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读书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9-09 06:16:16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1

二、创建目标

与好书做伴,与文明同行。

三、创建口号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每天晨读课校园内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2、各班选好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读书组织委员,组织班级晨读、晨背和午间阅读。

3、各班读书组织委员作好借书、分书等准备工作,阅读要求学生静心、投入,充分体现自主、自觉的学习风气。

4、读书时间为:晨读、午间阅读、每周一节读书课、双休日、放假时间,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5、语文教师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1)围绕每月阅读主题,备好课,上好指导课:①激发兴趣 ②读物介绍 ③阅读方法指导等。

要求学生做到:低年级——学生读后把书名、标题记录下来并摘抄精美词句,由家长签字证明;中、高年级——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要求教师做到:①和作业布置结合起来,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②有布置有检查,每周至少批阅学生读书笔记一次。

(2)反馈交流课,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①开展不同形式的美文诵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②开展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等趣味性较强的读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开展不同形式的写作比赛,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生活:记叙文、读(观)后感、想象作文、童话等竞赛,检验读书、积累的成果。④三~六年级学生每个月每人编辑一份读书手抄报,丰富课余生活。

(3)及时检查评价阅读的成绩。

6、组织参加学校语文组、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读书节”系列活动。活动有低年级讲故事、朗读比赛,中、高年级征文、手抄报、演讲、知识竞赛等。

7、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播送学生的读书作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8、学校图书室每周定期做好各班借书登记工作。

9、 教师、学生、家长共读书,一同打造书香校园。

(1)学生读书系列活动

①各班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

②各班学生结合每个月的读书主题办好读书手抄报(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人4份手抄报)。

③继续开展好每学期一次的校级优秀诗文背诵活动。

④各班鼓励学生去图书室借书,并开展借书评比活动。

⑤各年段每学期举行一次“书籍告诉我”读书知识竞赛。

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建立年段、班级文学社团,使其成为宣传学校的一支生力军。

⑦开展好每学期一届的“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建议: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春季的读书节;每年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秋季的读书节)。

⑧开展“每月一星”推荐、表彰活动。原则上每班每月推荐一人,在升旗仪式上通报表彰,并请一名学生进行事迹介绍。要求学生作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评选“每月一星”和上“书香荣誉榜”的依据之一。

⑨各年段每期开展一次“书香班级”或“书香中队”评选活动,并为选上的班级或中队挂牌。

(2)家庭读书系列活动

①印发《打造书香校园行动告家长书》,进行宣传发动。

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父母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不少于30分钟),并在《亲子读书手册》上签字。参考学校推荐书目,为孩子购买书籍,订阅报刊。校园读书节时,邀请家长参加。

③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图书馆、书店等文化场所,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④开展“亲子读书??书香家庭”评选活动。

五、具体安排

2011年:搞好基础建设,形成精神合力,营造书香氛围

教师:进行主题研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知识积累;

学生:博览群书,知书识礼,积淀人文传统。

2011年: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师生在阅读中成长。

2012年:总结与提炼,形成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2、2011年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6月为发动、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制定公布方案、计划,少先队、各班级利用各种机会、各个平台向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1)“打造书香校园”行动启动仪式。

(2)做好整体规划,成立“书香校园组织委员会”。

(3)设计行动标识、行动口号、阅读宣言。

(4)做好以突出书香特色的环境布置,添置图书,可采用学生志愿捐书等形式充实班级图书架。

(5)各班级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并在黑板报中设立班级“书香荣誉榜”。

(6)各年段制定管理办法:图书管理办法,优秀读者评选及奖励办法、书香班级评选办法、“书香荣誉榜”管理办法等。

(7)各班制定班级阅读计划。 [1]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1月上旬为创建“书香校园”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全校学生的文化底蕴,突出校园文化特色,“让书香满校园”。

(1)每位教师给学生讲一个自己的读书故事,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

(2)各班开展一次“一路书香伴我行”主题队会,确立读书内容,为营造书香校园作精神基础。

(3)为了帮助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便于教师指导,本学期确定四个阅读主题,每月一个,学生根据阅读主题自己借阅或购买,老师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4)开展第一届“读书节”活动。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2

下午第二节课,学校教导处对本学期以来各班开展的课外阅读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90-01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生需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当前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能不让人忧虑。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自己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问题

(1)计划和目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读物往往是顺手拈来,阅读时也是漫无目的的任意涉猎、浏览。对于自己该阅读哪些读物心中无数,对于自己想从中获取些什么更是一片茫然。

(2)读兴趣。当今的学生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热衷于那些图象式的东西,特别是否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漫画,对读书并不感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开拓知识面、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的那些学术价值非常高的书籍。

(3)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虽然不少的学生由于挡不住阅读的诱惑,会忙里偷闲的读几本书,但都是囫囵吞枣。

(4)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对待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手指弹钢琴,不分精读、略读、浏览。

(5)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碰到生字词不查词典解决,而是望文生义,或者干脆跳过去不读;阅读中,不思考、不去品位、走马观花,读完以后什么也没记住。

2 改进措施

2.1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点燃学生阅读之火呢?

