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9 06:58:16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1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组建成免疫学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组织这些学生进行免疫专题学习,教会学生进行医学免疫检索,对相关免疫信息进行搜集,然后以实验教学的方式,结合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自主设计免疫实验,对实验目的、步骤、所需材料和器材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

1.1免疫学兴趣小组的筹建

在医学检验班级中选择20名对免疫学检验感兴趣并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建免疫学兴趣小组,然后教师向学生们介绍组建免疫学兴趣小组的目的、意义,学生自主制定具体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科研型医学技术人才。

1.2免疫学兴趣小组实验的开展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分组,将2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教学应用型兴趣小组,另外一组是教学实践型兴趣小组。同时两个小组所要研究的实验方向也不相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应用型兴趣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免疫学相关疾病进行资料搜集、信息宣传,对免疫学在临床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调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搜集相关资料,摄取领域前沿知识和技术,然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制定实验研究课题及目标。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建议,帮助学生走出固有思维,将所查阅的资料与临床实际案例结合起来,建立临床免疫学网站,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到免疫学的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可建立网页动态,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可以为学生们开设学校论坛,学生们可以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途径参与免疫学学习。

2.教学实践型兴趣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根据所开设的临床免疫学实验课程,设计较为实用、具有思考性的教学实验,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制定最佳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协助下,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最后,兴趣小组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并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中,小组学生要用摄像机将实验过程和总结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校园网站进行推广宣传,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免疫学实验依据。

1.3免疫学兴趣小组的价值

免疫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基本都对免疫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因素的考虑,要让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免疫学实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要寓教于学,要学生对免疫学教学模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填写调查问卷,让教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从而对免疫学教学工作及时作出调整。

2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目前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体系主要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中,学生主要是对免疫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对实验器材和材料有所掌握,这是实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而在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中,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去探究实验目的,构建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学生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不拘一格,能够勇于实验创新,从而快速促进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教学方法的形成。

3将学生学习由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

在临床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习惯了采用传统的说教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时展的潮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新型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在实验前,教师

可以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逐个上台进行阐述,教师通过学生的阐述,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进行指导改正,最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了。(2)在免疫学实验做完后,教师要让学生上台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分析,包括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实验成果或失败的原因,同时还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要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相互分享,要让学生们感觉到实验课程的充实性,加深学生对免疫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临床免疫学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将实验画面和素材直观地体现到荧幕上,插入一些声音和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知觉,刺激学生的思维,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师中播放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实验,让学生通过幻灯片仔细观察实验要点,扩充学生的学习信息,让学生对实验原理和过程更容易掌握。

5实验教学与临床接轨,充分利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医学院校可以与各大医院进行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医院检验科进行参观见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操作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可以让学生协助一些简单操作,让学生能够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进一步将理论联系实践,为将来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术俊,钱中清,马华.临床免疫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1).

[2]汪光蓉,王强,林芳,张国元.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02).

[3]邱纪.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4,(01).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2

 

医学检验学属于实验室医学,是在实验室内对人体材料进行检测分析的科学。医学检验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其实习阶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临床免疫学是将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临床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科。实习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习,学校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会得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会进一步提髙。实习也是学生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近十年来,随着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检验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但并不是有了先进的设备,检验结果就肯定能准确,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很多,其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医学检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科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十多年来,我们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习带教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并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1.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医学实习生作为具有广泛科学知识和良好实验技术的未来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事关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兴衰,作为教学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单是技术上要过硬,思想上、作风上更要过硬。因此,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组织纪律,明确规章制度,着重培养实习学生不计名利、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同时,还应向学生讲明医学检验实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工作中时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一丝不苟,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每批到科室实习的学生在进人临床免疫专业组之前,首先阅读本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ed,SOP)。从标本的接收,编号,平衡,离心分离血清到最后实验操作,审核报告,熟悉每一步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每台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没事到处串岗的情况出现。

 

 

2.注重生物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的培养

 

我国在经历SARS后将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也给医院各类实验室敲响了警钟。同时,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生物安全方面无专门课程培训,掌握不牢固,实际运用不够,对实验室感染和生物安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必须积极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教育。

 

安排学生系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提高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并要告诉学生自己已成为实验室的一份子,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甚至整个医院的生物安全,必须以管理者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实验室严格区分污染区和非污染区,严禁在污染区进食,严格遵守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理制度。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规程,减少各种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学会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比如日常工作必须掌握的正确洗手方法,口罩、帽子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废弃的一次性手套不能到处乱放;意外伤害时的正确洗眼、淋浴,皮肤伤口的正确处理等,都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

 

3.重视免疫学检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实习生步人成熟的基础。学生在学校主要是接受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做到理论与实际融洽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带教老师要耐心示范各种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姿势,同时强调各种操作误差和人为误差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动手。有时,带教老师不事先把检测标本的结果告诉同学,而是检查同学的实验结果并作比较,然后总结这次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希望能通过实习,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拿到一份免疫检测项目的说明书,就能把实验做完、做好,并了解其中的临床意义。同时,运用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以提髙他们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仪器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值的时候,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所患疾病本身还是标本采集不当所致,还是检测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而不是盲目相信自动化仪器,简单地发个报告了事。现在,全国各大医院检验科均已从以前的手工操作步人自动化仪器检测阶段。

