市房屋的不同造型而设计,包括不同品种、不同花样、不同风格等等。只要人们想得到的式样,都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每一栋城市房屋如同一幅幅由绿化植物妆扮的风景画,一幅幅绿色风景画组成一个城市,我们畅想一下,那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城市哟!在城市房屋上栽种绿色植物,对城市的美化是毋庸置疑的。

2.4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能促进就业

目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如果能在城市房屋上栽种绿色植物,那么这个绿色植物是需要大量专人维护的。例如:浇水、施肥、修剪等等。这样一来,能增加不少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就业,能起到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

3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前景

3.1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探索阶段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房屋的阳台上、窗台上、屋面上、侧立面上如何设计栽种绿色植物的凹槽而不影响墙体的质量,如何设计栽种绿色植物的凹槽而不影响墙体的美观,城市房屋的屋面栽种绿色植物如何做到不渗漏等等系列问题,建筑专家和设计专家都可以尝试和探索,早日拿出较为成熟的可行的方案,以供使用。

3.2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推广阶段

当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方案出来后,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形成规范。可以采取对在建的房屋进行改造,对新建的房屋直接套用新的规范,对不遵照执行的单位予以处罚等等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构想逐步实现。

3.3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应用阶段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除了行政干预外,我想谁都不会拒绝这个绝好的创意,谁都不会拒绝绿色。当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得到普遍应用的那一天,城市的空气将会更加清新,城市的面貌充满生机,整个环境都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3.4 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提升阶段

当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后,可以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把实践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及时总结运用起来,把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和改良,最终达到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的最佳效果。

常言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城市房屋的阳台上、窗台上、屋面上、侧立面上栽种绿色植物,对国家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一种合理的补充,对提高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改善全球的气候环境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利用房屋打造城市森林,是完全可以尝试和实现的,前景也是无限美好的,由此带来的利益将惠及子孙后代,期待利用房屋打造城市森林能早日实现,早日迈向低碳环保的长久之路。利用城市房屋打造城市森林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这个创意能够得到认可和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闻骥.论在城市建筑物阳台窗台上栽种绿色植物的尝试[J].吉林农业,200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