(1)宣传鼓动,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通过班会、黑板报等途径,向同学们阐明读书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读书可以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然后提出“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的要求。

(2)榜样力量,驱动阅读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介绍名人在中学时奋读书的感人事迹,要求各班同学们搜集的爱读书名人。名人名言影响感召着学生,使潜移默化使学生暗下读书的决心。为了使“名人效应”生动有效,我们还请了刚考上清华大学的优秀在校生来做报告,身边考上清华的成功的实例会更直接地影响着同学。这位“师兄”说每个人要培养一个高尚的兴趣,他首先强调是:一定要“读书”要“读经典”。“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对同学们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读书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学生阅读方法

(1)做好读书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计划,阅读往往效率低下或者不能坚持。所以指导学生阅读的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详实,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指导学生见缝插针,挤时间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要指导学生做好计划充分利好用。具体做法:我们设计调查表对学生已经阅读的书再进行摸底,让学生针对100部推荐书目确定三年读书计划。在三年计划基础上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

(2)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培根说:“做笔记使知识准确。”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巩固阅读的效果,要指导学生或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

2.3 读书评价制度

经过研究得出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缺乏的根本原因是缺少反馈、评价和激励机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评价的功能。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我们以学生的为主体,以评价阅读时间、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主要内容,开展评价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期有效的促进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1)查阅法。定期查阅《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检查学生计划的合理性和计划执行的实效性。定期打分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和量,一个月统计得分,根据分数高低确定考核级别。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4

关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文章有很多,大多是要求教师大讲读书好处,以引发读书兴趣,大讲读书方法,以提高读书效益等;但是对于小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后的阅读,却研究得不够。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也就不如人意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就成了难以落实的目标。在谈论习惯的养成时,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到了真个去观察去劳动的时候才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同理,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培养。

单单依靠老师指导下的课堂阅读是不能实现大量阅读的,也很难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只有课外自觉阅读,才能实现大量阅读,并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引导。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教师坚持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实现大量阅读并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读书也是这样。当学生有了读书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做出读书计划。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为培养阅读习惯,教师每天放学时都要布置课外阅读,有的甚至还要指定阅读书目和阅读数量(页码);一旦教师没有布置,学生往往就不阅读了。他们把读书当成了作业,当成了老师安排的任务,这样下来,如何能养成习惯?制定阅读计划能有效改变这种情况。当学生把阅读一本书的计划制定好了(几周读完,每周读多少页),并把此计划分别给老师、小组长甚至家长一份后,这计划对学生自己就有了一种约束力,读书就成了他自己的事情,不用别人盯着,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寻找读书时间,进行阅读。久而久之,便能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

读书计划的制定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阅读起步阶段。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和学生讨论计划是否合理、可行――太多了,完不成;太少了,达不到培养阅读习惯的目的。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绝不能强求一致。计划一般应到周,即一周读多少页,这样比较灵活,便于学生自主安排,以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写好清晰的读书笔记是方法

关于读书笔记的研究也很多,一般的都认为,小学生做读书笔记可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提高写作能力。我认为它还有更大的意义,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讲一讲,大都支支吾吾讲不清楚,好点的学生能讲出一些情节,但也是语无伦次,而且用的都是大白话,一句书中的语言也不会用。这是因为学生只关注情节,不注重语言,看完就了之,没有养成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习惯。

“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这是对读书规律的深刻总结,值得借鉴。怎样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一规律,培养边读边想、读后总结的习惯呢?做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怎样动笔,记些什么?要看思考了些什么。一般说来,小学生读完一段文字(几页或者几十页),应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认识了几个生字;看到了几个新的或用得好的词语;哪些地方或句子写得精彩;主要写的是什么,可以划分成几部分;有什么体会或者评价……学生应当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再做总结,最后写到笔记本上。这是阅读一段文字本身应当弄清的问题,更是小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阅读方法(这是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面)。要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就要自觉思考这些问题,久之,便能形成良好读书习惯。

当然,不同年级的读书笔记应当有不同的侧重:中年级,应当进一步强调在阅读中学习生字,积累词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等;而高年级,则应当转移到体会和评价上。俗话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所以无论是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当重视精彩语句(语段)的摘抄,因为这是积累语言、学习语言非常有效的手段。

合作互助的读书小组是督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不好提统一要求,不好做统一指导,靠教师一人,每周对全班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以指导,实难做到。然而小学生毕竟需要检查指导、表扬鞭策。如何既不增加教师负担,又使课外阅读检查指导具体到位呢?课外读书小组能够帮助教师做好这一工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这就是归属感。让学生组成相对稳定的课外读书小组,既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又能让他们交流读书情况,起到相互交流、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作用。

关于课外读书小组,研究的人也不少,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小组活动,即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开展的演一演、讲一讲、评一评、比一比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固然很有必要,但是我们更应当重视小组成员之间的检查和评价:阅读计划是否完成,读书笔记是否做好,阅读质量如何等。至于其他活动,应该是在完成这两项任务后的添花之事。