自动化仪器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既丰富了检测方法,也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动化仪器在临床检验中的作用。根据免疫室的工作性质特点,充分利用下午时间,对每台仪器从原理、操作到参数的设置,仪器的曰常保养、定标、质控情况作细致的讲解。让他们亲自动手,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因免疫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就要求着重培养实习生的动手能力。免疫学的实习主要是技能操作和概念性知识的掌握。我们把技能操作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一般性操作,这种操作技术性要求不高,只要按要求操作及一定经验就能得到正确结果,如酶标仪的使用、普通的TRUST试验等;另一种是新技术、新项目的操作,因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各种新的免疫学方法,针对这一现象我科引进了一批新仪器,如电化学发光、生物微矩阵检测系统等。这些操作需在老师的带领下操作,要求实习生多看、多问、多总结,逐步上机。在实习生“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我们在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过程中,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较为复杂,首先让学生讲述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然后分析其抗原组分,带教老师再讲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其主要抗原和抗体系统的特性及其“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最后让学生根据检查报告分析讨论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时可能出现哪些模式,如什么是人们通常讲的“大三阳”和“小三阳”,其代表的临床意义如何?对于表面抗原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抗原抗体的同时阳性?乙型肝炎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实习生回顾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缩短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再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很快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此外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用ELISA方法测定HBsAg时,带教老师提出以下问题:HBsAg测定的原理;HBsAg检测为何不采用一步法;什么是钧状效应(HOOK);如何解决高浓度HBsAg检测的假阴性问题,等等。挖掘学生潜藏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而“为创造性而教”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句盛行的口号,创造性的培养应该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重点应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带教,实习开始由专职老师带领,边操作边讲解,使学生学会从操作中了解技术知识及方法,在脑海中留下烙印;二是放手不放眼,多让学生练习技术操作能力。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虽然放手,但是不放眼,指导技术操作,发现不当之处,马上指出,即锻炼了具体操作能力,又掌握了技术知识;三是培养结果分析能力,操作结束后,对于结果的判断,老师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阳性结果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阴性结果有何原因,或者不排除相关疾病,既锻炼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思考分析能力。

 

4.重视建立与培养学生的“全面质置控制”观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所釆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检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临床诊断与治疗,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为保证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全面质量控制”是指: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4.1分析前质量控制

 

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储存及运输等过程。对临床免疫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样本采集不当及各种原因造成的溶血。如为了使学生看到溶血对于结果的影响,对溶血标本,通知临床重新留取标本,两个标本对照做(平时我们会舍弃溶血标本),溶血标本对ELISA的结果造成假阳性,通过结果差异的对比,加深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了解。

4.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即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项目包括试剂、诊断血清、仪器等。每天的操作都应带有质控,并做好记录绘制质控图,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失控的实验,应分析和找出原因,并重做以纠正实验错误。操作中注意严防污染,每个标本用一个吸头,不能交叉反复使用。每天作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登记等。但并不是室内质控合格任何检测报告都可以发出。为此我们在带教中时刻提醒学生执行“三查三对”制度和“差错记录”制度。对于任何异常报告都不能轻易发出,必要时与临床联系,做好临床的“侦察兵”。

 

4.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包括结果计算、发出等过程。在这—过程中主要建立“结果反馈”制度。对过高或过低的检测结果,要求学生再一次核对及复查,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报告,同时与临床联系看结果是否与临床相符,如不符重留标本复査^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在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5.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医学检验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髙级人才,其中包括他们的科研能力。因他们初次接触科研,对科研方法、基本过程不了解,科研效率低。表现为文献査找和获取的速度慢,技巧不足;立题较表浅,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较多;写作水平不高;写作速度慢%。而实习这一年是他们锻炼科研能力的最佳时机。首先选择年资较髙的具有多年科研工作经验的老师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让他们从文献的检索、科研设计、科学实验、课题总结到论文撰写等诸多环节上都能得到正规的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他们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毕业论文实施可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适用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导作用。

 

6.提高临床免疫学专业外语能力,把握学科进展

 

分子免疫学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检验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临床医学工作者一方面要摄取大量的国外信息需要扎实的专业外语基础,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量进口诊断试剂的应用也需要对专业外语应用自如。大部分实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外语基础,但对专业单词常常感到陌生,专业外语学习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实习期间由于时间紧,需要实习的亚专业又非常多,总结我们的经验,把专业外语实习教学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第一,从临床免疫学大量的简写入手,让学生牢记简写的英文全称,如Ab的全称为antibody、ELISA的全称为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g的全称为immunoglobulin、HBsAg的全称为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外-斐试验的全称为Weil-Felix、McAb的全称为mono-clonal antibody、HCV的全称为hepatitis  C  Virus、AFP的全称为alpha-fetoprotein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大部分常用免疫学简写;第二,在ELISA应用过程中,找一份标准的全英文使用说明书,先让实习学生初步翻译,讲出其主要内容,对于一些相对专业一点的单词,查阅专业词典,分段讲解其操作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举一反三让学生牢记其内容,实际上此类实验的操作说明大同小异,学生就可以触类旁通。通过上述努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初步奠定其专业外语能力,为实习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7.重视服务意识培养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3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免疫学具有知识性强、抽象理论多、内容繁杂的特点,因此怎样把这门枯燥难懂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易学,就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模式,同时也应及时总结思考。

一、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每年级选择2个班级进行新模式教学,其他班级采取传统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教学大纲的重新编写。编写实用性、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学习指导,完善考试题库,考试制度以配合该学科的教学。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一方面跟踪浏览各大院校的教学改革历程,另一方面完善本校的教学学习交流网站,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讨论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中对于信号通路,抗原抗体结合等许多知识点描述让人感到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提出许多他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困惑。为了解决这种情况,我们提出课后问题讨论的模式。每堂课结束后,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在下堂课中和教师一起讨论。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免疫球蛋白”这章结束后,集体讨论:“为什么说IgG是机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知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解答、讨论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好地延伸掌握。

2.教学倒置模式

这个“倒置”是说让学生改变身份,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为了加强学生对“超敏反应”内容的理解,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一组都做好PPT,上台讲解这章的内容并回答其他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从查阅资料到融入理解完整的制作PPT,再到连贯性的讲解,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教师的思想,引起学生兴趣,增强记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效率,有利于学生将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提高解决一些书本上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进实验课教学改革后的实验安排包括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是为了验证理论,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复杂抽象、难懂又不易记忆的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实验技术及相关的检测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实验中同时应用几种简单的实验技术,这种强调传授知识的思路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开发与提高。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开设了实用性和发散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我们对科研兴趣高的同学定期开设科研小实验,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为主,通过文献检索、教师集中辅导、分组安排实验、学生实验操作、师生讨论总结、学生撰写科研报告及总结,使学生提高探索的兴趣。实验流程例如分离免疫细胞、检测表面标志物及其功能性检测的系统性实验。学生首先学习如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然后学习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表面CD抗原,接下来采用T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溶血空斑试验等检测免疫细胞功能。连贯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细胞分离、表面标志检测及其功能检测,从形态上观察细胞以及细胞鉴定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把所学的理论寓于实践,又能将大量的实验体会升华为理性认识,发现自己的不足,大大增强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三、反馈调查

反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作为研究对象班级有35%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创新力。15%的学生认为通过新的课改可以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而且有48%的学生认为对本学科的学习有极大帮助,从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该教学模式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赞同和肯定,并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讨论

通过对医学免疫学实验和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完成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和网络平台的建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使教学课程更利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理解力,以及对新知识的分析和延伸能力。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情况下,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以有限的教学资源支撑教学需求,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潮流,符合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韩德平、田野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76-277

2.林巧爱,薛向阳,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07-408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4

一、《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课程特点及授课现状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是一门融理论、技术于一体的临床医学课程。在日常教学中,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

1.理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与实践操作之间很难联系到一起

免疫学检验中介绍的各种方法均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然而抗原、抗体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也不能借助显微镜来了解它的形态,因此抗原、抗体、酶催化底物显色等很普通的反应步骤和过程我们都只能通过想象来固化我们的知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我们只知道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加样加试剂,并且该过程全部由仪器来操作测定,真正发生了哪些反应、出现什么现象我们都看不到,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到一起,有时甚至分不清哪个是抗原、哪个是抗体。

2. 实验课操作时间短,等待时间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

免疫反应的基本要素抗原、抗体反应后形成稳定免疫复合物的时间较长,而需要同学们操作的步骤却不多,很快即可完成。学生感觉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中度过,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虽然为了课程紧凑,带教老师会在等待的间歇,带领同学们探讨些相关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意义,但总体来讲,学生感觉实验内容不多,锻炼效果有限。

3.传统教学与快速发展的临床仪器设备间的脱节现象

目前,临床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且价格昂贵,日常维护开销大,限制了各类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很多实验不仅需要高端设备,且试剂费用较贵在教学中无法开展。所以目前传统教学中开设的免疫学检验的实验内容相对临床相对滞后,甚至是临床已经淘汰的方法,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同学们反映教学不能很好的与临床接轨,感觉现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今后到临床中基本无用武之地,比较茫然。

结合我院以上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在不大量增加投入支出的基础上,与权威的实习医院联合加大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和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制作适合专业特点,符合学生兴趣,顺应学科发展的临床特色录像,应用于课堂教学,既能达到充分利用时间、激发学习热情、刺激科研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又能为培养理论、技能、科研全方位医学检验人才提供新方法。

二、教学视频资源应用现状介绍

教学视频资源,包括系统讲授课程内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展示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辅助教学的视频音频资源等[1]。目前,大多数的教学视频资源是共享的或者包装成音像制品外销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资料,了解整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教学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我院教学视频应用最多的是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展示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辅助教学的视频音频资源,《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以往应用这些教学视频资源时存在一定的问题:

1.已购的教学视频不符合现在医学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的要求。随着我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办法”的出台,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逐步被大家重视起来。在生物安全及实验室质量管理重要性凸显的时代,对教学中应用的各种辅助教学资源同样有着高要求、高标准。现状是,理论课中刚刚强调了生物安全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视频恰恰与所讲相悖,致使大部分视频教学资源已经淘汰不用,制作或购买新的教学视频资源势在必行。