课外读书小组的活动应在课外完成(早来晚走或者自由活动时间),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检查,切忌由小组长一人说了算。首先通过询问、提问等形式,检查读书计划是否完成;然后查看读书笔记,看做了几次,质量如何(包括书写是否认真,字词是否为生字新词,摘抄的句段是否精彩,主要内容、体会评价是否语句通顺,意思明确);最后小组同学在一起,总结本组上周的读书情况,对每个同学进行民主评价,并对下周读书做出安排(超计划或没有完成计划的要调整本周计划,笔记做得不好的要由组员帮助指导)。这个民主检查评价的过程既是督导的过程,也是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外阅读课的关键是指导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少学校开设了课外阅读课(每周拿出一至两节课专门用来课外阅读)。有的还把这课安排在阅览室里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阅读。由于没有阅读目的和计划,仅是确定阅读书目(篇目)就需要一些工夫,真正的阅读时间也就很有限了;再次上阅读课时,前次阅读的内容早就忘光了,只好从头再来。所以说,仅靠每周一两节的课外阅读,是读不了多少书的,也根本养不成阅读习惯。吕淑湘先生说: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课外阅读应当是百分之百的靠课外,课内要做的工作是指导,而不是阅读。所以说,我们应当将课外阅读课改成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节即可,其目的主要是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指导帮助、交流提高。其任务一般有四项:一是了解上周课外阅读情况;二是对下周课外阅读进行安排;三是针对班级普遍存在的课外阅读问题进行指导;四是交流课外阅读成果,促进再次提高。上周课外阅读情况,可通过课外读书小组进行了解:表扬优秀学生,了解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了解调整读书计划的情况。对班级普遍存在问题的指导,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比如读书笔记的指导,可以让好学生现身说法;当然也可以联系阅读实际,传授一些学生能够理解并用得上的读书方法。课外阅读成果交流,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所读图书为目的,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建好书香家庭是保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态度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国际阅读学会会长威廉斯博士说:“孩子学习阅读的背后有老师才叫学校,有父母才叫家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下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明白大量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家长支持孩子阅读,参与孩子阅读,建设书香家庭。

父母对孩子阅读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态度。既包括当孩子需要购买某一本书时,家长积极满足孩子愿望,也包括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孩子读书时不干涉、不打扰,并表现出支持、赞许与鼓励。二是给孩子购置大量图书。父母积极帮助孩子选择、推荐、购买图书和期刊,书橱里装满适合孩子读的书。三是同孩子一起读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喜爱读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种影响非常大)。家长能做到“亲子共读”,和孩子同读一本书,一起品赏好词佳句、评论人物事件、讨论交流感受,对学习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很大。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5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6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这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著作。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书中生动的事例、鲜明的观点、朴素的语言、炽热的情感,让每一位教师读来都能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而后萦绕于心、深思反省。

我初为人师时,这本书就是学校全体教师共读的一本书。好书不厌百回读,如今再读时,感触颇深,收获颇丰,反思良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节课精彩到让听课的领导、老师都忘了做记录,大家像学生一样屏息静气地听讲。课后,邻校教师问这位历史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得。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备、讲、改、辅几乎占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时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经常要加班。最怕上公开课,花了很长时间备课、磨课、研讨,公开课上得还是感觉不太理想。书中提到的历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终生备课,终生备好每一节课。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终生备好每一节课,每一节都是终生备课的坚持。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大海。读书,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没时间读书。反思己过,我想我们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读书的欲望不强,读书的习惯不好,读书的坚持不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二、教师要写哪些计划

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找那个,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讲授,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得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

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都是参照中心学校下发的教学进度表,没有设置自己的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更不用说远景计划了,当班主任时也没有撰写教育工作计划。通过这次再次学习,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符合实际校情、学情的课时计划、课题计划,还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制订远景计划,并及时跟进、调整。

三、教师要写教师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苏霍姆林斯基写书时,他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他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里有一位医生,大家都说这个医生是个性情古怪的人。他发现这位性情古怪的医生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会把所有的数据详细地抄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跟医生交谈起来,翻阅了医生的记录。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医生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说:“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医生回答道:“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厘米。”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这位医生得了重病,便把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苏霍姆林斯基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7

读书报告会的意义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技术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医学理念与知识结构应运而生,因此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继续学习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与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性,该阶段正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黄金时间,而读书报告会活动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研究生通过制定实施读书计划从而逐渐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读书计划制定的过程让研究生真正明白自己知识领域所欠缺的部分,从而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此项活动的开展为今后即将步入临床工作的研究生打下自主学习的基础,为他们在专业学术方面的发展做好准备,使其不仅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而且赢得更加长远。完善医学知识体系过分注重临床实践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的单一化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不足,但是医学从来都是多元一体化的知识体系,任何一部分知识的缺失均会为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困扰,进而导致研究生在步入临床工作后可能会面对医学知识过于狭窄的问题,甚至出现“专科看专病”的情况,培养了许多“专家”,难以成就“大家”。读书报告会使研究生可以弥补医学知识不够全面的缺陷,从而能够建立完整的医学知识体系,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全面体系化的治疗临床疾病[4]。扩展人文知识视野当今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综合模式”,掌握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能够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提供人文关怀式的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现行模式下医学本科阶段教育缺少这部分内容,因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当及时补充。人文科学部分的读书计划,则使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充分扩展人文知识视野,提升人文知识素养[5]。高尚的人文素养使其可以关注器质性疾病之外的因素,例如心理、家庭、社会等等,为其诊治疾病、维护患者健康提供新的思路。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随着当今时代国内乃至国际的学术交流会议开展的越来越频繁,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变得尤为重要。读书报告会中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要进行汇报,这对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并且汇报时可以借助视频、音频、演示文稿等多种形式,使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而且有的导师提出研究生应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要求,这就使得研究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了相当的提升空间。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8

一、国外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经验

(一)创新型的推广理念

国外的图书馆,针对儿童阅读的管理理念,也在积极调整之中。如美国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甚至对婴儿开放,并教家长如何利用图书馆念书给婴儿听。刚满一周岁的小读者,可以由父母陪同听故事,小读者的父母还,可以在图书馆免费上五次培训课。又如加拿大图书馆人对公民阅读素质的培养,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在每个孩子出生之后的一周内,社区护士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免费赠送一套图书、一张音乐CD。另外,图书馆每周会组织1~2次专门针对婴儿的阅读活动,让孩子们在成长中始终与书相伴。而加拿大温哥华图书馆馆长叶慈则表示:“图书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有趣,乐意来。”这些新式的阅读理念,在一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中出现得并不多,但对于儿童阅读来说却很有针对性,不仅能吸引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也会让更多的家长来到图书馆,对图书馆读者群的扩大很有帮助。