2.我院所用的教学视频资源均购买自其他学校或音像出版社,与我院学生主要的见习、实习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所用仪器方法等均存在差别。课程的讲授、见习和实习间不能形成一体化培养模式,不利于理论与临床的衔接。如能加大在见习、实习医院进行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力度,将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衔接。

3.目前应用的教学视频资源不能够重新整合或者节选,只能按照成品教学视频资源的思路去应用,只有授课思路与视频思路一致才能应用起来,这样极大的制约了各位教师的发挥,也限制了教学视频资源的利用率。考虑应用的方便性、广泛性进行教学视频资源的重整,将更有力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视频的选取、制作和应用

1.获得国家医学实验室认可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被选定为教学视频资源的录制场地。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是我院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主要基地。随着去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顺利通过ISO15189国家医学实验室认可,其包括免疫检验在内的医学检验水平,跻身全国前列,为患者出具的检验结果可以在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医疗机构得到互认。可以为患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医学检验服务。以这样高水平的医学实验中心为依托进行临床教学录像的制作,将呈现出高质量、高标准的临床教学视频资料,实现教学、见习、实习一体化培养的目标。

2.教学视频内容选材结合教学实际,成为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展。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诊断的免疫学检验技术。该技术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一体,能使学生能对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是一个能为学生进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的系统实训。目前该技术的临床检测多采用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实验步骤较少,操作简单。然而,参与反应的成分很多,如抗原抗体浓度、酶结合物浓度以及试剂的质量控制等等,影响因素众多。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准备及调试、标本及试剂的处理等工作基本上是由教师包办。实验的许多环节学生没有亲自做,因而在实验完成后,部分学生对实验还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能力的锻炼和培养[1]。为适应中职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符合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要求,对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通过实验技能操作考核,采取以考促学的手段,加强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内容的训练力度,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以下谈谈我们的做法及效果。

1精选考核内容,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考核内容的选择上以围绕临床实际进行选择,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操作方法,还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ELISA由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定性定量,在临床检验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常用于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疱疹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测诊断,还常用于补体、免疫球蛋白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诸多的内容训练,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仅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乙肝两对半”检测作为该技术的训练及考核内容。“乙肝两对半”共有五项检测项目,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验中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均能由检验实验室提供,易于准备,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待测血清标本为阳性或阴性标准物,不具传染性,保证了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学生只要掌握了“乙肝两对半”的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其他在临床上需要用ELISA技术检测的常见项目则触类旁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少见的、较为复杂的检测项目可以在日后的实习及工作中继续学习。

2调整考核内容,可行性及针对性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教学内容在学时安排上有6课时,理论与实验课课时之比为1.1。以往的教学形式为先理论授课,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及检验程序,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后进行示范教学,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再做实验;实验操作考核只设HBsAg项目的考核,考核项目单一、形式单一。学生只需完成实验操作,报告结果即可。而现行的考核内容是“乙肝两对半”的共五项检测项目,各个项目的检验过程如标本的稀释、试剂选择、加样顺序有所不一。从限制考核时间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考核时随机抽考其中的一个项目,由考生自主选择所需物品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增加了考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虽然抽考使得考核难度增加,但能强化学生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操作步骤的理解。当学生抽到题目后,在熟悉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只要懂得该项目检测时需注意的细节,如检测HBcAb需将血清稀释50倍,HBeAb的检测需加入中和试剂,学生在对离心机、水浴箱及微量移液器的使用相当熟悉的基础上,不难将标本中的结果如实地检测出来。

3考核的形式

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者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的教,因而学生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缺乏系统的认知。我们将考核的形式设计有理论测试(占30分)和操作考核(占70分)。通过调整考核内容,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将单纯理论教学融合于实验教学中,能把理论知识激活,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理论测试采用本教研室的计算机交互平台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理论测试我们进行这样的设计,首先收集乙肝两对半检测相关试题,建立题库,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操作、材料、结果观察及临床意义。如(1)乙肝两对半检测涉及ELISA的哪些原理?分别检测什么项目?(2)通过各反应孔显色,判断疫苗接种者、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3)手工洗涤有何要求;(4)加终止液的目的是什么;(5)ELISA常用的酶是哪种?其底物是什么。共组10套试题,学生抽签后通过计算机交互平台指向性地试题、进行考试。考虑到学生对理论考试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题型的设计上,设有填充题,标示题、连线题及填空题等,内容直观、清晰,学生“寓考于乐”,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下地完成理论测试。

4考试评分严谨,设计合理

理论考核从试题集中抽取出6道题组卷,每题5分,共30分。操作考核的评分项目包括:专业素质(衣着仪表、考试态度、纪律)5分;实验准备(实验用品、试剂的预处理、标本处理、标记记录)5分;实验步骤(加样、微量移液器的使用、孵育、洗涤、显色)35分,结果观察10分;操作后清场(试剂、器材归位、实验台面清理)5分,综合评价(规定时间完成、实验后清场、消毒等)10分,共70分。评分标准于考试前告知学生,给学生能充分地复习和准备,注意操作细节,提高考试质量。考试时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试验,教师全程监考,及时对出错环节扣分,评出总分。

5效果分析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教学中,采用考核方式,取得了以下成效。

5.1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实验操作考核综合反映出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态度等各方面的表现。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将学生实验考核计入课程总成绩后,学生上实验课的目的性增强,课上都抢着做实验,从以往实验缺乏主动性,不预习,不复习,变为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也明显减少,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溶血标本可以检测“乙肝两对半”吗?如果用溶血标本检测,会有什么影响,会影响什么试剂?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懂得对实验进行思考,也懂得遇到问题主动和老师商量,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5.2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独立工作能力是一个医学检验工作者最基本素质,中职生毕业后就业单位多是基层医院,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可能只有1至2名检验员,每天的检验工作任务都要独立完成。因而学生在就学期间即应注重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实验物品的选择、摆放,实验结束后操作台的清理等,是学生自己准备和独立完成。学生在考核时需考虑到考核时间的限制,因此只有熟悉基本的理论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出正确的结果,考试前不做好准备实验将无法顺利完成。

5.3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涉及环节多,通过考试能综合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技术,如移液管的准确吸样,血清等倍稀释的方法;能考察学生对常用仪器设备如离心机、恒温孵育箱、酶标仪、洗板机的操作;在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时,使用过的物品如棉签、试管、注射器的正确处置,能增强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和观念。

5.4学生的评价及反馈

此考核方案在2013、2014两届学生进行了实施,通过操作考核,学生们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整个流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有必要开展,通过考核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自如地、成功地检测出标准物血清标本的正确结果,同时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对实习及将来的工作的信心。在对2013级的学生进行实习情况跟踪、访谈中得知,学生普遍认为,ELISA技术在临床免疫检验诊断中应用广泛,用此技术检测的项目多,工作量较大。由于在操作考核强化了技能,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增强了工作自信心。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准备的理论测试问题在内容上需与临床免疫检验接轨,使考核更科学合理化。规范实验教学,严谨、规范示作好示教。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督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考促学法强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教学,补充和完善了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希望能以此提高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及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邓念华,沈富兵.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及考核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2):103~104.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6

【论文摘要】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实践表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确合作学习的理念,学会与人合作、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素质。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说明了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的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对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校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应该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1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1。

2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多为“填鸭式”或“注入式”。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或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照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操作;实验报告只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再叙述而已。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完成实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只动手不动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少数学生由于事先了解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在实验中不做实验,充当旁观者,或抄袭验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显然,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既达不到实验课的基本目的(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提升及掌握实验技能).也不符合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人才的培养目的。

应用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原则,根据我们教研室以往的教学改革经验,对检验医学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结合《临床免疫学检验》理论教学内容和临床及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对《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使原来数个独立的相对无关的实验,重组成为具有专题特点的四个综合性实验模块,包括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免疫标记技术;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其中通过选取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计,使某些实验具有科学研究性质。这样的内容调整使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系统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又有利于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对实验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①首先实验课安排在相关的理论教学之后进行,保证学生有较完备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储备。②每次实验前一星期要求学生仔细预习实验.对实验过程有初步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内容在免疫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意义;告知学生实验的材料、条件等内容;并预留几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步骤,老师对实验设计给以指点和准备。③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可以共享。④换位教学,即每次实验由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充当“小老师”完成实验内容、原理和实验步骤讲解,学生可提出疑问,“小老师”所在的实验小组一起解答,老师做适时点评。⑤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总结以论文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即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汇报.老师和全班同学集体点评。告知学生,他们在各个环节的自我展示或小组展示,将是其实验成绩的参考依据。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和效果

按照以上教学设计,在我校2004级本科检验医学专业四个实验小班的《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免疫学实验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能力、科研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高。

如在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这个环节,课前被选出的“小老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课上,面对“小老师”,同学们的提问非常踊跃,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强调了课前的预习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准备充分,能通过自行操作顺利完成常用的免疫学实验。即使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学生也能自己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调整,找出问题所在。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过程。无疑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

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以及以论文答辩形式进行实验总结点评的环节,尤其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对实验结果的正确记录、合理分析,实验论文的书写,以及在实验论文的答辩过程中,学习思考经典免疫学实验技术在理论思维、实验设计与方法诸多方面的精巧与伟大,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枯涩”专业理论的热爱与理解.达到了引导与激发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正确掌握与运用,以及对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再领悟。学生还可从教师对学生实验论文批阅的字里行间,反省自己学习态度、操作过程的正确与否,从科学态度、专业水平、文字表达等方面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们的实验论文书写基本规范,讨论部分有一定深度,既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又有对实验意义的理解和展望。学生在实验汇报中做的课件图文并茂,答辩过程思路清晰。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查阅文献,寻找支持和解释实验设计原理和结果的理论依据,并有新的体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在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汇报和答辩中,学会与同学讨论、交流、提问、质疑,学生们既能协作学习,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7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经逐渐的从应试教育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其中素质教育不仅是指导思想,还是教育观念,其主要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并有效的对做人的功底、思想与素养等进行强调。最近几年,我校在进行医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对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进行研究与探索,且重新的对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进行了编写,以便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文章主要针对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进行了探讨,利用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等方式,有机的把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人才培养方式逐渐的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成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系中。