(二)创新型的推广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图书馆吸引孩子阅读的重头戏。除了讲故事、戏剧表演、作家见面会等活动,各个图书馆还想出了不少高招吸引孩子。例如,一些学校的图书馆,推出阅读奖励计划,大致方式是:图书馆的一些图书按难易程度分级计点,随书附有一张电脑卡,学生看完书后,只要回答卡上所列的问题,通过电脑检测后,就可以获得一定的点数,累积到一定点数,就可以兑换奖品,这不失为一种吸引孩子阅读的良策。温哥华等地的社区图书馆,每周都会举办一次专门针对0~2岁婴幼儿的读书会,在读书会的45分钟里,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与一位图书管理员共同参与,由于此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模仿发声、学习语言、认图识物的阶段,所以读书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向孩子们展示1~2本绘图本的图书,让他们逐渐接触书本、图片,大家一起读、唱节奏感强的儿歌。所有这些活动,都始终贯穿动作演示。这种读书会的形式活泼,十分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三)创新型的阅读推广计划

图书馆本来就是教育的一部分,面对信息化的浪潮,主动出击,提出各种各样的阅读计划,深度介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可行也是必要的。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推出“从出生就阅读”计划,鼓励父母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孩子;在澳大利亚,图书馆会在最显著位置,陈列新书与推荐好书,每周辟出固定时间段作为“故事时间”、“阅读时间”,邀请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到图书馆参加活动。图书馆也常散发手册,教家长如何带领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此种方法将培养孩子的阅读与对孩子的教育相结合,既推广了阅读,也促进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从以上的推广内容看来,虽并非所有的方法途径,都适合于我国。但有一些方面是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例如图书的陈列、对于小读者家长的服务等,国内的图书馆应该可以做得更好。包括人性化的服务理念、针对儿童阅读的活动的开展,国内图书馆人也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而最重要的,是敢于创新思路,创新理念,以真正能吸引孩子的方式去推广儿童阅读。正如温哥华馆的叶慈馆长所说,图书馆应做到的;“是让孩子觉得有趣,乐意来。”

二、多方配合推广儿童阅读

儿童阅读推广需要做的东西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由点及面改善儿童的阅读环境。具体说,即推广儿童阅读要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图书馆做起,再到一个学校,一个社区、直至整个社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儿童阅读的推广中,这个事业就发展起来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员个体的作用,在工作中抱着哪怕我只能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心态去工作,相信我们恒久的努力,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

(一)与低幼儿配合

图书馆宣传辅导部可尝试一项特色服务工作,即有目的、成规模、正规化地接待幼儿园的幼儿集体来馆参观,作为工作内容之一,并将其逐步纳入计划,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图书馆宣传服务工作,特别选派思想和业务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接待幼儿参观。可以搞实践性的活动,让小朋友们有更深的体会。

(二)与中小学校配合

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出击,推行一生一卡计划,为学校提供上门办证,争取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第二本护照――借书证;提倡学校布置,借助图书馆才能完成的作业。孩子们持续阅读的最大动力,来自完成学业的需要。图书馆应积极尝试倡导学校布置假期作业时,设置一些知识性课题式作业,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检索资料,学习撰写小论文;通过动手实践,真正学会利用图书馆,掌握检索资料、鉴别、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与家庭配合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同样,儿童的阅读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引导。父母是儿童阅读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有爱书的家长,才会有乐读的孩子。对此,图书馆除了帮助家庭挑选个性化的阅读书目,提供亲子共读的阅读环境外,还可以通过活动,向家长示范如何给孩子读故事,讲故事等阅读技巧的培训。举办亲子读书会,促进儿童特别是因识字不多,需要父母协助的低幼儿童的阅读。

“儿童阅读推广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进行长期规划和贯彻落实,以免流于形式。国外图书馆开展“儿童阅读推广计划”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要因地制宜、锐意创新,不能只依靠个别图书馆的推动来实现。而需要由政府牵头,让各大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联合起来,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阅读推广计划。只有采取这种方式,“儿童阅读推广计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并最终使阅读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张青(1965-),女,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阅读推广。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9

一、开展读书活动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一个提供知识的场所,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图书馆给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为中职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拓宽知识面和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品德素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然而中职学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并不乐观。

首先,中职学校的阅读群体是中职生,较差的生源决定着其较低的文化素质,加之学生普遍的厌学现象,中职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情况很不理想,图书借阅的次数在逐年下降;其次,图书馆要发挥为中职生读书、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的职能,传统的服务模式还没有被多样化的服务所完全取代。

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职能,让学生通过读书来实现生活理想,成就人生事业,就必须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学校、班级一起共建平台,从而营造一个勤奋读书、努力读书、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让中职生读好书,好读书,愉悦身心;学技术,提技能,服务社会。

二、如何开展读书活动

1.做好宣传,主题鲜明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图书馆可以借此为契机,宣传开展读书月活动。宣传的方式可以用文字、图片、音像、讲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在校全体师生都是我们的宣传对象,班主任作为宣传的重点人群首先受到宣传教育,然后再带动全体学生。宣传过程中要注意多收集正面的典型事例,如著名文学家、学者及成功人士的案例,以发挥其榜样作用。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提前造势,张贴海报,穿一些卡通的衣服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学期伊始,迎来了笔者学校一年一届的读书节,我们在校门口悬挂“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第六届读书节”的横幅,校园内张贴“智慧人生读书始,财富生涯好读书”“我读书,我快乐”“好书伴我行,书香满校园”等标语,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设专题,要求各班办好一期与读书活动有关的主题黑板报,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举行盛大的读书节开幕式,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精彩讲话,学生们表达了极高的信心和热情,整个校园内充盈着浓浓的读书氛围。