1 素质教育应用在免疫检验学中的目的

现阶段,把素质教育应用在免疫学检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对仅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忽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情况进行改善,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素养、良好医德以及宽厚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以此确保学生可以灵活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通过所学知识,有效的对临床校验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与解决[1]。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确保学生具备较强的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并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2 素质教育在免疫检验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模式 对医学上的辩证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即让学生可以以哲学的角度出发,辩证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充分的对其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发挥。比如,在正常的情况下,免疫自稳功能以及免疫防御功能具备着对外来病原微生物进行抵御以及对自身衰老细胞进行清除的作用,还其还可以导致出现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2]。同时,异种动物血清,不仅可以当作抗体,还可以当作抗原。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则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对事物的对立统一原则以及双重性进行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应用教材进行教学的前提下,把辩证的哲学理论与免疫学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完全满足医学发展的思维模式。

2.2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医生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则是医德高尚。利用专业课进行医德教育,则能够有效的对以往传统的德育说教具有的弊端进行克服,从而使其自身具备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3]。在免疫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大量的感人事例,比如,英国医生琴纳,20多年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研发出了预防天花的接种牛痘苗,从而成功的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加充分的意识到从事医学工作的职业风险以及职业荣誉,并正确的对医学检验工作人员所具备的重要职责进行认识。医学检验是面向病人的,其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将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医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严谨求实以及细致认真的职业精神。例如,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间接凝聚与直接凝聚都会出现凝聚结果,但是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却具备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解与掌握,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进行培养[4]。

2.3完善课程考核方案 在进行免疫检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考核方案应该选择实训成绩与平时成绩以及期末闭卷考试等结合的形式,考试的总分数为100分,其中实训成绩的分数应占总分数的40%,其主要包含单项考核与实训报告等;平时成绩的分数应占总分数的10%,其主要包含答问、出勤与练习等;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数应占总分数的50%。同时,理论考试的时间应设置为100min,其主要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进行检验,所以应该尽可能的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从而有效的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体分析的能力进行培养[5]。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临床检验进行模拟,其考核应该通过临床检验技师依照相关的医学检验标准来进行,主要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行检查。

2.4完善实训教学模式 免疫学检验具备着非常强的实践性,而实训教学不仅可以有效的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谨求实以及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进行培养。通过顶岗实习以及院校结合等教学模式,定期的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医院检验科进行参观学习,以此让学生更加充分的对检验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流程等进行了解。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项目导向与任务引领相结合的教学法,利用实训教学,有效的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培养。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探索性试验进行重视,比如,制备动物免疫血清,则要求学生完成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以此制备出免疫佐剂,并对试血效价测定进行设计,最后对血清进行收集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用在免疫学检验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有效的培养出更多的满足医学检验技师需求的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的检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石云,郭刚,张卫军,等.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2):379-380.

[2]崔黎丽,李武宏,张欣荣,等.课堂多媒体课件的构建[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0):45-47.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8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果将医学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比喻为一张“交通网络图”的话,免疫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免疫学的发展纵向上涉及基础、应用以及临床三个方面,横向上与生命科学(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的各个前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一门影响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的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发展得极为迅速,其不仅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问题,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免疫学,对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也有辅助作用,同时也是推进其他学科进步的重要手段。医学免疫学的系统学习对构筑医学类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设立了免疫工程方向的本科专业,以期培养出具有较强免疫学背景的新型研究型人才。但是,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医学高校的免疫学实验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系统的完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设想,并对改革试行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1传统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免疫工程方向的专业设置特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式做了一定的改革,包括大小班结合,课程与讲座结合,以及从基础免疫学到高级免疫学以及其他免疫学相关方向课程的系统配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理论课程相配合的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欠缺。分析原因有:

1.1免疫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脱节

免疫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学科,因此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如果可以辅助以实验课程的补充则会有助于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由于免疫学实验对实验条件(包括试剂、动物、环境、操作、仪器等)要求较高,很多与理论关联紧密的实验并不能够实施,因此大大影响了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对于理论课程的辅助理解作用。学生甚至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从而大大影响了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2实验内容过于陈旧

与其他学科相对而言,免疫学发展更为迅速,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需求则更为重要。而目前教学大纲中的实验课程均相对老旧,有的甚至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淘汰殆尽,例如,双相琼脂扩散实验,环状沉淀实验等。而常用于现代各学科研究中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如ELISA,ELISPOT等常规免疫学技术成为了本科学生的盲区,不利于本科生将来进入实验室后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形成。

1.3实验课时间安排过于松散

免疫学实验与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不同,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免疫学反应时间,例如免疫原性的考察,至少需要7天;ELISA法或者ELISAPOT等检测操作简单,但是中间等待时间却需要1-2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安排的半天实验课程要么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要么不能被有效利用。

2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结合免疫学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可能的教学改革设想。

2.1课程内容的改革

(1)开展辅助理论课程的理解的实验内容

开展可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的实验课程。例如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细胞,在小班课中可以通过血液涂片染色让学生观察各免疫细胞的形态,解剖小鼠指示免疫器官的部位以及展示免疫器官的形态。抗体的结构可以通过木瓜蛋白酶或者胃蛋白酶等消化前后,利用SDS-PAGE等方法观察抗体所断裂的结构。利用这些实验将理论更直接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其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一些基本与免疫学研究相关的简单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免疫学新技术的内容

精简少用或者不用以及简单验证类型的实验内容,例如琼脂免疫沉淀反应,E花环形成实验等。某些免疫学实验内容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重复,也应相应去除,例如ABO血型鉴定等。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应用广泛的一些基本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夹心ELISA检测,免疫细胞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此外,引入综合性免疫学实验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免疫原免疫小鼠后,检测小鼠的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的激发水平。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1)将实验课程安排至课题组,将实验课时间集中化

造成免疫学实验课程很多弊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免疫学实验的周期较长,因此在时间安排上的集中化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这里提出的是利用课题组已有的资源安排系统性的实验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于免疫学知识以及免疫学相关实验的系统认识,并且也避免了重复准备试剂仪器的浪费。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基础实验在研究中的应用,理解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意义;另一方面,课题组可培养输送潜在的研究生源,筛选出对免疫学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投身免疫学研究的本科生,避免了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的不适应状态。

(2)本科生更为主动地选题,拓展科研视野

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所开设笔者所在的研究院各课题组均从事免疫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基本实验方法相似,但科研方向有所差别。各课题组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设立不同的本科生综合实验内容,对研究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本科生根据各课题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课前预习报告,主要阐述对该课题的理解以及一些背景知识的综述。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也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免疫学实验课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成果

3.1课程时间:本次免疫学实验课的改革将原本分散在每周进行的实验课集中至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完成,时长为半学期(2个月)。

3.2课程目标:掌握基本免疫学实验技术,学习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总结实验结果,查阅文献以分析结果,最终撰写实验报告。

3.3课程内容:本研究所共有课题组12个,提供课题总数12个,该专业学生共有32人。每个课题约有2~3名学生共同完成。在此以笔者直接参与的课题为例,阐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的题目是“X蛋白的佐剂效应及其抗肿瘤效应的体内评价”,其中涉及的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包括:

i )蛋白纯化:SDS-PAGE,Western blot

ii )DC细胞分化:骨髓细胞分离,DC细胞诱导培养及鉴定

iii )DC细胞功能检测: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刺激分子表达,T细胞增殖实验

iiii )体内实验:肿瘤细胞接种,脾脏分离,ELISAPOT等

实验课程很好地辅助了医学免疫学教育中的各个模块和章节,整个实验是关于获得性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整个过程,并涉及了临床免疫中的肿瘤免疫方面,其中还囊括了关于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各个具体的实验技术又加强了一些特定知识点的理解,例如,Western,ELISA,ELISAPOT等实验可以让学生加强关于抗体一章的内容并了解其应用;DC细胞分化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免疫细胞是如何从祖细胞分化为终末端细胞;T细胞增殖实验很好地展示了DC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等。

3.4实施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分析以及学习满意度调查两个方面,对本次教改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此次教改获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功。

(1)对免疫学理论课学习的促进作用

该专业学生免疫学理论课程与同级其他专业学生同时进行,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实验课程改革评价结果表明,免疫工程专业学生90分以上人数为10人,平均成绩为82分,其他专业学生90分以上人数为2人,平均成绩仅为73。

(2)对学生学习过程感受以及未来规划的调研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不记名调研,所有的学生表示本次改革较其他实验课来说更有意思,参与性更高,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虽然与传统实验课程相比成功率较低,但具有更多的实践意义,失败的收获大于成功。关于该课程对未来的考研选择的影响的调研结果表明,60%的学生表示对免疫学很感兴趣,愿意从事相关的研究,有机会愿意攻读免疫学研究生,40%的学生表示可能在未来会选择应用性更强的工作。

(3)科研成果展示

12个组的课题均申请到我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或普通项目,实验课结束后,约有50%的学生继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室相关课题研究,并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中选择在该实验室继续之前的工作。

4结论及展望

随着免疫学理论的扩增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相关课程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免疫学实验课更是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质量医学生的必备课程。作为免疫学教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尝试改革,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将免疫学教学成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2-78.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9

免疫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其知识的抽象性教学难度相对较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再者免疫检验技术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培养具备临床免疫检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尽快适应检验岗位和职业要求的学生是专业课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设计

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应用职教云平台进行授课,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该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革免疫检验技术课程设置,安排30%~65%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教师在线直播教学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由此,提出了基于职教云的免疫检验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并进行该教学模式的设计。利用相关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免疫检验技术视频课程,学生以此作为自主学习的资料,教师利用职教云教学平台学习任务单、自测题,并进行答疑互动等课前活动,运用腾讯课堂、qq群直播等多种线上教学渠道,重点突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此种教学模式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增加教学互动;对学生学习加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评价,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免疫检验技术教学效率。

二、免疫检验技术课程翻转课堂构建要素

(一)课程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免疫检验技术课程内容多且分散,课程内容设计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免疫检验技术课时共有84学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各占一半。在这些课程中,应科学考量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哪些适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二)教师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到课后复习整个过程中持续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因此,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模块、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可行性,以及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效率是教师应该把握的。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具有课程的大局观及数字化教学能力。

(三)学生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前通过职教云平台将课程内容推送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学习,课中安排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病案讨论、重点问题讨论、辩论等,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由此环节让学生学会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利用交流平台解决遗留问题。