2.精心策划,开展有序

(1)做好总体策划。事事有计划,成功有保障。做好读书活动的总体策划,是保证活动顺利有序开展至关重要的环节。

首先,图书馆作为主办方,学生管理科、班主任作为协办方,要通力配合,共同商议,认真研究制定的活动计划详细内容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策划书的内容应包括活动意义(活动背景、活动主题、活动口号、活动目的)、活动过程具体安排(时间、地点、面向人群、具体内容、活动流程、现场安排)、活动经费和效果评估等。在今年笔者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图书馆制订总策划,确定“读书改变生活”的活动主题,各班级制订具体的读书计划和班级主题口号。

(2)积极实施。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内容是活动开展的关键和主要内容。在活动期间依据计划做好落实,有监督,有总结。在活动形式上要设定活动的小单元(如一个班级),每个小单元要有责任人(班主任或班长)。这主要是从便于组织的角度考虑,同时也便于单元间的竞赛,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不可少,班主任既是活动的协办者又是监督者,直接督促班级活动的开展。

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好书推荐”“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荐好书,让书籍走进心灵”,在好书推荐会上,学生们介绍读书经验,交流阅读心得,畅谈阅读体会,极力向同学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书籍。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的主要内容,展示自己的读书风采,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与收获,以激发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活动开展中老师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收集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阅读、学习。这不但能帮助学生记住书的内容,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适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的评选活动和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在每个单元中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名次,统一颁奖,以激励学生。

主题班会是读书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题题目设置要新颖,有感召力,同时要贴近生活,如“我和书本有个约会”“一路书香伴我行”等。

3.及时总结,积累经验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10

激趣就是激发孩子们阅读整本书的欲望,是导读课的最根本的任务,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找到与文本的切合点,以他们感兴趣的,简单的话题切入。

毫无疑问,激发高层次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重要任务,简称“导法”。导法包括猜测阅读,梳理主要情节内容,赏析片断。导法有两大指向,一是指向内容情节,二是语言形式。其中语言形式往往是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容易忽略的,应当在导读课上有意识地培养。

不难看出,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对名著导读这种课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何上好这样的课呢?如何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驶向快乐的阅读之路呢?

一、充分阅读,整体把握

1.认真细读原著

要想引领学生阅读某本书,教师要先认真读好这本书,没有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的阅读,根本就没有什么深切的见解,没有对书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就不会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地给予指导。因此,老师应该有文体意识,关注书的内容及形式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比较和以前读过的书有何异同,用儿童的心灵来体会,细致地解读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等内容。如果不细读名著的话,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误导。

2.查阅该书或作者的资料

有关一本书的简介、评价、发行状况以及作者的成长历程、获取的成就、语言风格、写作特点以及这本书的写作特点都要通盘把握。这些对丰满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帮助,只有在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

二、找准导点,精心设计

在整体把握全书的基础上,应该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什么角度去激发,要找到恰当的导入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推荐的书,阅读前,可让学生对照书名进行内容大预言:想想书里面可能写了哪些内容?可能会有怎样的故事情节?还可以对目录大预言,对目录进行阅读猜测:你有哪些发现?你觉得可能是哪篇最吸引人?哪篇最奇怪?看目录猜想整本书写什么内容?

在导读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悬念的预设,可以在悬疑处打住,让学生猜测故事接下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最终让他们带着无数个猜测继续听教师读故事,也可以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点,让孩子在感受人们内心世界的同时,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由此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由此引发孩子持续阅读的欲望。

程芳老师在执教“城南旧事”时,创设了一个个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了让学生了解英子,程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这是谁?你猜她在干什么?

出示:英子图片。

师:读读这段文字就知道,请大声读。

出示:“我站在骆驼前面……”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后你知道英子在干什么?

生:英子看骆驼咀嚼。

出示:我给英子画张相。

师:你眼中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一个个大胆猜测后,程老师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英子呢?读读‘城南旧事’就知道。”

这样一个读读“城南旧事”就知道,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好多孩子的眼中流露出期盼与渴望,看得出孩子们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在导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渗透真实的阅读策略,传授必要的阅读方法。片段赏读就可以凸显这样的作用。

片段赏读只需向孩子们呈现作品中的一个片段,并运用赏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获得对作品最真切的感受,由此产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赏读的内容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要选留有悬念,让学生一心想知道下文的片段,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赏读时,应围绕作品主旨设计话题。话题设计应以板块结构出现,千万不能细碎。

三、渗透读法,教会阅读

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起个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

程芳老师执教“城南旧事”时,先出示封面,简介作者林海音后,又出示林海音中年、幼年时期的照片及取得的成就,然后出示电影剧照,让学生大胆猜测书中介绍什么内容,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后,教师告诉学生,要想知道一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可以读读序言,继而介绍序言的概念。当这些任务都完成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人物形象,赏析作者语言体会其风格特点,教会做读书笔记。这样的导读教学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课外时间能想方设法读书,扎实有效。事实证明,课后孩子们人手一册《城南旧事》,读得热火朝天。

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绘本读物,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还要关注画面,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除了上面大的亚瑟一次次找爷爷想办法,爷爷帮他解决一个个办法的一家人和睦生活的图片,下面还有小老鼠一家用亚瑟小毯子剩余的面料做成各种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后大胆想象,训练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在绘本的引导下,表述更加大胆、准确。

对小说类的图书,学生最容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四、学做计划,便于反馈

每学期我们都有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如何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自我反馈表。导读课上,我们可以出示详细的计划表范例,让学生讨论计划内容,得出结论:计划包括每周大约读多少页码,要摘录多少内容,要随时写下感受、体会等。除此以外,让学生知道,计划的内容特别要注意捕捉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以及用什么方式记录其火花,这就让学生学会做反馈表。反馈表包括每天的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收获,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等。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宜粗放,留有余地,做到读有所获。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B-0068-07

一、调查目的、时间、对象、方法

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我市小学教师读书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以达到让更多人正视教师的读书危机,改善读书缺失,加快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的目的。本调查于2014年3月开始,随机抽取我市4所小学各学科、各年龄段、各专业成长层次共计400名在岗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0份,其中A校50份、B校74份、C校88份、D校58份。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按照相关原则与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共49个题目。内容围绕读不读、怎么读、读什么、读书效果这四个主要问题设计。问卷由五点矢量表题、单选题、排序题、简答题组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读不读

所谓“读不读”,是指当下教师有没有从自己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读书。可能影响该问题的因素包括有读书观念和读书行为,而读书时间和读书数量可以对“读不读”进行标准和量化。

1.读书观念

一件事成功与否首先要看人们对其观念如何,即是否正确的认识并重视。读书也是如此,调查教师“读不读”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观念上的认识,即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是否有正确的读书观?是否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我们大多数的教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如下图:

如上D所示,绝大多数教师对“读书”不排斥,77.33%的教师认为“读书使人快乐”,81.25%的教师认识到“读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82.43%的教师认为读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78.53%的教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阅读一定的经典名著”,同时有83.85%的教师认同“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读书仍很重要”,79.2%的教师认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非常必要”。对读书相关知识比如知道“世界读书日”及其意义的教师也过半数。说明教师对读书的观念是正确的,认识是到位的,对读书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重要意义是认同的。

除了有关“读书”的观念性认识,在本次调查中,还考察了教师对“阅读量多少”的认识,统计如下:

以“一个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为参考,衡量教师的阅读量大小。通过调查发现:57.45%的教师认为平均每年读十本书的这个阅读量很大,只有6%的教师认为不大。这反映出大多数教师对读书量的认识有偏差。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自身读书量低造成。同样相关的问题“认为同事的阅读量很大”和“对自已的阅读量满意”这个判断也说明了这一点。

教师对“读书”有愉悦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读书量的认识则分歧较大。

2.读书行为

在访谈中,所有教师都表示平时有读书习惯。而如何保证读书的常态化与日常化,显然,制定科学有效的读书计划,设定符合自身的读书目的等正确的读书行为很有必要。

从表2、表3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四分之一多一点的教师有具体的阅读计划和明确的阅读目的。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是毫无计划和目的,随性而至。这样就难以保证读书的质与量。在开放式简答题中,关于“您一周大约摘记多少字的读书笔记”,有55.7%的教师没有摘记读书笔记,23.9%一周摘记在500字以内(包括500字),摘记500―1000字的有13.6%,一周摘记超过2000字的仅有6.8%。在“您的阅读计划是什么”的回答中,只有38.6%的教师写出了自己的阅读计划,31%的教师明显表示没有阅读计划。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制定可行的计划,按照计划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读书也应如此,但从统计中可见,大多数教师的读书行为是无计划、无目的的随性而至,没有采用有效的读书方式、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效果难以保证。

3.读书时间

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四所学校中,60.33%的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是低于1小时的。只有极少数的教师每天读书超过2个小时。将四所学校数据单列,可以说明这不是一所学校所存在的问题。虽然其中个别数据有相差,比如B校有20%的教师每天读书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但综合四所学校的数据,不影响我们得出教师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过少这个结论。这也呼应了前文教师阅读量低的现象。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当下工作压力大,日常需要处理的事务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但表5所统计的数据似乎并不能说明这点。

上表中,我们发现不到一成的教师会拿出闲暇时间的三分之一来读书,多数教师用于读书的时间只是闲暇时间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六分之一。这说明教师并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时间没有用在读书上。在访谈中,也有一位教师这样表示:老师的时间紧,但还不至于没有读书的时间,关键看愿不愿意去读。从读书时间过少可以看出教师缺乏读书的自我意识,没有很好的分配、利用自己的时间在读书上。

4.读书数量

我们从2010年以来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教师平均每年的读书数量、每年购书费用以及个人藏书量:

表6告诉我们,把“教书”作为本职工作的教师,竟然有63.42%的教师平均每年读书量低于全国人均读书量――不足四本,8.81%的教师一年才读一本书。教师读书量过少,存在严重的读书危机。这一结论让我们震惊。表7、表8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2010年以来70.16%的教师平均每年购书费用低于300元,按目前小学教师年均收入5万计算,7成的教师对于读书资金投入仅占年收入的0.6%。55.08%的教师个人藏书量不足百本。那么,是什么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原因呢?