(四)评价考核体系

要建立侧重学生能力的考试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翻转课堂在免疫检验技术课程的实践探究

(一)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根据免疫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选择相应的在线资源分配给学生自主学习。针对职教云微课程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对学生一些问题和练习,并将PPT课件、学习目标、教案等辅助资料上传到职教云平台上。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要求观看在线预习内容,通过自主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线对教师提问。

(二)课堂内化阶段

课堂上集中学习免疫检验技术某一章节的微课内容,主要是本章节的重点、难点,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学生讲学生评及以练代评、案例点评等,使用部分课堂时间解决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及课前学生的共同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8~9人一组,讨论课前准备阶段发现的问题和教师布置的作业。任课教师巡视每个小组并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在《放射免疫标记技术》一章中,标记方法的原理和机理是重点,而操作是难点。在进行分组前,提前准备学生讨论67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并留出时间让其他学生自由发言、提问和讨论。问题解决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新问题或给出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三)课后巩固阶段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学习结果,指导学生实践。课下复习、讨论所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课下积极进行总结,并利用拓展案例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一步思考项目操作中有哪些难点和注意事项,并发表答案,通过课下讨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四)效果评价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课前准备非常认真,课上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并提出问题。线下教学结束后,学生能认真反馈学习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统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进行课后小结。但是,翻转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课前学习准备不足、小组讨论和交流不活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监督。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四、讨论

翻转课堂具有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特点,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免疫检验技术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尝试。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认为该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免疫检验技术的任课教师通过反思与讨论,认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①学生的讨论题答案出现雷同,也许是偶然因素,但不能排除抄袭,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要进行个体化、差异化命题,杜绝雷同结果的出现;②目前每组8~9人,人数较多,学生参与度不高,考虑修改为每组4~5人;③从学生撰写的实验方案和报告可知,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存在误解和描述不准确问题,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④部分学生提议免疫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与临床结合要更紧密,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五、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免疫学检验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方法、适应了课程改革的需要,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等的影响效果显著,该教学模式在免疫检验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仁英,王坦.翻转课堂: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因应策略[J].教育研究,2017,38(2):112.

[2]尹兴斌,倪健,高叶丽,等.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1):56.

[3]李军,周晓勃.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医学免疫实验课教学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5):839.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11

自机构改革以来,本人一直在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坚持按照上级春秋两季突击免疫、常年补针的工作要求。几年来本人分片包干的村、村、社区三个村委的动物防疫工作在村防疫员的协助下实现了“免疫密度100%,免疫抗体保护率达85%以上”的防控目标,通过努力,本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连续几年处于全镇前列。今年初在大家还沉醉于浓浓的春节气氛中时,我们已经忙于进村入户对家禽进行禽流感免疫工作,大年初二自治区检查组到我镇对禽流感防控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在本人所管辖的村委进行了详细检查,免疫密度达100%,对本人的禽流感免疫工作竖起了大拇指,并在全县禽流感防控检查工作总结会上特别表扬了本人的禽流感防控工作。

二、检疫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动物检疫法》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在对猪的检疫执行中,从宰前检疫到宰后检疫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细致,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几年来,经本人检疫检出有问题的生猪4头,有问题猪肉280斤,并对这些问题猪及其产品的屠主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且按有关规定做好无害化处理,减少和避免了病死猪肉的上市销售,保证了群众吃上放心肉,从而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三、技术推广工作

随着畜牧兽医事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畜牧兽医科技的新动向,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与有关科技人员和养殖户共同探讨最佳生产方式,促进科学饲养,同时开展畜禽养殖环保达标治理。使自己在业务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独立承担了二元母猪繁育技术、生猪高热病防治技术等多项推广工作,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检验免疫实习自我总结篇12

自2002年机构改革以来,本人一直在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坚持按照上级春秋两季突击免疫、常年补针的工作要求。几年来本人分片包干的村、村、社区三个村委的动物防疫工作在村防疫员的协助下实现了“免疫密度100%,免疫抗体保护率达85%以上”的防控目标,通过努力,本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连续几年处于全镇前列。今年初在大家还沉醉于浓浓的春节气氛中时,我们已经忙于进村入户对家禽进行禽流感免疫工作,大年初二自治区检查组到我镇对禽流感防控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在本人所管辖的村委进行了详细检查,免疫密度达100%,对本人的禽流感免疫工作竖起了大拇指,并在全县禽流感防控检查工作总结会上特别表扬了本人的禽流感防控工作。

二、检疫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动物检疫法》规定的操作规程进行在对猪的检疫执行中,从宰前检疫到宰后检疫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细致,确保群众吃上放心肉,几年来,经本人检疫检出有问题的生猪4头,有问题猪肉280斤,并对这些问题猪及其产品的屠主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且按有关规定做好无害化处理,减少和避免了病死猪肉的上市销售,保证了群众吃上放心肉,从而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三、技术推广工作

随着畜牧兽医事业的迅速发展,不断吸收应用国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和掌握畜牧兽医科技的新动向,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并与有关科技人员和养殖户共同探讨最佳生产方式,促进科学饲养,同时开展畜禽养殖环保达标治理。使自己在业务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独立承担了二元母猪繁育技术、生猪高热病防治技术等多项推广工作,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