从表9不难看出,“没时间”和“缺少阅读氛围”是造成教师读书量过少的主要原因。在访谈中,许多教师也表示平时工作忙,心情浮躁,静不下心来读书。这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但也说明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对专业发展不够迫切,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不读”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读。多数教师对读书都有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实际读书情况不理想,随意性的不良读书习惯使读书无计划、无目的,直接导致教师的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读书没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保证,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谓是认识很到位,行为很苍白!特级教师李镇西说过:我们中小学教师往往是不读书的,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下降,不要说和解放前一些“大师级”的中小学教师,如叶圣陶、夏D尊等相比,就是和“”前的教师比,文化素养也是相对较低的。

(二)怎么读

所谓“怎么读”是指教师读书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如何将书“读进去”和“读出来”两方面。读进去是指教师读书时采用的方式方法,比如泛读、精读、通读、跳读等,读出来是指教师在看书的过程中或是看完书后对书中内容是否能够与他人有效的进行交流、记录和应用。

1.读进去

读书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读物、不同的读者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基于专业成长的小学教师都是采用哪些读书方式呢?表10可知,泛读是教师主要读书方式,其次是仔细读但不作笔记或批注,少数教师能够精读。在开放式的简答题中,也有相关问题:您认为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统计出了26种之多的读书方法,其中最多的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其次是做笔记、思考、交流。

上述统计反映出教师会读书,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读书。但精读偏少、研读没有出现。这说明在世风喧嚣的信息时代中,教师也免不了心浮气躁,很难静下心仔细阅读教育经典,也很少有教主动摘抄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这正是目前教师读书所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读出来

在统计有效读书方法时,不少教师提出读书交流很重要。有37.78%的教师会选择在课余时间与同事谈论读过的教育专著,也有28.88%的教师表示不会在课余时间和同事谈论。有56.65%的教师经常与他人交流读书感受,其中最主要交流对象是同事(39.8%),其次是朋友(33.08%)

作为教师对读书成果的应用,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对自身专业发展助力和对学生的成长助力两方面。在访谈时,不少有成就的教师谈到他不仅自己读,还会和学生一起读书,相互交流,与学生共同徜徉在书海中,共同嬉戏。这比教学生多认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有意义。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会是一位幸福的教师,他的学生也会是幸福的学生。但在表12中,只有7.5%教师选择与学生进行交流,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将阅读的魅力展现给学生,缺失或放弃了一个教育的主阵地,这不能不说是遗憾的。

在统计中,调查的四所学校教师对于读书现状的反映绝大多数是一致的,比如对读书的看法、选择读书的方式等,但也有个性的体现。如表13,在对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调查时,发现个别选项还是有差距的,比如A校和D校教师读书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参加读书研讨活动,高于其他两个学校近10个百分比,说明两校经常组织教师读书研讨活动,这无疑是促进教师读书的良好举措。而B校则是偏重于组织教师写读书心得,有40.5%的教师以此为读书主要交流方式,远高于其他三校。读书交流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的阅读,学校的组织很有必要。

通过对“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怎么读”调查,可以发现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缺少读书的心境。很少有教师能够潜心精读教育经典,绝大多数选择泛泛而读,不会主动撰写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不到位,特别是与学生的交流欠缺,使读书与教育本应相辅相承的育人途径相隔甚远。

(三)读什么

所谓“读什么”是指教师读哪些书。这里包括书的选择、书的来源、书的类型、读书的书目。当今社会信息膨胀,书籍的种类多得令人眼花缭乱,来源也丰富多彩,就连书籍的材质也不再单一,作为教师是如何在书海茫茫中寻找属于自已的书来读?

1.书的来源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教师书的来源比较均衡。借阅占比重稍大一些,58%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种类齐全,55.38%的教师认为能够满足自身需要。除此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寻找”也成为教师读书的重要来源之一。33.6%的教师最常用的读书途径就是网上阅读。

2.书的选择

在上表中的几个选项中,自己喜欢(35.2%)和公认经典(30.1%)是教师选择书籍的主要标准。而与专业有关的书籍并不是热选,这也说明当下教师的读书具有个性化色彩,选择的主观意识强,并不以专业唯上。

3.书的类型

关于教师读书的类型,问卷按三个不同的标准进行调查:教师最喜欢哪些类型的书?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是哪些类型?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哪些类型的书籍?最理想状态下就是三者为一,这样读书既有了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专业发展。但实际情况如何?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能看出教师喜欢读的书和认为有用、必须要读的书不尽相同。最受教师喜欢的书分别是文学类、休闲类和科普类;而教师认为对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书籍依次是教育经典、教育案例类和文学类;而作为教师,必须阅读的书籍教育类、文学类和传记类。只有文学类既是教师喜欢又是教师认为有用和必须的。在回答“你读过的书有哪些”时,教师列举出的绝大多数是文学类,其中大部分是文学经典名著、小说,也有童书,还有少量历史传记类。

但作为教师,在思想上还是认为自己应该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在列举读过的教育专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什么是教育》《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爱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窗边的小豆豆》《教育是什么》《爱弥儿》等。

在访谈中也发现,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阅读更倾向于文学类甚至是休闲类。他们会选择教育专业类书刊,但让他们喜欢、带给他们身心愉悦的还是前者。

4.读书书目

在统计教师读过的最有影响的教育专著时,我们发现老师们列举的书目中,既有教育经典名著,也有教育实践案例;既有文学巨作,也有文艺小说;既有,也有儿童读物,这正是教师读书的与众不同。但细细分析下来: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读书缺乏有效体系,难以形成专业发展的知识建构;从文化积淀角度,历史、哲学、地理、军事、经济、励志等少有涉及,土壤丰沃程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文化生成;从兴趣涉猎角度:教师更爱阅读生活类的小说,或者是比较易懂、操作性强的教育著作,缺乏眼界宽度,更没有广泛阅读期刊杂志。比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这些必读的就不在列。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什么”,从书的来源,沿袭中国传统思想“书非借不能读也”――借阅读物是教师书的主要来源;选择的标准很多,但教师不会因为职业的关系完全选择教育类的书,自己喜欢的类型才是最想读的书。但教师又因为职业使然、专业需要,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之外,还是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教育类书来读。从数目的列举上,既反映教师读书较杂,也同时反映出读书没有体系,文化触觉不敏感,很少读教育理论前沿的书籍。因此,整体读书的内容是滞后的。

(四)读书效果如何

所谓“读书效果如何”是指从教师读书可能会受到的客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辅以解读名师在专业成长中对读书的感受,来解密基于专业成长的教师应该如何读书。

1.可能影响的客观因素分析

其一,读书氛围。

71%的教师认为“良好的读书氛围能促使我读书”。在之前统计“你认为阅读量过少的主要原因”中,除了“没时间”,30.88%的教师认为缺少读书氛围也是主要原因。

其二,配套资源。

55%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馆现有书籍能满足我的需要,而且认为现有图书种类齐全。还有相关学科会组织教师集体订阅和本专业有关的书刊杂志,比如数学学科会订阅《小学数学教学》、德育部门会为全体班主任购买主题书籍,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但在访谈中,发现许多教师平时并没有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的习惯。可见学校现有资源比较丰富,但教师并没有好好利用。

其三,I导重视。

从四所学校分别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各校的督促力度不尽一样,个别选项存在一定差距,比如“经常督促”百分比最高的是A校57.3%和C校51%,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经常督促他们读书;而“督促”百分比最高的是D校,督促的程度轻重与被问卷的教师主观感受有关,但整体上还是可以看出各校领导对教师读书的重视。在调查中,还有43.73%的教师认为“人都有惰性,阅读纳入教师考核制度能促使我读书”,但也有36%的教师不赞成。说明读书纳入考核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目前还是需要教师个体的自觉自动。

2.教师读书与专业成长

读书是一个持之以恒,积以时日,成效自见的过程。我们分析教师的读书现状,只是对教师专业成长可能性的一个横切面分析,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全部轨迹。但我们可以从已经成长起来的教师身上,看出读书对他们的影响。我们对江苏省特级老师、中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333工程“模范班主任”、连云港市港城名师等优秀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略)。从访谈内容中,我们总结出,所有专业有所成长的教师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固定的读书时间;(2)在成长过程中,读书对其专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读书有计划、有体系、有想法。可以说,这些专业发展较快的名师们,他们都是一个读书人,一个会读书的人。

综上分析,“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之“读书效果如何”,我们从可能影响教师读书效果的客观因素分析,读书氛围对教师读书有一定的影响,而参测学校相应读书的配套资源能够满足教师读书的需要,学校领导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教师读书的客观环境较好。从对成长起来的名师访谈中,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对自身的读书自觉、自律、自省、自思则是成长的关键密钥。

三、结论与建议

1.教师对读书的意义理解到位,有正确的读书观,但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读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读书时间过少,读书数量过低。建议学校应引导教师制定合适的读书计划,设定读书目标。帮助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读书。

2.教师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但由于读书目的不明确,读书整体处于快读和浅读状态,很少有教师养成自主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建议学校应引导教师针对不同的读物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特别是一些教育经典,组织教师进行读书笔记的撰写,读后感的交流。

3.部分教师进行读书交流,而对象仅限于同事和朋友,与学生交流较少。应该引导教师把读书的交流对象指向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促进师生双方共同的读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读书实效,还可以推动整个社会读书。

4.教师读书“借阅”仍是较主流的书籍来源。这与当下社会、学校、网络相应的书籍资源比较丰富,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有关。但作为一位教育者,对一些经典的教育书籍还是需要收藏起来慢读、研读、多读,应引导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

5.教师虽然会读促进专业成长的书,但更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倡导教师读书做一个“杂”家,但一定要有规划、有体系的选择书籍。引导教师既从文化积淀的角度广泛读书,又要从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读一些促进自己专业知识体系建构的书。

6.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超前量的学期计划和活动,尽量减少突发检查和布置额外任务,让教师能够根据学校计划制定出可以实施的个人读书计划。学校要保证教师有较为整齐的时间段来看书,要努力在师生当中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和读书交流氛围,切实打造书香校园。

7.学校相关部门要对教师的读书进行年度规划,在规划中给教师读书以时间和数量上的保证,同时引领教师接触教育的前沿理论,关注教育改革动态,打开当下教师过于狭窄的阅读面,并适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读书笔记的撰写和交流,培养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

8.读书是教师提升自我涵养、实现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工作的进取心,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少一分功利,多一分清高,少一分浮躁,多一分静心,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好书。

参考文献:

[1]刘新.农村小学教师阅读现状的调研报告[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2]课题组.读书,教师的态度 上海市中小幼教师读书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2014(09).

[3]袁蕊.中小学教师阅读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4(06).

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篇12

一、课外阅读评价原则的多元化

1.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2.导向与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评价内容的灵活化

1.多读书──内容与范围

(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鲁迅先生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涉及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对新发现的好书进行阅读,可以申请更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将其列入《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当中去。

(2)《周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

2.会读书──技巧与方式

(1)“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学生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能运用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多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积极参加读后叙述课、评价课等语文活动课。

(3)上好读书笔记交流课,并运用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多种方法,写好读书笔记。

三、评价措施的层次化

1.资料查阅法

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友情链接